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会能为企业做些什么?

商会能为企业做些什么?

一、商会能为企业做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吴冠仪[1](2020)在《锦州市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政商关系一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构建对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亲”和“清”是新型政商关系的内核,“亲”是政府与企业要亲密合作,政府亲商、爱商、富商,企业讲实话、讲真话、谏诤言。“清”是政府与企业要有序交往,政府清廉正直、法治思维办事,企业合法经营、光明正大搞生产。政商交往要有节要有度,防止出现“亲”而不“清”、“清”而不“亲”,既不“亲”也不“清”的现象,政与商要齐心协力,共同营造一个诚信守法、交往有度、高效和谐的政商环境。因此,要厘清并改进当前锦州市政商关系中存在的不合时宜因子,进而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这有利于推进锦州市经济社会、政治社会的发展。本文在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锦州市的政商关系建设状况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调查法、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访谈法等方法开展研究。在研究锦州地区政商关系建设前,归纳总结全国、各省市出台文件中有关政商关系的论述,并结合实地调研访谈,分主体分析出当前锦州市政商关系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锦州市政商关系存在的问题分析和研究,全面的、因地制宜地提出详细的解决对策: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亲”型服务的政府、健全“清”型制度、扩宽“亲”“清”新型政商沟通平台、强化企业自律机制、构筑新型政商文化、党建推动“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发展。

黄丽红[2](2019)在《软商法研究》文中指出软法是位育现代治理多元化需求的有效路径之一。随着制度的转型以及现代法治进程的深入,传统意义上“硬法独掌天下”的时代早已一去不返。软法藉由其灵活性、多样性等特性,不但可以有效地缓和改革与法治间的种种张力,而且彰显其精准平衡的路径优势。此一现象不只发生在公域之中,私域方面更是如此。研究表明,中世纪商人法是软法的谱系来源之一,这意味着商法之中的软法现象很早就已存在,只不过人们对此一直习而不察。这是本文的研究主题。软商法由软法延伸而来,因此,对软法的界定就尤为重要。本文先从软法的内涵、外延以及性质着手,得出软法亦法的结论,亦趋同步解决软商法的正当性问题。紧接着从软商法的内涵、外延出发,分析软商法的特征与法理基础,通过软商法与道德、习惯及政策之间的比较,是以形成软商法的初步认识。良好的市场秩序本身就内含规则之义,软商法因与市场秩序之间的契合而使其成为维护市场秩序的内部规则。从内在属性上说,这种规则表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分散性和内在的连续性等特性。从软商法在市场经济秩序中的作用来看,软商法具有规范、评价、激励及凝聚的功能。从历史上看,软商法经历了形成、成熟、式微以及复归四个阶段。商业、商人以及商事规则的先后出现再到分工的出现促使商业不断向前发展表征着软商法的基本形成。在中世纪,海外贸易的兴盛、商人阶层的出现以及商业的实践使得商法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以商人交易习惯为行为规范,这是一种完整意义上的软商法。然而,随着商法在近代的国家化与民族化,软商法的生存空间遭到严重挤压,但是,两大法系的商法在这一过程中却有不同的表现。现代商法在某种程度上昭示软商法的复归,民族国家是政治组织的基础,但在经济领域其不再被视为最高表现形式而存在,现代商法的国际性使得软商法大有可为。软商法有着完善的实施保障机制。文章从法经济学、法社会学以及自然法学三个角度剖析了软商法何以实施的原因。软商法的实施有着严格的条件,表现在需要被普遍认同、信息流通的方式和速度、群体规模以及成员间相对均衡的实力或地位四个方面。从软商法的运行来看,其主要通过内外两个方面来保障这种规则的顺畅运行。从外部关系来说,软商法通过自律性组织来实现商人自我治理。这种治理因市场和政府治理的双双失灵并且其具有明显的优势与实效而获得正当性。同时,商人共同体内的互惠行为实现了商主体间的合作,文章以博弈论为分析框架,深入分析了商人基于竞争前提下的合作以及身处竞争世界中的商人为何合作、如何合作等问题,这为软商法的运行提供更为深刻的支持。尽管没有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但是软商法同样具有处罚权,这种权利不但有着具体的权利来源,并且有着具体的处罚措施。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市场交易的扩大,软商法无法满足现实商业的需求。因此,其需要也势必同硬商法相关联。从商事立法的方面来说,以立法为中心导向是我国商事法律建构的主要特点,虽然这在我国有着特殊的历史原因,但是这种立法理念却造成一系列严重的后果,这也是软商法能与硬商法形成互动的基础,这也说明我国的商事立法必须吸收法律多元的理念。商事立法对商事实践的考量使得软商法具备向硬商法转化的基础。文中对软商法转化的原因、转化的形式和基础、转化的条件以及转化的后果做了细致的分析。立法对软商法的考量也势必对司法实践产生影响。因此,在商事裁判上也须对软商法能否作为商事裁判依据加以分析。文中从法源的内涵出发,论证了商事法源的构成要件,以及软商法与商事法源的适切来证成软商法可以成为商事法源的一种。基于此,软商法如何适用就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此外,软商法因在内容上对硬商法具有强化、补充的功能,司法实践也对其进行了肯定,并且二者之间呈现相互合作的趋势。

范辰晨[3](2020)在《新乡贤组织参与乡村治理机制及其优化 ——基于江苏、浙江个案实践的研究》文中提出当前中国农村进入严峻的社会转型期,乡村治理面临巨大挑战:乡村治理内生权威的流逝、外生权威的弱化导致治理低效与无力;治理对象从没有话语权意识的集体村民,转变为具有话语权意识的分散的家庭村民导致治理复杂化;拥有相当资源资金和知识技术的新乡贤阶层出现导致治理结构变迁;资源配置不公导致治理主体与对象相互间的关系紧张化。新乡贤组织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是乡村社会为应对新时代乡村治理环境挑战而进行的创新实践,研究其参与机制及优化路径,对探索实现乡村基层的有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以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理论为指导,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视角,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新乡贤组织参与乡村治理进行较为深度的尝试性研究,主要内容为:第一,考察新乡贤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生成背景与内在逻辑。第二,介绍新乡贤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典型个案,即江苏南通W镇乡贤理事会和浙江温州Y乡乡贤大会。第三,重点阐述和分析新乡贤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机制,包括机制的构成、功能、作用机理。新乡贤组织参与乡村治理机制主要包括新乡贤个体化服务机制、民主协商议事机制、致富项目建设机制、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公益慈善服务机制五大方面。这些参与机制,在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乡村治理品质、促进乡村社会稳定、创新自主监督能力等方面发挥了功能。而之所以能发挥这些作用,其机理在于它契合国家政策空间,契合传统文化基因,契合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需要,契合多中心治理的时代要求。第四,揭示新乡贤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困境。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视角来观察,新乡贤组织参与乡村治理面临着组织制度供给创新不足、传统精英治理与现代民主治理的冲突、新乡贤参与的个人功利主义考量和乡村治理多元协同行动困难的一些困境。最后,本文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视角,提供了新乡贤组织参与乡村治理机制的优化路径,包括:完善多层次的制度创新供给,以全村民参与克制精英治理的民主硬伤,强化承诺互信和监督惩罚以抑制乡贤功利主义,扩增合作交流以推进多元互动。

秦雨[4](2019)在《盐城市商会组织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民营经济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商会组织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又起到了整体上的推动作用。商会组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不可缺少的微观社会组织,改革开放后,我国商会组织受到政治、经济环境等影响处于蓬勃发展期。在一定程度上,商会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折射出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因此,以江苏省盐城市商会组织为例进行相关探讨。首先,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发放调查问卷,对商会组织发展历史及现状进行梳理;其次,通过具体案例发现盐城市商会组织现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外部政策环境不够健全、二是政府对商会管理不够顺畅、三是商会组织内部建设亟待完善、四是工商联职能“部分失灵”。同时,通过运用公共管理学中第三部门理论和治理理论,从政府部门、商会组织两个方面出发,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有利于商会组织发展,提高商会组织综合实力的意见建议:一是推进法律体系建设,明确商会法律地位;二是减少行政干预,构建政府与商会组织新型关系;三是发挥优势,促进商会提升自我建设能力;四是改革创新,推动工商联工作上台阶。主要基于盐城市商会组织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参考了国内外商会组织发展的先进经验,希望能为盐城市商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从而一定程度上对当地城市治理以及民营经济更好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并希望由此,为我国其他商会组织发展薄弱地区做些有益的基础工作。

闫菁茗[5](2019)在《异地商会对非户籍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 ——以Z市G镇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人口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下,许多人口离开原籍地到城市务工,异地同户籍的人口自愿发起组成异地商会,部分城市非户籍人口为提高自身实力,自愿加入商会成为商会会员。非户籍人口在推动所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也会给融入城市带来环境、医疗、卫生、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社会融入是指非户籍人口个体或群体在当地相互适应以期获得更好的政治经济等社会资源的过程,非户籍人口社会融入问题不是一个暂时性问题,也影响当地社会治理水平的高低。在政府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作用下,异地商会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带动非户籍人口主动参与社会治理。异地商会与政府和市场的职能不完全相同,又与二者有相互渗透的地方。相对于政府而言,异地商会能更灵活地适应市场变化,敏捷洞察市场信息;相对于市场来说,异地商会更能塑造自由平等公正的发展环境。本研究按照现状、作用、问题、对策的思路论述异地商会对非户籍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提出研究背景和意义,通过文献综述叙述相关的概念、异地商会的功能和非户籍人口社会融入的研究,清晰界定了异地商会所服务的非户籍人口的概念和范围,不是所有没有户籍的人都可享有商会服务,而是加入商会成为会员的这部分非户籍人口才是本文的研究对象。第二、三、四、五章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首先介绍交代调研背景和G镇异地商会对非户籍人口的融入影响因素。Z市G镇的非户籍人口数量多于本地居民,且异地商会在当地发展活跃,影响力广,是研究异地商会对非户籍人口社会融入状况的典型代表。本研究测量非户籍人口社会融入的维度主要有政治、经济、心理三个维度,因此讨论异地商会对非户籍人口社会融入影响因素也从这三个方面展开。其次分析G镇异地商会对非户籍人口社会融入的有利影响,对应上文从政治、经济、心理三方面展开,发现非户籍人口在异地商会的作用下,经济参与效果最好,政治参与和心理认同有待提高。接着分析G镇异地商会对非户籍人口的融入影响不足,也是围绕政治、经济、心理三方面展开,发现非户籍人口存在政治参与意识不高、参政渠道较少、经济效益降低、“落叶归根”情绪强烈等融入困境。最后本研究在结合实际的情况下客观做出分析和评价,最后从政府、异地商会、非户籍人口的角度分别为非户籍人口社会融入提出建议。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对象的新颖,我国当前有关社会融入研究多是从社会组织这个整体出发,没有将主体具体定位为异地商会。有关异地商会的研究是讨论商会与政府的关系,或参与社会治理的研究,未将异地商会与非户籍人口社会融入结合起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几乎空白。异地商会主要为非户籍人口提供商业服务,促进非户籍人口经济参与,近些年随着政府治理理念的创新,才开始侧重提供促进政治参与和心理认同的活动。异地商会忽略会员身份的真实性,只有与商会地名相同的户籍人口才可申请加入,而这部分人对迁入地来说也是非户籍人口。身份界定清晰是异地商会提高非户籍人口社会融入的关键,这对异地商会和非户籍人口的社会融入研究都具有创新意义。

王崇杰[6](2019)在《地缘商会的双向嵌入性运作机制研究 ——基于组织生命力分析框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在嵌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组织生命力概念并构建了一个分析框架,发现了地缘商会的“双重嵌入”特性,探索了其运作中的多元“双向嵌入”机制。地缘商会因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家聚合体,并具备地缘乡情、工商从业人士、自发形成、无行业及规模限制、自主治理、涉及两地域等特质,而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并以服务会员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辅助政府治理为三大核心功能,因此暗含着其发展嵌入到经济、社会与国家(政治)的互动场景之中。而官方称之为“异地商会”,内含其嵌入的空间是双重的,既有乡籍地的深刻社会底蕴支撑,又有所在地的现实环境约束,既受到两个空间中社会关系的深刻影响,也产生反向影响。本文称之为地缘商会的“双重嵌入性”。从运作的角度看,地缘商会双重嵌入的目的是汲取人力、文化、货币、信息、政治和社会等资源以实现三大功能。其中作为地缘商会运作主体与关键资源的人力,尤其是会长和秘书长等核心领导者,基于其它资源的支撑在与市场、政府和社会的互动中形成了多元“双向嵌入”特性。即其一,领导者以文化符号的身份嵌入到地缘商会这一社会组织中,同时商会又通过领导者对这些文化内涵加以利用,形成了社会(文化符号)与市场的双向嵌入和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双向嵌入:其二,核心领导者往往兼具政治身份,以国家代表的身份将相关党政方针政策嵌入到商会的运作当中。同时,作为商会的热心组织者、管理者、社会知名人士,他们又以社会(组织)的符号嵌入到政治体系中寻求各种资源和利益保障,形成了社会(组织)与政治的双向嵌入。地缘商会利用双重嵌入汲取的资源开拓出经济、社会、政治(政策)三大活动空间,同时也形成了在市场竞争、公益慈善和政策红利三类夹缝中生长的状态。这种状态决定了地缘商会多元双向嵌入式运作的内在动力和发展路径。以组织的形态寻求资源共享、抱团发展,并通过架起桥梁、链接政府与市场,从而弥补市场与国家对民营企业家群体生存发展所造成的裂缝,构成了地缘商会双向嵌入式发展的内在动力。民营中小微企业的规模限制及撬动资源能力的劣势凸显了其亟待保护性的制度性公共产品供给。而我国转型期经济结构亟待调整、政治形势变迁导致商会链接政府寻求公共服务无效的双重压力,致使部分地缘商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产生根本性动摇,成为其“脱嵌”的内部动因。通常情况下,地缘商会均经历资源堆积的功能理想化时期,资源摩擦的功能定位期,资源调适与功能稳定期。从而大致呈现三种发展类型:良性的双向嵌入式可持续发展、异化的脱嵌式发展、滞化的不温不火型发展,各自发展路径迥异。良性发展状态下的地缘商会探索出了规模化、乡土精神内化、制度化、品牌化、专业化的成长路径,并形成一种资源与功能的自洽机制,即:双重嵌入、聚合资源——学习、探索、修正——完善文化、创新理念——切中痛点、认真践行——塑造品牌、获得认可——回哺资源——生命力旺盛。而异化的地缘商会因超越常规商会范畴、非规范化管理、服务欠缺、链接政府失效等走向“脱嵌”之路。原因在于其组织资源与功能之间的自悖机制,即:文化拓展与精神支撑相悖,人力错位与动员机制相悖,总体指导思想和影响力与外部政治经济环境相悖。滞化的不温不火型地缘商会如果有核心领导者大力投入和积极协调,则可能走向第一种类型,反之必然走向衰亡。本研究中的相关经验和教训,可以提供以下一些启示:从地缘商会发展的角度,第一,应认真反思自己的发展史,积极寻求改变和规模化,从而形成更为坚固和强大的支撑力量;第二,须认清地缘商会存在的根基在于乡籍文化与组织文化的支撑;第三,牢记地缘商会的使命是服务会员企业、社会和政府;第四,做好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第五,认清自己发展中的问题,增强自我调整能力。从政府治理社会的视角来看,国家一直通过特定途径嵌入到地缘商会当中,以保证自身基本路线得到维护和践行。地缘商会也应顺势嵌入到国家当中,以充分汲取各种资源,在实现自身目标的同时力争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充当地方政府的帮手。但切忌成为官商勾结的平台,形成个别人的利益交换工具。本文探讨了“双重嵌入”概念对类似于地缘商会的中国特定类型社会组织如同乡会、同学会、校友会、战友会及特殊的校友型地缘商会等的适用性问题。它们共同的特点均是作为组织嵌入到两个特定的地域(地点),从而受到两地社会关系的影响,并至少涉及国家——组织(商会中内含市场)——社会的互动问题。地缘商会运作中的多元双向嵌入性与其它社会组织的双向嵌入性在互动关系层面明显增加了市场环节,更复杂也更值得深入研究。本研究基于嵌入性的“可分析策略”构建了组织生命力分析框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组织生态理论进行了细化,突出资源与功能的契合过程,是本文可能的理论贡献。

王秀丽[7](2019)在《陕南油纸伞历史文化与传统制作工艺复原研究》文中认为器物文化,既是物质文化,又是生活方式或传统精神的物化形态。器物不能只被简单地看成是一种物质,每件器物的身上都蕴藏着与之相连的当时的政治制度、科技水平、文化心理、审美趣味等诸多内涵。陕西南部地区传统油纸伞的历史和文化研究,对于梳理二十世纪二十至八十年代陕南手工业的发展起落、工匠群体的身份演化以及所属社会环境的历史变迁具有重要意义。陕南油纸伞传统制作材料和工艺的可视化复原,能够留存油纸伞传统制作工艺遗产,弥缝即将断裂的陕南地域文化记忆,重建历史、回忆与传承之间的联系,达成“传统”与“现代”的和解。整体来看,本研究以陕南传统油纸伞为研究本体,通过田野考察、档案追踪、伞匠访谈和工艺再造等多种研究路径,致力于三大层面,即理论层面、历史层面和工艺层面的探讨与分析。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理论层面的文化人类学、艺术社会学的理论指引;历史层面的陕南油纸伞的空间分布、匠人主体、行业组织、档案记忆、报纸记忆、商标记忆等纵向时间维度和横向地域维度的历史钩沉;工艺层面的材料再造、工艺复原、技术原理、工艺传承、文化记忆、工匠精神等形而下之“器”和形而上之“道”的复原与重建,旨在勾勒陕南地区传统油纸伞的生产和发展格局,复原并留存陕南油纸伞传统制作工艺,最终形成以“理论纲领”为导引,以“历史和社会”为基础,以“工艺复原”为核心,以“传承发展”为旨归的研究脉络。具体内容按章节分述如下:第一章即绪论。此部分在呈现陕南油纸伞濒临失传、无人抢救、研究缺位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需要解决的三大难题:一是“史沉”,陕南油纸伞的发展历史碎片化,并趋于消亡化;二是“工陨”,陕南油纸伞的制作工匠陆续离世,文化记忆难以留存:三是“材逝技凋”,陕南油纸伞的制作材料与手作技艺失传,工艺复原困难重重。这三大难题同时也是本研究需要完成的核心任务。第二、第三和第四章是研究的主体,分别从陕南油纸伞的历史追踪、社会记忆和工艺复原三大部分展开论述。其中第二章在概述油纸伞历史流变和陕南油纸伞生产的空间分布的基础上,以有代表性的陕南地区安康市汉阴县油纸伞业为研究个案,重点从油纸伞在此地的源起、发展和雨伞社的兴衰历程展现特定历史条件下,以油纸伞为代表的陕南手工业匠人体系、行业组织等生产、传习方式变迁。第三章借助地方档案中油纸伞的生产、销售资料及其它历史文献,对其商贸景象进行区域对比,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手工业的盛衰升降与区域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水平休戚相关的结论,反映了手工业生产的不平衡和多元特性。第四章以第二章和第三章为研究背景,重点从实践层面进行陕南传统油纸伞制作材料和制作工艺的可视化复原。制伞材料因工艺生发环境的变迁和工匠的离世等诸多原因,在陕南地区已难以再觅,它地寻访、多点支撑成为解决困难的有效途径。在具体执行上,笔者跟随伞匠学习制作技术,以获得隐性经验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创作白描图稿,通过可视化展现和解析制作工序、原理,将既往不易于流传的隐性经验知识“显性化”,为陕南传统油纸伞的制作工艺留存示范性图像“秘籍”,以挽救这项濒临失传的手工制作技艺。第五章是研究的结论部分,主要讨论陕南油纸伞文化及工艺复原的当代价值。陕南油纸伞所属的地方手工业文化体系已经出现“失忆症”,导致文化链条断裂,使我们正在越来越快地跌入一个不可逆转地“死去了的过去”之中。记忆危机伴随而来的文化危机和历史危机正发生于陕南油纸伞这个个案之中,但时间和历史性的强流卷走的远不止陕南油纸伞这一例。历史见证者的经验记忆需要转化成流传后世的文化记忆。文化记忆的续存与传承不能仅停留在“记录”层面上,也不能仅站在时间的某一历史刻度上去讨论其曾经的存在状态。探索如何使其成为植根于当代社会生活的文化形态,才是真正的薪火相传。通过研究,笔者认为:(1)社会变迁的身影并非仅在“大处”体现,器物再小,同样能够见证社会跳动的脉搏并与其同步兴衰。陕南油纸伞的发展历史亦是一部社会的变迁史。油纸伞作为一个微观媒介,能够镜像出我国手工业生产和工匠文化的诸多历史风貌。(2)器物的存在自有其存在的空间“适宜性”。但当此“适宜的”空间不再,器物亦将被迫下线。陕南传统油纸伞的源起是历史上移民文化“在地化”的产物,其当下濒临失传的困境亦是由不断前进的时代引发的新一轮文化变迁浪潮所致。(3)工匠是使“器”成“器”的创造者和赋“器”生命的源头。随着老工匠的离世,陕南活生生的油纸伞记忆面临消失的危险,现在和过去的脱节也将最终导致记忆的危机和文化的断层,为失去历史声音的人“树碑立传”成为当务之急。(4)现代社会迫切需要“工匠精神”。从严格的制伞规范和质量标准中体现出的精益求精、以用为上、恪守规范的工匠精神在现代浮躁的、“娱乐至死”的社会世相下显得如此珍贵,值得现代人学习。(5)传统手工技艺的断流与现代转型之痛并非陕南油纸伞这一例。“滑铁卢”境遇下更应冷静思考传统手工技艺和我国文化遗产的现实出路。

胡辉华[8](2018)在《行业协会职能定位的依据源自何处?——以广东省电力行业协会的成长为例》文中提出学界仅仅从资源依赖理论的角度理解和分析行业协会,过分强调了行业协会对政府和会员企业的依赖,其结果不可避免地忽视了行业协会的策略性行动和战略性选择的主动性。与此同时,政府与学界通行的对行业协会的职能定位缺乏客观可信的依据,割裂了行业协会组织类型和特征与职能之间的联系以及行业协会的职能与组织生存发展之间的联系,因此,罔顾行业协会受不同组织法则影响的不同程度将行业协会定位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本文通过对广东省电力行业协会成长的观察发现,行业协会实际面临的现实挑战决定了其组织运行的逻辑,而组织运行的逻辑影响了行业协会的职能定位;源自实践而非预先构想的职能使行业协会走上独特的成长之路。广东省电力行业协会的成长不能用资源依赖理论来解释,它实现的职能更不是"桥梁和纽带"的社会意象所能涵盖。

程素[9](2018)在《岳阳市民间商会参与地方治理的制度研究》文中指出在岳阳市的地方治理框架中,治理主体除地方政府以外,还包括众多非政府组织,比如民间商会。民间商会通过自身活动,频繁与地方政府互动,从而实现参与地方治理、体现自身价值,同时也推动地方发展。岳阳市民间商会从成立至今历经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或同或异的参与地方治理的实践活动。总的说来,岳阳市民间商会参与地方治理的途径主要有积极参政议政、开展经济服务、投身公益事业三种。岳阳市民间商会参与地方治理深受制度环境的影响。制度环境变迁的过程反映民间商会参与地方治理的过程。制度环境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三个方面。民间商会与地方政府的互动博弈是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及其逻辑。岳阳市民间商会与地方政府是互动和博弈的关系。岳阳市民间商会参与地方治理存在制度上的困境。其中,缺乏宏观的法律保障、缺乏具体的地方政策支持、管理体制不顺、缺乏制度化的沟通机制是主要困境。而思想认识有偏差、商会自身运行机制不畅、地方政府改革的滞后性则是制度困境形成的主要原因。要实现民间商会更好地参与地方治理,关键在于改善制度。新制度的构建需要地方政府和民间商会的共同努力。岳阳市地方政府作为制度的供给方,需要承担起改革的主力军角色,通过加快职能转变、完善政策措施等方式,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民间商会也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升参与地方治理的能力水平和主动性。只有二者相统一,才能促进岳阳的地方治理朝着善治的目标发展。

周俊,赵晓翠[10](2018)在《脱钩改革后行业协会商会的转型发展:模式与挑战——基于S市A区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基于资源依赖理论对S市A区脱钩改革后行业协会商会转型发展的研究发现,合作型、服务型和主导型行业协会商会分别选择了与政府合作、服务会员和混合型的发展模式。三种转型发展模式中的行业协会商会都存在职能空间有限、市场竞争压力大、与政府的合作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等问题。行业协会商会的成功转型需要政府加快职能转移进程、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和完善购买机制、建立政会沟通和合作机制,以及加强对行业协会商会的政策引导。

二、商会能为企业做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商会能为企业做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锦州市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研究方法
        2.研究框架
    (四)本文创新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二、“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亲、清
        2.政商关系
        3.新型政商关系
    (二)相关理论基础
        1.服务型政府理论
        2.政府干预理论
        3.公共选择理论
三、现有相关政策经验梳理
    (一)国家级层面相关政策经验梳理
    (二)各省市级层面相关政策经验梳理
        1.辽宁省
        2.甘肃省
        3.广东省
四、锦州市政商关系状况调查
    (一)锦州市地理位置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1.锦州市地理位置
        2.锦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二)锦州市政商关系现状调查
        1.问卷调查说明及结果分析
        2.访谈概要
五、当前锦州市政商关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当前锦州市政商关系存在的问题
        1.政府在政商关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企业在政商关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工商联和商会等第三方组织未发挥好桥梁作用
    (二)当前锦州市政商关系存在的问题的成因
        1.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
        2.政商监督制度缺位
        3.政商交流机制不健全
        4.企业家精神的缺失
        5.趋利避害的功利选择
六、锦州市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基本路径
    (一)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建设“亲”型服务的政府
        1.明确政府角色定位
        2.创新政府服务方式和方法
        3.加强政府工作人员行政伦理教育
    (三)健全“清”型制度
        1.健全电子政务公开的信息披露制度
        2.完善配套辅助制度
        3.健全政商交往平台建设制度
        4.完善行政监管制度
        5.加快建设清单制度
        6.落实追责制度
    (四)扩宽“亲”“清”新型政商沟通平台
        1.搭建人大、政协交流联络平台
        2.保持第三方组织独立性
        3.广泛应用自媒体
    (五)强化企业自律机制
        1.构建良好行业规范
        2.完善企业内部机制
    (六)构筑新型政商文化
        1.构建亲商文化
        2.重塑清正文化
        3.培育企业家精神
    (七)党建推动“亲”“清”新型政政商关系发展
        1.发挥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
        2.创新政企党建联动的工作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调查问卷
附录2 :“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2)软商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框架结构
    五、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六、研究范围
第一章 软商法基础理论
    第一节 软法的界定
        一、软法的概念界定
        二、软法的特征
        三、软法亦法
    第二节 软商法概述
        一、软商法的界定
        二、软商法的特征
        三、软商法的法理基础
        四、软商法与其他法的区别
    第三节 软商法与市场经济秩序之间的契合
        一、软商法与市场经济秩序之间的关系
        二、软商法的内在属性
    第四节 软商法的基本功能
        一、规范功能
        二、评价功能
        三、激励功能
        四、凝聚功能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软商法历史考察
    第一节 软商法的形成
        一、软商法的萌芽
        二、软商法的发展
    第二节 软商法的成熟:以商人交易习惯为行为规范的中世纪商法
        一、商法发展的历史原因
        二、中世纪商人法的特征
        三、中世纪商人法的宝贵财富
    第三节 软商法的式微:民族化、国家化的近代商法
        一、大陆法系近代商法之分析
        二、英美法系近代商法之分析
    第四节 软商法的复归:现代商法
        一、法律渊源
        二、制定主体
        三、实现路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软商法实施保障机制
    第一节 软商法何以实施?
        一、法经济学的角度
        二、法社会学的角度
        三、自然法学的角度
    第二节 软商法的实施条件
        一、需要被普遍认同
        二、信息流通的方式和速度
        三、不宜过大的群体规模
        四、要求成员间的实力或者地位相对均衡
    第三节 软商法的实施机制
        一、软商法通过自律性组织实现商人自我治理
        二、软商法通过群体互惠实现商主体间的合作
    第四节 软商法的保障机制
        一、软商法处罚权的权源
        二、软商法的处罚措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立法视角下软商法与硬商法的互动
    第一节 立法视角下软商法与硬商法的互动基础
        一、“立法中心主义”的滥觞
        二、“立法中心主义”的批判
        三、法律多元主义
    第二节 软商法的“硬化”
        一、转化原因
        二、转化形式和基础
        三、转化条件
        四、转化的后果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司法视野下软商法与硬商法的互动
    第一节 软商法作为商事法源的证成
        一、法源
        二、商事法源的构成要件
        三、软商法与商事法源要件的适切
        四、软商法的适用
    第二节 软商法与硬商法司法互动的体现
        一、软商法对硬商法的强化
        二、软商法对硬商法的补充
        三、软商法与硬商法的合作
    本章小结
余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3)新乡贤组织参与乡村治理机制及其优化 ——基于江苏、浙江个案实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简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点
        1.4.2 研究的难点
        1.4.3 研究的创新点
2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2.1 核心概念
        2.1.1 新乡贤组织
        2.1.2 乡村治理
    2.2 理论依据
        2.2.1 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理论
        2.2.2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理论
3 新乡贤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生成背景及逻辑
    3.1 新乡贤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逻辑起点:社会环境挑战临界点
    3.2 新乡贤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逻辑:多方理性选择
        3.2.1 克服乡村基层政权失灵的理性选择
        3.2.2 新乡贤个人价值实现的制度安排
        3.2.3 村民利益有效实现的制度设计
4 新乡贤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个案实践
    4.1 个案调查情况介绍
    4.2 个案一:江苏省南通市W镇乡贤理事会
        4.2.1 W镇概况和乡贤理事会成立背景
        4.2.2 乡贤理事会的组织运行模式
        4.2.3 乡贤理事会参与乡村治理的主要作用
    4.3 个案二:浙江省温州市Y乡“乡贤大会”
        4.3.1 Y乡概况和“乡贤大会”成立背景
        4.3.2 “乡贤大会”的组织运行模式
        4.3.3 “乡贤大会”参与乡村治理的主要作用
5 新乡贤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机制分析
    5.1 新乡贤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机制构成
        5.1.1 新乡贤个体化服务机制
        5.1.2 民主协商议事机制
        5.1.3 致富项目建设机制
        5.1.4 矛盾纠纷调解机制
        5.1.5 公益慈善服务机制
    5.2 新乡贤组织参与乡村治理机制的主要功能
        5.2.1 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5.2.2 提高乡村治理品质
        5.2.3 促进乡村社会稳定
        5.2.4 创新自主监督能力
    5.3 新乡贤组织参与乡村治理机制的作用机理
        5.3.1 契合国家政策空间
        5.3.2 契合传统文化基因
        5.3.3 契合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需求
        5.3.4 契合乡村多中心治理的时代偏好
6 新乡贤组织参与乡村治理机制面临的困境
    6.1 新乡贤组织制度供给创新不足
    6.2 传统精英治理与现代民主治理的冲突
    6.3 新乡贤参与的个人功利主义考量
    6.4 乡村治理多元主体协同行动的困难
7 新乡贤组织参与乡村治理机制的优化路径
    7.1 完善多层次的制度创新供给
    7.2 以全村民参与克制精英治理的民主硬伤
    7.3 强化承诺互信和监督惩罚以抑制乡贤功利主义
    7.4 扩增合作交流以推进多元互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盐城市商会组织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本研究可能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本文可能创新之处
        (二)本文的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
        (一)商会的概念
        (二)行业协会的概念
        (三)工商联的概念
    二、理论依据
        (一)第三部门理论
        (二)治理理论
第二章 盐城市商会组织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一、盐城市商会组织发展历史
        (一)萌芽与初建
        (二)改组与转型
        (三)恢复与发展
    二、盐城市商会组织发展现状
        (一)盐城市商会组织分类情况
        (二)盐城市商会组织个案分析
        (三)盐城市商会组织的职能贡献
第三章 盐城市商会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盐城市商会组织发展中存在问题
        (一)外部政策环境不够健全
        (二)政府对商会管理不够顺畅
        (三)商会组织内部建设亟待完善
        (四)工商联职能“部分失灵”
    二、盐城市商会组织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社会对商会组织地位认识不足
        (二)政府对商会组织管理机制不完善
        (三)商会发展过于依赖“人治”
        (四)工商联双重角色结构束缚
第四章 国内外商会组织经验借鉴
    一、国外商会组织经验借鉴
        (一)国外商会职能发挥
        (二)国外商会与政府关系
        (三)国外商会组织自身建设与运作
    二、国内商会组织经验借鉴
        (一)完善商会相关法律、法规
        (二)政府积极扶持商会发展
        (三)商会自身建设发展
    三、国内外商会组织对比
        (一)国内外商会组织对比
        (二)结论
第五章 完善盐城市商会组织发展对策建议
    一、推进法律体系建设,明确商会法律地位
    二、减少行政干预,构建政府与商会新型关系
    三、发挥优势,促进商会提升自我建设能力
    四、改革创新,推动工商联工作上台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异地商会对非户籍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 ——以Z市G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异地商会的功能研究
        1.2.3 非户籍人口社会融入的研究
        1.2.4 评述
    1.3 理论基础
        1.3.1 社会融合的族群模式
        1.3.2 社会融合的心理建构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创新
        1.4.4 研究不足
第2章 G镇异地商会影响非户籍人口的社会融入的因素
    2.1 G镇异地商会调研情况
        2.1.1 调研对象与方法
        2.1.2 调研目的与内容
    2.2 G镇异地商会对非户籍人口社会融入产生影响的因素
        2.2.1 异地商会自身的优势
        2.2.2 非户籍人口对异地商会产生信赖
第3章 G镇异地商会对非户籍人口社会融入的有利影响
    3.1 政治参与
        3.1.1 提高非户籍人口的政治参与意识
        3.1.2 为非户籍人口参政提供机会
    3.2 经济参与
        3.2.1 提供交流平台和合作机会
        3.2.2 提供就业机会,缓解经济压力
        3.2.3 开展培训,增强专业技术能力
    3.3 心理认同
        3.3.1 提高非户籍人口的自我认同
        3.3.2 强化非户籍人口责任意识
        3.3.3 提升非户籍人口的信任
第4章 G镇异地商会对非户籍人口社会融入影响的局限
    4.1 政治参与的局限
        4.1.1 非户籍人口参政意识有待提高
        4.1.2 异地商会为非户籍人口提供参政途径有限
    4.2 经济参与的局限
    4.3 心理认同的局限
        4.3.1 异地商会促进社会融入意识淡薄
        4.3.2 异地商会未解决好非户籍人口核心需求
        4.3.3 异地商会的服务不足以弱化非户籍人口的归乡意愿
第5章 异地商会影响非户籍人口社会融入的建议
    5.1 政府方面
        5.1.1 落实异地商会等级评估作用
        5.1.2 重视异地商会的中介作用
    5.2 异地商会方面
        5.2.1 培养非户籍人口积极心态
        5.2.2 将非户籍人口核心需求落实到位
        5.2.3 加强与多种部门开展交流合作
    5.3 非户籍人口方面
        5.3.1 强化对异地商会的信任
        5.3.2 非户籍人口去标签化,淡化身份差异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访谈对象列表
附录二:异地商会访谈提纲
附录三:非户籍人口访谈提纲
致谢

(6)地缘商会的双向嵌入性运作机制研究 ——基于组织生命力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价值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二、研究价值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组织生命力的研究
        二、关于商会和地缘商会的研究
        三、简单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框架结构
第二章 人力资源在地缘商会运作中的作用
    第一节 地缘商会运作中的人力资源结构
        一、地缘商会的领导层及其核心价值
        二、地缘商会的工作人员及其作用
        三、地缘商会的智囊团及其影响
        四、地缘商会中普通会员的构成
    第二节 地缘商会的人力资源与服务会员
        一、乡情与信任支撑下地缘商会会员之间的服务
        二、地缘商会工作人员的服务角色
        三、智囊团的构成群体及其服务机制
        四、地缘商会人力资源的流失及其影响
    第三节 服务政府中地缘商会人力资源的多重角色
        一、地缘商会党建的双向嵌入特性
        二、地缘商会人力资源对政治资源的汲取
        三、地缘商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及其问题
第三章 文化资源在地缘商会运作中的变迁
    第一节 地缘商会运作中的文化资源特质
        一、乡籍文化及其作为地缘商会运作资源的不同属性
        二、地缘商会运作中的组织文化变迁
    第二节 地缘商会文化资源对服务会员的多元价值
        一、乡籍文化变迁及其对服务会员的价值
        二、组织文化建构及其对服务会员的价值
        三、文化资源服务会员过程中对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第三节 文化特质与地缘商会双向嵌入式服务社会
        一、乡籍文化对地缘商会服务社会的影响
        二、组织文化对地缘商会服务社会的影响
        三、文化资源影响下地缘商会服务社会的特色
        四、服务社会过程中地缘商会文化资源的变迁
    第四节 文化符号化与地缘商会双向嵌入式服务政府
        一、文化符号支撑下地缘商会的嵌入性服务与家乡政府的反向嵌入
        二、文化规范化中地缘商会对所在地政府的嵌入性服务
        三、市场一体化视角下的文化资源与地缘商会服务政府招商
第四章 货币资源对地缘商会运作的价值
    第一节 地缘商会货币资源的结构与问题
        一、地缘商会日常运作的资金来源和问题
        二、地缘商会大型活动的资金来源及其问题
    第二节 货币资源对地缘商会服务会员的影响
        一、服务会员的地缘商会内部借贷机制
        二、地缘商会平台支撑的银行授信机制
        三、基于内部会员资金的以商养会机制
    第三节 人力与货币一体化支撑下的地缘商会服务社会
        一、社会责任意识下地缘商会会员的公益慈善活动
        二、外在因素对地缘商会人力财力付出的影响
    第四节 货币资源支撑下地缘商会服务政府的双向嵌入机制
        一、地缘商会撬动资金服务地方政府招商的双重考量
        二、利益驱动下的会长竞选路径
        三、争取合理合法政府补贴的路径
        四、货币管道内党建中地缘商会与政府的互相嵌入
第五章 信息资源对地缘商会运作的影响
    第一节 信息资源支撑下地缘商会嵌入式服务会员
        一、内在嵌入性的地缘商会内部信息对服务会员的影响
        二、双重嵌入中的地缘商会外部信息集聚对服务会员的影响
        三、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会员发展中的问题
        四、国外商会信息资源开发的经验和相关比较
    第二节 信息资源支撑下地缘商会双重嵌入中的服务社会机制
        一、乡情牵引与内外部信息支撑的回报乡梓行为
        二、社会责任感召下的回报社会行为
        三、政治任务语境中的服务社会行为
        四、地缘商会利用信息资源服务社会的“双向嵌入性”
        五、信息资源支撑的地缘商会公益行动内在机制
    第三节 信息资源支撑下地缘商会双重嵌入中的服务政府机制
        一、信息沟通需求下的地缘商会对接政府
        二、信息资源支撑的地缘商会政策参与
        三、信息资源支撑下地缘商会的企业行为规范化建设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结论
        一、地缘商会的独有特色及其“双重嵌入性”
        二、地缘商会运作中的多元“双向嵌入性”及其内在机制
        三、地缘商会在夹缝中双向嵌入式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地缘商会双向嵌入式发展的基本路径
        五、地缘商会双向嵌入式运作中的生命力特征及其内在机制
    第二节 讨论
        一、本研究对地缘商会发展及地方政府治理社会的启示
        二、“双重嵌入”理念对于中国特定社会组织的适用性问题
        二、地缘商会与其它社会组织“双向嵌入性”的异同
        三、组织生命力视角对组织社会学相关理论的回应
        四、地缘商会的本质及对其生命的一个预测
        五、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陕南油纸伞历史文化与传统制作工艺复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三、研究现状与趋势
    四、基本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体系
    五、研究思路、方法与三大难题
    六、研究的理论视角与创新之处
第1章 陕南油纸伞的历史空间分布、匠人主体与行业组织
    1.1 陕南油纸伞的历史空间分布
        1.1.1 伞的历史流变
        1.1.2 油纸伞在陕南的历史空间分布
    1.2 汉阴油纸伞的历史源起与匠人主体
        1.2.1 源起于技艺移民
        1.2.2 生发受自然条件护佑
        1.2.3 孙氏伞匠家族记忆再现汉阴油纸伞历史
        1.2.4 民国档案中的油纸伞匠铺历史残片
    1.3 汉阴雨伞社的行业组织
        1.3.1 印章更迭见证汉阴雨伞社组织变迁
        1.3.2 汉阴雨伞社组织成员考略
        1.3.3 汉阴雨伞社砍竹运输路线暗合古商道
        1.3.4 伞社皮纸供应的地方性发展与退化
    1.4 小结:传统手工业生产与传习方式变迁
第2章 基于文献的陕南油纸伞社会记忆
    2.1 档案文献中的油纸伞记录
        2.1.1 陕南地方档案: 油纸伞的生产规范与质量评定标准
        2.1.2 陕南地方档案: 油纸伞的产销记录
    2.2 民国广告文献中的伞业贸易及手工业变迁
        2.2.1 民国报纸广告作为镜像媒介
        2.2.2 民国报纸上的油纸伞广告样本分析
        2.2.3 油纸伞广告镜像民国商贸盛况
        2.2.4 油纸伞广告镜像民国商业设计
        2.2.5 油纸伞商贸盛景中的手工业社会变迁
    2.3 近代油纸伞商标图像文献中的社会记忆
        2.3.1 油纸伞商标图像文献
        2.3.2 近代油纸伞商标及其竞争记忆
        2.3.3 油纸伞商标的图像语义与社会记忆
    2.4 小结: 手工业生产的不平衡与多元特性
第3章 陕南油纸伞传统制作工艺复原
    3.1 传统制伞材料再造
        3.1.1 柿子油
        3.1.2 桐油
        3.1.3 头发绳
    3.2 传统制伞工艺复原
        3.2.1 备料
        3.2.2 伞骨
        3.2.3 伞键
        3.2.4 伞托
        3.2.5 组装
        3.2.6 网伞
        3.2.7 糊伞
        3.2.8 晾伞
        3.2.9 扣扎
        3.2.10 伞杆
        3.2.11 上油
        3.2.12 渡伞,成器
    3.3 传统制伞工艺原理分析
        3.3.1 自然的立场: 油纸伞中的竹骨担当
        3.3.2 科学的立场: 油纸伞结构设计
        3.3.3 地域的立场: 油纸伞制作工艺差异
    3.4 小结: 陕南油纸伞传统制作工艺复原的技术路径
第4章 陕南油纸伞文化及工艺复原的当代价值
    4.1 文化符号: 器物的逝去与再生
    4.2 记忆留存: 历史记忆的危机与转化
    4.3 实验作品: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油纸伞记忆存储的媒介
    4.4 工匠精神: “传统”与“现代”的和解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陕南油纸伞工匠及家庭谱系调研表
附录二: 陕南油纸伞工匠照片
附录三: 2016-2018年田野调查进程
附录四: 工匠访谈手稿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行业协会职能定位的依据源自何处?——以广东省电力行业协会的成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言
二、文献综述
三、广东省电力行业协会的成长之路
    (一) 从影响逻辑到会员逻辑再到交换逻辑的平衡
    (二) 目标形成的逻辑及力量:秘书长的权衡抉择
    (三) 职能定位在有效执行中实现
四、广东省电力行业协会的成长机制
五、结论和讨论

(9)岳阳市民间商会参与地方治理的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2章 核心概念的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民间商会
        2.1.2 治理与地方治理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公民社会理论
        2.2.2 制度变迁理论
        2.2.3 博弈论
第3章 岳阳市民间商会参与地方治理的实践
    3.1 岳阳民间商会的兴起
        3.1.1 历史上的岳州商会
        3.1.2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商会
        3.1.3 改革开放以来的商会
    3.2 岳阳市民间商会参与地方治理的主要途径
        3.2.1 积极参政议政
        3.2.2 开展经济服务
        3.2.3 投身公益事业
第4章 岳阳市民间商会参与地方治理的制度变迁
    4.1 岳阳市民间商会参与地方治理的制度环境变迁过程
        4.1.1 政治制度变迁过程
        4.1.2 经济制度变迁过程
        4.1.3 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变迁过程
    4.2 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及其逻辑
第5章 岳阳市民间商会参与地方治理的制度困境及成因分析
    5.1 岳阳市民间商会参与地方治理的制度困境
        5.1.1 缺乏宏观的法律保障
        5.1.2 缺乏具体的地方政策支持
        5.1.3 管理体制不顺
        5.1.4 缺乏制度化的沟通机制
    5.2 岳阳市民间商会参与地方治理的制度困境成因
        5.2.1 思想认识有偏差
        5.2.2 商会自身运行机制不畅
        5.2.3 地方政府改革的滞后性
第6章 完善岳阳市民间商会参与地方治理的对策建议
    6.1 优化国家法律制度
        6.1.1 制定《民间组织法》和《商会法》
        6.1.2 明确治理边界
    6.2 改善地方制度环境
        6.2.1 完善地方配套政策
        6.2.2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6.2.3 建立制度化的互动机制
    6.3 完善民间商会内部治理制度
        6.3.1 加强民商商会内部制度建设
        6.3.2 规范民间商会运行机制
    6.4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6.4.1 加强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制度建设
        6.4.2 防止政府与商会间的利益共谋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脱钩改革后行业协会商会的转型发展:模式与挑战——基于S市A区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回顾与分析框架
    (一) 文献回顾:脱钩改革对行业协会商会的影响
    (二) 分析框架:资源依赖理论与脱钩后行业协会商会的转型策略
三、脱钩后行业协会商会转型发展的基本模式
    (一) 案例选择与基本概况
    (二) 脱钩后行业协会商会的转型发展模式
        1. 合作型行业协会商会:
        2. 主导型行业协会商会:
        3. 服务型行业协会商会:
四、行业协会商会转型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五、推进行业协会商会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

四、商会能为企业做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锦州市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研究[D]. 吴冠仪. 渤海大学, 2020(05)
  • [2]软商法研究[D]. 黄丽红. 吉林大学, 2019(02)
  • [3]新乡贤组织参与乡村治理机制及其优化 ——基于江苏、浙江个案实践的研究[D]. 范辰晨.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4]盐城市商会组织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 秦雨. 东南大学, 2019(01)
  • [5]异地商会对非户籍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 ——以Z市G镇为例[D]. 闫菁茗.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03)
  • [6]地缘商会的双向嵌入性运作机制研究 ——基于组织生命力分析框架[D]. 王崇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19(12)
  • [7]陕南油纸伞历史文化与传统制作工艺复原研究[D]. 王秀丽.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8]行业协会职能定位的依据源自何处?——以广东省电力行业协会的成长为例[J]. 胡辉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12)
  • [9]岳阳市民间商会参与地方治理的制度研究[D]. 程素. 湖南大学, 2018(06)
  • [10]脱钩改革后行业协会商会的转型发展:模式与挑战——基于S市A区的实证分析[J]. 周俊,赵晓翠. 治理研究, 2018(04)

标签:;  ;  ;  ;  ;  

商会能为企业做些什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