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交通部科技进步奖公布

1999年交通部科技进步奖公布

一、1999年度交通部科技进步奖揭晓(论文文献综述)

施瑛[1](2014)在《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研究(1932-1966)》文中研究指明华南地区建筑的发展,因远离政治中心而又毗邻港澳的独特地理区位、以及对外交流频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既“得风气之先”,也“开风气之先”,形成独特的地域风格。华南地区建筑教育的主线是自1932年由林克明先生在广东省立工专创办建筑工程学系开始,历经勷勤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华南工学院(文革期间曾改名“广东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有鲜明华南地域特色的、重建筑技术、重工程实践的建筑专业教育体系,为华南地区乃至全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人才。华南的现代建筑教育是中国整体现代建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其研究逐渐增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教育为主线的华南建筑教育发展历程研究的课题,正是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基础提出。本课题的研究定位于华南建筑教育从1932年创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的这段早期发展历程,是华南建筑教育的创立与探索、定位与起步的重要时期,为华南建筑教育逐渐走向成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通过大量史料的收集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整理,分析对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产生必然影响的中外建筑教育早期状况,结合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背景,从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的角度,厘清华南建筑教育早期经历的创立与探索、定位与起步的历史脉络,力求展示准确、客观的历史进程,填补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史整体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通过对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的研究,总结在林克明、夏昌世、陈伯齐、龙庆忠等老一辈华南建筑教育家的带领下,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所取得的教育成就,归纳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特点,探寻其发展的内在动因,以期为现在的华南建筑教育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开放、融合、务实、创新是岭南文化的基本特点,也是老一辈华南建筑教育家们共同的内在学术品质。在他们的教学和科研及建筑创作中,这种文化特质得以充分体现。华南建筑教育在早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基于华南亚热带气候特点、强调基础训练、注重理性分析、重视功能和建造技术以及工程实践的教学思想,初步建立起以学为主,学、研、产“三结合”的建筑人才培养模式,为华南建筑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于诗琦[2](2013)在《抗战时期大后方出国留学生群体研究 ——以国民政府教育部派遣为中心》文中提出中国的留学教育开始于1847年的晚清,以容闳留学美国为开端,此后历届政府源源不断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接连派出一定数量的留学生到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奥地利、比利时、意大利、日本、印度、埃及等国家学习其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在困难的条件下也没有放弃派遣留学生出国,而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来部分调整留学教育政策以应对当时复杂的情势,争取利益最大化。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的战时留学政策取得较大成效,因为在它的推动下,形成了抗战时期大后方出国留学生群体,这样的一个群体是抗战时期在科技文化教育界的中流砥柱,不仅为抗日救国做出巨大贡献,还成为抗战结束后新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为新中国的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开创了中国留学教育的新模式—以适应环境为基础的政策之调整,取得巨大成功,带来深远影响。基于这个巨大的意义,本文的中心在于对抗战时期形成的留学生群体进行一个系统、详尽的分析。首先从抗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的留学政策改变入手,继而正式引出抗战时期留学生群体。整篇论文除绪论之外,共有四个章节,第一章分析大后方出国留学生群体形成的背景,简要论述战前国民政府留学教育概况和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留学政策的调整情况。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旨在对大后方出国留学生这一群体做系统的量化分析,介绍他们的形成,发展,留学人数,留学类型,从籍贯,年龄,性别三大板块对这一群体人口结构进行较详细的分析,以此对这一群体有个系统的认识。第三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大后方出国留学生群体的特征,同时与战前留学生的特征相区别。从其毕业院校,留学院校,研习专业,攻读学位等方面展开论述。最后一部分深入剖析特殊时期出国的留学生给中国带来的深刻影响。

本刊编辑部,王银凤,张庆伟,姜莹[3](2009)在《2008科学中国人(第七届)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文中指出2008年是极为不寻常的一年。年初的雪灾,5·12汶川大地震,我们共同面对;奥运的成功举办,神七的完美升空,我们举国欢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对未来充满斗志;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我们从未失去信心;每一个大事件中,都有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身影,都有他们突出的贡献,也有他们无私的奉献……2008年谁在科技创新路取得了成就,谁推动科学技术产业不断升级?让《科学中国人》为您一一揭晓!

汪静赫[4](2009)在《不知疲倦的企业当家人——宋海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1月17日,由中国企业十大新闻评选委员会主办的2008年度"最受关注企业家"名单在京揭晓。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海良名列其中。入选理由这样评述:"宋海良带领企业连续实现了几大战略突破,实现了质的飞跃与跨越式发展,成为企业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发展时期。"

刘慧琴[5](2008)在《2008年度中国港口协会科学技术奖揭晓》文中指出

柯业[6](2008)在《自主创新结硕果 再攀科技新高峰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召开》文中指出2008年1月8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对为发展我国科技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闵恩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征镒荣获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陈莉丽[7](2005)在《上海普通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1978—2002)》文中认为普通高等教育存在及发展所需要使用和耗费的资源被称为普通高等教育资源。一定时期内,普通教育资源供给总是一个定量,而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普通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文化教育水平,就必须时刻注意优化教育结构和合理配置普通高等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就是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高的效率,最好的效益,培养出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效。 反之,如果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浪费严重,就不可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难以使教育产生出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如何优化资源配置及有效利用现有的普通高教资源,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是上海市一直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上海市的普通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上海市普通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尤其是高教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日益凸现,高教资源得不到有效和充分的利用,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和办学效益低下,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文章首先回顾了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上海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从发展中发现并找出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又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上海普通高等教育资源所采取的优化配置措施。本文选取了优化高校布局、改善办学设施条件、产学研一体、师资建设以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资源的优化配置方法,总结出上海普通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成效并从中剖析出资源配置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及经验教训,为上海的普通高等教育出谋划策,期待上海的普通高等教育迈向更灿烂的明天。

鸿兰[8](2000)在《1999年度交通部科技进步奖揭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交通部1999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工作已完成。获得部1999年度科技进步奖的项目共计79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62项。水运方面获奖情况下如:

杨军[9](1999)在《披风沐雨半世纪 伫首回眸五十年》文中认为 发展时期(1989—1998) 经历了文革及之后的经济恢复时期,我国的汽车工业也逐渐迈开大步。汽车从原先官员与团体消费品开始驶入寻常百姓家,当然,这是一部分先富起来的百姓。世界各国汽车制造商纷纷把目光注视到中国这片广袤的大地上,惟恐在这个最后的市场失去机会。这一时期后期,我国的汽车制造厂已摆脱几十年一个车型的局面,开始生产与时代同步的车型。

楚峰,王宇[10](2020)在《与交通同行 与科技共进——交科院举办建院60周年庆祝活动》文中研究说明一九六零,理想启航,科技报国,薪火相传。交科之光,映射天宇。交织梦想,科创未来。60年来,交科院自强不息,砥砺前行,以服务行业、奉献社会为己任,扎实开展科技创新和公益服务工作,书写了无愧于时代的亮丽篇章。11月17日,对于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简称"交科院")来说,

二、1999年度交通部科技进步奖揭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9年度交通部科技进步奖揭晓(论文提纲范文)

(1)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研究(1932-196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2.1 建筑教育本体研究
        1.2.2 建筑教育发展历程
    1.3 研究范围
        1.3.1 本课题研究的空间范围---华南地区
        1.3.2 研究的客体对象范围---华南理工大学
        1.3.3 研究的时间范围---(1932 年-1966 年)
    1.4 华南建筑教育研究现状
        1.4.1 相关着作及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
        1.4.2 期刊文章研究
        1.4.3 其他研究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与架构
    1.7 研究的关键性问题
    1.8 研究价值
    1.9 研究成果
    1.10 研究创新之处
        1.10.1 研究对象的创新
        1.10.2 研究方法的创新
        1.10.3 研究成果的创新
    1.11 文章结构
    1.12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外早期现代建筑教育发展历程概要
    2.1 学院派
        2.1.1 布杂学院(巴黎美术学院)
        2.1.2 宾夕法尼亚建筑学系
        2.1.3 苏联的学院派建筑教育
    2.2 现代主义设计教育
        2.2.1 德意志制造联盟 (Deutscher Werkbund)
        2.2.2 包豪斯
    2.3 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2.4 TEAM X-反思国际现代主义建筑
    2.5 日本早期的现代建筑教育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早期现代建筑教育发展历程概要
    3.1 《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
    3.2 《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
    3.3 农工商部高等实业学堂开设建筑课程
    3.4 中华民国教育部大学令
    3.5 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
    3.6 国立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
    3.7 东北大学建筑系
    3.8 勷勤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
    3.9 私立沪江大学商学院建筑系
    3.10 国立重庆大学建筑工程系
    3.11 私立之江大学建筑系
    3.12 圣约翰大学建筑系
    3.13 香港早期现代建筑教育的发展
    3.14 解放后的中国建筑院校早期“老八校”
        3.14.1 清华大学建筑系
        3.14.2 同济大学建筑学系
        3.14.3 南京工学院建筑系
        3.14.4 天津大学建筑系
        3.14.5 华南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
        3.14.6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3.14.7 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3.14.8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3.1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华南建筑教育创立与探索时期
    4.1 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建筑工程学系(1932-1933)
        4.1.1 背景与历史沿革
        4.1.2 教学体系
        4.1.2.1 教学思想
        4.1.2.2 教学计划
        4.1.2.3 师资情况
        4.1.2.4 学生情况
        4.1.3 学术及科学研究
        4.1.3.1 开启华南现代主义建筑的学术研究
        4.1.3.2 广东全省教育展览会
    4.2 勷勤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1933-1938)
        4.2.1 背景与历史沿革
        4.2.2 教学体系
        4.2.2.1 教学思想
        4.2.2.2 教学计划
        4.2.2.3 教材建设
        4.2.2.4 教学方法
        4.2.2.5 教学条件
        4.2.2.6 师资情况
        4.2.2.7 学生情况
        4.2.3 学术科学研究
        4.2.3.1 科研论文与着作
        4.2.3.2 教授演讲
        4.2.3.3 对外交流
        4.2.4 建筑工程实践
        4.2.4.1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校园建筑设计
        4.2.4.2 勷勤大学石榴岗校区规划与建筑设计
        4.2.4.3 其他建筑实践
    4.3 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抗战时期(1938-1945)
        4.3.1 背景与历史沿革
        4.3.2 教学体系
        4.3.2.1 教学思想
        4.3.2.2 教学计划与教材建设
        4.3.2.3 教学方法
        4.3.2.4 师资情况
        4.3.2.5 学生情况
        4.3.3 学术及科学研究
        4.3.3.1 举办展览
        4.3.3.2 中英文论文竞赛
        4.3.4 建筑工程实践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华南建筑教育定位与起步时期
    5.1 国立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广州复课(1945-1952)
        5.1.1 背景与历史沿革
        5.1.2 教学体系
        5.1.2.1 教学思想
        5.1.2.2 教学计划
        5.1.2.3 教材建设
        5.1.2.4 教学方法
        5.1.2.5 教学设施建设
        5.1.2.6 师资情况
        5.1.2.7 学生情况
        5.1.3 学术科学研究
        5.1.3.1 论文着作
        5.1.3.2 举办、参与展览
        5.1.3.3 访问交流
        5.1.4 建筑工程实践
        5.1.4.1 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
        5.1.4.2 中山大学图书馆(华南工学院图书馆)
    5.2 华南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建筑学系)(1952-1966)
        5.2.1 背景与历史沿革
        5.2.2 教学体系
        5.2.2.1 教学思想
        5.2.2.2 教学计划
        5.2.2.3 教材建设
        5.2.2.4 教学方法
        5.2.2.5 师资情况
        5.2.2.6 学生情况
        5.2.3 学术科学研究
        5.2.3.1 科研机构
        5.2.3.2 展览会
        5.2.3.3 调查测绘
        5.2.3.4 民居调查与研究
        5.2.3.5 举办校内座谈会与学术讨论会
        5.2.3.6 科学报告会
        5.2.3.7 学术论文与着作
        5.2.3.8 设计竞赛
        5.2.3.9 对外学术互访和交流
        5.2.4 建筑工程实践
        5.2.4.1 生产实践的机构
        5.2.4.2 人民公社规划与建筑设计
        5.2.4.3 典型工程实践
    5.3 本章小结
结论
    一、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的成就和特色
        (一) “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华南建筑教育理念
        (二) 教学成就与特色
        (1)创立华南地区第一个大学级别的现代建筑教育体系
        (2)建立起以“全面型”建筑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标准
        (3)建立了注重基础训练、重视建造技术、知识结构完备的课程体系
        (4)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的建筑专业人才
        (5)为华南建筑教育的后续发展积蓄了重要的人才基础
        (三) 学术研究成就与特色
        (1)开启了华南建筑教育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学术研究
        (2)树立了注重调查,理性分析的学术研究传统
        (3)确立了基于华南亚热带气候特点的建筑学术研究方向
        (4)取得了基于华南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的建筑降温措施研究的丰硕成果
        (四) 建筑实践成就与特色
        (1)坚持功能实用、合理经济的现代主义建筑实践
        (2)广泛运用适应华南地区亚热带气候特点的建筑降温措施
        (五) 建立起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文化特质
        (一)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呈现的开放多样性
        (1)师资的开放性
        (2)对外交流的开放性
        (3)学科建设的多样性、全面性
        (二)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包容并蓄性
        (1)教学思想的包容性
        (2)教学内容的兼容性
        (三)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务实性
        (1)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的务实性
        (2)对社会发展变化的敏锐性
        (四) 华南建筑教育的锐意创新性
        (1)“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
        (2)基于地域特色的学术科研创新性研究
    三、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教育历史沿革
    附录.2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大事记
    附录.3 林克明、夏昌世、陈伯齐、龙庆忠、谭天宋生平
    附录.4 调研访谈录
        附 4.1 金振声访谈
        附 4.2 陆元鼎、魏彦钧访谈
        附 4.2.1 第一次访谈
        附 4.2.2 第二次访谈
        附 4.3 何镜堂访谈
        附 4.4 蔡德道访谈
        附 4.5 邓其生访谈
    附录.5 华南建筑教育发展历程之历届系主任、院长
    附录.6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之历届毕业生名单
    附录.7 教师担任历界中国建筑学会及各专业委员会名单(1993 年以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抗战时期大后方出国留学生群体研究 ——以国民政府教育部派遣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二) 相关概念界定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 内容框架,研究重点难点及资料来源
一、大后方出国留学生群体形成的背景分析
    (一) 战前国民政府留学教育概况
    (二) 战时国民政府留学政策调整
二、大后方出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壮大及数量、类型
    (一) 留学生群体的形成与壮大
    (二) 留学生群体的类型
    (三) 大后方出国留学生群体人口结构分析
三、大后方出国留学生群体的特征
    (一) 留学生主要毕业于内迁着名大学
    (二) 留学生以留学英美知名大学为主
    (三) 留学生以学习理工科为主
    (四) 留学生攻读学位构成
四、大后方出国留学生群体归国后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一) 留学生归国后,大部分成为科技骨干,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 留学生归国后,投身文教事业,推动了中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 留学生推动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四) 留学生在基础学科领域做出贡献,推动了基础科学理论的深入和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不知疲倦的企业当家人——宋海良(论文提纲范文)

走出艰难
战略制胜
创新是魂

(7)上海普通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1978—200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普通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理论问题
    一、普通高等教育资源的涵义
    二、普通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以及配置的原则
    三、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
第二章 上海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问题与危机
    一、文革前的上海高等教育
    二、十年动乱上海高教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三、文革之后到现在的上海高等教育发展
    四、发展中的问题与危机
第三章 上海普通高教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优化高校布局、合理规划、科学定位
    二、改善办学条件,提高设备利用率
    三、切实抓好科技开发工作,实现产学研一体
    四、师资建设
    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六、“211”工程的建设
第四章 上海普通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成效及问题
    一、高校资源配置的成效
    二、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及经验教训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1999年度交通部科技进步奖揭晓(论文参考文献)

  • [1]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研究(1932-1966)[D]. 施瑛.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2]抗战时期大后方出国留学生群体研究 ——以国民政府教育部派遣为中心[D]. 于诗琦. 西南大学, 2013(12)
  • [3]2008科学中国人(第七届)年度人物颁奖盛典[J]. 本刊编辑部,王银凤,张庆伟,姜莹. 科学中国人, 2009(08)
  • [4]不知疲倦的企业当家人——宋海良[J]. 汪静赫. 中国乡镇企业, 2009(02)
  • [5]2008年度中国港口协会科学技术奖揭晓[J]. 刘慧琴. 港口科技, 2008(11)
  • [6]自主创新结硕果 再攀科技新高峰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召开[J]. 柯业. 中国科技产业, 2008(01)
  • [7]上海普通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1978—2002)[D]. 陈莉丽.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6)
  • [8]1999年度交通部科技进步奖揭晓[J]. 鸿兰. 珠江水运, 2000(01)
  • [9]披风沐雨半世纪 伫首回眸五十年[J]. 杨军. 交通世界, 1999(12)
  • [10]与交通同行 与科技共进——交科院举办建院60周年庆祝活动[J]. 楚峰,王宇. 交通建设与管理, 2020(06)

标签:;  ;  ;  

1999年交通部科技进步奖公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