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户一表”选用长寿命电能表更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张涛[1](2019)在《广州供电局电力营销计量自动化系统功能改进》文中指出作为现代电力企业建设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计量自动化系统是电力企业实现电能量数据实时监控、用电信息自动采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电网智能化与电力营销信息化的重要交互平台。如今,计量自动化系统已经成为了现代电力企业进行企业管理、决策时重要的决策支撑系统之一,全国各地的电网公司都在不断地对计量自动化系统进行相关的建设和应用研究工作。本文以广州供电局计量自动化系统建设和应用现状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应用计量自动化系统开展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其功能提出改进。具体研究内容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广州供电局计量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及应用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其建设现状和应用特点,发现其自动化系统在220/380V低压电网中存在数据采集不足,无法对其进行潮流分析和拓扑优化分析,对低压配电网的规划、建设、运行等方面无法做到有效支撑。(2)本文基于计量自动化系统在低压电网中的功能进行改进,设计了一种应用于低压配电网的功能改进模块。该模块通过智能单元对低压电网拓扑结构进行识别及同步,对配电变压器下各用户电能表的输出功率进行采集、上报。在后台对采集数据进行处理,建立低压配电网的潮流分析模型,并利用二进制粒子群算法建立了以最小网损为目标的配电网拓扑优化模型。(3)本文对功能模型效果进行了验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验证了系统实现220/380V电网拓扑优化的可行性。同时对提高算法成功率进行了讨论,使得在较低运算次数下仍能有较高的最优解获取率,节约了运算时间,并通过算例进行了验证,证明了本文设计功能模型的有效性,可以为配电网规划设计提供决策依据,使之更切合未来计量自动化终端全覆盖形势下的后续应用及发展。
丁雷[2](2016)在《辽阳市县级电网节能降损规划设计》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消费逐年增加,但能源利用效率却远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这严重限制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在此基础上,国家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经济社会的目标。为积极响应国家发展节能服务产业的要求,国家电网公司要求各网省公司加快推进节能降损工作,促进电网经济运行。因此,合理地设计县级电网节能降损规划对电网经济、高效、绿色运行有极重要的意义。本文概述了辽阳市县级电网灯塔市节能规划方法,灯塔市电网必须紧紧围绕节能降损的目标要求,通过加强节能降损规划,重点降低电网的技术降损,优化电网结构和运行方式,提高电网经济运行水平,开展电网节能降损工作,努力降低综合线损率。本文深入分析了灯塔市电网节能降损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灯塔市电网的实际情况,从规划降损、技术改造降损、运行降损和管理降损四个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措施。同时,深入研究和分析了线损理论计算的方法,计算和分析现状年和规划年的综合线损率,对节能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以达到实现降损目标的目的,加快建设现代化节能型电网的进程。本文最后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角度出发,全面解析了灯塔市电网节能降损效益,在技术方面提高电网结构合理化进程,重点关注电网运行的经济性;在管理方面提高业务水平和人员素质,实现电网资源的优化配置。力求技术降损和管理降损均在电网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挖掘灯塔市电网的节能潜力,打造一个绿色、节能与高效的县级电网。
黄建安[3](2016)在《配网线损计算方法及降损措施研究》文中指出在供电企业的线损管理中,管理不善导致的电能损失在整个线损管理中所占比重较大,因此,本文将管理线损作为影响线损的重要因素之一。10kV以上高电压等级不直接与用户接触、设备先进,在企业线损工作中易于管理,而10kV及以下低电压等级与广大用户接触密切,终端设备易被操作,线损管理涉及面较大,线损管理中薄弱环节多。通过对线损率这一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观测,可以全面提高电力网规划设计,优化生产运行和完善经营管理水平。降低线损率,意味着减少了电能传输能耗,提高了电力供应能力,从而增加供电企业经济效益。因此,研究配电网线损计算方法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有效的降低管理线损的措施有很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拟结合国内外供电企业管理的现状,就供电企业如何开发10kV及以下线损管理系统,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进行深入探讨。主要内容为:(1)通过对国内线损管理的现状及线损管理系统的不足,提出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2)阐述了进行配电网线损计算的意义和线损的基本概念,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对几种常用配电网线损计算方法的分析比较,主要采用改进等值电阻法进行配电网线损计算;(3)通过对供电企业线损管理现状调查,根据理论计算、分析的电能损失分布规律,发现管理上的问题,抓住降损工作的重点,制定细则,以降低配电网电能损耗、加强电网的经济运行。使企业线损管理工作更加精细化,实时显示线损指标,及时提出降损措施方案,解决用电企业后顾之忧,提高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
朱丁丁[4](2010)在《基于虚拟仪器的电容器失效预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器件正在不断地向着微小型化的方向发展,集成技术不断地得到更新与深化。电能表也由传统的感应式电能表逐步过渡到电子式电能表,目前已发展到全部采用电子式电能表。对于此类实行在线监测的测量仪器,人们非常希望仪器能够长时间、无故障、准确地工作。仪器的可靠性有赖于组成仪器的各个组成部件。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如何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水平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并得到越来越普遍的重视。电容器是电子式电能表中不可缺少的元件,也是易于发生故障的元件,其使用寿命直接关系到电能表的可靠性。因此,本文分析了电子式电能表中电容器的失效原因及失效故障模式,利用与物理失效规律相关的统计模型对在超出正常应力水平的加速环境下获得的可靠性信息进行转换,得到元器件在正常应力水平下可靠性特征。本文以虚拟仪器技术为开发平台,采用NI公司的高精度16位PCI-6251板卡采集试验数据,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实时显示、处理,按照测量转换原理得到器件参数数据;通过可靠性理论进行有用信息的提取并存储;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GM(1,1)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预测,大幅度缩短试验时间,节约试验费用,快速获得可靠性指标。结果说明,将灰色系统理论用于寿命试验数据预测有较高的精度,为有效缩短寿命试验时间提供了一个值得探讨的方法,为评定电能表的可靠性提供了依据。
王春光[5](2009)在《多功能电能表及其远程抄表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现有小区的电能表及其抄表系统进行升级改进已成为现代住宅小区物业管理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一情况,研究开发了一种多功能电能表及其远程抄表系统,其预付费功能与远程抄表功能互为必要的补充。本文在对国内外现有的电能表和远程抄表技术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多功能电能表及其远程抄表系统,包括:基于AVR ATmega16L单片机和新型电能计量芯片BL0930的电能表、包含预付费功能的消费信息室内显示器、基于AVR Atmega8L单片机和M4000T模块的串口联网服务器、后台监控管理与数据库系统。电能表在完成电能计量的同时也把水、气表的数据统一保存到单片机,再由单片机通过RS485总线传输到串口服务器,该表本身具有显示和预付费功能;室内显示器以AVR Atmega8L单片机为核心,结合JRD4685液晶显示器和IC卡接口电路,通过RS485总线实现了室内水、电、气信息的综合显示和预付费功能,打破了传统显示方式和付费方式的局限,给使用和管理带来了方便;串口联网服务器接收各个电能表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通过以太网传送到后台计算机;通过基于VB6.0和ACCESS2003为平台开发的后台监控管理系统,物业管理人员能够完成手动和自动抄表工作,并可对数据进行保存、打印、显示和查询等。除此以外,还可以对水、电、气数据以曲线的方式按年度进行显示,为以后相关部门对管网和线路的升级改造提供依据。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了这种多功能电能表及其远程抄表系统的可行性、可靠性及实用性。
吴思聪[6](2009)在《基于DSP与GPRS集抄技术的多用户电表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传统的“一户一表制”电能计量与管理,当前已普及到整个电能计量领域。随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与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采用单块电能表分时计量多路电力用户,并集中进行管理和控制,在理论与实用技术上都已完全可行。因此,本文将设计基于DSP与GPRS集抄技术的多用户电表,为电能计量的进一步集中管理、降低成本提供更大便利。本文所研究和设计的基于DSP与GPRS集抄技术多用户电表,主要由DSP电能计量模块、MCU数据管理单元、GPRS无线通信模块等部分组成。其中,计量模块完成多路电能数据的采集与计量;数据管理单元完成多用户电能数据的存储与传输等管理;无线通信模块完成数据在电表与管理中心之间的无线实时传输。论文中首先介绍了电能计量领域的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从理论上比较了各种不同的有功与无功电能计量算法,并从中选择出最适合用于多用户计量的实时算法。其次,针对该多用户电表的硬件与软件部分分别进行了详细设计,这包括:硬件上的电源模块、复位与掉电检测、信号采集电路、DSP与ADC接口、DSP与MCU接口以及MCU与GPRS模块接口等电路设计;软件上的DSP处理器ADC中断子程序、电能计量子程序、HPI接口子程序,以及GPRS接口MCU子程序等软件模块设计。接着,本文还针对系统可靠性与优化设计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最后,针对所选择的有功和无功电能计量算法分别进行了Matlab软件仿真,并对部分关键电路进行了实际测试。仿真与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较好地实现有功电能、无功电能、视在功率、功率因素等参数的集中测量与管理。
赵永胜[7](2009)在《非线性负荷计量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众多用电设备如:电弧炉、电气化铁路、新型大功率电力电子装置等接入电网。一方面造成了电网负荷的非线性,使电能质量下降;另一方面,诸多用电设备,如家用电器、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生产线、精密仪器等,需要更高品质的电力供应,对电能质量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因此,研究谐波测量方法和测量仪表对于评价电网电能质量,改善用户用电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使用的感应式电能表和电子式电能表的结构和计量方法决定了它们在含有谐波的电力系统中使用会产生误差。因此,必须采用一种合理的方法能够分辨公共联结点处的谐波源,并对谐波源产生的谐波电能单独计量,定量地确定谐波源向供电网络输送的各次谐波电能,为治理谐波提供可靠的依据。在分析谐波对电能计量的影响、谐波电能计量必要性的基础上,通过研究谐波检测方法、谐波源分辨方法以及谐波功率计算方法,本文提出采用全波计量方法取代常规的算法。全波计量方法能够分辨谐波源,用于在供电系统的公共联结点处分别计量供电网络和用户负荷各自产生的谐波电能。采用先进的DSP和A/D转换技术,结合我公司多年设计电能表的成熟经验,设计了全波计量电能表,并在辽宁省电力公司十多个现场长期挂网运行。产品功能丰富,既能作为计量器具使用,又可以作为监测设备长期在线监测,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采用全波计量的电能表能挽回电力部门的电量损失,起到惩戒谐波源用户的目的,又能配合AMR系统完成用电负荷的综合监测功能,产品应用前景广阔。
李建志[8](2007)在《基于图像分析与处理的电能表示值读取系统》文中认为目前长寿命机械式电表、全电子式电表只有码盘显示用电数据,因其价格便宜、使用寿命长,得到了广泛应用,但需要依靠人工进行抄表和收费管理。为实现抄表终端的信息化,本文提出了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自动抄表和自动识别读数的解决方案。即设计抄表器,用其上的摄像头采集电表数字码盘的图像信息,自动对采集的表盘数据进行处理,识别出电表数字码盘的数字信息(电量值)以及用户的ID信息,并将信息存入抄表器中,实现抄表终端的信息化。论文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嵌入式技术,设计了电能表示值读取系统。采用CMOS图像传感器OV5017采集电能表示值图像,应用CPLD来设计图像数据采集接口,通过逻辑综合优化设计,实现了功能仿真和时序分析,减少了CPU端软件设计的复杂度,提高了数据采集速度,使得采集图像的清晰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图像数据的有效识别打下基础。设计了键盘和液晶显示器接口,实现了友好的人机界面。本文根据普通电能表的表盘数字特征采用了基于Canny算子的分割处理算法,减小了数据运算量,提高了准确率;在图像预处理环节,提出了基于增大亮度和对比度的平均阈值法,提高了二值化图像的清晰度和可处理度,为后续的图像处理奠定了基础;采用了数字特征提取法,进行数字识别,即对每个数字提取横线、竖线、水平过线数、垂直过线数四个特征,并设立相应的特征表,既简化了数字识别算法,又提高了识别准确度。基于图像分析与处理的电能表示值读取系统,把抄表工作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自动抄表,是抄表系统的一种很好的替代与补充,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杜琼[9](2005)在《电子式电能表系列以及集中抄表系统的设计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计量用的电子式电能表,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性,并且作为一种计量用仪表,其设计与开发有着许多自身所独特的性质与功用,无论是硬件的设计﹑电磁兼容设计﹑抗干扰设计以及软件设计都是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测试来进行逐步的完善,才能够将设计付诸于生产实践,并且形成批量的生产产品,因此对电子式电能表的设计与开发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另外,一直以来,摩托罗拉芯片以高端的产品为主,在航空﹑通讯﹑DSP等领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低端产品的应用领域却涉及较少;近来为了适应复费率电能表的研究领域的开发研究,专门推出了一款MC68HC908LK24芯片,以其作为电能表开发与设计的主导芯片,作为其独立的电能表实验室,在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对硬件与软件设计方面的工作进行了细致的推敲,并且通过了电磁兼容测试,形成了复费率,智能卡表以及简单的多功能表的成熟产品;通讯技术已经应用于各个领域,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模块化的产品,短程的串行通讯,红外通讯,远程的无线GPRS以及载波通讯,在诸多的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诸多的先进技术都付诸于实际的应用,通讯技术在电能表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体现在集中抄表系统方面,设计中着重于对载波通讯技术地开发,对其通讯技术进行分析并介绍其基本的通讯原理以及传输方式,对其硬件结构和软件进行设计测试的基础上提高通讯的效率以及准确率。
唐敏[10](2004)在《电能表的发展历程》文中提出回顾了100多年来电能表的发展历史,介绍了我国电能表行业的生产和发展情况,分析了电子式电能表的发展趋势,最后介绍了目前使用较多的几种电子式电能表。
二、“一户一表”选用长寿命电能表更经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户一表”选用长寿命电能表更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1)广州供电局电力营销计量自动化系统功能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粒子群算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计量自动化系统现状分析 |
2.1 计量自动化系统介绍 |
2.1.1 计量自动化系统的系统框架 |
2.1.2 计量自动化系统采集终端 |
2.2 广州供电局计量自动化系统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
2.2.1 广州供电局计量自动化系统建设现状 |
2.2.2 广州供电局计量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现状 |
2.3 广州供电局计量自动化系统应用分析 |
2.3.1 数据采集方面 |
2.3.2 数据应用方面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广州供电局电力计量自动化系统的功能改进 |
3.1 功能改进模块硬件介绍 |
3.2 功能改进模块算法介绍 |
3.3 潮流计算模块 |
3.4 辐射网判别模块 |
3.5 二进制PSO算法模块 |
3.5.1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原理 |
3.5.2 粒子群算法数学模型 |
3.5.2.1 原始粒子群算法 |
3.5.2.2 标准粒子群算法 |
3.5.2.3 二进制离散粒子群优化算法 |
3.5.3 控制参数 |
3.5.3.1 惯性权重 |
3.5.3.2 种群规模 |
3.6 算例说明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功能改进算法分析 |
4.1 低压配电网测试网 |
4.1.1 十六节点配电网 |
4.1.2 十六节点配电网优化结果 |
4.2 参数对算法的影响分析 |
4.2.1 种群对算法的影响分析 |
4.2.2 惯性权重对算法的影响分析 |
4.3 算法优化 |
4.4 功能改进验证 |
4.4.1 三十九节点配电网 |
4.4.2 三十九节点配电网优化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辽阳市县级电网节能降损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灯塔市电网节能降损现状分析 |
2.1 灯塔市电网概况 |
2.2 线损状况分析 |
2.2.1 线损的构成 |
2.2.2 线损产生的原因 |
2.2.3 线损指标状况 |
2.2.4 实际线损与理论线损对比 |
2.3 能效指标现状分析 |
2.3.1 电网网架结构 |
2.3.2 电网设备水平 |
2.3.3 电网装备水平 |
2.3.4 电网运行水平 |
2.3.5 经济运行水平 |
2.3.6 电网利用效率 |
2.4 灯塔市电网节能降损目前存在的问题 |
2.4.1 技术和运行方面 |
2.4.2 管理方面 |
2.5 节能降损的意义及规划目标 |
第3章 灯塔市电网节能降损规划方法 |
3.1 规划降损 |
3.1.1 电网网架优化降损 |
3.1.2 无功优化降损 |
3.2 技术改造降损 |
3.2.1 电力线优化降损 |
3.2.2 变压器优化降损 |
3.3 运行降损 |
3.3.1 电网运行优化降损 |
3.3.2 电网运行电压优化降损 |
3.3.4 无功优化管理降损 |
3.4 管理降损 |
第4章 灯塔市电网综合线损率理论计算及预测 |
4.1 线损的计算 |
4.1.1 供电公司中压电网 |
4.1.2 低压电网 |
4.1.3 综合线损率 |
4.2 现状年灯塔市理论综合线损率 |
4.2.1 10千伏配电网理论线损率计算 |
4.2.2 0.4 千伏配电网理论线损率计算 |
4.3 规划年灯塔市理论综合线损率 |
4.3.1 有损技术线损率计算 |
4.3.2 管理线损率计算 |
4.3.3 理论综合线损率计算 |
第5章 灯塔市电网节能降损效益分析 |
5.1 经济效益 |
5.2 社会效益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配网线损计算方法及降损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10kV配电网线损计算研究现状 |
1.2.1 等值电阻法 |
1.2.2 潮流计算法 |
1.2.3 遗传算法与人工神经网络算法 |
1.2.4 区间算法与模糊识别算法 |
1.2.5 国内外近期线损研究综述 |
1.3 0.4kV低压网线损计算研究现状 |
1.3.1 电压损失法 |
1.3.2 竹节法 |
1.3.3 低压网近期线损研究综述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10kV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方法比较分析 |
2.1 特点分析 |
2.2 配电网首端均方根电流计算 |
2.3 元件损耗等值模型 |
2.3.1 配电线路损耗等值模型 |
2.3.2 配电变压器绕组损耗等值模型 |
2.3.3 配电变压器铁芯损耗等值模型 |
2.3.4 并联电容器损耗等值模型 |
2.3.5 电缆线路损耗等值模型 |
2.4 等值电阻法 |
2.4.1 基本假设 |
2.4.2 计算原理 |
2.5 计算步骤 |
2.6 影响计算准确度的主要因素 |
2.7 四会 10kV配电网计算实践 |
2.7.1 10kV村美线线损计算 |
2.7.2 四会供电局 10kV配电网线损分析 |
2.8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0.4kV低压网线损计算方法及应用 |
3.1 改进等值电阻法 |
3.2 改进等值电阻法分析 |
3.3 改进等值电阻法评价 |
3.4 四会 0.4kV低压网计算实践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降损措施分析 |
4.1 电力网线损管理措施 |
4.2 电力网降损的技术措施 |
4.3 更换导线截面 |
4.4 线路经济运行 |
4.5 变压器经济运行 |
4.6 降低配电变压器电能损耗 |
4.7 平衡配电变压器三相负荷 |
4.8 增加无功补偿 |
4.8.1 根据无功经济当量进行无功补偿 |
4.8.2 根据功率因素进行补偿 |
4.8.3 根据等网损微增率进行无功补偿 |
4.9 本章小节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4)基于虚拟仪器的电容器失效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
1.2.1 可靠性研究的历史 |
1.2.2 电子产品可靠性研究 |
1.2.3 电容可靠性研究 |
1.3 测试方法研究及仪器开发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2 相关理论和分析 |
2.1 基本可靠性理论 |
2.2 电能表的电容器分析 |
2.2.1 电容器在电能表中的应用 |
2.2.2 电容的工作环境分析 |
2.3 可靠性筛选试验 |
2.4 加速寿命试验 |
2.4.1 加速寿命试验的类型 |
2.4.2 加速寿命试验模型 |
2.4.3 灰色理论模型 |
2.4.4 寿命分布 |
3 测试系统的设计 |
3.1 测试系统分析 |
3.1.1 系统功能 |
3.1.2 系统结构 |
3.2 加速寿命试验设计 |
3.2.1 试验类型及应力的选择 |
3.2.2 测量参数及试验样品的选取和分组 |
3.2.3 明确失效判据和试验时间 |
3.4 虚拟仪器技术 |
3.4.1 虚拟仪器技术的背景 |
3.4.2 虚拟仪器的基本概念 |
3.4.3 虚拟仪器的特点 |
3.4.4 LabVIEW介绍 |
3.5 测试系统硬件模块 |
3.5.1 转换电路模块 |
3.5.2 数据采集卡 |
3.5.3 NI-PCI6251板卡 |
3.5.4 数据采集卡的安装配置过程 |
3.6 测试系统软件模块 |
3.6.1 数据采集卡的软件配置 |
3.6.2 数据软件功能模块 |
3.6.3 数据库存储模块 |
4 测试系统软硬件实现 |
4.1 产生激励信号 |
4.2 电路转换 |
4.2.1 参数变换电路 |
4.2.2 量程切换电路 |
4.2.3 继电器驱动模块 |
4.2.4 模块电路总体实现 |
4.3 数据采集 |
4.4 数据显示 |
4.5 数据库存储 |
4.5.1 数据库安装 |
4.5.2 数据库存取 |
4.6 数据处理 |
4.6.1 最小二乘法拟合 |
4.6.2 GM模型拟合 |
5 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 |
5.1 试验实施方案及结果 |
5.2 检测终端结果 |
5.3 拟合结果和预测分析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5)多功能电能表及其远程抄表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电能表及远程抄表系统发展状况 |
1.2.1 电能表的发展简史及现状 |
1.2.2 远程抄表系统发展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本文结构 |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
2.2 系统的工作过程 |
2.3 系统实现的功能 |
2.4 系统的技术指标 |
第3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设计要求 |
3.2 串口联网服务器 |
3.2.1 工作原理 |
3.2.2 以太网串口服务器模块 |
3.2.3 主控制器模块 |
3.2.4 串口扩展芯片 |
3.2.5 串口通讯电路设计 |
3.3 多功能电能表(下位机部分) |
3.3.1 工作原理 |
3.3.2 电能计量电路的设计 |
3.3.3 串口扩展电路的设计 |
3.3.4 IC 卡电路的设计 |
3.3.5 液晶显示电路的设计 |
3.4 室内显示部分 |
第4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多功能电能表系统软件设计 |
4.1.1 主程序 |
4.1.2 电量计算子程序 |
4.1.3 IC 卡处理程序 |
4.1.4 通讯处理程序1(与串口服务器通讯程序) |
4.1.5 通讯处理程序2(与室内显示器通讯程序) |
4.2 串口联网服务器软件设计 |
4.3 后台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4.3.1 系统功能设计 |
4.3.2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3.3 单片机系统中的软硬件抗干扰设计 |
第5章 系统实验与结果分析 |
5.1 实验装置简介 |
5.2 系统实验 |
5.2.1 综合计量表系统实验 |
5.2.2 电能表与串口联网服务器通讯实验 |
5.2.3 整体测试 |
5.3 结果分析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DSP与GPRS集抄技术的多用户电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电能计量现状与发展趋势 |
1.1.1 电能计量的理论研究现状 |
1.1.2 电能计量的应用技术现状 |
1.1.3 电能计量系统的发展趋势 |
§1.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2.1 多用户电能计量的需求与可行性分析 |
1.2.2 系统框架设计 |
1.2.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 本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电能计量原理分析 |
§2.1 电力测量与电能计量的技术标准 |
§2.2 有功功率测量方法分析与比较 |
2.2.1 离散积分有功计量法 |
2.2.2 低通滤波有功计量法 |
2.2.3 有效值推导有功计量法 |
§2.3 无功功率测量方法分析与比较 |
2.3.1 三角公式无功计算法 |
2.3.2 采样点平移无功计量法 |
2.3.3 希尔伯特变换无功计量法 |
§2.4 多用户电能表的计量算法分析与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用户电能表的硬件系统设计 |
§3.1 系统硬件架构设计 |
§3.2 电源模块设计 |
§3.3 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
3.3.1 前端模拟信号采集 |
3.3.2 模拟运放和抗混叠电路 |
3.3.3 多路选通电路 |
3.3.4 模数转换电路设计 |
§3.4 复位与掉电检测电路设计 |
§3.5 DSP与ADC接口电路设计 |
§3.6 DSP与管理CPU的HPI接口设计 |
§3.7 GPRS模块选型与接口电路设计 |
3.7.1 GPRS简介与模块选型 |
3.7.2 GPRS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用户电能表的软件系统设计 |
§4.1 系统软件架构设计 |
§4.2 DSP计量程序设计 |
4.2.1 DSP系统存储资源分配和程序加载 |
4.2.2 DSP的I/O空间映射 |
4.2.3 DSP控制时序 |
4.2.4 DSP对ADC的中断处理程序设计 |
4.2.5 DSP数字低通滤波器和计量程序设计 |
4.2.6 电能计量的数据结构 |
§4.3 MCU管理程序设计 |
4.3.1 MCU上电初始化程序设计 |
4.3.2 MCU与DSP的HPI程序设计 |
4.3.3 GPRS模块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的可靠性设计与优化分析 |
§5.1 关键电路的可靠性设计分析 |
§5.2 高速信号PCB抗干扰设计 |
5.2.1 DSP系统的干扰源分析 |
5.2.2 系统的PCB布局 |
5.2.3 系统PCB布线设计 |
§5.3 多用户电能表优化分析 |
5.3.1 DSP计量程序的汇编优化 |
5.3.2 系统优化中需考虑的问题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的仿真与测试 |
§6.1 系统计量算法的Matlab仿真 |
6.1.1.离散积分有功算法的Matlab仿真 |
6.1.2.Hilbert无功算法的Matlab仿真与误差对比 |
§6.2 系统测试 |
6.2.1.系统上电复位时序测试 |
6.2.2.系统低功耗电流测试 |
6.2.3.掉电保护信号与复位信号监测 |
6.2.4.强干扰信号下的晶振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非线性负荷计量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提出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和标准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电能计量基础 |
2.1 电能计量方式分类 |
2.2 感应式电能表的结构和计量原理 |
2.3 电子式电能表的结构和计量原理 |
2.3.1 采用模拟乘法器的电子式电能表 |
2.3.2 采用数字乘法器的电子式电能表 |
2.4 电子式和感应式电能表的比较 |
2.5 小结 |
第三章 全波计量方式研究 |
3.1 含谐波的电能计量基础 |
3.2 感应式电能表 |
3.2.1 谐波电流、谐波功率对感应式电能表电能计量的影响 |
3.2.2 总结 |
3.3 普通电子式电能表 |
3.3.1 工作原理 |
3.3.2 采样电路对有功计量误差的影响 |
3.3.3 计量芯片对有功计量的影响 |
3.3.4 总结 |
3.4 采用AD+DSP方案的电子式电能表 |
3.4.1 工作原理 |
3.4.2 采样电路对有功计量误差的影响 |
3.4.3 AD转换器对有功计量的影响 |
3.4.4 算法对有功计量的影响 |
3.4.5 总结 |
3.5 全波电能计量方式研究 |
3.5.1 线性负荷用户的有功计量方式 |
3.5.2 非线性用户的有功计量方式 |
3.6 小结 |
第四章 样机硬件设计 |
4.1 总体设计 |
4.2 前置电路 |
4.3 采样电路 |
4.3.1 MAX125简介 |
4.3.2 同步采样控制电路 |
4.3.3 电平转换电路 |
4.4 数字信号处理器电路 |
4.4.1 TMS320F2812简介 |
4.4.2 外扩存储器 |
4.5 按键 |
4.6 液晶显示 |
4.7 数据通信 |
4.8 小结 |
第五章 样机软件设计 |
5.1 基于快速傅立叶变换的谐波分析 |
5.2 谐波分析的实现 |
5.3 小结 |
第六章 样机功能 |
6.1 全波计量功能 |
6.2 基本功能 |
6.3 谐波分析功能 |
6.4 其它功能 |
6.5 小结 |
第七章 用户现场运行数据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基于图像分析与处理的电能表示值读取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 |
1.1.1 电能表的分类 |
1.1.2 抄表方式现状 |
1.2 研究内容 |
1.3 作者工作 |
第二章 系统概述 |
2.1 概述 |
2.2 系统设计 |
2.2.1 系统设计介绍 |
2.2.2 硬件模块设计介绍 |
2.3 主处理器模块 |
2.3.1 TI的DSP芯片 |
2.3.2 TI的DSP芯片的主要特点 |
2.3.3 TMS320C5509数字处理器 |
2.3.4 集成开发环境CCS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图像传感器选择 |
3.1.1 CMOS图像传感器简介 |
3.1.2 OV5017的基本性能 |
3.2 CPLD协处理器设计 |
3.2.1 CPLD简介 |
3.2.2 DSP+CPLD架构设计 |
3.2.3 图像采集模块的硬件设计 |
3.2.4 CPLD的程序设计 |
3.3 系统其他硬件模块设计 |
3.3.1 人机交互模块设计 |
3.3.2 电源模块设计 |
3.3.3 外设模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图像处理在系统中的应用 |
4.1 图像分割 |
4.1.1 表盘图像特征 |
4.1.2 边缘检测 |
4.1.3 表盘图像行区域检测 |
4.1.4 表盘图像列区域检测 |
4.1.5 表盘图像分割定位结果 |
4.2 二值化 |
4.2.1 全局阈值法 |
4.2.2 局部阈值法 |
4.2.3 动态阈值法 |
4.2.4 基于增大亮度和对比度的平均阈值法 |
4.3 灰度变换 |
4.3.1 灰度线性变换 |
4.3.2 分段线性灰度变换 |
4.3.3 非线性灰度变换 |
4.3.4 基于电表图像灰度期望的分段线性变换 |
4.4 滤波 |
4.4.1 邻域平均法 |
4.4.2 中值滤波 |
4.5 图像细化及识别 |
4.5.1 图像细化 |
4.5.2 图像识别 |
4.6 添加用户ID的可行性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1 图像采集部分程序 |
致谢 |
(9)电子式电能表系列以及集中抄表系统的设计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电能表系列市场现状 |
1.3 集中抄表系统概况 |
1.4 课题主要涉及的内容 |
第二章 电能计量 |
2.1 基本概念 |
2.2 计量原理 |
2.3 设计方案 |
2.4 非正弦电压和电流的计量 |
2.5 电压电流取样通道 |
2.6 高通滤波和失调影响分析 |
2.7 数字-频率的转换 |
2.8 计量附加功能――防窃电 |
2.9 信号采样以及计量误差调校 |
2.9.1 硬件校表 |
2.9.2 软件校表 |
2.10 电能计量技术发展趋向 |
2.10.1 电能计量技术发展思路 |
2.10.2 重点开发的实用计量新技术 |
2.10.3 研究计量前沿技术 |
2.11 电能计量技术市场需求 |
第三章 电子式电能表 |
3.1 电子式电能表综述 |
3.2 多费率电能表 |
3.2.1 MCU 选择 |
3.2.2 基于摩托罗拉芯片的设计开发 |
3.3 IC 卡表 |
3.3.1 CPU 式IC 卡 |
3.3.2 CPU 式IC 用户卡 |
3.3.3 电表ESAM 模块 |
3.3.4 卡的认证过程 |
3.3.5 数据传输线路加密保护 |
3.4 多功能电能表 |
第四章 抄表系统 |
4.1 引言 |
4.2 电力载波技术 |
4.3 简单载波电路分析 |
4.4 载波调制解调技术 |
4.5 载波技术应用设计 |
4.6 电力线载波技术的若干发展方向 |
4.6.1 语音压缩技术 |
4.6.2 宽带电力线载波 |
4.6.3 超窄带载波技术 |
4.6.4 扩频技术 |
4.7 设计综述 |
第五章 硬件电磁兼容设计 |
5.1 引言 |
5.2 电子电能表设计要求 |
5.3 线路板 PCB 的电磁兼容设计 |
第六章 软件设计 |
6.1 引言 |
6.2 下位机程序 |
6.2.1 I~2C 总线协议 |
6.2.2 SPI 总线协议 |
6.3 上位机程序 |
6.4 中转模块程序 |
6.5 综述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 |
7.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光盘目录 |
四、“一户一表”选用长寿命电能表更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供电局电力营销计量自动化系统功能改进[D]. 张涛. 吉林大学, 2019(03)
- [2]辽阳市县级电网节能降损规划设计[D]. 丁雷. 华北电力大学, 2016(03)
- [3]配网线损计算方法及降损措施研究[D]. 黄建安.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4]基于虚拟仪器的电容器失效预测研究[D]. 朱丁丁. 浙江大学, 2010(08)
- [5]多功能电能表及其远程抄表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王春光. 中国石油大学, 2009(03)
- [6]基于DSP与GPRS集抄技术的多用户电表设计[D]. 吴思聪. 湖南师范大学, 2009(10)
- [7]非线性负荷计量问题研究[D]. 赵永胜. 山东大学, 2009(05)
- [8]基于图像分析与处理的电能表示值读取系统[D]. 李建志. 青岛大学, 2007(02)
- [9]电子式电能表系列以及集中抄表系统的设计开发[D]. 杜琼. 江南大学, 2005(08)
- [10]电能表的发展历程[A]. 唐敏.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200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