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资源的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许美佳[1](2021)在《碎片化学习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心舟[2](2021)在《地方文化资源在《哲学与文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张家口为例》文中提出
赵宇华[3](2021)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生成性教学资源运用的调查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
朱磊[4](2021)在《新课标下无锡市高中体育教师课程执行力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孙赛赛[5](2021)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师生代际资源流动状况研究》文中认为教学是中学的核心任务,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域,中小学课程改革自1999年起正式启动,如今已走过二十多年的历程,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课堂效能与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课程体系的科学性,教材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式的多元性都有了持续性发展,但以往课改大多集中在这几个领域,对课堂教学资源流动的关注力度相对较小。初中阶段是中学生价值观形成与核心素养提升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生身心健康、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实践性与时代性,能够为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开启一扇窗户。目前,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代际资源单向流动是制约教学效果提升的主要原因,因此,将师生代际资源流动状况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论文遵循着“问题表现一影响过程一改进路径”的思路,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为出发点,实地调研了陕西省四所初级中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代际资源流动的现状。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师生代际资源流动不畅主要表现在师生观念偏差、资源流动内容缺失、资源流动方向单一,资源流动方式不当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梳理影响师生代际资源流动不畅不同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表现为复杂的教育环境造成教学观念的偏差,教学观念偏差导致师生权力分配失衡,师生权力分配失衡引起师生关系冷漠,师生关系冷漠阻碍代际资源良性流动。最终找寻改善师生代际资源流动状况的路径,致力于厘清师生课堂教学价值取向,丰富代际资源流动内容,改变师生之间资源流动方向以及鼎新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方式。通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从代际关系和资源流动的角度进行研究,期待能为师生之间的代际弥合提供微薄助益,使师生互动更加有效,资源流动更加畅通,课堂成为师生成长有意义的重要生命场域。
赵菊红[6](2021)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意见的颁布对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逐步成为教育界讨论的焦点,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在教育领域的价值不言而喻。当前,数学课程的改革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论层面取得一定进步,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数学新课程标准注重教学情境创设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情境创设在更好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当前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研究却尚为空白,所以本文基于新课标要求将两者结合,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以教学情境创设为重点展开研究,为教学实践提供线索方向,以便更好地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总体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该部分论述了选题的缘由、意义、目的与方法,并对数学核心素养、情境教学与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与概述,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了解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现状。该部分从教学情境的各维度出发,对小学数学部级优课中的案例进行四维分析,为确定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分析要素奠定基础;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统计情况进行内容分析,归纳了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的优势;在优级部课的分析基础之上结合教师访谈挖掘当前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该部分基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当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与教学情境创设的现状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探讨并提出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相关策略。第四部分,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创设模式。该部分主要针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与情境创设之间的密切关系,结合情境创设的相关策略,从模式涵义、情境创设的目标、原则、教学分析、实施方法、评价和流程七大方面初步探寻一种可能模式。第五部分,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案例。该部分在情境创设模式的基础之上,具体从案例主题、数学教学分析、情境创设以及教学活动设计四大方面展开案例设计,通过具体教学案例的呈现为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第六部分,结语。概述了本文的基本结论与前景展望。
黄耘[7](2021)在《地方特色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成都为例》文中认为《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新课标进一步强调课程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力求在生活情境中阐述理论观点,实现学科知识和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地方特色资源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支撑,它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丰富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以及提高课堂吸引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成都拥有极为丰富的地方特色资源,这些资源与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高度契合。但是,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并不乐观,呈现出应用程度不够深入、应用态度不够严谨、应用形式缺乏创新等问题。如何有效应用地方特色资源,提高课堂实效性,是学校和思想政治课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地方特色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运用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的工程,要增强地方特色资源在课堂运用的有效性,需要从应用原则及运用策略两方面着手。在原则上,要遵循方向性、开放性、特色性、创新性、通俗性、优先性相结合的原则;在策略上,加大学校对应用地方特色资源的支持和保障,充分发挥教师在地方特色资源运用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地方特色资源的积极性,优化地方特色资源在教学环节中的运用。
高鑫悦[8](2021)在《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劳动是人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活动,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弘扬劳动精神在大中小学生中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3月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了新时代的新要求;2020年7月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更为落实劳动教育提供了明确指引。小学教育是为人的一生成长起着奠基作用的重要阶段,是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重要途径。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小学劳动教育开展的现状并不乐观,小学生劳动教育仍然存在着教育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较单一、教学内容不够系统、缺乏系统的评价机制等问题。新时代如何在小学有效开展劳动教育?充分开发学科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将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成为小学阶段劳动教育开展的有效路径。本文立足时代背景,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围绕小学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路径展开研究。研究主要内容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从社会要求、现实动因以及理论基础出发,论证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性。通过调查了解到当前小学生劳动教育存在教学目标割裂、教学内容零散以及教学过程浅表的现象,导致小学生劳动教育缺乏系统性、结构性和深度性,结合社会要求和理论分析发现,融入课堂教学是新时代劳动教育发挥育人价值的重要途径;第二部分论证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可能性。通过分析劳动教育与课堂教学在性质、目标、内容以及方式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分析劳动教育存在融入课堂教学的可能性;第三部分基于教育资源的分类框架,挖掘不同学科中劳动教育资源。在分类分析了学科教学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后,找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点;第四部分在前面现实问题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根本路径、基本模式与实施策略。根据大量课堂教学案例,提出学科实践育人的根本融入路径以及课题化学科实践和项目化学科实践两种基本融入模式,探索出自然渗透、有机整合以及灵活生成的融入策略。
姜琪[9](2021)在《荆楚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一直是国内外教学中的热点问题,进入21世纪,我国课程资源相关研究进入快车道。2001年,教育部发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不仅指明了新课改的任务与方向,还着重探讨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明确指出要充分地开发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思政作为高中教育的一门课程,承担着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其中《文化生活》是高中思政教材的第三册,和学生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息息相关,也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虽然湖北地区2020年开始用新教材《哲学与文化》,但目前高二高三年级仍继续用《文化生活》,且两者体系与内容大同小异,《文化生活》内容包含于《哲学与文化》中,且在后期可作为文化板块的拓展,因此本研究在今后仍具有很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荆楚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他文化相比有其独特性和共性,当地学生也是在荆楚文化的熏陶下成长,《文化生活》的教学理应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因此,如何在当地高中思政课《文化生活》教学中有效地融入荆楚文化资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荆楚文化资源为媒介,以《文化生活》教材为载体,以高中思政课堂教学为主题和根本,以“从身边入手,由简入繁,见微知着”为教学核心理念,采用文献分析法、实证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首先对荆楚文化资源进行解剖分析,然后分析荆楚文化资源运用于《文化生活》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数据、总结问题和原因,最后根据以上分析提出荆楚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教学中运用的原则及策略。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帮助,以期推动教材和教学改革,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卢致依[10](2021)在《政治符号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9月新学期开始,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已在全国21个省市使用,并将于2022年前实现全国通用。全新的教材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新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相关内容,里面含有大量仅陈述观点的文件性话语,要让理论性较强的思想政治课被学生易于、乐于接受,这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发挥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教学效果,辅助教学。政治符号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具有契合性,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宝贵课程资源,这就为政治符号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了可行性。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来深入探讨并对政治符号在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内容包括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发展现状、研究意义以及相关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两个主要问题:第一,政治符号的基本内涵及运用类型;第二,在高中政治思想课教学中运用政治符号的重要性和意义。通过相关研究分析在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广泛运用的政治符号主要可以细分为文字政治符号、音影政治符号、图片政治符号和其他政治符号四类。不同政治符号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存在一定差别,这些丰富多样的政治符号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宝贵课程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有助于不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刻感知和正确理解教材;有助于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丰富课程教学资源。第三部分研究分析了政治符号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选取存在偏差和运用效果不佳:选取的政治符号与教学内容契合度不高、趣味性和感染性不强以及地域性不足;运用政治符号的类型单一、没有做到“以生为本”、内涵挖掘不充分和教学形式单一。第四部分是针对第三部分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策略,主要是合理选取政治符号和合理运用政治符号:选取的政治符号要契合教学目标和内容、关注学生的实际和兴趣、突出区域特色和典型性;在运用方面要提高教师运用政治符号的能力、将政治符号精准嵌入课堂教学环节以及结合课外实践活动运用政治符号。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资源的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课堂教学中教师资源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5)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师生代际资源流动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的启示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难点 |
1.4.2 本文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课堂教学资源 |
2.1.2 师生代际关系 |
2.1.3 师生代际资源及其流动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
2.2.2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
2.2.3 维特罗克生成性学习理论 |
2.2.4 玛格丽特·米德三喻文化理论 |
3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师生代际资源流动状况调查分析 |
3.1 调查准备与实施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方法 |
3.1.3 调查内容 |
3.1.4 调查对象 |
3.1.5 调查实施 |
3.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3.2.1 被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
3.2.2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情况 |
3.2.3 课堂教学中师生代际资源流动情况 |
4 师生代际资源流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以及影响因素 |
4.1 师生代际资源流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 |
4.1.1 代际资源流动在观念上的误识 |
4.1.2 代际资源流动在内容上的缺失 |
4.1.3 代际资源流动在方向上的单一 |
4.1.4 代际资源流动在方式上的不当 |
4.2 影响代际资源流动的因素及影响过程 |
4.2.1 复杂的教育环境造成教学观念的偏差 |
4.2.2 教学观念偏差导致师生权力分配失衡 |
4.2.3 师生权力分配失衡引起师生关系冷漠 |
4.2.4 师生关系冷漠阻碍代际资源良性流动 |
5 改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师生代际资源流动状况的主要路径 |
5.1 厘清师生课堂教学价值取向 |
5.1.1 教师感知生命活力:注重素养 |
5.1.2 学生体验资源流动:凸显生成 |
5.1.3 师生重构内在意义:追求均衡 |
5.2 丰富师生代际资源流动内容 |
5.2.1 以课本教辅为根基,梳理教材资源 |
5.2.2 以现代科技为依托,运用媒体资源 |
5.2.3 以社会热点为载体,融合时政资源 |
5.2.4 以情绪体验为支点,关注情感资源 |
5.2.5 以新兴事物为桥梁,正视文化资源 |
5.2.6 以困惑疑虑为突破,捕捉问题资源 |
5.3 改变师生之间资源流动方向 |
5.3.1 共享课堂权利 |
5.3.2 共建课堂秩序 |
5.3.3 共参课堂预设 |
5.3.4 共用课堂时间 |
5.4 鼎新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方式 |
5.4.1 从抬头仰望到身边指引:角色结构的再定位 |
5.4.2 从规训压制到理解关怀:对话机制的再定义 |
5.4.3 从量化统一到多元异步:评价体系的再定向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培养核心素养在当今社会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
1.1.2 目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存在诸多问题 |
1.1.3 教学情境创设有利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
1.2 文献综述 |
1.2.1 数学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 |
1.2.2 情境教学的相关研究 |
1.2.3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相关研究 |
1.3 核心概念 |
1.3.1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
1.3.2 情境教学 |
1.3.3 情境创设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理论基础 |
1.5.1 情境认知理论 |
1.5.2 弗赖登塔尔再创造理论 |
1.6 研究目的 |
1.7 研究设计 |
1.7.1 研究思路 |
1.7.2 研究方法的选择 |
1.7.3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7.4 研究工具 |
1.7.5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1.7.6 研究伦理 |
2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现状 |
2.1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四维分析 |
2.1.1 维度一:教学情境类型多样性 |
2.1.2 维度二:教学情境作用多元化 |
2.1.3 维度三:教学情境呈现方式丰富性 |
2.1.4 维度四:教学情境主题的指向性 |
2.2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内容分析 |
2.2.1 情境类型:以生活与活动情境为主,其他学科情境较少 |
2.2.2 情境作用:各环节均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
2.2.3 情境呈现方式:多以图片呈现,缺少实验模拟 |
2.2.4 情境主题性:零散化情境较多,主题情境较少 |
2.2.5 情境片段次数:创设单个情境较多 |
2.2.6 情境工具:多媒体使用比例较大 |
2.3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的优势 |
2.3.1 情境表征方式丰富多样,提升教学效果 |
2.3.2 情境类型创设典型,强调真实生活与活动情境 |
2.3.3 情境效用提升,注重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 |
2.3.4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创新教学方式 |
2.3.5 教学工具巧妙引用,优化课堂效率 |
2.4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
2.4.1 教师缺乏相关理论认知,脱离核心素养的要求 |
2.4.2 期望教学目标与实际效果存在偏差,部分素养的重视度有待提高 |
2.4.3 情境创设缺乏连贯化,教学内容与任务断层 |
2.4.4 综合情境创设较少,缺乏跨学科综合应用 |
2.5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分析 |
2.5.1 教学情境创设新理念难以突破原有观念的限制 |
2.5.2 部分教师的教学情境创设技能有所缺失 |
2.5.3 教学情境创设中学生的参与度有所忽视 |
2.5.4 教学资源有限,教师缺乏相关培训 |
3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
3.1 强化教师情境教学理论素养,践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
3.2 优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丰富情境素材的来源 |
3.3 结合教学内容与任务,创设连贯化的主题情境 |
3.4 注重跨学科综合应用,优化情境创设 |
3.5 灵活运用教学工具,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
3.6 深挖情境创设的效用机制,瞄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 |
4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模式 |
4.1 模式的涵义 |
4.2 情境创设目标 |
4.3 情境创设原则 |
4.3.1 生活性原则 |
4.3.2 针对性原则 |
4.3.3 连贯性原则 |
4.3.4 主体性原则 |
4.3.5 整合性原则 |
4.4 情境创设教学分析 |
4.4.1 数学课程标准分析 |
4.4.2 学生学习需要分析 |
4.4.3 学生特征分析 |
4.4.4 学习内容分析 |
4.4.5 教学重难点分析 |
4.4.6 教学目标分析 |
4.4.7 教学资源分析 |
4.5 情境创设方法 |
4.6 情境创设评价 |
4.7 情境创设一般流程 |
5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案例 |
5.1 案例主题 |
5.2 数学教学分析 |
5.2.1 数学课程标准分析 |
5.2.2 学生学习需要分析 |
5.2.3 学生特征分析 |
5.2.4 学习内容分析 |
5.2.5 教学重难点分析 |
5.2.6 教学目标分析 |
5.2.7 教学资源分析 |
5.3 情境创设 |
5.4 教学活动设计 |
6 总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致谢 |
(7)地方特色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成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 |
2 相关概念界定 |
2.1 课程资源概述 |
2.1.1 课程资源的概念 |
2.1.2 课程资源的分类 |
2.2 地方特色资源概述 |
2.2.1 地方特色资源的概念 |
2.2.2 地方特色资源的特点 |
2.2.3 地方特色资源的功能 |
2.3 成都地方特色资源概述 |
2.3.1 成都地方特色资源的概念 |
2.3.2 成都地方特色资源的分类 |
3 地方特色资源应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价值分析 |
3.1 地方特色资源应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理论价值 |
3.2 地方特色资源应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践价值 |
3.2.1 有利于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
3.2.2 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
3.2.3 有利于转变传统教学方式 |
3.2.4 有利于增强课堂的吸引力 |
4 地方特色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
4.1 问卷调查的编制与实施 |
4.1.1 问卷调查的目的 |
4.1.2 问卷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
4.1.3 调查情况的统计 |
4.2 地方特色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
4.2.1 地方特色资源应用程度不够深入 |
4.2.2 地方特色资源应用态度不够严谨 |
4.2.3 地方特色资源应用形式缺乏创新 |
4.3 地方特色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的问题归因 |
4.3.1 教师的综合素养不足 |
4.3.2 学生应用主体性不强 |
4.3.3 学校的支持力度不够 |
5 地方特色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5.1 地方特色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
5.1.1 方向性原则 |
5.1.2 开放性原则 |
5.1.3 特色性原则 |
5.1.4 通俗性原则 |
5.1.5 优先性原则 |
5.2 地方特色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
5.2.1 加强学校应用地方特色资源的支持力度 |
5.2.2 发挥教师应用地方特色资源的主导作用 |
5.2.3 激发学生应用地方特色资源的主体意识 |
5.2.4 优化地方特色资源在教学环节中的运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致谢 |
(8)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
1.1.2 新时代需要统整的大劳动教育观 |
1.1.3 谋求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劳动 |
1.2.2 劳动教育 |
1.2.3 课堂教学 |
1.2.4 融入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劳动的相关研究 |
1.3.2 “教劳结合”思想相关研究 |
1.3.3 劳动教育的相关研究 |
1.3.4 劳动教育实践的相关研究 |
1.3.5 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相关研究 |
1.3.6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价值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思路 |
1.5.4 研究方法 |
2 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
2.1 社会要求 |
2.1.1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定位 |
2.1.2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要求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2.2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
2.2.3 中华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劳动教育 |
2.3 现实动因 |
2.3.1 劳动教育的实践现状 |
2.3.2 劳动教育的突出问题 |
2.3.3 问题的成因分析 |
3 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可能性分析 |
3.1 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内在联系 |
3.1.1 性质 |
3.1.2 目标 |
3.1.3 内容 |
3.1.4 方式 |
3.2 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外部保障 |
3.2.1 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政策支撑 |
3.2.2 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标准”支撑 |
4 学科教学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分析 |
4.1 劳动教育资源的内涵与特点 |
4.1.1 劳动教育资源的内涵 |
4.1.2 劳动教育资源的特点 |
4.2 劳动教育资源的分类框架 |
4.2.1 根据资源的来源分类 |
4.2.2 根据资源的性质分类 |
4.2.3 根据资源的呈现方式分类 |
4.2.4 根据资源的存在方式分类 |
4.3 劳动教育资源的筛选机制 |
4.3.1 劳动教育资源的筛选依据 |
4.3.2 劳动教育资源的筛选原则 |
5 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路径与模式 |
5.1 “融入”的根本路径:学科实践育人 |
5.1.1 学科实践的融合价值 |
5.1.2 学科实践的基本类型 |
5.2 “融入”的基本模式 |
5.2.1 课题化学科实践 |
5.2.2 项目化学科实践 |
6 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策略 |
6.1 自然渗透 |
6.1.1 目标渗透:立足学科目标寻找契合点 |
6.1.2 内容渗透:深入学科教材挖掘落脚点 |
6.1.3 过程渗透:找准时机方式探索切入点 |
6.2 有机整合 |
6.2.1 知识符号层面的整合 |
6.2.2 逻辑形式层面的整合 |
6.2.3 意义价值层面的整合 |
6.3 灵活生成 |
6.3.1 基于真实问题灵活生成 |
6.3.2 基于实践活动灵活生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荆楚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述评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荆楚文化资源概述 |
一、荆楚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
(一)荆楚文化的内涵 |
(二)荆楚文化的特点 |
二、可运用的荆楚文化资源的内容 |
(一)自然风光 |
(二)人文景观 |
(三)民俗风情 |
(四)文学艺术 |
(五)精神特质 |
第二章 荆楚文化资源应用于《文化生活》教学的价值分析 |
一、荆楚文化资源应用于《文化生活》教学的必要性 |
(一)学生家国情怀、综合素养、学习兴趣的培养需要 |
(二)教师发展和教学创新的需要 |
(三)学校特色文化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需要 |
二、荆楚文化资源应用于《文化生活》教学的可行性 |
(一)国家政策的多重保障 |
(二)实践形式的多样化 |
第三章 荆楚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荆楚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
(一)教师对荆楚文化资源的运用状况 |
(二)学生对荆楚文化资源的认知状况 |
二、荆楚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教学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主要问题 |
(二)原因分析 |
第四章 荆楚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教学中应用的原则及策略 |
一、荆楚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
(一)有效性原则 |
(二)特色性原则 |
(三)综合性原则 |
(四)实践性原则 |
二、荆楚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
(一)树立科学的荆楚文化资源开发观 |
(二)建立完善体系,对荆楚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开发 |
(三)将荆楚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各个环节 |
(四)以荆楚文化为主题开展课外实践教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政治符号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政治符号及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
一、政治符号的内涵及类型 |
(一)政治符号的内涵 |
(二)政治符号的类型 |
二、政治符号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 |
(二)有助于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
(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
(四)有助于丰富课程资源 |
第二章 政治符号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
一、选取存在偏差 |
(一)与教学内容契合度不高 |
(二)趣味性和感染性不强 |
(三)地域性不足 |
二、运用效果不佳 |
(一)运用类型单一 |
(二)运用没有做到“以生为本” |
(三)内涵挖掘不充分 |
(四)教学形式单一 |
第三章 政治符号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
一、合理选取政治符号 |
(一)契合教学目标和内容 |
(二)关注学生的实际和兴趣 |
(三)突出区域特色和典型性 |
二、合理运用政治符号 |
(一)提高教师运用政治符号的能力 |
(二)精准嵌入课堂教学环节 |
(三)结合课外实践活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课堂教学中教师资源的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碎片化学习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利用研究[D]. 许美佳. 集美大学, 2021
- [2]地方文化资源在《哲学与文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张家口为例[D]. 李心舟. 河北北方学院, 2021
- [3]小学科学课堂中生成性教学资源运用的调查与对策[D]. 赵宇华. 淮北师范大学, 2021
- [4]新课标下无锡市高中体育教师课程执行力调查研究[D]. 朱磊.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师生代际资源流动状况研究[D]. 孙赛赛.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6]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研究[D]. 赵菊红.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7]地方特色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成都为例[D]. 黄耘.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8]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D]. 高鑫悦.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9]荆楚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姜琪.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10]政治符号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卢致依.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