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苗菜生产技术总结(论文文献综述)
赵秋倩[1](2021)在《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及其效应研究》文中指出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加速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质量兴农战略的重要命题。目前,农业生产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化学投入品的过量施用,不仅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地板”的抬升,而且容易引发农业污染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推进农药减量施用已经成为农业发展提质增效的重要内容,但是农药减量行动的开展依然面临重重困境。一方面农户家庭就业非农化现象严重,留守劳动力生产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农药减量施用的替代技术较为复杂,农药减量行动的技术支撑体系还不完整。因此,有必要从技术推广视角研究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切实破解农户农药减量施用中的劳动力困境与技术难题,达到技术要素助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效果。基于此,本文以蔬菜种植户为研究对象,在系统综述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创新扩散理论、技术推广框架理论和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等理论,构建了“技术推广类别(推广技术属性)——技术推广组织方式——技术推广渠道”的分析框架,系统研究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机理及其效应。利用山东省和陕西省957户蔬菜种植户的调查数据,对样本区域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现状和问题进行剖析,分别从技术推广的内容属性、组织方式、推广渠道三个维度,考察其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行为决策和行为实施的影响机理,并分析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的行为效应,旨在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实现和政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蔬菜生产中农户农药过量施用问题严重。从农户层面看,菜农过度依赖农药,对农药减量施用存在认知偏差;从村庄层面看,农户行为羊群效应明显,农药减施服务体系亟待完善;从政府层面看,基层农药减量治理悬浮,农药减量支持体系缺乏;从技术层面看,农药减量替代技术较为复杂,替代优势不明显。(2)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具有阶段差异。在行为意向阶段,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和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均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且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的边际效应值更高。在行为决策阶段,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的影响不显着。在行为实施阶段,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和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均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且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的边际效应值更高。(3)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异质性明显。在行为意向阶段,合作社和农技推广站均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农资经销商对其则具有显着负向影响,三者边际效应绝对值为农资经销商>合作社>农技推广站。在行为决策阶段,合作社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农资经销商对其有显着负向影响,农技推广站的影响不显着。在行为实施阶段,合作社和农技推广站均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有显着正向影响,而农资经销商对其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具有显着负向影响。(4)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且不同渠道之间存在替代、互补关系。在技术推广渠道影响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中,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及其下属的人际渠道数量和人际渠道质量、互联网渠道下的互联网浅层使用和互联网深层使用变量均对其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行为决策和行为实施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在行为意向阶段,互联网浅层使用、互联网深层使用均与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呈现替代关系。在行为决策和行为实施阶段,互联网浅层使用均对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具有显着的替代作用,互联网深层使用与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均呈现互补关系。(5)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具有经济效应、生态效应和食品安全效应。进行农药减量施用对蔬菜种植户的亩均年产出影响不显着,对蔬菜种植户亩均年净收益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可以提高蔬菜种植户亩均年收入1845.49元。蔬菜种植户进行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对农业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水平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6)典型案例分析中,合作社的推广示范、替代技术的推广、良好的产销体系,对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具有积极影响,且农药减量会带来经济、生态、食品安全多方面效益。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注重安全生产导向性,增强农户农药减量意识;推动技术属性与农户资源有效衔接,提升替代技术采纳效果;明晰技术推广组织功能,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多渠道融合,创新农户农药减量施用信息传播方式;正视农户分化现实,实施瞄准性农药减量行动支持。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2](2020)在《抗“疫”期间京郊蔬菜生产指导意见(Ⅱ)》文中提出生产用工问题11疫情期间育苗场用工、防护的指导意见针对育苗生产中出现的人工短缺、交通不畅、防护不到位等问题,特提出如下技术指导意见,供生产者参考。11.1解决用工短缺育苗是一个相对用工较多的技术环节,鉴于近期疫情防控措施的升级,外来务工人员不能按时返京,直接影响到育苗生产的有序展开,面对上述问题,可参考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金琦[3](2019)在《铁岭县凡河镇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农产品是人最基本的食物来源。作为种植业的第二大产业—蔬菜产业,蔬菜是人日常生活的必须品,东北冬日严寒,要想保证全年稳定的蔬菜生产,设施蔬菜产业是必不可少的。当前,我国设施蔬菜产业根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优质、安全、方便的方向加快发展。设施蔬菜产业是凡河镇的主要农业产业,凡河镇依据品种、环境、市场等优势条件,因地制宜发展西红柿、黄瓜、菠菜等品种,2013年后设施蔬菜成为凡河镇支柱产业。但是在凡河镇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限制了设施蔬菜产业进一步发展,因此,研究解决设施蔬菜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利用调查研究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针对凡河镇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寻求凡河镇设施蔬菜产业中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凡河镇设施蔬菜产业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区域规划存在局限性、政府扶持与推广能力不足、设施蔬菜品种品质及加工问题、农药施用不合理、蔬菜产业劳动力问题、销售理念落后且缺乏自主品牌和缺乏农业保险等问题,阻碍了凡河镇设施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然后结合国内外设施蔬菜产业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凡河镇实际条件,针对凡河镇设施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凡河镇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对策,主要包括: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吸引年轻劳动力从事设施蔬菜产业;加大设施蔬菜新技术宣传力度;合理规划设施蔬菜的种植品种;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引进先进设备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融合;开拓网络销售新模式提高品牌竞争力和鼓励设施蔬菜产业农户购买保险。
卢杰[4](2019)在《水培叶菜自动化生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设施蔬菜在生物技术、选种育苗、高产栽培等方面取得巨大成果,并且日光温室蔬菜高效节能栽培技术使我国温室节能技术跃至世界领先地位,但与其配套的自动化技术在我国叶菜种植产业还处于空白状态。为了弥补此空白,本文对水培叶菜自动化生产系统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介绍原有生产状况,对水培叶菜自动化生产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分析并细化,结合工艺要求设计系统工艺路线,根据系统的物料种类进行产线划分,规划系统的整体布局方案并对产线中的主要装置进行结构设计;根据效率要求设计生产系统的工序优先关系及生产节拍。其次,对水培叶菜自动化生产系统的核心部件——种苗移栽机器人进行设计,完成机器人的传动方案设计及初步参数设定,电机及减速机等重要零部件的计算选型,对机器人的工作空间进行求解计算;完成对末端执行器的功能分析且依据功能分析进行配套末端执行器的设计。再次,针对种苗移栽工位的双机器人工作空间重叠导致机器人之间发生碰撞的问题,对双机器人的避碰运动进行研究,采用C空间法完成双机无碰路径规划并进行了仿真实验得到符合期望的仿真结果。最后,基于上述生产系统的设计,完成系统控制部分设计。针对种苗移栽机器人,基于驱动控制一体技术,完成硬件选型及电气配线设计;对推盘装置完成硬件选型、通讯模式设置及人机界面设计等工作;对于生产系统,根据系统各个工位装置的作业任务,规划出系统的工作流程,结合PLC硬件完成电气系统设计及PLC编程。
辜松[5](2019)在《我国设施园艺生产作业装备发展浅析》文中研究说明荷兰等设施园艺技术先进国家通过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理念,走出了一条先进、高效的设施园艺生产路线。我国设施园艺近年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设施园艺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目前在世界的占比已达80%以上。但是,与荷兰、美国、以色列等先进国家的设施园艺生产相比,我国园艺设施90%以上为简易温室,种植对象90%以上是蔬菜,设施生产技术水平低、产出效益低,设施园艺的技术优势未能有效发挥。本文针对园艺生产设施内种苗生产、无土栽培生产等方面相关的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装备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我国设施园艺生产特点、生产装备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设施园艺生产作业装备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王欢[6](2018)在《我国蔬菜生产效率及其时空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业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农业资源匮乏、生态环境破坏的背景下,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受到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的双重约束,提高效率是解决未来蔬菜发展问题的必经之路。本研究在归纳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SBM-DEA、MML生产率指数,空间计量模型,经济重心模型、三阶段Bootstrapped-DEA模型和CGE模型等方法,构建符合蔬菜特征的效率评价框架并对效率的时空发展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其经济效应进行了分析。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相关问题的理论分析以及蔬菜生产效率在产业发展的作用分析;第二,从产业比较、品种类型和地区差异角度对蔬菜生产效率进行系统性评价;第三,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分析我国蔬菜生产效率的变动特征;第四,探讨蔬菜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其经济溢出效应。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概括如下:(1)对蔬菜生产效率的理论分析表明:蔬菜生产效率可以从要素生产率、产业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三个层面界定,技术进步体现在效率的提高,且效率的测度主要是基于前沿生产函数。(2)对蔬菜生产效率发展及其贡献度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蔬菜生产规模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同时蔬菜生产要素生产率也不断提高,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蔬菜生产发展具有较大贡献。(3)对蔬菜生产效率的产业对比研究表明:与粮食和经济作物相比,蔬菜生产呈现高投入高产出高回报率的特征,并且当前具有效率优势,但效率变化的波动幅度较大且增速略低。(4)对蔬菜生产效率的品种对比研究表明:各品种蔬菜中果类菜效率水平最高,叶菜和根茎类较低,且效率损失的主要来源是投入冗余和环境污染的过度排放,各类蔬菜生产效率与生产资源存在错配的不均衡现象。(5)对蔬菜生产效率的地区差异研究表明:从地区消费需求、蔬菜生产发展以及农业资源禀赋3个角度考虑可以将全国蔬菜生产划分为6类地区,其中具有丰富农业资源的地区更具有效率优势,是蔬菜供应的重要潜力地区。(6)对蔬菜生产效率时间变动特征研究表明:蔬菜生产TFP主要呈现“退步”趋势,技术效率是造成负增长的主要原因;设施蔬菜生产TFP低于露地蔬菜,但存在较快的追赶势头。(7)对蔬菜生产效率空间变动特征研究表明:蔬菜生产效率存在显着的空间集聚效应以及空间溢出效应且呈现显着的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种植结构相近的地区之间效率更趋向一致;农业大省以及蔬菜主要产区更接近收敛稳态,增加农业科研投入是拉动效率整体提升的重要因素。(8)对蔬菜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户生产和管理技术应用水平较低是造成蔬菜技术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各因素主要通过对农户施肥和种苗投入的生产行为产生影响,其中蔬菜生产劳动力数增加、农户风险态度的保守化和环境保护型技术的采用有利于效率的提高。(9)对蔬菜生产效率经济效应的研究表明: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部门,蔬菜生产效率的变化会对其他部门产生联动作用,效率的提高能够促进总产出增长,提高蔬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释放农业生产资源;蔬菜生产地位越高,地区效率的产出增长效应越为显着。
李宗岭[7](2018)在《榆中县高原夏菜生产成本收益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原夏菜因种植在高原,春季播种,夏秋季收获而得名。高海拔地区具有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的特点,使得高原夏菜具有原生态优良品质的特性。榆中县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十分适合种植高原夏菜,经过20余年的发展,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小散乱到品牌化的蜕变。榆中县高原夏菜产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高原夏菜产业政策逐步实施,高原夏菜商品化、规模化程度不断加深,在高原夏菜成本收益方面突显出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因此,探索研究高原夏菜成本收益情况,研究其投入产出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角度的成本收益比较,对增加高原夏菜生产的经济效益,提高菜农收入,对发展榆中县高原夏菜产业意义深远。本文以榆中县高原夏菜种植概况为基础,根据农产品成本收益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访问法、对比分析法等多种方法,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榆中县高原夏菜成本收益进行分析。首先,本文在研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和资料等前提下,建立了高原夏菜成本收益比较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框架。第二,以榆中县社会经济发展、农业发展情况为基础,从高原夏菜种植的地理位置、质量安全、绿色发展、政策支持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榆中县高原夏菜产业发展情况。第三,根据榆中县高原夏菜生产20142016年实际情况,本文重点对高原夏菜(菜花、甘蓝)生产成本收益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对不同成熟期高原夏菜、不同农作物、不同高原夏菜经营主体之间的成本收益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提出降低高原夏菜种植成本,提高收益的建议。本文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榆中县高原夏菜发展已经逐步开始向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科技化方向发展,但种植技术人员相对匮乏。第二,榆中县高原夏菜种植呈现高投入、高产出特征,其中菜花和甘蓝20142016年的平均总成本分别为4016.98元/亩和3396.79元每亩,净利润分别为2270.12元/亩和1745.81元每亩。高原夏菜市场信息不通畅,销售渠道单一。第四,同年下茬的高原夏菜具有较好的经济收益水平,下茬平均净利润比上茬高234.47元/亩。第五,高原夏菜相较于其他农作物具有较高的收益水平。第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本收益率为73.74%,在三种经营主体中最高,经济效益最显着,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表示初期投资存在成本压力。针对本文的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加强政府支持力度,降低高原夏菜生产成本;增强品牌培育效能,助推高原夏菜产业升级;建立综合交易市场,合理调控高原夏菜价格;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提高高原夏菜种植技术;适度规模化经营,推进高原夏菜标准化生产;多方扩展销售渠道,推进互联网加高原夏菜;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缓解高原夏菜投资压力的建议。
郭耕佑[8](2017)在《赤峰市设施蔬菜生产成本与收益研究》文中提出设施蔬菜作为农业集约化生产的典范,将蔬菜生产的科学技术、规范管理与合理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已然成为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在实现蔬菜规模生产方面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2016年,赤峰市设施蔬菜占地面积达到75.54万亩,占蔬菜生产总面积的99.2%,产值规模约为102.79亿元,但设施蔬菜的生产成本却与日俱增,菜农净利润波动明显。因此本文拟在农业供给侧改革浪潮推动的背景下,为实现优化蔬菜种植结构,提高蔬菜质量的目标,就如何降低成本,获取超额利润,切实增加菜农收入进行研究。文章使用文献检索归纳法来总结设施蔬菜的相关理论,理清研究现状;将典型调查法与抽样调查法相结合以发现设施蔬菜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获取有关数据;将成本收益法与计量模型分析方法相结合,对影响设施蔬菜成本、收益的具体因素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使用多元回归方程来说明各解释变量对利润的影响程度。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赤峰市设施蔬菜的生产成本逐年上涨,特别是人工费用和肥料费,在总成本中占有绝对高的比例,加剧菜农收入的波动;(2)销售价格对赤峰市设施蔬菜利润的影响最为显着,而错峰种植同样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3)生产规模与肥料费对设施蔬菜利润的影响程度虽然不及销售价格,但仍能够推动利润的增长;(4)人工费用的上涨对净利润的增加具有阻碍作用,即自用工和雇工费用的持续增长影响菜农收入的稳定。
高群[9](2016)在《蔬菜产业发展政策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迅速发展的蔬菜产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从国际经验来看,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根据国情对蔬菜产业实行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调控或监管。面对国内外的现实压力与大众舆论,我国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蔬菜产业宏观调控政策。那么,针对蔬菜产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主要内容、演变历程及影响因素都有哪些?面对市场价格的波动,政府的产业调控政策真的对稳定菜价有影响吗?若存在影响,其影响的正负导向作用与持续时间又是怎么样的?未来,为确保蔬菜产业良性运营,政府调控是否有必要由行政手段向市场化手段转变?新形势下,修缮国内蔬菜产业政策调控机制的相关建议有哪些?这些,均是现有的文献研究未能深入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试图展开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发展及评价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一、梳理总结了国内外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发展概况(1)系统梳理与评价了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主要内容。按照产业调控政策执行主体—中央与地方政府、产业链所处环节—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及其他环节两个视角,从调控政策实施背景、演变历程、相关内容、具体措施等方面对蔬菜产业调控政策进行系统归纳与梳理,同时,对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展开定性评价。(2)系统回顾与总结了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历史演进过程与影响因素。系统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演变历程,并将其总结为八大阶段,依次为:菜品自由购销阶段、国家统一制定菜品价格、调整不合理菜价体系、放开菜价管制权限、蔬菜类产品连续增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提升蔬菜类产品质量新阶段及统筹新一轮“菜篮子”工程阶段。与此同时,从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两个维度解析了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影响因素。(3)展开国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评述与借鉴。从蔬菜产业基本情况、调控政策背景与发展历程、政策概览、效果评价四个维度对美国、欧盟及日本等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国家蔬菜产业先进调控政策进行系统梳理、总结,评价这些国家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运行效果;并与中国进行对比,从而探寻、归纳出对国内蔬菜产业良性运营具有借鉴性意义的重要启示。二、基于事件分析法和案例研究科学评估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效果(1)基于事件分析法展开国内月度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对市场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借鉴金融学与社会学研究领域中经典的事件分析法,通过与目标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按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及其他环节分门别类的展开产业历次调控政策对市场价格作用效果的评估,用并不直接受到蔬菜产业政策影响的肉类及其制品价格作对比研究,重点考察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对价格影响机制的正负导向作用及持续时间,并按类别的不同对历次调控政策干预措施的外生性进行检验。研究发现:蔬菜产业调控政策按照其针对产业链环节的不同,对蔬菜市场价格的影响效果也不尽相同。其中,与生产环节相关的调控政策对菜价具有四个月左右的正向提价作用;与流通环节相关的调控政策对菜价具有三个月左右较低程度的正向提价作用;与其他环节相关的调控政策作用程度太低尚不足以将菜价拉至正常水平。(2)基于差分模型展开年度产业调控政策对蔬菜市场价格影响的案例分析。利用差分模型,测算蔬菜市场价格真实走势与假设未启动调控政策条件下的菜价模拟值之间的差额,将差额绝对值较大的年份纳入案例库。从政策背景、政策效果、政策解读等维度展开分析,综合评估蔬菜产业调控机制的有效性。研究发现:在样本考察区间内,国内蔬菜产业价格调控政策对菜价的正负导向不尽相同,且绝大多数年份的产业调控政策并没有对稳定蔬菜类产品价格起到明显的改善效果;与此同时,2000年以来国家对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干预较之以往也明显增多,干扰了市场机制在蔬菜类产品价格形成中的作用。综合而言,无论是事件分析法的研究,还是基于差分模型的案例分析,均在一定程度上暗示着21世纪以来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并未很好的实现政策初衷,虽然,政府在引导蔬菜市场改革、维护生产者福利及促进消费等方面的确承担着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然而,直接的政策干预手段对蔬菜类产品价格的维稳能力有限。三、提出完善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建议(1)建议变革调控方式,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的蔬菜产业政策体系。贯彻“市场机制对价格形成的决定性功效”、“政府宏观调控不能退出”、“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的指导思想,坚持四项原则—稳定性和连续性、长期性和针对性、整体性和协调性、立足国内和学习国外相结合,建议重点强化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界定政府与市场边界,强化政府在蔬菜产业公益性、基础性和服务性环节的功能;二是毫不放松国内蔬菜类产品生产,缓解价格持续上涨的压力;三是综合供需双重因素,科学构建蔬菜类产品市场价格波动预警体系;四是要增强居民蔬菜消费意识及维稳蔬菜类产品价格,加强政策创新。(2)建议进一步规范并完善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实现行政手段逐步向市场化手段转变,重点推行蔬菜市场化调控制度。并从内涵界定、国内外实践经验及启示三个维度解读了当前主流的两大市场化调控举措一调控目录制度和蔬菜价格保险制度,以期为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机制由行政手段向市场化手段转变提供借鉴。论文可能的创新点有:(1)给出了一种新的评估鲜活农产品调控政策效果的方法与思路,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新意。为科学解析21世纪以来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对市场价格的影响效应,引入了金融学、社会学领域中运用较广的事件分析法和基于差分模型的典型案例研究,以期为未来蔬菜产业良性运营与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支持。(2)构建了涵盖蔬菜全产业链的政策发展与效果评价体系,研究视角较为新颖。本研究打破了以往学者侧重于对产业链的某一环节或某一品种进行效果评估的逻辑,试图构建涵盖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及其他环节的全产业链的蔬菜产业调控发展过程与政策效果的完整逻辑体系。
李昕升[10](2015)在《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南瓜起源于美洲,学名Cucurbitamoschata,Duch.,是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蔓生性草本植物。南瓜在中国的产地不同,叫法各异,南瓜无疑是该栽培作物最广泛的叫法。南瓜是中国重要的蔬菜作物,是中国菜粮兼用的传统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经由欧洲人间接从美洲引种到中国,已有500余年的栽培历史。目前我国是世界南瓜的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南瓜的栽培面积很广,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产量颇丰,南瓜除了作为夏秋季节的重要蔬菜,还有诸多其他妙用。本研究属于农业史(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农村社会史)的研究范畴,以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重点分析南瓜的起源、世界范围的传播、品种资源、名称考释,中国引种的时间、引种的路线、推广的过程、生产技术的发展、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引种和本土化的影响等,力求全方位、动态的展现南瓜在中国引种和本土化的全貌。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科学(GIS)技术的运用,尽可能地将历史时期南瓜种植分布情况地图化,以便更清晰、直观的呈现南瓜种植的时空演变。顾名思义,“引种”是指美洲作物南瓜从域外引种到中国,包括引种的时间、路径、过程等相关问题。“本土化”则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推广本土化,南瓜从引种到中国以后,通过多种方式、路径在中国推广,从最初引种的东南沿海、西南边疆推广到各大地区,并逐步覆盖全国,南瓜的推广本土化过程不但使南瓜在全国迅速普及,而且也导致南瓜主要种植区发生了时空的变迁,推广本土化最为重要,南瓜很快成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作物,推广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基本完成;第二,技术本土化,虽然南瓜的生产技术与加工、利用技术在美洲历史悠久,但是没有随着南瓜引种到中国而一同传入,完全是中国劳动人民在传统瓜类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总结出了一整套的南瓜生产技术体系和加工、利用技术体系,技术本土化最为复杂,在明清时期达到高潮,民国以来继续发展,改革开放之前基本完成;第三,文化本土化,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精神层面狭义的文化,南瓜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南瓜民俗的兴起,到南瓜文学的传播,再到南瓜精神的扩散,南瓜文化从属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文化本土化最为深入人心,是当今国人不知南瓜为域外作物的重要心理原因,文化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发展最快,达到了高潮,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乃至到了今天都从未停止。推广本土化、技术本土化和文化本土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研究也主要从这三个层面展开。美洲是人类最早栽培的古老作物之一——南瓜的起源中心,南瓜在美洲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在前哥伦布时代,南瓜已经是美洲印第安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对南瓜的生产和利用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南瓜随着欧洲向美洲殖民、探险、宗教传播的高潮,先传入欧洲,并经由欧洲人之手传遍世界各地。中国可能是在16世纪初期由葡萄牙人首先引种到东南沿海,稍晚西南边疆也独立从印度、缅甸一带引种南瓜。由此,南瓜迅速在中国内地推广,南瓜与其他美洲作物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个别省份基本上都是在明代引种的,17世纪之前,除了东三省、台湾、新疆、青海、西藏,其他省份南瓜栽培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入清以来南瓜在各省范围内发展更加迅速,华北地区、西南地区逐渐成为南瓜主要产区。新中国成立之后,南瓜产业发展有序而规范,文革时期南瓜生产进入停滞期,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南瓜产业才再次焕发生机,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南瓜的生产和发展在改革开放前后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说明科学技术才是推动南瓜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南瓜拥有丰富的基因库,品种、形态非常多样,生物多样性极其突出,堪称“多样性之最”,因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南瓜称谓混乱、名实混杂,以及正名与别称长期共存的现象,对南瓜的名称进行考释,可以理清其命名原由等问题。同时,南瓜与同为南瓜属的美洲同源作物笋瓜、西葫芦的对比以及对南瓜的品种资源的梳理,都有助于更准确的认识南瓜本土化过程。南瓜传入中国不久,劳动人民便通过认真观察、总结,创新出了关于的南瓜的选种育种、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的一整套栽培技术体系,以及贮藏、食用、药用和饲用等多方面的南瓜加工、利用技术体系,体现了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我国传统农业的包容性,这些关于南瓜的技术经验和基本成就,对于现代南瓜生产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是我国重要的农业遗产。即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南瓜技术成就,受现代自然科学影响越来越深,也还是能看出传统技术深深的烙印。南瓜是美洲作物中的“急先锋”,引种和本土化速度为美洲作物之最,有着深刻的动因:前提因素是自然生态因素(生态适应性、生理适应性),最重要因素是救荒因素,移民因素是加速因素,经济因素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因素且作用越来越大,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南瓜引种和本土化产生了诸多影响,意义深远:对救荒、备荒的影响是南瓜在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影响,在全国任何地区均是如此,养活了无数的人口;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蔬菜作物结构,完善了传统农业种植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是对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影响,历史上就从来不乏依靠南瓜牟利的人群,如今,南瓜产前—生产—加工—市场,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构成了南瓜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晚明以降南瓜就一直是重要的中药材,不但充实了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更在救死扶伤方面建树颇多,对传统医学影响很大;最后便是对文化的影响,南瓜文化丰富多彩,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多样的文化符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二、种苗菜生产技术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种苗菜生产技术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农药施用相关研究 |
1.3.2 蔬菜种植户农药施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1.3.3 技术推广相关研究 |
1.3.4 技术推广对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的研究 |
1.3.5 农户农药减量施用效果研究 |
1.3.6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
1.5.1 研究区域概况 |
1.5.2 数据来源 |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蔬菜种植户 |
2.1.2 技术推广 |
2.1.3 推广技术属性 |
2.1.4 技术推广渠道 |
2.1.5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 |
2.1.6 蔬菜生产中的农药减量施用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户行为理论 |
2.2.2 计划行为理论 |
2.2.3 技术扩散理论 |
2.2.4 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 |
2.2.5 技术推广框架理论 |
2.3 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机理及其效应分析 |
2.3.1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阶段划分 |
2.3.2 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机理分析 |
2.3.3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效应划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蔬菜生产特征与产业发展趋势 |
3.1.1 蔬菜生产特征 |
3.1.2 蔬菜产业发展趋势 |
3.2 蔬菜产业农药施用现状与农药减量施用政策演进 |
3.2.1 蔬菜产业农药施用现状 |
3.2.2 农药减量施用政策演进 |
3.3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现状 |
3.3.1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 |
3.3.2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 |
3.3.3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 |
3.3.4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效果 |
3.4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问题 |
3.4.1 农户层面:生产习惯使然,农户农药施用存在认知偏差 |
3.4.2 村庄层面:羊群行为效应明显,农药减施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
3.4.3 政府层面:基层农药减量治理悬浮,减量支持政策乏力 |
3.4.4 技术层面: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农药减量替代技术推广任重道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4.1 问题提出 |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2.1 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4.2.2 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4.3 变量选取与研究方法 |
4.3.1 变量选取及说明 |
4.3.2 研究方法 |
4.4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影响的实证分析 |
4.4.1 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的影响 |
4.4.2 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的影响 |
4.5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
4.5.1 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的影响 |
4.5.2 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的影响 |
4.5.3 内在传导机制:推广技术采纳效果的中介作用 |
4.6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影响的实证分析 |
4.6.1 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影响 |
4.6.2 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影响 |
4.6.3 内在传导机制:推广技术采纳效果的中介作用 |
4.7 农户分化下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和行为实施分析 |
4.7.1 农户分化下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分析 |
4.7.2 农户分化下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5.1 问题提出 |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2.1 合作社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5.2.2 农资经销商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5.2.3 农技推广站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5.3 变量说明与研究方法 |
5.3.1 变量选取及说明 |
5.3.2 研究方法 |
5.4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影响的实证分析 |
5.5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
5.6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影响的实证分析 |
5.7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的进一步讨论 |
5.7.1 内在传导机制:安全生产认知的中介作用 |
5.7.2 农户感知差异:制度信任的调节作用 |
5.8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进一步讨论 |
5.8.1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空间自相关判断 |
5.8.2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施行为实施影响的空间效应 |
5.8.3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示范效应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6.1 问题提出 |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2.1 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6.2.2 互联网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6.2.3 两种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交互影响 |
6.3 变量选取和研究方法 |
6.3.1 变量选取及说明 |
6.3.2 研究方法 |
6.4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影响的实证分析 |
6.5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
6.6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影响的实证分析 |
6.7 两种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交互影响分析 |
6.8 老龄化背景下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与行为实施讨论 |
6.9 稳健性检验 |
6.10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效应分析 |
7.1 问题提出 |
7.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7.3 变量选取与模型选择 |
7.3.1 .变量选取 |
7.3.2 模型选择 |
7.4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
7.4.1 t检验结果 |
7.4.2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决策方程估计 |
7.4.3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对蔬菜产出和收入影响估计 |
7.4.4 双重检验 |
7.5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生态效应的实证分析 |
7.6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食品安全效应的实证分析 |
7.7 稳健性检验 |
7.8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及其综合效果的案例分析 |
8.1 调研方法选择与案例选取 |
8.2 访谈设计与过程介绍 |
8.3 合作社主导型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及其综合效果 |
8.3.1 合作社主导型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 |
8.3.2 合作社主导型农户农药减量行动的综合效果 |
8.3.3 典型经验总结 |
8.4 家庭农场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及其综合效果 |
8.4.1 家庭农场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 |
8.4.2 家庭农场农药减量行动的综合效果 |
8.4.3 典型经验总结 |
8.5 普通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及其综合效果 |
8.5.1 普通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 |
8.5.2 普通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行动的综合效果 |
8.5.3 典型经验总结 |
8.6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潜力分析 |
8.7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1.1 蔬菜生产中农户过量施药问题严重 |
9.1.2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具有阶段差异 |
9.1.3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异质性明显 |
9.1.4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交互影响不可忽视 |
9.1.5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具有多维效应 |
9.2 政策建议 |
9.2.1 注重安全生产导向性,增强农户农药减量意识 |
9.2.2 推动技术属性与农户资源有效衔接,提升替代技术采纳效果 |
9.2.3 明晰技术推广组织功能,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 |
9.2.4 多渠道融合,创新农户农药减量施用信息传播方式 |
9.2.5 正视农户分化现实,实施瞄准性农药减量行动支持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抗“疫”期间京郊蔬菜生产指导意见(Ⅱ)(论文提纲范文)
生产用工问题 |
11 疫情期间育苗场用工、防护的指导意见 |
11.1 解决用工短缺 |
11.1.1 调整订单数量、品种 |
11.1.2 减少嫁接苗用量 |
11.1.3 全员加班 |
11.1.4 近距离调配工人 |
11.1.5 机械代替人工 |
11.2 解决交通运输不畅 |
11.3 解决消毒、防护问题 |
蔬菜采后管理 |
12 疫情期间蔬菜采后管理指导意见 |
12.1 拓宽销售思路 |
12.2 提倡适时采收 |
12.3 应用合理包装避免机械损伤 |
12.4 应用保鲜技术 |
12.5 强化疫情防控意识 |
13 降雪后蔬菜采后管理指导意见 |
13.1 提倡适时采收与适当早收 |
13.2 采收环节注意保护蔬菜品质 |
13.3 注意保温贮藏,避免出现冷冻伤害 |
13.4 应用合理包装避免机械损伤 |
14 家庭蔬菜安全储存指导意见 |
14.1 科学搭配,合理食用 |
14.2 科学贮存,确保新鲜 |
14.2.1 做好贮存前处理 |
14.2.2 做好贮存中温度管理 |
14.3 自制加工,避免浪费 |
综合技术指导 |
15 北京市近期蔬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1) |
15.1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5.2 下一步生产技术措施建议 |
15.2.1 加大对灰霉病的防控力度 |
15.2.2 调节秧果关系 |
15.2.3 增加速生蔬菜的生产规模 |
15.2.4 协调好春季生产 |
16 北京市近期蔬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2) |
16.1 生产上存在的问题 |
16.2 生产管理建议 |
16.2.1 严格防疫管理 |
16.2.2 加强灾害性天气的防范 |
16.2.3 加强田间管理措施落地 |
16.2.4 加强病害防治 |
16.2.5 加强采后管理 |
17 北京市近期蔬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3) |
17.1 生产上存在的问题 |
17.1.1 温室冬季生产的典型问题仍然存在 |
17.1.2 田间管理技术落实不到位 |
17.1.3 茬口衔接不紧密 |
17.1.4 春季蔬菜生产的备播备耕工作有待加强 |
17.1.5 产品存在一定的滞销现象 |
17.2 生产管理建议 |
17.2.1 严格防疫管理,确保人身和产品安全 |
17.2.2 关注天气预报,加强异常天气的防范 |
17.2.3 加强田间管理,提高在田蔬菜的产能 |
17.2.4 科学备播备耕,合理制定春季生产计划 |
17.2.5 增加芽苗蔬菜生产 |
17.2.6 加强采后管理,打通产品流通渠道 |
18 北京市近期蔬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4) |
18.1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8.1.1 日光温室春茬蔬菜生产延迟 |
18.1.2 雨雪降温天气不利于蔬菜生产 |
18.1.3 农产品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
18.1.4 蔬菜滞销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
18.2 下一步生产措施建议 |
18.2.1 多措并举缓解用工紧张 |
18.2.2 积极应对不利天气,提高蔬菜产能 |
18.2.3 规范生产流程,提高质量安全 |
18.2.4 适时采收销售,做好蔬菜存贮 |
19 北京市近期蔬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5) |
19.1 生产存在问题 |
19.1.1 疫情防控问题 |
19.1.2 生产设施问题 |
19.1.3 田间管理问题 |
19.1.4 蔬菜育苗问题 |
19.1.5 采收上市问题 |
19.1.6 质量安全问题 |
19.2 生产管理建议 |
19.2.1 落实相关措施,防范疫情隐患 |
19.2.2 尽快修复设施,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
19.2.3 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生产恢复 |
19.2.4 加强育苗管理,保障春季生产用苗 |
19.2.5 应用贮藏加工技术,促进产品减损增值 |
19.2.6 运用综合防控,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
20 北京市近期蔬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6) |
20.1 生产上存在的问题 |
20.1.1 疫情防控存在隐患 |
20.1.2 真菌性病害高发 |
20.1.3 田间管理措施不到位 |
20.1.4 春季生产略有延迟 |
20.1.5 蔬菜滞销问题 |
20.2 生产管理建议 |
20.2.1 继续强化落实,做好疫情防控 |
20.2.2 及时清棚换茬,提高棚室利用效率 |
20.2.3 加强在田蔬菜生产管理,促进增产增收 |
20.2.4 统筹安排,抓好春大棚蔬菜生产 |
20.2.5 加强生产监管,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
21 北京市近期蔬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7) |
21.1 当前生产基本情况 |
21.1.1 生产进度 |
21.1.2 技术落实情况 |
21.1.3 存在的问题 |
21.2 生产管理建议 |
21.2.1 持续做好疫情防控 |
21.2.2 提高棚室利用效率 |
21.2.3 强化在田蔬菜生产管理 |
21.2.3.1 温室越冬果类蔬菜 强化植株整理:及时疏除老叶、病叶、畸形果和侧枝。番茄单株保留功能叶片16片左右,已达白熟期果穗下面的叶片可全部摘除,黄瓜单株维持功能叶片12~15片,茄子保持35~40片叶,辣椒保持在40片以上。 |
21.2.3.2 温室春茬果类蔬菜 覆盖地膜:定植畦没有覆盖地膜的可采用掏苗法或两幅对接的方式尽快补盖,地膜种类以厚度0.012 mm以上的黑色或银灰色地膜为好。 |
21.2.3.3 设施叶菜生产 建议加大速生叶菜生产规模,并加强田间管理。 |
21.2.4 塑料大棚果类蔬菜提早定植 |
21.2.5 加强病害防控与生产监管 |
21.2.6 加强采后及销售管理 |
21.3 下阶段农事提示 |
编后语 |
科学抗疫春回大地 |
(3)铁岭县凡河镇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设施蔬菜产业研究方面 |
1.3.2 国内设施蔬菜产业研究方面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内容 |
1.6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 凡河镇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
2.1 数据来源以及样本特征 |
2.2 凡河镇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 |
2.2.1 凡河镇自然条件 |
2.2.2 凡河镇社会经济条件 |
2.3 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
2.4 设施蔬菜产业政府扶持现状 |
2.5 设施蔬菜技术推广现状 |
2.6 设施蔬菜产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
2.7 设施蔬菜产业标准化生产现状 |
2.8 设施蔬菜产业农资市场管理现状 |
3 凡河镇设施蔬菜产业发展问题的调查分析 |
3.1 设施蔬菜基础设施不完善 |
3.1.1 温室设备老化,资源利用率低 |
3.1.2 配套设施落后,机械化程度低 |
3.1.3 自然灾害频发,受损程度加大 |
3.2 设施蔬菜产业区域规划存在局限性 |
3.3 设施蔬菜产业政府扶持与推广能力不足 |
3.3.1 政府补贴能力不足 |
3.3.2 政府推广能力有限 |
3.4 设施蔬菜品种品质及加工存在问题 |
3.4.1 设施蔬菜品种单一 |
3.4.2 设施蔬菜品质参差不齐 |
3.4.3 设施蔬菜产品缺乏深加工 |
3.5 设施蔬菜生产中农药施用不合理 |
3.6 设施蔬菜产业劳动力存在问题 |
3.6.1 设施蔬菜产业劳动力老龄化 |
3.6.2 设施蔬菜产业劳动力缺乏培训 |
3.7 销售理念落后且缺乏自主品牌 |
3.8 缺乏农业保险 |
4 铁岭县凡河镇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对策 |
4.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
4.2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 |
4.3 吸引年轻劳动力从事设施蔬菜产业 |
4.4 合理规划设施蔬菜种植品种 |
4.5 加大设施蔬菜生产新技术推广力度 |
4.6 坚持无公害和绿色蔬菜生产技术 |
4.7 引进先进设备延长产业链 |
4.8 开拓网络销售新模式提高品牌竞争力 |
4.8.1 抓住机遇开拓网络销售新模式 |
4.8.2 规范合作社提高品牌竞争力 |
4.9 鼓励设施蔬菜产业农户购买保险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铁岭县凡河镇设施蔬菜产业种植户访谈提纲 |
附录2 :铁岭县凡河镇设施蔬菜产业种植户调查问卷 |
致谢 |
(4)水培叶菜自动化生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培叶菜自动化技术研究现状 |
1.2.2 水培叶菜自动化关键技术综述 |
1.3 本文技术路线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水培叶菜自动化生产系统的结构设计 |
2.1 引言 |
2.2 原有生产状况及设备 |
2.2.1 原有生产状况 |
2.2.2 原有设备 |
2.3 系统需求分析及工艺路线设计 |
2.3.1 生产系统需求分析 |
2.3.2 系统工艺路线设计 |
2.4 整体方案布局及主要装置设计 |
2.4.1 产线划分 |
2.4.2 总体布局设置 |
2.4.3 主要装置结构设计 |
2.5 生产系统工序优先关系约束及生产节拍设计 |
2.5.1 工序优先关系约束 |
2.5.2 水培叶菜自动化生产系统的节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种苗移栽机器人设计 |
3.1 引言 |
3.2 种苗移栽机器人的总体设计 |
3.2.1 传动方案的选择 |
3.2.2 SCARA机器人基本技术参数 |
3.3 SCARA机器人关键零部件选型 |
3.3.1 机器人关节电机及减速机的选型与计算 |
3.3.2 同步带的计算选型 |
3.4 种苗移栽机器人工作空间计算 |
3.5 机器人大臂小臂及滚珠丝杠花键轴结构设计 |
3.6 种苗移栽机器人末端执行器设计 |
3.6.1 末端执行器设计要求 |
3.6.2 种苗移栽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方案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种苗移栽机器人双机避碰路径规划及仿真 |
4.1 引言 |
4.2 种苗移栽机器人双机无碰路径规划 |
4.2.1 双机器人建模 |
4.2.2 双机器人工作空间构建 |
4.2.3 轨迹规划 |
4.2.4 无碰路径规划方法 |
4.3 种苗移栽双机器人运动学分析 |
4.3.1 种苗移栽双机器人运动学分析 |
4.3.2 双机器人运动学编程 |
4.4 种苗移栽双机器人碰撞检测算法 |
4.4.1 双机器人碰撞问题分析 |
4.4.2 线段相交判断 |
4.4.3 双机器人碰撞检测 |
4.5 建立从机C空间 |
4.5.1 从机C空间的建立 |
4.5.2 C空间的栅格化 |
4.5.3 C空间障碍边界的搜索 |
4.6 仿真实验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生产系统控制系统设计 |
5.1 引言 |
5.2 种苗移栽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 |
5.2.1 控制系统硬件选型设计 |
5.2.2 机器人电气配线设计 |
5.3 推盘装置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
5.3.1 硬件设计选型 |
5.3.2 推盘装置与生产系统的无线通讯 |
5.3.3 人机界面设置 |
5.4 生产系统控制系统设计 |
5.4.1 水培叶菜自动化生产系统流程规划 |
5.4.2 电气系统设计 |
5.4.3 生产系统PLC编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本项研究的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我国设施园艺生产作业装备发展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设施园艺生产装备开发的目的 |
2 国外设施园艺生产装备的发展现状 |
2.1 荷兰 |
2.2 以色列 |
2.3 美国 |
2.4 日本 |
3 我国设施园艺生产的特点 |
3.1 设施园艺种植面积发展迅速 |
3.2 园艺设施类型以温室大棚为主 |
3.3 以种植蔬菜为主 |
3.4 设施蔬菜品种多 |
3.5 设施生产作业以人工为主 |
3.6 花卉生产的设施条件与机械化作业程度高于蔬菜生产 |
3.7 非农资金进入设施园艺领域助推生产装备技术发展 |
4 我国设施园艺生产装备的发展现状 |
4.1 国内大型设施园艺种植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 |
4.2 国内产学研多方积极研发设施园艺生产作业装备 |
4.3 大型行业领军设施园艺企业成套引进荷兰技术装备系统 |
4.4 温室大型物流化生产系统全套装备国产化 |
4.5 设施园艺生产中穴盘精量播种机得到广泛推广 |
4.6 一些中型设施园艺种植企业自行研究简易设备 |
4.7 设施园艺生产装备整体发展水平低 |
5 我国设施装备推广使用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5.1 温室环境调控不理想 |
5.2 一些国外装备不符合我国国情 |
5.3 农艺模式不确定造成装备开发困难 |
5.4 高投入建设现代化的设施生产系统不一定得到高效益 |
6 有关我国设施园艺装备发展的建议 |
6.1 尽快构建设施园艺栽培作物规范化作业流程 |
6.2 加强主要栽培作物生长模型基础研究 |
6.3 高水平装备技术与轻简化设备并行开发 |
6.4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
6.5 发挥国家级现代农业研发中心技术优势 |
(6)我国蔬菜生产效率及其时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 可能的创新 |
第二章 蔬菜生产效率的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 |
2.2 农业生产效率测度的理论依据 |
2.3 不同理论下的农业生产效率 |
2.4 关于蔬菜生产效率的研究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蔬菜生产发展及效率贡献度 |
3.1 蔬菜生产历史演变和现状 |
3.2 蔬菜生产效率的表现 |
3.3 蔬菜生产效率的贡献度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蔬菜生产效率的产业比较分析 |
4.1 蔬菜产业的地位分析 |
4.2 蔬菜和其他农业部门生产效益对比 |
4.3 蔬菜和其他农业部门生产效率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蔬菜生产效率的品种比较分析 |
5.1 蔬菜生产的品种多样性与特性差异 |
5.2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
5.3 技术效率的测算及其来源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蔬菜生产效率的地区比较分析 |
6.1 不同地区资源差异与蔬菜生产的区域性 |
6.2 蔬菜生产的地区分类 |
6.3 蔬菜生产效率的地区差异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蔬菜生产效率的时间效应及其分解 |
7.1 蔬菜生产效率时间效应的理论分析 |
7.2 蔬菜生产效率时间效应的模型构建 |
7.3 蔬菜生产效率时间效应测度及其分解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蔬菜生产效率的空间变动及其收敛性 |
8.1 蔬菜生产效率空间相关性的理论分析 |
8.2 蔬菜生产效率的空间相关性检验 |
8.3 蔬菜生产效率的收敛性检验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蔬菜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9.1 蔬菜生产效率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
9.2 蔬菜种植户生产效率模型构建 |
9.3 四大因素对蔬菜生产效率的影响分析 |
9.4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蔬菜生产效率经济效应的模拟分析 |
10.1 蔬菜生产效率经济效应的理论机制 |
10.2 一般均衡模型原理 |
10.3 蔬菜生产效率变化对经济影响的CGE模拟 |
10.4 本章小结 |
第十一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11.1 主要研究结论 |
11.2 对策建议 |
11.3 存在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榆中县高原夏菜生产成本收益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文献述评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技术路线及方法 |
1.6.1 技术路线 |
1.6.2 研究方法 |
1.7 创新及不足 |
1.7.1 创新点 |
1.7.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高原夏菜的概念 |
2.2 成本收益的概念 |
2.2.1 成本的概念 |
2.2.2 收益的概念 |
2.2.3 成本收益分析 |
2.3 农业经营主体的概念与特征 |
2.4 成本收益理论 |
3 榆中县高原夏菜生产发展概况 |
3.1 榆中县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
3.2 榆中县农业发展情况 |
3.2.1 高原夏菜产业发展情况 |
3.2.2 高原夏菜产业发展优势 |
4 榆中县高原夏菜成本收益分析 |
4.1 样本数据来源及特征 |
4.1.1 样本数据来源 |
4.1.2 样本数据特征 |
4.2 高原夏菜成本内涵及结构 |
4.3 高原夏菜成本分析 |
4.3.1 总成本投入分析 |
4.3.2 物质成本分析 |
4.3.3 人工成本分析 |
4.3.4 土地成本分析 |
4.4 高原夏菜收益分析 |
4.4.1 高原夏菜收益概念界定 |
4.4.2 面积产量情况分析 |
4.4.3 收益情况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不同生产角度的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
5.1 高原夏菜不同成熟期的成本收益比较 |
5.2 高原夏菜与其他农产品的成本收益比较 |
5.2.1 总体成本收益比较 |
5.2.2 单位面积收益比较指数 |
5.2.3 单位成本收益比较指数 |
5.2.4 综合收益比较指数 |
5.3 榆中县高原夏菜不同经营主体成本收益比较 |
5.3.1 高原夏菜不同经营主体发展情况 |
5.3.2 高原夏菜不同经营主体成本分析 |
5.3.3 高原夏菜不同经营主体收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与建议 |
6.2.1 加强政府支持力度,降低高原夏菜生产成本 |
6.2.2 增强品牌培育效能,助推高原夏菜产业升级 |
6.2.3 建立综合交易市场,合理调控高原夏菜价格 |
6.2.4 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提高高原夏菜种植技术 |
6.2.5 适度规模化经营,推进高原夏菜标准化生产 |
6.2.6 多方扩展销售渠道,推进互联网加高原夏菜 |
6.2.7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缓解高原夏菜投资压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问卷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8)赤峰市设施蔬菜生产成本与收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国内外设施农业研究现状 |
1.4.2 关于农产品成本收益的研究 |
1.4.3 关于设施蔬菜生产效益影响因素的研究 |
1.4.4 关于蔬菜产业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
2 赤峰市设施蔬菜发展现状评析 |
2.1 赤峰市自然、经济、社会情况 |
2.2 赤峰市农牧业发展状况 |
2.3 赤峰市设施蔬菜发展现状 |
3 数据来源及样本描述 |
3.1 数据来源 |
3.2 样本描述 |
3.2.1 家庭基本状况 |
3.2.2 年龄及受教育程度 |
3.2.3 种植规模概况 |
3.2.4 参加合作社情况 |
3.2.5 农业科技推广程度 |
3.2.6 销售模式 |
4 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成本与收益分析 |
4.1 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成本分析 |
4.1.1 生产成本构成 |
4.1.2 总成本变动分析 |
4.1.3 成本差异分析 |
4.2 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效益分析 |
4.2.1 利润变动分析 |
4.2.2 利润差异分析 |
4.3 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利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3.1 模型选择与指标选取 |
4.3.2 建立模型 |
4.3.3 模型检验 |
4.3.4 结果讨论 |
5 赤峰市塑料大棚蔬菜生产成本与收益分析 |
5.1 塑料大棚蔬菜生产成本分析 |
5.1.1 生产成本构成 |
5.1.2 总成本变动分析 |
5.1.3 成本差异分析 |
5.2 塑料大棚蔬菜生产效益分析 |
5.2.1 利润变动分析 |
5.2.2 利润差异分析 |
5.3 塑料大棚蔬菜生产利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3.1 模型选择与指标选取 |
5.3.2 模型检验 |
5.3.3 回归模型结论分析 |
6 赤峰市设施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6.1 存在的问题 |
6.1.1 种植规划不合理,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
6.1.2 蔬菜种植的科技含量低 |
6.1.3 设施蔬菜种植户规模化程度低 |
6.1.4 零散经营为主,缺乏产业聚集效应 |
6.2 对策建议 |
6.2.1 全方面提升蔬菜销售价格水平,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
6.2.2 加强科学技术的推广,推动设施蔬菜生产提质增量 |
6.2.3 加大资金投入,推动规模化进程 |
6.2.4 延伸产业链条,增加设施蔬菜产业经济效益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9)蔬菜产业发展政策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概念的界定与研究对象 |
1.2.1 概念的界定 |
1.2.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1 研究的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框架 |
1.4.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 |
1.5.2 主要的不足与展望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均衡价格理论 |
2.1.2 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职能理论 |
2.1.3 准公共物品与福利经济学理论 |
2.1.4 农业的弱质性与城乡反差协调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有关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研究进展 |
2.2.2 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相关研究 |
2.2.3 文献简评 |
2.3 理论分析框架 3 中国蔬菜产业调控政策概况 |
3.1 国内蔬菜产业运行基本概况 |
3.2 中央财政支持蔬菜产业良性运营的主要措施 |
3.2.1 与蔬菜产业生产环节相关的调控政策 |
3.2.2 与蔬菜产业流通环节相关的调控政策 |
3.2.3 与蔬菜产业其他环节相关的调控政策 |
3.3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持蔬菜产销经营活动的政策措施 |
3.3.1 对菜品生产环节的扶持政策 |
3.3.2 对菜品流通环节的支持政策 |
3.4 各级财政支持体系的成效与不足 |
3.4.1 各级财政支持体系的成效 |
3.4.2 各级财政支持体系的不足 |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发展与影响因素分析 |
4.1 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演变历程 |
4.2 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影响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制定的因素 |
4.2.2 影响蔬菜产业调控政策执行的因素 |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事件分析法的国内蔬菜价格调控政策效应分析 |
5.1 实证模型介绍 |
5.1.1 事件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5.1.2 Hodrick-Prescott Filter分析的基本原理 |
5.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
5.3 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对相关价格影响的模型估计 |
5.3.1 2000年以后蔬菜生产环节政策效应的模型估计 |
5.3.2 2000年以后蔬菜流通环节政策效应的模型估计 |
5.3.3 2000年以后其他环节政策效应的模型估计 |
5.4 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外生性检验——“目标定位分析法” |
5.5 研究小结 6 基于差分模型的案例分析—产业调控政策对蔬菜价格走势影响 |
6.1 理论框架与模型介绍 |
6.2 基于差分模型的典型案例选取 |
6.2.1 实施调控政策条件下的蔬菜市场价格真实走势 |
6.2.2 假设未实施调控政策条件下的蔬菜市场价格走势预测 |
6.2.3 典型调控政策的选取 |
6.3 政策发生对菜价影响的政策案例分析 |
6.3.1 2006年调控政策缺位、助推菜价上昂 |
6.3.2 2008年为确保蔬菜消费、政府平抑菜价 |
6.3.3 2010年为促进蔬菜生产、政策助推菜价 |
6.4 本章小结 7 国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评述与借鉴 |
7.1 美国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及评价 |
7.1.1 蔬菜产业基本情况 |
7.1.2 蔬菜产业调控政策背景与发展历程 |
7.1.3 政策概览 |
7.1.4 政策效果及评价 |
7.2 欧盟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及评价 |
7.2.1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
7.2.2 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出台背景与发展历程 |
7.2.3 具体的调控政策 |
7.2.4 政策效果 |
7.3 日本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及评价 |
7.3.1 蔬菜产业基本现状 |
7.3.2 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发展历程 |
7.3.3 具体的调控政策 |
7.3.4 政策效果 |
7.4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转变调控方式: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的蔬菜产业政策体系 |
8.2.2 革新调控手段:重点推行蔬菜市场化调控制度 参考文献 附录1 蔬菜产业相关的调控政策概览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相关课题与研究成果 致谢 |
(10)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
五、创新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南瓜的起源与传播 |
第一节 南瓜在美洲的起源与传播 |
一、美洲是南瓜的起源中心 |
二、南瓜在欧亚的传播 |
第二节 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径 |
一、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 |
二、南瓜传入中国的路径 第二章 南瓜的名实与品种资源 |
第一节 南瓜名称考释 |
一、南瓜的主要名称 |
二、南瓜的其他别称 |
第二节 南瓜属作物与南瓜品种资源 |
一、南瓜与笋瓜、西葫芦 |
二、南瓜的品种资源 第三章 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推广 |
第一节 南瓜在全国的引种路线 |
第二节 明清民国时期南瓜在各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一、南瓜在东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二、南瓜在华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三、南瓜在西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四、南瓜在西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五、南瓜在东南沿海的引种和推广 |
六、南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的生产和发展 |
一、南瓜在全国的生产概况 |
二、南瓜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章 南瓜生产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栽培技术的积累 |
一、播种育苗 |
二、定植 |
三、田间管理 |
四、病虫害防治 |
五、采收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生产技术的改进 |
一、选种育种 |
二、播种育苗 |
三、定植 |
四、田间管理 |
五、病虫害防治 |
六、采收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生产技术的发展 |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五章 南瓜加工、利用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奠基 |
一、贮藏 |
二、食用 |
三、药用 |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改进 |
一、贮藏 |
二、食用 |
三、药用 |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 |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六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
第一节 自然生态因素 |
一、生态适应性 |
二、生理适应性 |
第二节 救荒因素 |
一、南方地区 |
二、北方地区 |
第三节 移民因素 |
一、西南移民潮:“湖广填四川”与“改土归流” |
二、东南棚民潮:“客家棚民”与“江西填湖广” |
三、东北大移民:“招民开垦”与“闯关东” |
第四节 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 |
一、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 |
二、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的原因 |
第五节 经济因素 |
一、南瓜的相对经济优势 |
二、南瓜加工、利用的经济优势 |
三、南瓜其他利用方式的经济优势 第七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
第一节 对救荒、备荒的影响 |
一、全国性的救荒影响 |
二、六大区的具体救荒影响 |
第二节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一、改变了蔬菜作物结构 |
二、影响了农业种植制度 |
第三节 对经济的影响 |
一、直接南瓜贸易对经济的影响 |
二、南瓜子对经济的促进 |
三、南瓜众多深加工产品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 |
四、南瓜与养殖业发展 第八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科技文化的影响 |
第一节 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
一、基本性状的描述 |
二、同食相忌 |
三、具体应用 |
第二节 南瓜与文化 |
一、南瓜精神 |
二、南瓜民俗 |
三、南瓜观赏文化 |
四、南瓜名称文化 |
五、南瓜饮食文化 |
第三节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一、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 |
二、民国时期的文学创作 |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种苗菜生产技术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及其效应研究[D]. 赵秋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抗“疫”期间京郊蔬菜生产指导意见(Ⅱ)[J].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蔬菜, 2020(04)
- [3]铁岭县凡河镇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的研究[D]. 金琦.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4)
- [4]水培叶菜自动化生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卢杰. 安徽工业大学, 2019(02)
- [5]我国设施园艺生产作业装备发展浅析[J]. 辜松. 现代农业装备, 2019(01)
- [6]我国蔬菜生产效率及其时空效应研究[D]. 王欢.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7]榆中县高原夏菜生产成本收益比较研究[D]. 李宗岭. 甘肃农业大学, 2018(11)
- [8]赤峰市设施蔬菜生产成本与收益研究[D]. 郭耕佑.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9]蔬菜产业发展政策效应研究[D]. 高群.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4)
- [10]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D]. 李昕升.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