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采暖运行成本估算(论文文献综述)
傅旭,李富春,杨欣,杨攀峰,吴雄[1](2021)在《清洁供暖电能替代方案经济性分析》文中提出对直热式电锅炉、蓄热式电锅炉、量子能锅炉、空气热泵的技术特点进行分析,对供暖成本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蓄热式电锅炉具备储热装置,可以改变采暖用户用电特性,降低采暖用电成本,但储热装置的配置与峰谷电价政策密切相关。通过设置采暖峰谷电价政策,可以引导负荷在新能源大发时段多用电,提高电网消纳能力,研究成果可以为我国北方地区清洁供暖提供参考。
王晗钰[2](2021)在《基于博弈论的风电清洁供暖商业模式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我国北方地区部分城市在供暖季雾霾天气频发;同时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国际承诺下,可再生能源行业迎来新一轮建设高峰,将引发新一轮弃风、弃光现象。为有效解决上述两类问题,我国大力推广风电供暖项目以实现弃风消纳的同时完成清洁供暖改造任务。但风电供暖项目通常投资较大且收益情况不明确,商业化推广中受阻严重。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推出、碳交易市场的建成,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有机会参与到风电供暖项目中,有必要对新形势下的风电清洁供暖项目商业模式展开探索。本文首先调研了常见电采暖设备类型及工作原理,介绍了集中式和分散式电采暖供暖方式的特点及适用场景;在此基础上结合风电出力特性分析,选取了集中蓄热式电采暖作为风电清洁供暖的发展模式。为更精细刻画用户的热负荷需求,更好地满足商业模式商业性、盈利性的特点,提出了计及用户供暖舒适度及建筑热特性的用户热负荷需求特性模型。其次,分析了风电清洁供暖项目商业模式中相关主体、价值体现、经营环境及业务流程四要素,确定了水蓄热式电锅炉作为集中蓄热式电采暖发展模式下的电采暖设备,选定了风电场及供暖用户作为项目投资主体以特殊的独资模式及外委运维模式相组合的投资模式展开投资;提出了考虑直购电交易模式及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hina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CCER)交易收入的风电清洁供暖项目商业模式。最后,建立了商业模式中参与主体的收益模型;提出了基于非合作博弈的风电供暖商业模式决策模型,可实现蓄热装置容量配置和直购电价定价的决策;选取了净现值、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作为商业模式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结合实际算例对本文所提商业模式进行可行性和盈利能力分析,并探究未来碳交易市场发展中CCER价格对风电清洁供暖项目商业模式盈利能力的影响,所得结论可为后续实际工程提供理论支撑和数据参考。
高新雅[3](2021)在《村镇住宅电负荷分级及无增容优化策略》文中提出随着清洁能源在我国北方村镇地区的广泛应用,电采暖因其具有灵活、稳定、安全等特点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村镇地区电采暖用户数量的增多给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新的挑战。用电负荷特性的改变使用电负荷的峰谷差异进一步增加,且村镇住宅用电在实际运行过程存在可承受的最大电力范围,对于最大电力范围无法满足电采暖用户用电总负荷的情况,原则上需要进行电力增容。然而电力增容成本很高且非供暖期增容设备闲置,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因此提出电负荷分级策略及无增容优化方法,对解决这一问题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对村镇用户用电使用习惯进行了调研统计,分析了用电使用习惯的影响因素并据此设计了调查问卷,得到了基于统计分析的不同用户类型的用电使用习惯,绘制了除电采暖设备外家用电器总负荷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得到电采暖用户对其家用电器设备的使用情况。利用EnergyPlus能耗模拟软件模拟了不同气候分区典型城市的用能情况,通过建立室内空气的动态热平衡方程可以得到电采暖热负荷、室内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根据设计规范和建筑实际情况设定室外气象参数、室内设计参数、建筑围护结构参数、室内热扰参数,分别分析南京、济南和沈阳地区典型日的电采暖热负荷情况。将电采暖用户家用电器负荷和电采暖热负荷相加得到不同气候分区城市电采暖用户用电负荷(简称用电负荷),分析发现南京、济南、沈阳地区典型日用电负荷都有超出最大功率数的时段,负荷超出最大功率数占比最大为49.9%。根据用户不同的需求提出不同用电负荷分级策略方法,分别是优先保证家用电器的使用习惯和优先保证电采暖设备的使用习惯的无增容策略方法,以此来实现电力无增容,即用电负荷不超过家庭最大功率数。根据建筑动态热平衡方程得到策略方法实施后的用电负荷和室内温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南京地区室内温度可以保证,济南和沈阳地区的室内温度不保证率分别为2.98%、14.37%。根据电采暖运行实际情况,确定了用电负荷的不同优化调度目标,提出三种实现方法,分别为保证最小舒适温度法、提前加热法和直接蓄热法。旨在实现电力无增容的基础上满足用户采暖舒适度,同时降低采暖运行电费,提高电采暖经济性。结果表明,最小舒适温度法和直接蓄热优化法都可满足采暖舒适度、电力无增容和提高采暖经济性的优化目标。
赵旺[4](2021)在《居民采暖“煤改电” PM2.5减排环境损益分析 ——以阳泉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17年冬季以来,阳泉市冬季采暖期月均PM2.5浓度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冬季空气质量改善明显,居民采暖“煤改电”作为散煤燃烧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采暖期空气质量改善,PM2.5减排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由于居民采暖“煤改电”工程较高的成本和后期居民采暖涉及的电价问题,以及该政策带来的环境收益并不直观,导致该政策尚不能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因此,针对阳泉市居民采暖“煤改电”政策的环境损益进行量化分析,对于促进居民采暖“煤改电”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阳泉市2016年到2020年的空气质量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然后对阳泉市居民采暖“煤改电”对空气质量的改善进行了分析,得出了阳泉市居民采暖“煤改电”对大气环境PM2.5质量浓度下降的贡献。然后对居民采暖“煤改电”政策带来的人体健康经济效益核算,从而得到居民采暖“煤改电”政策实施造成的环境效益结果。并对阳泉市居民采暖“煤改电”政策成本以及净效益进行核算。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以及空气质量指数变化情况看,2016-2020年阳泉市空气质量改善明显。阳泉市PM2.5污染具有季节性特征,冬季高,夏季低,2016年3月至2021年1月阳泉市PM2.5污染呈现显着下降趋势;2020年阳泉市PM2.5年均质量浓度较2016年下降了 33.4%;2020-2021采暖期较2016-2017采暖期PM2.5月均质量浓度下降了 33%。2016-2020年阳泉市PM2.5污染改善明显。(2)由于阳泉市居民采暖“煤改电”政策的实施,阳泉市2020-2021年采暖期月均PM2.5质量浓度较2016-2017年采暖期下降5.6μg/m3,阳泉市2020年年均PM2.5质量浓度较2016年年均PM2.5质量浓度下降2.4μg/m3,阳泉市居民采暖“煤改电”政策实施PM2.5减排效果显着。(3)运用泊松回归的相对危险度模型,计算出由于“煤改电”前后的健康风险,进而计算出由于“煤改电”导致的PM2.5质量浓度降低带来的健康风险变化量。运用支付意愿法中的统计生命价值法(VSL)、疾病成本法、效益转换法以及调查问卷的方法核算出各个健康终点下的单位健康经济价值。最终得出由于居民采暖“煤改电”政策贡献的PM2.5减排带来的各健康终点的健康效益分别为: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为61万元;心血管疾病死亡61万元;呼吸系统疾病住院39.6万元、心血管疾病住院21万元;内科门诊就诊27.4万元;急性支气管炎患病165.1万元;慢性支气管炎患病4591万元;哮喘患病8.56万元;共计4974.52万元,占阳泉市2019年GDP的0.07%。(4)对阳泉市2017-2020年居民采暖“煤改电”项目的成本以及净效益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出了阳泉市居民采暖“煤改电”设备投资成本共计21351.2万元,设备运行共计23704.7万元。阳泉市居民采暖“煤改电”项目每年减少散煤消耗43.98万吨,带来的经济效益共计43980万元。阳泉市居民采暖“煤改电”项目共计带来环境效益4974.66万元,散煤消耗减少共计效益43980万元,净效益共计3898.76 万元。最后,针对居民采暖“煤改电”改造方式、农村建筑改造、政策宣传与补贴政策方面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杨永成,王宜政,王浩鸣,神瑞宝[5](2020)在《建筑领域电采暖项目方案设计及经济性分析》文中提出分析了蓄热电锅炉供暖系统和热泵供暖系统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系统简化设计和运行成本估算的一般方法,并分别以商业建筑和居民建筑为例,对系统主设备选型和运行成本进行了案例分析。所提方法可为项目开发人员开展系统前期设计和运行成本分析提供帮助,并为各地开展清洁取暖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信博文[6](2020)在《严寒地区高校的建筑采暖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建筑能耗占总能耗量的比例逐渐上升,其中以采用集中供暖方式的北方供暖能耗与日俱增。因为集中供暖主要以燃煤、燃气的一次能源作为锅炉供暖的燃料,且一次能源为不可再生资源,所以能源消耗量较大。除此之外,煤炭作为集中供暖的主要燃料,燃烧会形成大量的有害气体和烟尘等物质,造成环境污染,不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了达到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目的,提出了很多新能源的采暖供热方式。然而新能源采暖供热技术的成本较高,不是北方采暖供热的首要选择。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兼顾节能环保和降低成本,本课题提出了空气源热泵联合蓄热器的采暖供热模式,并以降低成本为目标对系统进行改进,为了使系统配置更加准确,采用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GA-BP)对建筑负荷进行预测。首先,对常见的电采暖技术形式进行了介绍,并对各个形式的电采暖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优缺点进行了概括,最终选择了空气源热泵作为本课题中建筑的热源。着重介绍了空气源热泵同其他电采暖技术的优势,并针对空气源热泵在严寒地区的气候环境中使用时遇到的困难,提出了改进方案,不仅保障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提高了系统经济性。其次,根据严寒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建筑特点,建立了目标建筑的热负荷模型,得出了建筑热负荷数据,用于后续供热系统研究。本课题采用蓄热器作为空气源热泵的辅助采暖设备,并提出了空气源热泵联合蓄热器的建筑采暖供热系统。通过对采暖供热系统经济型的建模,以经济性最优为目标函数,使用遗传算法对蓄热器进行初步容量配置,并计算该系统的经济性。为了进一步降低系统运行成本,提出谷时电价时段使用空气源热泵对建筑直接供热,同时为蓄热器蓄热;非谷时电价时段使用蓄热器为建筑供热的策略,并用Beta分布建立模型,计算得到了蓄热器容量的最小配置区间。最后,为了提高空气源热泵联合蓄热器供热模式的运行策略准确度,降低由气候突变或建筑内部人员流动等因素导致的蓄热容量偏差,通过对建筑热负荷的预测,得到谷时电价时段所需储存的热量值。采用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进行预测,使用遗传算法对BP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进行全局优化,使其选取到最优的结果,然后使用GA-BP进行预测,并与RBF(径向基)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SVM)比较预测精度,证明GA-BP神经网络的预测结果精度更高。根据预测结果修改每日蓄热量的方式建立新的系统供热策略并与每日满蓄的供热策略进行经济性对比,结果得出根据预测结果蓄热的供热策略系统运行5天可以节约电费94.48元。
徐玥[7](2020)在《地区电能替代综合效益分析及成本分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能替代旨在通过能源终端用户改用清洁高效的电能,从而缓解城市污染以及消纳富余电力问题,对提高云南省电气化水平和推动我国能源战略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我国当前的能源形势和云南地区终端能源消费特征,提出相应的电能替代综合效益分析及成本分摊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地区电能替代项目为背景,介绍了地区电能替代综合效益分析及成本分摊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电能替代相关的研究现状以及我国能源现状和发展趋势。(2)分析电能替代的内涵及电能替代主要技术措施,基于终端用户进行电能替代的角度,在考虑初始投资的情况下,构建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指标,从“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三种替代途径出发,建立了用户侧电能替代综合效益模型。(3)在“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和“以电代气”的具体实施措施中,选取典型的电烤烟房替代燃煤烤烟房、电动汽车替代燃油汽车以及电锅炉替代燃气锅炉的替代途径,利用TOPSIS法(逼近理想解排序法)横向比较分析其综合效益,以云南省为例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较为适合开展“以电代油”项目。(4)基于在电能替代中成本分摊问题,根据用户群梯级替代的机制,建立政府、用户群和电力企业的博弈决策量,提出博弈合作的成本分摊模型,在参与电能替代项目的政府、用户群和电力企业三方间进行成本分摊博弈,采用综合了多种支配关系优势的ar-MOEA法,在Pareto面上进行Nash均衡分析,选取云南省三个地区用电能替代燃煤烤烟的数据进行仿真分析,经算例分析,该方法可有效解决各参与方成本分配问题。
周文静[8](2020)在《北方地区办公建筑固体电蓄热采暖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冬季供暖主要使用能源以燃煤为主,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为了优化能源结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我国政府提出了“清洁供暖”政策并印发了《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文件指出,在辽宁、黑龙江、北京、河北等“三北”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地区应充分利用低谷时期富余风电,并鼓励建设具备蓄热功能的电供暖设施,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电能替代产业潜力巨大。通过调研得知,当前“煤改电”措施多为热泵、电热膜、碳晶板等直热式供暖设备,且多应用于农村地区,而对于政府机关、学校、办公楼等公共建筑中电供暖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而办公建筑能耗大,人员工作时间比较固定,如果非工作时间供热系统设置值班温度运行,节能潜力巨大。而电蓄热系统自动化程度高,运行参数可设可调,是应用于办公建筑的可选方案。基于以上背景,受辽宁省住建厅委托,以及在课题《推广使用煤改电清洁供暖体系研究》(17-08-149)的资助下,课题组对北方典型供暖城市哈尔滨、沈阳以及北京地区办公建筑冬季供暖应用电蓄热供暖的可行性进行探索性研究。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典型城市供热能源结构形式进行调查。发现燃煤区域锅炉和火力热电联产为集中供热的主要热源,清洁能源使用占比较小,北京清洁能源的利用好于哈尔滨和沈阳。哈尔滨和沈阳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为主要能源,但消费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北京主要能源为煤炭、油品、天然气及电力调入,并且在煤炭消费量呈快速下降趋势,同时,天然气消费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经调查发现典型城市所在地区清洁能源发电形式主要为风电、核电和水电。(2)对国家及各省市政府“煤改电”相关政策进行解读。了解电能替代技术的应用前景、政府推广“煤改电”力度、各地区电价优惠政策等,为电蓄热技术的应用提供政策支持。对比分析发现,北京电价优惠力度最大,煤采暖收费最高。(3)利用Energy Plus能耗模拟软件对固体电蓄热系统进行能耗分析。为了对比分析,在每个地区对所选办公建筑采用固体电蓄热机组、燃气锅炉和市政热力三种供热形式,设定室内温度可调(方案二―三种系统均设置值班温度)和不可调(方案一―市政热力全天按照设计温度供热)两种方案运行。由方案二模拟结果可知,建筑室内热负荷波动较大,峰值也较大。固体电蓄热系统比市政热力节能近20%,但比燃气锅炉能耗高出近10%。实际运行时市政热力常常全天按照设计温度供热,会导致系统能耗较高,此时固体电蓄热系统节能效果更加显着。(4)采用动态经济分析方法对固体电蓄热系统进行经济分析。初投资仅考虑电蓄热机组、燃气锅炉和换热机组的设备费和安装费,不考虑热源锅炉房和热站的建设费。分析结果为,初投资:固体电蓄热机组>燃气锅炉>换热机组,运行费用:市政热力(按采暖收费计算)>固体电蓄热机组>燃气锅炉。固体电蓄热费用年值比燃气锅炉平均高出39%,比市政热力平均低于52%。可见固体电蓄热机组供热经济性优于市政热力,但不及燃气锅炉。若想提高电蓄热机组经济性,最根本原因是需要降低电蓄热机组的设备费用和加大对电力优惠的力度。(5)采用污染物排放因子方法对固体电蓄热系统进行环境效益分析。清洁能源发电的固体电蓄热系统可以实现零排放、零污染。相比于市政热力、燃气锅炉供热环境效益最佳。经研究发现,固体电蓄热技术的应用受诸多因素影响,如气候、当地清洁能源电力供应能力、“煤改电”政策及电价优惠力度、固体电蓄热机组价格、机组的热效率、设备的换热效率等,均会影响固体电蓄热的能耗水平和经济性,因此节能率和经济性视实际工程而定。固体电蓄热更适于应用在没有市政热力地区体量较小的办公建筑。
周合喜[9](2019)在《UAF-BAF处理小城镇污水的效能及生物膜特性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小城镇污水处理仍处理较低水平,普遍面临水质水量变化大、技术缺乏、管理不善等问题。因此,针对小城镇典型污水特征,开发应用适宜的高效低耗生物膜法工艺技术十分必要。此外,由于对生物膜的微观作用机制和微生物生态学缺乏深入研究,致使生物膜工艺在运行稳定性上存在不足。为此,本论文以上流式厌氧滤池曝气生物滤池(Up-flow anaerobic biological filter-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UAF-BAF)为研究对象,研究了COD/N、温度和盐度对UAF-BAF工艺运行效能的影响,通过考察其生物膜特性和微生物群落特征,深入分析了生物膜作用机制和微生物生态学机制。最后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证实了其在小城镇污水处理中的适用性。本文首先探讨了COD/N对UAF-BAF工艺效能和生物膜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OD/N减少,系统TN的去除率下降。COD/N的变化明显影响系统污染物的沿程降解规律。基于生物膜特性分析,随着COD/N减少,生物量和生物膜厚度均减少,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的组成与成分显着变化,脱氢酶活性下降。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图像证实了生物膜结构的微观变化。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随着COD/N减少,UAF反应器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显着增加,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由38.0%显着减少到11.5%。此外,功能预测结果显示,随着COD/N减少,氮代谢基因的相对丰度减少。氮代谢通路中,硝酸盐还原酶占据优势地位且相对丰度随COD/N的减少而减少。通过考察温度和COD/N变化对UAF-BAF工艺运行效能的综合影响,分析其在10℃低温污水处理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UAF-BAF工艺均能实现良好的污染物去除,出水满足一级A排放标准。因此,UAF-BAF工艺是高效稳定的污水处理技术,适合低温污水处理。生物膜特性分析表明,随着COD/N减少,系统生物量、生物膜最大厚度和EPS含量均减少。相反,随着温度下降,它们不同程度增加。CLSM证实了不同运行阶段生物膜组成的微观性质变化。微生物响应结果发现,不同运行条件下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显着变化。UAF反应器中主要的优势菌属包括弓形菌属、单胞菌属、乳球菌属、脱硫微菌和黄杆菌属,BAF反应器中主要的优势菌属包括紫色杆菌属、黄杆菌属、球衣菌属、假单胞菌和Ferruginibacter。不同运行阶段,微生物群落功能发生明显变化。UAF反应器中,随着COD/N的减少,主要的代谢基因相对丰度增加,而在BAF反应器,B2中主要代谢类型的相对丰度比B1高。为评价UAF-BAF工艺对盐度抑制的适应性,本文探究了不同盐度下的运行效能和生物膜特性。结果表明,盐度增加显着地抑制了NH4+-N和TN的去除,当盐度不高于1.0%时,系统仍能实现较好的去除效果。生物膜物化特性结果显示,随着盐度增加,系统生物量和生物膜厚度减少,BAF反应器EPS中多糖(PS)和蛋白(PN)的含量减少,UAF反应器EPS中PS和PN的含量增加。此外,随着盐度增加,UAF反应器内脱氢酶活性显着下降。CLSM清晰地显示生物膜对盐度增加的响应。16S r RNA结果表明,盐度增加减少了BAF反应器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硝化螺菌属是系统中最优势的属,也是主要的NOB,它的相对丰度显着减少。亚硝化单胞菌属是主要的AOB,随着盐度增加,它的相对丰度增加。功能预测结果表明,随着盐度增加,代谢相关的功能特征发生明显变化。对黑龙江省某小城镇污水处理厂长期运行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UAF-BAF工艺对COD、NH4+-N、TN、TP和SS均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出水满足一级A排放标准。基于实际工程的运行成本估算,UAF-BAF工艺吨水处理成本为0.8125元。因此,UAF-BAF工艺是适合小城镇污水处理的高效低耗生物膜法工艺技术。
张延臣[10](2019)在《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能源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布式能源是近年来兴起的利用小型设备向用户提供能源供应的一种能源利用方式。与传统的集中式能源系统相比,由于兼具发电、供热、供冷等多种能源服务功能,分布式能源可以有效地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达到更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本文以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能源中心项目为研究对象,在投资决策之前,对该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的科学论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分别从技术可行性、经济社会影响、环境影响、项目存在风险等方面对本项目进行了可行性论证,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本文结合项目所在地资源情况,分别从投资、技术指标、运行能源成本等角度对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进行比较,并以此作为方案选择的依据。最终从三套方案中选择方案二(三联供+烟气热水溴冷机+水蓄冷+冷水机组+市政热力)为最优方案。改善项目经济性同时,更是通过多能融合提升供能安全,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彰显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能源中心低碳发展的理念。(2)本文通过经济社会影响、环境影响、风险分析三方面对该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主要得到以下结论:经济社会影响方面,本项目采用燃气分布式能源机组,具有冷热电联供、能量梯级利用、机组效率高等特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代表了我国能源利用的发展方向,对于实现山东省“十二五”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示范作用;环境影响方面,针对施工造成的环境破坏事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保护;风险方面,符合国家天然气利用政策、符合国家环保政策,符合山东省节能减排工作方案的要求。具有很强的抵抗政策风险能力。(3)本文根据财务评价各项指标的分析,该项目实施后在达到预期投入产出效果的情况下,项目税后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13.48%、财务净现值(ic=12%)1365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含建设期)7.30年。项目资本金内部收益率为18.23%。项目投资利润率8.54%,资本金净利润率17.57%。盈亏平衡点57.56%。项目内部收益率略大于同类项目的内部收益率,所以项目在经济上可行,效益较好,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二、电采暖运行成本估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采暖运行成本估算(论文提纲范文)
(1)清洁供暖电能替代方案经济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电采暖技术特点 |
(1)直热式电锅炉 |
(2)蓄热式电锅炉 |
(3)量子能电锅炉 |
(4)空气热泵技术 |
2 运行成本比较 |
2.1 负荷特性及峰谷电价 |
2.2 电锅炉供暖成本分析 |
3 峰谷电价模式对蓄热式电锅炉的影响 |
4 直热式电锅炉与燃煤锅炉运行成本比较 |
5 结束语 |
(2)基于博弈论的风电清洁供暖商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风电供暖研究现状 |
1.2.2 商业模式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1.2.3 博弈论在电力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风电清洁供暖发展模式分析与热负荷特性建模 |
2.1 常用电采暖设备 |
2.1.1 直热类电采暖设备 |
2.1.2 蓄热类电采暖设备 |
2.1.3 热泵类电采暖设备 |
2.2 电采暖供暖方式 |
2.2.1 集中式电采暖 |
2.2.2 分散式电采暖 |
2.3 风电清洁供暖发展模式分析 |
2.3.1 风电出力特性分析 |
2.3.2 风电清洁供暖发展模式选取 |
2.4 风电清洁供暖项目用户热负荷需求特性建模 |
2.4.1 用户供暖舒适度研究 |
2.4.2 计及建筑热特性的用户热负荷需求研究 |
2.5 算例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风电清洁供暖商业模式设计 |
3.1 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及设计原则分析 |
3.2 风电清洁供暖项目商业模式相关主体及其价值体现分析 |
3.3 风电清洁供暖项目商业模式经营环境分析 |
3.3.1 技术环境 |
3.3.2 政策环境 |
3.3.3 自然环境 |
3.3.4 市场环境 |
3.4 风电清洁供暖项目商业模式业务流程分析 |
3.4.1 投资建设阶段 |
3.4.2 运营维护阶段 |
3.5 风电清洁供暖项目商业模式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非合作博弈的风电清洁供暖商业模式决策 |
4.1 博弈理论基础原理 |
4.1.1 博弈论概述 |
4.1.2 博弈论基本要素 |
4.1.3 博弈的分类 |
4.2 直购电模式下风电清洁供暖项目商业模式决策博弈分析 |
4.2.1 风电清洁供暖项目商业模式博弈关系分析 |
4.2.2 项目主体收益模型分析 |
4.3 基于非合作博弈的风电清洁供暖商业模式决策模型 |
4.3.1 商业模式决策博弈模型 |
4.3.2 博弈模型求解 |
4.4 商业模式盈利能力评价 |
4.5 算例及分析 |
4.5.1 算例描述 |
4.5.2 风电清洁供暖项目商业模式博弈均衡结果 |
4.5.3 计及CCER价格影响的风电清洁供暖项目盈利能力评价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3)村镇住宅电负荷分级及无增容优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进展 |
1.2.1 电采暖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用电负荷特性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用电负荷优化调控策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村镇居民用电使用习惯调研分析 |
2.1 用电使用习惯影响因素分析 |
2.2 村镇居民用电使用习惯基本情况分析 |
2.2.1 调研基本情况 |
2.2.2 用电使用习惯调研结果 |
2.3 基于统计分析的生活用电负荷图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EnergyPlus的村镇建筑热负荷模拟 |
3.1 围护结构动态传热模型 |
3.1.1 墙体动态传热模型 |
3.1.2 地面动态传热模型 |
3.1.3 门窗传热量 |
3.1.4 通风换气耗热量 |
3.1.5 户间传热模型 |
3.1.6 室内空气的动态热平衡方程 |
3.2 典型城市选取 |
3.3 几何模型建立 |
3.4 采暖期负荷模拟 |
3.4.1 室外气象参数设定 |
3.4.2 室内设计参数设定 |
3.4.3 建筑围护结构参数设定 |
3.4.4 室内热扰参数设定 |
3.4.5 负荷模拟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用电负荷的分级优化及无增容策略方法 |
4.1 用电负荷统计分析 |
4.1.1 家庭用电最大功率数 |
4.1.2 各气候分区城市典型日用电负荷 |
4.2 用电负荷的分级 |
4.3 无增容控制方法 |
4.3.1 策略一的无增容控制方法 |
4.3.2 策略二的无增容控制方法 |
4.4 各气候分区用电负荷不同策略的计算结果 |
4.4.1 南京地区典型日不同策略用电负荷结果 |
4.4.2 济南地区典型日不同策略用电负荷结果 |
4.4.3 沈阳地区典型日不同策略用电负荷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村镇用电负荷优化调度目标及实现方法 |
5.1 电采暖用户用电负荷优化目标 |
5.1.1 采暖舒适度 |
5.1.2 电力无增容 |
5.1.3 运行电费 |
5.2 优化调度的实现方法 |
5.2.1 保证最小舒适温度法 |
5.2.2 提前加热法 |
5.2.3 直接蓄热法 |
5.3 优化结果 |
5.3.1 不同气候分区城市典型日用电负荷优化结果 |
5.3.2 室内温度优化结果 |
5.3.3 采暖运行电费优化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居民采暖“煤改电” PM2.5减排环境损益分析 ——以阳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PM_(2.5)人体健康经济损失研究进展 |
1.2.2 “煤改电”政策环境效益及成本研究进展 |
1.2.3 “煤改电”政策问题建议研究进展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煤改电 |
2.1.2 暴露反应关系系数 |
2.1.3 健康终点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环境经济学理论 |
2.2.3 健康经济学理论 |
3 研究区域概况 |
3.1 自然概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地形地貌 |
3.1.3 气候特征 |
3.1.4 自然资源 |
3.2 社会概况 |
3.2.1 行政区划 |
3.2.2 人口数量 |
3.2.3 医疗卫生 |
3.3 经济概况 |
3.4 能源生产消费情况 |
3.4.1 能源生产情况 |
3.4.2 能源消费情况 |
3.5 空气质量状况 |
3.5.1 空气质量综合指标变化情况 |
3.5.2 PM_(2.5)污染变化情况 |
3.6 小结 |
4 居民采暖“煤改电”PM_(2.5)减排分析 |
4.1 “煤改电”政策分析 |
4.1.1 国家“煤改电”政策分析 |
4.1.2 山西省“煤改电”政策分析 |
4.1.3 阳泉市“煤改电”政策分析 |
4.2 阳泉市居民采暖“煤改电”情况 |
4.3 居民采暖“煤改电”PM_(2.5)减排效果核算 |
4.3.1 阳泉市“煤改电”政策实施基准年散煤消费情况 |
4.3.2 阳泉市冬季PM_(2.5)源解析 |
4.3.3 居民采暖“煤改电”PM_(2.5)减排效果核算 |
4.4 小结 |
5 居民采暖“煤改电”PM_(2.5)减排环境效益核算 |
5.1 PM_(2.5)减排环境效益核算的研究方法 |
5.1.1 研究方法 |
5.1.2 研究过程 |
5.2 人群健康风险变化分析 |
5.2.1 数据来源 |
5.2.2 健康风险终点的选择 |
5.2.3 暴露反应关系模型 |
5.2.4 PM_(2.5)暴露反应关系系数和人群基准发病率 |
5.2.5 人群健康风险变化结果分析 |
5.3 单位健康效益经济价值核算 |
5.3.1 数据来源 |
5.3.2 死亡终点下的单位健康经济价值核算 |
5.3.3 住院及门诊终点下的单位经济健康价值核算 |
5.3.4 患病终点下的单位健康经济价值核算 |
5.3.5 呼吸系统疾病患病减少的额外健康效益估算 |
5.3.6 单位健康效益经济价值核算汇总 |
5.4 PM_(2.5)减排带来的健康效益经济价值核算 |
5.4.1 居民采暖“煤改电”政策PM_(2.5)减排健康效益经济价值核算 |
5.4.2 PM_(2.5)实际暴露浓度下降带来的健康经济效益 |
5.4.3 不同PM_(2.5)减排终点下的健康经济效益 |
5.5 小结 |
6 居民采暖“煤改电”成本及净效益核算 |
6.1 居民采暖“煤改电”成本核算 |
6.1.1 数据来源 |
6.1.2 设备投资成本 |
6.1.3 设备维护成本 |
6.1.4 设备运行成本 |
6.2 居民采暖“煤改电”净效益核算 |
6.3 小结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优化居民采暖“煤改电”改造方式 |
7.2.2 统筹推进“煤改电”与建筑改造相结合 |
7.2.3 加强教育与宣传,提高居民环保与健康意识 |
7.2.4 合理调整“煤改电”补贴政策 |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阳泉市居民呼吸系统疾病药店消费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调查问卷分疾病类别统计结果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
二、主持和参与的课题 |
三、获奖情况 |
(5)建筑领域电采暖项目方案设计及经济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系统原理 |
2 电采暖系统简化设计方法 |
2.1 单位面积平均热负荷 |
2.2 主设备选型 |
3 电采暖系统运行成本分析 |
4 案例分析 |
4.1 电锅炉水蓄热供暖案例 |
4.2 空气源热泵供暖案例 |
(6)严寒地区高校的建筑采暖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建筑能耗计算方法 |
1.2.2 建筑能耗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1.2.3 建筑能耗预测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本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常见电采暖技术方案选择 |
2.1 电采暖技术介绍 |
2.1.1 加热电缆采暖 |
2.1.2 电热膜采暖 |
2.1.3 碳晶板采暖 |
2.1.4 电锅炉采暖 |
2.1.5 热泵采暖 |
2.2 空气源热泵介绍 |
2.2.1 空气源热泵工作原理 |
2.2.2 空气源热泵的优点 |
2.2.3 空气源热泵的缺点 |
2.3 空气源热泵采暖系统的改进 |
2.3.1 空气源热泵机组的选型 |
2.3.2 蓄热器技术的运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建筑供暖能耗的主要影响因素 |
3.1 建筑热过程及热工特性 |
3.1.1 建筑热过程 |
3.1.2 建筑物的热工特性 |
3.2 建筑供暖能耗的主要影响因素 |
3.3 建筑供热热平衡模型 |
3.3.1 建筑供热热平衡模型 |
3.3.2 供热量的计算 |
3.3.3 太阳能热负荷计算 |
3.3.4 建筑内部负荷 |
3.3.5 建筑系统负荷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空气源热泵供热系统的研究 |
4.1 空气源热泵供热模式 |
4.1.1 空气源热泵供热方式介绍 |
4.1.2 空气源热泵供热结构构建 |
4.2 经济性模型 |
4.3 分布模型建立 |
4.3.1 Beta分布模型建立 |
4.3.2 Beta分布的最小概率区间求解 |
4.4 算例分析 |
4.4.1 建筑温度 |
4.4.2 建筑热负荷数据 |
4.4.3 两种供暖系统经济性对比 |
4.4.4 Beta分布蓄热器容量最小区间建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建筑供热能耗预测研究 |
5.1 BP神经网络 |
5.2 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 |
5.3 GA-BP的性能评价 |
5.3.1 RBF神经网络 |
5.3.2 支持向量机 |
5.3.3 三种评估指标 |
5.4 算例分析 |
5.5 运行模式经济性对比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地区电能替代综合效益分析及成本分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终端能源电能替代形式研究现状 |
1.2.2 电能替代综合效益研究现状 |
1.2.3 电力领域成本分摊研究现状 |
1.2.4 能源管理研究现状 |
1.3 我国能源现状及趋势 |
1.3.1 能源生产结构特点 |
1.3.2 能源消费结构特点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能替代相关理论及用户侧电能替代综合效益模型 |
2.1 电能替代内涵 |
2.2 用户侧电能替代主要技术措施分析 |
2.2.1 以电代煤技术措施 |
2.2.2 以电代油技术措施 |
2.2.3 以电代气技术措施 |
2.3 电能替代一次能源综合效益指标 |
2.3.1 经济效益 |
2.3.2 环境效益 |
2.4 用户侧电能替代综合效益分析模型 |
2.4.1 以电代煤 |
2.4.2 以电代油 |
2.4.3 以电代气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用户侧电能替代综合效益分析 |
3.1 TOPSIS法 |
3.2 地区电能替代综合效益实例分析 |
3.2.1 电烤烟房以电代煤综合效益分析算例分析 |
3.2.2 电动汽车以电代油综合效益分析算例分析 |
3.2.3 电锅炉以电代气综合效益分析算例分析 |
3.2.4 用户侧电能替代综合效益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博弈合作的电能替代成本分摊 |
4.1 博弈论 |
4.2 构建电能替代成本博弈模型 |
4.2.1 电能替代机制 |
4.2.2 建立博弈决策量 |
4.2.3 建立电能替代成本博弈模型 |
4.3 基于ar-MOEA的成本分摊方法 |
4.4 算例分析 |
4.4.1 算例数据 |
4.4.2 烤烟房分布密度分析 |
4.4.3 电能替代前五年的三方博弈结果 |
4.4.4 三方演化博弈Nash收敛条件 |
4.4.5 三个地区政府的Pareto解集 |
4.4.6 用户群在演化博弈中的模拟决策 |
4.4.7 三个地区电网企业的Pareto解集 |
4.5 基于地区新常态下电能替代推行建议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8)北方地区办公建筑固体电蓄热采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电采暖研究发展现状 |
1.2.2 国内电采暖研究发展现状 |
1.2.3 电采暖技术研究不足及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2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
2 城市供热及能源结构形式调查 |
2.1 典型城市供热现状调研 |
2.1.1 沈阳市供热现状 |
2.1.2 哈尔滨市供热现状 |
2.1.3 北京市供热现状 |
2.2 不同地区能源消费结构情况 |
2.2.1 辽宁省能源消费情况 |
2.2.2 黑龙江省能源消费情况 |
2.2.3 北京市能源消费情况 |
2.3 不同地区新能源发电现状 |
2.3.1 辽宁省新能源发电现状 |
2.3.2 黑龙江省新能源发电现状 |
2.3.3 北京市新能源发电现状 |
2.4 电采暖应用实例调研 |
2.5 国家及地方政策解读 |
2.5.1 国家现行“煤改电”政策分析 |
2.5.2 各地区能源价格优惠政策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常见电采暖技术理论分析 |
3.1 发热电缆、电热膜采暖 |
3.1.1 发热电缆采暖 |
3.1.2 电热膜采暖 |
3.1.3 发热电缆、电热膜采暖应用分析 |
3.2 电暖器采暖 |
3.3 热泵供暖 |
3.3.1 水源热泵 |
3.3.2 土壤源热泵 |
3.3.3 空气源热泵 |
3.3.4 热泵应用分析 |
3.4 电锅炉供暖技术及适宜性分析 |
3.4.1 直热式电锅炉 |
3.4.2 蓄热式电锅炉 |
3.4.3 电锅炉应用分析 |
3.5 固体电蓄热供暖技术分析 |
3.5.1 固体电蓄热机组供暖系统构成与工作原理 |
3.5.2 固体电蓄热供暖系统特点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Energy Plus的建筑物理模型建立 |
4.1 建筑能耗模拟软件的选取 |
4.2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 |
4.2.1 哈尔滨市气候特征 |
4.2.2 沈阳市气候特征 |
4.2.3 北京市气候特征 |
4.3 建筑物理模型建立 |
4.3.1 建筑基本概况及模型建立 |
4.3.2 模拟热工区域划分 |
4.3.3 建筑物围护结构设定 |
4.4 模拟计算基本参数设定 |
4.4.1 室外气象参数设定 |
4.4.2 室内设计温度设定 |
4.4.3 室内热扰参数设定 |
4.5 本章小结 |
5 办公建筑固体电蓄热供暖系统能耗模拟对比分析 |
5.1 系统运行方案设定 |
5.2 建筑动态热负荷模拟 |
5.2.1 哈尔滨地区模拟结果 |
5.2.2 沈阳地区模拟结果 |
5.2.3 北京地区模拟结果 |
5.3 系统能耗模拟分析 |
5.3.1 供暖系统的设定 |
5.3.2 系统能耗模拟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固体电蓄热供暖系统经济及环境效益评价分析 |
6.1 经济效益评价分析 |
6.1.1 动态经济分析法 |
6.1.2 初投资费用 |
6.1.3 系统运行费用比较 |
6.1.4 费用年值比较分析 |
6.2 环境效益评价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UAF-BAF处理小城镇污水的效能及生物膜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小城镇污水处理 |
1.2.1 小城镇污水特点 |
1.2.2 小城镇污水处理面临的问题 |
1.2.3 小城镇污水处理技术 |
1.3 低温污水处理 |
1.3.1 低温对污水处理的影响 |
1.3.2 低温污水强化处理策略 |
1.4 UAF-BAF工艺 |
1.4.1 UAF-BAF概述 |
1.4.2 UAF-BAF影响因素 |
1.4.3 UAF-BAF处理小城镇污水研究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2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装置 |
2.1.1 小试试验 |
2.1.2 实际工程 |
2.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2.3 试验水质及常规水质指标分析检测方法 |
2.3.1 试验水质 |
2.3.2 接种污泥 |
2.3.3 常规水质指标分析检测方法 |
2.4 生物膜特性分析 |
2.4.1 生物量及生物膜厚度测定 |
2.4.2 EPS的提取与测定 |
2.4.3 生物膜形貌分析 |
2.4.4 生物膜结构分析 |
2.4.5 脱氢酶活性分析 |
2.5 分子生物学分析 |
2.5.1 细菌DNA提取 |
2.5.2 PCR扩增 |
2.5.3 MiSeq测序 |
2.5.4 数据分析 |
2.6 统计分析 |
第3章 COD/N对 UAF-BAF效能及生物膜特性影响 |
3.1 引言 |
3.2 UAF-BAF反应器启动 |
3.3 不同COD/N下 UAF-BAF的去除效能 |
3.3.1 COD/N对系统COD去除的影响 |
3.3.2 COD/N对系统NH4~+-N去除的影响 |
3.3.3 COD/N对系统TN去除的影响 |
3.3.4 不同COD/N下污染物沿程去除规律 |
3.4 生物膜特性变化 |
3.4.1 生物量及生物膜厚度 |
3.4.2 EPS组成及成分 |
3.4.3 脱氢酶活性 |
3.4.4 生物膜形貌、组成及结构 |
3.5 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 |
3.5.1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
3.5.2 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 |
3.5.3 细菌功能预测 |
3.5.4 微生物氮代谢通路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温度和COD/N对 UAF-BAF效能及生物膜特性综合影响 |
4.1 引言 |
4.2 温度和COD/N对 UAF-BAF去除效能的影响 |
4.2.1 温度20°C UAF-BAF系统的效能 |
4.2.2 温度15°C UAF-BAF系统的效能 |
4.2.3 温度10°C UAF-BAF系统的效能 |
4.2.4 UAF-BAF系统低温应用评价 |
4.3 生物膜特性变化 |
4.3.1 生物量及生物膜厚度 |
4.3.2 EPS的组成及成分 |
4.3.3 生物膜形貌、组成及结构 |
4.4 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 |
4.4.1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
4.4.2 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 |
4.4.3 PICRUSt功能预测 |
4.5 冗余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盐度对UAF-BAF效能及生物膜特性影响 |
5.1 引言 |
5.2 盐度对UAF-BAF去除效能的影响 |
5.2.1 盐度对系统COD去除的影响 |
5.2.2 盐度对系统NH4~+-N去除的影响 |
5.2.3 盐度对系统TN去除的影响 |
5.3 盐度驱使短程硝化探讨 |
5.4 生物膜特性变化 |
5.4.1 生物量及生物膜厚度 |
5.4.2 EPS的组成及成分 |
5.4.3 脱氢酶活性 |
5.4.4 生物膜形貌、组成及结构 |
5.5 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 |
5.5.1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
5.5.2 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 |
5.5.3 PICRUSt功能预测 |
5.6 相关性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际工程运行效果与运行成本估算 |
6.1 引言 |
6.2 工程概况 |
6.3 运行效果 |
6.3.1 COD去除 |
6.3.2 NH4~+-N去除 |
6.3.3 TN去除 |
6.3.4 TP去除 |
6.3.5 SS去除 |
6.3.6 进水温度变化 |
6.4 运行成本估算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能源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项目可行性分析理论概述 |
2.1 可行性研究的概念 |
2.2 项目管理理论 |
2.3 风险管理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能源中心项目技术可行性分析 |
3.1 项目概况 |
3.2 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能源中心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3.3 冷热电荷需求分析 |
3.4 燃料供应分析 |
3.5 资源利用与节能分析 |
3.6 项目实施方案 |
3.7 本章小结 |
4 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能源中心项目影响及风险分析 |
4.1 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能源中心项目经济与社会影响分析 |
4.2 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能源中心项目环境影响分析 |
4.3 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能源中心项目实施风险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能源中心项目投资估算与财务评价 |
5.1 项目投资估算 |
5.2 资金筹措 |
5.3 项目财务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电采暖运行成本估算(论文参考文献)
- [1]清洁供暖电能替代方案经济性分析[J]. 傅旭,李富春,杨欣,杨攀峰,吴雄. 电力需求侧管理, 2021(05)
- [2]基于博弈论的风电清洁供暖商业模式研究[D]. 王晗钰.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村镇住宅电负荷分级及无增容优化策略[D]. 高新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4]居民采暖“煤改电” PM2.5减排环境损益分析 ——以阳泉市为例[D]. 赵旺. 山西财经大学, 2021(12)
- [5]建筑领域电采暖项目方案设计及经济性分析[J]. 杨永成,王宜政,王浩鸣,神瑞宝. 节能, 2020(09)
- [6]严寒地区高校的建筑采暖系统研究[D]. 信博文. 新疆大学, 2020(07)
- [7]地区电能替代综合效益分析及成本分摊研究[D]. 徐玥.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8]北方地区办公建筑固体电蓄热采暖应用研究[D]. 周文静.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9]UAF-BAF处理小城镇污水的效能及生物膜特性研究[D]. 周合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10]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能源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D]. 张延臣.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