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使用油介质蒸炒设备节能情况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徐先港[1](2021)在《严寒地区低能耗住宅厨房环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陶磊[2](2021)在《酒精生产线余热用于制冷系统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余热资源,也就是多余、废弃的能源,它是一次能源经过转换或加工后的产物,或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完成反应后排放的未经完全利用的能量,亦属二次能源范畴。我国各种形式余热的废弃和排放量达到了整个工业耗能的50%以上。合理利用余热有助于减少与全球环境相关的问题,如温室效应和氟氯烃类制冷剂对臭氧层的破坏。企业合理使用余热,节能减排,缩减生产制造费用,提升企业利润的潜力巨大。本论文首先是对该公司酒精生产线余热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梳理出未被有效利用的余热源和余热量,论证改造的必要性;同时,针对余热现状,结合酒精发酵生产线的运行情况进行总体工艺系统规划,提出“利用130℃的成品酒气冷凝释放的热量将68℃冷凝水升温至90℃、使用90℃冷凝水驱动热水型溴化锂制冷机组制备低温冷冻水用于发酵降温”的改造方案,并绘制了改造前和改造后的工艺流程图;对关键设备进行工艺核算,优选一台不锈钢材质的四管程固定板管式换热器,并对计算出的工艺参数和设备规格进行验证,并实施改造施工;最后对改造后的运行情况进行跟踪,核算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利用蒸汽冷凝水和成品酒气热交换产生的高温凝水作为余热制冷机组驱动热源,释放余热,制取冷量。产生的低温冷水并入原冷水管网,进入冷水储罐,工艺路线和实施方案切实可行。通过新增1台换热器和温水型制冷机组,回收成品酒气中的热量,产生的冷水并入原有冷水管网,减少了原电制冷或溴化锂制冷机运行时间,实现余热综合利用,余热负荷4145k W,约可产生400万kcal/h的冷量(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循环效率COP值为1.1-1.2)。替代蒸汽溴化锂后减少蒸汽5t/h,以年运行2880h计,可减少蒸汽14400t,蒸汽不含税价161元/t,年可节约231.84万元。每年可减少使用1356t标煤,减排922t碳粉尘、3380t二氧化碳、102t二氧化硫、51t氮氧化物,达到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史嘉辰[3](2019)在《低温压榨菜籽饼的亚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们对高品质油脂需求量的增加,低温压榨菜籽油的产量逐年上升。由于菜籽饼中仍残留10%以上的油脂及丰富的VE、菜籽多酚等有益伴随物,如何提高菜籽饼的综合利用率成为油脂加工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亚临界流体萃取作为一种低温制油技术,具有高效、保质、节能的优点。然而,采用单一亚临界溶剂难以实现对菜籽饼中油脂与有益伴随物的协同萃取,同时关于亚临界流体萃取过程的能量变化规律也缺乏理论研究。为此,本文以低温压榨菜籽饼为试材,构建不同的亚临界混合溶剂体系,对比研究油脂及有益伴随物在其中的迁移规律;并基于热泵原理对亚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节能效果进行分析。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分别采用亚临界丙烷,二甲醚,丙烷-乙醇夹带剂溶剂(1%,3%,5%)以及丙烷-二甲醚混合溶剂(1:1,3:1,5:1,v/v)萃取菜籽饼,以油脂及有益伴随物提取率为指标,对比分析不同溶媒萃取所得菜籽油的品质。结果表明,不同亚临界萃取溶剂对饼中油脂提取率均在90%以上,所得菜籽油脂肪酸组成均以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为主。丙烷-二甲醚混合溶剂(5:1,v/v)萃取可显着提高菜籽油中VE含量至207.95 mg/100g,丙烷-3%乙醇夹带剂溶剂萃取可显着提高菜籽油中多酚含量至50.36 mg/100g;丙烷-二甲醚5:1混合溶剂萃取所得菜籽油的酸价、过氧化值分别为3.44 mg/g、2.00 mmol/kg,显着低于单一亚临界溶剂萃取所得菜籽油。由此可见,不同亚临界溶剂萃取所得菜籽油提取率和脂肪酸组成相似,而混合溶剂有利于提高菜籽油中有益伴随物含量、增强油脂氧化稳定性。(2)分别采用亚临界丙烷、二甲醚单一溶剂以及丙烷-二甲醚混合溶剂(5:1,v/v)萃取低温压榨菜籽饼,对比分析菜籽油及有益伴随物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规律。结果表明,增大压力有利于提高油脂及有益伴随物的提取率;菜籽饼中油脂及有益伴随物提取率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且初始阶段增长速率较快;根据van’t Hoff方程计算得到,油脂及有益伴随物的亚临界流体萃取过程焓变、熵变为正值,不同温度下吉布斯自由能变为负值;根据Arrhenius方程计算得到菜籽油在丙烷、二甲醚和丙烷-二甲醚混合溶剂中的萃取活化能分别为10.87,20.13和8.75 kJ/(mol·K),均小于菜籽多酚和VE在相同溶剂中的萃取活化能。菜籽油、菜籽多酚和VE在混合溶剂萃取过程中的有效扩散系数分别为3.57×10-125.11×10-12,3.08×10-124.95×10-12和2.85×10-124.91×10-12 m2/s,均大于同温条件下在丙烷、二甲醚单一溶剂体系中的有效扩散系数。由此可见,萃取压力对油脂及有益伴随物在溶剂中的溶解量影响占主导地位,采用Baümler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油脂及有益伴随物的萃取动力学,油脂及有益伴随物的萃取过程为吸热、熵增过程,可自发进行;在本试验采用的溶剂中,菜籽油均为最易被萃取的组分,而丙烷-二甲醚混合溶剂有利于油脂及有益伴随物的协同萃取。(3)基于热泵原理对亚临界流体萃取系统的能量传递过程进行分析,并以班处理量为20 t菜籽饼的亚临界丁烷萃取为例,验算生产过程中萃取系统的实际能耗。结果表明,萃取系统中的脱溶设备相当于压缩式热泵系统中的蒸发器,冷却设备相当于热泵系统中的冷凝器,萃取溶剂相当于热泵系统的工质,经汽化、压缩、冷凝后完成一次热力学循环,并向外释放一定能量;参照二阶舍项维里方程,采用虚拟路径计算获得丙烷、丁烷和二甲醚溶剂的压缩焓变分别为53.99、47.97和51.48 kJ/kg;参照Carruth模型计算得到各溶剂蒸发焓变分别为322.57、351.89和394.45 kJ/kg,进而确定各溶剂热泵系统性能系数理论值分别为6.97、8.33和8.66。在班处理量20 t菜籽饼,料液比1:1(w/v),逆流萃取4次的条件下,理论计算所得溶剂冷凝所需换热面积为27.6 m2,系统能耗为378 kW·h;实际生产中冷凝器换热面积为36.0 m2,系统能耗为450 kW·h,菜籽饼的亚临界丁烷萃取能耗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生产数据相近。由此可见,亚临界流体萃取系统的溶媒循环过程与热泵系统工质的压缩、冷凝过程一致,参照热泵理论分析计算亚临界流体萃取过程中能量传递方法可行。
张硕垚[4](2019)在《橡胶籽油高温热裂解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铜渣贫化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常用的化石能源包括煤,焦炭,柴油等,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日渐消耗,使用过程排放大量的CO2造成环境污染,开发一种低碳、环保的新能源用于铜渣贫化过程是非常必要的。橡胶籽油是一种生物质燃油,属于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本文以橡胶籽油替代部分冶金过程的化石能源为目的,对橡胶籽油高温热裂解特性进行研究。分析了橡胶籽油的元素组成,化学成分以及官能团,并测定了橡胶籽油的相关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橡胶籽油中主要元素为C、H、O,N和S。其中碳和氢两种元素质量百分数之和为95.61%。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等为橡胶籽油主要的脂肪酸,这四种脂肪酸相对含量在68.33%以上。其中橡胶籽油的长链脂肪烃的碳骨架主要为C18。橡胶籽油中有饱和碳骨架,不饱和键,酯键以及羧基键。利用了TG-FTIR,研究了橡胶籽油的热解特性,在非等温条件下的热解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5120℃)除去挥发性成分。第二阶段(120500℃)大分子的裂解和挥发。第三阶段(500900℃)积碳反应。利用Coats-Redfern方法对橡胶籽油进行热力学计算。当加热速率为10 K/min时,120-400℃和400-480℃下的活化能分别为69.739kJ·mol-1和51.861kJ·mol-1。橡胶籽油的热分解产物主要有碳氢化合物、酮、醛、羧酸、醚、二氧化碳、CH4和CO。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组分逐渐达到CH4、H2O、CO和CO2的最大值。峰后,随着温度的升高,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的生成量不断减少。利用5种不同的加料方式研究橡胶籽油对Fe3O4还原效果以及橡胶籽油在还原Fe3O4时所产生尾气的规律进行分析研究。随着热解过程的进行,橡胶籽油逐渐裂解,气体产量逐渐增多,其中氢气的产量是最高的。热解过程中存在固体碳和Fe3O4反应。Fe3O4对橡胶籽油的裂解有促进作用。根据XRD分析,Fe3O4在混合状态下的还原效果将达到一个稳定的水平,Fe和浮士体的含量不发生变化,但喷油状态下,其Fe3O4的还原度会随加热温度的上升而升高。随着温度的升高,喷油条件下Fe3O4的还原效果逐渐增强。5种加料方式中混合态积碳转化率最低。
佟昊[5](2016)在《胚芽粕与浓缩液混配项目改造》文中提出吉林燃料乙醇项公司拥有燃料乙醇生产线、玉米干全酒精糟(玉米DDGS)生产线、玉米胚油生产线等大规模的核心生产装置,经过几年来的技术改造,公司产能已达到60万吨年-1燃料乙醇生产规模。在玉米干全酒精糟(玉米DDGS)生产线中,由于浓缩液的添加量多少直接影响玉米DDGS颜色,又因玉米DDGS颜色直接影响市场销售价格,导致浓缩液不能完全回配到饲料生产系统中,将一部分浓缩液通过外卖方式处理,如许造成饲料接收率低落,影响了公司的经济效益。另外,在原设计中,胚芽粕最终与玉米DDGS混合成一种产品,但由于胚芽粕含有一定的残溶,并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一定波动,如果与玉米DDGS混合后进行粉碎存在安全风险。几年来,胚芽粕一直没能与玉米DDGS安全混合,也造成了一部分效益的流失。如果通过改造,即要消除胚芽粕中的残溶,又能将浓缩液混配,并混配到玉米DDGS中,一项兼顾齐美项目,也将大大了企业经济效益。项目主要介绍了当前公司胚芽粕与DDGS混配面临的安全风险及浓缩液外售造成饲料回收率降低,造成生产经济效益下降。对于存在的这些问题组织到饲料行业进行考察,并给予启发,提出了胚芽粕与浓缩液混配改造项目。改造后,不仅实现了胚芽粕与浓缩液成功混配,而且又消除了安全风除,减少浓缩液外售,提高了饲料收率,经济效益得到增加,改造方案可行。
张扬[6](2016)在《连续炒籽机流场数值模拟及扬料板结构优化》文中研究表明炒籽机是通过对油料在榨油前进行加热烘炒,破坏掉油料内部组织,使得油料的榨油效率更高,榨出的油质量更好,所以其是油料预加工中的重要设备。目前国内的炒籽机大多还是分批烘炒的类型,这种烘炒方式效率比较低,不能连续进行烘炒。本研究通过研究连续型炒籽机滚筒和物料的运动,对提高炒籽机的烘炒效率和烘炒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研究基于离散单元法理论,运用EDEM软件对炒籽机滚筒的运动进行了模拟仿真,通过仿真结果对滚筒内扬料板的结构和物料的运动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根据这些研究的结果对扬料板的结构进行了优化,最后对炒籽机的控制系统做了相关的分析研究。具体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对离散单元法理论以及相关的概念进行了介绍,然后结合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对油菜籽颗粒模拟仿真的相关参数进行了确定,并运用EDEM软件对炒籽机滚筒内部物料的运动进行了模拟仿真,最后根据仿真结果分析了滚筒内部物料的运动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扬料板螺距的变化,也就是扬料板和轴线的夹角的变化是扬料板轴向运动的重要因素,物料的轴向速度会随着螺距由小到大而先增大后减小;而扬料板的持料量和物料的落料范围与高度、弯角角度及安装角有很大关系。高度越高,弯角角度越大,安装角角度越大越有利于扬料板的持料,但考虑到炒籽机的实际工作情况及要求,一般扬料板的高度、弯角角度、安装角都会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其次,介绍了目前几种常见的扬料板,并对它们在不同的安装角、弯角情况下,物料的持料量和落料范围的关系做了细致的分析,并结合前面EDEM软件的分析结果,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给出了炒籽机扬料板结构优化的方案。最后,对炒籽机的控制系统进行了分析,通过介绍炒籽机的结构和烘炒原理对炒籽机的温湿度控制以及转速的控制进行了分析,并对控制系统的硬件进行了选择,还对炒籽机控制系统的上位机和下位机进行了设计分析。以上研究可为新型连续炒籽机设计改进提供理论基础,实现油料深加工设备升级换代,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机械现代化。
靳丽亚[7](2015)在《清洁生产审核方法在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食物植物油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消费品。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食用植物油的消费量逐年上升,食用植物油行业的发展前景良好。但是,食用植物油在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能耗尤其是汽耗高,浸出制油中有机溶剂的使用等都会制约企业的发展。清洁生产从生产全过程入手,从源头减少污染物产生,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把清洁生产运用到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本文运用清洁生产的思想来评价食用植物油加工行业,把清洁生产审核思路运用到具体的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通过对清洁生产理论研究发现:清洁生产在食用植物油加工行业的应用是可行的;清洁生产审核是食用植物油企业实施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方法,使食用植物油行业在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2)通过对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产排污的分析,发现了食用植物油清洁生产的潜力,和企业清洁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清洁生产方案。(3)通过对企业清洁生产方案的分析发现,清洁生产可以优化工艺、改善管理、节约能源、节约成本、减少生产对环境的危害。经过对已实施的无/低费方案进行核算,企业每年可实现经济效益100万元,其中节约用电156万KWh,节约电费98万元,节约用煤300吨。(4)对于在清洁生产审核中存在的问题从政策、技术、资金物资、管理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扫清在清洁生产审核时的障碍,使清洁生产审核在食用植物油企业中得以顺利应用,同时为其他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提供思路、方法。
解士聪[8](2014)在《蓖麻籽螺旋榨油机榨膛温度与加热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蓖麻是一种含油量高的软性油料,从蓖麻籽中提炼的蓖麻油具有较高的医用和工业价值。随着蓖麻在我国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针对蓖麻籽螺旋榨油机的研究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榨膛温度计算方法的欠缺,导致现有螺旋榨油机在压榨蓖麻籽时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对蓖麻籽螺旋榨油机压榨温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蓖麻籽螺旋榨油机为研究对象,对榨膛温度计算方法和蓖麻籽最佳压榨温度进行了研究,并找到影响双螺旋榨油机压榨性能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解决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对德国LK型单螺旋榨油机进行仿真建模和稳态热传导仿真分析,通过仿真与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热传导的反问题求解方法在计算螺旋榨油机榨膛内表面温度分布时的适用性;(2)利用德国LK型单螺旋榨油机对蓖麻籽进行压榨实验,得到不同榨膛预热温度下饼粕的残油率及油的酸价、残渣率,并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到了蓖麻籽的最佳压榨温度;(3)针对SZJ-10型双螺旋榨油机在实际压榨过程中存在的出油率和油品质量低下等问题,通过实验测试和稳态热传导仿真分析,得到了双螺旋榨油机主压榨段内表面的温度范围,从而确定了榨膛内温度过低是影响压榨性能的主要原因;(4)对双螺旋榨油机加热参数进行理论推导,通过实验测试与仿真分析,验证所推导理论的可靠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满足双螺旋榨油机榨膛加热性能要求的加热方案。
周密[9](2013)在《家用炊具造型设计 ——奶锅、汤锅和蒸锅的造型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炊具就是通过烹、煮、蒸、炒等手段,用以将食物原料加工成可食用物品的器具。炊具产品是基本的家庭消费品,炊具行业发展与人们的居住条件、烹饪习惯、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密切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炊具行业未来将向着安全、健康、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在人们的厨房生活中奶锅、汤锅和蒸锅的使用频率相对而言是很高的。因此,本毕业设计对这三种锅具进行设计在现代炊具产品设计中具有较为现实的意义。设计主要侧重于对奶锅、汤锅和蒸锅进行改良设计,尝试在其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仿生造型的方法。通过对炊具的形态、结构、材料、色彩以及装饰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改良,完善三种锅具的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在进行家用炊具造型设计的同时,要考虑其制造工艺、工作环境、安全性能、节能程度等方面的因素。本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选择一种安全、方便、舒适及个性化的厨房生活方式。本毕业设计通过前期对现有的市场锅具情况进行调研对比分析,试图从新经济时代科技发展与消费者心理特征入手,分析人们在这一时期的心理诉求及情感要求,后期在家用奶锅、汤锅和蒸锅的功能、造型进行了改良设计,使炊具产品不仅具有易操控性、还要符合人们情趣化的心理需求。对奶锅、汤锅和蒸锅的设计分为系列化设计、外观造型设计和功能技术改良设计三个方面。在系列化设计方面,设计了“乒乓球拍”节能奶锅”、球拍奶锅、夹子奶锅、花瓣蒸锅、层层蒸锅、豆腐蒸锅、天线宝宝多用蒸锅、天线宝宝多层蒸锅、瓦力多用蒸锅、瓦力多层蒸锅。对于外观造型设计,设计了卡通头奶锅、水果奶锅、天线宝宝奶锅、瓦力奶锅、复古小奶锅、趣味奶锅、天线宝宝汤锅、瓦力汤锅、卡通汤锅、荷叶汤锅、椭圆汤锅。对于功能技术改良设计,设计了可放置勺子节能奶锅、燕尾汤锅、鱼尾汤锅、可立锅盖汤锅、穿衣服的汤锅、可过滤的汤锅、多用组合蒸锅、鱼尾蒸锅、几何蒸锅。
刘日斌,汪学德[10](2012)在《低温制取芝麻油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综述了低温制取芝麻油的工艺方法;低温萃取既能提取品质优良的芝麻油,又能得到蛋白低变性的芝麻粕,保证了芝麻油充分利用和芝麻蛋白的综合利用;低温萃取方法主要包括:低温压榨、超临界萃取、亚临界萃取及碱提法等。从低温压榨、超临界萃取、亚临界萃取三种不同生产工艺介绍芝麻油的制取及其对芝麻油和芝麻蛋白的影响。
二、使用油介质蒸炒设备节能情况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使用油介质蒸炒设备节能情况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2)酒精生产线余热用于制冷系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酒精生产线余热及其用于制冷系统必要性分析 |
2.1 酒精生产线概况 |
2.2 酒精生产线余热利用概况 |
2.3 余热制冷系统改造的必要性 |
第三章 余热制冷系统的设计 |
3.1 余热制冷系统介绍 |
3.2 余热制冷系统的设计方案 |
3.3 余热制冷系统换热器工艺核算 |
第四章 余热制冷系统的改造 |
4.1 余热制冷系统换热器选型 |
4.2 主要绩效指标改进效果 |
4.3 余热制冷工艺流程 |
4.4 实际运行情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3)低温压榨菜籽饼的亚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菜籽油及其制取技术概况 |
1.2 菜籽低温制油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
1.2.1 菜籽原料预处理 |
1.2.2 菜籽油低温压榨 |
1.2.3 菜籽饼综合利用 |
1.3 亚临界流体萃取在低温制油中的应用现状与趋势 |
1.3.1 亚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发展 |
1.3.2 亚临界流体萃取理论研究 |
1.3.3 亚临界流体萃取节能评价 |
1.4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1.4.1 立题依据和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不同亚临界流体萃取对低温压榨菜籽饼中油脂的影响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菜籽饼成分分析 |
2.3.2 菜籽油样品制备 |
2.3.3 菜籽油品质分析 |
2.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低温压榨菜籽饼基本组成 |
2.4.2 不同粉碎细度对菜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
2.4.3 不同萃取溶剂对菜籽油品质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亚临界流体萃取低温压榨菜籽饼中油脂及有益伴随物的溶解规律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菜籽油亚临界流体萃取 |
3.3.2 菜籽油有益伴随物含量测定 |
3.3.3 萃取动力学与热力学研究 |
3.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菜籽油及其有益伴随物的提取率 |
3.4.2 菜籽油萃取动力学与热力学 |
3.4.3 VE萃取动力学与热力学 |
3.4.4 菜籽多酚萃取动力学与热力学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热泵原理的油脂亚临界流体萃取节能技术分析 |
4.1 引言 |
4.2 亚临界流体萃取系统能量传递的定性分析 |
4.2.1 热泵系统基本组成及节能原理 |
4.2.2 亚临界流体萃取热泵系统溶剂循环过程 |
4.3 亚临界流体萃取系统能量传递的定量分析 |
4.3.1 萃取系统的工艺参数 |
4.3.2 萃取溶剂的热力学参数 |
4.3.3 萃取过程的溶剂焓变 |
4.3.4 萃取系统的性能系数 |
4.4 低温压榨菜籽饼亚临界流体萃取过程能耗的理论计算 |
4.4.1 生产方案及物料衡算 |
4.4.2 能量计算及换热器设计 |
4.4.3 萃取系统能耗分析 |
4.5 低温压榨菜籽饼亚临界流体萃取过程能耗的试验验证 |
4.5.1 试验与方法 |
4.5.2 结果与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工作成果 |
(4)橡胶籽油高温热裂解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生物质油裂解研究 |
1.3 橡胶籽油资源及其研究利用现状 |
1.3.1 橡胶籽油来源和成分 |
1.3.2 橡胶籽油资源利用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1 课题研究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原料、设备及研究方法 |
2.1 实验原料 |
2.1.1 橡胶籽油元素组成 |
2.1.2 橡胶籽油GC-MS分析 |
2.1.3 橡胶籽油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图 |
2.1.4 橡胶籽油理化性质分析 |
2.2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法及内容 |
2.3.1 橡胶籽油成分及理化性质分析方法 |
2.3.2 橡胶籽油热分析特性实验方法 |
2.3.3 橡胶籽油高温裂解的实验方法 |
2.3.4 橡胶籽油高温裂解产物的计算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橡胶籽油热分析特性及高温热解实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橡胶籽油热重实验研究 |
3.3 橡胶籽油热解动力学分析 |
3.4 橡胶籽油热解的红外光谱分析 |
3.5 橡胶籽油热解气体产物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Fe_3O_4对橡胶籽油高温裂解产物的影响研究 |
4.1 引言 |
4.2 高温下橡胶籽油热解产物的变化规律 |
4.3 喷吹条件下Fe_3O_4对橡胶籽油裂解产物的影响 |
4.3.1 两种方法的气体产物分析 |
4.3.2 两种方法的XRD分析 |
4.4 积碳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 B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项目情况 |
(5)胚芽粕与浓缩液混配项目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 |
1.1.1 胚芽粕概述 |
1.1.2 营养特征 |
1.1.3 应用特点 |
1.2 玉米胚芽粕现状和发展状况分析 |
1.2.1 国内外玉米深加工的近况 |
1.2.2 国外对玉米的深加工近况 |
1.2.3 我国对玉米深加工的研究应用近况 |
1.2.4 未来展望 |
1.3 玉米胚芽粕混配的内容和关键 |
1.3.1 混配内容 |
1.3.2 混配关键 |
1.4 混配的方案 |
1.4.1 存在的问题和技术关键 |
1.4.2 预期达到的目的 |
第二章 胚芽粕与浓缩液混配项目改造 |
2.1 前言 |
2.2 材料 |
2.2.1 胚芽粕、浓缩液 |
2.3 公司生产装置介绍及生产原理 |
2.3.1 生产装置介绍 |
2.3.2 工艺原理 |
2.3.3 工艺流程说明 |
2.4 生产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2.4.1 考察企业简介 |
2.4.2 相关工艺描述 |
2.4.3 三家企业现场带回的样品分析 |
2.4.4 相关主要设备组成 |
2.4.5 控制重点 |
2.4.6 考察结论 |
2.4.7 关于公司胚芽粕与浓缩液混配方案讨论 |
2.4.8 两方案投资分析 |
2.4.9 所采用的方案 |
2.5 胚芽粕混配改造项目工艺技术流程 |
2.6 装置性能 |
2.6.1 产品生产能力 |
2.6.2 主要工艺指标 |
2.6.3 产品质量 |
2.6.4 DCS控制画面 |
2.7 小结 |
2.8 实验数据 |
2.9 取得的经济效益 |
第三章 结论及建议 |
3.1 结论 |
3.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6)连续炒籽机流场数值模拟及扬料板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炒籽机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现状 |
1.3.2 国外现状 |
1.4 炒籽机的工作原理 |
1.4.1 炒籽机的工作原理 |
1.4.2 新型炒籽机的特点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颗粒离散单元法基本理论 |
2.1 离散单元法简介 |
2.2 物料的相关概念 |
2.2.1 物料颗粒与力链 |
2.2.2 物料的孔隙率与孔隙比 |
2.2.3.颗粒的湿度 |
2.2.4 堆积角 |
2.3 模拟仿真相关参数的计算 |
2.3.1 仿真等效颗粒的参数 |
2.3.2 颗粒在滚筒内停留时间 |
2.3.3 滚筒的填充率 |
2.4 物料间颗粒的接触 |
2.4.1 接触模型 |
2.4.2 Hertz—Mindlin无滑动接触模型 |
2.5 软球模型和硬球模型 |
2.5.1 软球模型接触力计算 |
2.5.2 软球模型弹性系数的确定 |
2.5.3 软球模型阻尼系数的确定 |
2.6 离散单元法的求解过程 |
2.6.1 颗粒的接触 |
2.6.2 硬球模型求解 |
2.6.3 软球模型求解 |
2.6.4 时间步长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EDEM的颗粒流数值模拟 |
3.1 EDEM软件的介绍 |
3.2 EDEM的主要功能 |
3.3 EDEM的前处理器模块 |
3.3.1 建立炒籽机模型 |
3.3.2 颗粒相关参数的设定 |
3.3.3 创建颗粒模型 |
3.3.4 颗粒工厂的设置 |
3.4 EDEM的仿真求解模块设置 |
3.4.1 时间步长的确定 |
3.4.2 网格单元的设置 |
3.5 EDEM的数据分析 |
3.5.1 物料的运动仿真特性 |
3.5.2 不同填充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 |
3.5.3 不同扬料板数量对仿真结果的影响 |
3.5.4 扬料板不同安装角对仿真结果的影响 |
3.5.5 不同扬料板的螺距对仿真结果的影响 |
3.5.6 不同转速对仿真结果的影响 |
3.5.7 物料的运动对滚筒产生的磨损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炒籽机扬料板结构优化 |
4.1 常见的扬料板的结构 |
4.1.1 不同安装角对扬料板工作的影响 |
4.1.2 不同弯角对扬料板运动的影响 |
4.2 扬料板结构的优化 |
4.2.1 扬料板结构分析 |
4.2.2 正交试验法对扬料板优化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炒籽机控制系统设计分析 |
5.1 炒籽机的结构及其烘炒原理 |
5.2 炒籽机的控制系统 |
5.2.1 温湿度、转速的控制 |
5.2.2 硬件的选择 |
5.3 炒籽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3.1 上位机软件系统设计 |
5.3.2 下位机软件系统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和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清洁生产审核方法在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食用植物油行业清洁生产概述 |
1.1.1 我国食用植物油行业简介 |
1.1.2 食用植物油行业清洁生产发展及现状 |
1.1.3 食用植物油行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意义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课题支撑及论文技术路线 |
1.4.1 课题支撑 |
1.4.2 论文技术路线 |
第2章 清洁生产与清洁生产审核 |
2.1 清洁生产 |
2.1.1 清洁生产的由来和发展 |
2.1.2 清洁生产的定义、内容 |
2.1.3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 |
2.1.4 生命周期评价 |
2.1.5 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
2.1.6 国内外清洁生产的发展状况 |
2.2 清洁生产审核 |
2.2.1 清洁生产审核的定义 |
2.2.2 清洁生产审核的目的 |
2.2.3 清洁生产审核的思路 |
2.2.4 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程序 |
第3章 某食用植物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实践研究 |
3.1 企业简介 |
3.2 企业食用植物油生产工艺 |
3.2.1 预处理工艺 |
3.2.2 浸出工艺 |
3.2.3 精炼工艺 |
3.3 清洁生产审核方法在企业的应用 |
3.3.1 产排污分析 |
3.3.2 清洁生产潜力分析 |
3.3.3 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的实施情况 |
3.4 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 |
3.4.1 问题 |
3.4.2 建议 |
第4章 某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方案分析 |
4.1 磷酸采购与输送方式的改造 |
4.1.1 磷酸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
4.1.2 磷酸的采购与输送 |
4.1.3 企业改造前后情况 |
4.1.4 综合效益评价 |
4.2 碟片离心机的维护和保养 |
4.2.1 碟片离心机在生产中的使用 |
4.2.2 企业改造前后情况 |
4.2.3 综合效益评价 |
4.3 锅炉吹灰系统的改造 |
4.3.1 锅炉的使用 |
4.3.2 锅炉吹灰系统改造前后情况 |
4.3.3 综合效益评价 |
4.4 锅炉进料装置的调节 |
4.4.1 调节前后的情况 |
4.4.2 综合效益评价 |
4.5 预榨料入口水分调节方式改造 |
4.5.1 压榨制油 |
4.5.2 改造前后预榨料水分调节方式 |
4.5.3 综合效益评价 |
4.6 菜籽加工期间工艺的调整 |
4.6.1 调整前后情况 |
4.6.2 综合效益评价 |
4.7 调整单个工艺蒸汽走向 |
4.7.1 食用植物油生产蒸汽的使用 |
4.7.2 改造前后蒸汽走向 |
4.7.3 综合效益评价 |
4.8 废水回收利用 |
4.8.1 废水的产生和处理 |
4.8.2 废水回收利用前后 |
4.8.3 综合效益评价 |
4.9 员工培训 |
4.10 完善空调管理制度 |
4.10.1 改善前后情况 |
4.10.2 综合效益评价 |
4.11 生产记录的管理 |
4.11.1 生产记录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2 解决方法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蓖麻籽螺旋榨油机榨膛温度与加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来源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来源 |
1.2 螺旋榨油机研究概况 |
1.2.1 螺旋榨油机榨油工艺介绍 |
1.2.2 螺旋榨油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基本理论与方法介绍 |
1.3.1 传热学基本理论 |
1.3.2 热传导的反问题求解方法 |
1.3.3 有限元基本理论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单螺旋榨油机稳态热传导仿真与实验研究 |
2.1 单螺旋榨油机简介 |
2.2 单螺旋稳态热传导仿真 |
2.2.1 仿真建模 |
2.2.2 榨膛内表面温度计算方法 |
2.2.3 仿真求解 |
2.3 仿真结果实验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3 蓖麻籽最佳压榨温度实验研究 |
3.1 实验器材与方法 |
3.1.1 实验器材 |
3.1.2 实验方法 |
3.2 压榨性能测试 |
3.2.1 残油率测试 |
3.2.2 酸价测试 |
3.2.3 残渣率对比 |
3.3 实验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双螺旋榨油机稳态热传导仿真与实验研究 |
4.1 双螺旋榨油机简介 |
4.2 榨膛内表面温度求解 |
4.2.1 榨膛外表面温度实验测试 |
4.2.2 榨膛稳态热传导仿真 |
4.3 榨膛温度控制参数 |
4.3.1 榨膛内表面温度加载函数 |
4.3.2 榨膛外表面控制温度 |
4.4 本章小结 |
5 双螺旋榨油机榨膛加热方法研究 |
5.1 加热参数理论推导 |
5.2 实验验证 |
5.3 仿真分析 |
5.4 工程加热方案设计 |
5.4.1 加热方案理论计算 |
5.4.2 加热方案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家用炊具造型设计 ——奶锅、汤锅和蒸锅的造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毕业设计的项目背景 |
1.1 引言 |
1.2 家用炊具行业定义与概况 |
1.3 课题研究与设计的背景 |
1.3.1 国际炊具行业概况 |
1.3.2 国内炊具行业概况 |
1.4 家用炊具行业情况分析 |
1.4.1 家用炊具行业认证 |
1.4.2 国内家用炊具主要生产企业 |
1.5 家用炊具行业技术特点及技术水平 |
1.6 毕业设计课题的来源与意义 |
1.6.1 毕业设计依托的对象 |
1.6.2 毕业设计题目的拟定工作量要求 |
1.6.3 毕业设计实习的相关要求 |
1.6.4 设计风格要求 |
1.7 毕业设计论文框架及工作流程 |
1.7.1 毕业设计论文框架要求 |
1.7.2 设计时间安排与工作流程 |
第二章 课题调研与前期分析 |
2.1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流程 |
2.1.1 课题研究意义 |
2.1.2 课题研究主要流程 |
2.2 课题设计说明书的主要框架 |
2.3 课题项目的评估和分析 |
2.4 课题项目的效益和实践生产指导意义 |
第三章 家用炊具行业市场调研分析 |
3.1 家用炊具产品市场调研 |
3.1.1 国外家用炊具产品的调研 |
3.1.2 国内家用炊具产品的调研 |
3.1.3 家用炊具产品的周期性 |
3.1.4 家用炊具产品的季节性 |
3.1.5 家用炊具产品的区域性 |
3.1.6 家用炊具产品的行业经营模式 |
3.2 炊具设计要素的分析 |
3.2.1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分析 |
3.2.2 炊具设计要素 |
3.3 炊具的消费方式 |
3.3.1 人群的界定 |
3.3.2 生活的文化背景 |
3.3.3 生活理念 |
3.3.4 养生与健康饮食 |
3.4 炊具设计趋势分析 |
3.4.1 炊具造型设计的多样性 |
3.4.2 炊具功能的复合性 |
3.4.3 炊具设计的系列性 |
3.4.4 炊具材料的创新性 |
3.4.5 炊具设计理念的时代性 |
3.5 家用炊具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
3.5.1 家用炊具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
3.5.2 家用炊具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
3.6 创新设计成为未来家用炊具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
3.7 炊具设计企业调研实践 |
3.8 炊具设计调研内容 |
3.8.1 调研方法介绍 |
3.8.2 调研前的准备工作 |
3.8.3 产品的色彩分析 |
3.8.4 调研的结论 |
3.9 分析问题 |
3.9.1 家用炊具的基本材料 |
3.9.2 家用炊具的基本内容 |
3.10 方案的初步构思 |
第四章 草图与设计理念 |
4.1 草图与设计理念 |
4.1.1 草图设计 |
4.1.2 设计理念 |
4.1.3 草图的设计理念与造型设计 |
4.2 分析与评估 |
4.3 结果与输出物 |
第五章 设计实例 |
5.1 系列化设计 |
5.1.1 “乒乓球拍”节能奶锅” |
5.1.2 球拍奶锅 |
5.1.3 夹子奶锅 |
5.1.4 花瓣蒸锅 |
5.1.5 层层蒸锅 |
5.1.6 豆腐蒸锅 |
5.1.7 天线宝宝多用蒸锅 |
5.1.8 天线宝宝多层蒸锅 |
5.1.9 瓦力多用蒸锅 |
5.1.10 瓦力多层蒸锅 |
5.2 外观造型设计 |
5.2.1 卡通头奶锅 |
5.2.2 水果奶锅 |
5.2.3 天线宝宝奶锅 |
5.2.4 瓦力奶锅 |
5.2.5 复古小奶锅 |
5.2.6 趣味奶锅 |
5.2.7 天线宝宝汤锅 |
5.2.8 瓦力汤锅 |
5.2.9 卡通汤锅 |
5.2.10 荷叶汤锅 |
5.2.11 椭圆汤锅 |
5.3 功能技术改良设计 |
5.3.1 可放置勺子节能奶锅 |
5.3.2 燕尾汤锅 |
5.3.3 鱼尾汤锅 |
5.3.4 可立锅盖汤锅 |
5.3.5 穿衣服的汤锅 |
5.3.6 可过滤的汤锅 |
5.3.7 多用组合蒸锅 |
5.3.8 鱼尾蒸锅 |
5.3.9 几何蒸锅 |
第六章 毕业设计课题总结 |
6.1 毕业设计课题总结 |
6.2 设计中的问题与分析 |
6.3 课题的知识产权保护 |
第七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专利授权以及实践结果 |
附录2 调研问卷 |
(10)低温制取芝麻油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低温压榨芝麻油的制取 |
1.1 低温压榨基本原理 |
1.2 低温压榨工艺流程[4] |
2 超临界流体萃取芝麻油 |
2.1 超临界流体萃取基本原理 |
2.2 超临界流体萃取工艺流程 |
3 亚临界流体萃取芝麻油 |
3.1 亚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原理 |
3.2 亚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工艺流程 |
4 小结 |
四、使用油介质蒸炒设备节能情况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严寒地区低能耗住宅厨房环境研究[D]. 徐先港.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酒精生产线余热用于制冷系统技术研究[D]. 陶磊.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3]低温压榨菜籽饼的亚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研究[D]. 史嘉辰. 江苏大学, 2019(02)
- [4]橡胶籽油高温热裂解特性研究[D]. 张硕垚.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5]胚芽粕与浓缩液混配项目改造[D]. 佟昊. 北京化工大学, 2016(04)
- [6]连续炒籽机流场数值模拟及扬料板结构优化[D]. 张扬. 陕西理工学院, 2016(08)
- [7]清洁生产审核方法在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的应用研究[D]. 靳丽亚. 集美大学, 2015(01)
- [8]蓖麻籽螺旋榨油机榨膛温度与加热方法研究[D]. 解士聪. 中南大学, 2014(03)
- [9]家用炊具造型设计 ——奶锅、汤锅和蒸锅的造型设计[D]. 周密.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2)
- [10]低温制取芝麻油的研究进展[J]. 刘日斌,汪学德. 粮油食品科技,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