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生态经济示范区养蜂业发展的思考

池州生态经济示范区养蜂业发展的思考

一、池州市生态经济示范区发展养蜂业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龙济川[1](2021)在《生态翻译学视域下《九华黄精广告汇编》汉英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

杨鹏[2](2020)在《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安全时空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过度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导致城市土地生态系统不断恶化,特别是在土地承载力较弱的地区,城市土地生态系统不堪重负。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地带,在其高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土地生态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时期,关键区域的土地生态安全问题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研究问题。本文通过构建土地生态安全的DPSIR模型,利用综合指数法,对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进行了评价;同时利用全局自相关、局部自相关、LISA聚类分析等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了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安全的时空演化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安全的驱动因素;并根据相应研究成果,给出了改善土地生态安全的政策建议。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人地关系理论,分析了土地生态系统中人类活动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理清了土地生态安全的驱动因素;通过生态承载力理论,理清了土地生态系统承载力的相关定义与测算方法,为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划分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可持续发展理论,理清了土地生态安全的研究目标,即促进土地自然、经济、社会属性的可持续发展。(2)通过分析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安全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得出:在时间上,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安全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土地生态系统压力正在逐步减小,土地生态安全状况逐步改善;空间上,土地生态安全水平从东向西逐步递减,跟中国的三级地势基本吻合;区域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下游的高值集聚中心;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中游的高值集聚中心;成渝城市群为上游的高值集聚中心。(3)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安全的主导驱动因素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土地生产效率、城市化水平等因素,但在长江经济带的不同区域,这些因素的驱动效果存在显着的差异。自然本底条件较差和土地生产效率较低是上游地区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偏低的原因;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和趋于合理化的城镇化过程是提升中游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的主导驱动因素;不断强化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持续优化的产业结构是下游地区土地生态安全持续改善的原因。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土地生态保护政策应该继续被严格实行,保障土地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关系,切实有效提高长江经济带各区域的土地生态安全水平;(2)构建差异化的土地生态保护政策体系,针对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安全的空间差异性特征,土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需要因地制宜的进行推进;(3)发挥集聚效益和相邻优势,促进区域间土地生态安全的整体性提升。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作为土地生态安全的高值集聚区,利用好这些高值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间土地生态安全的整体性提高;(4)重点提升热点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带动冷点地区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的提升。

刘美艳[3](2019)在《黑龙江森工林区林下经济产业贡献度研究》文中指出黑龙江森工林区森林资源丰富,国家为了保护林区的森林资源,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确定大小兴安岭的生态功能区,并于2014年起全面禁伐,林业生产从以前的木材生产转变为生态建设为主。林区保证生态优先发展的同时,林区职工的生活水平,林区经济的增长和转型问题,是林区目前面临的新问题。林下经济产业作为一个绿色新兴产业,涵盖范围广,有诸多优势,但是通过开展林下经营,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是否能解决林区存在的问题,如林区的产业结构问题,林区的经济增长问题,职工家庭的收入问题等,都有待进行进一步论证。本研究以产业关联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为基础,采用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以黑龙江森工林区林下经济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开展林下经济,对林区经济总值、林区经济转型和职工家庭收入的贡献程度。文中通过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林下经济、林下经济产业、贡献度等概念进行诠释和界定,采用描述性统计说明方法对黑龙江森工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描述,并归纳总结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存在的问题,从定性的角度分析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对林区经济增长、经济转型以及林区职工家庭收入产生作用的机理。分析林下经济与林业产业发展的相关性,采用灰色关联模型研究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对林业经济的贡献,基于四大主要林下经济模式进行结构分析,从动态和静态两个维度运用数理分析来说明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对林业总产值具有较大贡献,无论是动态分析还是静态分析,均显示出不同阶段黑龙江森工林区林下经济产值与各个子项目产值的关联度均较密切,但在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各子项目中,林下种植与林下经济总产值的关联程度最大,其次是林产品采集和加工业,再次是森林旅游,林下养殖与林下经济总产值的关联程度最小。然后运用VAR模型分析林下经济对林区经济转型的贡献度,分析结果表明,林下种植业产值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引致下一年林区经济产值增加0.75个百分点;林下养殖业产值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引致下一年林区经济产值增加0.47个百分点;林产品采集和加工业产值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引致下一年林区经济产值增加0.64个百分点;森林旅游业产值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引致下一年林区经济产值增加0.58个百分点。研究发展林下经济对黑龙江森工林区职工家庭收入的贡献。首先分析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与职工家庭收入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林下经济发展对职工家庭收入的贡献,基于四大主要林下经济模式运用最小二乘法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展开定量研究,并以林下种植和森林旅游两大主要林下经济项目为案例,对绥阳林业局开展木耳栽培的家庭以及汤旺河林业局开展森林旅游的家庭收入进行分析,研究典型林下经济项目对职工家庭收入产生的影响。通过对绥阳林业局的黑木耳产业研究显示:职工的年龄、受教育年限以及家庭人口数量对职工家庭总收入都有正影响,其中职工的年龄每增加1岁,家庭总收入会升高4.1%,职工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家庭总收入会增加12.7%,家庭人口每增加一个,能给家庭总收入带来的增加比为7.9%。而黑木耳的产量每增加1%,职工家庭收入增加3.8%。通过对汤旺河林业局的森林旅游产业研究显示:在汤旺河林业局开展的森林旅游总收入每增长1万元,会为林区职工家庭带来410元总收入的增加。在此基础上,又展开对比分析,把统计资料分组:第一组是开展林下经营的职工家庭,第二组是未开展林下经营的职工家庭。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参与林下经营的职工家庭收入高于未参与林下经营的职工家庭的收入,这个差距是源于开展林下经济与否所引发,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开展林下经济对于促进林区职工家庭增收具有显着影响。最后,结合前文对黑龙江森工林区林下经济的贡献度的分析,从政策、资本、人力、技术、资源五个维度对林下经济产业贡献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并再次结合调研数据,把五个指标分别进行量化,利用多元回归分析了各个影响因素产生影响是否显着,研究结果表明政策、资金、受教育程度这几个方面是对林下经济产业贡献度有最显着影响的因素。结合分析结果,从政策、金融、科技创新等几个角度提出促进林下经济产业贡献度的对策建议。黑龙江森工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速度迅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对林区的经济增长、经济转型、职工家庭收入的增加都起了较大作用,但是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将来不断探索总结,摸索出成熟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引导林下经济产业良性发展,并成为林区的支柱产业。

李垠辉[4](2019)在《吉林省集安市特色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特色农业的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吉林省集安市立足于其良好的区位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集安市通过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利用特色资源培育出特色农业产业,加快了现代农业的步伐,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随着集安市特色农业的迅速发展,使得一些原本长期存在的问题日益显现,交通条件落后、劳动力文化水平低、生态环境日益恶劣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对涉农部门以及特色农业种植户的实地调研,对吉林省集安市特色农业发展展开研究。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对特色农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集安市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梳理,运用SWOT分析法剖析集安市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借鉴国内外特色农业发展的经验,结合集安市实际情况,从改善交通条件,提高农业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人才培训,奠定产业人才保障;拓宽宣传营销渠道,深入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加大质量监管力度,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特色农业抗灾能力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等方面为进一步发展集安市特色农业提出相应的建议。

蔡文博[5](2018)在《安徽省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及产业发展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安徽是我国南方集体林区的重点省份,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发展林下经济,已经成为重要的配套改革举措,对于提升林业综合效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文章在分析林下经济国内外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梳理了林下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我国宏观层面支持林下经济发展的有关文件规划等,阐述了林下经济研究背景和开展林下经济模式、发展对策研究的意义,提出了具体研究方法,并分析了安徽省2017年林下经济发展情况,得出以下结论:安徽省林下经济模式中,森林旅游为林下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皖南山区发展林下经济效益最好。全省林业企业实现总产值为1696746.33万元,在新型林业经营总产值中占比达58.54%,林业企业是全省新型林业的主要经营主体。安徽省林下经济不同林下种植方式在各个地区均有分布,但各地主要发展模式存在差异。养殖类林下经济以林禽养殖为主要发展方式。不同林下采集农产品在地区分布上存在差异,不同地区的主要采集类林下经济产品各有侧重。从森林景观面积域统计结果来看,受益于区位优势,黄山市、六安市、宣城市为全省森林景观主要分布区域。安徽省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发展氛围不浓,创新举措不多;发展规模较小,产值比重不大;技术指导不到位,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基础设施落后,科技含量偏低;辐射能力不强,带动作用不明显。主要发展对策为:积极推进互联网+林下经济;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注重宣传,加强引导;培育龙头,示范带动;鼓励创新,深化发展;拓宽渠道,加大扶持;加强指导,注重培训。

麦热木尼沙·吾布力[6](2016)在《对阿克苏地区养蜂业发展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养蜂业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蜜蜂以其特有的生物学本能,参与大自然中生态平衡,在食物链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阿克苏地区蜂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思考。

林椰妃[7](2016)在《福州市马尾区生态公益林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林业发展中生态需求的满足,加快发展生态公益林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集体林权制度的主体改革任务的基本完成,全面推进生态公益林改革时机已经成熟。马尾区林业以生态公益林为主导,加快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刻不容缓。但是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具有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特征,建设生态公益林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这也制约了生态公益林的发展。因此,如何推动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已成为当前各级政府部门面临的紧迫问题。本文立足马尾区实际,运用公共产品理论和外部效应理论,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以及SWOT分析等方法,在论证政府参与生态公益林建设必要性并归纳总结政府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四种行为手段的基础上,从马尾区实际出发,分析了其生态公益林建设情况及建设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描述了马尾区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政府行为内容,指出了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在问题研究和原因分析及借鉴他人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马尾区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政府行为优化建议。

金燕[8](2016)在《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评估与预测研究 ——以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系统发挥着多种多样的功能,是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注定了其生态价值的不可替代性,研究其生态价值对于增进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正是如此,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的评估正成为国内外生态学者关注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之一。在当前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环境污染形势严峻以及人多地少现实条件的多重挤压下,让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研究成为一项亟需做的重要工作。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自2014年成为首批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在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发挥着示范表率作用,以它为例对其进行生态价值评估与预测,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示范价值,为指导其科学发展以及对其他示范区生态价值评估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一般论文思路,首先分析了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评估与预测研究的理论和现实需求,紧接着从生态价值评估与预测研究的相关方法和技术出发,利用现有的一些生态价值评估方法,嵌入到测度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的评估当中,建立了评估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内容和方法体系,然后以大围山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走访调研,利用Matlab分析工具,对其生态价值作出科学预测,并提炼一些影响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因素,对其作用效果展开实证分析,最后提出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提升的一些系统性策略。不仅为提升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提供现实指导,同时,也为研究其他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提供借鉴和示范。依托上述思路,本研究共设八章,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阐述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评估与预测研究的现实背景基础上,结合本研究对象的特点,回顾了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评估的有关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就生态机制和生态功能的内涵和外延做了主要的阐释,同时,围绕生态价值理论、资产评估理论,公共品理论、预测理论以及现有的生态价值评估方法做了深入研究,吸取其中有利于本研究的一些方法和观点,以支撑本研究的相关研究,同时,就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评估的内容和步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探讨了其生态价值评估的方法。第二,在对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自然地理、自然资源、经济与社会资源情况等进行详细阐述和调研的基础上,为挖掘其生态资源,进行生态价值评估提供依据,并对其生态价值进行具体评估。旨在利用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2006年至2014年的土地利用、气候、生物量、农业、旅游业等观测与统计调查资料,参考美国学者科斯坦萨(Costanza)等1994年对全球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时所采用的部分评价指标,应用ArcGIS及Matlab软件进行空间数据处理、计算、分析、插值,对景区2006-2014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林产品、农产品、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气候调节、净化空气、生态旅游、野生动物栖息地、科技文化等九项指标进行评价,以2014年大围山国家森林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计算为例,得出其林产品生态价值为67.1124亿元、农产品生态价值为2.6240亿元、水源涵养生态价值为52.1930亿元、生态旅游生态价值为4.1298亿元、固碳释氧生态价值为67632万元、净化空气生态价值为26.4349万元、土壤形成与保护生态价值为30.1145亿元、野生动物栖息地生态价值为11.2512亿元、科技文化生态价值为26.4737亿元,其总价值为227.096亿元。经Matlab散点检验表明,大围山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具有长期随时间呈曲线增长的趋势,说明对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重点开发和保护,使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显着增加,且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通过对2006年至2014年的数据分析,研究表明林产品、农场品、水源涵养和生态旅游的价值为直接利用价值,土壤形成与保护、固碳释氧、净化空气、野生动物栖息地和科技文化的价值为间接利用价值,且间接利用价值空间巨大,有待进一步挖掘。近年来,大围山的重点开发,增加了示范区的森林覆盖面积、蓄积量,同时,茂密的森林使景区的空气质量、土壤退化状况和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改善。林产品价值基数大,且以平均每年1亿元的增长幅度上升。农产品价值增长为原来的2倍多,其中大围山梨培养技术以及稳定的大围山桃子产量是主要原因。农产品经济效益增加直接影响了当地居民的农业收入,从而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水源涵养价值增加最为明显,说明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使该地区的地表植被得到良好的恢复,使地表植被、叶片等存蓄水源的能力增加。尤其是近三年来,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外部交通环境高速公路的改善,内部景区大手笔资金投入提质改造,使生态旅游价值发生爆发性的增长。固碳释氧价值较为稳定。净化空气、野生动物栖息地和科技文化的增长趋势也较为明显。第三,对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进行了预测。在对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发展进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数据拟合的原理,运用Matlab plotfit函数建立大围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经济模型,用定量的方法研究其发展趋势,给大围山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制定措施提供数据支持,为科学提出促进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提升的策略提供依据。研究表明,大围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预计在2020年达到281.2亿元,在2030年达到371.4亿元,在2040年达到461.5亿元,而在2050年将达到551.6亿元的较高值,说明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升值空间巨大,应采取措施积极开发与保护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第四,就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的影响因素展开了实证分析。本部分主要结合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基本情况,研究影响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的影响因素,得出相应的启示和建议,对于推动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可以给予其他省份提供示范和借鉴。有鉴于此,本研究利用协整分析方法,以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为例,深入探讨其生态价值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因素及其对生态价值的影响,研究认为,从短期来看,生态价值的直接影响因素是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形成和壮大的原因,而从长期来看,生态价值的间接影响因素对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的促进效应很显着。第五,明确提出了巩固和提升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的策略。研究认为巩固和提升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首要的就是要认真贯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进一步完善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补偿制度,健全其生态保护体制机制,明确和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努力推进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规划编制和实施。

戚伟恒[9](2015)在《安徽省蒙城县休闲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休闲农业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起兴起、发展、壮大的新型业态。它利用农村生产设施、生活环境、生态资源、结合农耕文化、现代科技、想象创意为城市市民提供观光、体验、休闲、娱乐等多项需求融合的农业经营旅游活动,它是以农村为基础、休闲为目的、参与为手段、城市市民为目标的第一、二、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形态,是农业旅游化与旅游农业化的深度融合。此外,休闲农业对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区域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具有战略性意义。蒙城县的休闲农业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景观众多、人文底蕴深厚、田园风光优美、民俗文化浓厚,这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然而,由于蒙城县休闲农业发展刚刚起步规模小、项目少、结构单一、发展层次较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因此,对蒙城县休闲农业的发展进行研究促使其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十分重要。本文在总结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SWOT分析法、亳州市三县休闲农业发展竞合分析法对蒙城县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对蒙城县休闲农业进行了宏观规划。以县域行政区为单位对休闲农业进行宏观规划摆脱了传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套路,对于刚刚兴起的蒙城县休闲农业的发展更具有实际意义。为保障休闲农业规划的顺利实施和推广,本文分别从休闲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构建休闲农业人才体系这几方面提出了详细的对策。

朱江婷[10](2015)在《金融支持皖江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农业的发展对金融业提出了多样化的支持需求,也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空间和巨大的机遇。金融部门如何实施创新,改进服务,加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在概述了现代农业和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相关理论的的基础上,分析了皖江示范区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具有的区位优势明显、农业资源丰富、产业化经营水平较高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等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通过优先做好产业发展规划编制、鼓励各类支农金融机构蓬勃发展、制定优惠金融扶持政策、开展一系列银企对接活动,实现贷款余额大幅度增加等方面的分析,阐明了金融支持皖江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成效;接着运用2008年至2014年农业产值和当年农业贷款增加量数据,采用回归模型分析定量测定了这段时期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实际效果,结果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业贷款每增加1亿元,会带动当年农业产值增加1.3638亿元。论文分析了当前皖江示范区内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资源配置不平衡,金融供给不足,金融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和土地政策等相关政策存在协调难和落实不到位,金融机构支持现代农业的积极性不够高及与长三角地区其他省(市)之间金融开放合作有待加强等的问题。在借鉴美国、法国、韩国和墨西哥、印度等国家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正确处理好金融支持皖江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支持现代农业与发展普惠金融、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信贷总量调控统一性与法人金融机构特殊性和差异性、公司获益与农民增收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关系;通过深入推进改革,构建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用好政策工具,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加快设施建设,提升农村金融综合服务水平,完善农保制度,积极引入综合性保险产品,完善政策机制,出台扶持发展的多项措施,改革配套制度,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强化区域合作,促进与长三角金融机构沟通和交流,成立金融风险互助基金,防范区域内风险蔓延等强化皖江示范区现代农业金融支持对策建议。

二、池州市生态经济示范区发展养蜂业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池州市生态经济示范区发展养蜂业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安全时空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理论基础
        1.2.1 基本概念
        1.2.2 基础理论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国内外相关文献评述
第2章 理论构架与研究方法
    2.1 土地生态安全理论构架
        2.1.1 土地生态安全DPSIR模型分析
        2.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2.1 熵权法
        2.2.2 综合指数法
        2.2.3 自然断点法
        2.2.4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2.2.5 地理探测器模型
        2.2.6 资料来源与技术路线
第3章 土地生态安全水平测算结果
    3.1 研究区概况
    3.2 长江经济带上游土地生态安全状况
        3.2.1 贵州省土地生态安全水平
        3.2.2 云南省土地生态安全水平
        3.2.3 四川省土地生态安全水平
        3.2.4 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
    3.3 长江经济带中游土地生态安全状况
        3.3.1 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水平
        3.3.2 湖北省土地生态安全水平
        3.3.3 江西省土地生态安全水平
    3.4 长江经济带下游土地生态安全状况
        3.4.1 安徽省土地生态安全水平
        3.4.2 江苏省土地生态安全水平
        3.4.3 浙江省土地生态安全水平
        3.4.4 上海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
第4章 土地生态安全的时空演化特征
    4.1 土地生态安全时间演化特征
    4.2 土地生态安全空间演化特征
    4.3 土地生态安全空间关联特征
        4.3.1 全局自相关分析
        4.3.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第5章 土地生态安全的驱动因素分析
    5.1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主导因素识别
    5.2 土地生态安全的主导因素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可能的创新点和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黑龙江森工林区林下经济产业贡献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内文献综述
        1.3.2 国外文献综述
        1.3.3 研究述评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林下经济
        2.1.2 林下经济产业
        2.1.3 贡献度
    2.2 研究的基础理论
        2.2.1 产业关联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2.2.4 转型经济学理论
        2.2.5 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2.2.6 相关理论对本研究的借鉴
3 黑龙江森工林区林下经济产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黑龙江森工林区经济结构
        3.1.1 黑龙江森工林区产业结构现状
        3.1.2 黑龙江森工林区从业者结构分析
        3.1.3 黑龙江森工林区投资情况分析
    3.2 黑龙江森工林区林下经济产业构成
        3.2.1 林下种植
        3.2.2 林下养殖
        3.2.3 林产品采集和加工
        3.2.4 森林旅游
    3.3 黑龙江森工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
        3.3.1 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规模
        3.3.2 林下经济产业集聚情况
    3.4 黑龙江森工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4.1 产业竞争力较弱
        3.4.2 金融支撑不足
        3.4.3 资源配置效率低
        3.4.4 缺乏高新技术支持
        3.4.5 职工文化素质偏低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森工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机理分析
    4.1 林下经济产业促进林区经济增长
        4.1.1 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增长
        4.1.2 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
        4.1.3 提升林区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
        4.1.4 林区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4.2 林下经济产业促进林区经济转型
        4.2.1 产业集群化促进林区经济转型
        4.2.2 复合一体化经营促进林区经济转型
        4.2.3 产业链条延伸促进林区经济转型
    4.3 林下经济产业带动职工家庭增收
        4.3.1 提升产品质量和产品附加值促进职工家庭增收
        4.3.2 实现立体化、多元化生产促进职工家庭增收
        4.3.3 增强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促进职工家庭增收
        4.3.4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职工家庭增收
    4.4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森工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度
    5.1 黑龙江森工林区林业总产值和林下经济产值情况
        5.1.1 黑龙江森工林区林业产业总产值及变化情况
        5.1.2 黑龙江森工林区林下经济子产业发展情况
    5.2 林下经济各子产业与林业产业的相关度对比分析
        5.2.1 变量选取及模型构建
        5.2.2 结果分析
        5.2.3 结论
    5.3 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林下经济产业对林业总产值贡献度分析
        5.3.1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5.3.2 林下经济产业对林业总产值贡献的静态分析
        5.3.3 林下经济产业对林业总产值贡献的动态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森工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对经济转型的贡献度
    6.1 黑龙江森工林区经济转型必要性分析
        6.1.1 黑龙江森工林区经济转型基本情况
        6.1.2 黑龙江森工林区经济转型的优势
    6.2 数据与方法
        6.2.1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6.2.2 指标构建
        6.2.3 模型建立
        6.2.4 研究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VAR模型平稳性检验
        6.3.2 单位根检验
        6.3.3 Granger因果分析
        6.3.4 VAR模型估计结果
        6.3.5 脉冲响应分析
        6.3.6 方差分解
    6.4 结论
    6.5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森工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对林区职工家庭收入贡献度
    7.1 样本区域简介
    7.2 样本区域职工家庭收入概况
    7.3 典型林下经济项目对职工家庭收入的影响分析
        7.3.1 黑木耳种植产业对职工家庭收入的影响
        7.3.2 森林旅游业对职工家庭收入的影响
    7.4 林下经济对职工家庭收入影响对比分析
        7.4.1 模型构建
        7.4.2 变量选择及说明
        7.4.3 模型估计结果
    7.5 本章小结
8 黑龙江森工林区林下经济产业贡献度影响因素分析
    8.1 林下经济产业贡献度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8.1.1 政策对林下经济产业贡献度的影响
        8.1.2 资本对林下经济产业贡献度的影响
        8.1.3 技术进步对林下经济产业贡献度的影响
        8.1.4 劳动力对林下经济产业贡献度的影响
        8.1.5 资源对林下经济产业贡献度的影响
    8.2 林下经济产业贡献度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8.2.1 模型设定
        8.2.2 样本说明
        8.2.3 回归分析
        8.2.4 结果讨论
    8.3 本章小结
9 促进黑龙江森工林区林下经济产业优先发展的对策
    9.1 政府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9.1.1 加大政策性金融对林下经济的支持力度
        9.1.2 进行林下经济的金融供给侧改革
        9.1.3 形成适度竞争的林业金融市场
    9.2 政府增强产业扶持力度
        9.2.1 加大林下养殖的扶持力度
        9.2.2 提升林产品采集和加工的产业化水平
        9.2.3 打造多元化和精品化旅游产品
    9.3 提升技术创新水平
        9.3.1 经营组织化
        9.3.2 操作机械化
        9.3.3 技术现代化
    9.4 大力提升人力资源素质
        9.4.1 丰富职工知识结构
        9.4.2 提高职工专业技术技能
    9.5 本章小结
10 结论及展望
    10.1 结论
    10.2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10.2.1 研究的创新点
        10.2.2 研究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吉林省集安市特色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吉林省集安市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2.1 吉林省集安市特色农业发展的总体概况
    2.2 吉林省集安市特色种植业的发展现状
    2.3 吉林省集安市特色养殖业的发展现状
第三章 吉林省集安市发展特色农业的SWOT分析
    3.1 优势分析
    3.2 劣势分析
    3.3 机遇分析
    3.4 挑战分析
    3.5 吉林省集安市特色农业发展的SWOT矩阵模型
第四章 国内外特色农业发展经验借鉴
    4.1 国内特色农业发展经验
    4.2 国外特色农业发展经验
    4.3 国内外特色农业发展对吉林省集安市的启示
第五章 促进吉林省集安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
    5.1 改善交通条件,提高农业基础设施运行效率
    5.2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人才培训,奠定产业人才保障
    5.3 拓宽宣传营销渠道,深入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5.4 加大质量监管力度,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5.5 加强特色农业抗灾能力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5)安徽省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及产业发展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林下经济的概念
        1.2.1 林下经济的内涵
        1.2.2 林下经济的特征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区概况
        1.4.2 总体研究思路
        1.4.3 技术路线
        1.4.4 主要研究方法
2 林下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进展
    2.1 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
    2.2 林下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2.2.1 循环经济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林下经济的实践进展
3 安徽省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1 安徽省林下经济发展整体概况
        3.1.1 安徽省林下经济总体经济指标情况
        3.1.2 安徽省各类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经营情况
        3.1.3 安徽省林权抵押贷款情况
    3.2 安徽省林下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
        3.2.1 安徽省集体林权确权总体情况
        3.2.2 安徽省集体林权确权发证到户情况
        3.2.3 安徽省集体林权确权发证到集体情况
    3.3 安徽省林下经济发展的市场条件
        3.3.1 安徽省各类林权流转总体情况
        3.3.2 安徽省各类权流转经营主体情况
    3.4 不同发展模式下安徽省林下经济发展情况
        3.4.1 种植模式下安徽省林下经济发展情况
        3.4.2 养殖模式下安徽省林下经济发展情况
        3.4.3 采集模式下安徽省林下经济发展情况
        3.4.4 森林景观模式下安徽省林下经济发展情况
4 安徽省林下经济发展的优势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4.1 安徽省林下经济发展的优势分析
        4.1.1 安徽省林下经济分区域发展概况
        4.1.2 安徽省林下经济发展的核心优势分析
    4.2 安徽省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发展氛围不浓,创新举措不多
        4.2.2 发展规模较小,产值比重不大
        4.2.3 技术指导不到位,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4.2.4 基础设施落后,科技含量偏低
        4.2.5 辐射能力不强,带动作用不明显
5 安徽省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5.2 注重宣传,加强引导
    5.3 培育龙头,示范带动
    5.4 鼓励创新,深化发展
    5.5 拓宽渠道,加大扶持
    5.6 加强指导,注重培训
6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创新与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福州市马尾区生态公益林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思路和框架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生态公益林
        2.1.2 政府行为
    2.2 基础理论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外部效应理论
    2.3 生态公益林建设中的政府行为
        2.3.1 政府参与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必要性
        2.3.2 生态公益林建设中政府行为及其手段
第3章 马尾区生态公益林建设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3.1 马尾区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基本情况
        3.1.1 马尾区区域概况
        3.1.2 马尾区生态公益林基本情况
        3.1.3 马尾区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3.1.4 马尾区生态公益林建设的SWOT分析
    3.2 马尾区生态公益林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的主要内容
        3.2.1 政治手段
        3.2.2 行政手段
        3.2.3 经济手段
        3.2.4 法律手段
    3.3 取得的成效
        3.3.1 生态公益林林分质量不断提高
        3.3.2 生态公益林产权明晰,主体明确
        3.3.3 生态公益林资金使用更加合理规范
    3.4 马尾区生态公益林建设中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
        3.4.1 政府建设动力不足
        3.4.2 管护与监管难
        3.4.3 保护与利用矛盾突出
        3.4.4 补偿资金总量不足,补偿标准低
    3.5 马尾区生态公益林建设中政府行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5.1 角色定位不明确
        3.5.2 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3.5.3 生态公益林经营利用重视不够
        3.5.4 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不完善
第4章 遂昌县生态公益林建设中政府行为的经验及其启示
    4.1 遂昌县生态公益林建设中政府行为的经验
        4.1.1 建立和严格实施立体三级管护体系
        4.1.2 强化二支队伍建设
        4.1.3 推行“三位一体”管护责任制
        4.1.4 全方位健全管护制度
    4.2 对马尾区的启示
        4.2.1 意识提高是根本
        4.2.2 以人为本是关键
        4.2.3 资金支持是保障
        4.2.4 机制创新是动力
第5章 马尾区生态公益林建设政府行为优化建议
    5.1 做好角色定位和职能界定
        5.1.1 正确把握政府主导的角色认识误区
        5.1.2 科学界定主导型政府职能
    5.2 完善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5.2.1 理顺管理体制
        5.2.2 完善护林员队伍管理体制
    5.3 完善科学利用机制
        5.3.1 限制性的木质利用
        5.3.2 非木质利用
    5.4 创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5.4.1 拓宽补偿渠道、多元化补偿方式
        5.4.2 推进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市场化运作
        5.4.3 实行生态彩票筹资模式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评估与预测研究 ——以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生态价值
        2.1.2 生态系统功能
        2.1.3 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2.2 理论基础
        2.2.1 生态系统价值理论
        2.2.2 公共品理论
        2.2.3 生态资产评估理论
        2.2.4 预测理论
    2.3 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解读与生态价值评估体系构建
        2.3.1 解读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2.3.2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总体情况
        2.3.3 评估的体系
    2.4 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评估的内容和步骤
        2.4.1 评估的内容
        2.4.2 评估的步骤
    2.5 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评估的方法
        2.5.1 市场定价法
        2.5.2 生产效率法
        2.5.3 人力资本和疾病成本法
        2.5.4 机会成本法
        2.5.5 享乐定价法
        2.5.6 旅行费用法
        2.5.7 意愿调查法
        2.5.8 成果参照法
        2.5.9 其他方法
    2.6 本章小结
3 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概况
    3.1 基本情况
    3.2 自然地理概况
        3.2.1 地理位置
        3.2.2 地质地貌
        3.2.3 水文
        3.2.4 土地
        3.2.5 气候与空气质量
    3.3 自然资源概况
        3.3.1 植被概况
        3.3.2 动物资源
        3.3.3 旅游资源
    3.4 经济与社会服务资源概况
        3.4.1 科普教育
        3.4.2 农林特色产品
        3.4.3 社会文化历史
    3.5 本章小结
4 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的具体评估
    4.1 评估指标和方法
        4.1.1 直接生态价值
        4.1.2 间接生态价值
    4.2 评估过程分析
        4.2.1 林产品生态价值
        4.2.2 农产品生态价值
        4.2.3 水源涵养生态价值
        4.2.4 生态旅游生态价值
        4.2.5 固碳释氧生态价值
        4.2.6 净化空气生态价值
        4.2.7 土壤形成与保护生态价值
        4.2.8 野生动物栖息地生态价值
        4.2.9 科技文化生态价值
    4.3 评估总体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预测
    5.1 预测方法与步骤
        5.1.1 预测方法与原理
        5.1.2 预测步骤
    5.2 预测模型建立
        5.2.1 模型构建的定性分析
        5.2.2 利用趋势方程定量预测模型1
        5.2.3 利用趋势方程定量预测模型2
    5.3 本章小结
6 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6.2 影响因素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6.2.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6.2.2 滞后阶数的确定
        6.2.3 协整检验
        6.2.4 GRANGER因果检验
    6.3 启示与建议
        6.3.1 启示
        6.3.2 建议
    6.4 本章小结
7 巩固和提升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的策略探讨
    7.1 制定和实施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保护红线
        7.1.1 制定生态保护红线
        7.1.2 精细管理生态控制线
        7.1.3 健全审批制度
    7.2 进一步完善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补偿制度
        7.2.1 逐步扩大补偿范围
        7.2.2 稳步提升补偿标准
        7.2.3 拓宽补偿资金来源
    7.3 健全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保护体制机制
        7.3.1 完善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保护管理体制
        7.3.2 严格生态保护绩效考核与责任追究机制
        7.3.3 发挥人大在推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7.4 推进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规划编制与实施
        7.4.1 科学编制规划
        7.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7.4.3 重视保护利用和监管
        7.4.4 努力建设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林业生态文化
8 结论、展望与创新之处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8.3 研究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9)安徽省蒙城县休闲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经济快速发展产生休闲需求
        1.1.2 持续利好政策释放发展活力
        1.1.3 产业发展滞后亟待转型调整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存在的不足和可能的创新
        1.5.1 存在的不足
        1.5.2 可能的创新
2 国内外文献回顾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休闲农业的概念
        2.1.2 休闲农业的特征
    2.2 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
        2.2.1 萌芽阶段
        2.2.2 发展阶段
        2.2.3 蓬勃发展阶段
        2.2.4 繁荣兴盛阶段
    2.3 国外休闲农业的研究进展
        2.3.1 休闲农业对农村经济的贡献
        2.3.2 休闲农业与乡村文化关系研究
        2.3.3 休闲农业旅游动机的研究
        2.3.4 休闲农业管理和发展策略研究
    2.4 国内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
        2.4.1 兴起时期
        2.4.2 发展时期
        2.4.3 兴盛时期
    2.5 国内休闲农业研究进展
        2.5.1 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2.5.2 休闲农业区域布局与规划研究
        2.5.3 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 蒙城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评价
    3.1 蒙城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3.2 蒙城县休闲农业发展基础分析
        3.2.1 蒙城自然条件与旅游资源现状
        3.2.2 蒙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3.2.3 蒙城县乡村文化
        3.2.4 蒙城县休闲农业发展基础评价
    3.3 蒙城县休闲农业发展市场需求分析
        3.3.1 市场总量分析
        3.3.2 市场需求及游客特性分析
    3.4 蒙城县休闲农业发展SWTO分析
        3.4.1 优势分析
        3.4.2 劣势分析
        3.4.3 机遇分析
        3.4.4 挑战分析
    3.5 亳州市三县休闲农业发展竞合分析
        3.5.1 区位竞争分析
        3.5.2 区域合作分析
4 蒙城县休闲农业发展定位与规划思路
    4.1 休闲农业发展总体定位
    4.2 休闲农业发展空间布局原则
        4.2.1 以点带面,重点突破
        4.2.2 水脉为轴,点轴状辐射
        4.2.3 分区发展,主题鲜明
    4.3 休闲农业发展空间布局思路
    4.4 休闲农业分区发展规划设想
        4.4.1 一心
        4.4.2 四带
        4.4.3 四片
        4.4.4 多点
5 蒙城县休闲农业市场推广
    5.1 休闲农业市场定位
        5.1.1 客源市场区位细分
        5.1.2 客源细分市场
    5.2 形象定位
    5.3 市场营销与推广
        5.3.1 新媒体网络营销
        5.3.2 节事造势营销
        5.3.3 专项市场精准营销
6 蒙城县休闲农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6.1 增强休闲产业的扶持和引导力度
        6.1.1 设立专业的管理机构
        6.1.2 出台财政金融扶持政策
        6.1.3 积极探索休闲农业发展的土地政策
    6.2 完善休闲产业配套设施建设
        6.2.1 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6.2.2 完善休闲场所配套设施建设
        6.2.3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6.3 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休闲农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6.3.1 定期开展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
        6.3.2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构建人才多样化选用模式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金融支持皖江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的内容和结论
        1.2.4 存在的不足与创新
第二章 现代农业及金融支持理论研究
    2.1 现代农业理论概述
        2.1.1 现代农业的概念
        2.1.2 现代农业的特征
    2.2 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相关理论综述
        2.2.1 农村金融三个相关理论
        2.2.2 农村金融体系研究
        2.2.3 国内农村金融市场供需均衡和借贷行为研究
        2.2.4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章 皖江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和特征分析
    3.1 皖江示范区基本概况
    3.2 皖江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和特征分析
        3.2.1 区位优势明显
        3.2.2 农业资源丰富
        3.2.3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高
        3.2.4 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
第四章 皖江示范区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4.1 皖江示范区金融支持的现状
        4.1.1 坚持规划先行,优先做好产业规划编制工作
        4.1.2 鼓励各类支农金融机构蓬勃发展
        4.1.3 制定优惠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政策
        4.1.4 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
        4.1.5 实现信贷投放大幅度增长
    4.2 皖江示范区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4.2.1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4.2.2 模型的设定与回归分析
    4.3 皖江示范区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4.3.1 皖江示范区内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
        4.3.2 皖江示范区内金融供给不足,基础薄弱
        4.3.3 皖江示范区内相关政策存在协调难和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4.3.4 金融机构支持现代农业的积极性不够高
        4.3.5 与长三角地区金融开放合作有待加强
第五章 加强皖江示范区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正确处理好金融支持皖江示范区现代农业的四个方面关系
        5.1.1 支持现代农业和发展普惠金融的关系
        5.1.2 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的关系
        5.1.3 信贷总量调控统一性与法人金融机构特殊性、差异性的关系
        5.1.4 公司获益和农民增收的关系
    5.2 强化皖江示范区现代农业金融支持对策建议
        5.2.1 深入推进改革,构建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
        5.2.2 用好政策工具,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
        5.2.3 加快设施建设,提升农村金融综合服务水平
        5.2.4 完善农保制度,积极引入综合性保险产品
        5.2.5 完善政策机制,出台扶持发展的多项措施
        5.2.6 改革配套制度,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5.2.7 强化区域合作,促进与长三角金融机构沟通和交流
        5.2.8 在示范区内成立金融风险互助基金,防范区域内风险蔓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池州市生态经济示范区发展养蜂业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翻译学视域下《九华黄精广告汇编》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 龙济川.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安全时空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D]. 杨鹏. 湖北大学, 2020
  • [3]黑龙江森工林区林下经济产业贡献度研究[D]. 刘美艳. 东北农业大学, 2019(09)
  • [4]吉林省集安市特色农业发展研究[D]. 李垠辉.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5]安徽省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及产业发展对策分析[D]. 蔡文博. 安徽农业大学, 2018(02)
  • [6]对阿克苏地区养蜂业发展的思考[J]. 麦热木尼沙·吾布力. 新疆农业科技, 2016(04)
  • [7]福州市马尾区生态公益林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 林椰妃. 华侨大学, 2016(02)
  • [8]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评估与预测研究 ——以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为例[D]. 金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12)
  • [9]安徽省蒙城县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 戚伟恒. 安徽农业大学, 2015(03)
  • [10]金融支持皖江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 朱江婷. 安徽农业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池州生态经济示范区养蜂业发展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