一、战火下的阿富汗人(论文文献综述)
李守林[1](2021)在《卡勒德·胡赛尼作品的阿富汗社会书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阿富汗三部曲"中,胡赛尼用一种广角镜头回顾家国历史,将阿富汗一系列社会重大事件巧妙地融入故事情节中,通过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记录阿富汗的社会现实,将阿富汗细致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分析了造成阿富汗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的原因,架起了阿富汗和世界之间的文化桥梁,改变和丰富了人们对阿富汗的认识,增进了世界对阿富汗社会及阿富汗人民的理解与同情,发挥了文学的社会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郭蓝图[2](2020)在《卡勒德?胡塞尼作品中人物的民族伦理身份建构研究》文中认为民族伦理身份是从身份领域延伸出来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中人的民族层面的伦理身份。换言之,一个国家中的人要先有独立的主体意识,然后再产生对国家的身份认同。胡塞尼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也揭示了作品中人物身份迷失的原因,还努力探寻人解决伦理困境的方法。胡塞尼在作品中有意识地渗透个人伦理道德倾向,主张在亲情血缘中寻求情感归属,主张在文化共同体的建立中寻求民族文化认同,主张在群体和解中寻求阿富汗国家重建。本文基于胡塞尼的三部作品,探究作品中阿富汗人的民族伦理身份,旨在分析阿富汗人民族伦理身份的建构是实现国家认同的基础。
殷俊,李洁[3](2019)在《绝美动画的诉说——诺拉·托梅动画电影叙事符码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爱尔兰动画导演诺拉·托梅在参与制作《凯尔经的秘密》和《海洋之歌》后,独立执导了《养家之人》,影片延续了她极具辨识度的二维动画风格,展现了独特的影像符号。文章以这三部动画电影为基点,对诺拉·托梅动画电影叙事符码中最独特的四个层面——丰富多彩的文化符码、寓意深远的物象符码、生动华丽的色彩符码和个性唯美的风格符码进行论述研究,以期为具有风格化叙事的影像表达提供新的创作思路。
王颖[4](2019)在《汤姆·摩尔动画艺术及其审美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爱尔兰动画导演汤姆·摩尔(Tomm Moore)自2009年以来凭借《凯尔经的秘密》(The Secret of Kells)而被人们所熟知,由他执导的动画作品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世界范围内都广受好评,载誉无数。他的坚持以传统二维手绘创作的动画电影在继承凯尔特文化的同时又将现代美学风格融入其中,使其作品拥有了独一无二的影像风格,从而获得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上的双重成就。本文以汤姆·摩尔的主要动画作品:《凯尔经的秘密》、《海洋之歌》、《先知》、《养家的人》、《狼行者》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图像分析法和多学科交叉方法等方法,探讨汤姆·摩尔动画电影的审美规律和风格特征;从而归纳出汤姆·摩尔动画电影的叙事美学特征、视觉美学特征以及影片中所传达的文化内涵。本文将对汤姆·摩尔动画作品中显着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第一部分,首先对审美特征的定义进行简单阐述确定本文所研究的范围,对动画的审美特征流变简要梳理并总结出动画在每个历史阶段的审美特征,并以汤姆·摩尔的生活经历及影响其创作的因素为切入点来讨论和总结来分析其动画作品形成原因;第二部分,是汤姆·摩尔动画电影的叙事美学分析,围绕汤姆·摩尔动画电影的进行归纳,主要从角色塑造、叙事特征、主题音乐三个方面展开;第三部分,从平面化的表现语言、凯尔特艺术的美学设计、色彩光影、镜头运用等几个方面对汤姆·摩尔动画电影的视觉美学进行剖析。归纳和总结了汤姆·摩尔个性创作手法。第四部分,探究汤姆·摩尔动画的思想美学意蕴。将结合汤姆·摩尔主要的作品展开对爱尔兰文化的分析以及作品所体现的美学价值和精神内涵。最后一部分为结论与展望,对汤姆·摩尔动画的研究做出最终总结,指明其动画艺术的可借鉴之处和艺术价值。
纸月[5](2019)在《影视 战火下的小花》文中提出继《海洋之歌》后,爱尔兰又诞生了一部动画佳作——《养家之人》,该片获得了第90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提名,并斩获了动画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安安妮妮奖奖的的最最佳佳独独立立动动画画长片奖。《养家之人》以小女孩帕瓦娜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在塔利班政权统治下的阿富汗家庭的故事。那时,女孩不允许上学,外出时必须由男性陪同才可以,违者会遭到毒打。帕瓦娜的
王春,胡其林[6](2018)在《卡勒德·胡塞尼小说中的人文精神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卡勒德·胡塞尼在小说中用极富温情的叙事为读者构建了真实的阿富汗平民世界。他关注人性,通过对社会底层人物悲苦命运的书写、对人性之善的挖掘、对死亡的思考,表达了引人深思的人性价值追求,呈现出厚重的人文关怀,闪耀着伟大的人文精神之光。深入解读其小说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化解当今世界民族矛盾和多元文化的价值冲突。
吴善挥[7](2018)在《由苦难到成长,再到蜕变:论《战火下的小花》对青少年生命教育的意义》文中研究说明《战火下的小花》主要讲述了阿富汗女孩帕瓦娜如何在身陷苦难之时,却依然怀着无比勇气及希望,并由此成长的生命历程。同时,本篇小说亦由此揭露了阿富汗妇女活于战火、歧视、以及打压下的残酷真相,使读者深刻体会到阿富汗妇女的生活惨况。当中,主角帕瓦娜的成长历程对现今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具有极大的启示。
杨锡蔚[8](2018)在《阿富汗与叙利亚难民问题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二战以后,阿富汗与叙利亚陆续爆发了规模较大的难民潮,阿叙难民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难民群体,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不仅是历史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政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两者的对比综合研究比较薄弱,对阿叙难民问题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本文对阿叙难民问题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本文首先对二战后阿富汗的三次难民潮和叙利亚难民潮的发生以及背景做了介绍,着重论述了阿富汗与叙利亚难民潮背后的政治背景和战争背景,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对阿叙难民的生存现状做了简要介绍和比较;再者分析论述了阿叙难民的产生原因,着重论述了其政治原因和地缘政治因素;继而分析了阿叙难民问题的影响,重点论述了对国际社会、欧洲国家、阿叙周边国家以及阿叙本国的影响;进而对典型的难民接收国的应对政策和国际组织的难民应对措施进行论述和比较;最后,评析了阿叙难民问题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讨论了阿叙难民问题的内在实质。通过分析、研究和比较,本文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阿富汗和叙利亚难民潮的爆发和阿叙两国发生内战导致国内战火连绵,政局不稳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在外国势力的干涉下,两国还将会产生大量的难民。随着阿叙难民问题日益突出,难民接收国的财政、政局,安全、民族与宗教关系受到了巨大冲击,特别是近年来恐怖组织在难民群体的渗透更是严重威胁各国的安全局势。加之国际救援力量的不足,各国纷纷采取了消极的难民应对政策,使得阿叙难民的生存环境愈加艰难。通过对阿叙难民问题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比较,我们可以看到,阿叙难民问题产生的本质原因都有内外因的作用,外因是地缘政治的因素,即大国博弈和国家利益争夺的影响,内因则是民族、宗教冲突的升级,即阿叙两国的民族与宗教问题在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无法融合达成高度统一,国民的民族与宗教认同感大于国家认同感。
高源[9](2016)在《新历史主义视域下的《追风筝的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作品,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讲述了在阿富汗战乱背景下,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之子哈桑之间关于友情的背叛、人性的救赎的感人故事。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出发,以"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大写历史的小写化","颠覆与抑制"等主要方面来解读《追风筝的人》,认识新历史主义视域下的阿富汗社会,关注小说文本里包含的新历史主义精神。
金强[10](2016)在《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研究(2001—2015)》文中认为论文基于新闻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理论,对事件以来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合作组织个成员国的新闻报道做了整体性梳理,具体运用新闻框架、议程设置、发展传播学等理论给予专业性多角度解析,在梳理总结有益经验的同时,指出了报道中存在的不足与深层次问题。中国媒体在报道主体和前端控制中,既要有内外报道政策的考量,又要有伊斯兰文化禁忌的观照,除了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的固有专业要求之外,中国媒体还要准确反映中国和伊斯兰国家的核心利益和共同关切,并在宏观上做好信源控制和热点控制,微观上做好表达控制和有害信息管控。涉外报道的经验可以反哺给对外报道,两者也可实现更好联动。与涉外报道标准不同,官媒对伊斯兰国家报道更看重冲突性和反常性,而穆斯林民间媒体更看重重要性和接近性。加强国际国内报道文本表达的协调性,应进一步规避西式表达,慎重对待翻译稿件,重视使用直接引语,并坚持独立采制。报道中应避免跨宗教词汇混用,标题拟制和改写应忠于事实,避免误导受众。商业网站在使用伤亡照片时应加技术处理,并应加强人文关怀,避免伤害受众。较之西方媒体,中国媒体表达了更多中立立场,但在部分热点问题上自觉不自觉地也与西媒保持了某种事实上的呼应关系。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弱势媒体面对西方强势媒体应验了“羊群效应”,从众报道行为导致多次“塌方式”报道偏差。相关报道通过对冲式、二传手式、转圈式、隐蔽式和多信源式等五种转载方式对接外媒,总体上仍存在外媒依赖症;而语言问题、签证问题、人员配备数量问题、记者换班问题以及官媒驻外记者站的分散性问题等共同影响了采制能力的提升。普通民众、大学生、穆斯林知识分子、非穆斯林知识分子、一般媒体工作人员以及伊斯兰国家在华留学生等六类人群普遍认为宗教因素对采制和理解相关报道至关重要,并希望进行更多的独立自主报道。与报道相关的信息流动,存在“不闭环”和“不对流”情况;“沉默的螺旋”现象也普遍存在,但新媒体的使用带来了新情况。由于存在效果测定难度,难以有效减轻话语疲劳症、文化隔膜症、翻译误读症和宣传恐惧症等。民间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存在自说自话情况。提升国家的整体话语权,应加强舆论场协调并有效整合现有评论力量。舆论领袖越来越多使用社交媒体来发表观点,应更加重视联合平台建设,保障舆论领袖及时准确顺畅地进行更加国际化的舆论表达。“一带一路”战略为改善相关报道提供了良好契机,《中国政府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为媒体进一步指点了方向。伊斯兰国家是中国提升对外国家话语权的重要阵地,应加强对现有报道的优劣势分析,创新报道思维、加大报道力度,提升报道效果。
二、战火下的阿富汗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战火下的阿富汗人(论文提纲范文)
(1)卡勒德·胡赛尼作品的阿富汗社会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阿富汗三部曲”对阿富汗社会的书写 |
1.《追风筝的人》在友情故事中揭露家园破坏 |
2.《灿烂千阳》在爱情故事中抨击妇女苦难 |
3.《群山回唱》在亲情故事中鞭挞民生凋敝 |
三、结语 |
(2)卡勒德?胡塞尼作品中人物的民族伦理身份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和谐的家庭是民族伦理身份的载体 |
二、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建立 |
三、群体的互相和解 |
(3)绝美动画的诉说——诺拉·托梅动画电影叙事符码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丰富多彩的文化符码 |
(一)神话主题的爱尔兰文化符码 |
(二)现实主题的阿富汗文化符码 |
二、寓意深远的物象符码 |
(一)物象符码的隐喻性 |
(二)物象符码的“碎片化” |
三、生动华丽的色彩符码 |
(一)色彩符码的功能性 |
(二)色彩符码的识别性 |
四、个性唯美的风格符码 |
(一)运用绘画艺术的风格符码 |
(二)神话嵌套的风格符码 |
五、结语 |
(4)汤姆·摩尔动画艺术及其审美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本文的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汤姆·摩尔动画艺术审美特征的形成 |
2.1 动画艺术审美特征概述 |
2.1.1 审美学和影视审美的含义 |
2.1.2 动画艺术的审美意识流变 |
2.2 汤姆·摩尔动画创作的背景和历程 |
2.2.1 特定的创作背景与文化语境 |
2.2.2 汤姆·摩尔的生活和创作经历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汤姆摩尔动画的叙事美学分析 |
3.1 简约而不简单的人物形象 |
3.1.1 内在性格的塑造 |
3.1.2 外在形象的塑造 |
3.2 非线性叙事结构 |
3.2.1 独具匠心的叙事视角 |
3.2.2 多重叙事的故事结构 |
3.2.3 构思巧妙的悬念设置 |
3.3 主题音乐营造整体氛围 |
3.3.1 展现民族特色异域风情 |
3.3.2 音画结合烘托人物心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汤姆·摩尔动画的视觉美学分析 |
4.1 平面化的表现语言 |
4.1.1 表现结构的整体强化 |
4.1.2 平面构成设计的运用 |
4.1.3 立体空间平面化表现 |
4.2 凯尔特艺术的美学设计 |
4.2.1 体现民族风格的符码 |
4.2.2 充满象征意味的图像 |
4.3 极富表现性的色彩光影 |
4.3.1 色彩的隐喻和象征 |
4.3.2 戏剧化的光影运用 |
4.4 参与表演的镜头运用 |
4.4.1 俯视镜头 |
4.4.2 倾斜镜头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汤姆·摩尔动画的文化解读 |
5.1 普世性的主题表达 |
5.1.1 漂泊中体现个人成长 |
5.1.2 强调人物的情感羁绊 |
5.1.3 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
5.2 凯尔特文化的复魅 |
5.2.1 凯尔特神话传说 |
5.2.2 宗教文化传统 |
5.2.3 语言与文学 |
5.3 本章小结 |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卡勒德·胡塞尼小说中的人文精神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悲苦命运的书写与忠诚、尊严的推崇 |
二、人性之善的挖掘与救赎之路 |
三、生命的意义与人性价值的弘扬 |
四、结语 |
(7)由苦难到成长,再到蜕变:论《战火下的小花》对青少年生命教育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成长之始:无穷无尽的苦难 |
二、苦难中的成长 |
三、成长后的蜕变 |
四、由文学反思到青少年生命教育 |
(8)阿富汗与叙利亚难民问题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现有研究的不足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论文的难点与创新点 |
(一)论文的难点 |
(二)论文的创新点 |
第一章 阿富汗与叙利亚难民问题的背景 |
第一节 20世纪阿富汗的三次难民潮 |
一、第一次难民潮 |
二、第二次难民潮 |
三、第三次难民潮 |
第二节 21世纪叙利亚难民潮 |
一、叙利亚危机的爆发 |
二、叙利亚问题的持续 |
第三节 阿叙难民问题背景比较 |
第二章 阿富汗和叙利亚难民问题的基本现状 |
第一节 阿叙难民的生存现状 |
一、阿叙难民的分布 |
二、阿叙难民生存现状 |
第二节 阿富汗与叙利亚难民的生存困境 |
一、成为难民接收国的负担 |
二、生存问题堪忧 |
三、救援力量不足 |
四、遣返工作困难 |
第三节 阿叙难民问题现状比较 |
第三章 阿富汗与叙利亚难民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
第一节 阿富汗难民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
一、阿富汗难民问题产生的政治原因 |
二、阿富汗难民问题产生的经济原因 |
三、阿富汗难民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 |
第二节 叙利亚难民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
一、叙利亚难民问题产生的政治因素 |
二、叙利亚难民问题产生的社会经济因素 |
三、阿叙难民问题产生原因的异同比较 |
第四章 阿富汗与叙利亚难民问题的影响 |
第一节 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
一、对巴基斯坦的影响 |
二、对土耳其的影响 |
第二节 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
一、对欧洲国家的影响 |
二、对欧盟的影响 |
第三节 对阿富汗与叙利亚本国的影响 |
一、影响国内的战后重建 |
二、影响国家安全局势 |
三、影响阿叙对外关系 |
四、影响民族国家的建构 |
第五章 国际社会对阿富汗和叙利亚难民问题的应对政策 |
第一节 主权国家对阿富汗和叙利亚难民问题的应对政策 |
一、巴基斯坦对阿富汗难民问题的应对政策 |
二、伊朗对阿富汗难民问题的应对政策 |
三、土耳其对叙利亚难民问题的应对政策 |
四、德国对叙利亚难民问题的应对政策 |
五、美国对阿叙难民问题的应对政策 |
第二节 国际组织对阿富汗和叙利亚难民问题的应对措施 |
一、联合国难民署的应对措施 |
二、非政府组织的应对措施 |
三、主权国家与国际组织的应对对比 |
第六章 阿富汗和叙利亚难民问题的异同比较 |
第一节 阿富汗与叙利亚难民问题的相似性 |
一、难民问题产生的原因相似 |
二、难民问题的现状与影响相似 |
三、被实行的难民应对政策相似 |
第二节 阿富汗与叙利亚难民问题的差异性 |
一、难民属性的差异性 |
二、民族国家构建中民族与宗教的差异性 |
三、外在因素的差异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研究(2001—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1章 与本研究相关的概念厘定与关系梳理 |
1.1 “伊斯兰国家”的基本概念与组织特征 |
1.2 911 事件后美国对伊斯兰国家的话语特征与“伊斯兰恐怖论” |
1.2.1 西方话语构建下的伊斯兰世界与“恐怖主义”界定的逻辑对立 |
1.2.2 美国媒体对伊斯兰国家的形象建构与“伊斯兰恐怖论” |
1.3 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外交关系梳理 |
1.3.1 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建交情况与外交关系特征 |
1.3.2 “一带一路”战略与对伊斯兰国家合作的新局面 |
1.4 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媒体交往与合作 |
1.4.1 伊斯兰国家的媒体发展概况与对华交往情况 |
1.4.2 中国和伊斯兰国家媒体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
1.5 911事件后的报道分期及本研究的媒体考量 |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传播者与传播控制分析 |
2.1 传播主体分析 |
2.1.1 传播组织与传播机构分析 |
2.1.2 传播工作者分析 |
2.2 传播法律法规与宗教禁忌分析 |
2.2.1 与伊斯兰国家报道相关的国内法律法规分析 |
2.2.2 与伊斯兰国家报道相关的国际法律法规分析 |
2.2.3 伊斯兰教的基本禁忌与报道注意事项 |
2.3 微观控制分析 |
2.3.1 表达控制分析 |
2.3.2 屏蔽控制分析 |
2.4 宏观控制分析 |
2.4.1 报道的信源控制分析 |
2.4.2 热点与热度控制分析 |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内容与文本话语分析 |
3.1 报道的主要内容特征分析 |
3.1.1 常规报道领域内容分析 |
3.1.2 宗教报道领域内容分析 |
3.1.3 战争及冲突报道领域内容分析 |
3.2 报道规范与报道伦理分析 |
3.2.1 报道中的价值判断与信息选择分析 |
3.2.2 报道中的“羊群效应”与“破窗”现象分析 |
3.2.3 报道中的新闻失实与新闻想象问题分析 |
3.2.4 报道中的题材偏好与报道失衡问题分析 |
3.3 报道的文本话语分析 |
3.3.1 报道文本的表达方式分析 |
3.3.2 报道文字文本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3 报道的立场和倾向性分析 |
3.4 图片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3.4.1 使用“恐怖”和“惊悚”的图片而不加修饰 |
3.4.2 涉及伤亡图片未经技术处理而直接呈现 |
3.4.3 报道缺乏原创图片或配图牵强 |
3.4.4 选用图片缺乏宗教人文关怀 |
3.4.5 商业网站过多转载猎奇和揭丑类负面图片 |
3.5 视频报道中的问题分析 |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媒介渠道与报道能力分析 |
4.1 报道的信源与渠道类型分析 |
4.1.1 外媒渠道分析 |
4.1.2 大陆官方媒体渠道及其报道量分析 |
4.1.3 伊斯兰国家事主国媒体渠道分析 |
4.1.4 中国穆斯林民间媒体渠道分析 |
4.2 报道与评论能力分析 |
4.2.1 官方媒体向伊斯兰国家派驻记者站能力分析 |
4.2.2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资料配置能力分析——以新华网为例 |
4.2.3 新闻采制难度与报道风险分析 |
4.2.4 原创评论能力分析 |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受众和效果分析 |
5.1 报道的受众调查与分析 |
5.1.1 受众的基本特点与舆情生成分析 |
5.1.2 受众调查与结果分析 |
5.2 报道的传播效果测定 |
5.2.1 传播效果测定的基本情况 |
5.2.2 “沉默的螺旋”在传播效果中的体现 |
5.2.3 传播效果测定难度与测定行为缺失 |
5.2.4 传播中的“不闭环”与“不对流”现象分析 |
5.3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议程设置分析 |
5.3.1 议程设置的差异性分析 |
5.3.2 从搜索引擎结果看议程设置 |
5.3.3 从新闻评奖与评选看议程设置 |
5.4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意见领袖分析 |
5.4.1 舆情的差异性与舆论制衡分析 |
5.4.2 意见领袖的构成及作用机理分析 |
5.4.3 意见领袖的平台建构与串场作用分析 |
5.5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提升对伊斯兰国家的报道效果 |
5.6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战火下的阿富汗人(论文参考文献)
- [1]卡勒德·胡赛尼作品的阿富汗社会书写[J]. 李守林. 新纪实, 2021(16)
- [2]卡勒德?胡塞尼作品中人物的民族伦理身份建构研究[J]. 郭蓝图. 鸭绿江(下半月), 2020(06)
- [3]绝美动画的诉说——诺拉·托梅动画电影叙事符码表达研究[J]. 殷俊,李洁. 艺术百家, 2019(06)
- [4]汤姆·摩尔动画艺术及其审美特征研究[D]. 王颖. 西北大学, 2019(12)
- [5]影视 战火下的小花[J]. 纸月. 作文通讯, 2019(07)
- [6]卡勒德·胡塞尼小说中的人文精神探析[J]. 王春,胡其林. 新乡学院学报, 2018(07)
- [7]由苦难到成长,再到蜕变:论《战火下的小花》对青少年生命教育的意义[J]. 吴善挥.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06)
- [8]阿富汗与叙利亚难民问题比较研究[D]. 杨锡蔚. 云南大学, 2018(01)
- [9]新历史主义视域下的《追风筝的人》[J]. 高源. 昭通学院学报, 2016(04)
- [10]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研究(2001—2015)[D]. 金强. 河北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