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重要检索系统常用的英文缩写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程璐[1](2021)在《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胃肠是脓毒症患者在炎性打击下最先受累的脏器。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Septic 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SAGI)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现代医学通常使用胃动力药、微生物制剂等进行干预,效果欠佳。针灸疗法在调节胃肠功能方面疗效确切,但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是否可以改善脓毒症患者的胃肠功能,进而改善脓毒症病情,尚不明确。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分析针刺治疗SAGI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筛选常用穴位、常用结局指标等,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探索常规西医联合毫针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在改善胃肠功能、减轻脓毒症严重程度,降低炎症指标的水平等方面的作用。方法研究一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系统评价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以及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七大数据库,纳入常规西医联合针刺治疗SAGI的随机对照研究。数据提取后将各研究中出现的结局指标进行分类和频次统计,对频次≥3的结局指标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同时总结纳入研究的选穴特点和方案设计特点。研究二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开展探索性研究。招募66名SAGI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3名患者,并用信封进行分配隐藏。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在其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观察受试者的肠鸣音分级、胃残余量、胃肠耐受评分、急性胃肠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AGI)分级,以及急慢性生理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chronic health status scoring system Ⅱ,APACHE Ⅱ)、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血液炎症指标等。1 治疗方案1.1对照组以2016年《国际脓毒症指南sepsis 3.0标准》以及2012年《欧洲危重病学会对胃肠功能损伤形成的共识》为原则,依据患者病情制定相应的控制感染、维持容量、胃肠减压等治疗方案。1.2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主穴: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配穴:实证配曲池、虚证配气海;呕吐配内关,泄泻配阴陵泉。操作:中脘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天枢直刺,缓慢深针以针尖突破腹膜1-2mm为度,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直刺0.8-1.2寸,以上诸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30秒;气海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得气后,施捻转补法30秒;曲池直刺0.5-1寸,得气后,施捻转泻法30秒;内关直刺0.5-1寸,阴陵泉直刺0.8-1.2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30秒。针刺操作后,留针20分钟。每日治疗1次,7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2观察指标及评价时点2.1主要疗效指标及评价时点肠鸣音分级、胃残余量、胃肠耐受评分、AGI分级。每日监测,并于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2.2次要疗效指标及评价时点APACHE Ⅱ评分、SOFA 评分。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2.3实验室指标(炎症指标)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白细胞(WBC)。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结果研究一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系统评价1纳入文献情况共检索到随机对照研究文献243篇,最终纳入16篇,包括中文文献14篇,英文文献2篇。均为国内文献报道,样本量小且未经估算。纳入的辅助对照涉及有针刺、电针。2结果分析相较于常规西医治疗,增加针刺在减轻腹腔压力[MD=-0.86mmHg,95%CI(-1.22,-0.51)]、增加肠鸣音次数[MD=0.84 次,95%CI(0.47,1.20),P<0.00001]、提高综合疗效[RR=0.22,95%CI(0.15,0.28),P<0.00001]、降低 APACHE Ⅱ 评分[RR=-0.54,95%CI(-0.72,-0.36),P<0.00001]、降低 PCT 水平[MD=-0.82,95%CI(-1.49,-0.15)P=0.02]和 CRP水平[MD=-0.40,95%CI(-0.61,-0.19),P=0.0002]等方面具有优势。在缩短ICU住院时间、降低28天病死率方面疗效不显。选穴方案和设计特点:多选用足阳明胃经、任脉腧穴,主穴使用最多的是足三里(14/15),选穴原则多为近部选穴结合远部选穴(11/16)。疗程以5天(6/16)、7天(5/16)者居多。结局指标涉及37项,胃肠相关指标以腹腔压力(11/16)、肠鸣音(8/16)、胃肠功能障碍评分(5/16)、目标喂养时间(4/16)、胃残留量(3/16)、AGI分级(3/16)较多;脓毒症相关指标以APACHE Ⅱ评分(9/16)、ICU住院时间(5/16)、28天病死率(4/16)、SOFA评分(3/16)为多;炎症指标多选择CRP(7/16)、PCT(7/16)、WBC(3/16)。质量分析:疗效指标的证据等级较低,可能限制结论的准确性和外推性。研究二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本研究共纳入SAGI患者66人,治疗过程中对照组脱落2人,试验组脱落1人,最终纳入63人,其中对照组32人,试验组31人。1一般资料及基线情况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人口学资料以及既往病史、脓毒症严重程度等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2疗效指标分析2.1主要疗效指标(1)肠鸣音分级组内比较,对照组的肠鸣音分级随时间进展无明显变化;试验组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试验组针刺后即刻的肠鸣音变化进行分析,第1天前后差异明显(P<0.05),第3天差异不明显,第7天差异显着(P<0.0001)。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的肠鸣音分级较对照组低(P<0.05)。(2)胃残余量(ml)组内比较,治疗第7天,对照组的胃残余量较治疗前增多(P=0.004<0.001);试验组的胃残余量随着时间进展呈减少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两组患者的胃残余量基线水平不齐,进行组间差值比较。结果提示,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在两组之间存在差异,且试验组的差值较对照组小(P<0.05)。(3)胃肠耐受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随时间进展呈增高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7天与第3天对比,胃肠耐受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01)。(4)AGI分级组内比较,对照组在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加重(P<0.05);试验组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减轻(P<0.0001)。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的AGI分级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2次要疗效指标(1)APACHE Ⅱ 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随时间进展无明显变化;试验组在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第3天相比均有所降低(P<0.05)。组间比较,两组的APACHE Ⅱ评分在各评价时点均无显着差异。(2)SOFA 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的SOFA评分随时间进展呈缓慢上升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第3天相比均有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较对照组的SOFA评分低(P<0.05)。3实验室指标(炎症指标)PCT: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无差异,治疗第7天较第3天下降(P<0.05);试验组随时间进展PCT水平降低,各个时点间对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及第7天,试验组的PCT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CRP: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相比无差异;试验组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3天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7天,两组之间无差异。NE%:治疗前后的变化不明显。WBC:治疗前后的变化不明显。4安全性评价本研究实施过程中,试验组的1位受试者在留针期间出现腹胀,余受试者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文献研究:目前有关SAGI的临床研究仍较少,常规西医结合针刺治疗在增加肠鸣音、减轻腹内压等胃肠相关症状上较单纯西医治疗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诊断及结局指标的不统一导致证据质量较差、结论的可信度降低;主穴的基础上加用配穴对提高治疗SAGI的效果值得深入探讨。2临床研究:对于SAGI患者,常规西医结合毫针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可显着改善胃肠相关症状,尤其在恢复肠鸣音、提高胃肠耐受性方面有一定优效性;胃肠功能的改善可能对减轻脓毒症炎性反应有一定作用。
李艾玲[2](2021)在《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体育文本的翻译研究 ——以成都大运会“基本要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快,国际体育的发展越来越繁荣,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兴盛。体育产业作为体育事业和国民经济的一部分,在促进国民身体素质提高的同时也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也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国际体育赛事的承办之中。前有2008年举国之力举办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2014年的南京青奥会以及接下来以地方政府力量承办的2019年武汉军运会和即将举办的2021年成都大运会、2025年世界运动会[1]。这些赛事的举办都显示了中国政府以及各个地方政府对于举办国际性体育赛事的青睐。本论文选取成都大运会的官方指导型文件国际大体联“基本要求”的英译汉版本为例,从词语、句子以及不同章节之间相互联系的译本作为研究的对象。在文本类型理论的视角下,采用文献综述法,案例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来对“基本要求”的中文翻译版本进行研究[2]。笔者发现在此手册中,国际大体联对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所有指导型手册都有一套自创的英文缩写,而且在夏季大运会的各类文本当中使用的非常频繁;同时,笔者发现由于翻译时间不足,在成都获得赛事举办权之后,一周之内要求拿出此文件的中文翻译版本供组委会参考使用,留给译者思考用词选词的时间不足,存在机器翻译痕迹;另一方面是译者对于一部分专业术语的翻译在体育中没有体现的非常准确,自身对体育术语的不熟悉导致译文用词不当;再则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导致“基本要求”中译本有部分错译和漏译的现象;以及由于是团队完成的翻译项目,译后没有充足时间校对各个章节对于同一个词说法的一致性,出现了在同一本文件当中对同一个有相同意义的词有不同的中文表达。针对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笔者指出在“基本要求”当中所规定的各项英文缩写,在之后筹备以及赛时期间的翻译和汇报都需要使用相关表达词汇;翻译团队以及译者在完成综合性赛事指南或手册的翻译时,需要根据译者自身的翻译方向以及优势来分配任务,尽量提供给译者更适合的翻译任务;在运用机器翻译的同时,注意结合正常的中文表述,避免因机器翻译而导致的译文生硬晦涩,对读者理解其意义造成困难;同时采用大数据收集词汇,汇编相应的语料库来帮助收集规范词汇;由于是综合性赛事手册有多个章节,不同的章节对于内容的介绍会呈现不同的文本形式,但是基本想要表达的内容都是围绕体育赛事的展开而规定的一系列方法和操作指南。所以对于翻译之后的每个章节,译员团队对翻译用词的统一和整合,以便实现手册的统一性和实用性;对于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同样存在筹备时间长,翻译数量大且项目繁杂的情况,需要组委会外联部在一开始就安排好各项翻译工作,比如翻译专家入驻各个工作组,翻译人员的招募与培训、体育术语的整合与应用,语料库的建立和不断的更新完善等工作[3]。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高质量的完成此类综合性赛事手册的翻译成为了笔者思考的问题;由于翻译涉及到体育专业术语,国内的体育英语专业也在快速发展当中,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也需要在学校在课程设置和社会大环境下推动体育发展来完善,培养体育英语专业人才[4]。在赛事举办进程当中,这些重要文件的翻译不仅为赛前筹备到赛时和赛后的各项业务、各个职能部门提供了辅助参考作用,而且对于运动员是否取得优秀的竞赛成绩和赛事是否成功举办等都有密切的联系,从另一方面也直观的展示了这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城市的形象和综合影响力[5]。
李明洋[3](2021)在《面向中文电子病历的临床术语标准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向电子病历的临床术语标准化是将电子病历中的临床诊断实体对应到标准知识库中的标准实体。临床诊断实体的标准化描述主要采用国际疾病分类编码规范(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0,ICD-10)。临床术语标准化是医学自然语言处理中的重要研究课题,是对临床医疗文本进行后续挖掘和分析的基础。目前英文临床术语的标准化研究较为深入,但是中文领域的相关研究相对缺乏,已有的一些标准化工具运行效率和准确率都较低。本文的研究目标是研究电子病历中疾病诊断术语的标准化方法并提高运行效率和准确率。本文将临床术语标准化抽象为一种语义相似度匹配任务,然后将标准化流程分为候选实体召回和候选实体消歧两个步骤。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候选实体召回方法研究。通过分析电子病历中的疾病诊断术语特点,分别采用基于字符串相似度和文本统计特征方式来生成候选实体,并通过实验对比不同召回方法的性能差异,确定合适的候选实体召回方法。同时通过搭建Elasticsearch搜索引擎接口实现简单快速生成候选实体集的方式。(2)候选实体消歧方法研究。分别构建基于Bi LSTM和BERT+Match CNN的深度学习语义匹配模型,并通过实验对比和分析,确定最佳的语义匹配模型,从候选实体集中召回标准实体,实现实体消歧。(3)临床术语多蕴涵问题的处理方法研究。针对临床术语的多蕴涵问题,即原始临床术语关联多个标准实体问题,研究了基于BERT多分类模型的标准词个数预测方法,通过预测诊断原词对应标准实体的链接个数,并结合候选实体重排序结果得到最终的标准实体映射结果。本文提出“先召回后消岐”的临床术语标准化流程,首先采用简单的文本匹配方法获得候选实体集,缩小了实体消歧阶段的搜索规模,从而提高术语标准化的整体运行效率。在实体消岐过程中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语义匹配模型,同时针对多蕴涵问题研究了基于BERT多分类模型的标准词个数预测方法,从而提高了临床术语标准化的准确率。实验最优的准确率结果为85.93%。
孙明欣[4](2021)在《“天”及其词语在传教士辞书中的变迁与启示》文中研究指明晚清民国时期,随着我国门户逐渐开放,传教士来华活动再次活跃起来。他们本着传教的目的融入中国社会,学习中华文化,而促进宗教本土化传播的关键环节就是掌握汉语。为学好汉语并为后来来华传教士提供高效便利的学习工具,传教士们编纂了多部汉语学习辞书,收录了大量的汉字及其相关词语,其中还涉及中国地理、风土人情、宗教信仰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内容的阐释,为来华西人学习汉语提供了巨大帮助。通过梳理这一时期传教士编纂的双语辞书,从汉语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角度出发,窥探其汉语学习的过程,对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天”字文化内涵丰富,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对传教士来说既是其学习汉语的基础词汇,也是将基督教义和中华传统信仰相结合的纽带,因此本文选取“天”及其词语作为具体研究对象,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语料分析法和描写对比法,建立辞书语料信息库,从传教士角度,梳理“天”及其词语在传教士辞书中的发展轨迹,理清其古今演变过程,进而探讨出晚清民国时期传教士辞书编纂对汉语语文辞书编纂的影响,挖掘其对当前汉语国际教育的价值。论文主体包括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说明研究现状、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语料来源;第一章基于辞书信息库,对“天”字释义进行分类描写和对比分析,探索其释义发展过程;第二章以信息库中“天”的相关词语为具体研究对象,对辞书中检索到的词语进行分类研究,探讨“天”字词语在辞书中的演变特点;第三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阐述传教士辞书对汉语语文辞书和外向型汉语辞书编纂的影响和借鉴价值及传教士汉语学习的经验启示;结语部分总结前文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指出传教士辞书研究的意义。本文从传教士视角出发,以辞书为载体,以“天”及其词语为具体研究对象,探索对当代汉语国际教育的现实意义,希望对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有所帮助,为更多汉语非母语的学习者提供新的学习途径。
毛安安[5](2021)在《韩国驻华外交机构官网新闻标题中韩翻译研究 ——以大韩民国驻武汉总领事馆官网为中心》文中认为新闻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全球化背景下,新闻互译更是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新闻标题之于新闻,尤其是网络新闻,好比广告之于商品,出彩才能增色,平庸则让新闻“无人问津”。翻译好新闻标题,才能让新闻实现应有的传播价值。为促进中韩交流,韩国驻华大使馆及领事馆在中国开通官方网站,并在官网韩文版界面提供面向在华韩国人的翻译新闻服务。其中,韩国驻武汉总领馆官网提供的翻译新闻主题丰富、体裁多样,译文水平较高,能够为新闻中译韩工作提供一定参考。本研究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从韩国驻武汉总领馆官网提供的新闻标题译文及原文入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用文献分析法、定量和定性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词汇、句子、标点三个层面对新闻标题的中译韩策略进行分析。首先,本文分词汇、句子、标点三个层面,统计得出中文新闻标题的主要语言特征。中文新闻标题多使用缩略词、新词、专有名词,句式主要为主谓结构,通过多种修辞手法和标点符号的运用增强文本可读性和趣味性,吸引读者注意。其次,本文从中文新闻标题的主要语言特征入手,考察新闻标题的中译韩策略。译文翻译策略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灵活结合直译、音译、意译等多种翻译方法和增译、减译等多种翻译技巧,能够满足翻译要求,实现交际目的。具体来说,处理词汇时,大部分缩略词使用直译的方法,必要时进行增译,补全信息。新词一般使用意译的方法,直接点明隐含意义。专有名词的翻译,一般遵循“名从源主”原则,无官方译名的人名和地名进行音译,部分职务名称则考虑到各国政治立场、文化背景的差异,采用意译的方法。处理句子时,主要通过调整语序、转换句子成分、减译、合译等方式使译文符合译语语法,同时又能准确传达原文内容。对于原文的修辞手法,根据重现难度决定是否适当“背叛”忠实原则,必要时舍去修辞形式,仅保留意义。处理标点时,当译文要求标点的功能和形式都与原文一致,使用移植的技巧;当译文要求标点的功能或形式与原文不一致,使用转换或增译、减译的技巧;当原文不包含译文要求的标点,使用增译的技巧。总之,韩国驻武汉总领馆官网提供了质量较高的新闻标题译文,对从事中文新闻韩译工作的译者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但由于文化背景和立场上的差异,译文对部分涉及中国领土主权以及国家利益的词汇的处理不够准确,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新闻译者在进行中译韩工作时,也不能完全照搬驻外国媒体及机构的翻译方法,应当考虑到译文服务于对外交流的属性,慎重翻译,坚定政治立场,维护我国形象及利益。
仁青东主[6](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藏文古籍木刻本文字识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字识别(Character Recognition,CR)是利用计算机将人们可理解的文字或者图像信息自动转化为计算机可以阅读、查询与编辑的以计算机内码表示的方法。藏文是藏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我国历史上藏文撰写的各类典籍数量仅次于汉文,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具有重要的人文科学研究及应用价值。藏文文字识别是藏语计算语言学科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涉及信息科学、数学、语言科学、认知科学以及其它方面的领域。因此,使用藏文文字识别来保护和使用藏文古籍文献已成为文献资源数字化的一个重要研究热点。然而,受制于藏文古籍文献数字化无损采集、版面分析、文字识别等技术的不成熟,很多珍贵文献、易破损的纸质文献无法采集和数字化。已数字化的藏文古籍文献资源数据也以图像信息为主,文献内容挖掘和知识库构建、检索技术研发都缺乏数据支撑。在藏文古籍文献中以木刻本形式文献占据数量最多,从而藏文古籍木刻本文字识别的研究尤为重要,国内外一些高校和企业开发了光学字符识别系统(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OCR),以识别印刷体藏文,据可查文献,针对藏文古籍木刻本文字识别的研究甚少。从目前已有的文献看,国内外藏文文字识别技术还停留在传统的方法上,没有融入藏文语言结构及文字构成规律,识别精度低,泛化能力弱,无法达到藏文文献数字保护和使用需求,亟待研发高识别率、高精度、高性能的数字化技术。深度学习技术近几年发展很快,在文字识别领域,该技术比传统的识别方法要优越很多,识别效果也明显。随着深度学习研究的深入,如何利用深度学习来进行端到端的学习,并摒弃基于人工规则的中间步骤,以提升序列学习的效果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的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藏文古籍木刻本文字识别,提出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藏文古籍木刻本图像文字识别新方法,其主要贡献概括如下:(1)针对藏文古籍木刻本复杂版面特征,研究一种基于CTPN的文本检测算法,实现藏文古籍木刻本复杂版式文字的纵横向检测。(2)针对藏文古籍木刻本超长行特征,研究一种基于滑动窗的超长文本行动态拆分与识别技术,进行基于字符识别位置信息的相邻子块重叠字符处理,解决超长文本行古籍文字识别难题。(3)构建基于残差网络和双向长短时记忆循环神经网络、结合样本增强技术的具有高泛化性和鲁棒性的藏文古籍串识别模型,解决图像质量差、相邻文字粘连严重、上下行重叠度大的古籍文字识别难题。(4)采用拼写检查的方法进行错误音节的检测,并且用隐马尔科夫模型与语言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解决形态相似字符的识别校正难题。
李心钰[7](2020)在《狂蝇科分子系统学及代表性类群适应演化研究》文中指出狂蝇科Oestridae隶属于双翅目Diptera有瓣蝇类Calyptratae,是昆虫纲中唯一的哺乳动物体内专性寄生的类群。狂蝇寄主广泛、专一性强,具有丰富的形态及生物学多样性,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对寄生生活形成了高度适应,是双翅目昆虫系统学及适应演化研究的关键类群。但由于缺乏可靠的进化框架和深入的形态比较,狂蝇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其演化趋势仍为待解之谜。本研究通过全面检视我国以及丹麦、法国、英国、奥地利、俄罗斯、南非等10余个国家的自然历史博物馆馆藏的狂蝇标本,联用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Micro-CT等超显微技术,对狂蝇的卵、幼虫(三个龄期)、成虫(雌雄)等生活史关键阶段,开展了系统的比较形态学研究,合成了二维和三维的显微、超显微形态特征图像6000余张,发现了3个新的超显微结构;通过整合形态特征和线粒体基因组的序列和结构特征,揭示了狂蝇科及代表性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以及关键形态特征的适应演化趋势,主要发现如下:1.基于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研究方法,首次构建了涵盖狂蝇科全部四个亚科的高级阶元分子系统发育树,验证了狂蝇科的单系性,明确了亚科间的亲缘关系,发现狂蝇科中不同亚科的碱基组成和生物分子进化速率具有明显差异,皮蝇亚科和狂蝇亚科的进化速率高于疽蝇亚科和胃蝇亚科;胃蝇亚科物种线粒体基因组的GC含量明显增高但总长度显着减小,可能是能量代偿的进化结果。2.基于分子分类学理论和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建立了我国首个25种常见狂蝇蛆病病原体的精准、快速检测体系,提出DNA条形码区域为狂蝇分子分类学研究的有效分子标记。恢复了胃蝇物种Gasterophilus flavipes(Olivier)的种级地位,其半个世纪以来被错误的列为红尾胃蝇G.haemorrhoidalis(Linnaeus)的同物异名;提出仅已知三龄幼虫的帕皮蝇属Pallasiomyia和部分繸皮蝇属Przhevalskiana物种的分类学有待进一步修订。3.选取狂蝇适应演化中的代表性类群胃蝇亚科,通过联用多种超显微技术,遴选了卵、幼虫(一龄、二龄、三龄)、成虫(雌、雄)等全部虫态的近200个关键形态特征,构建了首个涵盖该亚科全部物种的系统进化树,验证了胃蝇亚科为稳定的单系,明确了胃蝇幼虫发达的口钩和其表面密布的感觉毛,有助于其在寄主消化道内精准定殖;发现了成虫触角鞭节表面集中了大量感觉器官复合体,具有增加嗅感器数量、汇集气味分子、提高嗅觉灵敏性的作用。4.选取狂蝇系统发育关系及拟态研究中的典型类群小头皮蝇属,通过系统检视世界主要博物馆的狂蝇成虫标本,建立了新物种4种,新同物异名1个,并构建了该属首个物种进化树,明确了该属体色特征的演化轨迹;结合世界熊蜂属体色分析结果,验证了小头皮蝇腹部与熊蜂相似的体色特征为贝茨氏拟态(Batesian mimicry)的趋同性演化结果。
付璐[8](2020)在《《本草纲目》在欧洲的流传研究》文中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下,促进人类健康需要依靠多种医学体系的相互融合与发展。然而东西方医学的跨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医在西传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阻碍。在此背景下,回溯中西医学交流的历史脉络、挖掘其影响因素,或可为当今医学交流的相关政策制定、模式构建等提供一些史学意义上的启示。本文选择《本草纲目》传欧史作为研究切入点,原因在于此书在欧洲的流传较广、影响较大且评价较高,是中医西传的一个较为典型和成功的案例。对《本草纲目》传欧史加以阐述和解析,或可加深人们对东西方医学交流的历史脉络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为当今全球化时代的医学交流提供某些历史借鉴。《本草纲目》系中国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纂的一部本草学巨着,于1593年刻成、1596年发行,最迟在1604年传入日本,之后相继传入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并于17世纪末传入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18-19世纪期间,诸多欧洲学者对《本草纲目》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翻译、引用、研究及评价。20世纪以来,《本草纲目》进一步引起了国际的重视,如1953年,莫斯科大学将李时珍像镶嵌在该校大礼堂;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本书列入“世界记忆名录”;2018年,在李时珍诞辰500周年、《本草纲目》成书440周年之际,世界各地学者围绕李时珍与《本草纲目》的学术成就及影响,举办了多场国际性学术会议和纪念活动。《本草纲目》在欧洲的流传贯穿17-21世纪,跨越了欧洲多国,其流传时间较长、范围较广、影响较大且在不同时期的流传特点不同,故值得对其传欧过程进行研究。本文以《本草纲目》在欧洲的流传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目录调查、网络调查以及实地考察3种方式,收集17世纪至今的多种专着、论文、信件、手稿、政策文件、照片、画册、标本等珍贵资料;采用传统文献学、史学研究方法,系统梳理本书从17世纪至今在欧洲多国的流传过程及欧洲读者对本书的收集、翻译、引用、研究和评价;此外,本文运用接受理论作为核心理论指导,挖掘影响欧洲读者接受本书的动力及阻力因素;同时,借鉴知识社会史的研究框架,从知识的收集、分析、传播及应用四个阶段探讨了《本草纲目》传欧的全过程。关于《本草纲目》在欧洲的版本流传,本文考察了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西班牙、梵蒂冈、比利时、奥地利8国17家藏书机构所藏《本草纲目》的不同版本22种38部,对其馆藏地、书号、版本信息及特征进行论述。特别是法国所藏3种《本草纲目》彩绘本,本文对其药图来源进行考证后,认为彩绘本所绘816幅药图系参考《本草纲目》钱蔚起刻本所附药图上色而成,并在个别细节处进行了增补、删减和修饰。关于《本草纲目》在欧洲的译本流传,本文阐述了 4种英文、法文译本的主要内容、体例以及翻译特点。其中,18世纪由法国医生范德蒙德所编写的手稿“《本草纲目》中水、火、土、金石诸部药物”,为目前已知最早的一种《本草纲目》法文节译本;由法国27位传教士联合供稿、并由杜赫德所编纂的《中华帝国全志》一书,专设一章翻译《本草纲目》的前言部分及16种药物,该书在欧洲流传甚广,对《本草纲目》传欧影响较大。20世纪英国学者伊博恩联合北京博物学会诸位学者编纂的8种着作,涉猎《本草纲目》所载植物、矿物及动物药,内容全面。至21世纪,由中国学者罗希文所译《本草纲目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BencaoGangmu)》,是世界上首部、亦是目前唯一的《本草纲目》英文全译本,从内容到体例还原度都非常较高。关于《本草纲目》的欧洲接受史,本文将其分为“传入与翻译期”“研究与评价期”“文化印象构建期”三个时期:在17-18世纪,欧洲的《本草纲目》接受者主要为来华传教士,他们在中国收集此书的文本、图像与相关药物标本,并将部分文本内容译成西文传到欧洲。至19世纪,《本草纲目》的接受者以药理学家、化学家、植物学家、生物学家等学者为主,他们对《本草纲目》所载药物标本进行化验分析,从化学、药理学角度阐释这些中国药物,并与欧洲当地的植物进行对照研究。20世纪以来,西方对《本草纲目》的接受形式趋于多样化,如通过雕塑、动画等形式向国际展示李时珍及中草药文化形象,特别是《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对《本草纲目》欧洲接受史的梳理,可以认为:影响欧洲读者接受本书的动力主要来自“新鲜(猎奇)”和“实用(需求)”,而阻力则主要来自“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此外,本文在“《本草纲目》传欧之疑误考”一章中厘清了《本草纲目》传欧研究中的3个常见争议性问题:一是波兰传教士卜弥格关于中药的两种着作《中国植物志》《单味药》皆非《本草纲目》的外文节译本,但卜弥格在《单味药》中引用过《本草纲目》丹砂及龙骨的条文。二是法国汉学家雷慕沙的博士毕业论文并非以《本草纲目》为研究对象,但他年轻时很可能在奥布瓦修道院见过《本草纲目》彩绘本,并为了阅读彩色植物图旁的汉文去学习汉语,终成为一位着名汉学家。三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其三大着作《物种起源》《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及《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中共出现8处“古代中国百科全书”的表述,8条相关引文中有5条可能引自《本草纲目》,主要为对家鸡和金鱼相关资料的引述。其余3条可能来自《中国纪要》转引《齐民要术》对养羊法的记载。达尔文可能误认为此8条引文出自同一种“古代中国百科全书”,即《本草纲目》。最后,本文从知识社会史的视角出发,将《本草纲目》知识的传欧过程分为收集、分析、传播、应用四个阶段:从知识收集来看,欧洲人通过购买、赠送、掠夺等方式,收集了《本草纲目》的多种版本及相关的药物标本;随后对《本草纲目》中的知识进行了筛选、翻译、引用、研究;通过论着、会议、展览等传播方式,将《本草纲目》的相关知识展示给其他欧洲学者;同时从资源获取、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等角度实现了知识的应用。有关本文的创新点,笔者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和探讨:新材料:本文收集、补充了一些前人论述中未载的史料。如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央图书馆、法国第戎市立图书馆等藏书机构的《本草纲目》明清版本、相关绘本、剪贴画册、学者手稿等多种珍贵文献资料。特别是收集了 5种与《本草纲目》相关的药图绘本及剪贴画册。其中的3种彩绘《本草纲目》药图,迄今学界知之不多,尤其珍贵。本文将其中的图像与《本草纲目》多种版本的药图逐幅进行对比,详细分析其绘图特点,进一步从社会文化角度探讨了欧洲学者获取《本草纲目》药图的背景及意义,弥补了现有研究关于《本草纲目》图像传欧的某些缺失。对前人虽有提及、但未做深入研究的资料,本文进一步探究其特点与价值。如法国医生范德蒙德《本草纲目》“金石部”法文译稿、法国汉学家毕瓯及化学家布朗涅尔对《本草纲目》所载药物的化验分析、英国药理学家汉伯里对《本草纲目》的研究等,都是前人相关研究中鲜少涉及或研究较浅的珍贵资料。本文详细分析了上述欧洲学者论着的成书背景、体例、内容、特点及其对《本草纲目》传欧的意义,拓展了现有相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新观点:对《本草纲目》西传研究中存在的某些争议性问题,本文在详细考证后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波兰传教士卜弥格的着作是否为最早的《本草纲目》西文节译本?”“法国汉学家雷慕沙的毕业论文是否为欧洲史上最早的以《本草纲目》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论文?”“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是否盛赞《本草纲目》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本文综合多位学者的论述,追本溯源,厘清了既往研究中的某些讹误,并基于文献证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新视角:本文在研究视角与方法学上亦有所创新。本文在传统的文献学、史学研究方法基础上,引入接受理论及知识社会史的研究框架,试图从社会史、文化史角度,深入探讨《本草纲目》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将来的东西方医学交流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借鉴。
王伟[9](2020)在《《哈利·波特》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国作家J.K.罗琳创作的Harry Potter风靡全世界,被翻译成80种语言,所有版本的总销量超过5亿册,成为世界上最畅销的小说之一。本研究依据译介学理论、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操纵”和“重写”理论、接受理论和副文本理论对Harry Potter在中国的译介展开全面、系统的描述性个案研究,探讨了该作品是如何被译介到中国以及在进入中国后该作品在中国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者群体中的传播、接受现状,分析了《哈利·波特》中译本在中国的定位和目标读者群体的接受错位问题,并从副文本与文本转换过程分析了《哈利·波特》中译本中的翻译问题。通过对《哈利·波特》中译本在中国出版发行的历时性描述分析,本研究发现Harry Potter这部通俗文学作品能够进入中国主要是与当时的社会接受环境紧密相关。通俗文学,又称之为大众文学,一直处在中国文学系统的边缘。长期以来,通俗文学的娱乐消遣功能与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文学观念相悖,通俗文学往往被视为严肃文学、纯文学的对立面。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内开始大规模地译介外国通俗文学作品,通俗文学开始从文学系统的边缘向中心运动,长期被压抑和禁锢的文学娱乐消遣功能终于得到释放。随着中国1992年成为《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的成员国,中国对外版权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开始不断从国外引进通俗文学作品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国内不少出版社开始摆脱行政化束缚,以市场为导向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人民文学出版社积极转变观念,从国外获取最新商业出版资讯,Harry Potter就这样走进了人文社的编辑眼中。2000年8月底,人民文学出版社鏖战数月后赢得了《哈利·波特》中文版权。Harry Potter被引进到中国之后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销售成绩,成为一部非常畅销的流行读物。Harry Potter进入中文世界后,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者对该作品的接受各自呈现出不同的接受特征。中国奇幻文学读者群体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对《哈利·波特》这部作品的接受经历了“文本—影像—文本”和“影像—文本”两种文学接受过程。在Harry Potter进入中国之前,中国大陆的普通读者对于奇幻文学还是比较陌生,即使有奇幻文学作品的存在,在当时也是被当成童话被译介到中国。在新世纪开始之前的这段时间,中国大陆并不存在奇幻文学所能接受的土壤或环境,因此也就没有奇幻文学读者群体的存在。而随着The Lord of the Rings和Harry Potter等系列作品陆续被国内出版社引进译介,再加上国内义务教育的蓬勃发展和一系列的教育制度改革,新时期的中国读者在文化程度、知识深度、阅读广度上有很大幅度提高,国内逐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奇幻读者群体,他们热爱阅读和接受各种西方奇幻文学作品。同时,新世纪大众传媒尤其是由奇幻文学改编的同名电影在中国热映,使众多读者在欣赏奇幻大片的同时,感受到了奇幻文学作品的魅力,部分读者是看完纸质作品之后去电影院欣赏改编的同名电影(影像),然后再对该奇幻文学作品的纸质书籍(文本)进行深度阅读;也有不少读者是观看完奇幻文学作品改编的同名电影(影像)后购买纸质书籍(文本)阅读。“文本—影像—文本”和“影像—文本”构成了中国普通读者对外国奇幻文学作品的两种文学接受过程。而与普通读者对《哈利·波特》的接受不同的是,中国的专业研究者对《哈利·波特》并不是特别重视,在我国主流核心学术刊物上刊载有关“哈利·波特”研究的文章数量相对有限。尽管通俗文学开始从文学系统的边缘开始向中心运动,但是严肃的学院派研究者却并不十分关注《哈利·波特》这种通俗文学作品。究其缘由,一方面,纯文学或者说精英文学才是中国专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对文学作品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这更符合当下时代的主旋律,而外国通俗文学作品“走进来”的译介研究则很难引起他们的关注。与Harry Potter系列作品在英语世界的接受状况相比,《哈利·波特》中译本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在英语世界,Harry Potter系列一开始定位是儿童文学,面向儿童读者群体,但因为该作品深受青少年读者和成人读者的喜爱,英语世界的出版社很快就灵活地改变该作品目标读者群体定位,扩大其读者群体范围。而在中文世界,赞助人(人文社)从一开始就一直把该作品定位为儿童文学,并自始至终操纵着《哈利·波特》中译本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从副文本视角对《哈利·波特》中译本进行分析,无论是从书籍的开本设计、封面装帧、插图、书签还是内页版式设计,人文社都是按照儿童文学作品的定位进行设计和出版发行的,儿童才是其目标读者群体。因此,人文社对《哈利·波特》中译本的定位和中国读者对该作品的接受之间产生错位,部分中国读者对人文社的儿童文学定位和译文质量不满,三种新型读者群体出现:批评型读者、作为译者的读者和精英型读者。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新型读者群体在网络空间中对人文社《哈利·波特》中译本的翻译质量展开网络文学翻译批评,或者另起炉灶自己开始翻译并在网络空间中分享译文。随着《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和同名电影的完结,精英型读者群体开始涌现,他们从各个视角、细节、主题对这部作品展开全新的网络文学翻译批评,具有一定的学术素养和敏锐的批评意识。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中国读者的角色从单一走向多重化,在文学文本选择和文本意义建构上由“失语者”变成了“建构者”。新型读者群体展开的网络文学翻译批评对人文社和译者形成了“良性监督”,加强了读者和出版社之间的互动,这些都构成了《哈利·波特》在中国的接受史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Harry Potter被译介到中文语境后,“显性”赞助人(人文社)的意识形态、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自始至终都对译者的翻译工作进行着操纵,同时“隐性”赞助人(儿童读者群体)也迫使译者适当调整翻译策略使译文符合儿童读者阅读。因此,人文社在对Harry Potter进行文本转换的过程中因为误译、漏译产生了一系列的偏差和变形。因为原文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原作者根本没有预料到的接受语境,作家J.K.罗琳精心创作的大量文化特色词汇、人物形象、“文字游戏”和习语在经过译者的翻译转换之后,原着中的人物形象、性格在中译本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和变形,大量“文字游戏”蕴含的预期效果没有被完美地呈现出来。同样地,原着中大量巧妙构思、精心创作的习语并没有被译者进行异化处理,这使得习语中独有的文化意象和语言特色在中译本中丢失,影响和阻碍了中国读者阅读的连贯性和好奇心。本研究推动《哈利·波特》进入更多学术界研究者的视野,进一步丰富了《哈利·波特》在中国的学术研究,让更多严肃学院派研究者认识到通俗文学翻译的影响和特殊研究价值,也为该作品走向经典做出了一定努力;同时基于该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过程中遇到的新型读者群体的网络文学翻译批评以及中译本在文本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偏差,本研究亦可为外国通俗文学作品的翻译以及中国通俗文学作品外译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和借鉴。
罗凌[10](2019)在《生物医学文本挖掘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生物医学文献作为学术研究成果的主要载体,现已成为重要的生物医学领域资源,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来源。结合领域需求,采用有效的文本挖掘技术从海量生物医学文献中自动快速、准确地获取相关信息,将对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而基于传统机器学习的文本挖掘方法受浅层模型表示能力的限制,提升空间变得相对有限。近年,随着基于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研究的兴起,深度学习在语音、图像和文本处理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展示出了潜在的应用价值。为此,本文围绕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生物医学文本挖掘关键技术,从生物医学文本分类、命名实体识别和关系抽取三个任务展开了研究。对于生物医学文本分类任务,首先针对在小规模的生物医学领域训练数据上神经网络方法无法充分发挥其优势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神经网络集成的文本分类方法。该方法通过引入相关数据预训练模块来提升神经网络模型性能,并利用逻辑回归模型对多个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进行集成。另一方面,针对目前大多数神经网络方法未考虑领域知识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知识增强的自注意力卷积神经网络方法,通过多通道网络结构来充分利用领域知识。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利用生物医学实体和概念信息提升神经网络模型分类性能。对于生物医学实体识别任务,针对句子级别实体识别方法存在全文标注不一致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文档级化学药物实体识别方法。该方法通过引入注意力机制来捕获文档级别的全局信息。在化学药物实体识别数据集上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缓解全文标注不一致的问题,其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另一方面,针对现有中文实体识别工作常常直接沿用英文的处理方式,忽略了中文特殊性的问题,提出了汉字笔画ELMo模型。利用汉字笔画信息进行中文语言模型预训练,来学习上下文相关且包含汉字内部结构信息的中文字向量。在中文电子病例实体识别任务上实验表明,加入笔画ELMo向量能够明显提升模型性能。对于生物医学关系抽取任务,针对目前流水线方法存在错误传播和无法充分利用子任务间相关信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生物医学实体和关系联合抽取方法。该方法通过提出新的标注策略和抽取规则考虑了生物医学领域存在大量重叠关系的特性,并利用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端到端的联合学习,充分利用实体和关系之间的相互依赖信息。实验表明该方法获得了比目前先进的流水线方法更好的结果,并能有效抽取重叠关系。
二、国际重要检索系统常用的英文缩写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重要检索系统常用的英文缩写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综述 |
综述一 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现代医学对SAGI的认识 |
2 流行病学研究 |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
4 实验室指标 |
5 临床疗效指标 |
6 治疗进展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研究进展 |
1 脓毒症的中医认识 |
2 SAGI的中医认识 |
3 SAGI的治疗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研究一 针刺对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疗效的系统评价 |
1 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策略 |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1.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文献质量评价 |
2.4 疗效评价 |
2.5 不良反应 |
2.6 发表偏倚 |
3 讨论 |
3.1 纳入研究的针刺干预特点 |
3.2 结果讨论 |
3.3 证据的整体完整性和适应性 |
3.4 证据质量 |
4 结论 |
4.1 对实践的意义 |
4.2 对研究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临床资料 |
2.3 治疗方案 |
2.4 疗效指标 |
2.5 安全性指标 |
2.6 质量控制 |
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完成情况 |
3.2 一般资料的基线情况 |
3.3 观察指标的基线情况 |
3.4 临床疗效比较 |
3.5 安全性评价 |
4 讨论 |
4.1 选题依据 |
4.2 研究方案分析 |
4.3 疗效指标选择 |
4.4 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介 |
(2)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体育文本的翻译研究 ——以成都大运会“基本要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3 选题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文献综述 |
3.1 概念界定 |
3.1.1 文本类型理论的概念 |
3.1.2 大型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的概念 |
3.1.3 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概念 |
3.1.4 语言翻译的概念 |
3.2 国内相关文献 |
3.2.1 翻译的研究 |
3.2.2 文本类型理论的研究 |
3.2.3 体育赛事文本的翻译研究 |
3.2.4 体育赛事语言服务的研究 |
3.3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3.3.1 翻译的研究 |
3.3.2 文本类型理论的研究 |
3.3.3 体育赛事文本翻译研究 |
3.3.4 体育赛事语言服务研究 |
4 文本类型理论指导下“基本要求”的分析和探讨 |
4.1 “基本要求”词汇翻译特征 |
4.1.1 .缩写词汇的自创性和规定性 |
4.1.2 .体育术语的翻译 |
4.2 “基本要求”语篇翻译特征 |
4.3 “基本要求”翻译的整体特征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分析文本类型,确定文本的功能,掌握词汇用法规范 |
5.2.2 优化翻译工具和翻译方法,广泛运用在赛事筹备中 |
5.2.3 构建清晰明确的语言翻译体系,统筹内外双方的沟通协调 |
5.2.4 发展体育产业,实行翻译人才储备计划 |
5.3 研究局限与不足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8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9 “基本要求”中英文对照表 |
(3)面向中文电子病历的临床术语标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实体链接 |
1.2.2 文本匹配 |
1.3 本文要做的工作 |
1.4 本文组织架构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实体链接简介 |
2.1.1 候选实体召回 |
2.1.2 候选实体消歧 |
2.2 文本匹配相关技术 |
2.2.1 基于表示学习的框架 |
2.2.2 基于交互学习的框架 |
2.2.3 文本表示方法 |
2.2.4 循环神经网络基础 |
2.2.5 BERT预训练语言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文本特征和搜索引擎的候选实体召回 |
3.1 候选实体召回方法 |
3.1.1 基于文本特征的召回方法 |
3.1.2 基于搜索引擎的检索召回 |
3.2 实验与分析 |
3.2.1 实验数据集介绍 |
3.2.2 原始数据特点分析 |
3.2.3 实验数据预处理 |
3.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BiLSTM的候选实体消歧 |
4.1 基于孪生网络的文本匹配模型 |
4.2 基于注意力机制的交互增强匹配模型 |
4.3 融入文本统计特征的匹配模型 |
4.4 实验与分析 |
4.4.1 实验数据集准备 |
4.4.2 实验评价指标 |
4.4.3 实验设置 |
4.4.4 实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BERT模型的候选实体消歧 |
5.1 基于BERT的语义相似度匹配模型 |
5.2 基于BERT-MatchCNN的匹配模型 |
5.3 基于BERT的标准词个数预测模型 |
5.4 实验与分析 |
5.4.1 实验数据集准备 |
5.4.2 实验评价指标 |
5.4.3 实验设置 |
5.4.4 实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工作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天”及其词语在传教士辞书中的变迁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现状 |
二、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语料来源 |
第一章 传教士辞书中“天”字释义研究 |
第一节 辞书中“天”字义项收录情况 |
第二节 辞书中“天”字义项演变分析 |
第三节 传教士辞书在“天”字义项演变中的作用 |
第二章 传教士辞书中“天”字词语研究 |
第一节 辞书中“天”字词语收录情况 |
第二节 辞书中“天”字词语收录情况分析 |
第三节 辞书中“天”字词语收录特点 |
第三章 传教士辞书的影响与启示 |
第一节 传教士辞书对汉语语文辞书的影响 |
第二节 外向型汉语辞书对传教士辞书的借鉴 |
第三节 传教士辞书对汉语学习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天”字义项分类信息库 |
附录2 .“天”字词语信息库 |
附录3 .“天”字词语分类信息库 |
致谢 |
(5)韩国驻华外交机构官网新闻标题中韩翻译研究 ——以大韩民国驻武汉总领事馆官网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 |
2. 翻译目的论与新闻标题翻译 |
2.1. 翻译目的论概述 |
2.2. 翻译目的论指导新闻标题翻译的可行性 |
3. 原语文本语言特征分析 |
3.1. 词汇层面 |
3.1.1. 缩略词 |
3.1.2. 新词 |
3.1.3. 专有名词 |
3.2. 句子层面 |
3.2.1. 句法结构 |
3.2.2. 修辞手法 |
3.3. 标点层面 |
3.3.1. 点号 |
3.3.2. 标号 |
4. 新闻标题中译韩方法分析 |
4.1. 词汇层面 |
4.1.1. 缩略词:直译、意译、零翻译 |
4.1.2. 新词:意译、音译、零翻译 |
4.1.3. 专有名词:直译、音译、意译 |
4.2. 句子层面 |
4.2.1. 句法结构:语序调整、句子成分转换、减译、合译 |
4.2.2. 修辞手法:保留修辞、保留句意 |
4.3. 标点层面 |
4.3.1. 点号:转换、减译、移植 |
4.3.2. 标号:转换、移植、增译、减译 |
4.4. 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基于深度学习的藏文古籍木刻本文字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传统藏文OCR技术 |
1.3.1 藏文字符字符归一化 |
1.3.2 藏文字符预分类 |
1.3.3 藏文文本切分 |
1.4 基于深度学习OCR技术 |
1.4.1 文字检测 |
1.4.2 文字识别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创新点 |
1.7 本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藏文古籍木刻本数据集构建与生成 |
2.1 藏文文字与版式特点 |
2.1.1 藏文古籍文字特点 |
2.1.2 梵音藏文转写体特点 |
2.1.3 藏文古籍文献版式特点 |
2.2 字符集创建 |
2.3 藏文古籍木刻本图像标注方法 |
2.3.1 标注规范 |
2.3.2 文本位置编号 |
2.3.3 文本内容标注 |
2.4 稀缺训练集扩充方法 |
2.5 小结 |
第3章 藏文古籍木刻本图像预处理 |
3.1 低质量古籍图像二值化方法 |
3.2 藏文古籍木刻本复杂背景去噪方法 |
3.2.1 空间滤波去噪 |
3.2.2 非局部去噪 |
3.3 藏文古籍木刻本倾斜校正方法 |
3.3.1 倾斜角检测 |
3.3.2 Radon变换 |
3.4 小结 |
第4章 藏文古籍木刻本复杂版式文本检测 |
4.1 文本检测方法 |
4.2 基于CTPN的藏文古籍文本检测 |
4.2.1 文本区域构建 |
4.2.2 竖向文本行检测 |
4.3 实验 |
4.3.1 实验数据 |
4.3.2 实验系统配置 |
4.3.3 实验结果 |
4.4 小结 |
第5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藏文古籍木刻本文字识别 |
5.1 藏文古籍木刻本超长行识别 |
5.1.1 水平投影 |
5.1.2 垂直投影 |
5.1.3 超长行切分 |
5.2 藏文古籍木刻本串识别模型 |
5.2.1 古籍图像特征提取方法 |
5.2.2 古籍序列图像前后关系学习方法 |
5.2.3 序列合并 |
5.2.4 模型训练 |
5.3 实验 |
5.3.1 实验数据 |
5.3.2 评测指标 |
5.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章 藏文古籍木刻本文字识别后处理 |
6.1 藏文相似字符分类 |
6.2 字符相似度计算方法 |
6.3 识别错误检测方法 |
6.4 错误纠正方法 |
6.4.1 基于隐马尔科夫模型的识别错误纠正 |
6.4.2 语言模型的藏文识别错误纠正 |
6.5 原型系统架构 |
6.6 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1、发表/投稿论文 |
2、发明专利 |
3、软件着作权 |
4、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 |
5、获奖 |
致谢 |
(7)狂蝇科分子系统学及代表性类群适应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狂蝇科概述 |
1.2 狂蝇科系统学研究进展 |
1.2.1 狂蝇科的单系性 |
1.2.2 狂蝇科亚科及属级阶元亲缘关系 |
1.3 狂蝇科物种分类及多样性 |
1.3.1 狂蝇科分类学简史 |
1.3.2 狂蝇科DNA条形码研究 |
1.4 狂蝇科形态及适应演化 |
1.5 狂蝇科生物学特征及适应演化 |
1.5.1 狂蝇生活史 |
1.5.2 狂蝇成虫拟态 |
1.6 研究内容及目标 |
2、狂蝇科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及系统发育研究 |
2.1 研究背景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样品采集与保存 |
2.2.2 总DNA提取、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及组装 |
2.2.3 线粒体基因组注释、比对、碱基组成及替换速率分析 |
2.2.4 系统发育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狂蝇科线粒体基因组结构 |
2.3.2 碱基组成偏斜性和核酸序列异质性 |
2.3.3 蛋白编码基因密码子组成和异速进化 |
2.3.4 控制区长度及特点 |
2.3.5 狂蝇科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分析 |
2.4 小结与展望 |
3、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狂蝇科物种分子鉴定 |
3.1 研究背景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样品采集与保存 |
3.2.2 拍照与图片处理 |
3.2.3 总DNA提取、PCR扩增和基因测序 |
3.2.4 DNA序列分析 |
3.3 结果 |
3.3.1 狂蝇DNA条形码区域的种内、种间遗传距离 |
3.3.2 狂蝇COI-3’序列的种内、种间遗传距离 |
3.4 讨论 |
3.4.1 狂蝇分子鉴定的有效性 |
3.4.2 形态特征对狂蝇分子鉴定的意义 |
3.4.3 我国的狂蝇科物种多样性及成因 |
3.5 小结与展望 |
4、胃蝇亚科分类及系统学研究 |
4.1 研究背景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标本馆藏信息 |
4.2.2 样品制备、拍照及形态学术语 |
4.2.3 世界分布图绘制 |
4.2.4 样品选择和特征编码 |
4.2.5 系统发育分析 |
4.2.6 分类学引证及修订编写格式 |
4.3 胃蝇亚科物种的分类修订 |
4.4 胃蝇一龄幼虫自发荧光光谱范围和强度 |
4.5 胃蝇亚科物种系统发育分析 |
4.6 讨论 |
4.6.1 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探究胃蝇微小形态结构 |
4.6.2 胃蝇一龄幼虫形态特征的系统学意义 |
4.6.3 胃蝇三龄幼虫形态特征的适应演化 |
4.6.4 胃蝇成虫关键形态部位的适应演化 |
4.7 小结与展望 |
5、皮蝇亚科小头皮蝇属分类及系统学研究 |
5.1 研究背景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拍照、图片处理和物种描述 |
5.2.2 形态学术语、命名法规、标本馆藏地及物种分布情况 |
5.2.3 体色编码和体色类型分类 |
5.2.4 样品选择和形态特征编码 |
5.2.5 系统发育分析和祖先特征状态重建 |
5.2.6 分类学引证及修订编写格式 |
5.3 小头皮蝇属物种的分类修订 |
5.4 小头皮蝇属物种系统发育分析 |
5.5 体色的组成、类型和祖先特征 |
5.6 讨论 |
5.6.1 体色的分类学和系统学意义 |
5.6.2 小头皮蝇属物种体色的演化和拟态 |
5.7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8)《本草纲目》在欧洲的流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中医西传”研究现状 |
“《本草纲目》传欧”研究现状 |
1 前言 |
1.1 研究范围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材料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性 |
2 《本草纲目》在欧洲的版本流传 |
2.1 法国藏本 |
2.1.1 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 |
2.1.2 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央图书馆所藏 |
2.1.3 法国第戎市立图书馆所藏 |
2.1.4 法兰西公学院亚洲协会图书馆所藏 |
2.2 英国藏本 |
2.2.1 大英博物馆所藏 |
2.2.2 Wellcome医学史研究所图书馆所藏 |
2.2.3 剑桥大学图书馆所藏 |
2.2.4 曼彻斯特大学约翰·赖兰兹图书馆所藏 |
2.3 德国藏本 |
2.3.1 柏林国立图书馆所藏 |
2.3.2 德国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所藏 |
2.4 西班牙藏本 |
2.4.1 西班牙国家图书馆塞万提斯阅览室所藏 |
2.4.2 西班牙巴厘阿多里德市菲律宾奥斯定会图书馆所藏 |
2.5 俄罗斯藏本 |
2.5.1 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图书馆所藏 |
2.5.2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 |
2.6 梵蒂冈藏本 |
2.7 比利时藏本 |
2.8 奥地利藏本 |
2.9 小结 |
3 《本草纲目》在欧洲的译本流传 |
3.1 《本草纲目》节译本 |
3.1.1 范德蒙德的金石部药物译稿 |
3.1.2 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全志》 |
3.1.3 伊博恩的研究译着 |
3.2 《本草纲目》全译本 |
3.3 小结 |
4 《本草纲目》欧洲接受史 |
4.1 传入与翻译期(17-18世纪) |
4.1.1 踏上欧洲土地(17世纪) |
4.1.2 翻译的出现(18世纪) |
4.2 研究与评价期(19世纪) |
4.2.1 博物学图鉴的收集(17-19世纪) |
4.2.2 中国药物的鉴定与研究 |
4.2.3 《本草纲目》及中国科学的评价 |
4.3 文化印象构建期(20-21世纪) |
4.3.1 《本草纲目》的近现代译本 |
4.3.2 《本草纲目》的近现代研究 |
4.3.3 《本草纲目》的近现代印象 |
4.4 小结 |
5 《本草纲目》传欧之疑误考辨 |
5.1 卜弥格与《本草纲目》——最早的“《本草纲目》译本”之争 |
5.2 雷慕沙与《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学位论文”之争 |
5.3 达尔文与《本草纲目》——“中国古代百科全书”之称由来 |
5.4 小结 |
6 《本草纲目》传欧之讨论:以知识社会史的视角 |
6.1 《本草纲目》的知识收集 |
6.2 《本草纲目》的知识分析 |
6.3 《本草纲目》的知识传播 |
6.4 《本草纲目》的知识应用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欧洲相关藏书机构及资料来源 |
附录2: 欧洲藏书机构所藏《本草纲目》明清版本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哈利·波特》在中国的译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Harry Potter及其作者J.K.罗琳简介 |
二、研究缘起、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Harry Potter在中国的翻译史 |
一、Harry Potter在中国的出版概况 |
二、《哈利·波特》中译史 |
三、小结 |
第三章 《哈利·波特》在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者中的接受 |
一、接受土壤的形成和奇幻文学读者群体的勃兴 |
二、《哈利·波特》中译本评介史 |
三、小结 |
第四章 赞助人对译本的操纵和目标读者接受错位——新型读者群体出现 |
一、赞助人对《哈利·波特》中译本生产和流通过程的操纵 |
二、Harry Potter和《哈利·波特》中译本的读者群定位 |
三、新型读者群体出现 |
四、小结 |
第五章 从副文本视角与文本转换过程看《哈利·波特》中译本的偏差 |
一、副文本视角下的《哈利·波特》:儿童文学定位导向引发部分读者不满 |
二、误译、漏译导致《哈利·波特》中人物形象的扭曲和变形 |
三、“文字游戏”在转换过程中出现偏差:预期效果缺失,影响读者理解 |
四、《哈利·波特》中的习语翻译:适度异化才可保留异域文化意象 |
五、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10)生物医学文本挖掘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1.2.1 生物医学文本分类研究进展 |
1.2.2 生物医学命名实体识别研究进展 |
1.2.3 生物医学关系抽取研究进展 |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
2 生物医学文本分类 |
2.1 引言 |
2.2 相关工作 |
2.3 基于神经网络集成的生物医学文本分类方法 |
2.3.1 文本预处理 |
2.3.2 特征表示 |
2.3.3 神经网络模型 |
2.3.4 模型集成 |
2.3.5 实验与分析 |
2.4 融合领域知识的生物医学文本分类方法 |
2.4.1 领域知识向量表示 |
2.4.2 知识增强的自注意力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
2.4.3 实验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生物医学命名实体识别 |
3.1 引言 |
3.2 相关工作 |
3.2.1 化学药物实体识别 |
3.2.2 注意力机制 |
3.2.3 中文命名实体识别 |
3.3 基于注意力机制的文档级化学药物实体识别方法 |
3.3.1 特征表示 |
3.3.2 BiLSTM-CRF模型 |
3.3.3 Att-BiLSTM-CRF模型 |
3.3.4 实验与分析 |
3.4 基于笔画ELMo的中文电子病历命名实体识别方法 |
3.4.1 基于笔画的中文ELMo模型 |
3.4.2 额外特征 |
3.4.3 神经网络模型 |
3.4.4 实验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生物医学实体和关系联合抽取 |
4.1 引言 |
4.2 相关工作 |
4.3 基于神经网络的生物医学实体和关系联合抽取方法 |
4.3.1 标注策略 |
4.3.2 抽取规则 |
4.3.3 特征表示 |
4.3.4 端对端实体关系抽取模型 |
4.4 实验与分析 |
4.4.1 实验设置 |
4.4.2 标注策略和抽取规则对模型性能的影响 |
4.4.3 ELMo向量对模型性能的影响 |
4.4.4 与其他方法性能对比 |
4.4.5 结果样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国际重要检索系统常用的英文缩写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D]. 程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体育文本的翻译研究 ——以成都大运会“基本要求”为例[D]. 李艾玲.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3]面向中文电子病历的临床术语标准化研究[D]. 李明洋.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4]“天”及其词语在传教士辞书中的变迁与启示[D]. 孙明欣.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5]韩国驻华外交机构官网新闻标题中韩翻译研究 ——以大韩民国驻武汉总领事馆官网为中心[D]. 毛安安.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2)
- [6]基于深度学习的藏文古籍木刻本文字识别研究[D]. 仁青东主. 西藏大学, 2021(11)
- [7]狂蝇科分子系统学及代表性类群适应演化研究[D]. 李心钰.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8]《本草纲目》在欧洲的流传研究[D]. 付璐.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9]《哈利·波特》在中国的译介研究[D]. 王伟.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7)
- [10]生物医学文本挖掘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罗凌.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