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跨越“后WTO时代”(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微[1](2021)在《CPTPP国际金融服务规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孙嘉祥[2](2021)在《《中国对外贸易》杂志报道框架分析(1992-201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罗雅文[3](2021)在《中国大陆新主流电影的现象及发展研究(1999-2020)》文中研究指明
邹昌波[4](2021)在《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摘 要:近年来,我国在金融领域大力推进去杠杆、强监管等力度,引发了人们对金融创新利弊的深入讨论。支持者认为,金融创新能有效降低机构和消费者的交易成本,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金融脆弱性论者则认为,金融创新尤其是金融业务创新产生的过度信用扩张是金融危机的根源。因此,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企业和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监管降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仍然值得深入研究。在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仍是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金融机构,国内市场融资渠道也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占比相对较小,商业银行依然是经营信用活动的核心主体。因此,以商业银行为对象来考察我国金融创新具有现实价值。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遵循着“创新→监管→再创新→再监管”这一基本过程,因而研究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必须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监管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的提高,原来只从事国家指定金融活动的商业银行,也开始开展大量的金融业务创新,尤其是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展的交叉金融业务、同业业务、金融市场业务等金融业务创新活动,已引起银行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以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为主要研究对象,紧扣金融创新过程以及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博弈过程,通过梳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脉络,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金融创新的特征以及对银行经营绩效、银行风险、企业经营绩效以及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而提出针对性业务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金融创新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本文聚焦于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以及与金融创新相关并影响着金融业务创新效率的外部监管、公司治理、机制、有利条件等。本文所指的金融创新,包括交叉金融业务等新型业务,以及批发金融业务、机构金融业务等传统金融业务的改进。同时,与金融创新关联的制度,如商业银行的治理目标、组织方式、组织架构等,本文也纳入了研究范围。论文按照“金融创新理论→金融创新动因→金融创新内容与特征→金融创新评价→金融创新效应”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全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导论。本章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然后对金融创新的国内外研究总体现状、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进行了分析和介绍,最后给出了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第二章: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研究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本章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首先,在严格界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等相关概念基础上,剖析了金融创新与金融业务创新与影子银行业务之间的关系;其次,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分类进行了分析;最后,重点讨论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因和效应的相关理论观点,包括经济增长理论、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理论等。第三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内容与特征。本章首先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压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为节约资本耗用、突破信贷规模限制等而进行的监管套利,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因;其次,对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最重要的金融创新领域之一,即交叉金融业务的发展历程、模式与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我国商业银行传统金融业务的创新内容、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约束条件。第四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体系构建与现状评价。首先构建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评价体系,进而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作为样本,运用因子分子法对其综合能力进行了评价。其次,以我国37家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作为衡量指标,分析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并以非利息收入占总资产比重这一指标作为创新能力替代指标,对其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在样本期间内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第五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自身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本章首先基于我国2008—2019年37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了金融创新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认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有利于提升银行经营绩效,但依赖于银行自身对风险承担水平的把控;其次,根据实证结果,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银行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进一步探讨。第六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分析。本章利用我国2008—2019年37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第一,以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刻画的金融创新对金融风险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在引入金融风险滞后项以后,所得到的实证结果依然稳健;第二,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比、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率和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自身经营风险;第三,商业银行资产报酬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对金融风险具有正相关关系。第七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本章利用我国A股2004—2019年上市企业的非面板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第一,以委托贷款刻画的金融创新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样本来说,这一结论依然稳健;第二,企业经营活动净现金流、营业销售收入比率、资产负债率、无形资产规模、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和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第三,企业资产规模对金融风险具有负向阻碍作用,而企业成立年限兼具正负两种效应。第八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本章通过DSGE模型阐释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机制,并通过设计相关的实证模型和变量指标,利用我国37家商业银行以及宏观层面2008—2019年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第一,商业银行在进行交叉金融创新业务的时候会获得更高的收益;第二,以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刻画的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促进作用并不显着;第三,整体上,商业银行存贷比、盈利能力、资产规模、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政府支出、对外开放、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和城镇化对宏观经济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第九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首先总结了研究结论,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监管的关系,认为金融业务创新与金融监管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其次,分析了我国金融业务创新监管需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资本监管不足、表外与同业监管不足、监管协调不够以及对系统性重要监管机构监管不足等方面;最后,从完善监管制度、完善资本监管和堵住监管套利三大方面提出了改进金融创新监管的方向和建议。论文的创新点:第一,对以商业银行交叉金融业务为代表的金融创新的前沿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交叉金融业务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前沿领域,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交叉金融业务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尤其是交叉金融业务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容和特征,及其宏微观影响,具有较好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第二,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特征以及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内容与特征,并采用理论建模、博弈分析、实证检验等多种手段分别从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对银行经营绩效、银行风险、企业经营绩效以及宏观经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多角度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宏微观影响。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对银行自身的经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通过微观金融业务创新提高资本利用效率从而提升商业银行金融规模,但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这种创新又会增加自身风险承担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金融风险的形成。对于企业而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整体上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样本来说,这一结论依然稳健。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会增加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但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第三,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能力的两个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特征进行联系,分别从创新的综合能力和中间业务收入两个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进行定量分析。本文认为,规模小的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方面表现出不稳定的特征,但是在风险管理创新能力方面表现比规模大的商业银行要稳定。同时,在样本期间内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第四,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波动影响的DSGE模型,并对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从理论上看,当金融创新的收益为正时,商业银行有动机将资金从传统借贷转移到金融创新业务中,从而逃避金融监管要求,进一步增加经济体的总产出与总消费。
杨涛[5](2021)在《能否跨越数字鸿沟》文中研究指明1999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在名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中指出: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是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工具的人和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进入21世纪,伴随着全球化演进,
宋俊琦[6](2019)在《后WTO时代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以下简称WTO)之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升,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国际地位也随之提升。但在加入WTO五年过渡期结束之后,我国正式进入到后WTO时代。在新的时期,我国面临着全球贸易格局不断变化的局面,外部竞争日益激烈,此外,国内传统生产优势弱化,对外贸易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基于以上,本文简要分析了在"入世红利"逐渐消退的后WTO时代,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对策,旨在进一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俞荣建[7](2013)在《十年根植,蓄势升级——后WTO时代本土代工企业根植升级跨案例研究与政策启示》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加入WTO十年来,"被俘获"与"被压垮"成为大量本土代工企业难以突破的升级困境与尴尬抉择。然而,少数本土代工企业却通过十年根植、筚路蓝缕,固本培元、逐步蓄积升级之势,并成功实现升级,闯出一条完全不同于"嵌入升级"和"自主升级"的第三条升级道路——根植升级。本文突破主流全球价值链升级理论的"极化"局限,基于"根植性"假设与相关理论最新成果,对浙江省6家成功实现根植升级的本土代工企业,就"如何蓄积升级之势?""蓄积何势方能升级?""何种‘升级’方为出路?"等三个根植升级的关键命题进行跨案例研究,探索根植升级内在机理,总结根植升级优秀经验,并提出相关政策取向与具体措施。研究结论对主流全球价值链升级理论具有突破性创新,部分亮点突出、成效显着的案例必将成为大量本土代工企业升级的标杆,也将为政府促进代工企业与产业升级的政策决策提供直接依据。
杨明珠,张云峰[8](2012)在《后WTO时代云南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初探》文中提出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步入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时期。中国农业,一方面,面临国外农产品的竞争,另一方面,又必须将自己的产品引入国际市场。随着2006年中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终结,中国进入到了后WTO时代,中国的农业面临更为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把握好这个时机,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将是一个关系到国家稳定,人民富强的大事。云南作为一个边疆民族地区,其经济、技术相对落后,但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优势。因此,发展特色经济,提高科技含量将是云南后WTO时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
曹培忠,周艳波,刘桂艳[9](2011)在《邓小平与中国复关入世——兼论邓小平的行政法律思想》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复关入世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从中国社会发展和国际形势的战略出发,坚持维护国家主权,为复关入世奠定基本灵活务实的原则;科学处理了台湾问题,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的维护主权原则和建立、健全科学的行政法律体系等行政法律思想,为后WTO时代履行中国入世的政府承诺,严格依法行政,实现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政府职能最优化模式的改革,实践科学发展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吴晓云,张峰[10](2010)在《现代服务业可迁移性和交互性的新特征及其全球化潜力——兼论对中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管理启示》文中认为在综述前人有关服务特征研究的基础上,从深入分析现代服务业在可迁移性和交互性方面不同于传统服务业特征的角度出发,以近年来现代服务业在全球主要国家、地区的GDP中超过60%的统计数据及三个现代服务业典型个案为佐证,指出了传统服务理论在指导现代服务业营销中存在的局限。据此,在现代服务可迁移性和交互性分离两大基本特征概念下,对传统服务的7个特征属性进行了理论扩展,构建了诠释两者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由于模型所揭示的规律和管理趋势属于一种探索性的创新研究,花了比较多的篇幅阐释和探讨了模型的逻辑和理论步骤、模型三部分主体内容的理论内涵及理论逻辑关系。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宏观产业布局,优化服务产业内部结构角度推动中国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后WTO时代"的服务全球化竞争;如何实现传统服务向现代服务转型,制定和实施现代服务产品战略和策略等方面,给出了管理建议。
二、跨越“后WTO时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跨越“后WTO时代”(论文提纲范文)
(4)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金融创新研究现状 |
1.2.2 金融创新与商业银行发展 |
1.2.3 金融创新与企业经营绩效 |
1.2.4 金融创新与宏观经济发展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1.5 本文不足之处 |
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金融创新与金融业务创新 |
2.1.2 交叉金融业务与影子银行业务 |
2.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分类 |
2.2.1 融资金融创新与非融资金融创新 |
2.2.2 有效金融创新与无效金融创新 |
2.3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理论 |
2.3.1 追逐利润的动因 |
2.3.2 顺应供给的动因 |
2.3.3 规避管制的动因 |
2.3.4 完善市场的动因 |
2.4 金融发展理论 |
2.4.1 金融发展理论 |
2.4.2 金融深化理论 |
2.5 金融创新理论与金融风险理论 |
2.5.1 金融创新理论 |
2.5.2 金融风险理论 |
2.6 金融监管理论 |
2.7 本章小结 |
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内容与特征 |
3.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分析 |
3.1.1 监管套利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因 |
3.1.2 顺应需求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部动力 |
3.1.3 增强竞争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外部压力 |
3.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
3.2.1 我国商业银行交叉金融业务创新 |
3.2.2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金融业务创新 |
3.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特征分析 |
3.3.1 交叉金融业务创新表现出的主要特征 |
3.3.2 传统金融业务创新表现出的主要特征 |
3.4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环境条件 |
3.4.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监管不足 |
3.4.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运行机制 |
3.4.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有利条件 |
3.5 本章小结 |
4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体系构建与现状分析 |
4.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体系构建 |
4.2 基于综合能力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 |
4.2.1 评价方法与模型 |
4.2.2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
4.2.3 评价结果与现状分析 |
4.3 基于中间业务收入的商业银行创新能力评价 |
4.3.1 指标选择 |
4.3.2 样本与数据 |
4.3.3 测算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自身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
5.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自身经营绩效的理论分析 |
5.2 模型设计与变量指标 |
5.2.1 模型设定 |
5.2.2 变量选择 |
5.2.3 数据来源与说明 |
5.3 实证结果与讨论 |
5.3.1 模型检验 |
5.3.2 实证结果分析 |
5.3.3 面板门槛回归分析 |
5.4 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分析 |
6.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银行风险的理论分析 |
6.1.1 基本假设 |
6.1.2 博弈过程 |
6.1.3 融资市场 |
6.1.4 金融创新对博弈均衡的影响 |
6.2 研究假说 |
6.3 实证模型、变量与数据 |
6.3.1 模型设定 |
6.3.2 变量选择 |
6.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4.1 模型检验 |
6.4.2 实证结果与讨论 |
6.5 对银行风险的影响 |
6.6 本章小结 |
7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
7.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企业绩效的理论分析 |
7.2 研究假说 |
7.3 模型、变量与数据 |
7.3.1 模型设定 |
7.3.2 变量选择 |
7.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7.4.1 模型检验 |
7.4.2 实证结果与讨论 |
7.5 本章小结 |
8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
8.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宏观经济的理论分析 |
8.1.1 基本模型 |
8.1.2 参数校准 |
8.1.3 传导机制分析 |
8.2 加入企业创新的进一步分析 |
8.2.1 基本模型 |
8.2.2 创新与经济增长 |
8.3 实证模型、变量与数据 |
8.3.1 实证模型设定 |
8.3.2 变量选择 |
8.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
8.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8.4.1 模型检验 |
8.4.2 实证结果与讨论 |
8.5 本章小结 |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研究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2.1 完善监管制度 |
9.2.2 完善资本监管 |
9.2.3 减少监管套利 |
9.2.4 强化风险管理能力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后WTO时代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
二、后WTO时代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问题 |
(一) 人口红利衰减 |
(二) 人民币不断升值 |
(三) 全球化的环境保护壁垒 |
三、后WTO时代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 |
(一) 调整发展战略,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
(二) 促进自身主导的自贸区谈判 |
(三) 提升出口产品质量 |
四、结论 |
(8)后WTO时代云南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特色农业是云南农业发展的核心,是后WTO时代的需要 |
二、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
三、利用资源、气候优势发展云南优势特色农业 |
四、提高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 |
五、小生产、大市场将是云南农产品的最终出路 |
(9)邓小平与中国复关入世——兼论邓小平的行政法律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复关入世主要阶段、谈判障碍和邓小平在这期间的主要历史贡献 |
(一) 中国复关入世主要阶段、谈判障碍 |
(二) 邓小平在这期间的主要历史贡献 |
二、复关入世背景下邓小平的行政法律思想 |
(一) 坚持基本原则, 尤其是行政法原则和维护主权原则 |
(二) 加快行政立法, 建立健全科学的行政法律体系是执法的前提和基础 |
(三) 加强监督, 通过制度约束实现监督权的有序实施, 防止出现权利膨胀和腐败 |
三、后WTO时代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和邓小平行政法律思想 |
(一) 后WTO时代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
(二) 后WTO时代坚持和发展邓小平行政法律思想 |
(10)现代服务业可迁移性和交互性的新特征及其全球化潜力——兼论对中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管理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服务特征研究的阶段划分及代表性观点 |
三、基于现代服务业的主流趋势与特征讨论传统服务理论的局限及不足 |
(一) 现代服务可迁移性和交互性分离的新属性的讨论 |
(二) 现代服务典型案例 |
(三) 以往服务理论讨论的局限和不足 |
四、概念模型:现代服务可迁移性、交互性分离的新特征与全球化潜力的关系 |
(一) “概念模型”构建的逻辑和步骤 |
(二) “概念模型”的理论讨论 |
1.“可迁移性”和“交互性分离”的讨论。 |
2.对以往服务的7个属性与上述2个属性归属的讨论。 |
3.上述2个属性与服务全球化潜力的讨论。 |
(三) 对以往7个维度的延伸和扩展 |
五、研究结论及对中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管理启示 |
(一) 研究结论 |
(二) 对中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管理启示 |
六、未来研究方向 |
四、跨越“后WTO时代”(论文参考文献)
- [1]CPTPP国际金融服务规则研究[D]. 张丽微. 广西大学, 2021
- [2]《中国对外贸易》杂志报道框架分析(1992-2019)[D]. 孙嘉祥.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3]中国大陆新主流电影的现象及发展研究(1999-2020)[D]. 罗雅文.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影响研究[D]. 邹昌波. 四川大学, 2021(12)
- [5]能否跨越数字鸿沟[J]. 杨涛. 中国金融, 2021(04)
- [6]后WTO时代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研究[J]. 宋俊琦. 商讯, 2019(15)
- [7]十年根植,蓄势升级——后WTO时代本土代工企业根植升级跨案例研究与政策启示[A]. 俞荣建. 中国贸易救济与产业安全论丛(2012)——第七届中国贸易救济与产业安全研究奖获奖论文集, 2013
- [8]后WTO时代云南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初探[J]. 杨明珠,张云峰. 经济研究导刊, 2012(01)
- [9]邓小平与中国复关入世——兼论邓小平的行政法律思想[J]. 曹培忠,周艳波,刘桂艳. 泰山学院学报, 2011(05)
- [10]现代服务业可迁移性和交互性的新特征及其全球化潜力——兼论对中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管理启示[J]. 吴晓云,张峰.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