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陆雨[1](2021)在《体育参与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文中认为亲社会行为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奉献、合作、助人等行为及趋向,实施这一行为有利于促进行为双方心理健康,甚至对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发展都有积极作用。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表现,个体的成长就是通过多种形式不断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大学阶段作为学生步入社会的重要过渡期,将面临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压力环境,培养亲社会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参加体育活动不仅促进个体人际交往,也有利于形成团结互助等优良品质。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个体逐步习得与培养出符合社会规范与他人期待的行为习惯,有利于社会价值体系的形成。因此,体育参与可能是影响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心理资本是个体心理状态的反映,对行为变量具有一定相关性,可以为个体积极社会行为获得持续动力,体育参与能够有效提高个体心理资本含量。所以,在考虑体育参与和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时,值得将心理资本作为重要个体差异变量引入进来。梳理以往体育参与和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发现,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大多在竞技体育领域,针对大学生群体的体育参与行为相对较少,以心理资本为中介探究三者之间关系的成果相对空白。因此,了解大学生体育参与、心理资本、亲社会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培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丰富体育教育功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对大学生体育参与、心理资本、亲社会行为的概念、测量方法及相互关系进行梳理,通过问卷调查法,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大学生体育参与、心理资本、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体育参与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内部作用机制,心理资本在体育参与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影响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在此基础上,探索体育参与中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的应用与作用范围,为大学生增强社会适应、健康发展提供更丰富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研究表明:(1)体育参与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均具有正向显着影响。(2)体育参与与心理资本之间也成显着相关,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对心理资本均具有正向显着影响。(3)心理资本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具有正向显着影响,自我效能感、韧性、希望、乐观均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显着正相关。(4)心理资本在体育参与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中有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郭君婷[2](2021)在《太极拳对中老年人心境状态和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中老年人追求健康的标准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还有心理的健康。体育锻炼作为提升和改善中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和心境状态的重要手段,成为时下的重要话题,因此国家大力推广全民健身,体育锻炼活动已经成为当下一种既有效又可行的干预手段。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对参与太极拳锻炼的人群进行分析,并通过《POMS简式心境状态量表》和《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对哈尔滨市参与二十四式太极拳锻炼的中老年人进行心理测量,亲自跟进,与他们进行深入的交流。结论如下:(1)人群特征:女性参与者多于男性;老年人参与太极拳锻炼占比最大;更多的中老年人与子女同住;中专或大专学历的中老年人最多;以养老保险为经济来源的人最多;个人收入在3001-5000元的人数最多;在锻炼时长上,锻炼61分钟以上的人最多;在锻炼次数上,每周坚持锻炼1-2次的人少于每周坚持锻炼3次以上的;在锻炼的持续时间方面,太极拳锻炼者打拳持续时间在一年及以上的人数最多。(2)太极拳对中老年人的心境状态有积极的作用。太极拳锻炼后,参与者的心境状态有提升的状态。(3)太极拳对中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积极的作用。太极拳锻炼后,参与者的主观幸福感有上升趋势。(4)锻炼人群的心境状态:性别方面,太极拳对男性的心境状态作用大于女性;年龄方面,太极拳对60岁以上人群的心境状态改善效果更加明显;次数方面,锻炼的次数越多,心境状态越好;时长方面,随着锻炼时间的增加,习练者的心境状态越好;持续时间方面,坚持太极拳锻炼年限越长,心境状态的提升趋势越明显。(5)锻炼人群主观幸福感:性别方面,太极拳对不同性别的中老年锻炼者的主观幸福感没有影响;年龄方面,太极拳对6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改善效果最明显;次数方面,随着太极拳锻炼次数的增加,习练者的主观幸福感也会升高;时长方面,锻炼的时间越长,习练者的主观幸福感越高;持续时间方面,坚持太极拳锻炼年限越长,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效果越明显。
吕丹[3](2021)在《全员运动会对小学生心理效益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发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生在社会竞争压力下,容易受到负面影响,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学习压力、降低焦虑、抑郁、敌意态度的同时,还能给小学生带来信心、自尊、愉悦感、满足感等积极心理效益。探讨学校体育如何促进小学生群体锻炼心理效益的提升而不是针对问题心理的个案解决。就身心健康的培育和完善而言,学校体育更应以群体性培养形式促进小学生整体身心素质的提高。全员运动会作为学校体育新型手段和方式,对心理效益由原来的结果干预变为导向干预。本文就全员运动会的开展以及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积极心理效益的影响展开论述。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Q市X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参加全员运动会进行现状调查,通过前后测调查分析就全员运动会对学生心理效益尤其是积极心理效益的产生的影响进行论述,就所得的数据结果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等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果如下:1.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参加全员运动会的体育锻炼积极心理效益较未参与全员运动会前心理效益有显着性提高;2.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参加全员运动会的体育锻炼积极心理效益整体上不存在性别差异;3.参与全员运动会的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喜爱程度存在差异,喜爱体育锻炼的学生居多;4.参与全员运动会的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在积极心理效益整体上具有显着性年级差异。本研究从理论上丰富全员运动会与心理效益关系的认识,为全员运动会开展以及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心理变化的调节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从实践上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群体项目的开展提供实践保证,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张曦[4](2021)在《体育锻炼行为、心理资本与大学生“空心病”现象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国家对全民的身心健康一直很重视。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青春活泼的群体,其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程度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标志之一。相关研究发现,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出现了部分以人生意义感缺失为核心表现,以孤独、抑郁、人际交往问题、自我评价偏差和自杀意念与尝试为主要表现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即“空心病”现象。而体育锻炼是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因此,本研究基于调查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心理资本及“空心病”现象的基本现状,在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与自我损耗理论下,探索与分析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心理资本及“空心病”现象的相互关系,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建议,意图通过体育锻炼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改善“空心病”现象。本研究以随机抽样方法将山东省内十所高校的11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被试,采用实地现场发放与网络采集相结合的途径共发放1100份调查问卷,其中回收问卷1073份,经整理后得到有效问卷1026份。本研究使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心理资本量表及大学生“空心病”现象表现问卷(得分越高表明被试者越积极)作为研究工具,对所回收数据采用EXCEL2010、SPSS26.0、AMO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1.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及各维度处于中等水平,心理资本及各维度、“空心病”现象及各维度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心理资本与“空心病”现象两两显着相关,其中锻炼时间及锻炼频率与心理资本的韧性维度、体育锻炼行为及锻炼强度与“空心病”现象的孤独维度不存在显着相关。2.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及心理资本受性别影响,“空心病”现象不受性别影响;体育锻炼行为、心理资本及“空心病”现象受专业、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状况影响;体育锻炼行为受年级影响,心理资本及“空心病”现象不受年级影响。3.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心理资本对“空心病”现象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且心理资本在体育锻炼行为与“空心病”现象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表明体育锻炼既可直接削弱消极心理问题,又能通过提升积极心理品质减轻不良心理问题。根据研究发现,提出如下建议:1.学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加课外体育小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2.家庭应营造和谐的家庭体育氛围,做好模范带头作用,保持对大学生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注度。3.大学生应主动进行锻炼,关注个人身体健康的同时关注心理健康,努力提升心理资本。
曹忠格[5](2020)在《体育舞蹈锻炼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以南昌市老年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经济的稳步发展,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也在随之增长,因此对老年人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愈加重要。体育舞蹈锻炼作为一种经济且易为大众所接受的方式,对促进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和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了体育舞蹈锻炼对老年人主观幸福观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对南昌市约623名老人(南昌市老年大学的体育舞蹈班学员313人和普通社区老年人310人)作为调查对象,将其分为舞蹈组和非舞蹈组。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南昌市老年群体的体育舞蹈锻炼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通过是否施行舞蹈训练,对其主观幸福感和SCL-90进行了测查。1.主观幸福感和SCL-90的各个维度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均表明,当前收集的数据的信效度是可行的,同时也说明主观幸福感量表和SCL-90适用于当前的研究。2.南昌市老年大学体育舞蹈班学员比社区普通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实测前后有显着的提升和改善,说明老年大学体育舞蹈课程对老年人幸福感的提升有促进作用。3.南昌市老年大学体育舞蹈班学员比社区普通老年人SCL-90各因子分的在实测前后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其中,舞蹈班突出抑制的是,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恐怖因子分、精神病性因子分、抑郁因子分和敌对因子分。在本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归纳为,体育舞蹈训练作为老年人在行动上便于实现的手段,对于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状态的改善具有促进作用。
公钰雪[6](2020)在《济南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立足于济南市在校大学生实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济南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现状,探索济南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相关关系。通过对体育生活方式的系统分析,阐述济南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养成的体育活动主体、活动条件和活动形式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性,并为引导济南市大学生养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建议,为济南市高校体育教学提供现实和理论依据,最终服务于济南市高校体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研究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济南市8所高校901名自愿参加调查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体育生活方式调查问卷》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量评价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现状。以SPSS20.0为数据分析工具,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通过本研究的调查与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体育生活方式方面,济南市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类型以健康型、愉悦型为主,以健美型、社会型为辅,挑战型和学习型较少。体育参与行为活动差异表现在性别、年级、生源地、是否为独生子女、身体条件自评等方面。济南市大学生在选择运动项目时多以传统且不受场地限制的运动项目为主。2.心理健康方面,济南市大学生心理健康平均水平高于国家常模水平。有超过十分之一的学生在《症状自评量表》评价中呈阳性。心理健康差异表现在性别、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身体条件自评等方面。3.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相关分析方面,提高学生运动频率、单次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在中等偏高的强度范围,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有积极的作用;运动动机为健康型和愉悦型体育生活方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少;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总体呈正相关,其中相关最高的是抑郁,参加体育活动不积极的人更有可能有抑郁倾向。与自身需求型体育生活方式相关最大的也是抑郁,与社会拓展型体育生活方式相关最大的是人际关系敏感。
吴非格[7](2020)在《标准舞锻炼对中年人身体素质及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唐山市中年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提高国民身心健康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健康已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议题,受到国家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也提到,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提高国民体质健康,增强国民身体素质,是当代社会应重视的问题;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强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是我们要实现的目标。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加速加深,中老年人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中年人是即将过渡到老年阶段的群体,他们是社会的中坚力量,而人到中年,身体素质在不知不觉中下降,承受着繁重的工作和家庭重担的同时,又长期存在着精神上的紧张和心理上高强度的压力,这种状况严重地威胁着中年人的身心健康。他们迫切需要采取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健身方式,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相对于老年人来说,中年人更适合进行多样化方式的锻炼,体育舞蹈是体育和艺术的融合,作为体育舞蹈项目之一的标准舞,是一种具有规范性、专业性的舞蹈,深受各年龄段人群,尤其是中年人的喜爱。本文选取了60名河北省唐山市的中年人(45-59周岁)作为实验对象(男性30名,女性3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0人,其中对照组成员保持原有生活作息不变,实验组成员以标准舞的基础练习和华尔兹、探戈的一些基础动作为主要内容,进行了为期12周的锻炼,通过对两组实验对象身体素质以及心理健康程度相关指标的测量,在实验前后对测量的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其中的变化,探究标准舞对唐山市中年人身体素质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本文参考国民体质监测标准,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数据分析法对收集到的相关指标的数据的变化进行研究,旨在通过本次实验研究,用实际数据直观的阐述标准舞锻炼对中年人身体素质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推广标准舞这一锻炼方式,为标准舞这一健身项目提供更科学、更合理的理论依据,使中年人能够更科学合理的进行标准舞锻炼,改善体质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标准舞锻炼使中年人握力水平的数值呈现出上升趋势,但在实验周期中变化不明显,表明基础力量方面的影响并不显着。2.标准舞锻炼前后对照组与实验组的选择反应时发展具有相对明显的显着性差异,表明标准舞的锻炼使中年人的选择反应时有一定程度的缩减,随着实验中的标准舞锻炼进行,中年人的灵敏素质有所提高。3.两组实验数据对比表明标准舞锻炼对中年人的坐位体前屈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对中年人提高柔韧素质有益。实验结果存在显着性差异,即标准舞锻炼对中年人的柔韧素质水平有所提高。4.数据表明,标准舞的锻炼干预使得实验组的闭目单足站立时间变长,实验后两组实验对象的闭目单足站立水平发展存在显着性差异,即标准舞锻炼对改善中年人的平衡能力有益。5.心理健康方面,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意、精神病性及其他因子的数据变化存在显着性差异,但其中的恐怖因子和偏执因子的变化没有呈现显着性差异,总体来说,适当的标准舞锻炼能够有效改善中年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减少消极反应,对中年人的心理健康起到促进作用。
金山[8](2019)在《乒乓球练习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及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探讨12周中等强度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并通过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及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旨在确立乒乓球运动在大学生身心素质发展中的价值,为今后乒乓球运动在高校的深入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对大学体育选项课程项目开展和大学生身体素质都有着一定的实践参考意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采用方便取样方法选取扬州大学荷花池校区18级非体育专业大一新生共98人,实验组(男生25人,女生23人)48人,对照组(男生26人,女生24人)共50人按不同强度分为实验组、对照组进行乒乓球运动干预,实施12周、每周2次,共计90分钟的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乒乓球运动干预。采用大学生身体素质测试方法和《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进行实验,以班级为单位,采取团体测量方式分别在实验前1周和实验干预后进行测量。研究结果:(1)经过12周的实验干预后,大学生身体素质50米、立定跳远存在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P<0.05),在耐力素质与柔韧素质上不存在差异。(2)经过12周的实验干预后,大学生心理健康在焦虑、抑郁、社会退宿、精神病倾向以及总分上存在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P<0.05),在自卑、性心理障碍、强迫、依赖上存在时间的主效应(P<0.05)。研究结论:(1)经过12周的乒乓球练习实验,大学生身体素质在速度素质、力量素质方面有明显提高;在耐力素质与柔韧素质方面没有显着影响。(2)经过12周的乒乓球练习实验,大学生在焦虑、抑郁、社会退缩、精神病倾向方面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李彬彬[9](2019)在《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体育教学对于提高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学中的运动负荷影响着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本研究以教学中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关系为切入点,力图明确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情况,了解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不同负荷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不同维度各产生什么影响,为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的设计、控制及改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提供指导。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了解济南实验初中体育教学运动负荷现状及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此基础上对八年级140名学生进行实验研究,对照班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将学生心率控制在120-135次/min范围内;实验班每节课安排十分钟的体能练习,并将运动技能的学习融入到二十分钟的比赛中去,将心率控制在135-150次/min范围内,对实验前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以此研究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各维度产生的影响。调查研究结果:(1)当前初中体育教学存在运动负荷过低、学生练习时间不充足、动作练习不到位、教师缺乏对运动负荷的正确认识等问题;(2)当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多项维度存在不同程度问题,最突出的是学习压力和情绪不平衡问题。实验研究结果:(1)实验后实验班学生的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平衡性维度得分降低且有显着性差异(p<0.05),心理平衡性维度得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2)实验后对照班学生适应不良维度得分降低且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他维度得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还存在着较多问题,教师不能对运动负荷进行及时有效地调控,这严重影响着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2)当前初中学生表现出的心理健康问题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这就需要各界力量形成合力来改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体育教学是必要途径之一;(3)体育教学不同运动负荷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各维度起到不同作用,中等负荷对心理健康中的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平衡性维度起到正向作用,对心理平衡性维度作用不明显;低负荷对心理健康的适应性维度起到正向作用,对其他维度作用不明显。
白东欢[10](2019)在《河南省师范类高校大学生心理资本与体育学习绩效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师范类高校是未来各级各类学校师资力量的摇篮,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如何培育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和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学习绩效,是多年来研究的重要课题。了解河南省师范类高校大学生心理资本和体育学习绩效的现状,并找出其中的影响因素,这对于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培育和体育学习绩效的提高会起到积极作用。从不同变量个体的心理资本和体育学习绩效的关系出发,进一步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了解大学生心理资本对体育学习绩效的影响。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三种研究方法对河南省师范类高校的大学生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对师范类高校大学生的年级、性别、专业、身体形态四个方面对心理资本和体育学习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运用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进行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河南省师范类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得分为4.7914,高于平均值(均值=4),说明大学生的心理资本程度较高;河南省师范类高校大学生的体育学习绩效得分为3.7427,高于平均值(均值=3),说明大学生体育学习绩效水平较高。2.心理资本在不同年级、性别、专业、身体形态上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体育学习绩效在性别、专业、身体形态上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在年级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3.河南省师范类高校大学生心理资本与体育学习绩效之间,具有强相关关系(0.687);从整体上看,自变量(心理资本)对因变量(体育学习绩效),具有较强的预测,心理资本总体对体育学习绩效的影响,是正向的。
二、论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体育参与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2.相关文献回顾 |
2.1 研究理论基础 |
2.1.1 亲社会行为理论 |
2.1.2 符号互动理论 |
2.1.3 社会认知理论 |
2.2 亲社会行为相关研究 |
2.2.1 亲社会行为概念界定与发展 |
2.2.2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
2.3 体育参与相关研究 |
2.3.1 体育参与概念界定与发展 |
2.3.2 体育参与文献回顾 |
2.4 心理资本相关研究 |
2.4.1 心理资本概念界定与发展 |
2.4.2 心理资本的文献回顾 |
2.5 体育参与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相关文献回顾 |
2.6 体育参与与心理资本的相关文献回顾 |
2.7 心理资本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文献回顾 |
2.8 文献小结 |
3.研究设计 |
3.1 变量测量与问卷设计 |
3.1.1 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 |
3.1.2 体育参与量表 |
3.1.3 心理资本量表 |
3.2 研究假设 |
3.2.1 体育参与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假设 |
3.2.2 体育参与与心理资本的关系假设 |
3.2.3 心理资本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假设 |
3.2.4 心理资本中介作用的关系假设 |
3.3 变量测量 |
3.3.1 体育参与的测量 |
3.3.2 心理资本的测量 |
3.3.3 亲社会行为的测量 |
3.4 研究设计 |
3.5 预调研 |
4.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
4.1 调查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资料法 |
4.2.2 问卷调查法 |
4.2.3 数理统计法 |
4.2.4 访谈法 |
5.实证分析与假设检验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1.1 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
5.1.2 观测指标描述性分析 |
5.2 信效度分析 |
5.2.1 信度分析 |
5.2.2 效度分析 |
5.2.3 小结 |
5.3 控制变量的T检验 |
5.4 相关分析 |
5.5 回归分析 |
5.5.1 体育参与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回归分析 |
5.5.2 体育参与对心理资本的回归分析 |
5.5.3 心理资本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回归分析 |
5.6 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 |
5.7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7.1 各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
5.7.2 结果讨论与分析 |
6.研究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实践的启示 |
7.研究贡献、不足与展望 |
7.1 研究贡献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太极拳对中老年人心境状态和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国家战略 |
1.1.2 发掘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2.2.1 理论意义 |
2.2.2 实践价值 |
3 研究内容和论文安排 |
4 文献综述 |
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4.1.1 中老年人 |
4.1.2 太极拳 |
4.1.3 心理健康 |
4.1.4 心境状态 |
4.1.5 主观幸福感 |
4.2 太极拳的历史源流 |
4.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3.1 体育运动与心境状态 |
4.3.2 体育运动与主观幸福感 |
4.3.3 太极拳与心理健康 |
4.3.4 中老年人心理健康 |
5 研究对象与方法 |
5.1 研究对象 |
5.2 研究方法 |
5.2.1 文献资料法 |
5.2.2 问卷调查法 |
5.2.3 观察法 |
5.2.4 访谈法 |
5.2.5 数理统计法 |
5.2.6 比较分析法 |
6 研究结果与分析 |
6.1 哈尔滨市中老年人参加太极拳锻炼情况 |
6.1.1 哈尔滨市参加太极拳锻炼的中老年人基本情况 |
6.1.2 太极拳参与者的锻炼时长、锻炼次数、锻炼持续时间分布 |
6.2 太极拳对中老年人心境状态的改善分析 |
6.2.1 太极拳对中老年人正性心境的影响 |
6.2.2 太极拳对中老年人负性心境的影响 |
6.2.3 太极拳对中老年人锻炼前后心境状态的比较 |
6.3 太极拳对中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改善分析 |
6.3.1 太极拳对中老年人正性情感、正性体验的影响 |
6.3.2 太极拳对中老年人负性情感、负性体验的影响 |
6.3.3 太极拳对中老年人锻炼前后主观幸福感的比较 |
6.4 参加太极拳锻炼人群的心境状态比较分析 |
6.4.1 不同性别太极拳锻炼者心境状态 |
6.4.2 不同年龄太极拳锻炼者心境状态 |
6.4.3 不同次数太极拳锻炼者心境状态 |
6.4.4 不同时长太极拳锻炼者心境状态 |
6.4.5 不同持续时间太极拳锻炼者心境状态 |
6.5 参加太极拳锻炼人群的主观幸福感比较分析 |
6.5.1 不同性别太极拳锻炼者主观幸福感 |
6.5.2 不同年龄太极拳锻炼者主观幸福感 |
6.5.3 不同次数太极拳锻炼者主观幸福感 |
6.5.4 不同时长太极拳锻炼者主观幸福感 |
6.5.5 不同持续时间太极拳锻炼者主观幸福感 |
6.6 观察、访谈结果分析 |
6.7 研究对策 |
7 研究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后续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术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全员运动会对小学生心理效益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心理效益的概念 |
2.1.2 积极心理效益的概念 |
2.1.3 全员运动会的概念 |
2.1.4 中高年级小学生的概念 |
2.1.5 体育锻炼的概念 |
2.2 研究理论基础 |
2.2.1 积极心理效益理论 |
2.2.2 生物学理论 |
2.2.3 生理学理论 |
2.2.4 心理健康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体育锻炼与心理效益国外研究现状 |
2.3.2 体育锻炼心理效益国内研究现状 |
2.3.3 群体、集体运动对心理效益的影响 |
2.3.4 国内全员运动会项目开展现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3 研究路线框架 |
3.4 研究假设 |
3.5 全员运动会安排流程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小学生参与全员运动会前的心理效益数据分析 |
4.1.1 小学生参与全员运动会前的心理效益整体特征 |
4.1.2 小学生性别与积极心理效益的相关研究 |
4.1.3 不同年级小学生与积极心理效益相关性研究 |
4.1.4 小学生是否喜爱体育锻炼与积极心理效益相关性研究 |
4.2 参与全员运动会后心理效益数据对比分析 |
4.2.1 参与全员运动会后心理效益数据整体对比分析 |
4.2.2 全员运动会后小学生体育锻炼积极心理效益无显着性别差异 |
4.2.3 三年级学生参与全员运动会前后心理效益数据对比分析 |
4.2.4 四年级学生参与全员运动会前后的心理效益数据对比分析 |
4.2.5 五年级学生参与全员运动会前后心理效益数据对比分析 |
4.2.6 参与全员运动会后不同年级心理效益的数据差异分析 |
4.3 讨论与分析 |
4.3.1 全员运动会前小学生心理效益状况 |
4.3.2 全员运动会对小学生心理效益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第六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1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评价问卷》 |
致谢 |
(4)体育锻炼行为、心理资本与大学生“空心病”现象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 |
2.1.2 自我损耗理论 |
2.2 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综述 |
2.2.1 体育锻炼行为的含义 |
2.2.2 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现状 |
2.3 心理资本研究综述 |
2.3.1 心理资本的含义 |
2.3.2 心理资本的结构与测量 |
2.3.3 心理资本的研究现状 |
2.4 “空心病”现象研究综述 |
2.4.1 “空心病”现象的含义 |
2.4.2 “空心病”现象的结构与测量 |
2.4.3 “空心病”现象的研究现状 |
2.5 研究假设 |
2.5.1 体育锻炼行为与心理资本 |
2.5.2 体育锻炼行为与“空心病”现象 |
2.5.3 心理资本与“空心病”现象 |
2.5.4 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 |
2.6 理论模型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设计与数据处理 |
4.1 研究被试 |
4.2 测量工具 |
4.3 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4.3.1 信度检验 |
4.3.2 效度检验 |
4.4 共同方法偏差 |
5 研究结果 |
5.1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心理资本及“空心病”现象的现状 |
5.1.1 体育锻炼行为总体特点与人口统计学差异 |
5.1.2 心理资本总体特点与人口统计学差异 |
5.1.3 “空心病”现象总体特点与人口统计学差异 |
5.2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心理资本与“空心病”现象的相关关系 |
5.2.1 体育锻炼行为与心理资本的相关关系 |
5.2.2 体育锻炼行为与“空心病”现象的相关关系 |
5.2.3 心理资本与“空心病”现象的相关关系 |
5.3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心理资本与“空心病”现象的回归关系 |
5.3.1 体育锻炼行为与心理资本的回归关系 |
5.3.2 体育锻炼行为与“空心病”现象的回归关系 |
5.3.3 心理资本与“空心病”现象的回归关系 |
5.4 心理资本的中介效应检验 |
6 分析与讨论 |
6.1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心理资本及“空心病”现象的现状 |
6.1.1 体育锻炼行为的基本情况与人口统计学差异 |
6.1.2 心理资本的基本情况与人口统计学差异 |
6.1.3 “空心病”现象的基本情况与人口统计学差异 |
6.2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心理资本与“空心病”现象的关系 |
6.2.1 体育锻炼行为与心理资本的关系 |
6.2.2 体育锻炼行为与“空心病”现象的关系 |
6.2.3 心理资本与“空心病”现象的关系 |
6.3 心理资本在体育锻炼行为与大学生“空心病”现象间的中介效应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7.2.1 学校方面 |
7.2.2 家庭方面 |
7.2.3 学生方面 |
7.3 研究局限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5)体育舞蹈锻炼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以南昌市老年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体育舞蹈概述 |
2.1.1 体育舞蹈的概念 |
2.1.2 体育舞蹈的起源与发展 |
2.1.3 体育舞蹈开展现状的研究现状 |
2.1.4 有关体育舞蹈价值研究状况 |
2.2 老年人与人口老龄化 |
2.2.1 老年人概念的界定 |
2.2.2 人口老龄化 |
2.3 主观幸福感的概述 |
2.3.1 主观幸福感的含义 |
2.3.2 主观幸福感的特征 |
2.3.3 主观幸福感的结构 |
2.3.4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
2.3.5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 |
2.3.6 体育舞蹈对中老年人影响的研究 |
2.3.7 体育舞蹈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相关研究 |
2.3.8 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
4.1 社区普通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量表和SCL-90前后测数据验证性因子分析 |
4.1.1 社区普通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量表前测数据验证性因子分析 |
4.1.2 社区普通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量表后测数据验证性因子分析 |
4.1.3 社区普通老年人SCL-90量表前测数据验证性因子分析 |
4.1.4 社区普通老年人SCL-90量表后测数据验证性因子分析 |
4.2 体育舞蹈班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量表和SCL-90前后测数据验证性因子分析 |
4.2.1 体育舞蹈班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量表前测数据验证性因子分析 |
4.2.2 体育舞蹈班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量表后测数据验证性因子分析 |
4.2.3 体育舞蹈班老年人SCL-90量表前测数据验证性因子分析 |
4.2.4 体育舞蹈班老年人SCL-90量表后测数据验证性因子分析 |
4.3 体育舞蹈班学员与社区普通老年人人口学描述性分析 |
4.4 体育舞蹈班学员与社区普通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的比较 |
4.4.1 体育舞蹈班学员与社区普通老年人前测数据的比较 |
4.4.2 体育舞蹈班学员与社区普通老年人后测数据的比较 |
4.4.3 社区普通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前测和后测数据的比较 |
4.4.4 体育舞蹈班学员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前测和后测数据的比较 |
4.5 体育舞蹈班学员与社区普通老年人在SCL-90上的比较分析 |
4.5.1 体育舞蹈班学员与社区普通老年人SCL-90前测数据的比较 |
4.5.2 体育舞蹈班学员与社区普通老年人SCL-90后测数据的比较 |
4.5.3 社区普通老年人SCL-90前测和后测数据的比较分析 |
4.5.4 体育舞蹈班学员SCL-90前测和后测数据的比较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研究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基本信息问卷 |
附录二 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问卷 |
附录三 SCL-90症状自评量表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6)济南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体育生活方式 |
1.3.2 大学生心理健康 |
1.3.3 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济南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现状 |
3.1.1 体育生活方式的体育活动主体 |
3.1.2 济南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活动条件 |
3.1.3 济南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活动形式 |
3.1.4 济南市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实际 |
3.2 济南市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
3.2.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总体情况分析 |
3.2.2 心理健康状况的群体差异分析 |
3.2.3 严重心理症状情况分析 |
3.3 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分析 |
3.3.1 体育活动参与与心理健康 |
3.3.2 不同体育生活方式倾向与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性分析 |
3.3.3 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自评结果的相关分析 |
4 结论和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4.2.1 人群关注 |
4.2.2 策略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7)标准舞锻炼对中年人身体素质及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唐山市中年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研究依据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1.标准舞 |
2.中年人 |
3.身体素质 |
4.心理健康 |
(二)研究现状 |
1.标准舞发展现状 |
2.中年人身心健康研究现状 |
3.体育舞蹈对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现状 |
4.体育舞蹈对中年人身心健康实施干预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资料法 |
2.问卷调查法 |
3.实验法 |
4.数据统计法 |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标准舞锻炼前后中年人身体素质相关数据分析 |
1.力量素质数据对比分析 |
2.灵敏素质数据对比分析 |
3.柔韧素质数据对比分析 |
4.平衡能力数据对比分析 |
(二)SCL-90 心理健康自评量表数据分析 |
1.标准舞锻炼后SCL-90 量表测试结果 |
2.SCL-90 测试结果分析 |
五、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1.标准舞锻炼对中年人身体素质的影响 |
2.标准舞锻炼对中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
(二)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乒乓球练习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及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文献综述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 |
1.2.1 乒乓球的历史与发展 |
1.2.2 乒乓球的运动特点 |
1.2.3 大学生身体素质评价指标 |
1.2.4 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
1.2.5 大学生身体素质测试方法 |
1.2.6 运动对身体素质的影响研究现状 |
1.3 心理健康 |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实验法 |
2.2.3 心理测量法 |
2.2.4 问卷调查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三 研究结果 |
3.1 实验前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及心理健康的同质性检验 |
3.1.1 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大学生身体素质各维度同质性检验 |
3.1.2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心理健康水平同质性检验 |
3.2 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
3.2.1 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速度素质的的影响 |
3.2.2 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耐力素质的的影响 |
3.2.3 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柔韧素质的的影响 |
3.2.4 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力量素质的的影响 |
3.3 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子维度的影响分析 |
3.3.1 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躯体化的的影响 |
3.3.2 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焦虑的的影响 |
3.3.3 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抑郁的的影响 |
3.3.4 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自卑的的影响 |
3.3.5 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社会退缩的的影响 |
3.3.6 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社会攻击的的影响 |
3.3.7 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性心理障碍的影响 |
3.3.8 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偏执的影响 |
3.3.9 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强迫的影响 |
3.3.10 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依赖的影响 |
3.3.11 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冲动的影响 |
3.3.12 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精神病倾向的影响 |
3.3.13 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总分的影响 |
四 讨论 |
4.1 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
4.2 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表一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 |
教案 |
1、实验组教案 |
大一乒乓球教学计划(实验组) |
教案 |
2、对照组教案 |
大一乒乓球教学计划(对照组) |
(9)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我国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
1.1.2 国家重视初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
1.1.3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出明确要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运动负荷相关研究 |
2.1.1 运动负荷的概念 |
2.1.2 运动负荷研究现状 |
2.1.3 有关运动负荷评定的研究 |
2.2 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
2.2.1 心理健康的概念 |
2.2.2 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 |
2.2.3 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
2.3 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
2.3.1 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
2.3.2 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地调查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初中学生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 |
4.1.1 初中学生体育教学运动负荷现状 |
4.1.2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
4.2 运动负荷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 |
4.2.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心理健康测试指标差异性 |
4.2.2 实验班实验前后心理健康测试指标差异性 |
4.2.3 对照班实验前后心理健康测试指标差异性 |
4.2.4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心理健康测试指标差异性 |
4.2.5 体育教学运动负荷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各维度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河南省师范类高校大学生心理资本与体育学习绩效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河南省师范类高校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特征分析 |
3.1.1 河南省师范类高校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整体情况 |
3.1.2 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差异分析 |
3.1.3 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差异分析 |
3.1.4 不同专业类别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差异分析 |
3.1.5 不同身体形态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差异分析 |
3.2 河南省师范类高校大学生体育学习绩效的状况分析 |
3.2.1 河南省师范类高校大学生体育学习绩效的整体状况分析 |
3.2.2 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学习绩效的差异分析 |
3.2.3 不同年级大学生体育学习绩效的差异分析 |
3.2.4 不同专业类别大学生体育学习绩效的差异分析 |
3.2.5 不同身体形态大学生体育学习绩效的差异分析 |
3.3 河南省师范类高校大学生心理资本与体育学习绩效的关系研究 |
3.3.1 河南省师范类高校大学生心理资本与体育学习绩效的相关分析 |
3.3.2 河南省师范类高校大学生心理资本与体育学习绩效的回归分析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论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体育参与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D]. 陆雨.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2]太极拳对中老年人心境状态和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D]. 郭君婷.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3]全员运动会对小学生心理效益影响的实证研究[D]. 吕丹.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4]体育锻炼行为、心理资本与大学生“空心病”现象的关系研究[D]. 张曦.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5]体育舞蹈锻炼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以南昌市老年大学为例[D]. 曹忠格. 江西师范大学, 2020(05)
- [6]济南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相关研究[D]. 公钰雪. 山东体育学院, 2020(02)
- [7]标准舞锻炼对中年人身体素质及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唐山市中年人为例[D]. 吴非格.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8]乒乓球练习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及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D]. 金山. 扬州大学, 2019(02)
- [9]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D]. 李彬彬. 济南大学, 2019(01)
- [10]河南省师范类高校大学生心理资本与体育学习绩效的关系研究[D]. 白东欢. 延边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