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哮喘豚鼠嗜酸粒细胞凋亡与白细胞介素-1β转换酶、Fas表达的关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玲玲[1](2017)在《多聚左旋精氨酸通过ERK1/2信号通路诱导NCI-H292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多聚左旋精氨酸(Poly-L-arginine,PLA)诱导气道上皮细胞NCI-H292细胞凋亡的通路机制以及对细胞内Bcl-2/Bax、Caspase-3表达的影响,从而揭示PLA参与哮喘气道上皮损伤的部分机制。方法:1、细胞培养常规培养基(RPMI1640+10%胎牛血清)培养NCI-H292细胞,于37℃、5%二氧化碳环境的培养箱内孵育。每23天换液一次,细胞分裂铺展至培养瓶70%80%时用0.25%胰酶消化传代,用于后续实验。2、透射电镜制片观察NCI-H292细胞凋亡NCI-H292细胞分为对照组、PLA(60 mg/L)组两组,PLA作用24 h后,收集细胞,固定后脱水,包埋干燥,切片浸染后用透射电镜摄片观察两组细胞的超微结构。3、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率按加入PLA浓度不同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10 mg/L PLA组、20 mg/L组PLA、40 mg/L PLA组、60 mg/L PLA组,按是否加入ERK1/2信号通路抑制剂PD98059分为空白对照组、PD组、PLA组、PLA+PD组。收集各组细胞后,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flowjo软件分析凋亡结果。4、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epase-3及信号通路ERK1/2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分析在不同浓度PLA(0、10、20、40、60 mg/L)刺激下Bax、Bcl-2、Casepase-3和ERK1/2的蛋白含量,并比较ERK信号通路抑制剂PD98059(20μmol/L)作用前后对Bcl-2/Bax、Casepase-3和ERK1/2磷酸化的影响。5、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处理分析,数据以(?)x±s表示,数据均进行正态性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两两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所有实验均重复不少于3次。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电镜下可见PLA刺激后的NCI-H292细胞核膜皱缩外突,染色质在核膜下浓聚;线粒体肿胀变圆、呈空泡状,线粒体嵴排列杂乱多不规则,数量明显减少,甚至部分消失,呈明显凋亡改变。2、Annexin V-FITC/PI双染法凋亡检测显示,对照组、10 mg/L PLA组、20 mg/L PLA组、40 mg/L PLA组、60 mg/L PLA组NCI-H292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97±0.17)%,(7.82±0.21)%,(11.99±0.21)%,(29.52±0.55)%,(55.23±0.6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并呈浓度依赖性。3、Western Blot检测10 mg/L PLA组、20 mg/L PLA组、40 mg/L PLA组、60 mg/L PLA组的Bcl-2/Bax比值相对于空白对照组皆显示降低趋势,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在活性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中,10 mg/L PLA组、20 mg/L PLA组、40 mg/L PLA组、60 mg/L PLA组的活性Caspase-3蛋白表达量比之于对照组都有所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均<0.001)。4、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10 mg/L PLA组、20 mg/L PLA组、40 mg/L PLA组、60mg/L PLA组ERK磷酸化水平均增加(P均<0.01),且在PLA终浓度为20mg/L时,P-ERK/ERK的表达量达到高峰(P<0.01)。5、空白对照组、PD组、PLA组、PLA+PD组NCI-H292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04±0.26)%、(4.99±0.19)%(P=0.801)、(20.72±1.37)%(P<0.001)、(8.67±0.18)%(P<0.001),且PLA+PD组凋亡率明显低于PLA组,其差异统计学意义(P<0.001)。6、PLA+PD组相比PLA组Bcl-2/Bax明显升高,活性Caspase-3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空白对照组相较,PLA组活性P-ERK/ERK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01);PLA+PD组相比PLA组P-ERK/ERK明显降低(P<0.001)。结论:1、PLA可诱导气道上皮细胞凋亡;2、PLA可能通过激活Bax、Bcl-2、Caspase-3等凋亡相关蛋白诱导气道上皮细胞凋亡;3、PLA可能通过调控ERK信号通路激活Bax、Bcl-2、Caspase-3等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诱导气道上皮细胞凋亡。
毕建璐[2](2011)在《肾阳虚证和肾阴虚证血浆蛋白表达谱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中医“证”是疾病发生过程中不同阶段病因病机的高度概括,既然同一证有共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机制,那么其肯定有共同的物质基础,而这种物质基础很有可能反应在基因或蛋白水平上。肾所藏之精禀受于父母,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其与现代医学描述的遗传物质(DNA)具有一定的同一性。而基因又要在表达相应蛋白质的情况下才能影响生物的功能。蛋白组学是研究在生命体或细胞的整体水平研究蛋白质的表达和修饰状态,以及蛋白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从而确定人体的功能蛋白并阐明其在细胞中的功能与相互关系,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是中医学的基本证候,历代医家对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的理论与防治研究都颇为重视。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作为疾病的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必然受到“病”这一基本矛盾的影响。正是由于不同疾病的特异性,决定了不同疾病相同证侯之间的差异;而同一疾病不同中医证侯之间也存在差异。只有通过对这些差异的研究,进而归纳出证的一般规律,才有可能对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有更全面的解析。因此,“病证结合”是研究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差异蛋白表达的重要思路。本研究采取“病证结合”的方法,以IgA肾病和亚健康状态的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为研究对象,对其各种细胞因子靶蛋白进行抗体芯片表达谱的比较研究,筛选肾阴虚证、肾阳虚证相关蛋白的改变,通过细胞信号转导等方面的研究,结合前期试验结果,寻找主要的细胞因子改变,为确定中医肾虚证证候客观化指标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病证结合”的方法,选取确诊为IgA肾病和亚健康状态的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患者,作为实验组;选择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2、收集样本,制备样品,运用生物素直接标记技术,检测出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研究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的细胞因子改变。结果:1、肾阴虚证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获得差异表达蛋白共25条,其中表达水平上调的有2条(BMP5、TIMP4),表达水平下调的有23条(OSM、CXCR4、GCG、CXCR1、CTLA-4、Siglec-9、CCR7、IL-17A、IL-17F、TRADD、IGFBP-6、THBS2、IL-4R、HGFR、IL-RA、Osteoactivine、MMP10、M-CSF R、G-CSF R、CNTF、IL-17C、TGFβ、FGF23)。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按功能分析进行大体分类,主要涉及到免疫失调、新陈代谢、蛋白质生物合成、氧化应激、损伤修复、细胞凋亡、细胞信号传导有关等方面。肾阴虚证差异表达蛋白的异常变化,与中医肾阴虚证所表现的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腰膝酸软、头晕目眩、易感外邪、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等症状相符。2、肾阳虚证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获得差异表达蛋白共14条(Csk、BMP5、Frizzled1、Frizzled4、BDNF、CXCR3、LBP、LTBP1、IL-27RA、M-CSF、L-13RαⅡ、PECAM-1、Activin RⅡA、FGF R5),表达水平均上调。主要涉及到免疫应答、新陈代谢、细胞凋亡、细胞黏附、损伤修复、氧化应激、生殖能力等方面。肾阳虚证差异表达蛋白的异常变化,与中医肾阳虚证所表现的腰膝酸软、发脱齿松、耳鸣耳聋、反应迟钝、手足发冷、性欲减退,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等症状相符。3、肾阳虚证与肾阴虚证比较,共获得差异表达蛋白1条(BMP5),表达水平上调。主要涉及细胞凋亡、骨的合成等方面。中医认为,肾藏精,主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在体合骨,生髓。此共同蛋白的改变与中医理论相符。4、中医认为:肾藏精,主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肾主水,主纳气,在体合骨,生髓。肾精气盛衰是机体生、长、壮、老、已的基石,同时又是人体全身阴阳的根本。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发现肾阴虚证与肾阳虚证存在明显的靶蛋白改变,主要涉及到免疫失调、新陈代谢、细胞周期、骨骼发育、DNA修复、蛋白质的合成、生殖能力、神经营养、造血功能等方面的功能,与中医基本理论相符。结论:1、肾阴虚证与肾阳虚证差异表达蛋白存在明显不同,提示肾阴虚证与肾阳虚证有着各自不同的蛋白表达谱,这是符合中医理论的。同时,肾阴虚证与肾阳虚证差异表达蛋白可以为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科学依据。2、肾阴虚证与肾阳虚证存在共同的差异表达蛋白,这表明肾阴虚证与肾阳虚证都存在肾虚的现象,这不但为研究中医证侯本质提供科学的思路与方法,也为探讨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在蛋白水平的发生机制奠定基础。3、蛋白芯片是研究中医证候相关蛋白的比较理想的一种技术方法。从蛋白组学的角度探讨肾阴虚证与肾阳虚证,有利于揭示肾的本质。
贺淼[3](2010)在《大气污染颗粒物对卵蛋白诱导的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大气污染是影响公众健康的首要环境危险因素之一。大气污染物是由诸多污染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目前公认的各种大气污染物中,可吸入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PM)与人群健康效应各终点的流行病学联系最为密切,是定量评价大气污染健康危害的标志性污染物。颗粒物,特别是空气动力学直径≤10μm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是国内外许多大城市的首要污染物。大量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可吸入颗粒物与人类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密切相关,能引起哮喘、肺功能下降、呼吸系统炎症,甚至累及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促进癌症发生。对欧洲29个国家的调查研究表明,PM10每升高10μg/m3,呼吸系统疾病的病死率提高0.58%。德国科学家于1985-1994年对4757名妇女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慢性暴露于PM10以及居住在主干道路附近的妇女肺功能受到了有害的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炎的发病率上升。在我国,对于中国现有的颗粒物暴露和死亡率关系的剂量-反应关系资料的Meta分析表明,PM10每增加10μg/m3,急性死亡率增加0.38%。对于太原市空气颗粒物与呼吸系统疾病每日住院率相关性研究发现,PM10每增加10μg/m3,呼吸系统疾病每日住院率上升0.72%-2.15%。据统计,地球上每年PM10的生成量约几十亿吨,一个成年人一昼夜会吸入约数万个甚至数十万个大气颗粒物。因此,大气污染颗粒物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已成为世界各地环境、气象和医务工作者极为关注的前沿性课题。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众多炎症细胞和炎症因子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近年来,其患病率及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一些发达国家,例如美国的儿童哮喘患病率从1980年的3.6%上升到2003年的5.8%;而我国儿童哮喘患病率也从1990年的2.03%上升到2000年的4.63%。专家警告:到2025年,如果全球人口的城市化比例从现有的45%升至59%,哮喘病患者将有可能达到4亿人,每250例死亡病例中就有1例由哮喘病导致。哮喘已经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世界第二大致死和致残疾病,而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哮喘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既往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升高与哮喘患者数量增加密切相关;在亚洲沙尘暴发生的时段中,台湾和韩国地区哮喘病的日就诊率明显增加;同时实验研究发现暴露于来源于美国洛杉矶高速公路附近的PM10能够导致卵蛋白(ovalbumin, OVA)诱导的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反应增强。因此,研究大气污染颗粒物对哮喘小鼠的损伤作用机制对加强颗粒物污染防治及敏感人群的健康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呼吸道是可吸入颗粒物的靶器官,肺巨噬细胞是呼吸道内部重要的防御屏障。在它吞噬颗粒物进行消化过程中,加速各种炎性因子的合成与释放,扰乱了细胞因子网络平衡,从而启动了炎症过程,促进炎症发展,对肺部造成损伤。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 TLRs)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病原体识别受体,主要表达于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表面。TLRs是跨膜蛋白,通过辨认识别生物体内保守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s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s),活化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和趋化性细胞因子,启动天然免疫应答,构成机体免疫反应的第一道防线[21]。PAMPs是广泛存在于病原体细胞表面的分子标志,如酵母细胞壁上的甘露糖,以及脂多糖、肽糖、胞壁酸等各种细菌的细胞壁成分。巨噬细胞可以通过其细胞表面表达的TLRs来识别和结合PAMPs,从而激发细胞内的信号传导,而引起机体天然免疫反应。同时TLRs与PAMP的结合还可以刺激抗原递呈细胞产生致炎细胞因子激发被动免疫。然而,其他的模式识别受体如Nod样受体(Nod-like receptors, NLRs)也参与天然免疫的介导[25]。NLRs家族的成员NALP3 (NACHT-, LRR-and pyrin-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 3)是细胞质受体,被微生物配体肽聚糖和细胞损伤的内源性标记物(如ATP和尿酸结晶等)激活。具有活性的NALP3与衔接蛋白如凋亡相关的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caspase recruitment domain, ASC)结合而形成NALP3炎症复合体。该复合体激活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进而分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 IL-1β),促进炎症反应。本研究中应用大气污染颗粒物对小鼠巨噬细胞进行染毒,通过检测细胞中TLRs和NALP3炎症复合体的基因表达而探讨大气污染颗粒物对哮喘小鼠损伤作用的机制。在本研究中使用电子加热器将采集于我国北京空气中的城市空气颗粒物(urban particulate matte, UPM)和采集于日本壹歧岛空气中的亚洲沙尘暴浮尘颗粒物(air-borne Asian sand dust, AASD)的部分样本进行加热处理,以去除吸附于其表面的微生物、SO42-和NO3-等成分。本实验中应用OVA致敏小鼠,采用气管灌注的方法,分别将加热处理的UPM (heated UPM, H-UPM)、未加热处理的UPM、加热处理的AASD (heated AASD, H-AASD)和未加热处理的AASD的悬浮液注入小鼠体内,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中炎症细胞的分布变化,BALF中细胞因子和趋化性细胞因子的蛋白表达改变,以及血清中OVA特异性IgE和IgG1抗体的表达变化。体外培养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观察TLRs和NALP3炎症复合体的基因表达变化,从而探求北京城市空气颗粒物和亚洲沙尘暴浮尘对机体健康危害的机制。本研究是关于北京城市空气颗粒物和亚洲沙尘暴浮尘对于OVA诱导哮喘小鼠气道炎症作用的首次实验研究。实验方法1、样本处理分别将采集到的UPM和AASD样本在电子加热器中经过360℃加热处理30min,以除去吸附于颗粒物表面的微生物、SO42-和NO3-等成分。2、真菌检测应用荧光显微镜和真菌菌相Y荧光染料检测UPM和AASD样本中的真菌。参照真菌菌相Y荧光染料的实验说明书,将2.5μg的样本悬浮于40μl荧光染料中,经过5 min后制作成玻璃切片,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激发波长为472.5 nm,发射波长为520.0 nm。3、水溶性成份、脂多糖及β-葡聚糖的检测应用离子色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析UPM和AASD样本中的水溶性成份如SO42-和NO3-等。应用Endospec ES test MK检测UPM和AASD样本中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含量,应用Fungitec G test MK检测UPM和AASD样本中的β-葡聚糖含量。4、实验动物及染毒从Charles River公司(神奈川,日本)购入雄性ICR小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开始实验。每间隔一周,将小鼠在4%三氟溴氯乙烷作用下麻醉,经气管注入颗粒物(0.1 ml/mouse)和/或OVA (0.1 ml/mouse)。最后一次染毒的第二天,经小鼠腹腔注射戊巴比妥,将其深度麻醉,放血处死。5、实验动物的病理检测剖取小鼠肺部固定于10%中性福尔马林缓冲液中,肺叶分离后,将其切割成2 mm大小的碎块,用石蜡包埋,制作成3μm厚的切片。HE染色后观察呼吸道由近端向远端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情况。PAS染色后观察支气管上皮杯状细胞的增殖情况。应用显微镜对每个切片的炎症细胞和上皮细胞进行观察分析。6、采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血液小鼠深度麻醉,心脏采血,离心后取上清液,-80℃C的深度冰箱中保存,用于检测血清中的OVA特异性抗体IgE和IgGl的表达;气管固定,用无菌生理盐水灌洗小鼠肺部,收集灌洗液后离心取上清液,-80℃的深度冰箱中保存,用于检测BALF中细胞因子和趋化性细胞因子的蛋白表达。7、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细胞计数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离心后得到的沉淀溶于生理盐水中,制成细胞悬液,显微镜下应用血细胞计数器直接计数总细胞数。细胞悬液应用细胞离心涂片机,应用Diff-Quik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8、肺泡灌洗液中的细胞因子和趋化性细胞因子的检测应用酶联免疫反应检测BALF中细胞因子和趋化性细胞因子的蛋白表达。其中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4、IL-5、IL-12、IL-13和干扰素(interferon, IFN)-γ;趋化性细胞因子包括:角质细胞趋化因子(Keratinocyte chemoattractant, KC)、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 MIP)-1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MCP)-1、MCP-3、调节激活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细胞因子(regulated on activation normal T cell expressed and presumably secreted, RANTES)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9、OVA特异性IgE和IgG1抗体的检测应用鼠OVA-IgE ELISA试剂盒和鼠OVA-IgG1 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的OVA特异性IgE和IgGl抗体。10、细胞培养及染毒本研究中采用由BALB/c雄性小鼠中提取的巨噬细胞系RAW264.7。将加热、未加热的UPM和AASD样本分别配置成DMEM悬浮液,使其浓度均为3 mg/ml,观察细胞生长状态良好。每个培养皿中加入40μl的UPM或AASD悬浮液,使其终浓度为30μg/ml,在含5%CO2的37℃培养箱中,培养3 h后提取RNA。11 RT-PCRISOGEN提取RNA后,冰上操作反转录获得cDNA,进行RT-PCR分析TLRs和NALP3炎症复合体的基因表达。12、统计学分析本研究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表述为平均数±标准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染毒组的实验数据;当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时,采用SNK法进行组间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结果1、附着于颗粒物表面的真菌检测在未加热的UPM和AASD表面明显呈现荧光,该现象表明未经过加热处理的颗粒物表面吸附了真菌微生物。2、颗粒物中化学成分、水溶性成分、脂多糖和β-葡聚糖的含量UPM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约占32%)和碳(约占12%)。AASD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约占60%)。UPM和AASD均含有一定量的SO42-、NO3-、Cl-、NH4+、LPS和β-葡聚糖;而经过加热处理的UPM和AASD中上述水溶性成分、LPS和β-葡聚糖的含量均未检测到。3、颗粒物致小鼠肺部病理学改变的观察OVA+UPM和OVA+AASD联合处理组的小鼠肺支气管上皮中杯状细胞显着增殖,在PAS反应中呈现粉色,呼吸道周围结缔组织中有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其病理学改变分别强于OVA+H-UPM和OVA+H-AASD联合处理组。4、颗粒物对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炎症细胞分布的影响OVA+UPM和OVA+AASD联合处理组小鼠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以及淋巴细胞数量显着高于其他各处理组。5、颗粒物对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细胞因子和趋化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与OVA单独处理组相比,OVA+UPM和OVA+AASD联合处理组小鼠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细胞因子IL-4、IL-5、IL-12和趋化性细胞因子MCP-1、MCP-3、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的蛋白表达显着增加。6、颗粒物对小鼠血清中OVA特异性IgE和IgG1表达的影响与OVA单独处理组相比,OVA+UPM和OVA+AASD联合处理组小鼠的血清中OVA特异性IgE和IgG1抗体的表达明显增加。7、颗粒物对鼠巨噬细胞中TLR2和TLR4 mRNA表达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AASD使小鼠巨噬细胞中TLR2表达mRNA显着增加,而TLR4表达mRNA显着减少,H-AASD处理组的mRNA表达无显着变化。8、亚洲沙尘暴浮尘颗粒物对小鼠巨噬细胞中NALP3炎症复合体mRNA表达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AASD使小鼠巨噬细胞中NALP3炎症复合体的基因表达显着增加,H-AASD处理组NALP3炎症复合体的基因表达无显着变化。结论1、北京城市空气颗粒物和亚洲沙尘暴浮尘颗粒物通过增加Th2反应相关的细胞因子和趋化性细胞因子的表达而激活Th2免疫反应,进而加重OVA诱导哮喘小鼠的气道炎症反应;城市空气颗粒物和亚洲沙尘暴浮尘中的二氧化硅成分以及吸附于颗粒物表面的燃料燃烧产物、真菌、细菌可能在上述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亚洲沙尘暴浮尘颗粒物导致小鼠巨噬细胞中TLR2和NALP3炎症复合体基因表达增加。
杨洋[4](2009)在《中药抗哮喘活性化合物的筛选和药理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哮喘是一种慢性变态反应气道炎症性疾病。目前世界范围内哮喘患者总人数已达到约3亿人,由于哮喘发病率不断的增高,预计在未来15-20年内患者总人数将增至4亿人。由于哮喘属于慢性炎症性疾病,需要长期或终身治疗,对临床疗效的预测比较困难。中医中药治疗哮喘有悠久的历史,并且针对哮喘的慢性和需长期治疗的特点,中药在临床治疗上发挥了很大的优势,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但由于对中医疗法机理方面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和系统,大多数中药的研究仅限于临床疗效观察,动物实验研究较少,分子和细胞水平的研究更加缺乏,复方中药发挥疗效的有效成分、作用方式、途径和靶点等机理尚不清楚,临床用药也缺少相应的药物作用机理作为指导。β2肾上腺素受体(β2-adrenergic recptor,β2-AR)激动剂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种类最多的支气管解痉剂之一,可有效地缓解哮喘的急性症状。本论文首先将β2-AR基因转入含环式腺苷一磷酸反应元件(cyclic adenosinemonophosphate response element,cAMP response element,CRE)调节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报告基因表达的中国仓鼠卵巢(Chinese hamster ovary,CHO)细胞系中,构建CHOβ2-AR-CRE-GFP细胞,建立了β2-AR激动剂功能性细胞筛选体系,并利用该筛选体系对123种中药进行初筛,得到麻黄、细辛、附子、陈皮等25种具有β2-AR激动剂活性的中药材提取物。本论文以附子为例,利用所建立的β2-AR激动剂功能性细胞筛选体系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电喷雾质谱(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ESI-MS)等分离纯化和分析方法,对附子提取物中所含的激动剂活性成分进行了分离和鉴定。阐明了去甲乌药碱是附子中的β2-AR激动剂活性成分,并在气管平滑肌离体模型和豚鼠哮喘模型中证明了去甲乌药碱能通过激活β2-AR有效的舒张气道平滑肌,延长组胺诱导的哮喘潜伏期,缓解哮喘。临床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与β2-AR激动剂组合治疗是目前改善肺功能,控制症状和抑制病情恶化最有效的方法。本论文研究发现甘草的主要成分——甘草酸具有类似糖皮质激素的功能,可以与β2-AR激动剂发挥协同作用,促进β2-AR mRNA水平升高、保护受体蛋白,提高细胞内cAMP的水平,增强β2-AR的细胞信号传导;将β2-AR激动剂和甘草酸联用对NF-κB相关炎症具有增强的抑制作用,可以通过其抑制Ⅰ-κBα蛋白降解,调控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引起的NF-κB启动子活性,抑制人支气管平滑肌细胞(human bronchial smooth muscle cell,HBSMC)和肺上皮A549细胞中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的分泌。同时,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实验和豚鼠组胺诱导哮喘实验中也表明将甘草酸与β2-AR激动剂组合使用,可明显增强激动剂活性,表现出扩张平滑肌、缓解哮喘的协同增效作用。此研究结果为解释甘草在咳喘中药中的配伍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本论文还以pcDNA3.1/β2-AR质粒转染HEK293细胞构建了表达外源β2-AR的HEK293-β2-AR细胞模型。采用AnnexinV和PI双染实验证明,10μmol/L沙丁胺醇诱导HEK293-β2-AR细胞的凋亡,而甘草酸可以对沙丁胺醇诱导的早期凋亡起到抑制作用。MTT比色实验表明甘草酸抑制沙丁胺醇诱导的细胞凋亡、提高细胞存活率的作用成剂量依赖关系。DAPI染色细胞核证明甘草酸能够抑制沙丁胺醇诱导的HEK293-β2-AR细胞的核异常。对细胞凋亡基因定量PCR检测发现,甘草酸通过调节Bcl-2/BaxmRNA比率,抑制β2-AR激动剂诱导的细胞凋亡。实验结果揭示和甘草酸与激动剂组合疗法与细胞凋亡之间的关联,为研究配伍作用机制提供的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本研究建立基于细胞的β2-AR激动剂筛选系统,应用于从中药丰富的天然化合物库中筛选新的β2-AR激动药或此类药物的先导化合物。并完善了β2-AR激动剂的提取、分离、鉴定与药理学评价的确认体系,从复方中药到单一化合物,在分子和细胞、离体组织、整体动物水平系统的研究了天然的β2-AR激动剂与甘草酸联合治疗哮喘的作用机理,阐明了部分咳喘中药的配伍关系和分子作用机理,为咳喘中药的现代化提供新的思路,为指导哮喘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撑。
伍天爱[5](2006)在《三伏穴位敷贴对哮喘模型大鼠嗜酸性粒细胞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应用支气管哮喘大鼠模型,研究三伏药位敷贴对哮喘大鼠支气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凋亡及其表面Fas和Bcl-2表达的影响,从细胞凋亡的角度探讨三伏药物敷贴对哮喘的作用机理,并为三伏药物敷贴的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采用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三伏药物敷贴组、针刺组、西药组。采用腹腔注射卵蛋白和百日咳疫苗混合液,两周后用卵蛋白雾化吸入进行哮喘模型造模。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哮喘嗜酸性粒细胞表面的Fas和Bcl-2的表达及三伏药物敷贴对其表达的影响,用TUNEL(TdT-mediated dUTPnick end labeling)法检测支气管灌洗液嗜酸性粒细胞凋亡。 结果 1.腹腔注射卵蛋白和灭活百日咳疫苗并雾化吸入卵蛋白可明显增加动物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炎症,在哮喘造模成功后以三伏药物敷贴治疗可明显改善大鼠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炎症。 2.哮喘发生可使支气管嗜酸性粒细胞表面Fas表达减少和Bcl-2表达增加,并使嗜酸性粒细胞凋亡减少(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P<0.01)。 3.三伏药物敷贴治疗后可使气道炎症消退,并提高嗜酸性粒细胞表面Fas的表达,降低Bcl-2的表达,促进嗜酸性粒细胞凋亡(Fas敷贴组与模型组比较P<0.01;Bcl-2敷贴组与模型组比较P<0.01;细胞凋亡敷贴组与模型组比较P<0.01)。 结论 1、三伏药物敷贴能缓解哮喘大鼠的发作。 2、三伏药物敷贴能促进嗜酸性粒细胞凋亡,加速哮喘气道炎症的消退。 3、三伏药物敷贴能提高嗜酸性粒细胞表面Fas表达,并降低Bcl-2的表达,从而促进嗜酸性粒细胞凋亡并消除气道炎症。
张毅敏[6](2005)在《穴位敷贴抗哮喘豚鼠气道炎症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是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多种炎症细胞介导的慢性变态反应性炎症疾病。哮喘是一种最为常见、多发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目前全球患者近3亿。随着工业化及全球污染的加剧,哮喘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呈逐渐上升趋势,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特别是对青少年患者的学习成长影响更为明显。近年来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中药穴位敷贴对哮喘疗效独特,特别是在减少副作用、预防复发方面较西药有明显优势。本文概述了历代中医学家对哮喘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认识。对穴位敷贴疗法及其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现代临床与机理研究作了全面地总结。阐述了现代医学对哮喘的流行病学、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基础研究的新进展,如嗜酸性粒细胞EOS及其凋亡在哮喘发病中的意义等。分析了当前西医治疗哮喘的局限、困惑及中西医结合的切入点。展望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研究目的 本课题采用国际公认的卵蛋白致敏法建立哮喘豚鼠模型,选择与哮喘慢性气道炎症关系密切的支气管病理(EOS浸润)与超微结构、EOS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Fas、FasL、bcl-2、相关细胞因子TNF、IL-2、TGF-β1、黏附分子ICAM-1、VCAM-1、L、E、P选择素为切入点,检测穴位敷贴治疗后上述指标的变化,以探讨穴位敷贴对哮喘慢性气道炎症的抗炎作用及其机理。 研究方法 将40只Hartly豚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穴位敷贴组、地塞米松组,每组10只:采用Itoh K报道的卵蛋白腹腔注射致敏后呼吸道吸入激发法制备哮喘豚鼠模型。穴位敷贴组于大椎、肺俞、肾俞穴处脱毛后,将敷贴药物固定于穴位处。每次敷药6小时,隔日治疗一次,共治疗7次。地塞米松组采用腹腔注射地塞米松0.5mg/kg,治疗时间与次数同敷贴组。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未予任何治疗。治疗结束后对外周血EOS进行自动计数、HE染色观测支气管肺EOS浸润程度;透射电镜观察支气管上皮细胞及EOS超微结构;TUNEL法检测支气管肺组织EOS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支气管肺组织凋亡相关基因Fas、FasL、bcl-2表达以及黏附分子ICAM-1、VCAM-1、L、E、P选择素表达;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ICAM-1、VCAM-1、L、E、P选择素水平;放射免疫法检测细胞因子TNF、IL-2、TGF-β1水平。所测数据均
刘志宏[7](2004)在《FAS抗体对气道上皮细胞凋亡增殖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Fas抗体、白细胞介素-1β(IL-1β)对体外培养的气道上皮细胞凋亡、增殖的影响,探讨炎症状态下气道上皮细胞凋亡、增殖的变化规律及可能对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的作用。方法:分离兔的气道上皮细胞,在体外培养的过程中,加入白细胞介素-1β与不同浓度的Fas抗体共同孵育,以流式细胞术Annexin V-FITC、PI染色法和TUNEL法检测气道上皮细胞凋亡率的变化,以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气道上皮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程度。结果:(1)加入不同浓度的Fas抗体作用24小时,随Fas抗体浓度的增加(100,500,1000ng /ml),气道上皮细胞的凋亡率逐渐增加[分别为(3.74±0.267)%,(6.97±0.131)%,(8.76±0.261)%],与对照组凋亡率[(2.46±0.272)%]比较,500,1000ng/ml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在IL-1β存在的炎性条件下,加入Fas抗体作用24小时,随Fas抗体浓度的增加(100,500,1000ng/ml),气道上皮细胞的凋亡率逐渐增加[分别为(4.04±0.070)%,(6.08±0.150)%,(7.98±0.061)%],与对照组凋亡率[(2.63±0.245)%]比较,500,1000ng/ml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加IL-1β组与不加IL-1β组间差异无显着性;(2)Fas抗体(500 ng/ml)分别作用12,24,36小时,气道上皮细胞的凋亡率逐渐增加[分别为(4.85±0.221)%,(7.24±0.673)%,(11.86±0.266)%],与同时间点对照组凋亡率[(1.96±0.309)%,(2.81±0.287)%,(5.43±0.438)%]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均﹤0.05);(3)以TUNEL方法检测气道上皮细胞的凋亡率,分别加入不同浓度Fas抗体(500,1000 ng/ml)作用24小时,其凋亡率分别为[(8.91±0.249)%,(12.24±0.610)%],与对照组[(3.07±0.386)%]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在存在IL-1β的条件下,Fas抗体(500 ng/ml)组凋亡率为[(10.94±0.270)%],与对照组[(3.07±0.386)%]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加IL-1β与不加IL-1β组间差异无显着性;(4)加入不同浓度Fas抗体(500,1000 ng/ml)作用24小时,以免疫<WP=5>细胞化学方法观察,随Fas抗体浓度增加,PCNA表达阳性率逐渐增高,分别为[(49.66±6.714)%,(57.03±1.923)%],IL-1β组和IL-1β+Fas抗体(500 ng/ml)组 PCNA表达阳性率为[(72.21±5.904)%,(44.57±7.959)%],以上各实验组与对照组表达阳性率[(36.50±2.106)%]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各加Fas抗体组与单加IL-1β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结论:Fas抗体能够有效的诱导正常和炎症状态下原代气道上皮细胞发生凋亡,IL-1β能有效的增强气道上皮细胞的增殖作用,但其促细胞凋亡的作用不明显,Fas抗体可以有效抑制IL-1β所致气道上皮细胞的增殖作用,可能对抑制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有积极作用。
韩青[8](2003)在《雷公藤内酯醇干预对哮喘豚鼠肺组织病理及内皮素1系统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①观察哮喘豚鼠血浆和肺组织中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及肺组织中ET-1、ETA、ETB和ECE的mRNA表达的动态水平变化,以及哮喘豚鼠肺组织的病理变化。②研究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P)干预对血浆、肺组织ET-1水平及肺组织中ET-1、ETA、ETB、ECE的mRNA表达和肺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③分析肺组织的病理改变与肺组织ET-1水平变化及TP干预的关系。 方法:108只豚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哮喘组(A)和干预组(T)。其中对照组分为正常对照组(C0)、DMSO对照组(CD)及致敏不诱发哮喘的哮喘对照组(CA)和致敏不诱发哮喘的干预对照组(CT),哮喘组和干预组依次分为0h组(A0、T0)、2h组(A2、T2)、4h组(A4、T4)、8h组(A8、T8)、12h组(A12、T12)、24h组(A24、T24)、2周组(A2w、T2w);0~24h哮喘和干预组又称为急性组,2周哮喘组和干预组又称为慢性组。建立豚鼠哮喘模型,诱喘后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和肺组织匀浆中ET-1水平,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ET-1、ETA、ETB和ECE的mRNA表达量。并取肺组织常规切片染色,进行气道壁、气道和血管平滑肌及肺泡壁的图象分析并进行炎性细胞分类计数。 结果:诱喘后哮喘组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TP可不同程度的抑制这种改变。 1、血浆ET-1水平比较:(1)各哮喘组和干预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诱喘后8h哮喘组显着升高,随后又迅速下降。慢性哮喘组和各干预组均无明显改变。(2)哮喘组间比较:8h哮喘组显着高于0、2、4h哮喘组,其余各哮喘组间无显着差异。(3)干预组间比较:8h干预组显着高于4h干预组,而其他各组间无显着差异。(4)哮喘组与同时段干预组间比较:8h哮喘组显着高于8h干预组,而其他时段哮喘组与干预组间无显着性差异。 2、肺组织ET-1水平比较:(1)各哮喘组和干预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2~24h急及慢性哮喘组均显着升高,以4h最为显着。TP干预后,2、4、8h仍显着高于对照组,但12h以后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慢性组更是接近于正常对照组。(2)哮喘组间比较:首次诱喘0~8h 山京K木【人个,讪1/”广什沦义逐渐增高,sh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但到 24h时仍高于对照纽。O)干预组间比较:首次诱喘4h达高峰,]填后下降。2周时下降更明显。料)哮喘组与同时段干预组间比较:首次诱喘oh已有显着差异,4、sh差异更加明显,慢性组间差异最显着。 3、同组血浆和肺组织叮-1水平比较:就所讥]数值比较,正常对照组肺组织日下1显着低于血浆。门)哮喘组:Zh肺组织*11水平已显着高于血浆,4h最为显着,12h时肺组织 ET刁水平虽仍高于血浆,但已无显着差异。到24h时肺组织ET刁水平甚至略低于血浆。慢性哮喘组血浆与肺组织盯刁水平无显着差异。o厂P干预后4h时肺组织 ET-l水平才显着高于血浆,sh肺组织盯J水平迅速下降,到 12、24h已接近于正常对照组水平。 4、肺组织中日*、*TA、**B和mE的基因衣达匕权厂-:Ctin):门)哮喘组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首次诱喘后,ET刁、ETATAmRNA和 ECEmRNA 匀在 Zh 升高最明显,分别达峰值 0.95。0.12、0.64土0.13、O.7 2土0.门,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增加(P<O.01),卉分别于24h、12h、sh降低至接近正常水平。ETBmRNA升高不明显。哮喘两周组除ECE<RNA夕1、,各指标均显着增加(P<O.OI-O.OS)。(2)较同时段哮喘组,各干预组均下降。ET刁mRNA和ETAmRNA:2《 干预组及慢性于预组分别显着低于同时段哮喘组;ETBmRNA:急性哮喘组与干预组间均无显着差异,慢性干预组较慢性哮喘组显着降低。ECEmRNA:2-4h哮喘组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慢性干预组除 ECEmRNA外均显着低于慢性哮喘组。 5、急、慢性哮喘组肺组织病理变化的比较:各哮喘组段、细支气管壁内及周围大量炎性细胞特别是嗜酸性粒细胞浸润,PMN亦明显增高。管腔内气道粘膜脱落,可见大量分泌物。慢性哮喘纽段、细支气管及血管平滑月几增生肥厚。各干预组炎性细胞减轻,管腔内炎性渗出物减少或消夫,慢性哮喘组气道及血管平滑肌增生肥厚等被抑制。另外,DMSO对照组与4h哮喘组间、慢性干预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各指标均无显着差异。 6、以上各指标,DMSO对照组与4h哮喘纽相似,正常对照组致敏 山仙门’【人,}M卜学仆沦义不诱发哮喘的哮喘对照组及致敏不诱发哮喘的干预对照组和慢性干预纽相 丫。 7、相关性分析 肺组织ET刁 水平与气道炎性细胞总数、LC 计数显着正相关(r=斗50,P<0*队r=斗m,P<0*队r=斗14,P<0*01),与日11mRNA、*Am*NA、* EmRNA衣达亦显者正相关(r二石08,P<O刀01;r=.560,P<0*0!;f=0.267,P<0* 1)。 结论 哮喘时血浆和肺组织日T叫显着增加,肺组织ECE、日T刁及其受体基因表达亦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肺组织炎性细胞特别是EOS浸润显着增办,并有气道及血管重塑;TP
郭晓明,郭爱云,王长征,钱桂生[9](2000)在《哮喘豚鼠嗜酸粒细胞凋亡与白细胞介素-1β转换酶、Fas表达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梁晨[10](2018)在《CCL11、COL4A2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新疆汉族腔隙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CCL11、COL4A2基因多态性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联性,以及COL4A2 mRNA表达水平是否与腔隙性脑梗死相关。方法:以406例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和425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对受试者的血样提取基因组DNA,运用i MLDR多重SNP分型技术进行CCL11、COL4A2基因多态性检测,在受试者中选取50例病例和50例对照者,提取外周血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COL4A2基因mRNA表达水平。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卡方检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秩和检验。结果:(1)高血压(OR=1.869,95%CI=1.401-2.494,P=0.000)、糖尿病(OR=3.163,95%CI=2.198-4.552,P=0.000)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年龄≥60(OR=2.941,95%CI=1.766-4.897,P=0.000)、高血压(OR=11.281,95%CI=6.700-18.995,P=0.000)、糖尿病(OR=4.201,95%CI=2.330-7.574,P=0.000)是腔隙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的危险因素。(2)CCL11基因多态位点rs4795895基因型GG明显增加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风险(调整OR=1.676,95%CI=1.117-2.515,P=0.013);COL4A2基因多态位点rs3803230基因型GG明显增加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风险(调整OR=1.303,95%CI=1.146-1.480,P=0.000);COL4A2基因多态位点rs76425569的基因型GA/AA明显增加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风险(调整OR=1.744,95%CI=1.306-2.329,P=0.000)。按年龄分层,在年龄<60岁或在年龄≥60岁,COL4A2基因多态位点rs3803230均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联有显着性(均P<0.05);COL4A2基因多态位点rs76425569与年龄<60岁腔隙性脑梗死的关联有显着性(P<0.05)。在年龄≥60岁,COL4A2基因多态位点rs9521733(rs9515199)基因型CC或rs9521732基因型AA明显增加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风险(调整OR=1.950,95%CI=1.222-3.112,P=0.005)。按性别分层,COL4A2基因多态位点rs76425569与男性和女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关联均有显着性(均P<0.05)。在男性组:CCL11基因多态位点rs4795895、COL4A2基因多态位点rs3803230均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联有显着性(均P<0.05);COL4A2基因多态位点rs4103基因型CT/TT明显增加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风险(调整OR=1.531,95%CI=1.193-1.964,P=0.001)。按高血压分层,在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COL4A2基因多态位点rs76425569均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联有显着性(均P<0.05)。在非高血压组:CCL11基因多态位点rs4795895、COL4A2基因多态位点rs3803230均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联有显着性(均P<0.05);CCL11基因多态位点rs1860184基因型TT明显增加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风险(调整OR=2.440,95%CI=1.550-3.840,P=0.000);COL4A2基因多态位点rs4103基因型TT明显增加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风险(调整OR=1.355,95%CI=1.152-1.594,P=0.000)。(3)COL4A2基因mRNA表达水平在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L4A2基因多态位点rs3803230、rs76425569基因型与mRNA表达水平之间关联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本研究显示高血压、糖尿病与腔隙性脑梗死独立相关,年龄≥60岁、高血压、糖尿病与腔隙性脑梗死伴白质疏松独立相关。(2)CCL11基因多态位点rs4795895可能与腔隙性脑梗死相关,尤其在男性组和非高血压组;CCL11基因多态位点rs1860184可能与非高血压组腔隙性脑梗死相关;COL4A2基因多态位点rs3803230可能与腔隙性脑梗死相关,尤其在男性组和非高血压组;COL4A2基因多态位点rs76425569可能与腔隙性脑梗死相关,尤其在年龄<60岁组;COL4A2基因多态位点rs9521733(rs9515199)或rs9521732可能与年龄≥60岁腔隙性脑梗死相关;COL4A2基因多态位点rs4103可能与男性、非高血压组腔隙性脑梗死均相关。(3)COL4A2基因mRNA表达水平可能与腔隙性脑梗死不相关,未发现COL4A2(rs3803230、rs76425569)多态性与mRNA水平关联。
二、哮喘豚鼠嗜酸粒细胞凋亡与白细胞介素-1β转换酶、Fas表达的关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哮喘豚鼠嗜酸粒细胞凋亡与白细胞介素-1β转换酶、Fas表达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多聚左旋精氨酸通过ERK1/2信号通路诱导NCI-H292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2.1 实验细胞 |
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器材 |
2.4 实验试剂配制 |
3 实验方法 |
3.1 细胞培养 |
3.2 细胞分组 |
3.3 透射电镜制片观察NCI-H292细胞凋亡 |
3.4 Annexin V-FITC/PI法检测细胞凋亡率 |
3.5 Western Blot 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 Bax、Bcl-2、Caspase-3 及信号通路 ERK1/2的表达 |
3.6 统计学处理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7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2)肾阳虚证和肾阴虚证血浆蛋白表达谱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设想 |
第一节 古代中医与现代研究对肾虚证的认识 |
1 肾藏象理论的现代研究 |
2 现代医学对肾虚证的认识 |
3 肾虚证与蛋白组学 |
第二节 本研究的设想 第二章 肾阴虚证血浆蛋白质表达谱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1 材料和方法 |
2 研究对象 |
3 统计分析 |
第二节 资料分析 |
1 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 |
2 芯片扫描分析结果 |
3 讨论 第三章 肾阳虚证血浆蛋白质表达谱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1 材料和方法 |
2 研究对象 |
3 统计分析 |
第二节 资料分析 |
1 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 |
2 芯片扫描分析结果 |
3 讨论 第四章 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共同改变蛋白 全文小结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
附录1 RayBio(?) Biotin Label-based Human Antibody List |
附录2 中医证候调查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统计学证明 |
(3)大气污染颗粒物对卵蛋白诱导的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 |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二、英文缩略语 |
三、论文 |
论文一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论文二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论文三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四、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五、参考文献 |
六、附录 |
综述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中药抗哮喘活性化合物的筛选和药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哮喘 |
1.1.1 哮喘的定义 |
1.1.2 哮喘的病因学 |
1.1.3 哮喘的病理学 |
1.1.4 哮喘的研究 |
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 |
1.2.1 COPD的定义 |
1.2.2 COPD的发病机制 |
1.2.3 气道重塑 |
第三节 哮喘的药物治疗 |
1.3.1 支气管扩张药 |
1.3.2 炎症介质拮抗药 |
1.3.3 蛋白酶抑制剂 |
1.3.4 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抑制剂 |
1.3.5 免疫抑制剂 |
1.3.6 细胞黏附抑制剂 |
1.3.7 抗氧化药物 |
1.3.8 基因治疗 |
1.3.9 中药治疗 |
第四节 β_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与糖皮质激素 |
1.4.1 β_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
1.4.2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 |
1.4.3 β_2-AR激动药和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的相互作用 |
第五节 高通量药物筛选 |
1.5.1 药物筛选 |
1.5.2 高通量药物筛选 |
1.5.3 高通量药物筛选的理论基础 |
1.5.4 高通量药物筛选的基本过程 |
1.5.5 高通量药物筛选的基本特点 |
1.5.6 不同类型的高通量药物筛选平台 |
1.5.7 受体药物筛选 |
第六节 天然化合物药物 |
1.6.1 天然化合物药物 |
1.6.2 天然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
1.6.3 甘草酸 |
第七节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β_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快速筛选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2.2.1 pcDNA3.1/β_2-AR质粒的构建 |
2.2.2 β_2-AR激动剂筛选细胞系的建立 |
2.2.3 阳性细胞株的初步鉴定 |
2.2.4 CHOβ_2-AR-CRE-GFP细胞中β_2-AR的表达 |
2.2.5 CHOβ_2-AR-CRE-GFP细胞系的功能鉴定 |
2.2.6 中药提取物的快速筛选 |
第三节 讨论 |
2.3.1 β_2-AR激动剂细胞筛选体系 |
2.3.2 对照细胞系和假阳性结果的排除 |
2.3.3 筛选结果分析与预测 |
2.3.4 初筛的意义 |
小结 |
第三章 附子中β_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的鉴定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3.2.1 附子的初筛结果 |
3.2.2 附子活性成分的分离提取 |
3.2.3 附子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 |
3.2.4 去甲乌药碱的活性检测 |
3.2.5 去甲乌药碱对离体气管平滑肌的舒张作用 |
3.2.6 去甲乌药碱对豚鼠哮喘模型的作用 |
第三节 讨论 |
3.3.1 附子中的去甲乌药碱 |
3.3.2 对筛选和分析体系的评价 |
小结 |
第四章 甘草酸与β_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的协同作用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4.2.1 市售药物成分的分析和理论的提出 |
4.2.2 甘草提取物对初筛阳性提取物β_2激动剂活性的增强作用 |
4.2.3 甘草酸与β_2-AR激动剂的协同作用 |
第三节 讨论 |
4.3.1 复方配伍机制的研究是中医药研究的核心问题 |
4.3.2 甘草酸的作用机理 |
小结 |
第五章 甘草酸与β_2激动剂对β_2肾上腺素受体的作用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5.2.1 甘草酸与沙丁胺醇对大鼠肺部β_2-AR mRNA水平的影响 |
5.2.2 甘草酸与沙丁胺醇对HBSMC β_2-AR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5.2.3 甘草酸与沙丁胺醇对β_2-AR G蛋白偶联信号通路的作用 |
5.2.4 甘草酸与沙丁胺醇对离体气管平滑肌的舒张作用 |
5.2.5 甘草酸与沙丁胺醇的联合平喘作用 |
第三节 讨论 |
5.3.1 甘草酸和沙丁胺醇对β_2-AR表达水平的影响 |
5.3.2 甘草酸与沙丁胺醇对β_2-AR G蛋白偶联信号通路的作用 |
5.3.3 甘草酸与沙丁胺醇协同作用的分子机制 |
小结 |
第六章 甘草酸与β_2激动剂对炎症的抑制作用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6.2.1 甘草酸和沙丁胺醇对NF-κB启动子活性的抑制作用 |
6.2.2 甘草酸和沙丁胺醇对I-κBα降解的抑制作用 |
6.2.3 甘草酸和沙丁胺醇对IL-8分泌的抑制作用 |
第三节 讨论与小结 |
6.3.1 哮喘炎症中的NF-κB |
6.3.2 甘草酸和沙丁胺醇联合用药抑制哮喘炎症 |
小结 |
第七章 甘草酸对β_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诱导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7.2.1 HEK293-β_2-AR细胞的构建和鉴定 |
7.2.2 AnnexinV/PI双染色法检测沙丁胺醇诱导的细胞凋亡 |
7.2.3 MTT法检测甘草酸对沙丁胺醇诱导细胞凋亡的抑制 |
7.2.4 DAPI染色法检测甘草酸对沙丁胺醇诱导细胞核凋亡的抑制 |
7.2.5 甘草酸对凋亡基因Bcl-2/Bax比率的调节作用 |
第三节 讨论与小结 |
7.3.1 细胞凋亡 |
7.3.2 利用AnnexinV对早期凋亡的检测 |
7.3.3 利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存活及生长状况 |
7.3.4 DAPI染色观察细胞核凋亡 |
7.3.5 细胞凋亡抑制基因Bcl-2 |
7.3.6 甘草酸对β_2-AR激动剂引起的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
小结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三伏穴位敷贴对哮喘模型大鼠嗜酸性粒细胞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
2 西医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
2.1 病因 |
2.2 发病机制 |
3 三伏药物敷贴治疗哮喘的机理 |
4 穴位及三伏药物敷贴用药选择的依据 |
4.1 药物的作用 |
4.2 穴位的选择 |
4.3 治疗时间的选择 |
5 支气管哮喘的气道炎症免疫机制及三伏药物敷贴的调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Ⅰ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Ⅱ |
致谢 |
(6)穴位敷贴抗哮喘豚鼠气道炎症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生理学认识 |
第二节 中医对哮喘的认识 |
第三节 穴位敷贴疗法及其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概况 |
第四节 支气管哮喘现代治疗的局限与困惑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思考 |
第五节 嗜酸性粒细胞及其凋亡与哮喘的现代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穴位敷贴对哮喘豚鼠支气管肺组织EOS浸润及外周血EOS的影响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实验二 穴位敷贴对哮喘豚鼠支气管上皮超微结构的影响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实验三 穴位敷贴对哮喘豚鼠嗜酸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实验四 穴位敷贴对哮喘豚鼠嗜酸性粒细胞凋亡调控基因Fas、FasL、Bcl-2的影响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实验五 穴位敷贴对哮喘豚鼠相关细胞因子TNF、IL-2、TGF-β_1的影响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实验六 穴位敷贴对哮喘豚鼠血清及支气管肺组织多种黏附分子的影响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第三部分 结语 |
一 结论 |
二 创新之处 |
三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7)FAS抗体对气道上皮细胞凋亡增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论 文 |
前 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 果 |
讨 论 |
结 论 |
参考文献 |
附 图 |
综 述 |
正 文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 谢 |
(8)雷公藤内酯醇干预对哮喘豚鼠肺组织病理及内皮素1系统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文摘要 |
二、 英文摘要 |
三、 论文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第一部分 雷公藤内酯醇对哮喘豚鼠肺组织病理变化影响 |
第二部分 雷公藤内酯醇对哮喘豚鼠血浆和肺组织内皮素-1水平的影响 |
第三部分 雷公藤内酯醇哮喘豚鼠内皮素-1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四、 综述 |
综述一 内皮素-1与支气管哮喘 |
综述二 雷公藤与支气管哮喘 |
五、 在校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
六、 致谢 |
(9)哮喘豚鼠嗜酸粒细胞凋亡与白细胞介素-1β转换酶、Fas表达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10)CCL11、COL4A2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新疆汉族腔隙性脑梗死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分析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CCL11、COL4A2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腔隙性脑梗死的关联性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临床资料收集 |
1.3 实验试剂及器材 |
1.4 实验方法 |
1.5 质量控制 |
1.6 统计分析方法 |
1.7 技术路线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COL4A2MRNA水平与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血液样本收集 |
1.3 实验试剂及器材 |
1.4 实验方法 |
1.5 质量控制 |
1.6 数据分析 |
1.7 统计分析方法 |
1.8 技术路线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四、哮喘豚鼠嗜酸粒细胞凋亡与白细胞介素-1β转换酶、Fas表达的关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多聚左旋精氨酸通过ERK1/2信号通路诱导NCI-H292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D]. 张玲玲. 安徽医科大学, 2017(01)
- [2]肾阳虚证和肾阴虚证血浆蛋白表达谱的比较研究[D]. 毕建璐. 南方医科大学, 2011(05)
- [3]大气污染颗粒物对卵蛋白诱导的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贺淼. 中国医科大学, 2010(09)
- [4]中药抗哮喘活性化合物的筛选和药理机制研究[D]. 杨洋. 南开大学, 2009(11)
- [5]三伏穴位敷贴对哮喘模型大鼠嗜酸性粒细胞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D]. 伍天爱. 湖北中医学院, 2006(10)
- [6]穴位敷贴抗哮喘豚鼠气道炎症及其机制研究[D]. 张毅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5(06)
- [7]FAS抗体对气道上皮细胞凋亡增殖的影响[D]. 刘志宏. 山西医科大学, 2004(04)
- [8]雷公藤内酯醇干预对哮喘豚鼠肺组织病理及内皮素1系统表达影响的研究[D]. 韩青. 南京医科大学, 2003(01)
- [9]哮喘豚鼠嗜酸粒细胞凋亡与白细胞介素-1β转换酶、Fas表达的关联研究[J]. 郭晓明,郭爱云,王长征,钱桂生. 中华内科杂志, 2000(01)
- [10]CCL11、COL4A2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D]. 梁晨. 新疆医科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