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短程心理疗法及药物治疗紧张性头痛66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佳梁[1](2021)在《基于“方—病—人”思维模式葛根汤治疗紧张型头痛的方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文献与临床研究,探究葛根汤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表现、用药规律、体质特征等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别搜集古今文献和门诊病例,并运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次频率和黄金分割法等统计方法,综合得出葛根汤治疗紧张型头痛的方证特点,即年龄、症状、体质、用药规律。结果:分析102例运用葛根汤治疗头痛的文献病例后得出,以女性多见,男女比为1:1.3,发病年龄在30-39岁为高峰。临床除头痛外兼以恶寒、颈项僵痛、无汗、头晕、发热、失眠、疲惫、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浮数等症状出现率较高,治疗中常配伍发散风寒药15.93%、活血止痛药12.98%、发散风热药9.14%、补气药7.96%、温里药6.19%、温化寒痰药5.90%、息风止痉药5.31%,占加味药物总频次的63.42%。搜集门诊使用本方治疗紧张型头痛病例104例,其中女性患者年龄较文献研究范围扩大,在30-49岁呈集中发病趋势,证候上增加了皮肤甲错、烦躁、呕恶、月经不调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加味药物配伍中利水消肿药、活血调经药和平抑肝阳药的使用频率增多。就诊患者多为体格壮实或中等身材,面色暗或面红的体质特点。结论:葛根汤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主要症状表现:颈项僵痛,恶寒,无汗,失眠,头晕,疲惫,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浮数。或兼有皮肤甲错,烦躁,呕恶,月经不调等症状。体质特点:女性多见,身形壮硕或体型中等,面色晦暗或面红。药物加减:诊疗中常配伍发散风寒药、活血止痛药、补气药、温里药,或兼有利水消肿药、活血调经药和平抑肝阳药。
李兰[2](2021)在《解郁开窍止痛方治疗慢性紧张型头痛伴焦虑状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解郁开窍止痛方,治疗慢性紧张型头痛伴焦虑状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该病的中医发病病机和辨证治疗方法,评价解郁开窍止痛方治疗慢性紧张型头痛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以期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慢性紧张型头痛伴焦虑状态的患者62例,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黛力新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解郁开窍止痛方治疗,疗程均为30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积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通过对两组疗效比较来评估解郁开窍止痛方治疗慢性紧张型头痛伴焦虑状态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次试验共收集62例病例资料,治疗组共31例,脱落1例(失访),有效病例数30例;对照组共31例,脱落1例(退出),有效病例数30例。2.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头痛程度、中医证候评分、HAMA评分等方面的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3.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头痛积分、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各项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头痛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解郁开窍止痛方联合黛力新,在改善慢性紧张型头痛方面,优于单纯使用黛力新。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6.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仅为53.34%,P<0.05,表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解郁开窍止痛方联合黛力新,在改善慢性紧张型头痛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优于单纯使用黛力新。两组HAMA评分疗效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仅为70%,p<0.05,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解郁开窍止痛方联合黛力新治疗,在改善患者焦虑状态方面,明显优于单纯使用黛力新。5.在治疗期间,暂时未发现有药物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结论1.解郁开窍止痛方具有疏肝解郁、祛瘀化痰的功效;2.解郁开窍止痛方联合黛力新片能明显降低头痛指数,有效缓解头痛,减轻焦虑,其疗效优于单纯使用黛力新;3.本次观察研究,解郁开窍止痛方在用药期间血常规、心电图及肝肾功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安全性较好,且无不良反应。
闫淑婷[3](2021)在《原发性头痛的六经方证辨证分布特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原发性头痛患者临床信息的收集,结合《伤寒杂病论》原文以及相关方证研究,以首辨六经八纲,继辨方证的方法,选择相应的经方及时方,以期探究原发性头痛患者的六经方证分布规律,为中医药治疗头痛提供可借鉴的思路。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06例原发性头痛患者,收集其一般资料、头痛相关特点(头痛性质、部位、持续时间、诱因等等)、中医症状以及舌脉等,综合辨别属于何种六经证型以及具体方证,将信息录入并运用SPSS 20.0软件对中医证候以及六经方证分型进行统计学分析,探究其分布规律以及与性别、年龄、病程等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206例原发性头痛患者,通过辨证分析共出现20种六经辨证分型,其中单经证型有6个,合经证型14个,其中少阳阳明合病证型最多,有37例,占18.0%,其次是少阳太阴合病有36例,占17.5%,少阳病有33例,占16.0%,太阳少阳合病有19例,占9.2%,少阳阳明太阴合病有16例,占比7.8%,太阴病有13例,占6.3%,厥阴病有12例,占5.8%,太阳太阴合病有9例,占4.4%,少阳厥阴合病有8例,占3.9%,太阳病及太阳阳明合病各有5例,分别占比2.4%,其余单经病及两经或三经合病证型出现频次较少,百分比总共不足10%。2.206例原发性头痛患者中,以单方出现最多的是小柴胡汤,有16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9例,柴胡桂枝汤8例,温经汤、芎芷石膏汤、散偏汤各4例。大多数是以合方治疗,其中出现较多的合方有小柴胡汤加味及其合方(74例,占比35.9%),四逆散合方(44例,占比21.4%),葛根汤合方(19例,占比9.2%),酸枣仁汤合方及当归芍药散合方(各有12例,分别占5.8%),半夏泻心汤合方及吴茱萸汤合方(各有9例,分别占4.4%),当归四逆汤合方及半夏厚朴汤合方(各有8例,分别占3.9%),其中,柴胡剂(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大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及其合方)出现最多,有121例,占比58.7%。3.206例原发性头痛患者中,大部分头痛患者(114例)伴有情绪异常(如心烦易怒、情绪紧张、低落等),部分患者(29例)头痛发作与加重与情绪变化相关。4.经SPSS软件统计分析,得出的六经各辨证类型的分布在不同性别、年龄组、以及病程长短分组中无明显差异。结论1.原发性头痛六经证型皆可见到,以少阳病及其合病最为常见,合病中少阳阳明合病占比最多;2.原发性头痛方证以柴胡剂及其合方方证最为常见,其中小柴胡汤方证及其合方方证最多,其次为四逆散合方方证;3.部分患者存在表证,且表证的存在与否与病程长短无关,提示在治疗原发性头痛时应注重表证的识别与处理;4.小柴胡汤、四逆散、葛根汤是治疗原发性头痛的常用经方及合方的基础方;5.后世时方如散偏汤、芎芷石膏汤、选奇汤、通窍活血汤等可纳入六经八纲辨证体系并应用于临床。
李泽鑫[4](2021)在《调神舒筋针法治疗频发性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以频发性紧张型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头痛指数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以头痛影响测定量表(HIT-6)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作为次要评价指标,评价“调神舒筋”针法对频发性紧张型头痛的治疗效果,并与常规针刺方法的疗效进行对比,以期为治疗频发性紧张型头痛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了63例符合纳入标准的FETTH患者,入组后使用信封法分为试验组32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31例。试验组采用“调神舒筋”针法,取穴合谷、阿是穴、星状神经节、耳甲区迷走神经分支、肌筋膜激痛点,并使用电针、滞动针法、闪罐;对照组为常规针刺方法,参考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针灸学》教材中紧张型头痛的选穴方案:双侧风池、双侧颈夹脊、双侧头维、双侧列缺。两组均一周治疗三次,共治疗四周。于治疗前一个月内和治疗后一个月内进行头痛指数的统计,并评估临床疗效,使用头痛影响测定量表(HIT-6)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治疗前后该病对两组患者生活、情绪的影响,分析是否有统计学差异,进行组间对比。使用SPSS21.0统计分析收集和整理后的数据,具体分析过程详见正文部分。研究结果:治疗前收集患者资料,对比两组纳入病例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及头痛指数、HIT-6评分、HAMA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头痛指数:治疗前,对比两组患者头痛指数,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各自组内比较,头痛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头痛指数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调神舒筋”针法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头痛发生频率,减轻头痛程度,减短头痛持续时间,效果比对照组更明显。2.头痛影响测定量表评分(HIT-6):治疗前,对比两组患者HIT-6评分,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各自组内比较,HIT-6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HIT-6评分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调神舒筋”针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疗效优于对照组。3.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治疗前,对比两组患者HAM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各自组内比较,HAMA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HAMA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调神舒筋”针法组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且疗效优于对照组。4.治疗结束后,试验组愈显率为74.19%,总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愈显率为45.16%,总有效率为83.87%。两组总有效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愈显率对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调神舒筋”针法组愈显率高于常规针刺组。结论:1.从总体疗效看,两组治疗FETTH均有疗效,但调神舒筋针法组效果更优,愈显率更高。2.两种针刺方法均可减轻患者的头痛程度,降低患者的头痛频率,缩短患者的头痛持续时间,但调神舒筋针法组较常规取穴组能更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3.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程度、焦虑情绪改善程度方面,调神舒筋针法组疗效更加显着,可使患者情绪得到放松,打破焦虑-肌紧张的恶性循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于珺[5](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应用规律》文中提出目的:现代,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疾病负担在世界疾病负担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新的精神心理问题也不断产生。心理不健康状态人群包含相当数量的心身疾病或身心疾病患者,涉及人群广泛,但现有治疗方法相对局限于药物治疗范畴,治疗方法的有限性呼吁人们加强相关研究。除药物治疗外,针灸调神成为国内治疗心身疾病以及身心疾病的一项重要手段,近年来,针灸调神也逐渐成为中医学界临床、理论研究的一大热点。庄礼兴教授在靳三针疗法治神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调神针法,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对神志病、心身疾病及身心疾病有良好的疗效。本文旨在借助数据挖掘方法,通过对庄礼兴教授门诊病历的分析,探索调神针法的病种、临床用穴等方面的规律,以期为临床工作者使用调神针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拍照、笔记的方式收集庄礼兴教授门诊接受针灸治疗患者的病历,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所有病历进行初步筛选。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病历信息录入计算机,构建原始资料数据库,原始数据库内容包括:患者一般信息、诊断、症状、体征、辅助检查、针灸处方等信息。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将所有病历按照未使用调神针法、调神为主、调神为辅分类并标记调神针法使用情况。根据下一步数据挖掘所需的数据类型将规范化处理之后的原始数据库划分为附有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一般信息数据库、诊断数据库、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数据库、针灸处方数据库。对纳入本研究的病历的数据挖掘步骤如下:(1)使用SPSS Statistics对患者一般信息、是否使用调神针法、调神主辅情况、中西医诊断、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既往史、针灸处方等进行频数分析,以了解纳入病历的整体情况,并初步观察调神针法临床使用的整体情况。(2)使用SPSS Statistics对针刺取穴进行聚类分析,观察取穴的大致分组情况,并进一步观察调神为主、调神为辅病历针刺取穴的分组情况。(3)使用SPSS Modeler制作针刺取穴的网状图以观察取穴之间的相关情况,并对中西医诊断、针灸处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与调神针法使用情况及针刺取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进一步观察这些要素之间的具体相关程度。中西医诊断与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有助于观察诊断对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影响;针刺取穴的频数分析、网状图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有助于观察针刺取穴在调神为主、为辅病历中的使用规律。(4)使用SPSS Statistics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与是否使用调神针法、调神为主或调神为辅进行决策树分析,以观察影响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具有较明显分辨力的因素。(5)在对症状的频数分析基础上,使用SPSS Statistics对频数高的前28个症状进行因子分析,观察具有代表性的症状公因子,总结每个症状公因子可能涉及的脏腑、经络,并据此探讨症状公因子提示的病机。结果:从频数分析可知,符合纳入标准的病历共527例,使用调神针法的病历共221例,占病历总体的41.9%。调神为主或调神为辅病历在性别上的分布没有明显区别,但在不同年龄段中性别上的分布存在差异;调神病历数量在各月和各节气中也有涨落变化,但影响因素尚不明确。诊断方面,病历总体共涉及117个西医诊断,调神病历涉及其中69个,全部病历均为调神病历的西医诊断有失眠、运动障碍、癫痫、小儿抽动障碍等共48个,调神和非调神病历兼有的西医诊断有颈椎病、腰痛、颈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等共21个;病历总体共涉及中医诊断45个,调神病历涉及的中医诊断共37个;所有病历都为调神病历的中医诊断有不寐、颤证、郁证、痫证等共20个,调神和非调神病历兼有的西医诊断有腰痹、项痹、痹症、面瘫病等共17个。现病史方面,主诉持续时间为12个月时调神针法的病历数量更多;症状、体征方面,失眠、头晕、头痛等共34个症状或体征在调神病历中的频数较高,失眠、纳差、入睡困难在调神为主的病历中出现频数较高;舌象和脉象在是否使用调神针法和调神为主或为辅病历中没有表现明显的倾向。针灸处方方面,调神病历中以毫针针刺为主要治疗方法,还包括穴位埋线、耳穴、皮肤针等治疗方法;全部取穴中,四神针、印堂、神庭等调神为主的取穴和头部督脉排针表现出较高频次,是调神主要使用的取穴;其他毫针针刺取穴中督脉腧穴使用频数最高。配合使用耳穴疗法的病历约占调神病历整体的43.4%,使用频数较高的耳穴为肝、交感、心、缘中、肾、神门、皮质下。可见并非所有就诊患者都有使用调神针法的必要性,且调神为主与调神为辅病历在一般信息、诊断、现病史等方面各有特点,调神针法以毫针针刺为主要治疗方法,酌情配合其他方法。调神病历的97个取穴可聚类为3个大类:C1包含取穴较复杂,可大致分为治疗面瘫病等面部疾病的取穴、百会和后顶以及其他77个取穴;C2包含百劳、颈阿是、头部督脉排针、晕听区、风池,是治疗以颈肩部经气不利为主要病机的疾病常用的取穴;C3包含申脉、照海、神庭、印堂、三阴交、四关、四神针,是调神为主病历的主要取穴。可见,调神为主的取穴与头部督脉排针在系统聚类分析中分属于不同类。从关联规则分析可知西医诊断为癫痫、运动障碍、失眠的病历和中医诊断为痫证、郁证、颤证、不寐的病历必然使用调神针法;西医诊断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疲劳综合征、抑郁症、帕金森病、儿童抽动障碍、癫痫、运动障碍和中医诊断为瘈疭、痫证、郁证的病历必然使用调神为主的取穴;症状与取穴方面,调神为主的取穴与痴呆、耳聋、耳鸣、腹痛、关节痛等12个症状存在一定相关性,与痴呆、关节痛、面痛、心悸的相关程度较高;头部督脉排针与痴呆、颈痛、失眠、头痛、心悸、足痛症状存在一定相关性。调神针法取穴之间的网状图表明调神为主的取穴之间联系紧密度高,而头部督脉排针与调神为主取穴的联系程度低,这与系统聚类结果一致,取穴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也表明,调神为主的取穴与头部督脉排针同时使用的可能性小,两组取穴的配穴情况区别明显。结合调神病历取穴的频数分析和多阶关联规则分析可知,调神为主的取穴中四神针、印堂、神庭是最核心的取穴,三阴交、四关、申脉、照海是较常用的配穴,神门、内关、百会、素髎、水沟均是较少使用的配穴,头部督脉排针在调神为辅的病历中发挥调神的作用。从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既往史的决策树分析可知,影响是否使用调神针法的节点有:头晕、入睡困难、头痛、纳差、上肢震颤、颈痛、耳鸣,共形成9条决策树路线;影响使用调神为主或为辅取穴的节点有:查体、辅检阳性、入睡困难、瞤目频繁、头痛,共形成5条决策树路线;区别使用调神为辅或不使用调神针法的主要节点有:头晕、神疲、耳鸣、头痛、言语不利、面痛、大便溏、有相关既往史,共形成9条决策树路线。多数决策树路线具有参考价值,但决策树总体拟合度还有提升空间。从对症状的因子分析可见,28个症状可提取为15个公因子,公因子提示调神病历中具有共性的病机在脏腑方面与心(脑)、肝、胆、脾、肾有关,在经络方面主要与督脉、太阳经、少阳经有关。结论:调神针法可划分为调神为主的治疗思路和调神为辅的治疗思路。调神为主的治疗思路主要适用于神志病及心身疾病的治疗,调神为辅的治疗思路适用于身心疾病的治疗。调神为主与调神为辅的治疗思路用穴有区别:调神为主治疗思路用穴以四神针、神庭、印堂为核心取穴,以三阴交、四关、申脉、照海、内关、神门、百会、素髎、水沟为加减取穴;调神为辅治疗思路的用穴中,头部督脉排针是主要起到调神作用的取穴,配合治疗躯体原发病的其他取穴使用。
张健真[6](2020)在《微砭耳针对冠心病PCI术后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临床研究,探讨微砭耳针对PCI术后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期能丰富“双心医学”治疗模式的内容,并为中医疗法在PCI术后心脏康复的临床应用与推广提供实践依据。研究方法1.本研究选取7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PCI术后伴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随机将他们分为耳针组和对照组;2.耳针组在常规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的基础上联合微砭耳针治疗,对照组在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的基础上联合简单心理疏导治疗,治疗时间为4周;3.观察指标为汉密尔顿焦虑(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HAMD)评分、西雅图心绞痛(SAQ)评分、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安全性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评估;4.通过HAMA和HAMD的减分率计算有效率,评估疗效;5.记录试验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指标的变化,评价治疗方法的安全性。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74例PCI术后伴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脱落4例(耳针组2例,对照组2例),完成70例,脱落率5.4%。2.耳针组较对照组在改善焦虑抑郁方面疗效更佳:治疗后两组的HAMA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0.001),且耳针组治疗后的HAMA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1),耳针组的总有效率为91.43%,显愈率为51.4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0%,显愈率为22.86%(P<0.001);治疗后两组的HAMD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0.001),且耳针组治疗后的HAMD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1),耳针组的总有效率为88.58%,显愈率为51.4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0%,显愈率为17.14%(P<0.001)。3.耳针组在改善心绞痛发作情况方面优于对照组:结果显示耳针组和对照组在PL(躯体活动受限程度)、AS(心绞痛稳定状态)、AF(心绞痛发作情况)、TS(治疗满意程度)、DS(疾病认知程度)这五个方面均有所改善(P<0.05);且在PL、AS、AF、TS四个方面,耳针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DS这一方面,耳针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4.耳针组在改善睡眠质量及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前有所改善(P<0.001),且耳针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01)。5.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检查及心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耳针组有2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皮肤过敏,改用脱敏胶布后症状缓解,余患者研究期间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研究结论微砭耳针可以有效改善PCI术后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心绞痛发作情况、睡眠质量和中医症状,疗效优于简单心理疏导疗法;微砭耳针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中医心脏康复治疗中。
范湘旭[7](2020)在《电项针疗法治疗紧张型头痛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以频发性紧张型头痛和慢性紧张型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电项针疗法用于治疗紧张型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收集了 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就诊的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患者总共66例。将纳入的66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人数为33人,两组均予重复经颅磁治疗,实验组采用电项针治疗,对照组采用阿米替林片联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分别进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头痛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剔除实验过程中的中止病例和无效病例,记录实验期间各组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比较,以评估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实验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头痛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2.在治疗结束后两组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随访期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随治疗时间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内分别两两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VAS评分各时间段同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治疗结束后及随访期两组患者的头痛评分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头痛评分均随治疗时间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内分别两两比较,实验组治疗前后比较以及治疗前后与随访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治疗结束后及随访期两组患者的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均随治疗时间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分别两两比较,实验组SA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以及治疗前后与随访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在治疗结束后及随访期两组患者的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SDS评分都随着治疗时间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分别两两比较,实验组SD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以及治疗前后与随访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SDS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疗效评价:治疗结束后3个月的头痛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0.97%,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实验组有1例患者出现晕针反应,对照组有1例患者出现胃肠道不适,1例患者出现嗜睡。结论:电项针疗法和西药治疗都能减轻紧张型头痛患者的头痛程度,改善焦虑抑郁情绪,但电项针疗法在缓解头痛程度及改善心境方面效果更显着,而且电项针疗法较西药治疗副作用小,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卢美枚[8](2020)在《肝郁化火型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睡眠质量与甲状腺激素的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探讨肝郁化火型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患者的睡眠质量及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分布情况,为临床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诊疗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脑病科门诊就诊的肝郁化火型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作为试验组,同时在我院体检中心选取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中医证候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中医证候信息、焦虑情况和睡眠质量等资料。采用放射免疫法测量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使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各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89位肝郁化火型广泛性焦虑障碍作为试验组。其中女性57人,占比64.04%,男性32人,占比35.96%。最小的患者22岁,最大的75岁,平均年龄48.57±14.90岁。文化程度以本科及以上学历为多,56人,占比62.92%,高中及以下学历33人,占比37.08%。有36人经济状况较好,占比40.45%,49人经济状况一般,占比55.06%,4人较贫困,占比4.49%。36人社会交往广泛,44人一般,9人社会交往较少,分别占比40.45%,49.44%,10.11%。有80.90%的患者居住于城区,明显高于乡镇(12.36%)和郊区(6.74%)。36人社会交往广泛,44人一般,9人社会交往较少,分别占比40.45%,49.44%,10.11%。兴趣广泛者27人,占30.33%,兴趣一般者52人,占58.43%,兴趣较少者10人,占11.24%。57.30%家庭关系一般,19.10%的患者家庭关系很差,仅有23.60%家庭和睦。2.与对照组相比,肝郁化火型GAD患者的睡眠质量整体较差(p<0.01)。肝郁化火型GAD患者中86.52%伴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中度失眠患者最多(53.93%),伴轻度失眠和重度失眠者分别占比12.36%,20.23%。对焦虑组患者≥2的PSQI各因子分布进行描述性统计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睡眠问题是入睡困难、睡眠时间短、日间功能障碍,分别占比80.90%、82.02%、78.65%。不同性别的焦虑组患者的睡眠质量相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不同年龄段的焦虑组患者睡眠质量相比,发现老年组患者较青年组和中年组患者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焦虑程度的焦虑组患者相比,发现中度焦虑和重度焦虑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均比轻度焦虑者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肝郁化火型GAD患者的甲状腺激素在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水平,女性焦虑组患者与男性间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焦虑组患者的甲状腺激素在T4水平分布不同,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老年组患者高于青中年组(p<0.05)。不同焦虑程度的患者在T4水平分布不同,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重度焦虑患者高于轻度焦虑组(p<0.05)。不同失眠程度的患者在T4水平分布不同,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重度失眠组高于不伴失眠组(p<0.01),其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T4与睡眠效率、催眠药物使用、PSQI总分、HAMA总分呈正相关。研究结论:1.与健康人群相比,肝郁化火型GAD患者普遍伴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以中度失眠为多,其睡眠问题主要表现在入睡困难、睡眠时间短暂和日间功能障碍。老年患者、中重度焦虑患者的睡眠质量更差。2.与健康人群相比,肝郁化火型GAD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ypothalamus-pituitary-thyroid,HPT)轴功能紊乱,主要表现在T4水平偏高。高龄、重度焦虑、重度失眠是T4水平偏高的相关因素。
侯永康[9](2020)在《不同强度的抗阻运动对慢性疼痛患者焦虑症状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慢性疼痛是指持续3个月以上或超过正常组织愈合时间的疼痛,由多种原因发展而来,并且分类繁多。慢性疼痛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带有巨大的困扰,疼痛与焦虑等负性情绪关系密切,之间互为因果呈恶性循环关系,极大增加医疗资源的负担和误工率,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都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对慢性疼痛的减轻和潜在的负面情绪的改善是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近几年来由于抗阻运动训练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肌肉力量,进而影响功能,逐渐被慢性疾病的运动处方方案纳入,但目前尚无定论表明在抗阻运动中何种运动强度可以有效缓解慢性疼痛患者的焦虑症状及疼痛。目的:比较不同强度的抗阻运动对慢性疼痛患者焦虑症状的影响。方法:2019年3月-7月,选取60例伴有焦虑症状的慢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高强度组(70%-85%(1-RM))、中强度组(50%-70%(1-RM))、低强度组(30%-50%(1-RM))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物理治疗和健康教育干预,三个运动组进行不同强度的抗阻运动。每周2次,共8周。治疗前、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视觉模拟评分(VAS)对4组患者的焦虑症状及疼痛进行评价。结果:组内比较:状态焦虑水平指标中,高强度组患者的基线与第4周、第8周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4周与第8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强度组患者的基线与第4周、第8周之间进行差值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低强度组患者在基线与第4周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第8周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的状态焦虑水平在基线与第4周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第8周有统计学差异(P<0.05)。特质焦虑水平指标中,对照组和3个抗阻运动组在基线、第4周和第8周3个时间点之间都有显着性差异(P<0.05)。HAMA评分指标中,对照组在3个时间点无显着性差异(P>0.05);高强度组和低强度组患者基线与第4周、第8周有显着性差异(P<0.05),第4周和第8周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强度组在三个时间点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VAS评分中,3个抗阻运动组的基线、第4周、第8周3个时间点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基线水平与第4周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第8周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状态焦虑水平指标中,高强度组与其他3个组别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他3个组别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质焦虑水平指标中,四个组别之间均值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HAMA总分指标中,四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VAS评分中,四个组别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抗阻运动训练可以缓解慢性疼痛患者的焦虑症状,并对减轻疼痛有临床意义,是有效、可行、安全的治疗方法。抗阻运动对降低焦虑症状有剂量-反应效应,但只存在于状态焦虑水平和躯体性焦虑水平中,在缓解患者状态焦虑和躯体性焦虑因子中,抗阻运动强度越大越明显。特质焦虑水平、精神性焦虑因子与抗阻运动强度无关。高强度抗阻运动在治疗前4周内导致患者状态焦虑、HAMA评分、躯体性焦虑因子及疼痛强度的下降趋势最大。治疗慢性疼痛患者焦虑症状的抗阻运动处方的设计建议为选取较高的运动强度,以4周为一周期,4周后重新进行运动强度评估。
李哲楠[10](2019)在《项七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针刺项七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项七针”组(简称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简称对照组)。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与焦虑自评量表(SAS)的评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两组均能改善HAMA及S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HAMA及SAS总分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项七针”组与常规针刺组治疗广泛性焦虑症均有效,且项七针法优于常规针刺法。
二、短程心理疗法及药物治疗紧张性头痛6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短程心理疗法及药物治疗紧张性头痛66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方—病—人”思维模式葛根汤治疗紧张型头痛的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综述 |
1 紧张型头痛 |
1.1 流行病学 |
1.2 发病机制 |
1.3 临床表现 |
1.4 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 |
2 中医对紧张型头痛的认识 |
2.1 头痛的病名 |
2.2 中医头痛的病因病机 |
2.3 中医头痛的辨治 |
3 葛根汤 |
3.1 葛根汤的古今研究进展 |
3.2 古代医家对葛根汤的认识 |
3.3 葛根汤的临床应用 |
3.4 葛根汤药理作用研究 |
4 “方-病-人”思维模式 |
一 文献研究 |
1 研究目标 |
2 资料来源 |
3 试验方法 |
4 数据整理 |
5 文献研究结果 |
6 小结 |
二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标 |
2 资料来源 |
3 试验方法 |
4 统计结果 |
5 小结 |
讨论 |
1 一般情况 |
2 临床表现 |
3 方药 |
4 黄煌教授对葛根汤的总结 |
5 不足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解郁开窍止痛方治疗慢性紧张型头痛伴焦虑状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简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2.2.1 病名诊断标准 |
1.2.2.2 症候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脱落及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测指标及方法 |
2.3.1 一般项目评价 |
2.3.2 安全性观测 |
2.3.3 疗效指标观测 |
2.3.3.1 慢性紧张型头痛积分 |
2.3.3.2 中医证候积分标准 |
2.3.3.3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4.1 疗效评定方法 |
2.4.2 头痛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
2.4.3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
2.4.4 HAMA评分疗效评定 |
2.5 安全性评定标准 |
3 统计学处理 |
4 研究结果 |
4.1 病例完成情况 |
4.2 研究结果数据分析 |
4.2.1 性别比较 |
4.2.2 年龄比较 |
4.2.3 病程比较 |
4.2.4 头痛积分比较 |
4.2.5 头痛疗效比较 |
4.2.6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4.2.7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4.2.8 HAMA积分比较 |
4.2.9 HAMA疗效比较 |
4.3 安全性分析 |
4.3.1 不良反应 |
4.3.2 心电图检查 |
4.3.3 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 |
讨论 |
1 中医对慢性紧张型头痛发病的认识 |
2 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 |
3 导师立法思想 |
3.1 情志失调是本病的致病因素 |
3.2 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是本病的发病病机 |
3.3 痰瘀阻络是该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
4 方药分析 |
4.1 方义分析 |
4.2 用药特点 |
4.3 中药功效及药理分析 |
5 结果分析 |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综述 慢性紧张型头痛的中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附表 |
致谢 |
(3)原发性头痛的六经方证辨证分布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头痛的经方治疗概述 |
1 太阳病头痛 |
2 阳明病头痛 |
3 少阳病头痛 |
4 太阴病头痛 |
5 少阴病头痛 |
6 厥阴病头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原发性头痛的现代研究进展概述 |
1 头痛的发病机制 |
2 头痛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资料收集 |
3 诊断标准 |
4 纳入标准 |
5 排除标准 |
6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1 头痛的相关特征情况 |
2 既往病史分布情况 |
3 其他中医证候情况 |
4. 头痛六经辨证分型及方证分布规律研究 |
5. 原发性头痛六经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情绪的关系 |
讨论 |
1 一般资料讨论 |
2 头痛的六经证型分布特点 |
3. 头痛的方证分布特点 |
4. 浅谈时方的六经归属问题 |
5. 调神在原发性头痛治疗中的重要性 |
6 六经辨证应与气血津液辨证相辅为用 |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调神舒筋针法治疗频发性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设计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目的 |
1.2 临床资料 |
1.2.1 病例来源 |
1.2.2 诊断标准 |
1.2.3 纳入标准 |
1.2.4 排除标准 |
1.2.5 剔除标准 |
1.2.6 脱落标准 |
1.3 试验方案 |
1.3.1 临床分组 |
1.3.2 实施方案 |
1.4 观察指标 |
1.5 记录不良反应 |
1.6 数据录入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研究结果 |
2.1 基线资料分析 |
2.2 疗效分析 |
2.3 不良反应记录 |
讨论 |
1 研究背景 |
2 治疗方案详析 |
2.1 治则探讨 |
2.1.1 调神 |
2.1.2 舒筋 |
2.2 选穴分析 |
2.2.1 肌筋膜激痛点的选择 |
2.2.2 阿是穴(压痛点) |
2.2.3 星状神经节 |
2.2.4 耳甲区迷走神经分支 |
2.2.5 合谷(异位远端刺激点) |
2.3 操作方法讨论 |
2.3.1 滞动针法探讨 |
2.3.2 电针探讨 |
2.3.3 闪罐疗法 |
3 本疗法治疗机制讨论 |
4 量表选择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紧张型头痛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紧张型头痛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病名与分型 |
1.2 病因病机 |
1.3 传统医学疗法举耦 |
2 现代医学对TTH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2.1 流行病学特点 |
2.2 病因学 |
2.3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应用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综述 |
第一节 现代精神心理问题概况 |
第二节 “调神”“治神”相关针法研究概述 |
一、各家“调神”“治神”针法概况 |
二、“调神”“治神”相关针法的临床研究 |
三、“调神”“治神”相关针法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三节 “调神”“治神”相关中医理论研究 |
第二章 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简介 |
第一节 调神针法简介 |
第二节 调神针法研究现状 |
一、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经验总结 |
二、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的临床疗效研究 |
第三章 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用穴规律的数据挖掘 |
第一节 数据及研究方法 |
一、数据来源 |
二、统计分析方法 |
第二节 数据分析结果 |
一、频数分析 |
二、系统聚类分析 |
三、关联规则 |
四、决策树分析 |
五、因子分析 |
第三节 讨论 |
一、数据挖掘结果讨论 |
二、调神针法使用路径 |
三、调神针法的“调神”思想源流 |
四、数据挖掘与名家经验总结 |
五、创新点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6)微砭耳针对冠心病PCI术后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冠心病PCI术后伴焦虑抑郁状态的现代医学及中医药研究 |
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伴焦虑抑郁状态的现代医学认识 |
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中医学认识 |
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伴焦虑抑郁状态的治疗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耳针疗法及微砭耳针的研究进展 |
1. 耳针疗法的概述 |
2. 耳针疗法的作用机制研究 |
3. 耳针疗法的临床研究 |
4. 微砭耳针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方案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终止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1.8 研究方法 |
1.9 观察指标 |
1.10 疗效判定标准 |
1.11 样本量估算 |
1.12 统计学方法 |
1.13 质量控制 |
1.14 技术路线 |
2. 结果 |
2.1 入组和完成情况 |
2.2 一般情况 |
2.3 治疗前疗效指标基线比较 |
2.4 主要疗效评价指标 |
2.5 次要疗效评价指标 |
2.6 安全性指标 |
3. 讨论 |
3.1 PCI术后的心理状态特点及心脏康复 |
3.2 研究结果分析 |
3.3 疗效性探讨 |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
附录2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
附录3 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 |
附录4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 |
附录5 中医证候积分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电项针疗法治疗紧张型头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头痛的阐述 |
一、头痛的病因病机 |
二、近年来针灸治疗紧张型头痛的进展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紧张型头痛的阐述 |
一、发病原因及机制 |
二、紧张型头痛的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对象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中止、剔除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分组方法 |
二、治疗方法 |
三、观察方法 |
四、疗效评定指标 |
五、疗效评定方法 |
六、安全性评估 |
七、统计分析 |
第三节 结果分析 |
一、研究病例的分布情况 |
二、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 |
三、疗效评定指标比较 |
四、疗效评定 |
五、不良反应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一节 立论依据 |
一、项针治疗紧张型头痛的理论依据 |
二、选穴依据 |
三、电针治疗作用 |
第二节 研究结果比较 |
一、电项针组与西药组一般资料比较 |
二、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评定指标比较 |
三、临床疗效评价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8)肝郁化火型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睡眠质量与甲状腺激素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中医研究现状 |
1.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病名归属与历史沿革 |
2.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病因病机 |
3.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中医证候 |
4.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中医治疗 |
5.广泛性焦虑障碍与不寐的关系 |
6.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西医研究进展 |
1.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概念及流行病学 |
2.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发病机制 |
3.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治疗 |
4.广泛性焦虑障碍与失眠的共病情况 |
5.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改变 |
6.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技术路线图 |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诊断标准 |
3.研究方法及内容 |
4.统计分析 |
结果 |
1.一般资料 |
2.肝郁化火型GAD患者的睡眠质量 |
3.肝郁化火型GAD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 |
讨论 |
1.肝郁化火型GAD患者的一般特点 |
2.肝郁化火型GAD的睡眠特点 |
3.肝郁化火型GAD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 |
4.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9)不同强度的抗阻运动对慢性疼痛患者焦虑症状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本研究的创新点预测 |
1.3.1 在学术思想方面的特色与创新 |
1.3.2 在学术观点方面的特色与创新 |
1.4 研究假设 |
2 文献综述 |
2.1 慢性疼痛 |
2.1.1 慢性疼痛的概念及流行病学意义 |
2.1.2 慢性疼痛的分类 |
2.1.3 慢性疼痛的发生机制 |
2.2 焦虑 |
2.2.1 焦虑的概念及流行病学意义 |
2.2.2 慢性疼痛与焦虑 |
2.2.3 慢性疼痛与焦虑的共同发生机制 |
2.3 慢性疼痛及伴焦虑症状的治疗手段概述 |
2.3.1 药物疗法 |
2.3.2 心理疗法 |
2.3.3 运动疗法 |
2.4 抗阻运动 |
2.4.1 抗阻运动的相关概念 |
2.4.2 抗阻运动处方的研究现状 |
2.4.3 抗阻运动强度的研究现状 |
2.5 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类型 |
3.2 实验对象 |
3.2.1 纳入标准 |
3.2.2 排除标准 |
3.2.3 剔除、脱落标准 |
3.3 知情同意与伦理考虑 |
3.4 临床结局指标评定 |
3.4.1 主要结局指标 |
3.4.2 次要结局指标 |
3.5 研究方法 |
3.5.1 文献研究法 |
3.5.2 实验法 |
3.6 缩小偏倚的方法描述 |
3.7 统计方法 |
3.8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4 结果 |
4.1 实验对象基线资料评估 |
4.1.1 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 |
4.1.2 四组患者基线资料评估 |
4.2 四组患者治疗前、中、后的焦虑症状情况 |
4.2.1 四组患者治疗前、中、后的状态焦虑评分比较 |
4.2.2 四组患者治疗前、中、后的特质焦虑评分比较 |
4.2.3 四组患者治疗前、中、后的HAMA评分比较 |
4.3 四组患者治疗前、中、后的疼痛情况 |
4.4 不同组别的焦虑症状水平比较 |
4.5 不同组别的疼痛水平比较 |
5 讨论 |
5.1 抗阻运动对焦虑症状及疼痛的影响 |
5.1.1 抗阻运动对焦虑症状的影响 |
5.1.2 抗阻运动对疼痛的影响 |
5.2 不同运动强度对焦虑症状及疼痛的影响 |
5.2.1 不同运动强度对焦虑症状的影响 |
5.2.2 不同运动强度对疼痛的影响 |
5.3 治疗时间对焦虑症状及疼痛的影响 |
5.4 治疗慢性疼痛患者焦虑症状的抗阻运动处方的思考 |
5.5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受试者招募图 |
附件2:伦理委员会审批书 |
附件3:患者基本资料收集 |
附件4:知情同意书 |
附件5:视觉模拟评分(VAS) |
附件6: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 |
附件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项七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一)诊断标准 |
(二)纳入标准 |
(三)排除标准 |
(四)剔除标准 |
(五)脱落标准 |
二、一般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一般情况 |
三、研究方法 |
(一)分组方法 |
(二)治疗方法 |
(三)观察指标 |
(四)评价标准 |
(五)统计方法 |
四、研究结果 |
(一)HAMA积分对比 |
(二)SAS积分对比 |
(三)临床疗效对比 |
(四)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一、中医学对广泛性焦虑症的研究现状 |
(一)对病名的认识 |
(二)病因病机的研究 |
(三)中医治疗研究 |
二、西医学对广泛性焦虑症的认识 |
(一)西医学对广泛性焦虑症病因机制的认识 |
(二)西医学对广泛性焦虑症的治疗研究 |
三、“项七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选穴依据 |
(一)气街四海理论 |
(二)“项七针”各穴位主治 |
四、结果分析与疗效机制探讨 |
(一)结果分析 |
(二)机制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针灸治疗焦虑症的临床进展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
附录 2 焦虑自评量表 |
致谢 |
附件 |
四、短程心理疗法及药物治疗紧张性头痛6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方—病—人”思维模式葛根汤治疗紧张型头痛的方证研究[D]. 张佳梁.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解郁开窍止痛方治疗慢性紧张型头痛伴焦虑状态的临床观察[D]. 李兰.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原发性头痛的六经方证辨证分布特点研究[D]. 闫淑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调神舒筋针法治疗频发性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泽鑫.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应用规律[D]. 于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微砭耳针对冠心病PCI术后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影响的研究[D]. 张健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电项针疗法治疗紧张型头痛的疗效观察[D]. 范湘旭.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肝郁化火型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睡眠质量与甲状腺激素的相关研究[D]. 卢美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不同强度的抗阻运动对慢性疼痛患者焦虑症状的影响研究[D]. 侯永康. 西南大学, 2020(01)
- [10]项七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疗效观察[D]. 李哲楠.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