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筑玻璃的绿色度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李笑[1](2021)在《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和自然资源的消耗也不断扩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问题日益加剧。因此,我国政府在不断加大监管力度的同时,鼓励企业向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截至2019年6月,我国汽车千人保有量达到178辆,同时平均车龄上升至5年,汽车维修企业呈现了井喷式的增长,在快速发展中逐渐显现了其巨大的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汽车维修企业开始将绿色高质量转型放进了企业发展规划之中。虽然,绿色高质量转型理念备受推崇,但如何帮助汽车维修企业科学地对自身的绿色发展程度进行评价,并帮助其找到改进的方向,仍缺乏相关研究和规范的实施方法。为此,本文以汽车维修企业为对象,开展绿色度评价方法研究,构建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体系,并进行相关应用论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绿色度评价指标构建、汽车维修企业的管理方法及其绿色度评价方法的研究成果,为汽车维修企业的绿色度评价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论文的主要研究及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分析了汽车维修企业的特点、现状和绿色化需求,设计了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的分阶段实施目标,以及分三个阶段预计九年完成实施的总体规划。其中,第一个三年的目标是,规划并形成企业绿色化的发展基础;第二个三年的目标是,控制损耗、杜绝浪费,避免环境污染;第三个三年的目标是,继续提高绿色化指标和承担汽车维修企业的社会责任。根据每个三年目标,分别设计了相应的基本绿色化要求,构建了包含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的三层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实现第一个三年目标和任务为对象,开展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方法研究。其次,根据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化发展目标及其三个阶段的发展规划,研究并构建了第一阶段的绿色度实施框架,形成了第一阶段的一个目标层,六个方面的绿色化准则层,包括运营管理、能源利用、材料利用、经济成本、安全性以及污染物处理,以及面向上述六个准则层的20个指标层。通过收集大量的标准要求和企业数据,研究设计了评价标准,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各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权重。第三,研究了面向企业绿色度目标的多层次、多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以某汽车维修企业为例,采用相关研究方法对该企业近年来的绿色度实施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2017年至2019年的三年时间里,应用企业在运营管理、材料利用、安全性以及污染物处理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绿色化改造成果,明显提升了应用企业的整体绿色度水平。实施企业绿色度改进后,节省了企业相关支出,取得了更好的经济效益以及企业声誉。第四,在第一阶段绿色度改进过程中,发现了企业实现绿色度关键指标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关键指标间的正相关和负相关作用。例如,为提升指标“单位产值耗电量”,故采取了措施降低了总耗电量后,使得再生能源使用量对总耗电量的占比上升,即提高了指标“再生能源利用率”;又由于为了提升维修质量,严格管控交车前质检工作,使得内部返修的频次增加,同时又增加了危险废弃物管理要求,因此,使得维修工时增加,导致单台次维修成本上,但与此同时也降低了交车后返修率。分析了指标之间的潜在相关联系,发现“内部返修率”,“再生能源利用率”,“员工安全”,“单位产值耗电量”以及“绿色维修组织机构及制度建设”等指标属于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的关键指标。当然,在能源利用以及经济指标方面的绿色度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已将其作为2020年或近三年的企业重点关注的方向之一,将重视企业绿色度关键指标及其关联指标的共同发展,并已将其纳入第二阶段绿色度评价体系设计和实施。
吴海艳[2](2021)在《房地产建材绿色供应链构建及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房地产和建筑行业蓬勃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收入的支柱力量,建材等相关附属行业的发展规模也日益扩大,但随之产生了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随着国民绿色消费意识的日渐提升,以及对美好健康居住环境的诉求,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和建材企业意识到对整个供应链系统实施绿色化管理至关重要,并逐步加大与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节能技术的融合,形成了生产采购、施工装配、运行维护、绿色回收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全新产业体系,努力迈向集约式高质量发展道路。为此,本文以房地产建材为研究对象,对其绿色化管理中的绿色供应链构建及绿色度评价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首先,界定了房地产建材绿色供应链的内涵与特征。在梳理大量绿色供应链以及建材相关产业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房地产行业与建材行业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提出了房地产建材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并对其内涵与特征做了详细分析。其次,完成了房地产建材绿色供应链的构建。基于对SCOR模型的研究,以建材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结合建材行业特点并围绕计划、采购、运输、施工、回收五个流程构建了以房地产商为核心企业的房地产建材绿色供应链。再次,完成了房地产建材绿色供应链的绿色度评价。引入“绿色度”这一评价目标,梳理并归纳出房地产建材绿色供应链上各阶段涵盖绿色性的活动流程、效率、配套服务等影响因素,构建了包括供应商选择、能源消耗率、运输油耗、作业影响等在内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对以青岛市H房地产商作为核心企业的建材绿色供应链的绿色度进行评价研究,并依据研究的结果,结合市场环境分析,从政府、房地产商和节点企业三方的角度给出了加强房地产建材绿色供应链管理、促进绿色供应链协调以提升绿色度的建议。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房地产建材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王欣怡,吴贤国,柳海东,陈虹宇,李铁军,胡毅[3](2020)在《基于gbXML的建筑信息模型绿色建筑分析及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采光、能耗、通风、噪声分析是绿色建筑评价的关键。将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与绿色建筑分析软件相结合,能够充分发挥BIM模型的信息化优势,快速分析绿色建筑评价信息。基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结合BIM与绿色分析软件可量化计算分析的因素,构建绿色度采光、能耗、通风、噪声四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制定了绿色度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针对武汉地区的气象特点,以华中科技大学西十二教学楼为例,借助Revit软件构建BIM模型,并以gbXML格式文件导入绿色建筑分析软件Ecotect中进行采光、能耗、通风、噪声四个方面的综合分析,最终绿色度评价结果为优。将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对比,具体分析Revit软件和绿色建筑分析软件Ecotect间互操作性问题,分析信息传递过程中丢失的内容类型及其对结果的影响,并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和建议,为绿色建筑设计与分析提供参考。
王红霞[4](2020)在《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效益分析及绿色度综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与资源问题已经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发展的大势所趋。在建筑领域,绿色建筑作为环保、健康、可持续的新型建筑,正符合当前发展的趋势。但是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其投入的成本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因此为了理清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必须要对其进行详细的核算。因此论文通过建立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案例进行综合评价,论证绿色建筑在经济与技术上的优越性,对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与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论文首先分析当前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绿色建筑的必要性,并对国内外对绿色建筑的研究现状进行剖析,接着对全寿命周期理论与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与效益理论进行阐述;对项目前、中、后期增量成本及其直接、间接效益进行界定和计算分析,构建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与效益模型;为了评价绿色建筑的绿色度,从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外环境、施工管理、运营管理、经济性共8个方面分析并建立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绿色度评价指标结构体系,并进行指标分级,建立基于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聚类绿色建筑绿色度评价模型。其中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基于灰色聚类分析评价得到绿色度。最后以广州金山谷花园八期住宅楼工程为例,对其全寿命周期的增量成本与效益进行了测算,得出该绿色建筑项目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并运用基于灰色聚类评价模型,对该项目的绿色性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本文的研究,完善了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之后的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与效益的核算提供了一些参考依据,也为后期评判绿色建筑的绿色等级提供了一定的方法依据,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考。
年春光[5](2020)在《装配式建筑施工绿色度测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装配式建筑因产业化制造、信息化管理、环保化施工等特点,逐渐成为建筑业新的发展趋势。施工阶段工艺复杂、能源资源消耗集中,切实做到以“四节一环保”为核心理念的绿色施工,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现阶段,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及绿色施工评价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难以直接应用到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因此,研究一套适用于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的评价体系,衡量其在施工阶段的资源环境友好程度,进而科学规划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在文献分析和项目调研的基础上,总结现阶段装配式建筑及其绿色施工评价体系的不足,结合装配式建筑施工全过程的特点,定义装配式建筑施工绿色度的内涵,并对其范围及组成要素进行界定,为后续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其次,提取分析典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相关标准规范、文献研究中的高频指标,初选出48个测算指标;基于问卷调查,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筛选并归类绿色度测算指标,最终确定了包含5个准则层、35个测算指标的绿色度测算指标体系;针对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不同特点,给出量化方法,并确定其分级标准。最后,在多种方法适用性分析的基础上,选取C-OWA算子和云物元理论构建装配式建筑施工绿色度测算模型,进一步规范模型工作流程;以装配式钢结构项目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项目为例,运用设计的指标体系及测算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装配式建筑施工绿色度测算体系涵盖能源资源、环境保护、施工管理、技术创新、社会协调5个方面的属性因素,紧扣装配式建筑施工全过程特点,可以较全面地反映施工绿色度的内涵;模型输出结果与项目评奖及现场情况一致,进而验证所提出的施工绿色度测算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对我国装配式建筑评价体系的完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赵文超[6](2019)在《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建筑工程施工绿色度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住房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建筑业作为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对资源能源消耗巨大,对环境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是现阶段急需向绿色发展转型的行业之一。施工过程是建筑生成的重要阶段,也是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资源能源交换的集中阶段,因此实施绿色施工是未来建筑业的必然趋势。目前国内外对建筑的绿色等级认证都比较成熟,但专门针对施工阶段的绿色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评价体系和方法也不完善,难以全面衡量施工阶段的绿色度,难以把握施工过程中影响绿色度的主要问题。因此,本文在绿色施工的研究基础上,着重对建筑工程施工绿色度评价问题进行研究。论文主要工作是根据文献分析和相关理论研究,界定施工绿色度的内涵,进而构建出建筑工程施工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对指标赋予权重后建立基于对模糊综合评价法改进的评价模型,最后以实际案例进行模拟评价。通过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重新界定施工绿色度的内涵。建筑工程施工绿色度是在满足建筑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及特殊功能的前提下,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绿色化水平的综合反映。(2)从“四节一环保理念”、“施工绿色度”以及“PSR理论”三个理论角度出发,构建出包括资源能源利用、环境影响和综合管理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35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相关标准规范和研究成果确定出指标的评价标准。(3)通过综合对比,确定了采用层次分析(AHP)法和熵权法以加法合成的耦合方式赋予指标权重,可以避免单一权重带来的权值分离和权值倍增现象,使结果更加科学合理。采用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建筑工程施工绿色度进行评价,在评价施工绿色度的基础之上,能进一步探究各指标的实施效果。(4)以CT世纪城住宅项目为例进行模拟评价,综合得分为85.280分,评价结果为“中绿色”,与实际情况基本符合,证明本文所建立的建筑工程施工绿色度综合评价模型用于评判实际问题是可行的。
陈虹宇,徐刚,吴贤国,王欣怡,张立茂[7](2019)在《基于BIM绿色建筑信息化设计和绿色度评价研究》文中指出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基于BIM进行建筑性能设计信息,明确绿色度评价的性能设计模型构件、设计模型信息管理、设计模型材料信息内容,基于BIM进行建筑性能设计与环境影响分析,包括建筑能耗分析、建筑风环境分析、建筑光环境分析、建筑可视度分析。结合大量工程实践经验,建立绿色建筑性能设计绿色度三级评价体系,确定了建筑的绿色度评价模型,对绿色度总体评价进行了分级,将建筑的绿色度评价分为了5个等级,提出不同层级的取值范围,构建了绿色建筑的绿色度分级标准,为解决建筑的绿色设计与评价问题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具有一定的工程指导意义。
曹志成[8](2019)在《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绿色度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建筑工业化进程的日益深入以及国家对绿色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装配式建筑蓬勃发展,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然而,由于近年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进步,作为重要公共活动场所的公共建筑数量不断增加,其能源消耗巨大等绿色度不佳的问题愈显严重,同时目前我国的建筑绿色评价体系亦有待完善,且专门针对于装配式建筑的绿色评价体系基本没有,无法对其绿色程度展开衡量与评价。因此,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作为新兴的建筑类型,对其基于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建立一套适宜中国国情的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绿色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按装配式公共建筑的结构类型分类,可分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公共建筑、木结构公共建筑和钢结构公共建筑。本文以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为研究对象,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方法以及应用研究三个方面对其绿色度进行评价研究。首先,论文对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其自身特点给出了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绿色度定义,并分析了其绿色度组成要素和主要特点,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分析了目前我国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绿色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其次,论文建立了基于问卷调查法的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先基于文献综述与分析研究对评价指标展开了初步识别,结合专家访谈法对指标展开优化并初步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再采用问卷调查法、主成分分析法及因子分析法确定了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展开了释义。最后,论文建立了基于模糊物元可拓法的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绿色度评价模型。先对常用定权方法进行剖析并指出其局限性,并指出采用专家打分法、CRITIC法以及变权理论相结合的组合定权法对权重进行确定。同时对常见评价方法及其应用于本文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并指出采用模糊物元可拓法进行绿色度评价的优越性,之后建立了绿色度的评价模型。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以Y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为例,运用本文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模型进行了实例分析。研究结论:本文建立了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模型,并通过实例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模型可以定量化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的绿色度,能够对其绿色度进行合理和准确地评价,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准确性、可行性和可信度,对装配式建筑绿色度评价体系的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柳碧海[9](2019)在《考虑企业社会责任的产品绿色度评价及采购契约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采购契约是协调供应链的重要机制,在现有的对于采购契约的研究中,多集中在经典契约方法,对契约的主要因素例如价格、数量等研究的较多,而对于提高契约效率的其他因素研究较少。企业社会责任是推动绿色产品发展的重要动力,将企业社会责任考虑进采购契约的设计中能够合理分配供应链各方的成本,提高采购契约的效率。产品绿色度评价的研究多集中在LCA与绿色性能优化方面,这种方法可以做到比较好的事前评价,但是对于以往经验的利用以及其类似于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等推动因素的考虑有待改善,通过对绿色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以及采购契约的研究,发现将企业社会责任引入采购契约中可以很好地促进供应商提升产品绿色度,同时实现供应链上双方收益的增加。本文通过构建B公司产品绿色度评价模型,并引入神经网络算法计算出产品绿色度评价数据,通过对以往专家评价数据的学习,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评价结果,为采购契约协调后产品绿色度的比较提供数据。在采购契约设计中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个重要变量,分别讨论了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时的博弈模型。通过收益共享-成本共担契约实现供应链整体收益最大化,同时提高产品的绿色度。最后,在实际应用中,找出收益共享参数与成本共担参数的最优取值范围,通过对比发现将企业社会责任考虑收益共享-成本共担契约中,可以满足产品绿色度水平的评价并且提高供应链各利益相关方的收益,体现出了更强的针对性。
徐刚[10](2018)在《建筑装饰信息化设计与绿色度动态评价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建筑业导致的环境污染与能源消耗等问题逐渐受到重视,以绿色建筑为代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成为我国建筑业发展的新热潮。建筑装饰工程作为建筑工程项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绿色建筑理念的引导下,建筑装饰绿色化逐渐成为装饰行业发展的新方向。但在建筑装饰工程项目中,由于其涉及信息量大,环境质量影响广、建筑性能难以直接表现,并且缺乏有效的绿色设计规范与标准引导等现状问题,如何采用科学、有效的设计思路与评价方法,反馈建筑装饰的环境质量与效益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针对我国目前建筑装饰行业绿色发展的现状与不足,结合国内外绿色设计与评价方法,针对建筑装饰进行信息化系统设计方法、绿色度评估与预测进行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针对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工程设计信息化水平低、建筑装饰阶段性能表现弱、相关评价体系研究不足等问题,通过采用理论分析、调查问卷、模型构建以及定量计算等方法,提出了建筑装饰信息化系统设计方法和基于建筑装饰设计信息化的绿色度动态评估与预测的思路与方法。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针对建筑装饰工程项目寿命周期过程,从项目设计、材料选用、施工工艺、环境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梳理了建筑装饰对建筑环境影响需要考虑的因素;通过现有的国内外绿色建筑环境评价、室内指标和健康建筑标准对比,从能耗与能源资料、材料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场地与空间利用等方面构建了建筑装饰评价体系的框架构成,为建筑装饰绿色度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2)针对项目工程系统分析过程,通过串行过程设计模式、整合协同设计模式对比,首次提出了建筑装饰的信息化性能设计与决策思路;基于信息化性能设计与决策的特点与需求,分析了建筑装饰信息化设计的内容、工作流程与步骤,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以建筑信息化模型(BIM)和环境性能分析为支撑的装饰信息化设计手段和方法。(3)研究首次针对装饰设计信息数据,从空间、部位、构件、材料、产品等方面进行分类,明确了其数据信息的关联逻辑;基于设计信息数据构架关系,从设计信息(构件、材料、几何、属性以及设备等)和性能环境方面对数据信息表达方式进行描述,并结合信息模型数据结构与采集方法分析,提出了装饰模型信息数据的分类与存储方法。(4)针对装饰设计模型数据信息管理和评价与决策系统需求,首次梳理了设计信息数据与评价系统关系;在XML数据分析、IFC标准与JSON数据交换分析基础上,通过建立量化与数学计算关系,实现了将设计数据信息与评价数据信息两种半结构化数据进行属性中格式的统一交互和存储;通过信息数据流转模式系统设计与功能设计,并对设计数据缺失和变化进行有效制约,实现了设计信息与评价系统的时时有效互通。(5)基于国内外现有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进行对比、筛选,确定了装饰的绿色度评价模型,从环境质量(Q)和建筑负荷(L)方面建立了装饰绿色度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基于调查问卷、层次分析等基础上,确定了绿色度评价的指标划分、体系权重与计算方法,提出了绿色度不同分级指标的计算结构,同时提出了绿色度的分级思路。(6)针对建筑绿色度评价体系内容,结合贝叶斯网络模型,分析了基于贝叶斯网络模型的建筑装饰绿色度优化流程,并结合贝叶斯网络的逆概计算,提出了建筑装饰绿色度评价指标的动态预测方法与演变趋势;同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验证了基于建筑装饰系统设计的绿色度评价与预测的可行性。本文通过建筑装饰设计、环境、材料、工艺与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结合建筑信息化与性能分析需求,提出了建筑装饰信息化性能设计的流程,构建了基于数据信息的设计数据与绿色度评价信息的转换手段和方法;基于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比与调研,构建了建筑装饰的绿色度评价体系、指标与计算结构,同时结合贝叶斯网络模型提出了绿色度的动态预测方法,为建筑装饰绿色设计与评价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结合实际工程案例,针对装饰系统设计与绿色度动态评价与预测进行了实证分析,为解决建筑装饰的绿色设计与评价问题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具有理论创新和工程指导意义。
二、建筑玻璃的绿色度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筑玻璃的绿色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课题来源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现状分析 |
1.2.1 绿色度评价指标及其构建方法的相关研究 |
1.2.2 汽车维修企业相关管理技术的相关研究 |
1.2.3 汽车维修企业的绿色度评价方法的相关研究 |
1.2.4 国内外相关研究相关不足的综述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目标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4 论文的主要章节及其关联性 |
第二章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的总体设计 |
2.1 汽车维修企业实施绿色度的基本条件分析 |
2.1.1 汽车维修企业的特点 |
2.1.2 汽车维修企业的现状分析 |
2.1.3 汽车维修企业的绿色度建设的需求分析 |
2.2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的目标设计 |
2.2.1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的基本概念 |
2.2.2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的需求分析 |
2.2.3 企业绿色度的分阶段实施目标设计 |
2.3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指标的框架设计 |
2.3.1 设计绿色度评价指标的基本设计原则 |
2.3.2 绿色度评价指标的维度设计原则 |
2.3.3 绿色度评价指标的分期实施原则 |
2.4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体系的长期实施规划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体系结构及指标设计 |
3.1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的体系结构设计 |
3.2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指标的设计 |
3.2.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
3.2.2 构建六维度绿色度评价体系 |
3.2.3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指标集 |
3.3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指标筛选及确立 |
3.4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构建 |
3.4.1 企业运营绿色度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构建 |
3.4.2 企业能源利用绿色度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构建 |
3.4.3 企业材料利用绿色度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构建 |
3.4.4 企业经济绿色度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构建 |
3.4.5 企业安全性绿色度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构建 |
3.4.6 企业污染物处理绿色度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体系建设与评价方法 |
4.1 评价体系的构建基础及工作流程 |
4.1.1 权重设计方法的评述 |
4.1.2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指标的权重设计案例 |
4.1.3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的绿色度评价工作流程 |
4.2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
4.2.1 判断矩阵的构建 |
4.2.2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4.2.3 层次分析法的编程 |
4.2.4 判别矩阵构建及权重的求解 |
4.2.5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指标的权重结果分析 |
4.3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
4.3.1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各评价因素的隶属度计算 |
4.3.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编程 |
4.3.3 典型案例的应用测试及其有效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方法的应用研究 |
5.1 应用企业的需求分析与实施基础 |
5.2 应用企业绿色度实施效果的统计分析 |
5.2.1 运营绿色度评价指标的计算与效果分析 |
5.2.2 能源利用绿色度评价指标的计算与效果分析 |
5.2.3 材料利用绿色度评价指标的计算与效果分析 |
5.2.4 经济指标绿色度评价指标的计算与效果分析 |
5.2.5 安全性绿色度评价指标的计算与效果分析 |
5.2.6 污染物处理绿色度评价指标的计算与效果分析 |
5.3 实施绿色度后的总体效果以及相关指标对比分析 |
5.3.1 实施绿色度实施后的关键指标分析 |
5.3.2 实施绿色度实施后的效果分析 |
5.3.3 实施效果的综合评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指标集各指标定义 |
附录B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指标体系权重问卷调查表 |
附件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房地产建材绿色供应链构建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房地产供应链的研究 |
1.2.2 关于建材的研究 |
1.2.3 关于绿色供应链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与主要创新点 |
1.4.1 技术路线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绿色供应链 |
2.1.2 绿色度定义 |
2.2 理论基础 |
2.2.1 循环经济学理论 |
2.2.2 绿色经济学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4 全生命周期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房地产建材绿色供应链的理论探析 |
3.1 我国建材供应链现状 |
3.1.1 我国建材产业概况 |
3.1.2 房地产建材供应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2 房地产建材绿色供应链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
3.2.1 解决环境问题的必要 |
3.2.2 满足广大消费者需求的必要 |
3.2.3 促进建材行业长期发展的必要 |
3.3 房地产建材绿色供应链的内涵 |
3.4 房地产建材绿色供应链的体系 |
3.4.1 房地产建材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目标 |
3.4.2 房地产建材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对象 |
3.4.3 房地产建材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技术基础 |
3.4.4 房地产建材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SCOR的房地产建材绿色供应链构建 |
4.1 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模型) |
4.1.1 流程结构 |
4.1.2 层次结构 |
4.2 房地产建材绿色供应链的SCOR模型 |
4.3 房地产建材绿色供应链运作流程分析 |
4.3.1 绿色计划 |
4.3.2 绿色采购 |
4.3.3 绿色运输 |
4.3.4 绿色施工和绿色装修 |
4.3.5 绿色回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房地产建材绿色供应链的绿色度评价指标与方法 |
5.1 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5.1.1 科学全面性原则 |
5.1.2 全生命周期原则 |
5.1.3 绿色环保为先原则 |
5.1.4 可行性原则 |
5.1.5 动态开放性原则 |
5.2 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5.2.2 专家筛选 |
5.2.3 房地产建材绿色供应链的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 |
5.3 基于ISM模型的绿色度指标关联度分析 |
5.3.1 ISM模型概述 |
5.3.2 绿色度影响要素的ISM分析过程 |
5.4 绿色度评价方法 |
5.4.1 绿色度评价方法的确定 |
5.4.2 网络分析法(ANP) |
5.4.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证研究 |
6.1 研究背景 |
6.2 绿色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6.2.1 ANP模型构建 |
6.2.2 权重的计算过程 |
6.3 绿色度的模糊综合评价 |
6.3.1 绿色度评价过程 |
6.3.2 绿色度等级评价结果 |
6.4 结果分析 |
6.5 房地产建材绿色供应链管理改进建议 |
6.5.1 基于政府的角度 |
6.5.2 基于房地产商的角度 |
6.5.3 基于节点企业的角度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和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基于gbXML的建筑信息模型绿色建筑分析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建筑信息模型(BIM)与绿色建筑评价 |
1.1 理论基础 |
1.1.1 BIM技术的发展 |
1.1.2 绿色建筑的发展 |
1.1.3 BIM与绿色建筑分析软件 |
1.2 基于BIM技术的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及分级 |
1.2.1 基于BIM技术的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 |
1.2.2 绿色度计算 |
1.2.3 绿色度评价分级标准 |
2 绿色建筑分析方法及软件互操作性研究 |
2.1 BIM模型的构建 |
2.1.1 BIM软件建模 |
2.1.2 BIM模型处理 |
2.2 BIM模型导入绿色建筑分析软件及其检验 |
2.2.1 基于BIM软件和绿色建筑分析软件的传递标准 |
2.2.2 基于Ecotect的绿色建筑模型完整性检验 |
2.3 绿色建筑分析 |
2.3.1 采光及日照分析 |
2.3.2 热量及能耗分析 |
2.3.3 通风分析 |
2.3.4 噪声分析 |
2.4 互操作性研究 |
3 项目实例 |
3.1 项目背景 |
3.2 项目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
3.2.1 建立BIM模型 |
3.2.2 导入Ecotect的模型 |
3.3 基于Ecotect的绿色建筑分析 |
3.3.1 采光及日照模拟计算及分析 |
3.3.2 热量及能耗模拟计算及分析 |
3.3.3 通风环境模拟计算及分析 |
3.3.4 噪声环境模拟计算及分析 |
3.4 绿色度综合评价 |
3.4.1 二级指标评价 |
3.4.2 一级指标评价 |
3.5 基于gbXML标准Revit与Ecotect互操作性评价 |
4 结束语 |
(4)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效益分析及绿色度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背景 |
1.1.2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能耗背景 |
1.1.3 我国政策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绿色建筑发展研究 |
1.2.2 国内绿色建筑发展研究 |
1.3 研究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3 技术路线 |
2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与效益分析相关理论 |
2.1 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对比分析 |
2.1.1 绿色建筑的界定及特点 |
2.1.2 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区别 |
2.2 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 |
2.2.1 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的概念 |
2.2.2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构成分析 |
2.3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和增量效益相关概念 |
2.3.1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 |
2.3.2 绿色建筑增量效益 |
2.4 综合评价相关理论 |
2.4.1 层次分析法 |
2.4.2 灰色系统理论 |
3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与效益模型构建 |
3.1 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分析 |
3.2 绿色建筑增量效益相关组成界定 |
3.2.1 增量成本的直接效益 |
3.2.2 增量成本的间接效益 |
3.3 构建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与效益模型 |
3.3.1 模型构建的原则 |
3.3.2 增量成本与效益模型的建立 |
4 绿色建筑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的构建 |
4.1 绿色建筑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1 构建原则 |
4.1.2 指标体系层次结构 |
4.2 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指标分级 |
4.2.1 绿色建筑绿色度评价指标分析 |
4.2.2 构建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 |
4.2.3 绿色度评价指标分级 |
4.3 建立绿色建筑灰色聚类绿色度评价模型 |
4.3.1 评价方法的确定 |
4.3.2 基于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聚类评价模型 |
5 广州金山谷花园八期住宅楼工程成本效益核算及绿色度评价 |
5.1 工程概况 |
5.1.1 项目介绍 |
5.1.2 项目主要技术措施介绍 |
5.2 项目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与效益核算 |
5.2.1 基于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核算 |
5.2.2 效益核算 |
5.2.3 经济性分析 |
5.3 基于三角白化权函数灰色聚类综合评价 |
5.3.1 建立样本灰色矩阵 |
5.3.2 计算指标权重 |
5.3.3 计算灰色评价系数 |
5.3.4 计算灰色评价权矩阵 |
5.3.5 绿色度综合评价 |
5.4 结果分析及建议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绿色建筑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B 绿色建筑综合评价调查问卷 |
(5)装配式建筑施工绿色度测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 |
1.2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1 选题背景 |
1.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绿色施工及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综述 |
1.3.2 装配式建筑绿色度内涵综述 |
1.3.3 绿色度测算方法综述 |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分析 |
2.1 装配式建筑 |
2.1.1 装配式建筑概述 |
2.1.2 装配式建筑评价体系现状 |
2.2 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 |
2.2.1 绿色施工与绿色建筑的区别及联系 |
2.2.2 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的特点 |
2.2.3 BIM助力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 |
2.3 装配式建筑施工绿色度内涵 |
2.3.1 施工绿色度内涵 |
2.3.2 施工绿色度范围界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装配式建筑施工绿色度测算指标体系设计 |
3.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及总体思路 |
3.1.1 指标构建原则 |
3.1.2 总体思路 |
3.2 施工绿色度指标初选 |
3.2.1 指标选取基础 |
3.2.2 指标初选结果 |
3.3 绿色施工指标遴选优化 |
3.3.1 问卷设计与结果检验 |
3.3.2 指标约简与筛选 |
3.3.3 指标体系的确定 |
3.4 施工绿色度测算指标体系说明 |
3.4.1 指标体系与现有相关标准的关系 |
3.4.2 主要指标释义及计量 |
3.4.3 绿色度等级划分说明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装配式建筑施工绿色度测算模型构建 |
4.1 测算方法的选取 |
4.1.1 指标赋权方法 |
4.1.2 测算模型选择 |
4.2 基于C-OWA算子的云物元基本原理 |
4.2.1 C-OWA算子赋权法 |
4.2.2 云物元理论 |
4.3 云物元模型工作流程 |
4.3.1 测算指标体系的建立 |
4.3.2 构建绿色度测算物元 |
4.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4 测算指标的关联度计算 |
4.3.5 绿色度等级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案例分析 |
5.1 项目概况 |
5.1.1 M装配式钢结构项目概况 |
5.1.2 H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项目概况 |
5.2 绿色施工措施 |
5.2.1 绿色施工“四节一环保”措施 |
5.2.2 智慧工地信息化管理平台 |
5.3 施工绿色度测算 |
5.3.1 M装配式钢结构项目施工绿色度测算 |
5.3.2 H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项目施工绿色度测算 |
5.3.3 装配式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施工绿色度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节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基本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今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科研成果 |
附录A: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指标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B: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指标重要度判断 |
附录C:相关MATLAB代码 |
(6)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建筑工程施工绿色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绿色施工研究现状 |
1.3.2 绿色度评价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绿色施工与绿色建筑概述 |
2.1.1 绿色施工概念 |
2.1.2 绿色建筑概念 |
2.1.3 绿色施工与绿色建筑的关系 |
2.2 施工绿色度概述 |
2.2.1 绿色度及评价 |
2.2.2 施工绿色度及评价 |
2.3 压力—状态—响应(PSR)理论 |
2.3.1 PSR理论模型 |
2.3.2 PSR理论下施工绿色度解构 |
2.4 施工绿色度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及绿色度评价现状分析 |
3.1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推广现状及主要问题 |
3.1.1 绿色施工推广现状 |
3.1.2 绿色施工推广主要问题 |
3.2 建筑工程施工绿色度评价现状及主要问题 |
3.2.1 施工绿色度评价现状 |
3.2.2 施工绿色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 本章小结 |
4 建筑工程施工绿色度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4.1 建筑工程施工绿色度评价程序 |
4.2 建筑工程施工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4.2.2 评价指标构建的思路 |
4.2.3 评价指标确定 |
4.3 建筑工程施工绿色度指标评价标准 |
4.3.1 评价等级设定 |
4.3.2 评价等级标准 |
4.4 建筑工程施工绿色度评价指标权重 |
4.4.1 层次分析法 |
4.4.2 熵权法 |
4.4.3 AHP—熵权法确定指标综合权重 |
4.5 建筑工程施工绿色度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
4.5.1 模糊综合评价法 |
4.5.2 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施工绿色度评价步骤 |
4.6 本章小结 |
5 建筑工程施工绿色度评价实证研究 |
5.1 工程项目概况 |
5.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施工绿色度评价 |
5.3 评价结果分析及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建筑工程施工绿色度评价指标重要程度调查问卷 |
附录2 CT世纪城项目定性指标得分汇总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7)基于BIM绿色建筑信息化设计和绿色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概况 |
2 基于BIM建筑绿色度评价信息和流程 |
3 建筑性能设计信息及分析 |
3.1 建筑性能设计信息 |
3.1.1 绿色度评价的性能设计模型构件分析 |
3.1.2 设计模型信息管理 |
3.1.3 设计模型材料信息 |
3.1.4 模型设备信息 |
3.2 建筑性能设计与环境影响分析 |
3.2.1 建筑能耗分析 |
3.2.2 建筑风环境分析 |
3.2.3 建筑光环境分析 |
3.2.4 建筑可视度分析 |
4 项目绿色度计算评价 |
4.1 分级指标计算 |
4.1.1 三级指标分析 |
4.1.2 二级指标分析 |
4.1.3 一级指标分析 |
4.2 绿色度分级 |
4.3 指标评价计算分析 |
4.4 绿色度评价计算分析 |
5 结论 |
(8)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绿色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内容及结构 |
1.4.1 论文内容 |
1.4.2 论文结构 |
2 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绿色度内涵及绿色评价现状 |
2.1 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内涵及发展现状 |
2.1.1 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内涵 |
2.1.2 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发展现状 |
2.2 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绿色度内涵及表现形式 |
2.2.1 绿色度内涵 |
2.2.2 绿色度组成要素 |
2.2.3 绿色度主要特点 |
2.3 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绿色评价现状 |
2.3.1 绿色评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3.2 绿色度评价制约因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问卷调查法的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与思路 |
3.1.1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
3.1.2 评价指标构建思路 |
3.2 评价指标内容 |
3.2.1 评价指标初步识别 |
3.2.2 评价指标优化与体系初建 |
3.2.3 评价指标体系最终确定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模糊物元可拓的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绿色度评价模型构建 |
4.1 绿色度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1.1 定权方法分析与确定 |
4.1.2 组合定权法确定权重 |
4.2 绿色度评价方法选择 |
4.2.1 常见评价方法及局限性分析 |
4.2.2 模糊物元理论及优越性分析 |
4.3 绿色度评价模型构建 |
4.3.1 绿色度评价等级划分 |
4.3.2 绿色度评价模型内容 |
4.4 本章小结 |
5 Y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绿色度评价实例分析 |
5.1 工程概况 |
5.2 绿色度评价 |
5.2.1 数据收集与处理 |
5.2.2 绿色度评价内容 |
5.3 评价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
6.2 论文的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考虑企业社会责任的产品绿色度评价及采购契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绿色供应链相关理论 |
2.1.1 绿色产品、绿色度和绿色认证的概念 |
2.1.2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与特征 |
2.2 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理论 |
2.2.1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与特征 |
2.2.2 企业社会责任与绿色供应链 |
2.3 绿色产品评价的相关理论 |
2.3.1 产品绿色性能分析 |
2.3.2 绿色产品生命周期评价 |
2.3.3 层次分析法 |
2.3.4 BP神经网络 |
2.4 采购契约 |
2.4.1 采购契约定义 |
2.4.2 采购契约的分类 |
2.4.3 博弈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B公司采购管理现状 |
3.1 公司概述 |
3.1.1 公司简介 |
3.1.2 组织结构图 |
3.1.3 主要产品介绍 |
3.1.4 企业社会责任承担 |
3.2 B公司采购现状介绍 |
3.2.1 采购部组织结构 |
3.2.2 采购流程 |
3.2.3 物料及供应商介绍 |
3.3 绿色采购契约管理现状 |
3.3.1 供应商开发流程 |
3.3.2 供应商契约签约准则 |
3.3.3 公司供应商契约管理通则 |
3.4 存在的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汽车零部件产品绿色度评价研究 |
4.1 汽车零部件产品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1 建立评价层次结构 |
4.1.2 分配指标权重 |
4.2 AHP-BP神经网络的汽车零部件产品绿色度评价模型 |
4.2.1 评价样本选取 |
4.2.2 评价数据预处理 |
4.2.3 B公司绿色产品评价实施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考虑企业社会责任的绿色采购契约设计 |
5.1 模型假设 |
5.1.1 市场需求函数 |
5.1.2 供应链上的利润函数 |
5.2 集中控制下的绿色采购博弈分析 |
5.3 分散控制下的绿色采购博弈分析 |
5.3.1 以供应商为主导的Stackelberg博弈 |
5.3.2 以制造商为主导的Stackelberg博弈 |
5.3.3 制造商与供应商的Nash均衡博弈 |
5.3.4 B公司收益共享-成本共担契约设计 |
5.4 B公司实际应用 |
5.4.1 应用分析 |
5.4.2 效果分析 |
5.4.3 对策建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建筑装饰信息化设计与绿色度动态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建筑装饰行业发展背景 |
1.1.2 建筑装饰在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 |
1.2.1 绿色建筑研究 |
1.2.2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与建筑装饰 |
1.2.3 建筑装饰设计与评价研究 |
1.2.4 绿色建筑信息设计与管理研究 |
1.2.5 相关研究综述 |
1.3 相关概念与研究界定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绿色建筑装饰体系影响因素分析 |
2.1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建筑影响 |
2.2 建筑装饰设计影响 |
2.2.1 绿色装饰设计影响 |
2.2.2 装饰环境影响 |
2.2.3 装饰材料影响 |
2.2.4 绿色设计的引导 |
2.3 绿色建筑装饰施工与工艺影响 |
2.4 绿色建筑评价影响 |
2.5 绿色建筑装饰评价体系构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绿色建筑装饰设计信息化系统分析 |
3.1 绿色建筑装饰设计现状分析 |
3.1.1 串行过程设计模式 |
3.1.2 绿色建筑整合协同设计 |
3.1.3 信息化设计与决策 |
3.2 绿色建筑装饰信息化设计思路与原则 |
3.2.1 设计思路 |
3.2.2 装饰信息化设计原则 |
3.3 绿色建筑装饰信息化设计模型分析 |
3.3.1 设计模型特征 |
3.3.2 设计模型要求 |
3.3.3 设计模型内容 |
3.3.4 工作流程与步骤 |
3.4 绿色建筑信息数字化性能设计软件分析 |
3.4.1 建筑信息化模型(BIM) |
3.4.2 建筑环境性能模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绿色建筑装饰设计信息数据集成与管理 |
4.1 绿色建筑装饰设计信息数据分类与选取 |
4.1.1 设计信息数据分类与关联逻辑 |
4.1.2 BIM设计信息数据构架 |
4.2 绿色建筑装饰设计数据信息表达 |
4.2.1 设计信息构件关系表达 |
4.2.2 建筑构件材料信息表达 |
4.2.3 建筑构件几何信息表达 |
4.2.4 建筑构件属性信息表达 |
4.2.5 建筑设备与信息构件表达 |
4.3 绿色建筑性能环境影响信息表达 |
4.4 绿色建筑装饰设计信息采集与存储 |
4.4.1 信息模型数据结构分析 |
4.4.2 设计模型信息数据采集方法 |
4.4.3 模型信息数据分类与存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设计信息与评价系统的信息转换分析 |
5.1 模型数据信息管理与评价体系的对接 |
5.2 设计数据、性能分析数据的中间层数据现状分析 |
5.2.1 XML分析 |
5.2.2 IFC标准 |
5.2.3 JSON数据交换 |
5.3 双向数据流转基础数据分析 |
5.3.1 建筑BIM设计数据结构分析 |
5.3.2 建筑性能评价数据结构分析 |
5.4 双向数据转换分析 |
5.4.1 中间层数据结构设计 |
5.4.2 基于中间层数据的转换技术方案 |
5.5 信息数据转换模式设计 |
5.5.1 总体设计 |
5.5.2 功能设计 |
5.5.3 数据信息映射关系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绿色建筑装饰绿色度评价分析 |
6.1 绿色度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6.2 绿色度评价模型与指标分析 |
6.2.1 现有评价体系对比 |
6.2.2 本研究评价模型选取 |
6.2.3 指标体系构建步骤 |
6.2.4 本研究指标体系划分 |
6.3 指标体系权重分析 |
6.3.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6.3.2 指标权重计算过程 |
6.4 绿色度不同指标计算与结构分析 |
6.4.1 分级指标计算结构 |
6.4.2 不同指标结构计算 |
6.5 绿色度评价分级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性能指标影响的绿色度变化趋势预测研究 |
7.1 贝叶斯网络优化流程 |
7.1.1 贝叶斯网络概念 |
7.1.2 影响因素参数化 |
7.1.3 评价指标分析流程 |
7.2 基于贝叶斯网络模型的绿色度评价指标分析 |
7.3 基于贝叶斯网络模型的绿色度指标概率计算 |
7.3.1 建筑环境质量Q(负荷L)的全概率计算 |
7.3.2 各级指标的逆概计算 |
7.3.3 绿色度评价的动态预测与优化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建筑装饰信息化设计绿色度评价与预测应用分析 |
8.1 项目概况——孝感市市民之家 |
8.2 建筑装饰性能设计信息分析 |
8.2.1 基于绿色度评价的性能设计模型构件分析 |
8.2.2 设计模型信息管理 |
8.2.3 设计模型材料信息分析 |
8.2.4 模型设备信息分析 |
8.2.5 建筑性能设计与环境影响分析 |
8.3 项目绿色度计算评价 |
8.3.1 指标评价计算分析 |
8.3.2 绿色度评价计算分析 |
8.3.3 基于贝叶斯概率的绿色度指标计算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相关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附录一 装饰信息化设计模型构件命名及材料代码 |
附录二 绿色建筑装饰评价体系权重系统专家调查问卷 |
附录三 绿色建筑装饰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 |
附录四 标准数据下绿色度质量(Q)与负荷(L)概率计算表 |
附录五 工程案例绿色度质量(Q)与负荷(L)概率计算表 |
四、建筑玻璃的绿色度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李笑. 东华大学, 2021(01)
- [2]房地产建材绿色供应链构建及评价研究[D]. 吴海艳. 山东理工大学, 2021
- [3]基于gbXML的建筑信息模型绿色建筑分析及评价[J]. 王欣怡,吴贤国,柳海东,陈虹宇,李铁军,胡毅. 工业建筑, 2020(07)
- [4]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效益分析及绿色度综合评价[D]. 王红霞.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5]装配式建筑施工绿色度测算方法研究[D]. 年春光.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6]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建筑工程施工绿色度评价研究[D]. 赵文超. 广西大学, 2019(03)
- [7]基于BIM绿色建筑信息化设计和绿色度评价研究[J]. 陈虹宇,徐刚,吴贤国,王欣怡,张立茂. 建筑技术, 2019(08)
- [8]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绿色度评价研究[D]. 曹志成.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9]考虑企业社会责任的产品绿色度评价及采购契约设计[D]. 柳碧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10]建筑装饰信息化设计与绿色度动态评价研究[D]. 徐刚. 武汉大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