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QRS波增宽的心动过速的诊断和药物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1](2020)在《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顾丽雯[2](2019)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肌炎临床特征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2014-2018年单中心儿童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目的:回顾性分析住院儿童心肌炎所有临床症状,尤其是首发、早期临床症状,为心肌炎的诊断,尤其是危重病例的识别提供临床经验,从而减少误诊率,降低患儿死亡率。方法:通过对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4年01月至2018年12月共145例心肌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起病日期、就诊日期、住院日期)、首发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预后等,并将其分为暴发性心肌炎(Fulminant Myocarditis,FM)组与非FM组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1)心肌炎以冬春季节起病多见。本资料共145例心肌炎患儿,男性79例,女性66例。FM组共47例(32.4%),男19例,女28例;非FM组共98例(67.6%),男60例,女38例,FM组中女性比例(58.6%)高于非FM组女性比例(38.8%)(P<0.05)。(2)FM组首发临床表现中消化系统症状31例(66.0%)、神经系统症状11例(23.4%)、面苍/急促45例(95.7%)、食纳差36例(76.6%)、精神差31例(66.0%)明显高于非FM组(P<0.01)。(3)病初心肌损伤指标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 mass,CK-MB mass)、肌红蛋白(Myoglobin,MYO)、B 型钠尿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在 FM组升高程度较非FM组显着(P<0.01)。入院首次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表现比较:FM组病初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19.1%)、Ⅲ°房室传导阻滞(Atrial Ventricular Block,AVB)发生率(10.6%)高于非FM组(P<0.01),而心室颤动发生率(4.3%)、心室扑动发生率(4.3%)、高度AVB发生率(4.3%)、T波低平/倒置发生率(34.0%)高于非FM组(P<0.05),但FM组中病初室性早搏发生率(10.6%)明显低于非FM组(P<0.01)。入院首次超声心动图(Ultrasound Cardiogram,UCG)表现:FM组左室收缩功能下降比例(73.3%)、心脏增大比例(75.6%)、室间隔增厚比例(37.8%)、心包积液比例(22.2%)、室壁运动异常比例(48.9%)明显高于非FM组(P<0.01)。(4)145例患儿中死亡4例(2.8%)(均为FM患儿),存活141例(97.2%),治愈 114 例(78.6%)。结论:儿童心肌炎在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是心肌炎患儿最为常见的首发症状,心脏损伤表现在临床中却相对少见。通常表现为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伴面苍、精神食纳欠佳的患儿,则需警惕FM。患儿心肌损伤标志物、ECG、UCG在病初多有异常,灵敏度高,因此应作为临床一线辅助检查。在临床实践中需注意,ECG表现为Ⅲ°/高度AVB、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常提示FM可能,而出现室性早搏则在非FM中多见。心肌炎尤其是FM常病情危重,早期病死率高,故临床疑似或确诊心肌炎者均应收住入院观察治疗。第二部分:单中心十五年儿童暴发性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目的:探讨儿童FM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预后特征,为FM的早期识别、诊治提供临床经验。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01月至2018年12月临床诊断为FM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治疗手段及预后,并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1)本资料共70例FM患儿,男性29例(41.4%),女性41例(58.6%),其中新生儿2例,婴幼儿33例,发病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年发病例数由2004到2018年逐年增加。(2)起病前3周内,有70.0%的患者有明确前驱感染史,其中41例(58.6%)为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8例(11.4%),最为多见。(3)FM首要症状以心外表现为主,呼吸道症状41例(58.6%)、消化道症状37例(52.9%)较为多见;典型心脏症状在年长儿中多见,主要包括胸闷13例(18.6%)、胸痛6例(8.6%)、心悸4例(5.7%)。婴幼儿中表现为精神欠佳28例、拒乳/食纳差27例、面苍/大汗23例。(4)首诊辅助检查中,肌酸激酶同工酶(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CK-MB)升高 20/23(86.9%),CK-MB mass 升高 37/46(80.4%),cTnI 升高 60/67(89.6%),MYO 升高 27/60(45.0%),BNP 升高 30/50(60.0%)。ECG 异常占 98.6%,最常见的是T波改变28例(40.0%)、ST-T段改变25例(35.7%)、窦性心动过速25例(35.7%),其中Ⅲ°/高度AVB14例(20.0%),室性心动过速8例(11.4%)。UCG异常者占89.7%,其中左室收缩功能减弱47例(69.1%)、心脏增大45例(66.2%)最为多见,另外室间隔增厚16例(23.5%),室壁运动异常25例(36.8%),心包积液15例(22.1%)。(5)70例FM患儿中,死亡患儿11例,59名患儿存活。死亡组中出现呼吸促/费力(72.7%)、呼吸心跳骤停(27.3%)、心室颤动(18.2%)的比例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6)治疗过程中,使用磷酸肌酸组存活率(79.7%)明显高于未使用磷酸肌酸组存活率(20.3%)(P<0.01),联合使用两种及两种以上营养心肌药物者存活率(78.0%)明显高于未联合使用者存活率(22.0%)(P<0.01)。使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IVIG)组存活率(86.4%)高于未使用IVIG组存活率(13.8%)(P<0.05)。(7)70例FM患儿死亡率达15.7%,生存率为84.2%,存活59例中有43例(61.4%)痊愈,有2例安装永久起搏器,2例患儿失访。结论:儿童FM多见于冬春季节,各年龄段可见,其起病迅猛,病程进展极快,疾病早期死亡率高。FM的首发临床症状不典型,多以消化道或呼吸道症状起病,对于确诊FM患儿早期使用大剂量IVIG及心肌营养药物治疗疗效确切,有助于提高存活率。患儿病程中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和心室颤动后存活率较低。
吴寸草,张海澄,李学斌[3](2018)在《“中国心电学论坛2018”学术纪要(上)》文中指出2018年7月27日至7月29日,"中国心电学论坛2018"暨第21届中国心电学会学术年会在首都北京隆重召开。此次大会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分会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卫生部海峡两岸技术交流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协办,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承办。开幕式上,中国心电学会主任委员郭继鸿、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秘书长吴朝晖、资深专家代表顾复生教授、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李五四等分别致辞,并为宁佩萸教授颁发"第12届黄宛心电学奖"。此次大会迎来了
郭继鸿[4](2018)在《宽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室速积分法》文中提出宽QRS波心动过速是指QRS波时限≥120ms,心率>100bpm的心动过速,约80%为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尤其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速居多。而15%20%为室上速伴快频率依赖性室内差传,另有1%6%为少见的预激性心动过速,包括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或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房速、房扑、房颤)、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等伴旁路前传的室上速。此外,室上速或窦速伴有室内传导障碍、服用抗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5](2016)在《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文中认为一、前言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早)、非持续性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扑动(室扑)与心室颤动(室颤)。结构性心脏病和离子通道病是室性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 但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并非少见。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 可以毫无症状, 也可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 甚至心脏性猝死(SCD)。一些患者可同时有多种类型的室性心律失常, 而在另一些患者, 室性心律失常可以是心脏异常
曹克将,陈明龙,江洪,姚焰,王祖禄,吴书林,杨新春,薛玉梅,李学斌,洪葵[6](2016)在《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说明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简称室早)、非持续性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心室扑动(简称室扑)与心室颤动(简称室颤)。结构性心脏病和离子通道病是室性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但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并非少见。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可以毫无症状,也可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甚至心脏性猝死。一些患者可同时有多种类型的室性心律失常,而在另一些患者,室性
吴寸草[7](2015)在《中国心电学论坛2014学术大会总结》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12月26日至12月28日,"中国心电学论坛2014"暨第19届中国心电学会学术年会在首都北京召开(图1),此次大会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分会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卫生部海峡两岸技术交流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协办,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承办。此次大会迎来了1300余位专家与代表积极参会,探讨心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专家工作组[8](2013)在《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表明前言心律失常多发下各种心血管疾病,但也见于心脏结构无异常者。它可发生上于任何年龄,不同场合和临床各科室。发病可急可慢,病情可轻可重。重则骤然起病,引起严重血液动力学障碍,甚至猝死;轻则起始隐匿,不引起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重者需紧急治疗,甚至就地抢救。而轻者则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不同处理。紧急处理不仅涉及心血管或急诊专科医师,也与符科医师有关。为普及抢救知识,推动规范治疗,我们根据相关指南、研究证据,汇集各方专家的意见,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持下,联合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编写了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供临床医生借鉴。
李广平[9](2013)在《宽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与处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宽QRS波心动过速起源部位的诊断对于心动过速的治疗事关重大。本文深入分析讨论了相关的若干问题:1.出现宽QRS波心动过速的几种可能;2.QRS波的形态对诊断宽QRS波心动过速起源部位的经典认识;3.Brugada对室性心动过速QRS波形态的总结和认识;4.Bougada宽QRS波心动过速的4步鉴别法;5.注意对维拉帕米敏感的宽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6.房室分离和室性融合在诊断宽QRS波心动过速起源部位中的价值;7.右束支阻滞样宽QRS波心动过速"兔耳征"的判断价值;8.aVR导联的QRS波图形在宽QRS波心动过速鉴别诊断中的价值;9.Vi/Vt比值和新4步法在宽QRS波心动过速鉴别诊断中的价值;10.心脏电生理学检查在宽QRS波心动过速起源部位判别中的价值;11.临床表现及病史在鉴别宽QRS波心动过速起源部位中的意义;12.宽QRS波心动过速的一般处理原则。这些分析与讨论对于正确判断宽QRS波心动过速起源部位及相应的处理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罗亚雄,王福军[10](2012)在《预激综合征的用药策略》文中研究说明Ohnel(1944年)命名预激综合征时,将其定义为"起源于心房的激动比经正路(房室结)提早激动心室的一部分或全部"。随着隐匿型预激综合征的发现,Gallagher又进一步将其定义为"激动从起源点比经正路提前激动远方区域(心室或心房)"。欧洲预激综合征专题研究小组根据旁路的解剖学特征对预激综合征进行了分类。这些旁路包括:①房室旁路,心房和心室间的直接连接;②结室旁路,连接房室结与心室肌;③从希浦系统到心室间的束室连接;④直接连接心房和希氏束的房室结旁
二、QRS波增宽的心动过速的诊断和药物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QRS波增宽的心动过速的诊断和药物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2)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肌炎临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2014-2018年单中心儿童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单中心十五年儿童暴发性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心肌炎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致谢 |
(3)“中国心电学论坛2018”学术纪要(上)(论文提纲范文)
中心发言 |
一.心电学进展2018 |
2.贝叶综合征 (Bayes Syndrome) |
二.心电图自动诊断的陷阱 |
三.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 |
四.急诊快速心律失常处理要点 |
1.识别和纠正血流动力学障碍 |
2.纠正与处理基础疾病和诱因 |
3.衡量获益与风险 |
4.兼顾治疗与预防 |
5.对心律失常本身的处理 |
6.急性期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原则 |
五.心脏阻滞部位的心电图判断 |
1.房室结水平阻滞 |
2.双侧束支阻滞 |
六.非持续性室速的临床意义评估 |
1.合并高血压患者 |
2.NSVT在运动中诱发 |
3.与缺血性心脏/心肌病 |
心电图实战培训 |
一.心电图导联与波形的形成 |
二.心电图描记与测量规范 |
1.皮肤处理 |
2.心电导联电极的安放 |
3.描记过程 |
4.特殊情况下需调整胸导联位置 |
5.避免常见的不规范操作 |
三.心肌炎、心包炎、心肌病心电图 |
1.心肌炎 |
2.心包炎 |
3.心肌病心电图 |
四.心肌缺血心电图 |
1.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
2.心外膜下心肌缺血 |
3.心肌缺血心电图研究新热点 |
六.异常Q波的鉴别诊断 |
七.房室结双径路与心电图 |
1.房室结双径路的心电图基础和参与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 |
2.房室结双径路参与的折返性心动过速 |
3.慢-快型房室NRT与房速的鉴别要点 |
4.慢快型AVNRT与交界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要点 |
八.束支阻滞 |
1.室内阻滞 |
2.左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特点 |
3.左前分支阻滞心电图特点 |
4.左后分支阻滞心电图特点 |
5.三分支 |
九.房室阻滞 |
儿童心律失常 |
一.胎儿心律失常 |
1.胎儿室上速 |
2.胎儿房室传导阻滞 |
二.离子通道病所致恶性心律失常的识别与处理 |
三.小儿室上速与特发性室速的心电图识别与处理 |
遗传性心律失常与心电图 |
一.遗传心律失常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基础 |
二.遗传性心律失常的表型重叠性及处理对策 |
三.遗传心律失常基因筛查的问题与挑战 |
四.运动试验在遗传性心律失常的应用价值 |
(4)宽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室速积分法(论文提纲范文)
宽QRS波心动过速鉴别诊断存在的问题 |
一.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低 |
二.特殊人群未能充分涵盖 |
三.流程评价时存在的问题 |
室速积分法遴选标准的原则 |
一.诊断室速特异性强的指标 |
二.诊断室速准确率高的指标 |
三.遴选已十分熟知的标准, 易用易记 |
四.遴选的标准各自独立 |
室速积分法的7个标准 |
一.V1导联QRS波有明显R波 |
40ms'>二.V1或V2导联QRS波的r波时限>40ms |
三.V1导联QRS波的S波有切迹 |
四.V1~V6导联QRS波无RS图形 |
五.a VR导联QRS波初始为R波 |
六.II导联R波达峰时间≥50ms |
室速积分法的应用与评价 |
一.积分方法 |
二.全组患者的积分结果 |
1.确定室速区 |
2.室速诊断区 |
3.室速诊断的灰色区 |
4.室上速诊断区 |
5.经图例对室速积分法的整体认识 |
6.室速积分法的几个亮点 |
7.结论 |
(6)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室早 |
1.1 流行病学 |
1.2 病因和机制 |
1.3 临床表现 |
1.4 诊断、预后评估和危险分层 |
1.4.1 室早性心肌病 |
1.4.2 诊断评估方法 |
1.4.2. 1 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 |
1.4.2. 2 运动试验 |
1.4.2. 3 影像学检查 |
1.5 治疗策略和方法 |
1.5.1 无结构性心脏病室早患者的治疗指征 |
1.5.2 结构性心脏病室早患者的治疗指征 |
1.5.2. 1 药物治疗 |
1.5.2. 2 导管消融治疗 |
1.6 室早的诊治流程及专家建议和推荐 |
2 非持续性室速(NSVT) |
2.1 流行病学特征 |
2.2 病因和机制 |
2.2.1 NSVT病因 |
2.2.2 NSVT发生机制 |
2.3 临床表现 |
2.4 诊断、预后评估、危险分层 |
2.4.1 NSVT的诊断 |
2.4.2 预后评估 |
2.4.3 危险分层 |
2.4.3. 1 心脏结构正常的NSVT |
2.4.3. 2 伴有结构性心脏病的NSVT |
2.5 治疗策略和方法(表4) |
2.5.1 心脏结构正常的NSVT |
2.5.2 结构性心脏病NSVT |
3 持续性单形性室速(SMVT) |
3.1 流行病学特征 |
3.2 病因和机制 |
3.2.1 IVT |
3.2.2 结构性心脏病室速 |
3.3 临床表现 |
3.4 诊断、预后评估和危险分层 |
3.4.1 诊断 |
3.4.1. 1 病史和体格检查 |
3.4.1. 2 心电图 |
3.4.1. 3 心脏成像 |
3.4.1. 4 信号平均心电图 |
3.4.1. 5 有创心脏电生理检查 |
3.4.1. 6 心肌缺血检查 |
3.4.2 预后评估及危险分层 |
3.4.2. 1 特发性SMVT |
3.4.2. 2 结构性心脏病SMVT |
3.5 治疗策略和方法 |
3.5.1 SMVT急性期治疗 |
3.5.2 IVT的药物治疗 |
3.5.3 IVT的导管消融 |
3.5.4 结构性心脏病室速的药物治疗 |
3.5.5 ICD植入及程控 |
3.5.6 结构性心脏病室速的导管消融 |
3.5.7 外科消融 |
3.6 SMVT诊治流程图 |
4 持续性多形性室速和室颤 |
4.1 流行病学特征 |
4.2 病因和机制 |
4.3 临床表现 |
4.4 诊断、预后评估和危险分层 |
4.4.1 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 |
4.4.1. 1 运动试验 |
4.4.1. 2 药物试验 |
4.4.1. 3 尸检及基因检测 |
4.4.2 结构性心脏病患者 |
4.5 治疗策略和方法 |
4.5.1 ICD治疗 |
4.5.2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
4.5.3 导管消融治疗 |
4.6 持续性多形性室速/室颤诊治流程图 |
5 特殊情况下的室性心律失常 |
5.1 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
5.1.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
5.1.1. 1 ACS相关的室性心律失常概述 |
5.1.1. 2 ACS患者住院前期间猝死的预防 |
5.1.1. 3 ACS患者住院期间猝死的预防见 |
5.1.1. 4 ACS患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 |
1ACS患者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原则 |
2ACS患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
3ACS患者合并室早的处理 |
4ACS患者合并持续性室速或室颤的处理 |
5持续性室速、反复发作的室颤和电风暴的导管消融治疗 |
6体外支持设备 |
7ACS患者早期室颤的预后 |
5.1.2 心梗后早期 |
5.1.2. 1 心梗后早期(10天内)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分层 |
5.1.2. 2 心梗后ICD植入的时机 |
5.1.3 心梗后稳定冠心病 |
5.1.3. 1 危险分层 |
5.1.3. 2 最佳治疗策略推荐 |
5.1.3. 3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 |
5.1.3. 4 导管消融 |
5.2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室性心律失常 |
5.2.2 先心病患者合并室速和室早的治疗 |
5.3 妊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
5.3.1 流行病学 |
5.3.2 诊断 |
5.3.3 治疗 |
5.4 心肌疾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
5.4.1 三种常见的心肌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 |
5.4.1. 1 DCM |
5.4.1. 2 HCM |
5.4.1. 3 ARVC |
5.4.2 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评估 |
5.4.3 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 |
5.5 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
5.6 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 |
5.6.1 LQTS |
5.6.1. 1 定义和流行病学 |
5.6.1. 2 危险分层及管理方法 |
5.6.2 SQTS |
5.6.2. 1 定义和流行病学 |
5.6.2. 2 危险分层及管理方法 |
5.6.3 Brugada综合征 |
5.6.3. 1 定义和流行病学 |
5.6.3. 2 危险分层及管理 |
5.6.4 CPVT |
5.6.4. 1 定义和流行病学 |
5.6.4. 2 危险分层及管理方法 |
5.6.5 ERS |
5.7 心脏结构正常的室性心律失常 |
5.7.1 IVT |
5.7.1. 1 特发性流出道室速 |
5.7.1.2特发性非流出道起源室速 |
5.7.2 特发性室颤 |
5.7.3 短联律间期TdP |
5.8 运动员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
(9)宽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与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出现宽QRS波心动过速的几种可能性 |
2 QRS波的形态对诊断宽QRS波心动过速起源部位的经典认识 |
3 Brugada对室性心动过速QRS波形态的总结和认识 |
4 Brugada宽QRS波心动过速的4步鉴别法 |
5 注意对维拉帕米敏感的宽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 |
6 房室分离和室性融合在诊断宽QRS波心动过速起源部位中的价值 |
7 右束支阻滞样宽QRS波心动过速“兔耳征”的判断价值 |
8 a VR导联的QRS波图形在宽QRS波心动过速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
9 Vi/Vt比值和新4步法在宽QRS波心动过速鉴别诊断中价值 |
1 0 心脏电生理学检查在宽QRS波心动过速起源部位判别中的价值 |
1 1 临床表现及病史在鉴别宽QRS波心动过速起源部位中的意义 |
1 2 宽QRS波心动过速的一般处理原则 |
四、QRS波增宽的心动过速的诊断和药物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J].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03)
- [2]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肌炎临床特征研究[D]. 顾丽雯. 苏州大学, 2019(05)
- [3]“中国心电学论坛2018”学术纪要(上)[J]. 吴寸草,张海澄,李学斌.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8(06)
- [4]宽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室速积分法[J]. 郭继鸿.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8(01)
- [5]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6(04)
- [6]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J]. 曹克将,陈明龙,江洪,姚焰,王祖禄,吴书林,杨新春,薛玉梅,李学斌,洪葵.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6(04)
- [7]中国心电学论坛2014学术大会总结[J]. 吴寸草.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5(05)
- [8]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专家工作组.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3(05)
- [9]宽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与处理[J]. 李广平. 透析与人工器官, 2013(01)
- [10]预激综合征的用药策略[J]. 罗亚雄,王福军. 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