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膏工艺品的制作(论文文献综述)
张路云[1](2021)在《基于三彩工艺的室内陈设产品设计》文中提出目前市场上三彩陈设产品多从仿古三彩产品演变而来,通过调研发现,现有产品在设计题材与表现手法方面仍存在改进空间。本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主题系列设计,从立体和平面陈设产品两方面进行深入展开。立体设计案例“自然题材”的三彩花瓶设计,将自然元素抽象提取成几何线条,将不同釉色通过点彩与平涂的施釉手法展现,同时预计烧制过程中流釉的流动方向和轨迹,顺势设计河流状态;平面陈设产品案例现代釉画,将仿古三彩产品中的马和骆驼造型进行平面上的重构,将具象的“三彩马”、“三彩骆驼”抽象成平面元素,以不同色块区分各部位之间的关系,色块的最终效果在预计颜色的基调上进行搭配。在工艺方面,将三彩工艺特有的流釉效果和主题设计相相结合。三彩工艺独特的流釉效果是三彩产品的主要特色之一,而三彩工艺产品的颜色由釉色色剂决定。本文通过实验尝试新的色剂获得新的釉色效果:氧化铬(Cr2O3)的含量为2%时可以使釉色呈现橘红色,当红丹(Pb3O4)含量小于89%时会使颜色加深呈现。含量为1%的重铬酸钾(K2Cr2O7)可以使釉色呈现为柠檬黄色。在“自然题材”花瓶图案设计中采用了含有氧化铬的橘红釉色和重铬酸钾的柠檬黄釉色来描绘熔岩效果。本研究通过对三彩陈设产品特定题材的理性设计,对三彩流釉工艺随性的控制,既保留了原有三彩工艺品的传统元素,又丰富了产品色彩的多样性,对未来三彩工艺品创新提供了新思路,釉色配比结果为设计师提供了更为科学精准的色彩选择。
吴一鸣[2](2020)在《纸胎漆器陈设工艺品开发与应用》文中指出漆器制品凭借其强大的实用性与绚丽的装饰性等独特的艺术魅力,经过八千多年的历史变迁,成为了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本文就纸胎漆器陈设品的开发与应用,提出两个不同层面的研究:一方面笔者将目光聚焦于应用范围较为广泛的陈设摆件上,其目的在于丰富室内空间的装饰性。另一方面,现代陈设工艺需要更加注重器物由内到外的文化特征,使观赏者领略到非凡的文化体验。漆器的发展不应停滞不前,纸胎漆器的开发本质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和创新。纸胎漆器的创作衍生于夹纻漆器的制作,因此,纸胎漆器是基于漆器的文化创新发展,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纸浆作为一种可循环利用的自然材料,拥有极高的生态可循环性。由大漆和纸浆等自然产物构成制作出的纸胎漆器,不仅完好地保存了漆器的传统韵味,同样也折射出现代时尚的审美思维。纸胎漆器的造型更多是还原自然界中的千姿百态,自然形态所体现出的美,为纸胎漆器的造型创作引发了许多启迪。纸胎漆器的创作符合当今最提倡的降低资源耗费、维护生态平衡的概念,纸浆的材料特性赋予了纸胎漆器特定的绿色环保价值。当今工业化、商业化的生产大背景下,人们的消费诉求逐渐靠拢精神需求。本文首先通过调查市场背景,调研各大漆器生产厂商的开发现状,探索纸胎漆器产品作为陈设品是否适用于现代设计空间。其次,对纸胎漆器进行研究性归纳与总结,梳理纸胎漆器中蕴含的艺术造型特征、文化理念内涵、以及哲学思想。再次,探求了纸胎漆器陈设工艺品的设计价值,提取并学习传统夹纻漆器的工艺技法,应用于制作纸胎漆器中,为材料转变进行理论分析,认知纸胎漆器的可行性,将凝结于纸胎漆器中的艺术语言进行可视化研究,再将纸胎漆器运用到陈设空间中实践进行方法验证,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方法体系。另外,通过分析史书记载以及当今国内外优秀纸胎漆器的设计案例,探寻现代成功的纸胎漆器其中蕴含的共同特质。最终以笔者制作的纸胎漆器为例,从市场调研、消费者定位以及传统夹纻漆器制作的元素中提取与重组等方面入手,结合对纸胎漆器认知与归纳,实现一个基于现代漆器陈设品设计的探索,同时也促进了纸胎漆器的传承与创新。
殷华叶[3](2020)在《北京泥塑玩具兔儿爷研究》文中认为从明代初期至今,北京兔儿爷一直都是北京民俗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载体,其艺术风格质朴、生动,且寓意吉祥,既可作观赏陈设品,又可供儿童玩耍,集神佛性与玩具性于一身。北京兔儿爷不仅是一种泥塑艺术品,它还是北京地区不同历史阶段文化发展的载体,是一种活态的历史记录者,反映了北京地区的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和民族性格。论文中分析了北京兔儿爷的文化源远、造型特征、制作工艺以及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风格,探究北京兔儿爷背后所蕴含的民俗文化。作为北京地区特有的节令玩具,它是劳动人们智慧的结晶,是京味文化的载体之一,恢复与发展北京兔儿爷将有利于挖掘京味文化的深厚价值。民间艺术的特征在于是依托于民艺艺人而存在,是以技艺为表现手段,其传承方式多以口口相传为主要途径。这种传承方式本身就是脆弱的,一旦失去传承人,就有可能面临置身与消亡的危险中,因此,在民间工艺美术的研究中,对传统手工艺人的研究尤为重要。北京兔儿爷的存在、发展、制作与传承它的手工艺人有着密切的关系。本课题试图对北京地区的兔儿爷艺人的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整理,通过挖掘艺人们的生存状况、经营模式和文化背景等综合因素,探究与其相关的手工艺传承和发展状况,并深入挖掘兔儿爷艺人当前陷入困境的原因,通过分析兔儿爷艺人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借鉴传统手工业行会的发展模式的建议,建立新的手工业组织,以统筹规划兔儿爷行业的发展,帮助兔儿爷艺人走出困境。这样的研究,不对可以对其他民间艺人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而且在全球化背景下正处于中华文明转型时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近些年国家对于传统民俗文化的提倡具有较高的热度,政府颁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政策,文化研究领域对民艺学科呈现出高度的重视,以及大众对传统文化意识的增强,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叠加使得分析北京兔儿爷这项传统手工艺具有了实际价值,北京兔儿爷也应该顺应当今的发展趋势,汲取经验,在保留传统工艺核心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让这项传统手工艺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光彩。
龙宗煜[4](2020)在《北京绢人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华夏浩瀚五千年的历史长流中,生成了星罗棋布、熠熠生辉的文化遗产。北京作为拥有800多年建都史的文化政治中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绢人作为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是以铅丝为骨干,绢、绸、绡、纱、罗、缎、绫等为主要材质的立体人形艺术品,其称呼,因地域不同,甚至历史发展的转变而各异,或曰“人偶”“绢娃”“绢孩儿”“人形布娃娃”“美术人形”“绢塑”“扎彩”“纱阁戏人”“绢制紫姑”等等。因该项工艺在北京地区得以恢复创作,京味浓郁,故习称北京绢人。20世纪50年代,以葛敬安为代表的工艺美术家们在古代绢人的基础上恢复了北京绢人的创作。在政府各界的支持下,北京绢人逐渐打开国内外市场,在发展中完善其工艺与品类,多次被选为国礼赠予国外友人。至21世纪,北京绢人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人才的培养和传承成为首要难题,传统手工技艺逐渐被机械化制作所取代,核心工艺濒临失传。其次,产品受众群体少,缺乏社会认知度的发展现状让北京绢人无法进一步走向市场。与此同时,北京绢人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传承人的权益保障制度,依然有待完善。面对这些困境,笔者采访了多位传承人及调研市场现状,进一步梳理了北京绢人的传承与发展脉络及工艺特征,并通过分析研究国外同类人形艺术品日本人形、美国芭比娃娃的成功发展案例,对北京绢人的传承困境及未来发展前景上进行了探究。
陈依婷[5](2020)在《非遗视野下惠山泥人色彩的成因探析及传承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惠山泥人,根植于民间、取材于民间,是民间文化和民间工艺的优秀代表。其创作题材丰富,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惠山泥人因其独具民俗意味的造型与极富江南韵味的色彩而闻名,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艺术特征,并成为南方最典型的民间泥塑代表。惠山泥人由“捏塑”与“彩绘”两部分的工艺组合而成,“以塑为基础,以彩为效果”,“彩”是惠山泥人作品的第一要素,是泥人作品效果的关键。惠山艺人们素有“三分坯子,七分色”、“低坯高画”的说法,可见,色彩在惠山泥人作品中的重要地位。色彩作为惠山泥人重要的构成元素,是惠山艺人对自身观念意识的主观反映,也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写照。本文以惠山泥人色彩为课题研究的切入点,对惠山泥人丰富多元且呈阶段性发展的色彩面貌成因进行探析,旨在从非遗视野下探析惠山泥人色彩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并探讨其传承价值与创新应用方法。首先简述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现状和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惠山泥人的历史发展沿革与艺术形式,并采用实地调研法,先后多次前往惠山古镇、中国泥人博物馆、惠山泥人厂、无锡博物院等地进行泥人作品的统计整理。采用纵向研究的方式,结合图文对惠山泥人色彩在早期、清末、民国、建国后、二十一世纪后五个阶段的服饰用色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并结合深度访谈法,多次前往“王南仙·龚琦惠山泥塑工作室”进行实地调研与采访,以惠山彩绘大师王南仙为典型案例,分析其色彩特征与成因,以佐证后文惠山泥人色彩的阶段性成因探析。其次,通过因果分析法探析惠山泥人色彩的形成原因与影响因素,研究其内在包含的文化内涵。可见在其色彩阶段性演变的进程中,经济发展、传统文化、外来文化、政府扶持与艺术教育体制等因素都对其色彩特征与色彩面貌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成就了面貌多元、适时顺变的惠山泥人。综合前文对惠山泥人色彩艺术特征与形成因素的总结分析,结合惠山泥人传承现状,分析惠山泥人的传承价值及其对其他非遗文化的借鉴价值。最后,对惠山泥人色彩的应用领域进行分析,归纳分析其色彩的应用原则,从“非遗+创新”的角度将惠山泥人传承落实到现代产品设计中,古为今用,进行以色彩为基础的创新应用。以旅游纪念品为载体,提取惠山泥人典型色彩设计元素,并运用多种设计方法从应用风格与应用方式两方面进行创新设计。为现代旅游纪念品注入文化内涵,也为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承实践提供革新思路。
潘韶华[6](2020)在《非遗传承视角下天水雕漆手工艺作坊室内空间设计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手工作坊生产孕育了传统手工艺的生长,其承载着丰厚的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文明文化,但在工业化时代进步发展下逐渐受到冲击。天水雕漆工艺发展历史悠久,作坊生产方式一直存在,由于天水雕漆工艺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传承人员流失严重等因素,导致天水雕漆在传承与发展中呈现缓慢趋势。近年来,国家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政策支持,使得传统手工艺发展重新迎来新契机,也为重振天水雕漆提供了条件。笔者立足于当下时代经济发展,“再现”并“创新”天水雕漆手工艺作坊,对天水雕漆进行传承与保护。本文以天水雕漆手工艺作坊空间设计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田野调查、类比分析的方法,分析天水雕漆传承现状以及传承载体中存在的问题,以当前手工作坊相关实践和理论的提炼为基础,提出天水雕漆手工艺作坊的设计原则与创新策略,结合设计理念对天水雕漆手工艺作坊空间进行设计实践,以期到达天水雕漆的可持续发展。论文着重研究以下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基于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与政策,天水雕漆手工艺作坊发展产生的新契机,提出课题研究对象、界定基本概念、明确研究目标及意义,并对手工作坊和漆器手工作坊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别作出综述,再确立本课题的研究框架及方法,为后期研究做准备。第二部分,作本课题研究基础的相关综述。从天水雕漆手工作坊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存在问题及现状问题,并通过当前相关类型的手工作坊实践探索中总结经验,为本课题后期天水雕漆手工艺作坊空间的设计应用提供研究基础。第三部分,综合研究基础内容,对天水雕漆手工艺作坊室内空间设计进行构思,从漆器工艺特性入手,分析其特性对作坊空间的影响,提出课题研究的天水雕漆手工艺作坊的设计原则及其设计方法。第四部分,结合前期研究基础,根据提出的天水雕漆手工艺作坊空间的设计策略,在设计实践中进行理论验证,并对于具体设计表达分析。综上,以期对天水雕漆手工艺作坊空间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及设计参考。
陈日红[7](2020)在《日本对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图案”一词,最早由日本人将其与英文“DESIGN(设计)”对译而成。自20世纪初作为“新学”从日本传入后,便正式拉开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的序幕。从最初的“图案”,发展演变为当下的“艺术设计”,至今已走过百年风雨历程。20世纪上半叶,中国工艺图案教育受日本影响较深。从大量史料研究来看,日本自1868年开始推行以“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为目的的明治维新运动,积极吸收西方文明成果。他们通过推行新学制,以传统工艺为基础,融合西方近代设计思想,大力兴办工艺图案教育,并积极参加和举办国际国内博览会,来推动图案事业的发展。且在一批工艺图案教育家的大力倡导和深入研究下,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具有日本特色的图案学和图案教育体系。从而具备了影响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的条件。从“甲午”惨败中警醒的国人,不仅看了到新兴工业文明在传统农耕文明面前的优势,更看到了国民教育在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日本成为近代中国主要的学习对象,包括其教育制度。为救亡图存,中国大批有识之士纷纷赴日考察绘画和工艺图案教育,将日本近代《学制》中的工艺图案教育移植到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中,并兴办工艺学堂,在师范学堂中开办图画手工专业,从而催生我国近代正规工艺图案教育的较早萌芽。在“支那保全论”背景下,日本向中国派出百余位教习,深度参与中国新式学堂中手工、图画、工艺和图案等课程的教学。他们将日本较为成熟的图案学科体系、课程模式和教材范本带入中国,为萌芽时期的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注入新的血液。自20世纪初至40年代,一批批中国青年学子在民族危亡时刻,为“实业救国”而东渡扶桑,在日本各学校学习绘画、工艺和图案等专业。尽管他们中只有少部分人克服各种困难完成学业,但数百位留日美术生将日本近代各时期工艺图案教育的最新成果带回国内,并播散之。中国留日美术学生回国后,大部分进入国内正在兴办的各类公立或私立美(艺)术专门学校,有的成为学校创办者而积极倡导工艺图案教育,有的成为图案科教授或主任而躬耕工艺图案教育第一线,实现其“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和“美育救国”的理想。因有留日经历,故他们在办学模式、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均移植或模仿日本工艺图案教育体系。这些学校,既为发展中的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培育了师资,也为社会工商业发展培养了急需的实用美术人才。近代各美(艺)术学校均设有工艺图案专业,其师资多为有留日背景者,经过二三十年发展,逐步构建起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体系。在此期间,日文优秀原版工艺图案教材被引进,或被指定为学校教材由日本教习授课,或作为参考书目被一引再引。一些有留日背景或接受过日式图案教育的学者们,或是积极译介日本教材,或是借鉴日本文献编撰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教材。早期图案学家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基础上,并将中国传统艺术理念融入其中,来解析中国传统图案构成原理,并提出“美”与“实用”的图案设计原则,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图案学”理论雏形。形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图案学思想,对中国新时期的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一直绵延至今。总体观之,从20世纪初至40年代,日本对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的深度的影响,促成了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体系和图案学的初步形成,为其后中国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教育学科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又因在“以日为师”的背景下,不顾国情一味地移植和模仿日本,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导致囫囵吞枣而消化不良,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迟滞和阻碍了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的全面发展。
赵雷波[8](2019)在《婴幼儿早教看护空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人们对婴幼儿早期教育与看护服务的呼声愈加高涨,我国在2019年也将婴幼儿看护服务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部分。而企业作为一个以早期教育为主的机构已率先进行由提供婴幼儿全脑教育服务到全脑教育与看护服务一体化的转型。但在原有全脑教育空间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全脑教育与看护服务必然会产生空间矛盾。其次,全脑教育机构目前仅在周末对婴幼儿提供全脑教育,空间在周内基本处于空置状态。从建筑学的角度反观这些问题,即要在同一空间内满足全脑教育需求与婴幼儿看护的功能,同时对空间设计提出相关设计要求。为研究全脑教育与婴幼儿看护空间特性,本文搜集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托幼设施案例约100所,对其总规模、功能空间类型、婴幼儿活动空间配置与特质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通过企业所属11所教育机构的实态调研,对其室内空间环境设计、师生比例、空间活动等方面进行记录与总结;选取日本七田真教育中心案例100余所,对开展全脑教育时空间发生的行为活动和空间环境设计加以记录与分析;同时搜集参考发达国家相关托幼设施设计的标准与法律规定。通过实态调研与基础资料的分析与总结,为企业制定出婴幼儿早教看护空间设计规定,其中涉及设计参考指标和空间与环境设计要求等;抽象出平面功能关系、适用于不同条件的3种空间模式和空间组合模式,设计出3种模板化空间、模板化空间组合示例及2种空间效果。在运营网规划方面,本次设计以模块化为基础,根据居住区级公共建筑配置原理提出规划布点依据,同时做出规划布局示例以及设计出2种不同入口方向的基本平面布局。通过本文的研究,解决了全脑教育与看护服务为一体的空间矛盾和周内空间空置率的问题,同时为企业在日后进行基础建设时能够做出快速反馈,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时间与成本。随着脑科学研究成果逐渐在教育上的应用发展,企业与教育部的合作以共同推动我国未来教育的发展,保教一体化机构在以后的婴幼儿早期教育上将成为新的趋势。
周莹莹[9](2018)在《明清以来江西漆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江西漆器自古以来便受世人瞩目,盛名远扬,在中国漆工艺史可奉为漆器的北斗之尊,其研究价值不可估量。明清时期浙江、广东等周边省份人口迁徙江西,由于他们善于种植苎麻、油桐、漆树等经济作物,于是大规模的种植并带动了江西农林经济发展格局,间接地促进了江西手工业的蓬勃发展,因而推动了江西漆器的繁荣昌盛。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明清以来江西漆器发展状况,江西漆器的风格特色及应用,江西漆器艺术价值的具体表现。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明清时期以来江西漆器的发展状况。第一部分讨论了明清以来江西漆器发展概况及江西漆器的生产情况。先了解江西漆器的物质资源情况,包括对江西境内漆树的种植及生漆产量展开数据调查,掌握本省夏布业的生产情况。然后对历代江西漆器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分析江西漆器的发展现状情况并讨论形成其客观原因。第二部分总的介绍明清以来江西漆器工艺类别,可分为实用性和装饰性两大类,分别以具体的图例加以阐述,从而探讨明清以来江西漆器的生产情况、销售情况。第三部分探讨明清以来江西漆器风格特色,尤其是对几个地域性漆器风格特色的探索。分析明清以来江西漆器品类、器型、图饰等,特别从材质运用、工艺制作、文化影响等角度分别对江西吉安、鄱阳、宜春脱胎漆器展开讨论,以及对江西其他地区漆器进行探讨,包括余江木雕漆器、赣州皮胎漆器、九江漆家具、景德镇瓷胎漆器,并简要分析江西漆在其他领域的具体运用。所以这部分主要是探索明清以来整个江西漆器发展情况,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章节。第四部分探讨了江西漆器在大的文化背景下,总结出江西漆器价值的具体表现,主要围绕文化价值、艺术收藏价值及形成的市场价值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陈虎[10](2017)在《企业室内锡铸造金属装饰工艺品设计与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锡矿资源丰富,锡常被用于企业室内锡铸造金属装饰工艺品的制造,因其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观赏性而拥有广泛市场前景,我国的企业室内锡铸造金属装饰工艺品生产历史悠久,有着许多非常出色的作品。但长期以来所使用的加工和制造工艺相对落后,常见于小规模作坊中。生产效率低下,工艺缺陷多使得企业室内锡铸造金属装饰工艺品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因此,通过现代成形技术对企业室内锡铸造金属装饰工艺品的开发与制造进行研究,对提高工艺品的质量和扩大生产规模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石膏工艺品的制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膏工艺品的制作(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三彩工艺的室内陈设产品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三彩工艺与三彩工艺产品 |
2.1 三彩工艺 |
2.1.1 三彩工艺的发展 |
2.1.2 仿古工艺与新工艺 |
2.2 三彩工艺产品 |
2.2.1 三彩工艺产品的调研 |
2.2.2 三彩工艺产品的调研总结 |
2.3 本章小结 |
3 三彩工艺陈设产品设计分析 |
3.1 作为陈设的三彩工艺品 |
3.2 三彩陈设产品市场调研及分析 |
3.3 三彩陈设产品设计主题和造型的选择 |
3.4 三彩陈设产品釉色的搭配 |
3.5 本章小结 |
4 三彩工艺的新产品设计 |
4.1 三彩立体陈设产品 |
4.1.1 “自然”主题系列三彩花瓶设计 |
4.1.2 “时船”三彩花瓶设计 |
4.1.3 设计案例比较及评价 |
4.2 三彩平面陈设产品 |
4.2.1 基于仿古造型的三彩釉画设计 |
4.2.2 设计案例评价 |
4.3 本章小结 |
5 三彩工艺新产品的制作 |
5.1 三彩立体产品的制作 |
5.1.1 三彩立体产品的制作工艺 |
5.1.2 自然主题系列三彩陈设产品的制作 |
5.2 三彩釉画的制作 |
5.2.1 三彩釉画的制作工艺 |
5.2.2 基于仿古造型系列釉画的室内空间效果及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三彩陈设产品的消费者调查问卷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2)纸胎漆器陈设工艺品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纸胎漆器的研究现状 |
1.1.2 漆器到纸胎漆器的转变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纸胎漆器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难点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纸胎漆器陈设工艺品的特征梳理与功能性质 |
2.1 纸胎漆器陈设工艺品的特征梳理 |
2.1.1 纸胎漆器陈设工艺品的材质特征 |
2.1.2 纸胎漆器陈设工艺品的造型特征 |
2.2 纸胎漆器陈设工艺品的制作材料性质 |
2.3 纸胎漆器陈设工艺品在室内空间中的功能作用 |
第3章 纸胎漆器陈设工艺品的制作工序与髹漆技法 |
3.1 纸胎漆器陈设工艺品的制作准备 |
3.1.1 制作工具 |
3.1.2 漆液保存方法 |
3.2 纸胎漆器陈设工艺品的制作方法 |
3.2.1 夹纸胎漆器制作方法 |
3.2.2 裱纸胎漆器制作方法 |
3.3 胎体制作 |
3.3.1 软性纸质材料的胎体制作 |
3.3.1.1 黏土脱胎法 |
3.3.1.2 石膏脱胎法 |
3.3.1.3 苯板脱胎法 |
3.3.2 硬性纸质材料的胎体制作 |
3.4 罩漆髹涂技法 |
3.4.1 擦漆法 |
3.4.2 磨揩 |
3.5 厚料髹涂技法 |
3.6 运用于纸胎漆器的变涂技法 |
3.6.1 以牛角刮刀起纹 |
3.6.2 锖涂 |
3.6.3 纸片布料起纹 |
3.6.4 粉粒物起纹 |
3.7 器身打磨与纹样处理 |
3.8 晾荫成型 |
第4章 纸胎漆器陈设工艺品的产品开发与应用价值 |
4.1 陈设品概述 |
4.2 纸胎漆器陈设工艺品的用户调研 |
4.2.1 用户对纸胎漆器陈设工艺品的认知状况 |
4.2.2 用户对纸胎漆器系列产品是否有过消费经历 |
4.2.3 用户对纸胎漆器陈设工艺品的性质特征需求 |
4.2.4 用户对纸胎漆器陈设工艺品展现出的文化特色需求 |
4.3 纸胎漆器的装饰语言 |
4.4 纸胎漆茶具的草图构思与实践运用 |
4.4.1 纸胎漆茶具的草图构思 |
4.4.2 纸胎漆茶具在室内空间中的实践运用 |
4.5 纸胎漆碗的草图构思与实践运用 |
4.5.1 纸胎漆碗的草图构思 |
4.5.2 纸胎漆碗在室内空间中的实践运用 |
4.6 纸胎漆生肖的草图构思与实践运用 |
4.6.1 十二生肖纸胎漆器草图构思 |
4.6.2 纸胎漆生肖在室内空间中的实际运用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附录 纸胎漆器成品展示 |
(3)北京泥塑玩具兔儿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
1.1.1 北京兔儿爷研究的缘起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
1.4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4.1 国内外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 |
1.4.2 国外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 |
1.4.3 文献综述总结 |
2 北京兔儿爷的起源与艺术风格 |
2.1 北京兔儿爷的起源 |
2.1.1 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 |
2.1.2 祭月习俗 |
2.1.3 驱邪迎祥 |
2.2 北京兔儿爷的艺术风格 |
2.2.1 造型特征 |
2.2.2 制作工艺 |
本章小结 |
3 北京兔儿爷的发展 |
3.1 明末清中——北京兔爷的萌芽与发展期 |
3.2 晚清到民国:北京兔儿爷的鼎盛期 |
3.3 20 世纪60到80 年代——北京兔儿爷的衰落与恢复期 |
3.4 当前兔儿爷艺人的生存现状 |
3.4.1 双氏兔儿爷的诞生 |
3.4.2 “传二代”的坚守 |
3.4.3 入室弟子的传承 |
3.4.4 吉兔坊的探索与实践 |
本章小结 |
4 北京兔儿爷的振兴战略研究 |
4.1 深入挖掘:兔儿爷艺人陷入困境的原因 |
4.1.1 双氏父子的困境 |
4.1.2 林爱幸的担忧 |
4.1.3 胡鹏飞的困扰 |
4.2 走出困局:关于借鉴传统手工业行会组织模式的建议 |
4.2.1 对比分析:传统手工业行会与现有协会的区别 |
4.2.2 北京兔儿爷行业振兴战略 |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文献综述 |
附录 A 书目 |
附录 B 兔儿爷艺人情况调查表 |
附录 C 兔儿爷艺人访谈提纲 |
附录 D 兔儿爷艺人访谈录 |
附录 E 兔儿爷作品风格分类表 |
附录 F 北京兔儿爷制作工艺流程表 |
附录 G 清代北京地区瘟疫汇总表 |
附录 H 论文图片引用出处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北京绢人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缘起和选题意义 |
1.1.1 北京绢人艺术研究的缘起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4 文献综述 |
2 北京绢人的产生与发展 |
2.1 春秋战国萌芽时期的着衣墓俑 |
2.2 唐代发展时期的傀儡戏人 |
2.3 宋代成型时期的绢孩儿 |
2.4 清代繁盛时期的北京绢制紫姑 |
2.5 民国衰落时期的北京绢人 |
2.6 20 世纪50 年代恢复时期的北京绢人 |
本章小结 |
3 北京绢人的传承脉络 |
3.1 第一代:以葛敬安为代表的研究小组传承 |
3.1.1 政府各界的关怀 |
3.1.2 制作题材多样化 |
3.2 第二代:以杨乃蕙为代表的制造厂传承 |
3.2.1 北京美术人型厂成立 |
3.2.2 制作品类多样化 |
3.3 第三代:以崔欣为代表的工作室传承 |
3.3.1 制作工艺创新 |
3.3.2 北京绢人工作室的成立 |
3.4 北京绢人影响的其它地区传承人 |
本章小结 |
4 北京绢人的工艺特征 |
4.1 制作工艺 |
4.1.1 材料与工具 |
4.1.2 制作流程 |
4.2 造型之美 |
4.2.1 仕女绢人 |
4.2.2 剧装绢人 |
4.2.3 神佛绢人 |
4.2.4 少数民族绢人 |
4.2.5 其它题材绢人 |
本章小结 |
5 北京绢人的传承困境与发展思考 |
5.1 传承困境 |
5.1.1 受众群体少,缺乏社会认知度 |
5.1.2 研创资金不足,后继乏人 |
5.1.3 传承人身份之争 |
5.2 发展思考 |
5.2.1 政府相关政策的完善 |
5.2.2 传承人的培养与支持 |
5.2.3 题材与品类的创新 |
5.3 国外同类人形艺术品的比较分析 |
5.3.1 日本人形——与时代文化相结合 |
5.3.2 芭比娃娃——多层次的产品开发 |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文献综述 |
附录 B 20 世纪50 年代至21 世纪初北京绢人发展年表 |
附录 C 北京绢人名家崔欣访谈 |
附录 D 北京绢人名家滑树林访谈 |
附录 E 论文中插图出处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非遗视野下惠山泥人色彩的成因探析及传承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课题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1.5 课题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5.1 课题研究方法 |
1.5.2 课题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惠山泥人各时期阶段性色彩分析 |
2.1 惠山泥人概述 |
2.1.1 惠山泥人的历史沿革 |
2.1.2 惠山泥人的艺术形式 |
2.2 早期惠山泥人的色彩分析 |
2.2.1 早期惠山泥人色彩概况 |
2.2.2 早期惠山泥人的用色特点 |
2.3 清末惠山泥人的色彩分析 |
2.3.1 清末惠山泥人色彩概况 |
2.3.2 清末惠山泥人的用色特点 |
2.4 民国惠山泥人的色彩分析 |
2.4.1 民国惠山泥人色彩概况 |
2.4.2 民国惠山泥人的用色特点 |
2.5 建国后惠山泥人的色彩分析 |
2.5.1 建国后惠山泥人色彩概况 |
2.5.2 建国后惠山泥人的用色特点 |
2.6 二十一世纪后惠山泥人的色彩分析 |
2.6.1 二十一世纪后惠山泥人色彩概况 |
2.6.2 二十一世纪后惠山泥人的用色特点 |
第三章 惠山泥人彩绘代表性传承人王南仙作品色彩艺术解析 |
3.1 王南仙从艺经历 |
3.1.1 学艺之初—朝乾夕惕 |
3.1.2 从艺之路—精益求精 |
3.1.3 传艺之任—诲人不倦 |
3.2 王南仙作品色彩特征分析 |
3.2.1 王南仙作品色彩概况 |
3.2.2 王南仙作品色彩构成 |
3.2.3 王南仙作品色彩艺术特征 |
3.3 王南仙作品色彩演变成因探析 |
3.3.1 传统用色风格及理论的沿袭 |
3.3.2 现代教育及个人风格的总结 |
第四章 惠山泥人色彩的阶段性成因探析 |
4.1 经济发展的推动 |
4.1.1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
4.1.2 交通繁荣的商业环境 |
4.2 传统文化的蕴育 |
4.2.1 吴风锡韵,兼容并蓄—吴地文化 |
4.2.2 庙宇祠堂,敬祖尊贤—祠堂文化 |
4.2.3 梨园情韵,文雅富丽—戏曲文化 |
4.2.4 江南民俗,祈福狂欢—民俗文化 |
4.3 外来文化的影响 |
4.3.1 外来风格的吸收 |
4.3.2 工艺技术的创新 |
4.3.3 艺术理论的影响 |
4.4 政府政策的扶持与现代艺术教育的改革 |
4.4.1 政府政策的扶持 |
4.4.2 现代艺术教育的改革 |
第五章 惠山泥人的传承借鉴价值与色彩的创新应用 |
5.1 惠山泥人的传承现状 |
5.1.1 产品类型丰富多样 |
5.1.2 市场产业环境繁荣 |
5.1.3 传承人才学习创新 |
5.1.4 民众消费需求改变 |
5.1.5 国家政府政策扶持 |
5.2 惠山泥人色彩传承对非遗的借鉴价值分析 |
5.3 惠山泥人色彩传承与创新应用 |
5.3.1 惠山泥人色彩应用领域与原则分析 |
5.3.2 惠山泥人色彩设计应用分析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附录2 :色彩标准化潘通色号对照表 |
附录3 :王南仙惠山泥人作品服饰色彩统计 |
附录4 :王南仙及师承采访记录整理 |
附录5 :惠山泥人作品的配色色卡设计 |
(6)非遗传承视角下天水雕漆手工艺作坊室内空间设计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课题背景 |
(一)国家层面——精神文明提高 |
(二)个人层面——消费观念转变 |
(三)研究对象层面——雕漆发展式微 |
二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
(一)研究对象界定 |
(二)课题基本概念界定 |
三 研究目标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意义 |
四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手工艺作坊研究现状 |
(二)国外手工艺作坊研究现状 |
(三)国内漆器手工艺作坊研究现状 |
(四)研究评述 |
五 研究方法和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框架 |
六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天水雕漆手工艺作坊相关实践与理论概述 |
一 天水雕漆手工作坊发展历程 |
二 天水雕漆手工作坊现状 |
三 手工艺作坊相关实践经验提炼 |
(一)与文旅产业结合的手工艺作坊 |
(二)空间功能多元化的手工艺作坊 |
(三)手工艺体验融入的手工艺作坊 |
四、小结 |
第三章 非遗传承视角下天水雕漆手工艺作坊室内空间设计构思 |
一 天水雕漆工艺特性对作坊空间的影响 |
(一)工艺复杂性对作坊空间的影响 |
(二)工艺特殊性对作坊空间的影响 |
(三)工艺装饰性对作坊空间的影响 |
二 天水雕漆手工艺作坊设计原则 |
(一)功能复合性 |
(二)文脉传承性 |
(三)舒适体验性 |
(四)情境具身性 |
三 天水雕漆手工艺作坊设计方法 |
(一)空间功能界定与划分 |
(二)物理环境体验与营造 |
(三)室内陈设风格与营造 |
四 小结 |
第四章 非遗传承视角下天水雕漆手工艺作坊室内空间设计实践 |
一 项目简介 |
(一)项目概况 |
(二)基地分析 |
(三)设计目标 |
二 设计思路 |
(一)解决问题 |
(二)设计理念 |
三 方案设计表达分析 |
(一)多元功能设计 |
(二)人文关怀设计 |
(三)室内陈设设计 |
四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件 |
(7)日本对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3 主要研究方法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
1.6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章 “文明开化”推动日本近代工艺图案教育发展 |
2.1 明治维新推动日本近代教育发展 |
2.1.1 学习欧美启动新学制建设 |
2.1.2 日本近代学制的颁布与完善 |
2.2 日本近代工艺图案教育 |
2.2.1 工部美术学校 |
2.2.2 京都市立美术工艺学校 |
2.2.3 东京美术学校 |
2.2.4 东京高等工业学校 |
2.2.5 京都高等工艺学校 |
2.2.6 东京高等工艺学校 |
2.3 日本积极参加和举办国际国内博览会 |
2.3.1 积极参加万国博览会 |
2.3.2 大力举办国内劝业博览会 |
2.4 日本近代工艺图案教育先驱 |
2.4.1 日本近代工艺教育之父——纳富介次郎 |
2.4.2 日本近代工业(工艺)教育开拓者——手岛精一 |
2.4.3 日本近代工艺图案教育家——松冈寿 |
2.4.4 日本工艺图案第一大家——岛田佳矣 |
2.5 日本近代工艺图案研究成果 |
2.5.1 日本第一部工艺通史《工艺志料》 |
2.5.2 日本第一部图案研究着作《一般图案法》 |
2.5.3 日本第一部工艺图案教材《工艺图案法讲义》 |
2.5.4 大日本图案协会与日本第一本工艺图案杂志《图案》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甲午战败”促使中国学习日本工艺图案教育 |
3.1 有识之士考察日本工艺图案教育 |
3.2 东京美术学校接待中国考察者 |
3.3 效仿日本的《癸卯学制》与工艺图案教育 |
3.3.1 《癸卯学制》制订中的日本因素 |
3.3.2 《癸卯学制》中工艺图案教育设置的日本化倾向 |
3.3.3 《癸卯学制》颁布之后的中国工艺图案教育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支那保全”催生来华日本教习 |
4.1 日本教习来华背景 |
4.1.1 “支那保全论”的产生 |
4.1.2 “支那保全论”使日本对中国输出教育 |
4.1.3 清政府对延聘日本教习的态度 |
4.2 日本教习在华教学活动及影响 |
4.2.1 在华日本教习基本概况 |
4.2.2 担任图画、手工和工艺图案等课程的日本教习 |
4.2.3 日本教习在华的相关活动 |
4.2.4 日本教习对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的影响 |
4.3 知名日本教习个案考析 |
4.3.1 最早来华的工艺教习盐田真 |
4.3.2 影响最大的来华图案教授斋藤佳三 |
4.3.3 其他日本教习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业救国”掀起赴日留学热潮 |
5.1 留学日本的诸多因素 |
5.1.1 深重的民族灾难危机 |
5.1.2 便捷的地理文化因素 |
5.2 日本接收中国留学生的背景及准备 |
5.2.1 日本政府在宏观政策方面的准备 |
5.2.2 以东京美术学校为代表的学校接收中国留学生 |
5.3 在日学习绘画与工艺图案的中国留学生 |
5.3.1 留日学生整体概况 |
5.3.2 留日绘画和工艺图案学生名录 |
5.4 工艺图案学生留日经历个案考析 |
5.4.1 东京美术学校图案科首位外国留学生陈之佛 |
5.4.2 申请助学金完成学业的王道平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以日为师”深度影响中国工艺图案教育 |
6.1 近代各校工艺图案教育均受日本不同程度影响 |
6.1.1 照搬日本体系的北平艺专工艺图案教育 |
6.1.2 仿效日本模式的上海美专工艺图案教育 |
6.1.3 融合东西所长的国立杭州艺专工艺图案教育 |
6.1.4 逐渐本土化的私立武昌艺专工艺图案教育 |
6.2 近代工艺图案教材中的日本因素 |
6.2.1 大量引进日本原版工艺图案教材 |
6.2.2 积极翻译日本工艺图案教材 |
6.2.3 借鉴参考日籍文献编写本土教材 |
6.3 图案学的中国化及后续影响 |
6.3.1 图案学的中国化 |
6.3.2 图案学思想的后续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促进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体系和图案学的初步形成 |
7.2 盲目借鉴迟滞了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的全面发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婴幼儿早教看护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任务 |
1.3 国内外早期教育发展状况 |
1.3.1 英国早期教育 |
1.3.2 美国早期教育 |
1.3.3 日本早期教育 |
1.3.4 欧盟早期教育 |
1.3.5 中国早期教育 |
1.3.6 早期教育理念及发展趋势 |
1.3.7 小结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 |
1.4.1 脑科学概念 |
1.4.2 国内外脑科学研究与发展现状 |
1.4.3 脑科学理论与早期教育 |
1.4.4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
1.4.5 小结 |
1.5 研究对象、内容与范围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范围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意义 |
1.7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7.1 研究方法 |
1.7.2 研究框架 |
第2章 案例调研 |
2.1 国内外相关案例 |
2.1.1 国外 |
2.1.2 国内 |
2.1.3 小结 |
2.2 企业所属幼儿园与早教中心 |
2.2.1 调研概述 |
2.2.2 西安经开早教中心 |
2.2.3 西安曲江早教中心 |
2.2.4 福田幼儿园万科园 |
2.2.5 其它6 所福田幼儿园 |
2.2.6 其它2 所早教中心 |
2.2.7 小结 |
2.3 日本七田真教育中心 |
2.3.1 选取原因 |
2.3.2 日本 |
2.3.3 北京地区 |
2.3.4 上海地区 |
2.3.5 深圳地区 |
2.3.6 国内其它城市 |
2.3.7 小结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关于0-3 岁婴幼儿早教看护中心设计参考指标与要求 |
3.1 婴幼儿早教看护中心规模问题 |
3.2 不同年龄段基本构成单元人数 |
3.3 居住区级公共建筑配置指标 |
3.4 育婴师与其他人员配备标准 |
3.5 婴幼儿保育空间最小人均使用面积 |
3.6 后勤、行政管理用房面积 |
3.7 室内净高与走廊净宽 |
3.8 室内空间与环境设计要求 |
3.8.1 空间设计要求 |
3.8.2 构造节点 |
3.8.3 家具配置要求 |
3.8.4 空间环境 |
3.8.5 防火与疏散 |
3.9 设备设施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婴幼儿早教看护中心模板化空间设计研究 |
4.1 抽象空间模式 |
4.1.1 平面功能关系 |
4.1.2 基本构成单元空间模式 |
4.1.3 基本构成单元空间组合方式 |
4.2 基本构成单元空间设计 |
4.2.1 基本构成单元使用模式 |
4.2.2 有自然采光时基本构成单元 |
4.2.3 内墙可开合时基本构成单元 |
4.2.4 两种空间效果 |
4.3 空间组合(厅、廊空间设计) |
4.3.1 廊空间 |
4.3.2 厅空间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婴幼儿早教看护中心空间模块化规划与设计实践探索 |
5.1 婴幼儿早教看护中心模块化规划 |
5.1.1 各模块关系 |
5.1.2 模块规划布点依据 |
5.1.3 模块网布局示例 |
5.2 早教看护中心设计实践探索 |
5.2.1 平面布局 |
5.2.2 空间效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总结 |
6.1 结论 |
6.1.1 关于基础设计指标 |
6.1.2 关于空间环境设计指标 |
6.1.3 关于空间设计 |
6.2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附录8 |
附录9 |
附录10 |
图表来源 |
致谢 |
(9)明清以来江西漆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现状 |
第1章 明清以来江西漆器发展概述 |
1.1 江西漆器的物质基础 |
1.1.1 漆树种植 |
1.1.2 生漆产量 |
1.1.3 夏布生产 |
1.2 江西漆器的发展状况 |
1.2.1 江西漆器发展脉络 |
1.2.2 江西漆器发展现状 |
第2章 明清以来江西漆器品类与产销 |
2.1 漆器类别 |
2.1.1 日用器皿 |
2.1.2 装饰器皿 |
2.2 漆器的产销 |
2.2.1 漆器的生产 |
2.2.2 漆器的销售 |
第3章 明清以来江西漆器地域性风格 |
3.1 吉安脱胎漆器 |
3.1.1 螺钿镶嵌漆器—光洁亮丽 |
3.1.2 油纸漆扇—典雅精致 |
3.1.3 书院文化的兴起—儒雅盛行 |
3.2 宜春脱胎漆器 |
3.2.1 石膏脱胎—质地轻巧 |
3.2.2 摆锡工艺—晶莹透亮 |
3.2.3 士人文化的涉及—文人气息 |
3.3 鄱阳脱胎漆器 |
3.3.1 硫磺脱胎—易溶易塑 |
3.3.2 刻漆、赤绿宝砂—高贵典雅 |
3.3.3 商贾文化的影响—商贾参与 |
3.4 其他地区漆器 |
3.4.1 余江木雕漆器—精美绝伦 |
3.4.2 赣州皮胎漆器—流光溢彩 |
3.4.3 九江漆家具—寓教于饰 |
3.4.4 景德镇瓷胎漆器—锦致蕴丽 |
第4章 明清以来江西漆器的价值 |
4.1 文化价值 |
4.2 收藏价值 |
4.3 市场价值 |
第5章 结语与展望 |
5.1 结语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四、石膏工艺品的制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三彩工艺的室内陈设产品设计[D]. 张路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纸胎漆器陈设工艺品开发与应用[D]. 吴一鸣. 安徽工程大学, 2020(05)
- [3]北京泥塑玩具兔儿爷研究[D]. 殷华叶. 北京印刷学院, 2020(12)
- [4]北京绢人艺术研究[D]. 龙宗煜. 北京印刷学院, 2020(08)
- [5]非遗视野下惠山泥人色彩的成因探析及传承创新研究[D]. 陈依婷. 江南大学, 2020(01)
- [6]非遗传承视角下天水雕漆手工艺作坊室内空间设计应用研究[D]. 潘韶华.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1)
- [7]日本对中国近代工艺图案教育的影响[D]. 陈日红.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 [8]婴幼儿早教看护空间研究[D]. 赵雷波. 深圳大学, 2019(01)
- [9]明清以来江西漆器研究[D]. 周莹莹.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8(02)
- [10]企业室内锡铸造金属装饰工艺品设计与开发研究[A]. 陈虎. 2017冶金企业管理创新论坛论文集,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