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堰流公式在龙口落差预报中应用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邴建平[1](2018)在《长江—鄱阳湖江湖关系演变趋势与调控效应研究》文中认为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通江湖泊,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与保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受气候变化、自然地理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影响,长江与鄱阳湖江湖关系持续演变,尤其是近十几年演变加剧,给湖区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带来较大影响,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定量识别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等要素对江湖水情的影响,分析三峡水库运行下江湖关系新变化趋势及适应性调控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在系统总结和归纳国内外对江湖关系演变与调控效应相关研究的方法、成果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形成江湖关系演变趋势与调控效应研究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法体系,围绕江湖水情时空演变特征与趋势、江湖洪水遭遇规律、江湖水量交换关系、控制性水库对江湖水情的调控效应等方面展开全面系统的定量辨识研究,为保障鄱阳湖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采用数理统计、Mann-Kendall检验、Pettitt检验及小波分析等水文演变趋势分析方法,揭示长江中游干流和鄱阳湖的流量、水位、江湖冲淤、河道水位流量关系、江湖水位关系、湖泊调蓄洪水能力等水系统要素的长历时时空演变特征及趋势。三峡水库运行以来,长江中游干流9~11月流量明显减少,12~次年3月流量增加;九江站枯水河床冲刷下切,水位特征受上游来水和河道冲刷综合影响而改变。鄱阳湖出湖水量减少幅度小于入湖水量,但枯水期出流加快,9~11月最大倒灌流量减少;入湖水量长历时变化趋势不显着,出湖水量呈现微弱的上升趋势。鄱阳湖水位变化受五河和长江来水的双重影响,湖区都昌站附近水位变化幅度最大,都昌以上距离湖口越远影响越小。鄱阳湖湖口与长江干流水位相关关系较好,三峡水库运行后,水位相关关系未发生明显变化,而湖口站14m以下水位时星子水位明显降低。长江对鄱阳湖的顶托或倒灌作用减弱,从而减弱了对长江洪水的调蓄作用。江湖水情变化受降水偏少、河床冲刷和采砂、三峡水库运行等综合影响,2003年为主要突变点。(2)基于Copula函数研究江湖不同量级洪水遭遇概率,定量评估人类活动影响下多因素对洪水遭遇的影响。长江干流发生100年一遇洪水时,鄱阳湖发生100年、50年、10年一遇出湖洪水的概率分别为19.0%、27.3%和53.8%。在长江发生一定洪水条件下,鄱阳湖低重现期洪水发生的可能性比高重现期洪水的可能性大,鄱阳湖调蓄降低了长江洪水与鄱阳湖出湖洪水遭遇概率。三峡水库削峰作用降低了鄱阳湖与长江洪水遭遇概率约7.0%。(3)基于顶托强度指数、倒灌强度指数及水量交换系数等特征指数概念和方法,系统分析复杂的江湖水量交换关系及交换强度变化,探讨主要驱动因素影响程度。鄱阳湖汛期7~9月多年平均顶托强度27.5%,平均倒灌强度8.3%,水量交换以“湖分洪”状态为主;枯水期12~次年4月多年平均顶托强度8.8%,水量交换以“湖补江”状态为主。当长江中游来水较五河来水15.7倍偏丰时,水量交换以“湖分洪”为主;当长江中游来水较五河来水6.8倍偏少时,水量交换以“湖补江”为主;其他来水情况表现为“稳定”状态。江湖调控是驱动江湖水量交换关系变化的主因,三峡水库运行以来,12~次年3月湖口顶托强度增加6.0%,汛期削峰作用降低湖口顶托强度4.8%,倒灌强度减弱2.3%。(4)构建长江中游复杂江湖关系一、二维耦合水动力数学模型,定量识别三峡水库正常运行对于江湖天然水文过程和江湖关系的影响程度。三峡水库蓄水期(9~11月),长江中游干流九江站流量减少、水位降低,尤以10月最为显着,平均流量减少3340m3/s;三峡水库补水期(12~次年5月)流量总体增加、水位升高,枯水期1~3月补水作用明显,平均流量增加800~1550m3/s;汛期大洪水洪峰有所削减。三峡水库运行改变了江湖水量交换过程,鄱阳湖9月平均出湖流量增加14.6%,而10月出流减少9.6%,12~次年5月出流减少0.1~5.0%,6~7月出流增加2.7~7.4%,8月出流减少4.6%,7~10月倒灌流量有所减少。湖区水位过程受长江干流来水和江湖水量交换变化而发生显着改变,涨水阶段水位偏高,退水阶段水位偏低,消落速度加快,枯水出现时间提前,枯水历时加长,水文节律变为洪旱急转的情势。三峡水库蓄水期降低湖区水位效应可影响至康山,枯水期补水抬高湖区水位作用仅能影响到都昌附近。湖区星子站10月平均水位降低1.04m,1~3月平均水位升高0.17~0.32m,湖区水面面积和湖容相应变化。湖区近年水文节律变化特征已成为常态化趋势,对湖区供水和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5)采用水动力数学模型和动湖容模拟调节,研究拟建鄱阳湖枢纽及与三峡水库联合调控对江湖水情的调节效应。鄱阳湖枢纽科学调控后,汛期对江湖水情影响较小,枯水期可有效恢复和科学调整江湖关系,改善了湖区的水资源利用形势和水生态环境,并可对长江下游干流起到一定的补水作用。鄱阳湖枢纽汛末蓄水期(9月1日~15日),湖口出湖流量平均减少值占大通站同期流量的5.6%,而湖区星子水位较现状平均升高0.78m。江湖关系恢复期(9月16日~10月底),为三峡水库主要蓄水期,星子水位较现状平均升高2.59m,湖区水位、下降速度可基本恢复到三峡水库运行前的情势。科学调整江湖关系期(11~次年2月),11月湖口出湖流量平均增加714m3/s,星子水位较现状平均升高2.72m,较三峡水库运行前的水位抬高0.7m;长江干流最枯水期12~次年2月,出湖流量变化较小,而星子水位可平均升高2.94m,较2003年以前的平均水位抬高2.36m。
鲍春[2](2016)在《峡谷型水库运营风险分析及除险加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所研究水库位于甘肃泾河上游,坝址位于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以崆峒水库为研究背景,坝址流域所处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半湿润型,年均降水量充足,通过多年库区径流量统计结果结合矩法初估法求解出平均径流量1.134亿m3,Cv=0.50,Cs=2.5Cv。库区为中山峡谷型水库,坝址区工程地质岩性主要为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群P2sh的砾岩、砂岩、细砂岩及砂岩泥岩等。水库所在区域为侵蚀,剥蚀褶皱石质中山峡谷区,物理地质现象主要表现为岩石的风化、崩塌及滑坡等。坝基帷幕灌浆长度及局部灌浆质量不佳导致多处存在绕坝渗漏问题,并有随着库水位升高溢出点也随之升高且渗流量加大的趋势,本文从水库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等各方面出发,同时引入边坡熵的分析方法对库岸边坡稳定及渗流问题进行分析计算,最后通过对不同工程方案的比选,给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不同方案比较,对于XI#滑坡体的下部进行固结灌浆处理,同时在桩号0+1300+230m的范围内上游坝坡压重平台处现浇C25钢筋砼抗滑桩。(2)将坝顶部分砂砾石坝壳及心墙全部挖除,通过降低坝顶高程的方式来降低内部浸润线,建议在渗漏坝段建单排高压定喷防渗墙,另对混凝土防渗墙与壤土截水槽之间的砂砾石进行帷幕灌浆措施,同时联合坝坡脚线处抗滑桩工程及采用特种粘性土固化灌浆技术来处理坝体渗透问题。(3)对泄洪洞进口和出口进行改建,将泄洪洞全部拆除,在原址重建岸塔式结构检修闸室,洞身段采用固结灌浆及内衬钢板进行加固,来解决泄洪建筑物的强度不足问题。水库除险整治工程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将一个合理的长期规划和管理制度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相关法律与法规建设,使得优化加固工程建设走向制度化,将是解决水库辖区境内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辖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邵利萍[3](2009)在《无资料小流域洪水叠加计算方法初探》文中指出中小流域由于水文站点分布密度低,常常缺乏足够的水文信息和数据,特别是小流域,甚至缺乏基础的雨量资料,而这些地区又往往是各地开展防洪避洪工作的重点对象。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料来进行水利工程设计与计算,可以丰富和完善水文学理论,也为工程设计和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和支持。本文以浙江省云港流域为背景,研究小流域洪水叠加计算方法,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小流域洪水计算的现有方法和研究成果,重点讨论了设计洪水计算、洪水的地区组成、洪水演进及洪水叠加计算的研究。在设计洪水计算中,除推理公式法和各种单位线,英国和美国主要应用区域频率分析,包括区域回归法和区域影响法;而中国则较多地采用地区综合法或经验公式,各省都编制了相应的水文手册或图集,用于工程设计和计算。2)介绍了通过设计暴雨计算设计洪水的两种方法:地区综合法和L-矩法。结合研究流域,选用浙江省地区综合法计算设计暴雨;用初损后损法计算净雨。其次,详细阐述了目前浙江省计算设计洪水的常用方法,分析其特点和适用范围,最后选用推理公式法和经验公式法推求设计洪水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推理公式法得到的设计洪峰更尖,经验公式法的结果更符合实际洪水。3)计算了不同底孔尺寸时的水库下泄流量,结果表明削峰滞洪水库能有效地削减洪峰流量,延迟峰现时间,下泄曲线的峰后部分变得平缓。重现期越大,错峰效果显着。由于缺乏河道地形资料,用Muskingum—Cunge方法进行洪水演进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用于小流域的河道洪水演算,其演算结果与区间设计洪水叠加,也起到很大的错峰作用。4)总结了目前关于洪水地区组成的研究成果,比较了不同方法得到的下游典型断面的天然洪水,将区间洪水过程与水库下泄流量经河道演进后的洪水过程相叠加,求得下游典型断面的总洪水。最终结论是:在闻家上游建滞洪削峰水库是解决研究流域内各村庄现有防洪标准较低的问题、提高防洪能力、保证下游村庄安全,最合理的措施。除水库工程外,仍应采取其它工程或非工程措施来加强防洪能力,如修护堤岸、深入推广防洪宣传工作等。
张大伟[4](2008)在《堤坝溃决水流数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不少城市都是沿江河而建,有些城市的堤防并未达标,存在着不少险工险段,洪水期间堤防一旦溃决往往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研究堤防溃决之后洪水在城区内的演进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建立了基于无结构网格Godunov格式的适于模拟天然堤坝溃决水流运动的二维有限体积模型。该模型采用混合非结构网格离散计算区域;采用Roe格式的近似Riemann解来计算通过界面处的法向通量;应用TVD-MUSCL格式和Hancock格式将模型的空间和时间精度同时提高到二阶;同时模型中采用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干湿边界处理技术和时间动步长技术。通过几个经典算例和具有实际地形的堤坝溃决算例验证了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激波捕捉能力和较高的计算精度,同时较好的满足了和谐性,能够模拟比较复杂的工程实际问题。城区地形与天然地形最大的不同在于城区一般分布有密集的建筑物,为模拟建筑物对溃决水流产生的影响,本文采用了三种方法:固壁边界法、真实地形法和加大糙率法。通过物理模型的实测数据对三种方法的计算精度以及适用范围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后,推荐采用真实地形法。对哈尔滨上游蓄滞洪区的分洪能力以及可能发生的最大洪水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得出的结论认为哈尔滨市未来仍有发生溃堤的可能。鉴于此,采用本文二维水流模型对哈尔滨市可能发生的溃堤洪水进行了数值模拟,模型比较合理的模拟了城区溃堤水流的运动,所得的结果合理可靠。为了考虑侵入社区和楼房内的洪水水量,提出了侵入水量的概念,并借用侧堰流的思想给出了这部分水量的估算方法。为了将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更直观有效的显示给防洪决策者,本文采用动态链接库技术将数学模型嵌入三维可视化平台,构建了哈尔滨溃堤洪水三维可视化系统,该系统可以实时显示溃堤洪水在城区内的运动过程,利于防洪决策者方便快捷的制定防洪抢险的最佳方案,提升抗洪抢险的工作效率。
黄伟[5](2007)在《面向结构图的施工导截流系统仿真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针对目前施工导截流系统仿真中存在的仿真建模复杂、程序通用性差,仿真计算与数据生成过程相分离以及仿真可视化难以实现等问题,本文提出了面向结构图的施工导截流系统仿真理论与方法。基于Matlab平台,建立了集仿真建模、仿真可视化和仿真校验于一体的面向结构图的施工导截流系统仿真环境。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此仿真方法和仿真环境的有效性。主要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面向结构图的施工导截流系统仿真理论与方法。对施工导截流系统中各环节系统模型的状态空间进行描述并确定环节的基本变量及其函数关系,建立环节之间的关系模型,形成系统的结构图模型。通过各环节结构图的连结、拼装,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2.基于Matlab平台,建立了集仿真建模、仿真可视化和仿真校验于一体的面向结构图的施工导截流系统仿真环境。在Matlab平台上,通过结构图的拖放和拼装,实现了系统仿真建模过程。将仿真计算可视化集于环节结构图,不仅能完成系统的仿真计算,同时可将计算结果可视化。通过对环节的校验评价,从局部到整体逐步校验仿真模型的有效性,提高了建模与仿真校验评价的准确性。3.采用面向结构图的仿真方法研究了长洲水利枢纽工程施工截流问题。通过分析施工截流系统的水文及水力风险,确定了影响其风险的随机变量。然后建立了系统各环节的结构图,拼装了系统的仿真模型。最后通过仿真计算,为工程施工截流提供了龙口过流水力参数、系统风险率和糙率的敏感度。4.采用面向结构图的仿真方法研究了糯扎渡水电站施工导流问题。通过分析导流系统的动态特征及内部环节的性质,将施工导流系统进行了环节划分。然后建立了各环节的结构图,拼装了系统的仿真模型。最后通过仿真计算,得到了围堰的设计挡水位、调洪过程水库水位变化曲线和泄流能力的概率分布,分析了糙率对泄流的影响并给出了导流系统风险率。5.以长洲水利枢纽工程为例,研究了分期导流的围堰拆除时间问题。针对长洲水利枢纽工程分期导流的过程,将三期五段导流产生的复杂泄流情况进行归纳,简化成典型泄流方式,通过组合进行描述。围堰拆除时间对后期工程施工的影响考虑了三方面因素:后期截流、大坝挡水和围堰填筑。通过分析各类组合方案,结合施工进度安排,筛选出最适合的围堰拆除时间和截流时段。最后,采用三维动态可视化技术,形象直观地表现了推荐方案的施工导流过程。
张艳芬[6](2006)在《四川巴蜀江油电厂灰管桥扩建工程洪水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川巴蜀江油电厂跨涪江灰管桥行洪论证与河势稳定洪水影响研究,通过邻近水文站实测洪水资料和历史洪水调查资料采用水文比拟法计算灰管桥工程断面百年一遇、五十年一遇、二十年一遇、十年一遇洪水洪峰流量;采用经验公式与实测分析相结合综合分析修建工程所引起的工程断面桥前壅水、河床冲刷、排涝分析等,以此分析研究扩建工程建成后对该河段行洪安全的影响,对河势稳定的影响和对防洪工程及河道整治工程的影响。
陈素红[7](2004)在《降低立堵截流难度的措施研究》文中认为在大江大河中的大落差、高流速立堵截流,降低截流综合难度的措施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大技术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截流工程的实例,通过理论分析、科学试验和实践验证,详细分析了影响截流难度的因素,探讨了衡量截流难度的指标,总结提出了降低截流难度的措施及其运用条件。 本文认为:由于截流复杂的边界条件、突出的三维水流特性及其工程各自的特点,很难用一种单一的指标来综合反映整个截流的困难程度,应根据工程的特点,综合考虑“截流难度”、“截流规模”和“截流安全度”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衡量立堵截流难度最根本的水力因素是截流流量Q、最终截流落差Z、龙口最大流速Vmax和水深H。抛投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以及床面的粗糙程度也是影响块石稳定的关键因素。 降低截流难度的措施很多,大体上分两类:一类是改善龙口水力特性的措施。如减小龙口流量的措施有:开挖导流明渠或隧洞、拆除围堰,创造良好的分流条件;增建截流闸,堤下埋管或用框架作抛料,增大戗堤透水性,加大渗流量;调度上游梯级,减小下泄流量。减小龙口流速的措施可用宽戗堤以增加龙口的沿程阻力,减缓龙口比降。减小落差的措施可采用双戗堤、多戗堤以分散落差;改善龙口流态的措施可采用改变抛投位置,如立堵困难段采用上游角突出或上、下角同时突出进占,用大块石在上游角抛投,挑开急流,造成戗端缓流区,以便使用一般石料能抛投进占。另一类是增强基础及抛投材料的抗冲稳定性的措施。如护底加糙、平抛垫底、增设拦石坎、设置钢管拦石栅、使用锚缆,加大块重(如块串、石笼、沉箱或增大容重)等。此外,增加抛投强度可抑制流失,尽量少用或不用大料;平抛垫底除可加糙河床外,还减小了水深,减少了堤头坍塌,增加了“截流安全度”。 具体降低截流难度措施的选取,应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使选取的措施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实用性、经济性。
邹冰玉,陈桂亚[8](2003)在《堰流公式在龙口落差预报中应用的探讨》文中认为龙口落差最常规的水文学预报方法是根据水工模型试验成果建立相关图预报方案,采用堰流公式估算水力要素是近来普遍采用的水力学方法。利用堰流公式进行龙口落差预报计算最关键的问题是流量系数m的外推问题,从分析用堰流公式进行龙口落差预报的方法入手,尝试使用相关图建模程序建立了龙口流量—龙口平均口门水面宽—龙口区平均水深—流量系数m的4变量相关图,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可供今后利用堰流公式进行龙口落差预报时,流量系数m的外推预测参考。
葛守西,邹冰玉[9](2003)在《水位实时跟踪在龙口落差预报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在江河截流施工中,龙口落差随龙口口门进占而快速加大是一种特殊的水文现象。实时跟踪是动态系统预报的基本方法,在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和明渠截流期,应用水位实时跟踪技术于龙口落差预报均获得成功。建立龙口上下游水位的实时跟踪模型,选择系统的输入变量:①坝址上游来水流量;②葛洲坝水库日调节影响;③龙口施工影响。系统的输出变量是代表龙口上游水位的茅坪(一)站水位和代表龙口下游水位的三斗坪站水位。对茅坪(一)水位跟踪预报采用4输入(奉节流量、葛洲坝坝上水位、上龙口水面宽、下龙口水面宽)1输出模型。对三斗坪水位跟踪预报经比较后发现它基本上不受龙口宽的影响,只采用2输入(奉节流量、葛洲坝坝上水位)1输出模型,可供今后开展类似预报工作参考。
二、堰流公式在龙口落差预报中应用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堰流公式在龙口落差预报中应用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长江—鄱阳湖江湖关系演变趋势与调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江湖水系统理论研究进展 |
1.2.2 江湖关系演变趋势研究进展 |
1.2.3 江湖关系变化驱动机制研究进展 |
1.2.4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江湖关系演变趋势分析与调控模拟方法 |
2.1 江湖关系演变趋势分析与调控模拟理论框架 |
2.2 江湖关系的水文演变趋势分析方法 |
2.2.1 演变趋势分析方法 |
2.2.2 洪水遭遇定量评价方法 |
2.2.3 水量交换效应研究方法 |
2.3 江湖关系的水动力模拟模型 |
2.3.1 长江中游一维水动力模型构建 |
2.3.2 江湖关系二维水动力模拟模型构建 |
2.4 鄱阳湖枢纽调控模拟方法 |
2.4.1 模拟调节计算方法 |
2.4.2 湖区水位面积、容积曲线 |
2.5 本章小结 |
3 长江-鄱阳湖水情演变特征与趋势分析 |
3.1 研究区概况 |
3.1.1 长江中游流域概况 |
3.1.2 鄱阳湖流域概况 |
3.2 长江中游干流水情变化 |
3.2.1 径流变化特征 |
3.2.2 水位变化特征 |
3.2.3 水位流量关系变化 |
3.2.4 水情变化趋势 |
3.3 鄱阳湖水情时空变化 |
3.3.1 入出湖径流变化特征 |
3.3.2 湖区水位变化特征 |
3.3.3 江湖水位相关关系变化 |
3.3.4 水情变化趋势 |
3.4 鄱阳湖调蓄洪水能力变化响应 |
3.4.1 鄱阳湖对入湖洪水调蓄分析 |
3.4.2 鄱阳湖对长江洪水调蓄分析 |
3.4.3 洪水调蓄能力年际变化 |
3.5 本章小结 |
4 长江-鄱阳湖洪水遭遇研究 |
4.1 江湖洪水遭遇的联合概率分布 |
4.1.1 边缘分布与函数拟合 |
4.1.2 洪水遭遇重现期及概率 |
4.2 江湖洪水遭遇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1 鄱阳湖来水影响 |
4.2.2 三峡水库调节影响 |
4.2.3 湖区调蓄影响 |
4.2.4 影响贡献率评估 |
4.3 本章小结 |
5 长江-鄱阳湖水量交换研究 |
5.1 江湖水量交换关系分析 |
5.1.1 长江水顶托特征变化 |
5.1.2 长江水倒灌特征变化 |
5.1.3 江湖水量交换综合分析 |
5.2 江湖水量交换的驱动因素分析 |
5.2.1 江湖来水差异驱动 |
5.2.2 三峡水库调节影响驱动 |
5.2.3 湖区容积变化驱动 |
5.3 本章小结 |
6 长江-鄱阳湖江湖关系调控效应研究 |
6.1 三峡水库运用对长江-鄱阳湖江湖关系的影响 |
6.1.1 三峡水利枢纽概况及调度方案 |
6.1.2 江湖关系水文过程对三峡水库调度的响应 |
6.2 长江-鄱阳湖江湖关系对鄱阳湖调控的响应 |
6.2.1 鄱阳湖水利枢纽概况及调控方案 |
6.2.2 汛期枢纽工程对江湖水情的影响 |
6.2.3 调控期枢纽工程对江湖水情的调控效应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成果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博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2)峡谷型水库运营风险分析及除险加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水库常见病害及处理方案 |
1.2.1 水库主要存在的病险 |
1.2.2 水库除险加固研究进展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水库工程地质条件及问题评述 |
2.1 研究区水库基本概况 |
2.1.1 基本工程地质特征 |
2.1.2 地层岩性 |
2.2 地质构造与地震动参数 |
2.2.1 地质构造 |
2.2.2 新构造运动 |
2.2.3 构造稳定性 |
2.3 水文及工程地质条件 |
2.3.1 水文 |
2.3.2 水文地质条件 |
2.4 水库主要存在的问题 |
2.5 水库总体质量评述 |
第三章 水库边坡稳定与渗流分析 |
3.1 库岸滑坡体基本情况 |
3.1.1 水库左岸滑坡体特征 |
3.1.2 水库右岸滑坡体特征 |
3.1.3 库岸滑坡体稳定性现状 |
3.2 传统坝体稳定性主要分析方法 |
3.3 边坡熵 |
3.4 坝坡边坡稳定分析 |
3.4.1 水库断面选择及分析计算 |
3.4.2 水库断面选择及分析计算 |
3.5 水库渗流问题现状 |
3.5.1 坝肩岩体产状构造 |
3.5.2 坝肩渗流稳定性评估 |
3.6 坝体渗流分析及计算 |
3.6.1 坝体渗流分析方法 |
3.6.2 坝体断面选择及渗流分析 |
3.6.3 坝体渗流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大坝加固及防渗方案比选 |
4.1 坝体加固方案比选 |
4.2 坝体稳定加固方案选择 |
4.3 坝肩渗流除险方案比选 |
4.3.1 主要渗流处理方法 |
4.3.2 水库渗流治理方案选择 |
4.4 泄洪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 |
4.4.1 泄洪洞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
4.4.2 溢流堰水力计算 |
4.4.3 泄洪洞加固设计 |
4.4.4 溢洪道加固设计 |
4.5 输水建筑物设计与施工 |
4.5.1 输水建筑物设计 |
4.6 坝体基础处理 |
4.6.1 基础及坝坡开挖 |
4.6.2 基础固结灌浆加固 |
4.6.3 坝肩防渗灌浆加固 |
第五章 结论与不足 |
5.1 主要结论 |
5.2 不足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无资料小流域洪水叠加计算方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小流域概念及洪水特点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国内外洪水叠加计算与研究进展 |
2.1 设计洪水计算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水库调洪与河道洪水演进 |
2.2.1 水库调洪计算 |
2.2.2 洪水演进的研究现状 |
2.3 洪水叠加计算 |
2.3.1 洪水地区组成 |
2.3.2 区间洪水计算方法 |
2.3.3 洪水叠加计算 |
3 云港流域-设计暴雨计算 |
3.1 研究流域概况 |
3.1.1 流域自然条件 |
3.1.2 历史洪水概况 |
3.2 设计暴雨计算方法选用 |
3.2.1 浙江省地区综合法 |
3.2.2 L-矩法 |
3.2.3 方法比较与分析 |
3.3 雨型选用 |
3.3.1 设计暴雨分配方法 |
3.3.2 设计暴雨分配结果 |
4 云港流域-设计洪水计算 |
4.1 浙江省推理公式法 |
4.1.1 计算公式 |
4.1.2 参数的确定 |
4.2 浙江省瞬时单位线法 |
4.3 浙江省综合单位线法 |
4.4 方法选用 |
4.4.1 不同雨型的影响 |
4.4.2 三角形概化过程线 |
4.4.3 浙江省经验公式法 |
4.5 设计洪水计算结果 |
5 云港流域-水库调洪与洪水演进 |
5.1 水库调洪计算 |
5.1.1 水库库容曲线 |
5.1.2 下泄流量公式 |
5.1.3 调洪计算 |
5.1.4 水库调洪计算结果 |
5.2 河道洪水演进 |
5.2.1 相应水位(流量)法 |
5.2.2 马斯京根法 |
5.2.3 马斯京根-康吉(Muskingum-Cunge)法 |
5.2.4 河道信息提取 |
5.2.5 洪水演进结果 |
6 云港流域-下游洪水叠加计算 |
6.1 洪水地区组成分析方法 |
6.2 方案1——下游设计断面与坝址同频率 |
6.2.1 下游设计断面的天然洪水 |
6.2.2 区间相应洪水 |
6.3 方案2——下游设计断面与区间同频率 |
6.3.1 区间洪水计算 |
6.3.2 水库断面的相应洪水 |
6.4 洪水叠加计算 |
6.4.1 方案1的洪水叠加结果 |
6.4.2 方案2的洪水叠加结果 |
6.4.3 成果合理性分析 |
6.5 防洪效益 |
7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主要结论 |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4)堤坝溃决水流数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溃堤洪水灾害 |
1.1.2 溃坝洪水灾害 |
1.1.3 问题的提出 |
1.2 堤坝溃决水流的理论解研究 |
1.3 堤坝溃决水流的特点及数值模拟方法 |
1.3.1 堤坝溃决水流的特点 |
1.3.2 数值模拟的主要途径及方法 |
1.4 堤坝溃决水流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
1.4.1 溃决水流数值模拟 |
1.4.2 城区溃决水流数值模拟 |
1.4.3 一维、二维模型的耦合计算 |
1.5 城区溃堤洪水三维可视化系统研究现状 |
1.5.1 三维可视化技术 |
1.5.2 数值模拟计算可视化 |
1.5.3 可视化与数值模拟的实时交互 |
1.6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1.6.1 研究思路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非结构网格的堤坝溃决水流数值模拟 |
2.1 引言 |
2.2 控制方程 |
2.3 方程的非结构化网格离散 |
2.3.1 计算网格的选取 |
2.3.2 控制体的选取 |
2.3.3 有限体积离散 |
2.3.4 法向数值通量计算 |
2.3.5 空间二阶精度数值重构 |
2.3.6 时间二阶积分 |
2.4 源项的处理 |
2.4.1 复杂地形下的静水问题 |
2.4.2 底坡源项的离散 |
2.4.3 摩阻源项的处理 |
2.5 边界条件 |
2.5.1 急流开边界条件 |
2.5.2 缓流开边界条件 |
2.5.3 固壁边界条件 |
2.6 干湿边界处理技术 |
2.7 稳定条件及时间动步长技术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二维堤坝溃决水流数学模型验证 |
3.1 引言 |
3.2 经典算例验证 |
3.2.1 非对称方形溃坝算例 |
3.2.2 超临界流倾斜水跃算例 |
3.2.3 二维对称矩形溃坝算例 |
3.2.4 非平底溃坝水流算例 |
3.2.5 混合流算例 |
3.2.6 三角堰溃坝水流算例 |
3.3 具有实际地形的堤坝溃决算例 |
3.3.1 Toce 河物理模型溃坝试验 |
3.3.2 Malpasset 大坝天然溃坝算例 |
3.4 城区堤坝溃决水流数值模拟 |
3.4.1 模型中建筑物的处理方法 |
3.4.2 各方法性能的比较与适应范围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一维、二维全耦合水动力模型及验证 |
4.1 引言 |
4.2 河道一维水动力模型 |
4.2.1 控制方程及其离散 |
4.2.2 Saint-Venant 方程组的 Newton-Raphson 迭代形式 |
4.2.3 特殊节点的处理 |
4.2.4 系统方程的装配和求解 |
4.3 一维、二维模型的耦合及求解 |
4.3.1 模型耦合条件 |
4.3.2 模型求解过程 |
4.4 耦合模型的验证 |
4.4.1 验证算例的计算条件 |
4.4.2 计算结果分析 |
4.4.3 验证算例的改进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哈尔滨市防洪预案――分洪措施研究 |
5.1 引言 |
5.2 概述 |
5.2.1 流域水系概况 |
5.2.2 哈尔滨段洪水特征 |
5.2.3 哈尔滨上游分蓄洪工程 |
5.3 松北分洪区分洪效果研究 |
5.3.1 计算区域选择 |
5.3.2 计算条件确定 |
5.3.3 分洪效果分析 |
5.3.4 溃堤洪水的演进规律 |
5.4 胖头泡蓄滞洪区分洪效果研究 |
5.4.1 胖头泡蓄滞洪区概况 |
5.4.2 河道洪水还原计算 |
5.4.3 溃堤洪水模拟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哈尔滨城区溃堤水流数值模拟研究 |
6.1 引言 |
6.2 哈尔滨水文概况 |
6.2.1 地理位置 |
6.2.2 气候特征 |
6.2.3 历史洪水概况 |
6.2.4 城市防洪工程现状 |
6.2.5 发生稀遇大洪水的可能性 |
6.3 侵入水量的概念 |
6.3.1 侵入系数的定义 |
6.3.2 极限侵入水量的概念 |
6.4 哈尔滨城区溃堤水流计算基础信息 |
6.4.1 计算区域的选取 |
6.4.2 计算条件的确定 |
6.5 计算结果分析 |
6.5.1 城区溃堤水流特性分析 |
6.5.2 网格精度的敏感性分析 |
6.5.3 侵入系数的敏感性分析 |
6.5.4 城区洪水淹没过程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哈尔滨城区溃堤水流三维可视化系统 |
7.1 引言 |
7.2 系统开发原则及总体框架 |
7.2.1 开发原则 |
7.2.2 总体框架 |
7.3 三维可视化平台的建立 |
7.3.1 数据库设计 |
7.3.2 三维可视化平台的建立 |
7.4 数学模型的嵌入技术 |
7.4.1 数学模型的封装方法 |
7.4.2 数学模型的嵌入 |
7.5 可视化平台的功能与应用 |
7.5.1 信息的集成查询与更新显示 |
7.5.2 基于数学模型的决策支持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本文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面向结构图的施工导截流系统仿真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本文研究的若干理论基础及其应用 |
1.2.1 系统仿真原理及其应用 |
1.2.2 面向微分方程的仿真方法及其应用 |
1.2.3 面向对象的仿真方法及其应用 |
1.2.4 面向结构图的仿真方法及其应用 |
1.2.5 建模与仿真的VV&A 技术及其应用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面向结构图的施工导截流系统仿真理论与方法 |
2.1 施工导截流系统仿真基础 |
2.2 面向结构图的施工导截流系统仿真原理 |
2.3 面向结构图的施工导截流系统建模分析 |
2.4 面向结构图的施工导截流系统关系模型 |
2.5 面向结构图的施工导截流系统仿真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结构图的施工导截流系统仿真可视化方法 |
3.1 引言 |
3.2 仿真可视化的涵义 |
3.3 仿真可视化方法 |
3.3.1 仿真建模可视化方法 |
3.3.2 仿真计算可视化方法 |
3.4 面向结构图的施工导截流系统仿真可视化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施工截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应用 |
4.1 引言 |
4.2 施工截流系统风险分析 |
4.2.1 河道来流量Q_0 的概率分布 |
4.2.2 分流建筑物泄流量Q_d 的概率分布 |
4.2.3 戗堤渗流量Q_s 的概率分布 |
4.2.4 龙口泄流能力Q_l 的概率分布 |
4.3 施工截流系统结构图 |
4.3.1 河道来流环节 |
4.3.2 过水断面环节 |
4.3.3 泄水闸环节 |
4.3.4 龙口环节 |
4.3.5 水文站环节 |
4.4 混合遗传算法结构图 |
4.4.1 混合遗传算法 |
4.4.2 初始种群环节 |
4.4.3 选择运算环节 |
4.4.4 交叉运算环节 |
4.4.5 变异运算环节 |
4.4.6 Metrolpis 接受准则运算环节 |
4.4.7 最优个体输出环节 |
4.5 基于MATLAB 平台施工截流系统仿真模型 |
4.6 面向结构图的施工截流系统仿真应用 |
4.6.1 龙口过流水力参数 |
4.6.2 截流系统风险率 |
4.6.3 敏感性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施工导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应用 |
5.1 引言 |
5.2 施工导流系统风险分析 |
5.2.1 洪水过程 |
5.2.2 泄流过程 |
5.2.3 调洪演算 |
5.2.4 库容~水位关系 |
5.3 基于MATLAB 平台的施工导流系统结构图 |
5.3.1 洪水过程环节 |
5.3.2 堰前水库环节 |
5.3.3 导流隧洞环节 |
5.3.4 下游河道环节 |
5.3.5 其他环节 |
5.4 面向结构图的施工导流系统仿真模型 |
5.5 面向结构图的施工导流系统仿真应用 |
5.5.1 围堰设计挡水位 |
5.5.2 水库调洪过程 |
5.5.3 泄流能力的概率分布 |
5.5.4 糙率敏感性分析 |
5.5.5 导流系统风险率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施工导截流系统仿真过程校验 |
6.1 系统仿真VV&A 技术 |
6.2 VV&A 工作模式和过程 |
6.3 面向结构图的施工导截流系统V& V 方法 |
6.3.1 模型校核 |
6.3.2 模型验证 |
6.4 系统仿真结果统计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分期导流围堰拆除时间研究 |
7.1 引言 |
7.2 计算原理与方法 |
7.3 围堰拆除时间 |
7.4 施工过程保证率 |
7.5 三维动态可视化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及参加科研项目 |
致谢 |
(6)四川巴蜀江油电厂灰管桥扩建工程洪水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本情况 |
2.1 流域概况 |
2.1.1 流域自然地理 |
2.1.2 流域水文气象 |
2.1.3 流域地质地貌 |
2.2 工程概况 |
2.2.1 现有水利工程及其它设施情况 |
2.2.2 河段水利规划与实施情况 |
2.2.3 建设项目概况 |
2.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三章 设计洪水分析计算 |
3.1 流域水文特征分析 |
3.1.1 灰管桥以上流域水文站网布置 |
3.1.2 流域暴雨特性 |
3.1.3 流域洪水特征 |
3.2 设计洪水分析计算 |
3.2.1 由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 |
3.2.2 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 |
3.2.3 不同计算方法成果比较 |
3.2.4 设计洪水成果的合理性分析 |
第四章 冲刷与淤积分析计算 |
4.1 河道演变 |
4.1.1 河道历史演变 |
4.1.2 河道近期演变分析 |
4.1.3 河道演变趋势预测 |
4.2 工程断面水力要素及水力参数计算 |
4.2.1 水位流量关系线的计算 |
4.2.2 工程断面水力要素计算 |
4.3 冲刷计算 |
3.3.1 桥下河床一般冲刷计算 |
3.3.2 桥墩局部冲刷计算公式 |
4.4 淤积计算 |
第五章 壅水与排涝影响分析计算 |
5.1 壅水计算 |
5.1.1 工程断面水力参数计算 |
5.1.2 一般冲刷完成后的最大壅水高度 |
5.1.3 当河床基本无冲刷时的壅水计算 |
5.2 排涝影响分析计算 |
5.2.1 拟建工程建设前河道排涝影响分析 |
5.2.2 拟建工程竣工后河道排涝影响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6.1 拟建工程与有关规划、标准、管理的关系分析 |
6.2 拟建工程设计合理性分析 |
6.3 拟建工程对河段泄洪影响分析 |
6.4 拟建工程对河势稳定影响分析 |
6.5 拟建工程对防汛抢险的影响分析 |
6.6 拟建工程对第三合法水事权益人的影响分析 |
6.7 拟建工程对交通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降低立堵截流难度的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大落差、高流速截流工程实例 |
1.2.1 三峡工程分期及明渠截流概况 |
1.2.2 三峡工程明渠截流的特点 |
1.2.3 国内外类似截流工程截流难度的比较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对截流难度的认识及衡量指标 |
2.1 对截流难度认识的发展过程 |
2.2 影响截流难度的因素 |
2.3 截流度指标及其评价 |
第三章 降低截流难度的措施研究 |
3.1 措施一: 提高导流建筑物分流能力降低落差 |
3.1.1 分流特性指标 |
3.1.2 优化分流建筑物体型、尺寸提高分流能力 |
3.1.2 合理确定上下游围堰拆除高程及宽度提高分流能力 |
3.1.3 提高下游水位降低截流落差 |
3.2 措施二: 采用双戗堤分担截流落差 |
3.2.1 国内外水利工程双戗截流的工程实践 |
3.2.2 双戗截流的水力学条件 |
3.2.3 三峡工程明渠截流的双戗立堵截流实践 |
3.3 措施三: 增强截流块体抗冲稳定性 |
3.3.1 对截流块体抗冲稳定理解 |
3.3.2 截流块体稳定与水流作用的关系 |
3.3.3 截流块体抗冲稳定计算 |
3.3.4 人工块体的抗冲稳定特性 |
3.3.5 增大龙口段底部粗糙度措施 |
3.3.5 提高截流块体抗冲稳定性的措施 |
3.4 措施四: 运用宽戗堤降低截流难度 |
3.4.1 宽戗堤的作用 |
3.4.2 宽戗堤运用的实例 |
3.4.3 宽戗堤的水力特性 |
3.4.4 宽戗堤的运用条件 |
3.4.5 水下“宽戗堤”——宽戗堤特性的运用 |
3.5 措施五: 平抛垫底减小水深预防堤头坍塌提高截流安全度 |
3.6 其他措施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堰流公式在龙口落差预报中应用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江—鄱阳湖江湖关系演变趋势与调控效应研究[D]. 邴建平. 武汉大学, 2018(01)
- [2]峡谷型水库运营风险分析及除险加固[D]. 鲍春. 兰州大学, 2016(11)
- [3]无资料小流域洪水叠加计算方法初探[D]. 邵利萍. 浙江大学, 2009(10)
- [4]堤坝溃决水流数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 张大伟. 清华大学, 2008(09)
- [5]面向结构图的施工导截流系统仿真理论与应用研究[D]. 黄伟. 天津大学, 2007(04)
- [6]四川巴蜀江油电厂灰管桥扩建工程洪水影响研究[D]. 张艳芬. 河海大学, 2006(09)
- [7]降低立堵截流难度的措施研究[D]. 陈素红. 武汉大学, 2004(05)
- [8]堰流公式在龙口落差预报中应用的探讨[J]. 邹冰玉,陈桂亚. 人民长江, 2003(S1)
- [9]水位实时跟踪在龙口落差预报中的应用[J]. 葛守西,邹冰玉. 人民长江, 200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