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罕见清开灵过敏反应1例(论文文献综述)
郑蕊[1](2020)在《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及验证》文中提出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认可度的不断提升,中西药联用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但风险未知。现有针对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研究,关于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的研究相对独立,未能形成有效关联。如仅从药物-临床特征进行研究,干扰因素众多,会出现归因不清的情况;仅从药物-内在机制研究,来自实验室的数据难以直接助力临床决策。如何整合资源,建立可关联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的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方法,是目前亟待进行的工作。目的:基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从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关联角度,探索建立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方法——“征靶关联法”,用以提示中西药联用风险。从临床上常见、易出现风险的中西药注射剂联用切入,以喜炎平(Xiyanping,XYP)与利巴韦林(Ribavirin,RB)联用的临床安全性评价为实例,初步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1.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系统收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目录—中成药部分》(2019年)中涉及的中药独家品种与中药注射剂的说明书。按照《中药、天然药物处方药说明书撰写指导原则》、《中成药非处方药说明书规范细则》等相关管理条例的要求,对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报告情况进行评价及问题分析。2.“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建立阐释中西药联用安全性评价方法构建思路。从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关联角度,建立“征靶关联法”用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提示用药风险。探讨“征靶关联法”构成要素、主要特点及实施基础。3.“征靶关联法”应用实例3.1 喜炎平与其他药品联用影响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的因素识别及分析选取2004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我国自发呈报系统中XYP所有信息。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集成方法,分析年龄、性别、种族、体重、药物联用等因素对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严重程度影响。运用变量投影重要性技术(VIP技术)分析影响因素对ADRs严重程度的贡献强度及方向。3.2构建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多元证据体以个案报告、随机对照试验、自发呈报系统、医院集中监测试验四大部分数据为来源。运用BCPNN法、Meta分析和传统频数法,分析联用药物-症状联系强度、原发病、ADRs发生率等关键临床特征,构建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多元证据体。3.3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调控皮疹的特征-靶点关联对比分析以RB及XYP主要成分、皮疹为关键词,系统检索文献、药物(疾病)靶点数据库,获得XYP-RB干预皮疹靶点,以Venn图形式表示。使用DAVID、KEGG数据库、Cytoscape 3.7.2软件,对XYP-RB联用调控皮疹靶点群、XYP/RB调控皮疹靶点群、XYP-RB共同作用靶点群,四部分靶点进行功能注释(GO分析)与通路富集(KEGG分析),对比靶点群生物功能及通路分布,分析联用调控皮疹的可能机制。3.4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引发类过敏反应(皮疹)实验及机制探索小鼠尾静脉分别注射250mg/kg、500mg/kg剂量的XYP,100mg/kg、150mg/kg剂量的RB及交叉联用,以0.8%伊文思蓝为指示剂,给药30 min后对小鼠耳廓蓝染面积进行评分,留取血清、耳组织。48h后,定量测定耳组织伊文思蓝渗出量。采用Luminex多因子检测技术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IL-1β、IL-2、IL-4、L-5、IL-6、CXCL1、IFN-γ、TNF-α的表达。RT-PCR技术检测耳组织中靶蛋白Fas及Caspase 8的mRNA表达,初步探索XYP-RB联用调控类过敏反应机制。结果:1.说明书关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共收集692篇中药独家品种说明书。其中21篇注射剂说明书中,95.2%对药物相互作用标注尚无相关信息,4.8%未做相关标注。仅5.2%的非注射剂说明书提示药物相互作用。71.3%说明书对有毒药物、96.3%对配伍禁忌未做相关提示。64.6%说明书对ADRs标注尚不明确,且20.0%对ADRs发生率描述不规范。共收集138篇中药注射剂说明书(52种)。81.9%说明书标注尚无相互作用信息,0.7%标注尚不明确,仅17.4%说明书进行了相关描述。涉及十八反、十九畏使用禁忌的说明书普遍未做提示(75.0%)。18.1%说明书对ADRs标注为尚不明确,且20.2%对ADRs发生率描述不规范。现有中成药说明书关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严重缺失,ADRs、特殊人群用药、禁忌报告等基础信息普遍不明确,针对性研究不足。现有研究方法对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的关联缺失,尚不能满足临床实际需求。2.“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建立“征靶关联法”是指在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过程中,通过关联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来提示联用风险的临床安全性评价方法。构成要素包括风险识别-特征提取-征靶关联-实验验证。其特点是通过对多来源临床数据的系统分析,从作用靶点角度,关联外象表现与内在机制,来评价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全面高质量的数据来源、多学科团队的技术合作是该方法的实施基础。3.“征靶关联法”应用实例基于自发呈报系统,共纳入26317例XYP相关ADRs。年龄、RB联用是ADRs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单用XYP出现ADRs的严重程度倾向于一般。年龄与联用共同纳入VIP分析中,0-6岁患者倾向于出现一般ADRs,40岁以上患者倾向于严重ADRs。对于0-40岁患者,XYP-RB联用倾向于发生严重ADRs(VIP值>1且相关系数>0)。识别出XYP-RB联用是ADRs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且ADRs倾向于严重(0-40岁)。个案报道、医院集中监测未有相关报告,随机对照试验均为低质量研究且存在偏倚风险。多元证据体提示,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上呼吸道感染、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中,联用不影响RB的ADRs发生率。联用降低了 RB在小儿手足口病(RR=0.52,95%CI=0.36-0.75,P=0.0005)、小儿病毒性肺炎(RR=0.36,95%CI=0.14-0.95,P=0.04)的 ADRs 发生率。小儿手足口病属超说明书用药,涉及ADRs 比重最高。在10-15mg/kg RB与5-10mg/(kg·d)XYP,每日一次条件下,出现ADRs 比例最高,联用组56.9%ADRs为皮肤及其附件反应。皮肤及其附件反应与XYP-RB联用显示强相关E(ICij)=0.70。59.1%ADRs报告在首次联用中出现,其中57.3%表现为皮疹(82.5%)、瘙痒(17.5%)。皮疹为XYP-RB联用主要的临床特征且符合类过敏反应特点。XYP与RB共同调控皮疹靶点有21个。代谢在各靶点谱作用中所占比例最高(58.33%、31.33%、58.82%、60.00%),可能是 XYP-RB 联用的关键生物功能。XYP 与RB特异性调控皮疹增加了信号转导、蛋白代谢等功能。各部分靶点群在炎症(23.07%以上)、凋亡(53.33%以上)相关通路富集比重较高。单药还可特异性激活HIF-1信号通路、癌症中的MicroRNAs等通路。XYP与RB联用可能是通过在代谢生物功能中的叠加作用,增强调控炎症和凋亡相关通路,同时,可能调控更广泛的靶点通路谱,引发皮疹等ADRs。在类过敏反应实验中,XYP、RB组无血管渗出反应或轻微,联用可见血管通透性显着增高,但耳重未见明显变化。IL-1β与IL-2表达低于检测限度,TNF-α、IFN-γ、CXCL1、IL-5、IL-4给药组与空白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IL-6在给药组表达均高于空白组(P<0.05),单用组与联用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与空白组比较,250 mg/kg XYP+150 mg/kg RB组FasmRNA,有显着性升高(P<0.05),单用组与联用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与空白组比较,250 mg/kg XYP+150mg/kg RB组Caspase 8 mRNA表达有升高趋势,但无显着性差异。结论:本研究在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报告分析基础上,从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关联角度,提出“征靶关联法”评价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的观点。将该方法应用于XYP-RB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发现联用可能通过调控IL-6及Fas相关炎症、凋亡通路,导致血管通透性改变,引发类过敏反应,与临床特征皮疹相符,提示XYP-RB联用风险。初步体现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吉萌萌[2](2020)在《清开灵注射液医院集中监测不良反应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基于大样本研究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甚少,且不良事件/反应特征经个案报道、文献评价、HIS数据仓库、药品不良反应自愿报告系统(spontaneous report system,SRS)等基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关于清开灵注射液不良事件/反应相符;影响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除目前已确认的合并用药种类外,经过文献评价、HIS数据仓库分析,认为还与患者患有肝硬化或伴有电解质紊乱、泌尿系感染、神经肌肉系统等疾病,患者过敏史,超适应症(急性扁桃体炎、高血压等),溶媒情况(说明书中未提及允许与葡萄糖氯化钠溶液混合使用),合并使用(腺肽、硝苯地平、胰岛素、维生素C等)等因素有关。药品上市后安全性评价能够科学严谨、充分地认识药品安全性,其最重要的内容是药品不良反应评价,主要是通过被动和主动两种监测模式评价药品安全性。通过文献汇总,用于药品不良反应评价的数据挖掘方法主要有:比值失衡测量法、卡方检验、条件Logistic回归等方法。Logistic回归应用于单药不良反应信号检测,具有较好的效果,它是通过控制混杂因素,从而来估计影响因素的相对危险度,对目标不良反应建立回归模型,以其他作为对照,但同时会忽略各个报告表的严重程度等级;随机森林方法具有对数据集大小基本没有限制、内嵌缺失填补方法的优势,同时不存在过拟合及共线性等问题,通过得出变量的重要性评分,从而客观地评价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因素,其最重要的、最具有实用价值的结果是可以分析各因素-不良反应症状的变量重要性评分情况,并结合原始病例资料,探索各个因素对引发具体不良反应症状之间的关联程度。为了充分了解真实世界下清开灵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特征及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多中心、非对照的药物源性(drug-oriented)前瞻性医院集中监测研究进行探索。研究目的(1)主要研究目的:探讨清开灵注射液上市后大规模人群使用时的安全性,识别并判断药品不良事件及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性质、特点和发生的危险因素。(2)次要研究目的:探讨影响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因素的挖掘方法,为我国中药注射剂上市后临床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供技术参考。研究方法(1)研究设计:采用多中心、非对照的药物源性(drug-oriented)前瞻性医院集中监测。(2)监测对象:根据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医院集中监测方案,方案设计单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监测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就诊于深圳仁爱医院、清河县中医院、原阳县人民医院等48家医疗机构使用清开灵注射液的30842例患者。(3)监测方法:无挑选地纳入本制剂使用患者;按照中成药医院集中监测规范制定统一的监测方案、监查规范、成立研究组、督查组,深入临床观察、随访患者的用药反应,由临床医师/护师/药师根据病历和实际观察填写观察表。(4)数据处理:总协调员核实所有观察表,原始资料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保管。参照国际通用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的西医诊断标准,对诊断名称进行了规范命名的标准化处理;参照《中医内科学》对中医诊断、证型进行标准化处理;参照Meddra字典对病例中的ADR名称进行标准化的处理。(5)质量控制:质量控制主要从以下7个方面实施:监测中心、监测人员、监测进度、原始文件、电子数据、档案管理、质量管理。其中,原始文件和电子数据是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6)统计分析:数据处理及统计工作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未参与方案设计的专业人员完成。清开灵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特点分析:采用R统计分析软件3.5.0版本编程计算。对于计数资料,采用描述方法分析频数及百分比;对于计量资料,采用分段描述频数和百分比的方式。运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探索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①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按照1:3配对方式,形成ADR组和对照组。统计学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two-side test),以P≤0.2初步筛选可疑风险因素,采用95%的可信区间。②基于描述性初步分析结果,纳入单因素分析并将显着因素(P≤0.2)纳入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中进行分析。当P≤0.05,估计系数为正值时,则认为该因素为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因素;当P≤0.05,估计系数为负值时,则认为该因素为不良反应发生的非风险因素。③采用R软件包RandomForest,将ADR组和对照组共368病例以7:3交叉训练分成256例训练集建立随机森林模型,112例测试集用来检验预测效果。基于描述性初步分析结果,纳入66个变量构建随机森林模型的影响因素,根据MeanDecreaseGini指标分析各个因素总的重要性评分及各因素-不良反应症状的变量重要性评分探索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1)监测清开灵注射液患者一般情况:采用多中心、非对照的药物源性(drug-oriented)前瞻性医院集中监测使用清开灵注射液的30842例患者,男性有16209例(52.55%),女性有14633例(47.45%),分布于各个年龄段,5691例患者为18~30岁;就诊患者中,西医诊断涉及各个疾病系统,主要以呼吸道感染(11624例)、气管炎(5593例)、肺炎(2788例)等感染及侵染类疾病为主,中医诊断主要为邪热闭肺(3863例)、热毒(2289例)、邪热阻络证(1521例)等。(2)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特点:30842例使用清开灵注射液患者中,92例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ADR发生率为3‰;涉及皮肤及皮下组织、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胃肠系统、各类神经系统、心脏器官等多种系统,主要表现特征为(频数≥10例):皮疹(42例)、瘙痒(32例)、恶心(16例)、胸闷(15例)、头晕(14例)、呕吐(12例)等。(3)巢式病例对照人群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描述性分析:对368例使用清开灵注射液巢式病例人群中ADR组和对照组进行描述性分析,统计学显着水平P≤0.2的因素有:既往病史(肺癌、高脂血症、胃炎等)、既往过敏史(P=0.1)、ADR史(P=0.052)、ADR史皮疹(P=0.004),西医诊断(脑供血不足、肺炎、尿路感染等),中医诊断(肝湿郁热、邪热闭肺、邪热阻络证等),溶媒剂量(P=0.063),间隔用药时间(P=0.036),合并其他药物种类(P=0.114),联合用药(奥拉西坦注射液、盐酸吡格列酮片、碘帕醇注射液、盐酸二氧丙嗪片、二乙酰氨乙酸乙二胺注射液、复方氢氧化铝片等),合并药物系统分类(OTC感冒用药、OTC呼吸系统药物、代谢及内分泌系统药物等),合并药物药理作用(过敏介质阻释药、解热镇痛药、抗高血压药等)。(4)基于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清开灵注射液ADR发生的风险因素:基于巢式病例对照人群不良反应描述性分析(统计学显着水平P≤0.2),筛选出的与清开灵注射液ADR发生相关的既往病史肺癌等66个可疑因素,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认为与清开灵注射液ADR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为:曾患有肿瘤史、皮疹ADR史、现患有胃炎疾病、中风病;清开灵注射液与中药联合用药发生ADR的风险不明显。(5)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影响清开灵注射液ADR发生的风险因素:采用随机森林模型,以是否发生不良反应为结局,基于描述性初步分析结果,纳入66个变量构建随机森林模型的影响因素,随机构建100棵决策树,且该随机森林模型的精度为78%,预测模型良好。MeanDecreaseGini重要性评分排名前6位的为:曾患有皮疹ADR史、肿瘤疾病,现患有脑供血不足,既往过敏史,与中药合并用药,现患有胃炎疾病。采用随机森林模型,以不良反应名称的首选语编码(皮疹、瘙痒、恶心、胸闷、头晕、呕吐)作为结局变量,清开灵注射液ADR发生的相关因素(曾患有皮疹ADR史、肿瘤疾病,现患有脑供血不足,既往过敏史,与中药合并用药,现患有胃炎疾病)作为解释变量,显示使用清开灵注射液时:既往皮疹ADR史引起瘙痒、皮疹的重要性评分明显高于恶心、胸闷、头晕、呕吐;既往疾病系统史肿瘤引起恶心、胸闷的重要性评分明显高于皮疹、瘙痒、头晕、呕吐;现患脑供血不足引起胸闷、恶心、头晕的重要性评分明显高于皮疹、瘙痒、呕吐;既往过敏史引起皮疹、瘙痒的重要性评分明显高于恶心、胸闷、头晕、呕吐;与中药合并用药引起皮疹、瘙痒、恶心的重要性评分明显高于胸闷、头晕、呕吐;现患胃炎疾病引起皮疹、瘙痒的重要性评分明显高于恶心、胸闷、头晕、呕吐。结论(1)使用清开灵注射液的30842例患者中,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有92例,ADR发生率为3‰,属于偶见不良反应;涉及皮肤及皮下组织、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胃肠系统、各类神经系统、心脏器官等多种系统,主要表现特征为:皮疹、瘙痒、恶心、胸闷、头晕、呕吐等。(2)既往肿瘤病史,既往过敏史及皮疹ADR史,胃炎,脑供血不足,中风病是清开灵注射液ADR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3)使用清开灵注射液时,曾患有肿瘤疾病的患者,容易出现恶心、胸闷的不良表现;曾患有过敏史、皮疹ADR史、现患胃炎疾病的患者,容易出现瘙痒、皮疹的不良表现;现患脑供血不足的患者,容易出现胸闷、恶心、头晕的不良表现。(4)目前临床上应用清开灵注射液相对比较规范,但对于现患有脑供血不足、中风病患者,应密切关注患者使用清开灵注射液后的用药反应(胸闷、恶心、头晕等),若有应立即停止使用;现患有胃炎的患者,建议慎用清开灵注射液。
陈诗琪[3](2019)在《喜炎平注射液临床应用风险评价及其说明书修订程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根据文献及自发呈报系统中已报告的数据内容,对喜炎平注射液的临床应用安全性进行评价,挖掘潜在的用药风险,指导临床安全用药,为修订、完善喜炎平注射液药品说明书提出建议,最终为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性评价提供可借鉴的方法。方法:第一、二部分研究通过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 Biology Medicine,CBM)等7个中英文数据库,英文检索关键词为“andrographolide sulfonate”、“xiyanping”,中文检索关键词为“喜炎平”,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8年1月9日,检索文献类型为期刊,筛选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个案报告及临床试验文献,提取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AE)资料,进行ADR评价、关联性及严重程度评价,对文献的分布情况、AE/ADR各影响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等。第三部分通过检索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自发呈报系统(Spontaneous Reporting System,SRS)数据库,收集2004年1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系统上报的所有喜炎平注射液疑似ADR数据信息,对喜炎平注射液临床应用安全性进行整体分析。第四部分在系统整理我国药监部门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发布的中药注射剂修订通知公告的具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一、二、三部分数据,对喜炎平注射液2016版药品说明书进行程序性修订,并提出说明书修改建议。结果:第一部分研究共纳入43篇文献,包含55例病例,其中8例不符合ADR定义,剩余47例进行描述性分析;47例报告中关联性为很可能占55.3%,严重ADR报告占48.9%;报告中ADR人群以儿童(≤14周岁)为主,占66.0%,其中4周岁以下儿童共15例,包含9例严重的ADR;呼吸系统疾病占83.0%,人群中未描述过敏史占55.3%;无混合用药报告,联合用药不详占59.6%,详细的联合用药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药等;ADR类型多以过敏反应及过敏性休克为主,占97.9%,70.2%ADR发生在用药后30分钟内,经及时治疗,95.7%ADR可好转或痊愈。第二部分研究最终纳入263篇文献,包含971人次AE报告,涉及1161例次AE类型。该部分文献主要分布在2015年,主要分布省份为广东、河南、江苏;AE人群主要原发病为小儿手足口病、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小儿肺炎、寻常型银屑病、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等细菌和病毒感染性疾病,儿童使用该药占总AE人数的76.42%;文献中仅1例患者描述了既往史与过敏史的采集;用药疗程多持续7天;联合用药多常见于阿奇霉素、利巴韦林、阿维A胶囊等,无报告混合用药;超说明书用药情况涵盖超剂量、超滴速、超频次、超溶媒使用、不合理的给药方式;与喜炎平注射液相关的AE症状较多表现为腹泻、皮疹、恶心、呕吐、瘙痒,而所有AE报告中,63.34%未收集用药后发生AE的时间,55.61%未提及AE的处理方式,54.79%未提及AE的预后。第三部分研究结果显示2004-2017年度临床使用喜炎平注射液的疑似ADR发生率、各个年龄段临床用药的疑似ADR发生率均为罕见级别(0.01%-0.1%),其中疑似严重ADR的发生率为十分罕见级别(<0.01%);ADR类型以皮肤及其附件的皮疹、瘙痒等反应为主;所报告的疑似不良反应中,与用药相关(包括肯定、很可能、可能相关)的例数占90%以上。第四部分在2016版喜炎平注射液说明书的基础之上,[功能主治]可更新为支气管炎、扁桃体炎、细菌性痢疾、手足口病、银屑病等实热证者;[用法用量]建议限制在7天以内,且溶媒稀释后放置时间不得超过4小时;[不良反应]增加过敏性休克的个案报告、过敏样反应、皮疹、瘀斑、四肢厥冷、喉咙发痒、鼻塞、泌尿系统(阴囊水肿、少尿的个案报告)等项;[禁忌]更新为对穿心莲制剂及本品过敏者禁用,并补充过敏体质者禁用,建议将1岁儿童禁用修改为4岁以下儿童禁用;[注意事项]增加与阿奇霉素、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利巴韦林、阿维A胶囊等药物的联合用药须知、禁止雾化吸入等用药注意事项。结论:临床需严格按照说明书用法用量,注意合理的滴速、溶媒、剂量、频次、给药方式等,严格区分儿童与成人用药,注意联合用药的冲管与用药时间间隔;应提供更多超说明书用药(如手足口病、银屑病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证据,避免临床无切实循证证据的广泛感染性疾病的使用;需要在用药前采集患者的过敏史,过敏体质者禁用,同时在用药开始的30分钟内加强监护;应着力提高临床试验中安全性报告的质量,安全性报告必须要对其因果关系进行评价,避免因不合理用药、疾病进程、药物联合使用等因素干扰了AE与喜炎平注射液的相关性。喜炎平注射液ADR的发生率较低,但仍需要加强其过敏反应及类过敏反应的机制研究,以便科学合理的使用喜炎平注射液。在完善药品说明书的基础上,更好地指导临床安全用药,从而实现药品风险的最小化。
滕月,荆志伟,王连心,谢雁鸣,张寅,王群,贾萍萍,凤博[4](2019)在《真实世界中清开灵注射液发生疑似过敏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巢式病例对照设计,探讨真实世界清开灵注射液发生疑似过敏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本文基于全国16家大型三甲医院信息系统中使用过清开灵注射液患者的信息,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比过敏组与对照组的合并疾病、合并用药、住院天数分段、用药剂量等信息,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过敏反应发生的可疑因素。结果:分析发现,泌尿系感染和神经肌肉系统疾病是发生可疑类过敏反应的危险因素,使用清开灵注射液的同时服用维生素C或泼尼松龙片会增加可疑类过敏反应发生的机会,利多卡因注射液与清开灵注射液同用发生可疑类过敏反应的危险性更大,单次使用剂量在20mL及以上增加了发生可疑类过敏反应的可能,住院天数、疗程及日剂量不是发生可疑类过敏反应的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在方法上可行,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了一定的线索,但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和药学实验探讨其原因及机制。
刘福梅,王连心,谢雁鸣[5](2017)在《基于文献报道的1998-2015年间24例疑似清开灵注射液死亡不良事件病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疑似清开灵注射液死亡不良事件(AE)病例文献的整理和分析,获得其严重不良反应的相关信息,为临床医师、研究者提供决策帮助。方法计算机检索1975-2016年7月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BM 4个数据库。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文献信息,共获得疑似清开灵注射液死亡AE文献19篇,死亡AE病例24例,分析24例疑似清开灵注射液死亡AE病例的人口学、诊断信息、联合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用药医疗机构、病案报告的规范性。结果在24例报告中17例出现联合用药现象,2例为超说明书适应证使用;24例不良反应表现均为过敏性休克,11例患者用药机构为个体诊所,18篇报告的撰写格式不规范。结论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与临床上不合理用药有关,建议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用药;对于所发生的AE按照相关法规进行不良反应判断,明确与药物的因果关系。
唐伟[6](2017)在《基于真实世界和循证评价相结合的参麦注射液上市后安全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临床应用中疑似类过敏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系统评价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以期为参麦注射液在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提供新的路线和方法。方法:第一部分:采用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并结合处方序列分析的设计方法,收集使用参麦注射液患者的病历资料,将使用参麦注射液后24h内使用地塞米松注射液等抗过敏药物的患者判断为发生可疑类过敏反应者,与可能未发生过敏反应人群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入院病情、过敏史、单次用药剂量及合并用药与可疑类过敏反应发生的相关性。第二部分: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OVID),the Cochrane Library,CNKI,CSJD和WanFang data中有关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随机对照研究和观察性研究,各个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6年10月31号。由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3.2.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第一部分: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溶媒种类(P=0.000)和单次用药剂量(P=0.042)在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入院病情(P=0.287)与过敏史(P=0.249)在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使用参麦注射液联合使用维生素B6[OR=0.352,95%CI(0.287;0.932),P=0.0233]、维生素C[OR=0.278,95%CI(0.183;0.421),P=0.0401]、格拉司琼注射液[OR=0.028,95%CI(0.014;0.073),P=0.0038]、左氧氟沙星注射液[OR=0.741,95%CI(0.474;0.958),P=0.0155]、鸦胆子油[OR=0.015,95%CI(0.007;0.056),P=0.0001]、艾迪注射液[OR=0.238,95%CI(0.133;0.641),P=0.0013]和紫杉醇注射液[OR=0.334,95%CI(0.149;0.798),P=0.0006]时发生类过敏反应的风险较小;而联合使用泮托拉唑[OR=3.112,95%CI(1.805;7.536),P=0.0169]、西咪替丁[OR=2.226,95%CI(1.923;3.629),P=0.0024]、苦参素氯化钠注射液[OR=2.548,95%CI(1.925;3.373),P=0.0018]和昂丹司琼[OR=5.224,95%CI(4.928;10.616),P=0.0235]时的病例发生可疑类过敏反应的危险性增大。第二部分:最终纳入符合标准文献175篇,所有研究均在中国大陆进行,研究对象均为中国人。总样本量共25132例,其中参麦注射液用药者18184例,累计发生不良反应72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2%[95%CI(0.0485;0.0665)]。亚组分析显示:儿童和成人发生率分别为6.04%[95%CI(0.0329;0.0941)]、6.07%[95%CI(0.0491;0.0732)];5%、10%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发生率分别为6.00%[95%CI(0.0373;0.0868)]、5.31%[95%CI(0.0309;0.0799)]、6.18%[95%CI(0.0505;0.0719)];剂量1030ml、4060ml、>60ml发生率分别为6.23%[95%CI(0.0443;0.0827)]、5.69%[95%CI(0.0466;0.0681)]、7.01%[95%CI(0.0444;0.1003)];≤7d和>7d发生率分别为5.80%[95%CI(0.0397;0.0789)]、5.60%[95%CI(0.0470;0.0656)];单用药和联合用药发生率分别为5.60%[95%CI(0.0357;0.0798)]、5.85%[95%CI(0.0503;0.0672)]。一般不良反应症状发生率依次表现为烘热感(6.36%)、口干(4.42%)、消化系统损害(3.89%)、神经系统损害(3.70%)、注射部位血管刺激性疼痛(3.42%)、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62%)、心血管系统损害(1.70%)、呼吸系统损害(0.8%);严重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2.00%)。敏感性分析结果较为稳定;Egger’s检验结果提示该研究可能不存在发表性偏倚(总发生率P=2.216)。结论:1.现有研究方法和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参麦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可疑影响因素与溶媒种类、用药剂量、年龄、使用时间和合并用药存在关联性,且不同损害类型之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较大。2.参麦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用药后短期时间内,且用药剂量在60100ml时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较大。3.合并用药泮托拉唑、西咪替丁、苦参素氯化钠注射液和昂丹司琼为使用参麦注射液发生疑似类过敏反应的危险因素。4.患者入院病情和过敏史与参麦注射液疑似类过敏反应之间无明确关系。
蔡丽娟,邓英光,周燕芬[7](2017)在《229例患者中药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原因的循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的原因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相关中药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的报道,分析和归纳就诊医院、诊断、过敏史、用法用量、联合用药情况、发生时间、抢救措施、转归情况等方面。结果:229例中药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的病例中,发生过敏性休克病例最多的是清开灵注射液88例;多数过敏性休克发生在用药后30 min内,基层医疗机构发生过敏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为最较高。结论: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容易导致过敏性休克的发生,联合多药使用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临床应加强用药过程中的监测,切实做到中药注射液的合理用药。
黄亮[8](2016)在《神威参麦注射液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一、了解神威参麦注射液在临床的实际使用情况(如用药人群特征、用法用量、疗程等)。二、明确神威参麦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主要临床表现、处理和转归、主要影响因素,客观评价该注射液的临床应用安全性情况。三、分析神威参麦注射液的药品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提出处理意见,为完善使用方案及修改说明书提供依据。四、分析中药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探讨中医辨证对中药注射液临床使用的指导意义。方法通过前瞻性集中监测,采取队列研究(cohort study)结合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的设计方法,由使用神威参麦注射液医院病区的医生/护士或药师对神威参麦注射液的患者进行观察,报告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填写《神威参麦注射液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观察表》A卷》,如果患者使用后无任何不良事件发生,该患者的监测就可以结束。如果患者使用后发生任何不良事件时,应立即填写《观察表B卷》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并按《研究者手册》要求严密监测患者,保证患者的安全。同时选择2名使用相同批号神威参麦注射液,原患疾病与发生不良事件的患者相同或相似的患者,填写《观察表C卷》以便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对发生任何不良事件的患者随访1周,并完成相关的安全性指标检测。参加本研究的科室对每个使用神威参麦注射液的患者都要及时填写好《观察表》,通过前瞻性集中监测,对全部收集的调查表进行数据库录入及统计分析工作,依据统计结果撰写集中监测总结报告。内容一、研究药品的名称、规格和疗程石家庄神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神威参麦注射液:规格:每支(瓶)装20ml、50ml、100ml等。用法用量:静脉滴注,一次20-100ml(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应用)或遵医嘱。[注:肌内注射,一次2-4ml,一日1次(不在此次观察范围内)]。疗程:1~15天。合并用药:合并或未合并其他疾病同时或继续应用其他药物和治疗方法的,必须在合并用药表中详细记录。二、主要内容研究主要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的《关于做好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的通知》和附件2《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基本技术要求》实施。(一)通过神威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ADR)的国内文献分析,明确其致ADR的可能危险因素,为制定观察表提供依据。(二)通过前瞻性集中监测,将队列研究与病例-对照研究相结合,客观评估一定样本量神威参麦注射液的使用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三)通过数据整理、统计和分析,明确神威参麦注射液的实际使用情况,以及使用该药物的人群特征和使用该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易感人群特征,进一步分析该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和相互关系,得出合理应用该药物的指导性结论。(四)监测工具及监测内容制订监测工具《神威参麦注射液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观察表(A、B、C卷)》,监测内容包括:1.神威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详细记录神威参麦注射液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不良反应,尤其对严重的和/或罕见的不良事件/不良反应要详细记录其出现的时间、发展过程、处理措施等。2.神威参麦注射液安全性观察实验室检查详细记录神威参麦注射液使用前后安全性检查异常情况。3.使用神威参麦注射液的出现的不良事件/不良反应人群特征详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人口学资料,及既往史、家族史、原患疾病、是否辨证使用等。详见观察表。4.神威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详细记录使用神威参麦注射液的剂量、用药速度、稀释溶液的种类、药液配制后的存放时间、给药浓度、给药速度、与合并用药及合并治疗措施等。结果一、一般情况本次研究集中监测收集到使用神威参麦注射液的患者观察表共3116份,33份为重复录入。根据住院号统计患者住院次数,含2791位不同的病人,共3083例次的记录。2791位患者中,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为1513例和1278例,男性占比为54.3%。平均年龄为58.85±16.39岁,年龄段集中在50~80岁,占比为66.4%。二、神威参麦注射液使用情况(一)原患疾病使用神威参麦注射液的患者现患病以肿瘤和心血管系统疾病为主,诊断依次为肿瘤疾患(32.6%)、心血管系统(21.3%)、神经系统(9.1%)、消化系统(6.8%)、肾病(5.4%)、糖尿病(5.2%)、呼吸系统(4.4%)、血液系统(4.2%)。其中40.7%的患者合并其他疾病,53.7%的患者有既往病史,有过敏史患者为10.2%。本研究显示参麦注射液临床使用基本在说明书规定的范围内,但也有超出药品说明书范围使用的情况。(二)使用目的患者使用参麦注射液的主要目的是作为化疗辅助药物以及治疗气阴两虚证冠心病居多,分别占29.3%、24.5%和17%。(三)溶媒最常使用的溶媒为葡萄糖溶液(占86.4%),其次为氯化钠溶液(10.1%),此外还配伍使用果糖注射液、胰岛素、转化酶、钠钾镁钙葡萄糖液、维生素C和芍药注射液等。(四)剂量单次常用的剂量排序依次为50ml(37.9%)、60ml(27.9%)、100ml(18.4%)和40ml(15.8%),使用剂量都在说明书范围内。(五)疗程使用神威参麦注射液的疗程多在一周以内,例数为2051例次,占比达66.5%,其次为8~15天和超过16天的,平均持续使用天数为6.73±6.38天。三、神威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一)不良事件/反应发生率1.不良事件发生率本次研究观测到59例次不良事件报告,均为不同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1.9%。不良事件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类,其中轻度26例,中度19例,重度8例,有6例未评价不良事件状态程度。2.不良反应发生率所有不良事件经过关联性评价,判断不良事件是否由使用神威参麦注射液引起,结果表明共有13例患者的不良事件与使用神威参麦注射液存在“可能”以上程度的关联性,占不良事件比例为22%。占所有观察报告例次的0.4%。3.12个研究单位不良事件/反应分布情况59例不良事件,其中43例出现在综合性西医院,16例出现在综合性中医院;12例严重不良事件在综合性中、西医院各占6例。13例不良反应中,10例发现在综合性西医院,3例发现在综合性中医院。不同医院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P<0.001)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山东齐鲁医院不良事件发生率(9.4%)相对最高。(二)不良事件/反应主要表现及转归1.不良事件/反应的主要表现59例次不良事件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损害,三者合计共39例次,约占总不良事件例次的66.1%。13例不良反应中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的表现为主(占84.6%)。不良反应均在用药过程中立即发生,提示参麦注射液的ADR/ADE以速发型变态反应为主,提示在用药过程中前30min应密切观察。2.不良事件/反应的转归不良事件59例中其中46例经评价与使用药物的关联性为“可能无关”者,其转归包括痊愈(7例,15.2%)、好转(26例,56.5%)和死亡(12例,26.1%),其余13例判定为不良反应“可能相关”以上的患者不良反应的转归为痊愈(53.8%)和好转(46.2%),预后较好,没有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三)单因素及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根据13例对26例的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发现,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不良反应的可能影响因素为疗程长短和是否依据中医辨证用药。2.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将单因素分析中P<0.10的变量放入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同时将性别、年龄、用药剂量纳入模型中进行校正,分析结果表明校正其他因素的影响后,疗程长短和中医辨证依然可能是是否发生不良反应的独立影响因素。3.不同医院中医辨证分型分布差异根据《观察表B》、《观察表C》中“是否中医辨证”项目的数据,进行不同医院辨证情况分析可见不同类型医院中医辨证比例构成比的差异,χ2=45.372,P<0.001,表明中医院和西医院中医辨证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中医院的中医辨证比例达到91.7%,远高于西医院中医辨证的比例。结论1.本研究通过2796例3083例次使用的情况对神威参麦注射液的安全性做出初步评价,结果提示该药物有较好的临床安全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不高,未发现出现说明书未记载的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2.本研究结果发现不良反应通常容易出现在治疗早期,以速发型变态反应为主,提示在用药过程中前30min应密切观察。3.是否中医辨证可能是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未经中医辨证用药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是经过中医辨证用药的患者的7.69倍(P=0.036),可以认为未经过中医辨证即用药可能是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其余年龄、性别、单次使用剂量、食物过敏史、家族药物过敏史、过敏疾病史、是否合理用药则无显着性意义,对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性影响不显着。提示在本注射液的临床使用中按照说明书的中医证侯辨证用药有较大意义,可能减少该药不良反应的发生。4.在临床中药注射液的使用中,根据中药注射液的组方对不同中医证候患者辨证用药有积极的临床指导意义。
张庆丽,王忠,荆志伟,杨卫彬[9](2015)在《清开灵注射液上市后安全性医院集中监测5800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累及系统-器官的临床表现及性质,评价清开灵临床使用的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多中心、药物源性、非对照的医院集中监测。结果清开灵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86%,虽涉及全身多个系统,但症状均较轻微,停药后可较快好转或消失。结论清开灵注射剂不良反应属于罕见,且与说明书基本相符,大规模的医院监测是安全性再评价的主要方法,可以实时反映临床用药的真实情况,确保安全用药。
谭乐俊,王萌,朱彦[10](2014)在《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中药注射剂是我国创新型的一类药物,具有生物利用度高、作用迅速等特点。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时显示出突出的治疗效果。随着中药注射剂应用范围的扩大,其不良反应的报道也日趋增多,从而使得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受到质疑。针对于此,该文对近5年100余篇文章进行综述,较为全面的总结了常见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类型、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中关于不良反应成因的主要研究方法,为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详实可靠的数据支持。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按涉及的器官系统和临床表现分类主要有过敏反应、呼吸系统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泌尿系统损害等。从生产到使用的各环节中,引起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的因素以原料因素、制剂因素、调剂使用过程因素为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成因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目前常用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包括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该文通过对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对其现状、成因及研究方法加以总结,对中药注射剂临床安全合理使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二、罕见清开灵过敏反应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罕见清开灵过敏反应1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主要临床特征及相关机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 |
(一) 中药独家品种说明书关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二) 中药注射剂说明书关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三) 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问题分析 |
1. 信息缺失,针对性研究不足 |
2. 现有方法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
第二部分 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建立 |
(一) 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方法的构建思路 |
1. 西药-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 |
2. 不良反应外象表现与内在机制关联 |
3. 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关联 |
4. 建立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的特征与靶点关联模式 |
(二) “征靶关联法”的提出 |
(三) “征靶关联法”的构成要素 |
1. 临床联用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影响因素识别(风险识别) |
2. 构建临床中西药联用安全信息多元证据体(特征提取) |
3. 临床特征-靶点对应分析(征靶关联) |
4. 实验验证 |
(四) “征靶关联法”的主要特点 |
1. 多来源真实世界数据总结临床特征 |
2. 基于作用靶点角度分析内在机制 |
3. 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形成关联 |
(五) “征靶关联法”的实施基础 |
1. 全面高质量的数据来源 |
2. 多学科团队的技术共融 |
第三部分 “征靶关联法”应用实例 |
(一) 喜炎平与其他药品联用影响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的因素识别及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小结 |
(二) 构建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多元证据体 |
1. 医院集中监测研究证据 |
2. 个案报告证据 |
3. 随机对照试验证据 |
4. 自发呈报系统证据 |
5.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多元证据体及可能机制分析 |
6. 小结 |
(三)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调控皮疹的特征-靶点关联对比分析 |
1.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调控皮疹靶点检索与筛选 |
2. 基于功能注释进行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调控皮疹的关联对比分析 |
3. 基于通路富集进行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调控皮疹的关联对比分析 |
4. 小结 |
(四)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引发类过敏反应(皮疹)实验及机制探索 |
1.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引发类过敏反应(皮疹)实验 |
2.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引发类过敏反应(皮疹)细胞因子表达 |
3.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引发类过敏反应(皮疹)靶点mRNA表达 |
4. 小结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清开灵注射液医院集中监测不良反应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清开灵注射液上市后安全性研究进展 |
综述二 药品不良反应数据挖掘方法研究进展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医院集中监测的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特点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监测对象与样本量 |
2.2 伦理审查与注册 |
2.3 研究方法 |
2.4 数据处理 |
2.5 质量控制 |
2.6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清开灵注射液监测病例一般情况 |
3.2 清开灵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3.3 清开灵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特征分布情况 |
3.4 清开灵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患者既往史、既往ADR分布 |
3.5 清开灵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患者诊断情况分布 |
3.6 清开灵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用药情况分布 |
3.7 清开灵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合并用药情况分布 |
第二部分 运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分组方法 |
2.3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巢式病例对照人群不良反应描述性分析 |
3.2 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清开灵注射液ADR发生的风险因素 |
3.3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影响清开灵注射液ADR发生的风险因素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清开灵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特点 |
2 清开灵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 |
结论 |
创新点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3)喜炎平注射液临床应用风险评价及其说明书修订程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喜炎平注射液上市后安全性研究进展 |
1. 临床安全性研究 |
2. 非临床安全性研究 |
3. 配伍稳定性研究 |
4. 小结与展望 |
综述二 中药注射剂说明书制定的相关政策与说明 |
1. 相关政策文件的推进 |
2. 中药注射剂说明书制定要求 |
3. 制定风险最小化行动计划 |
4. 科学使用药品说明书 |
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个案报告文献数据的喜炎平注射液安全性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 |
1.3 文献筛选 |
1.4 资料提取 |
1.5 不良反应评价、严重程度评价与关联性评价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文献基本情况与评价结果 |
2.3 ADR各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关注用药人群 |
3.2 谨慎联合用药 |
3.3 谨防过敏反应 |
3.4 规范超说明书用药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临床试验文献数据的喜炎平注射液安全性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 |
1.3 文献筛选 |
1.4 资料提取 |
1.5 严重程度评价与关联性评价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文献分布情况与评价结果 |
2.3 AE各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关注超说明书用药的安全性 |
3.2 进行因果关系判定的必要性 |
3.3 提高临床试验中安全性报告的质量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基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自发呈报系统(SRS)数据的喜炎平注射液安全性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2004-2017各年度喜炎平注射液疑似不良反应的分布情况 |
2.2 2004-2017年度喜炎平注射液各年龄段疑似不良反应分布情况 |
2.3 2004-2017年度喜炎平注射液疑似不良反应类型分布情况 |
2.4 2004-2017年度喜炎平注射液疑似不良反应关联程度分布情况 |
3. 小结 |
第四部分 基于文献及数据结果提出喜炎平注射液说明书的修订建议 |
1. 中药注射剂说明书的修订重点(2015.1.1-2019.1.1) |
1.1 说明书修订集中版块 |
1.2 版块修订具体内容 |
2. 喜炎平注射液说明书(2016版)修订建议的提出 |
2.1 [功能主治] |
2.2 [用法用量] |
2.3 [不良反应] |
2.4 [禁忌] |
2.5 [注意事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准则(简称为卫生部评定法) |
附录2 个案报告Excel纳入文献基本情况表头 |
附录3 临床试验Excel纳入文献基本情况表头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真实世界中清开灵注射液发生疑似过敏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 |
2 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分组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纳入人数 |
3.2 基本信息 |
3.3 可疑过敏因素 |
3.3.1 合并疾病与合并用药 |
3.3.2 住院天数与用药疗程 |
3.3.3 用药剂量 |
4 讨论 |
(5)基于文献报道的1998-2015年间24例疑似清开灵注射液死亡不良事件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检索策略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文献检索结果 |
2 结果 |
2.1 年龄与性别 |
2.2 基础疾病与现患病 |
2.3 过敏史 |
2.4 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
2.5 不良反应发生时间 |
2.6 用药剂量与溶媒 |
2.7 药品生产厂家 |
2.8 联合用药 |
2.9 用药医疗机构 |
2.1 0 死亡地点 |
2.1 1 死亡时间 |
2.1 2 案例报告规范性 |
3 讨论 |
3.1 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机制分析 |
3.2 分析结果的总结 |
3.3 疑似清开灵注射液AE死亡与超说明书使用有关 |
3.3.1超说明书联合用药 |
3.3.2 超说明书适应证分析 |
3.3.3 超说明书使用剂量与溶媒分析 |
3.3.4 对未来临床实践的启示 |
3.4 关于ADR/AE病例案例报告的规范性 |
(6)基于真实世界和循证评价相结合的参麦注射液上市后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参麦注射液临床应用中疑似类过敏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处方序列分析结合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研究设计 |
1.3. 统计学分析 |
1.4. 数据提取分析流程 |
2. 结果 |
2.1. 患者基本情况 |
2.2. 可疑过敏反应影响因素分析 |
2.2.1. 入院病情 |
2.2.2. 过敏史 |
2.2.3. 溶媒种类 |
2.2.4. 单次用药剂量 |
2.2.5. 合并用药 |
3. 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策略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文献质量评价 |
1.5. 资料提取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情况 |
2.3. Meta分析结果 |
2.3.1. 参麦注射液总不良反应发生率 |
2.3.2. 不同损害类型 |
2.3.3. 亚组分析 |
2.3.3.1. 皮肤及粘膜不良反应的亚组分析 |
2.3.3.2.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亚组分析 |
2.3.3.3.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亚组分析 |
2.3.3.4. 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的亚组分析 |
2.4. 敏感性分析 |
2.5. 发表性偏倚 |
3. 本章小结 讨论 研究结论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英中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B:个人简历 附录C: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附录D 附录E: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7)229例患者中药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原因的循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各中药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的基本情况分析 |
2.2 各中药注射剂品种致过敏休克的原因比较 |
2.3 各中药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发生时间比较 |
3 讨论 |
3.1 药物因素 |
3.1.1 药材 |
3.1.2 处方和工艺 |
3.2 患者因素 |
3.2.1 过敏体质 |
3.2.2 老人和儿童以及肝肾功能不全 |
3.3 使用因素 |
3.3.1 用药不规范 |
3.3.2 联用和超剂量使用 |
3.3.3 药物配伍的溶媒问题 |
3.4 ADR的临床表现及抢救 |
(8)神威参麦注射液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药品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的发展 |
第一节 药品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的发展 |
一、药物的起源与发展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三、国内外药品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发展历程及要求 |
第二节 中药注射液的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 |
一、中药注射液的发展历程 |
二、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趋势 |
三、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报道分析 |
四、中药注射剂药品上市后再评价的必要性 |
第三节 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技术规范 |
一、中药安全性再评价的评价内容 |
二、安全性监测方法 |
三、中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再评价试验的设计 |
第二章 神威参麦注射液的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设计 |
四、研究方法与步骤 |
五、研究药品的名称、规格和疗程 |
六、不良事件的观察和处理 |
七、观察指标及分级标准 |
八、临床检测项目操作流程 |
九、研究质量控制 |
十、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十一、质量检查工作方案 |
十二、伦理学要求 |
十三、研究单位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研究流程 |
二、临床观察结果 |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
一、结论 |
二、讨论 |
三、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9)清开灵注射液上市后安全性医院集中监测5800例(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资料与来源 |
1.2监测方法 |
1.3数据规范化 |
1.4数据提取与质量控制 |
1.5统计方法 |
1.6ADR/ADE筛选 |
1.7ADR/ADE分类 |
2结果与分析 |
2.1ADR病例的分布 |
2.2ADR例次及临床表现 |
2.3不良反应的处理与转归 |
3分析与讨论 |
3.1患者年龄分析 |
3.2原患疾病与证型分析 |
3.3联合用药分析 |
4结论 |
(10)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注射剂的常见不良反应 |
1.1 过敏反应 |
1.2 呼吸系统损害 |
1.3 消化系统损害 |
1.4 心血管循环系统 |
1.5 泌尿系统 |
1.6 其他 |
2 引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 |
2.1 原料因素 |
2.1.1 中药成分复杂性 |
2.1.2 活性成分稳定性 |
2.2 制剂因素 |
2.2.1 制剂工艺 |
2.2.2 添加剂 |
2.2.3 其他方面 |
2.3 调剂使用过程因素 |
2.3.1 输液剂基质 (溶媒) 因素 |
2.3.2 配伍因素 |
2.3.3 临床辨证论治 |
2.3.4 给药剂量及给药速度 |
2.3.5 其他方面 |
3 中药注射剂ADR成因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
3.1 描述性研究 |
3.2 分析性研究 |
3.3 实验性研究 |
四、罕见清开灵过敏反应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及验证[D]. 郑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清开灵注射液医院集中监测不良反应影响因素研究[D]. 吉萌萌.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3]喜炎平注射液临床应用风险评价及其说明书修订程序研究[D]. 陈诗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4]真实世界中清开灵注射液发生疑似过敏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J]. 滕月,荆志伟,王连心,谢雁鸣,张寅,王群,贾萍萍,凤博.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04)
- [5]基于文献报道的1998-2015年间24例疑似清开灵注射液死亡不良事件病例分析[J]. 刘福梅,王连心,谢雁鸣. 中南药学, 2017(07)
- [6]基于真实世界和循证评价相结合的参麦注射液上市后安全性研究[D]. 唐伟. 蚌埠医学院, 2017(03)
- [7]229例患者中药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原因的循证分析[J]. 蔡丽娟,邓英光,周燕芬. 抗感染药学, 2017(02)
- [8]神威参麦注射液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研究[D]. 黄亮.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5)
- [9]清开灵注射液上市后安全性医院集中监测5800例[J]. 张庆丽,王忠,荆志伟,杨卫彬. 中国药物警戒, 2015(07)
- [10]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研究进展[J]. 谭乐俊,王萌,朱彦. 中国中药杂志, 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