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胃康”防治动物细菌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

“伤胃康”防治动物细菌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

一、“肠胃康”防治动物细菌性腹泻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武超[1](2021)在《蓼耳胃肠宁颗粒药效学研究》文中提出蓼耳胃肠宁颗粒源于民间验方,治疗急性胃肠炎效果显着。犬急性胃肠炎是宠物临床常见疾病,具有发病快、病势急的特点,若治疗不及时,死亡率较高。目前犬急性胃肠炎常使用抗生素或化学合成类药物进行治疗,如果使用不当,容易产生耐药性,或造成二重感染等。因此,开发一种安全、有效治疗犬急性胃肠炎的中兽药制剂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与应用价值。为了明确蓼耳胃肠宁颗粒治疗犬急性胃肠炎的作用机制与临床疗效,本文通过抗炎、镇痛、止泻、临床应用等试验对其进行了药效学研究。方法:(1)蓼耳胃肠宁颗粒药效作用研究:采用小鼠醋酸扭体模型探究蓼耳胃肠宁颗粒的镇痛作用;建立番泻叶致小鼠腹泻模型探究蓼耳胃肠宁颗粒的止泻作用;建立大鼠足趾肿胀模型探究蓼耳胃肠宁颗粒的抗炎作用;建立小鼠脾虚模型探究蓼耳胃肠宁颗粒对小肠功能的调节作用;建立大鼠急性胃炎模型探究蓼耳胃肠宁颗粒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2)蓼耳胃肠宁颗粒对大鼠急性胃肠炎作用机制探究:采用吲哚美辛建立大鼠急性胃肠炎模型,观察大鼠平均体重、平均日采食量以及大鼠胃肠损伤变化。采用ELISA方法对大鼠胃、肠组织内促炎因子TNF-α、IL-6和抗炎因子IL-4、IL-10的表达量进行检测;对大鼠胃、肠组织中JAK2和STAT3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进行检测,探究蓼耳胃肠宁颗粒治疗急性胃肠炎的作用机制。(3)蓼耳胃肠宁颗粒治疗犬急性胃肠炎临床应用研究:通过临床诊断搜集犬急性胃肠炎病例,使用蓼耳胃肠宁颗粒对其进行治疗,观察蓼耳胃肠宁颗粒对犬急性胃肠炎的治疗效果。结果:(1)蓼耳胃肠宁颗粒药效作用研究表明,蓼耳胃肠宁颗粒可降低醋酸所致小鼠疼痛的扭体次数(P<0.05),具有显着镇痛作用;可显着降低番泻叶所致腹泻小鼠的稀便率(P<0.05),具有止泻作用;可抑制蛋清所致的大鼠足趾肿胀情况,降低足趾肿胀率(P<0.05),具有显着抗炎作用;可调节脾虚模型小鼠肠蠕动,显着降低小肠推进率(P<0.05);显着降低胃黏膜损伤指数(P<0.05),具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2)蓼耳胃肠宁颗粒对大鼠急性胃肠炎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蓼耳胃肠宁颗粒能够缓解急性胃肠炎所引起的大鼠采食量减少、体重减轻,降低胃肠组织损伤程度;能够显着下调大鼠胃、肠组织中的致炎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量(P<0.05),显着上调抗炎因子IL-4和IL-10的表达量(P<0.05);极显着降低急性胃肠炎大鼠胃、肠组织中JAK2和STAT3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P<0.01)。(3)蓼耳胃肠宁颗粒治疗犬急性胃肠炎临床应用研究表明,口服蓼耳胃肠宁颗粒对临床5例犬急性胃肠炎确诊病例具有明显疗效。结论:(1)蓼耳胃肠宁颗粒具有镇痛、止泻、抗炎、调节小肠蠕动及保护胃黏膜损伤的作用。(2)蓼耳胃肠宁颗粒可有效调控急性胃肠炎发生时机体内炎症因子的平衡,缓解炎性反应,通过阻断JAK2/STAT3信号通路起到抗炎作用。(3)蓼耳胃肠宁颗粒治疗犬非传染性急性胃肠炎效果显着。

陈柯[2](2021)在《热休克蛋白70在电针治疗IBS-D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结肠组织HSP70mRNA和蛋白表达影响,以及对结肠组织炎性细胞因子IFN-y和IL-10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HSP70在电针治疗IBS-D大鼠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模型组和电针组均采用慢性束缚应激联合番泻叶灌胃法建立IBS-D模型,观察和测量各组大鼠造模前后的一般情况、内脏敏感性和腹泻指数,评估模型。模型建立完成后,电针组给予足三里穴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20min,共7d,空白组和模型组仅做相同固定处理,不予电针治疗。电针治疗期间,观测大鼠体质量、内脏敏感性和腹泻指数,以评估电针对IBS-D大鼠主要症状的改善作用。治疗结束后麻醉大鼠,取大鼠部分结肠组织后处死,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IFN-γ、IL-10的水平,q-PCR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HSP70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HSP70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空白组大鼠状态良好,皮毛干净,活泼好动但极少打斗,模型组与电针组在造模完成后,大鼠明显精神较为倦怠,少动畏惧,但又极易激怒好斗,肛周及尾部污秽。(2)体质量变化:造模前,各组大鼠体质量无明显差异。造模后,模型组和电针组体质量明显低于空白组(P<0.01)。结束电针治疗后,电针组大鼠体质量增长量明显增多(P<0.01)。(3)内脏敏感性:造模前,各组大鼠AWR评分中的3分阈值无明显差异。模型建立后,模型组和电针组AWR 3分阈值均较空白组降低(P<0.01),但两组之间无显着差异。电针治疗结束后,电针组AWR 3分阈值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与空白组相比,无显着差异。(4)腹泻指数:造模后,模型组和电针组均较空白组显着增加(P<0.01)。治疗后,电针组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与空白组无明显差异。(5)结肠组织IFN-γ、IL-10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IFN-γ水平明显上升(P<0.01),而IL-10水平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IFN-γ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而IL-10水平高于模型组(P<0.01)。(6)HSP70mRNA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中HSP70mPNA的表达升高(P<0.05)。电针组HSP70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7)HSP70蛋白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与电针组结肠组织中HSP70蛋白表达均有升高(P<0.05),但电针组HSP70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1)电针能改善IBS-D大鼠的内脏高敏感和腹泻症状。(2)电针可改善IBS-D大鼠结肠组织炎症反应。(3)电针可能通过HSP70表达,调节IBS-D大鼠结肠组织IFN-γ和IL-10水平。

宋雄[3](2021)在《丁艾脐贴丸联合加味资生颗粒治疗IBS-D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以丁艾脐贴丸联合加味资生颗粒的运用,探讨其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通过检测患者内脏敏感性、血清5羟色胺(5-HT)浓度,探讨其治疗的可能性机制,进一步丰富中医外治法联合内治法协同治疗IBS-D的临床理论,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本次研究纳入标准的120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者予口服马来酸曲美汀布胶囊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丁艾脐贴丸外敷和加味资生颗粒内服治疗,两组治疗疗程同为8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症状积分、病情严重程度(IBS-SSS)、内脏敏感指数(VSI)、肛管直肠感觉性指标(包括初始感觉阈值、排便感觉阈值、最大耐受量阈值)、血清5-HT浓度及安全性指标。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在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疗效对比: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症状总积分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症状总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的症状总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的积分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间对比,治疗组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IBS-SSS积分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IBS-SSS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的IBS-SSS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的积分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间对比,治疗组IBS-SSS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VSI积分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VSI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的VSI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的积分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间对比,治疗组VSI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肛管直肠感觉性指标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初始感觉阈值、排便感觉阈值、最大耐受量阈值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的初始感觉阈值、排便感觉阈值、最大耐受量阈值均较本组治疗前的阈值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间对比,治疗组初始感觉阈值、排便感觉阈值、最大耐受量阈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血清5-HT浓度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血清5-HT浓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的血清5-HT浓度均较本组治疗前的浓度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间对比,治疗组血清5-HT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安全性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现象。结论:1.丁艾脐贴丸联合加味资生颗粒能显着改善IBS-D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减轻病情严重程度,临床疗效佳,安全可靠。2.丁艾脐贴丸联合加味资生颗粒能够降低IBS-D患者的内脏高敏感性。

李定刚,韩愈杰,刘亚川,孙红祥,刘钟杰[4](2020)在《不同工艺来源的牛至提取物对小鼠大肠杆菌性腹泻防治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研究不同工艺来源的牛至提取物对大肠杆菌所致小鼠腹泻的防治作用,试验将Balb/c小鼠随机分成7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枫蓼肠胃康对照组、牛至水提物组、牛至挥发油组、牛至水油组合物组和牛至醇提物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小鼠灌胃生理盐水,枫蓼肠胃康对照组小鼠灌胃给予枫蓼肠胃康颗粒,牛至水提物组、牛至挥发油组、牛至水油组合物组和牛至醇提物组小鼠分别经口给予牛至水提物、牛至挥发油、牛至水油组合物、牛至醇提物,1 d 1次,连用5 d。末次给药30 min后,正常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小鼠腹腔注射大肠杆菌O101菌液(浓度为4.0×108 cfu/mL),注射量为按体重0.2 mL/10 g。观察小鼠精神状态、腹泻情况及十二指肠组织形态学变化,计算稀便率、稀便级、腹泻指数和腹泻率,评价不同工艺制备的牛至提取物对小鼠腹泻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枫蓼肠胃康对照组和牛至不同提取物组小鼠精神状态明显优于模型对照组,并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腹泻时间延后情况,其中牛至挥发油组、水油组合物组小鼠精神状态最佳。牛至挥发油组、牛至水油组合物组小鼠腹泻率仅为40%,稀便率、平均稀便级和腹泻指数均低于牛至水提物组、牛至醇提物组及枫蓼肠胃康对照组,且以牛至水油组合物的药效最佳。枫蓼肠胃康颗粒和不同工艺来源的牛至提取物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肠杆菌所致十二指肠肠道损伤,改善小鼠肠道组织结构,其中以牛至水油组合物组小鼠肠组织损伤最小、结构最完整。说明牛至水油组合物对大肠杆菌所致小鼠腹泻防治效果最优。

戴义娟,王涛,初晨[5](2020)在《肠胃康颗粒联合质子泵抑制剂用于感染性腹泻患者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析肠胃康颗粒联合质子泵抑制剂用于感染性腹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马鞍山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感染性腹泻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研究对象用抗生素(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进行治疗,观察组研究对象除抗生素外,用枫蓼肠胃康颗粒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泮托拉唑)进行治疗,比较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症状改善时间、C反应蛋白(CRP)与白细胞计数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脱水纠正时间、退热时间、止泻时间等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用药后CRP与白细胞计数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性腹泻采取质子泵抑制剂联合枫蓼肠胃康颗粒进行治疗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能提升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能缩短疾病康复时间。

岳玲[6](2020)在《辣蓼对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炎症因子和CYP450酶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在现代规模化养殖中,畜禽腹泻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也是造成幼畜、幼禽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细菌性病原腹泻,具有发病率及死亡率高、传染性强等特点,严重制约着畜禽养殖业的发展。辣蓼(Polygonum hydropiper L.)为蓼科(Polygonaceae)蓼属(Polygonum)一年生草本植物,在兽医临床上,辣蓼水煎剂被广泛用于治疗仔猪或牛马属等动物的腹泻,效果明显、副作用小。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辣蓼水提液对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为进一步探究辣蓼抗腹泻的药理作用机制,本论文首先采用不同的方法建立大肠杆菌性腹泻模型,以小鼠的临床症状、不同肠段的病理组织学特征、炎症因子水平和肠黏膜修复因子mRNA的表达量为评价指标,筛选稳定可靠的造模方法。其次,考察了辣蓼水提液对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十二指肠和肝脏中炎症因子及细胞色素P450(CYPs)主要亚型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研究内容为深入探讨辣蓼抗大肠杆菌性腹泻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也为辣蓼的临床用药、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大肠杆菌性腹泻模型的建立:分别采用单次和多次腹腔注射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的方式诱导BALB/c小鼠腹泻。首次腹腔注射EPEC 4 h后,小鼠开始出现明显的腹泻现象,同时伴随精神倦怠、被毛竖立、粗糙,眼周分泌物增加等现象;剖检后发现小鼠胃内鼓气,肠内充满黄色稀薄内容物,且肠壁变薄,表明模型制备成功。采用HE染色法比较不同肠段(十二指肠、回肠和盲肠)的病理组织学特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中髓过氧化物酶(MPO)和不同肠段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不同肠段中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mRNA表达量。结果表明,成模第1 d:单次和多次感染组小鼠的十二指肠上皮细胞均出现坏死、凋亡,炎性细胞浸润及组织水肿现象,回肠和盲肠可见炎性细胞浸润或者渗出;各段肠组织中炎症因子(MPO、TNF-α、IL-1β)水平和黏膜修复因子(PCNA、TGF-β1、EGFR)mRNA的表达均显着上升,证实腹泻模型制备成功。单次感染组小鼠在成模后第6 d时:除十二指肠可见轻微的毛细血管充血以及炎性细胞浸润之外,回肠和盲肠结构基本无明显异常;MPO、TNF-α和IL-1β的含量趋于正常水平;各段肠组织中PCNA、TGF-β1和EGFR mRNA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多次感染组小鼠在成模后第9 d时:十二指肠病理学特征仍然明显,可见炎性细胞浸润,明显水肿等现象,回肠可见部分毛细血管充血或炎性细胞浸润,盲肠无明显异常。血清MPO和十二指肠TNF-α和IL-1β的含量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回肠和盲肠中TNF-α的含量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但IL-1β的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十二指肠中PCNA、TGF-β1和EGFR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P<0.05);回肠中EGFR和盲肠中PCNA的mRNA表达量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P<0.05),回肠和盲肠中TGF-β1、回肠中PCNA和盲肠中EGFR的mRNA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综上,单次注射大肠杆菌建立的腹泻模型具有一定的自愈性,而多次注射大肠杆菌的方法可明显延长疾病周期,维持腹泻模型的稳定性。与回肠和盲肠相比,十二指肠在攻菌后损伤严重,作为主要病变部位更适宜作为研究材料进行后续的药理机制的探索。2.辣蓼对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盐酸恩诺沙星组(5 mg·kg-1)、辣蓼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5 g·kg-1、10 g·kg-1,以生药量计)。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多次腹腔注射EPEC的方法建立腹泻模型。于造模前两天各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每天给药2次,模型组和正常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采用HE染色法观察十二指肠和肝脏的病理组织学特征,ELISA法检测十二指肠和肝脏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的含量,qRT-PCR法检测TNF-α、IL-1β、IL-6、LIF的mRNA表达量。结果表明,模型组小鼠十二指肠上皮细胞出现坏死、凋亡,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及组织水肿,肝脏细胞可见坏死、炎性细胞浸润、组织增生及出血等;十二指肠和肝脏中TNF-α、IL-1β、IL-6及LIF的含量及mRNA的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1,P<0.05)。经辣蓼水提液干预后,腹泻小鼠临床症状逐渐减轻,十二指肠及肝脏的损伤均得到缓解。辣蓼水提液可显着降低腹泻小鼠十二指肠和肝脏中TNF-α、IL-1β、IL-6及LIF的含量及mRNA的表达量(P<0.01,P<0.05),且呈一定剂量关系。提示辣蓼可能通过降低体内炎症因子的水平,减轻十二指肠及肝脏的损伤,从而发挥抗腹泻的作用。3.辣蓼对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细胞色素P450酶表达的影响:通过qRT-PCR、ELISA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小鼠十二指肠和肝脏组织中细胞色素P450(CYPs:CYP1A1、CYP1B1、CYP2B9、CYP2B10、CYP2C29、CYP2J6、CYP2S1、CYP3A11、CYP4A10及CYP4B1)的表达。qRT-PCR实验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十二指肠中CYP1A1、CYP2B9、CYP2B10、CYP2C29、CYP2S1、CYP3A11及CYP4A10 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CYP1B1mRNA表达显着上调(P<0.01),CYP2J6和CYP4B1 mRNA表达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肝脏中除CYP4B1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1)外,其余CYPs mRNA表达量变化趋势与十二指肠一致。与模型组相比,辣蓼水提液可明显回调十二指肠和肝脏中CYPs的mRNA水平(P<0.01,P<0.05),且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ELISA实验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十二指肠中CYP2B9和CYP3A11的蛋白含量明显下降(P<0.01,P<0.05),CYP4B1的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肝脏中CYP2B9、CYP3A11和CYP4B1的蛋白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辣蓼可明显提高十二指肠和肝脏中CYP2B9、CYP3A11和CYP4B1的蛋白水平(P<0.01,P<0.05),且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十二指肠和肝脏中CYP1A1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CYP1B1的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0.01);辣蓼水提液可明显上调CYP1A1、下调CYP1B1的蛋白表达(P<0.01,P<0.05)。综上,在大肠杆菌感染状态下,小鼠十二指肠和肝脏中CYPs mRNA和蛋白表达量普遍降低,辣蓼对CYPs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

周腊梅[7](2020)在《基于“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论治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研究 ——附清肠汤治疗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热泻证)60例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清肠汤的临床疗效,初步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治疗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热泻证)拓展新思路,为“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的病机十九条补充完善治法方药,以满足中医药的特色及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的需要。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门诊就诊的热泻型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6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采取随机、对照的方法,实验组给予清肠汤汤剂口服,对照组予以葛根芩连微丸口服治疗,总疗程为4天,观察各组治疗前后自身和两组间在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等方面的改善程度及不良反应,初步评价清肠汤治疗本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1)中药汤剂组及中成药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3.3%,治愈13例,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2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治愈5例,显效9例,有效11例,无效5例,经SPSS统计软件相关检验(秩和检验),两组差异具有意义(P<0.05),中药清肠汤汤剂组治疗作用优于中成药葛根芩连微丸组。(2)两研究组患儿经治疗后主症评分、次症评分、中医证候总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经秩和检验,P均小于0.05,提示两组治疗药物均能改善热泻患儿的症状。(3)两组患儿在治疗后对主症评分、次症评分、中医证候总评分等方面予以对比,除粪便气味、食欲不振/呕吐、肛门发红等方面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外,余症状实验组积分均低于对照组,且经秩和检验,P均小于0.05,说明清肠汤改善热泻患儿的主症及部分次症效果优于中成药葛根芩连微丸组。(4)两研究组患儿在改善相关实验室结果方面,经治疗后粪便实验室检查异常例数明显减少,但两组间对比,经卡方检验,P大于0.05,提示两组药物均可治疗患儿粪便常规的异常,但两者效果相当。(5)两研究组患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提示两组药物均是安全的。结论:根据“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理论自拟的清肠汤治疗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热泻证)在改善症状、体征等方面效果显着,且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张亚辉[8](2019)在《鹳榆止泻散对小鼠大肠杆菌性腹泻的治疗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鹳榆止泻散是在临床经验基础上根据中兽医学理论拟定的中药复方,由老鹳草、地榆、苦豆草、甘草等组成,用于防治畜禽湿热泄泻效果确实。大肠杆菌病是畜禽养殖中的常见传染病,可降低畜禽生产性能甚至导致畜禽大量死亡,给畜禽养殖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本文首先检测鹳榆止泻散体外抗菌活性,然后通过建立小鼠大肠杆菌性腹泻模型,并给予小鼠不同剂量的鹳榆止泻散煎剂对其进行治疗,以探讨鹳榆止泻散对大肠杆菌性腹泻的治疗效果,为鹳榆止泻散新药研究提供资料。本研究具体方法及结果如下:1.鹳榆止泻散及部分单味中药、郁金散、白头翁汤等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10株细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结果显示:地榆、老鹳草及3个复方对10株受试菌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在鹳榆止泻散中,地榆的广谱抑菌效果最好,其次是老鹳草,苦豆草较弱,甘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效果较好。鹳榆止泻散与两个治疗腹泻疾病的清热解毒经典方剂郁金散和白头翁汤相比,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抑菌活性弱于郁金散,与白头翁汤相当。2.SPF级BABL/C雄性小鼠60只,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利用腹腔注射大肠杆菌的方法复制小鼠腹泻模型,观察小鼠临床症状变化,检测小鼠体重、脏器指数,对盲肠菌群进行选择培养并计数。结果显示:腹腔注射浓度为4.9×107CFU/ml大肠杆菌可以成功建立小鼠腹泻模型;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显着下降,盲肠内肠杆菌和肠球菌数目显着升高(P<0.05),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显着降低(P<0.05),脾脏、肝脏、肺脏的脏器指数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鹳榆止泻散治疗组小鼠临床症状减轻,腹泻率降低,体重回升,肠道菌群数目、脾脏指数明显恢复(P<0.05)。3.小鼠血常规指标及炎症因子的水平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明显升高(P<0.05),淋巴细胞百分比(LY%)降低(P>0.05),血浆中IL-6、IL-10、TNF-α、IFN-γ等细胞因子水平显着升高(P<0.05),小肠组织中MPO活力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鹳榆止泻散治疗组小鼠上述指标分别回升或下降,接近对照组,其中高剂量组小鼠NE%、IL-6、IL-10、TNF-α水平显着下降(P<0.05)。4.小鼠十二指肠病理切片观察以及黏膜修复因子PCNA和EGFR的表达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十二指肠组织结构损伤,模型组、高、中、低剂量组PCNA和EGFR表达增强,且高剂量组显着强于对照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鹳榆止泻散治疗组十二指肠组织病理变化减轻或基本恢复,高、中、低剂量组PCNA和EGFR表达均增强,且高剂量组PCNA表达显着强于模型组(P<0.05)。综上所述,鹳榆止泻散对临床常见致病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鹳榆止泻散能够不同程度缓解腹泻小鼠临床症状,调节肠道菌群状态、恢复血常规指标,回调大肠杆菌腹泻小鼠IL-6、IL-10、TNF-α、IFN-γ和MPO水平,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增强十二指肠组织PCNA和EGFR蛋白表达,促进肠黏膜损伤修复。

周鸿云[9](2019)在《基于“五味合化”理论研究人参乌梅汤加味及其性味拆方对腹泻模型大鼠结肠差异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基于“五味合化”理论,采用全基因芯片技术探索人参乌梅汤加味(酸甘化阴法)对腹泻模型大鼠结肠差异基因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84只幼龄SD大鼠适应性喂养2d后,随机抽取12只为空白组(A组),予以生理盐水灌胃(30ml/kg,1次/d)。剩余72只为造模组,参考文献方法,采用苦寒泻下、劳倦力竭复合方法制作腹泻模型。予以25%番泻叶灌胃(20ml/kg,1次/d);灌胃30min后,大鼠入水游泳(水深40cm,水温30℃,尾部负重约其体重5%铅丝),至力竭(大鼠鼻尖没水5s)后捞出烘干;连续造模21d。参考文献方法评定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西药组(D组)、全方组(人参乌梅汤加味全方,E组)、去甘味药组(人参乌梅汤加味去甘味药,F组)、去酸味药组(人参乌梅汤加味去酸味药,G组)、去辛味药组(人参乌梅汤加味去辛味药,H组),每组12只;分别予以生理盐水(30ml/kg,1次/d)、5%妈咪爱(0.7g/kg,1次/d)、人参乌梅汤加味全方、人参乌梅汤加味去甘味药、人参乌梅汤加味去酸味药、人参乌梅汤加味去辛味药(各中药组用法均为35g/kg,1次/d)灌胃,连续干预7d。观察造模及干预过程中大鼠一般情况。干预7d后处死大鼠,分别取材送检。(1)取结肠组织经10%甲醛固定液固定,常规HE染色,组织切片光镜下观察结肠病理形态。(2)取结肠组织经RNA保存液固定,进行RNA抽提、质检、纯化、放大标记后,采用Agilent大鼠全基因4*44K芯片进行杂交扫描,对芯片原始数据归一化处理后统计筛选各组间差异基因(FC≥2,p<0.05);采用GO功能、KEGG pathway富集分析方法对差异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阐释差异基因相关生物功能。(3)筛选组间重叠差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验证芯片实验结果,并统计分析。结果:(1)结肠病理形态观察:西药组、全方组可有效缓解腹泻大鼠一般表现和腹泻情况,并能明显改善腹泻大鼠结肠粘膜溃疡、充血、水肿、炎性浸润等反应,对粘膜具有促损伤修复能力;去甘味药组、去酸味药组、去辛味药组肠粘膜损伤表现不同程度改善,损伤程度较模型组轻。(2)全基因芯片实验及生物信息学分析:(1)模型组与空白组相较,获得差异基因34个,其中上调基因10个,下调基因24个;GO富集获得123个条目,其中生物学过程92条(显着富集(p<0.05)44条),主要涉及离子转运、离子稳态、发育调节、细胞分化、信号转导、细胞增殖等;pathway富集获取21条通路,主要涉及肥厚型心肌病(HCM)、心肌收缩、MAPK信号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钙信号通路等。(2)西药组与模型组相较,获取差异基因16个,其中上调基因6个,下调基因10个;GO富集获得5个条目,其中生物过程2条(无显着富集),涉及细胞过程调节;pathway富集获得2条通路,涉及嗅觉转导、RNA降解。(3)全方组与模型组相较,获得差异基因51个,其中上调基因17个,下调基因34个;GO富集获得125个条目,其中生物过程80条(显着富集12条),主要涉及损伤反应、信号转导、转录调控等;pathway富集获得21条通路,主要涉及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嗅觉转导、赖氨酸降解、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味觉转导、钙信号通路等。(4)去甘味药组与模型组相较,获得差异基因45个,其中上调基因19个,下调基因26个;GO富集获得72个条目,其中生物过程35条,主要涉及对其他有机体的反应、对外部生物刺激的反应等;pathway富集获得37条通路,主要涉及吞噬、嗅觉转导等。(5)去酸味药组与模型组相较,获得差异基因145个,其中上调基因71个,下调基因74个;GO富集获得411个条目,其中生物学过程306条,主要涉及脂质代谢过程的负调控、对干扰素-γ的反应等;pathway富集获得53条通路,主要涉及原发性免疫缺陷、胞质DNA传感通路等。(6)去辛味药组与模型组相较,获得差异基因126个,其中上调基因52个,下调基因74个;GO富集获得574个条目,其中生物学过程439条,主要涉及雄激素生物合成过程、C21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过程等;pathway富集获得73条通路,主要涉及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色氨酸代谢等。与模型组相较,各拆方组获得差异基因参与的生物功能以去辛味药组最多,各拆方组获得的差异基因及参与的生物功能与全方组比较同时存在相似和不同;所有中药组差异基因及涉及的生物过程、通路均多于西药组。各拆方组与全方组相较,去辛味药组差异基因最少。(3)RT-PCR验证实验:筛选出Nlrp6、Tmem66、Gng10、Shc1、Ctnnb1、Trpm7、Vamp7、Gnas作为验证基因。验证基因经扩增后的整体表达趋势与基因芯片实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验证基因经扩增后,与空白组相较,模型组中Gng10、Trpm7差异有统计学(p<0.05),表达上调;与模型组相较,全方组中Nlrp6、Tmem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达下调;且均与芯片实验结果一致。结论:(1)人参乌梅汤加味对腹泻模型大鼠结肠粘膜具有促损伤修复作用。(2)提示腹泻具有多基因、多途径的发病特点。CHRNA7下调影响钙离子调控,CACNA2D3下调、IL1R2上调影响MAPK信号通路,可能参与腹泻的发生发展。(3)初步证明人参乌梅汤加味(酸甘化阴法)可通过调控腹泻模型大鼠结肠差异基因的表达发挥益气生津止泻效应。人参乌梅汤加味复方可能通过下调F2RL3、GHR影响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途径,上调SUV39H2影响赖氨酸降解途径,下调XPNPEP2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途径发挥治疗效应。(4)结合课题组前期人参乌梅汤加味复方指纹图谱研究基础,提示酸味药+甘味药的配伍合化作用是人参乌梅汤加味复方发挥止泻效应的主要物质基础,并体现了中药复方多成分、多基因、多途径的复杂作用特征。(5)RT-PCR验证实验证实基因芯片实验结果可靠,将Gng10、Trpm7、Nlrp6、Tmem66作为腹泻发病及治疗的分子靶点研究具有一定的潜在价值。

刘皓文[10](2019)在《肠胃康促进结直肠癌术后快速康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中药方剂肠胃康在结直肠癌术后快速康复治疗过程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口服中药汤剂肠胃康快速康复组(A组,以下称试验组),常规快速康复组(B组,以下称对照组)。对照组20例,采用我院常规快速康复治疗;试验组2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术后6h可以进水时,少量多次口服肠胃康中药,口服中药逐渐加量至200ml 1天3次。检测记录患者术后肛门开始排气和排便时间、术后NRS疼痛评分、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等相关数据,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两组治疗方案的疗效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两组受试者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试验组短于对照组(P<0.01);术后第一次排便时间,试验组短于对照组(P<0.01);术后住院天数比较,试验组少于对照组(P<O.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3天胃肠道功能恢复分级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者的术后第1-5天的NRS疼痛评分逐渐减少,对照组及试验组术后第一天疼痛评分P>0.05,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第2-5天,两组受试者NRS疼痛评分P值均小于0.05,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两组并发症比较,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例为5%,1例肺部感染,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1例肺部感染,1例吻合口瘘,经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中药汤剂肠胃康在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快速康复的应用中安全有效,服用后无明显毒副作用及药物不良反应,未增加术后并发症风险,能有效促进患者快速恢复,尤其是肠道功能的恢复,能有效缓解患者结直肠癌术后的疼痛,能进一步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二、“肠胃康”防治动物细菌性腹泻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肠胃康”防治动物细菌性腹泻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蓼耳胃肠宁颗粒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蓼耳胃肠宁颗粒中主要药物研究进展
        1.1 辣蓼研究进展
        1.1.1 辣蓼的抗炎作用
        1.1.2 辣蓼的抗氧化作用
        1.1.3 辣蓼的抗菌作用
        1.1.4 辣蓼的其他作用
        1.2 牛耳枫研究进展
        1.2.1 牛耳枫的抗炎作用
        1.2.2 牛耳枫的抗氧化作用
        1.2.3 牛耳枫的抗肿瘤作用
        1.2.4 牛耳枫的抗胆碱酯酶作用
        1.2.5 牛耳枫的抗菌杀虫作用
    2 枫蓼制剂治疗急性胃肠炎的研究进展
        2.1 减轻炎症反应
        2.2 解痉与镇痛
        2.3 影响胃液分泌与减缓小肠蠕动
    3 犬急性胃肠炎
        3.1 犬急性胃肠炎的病因及机制
        3.2 犬急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
        3.3 犬急性胃肠炎的治疗方法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蓼耳胃肠宁颗粒药效作用研究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试验药物
        1.3 试验试剂与耗材
    2 方法
        2.1 药物剂量换算
        2.2 试验用药的制备
        2.2.1 羧甲基纤维素钠混悬液的制备
        2.2.2 小鼠所用药液的制备
        2.2.3 大鼠所用药液的制备
        2.2.4 番泻叶水煎剂的制备
        2.2.5 大黄水煎剂的制备
        2.3 蓼耳胃肠宁颗粒的镇痛作用研究
        2.4 蓼耳胃肠宁颗粒的止泻作用研究
        2.5 蓼耳胃肠宁颗粒的抗炎作用研究
        2.6 蓼耳胃肠宁颗粒对小肠蠕动的调节作用研究
        2.7 蓼耳胃肠宁颗粒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研究
    3 数据分析
    4 结果
        4.1 蓼耳胃肠宁颗粒对醋酸致小鼠扭体疼痛的影响
        4.2 蓼耳胃肠宁颗粒对番泻叶致小鼠腹泻的影响
        4.3 蓼耳胃肠宁颗粒对大鼠足趾肿胀的影响
        4.3.1 蓼耳胃肠宁颗粒对大鼠足趾厚度的影响
        4.3.2 蓼耳胃肠宁颗粒对大鼠足趾肿胀率和肿胀抑制率的影响
        4.4 蓼耳胃肠宁颗粒对大黄致小鼠小肠蠕动亢进的影响
        4.5 蓼耳胃肠宁颗粒对乙醇致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影响
    5 讨论
        5.1 蓼耳胃肠宁颗粒的镇痛作用
        5.2 蓼耳胃肠宁颗粒的止泻作用
        5.3 蓼耳胃肠宁颗粒的抗炎作用
        5.4 蓼耳胃肠宁颗粒对小肠蠕动的调节作用
        5.5 蓼耳胃肠宁颗粒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
    6 小结
第三章 蓼耳胃肠宁颗粒对大鼠急性胃肠炎作用机制探究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试验药物
        1.3 试验试剂与耗材
        1.4 试验仪器
    2 方法
        2.1 药物剂量换算
        2.2 试验用药的制备
        2.2.1 羧甲基纤维素钠混悬液的制备
        2.2.2 大鼠所用药液的制备
        2.2.3 造模剂的制备
        2.3 分组、造模与给药
        2.3.1 体态观察
        2.3.2 剖检观察
        2.3.3 大鼠胃、肠组织内TNF-α、IL-4、IL-6和IL-10 含量检测
        2.3.4 大鼠胃、肠组织JAK2、STAT3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检测
    3 数据分析
    4 结果
        4.1 体态观察
        4.2 剖检观察
        4.2.1 大鼠胃组织损伤情况
        4.2.2 大鼠肠组织损伤情况
        4.3 大鼠胃、肠组织内TNF-α、IL-4、IL-6和IL-10 含量检测结果
        4.3.1 大鼠胃组织内炎症因子表达情况
        4.3.2 大鼠肠组织内炎症因子表达情况
        4.4 大鼠胃、肠组织内JAK2和STAT3 相对表达量检测结果
        4.4.1 大鼠胃组织内JAK2和STAT3 相对表达水平
        4.4.2 大鼠肠组织内JAK2和STAT3 相对表达水平
    5 讨论
        5.1 蓼耳胃肠宁颗粒对急性胃肠炎大鼠治疗情况
        5.2 蓼耳胃肠宁颗粒对急性胃肠炎大鼠胃、肠组织内炎症因子的影响
        5.3 蓼耳胃肠宁颗粒对急性胃肠炎大鼠胃、肠组织内JAK2、STAT3mRNA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
    6 小结
第四章 蓼耳胃肠宁颗粒治疗犬急性胃肠炎临床应用研究
    1 材料
        1.1 病例来源
        1.2 检测试剂
        1.3 仪器设备
    2 典型病例的诊断与治疗
        2.1 病例1
        2.1.1 临床症状
        2.1.2 实验室检查
        2.1.3 诊断
        2.1.4 治疗与观察
        2.2 病例2
        2.2.1 临床症状
        2.2.2 实验室检查
        2.2.3 诊断
        2.2.4 治疗与观察
        2.3 病例3
        2.3.1 临床症状
        2.3.2 实验室检查
        2.3.3 诊断
        2.3.4 治疗与观察
        2.4 病例4
        2.4.1 临床症状
        2.4.2 实验室检查
        2.4.3 诊断
        2.4.4 治疗与观察
        2.5 病例5
        2.5.1 临床症状
        2.5.2 实验室检查
        2.5.3 诊断
        2.5.4 治疗与观察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热休克蛋白70在电针治疗IBS-D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IBS-D模型建立
        2.2 动物模型评价
        2.3 干预方法
        2.4 干预后症状评估
        2.5 实验样本采集
        2.6 指标检测
        2.7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动物模型评价结果
        1.1 大鼠一般情况比较
        1.2 体质量比较
        1.3 内脏敏感性比较
        1.4 腹泻指数比较
    2 干预后症状评估结果
        2.1 干预期体质量增长量比较
        2.2 干预后内脏敏感性比较
        2.3 干预后腹泻指数比较
    3 指标检测结果
        3.1 结肠组织IFN-γ和IL-10表达比较
        3.2 结肠组织HSP70 mRNA表达比较
        3.3 结肠组织HSP70蛋白表达比较
讨论
    1 IBS-D临床现状
    2 现代医学对IBS-D的认识
    3 中医对IBS-D的认识
        3.1 中医病因病机
        3.2 针灸治疗IBS的作用机制
        3.3 足三里穴选择依据
    4 动物模型讨论
        4.1 IBS-D动物模型选择
        4.2 内脏敏感性评价标准
    5 实验结果讨论
        5.1 动物模型评价结果分析
        5.2 干预后症状评估结果分析
        5.3 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丁艾脐贴丸联合加味资生颗粒治疗IBS-D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西医对IBS-D的研究概况
        1.1 IBS-D的定义和流行病学
        1.2 IBS-D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3 IBS-D的治疗
    2 中医对IBS-D的研究概况
        2.1 中医病名认识
        2.2 IBS-D的中医病因
        2.3 IBS-D的中医病机
        2.4 IBS-D中医诊断标准
        2.5 IBS-D的中医药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2.7 中止标准
        2.8 脱落及中止病例处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指标
    4 疗效判定标准
    5 统计学方法
    6 研究结果
        6.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6.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6.3 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对比
        6.4 两组IBS-SSS积分对比
        6.5 两组VSI积分对比
        6.6 两组肛管直肠感觉性指标对比
        6.7 两组血清5-HT浓度对比
        6.8 安全性对比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立题依据
    2 治法组方分析方解
        2.1 外治方
        2.2 内服方
    3 对照药物解析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治疗前分析
        4.2 治疗后结果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5.1 不足之处
        5.2 未来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不同工艺来源的牛至提取物对小鼠大肠杆菌性腹泻防治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和菌株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1.3 试验药物
2 方法
    2.1 牛至提取物的制备
        2.1.1 牛至水提物的制备
        2.1.2 牛至挥发油包合物的制备
        2.1.3 牛至水油组合物的制备
        2.1.4 牛至醇提物的制备
    2.2 试验动物分组和处理
    2.3 精神状态观察
    2.4 腹泻指标考察
    2.5 小鼠十二指肠切片的制备与观察
    2.6 数据的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鼠精神状态的观察
    3.2 不同牛至提取物对小鼠大肠杆菌性腹泻的影响
    3.3 不同牛至提取物对大肠杆菌腹泻小鼠肠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4 讨论

(5)肠胃康颗粒联合质子泵抑制剂用于感染性腹泻患者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与剔除标准
    1.6 治疗方法
    1.7 观察指标
    1.8 疗效判定标准
    1.9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2.2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2.3 2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2.4 2组患者CRP指标、白细胞计数比较
3 讨论

(6)辣蓼对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炎症因子和CYP450酶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大肠杆菌性腹泻的发病机制
        1.2.2 中草药抗腹泻作用机制
        1.2.3 炎症状态下细胞因子对CYPs的调节
    1.3 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大肠杆菌性腹泻模型的建立
    2.1 仪器与材料
        2.1.1 仪器
        2.1.2 试剂
        2.1.3 菌种
        2.1.4 动物
    2.2 实验方法
        2.2.1 培养基的制备
        2.2.2 大肠杆菌菌悬液的制备
        2.2.3 大肠杆菌性腹泻模型的建立
        2.2.4 样本采集与处理
        2.2.5 小鼠临床症状的观察
        2.2.6 小鼠肠组织形态学的观察
        2.2.7 ELISA法检测血清及肠组织中炎症因子的含量
        2.2.8 q RT-PCR法检测肠黏膜修复因子的m RNA的表达水平
        2.2.9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小鼠临床症状及DAI评分
        2.3.2 小鼠脏器指数的变化
        2.3.3 肠道病理组织学特征分析
        2.3.4 炎症因子的含量测定
        2.3.5 肠黏膜修复因子的表达
    2.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辣蓼对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十二指肠和肝脏病理学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3.1 仪器与材料
        3.1.1 仪器
        3.1.2 试剂
        3.1.3 菌种
        3.1.4 动物
        3.1.5 药材
    3.2 实验方法
        3.2.1 大肠杆菌菌悬液的制备
        3.2.2 药液的制备
        3.2.3 动物分组、造模及给药
        3.2.4 样本采集与处理
        3.2.5 小鼠临床症状的观察
        3.2.6 小鼠十二指肠和肝脏组织形态学的观察
        3.2.7 ELISA法检测十二指肠和肝脏中炎症因子的含量
        3.2.8 q RT-PCR法检测十二指肠和肝脏中炎症因子m RNA水平
        3.2.9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辣蓼水提液对小鼠临床症状及DAI评分的影响
        3.3.2 辣蓼水提液对小鼠十二指肠和肝脏病理组织学特征的影响
        3.3.3 十二指肠和肝脏中炎症因子的含量
        3.3.4 十二指肠和肝脏中炎症因子的mRNA水平
    3.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辣蓼对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十二指肠和肝脏中CYPS的影响
    4.1 仪器与材料
        4.1.1 仪器
        4.1.2 试剂
        4.1.3 菌种
        4.1.4 动物
        4.1.5 药材
    4.2 实验方法
        4.2.1 大肠杆菌菌悬液的制备
        4.2.2 药液的制备
        4.2.3 动物分组、造模及给药
        4.2.4 样本采集与处理
        4.2.5 q RT-PCR法检测十二指肠和肝脏中CYPs的 m RNA水平
        4.2.6 ELISA法检测十二指肠和肝脏中CYPs的蛋白含量
        4.2.7 Western Blot法检测十二指肠和肝脏中CYPs的蛋白表达
        4.2.8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十二指肠和肝脏中CYPs的m RNA水平
        4.3.2 十二指肠和肝脏中CYP2B9、CYP3A11、CYP4B1 的蛋白含量
        4.3.3 十二指肠和肝脏中CYP1A1、CYP1B1 的蛋白表达
    4.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基于“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论治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研究 ——附清肠汤治疗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热泻证)6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2.试验药物及用法
        2.1 治疗组给药方案:
        2.2 对照组给药方案
        2.3 调护及基础治疗
    3.临床观察
        3.1 观察方法
        3.2 观察项目
        3.3 疗效评判相关标准
        3.4 安全性评价标准
        3.5 统计学处理方法
    4.统计结果
        4.1 基线结果相关分析
        4.2 治疗效果比较
        4.3 安全性分析
        4.4 实验结果总结
第二部分 对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的理论研究
    1.中医学对小儿泄泻的认识及研究
        1.1 泄泻的病名认识
        1.2 病因病机
        1.3 辩证论治
    2.现代医学对于急性感染性腹泻的认识
        2.1 急性感染性腹泻的概述
        2.2 现代医学对急性感染性腹泻病因认识
        2.3 现代医学对急性感染性腹泻发病机制的认识
        2.4 急性感染性腹泻的治疗
    3.讨论
        3.1 从“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论治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的立题依据
        3.2 立法、组方分析
        3.3 单药解析
        3.4 对照组药物选择
第三部分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 清肠汤临床观察研究表
附录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附件3 综述 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中医诊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鹳榆止泻散对小鼠大肠杆菌性腹泻的治疗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动物腹泻病研究现状
        1.1 动物腹泻模型的研究
        1.1.1 药物性腹泻模型
        1.1.2 感染性腹泻模型
        1.1.3 抗生素相关腹泻模型
        1.1.4 溃疡性结肠炎腹泻模型
        1.1.5 应激性腹泻模型
        1.1.6 中兽医证候腹泻模型
        1.2 动物大肠杆菌病研究
        1.2.1 禽大肠杆菌病研究
        1.2.2 猪大肠杆菌病研究
        1.2.3 牛大肠杆菌病研究
        1.3 中药防治动物腹泻研究
    2 鹳榆止泻散相关中药药理研究
        2.1 老鹳草药理作用研究
        2.2 地榆药理作用研究
        2.3 苦豆草药理作用研究
        2.4 小茴香药理作用研究
        2.5 甘草的药理作用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鹳榆止泻散体外抑菌效果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药物
        2.1.2 菌株
        2.1.3 培养基
        2.1.4 主要仪器
        2.1.5 药液制备
        2.1.6 菌悬液的制备
        2.1.7 抑菌圈直径测定
        2.1.8 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
        2.1.9 最低杀菌浓度(MBC)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抑菌圈直径测定结果
        2.2.2 各中药及复方MIC测定结果
        2.2.3 各中药及复方MBC测定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鹳榆止泻散对大肠杆菌腹泻小鼠的治疗效果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3.1.2 中药制备
        3.1.3 试验菌株及菌液制备
        3.1.4 腹泻模型预试验
        3.1.5 试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3.1.6 临床观察
        3.1.7 小鼠肠道细菌选择培养
        3.1.8 小鼠脏器指数测定
        3.1.9 数据统计
    3.2 结果
        3.2.1 腹泻模型预试验结果
        3.2.2 临床观察
        3.2.3 小鼠体重增长情况
        3.2.4 肠道菌群培养结果
        3.2.5 小鼠脏器指数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鹳榆止泻散对大肠杆菌腹泻小鼠血液生理指标及炎症相关因子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4.1.2 中药制备
        4.1.3 菌种及大肠杆菌液制备
        4.1.4 动物处理及分组
        4.1.5 小鼠血常规检测
        4.1.6 炎症相关因子及MPO检测
    4.2 结果
        4.2.1 血常规检测结果
        4.2.2 小鼠血浆细胞因子IL-6、TNF-α含量检测
        4.2.3 小鼠血浆细胞因子IFN-γ、IL-10 含量检测
        4.2.4 小鼠肠道组织MPO水平检测
    4.3 讨论
        4.3.1 鹳榆止泻散对小鼠大肠杆菌性腹泻血常规的影响
        4.3.2 鹳榆止泻散对小鼠大肠杆菌性腹泻炎症相关因子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鹳榆止泻散对大肠杆菌腹泻小鼠肠道组织形态及黏膜修复因子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5.1.2 采样
        5.1.3 试剂配置
        5.1.4 HE组织切片制备
        5.1.5 免疫组化切片制作
        5.1.6 免疫组化结果统计
    5.2 结果分析
        5.2.1 小鼠十二指肠组织病理切片
        5.2.2 小肠组织中PCNA免疫组化结果
        5.2.3 小肠组织EGFR免疫组化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附件

(9)基于“五味合化”理论研究人参乌梅汤加味及其性味拆方对腹泻模型大鼠结肠差异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药药性理论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 中药药性理论的内涵
        1.2 “五味合化”的性味配伍理论
        1.3 酸甘化阴法的研究价值
    2 小儿腹泻病的中西医认识及研究进展
        2.1 祖国医学对小儿腹泻病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2 西医对小儿腹泻病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3 人参乌梅汤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3.1 人参乌梅汤的历史渊源
        3.2 人参乌梅汤的临床实践
        3.3 人参乌梅汤的实验研究
    4 现代生物分子技术在中药复方的研究应用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人参乌梅汤加味及其性味拆方作用腹泻模型大鼠结肠病理形态学观察实验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用药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
        2.2 药物制备
        2.3 模型制备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观察
        3.2 结肠病理形态学观察
        4 小结
    实验二 人参乌梅汤加味及其性味拆方干预的腹泻模型大鼠结肠全基因芯片实验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用药
        1.3 主要仪器
        1.4 主要试剂
        2 方法
        2.1 分组
        2.2 药物及模型制备
        2.3 实验取材
        2.4差异基因筛选实验
        2.5 统计分析
        2.6 芯片质控
        3 结果
        3.1 总RNA质检结果
        3.2 芯片实验结果质控
        3.3 芯片荧光信号扫描图片结果
        3.4 芯片数据结果质量评价
        3.5 差异基因筛选结果
        4 小结
    实验三 人参乌梅汤加味及其拆方干预的腹泻大鼠结肠差异表达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1 实验方法
        2 实验步骤
        3 结果
        3.1 差异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
        3.2 差异基因KEGG pathway富集分析结果
        4 小结
    实验四 人参乌梅汤加味及其拆方干预的腹泻模型大鼠结肠基因芯片实验结果实时荧光PCR验证实验
        1 实验用品
        1.1 实验样品
        1.2 Real-time PCR验证差异基因筛选
        1.3 主要仪器
        1.4 主要试剂
        1.5 引物
        2 实验方法
        2.1 RNA抽提
        2.2 RNA质检
        2.3 反转录
        2.4 SYBR Green qPCR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RNA质检结果
        3.2 RT-PCR验证结果
        3.3 验证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4 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
    1 腹泻动物模型的制备
        1.1 腹泻模型动物选择
        1.2 腹泻疾病模型制备的常用药物及方法
        1.3 腹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制备方法
        1.4 课题组前期动物腹泻模型研究
    2 人参乌梅汤加味组方理论
        2.1 人参乌梅汤加味立论及方解
        2.2 人参乌梅汤加味的效应评价
        2.3 人参乌梅汤加味的现代机制研究
    3 人参乌梅汤加味对幼龄腹泻大鼠结肠差异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3.1 基因芯片技术在腹泻病的应用
        3.2 全基因芯片实验结果讨论
        3.3 芯片实验RT-PCR验证结果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
创新性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2:全基因实验荧光芯片扫描图
    附件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肠胃康促进结直肠癌术后快速康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临床资料
    2.1 资料来源
    2.2 性别构成
    2.3 年龄构成
    2.4 诊断标准
        2.4.1 西医诊断标准
        2.4.2 结直肠癌TNM分期标准
        2.4.3 中医诊断标准
    2.5 纳入标准
    2.6 排除标准
    2.7 剔除及拟脱落标准
    2.8 中止试验标准
3.材料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分组
    3.2 材料准备
    3.3 治疗方法
        3.3.1 术前准备
        3.3.2 术中处理
        3.3.3 手术方式
        3.3.4 术后处理
    3.4 观察指标
        3.4.1 一般资料
        3.4.2 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
        3.4.3 胃肠功能恢复判定
        3.4.4 疼痛评价
        3.4.5 术后并发症
    3.5 技术路线图
4.统计结果与数据分析
    4.1 统计方法
    4.2 术后第一次排气、排便时间
    4.3 术后住院时间
    4.4 胃肠功能恢复判定
    4.5 术后疼痛评分
    4.6 术后并发症
5.讨论
    5.1 西医对结直肠癌的认识
        5.1.1 西医病因
        5.1.2 西医治疗进展
        5.1.2.1 手术治疗
        5.1.2.2 非手术治疗
    5.2 中医对结直肠癌的认识
        5.2.1 大肠的生理特点及其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5.2.1.1 大肠的生理特点
        5.2.1.2 大肠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5.2.2 结直肠癌的中医发病机制
        5.2.2.1 结直肠癌的中医病因
        5.2.2.2 结直肠癌的中医病机
        5.2.3 结直肠癌的术后病机特点
    5.3 肠胃康组成药物的药理及优点
    5.4 疼痛分析
    5.5 结直肠功能分析
    5.6 并发症分析
6.结论
7.问题与展望
    7.1 本课题存在的问题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肠胃康”防治动物细菌性腹泻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蓼耳胃肠宁颗粒药效学研究[D]. 武超.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
  • [2]热休克蛋白70在电针治疗IBS-D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D]. 陈柯.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丁艾脐贴丸联合加味资生颗粒治疗IBS-D的临床研究[D]. 宋雄.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不同工艺来源的牛至提取物对小鼠大肠杆菌性腹泻防治作用的研究[J]. 李定刚,韩愈杰,刘亚川,孙红祥,刘钟杰.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0(16)
  • [5]肠胃康颗粒联合质子泵抑制剂用于感染性腹泻患者的效果观察[J]. 戴义娟,王涛,初晨. 世界中医药, 2020(14)
  • [6]辣蓼对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炎症因子和CYP450酶表达的影响[D]. 岳玲.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7]基于“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论治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研究 ——附清肠汤治疗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热泻证)60例疗效观察[D]. 周腊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鹳榆止泻散对小鼠大肠杆菌性腹泻的治疗效果研究[D]. 张亚辉. 甘肃农业大学, 2019
  • [9]基于“五味合化”理论研究人参乌梅汤加味及其性味拆方对腹泻模型大鼠结肠差异基因表达的影响[D]. 周鸿云.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肠胃康促进结直肠癌术后快速康复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皓文.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伤胃康”防治动物细菌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