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针菇枣汁保健饮料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黄竞,孔宇,杨郑州,徐晓玲[1](2021)在《食用菌的保健功效及食用菌水果复合饮料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食用菌的保健功效及食用菌与水果复合饮料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分析和展望了食用菌水果复合饮料的研究前景,为拓宽食用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食用菌产品价值提供参考。
林启惠[2](2019)在《榆黄蘑工厂化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产量和销量在世界排名中遥遥领先,工厂化栽培成为趋势。榆黄蘑是一种食药兼用的大型真菌,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价值。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榆黄蘑进行人工驯化栽培以来,陆续有形成各个地区的榆黄蘑季节栽培模式,涉及工厂化生产较少,尚未形成规范的榆黄蘑工厂化栽培。本论文通过对榆黄蘑工厂化栽培过程中遇到的的一些相关难题进行摸索,试验结果如下:1、对经过预试验表现较好的6株菌株进行再次筛选,在工厂化栽培条件下比较各菌丝生长速度、菌丝长势和子实体生长情况。研究发现库藏编号P.LC0008的榆黄蘑菌丝长势好、生长周期短、生物学效率高、商品性高,可以作为后续试验的生产菌株。2、从对装袋方式(A)、装袋高度(B)、袋子对折口径(C)三个方面榆黄蘑装袋模式进行优化,比较不同处理对榆黄蘑成袋率和生物学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平面无气室、装袋高度为15cm、袋子对折口径为17cm时,平均生物学效率最高达70.87%。3、设计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表,考察原种菌龄、接种穴深度、接种穴直径对榆黄蘑菌丝长速的影响,筛选出适合榆黄蘑接种工艺的最佳处理,结果显示原种菌龄32d,接种穴深度14.5cm,接种穴直径2cm时菌丝的生长速度快,栽培周期短,一致性差最小。4、使用全因子试验设计初步推算出适合榆黄蘑生产的栽培料配比:为木屑52%、棉籽壳26%、麸皮14%、玉米粉6%,另外添加石膏1%、糖1%,含水量64%。根据初步推算的栽培料配方使用Design expert软件生成试验表格,拟合出各组分配料与平均单产关系的二次项方程,求解方程得到适宜榆黄蘑工厂化栽培配方即木屑50%、棉籽壳35%、麸皮10%、玉米粉3%、石膏1%、糖1%,控制含水量64%,出菇试验验证结果与预测平均单产接近,说明试验得到的模型比较可靠,适合P.LC0008榆黄蘑的实际生产应用。5、比较榆黄蘑不同开口出菇处理方式,筛选出适合榆黄蘑P.LC0008菌株的开口出菇方式为:去套环墙式出菇。出菇率97.92%,平均单产最高为297.53g,子实体朵型圆整,开片均匀,商品性高。6、从控温与加湿方式(A)、光照时长(B)、光照强度(C)三个试验因素筛选出适宜榆黄蘑生长发育的管理参数,即制冷机+超细雾加湿、光照时长24h、光照强度400lux,可以有效提升榆黄蘑子实体品质。7、初步总结了P.LC00008榆黄蘑工厂化栽培技术规程。
迟明梅,刘秋华[3](2019)在《红枣山楂芦荟复合饮料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为研制风味独特的复合饮料,采用红枣、山楂和芦荟为主要原料,辅以白砂糖和柠檬酸,以感官评价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设计确定原料汁最佳配比,以离心沉淀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分析法确定稳定剂最佳复配方案。结果表明: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原料汁最佳配比为:红枣汁20%、山楂汁11%和芦荟汁40%,稳定剂最佳复配方案为:黄原胶0.086%、羧甲基纤维素钠0.13%和结冷胶0.037%,在此条件下,复合饮料感官评价分值为93.1±0.9分,离心沉淀率最低可达0.43%±0.015%。产品色泽纯正,呈橘黄色,酸甜适度,组织细腻,无沉淀和分层现象,具有红枣、山楂和芦荟独特香气,研究结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孟晓华[4](2015)在《银耳红枣保健饮料的加工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以灵宝大枣和银耳为主要原料,配以蜂蜜、白砂糖、柠檬酸等辅料加工制成复合保健饮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得到银耳红枣保健饮料的最佳配方。最佳配方为:银耳汁40%、红枣汁20%、蜂蜜2%、复合稳定剂(羧甲基纤维素:黄原胶=1:1)0.10%、白砂糖5%、柠檬酸0.12%(以上均为质量百分比)。
韩瑨,吴正钧,高彩霞,吴江[5](2015)在《功能性多糖饮料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多糖(polysaccharide)是一类由多个相同或不同类型单糖缩合而成的高分子碳水化合物,富含功能性多糖的饮料具有调节免疫、抗氧化、抗肿瘤等益生作用。本文总结了最近20年功能性多糖饮料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陈艳,冉旭,刘学文[6](2011)在《川味麻辣三丝新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粉丝,金针菇,胡萝卜为主要原料,通过对比试验得出混合辣椒面的最佳比例,结果表明朝天椒+二荆条辣椒+子弹头辣椒比例为1∶2∶1时可炼制出色香味俱全的辣椒油。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拌制麻辣三丝的最优配方为:每1000 g原料(粉丝∶金针菇∶胡萝卜为2∶2∶1)中添加辣椒油60 g,蔗糖20 g,食盐30 g,柠檬酸3 g。
徐彩芳[7](2010)在《菌果加工副产物发酵型醋饮料制备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果醋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与多种保健功效,深受人们的喜爱,果醋的研制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本课题以香菇、枣、桃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为原料,经酒精发酵﹑醋酸发酵制得菌果风味兼具的香菇枣醋饮料﹑香菇桃醋饮料。采用超声强化热水浸提法、微波法分别对香菇柄多糖进行提取,以多糖提取量为指标,得微波法效果较好,其最佳条件为:微波功率480W、微波时间14min、料液比1:45,此时多糖提取量为126.12mg/g。随着时间的变化,测定枣与桃汁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还原糖含量变化,得枣、桃汁最佳提取时间分别为2.25h、1h。将香菇柄汁分别与栆汁﹑桃汁按1:2(v:v)混合后,进行酒精发酵﹑醋酸发酵,经酒精发酵后对发酵液中酒精含量的测定,得香菇枣醋酒精发酵的适宜条件为:温度28℃,接种量9%,酒精发酵时间120h,此时酒精度为6.53%;香菇桃醋酒精发酵的适宜条件为:接种量7%,酒精发酵时间96h,此时酒精度为5.91%。经醋酸发酵后对发酵液中醋酸含量的测定,得香菇枣醋醋酸发酵的适宜条件为:温度32℃,接种量12%,初始pH5.5,摇瓶装量150mL(500mL),摇床转速180r/min,醋酸发酵时间144h,醋酸含量达到3.68g/100mL。香菇桃醋醋酸发酵的适宜条件为:接种量10%,摇瓶装量180mL(500mL),摇床转速180r/min,醋酸发酵时间132h,醋酸含量达到3.53g/100mL。将香菇枣醋与香菇桃醋经澄清、调配、杀菌,即得醋饮料。用皂土+壳聚糖分别对香菇枣醋与香菇桃醋进行澄清,透光率分别达到91.6%和94.2%。通过L9(34)正交试验,得香菇枣醋饮料最佳配方:香菇枣醋23%,栆汁15%,白砂糖5%;香菇桃醋饮料最佳配方:香菇桃醋20%,桃汁15%,白砂糖6%。温度过高会使得饮料中醋酸和多糖含量降低,则两种醋饮料的杀菌方式都选择巴氏消毒灭菌(65℃,30 min)。经质量检测,香菇枣醋饮料中总酸≥0.82g/100mL;多糖含量≥21.48mg/100mL;可溶性固形物≥9.0%;香菇桃醋饮料总酸≥0.75g/100mL;多糖含量≥18.67mg/100mL;可溶性固形物≥8.2%,二者的微生物指标均按GB/T4728-2003执行。
梁朔[8](2010)在《食用菌特色饮料的研制及其保健功能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探讨了茶树菇、香菇、金针菇鲜品在烘制过程中多糖浸出量的变化;优化银耳、竹荪、香菇、姬松茸干品浸提工艺参数,使用浸提液调制银耳、竹荪、香菇、姬松茸菌汁复合饮料和银耳菌肉悬浮饮料;根据发酵能力和发酵液风味筛选适宜的酵母菌和醋酸菌并优化其发酵参数,酿制出灵芝醋液和香菇醋液,按一定比例稀释,与适当添加剂辅料调配研制两款菌醋饮料;以昆明小鼠为对象初步探讨了银耳、竹荪、香菇、姬松茸菌汁复合饮料和银耳菌肉悬浮饮料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烘制对茶树菇、香菇、金针菇多糖浸出量有影响;四种食用菌的最佳浸提参数为:银耳:料水比1:150,温度90℃,浸提时间2 h;竹荪:料水比1:110,温度100℃,浸提时间3 h;香菇:料水比1:120,温度100℃,浸提时间2 h;姬松茸:料水比1:150,温度100℃,浸提时间2 h。在此基础上研制的银耳、竹荪、香菇、姬松茸菌汁复合饮料优化后的配方为:蔗糖0.75%,葡萄糖0.100%,柠檬酸0.025%,香叶水0.500%;银耳菌肉悬浮饮料优化配方为:蔗糖8.000%,葡萄糖0.150%,柠檬酸0.100%,食盐0.035%,增稠剂使用黄原胶0.01%和CMC 0.003%进行复配效果较好,银耳颗粒添加量为0.3 g/100ml。菌醋研制过程中筛选出的合适的酵母菌为迪发酵母,醋酸菌为沪酿1.01,迪发酵母在灵芝浸提液中发酵优化参数为:料水比1:100,含糖量16%,接种量0.20%,温度32℃,pH 4.0;迪发酵母在香菇带菌肉浸提液中发酵优化参数为:料水比1:320,含糖量12%,接种量0.20%,温度32℃,pH 3.5。从酒精发酵液风味判断以发酵72 h时接种醋酸菌比较好,沪酿1.01在灵芝酒精发酵液中发酵参数优化结果为摇床转速120 r/min,接种量0.2%,温度32℃,时间14 d,在香菇酒精发酵液中发酵参数优化结果为摇床转速100 r/min,接种量0.2%,温度32℃,时间14 d。灵芝醋饮料优化后的调制配方为:醋液添加量50%,蔗糖7%,葡萄糖0.6%,食盐0.04%,其余部分用灵芝浸提液补足;香菇醋饮料优化配方为:醋液添加量25%,蔗糖7%,葡萄糖0.4%,食盐0.04%,不足部分用香菇浸提液补足。免疫试验表明,银耳、竹荪、香菇、姬松茸菌汁复合饮料和银耳菌肉悬浮饮料对小鼠免疫功能均有提高作用。
毕金峰,于静静,白沙沙,王沛,丁媛媛[9](2010)在《国内外枣加工技术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枣含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具有多重保健功能。综述了枣加工的研究现状,为枣产品的开发研究及枣工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李淑秀[10](2010)在《我国食用菌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食用菌因其营养保健作用而倍受关注,各国对于食用菌的研究也逐步深入。从食用菌育种技术、栽培料、栽培模式、产品加工4个方面综述了我国食用菌的研究进展。
二、金针菇枣汁保健饮料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针菇枣汁保健饮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食用菌的保健功效及食用菌水果复合饮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食用菌的保健功效 |
2 食用菌与水果复合饮料研究进展 |
2.1 猴头菇与水果复合饮料 |
2.2 鸡腿菇与水果复合饮料 |
2.3 金针菇与水果复合饮料 |
2.4 灵芝与水果复合饮料 |
2.5 食用菌与水果发酵型复合饮料 |
2.6 其他食用菌与水果复合饮料 |
3 结语 |
(2)榆黄蘑工厂化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榆黄蘑概述 |
1.2 榆黄蘑生长环境条件 |
1.3 榆黄蘑食用价值与药用价值 |
1.3.1 榆黄蘑的食用价值 |
1.3.2 榆黄蘑的药用价值 |
1.4 榆黄蘑人工栽培的历史与现状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章 榆黄蘑工厂化栽培菌种筛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菌株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品种榆黄蘑的菌丝生长速度 |
2.2.2 不同品种榆黄蘑菌丝生长情况 |
2.2.3 不同榆黄蘑菌株的生长时间 |
2.2.4 不同榆黄蘑菌株的子实体单产 |
2.2.5 不同榆黄蘑菌株的子实体形态 |
2.2.6 不同榆黄蘑菌株的子实体质构评定 |
2.3 讨论 |
第3章 榆黄蘑装袋模式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处理菌丝生长速度比较 |
3.2.2 不同处理对生产周期的影响 |
3.2.3 正交试验结果的处理优化组合 |
3.3 讨论 |
第4章 榆黄蘑接种工艺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接种方式对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 |
4.2.2 正交试验结果直观分析 |
4.2.3 试验结果综合分析与最佳组合筛选 |
4.3 讨论 |
第5章 榆黄蘑工厂化栽培基质配方优化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栽培料各组分的初步配比优化 |
5.2.2 混料设计优化最适培养基配方 |
5.3 讨论 |
第6章 榆黄蘑出菇工艺优化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2 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不同开口出菇处理对出菇率的影响 |
6.2.2 不同开口出菇方式对子实体单产的影响 |
6.2.3 出菇工艺对子实体农艺性状的影响 |
6.3 讨论 |
第7章 管理参数优化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材料 |
7.1.2 方法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出菇环境条件对榆黄蘑子实体农艺性状的影响 |
7.2.2 不同出菇环境条件对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
7.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榆黄蘑工厂化栽培技术总结 |
1 原料挑选及预处理 |
2 母种、原种及栽培袋制作 |
3 接种方式 |
4 发菌管理 |
5 出菇管理 |
6 子实体采收 |
7 病虫害防治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红枣山楂芦荟复合饮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工艺流程 |
1.3 工艺要点 |
1.3.1 红枣汁制备 |
1.3.2 山楂汁制备 |
1.3.3 芦荟汁制备 |
1.3.4 调配与灭菌 |
1.4 原料汁配方试验设计 |
1.4.1 单因素实验设计 |
1.4.2 正交试验设计 |
1.4.3 感官评定标准 |
1.5 稳定剂配方试验设计 |
1.5.1 单因素实验设计 |
1.5.2 响应面试验优化设计 |
1.5.3 离心沉淀率测定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原料汁配方的确定 |
2.1.1 单因素实验结果 |
2.1.1.1 红枣汁添加量对感官评价的影响 |
2.1.1.2 山楂汁添加量对感官评价的影响 |
2.1.1.3 芦荟汁添加量对感官评价的影响 |
2.1.2 正交试验的确定 |
2.2 稳定剂配方的确定 |
2.2.1 单因素实验结果 |
2.2.1.1 黄原胶添加量对离心沉淀率的影响 |
2.2.1.2 羧甲基纤维素钠添加量对离心沉淀率的影响 |
2.2.1.3 结冷胶添加量对离心沉淀率的影响 |
2.2.2 响应面试验优化结果 |
2.2.2.1 拟合回归模型方程及方差分析 |
2.2.2.2 响应曲面及等高线分析 |
2.2.2.3 验证试验 |
3 结论 |
(4)银耳红枣保健饮料的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银耳红枣保健饮料制取的工艺流程 |
1.3.1 银耳浸提液的制取 |
1.3.2 红枣枣汁的制取 |
1.3.3 银耳红枣饮料的制取 |
1.4 银耳浸提工艺条件的确定 |
1.5 红枣汁和银耳汁质量配比的确定 |
1.6 稳定剂的选用试验 |
1.7 产品配方的确定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银耳浸提工艺条件的确定 |
2.2 红枣汁与银耳汁配比的确定 |
2.3 稳定性试验结果 |
2.4 正交试验 |
3 结束语 |
(5)功能性多糖饮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植物来源 |
2真菌来源 |
3细菌来源 |
4展望 |
(7)菌果加工副产物发酵型醋饮料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香菇 |
1.2.1 香菇的生物学特性 |
1.2.2 香菇的营养价值 |
1.2.3 香菇的药用价值 |
1.2.4 香菇多糖的生物活性 |
1.2.5 香菇的加工现状 |
1.3 果醋 |
1.3.1 果醋的研究进展 |
1.3.2 果醋的保健功效 |
1.3.3 果醋开发的意义 |
1.3.4 果醋行业存在的问题 |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香菇柄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供试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测定方法 |
2.2.1 多糖的测定 |
2.3 实验方法 |
2.3.1 提取工艺流程 |
2.3.2 超声强化热水浸提法各参数对多糖提取的影响 |
2.3.3 微波法各参数对多糖提取的影响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超声强化热水浸提法各参数对多糖提取的影响 |
2.4.2 微波法各参数对多糖提取的影响 |
2.4.3 微波法正交试验对多糖提取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3章 枣、桃汁制备工艺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供试材料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3.2 测定方法 |
3.2.1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
3.2.2 还原糖的测定 |
3.3 实验方法 |
3.3.1 枣汁的制备 |
3.3.2 桃汁的制备 |
3.4 实验结果 |
3.4.1 枣汁最佳提取时间的确定 |
3.4.2 桃汁最佳提取时间的确定 |
3.5 小结 |
第4章 香菇枣醋、香菇桃醋酒精发酵条件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1.1 菌种 |
4.1.2 培养基 |
4.1.3 主要仪器设备 |
4.2 测定方法 |
4.2.1 酒精度的测定 |
4.2.2 还原糖的测定 |
4.3 实验方法 |
4.3.1 酵母菌种活化与扩大培养 |
4.3.2 香菇枣醋酒精发酵条件的优化 |
4.3.3 香菇桃醋酒精发酵条件的优化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香菇枣醋酒精发酵条件的优化 |
4.4.2 香菇桃醋酒精发酵条件的优化 |
4.5 小结 |
第5章 香菇枣醋、香菇桃醋醋酸发酵条件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1.1 菌种 |
5.1.2 培养基 |
5.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5.2 测定方法 |
5.2.1 酒精度的测定 |
5.2.2 酸度的测定 |
5.3 实验方法 |
5.3.1 醋酸菌种活化与扩大培养 |
5.3.2 香菇枣醋醋酸发酵条件的优化 |
5.3.3 香菇桃醋醋酸发酵条件的优化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香菇枣醋醋酸发酵条件的优化 |
5.4.2 香菇桃醋醋酸发酵条件的优化 |
5.5 小结 |
第6章 发酵产物的后处理工艺研究 |
6.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6.1.1 材料与试剂 |
6.1.2 主要仪器设备 |
6.2 测定方法 |
6.2.1 醋酸的测定 |
6.2.2 多糖的测定 |
6.2.3 透光率的测定 |
6.3 实验方法 |
6.3.1 香菇枣醋、香菇桃醋的澄清 |
6.3.2 香菇枣醋、香菇桃醋饮料的调配 |
6.3.3 香菇枣醋饮料、香菇桃醋饮料杀菌方式的选择 |
6.4 结果与分析 |
6.4.1 香菇枣醋、香菇桃醋澄清实验结果 |
6.4.2 香菇枣醋、香菇桃醋调配实验结果 |
6.4.3 香菇枣醋饮料、香菇桃醋饮料杀菌方式的确定 |
6.5 小结 |
第7章 香菇枣醋、香菇桃醋饮料的质量指标检测 |
7.1 实验材料 |
7.1.1 待测样品 |
7.1.2 主要仪器设备 |
7.2 测定方法 |
7.2.1 感官评定的标准 |
7.2.2 理化指标的测定 |
7.2.3 微生物指标的测定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香菇枣醋饮料的质量标准 |
7.3.2 香菇桃醋醋饮料的质量标准 |
7.4 小结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食用菌特色饮料的研制及其保健功能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
1.1.1 食用菌的营养价值 |
1.1.2 食用菌的药用价值 |
1.1.3 几种食用菌药用价值的研究现状 |
1.2 我国食用菌产业现状及发展食用菌深加工的意义 |
1.2.1 我国食用菌产业现状 |
1.2.2 发展食用菌深加工的意义 |
1.2.3 研制开发食用菌饮料的意义 |
1.3 我国饮料市场现状 |
1.4 食用菌饮料研究现状 |
1.4.1 以食用菌子实体加工制作饮料的研究情况 |
1.4.2 以食用菌为原料酿制醋饮料的研究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仪器与设备 |
2.3 测定指标的方法 |
2.3.1 多糖含量测定 |
2.3.2 总糖含量测定 |
2.3.3 酒精含量测定 |
2.3.4 饮料中总酸度的测定 |
2.3.5 发酵醋液中总酸含量的测定 |
2.4 菌汁复合饮料的研发 |
2.4.1 干制程度对茶树菇、香菇、金针菇多糖浸出量的影响 |
2.4.2 银耳、竹荪、香菇、姬松茸浸提工艺优化 |
2.4.3 银耳、竹荪、香菇、姬松茸菌汁复合饮料调配 |
2.5 银耳菌肉悬浮饮料制作 |
2.5.1 银耳颗粒制作 |
2.5.2 饮料口味调配 |
2.5.3 增稠剂比例调配 |
2.5.4 银耳颗粒添加量的选择 |
2.6 菌醋饮料研究内容和方法 |
2.6.1 酵母菌筛选 |
2.6.2 醋酸菌筛选 |
2.6.3 酵母菌在灵芝浸提液和香菇带菌肉浸提液中发酵工艺参数优化 |
2.6.4 灵芝和香菇酒精发酵液中醋酸菌发酵工艺参数优化 |
2.6.5 调制灵芝醋饮和香菇醋饮 |
2.7 菌汁复合饮料和银耳菌肉悬浮饮料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
2.7.1 免疫脏器质量的测定 |
2.7.2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试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菌汁复合饮料研发 |
3.1.1 干制程度对茶树菇、香菇、金针菇多糖浸出量的影响 |
3.1.2 银耳、竹荪、香菇、姬松茸浸提工艺优化 |
3.1.3 银耳、竹荪、香菇、姬松茸菌汁复合饮料调配 |
3.2 银耳菌肉悬浮饮料制作 |
3.2.1 银耳颗粒制作 |
3.2.2 饮料口味调配 |
3.2.3 增稠剂比例调配 |
3.2.4 银耳颗粒添加量的选择 |
3.3 菌醋饮料研究 |
3.3.1 酵母菌发酵单因素试验 |
3.3.2 醋酸菌发酵单因素试验 |
3.3.3 酵母菌在灵芝浸提液和香菇带菌肉浸提液中发酵工艺参数优化 |
3.3.4 醋酸菌筛选和工艺优化 |
3.3.5 醋酸饮料调制 |
3.4 菌汁复合饮料和银耳菌肉悬浮饮料对小鼠免疫力影响 |
3.4.1 菌汁复合饮料对小鼠免疫力的影响 |
3.4.2 银耳菌肉悬浮饮料对小鼠免疫力影响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我国食用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食用菌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
1.1 野生食用菌驯化育种 |
1.2 孢子分离育种 |
1.3 食用菌杂交育种 |
1.4 食用菌诱变育种 |
1.5 基因工程育种 |
1.6 菌种脱毒技术 |
2 食用菌栽培料的研究进展 |
2.1 以工农业废料作为栽培料 |
2.2 利用栽培食用菌的下脚废料作为栽培料 |
2.3 其它辅料的改良研究 |
3 食用菌栽培模式的研究进展 |
3.1 周年栽培技术 |
3.2 充分利用闲置的空间资源 |
3.3 液体菌种应用于栽培 |
4 食用菌产品加工的研究进展 |
4.1 液体深层发酵技术 |
4.2 超细粉体技术 |
4.3 微胶囊技术 |
4.4 超临界液体萃取技术 |
4.5 保健食用菌产品生产技术 |
4.6 食用菌标准化建设 |
四、金针菇枣汁保健饮料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食用菌的保健功效及食用菌水果复合饮料研究进展[J]. 黄竞,孔宇,杨郑州,徐晓玲. 农产品加工, 2021(17)
- [2]榆黄蘑工厂化栽培技术研究[D]. 林启惠.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5)
- [3]红枣山楂芦荟复合饮料的研制[J]. 迟明梅,刘秋华. 食品工业科技, 2019(09)
- [4]银耳红枣保健饮料的加工工艺研究[J]. 孟晓华.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5(35)
- [5]功能性多糖饮料的研究进展[J]. 韩瑨,吴正钧,高彩霞,吴江.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5(08)
- [6]川味麻辣三丝新工艺的研究[J]. 陈艳,冉旭,刘学文. 中国调味品, 2011(08)
- [7]菌果加工副产物发酵型醋饮料制备工艺研究[D]. 徐彩芳. 河北大学, 2010(11)
- [8]食用菌特色饮料的研制及其保健功能的初步研究[D]. 梁朔.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4)
- [9]国内外枣加工技术研究现状[J]. 毕金峰,于静静,白沙沙,王沛,丁媛媛.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10(02)
- [10]我国食用菌研究进展[J]. 李淑秀.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