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采用XML技术重构WEB信息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辉[1](2012)在《基于Web服务与XML技术的异构数据集成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企业陆续建立了具有不同功能的信息管理系统。分布式系统的高性能、高可靠性、高灵敏度、可扩展性和系统透明性使得基于分布式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研究如何集成和统一访问分布的、异构的数据资源,实现各种数据的转换、交流与共享;以及如何建立一个开放、可扩展和异构兼容的新一代信息、管理系统成为网络应用的重要研究目标。对异构数据集成的研究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发展至今,已经出现了许多种集成方法。其中,将Web Service应用于异构数据集成凭借Web Service自身的诸多优点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信息化过程中造成数据异构的根源出发,结合具体项目提出基于XML技术的数据交互和基于Web Services的系统集成方案,实现了对异构数据库的集成。最后应用于实际项目,对新添加系统数据库的进行集成,取得了良好的集成效果和集成性能。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在研究以往异构数据集成原理、方法的基础上,从项目数据集成的实际需求出发,确定将Web Service与XML技术相结合的数据集成方法;研究异构数据集成系统运行所在系统的整体框架,在传统的三层架构中添加集成核心层;利用XML的自描述性、半结构化、独立于平台和应用、机器可处理、可扩展性以及便于网络传输和广泛支持的特性,实现了XML的数据模型与数据库存储,并对系统中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信息都进行了XML标记定义,将XML作为数据交换和信息传输的格式,为实现与异构系统数据的互操作提供了理想的解决方案;在对XML、SOAP、WSDL和UDDI关键技术和标准规范进行研究与探讨基础上,提出了基于XML/Web Services的分布式结构模型,实现了系统功能的可迁移性和可装配性、各层间传输过程中数据流的XML化、接口定义的动态性;进行开发后,应用于物流企业项目的数据集成中。
刘小飞[2](2009)在《基于层次模型的企业信息系统重构研究》文中认为信息系统快速重构是制造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业务过程重组理论,一些颇为有效的软件重构方法已被提出。但是这些方法多是基于功能模块的装配与裁剪的重构方式,而功能模块封装了企业信息系统的数据、业务流程及操作,形成一个独立的功能实体,粒度大,基于此进行重构开发将缺乏足够的灵活性,这阻碍了信息系统的重构。为克服上述不足,本文研究了基于层次模型的信息系统内在重构技术,提出了层次结构的信息系统重构平台模型,并对平台的主要模块进行了研究与设计。基于层次模型的信息系统重构技术借鉴可视化建模的思想,吸收了可视化效果便于理解与操作的优点,简化了重构开发的难度。文中主要对系统内在界面、数据与流程的重构技术进行了研究。其中采用脚本驱动来实现界面可视化定制;通过XML中间文件进行数据交换并将数据对象化封装以实现数据的可视化操作;通过界面的自定义功能定制以及Web界面控件识别与操控来实现流程的可视化集成。文中将企业信息系统划分为三个层次,从上往下依次为表示层、业务层和数据层。因此对信息系统的重构可简化为对表示层进行界面重构、对业务层进行流程重构、对数据层进行数据重构。以此为基础,构建了重构平台模型,由支撑环境层、构件对象层和重构实施层构成。重构平台采用模块化实现方式,对应文中提出的基于层次模型的重构技术,设计了三个核心模块,分别是界面定制模块、流程重构模块和数据重构模块。最后,文中给出了两个基于重构平台开发的应用实例:企业业务建模工具和Web页面对象识别工具,以此说明了重构平台的可行性和应用效果。
齐建军[3](2005)在《基于XML的制造过程集成框架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面向订单的产品制造过程,需要解决任务、产品信息、制造资源在工艺、数控编程、车间制造执行等环节的协同管理问题;同时技术的发展也对企业集成技术提出了动态联合、易于扩充和变动灵活的要求。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正是通过基于XML技术体系的制造过程信息集成、基于Web服务技术的制造过程应用集成和基于制造业务过程管理模型的过程集成等三个技术体系组成制造过程集成管理的综合解决方案,以实现产品制造过程的集成化管理。全文分框架体系、信息集成、应用集成、过程管理四部分展开:第一,研究了制造过程集成框架的业务模型和体系结构。设计了制造过程集成框架的物理结构和实现方案,建立了制造过程集成框架的整体业务模型和信息交互模型;构建了制造过程集成框架的体系架构和技术解决方案。第二,研究并实现了基于XML的制造过程信息集成。建立了基于XML的制造信息集成的实现体系和基于XML的制造信息集成规范的研究体系,分别就产品数据和过程数据两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建立了制定基于XML的制造过程信息集成规范的方法体系,包括定义、制订原则、方案和体系结构等;设计了三种适用于制造过程集成框架的XML传输模式;深入研究了制订基于XML的制造信息集成规范的关键方法与技术;归纳了制订XML集成规范的一般步骤,并将上述理论、方法、技术应用于制造过程信息集成。第三,研究并实现了基于Web服务技术体系的制造过程应用集成。研究了建立、实施基于Web服务技术的制造应用集成总线的方案;深入研究了WSDL的实现方法与Web服务基于WSDL向UDDI注册中心的服务发布和查找方法;设计了基于UDDI进行服务发布、查找和调用的具体方法和步骤;进而构建了制造过程的应用集成方案。第四,研究并建立了制造过程管理与集成的方法体系。建立了制造业务过程管理的模型和体系结构;提出了制造过程项目管理系统的功能体系,及其与工作流管理、产品数据管理的集成方案;设计了制造过程中制造资源的集成服务体系。基于以上信息、应用、过程层面上的理论、方法,较好地实现了制造过程的集成化管理。上述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国家“十五”863重点课题“基于制造资源优化配置的制造过程管理”(2001AA412020)和课题“面向中小制造企业信息化的集成系统开发与应用”(2003AA414040)的实际开发中,是可重构、开放式的企业应用集成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帆[4](2005)在《协同数字化预装配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产品开发能力是决定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其中产品的装配设计活动更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复杂产品的开发是群体人员协同工作的结果,在产品的装配设计活动表现的尤其明显。多学科人员通过协作,共同完成整个产品的装配设计、规划与分析任务。研究协同数字化预装配技术有利于在设计阶段及时发现设计和规划中的问题与缺陷,并加以解决。从而使企业能够以更短的时间、更高的质量、更低的成本和更好的服务质量来赢得市场竞争,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论文针对协同数字化预装配系统的特点和技术需求,在构建协同数字化预装配系统的体系结构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协同数字化预装配系统所需要的数字化产品装配模型技术、协同环境下的装配信息交换技术以及构建协同数字化预装配环境的关键技术等内容。 本文首先介绍数字化设计制造、网络化协同开发等先进制造技术背景。在此基础上,阐述协同数字化预装配技术的概念。根据协同数字化预装配系统的特点和需求,在协同开发环境框架的基础上提出协同数字化预装配系统框架。总结国内外在协同数字化预装配技术研究成果,从装配建模技术、装配信息交换技术、装配环境技术、装配规划与分析技术四个方面系统分析协同数字化预装配的关键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的趋势,提出实现协同环境下数字化预装配系统所需要研究的关键技术。确定了论文的研究的方向。 在提出协同数字化预装配系统对装配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对装配信息的层次化特性进行探讨。根据装配信息的层次化特点建立了可重构装配模型,并且提出装配模型的重构算法以维护在装配信息重构过程中的装配信息的正确性与一致性,为协同数字化预装配提供可靠的信息保障。应用XML标记语言描述可重构装配模型,并利用XML标准提供的技术方法实现装配模型的交换处理与部分信息重构,为协同数字化预装配系统提供信息交换基础。 根据协同数字化预装配环境的技术需求,提出基于几何层、运动层和行为层的三层环境框架,给出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法。重点解决了环境的几何信息重构和行为控制处理方法,为数字化预装配提供可视化、可操控的三维环境。 依据本文提出的协同数字化预装配系统关键技术和基于组件的开发方法开发了一个协同数字化预装配系统原型CoDPAS。文章的最后介绍了该原型的实现方法和运行实例。
赵捧未[5](2004)在《基于敏捷制造模式的制造信息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敏捷制造作为21世纪的制造企业战略,是一种适合全球产品市场快速变化的新型制造模式。探索和研究敏捷制造模式下的信息系统,对于实现产品的敏捷柔性制造,促进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从敏捷制造的哲理出发,在系统论述敏捷制造模式及其信息系统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敏捷制造系统的概念,敏捷制造信息系统的结构、建模和构建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首先,论文在分析敏捷制造的基本特征、敏捷制造企业的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敏捷制造系统的概念,建立了敏捷制造系统的功能结构,该结构主要由经营管理与决策支持分系统、工程分析与设计分系统、加工制造分系统、质量控制分系统、支撑平台分系统五部分有机组成,是研究敏捷制造信息系统的基础。 其次,通过深入分析敏捷制造企业对信息系统的要求,阐明了敏捷制造信息系统(AMIS)的概念、内涵和特征,并与传统的信息系统进行比较。在系统分析目前支持敏捷制造企业的信息基础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AMIS的体系结构。同时利用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思想,提出AMIS的抽象层次结构,将其划分为资源层、功能层和流程层。 接着,研究了敏捷制造信息系统AMIS模型。根据敏捷制造联盟企业的特点,以及先进制造系统信息集成的观点,建立了敏捷制造信息系统AMIS模型,并按照敏捷制造信息系统的不同阶段划分描述了AMIS模型的建模过程。采用Multi-Agent的设计思想和目标驱动的过程建模方法,给出了AMIS的过程模型,同时研究了基于Multi-Agent的敏捷制造信息系统的结构、设计及建模方法。 另外,根据敏捷制造信息系统的敏捷性要求,给出了敏捷制造信息系统的构建过程,并按层次关系将敏捷制造信息系统的重构划分为过程重构、功能重构和资源重构。考虑到资源重构是敏捷制造信息系统重构的基础,论文重点讨论了资源重构及其模型化。同时研究了基于XML和Web Services的敏捷制造信息系统敏捷性设计方法和集成方案。 最后,对敏捷制造信息系统的实施进行了研究。以某系统为对象研究了敏捷制造信息系统实施的整体框架,构建了具有开放、可扩展、可重用、异构兼容的敏捷信息服务平台与敏捷制造信息系统数据中心,以Web Services为核心实现了敏捷制造信息系统软件架构设计,提供了保障系统敏捷性的解决方案;围绕敏捷制造信息系统的结构架构,给出了基于敏捷制造模式的制造信息系统的研究对敏捷制造信息系统数据整合建设、数据交换建设、数据共享建设、数据资源建设等的具体实施过程。关键词:敏捷制造敏捷制造信息系统体系结构Multi一AgentWeb serviees
胡首锋[6](2003)在《基于XML技术的系统整合解决方案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十几年的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厚重的信息化基础,同时也沉淀下来一些问题。当前,各地都在争上电子政务,建数字城市;但是许多地方、部门各自为政,各建系统,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标准,造成了现有的信息系统是分散、异构、封闭的系统,互相之间不能共享信息,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整合信息资源,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实现跨系统跨行业甚至跨地区的信息共享和交换,从而高效地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已经成为我国下一步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可扩展标记语言XML技术自出现以来,在许多领域内得到广泛的支持而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电子数据交换、电子商务等把XML作为一种基础性、支柱性的技术来看待;此外,XML还广泛应用于网络出版、内容管理以及无线应用等领域。在万维网协会(WWW Community,W3C)和许多大型公司的促进和推动下,XML正成为网络间数据表达和交换的标准。 数据库技术经历了从层次数据库、网状数据库到关系数据库以及面向对象数据库的发展,已成为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的重要基础和支柱,并在传统的商业和事务处理等领域内趋于成熟。JAVA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系统整合提供了强大的语言平台支持。 本文根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和信息系统集成与整合的应用实际,通过对系统整合解决方案的研究,利用XML技术与成熟的数据库和JAVA技术结合,提出了一个基于XML数据平台的系统整合解决方案,并对该解决方案的实际应用进行分析和讨论,给出一个应用实例的设计。该方案既能利用XML的灵活性以及表示和存储数据的能力,又能充分利用数据库的特性——有效的存储、索引功能、事务管理、数据完整性的保证以及多用户访问控制等,以及JAVA的平台独立性和可移植性,来尝试信息系统整合,解决和预防各种信息孤岛问题,从而达到节省管理成本,实现高效的信息交换和共享的目的。
杜江杰,张景,李军怀,吕林涛[7](2002)在《采用XML技术重构WEB信息系统》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单纯利用 ASP技术开发企业信息系统存在的不足 ,提出了采用 XML 与 ASP技术相结合开发 WEB信息系统的架构 ,详细介绍了此架构的基本思想、涉及的关键技术及其实现步骤 ,并给出了部分典型程序。
冯潼能[8](2001)在《XML技术在PDM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阐述了基于B/S体系结构的企业应用的概念、模型及其特点。PDM系统的概念、系统结构及其在企业信息系统中的作用与地位,探讨了WEB(特别是XML技术)与数据库技术在PDM中的应用。并设计了以XML、ASP、ADO为核心技术及其它WEB技术为基础的实验性PDM验证系统,用于验证以XML为数据基础结构的PDM系统的可行性及其技术优势。
许建超[9](2020)在《基于Spring的网上银行支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近些年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大大加快,网上银行支付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人们对于支付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可以使用,支付步骤简单、使用门槛低、操作界面友好的网上银行支付系统成为了当今网上支付的主流。然而,依旧有一小部分的处于不发达地区的中小型银行的网上银行支付系统依旧停留在传统的网上银行支付层面。传统的网上银行支付系统有着功能老旧,界面不友好,支付流程繁琐等缺点,这些缺点也制约了中小型银行的进一步发展。为了中小型银行进一步的发展,设计和实现一套符合当前支付习惯的网上银行支付系统是中小型银行的迫切需求。基于上述的背景信息,本文调研了国内某地区中小型银行目前的信息化发展现状,结合该银行当前实际业务功能的需求,分析并设计了一套符合该中小型银行目前发展的网上银行支付系统。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点:首先,论文对系统的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进行了考察,接着分析了当前主流的网上银行支付系统,给出了该中小型银行网上银行支付系统的需求方向,然后分析了网上银行支付系统的开发涉及到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其中有Spring框架技术、Oracle数据库技术以及XML技术等。接下来从需求方面,阐述了系统的总体概述,系统的业务流程等,分别对系统的功能性需求以及非功能性需求进行了分析,系统应该具备的功能有能够对用户的账户信息进行管理,能够对用户提交的支付、退款、查询等交易请求进行处理,能够对账务信息进行处理。其次,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系统的体系架构、网络层次架构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并整理了系统的业务处理流程,根据功能的差异对系统进行了模块的划分,然后结合需求分析开始着手对系统进行设计与实现。除此之外,本文还根据系统的需求以及业务的需要对数据库系统进行了设计与优化。最后是对本网上银行支付系统进行了系统的测试,根据软件系统测试的测试原则,本文给出了系统测试的测试环境,其次根据给出的系统功能的测试案例以及测试场景进行了功能性测试,然后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压力测试。汇总并分析测试结果,测试结果表明此次设计的网上银行支付系统系统功能完善,操作简单,系统界面简洁友好,能够很好地适应某地区中小型银行的网上银行支付的业务需要。
李欢[10](2018)在《神华宁煤集团异构数据信息集成的研究》文中提出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走在了煤炭企业的前列,目前已拥有23套管理信息系统,这些管理信息系统在集团内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系统相互独立,开发平台、操作系统及数据库各不相同。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建设,企业希望将集团的数据进行统一化管理,迫切需要将相互独立的系统联系起来,并充分利用各系统中的数据资源从而实现数据共享。因此,神华宁煤集团针对异构数据集成的问题展开研究。论文首先探讨了数据集成的经典技术方法,并在对现有集成技术的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一种采用基于XML的中间件方法进行异构数据库的数据集成,可解决独立数据库之间的“信息孤岛”问题。在系统结构中,以XML为数据交换格式,利用Web Services来屏蔽数据源之间的异构性,运用中间件解决异构数据集成,能够屏蔽数据库之间的异构,实现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实现对分散在各系统中的数据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最终达到数据共享。其次在分析神华宁煤集团异构数据现状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基于数据库中间件的数据集成模型,通过在数据库层和表示层添加中间件层,对各异构数据源的数据进行处理,从而打破异构数据库之间的异构性,最终实现集团内部系统间的数据共享。进而针对数据异构及语义异构问题,给出了数据库之间集成的步骤。在数据集成过程中,为了解决异构数据源之间的语义异构,提出了数据库表间的属性列匹配算法:先将属性列按类型分类之后将分类后的结果集采用相似度匹配方法计算属性列之间的相似度值,将相似度高的值进行匹配映射。最后,将提出的方法应用于“神华宁煤ERP-SAP信息集成的实现”之中,该系统已经在企业正式运行,满足集团内部的日常工作需求,且运行平稳。实践证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有效可行。
二、采用XML技术重构WEB信息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采用XML技术重构WEB信息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Web服务与XML技术的异构数据集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背景概述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文工作内容 |
1.4 文章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关键技术 |
2.1 可扩展标记语言 |
2.1.1 XML概述 |
2.1.2 XML关键技术 |
2.1.3 XML解析处理 |
2.1.4 XML在异构数据集成方面的特性 |
2.1.5 主流数据库对XML的支持 |
2.1.6 异构数据集成对XML的应用 |
2.2 Web Services技术 |
2.2.1 Web Services定义和特点 |
2.2.2 Web Services模型 |
2.2.3 Web服务通信的层次结构 |
2.2.4 Web服务的描述、调用与注册发布 |
2.2.5 Web服务解决异构数据集成中的信息交互 |
第3章 异构数据集成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3.1 异构数据集成需求 |
3.1.1 数据存储格式的多样性 |
3.1.2 异构数据集成的企业需求 |
3.2 异构数据集成解决方案 |
3.2.1 目前异构数据集成方案及问题分析 |
3.2.2 本文解决方案 |
3.3 整体组织结构 |
3.4 运行流程设计 |
3.5 异构数据集成的模块设计 |
3.5.1 业务逻辑处理结构 |
3.5.2 请求处理模块 |
3.5.3 基于XML的异构数据集成 |
3.5.4 数据操作 |
3.6 注册与发现Web服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异构数据集成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
4.1 开发环境 |
4.2 异构数据源 |
4.2.1 异构数据源的处理 |
4.2.2 数据源业务的实现 |
4.3 基于XML的异构数据集成 |
4.3.1 XML型数据与其它类型数据的转换 |
4.3.2 关系数据库与XML类型的映射 |
4.4 基于UDDI实现Web Services的部署与注册 |
4.5 基于Web服务与XML技术的异构数据集成系统的应用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论文 |
5.2 后期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2)基于层次模型的企业信息系统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
1.2 课题相关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基于信息系统层次模型的相关重构技术 |
2.1 系统分层重构原理的提出 |
2.2 界面重构策略 |
2.3 流程重构策略 |
2.4 数据重构策略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信息系统层次模型的重构平台架构设计 |
3.1 重构平台的产生背景 |
3.2 重构平台的体系结构 |
3.3 基于重构平台的开发过程 |
3.4 本章小结 |
4 重构平台主要模块的研制 |
4.1 界面定制模块 |
4.2 数据重构模块 |
4.3 流程重构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重构平台构建应用系统实例 |
5.1 企业业务建模工具 |
5.2 Web 界面对象识别组件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后续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3)基于XML的制造过程集成框架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企业集成技术的发展与研究需求 |
1.1.2 制造过程管理与集成的研究需求 |
1.2 集成框架技术体系及其发展趋势 |
1.2.1 集成框架的概念与功能 |
1.2.2 制造企业集成框架的研究与技术体系 |
1.2.3 制造企业集成框架的发展趋势 |
1.3 基于XML 的制造过程集成框架的关键技术 |
1.3.1 基于XML 技术体系的信息集成 |
1.3.2 基于Web 服务的企业应用集成 |
1.3.3 制造过程的管理与控制技术 |
1.3.4 制造资源优化配置理论与技术 |
1.4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1.4.1 选题依据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制造过程集成框架的业务模型和体系结构 |
2.1 引言 |
2.2 制造过程集成框架的物理结构模型及应用方案 |
2.2.1 物理结构模型 |
2.2.2 制造过程集成框架的应用方案 |
2.3 制造过程集成框架的业务模型和功能体系 |
2.3.1 制造过程集成框架的业务模型 |
2.3.2 制造过程集成框架的业务过程建模 |
2.3.3 制造过程集成框架的功能体系 |
2.4 制造过程集成框架的体系结构 |
2.5 构建制造过程集成框架的关键技术 |
2.5.1 基于XML 的制造信息集成 |
2.5.2 基于SOA 架构及Web 服务技术的制造应用集成 |
2.5.3 基于制造业务过程管理模型的过程集成 |
2.5.4 制造过程的资源优化配置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XML 的制造信息集成的理论基础 |
3.1 引言 |
3.2 基于XML 的制造信息集成的实现体系 |
3.3 基于XML 的制造信息集成规范的研究体系 |
3.3.1 XML 信息集成规范的研究分类与完整体系 |
3.3.2 基于XML 的产品数据交换 |
3.3.3 基于XML 的制造过程数据交换 |
3.4 基于XML 的制造过程信息集成规范的理论体系 |
3.4.1 基于XML 模式的的制造过程信息集成规范定义 |
3.4.2 制造过程信息集成规范的制订原则 |
3.4.3 制造过程信息集成规范的制订方案和体系结构 |
3.5 基于XML 的制造过程信息集成的传输模式 |
3.5.1 传输模式分类 |
3.5.2 SOAP 消息传输模式的实现体系 |
3.6 基于XML 的制造信息集成中的数据处理技术 |
3.6.1 XML 基本数据的解析和处理 |
3.6.2 消息处理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XML 的制造信息集成的实现 |
4.1 引言 |
4.2 制订信息集成规范的关键方法与技术 |
4.2.1 XML Schema 及其设计原则 |
4.2.2 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方法 |
4.2.3 XML 建模方法与技术 |
4.3 制造过程信息集成规范的制订步骤 |
4.4 制造过程信息集成规范的制订实例 |
4.4.1 需求分析 |
4.4.2 集成规范体系设计 |
4.4.3 信息集成中的程序开发示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Web 服务技术体系的应用集成 |
5.1 Web 服务的技术体系与互操作性 |
5.1.1 Web 服务的技术体系 |
5.1.2 Web 服务技术的互操作性 |
5.2 基于Web 服务技术的应用集成的总体方案 |
5.3 Web 服务应用集成的关键技术 |
5.3.1 WSDL 的实现方案 |
5.3.2 Web 服务发布、查找、绑定的实现机制 |
5.4 基于Web 服务的制造过程应用集成的实现 |
5.4.1 总体实现方案 |
5.4.2 服务创建和发布 |
5.4.3 服务查询和绑定 |
5.5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基于业务过程管理模型的制造过程集成 |
6.1 引言 |
6.2 制造业务过程管理模型及体系 |
6.2.1 制造业务过程管理的模型结构 |
6.2.2 制造业务过程管理的功能体系 |
6.2.3 制造过程项目管理系统的功能 |
6.3 制造业务过程集成方案 |
6.3.1 制造过程项目管理与工作流的集成 |
6.3.2 制造过程项目管理与产品数据管理的集成 |
6.4 制造资源的优化配置管理与集成 |
6.4.1 制造资源信息建模 |
6.4.2 制造资源优化配置平台体系结构 |
6.4.3 制造资源在制造过程中的集成关系 |
6.5 制造过程集成管理系统的过程管理实现 |
6.5.1 主业务流程 |
6.5.2 项目中的人员和权限管理 |
6.5.3 分层次的项目管理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制造过程集成管理系统的企业应用实例 |
7.1 制造过程集成管理系统的构建 |
7.2 集成系统的应用场景 |
7.2.1 应用场景及零件 |
7.2.2 集成应用总述 |
7.3 应用流程 |
7.3.1 根据订单形成项目 |
7.3.2 工艺规划 |
7.3.3 资源优化配置 |
7.3.4 详细工艺设计 |
7.3.5 数控编程 |
7.3.6 车间制造执行 |
7.3.7 项目过程监控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论文研究总结与展望 |
8.1 论文工作总结 |
8.1.1 制造过程集成框架的体系结构 |
8.1.2 基于XML 技术体系的制造过程信息集成 |
8.1.3 基于Web 服务技术的制造过程应用集成 |
8.1.4 基于制造业务过程管理模型的过程集成 |
8.2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
8.3 展望 |
附录缩略词汇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协同数字化预装配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
1.1.2 虚拟制造 |
1.1.3 并行工程 |
1.1.4 网络化协同产品开发 |
1.1.5 协同数字化预装配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产品数字化预装配建模技术 |
1.2.2 协同数字化预装配的信息交换技术 |
1.2.3 协同数字化预装配环境技术 |
1.2.4 产品数字化预装配规划与分析技术 |
1.3 课题来源及本文主要工作 |
1.3.1 论文课题来源及选题意义 |
1.3.2 论文内容和结构安排 |
2 协同数字化预装配体系结构 |
2.1 引言 |
2.2 协同数字化预装配 |
2.2.1 协同数字化预装配的特点 |
2.2.2 协同数字化预装配的需求 |
2.3 协同数字化预装配环境框架 |
2.3.1 协同产品开发的系统体系结构 |
2.3.2 协同数字化预装配系统的功能组成 |
2.3.3 协同数字化预装配系统结构 |
2.4 协同数字化预装配的关键技术 |
2.4.1 数字化预装配建模技术 |
2.4.2 协同的装配信息交换技术 |
2.4.3 数字化预装配仿真技术 |
2.5 小结 |
3 可重构数字化产品装配模型研究 |
3.1 引言 |
3.2 装配信息的需求 |
3.3 装配信息的层次性 |
3.3.1 面向应用的装配信息层次性 |
3.3.2 面向信息抽象的装配信息层次性 |
3.3.3 面向组织的结构层次性 |
3.4 可重构数字化装配模型 |
3.4.1 装配结构信息 |
3.4.2 零件信息 |
3.4.3 装配信息 |
3.4.4 功能信息 |
3.4.5 装配工艺信息 |
3.5 装配模型重构算法 |
3.5.1 基于应用模板的装配信息映射 |
3.5.2 组织结构改变的装配信息重构 |
3.5.3 详细属性信息改变引起的信息变更 |
3.6 小结 |
4 基于XML的装配模型信息交换技术 |
4.1 引言 |
4.1.1 XML技术简介 |
4.1.2 XML与数据库的数据交换 |
4.2 XML的特点 |
4.3 基于 XML的装配模型信息描述 |
4.4 基于 XML的装配模型数据交换 |
4.5 基于 XML的装配模型数据处理 |
4.5.1 面向应用域的多视图映射 |
4.5.2 基于 XML的装配组织结构重构 |
4.6 小结 |
5 协同数字化预装配环境技术 |
5.1 引言 |
5.2 协同数字化预装配环境需求 |
5.3 协同数字化预装配环境结构 |
5.4 协同数字化预装配环境中的几何处理 |
5.4.1 几何信息的描述 |
5.4.2 几何信息的获取 |
5.4.2.1 显示几何信息的获取 |
5.4.2.2 特征数据的获取 |
5.4.3 几何模型的模式重构 |
5.4.3.1 几何信息的关联匹配 |
5.4.3.2 几何绘制关联 |
5.4.3.3 几何拾取关联 |
5.5 协同数字化预装配环境中的运动处理 |
5.5.1 自由运动 |
5.5.2 有约束运动 |
5.5.3 子装配体运动 |
5.6 协同数字化预装配环境中的装配行为处理 |
5.6.1 操作行为控制处理 |
5.6.2 响应行为控制处理 |
5.6.2.1 响应行为的处理方法 |
5.6.2.2 协同数字化预装配环境中的碰撞检测 |
5.7 小结 |
6 协同数字化预装配系统实现 |
6.1 引言 |
6.2 基于部件的系统实现技术 |
6.2.1 部件式的软件开发方法 |
6.2.2 基于部件的系统环境 |
6.3 系统运行实例 |
6.3.1 产品装配的设计定义 |
6.3.2 装配仿真检验 |
6.4 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5)基于敏捷制造模式的制造信息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1 敏捷制造提出背景及其思想 |
1.1.2 敏捷制造是制造模式的发展趋势 |
1.1.3 敏捷制造企业对信息系统的要求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主要创新性研究成果 |
第二章 敏捷制造模式与敏捷制造系统 |
2.1 敏捷制造哲理与特征 |
2.2 敏捷制造企业 |
2.2.1 敏捷制造企业概念 |
2.2.2 敏捷制造企业的特点 |
2.2.3 敏捷制造企业的信息需求 |
2.3 敏捷制造系统 |
2.3.1 敏捷制造系统的概念 |
2.3.2 敏捷制造系统的建立准则 |
2.3.3 敏捷制造系统体系结构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的结构 |
3.1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的内涵 |
3.1.1 信息系统 |
3.1.2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 |
3.2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的主要特点 |
3.2.1 敏捷制造企业信息资源的特点 |
3.2.2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的特点 |
3.2.3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与传统信息系统的比较 |
3.3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 |
3.3.1 支持敏捷制造的信息基础结构 |
3.3.2 一种敏捷制造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 |
3.4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的抽象层次结构及其描述 |
3.4.1 敏捷制造企业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理 |
3.4.2敏捷制造信息系统的抽象层次结构 |
3.4.3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的抽象层次结构描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建模 |
4.1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模型 |
4.1.1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的AMIS模型 |
4.1.2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建模流程 |
4.2 基于Multi-Agent的敏捷制造信息系统过程建模 |
4.2.1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过程建模思想 |
4.2.2 目标驱动的敏捷制造信息系统过程模型 |
4.2.3 基于过程模型的Multi-agent系统 |
4.3 基于Multi-Agent的敏捷制造信息系统 |
4.3.1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功能模块 |
4.3.2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Agent实体 |
4.3.3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Multi-Agent结构 |
4.3.4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Mutli-Agent建模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构建 |
5.1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的构建过程 |
5.1.1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重构分类 |
5.1.2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重构实现步骤 |
5.1.3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资源重构 |
5.2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的构建技术 |
5.2.1 基于XML实现制造信息的敏捷性 |
5.2.2 基于Web Services的制造信息系统的敏捷集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实施 |
6.1 引言 |
6.2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6.2.1 整体框架设计 |
6.2.2 软件架构设计 |
6.2.3 软件产品配置 |
6.2.4 系统运行环境 |
6.3 敏捷制造信息系统实施描述 |
6.3.1 系统整体结构 |
6.3.2 数据整合建设 |
6.3.3 数据交换建设 |
6.3.4 数据共享建设 |
6.3.5 数据资源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基于XML技术的系统整合解决方案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信息孤岛问题 |
§1.3 解决之道 |
§1.4 本文内容与组织 |
第二章 XML技术基础 |
§2.1 XML的发展 |
§2.2 XML的技术特点 |
2.2.1 XML的特点 |
2.2.2 XML的应用 |
§2.3 XML与JAVA |
§2.4 XML与数据库 |
2.4.1 两者的比较 |
2.4.2 结合的可行性 |
§2.5 数据的存储和提取 |
§2.6 基于XML的数据库技术 |
§2.7 XML数据库模型 |
§2.8 XML数据库的要求 |
§2.9 XML数据库结构 |
第三章 系统整合解决方案的研究 |
§3.1 系统整合概述 |
§3.2 系统整合分类 |
§3.3 解决方案探讨 |
§3.4 基于XML数据平台解决方案 |
§3.5 基于XML数据库解决方案 |
§3.6 程序设计语言平台 |
第四章 应用的分析与设计 |
§4.1 需求概述 |
§4.2 整合目标 |
§4.3 解决方案 |
4.3.1 技术分析 |
4.3.2 数据转换规则 |
4.3.3 中间件技术的实现 |
§4.4 效果预测和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5.1 研究方向 |
§5.2 未来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采用XML技术重构WEB信息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XML技术的WEB信息系统架构 |
1) 数据提供者: |
2) 数据驱动层: |
3) 数据表示层: |
4) 数据显示层: |
5) 数据请求者: |
2 XML的数据处理 |
3 XML的数据传输 |
4 XML的数据显示 |
5 XML架构应用实例 |
6 结 论 |
(8)XML技术在PDM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 企业管理的困境 |
2. 企业信息化的困境 |
2.1 “孤岛”效应 |
2.2 开发、学习与应用的困境 |
2.3 信息资源的继承性与资源保值 |
2.4 信息交流和电子商务的困境 |
3. 解决之道——建设基于XML技术的B/S结构的企业信息系统 |
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基于B/S结构体系的企业信息系统模型及其实施方法 |
1. 传统的体系结构的缺陷 |
2. B/S结构的优势 |
2.1 客户端界面高度统一,使用户学习难度降至最低 |
2.2 基于跨平台、开放的标准 |
2.3 从LAN到Internet的可扩展性 |
2.4 易于部署 |
2.5 多媒体的动态应用 |
3. 基于B/S的企业应用的基本体系结构 |
3.1 网络平台 |
3.2 客户机API |
3.3 服务器API |
4. 基于B/S结构体系的企业信息系统模型 |
5. 基于B/S结构企业应用的构建与实施方法 |
5.1 网络平台的构建 |
5.2 应用平台的选择 |
5.3 应用系统的开发 |
5.4 维护 |
第三章 PDM的概念、现状及在企业信息系统中的作用与地位 |
1. PDM的概念: |
1.1 PDM的产生 |
1.2 定义和内涵 |
1.3 基本功能 |
1.4 企业采用PDM技术的益处 |
2. PDM的应用与集成 |
2.1 PDM在企业中的应用 |
2.2 PDM集成框架 |
3. PDM在企业信息系统中的地位 |
3.1 PDM是企业应用集成平台和框架 |
3.2 PDM是产品信息传递的桥梁 |
3.3 PDM支持并行工程与协同工作 |
4. PDM的实施方法 |
4.1 PDM实施准备 |
4.2 PDM实施步骤 |
5. PDM的现状和反展 |
5.1 分布式组件技术 |
5.2 面向对象技术的应用及信息模型的标准化 |
5.3 基于WEB的PDM系统 |
5.4 PDM与MRP的功能渗透 |
5.5 XML的应用 |
第四章 XML技术—未来PDM的主要WEB技术 |
1. HTML的不足和XML的优势 |
1.1 HTML的不足 |
1.2 XML的优势 |
2. XML的应用结构 |
2.1 XML的数据结构,名域(Namespaces) |
2.2 DTD和schema |
2.3 数据发送,处理 |
2.4 解析XML |
2.5 使用文档对象模式(DOM)处理和编辑数据(35) |
2.6 显示XML数据 |
2.7 转换和查询XML |
第五章 适用于PDM的其它WEB技术 |
1. ASP技术 |
1.1 ASP的特点与功能 |
1.2 ASP的工作原理和配置 |
1.3 ADO访库的技术实现方法 |
2. JAVA技术 |
3. ACTIVEX、COM/DCOM、CORBA分布式组件技术 |
3.1 分布对象的概念 |
3.2 ActiveX、COM/DCOM和CORBA |
3.3 发展趋势 |
第六章 基于XML的PDM实验系统的设计方案、系统结构及功能 |
1. 系统的设计目的: |
2. 建立XML应用的一般方法 |
2.1 用DTD.SCHEMAS建立企业商务规则 |
2.2 建立支持XML的企业数据库和WEB服务器、浏览器环境 |
2.3 构建基于XML的企业应用 |
2.4 建立基于XML的“电子商务”接口 |
3. 系统的基本框架和设计特点 |
3.1 概况: |
3.2 基本框架 |
4. 主要功能和模块 |
4.1 企业信息结构和业务规则的DTD和SCHMAS定义 |
4.2 企业电子邮件系统 |
4.3 BOM表,更改单及其它数据的产生、修改、验证、审批和存储 |
4.4 WEB和数据库服务器 |
5. 示例和说明 |
5.1 根据航空和企业标准定义的圈号和零件表(BOM)SCHMAS |
5.2 使用XML与不同的XSL文件完成生产计划表的排序与获取单机计划表的方法 |
5.3 使用ASP和IE5的XML DSO(DATA SOURSE OBJECT)功能发布的自动化零件表(BOM)及CAD图形 |
5.4 使用XSL与JAVA SCRIPT结合显示的树型零件表 |
第七章 基于XML的PDM实验系统的应用研究与技术优势分析 |
1. 主要的技术优势 |
1.1 更有意义的搜索 |
1.2 开发灵活的基于Web的应用系统 |
1.3 在Web上发布数据 |
1.4 开放的标准 |
2. 目前存在的问题 |
2.1 标准还不完善、成熟 |
2.2 开发工具十分不足 |
2.3 主流应用软件和数据库系统对XML的支持不足 |
2.4 行业标准的XML应用标准建立很少,应用受限制 |
2.5 各大软件公司对XML的技术标准争夺激烈,XML的理想正在受到挑战 |
第八章 结束语:PDM及XML的发展及对未来企业信息系统的影响 |
致谢: |
主要参考书目: |
(9)基于Spring的网上银行支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系统设计相关技术 |
2.1.1 Spring框架技术 |
2.1.2 XML技术 |
2.2 数据库技术 |
2.3 网上银行支付安全性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网上银行支付系统需求分析 |
3.1 网上银行支付系统总体概述 |
3.1.1 系统业务流程描述 |
3.1.2 总体需求分析 |
3.2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1 账户管理模块的需求分析 |
3.2.2 银行支付交易模块的需求分析 |
3.2.3 接口设计模块的需求分析 |
3.2.4 系统管理模块的需求分析 |
3.2.5 账务处理子系统模块 |
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网上银行支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1.1 系统体系架构设计 |
4.1.2 网络层次结构设计 |
4.1.3 系统的总体功能设计 |
4.2 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2.1 账户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2.2 银行支付交易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2.3 接口设计模块的实现 |
4.2.4 账务处理子系统模块的实现 |
4.2.5 数据安全的设计与实现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设计原则 |
4.3.2 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 |
4.3.3 数据库主要数据表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运行测试及分析 |
5.1 系统测试的测试原则 |
5.2 系统测试环境 |
5.3 功能测试 |
5.3.1 账务管理模块的功能测试 |
5.3.2 银行支付交易模块的功能测试 |
5.3.3 接口设计模块的功能测试 |
5.3.4 账务处理子系统模块的功能测试 |
5.4 压力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神华宁煤集团异构数据信息集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异构数据库集成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相关技术介绍 |
2.1 数据源的异构性 |
2.2 数据集成技术 |
2.2.1 早期数据集成技术 |
2.2.2 目前常用的数据集成技术 |
2.3 XML技术 |
2.3.1 XML及其特点 |
2.3.2 XML的用途 |
2.4 中间件技术 |
2.4.1 中间件概述 |
2.4.2 中间件的特点 |
2.5 本章小结 |
3 神华宁煤异构数据集成的模型设计 |
3.1 神华宁煤信息化现状 |
3.2 异构数据集成系统的需求分析 |
3.3 整体数据集成框架 |
3.3.1 系统设计思路 |
3.3.2 系统集成架构设计 |
3.3.3 中间件的构建过程 |
3.4 系统集成过程 |
3.5 本章小结 |
4 神华宁煤信息集成的关键技术 |
4.1 XML与关系数据库间的映射 |
4.2 XML类型文档向关系数据库的映射 |
4.2.1 表结构与XML之间的映射 |
4.2.2 关系模式到XML模式的映射 |
4.2.3 XML模式到关系模式的映射 |
4.3 元数据管理 |
4.4 异构数据库集成的步骤 |
4.5 数据表的相似度值匹配 |
4.6 本章小结 |
5 神华宁煤信息集成的实现及测试 |
5.1 神华宁煤信息集成总体设计 |
5.2 系统集成的实现 |
5.2.1 包装器的设计 |
5.2.2 查询转换器 |
5.2.3 结果集成器 |
5.2.4 系统异构数据集成算法 |
5.2.5 数据集成系统中表间属性列的匹配 |
5.3 神华宁煤集团信息集成系统测试 |
5.3.1 系统测试环境 |
5.3.2 系统测试用例 |
5.3.3 系统功能测试 |
5.4 本章小节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四、采用XML技术重构WEB信息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Web服务与XML技术的异构数据集成的研究[D]. 刘志辉. 大连海事大学, 2012(10)
- [2]基于层次模型的企业信息系统重构研究[D]. 刘小飞. 华中科技大学, 2009(S2)
- [3]基于XML的制造过程集成框架的研究与实现[D]. 齐建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5(08)
- [4]协同数字化预装配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D]. 张帆. 南京理工大学, 2005(01)
- [5]基于敏捷制造模式的制造信息系统的研究[D]. 赵捧未.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4(02)
- [6]基于XML技术的系统整合解决方案的应用研究[D]. 胡首锋. 浙江大学, 2003(01)
- [7]采用XML技术重构WEB信息系统[J]. 杜江杰,张景,李军怀,吕林涛.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2002(04)
- [8]XML技术在PDM中的应用研究[D]. 冯潼能. 西北工业大学, 2001(01)
- [9]基于Spring的网上银行支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许建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10]神华宁煤集团异构数据信息集成的研究[D]. 李欢. 西安科技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