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豆卵磷脂提纯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邹俊康[1](2021)在《甘油磷酰胆碱的制备与纯化》文中指出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加剧,阿尔兹海默症等老年人精神疾病引发了大量关注。甘油磷酰胆碱(GPC)显示出治疗与神经系统相关的老年疾病的潜力,具备良好的市场前景。然而,目前工业中生产GPC所用的全化学合成法和植物原料水解法都存在纯化工艺周期长、成本高等不足。为此,本文拟开发全化学合成法制备GPC新工艺,确定了最佳反应工艺条件,并对反应产物进行分离提纯;此外,还研究了大豆粉末磷脂的水解产物,利用GPC与其余水解杂质的极性差异,通过静置分层和浸取分离实现了 GPC粗品的初步提纯。考察了不同的磷酸胆碱盐与R-缩水甘油或R-氯甘油反应合成GPC的收率,确定了 GPC化学合成法制备的最佳工艺路线为:R-氯甘油先与NaOH乙醇溶液反应制备R-缩水甘油,再将其与氯化磷酸胆碱(PC-Cl)反应制备GPC。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响应面法优化合成条件,确定制备R-缩水甘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反应溶剂为无水乙醇,NaOH/R-氯甘油摩尔比为1.14,反应温度为-2.4℃,反应时间为4.6 h;制备GPC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反应溶剂为无水乙醇,R-缩水甘油/PC-Cl摩尔比为1.97,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8h。最优条件下,R-缩水甘油收率为94.2%,GPC收率为92.1%。采用溶剂萃取、电渗析和结晶技术对全化学合成法制备所得GPC粗品进行纯化。采用溶剂萃取技术除去GPC粗品中R-缩水甘油和R-氯甘油等有机杂质,以水和正丁醇为液液萃取两相体系,经过5次错流萃取,基本除去了未反应的R-缩水甘油和R-氯甘油,脱除率均大于96.9%,且回收率高于92.1%。采用电渗析技术除去GPC粗品中的盐分杂质,料液初始浓度为5.6%,电渗析电压为10 V,电渗析终点为料液电导率为100 μs/cm,此时GPC粗品中PC-Cl原料和胆碱等盐分杂质均能完全去除,且回收率高于97.7%。采用溶剂结晶法精制GPC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优条件为:结晶溶剂为无水乙醇,结晶温度为0℃,搅拌速率为250r/min,结晶时间为4h。GPC产品纯度达到99.8%以上,收率为77.4%,且水含量、pH值和比旋光度等指标均满足医用要求。以大豆粉末磷脂为原料,通过甲醇钠催化水解法制备GPC,并采用静置分层和浸取的方法对GPC粗品进行初步提纯。调节反应液的pH并旋蒸除去部分甲醇溶剂,静置分层可将副产物脂肪酸从水解产物中分离出来,GPC含量从17%提高到20%,且回收率高于96.4%。采用COSMO-RS量化计算分析各水解产物的分子表面屏蔽电荷分布范围,结果表明:GPC与甘油磷脂酰乙醇胺(GPE)、甘油磷脂酰丝氨酸(GPS)、甘油磷脂酰肌醇(GPI)等杂质的极性都很强,都易溶于强极性溶剂,但相对而言,GPC的极性比其它杂质都小。采用甲醇、乙醇、异丙醇、正丁醇、乙酸乙酯和二氯甲烷等不同纯溶剂或混合溶剂分别对GPC粗品进行浸取提纯。纯溶剂中,乙醇对GPC粗品除杂效果最好,4倍质量的无水乙醇对GPC及杂质的分离选择性达到4.6以上,能将溶液中GPC含量从20%提高到30%以上,且回收率大于88.7%;采用混合溶剂进一步调节溶剂极性,5倍质量的甲醇-二氯甲烷混合溶剂(二氯甲烷/甲醇质量比为4)对GPC及杂质的分离选择性达到4.1以上,能将GPC含量从20%提高到30%以上,且回收率大于83.9%。
黄瑾,王鑫,吴海虹,张新笑,邹烨,孙卫青,王道营,徐为民[2](2020)在《卵磷脂的提取、鉴定与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随着健康产业的发展,卵磷脂因其护肝降脂等保健功能逐渐被消费者熟知。国内外研究证实卵磷脂在食药行业以及工业生产中发挥积极作用,根据卵磷脂生产中条件和要求的不同选用适合的分离提纯和检测方法。本文通过对卵磷脂的来源、分离提纯技术操作条件的选择、分析鉴定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卵磷脂的应用现状展开综述,根据不同的提取鉴定要求,采用相应的工艺参数。旨在对卵磷脂开发与综合利用提供思路,在食品、医药等各个领域充分发挥作用,对卵磷脂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蔡婧婧[3](2020)在《生姜姜黄素纯化、脂质体制备及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研究》文中指出生姜姜黄素是从生姜中提取的一种天然活性成分,具有消炎杀菌、抗氧化、抗癌等多方面药理作用,但是姜黄素对光照,温度,酸碱等因素较为敏感,这就导致了其在消化吸收过程中极其不稳定,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脂质体可提高食品成分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促进药物或食品功能成分的吸收和利用。制备姜黄素脂质体提高其稳定性并将其应用到在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中,扩宽了姜黄素在药食领域的应用。本课题以优质云南小黄姜为原料,确定最佳姜黄素提取工艺,姜黄素的分离纯化工艺,并测得其三个单体的纯度。通过制备姜黄素脂质体,探究了姜黄素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主要结论如下:(1)以总姜黄素得率为指标,采用乙醇法、微波辅助有机溶剂提取法、超声辅助有机溶剂提取法、酶法、水杨酸钠法五种方法提取生姜中总姜黄素,最终确定超声辅助有机溶剂提取法为本试验最佳提取方法。通过单因素、正交试验优化了生姜中总姜黄素的提取工艺:料液比1:40(g/mL),乙醇体积分数90%,温度50℃,超声时间30 min。该条件下测得生姜中总姜黄素得率为379.35μg/g。(2)将超声辅助有机溶剂提取法提取的总姜黄素依次经絮凝法除杂、大孔树脂吸附法纯化,确定了较佳的纯化工艺:絮凝法除杂的最佳絮凝剂为壳聚糖,絮凝剂添加量3 mL/100 mL,温度30℃,时间2 h,该条件下5 g生姜粉中总姜黄素的保留率为97.35%,除杂量为10.65 mg/100 mL;大孔树脂吸附纯化法筛选出最佳纯化树脂为DM 301树脂,动态吸附条件为最佳上样浓度0.05 mg/mL,最佳洗脱剂为100%乙醇,最佳洗脱流速为500 r/min。(3)利用硅胶柱层析对DM 301树脂纯化后的总姜黄素进行分离纯化,梯度洗脱CHCL3:CH3OH:HCOOH=99:0.6:0.4,97:1.5:0.5,75:24.5:0.5后,得到三个组分。经HPLC分析得到总姜黄素中三个单体的占比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52.11:43.04:4.85。经峰面积归一法测得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的纯度分别为73.8%、70.8%、73.2%。(4)以包封率、粒径和PDI值为指标,比较了薄膜分散发、乙醇注入法及逆向蒸发法制备姜黄素脂质体,最终选用乙醇注入法为最佳脂质体制备方法,通过单因素、正交试验优化脂质体制备工艺为膜材比1:3,pH 6.4,姜黄素添加量0.4 g,PBS浓度10mmol/L,PBS添加量10 mL,该条件下脂质体包封率为96.37%,平均粒径为167.3 nm,PDI%为0.087,Zeta电位为-34.1 mV,TEM显示脂质体为分布均匀,外观圆整的球形小囊泡,姜黄素脂质体制备成功。(5)建立体外释放模型,姜黄素脂质体在胃液中释放率为48%,在此后肠道的释放率累积可达85%。对比姜黄素溶液和姜黄素脂质体在肠胃道模拟消化液中残留量的差异,姜黄素脂质体可将SGF中姜黄素残留量由25%提高到79%以上,将SIF中姜黄素残留量由26%提高到73%以上。(6)采用DSS诱导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探究姜黄素脂质体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姜黄素脂质体可以显着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脓血便症状,有效降低小鼠DAI值,缓解小鼠结肠缩短、血便、水肿、溃疡等炎症症状,显着性降低小鼠结肠MPO活性,同时减少MDA、TNF-α、IL-6的含量。
陈晋[4](2019)在《蛋黄卵磷脂活性组分的分离纯化及其辅助增强记忆功能研究》文中指出卵磷脂作为植物和动物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具有很多生理活性功能,如调节脂质代谢,预防心血管疾病,增强大脑功能等。我国作为禽蛋产销大国,有必要对蛋黄卵磷脂及其活性组分进行深入研究,为禽蛋高值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技术结合单因素和响应面方法优化蛋黄卵磷脂提取工艺,基于BABL/C动物模型研究蛋黄卵磷脂辅助增强记忆功能,同时利用硅胶柱层析技术纯化蛋黄卵磷脂PC和PE,并利用体外PC12细胞模型研究蛋黄卵磷脂及其活性组分辅助增强记忆功能和神经保护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蛋黄卵磷脂提取工艺优化。采用乙醇-正己烷混合溶剂(萃取)和丙酮(沉淀)联合提取蛋黄卵磷脂,基于HPLC-ELSD技术以PC和PE的含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技术优化蛋黄卵磷脂提取工艺。研究表明在乙醇浓度91.1%和提取温度39.5 oC条件下提取得到的PC含量最高(226.78±0.18μg/mL)。在乙醇与正己烷的溶剂比为4.6:1、提取温度为40.7 oC、乙醇浓度为98%条件下,提取得到PE含量最高(56.91±0.14μg/mL)。(2)基于动物模型研究蛋黄卵磷脂辅助增强记忆功能。通过构造小鼠痴呆模型,以行为学实验和酶活测定以及脑组织病理学染色为评价指标对比分析蛋黄卵磷脂改善记忆力的活性。行为学实验(水迷宫和避暗实验)结果表明摄入蛋黄卵磷脂的小鼠潜伏时间和错误次数相比于模型组显着减少(P<0.05)。脑组织中与记忆相关的酶类测定结果表明蛋黄卵磷脂能显着下调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并上调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活力(P<0.05)。脑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HE)结果显示卵磷脂组与模型组相比大脑皮层和海马区的细胞萎缩状态有所恢复。在此基础上,通过血液指标、小鼠体成分实验以及小鼠肝脏和结肠HE染色证明蛋黄卵磷脂在实验条件下对小鼠的血糖和血脂无显着影响。动物实验结果说明蛋黄卵磷脂在不影响血糖和血脂条件下通过下调AChE活力和上调ChAT活力达到增强记忆力的效果。(3)蛋黄卵磷脂活性组分分离纯化及结构解析。基于研究发现蛋黄卵磷脂具有辅助增强记忆功能,因此本章利用硅胶柱层析技术纯化蛋黄卵磷脂活性组分PC和PE,为后续蛋黄卵磷脂活性组分PC和PE活性研究提供基础。结果研究发现用体积比18:5:1的氯仿-甲醇-乙酸三元混合溶剂作为洗脱剂,利用等度洗脱模式,可成功纯化PE,其纯度达到98%。利用梯度洗脱模式,先使用体积比18:5:1的氯仿-甲醇-乙酸三元混合溶剂A洗脱,后用极性更大的体积比10:5:1的氯仿-甲醇-乙酸三元混合溶剂B洗脱,成功纯化PC,其纯度达到98%。利用MALDI-TOF-MS和GC-MS鉴定和解析PC和PE分子结构。PC的分子结构为16:0/16:0-PC,16:0/16:1Δ9-PC,16:0/18:0-PC,16:0/18:1Δ9-PC,16:0/18:2Δ9,12-PC,18:0/18:1Δ9-PC,18:0/18:2Δ9,12-PC,18:1/18:2Δ9,12-PC和18:0/20:4Δ5,8,11,14-PC。PE的分子结构为16:0/18:1Δ9-PE,16:0/18:2Δ9,12-PE,16:0/20:4Δ5,8,11,14-PE,18:0/18:1Δ9-PE,18:0/18:2Δ9,12-PE和18:0/20:4Δ5,8,11,14-PE。(4)基于PC12细胞模型研究蛋黄卵磷脂及其活性组分的神经保护作用。利用电子顺磁共振(EPR)技术通过对PC和PE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测定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发现PC和PE能显着降低DPPH自由基的EPR信号强度,且其清除能力与剂量呈正相关。在此基础上,利用莨菪碱构造PC12细胞氧化损伤模型,通过测定AChE活性、单胺氧化酶(MAO)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研究蛋黄卵磷脂及其活性组分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发现,4 mg/mL莨菪碱处理PC12细胞4 h后其细胞活力为50.30±2.65%,是最适的损伤模型。使用浓度为0.2 mg/mL的蛋黄卵磷脂、标准品PC、纯化PC、标准品PE、纯化PE对PC12细胞预保护24 h,与莨菪碱氧化损伤组比较,细胞内AChE活性、MDA含量和MAO活力显着降低(P<0.05)。实验结果表明蛋黄卵磷脂及其活性组分PC和PE能通过抑制莨菪碱诱导PC12细胞产生的神经毒性和氧化应激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上述结果说明,蛋黄卵磷脂及其活性组分可以通过下调AChE活性抑制莨菪碱诱导产生的神经毒性以及通过下调MDA含量和MAO活力抑制莨菪碱诱导的氧化应激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进而达到辅助增强记忆功能,是缓解记忆障碍的潜在营养物质。
李家伟[5](2019)在《氢化蛋黄卵磷脂的制备与精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纯度的氢化卵磷脂比天然卵磷脂具有更良好的稳定性、乳化性和分散性,广泛用于工业、食品和制药行业,可作为化妆品中的乳化剂,提高食品储藏的稳定性,作为抗癌药物和治疗心脏疾病等药物的研发。本文对高纯度氢化蛋黄卵磷脂工艺路线的研发和优化进行了研究,工艺路线分为蛋黄卵磷脂的粗提工艺的研究;粗提蛋黄卵磷脂的催化加氢工艺的研究;大孔吸附树脂层析法精制高纯度氢化蛋黄卵磷脂的研究。(1)本文以新鲜鸭蛋黄的蛋黄液为原料,结合酶解法和低温沉淀法,对实验条件作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得到蛋黄卵磷脂粗提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用无水乙醇作提取液多次提取,丙酮-正己烷体积比为1:4,冷却温度为-20℃,在此条件下测得卵磷脂含量为86.73%。(2)将经过粗提的磷脂(碘值72)为原料用氢化加氢的方法改性生成氢化蛋黄磷脂,考察了反应温度和反应压力对氢化蛋黄磷脂的各个指标的影响,得到反应的最佳条件:15g粗提磷脂,添加适量20wt%Pt/C催化剂,正庚烷-无水乙醇混合物为溶剂,在高压反应釜中进行反应,反应温度为60℃,反应压力为0.6Mpa,氢化产物的碘值为0.3。(3)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法精制氢化卵磷脂(HPC),经实验,最佳纯化条件为:采用高径比14:1的层析柱,上样浓度3mg mL-1,上样流速为1.5BV h-1,洗脱液为95%的乙醇-水溶液,经分离后,最终卵磷脂纯度为91.13%,回收率89.17%。本文所使用的卵磷脂粗提方法相比传统方法更加高效,所得卵磷脂含量高,利于后期提高精制氢化卵磷脂的含量。氢化工艺与其他工艺对比,产品的酸价和HLB值较理想。大孔吸附树脂精制后的氢化卵磷脂产品与进口高纯度的产品性能基本一致,因此本文对磷脂行业的深入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王文倩[6](2018)在《三种淡水鱼虾来源磷脂的制备及功能特性比较》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对草鱼、鲢鱼、小龙虾三种淡水鱼虾来源各部位脂质进行系统性分析,通过工艺优化利用乙醇从其加工副产物中提取制备三种淡水鱼虾来源磷脂,并检测了三种淡水鱼虾来源磷脂的乳化特性和抗氧化特性,并与常见的商品大豆卵磷脂作比较。首先利用Bligh-Dyer法提取三种淡水鱼虾来源各部位总脂,利用硅胶柱层析分析比较各部位总脂中中性脂、糖脂和磷脂的含量,利用薄层层析(TLC)分析比较三种淡水鱼虾各部位磷脂种类的分布、组成及含量,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三种淡水鱼虾来源各部位磷脂的脂肪酸组成并与总脂、中性脂和糖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草鱼内脏总脂质最丰富,鱼背总脂中磷脂含量最高,但其他部位总脂中磷脂的含量与鱼背差距不大。鲢鱼内脏和鱼头中的总脂质最丰富,鱼背总脂中磷脂含量较多,与草鱼一致,但总体磷脂含量较草鱼各部位低。小龙虾头胸部总脂以中性脂为主,但仍含有一定量的磷脂(16%),虾螯、虾尾壳和虾尾肉总脂中磷脂含量皆高达60%以上。三种淡水鱼虾各部位磷脂皆以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和鞘磷脂(SM)为主。三种淡水鱼虾各部位磷脂脂肪酸皆以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为主,三种淡水鱼虾脂质中包括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碳四烯酸(ARA)在内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主要倾向于结合在磷脂分子上。其次,以提取磷脂纯度为指标结合磷脂产物提取率,利用乙醇法从三种淡水鱼虾副产物中提取磷脂。乙醇法提取冷冻干燥草鱼头粉中磷脂的最优方案为:乙醇浓度80%,料液比1:8,提取温度55℃,提取时间4.5h,在该工艺条件下,磷脂纯度为83.24%,磷脂产物提取率为3.03%。乙醇法提取冷冻干燥鲢鱼头粉中磷脂的最优方案为:乙醇浓度80%,料液比1:10,提取温度35℃,提取时间3h,在该工艺条件下,磷脂纯度为74.45%,磷脂产物提取率为3.35%。乙醇法提取冷冻干燥小龙虾头胸部粉中磷脂的最优方案为:乙醇浓度90%,料液比1:4,提取温度45℃,提取时间3h,在该工艺条件下,磷脂纯度为为69.46%,磷脂产物提取率为5.17%。最后分析了三种淡水鱼虾来源磷脂的乳化特性和抗氧化特性,并与商品大豆卵磷脂进行了对比。常温下,无离子环境中,三种淡水鱼虾来源磷脂增加的幅度较大豆卵磷脂要缓慢。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不同种类的磷脂乳化能力都逐渐减小,且CaCl2对不同种类磷脂乳化能力的影响大于NaCl。总体来看,小龙虾头胸部磷脂的乳化稳定性强于草鱼头磷脂、鲢鱼头磷脂以及大豆卵磷脂。三种淡水鱼虾来源磷脂在中性及低温条件下乳化能力较好,而随着p H和温度的升高,草鱼头磷脂、鲢鱼头磷脂和大豆卵磷脂乳化能力降低,而小龙虾头胸部磷脂的乳化能力不受影响。总体来看,小龙虾头胸部磷脂的乳化稳定性强于草鱼头磷脂、鲢鱼头磷脂以及大豆卵磷脂。在试验浓度范围内,鲢鱼头磷脂的羟自由基(·OH)清除能力和还原力都较其他3种磷脂好;三种淡水鱼虾来源磷脂都具有一定的抗油脂氧化能力,随着添加浓度的增加,不同种类磷脂对油脂的抗氧化能力增加,当添加磷脂浓度为0.05%时,三种淡水鱼虾来源磷脂的抗氧化能力稍低于大豆卵磷脂,当添加浓度为0.1%时,鲢鱼头磷脂的抗氧化能力高于大豆卵磷脂,当添加浓度≥0.2%时,三种淡水鱼虾来源磷脂的抗氧化能力皆高于大豆卵磷脂。整体来看,当添加磷脂浓度≥0.1%时,鲢鱼头磷脂的抗氧化能力显着高于其他3种磷脂。
古再丽努尔·阿尔肯,关明[7](2013)在《卵磷脂及其相关产品的制备工艺与质量分析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卵磷脂是一种在动植物中分布很广的磷脂,作为一种天然、健康的食品被誉为与蛋白质、维生素并列的"第三营养素"。卵磷脂因其具有多种医疗及保健功效,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饲料及化妆品等行业。本文介绍了卵磷脂的来源,国内外磷脂生产及研究现状,并围绕卵磷脂及其相关产品的提取、纯化、精制等制备工艺及质量分析研究进行了综述。
田育苗[8](2013)在《蛋黄卵磷脂纯化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卵磷脂是目前应用十分广泛的乳化剂,高纯度的蛋黄卵磷脂更是医药行业不可缺少的物质。卵磷脂本身也具有一定的降血脂等保健作用,因此,针对卵磷脂生产的研究十分重要。目前国内生产的卵磷脂以大豆卵磷脂为主,且其纯度低,理化性质差,无法作为药品乳化剂使用,目前我国高纯度的蛋黄卵磷脂基本依赖进口,而进口产品的价格大大限制了我国药品在国际药品行业中的竞争力,因此,研究高纯度卵磷脂的制备方法,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针对蛋黄卵磷脂的纯化工艺,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工作1建立卵磷脂的检测方法,并对粗品卵磷脂进行了全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粗品中60%以上为磷脂类物质,其中磷脂酰胆碱占94.4794%,磷脂酰乙醇胺占2.4151%、鞘磷脂占0.7294%、溶血卵磷脂占2.358%。其余杂质为甘油酯类物质,甘油脂类物质也为一系列的混合物,本文对其一一进行了分析。2本文针对沉淀法提纯卵磷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有机溶剂法优于金属离子法,其中有机溶剂沉淀法提纯时,产品纯度由50%提升至65%,提高了15个百分点,回收率为71.8%。虽然此法回收率偏低,但是,此工艺验证了关于溶剂法提纯卵磷脂的想法,可以作为低纯度卵磷脂制备工艺的参考。3对树脂进行了筛选,得到了一种大孔非极性树脂D101,其可以利用除杂的原理,对卵磷脂进行提纯。最佳的纯化条件是以12:1的高径比装柱,上样浓度为3mg mL-1,上样流速为1.5BV h-1,上样3个柱体积后,进行洗脱,洗脱液为95%的乙醇-水溶液,洗脱柱体积为2.5个柱体积,最终产品的纯度为81.23%,回收率为89.28%。4将中低压制备色谱引入卵磷脂的纯化。经过系统研究,最终确定最佳流速为20mL·min-1,最佳进样浓度为0.2mg mL-1,最佳进样量为0.8g,最大进样量为1.0g。此实验纯度的重现性良好,经过液质联用与核磁谱图的确认,可知,此法可以稳定的得到平均纯度为98.16%卵磷脂,其平均回收率为96.82%。经过对干燥方法的探究,本实验确定了利用冷冻干燥法对高纯度卵磷脂进行干燥,其所得产品结构未发生改变,性状由原来的乳黄色固体变为白色固体。5第一次将HILIC柱引入到卵磷脂的分离工艺中,并探究出了一个环保、有效的流动相——纯乙醇。经过制备分离、液相质谱检测可以确定,此方法可以分离得到纯度在99%以上的磷脂酰胆碱。此法最大上样量为60mg,最终可得高纯度产品46.2mg。
孟凡钢,杨振宇,闫日红,董岭超,姜兆生,王立辉,赵久安[9](2013)在《大豆卵磷脂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大豆在我国有广泛的种植,大豆卵磷脂是大豆油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是一种理想的多用途天然原料,具有十分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并已在许多领域内得到广泛的应用。介绍大豆卵磷脂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应用、提纯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概况,并对此进行了展望。
王磊,高正松,万辉,管国锋[10](2013)在《氧化铝吸附提纯大豆卵磷脂的工艺研究》文中指出以溶剂粗提后的大豆卵磷脂粗品为原料,采用氧化铝吸附法进行提纯。系统考察了氧化铝用量、乙醇用量、吸附时间和吸附温度等因素对大豆卵磷脂粗品中磷脂酰胆碱(PC)纯度及回收率的影响,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大豆卵磷脂粗品与氧化铝质量比为1∶5,大豆卵磷脂粗品与无水乙醇配比为1∶60(m/v),吸附时间60min,吸附温度30℃。在此条件下,PC的纯度和回收率分别为70.23%和83.07%。
二、大豆卵磷脂提纯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豆卵磷脂提纯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甘油磷酰胆碱的制备与纯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甘油磷酰胆碱的理化性质及药理作用 |
1.2.1 甘油磷酰胆碱的理化性质 |
1.2.2 甘油磷酰胆碱的药理作用 |
1.3 甘油磷酰胆碱的分析方法 |
1.3.1 薄层色谱法 |
1.3.2 核磁共振谱法 |
1.3.3 滴定法 |
1.3.4 液相色谱法 |
1.4 甘油磷酰胆碱的制备方法 |
1.4.1 水解法 |
1.4.2 全化学合成法 |
1.5 甘油磷酰胆碱的纯化方法 |
1.5.1 全化学合成法制备所得甘油磷酰胆碱粗品的纯化 |
1.5.2 水解法制备所得甘油磷酰胆碱粗品的纯化 |
1.6 甘油磷酰胆碱的质量标准 |
1.7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7.1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7.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全化学合成法制备甘油磷酰胆碱工艺的优化 |
2.1 前言 |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检测方法 |
2.3.2 不同反应物制备甘油磷酰胆碱的实验方法 |
2.3.3 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反应路线的确定 |
2.4.2 制备R-缩水甘油工艺条件的优化 |
2.4.3 制备甘油磷酰胆碱工艺条件的优化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全化学合成法制备所得甘油磷酰胆碱的纯化 |
3.1 前言 |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检测方法 |
3.3.2 萃取实验 |
3.3.3 电渗析实验 |
3.3.4 结晶实验 |
3.3.5 甘油磷酰胆碱产品结构表征与质量鉴定 |
3.4 实验结果 |
3.4.1 萃取实验结果 |
3.4.2 电渗析实验结果 |
3.4.3 结晶实验结果 |
3.4.4 产品结构表征与质量鉴定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解法制备所得甘油磷酰胆碱的纯化 |
4.1 前言 |
4.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3 实验方法 |
4.3.1 检测方法 |
4.3.2 水解法制备甘油磷酰胆碱 |
4.3.3 COSMO-RS模拟计算 |
4.3.4 静置分层实验 |
4.3.5 不同溶剂分离甘油磷酰胆碱及其杂质的实验方法 |
4.4 实验结果 |
4.4.1 碱催化试验结果 |
4.4.2 COSMO-RS计算结果 |
4.4.3 静置分层的实验结果 |
4.4.4 单一溶剂对甘油磷酰胆碱及其杂质的分离效果 |
4.4.5 混合溶剂对甘油磷酰胆碱及其杂质的分离效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2)卵磷脂的提取、鉴定与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卵磷脂的组成和来源 |
1.1 卵磷脂的组成 |
1.2 植物性来源 |
1.3 动物性来源 |
2 卵磷脂的提取与纯化 |
2.1 分离提纯方法 |
2.1.1 有机溶剂萃取法 |
2.1.2 超(亚)临界萃取法 |
2.1.3 酶水解提取法 |
2.1.4 柱层析法 |
2.1.5 膜分离法 |
2.2 分离提纯工艺参数 |
2.2.1 油水比例 |
2.2.2 分离提纯温度 |
2.2.3 光、氧气的影响 |
3 卵磷脂的分析与鉴定方法 |
3.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3.2 薄层色谱扫描法(TLC) |
3.3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3.4 核磁共振法 |
3.5 质谱分析法 |
4 卵磷脂的功能活性 |
4.1 抗肿瘤作用 |
4.2 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抗炎症作用 |
4.3 对肝损伤的积极作用 |
4.4 配合治疗神经官能症 |
4.5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
4.6 调节免疫功能 |
5 卵磷脂的应用现状 |
5.1 在食药行业中的应用 |
5.2 在化妆品行业中的应用 |
5.3 在纺织业中的应用 |
6 总结与展望 |
(3)生姜姜黄素纯化、脂质体制备及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生姜简介 |
1.2 生姜主要化学成分 |
1.3 姜黄素 |
1.3.1 姜黄素提取技术 |
1.3.2 姜黄素的分离纯化 |
1.4 脂质体 |
1.4.1 脂质体简介 |
1.4.2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
1.5 姜黄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研究进展 |
1.5.1 溃疡性结肠炎(UC)简介 |
1.5.2 姜黄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
1.6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意义 |
1.6.3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主要试剂 |
2.3 主要仪器 |
2.4 生姜中总姜黄素的提取 |
2.4.1 姜黄素标准曲线的测定 |
2.4.2 生姜中总姜黄素提取方法的比较 |
2.5 姜黄素的分离纯化 |
2.5.1 絮凝法除杂 |
2.5.2 絮凝法除杂试验 |
2.5.3 大孔树脂纯化 |
2.5.4 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 |
2.5.5 总姜黄素中三个单体的测定 |
2.6 姜黄素脂质体的制备 |
2.6.1 脂质体制备方法的筛选 |
2.6.2 乙醇注入法制备姜黄素脂质体 |
2.6.3 姜黄素脂质体的理化特性和微观形貌表征 |
2.7 姜黄素脂质体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 |
2.7.1 动物分组与给药 |
2.7.2 小鼠活动状态观察 |
2.7.3 解剖 |
2.7.4 结肠组织病理观察与评分 |
2.7.5 生化指标检测 |
2.8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生姜中总姜黄素的提取 |
3.1.1 生姜中总姜黄素提取方法的比较 |
3.1.2 超声法提取生姜中总姜黄素 |
3.2 絮凝法除杂 |
3.2.2 絮凝法除杂 |
3.3 大孔树脂分离纯化 |
3.3.1 最佳大孔树脂的筛选 |
3.3.2 上样流速的筛选 |
3.3.3 最佳上样浓度的筛选 |
3.3.4 洗脱剂的筛选 |
3.3.5 DM301 大孔树脂层析图谱 |
3.4 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 |
3.4.1 洗脱剂溶剂系统的选择 |
3.4.2 总姜黄素各单体的分离 |
3.4.3 硅胶柱层析洗脱曲线 |
3.4.4 种总姜黄素单体的HPLC分析 |
3.5 姜黄素脂质体的制备 |
3.5.1 最佳制备方法的筛选 |
3.5.2 脂质体制备单因素试验 |
3.5.3 正交优化脂质体制备工艺 |
3.5.4 姜黄素脂质体的理化性质和微观形貌特征 |
3.5.5 姜黄素脂质体体外释放特性 |
3.5.6 姜黄素脂质体在模拟胃肠液中消化稳定性 |
3.5.7 稳定性 |
3.6 姜黄素脂质体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 |
3.6.1 对DSS诱导小鼠临床症状的改善 |
3.6.2 对DSS诱导小鼠结肠外观形态的影响 |
3.6.3 对DSS诱导小鼠结肠MPO活性的影响 |
3.6.4 对DSS诱导小鼠结肠MDA含量的影响 |
3.6.5 对DSS诱导小鼠结肠IL-6 的影响 |
3.6.6 对DSS诱导小鼠结肠TNF-α的影响 |
3.6.7 病理学切片 |
4 讨论 |
4.1 姜黄素的分离纯化 |
4.2 姜黄素的稳定性 |
4.3 进一步研究方向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蛋黄卵磷脂活性组分的分离纯化及其辅助增强记忆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卵磷脂概述 |
1.1.1 卵磷脂的结构 |
1.1.2 卵磷脂的来源 |
1.1.3 生理功能特性 |
1.2 卵磷脂分离纯化技术 |
1.2.1 有机溶剂提取法 |
1.2.2 有机溶剂辅助提取方法 |
1.2.3 超临界CO_2萃取 |
1.2.4 柱层析纯化法 |
1.2.5 溶剂冷冻纯化法 |
1.2.6 膜分离纯化法 |
1.3 卵磷脂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1.3.1 质量法 |
1.3.2 薄层色谱分析技术 |
1.3.3 紫外吸收光谱测定技术 |
1.3.4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 |
1.3.5 质谱检测技术 |
1.4 卵磷脂辅助增强记忆研究进展 |
1.4.1 卵磷脂辅助增强记忆 |
1.4.2 氧化应激和神经保护作用 |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5.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蛋黄卵磷脂提取工艺优化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原料 |
2.1.2 材料与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案 |
2.2.1 蛋黄卵磷脂制备工艺流程 |
2.2.2 紫外光谱测定 |
2.2.3 薄层色谱层析 |
2.2.4 单因素实验方案 |
2.2.5 响应面实验 |
2.2.6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2.2.7 统计学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蛋黄卵磷脂定性分析 |
2.3.2 影响蛋黄卵磷脂提取率的主因素分析 |
2.3.3 蛋黄卵磷脂提取工艺优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动物模型研究蛋黄卵磷脂辅助增强记忆功能 |
3.1 材料和设备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1.3 实验动物与饲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实验动物分组 |
3.2.2 水迷宫实验 |
3.2.3 避暗实验 |
3.2.4 核磁体成分分析和成像 |
3.2.5 血液指标测定 |
3.2.6 脑组织和肝肠组织HE染色 |
3.2.7 脑组织酶活测定 |
3.2.8 统计学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蛋黄卵磷脂对小鼠记忆力的影响 |
3.3.2 蛋黄卵磷脂对小鼠脑组织中AChE和 ChAT活力的影响 |
3.3.3 蛋黄卵磷脂对小鼠脑细胞的影响 |
3.3.4 蛋黄卵磷脂对小鼠血糖和血脂的影响 |
3.3.5 蛋黄卵磷脂对小鼠瘦肉含量和脂肪含量的影响 |
3.3.6 蛋黄卵磷脂对小鼠肝脏和结肠细胞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蛋黄卵磷脂活性组分分离纯化及结构解析 |
4.1 材料和设备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硅胶柱层析技术纯化蛋黄卵磷脂 |
4.2.2 薄层色谱分析 |
4.2.3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 |
4.2.4 MALDI-TOF MS鉴定 |
4.2.5 脂肪酸组成鉴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硅胶柱层析技术纯化蛋黄卵磷脂活性组分 |
4.3.2 蛋黄卵磷脂活性组分的分子组成鉴定 |
4.3.3 蛋黄卵磷脂活性组分的脂肪酸分析 |
4.3.4 蛋黄卵磷脂活性组分的分子结构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PC12 细胞模型研究蛋黄卵磷脂及活性组分的神经保护作用 |
5.1 材料和设备 |
5.1.1 材料与试剂 |
5.1.2 实验仪器 |
5.1.3 细胞株 |
5.2 实验方法 |
5.2.1 EPR抗氧化活性测定 |
5.2.2 MTT实验 |
5.2.3 PC12 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 |
5.2.4 神经毒性和抗氧化指标测定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蛋黄卵磷脂活性组分DPPH清除活力分析 |
5.3.2 蛋黄卵磷脂及其活性组分对PC12 细胞毒性及增殖作用的影响 |
5.3.3 莨菪碱诱导PC12 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 |
5.3.4 蛋黄卵磷脂及其活性组分对莨菪碱诱导的神经毒性和氧化应激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5)氢化蛋黄卵磷脂的制备与精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卵磷脂简介 |
1.2.1 依照磷脂甘油骨架的分类 |
1.2.2 依照取代基团分类 |
1.3 卵磷脂性质 |
1.4 卵磷脂对人体的功效 |
1.4.1 肝脏的保护神 |
1.4.2 预防心脏疾病 |
1.4.3 促进大脑发育,增强记忆力 |
1.4.4 保护皮肤,延缓衰老 |
1.5 磷脂的应用 |
1.5.1 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 |
1.5.2 在医药行业中的应用 |
1.5.3 在化妆品行业中的应用 |
1.5.4 磷脂在动物饲料行业中的应用 |
1.6 改性卵磷脂的简介 |
1.6.1 物理改性 |
1.6.2 化学改性 |
1.6.3 酶改性法 |
1.7 卵磷脂氢化改性工艺 |
1.8 国内外氢化卵磷脂研究现状 |
1.9 催化加氢工艺比较 |
1.10 卵磷脂的提取精制方法 |
1.10.1 有机溶剂法 |
1.10.2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1.10.3 柱层析法 |
1.11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创新 |
第二章 氢化蛋黄卵磷脂的检测方法 |
2.1 薄层层析法 |
2.2 HPLC法 |
2.3 碘值的测定 |
2.3.1 仪器和用具 |
2.3.2 测定方法 |
2.4 HLB值的测定 |
2.4.1 实验试剂 |
2.4.2 测定方法 |
2.5 酸价的测定 |
2.5.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5.2 测定方法 |
第三章 蛋黄卵磷脂的制备 |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3.2 实验步骤 |
3.2.1 单因素实验的研究 |
3.2.2 正交实验的研究 |
3.3 分析检测方法 |
3.3.1 检测原理 |
3.3.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3.3.3 操作方法 |
3.4 复合提取法提取条件结果分析 |
3.4.1 单因素实验的结果分析 |
3.4.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3.4.3 检测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制粗品蛋黄卵磷脂氢化改性工艺的研究 |
4.1 实验材料和装置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装置 |
4.2 实验步骤 |
4.3 实验结果研究 |
4.3.1 温度和压力对产品的影响 |
4.3.2 氢化磷脂含量的测定 |
4.4 实验小结 |
第五章 大孔吸附树脂精制氢化蛋黄卵磷脂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与仪器 |
5.1.2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树脂的筛选 |
5.2.2 SP825 树脂动态实验 |
5.2.3 树脂吸附过程研究 |
5.2.4 树脂SP825 吸附氢化蛋黄卵磷脂的热力学性质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6)三种淡水鱼虾来源磷脂的制备及功能特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缩写说明 |
1 绪论 |
1.1 磷脂结构特性 |
1.2 磷脂的理化性质 |
1.3 磷脂生理活性 |
1.4 磷脂来源 |
1.5 磷脂抗氧化特性 |
1.5.1 磷脂抗氧化剂的活性及其活性位点 |
1.5.2 大豆卵磷脂抗氧化性在植物油稳定性方面的研究 |
1.5.3 磷脂抗氧化性在动物油稳定性方面的研究 |
1.6 磷脂乳化特性 |
1.6.1 磷脂乳化原理 |
1.6.2 磷脂乳化剂类型 |
1.6.3 磷脂作乳化剂的乳化稳定性 |
1.7 磷脂提取方法 |
1.8 草鱼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现状 |
1.9 鲢鱼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现状 |
1.10 小龙虾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现状 |
1.1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1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三种淡水鱼虾来源各部位磷脂分布及组成特征分析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试剂 |
2.3 仪器与设备 |
2.4 试验方法 |
2.4.1 三种淡水鱼虾来源脂质提取和组成分析 |
2.4.2 三种淡水鱼虾来源各部位磷脂组成分析 |
2.4.3 三种淡水鱼虾来源各部位脂质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
2.4.4 数据分析 |
2.5 结果分析 |
2.5.1 三种淡水鱼虾来源各部位总脂质提取 |
2.5.2 三种淡水鱼虾来源各部位脂质组成分析 |
2.5.3 三种淡水鱼虾来源各部位磷脂组成分析 |
2.5.4 三种淡水鱼虾来源各部位磷脂脂肪酸组成对比分析 |
2.6 小结 |
3 三种淡水鱼虾来源磷脂的提取工艺优化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试剂 |
3.3 仪器与设备 |
3.4 试验方法 |
3.4.1 三种淡水鱼虾来源磷脂提取工艺流程 |
3.4.2 磷脂产物提取率和磷脂纯度的测定 |
3.4.3 乙醇浓度对磷脂提取的影响 |
3.4.4 料液比对磷脂提取的影响 |
3.4.5 提取温度对磷脂提取的影响 |
3.4.6 提取时间对磷脂提取的影响 |
3.4.7 正交试验设计 |
3.4.8 最优提取条件下三种淡水鱼虾来源磷脂产物薄层色谱分析 |
3.4.9 最优提取条件下三种淡水鱼虾来源磷脂产物脂肪酸组成分析 |
3.4.10 数据分析 |
3.5 结果分析 |
3.5.1 乙醇浓度对三种淡水鱼虾来源磷脂提取的影响 |
3.5.2 料液比对三种淡水鱼虾来源磷脂提取的影响 |
3.5.3 提取温度对三种淡水鱼虾来源磷脂提取的影响 |
3.5.4 提取时间对三种淡水鱼虾来源磷脂提取的影响 |
3.5.5 正交结果 |
3.5.6 三种淡水鱼虾来源磷脂提取的最佳工艺验证结果 |
3.5.7 最优条件下提取的三种淡水鱼虾来源磷脂薄层分析结果 |
3.5.8 最优条件下提取的三种淡水鱼虾来源磷脂脂肪酸结果 |
3.6 小结 |
4 三种淡水鱼虾来源磷脂功能特性分析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试剂 |
4.3 仪器与设备 |
4.4 试验方法 |
4.4.1 三种淡水鱼虾来源磷脂乳化性能的测定 |
4.4.2 三种淡水鱼虾来源磷脂抗氧化性能的测定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三种淡水鱼虾来源磷脂乳化性能的测定结果 |
4.5.2 三种淡水鱼虾来源磷脂抗氧化能力的测定结果 |
4.6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卵磷脂及其相关产品的制备工艺与质量分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卵磷脂简介 |
1.1 卵磷脂的来源 |
1.2 卵磷脂的结构 |
1.3 卵磷脂的应用 |
2 卵磷脂生产及研究现状 |
2.1 国外卵磷脂生产及研究现状 |
2.2 国内卵磷脂生产及研究现状 |
3 卵磷脂的制备工艺 |
3.1 溶剂萃取法 |
3.2 色谱法 |
3.2.1 薄层色谱法 |
3.2.2 柱色谱法 |
(1)硅胶柱层析法 |
(2)氧化铝柱层析法 |
(3)离子交换柱层析法 |
3.3 超临界萃取法 |
3.4 酶催化精制法 |
3.5 膜分离法 |
3.6 磷脂乙酰化法 |
3.7 无机盐复合沉淀法 |
4 卵磷脂质量分析方法 |
4.1 薄层层析法 |
4.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4.3 核磁共振法 |
4.4 紫外分光光度法 |
4.5 红外光谱法 |
4.6 重量法 |
5 卵磷脂脂质体的制备与质量评价 |
5.1 脂质体的制备 |
5.2 脂质体的质量评价 |
5.3 脂质体稳定性的测定 |
6 小结与展望 |
(8)蛋黄卵磷脂纯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卵磷脂概述 |
1.2.1 卵磷脂的结构 |
1.2.2 不同来源卵磷脂的比较 |
1.2.3 卵磷脂的性质 |
1.2.4 卵磷脂的应用 |
1.2.4.1 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1.2.4.2 在医药行业中的应用 |
1.2.4.3 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
1.2.4.4 其他应用 |
1.3 检测与分析方法 |
1.3.1 薄层色谱法 |
1.3.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3.3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
1.3.4 质谱法 |
1.4 卵磷脂的分离方法 |
1.4.1 溶剂法提纯卵磷脂 |
1.4.2 膜法分离卵磷脂 |
1.4.3 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法 |
1.4.4 酶法提取卵磷脂 |
1.4.5 超声与微波辅助提取法 |
1.5 卵磷脂的纯化方法 |
1.5.1 沉淀法提纯卵磷脂 |
1.5.2 柱层析法分离蛋黄卵磷脂 |
1.6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1.6.1 选题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蛋黄卵磷脂的检测及粗品全成分分析 |
2.1 前言 |
2.2 实验试剂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紫外全波长扫描 |
2.3.2 流动相的选择 |
2.3.3 检测器的选择 |
2.3.4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3.5 粗品全成份分析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紫外全波长扫描 |
2.4.2 流动相的选择 |
2.4.3 检测器的选择 |
2.4.4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4.5 粗品全成份分析 |
2.4.5.1 对磷脂酰胆碱的构成分析 |
2.4.5.2 对杂质的成分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沉淀法提纯卵磷脂 |
3.1 前言 |
3.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3 粗品制备方法 |
3.4 无机盐沉淀研究 |
3.4.1 实验方法 |
3.4.1.1 无机盐种类的筛选 |
3.4.1.2 最适沉淀剂用量的确定 |
3.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2.1 无机盐种类的筛选 |
3.4.2.2 最适沉淀剂用量的确定 |
3.5 有机溶剂沉淀法研 |
3.5.1 预实验 |
3.5.2 实验方法 |
3.5.2.1 样品溶解溶剂的确定 |
3.5.2.2 最适丙酮用量的确定 |
3.5.2.3 最佳提取时间的确定 |
3.5.2.4 实验稳定性考察 |
3.5.3 丙酮沉淀研究实验结果与讨论 |
3.5.3.1 样品溶解溶剂的确定 |
3.5.3.2 最适丙酮用量的确定 |
3.5.3.3 最佳提取时间的确定 |
3.5.3.4 实验稳定性考察 |
3.6 总结 |
第四章 树脂法分离卵磷脂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原料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树脂的筛选 |
4.3.2 树脂静态实验 |
4.3.2.1 等温吸附曲线的测定 |
4.3.2.2 吸附速率曲线的测定 |
4.3.3 树脂动态实验 |
4.3.3.1 上样高径比的选择 |
4.3.3.2 上样流速的选择 |
4.3.3.3 吸附曲线的绘制 |
4.3.3.4 洗脱溶剂的选择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树脂筛选结果 |
4.4.1.1 离子交换树脂筛选结果 |
4.4.1.2 大孔吸附树脂筛选结果 |
4.4.2 树脂静态实验 |
4.4.2.1 树脂 D101 的等温吸附曲线的绘制及模型拟合 |
4.4.2.2 树脂 D101 吸附速率曲线绘制结果 |
4.4.3 树脂动态实验的研究 |
4.4.3.1 上样高径比的选择 |
4.4.3.2 上样流速的选择 |
4.4.3.3 样品、杂质上样曲线的比较 |
4.4.3.4 洗脱溶剂的选择 |
4.5 小结 |
第五章 低压制备色谱分离蛋黄卵磷脂 |
5.1 前言 |
5.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5.3 实验方法 |
5.3.1 样品出峰位置的确定 |
5.3.2 最佳流速的确定 |
5.3.3 最佳上样量、最佳上样浓度的确定 |
5.3.4 方法重现性研究方法 |
5.3.5 样品纯度、成分检测 |
5.3.6 样品干燥方法的确定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1 样品出峰位置的确定 |
5.4.2 最佳流速的确定 |
5.4.3 最佳上样浓度、最佳上样量实验结果 |
5.4.5 方法重现性实验研究 |
5.4.6 样品纯度、结构测定 |
5.4.7 干燥方法的确定 |
5.5 小结 |
第六章 HILIC 柱分离蛋黄卵磷脂工艺研究 |
6.1 前言 |
6.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6.3 实验方法 |
6.3.1 流动相的探究 |
6.3.2 制备色谱研究 |
6.3.2.1 流动相的确定 |
6.3.2.2 上样量的确定 |
6.3.3 纯度、结构鉴定 |
6.3.4 与进口产品性能比较 |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4.1 流动相的探究 |
6.4.2 制备色谱研究 |
6.4.2.1 流动相的确定 |
6.4.2.2 上样量的确定 |
6.4.3 产品纯度、结构检测 |
6.4.4 产品与进口高纯产品的比较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实验仪器 |
附录二 实验材料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附表 |
(9)大豆卵磷脂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构、组成及理化性质 |
1.1 大豆卵磷脂的化学结构及其组成 |
1.2 大豆卵磷脂的理化性质 |
1.2.1 物理性质 |
1.2.2 化学性质 |
2 应用 |
2.1 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2.2 医药保健功能 |
2.3 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
2.4 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 |
2.5 其他的应用 |
3 制取方法 |
3.1 柱层析法 |
3.2 有机溶剂法 |
3.3 超临界CO2萃取法 |
4 展望 |
(10)氧化铝吸附提纯大豆卵磷脂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大豆磷脂溶剂粗提 |
1.3 氧化铝吸附提纯大豆卵磷脂 |
1.4 分析方法 |
1.5 正交实验 |
2结果与讨论 |
2.1 氧化铝用量对PC纯度和回收率的影响 |
2.2 无水乙醇用量对PC纯度和回收率的影响 |
2.3 吸附时间对PC纯度和回收率的影响 |
2.4 吸附温度对PC纯度和回收率的影响 |
2.5 正交实验 |
3 结论 |
四、大豆卵磷脂提纯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 [1]甘油磷酰胆碱的制备与纯化[D]. 邹俊康. 浙江大学, 2021(01)
- [2]卵磷脂的提取、鉴定与应用的研究进展[J]. 黄瑾,王鑫,吴海虹,张新笑,邹烨,孙卫青,王道营,徐为民. 食品工业科技, 2020(24)
- [3]生姜姜黄素纯化、脂质体制备及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研究[D]. 蔡婧婧.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9)
- [4]蛋黄卵磷脂活性组分的分离纯化及其辅助增强记忆功能研究[D]. 陈晋. 大连工业大学, 2019(08)
- [5]氢化蛋黄卵磷脂的制备与精制研究[D]. 李家伟. 南昌大学, 2019(02)
- [6]三种淡水鱼虾来源磷脂的制备及功能特性比较[D]. 王文倩. 武汉轻工大学, 2018(01)
- [7]卵磷脂及其相关产品的制备工艺与质量分析研究进展[J]. 古再丽努尔·阿尔肯,关明. 生命科学仪器, 2013(06)
- [8]蛋黄卵磷脂纯化工艺研究[D]. 田育苗. 北京化工大学, 2013(S2)
- [9]大豆卵磷脂研究现状[J]. 孟凡钢,杨振宇,闫日红,董岭超,姜兆生,王立辉,赵久安. 大豆科技, 2013(02)
- [10]氧化铝吸附提纯大豆卵磷脂的工艺研究[J]. 王磊,高正松,万辉,管国锋. 食品工业科技,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