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肿瘤中药对小鼠U_(14)宫颈癌细胞多种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杜肖[1](2020)在《白英总碱抗NSCLC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及临床前安全性研究》文中提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是近年来NSCLC治疗药物的重要研发方向。肿瘤来源外泌体(Tumor-derived exosomes,TEXs)可促进肿瘤的侵袭、转移、血管新生和免疫逃逸等,也是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TEXs的生物合成和功能发挥与细胞膜脂筏有着紧密的联系。中药白英(Solanum lyratum Thunb.)作为传统抗癌中药,有清热解毒和利湿消肿之效,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肿瘤。白英富含多类化学成分,其所含的生物碱组分具有优良的抗肿瘤药效。本课题组前期提取所得的白英总生物碱(total alkaloids from Solanum lvratum,TAS)具有显着的抗NSCLC药效,药理研究表明TAS具有抑制肿瘤血管新生的作用。前期研究阐明了 TAS中含有多种甾体生物碱化合物,并证明了 TAS所含甾体生物碱化合物具有凝集肿瘤血管内皮细胞(tumor-derived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Td-ECs)细胞膜脂筏胆固醇,干扰脂筏形态及功能的作用。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旨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TAS的抗肿瘤作用及其物质基础做出进一步的研究,并结合TEXs与细胞膜脂筏间所存在的紧密联系,从体内外两方面研究白英甾体生物碱对TEXs的影响。鉴于皂苷与甾体生物碱类似,均具有与胆固醇结合的性质,和破坏脂筏完整性的活性,我们提出了“甾体糖苷生物碱和皂苷类化合物能够通过破坏细胞膜脂筏结构的完整性影响肿瘤外泌体的生成和功能”的假说。本论文以人参皂苷Rg3为例,对皂苷影响TEXs的生成和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对所提假说进行初步验证。此外,本课题组前期以TAS为原料研制了抗肿瘤中药新药安特逍胶囊(antexiao capsule,AtxC),本论文对AtxC的临床前安全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旨在为AtxC的开发应用提供安全性数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如下:1.本论文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对TAS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并采用质谱、一维和二维核磁等波谱技术,对分离所得到的单体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鉴定。2.为研究TAS及其化学成分的抗肿瘤活性,本论文采用MTT法,检测分离所得到的白英单体化合物1-7、11-13对Td-ECs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划痕愈合实验,考察化合物1-7、11-13对Td-ECs细胞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以鼠源S180肉瘤细胞小鼠移植瘤模型,考察TAS大极性部位(TASG)和小极性部位(TASS)以50、100、200mg·kg-1作为低(L)、中(M)、高(H)剂量组连续灌胃给药10 d对荷瘤小鼠的抑瘤效果,以TAS和环磷酰胺(CTX)作为阳性药,并对荷瘤小鼠的胸腺和脾脏指数进行检测,以ELISA法检测TAS组荷瘤小鼠血清细胞因子IL-6、TGF-β和IFN-y的水平,考察TAS对荷瘤小鼠免疫调节的作用。3.为考察白英生物碱和人参皂苷Rg3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是否与TEXs有关,本论文采用外泌体分离试剂盒和超速离心法分离A549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以Western Blotting法和透射电镜检测,以及纳米粒度分析技术鉴定所分离TEXs;以体外划痕愈合实验、管腔形成实验和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A549细胞外泌体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的血管新生的影响;以MTT实验检测了 TAS和白英生物碱SA1及人参皂苷Rg3对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以LDH漏出实验检测白英生物碱SAl和人参皂苷Rg3对A549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以终浓度为10 μg·mL-1的TAS,终浓度为10 μM的SA1和终浓度为100μM的人参皂苷Rg3干预A549细胞48 h后,检测外泌体粒度,并以分离所得的A549细胞外泌体作用于HUVECs,考察白英生物碱和皂苷干预后的A549细胞所分泌的TEXs对HUVECs血管新生的影响;采用蛋白质组学检测SA1干预与未干预A549细胞及其所分泌的TEXs中的蛋白质组变化;以BALB/c裸鼠构建A549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分别以A549细胞外泌体(Control exosome)和SA1干预的A549细胞所分泌TEXs(SA1 exosome)以100 μg/只剂量,采用瘤内注射方式给予A549荷瘤裸鼠,保持一周2次给药频率,以紫杉醇为阳性药(Taxol,8 mg·kg-1,腹腔注射),并设置溶媒对照组(Model),动态观测肿瘤生长状态,给药时长28 d,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剥取瘤块,称重,计算抑瘤率,考察SA1干预与未干预的A549细胞所分泌的TEXs在体内对肿瘤生长的影响。4.为了考察AtxC的临床前安全性,本论文采用单次灌胃给予小鼠和Beagle犬AtxC内容物,观察其对小鼠的协调运动、自主活动和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致催眠作用的影响,及其对Beagle犬心电图指标、血压和呼吸指标的影响;采用单次灌胃给予大鼠和Beagle犬AtxC内容物,观察动物的体重、摄食、心电等指标,考察AtxC的急性毒性反应;采用重复灌胃大鼠26周和Beagle犬39周AtxC内容物,观察动物的体重、心电和临床病理学检查等指标,考察AtxC的长期毒性反应。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共分离鉴定出14种甾体糖苷生物碱,其中新化合物12个,分别为:(3β,5α,20S,22S,23R,25S)-16,22-epoxy-23,26-imino-cholestan-3-ylO-β-D-glucopyran osyl-(1→2)-O-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1),(3β,20S,22S,23R,25S)-16,22-epoxy-23,26-imino-cholestan-5-en-3-ylO-β-D-glucopyranosyl-(1→2)-O-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2),16,23-epoxy-22,26-imino-cholestan-5,22(N),23,25(26)-tetraene-3β-ol-3-0-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 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3),(3β,25R)-16,23-epoxy-23,24-imino-cholestan-5,16,20,23(N)-tetraene-3β-ol-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 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4),(3β,5α,25R)-16,23-epoxy-23,24-imino-cholestan-16,20,23(N)-triene-3β-ol-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 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5),15β-hydroxyl-(3β,5α,25R)-16,23-epoxy-23,24-imino-cholestan-16,20,23(N)-triene-3β-ol-3-O-β-D-glucopyranosyl-(1→)-β-D-gluco pyranosy l-(1→4)-β-D-galactopyranoside(6),1 5β-hydroxy l-(3β,25β)-16,23-epoxy-23,24-imino-cholestan-5,16,20,23(N)-tetraene-3β-ol-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7),15β-ethoxy-(3β,25R)-16,23-epoxy-23,24-imino-cholestan-5,16,20,23(N)-tetraene-3β-ol-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8),15β-ethoxy-(3β,5α,25R)-16,23-epoxy-23,24-imino-cholestan-16,20,23(N)-triene-3β-ol-3-O-β-D-glucopyr 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9),15β-hydroxyl-(3β,5α,25R)-16,23-epoxy-23,24-imino-cholestan-16,20,23(N)-triene-3β-ol-3-O-β-D-g 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10),(3β,1 6R,20R,22α,25R)-spirosolan-5-en-3-ylO-β-D-glucopyranosyl-(1→2)-O-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 ranoside(11),(3β,5α,16R,20R,22α,25R)-spirosolan-3-ylO-β-D-glucopyranosyl-(1→2)-O-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12);分离所得两种已知化合物分别为:16,23-epoxy-22,26-imino-cholest-22(N),23,25(26)-trien-3β-ol-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13),(3β,22α,25R)-spirosolan-5-en-3-ylO-β-D-glucopyranosyl-(1→2)-O-β-D-glucopyranos yl-(1→4)-β-D-galactopyranoside(14,SA1)。2.化合物1-7、11-13以最高100 μM浓度干预Td-ECs细胞48 h时,对细胞的抑制率均未达50%;化合物1-6、11-13作用浓度为25 μM时,可显着抑制Td-ECs细胞的划痕愈合(P<0.05),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显着促进了 Td-ECs细胞的划痕愈合(P<0.05),化合物1-7、11-13均可剂量依赖地抑制VEGF诱导的Td-ECs细胞的划痕愈合能力(P<0.05);TASS-L组、TASG-H剂量组和TAS组的抑瘤率较高,分别为39.71%、43.92%和42.13%;与模型组相比,CTX组S180荷瘤小鼠的胸腺和脾脏均指数显着降低(P<0.01),白英生物碱各给药组,除大极性高剂量组外,动物的脾脏指数均明显升高,其中TASS-L和TASS-H组动物脾脏指数显着升高(P<0.01,P<0.05);与CTX组相比,TASS-M、TASS-H和TASG-H组荷瘤小鼠的胸腺指数及白英生物碱各给药组动物的脾脏指数均显着升高;与模型组和CTX组相比,TAS组荷瘤动物血清中的IFN-y水平显着升高(P<0.05)。上述结果说明,TAS及其大极性和小极性部位均可抑制小鼠S180移植瘤的生长,且具有提高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3.SA1和人参皂苷Rg3虽然对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弱,但对A549细胞膜完整性具有破坏作用,可剂量依赖地升高A549细胞的LDH漏出率(P<0.05);分离所得的A549细胞外泌体呈圆形或椭圆形膜囊泡形态,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所分泌TEXs的直径出现增加,TEXs中标记蛋白CD9、CD63的表达均呈阳性;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ontrol exosome显着促进了 HUVECs细胞的划痕愈合(P<0.01);与空白对照组和Control exosome组相比,TAS和SA1干预后A549细胞所分泌TEXs显着抑制了 HUVECs的划痕愈合及A549细胞所分泌TEXs的促HUVECs划痕愈合作用(P<0.01),TAS、SA1及Rg3干预后A549细胞所分泌TEXs显着抑制了 HUVECs的管腔形成能力和侵袭能力;药物干预与未干预的A549细胞所产生的TEXs的粒径集中在60-90 nm,TAS、SA1和Rg3干预后A549细胞上清中TEXs浓度较未干预时分别增加了 10、3.8和3.7倍;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SA1干预与未干预的A549细胞间存在1154个差异蛋白,有Poly(A)RNA结合等功能,参与翻译、rRNA的加工等生物过程,SA1干预与未干预的A549细胞TEXs间存在746个差异蛋白,差异蛋白具有Poly(A)RNA结合、蛋白结合等功能,参与了细胞间粘附、mRNA剪接等生物过程;蛋白质组学所检测差异蛋白共富集到40多种代谢通路,参与500多个信号通路和20多个蛋白-蛋白作用网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多种作用靶点和蛋白通路;与模型组和Control exosome组相比,SA1 exosome对荷瘤动物的肿瘤体积和瘤重均有显着降低作用(P<0.01),抑瘤率为70.48%,Control exosome较模型组相比,对肿瘤生长也显示出一定抑制作用。4.单次灌胃给予AtxC除800 mg·kg-1剂量下可增加小鼠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入睡率(P<0.01)外,对小鼠的自主活动和协调运动均无影响,也不影响Beagle犬的心电、血压、呼吸等指标;AtxC单次灌胃大鼠最大耐受量为4.0 g·kg-1,Beagle犬的最大耐受量大于6.0 g·kg-1,16.0 g·kg-1单次灌胃可致大鼠体重及摄食减少(P<0.05);AtxC重复灌胃大鼠的最大耐受量为0.8 g·kg-1,Beagle犬的最大耐受剂量为320 mg·kg-1,AtxC以2.0 g·kg-1剂量重复灌胃大鼠可造成动物胃组织发生病变,AtxC以800 mg·kg-1剂量重复灌胃Beagle犬可显着降低动物体重和血清TP、GLOB 和 ALB 等指标(P<0.05)。通过上述研究,本论文得到了以下几点研究结论:(1)本论文从TAS中分离得到12种新甾体糖苷生物碱化合物,证明了分离所得的大多数白英单体生物碱均具有体外抑制肿瘤血管新生的活性,并证明了 TAS有增强S180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对TAS的抗肿瘤作用及其物质基础有了进一步的认识;(2)证明了 A549细胞外泌体在体外可促进HUVECs血管新生,而TAS、SA1和Rg3的干预使A549细胞所分泌TEXs有了显着体外血管新生抑制活性,并且可增加TEXs的分泌量,SA1的干预还增加了 A549细胞所分泌TEXs的体内抗肿瘤活性,SA1对TEXs的作用与其能够改变A549细胞及其TEXs的蛋白质组表达有关;(3)初步验证了“甾体糖苷生物碱和皂苷类化合物能够通过破坏细胞膜脂筏结构的完整性影响肿瘤外泌体的生成和功能”的假说,为甾体糖苷生物碱和皂苷类化合物的抗肿瘤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4)证明了以TAS为原料的抗肿瘤中药新药AtxC 口服应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贺媛琪[2](2017)在《大黄素甲醚-8-O-β-葡萄糖苷(PG)诱导宫颈癌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为一类发生于妇女阴道以及子宫颈管的一类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所有妇女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二位,因此是严重危害广大妇女生命健康安全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宫颈癌已经成为最常见和多发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居于我国妇女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因此我国宫颈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依然处于较高水平。自上世纪初开始,外科手术治疗宫颈癌一直沿用至今,为宫颈癌治疗的主要手段,而在目前的临床宫颈癌治疗途径中,单纯子宫全切根治或者联合放、化疗等方法为宫颈癌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在宫颈癌的实际诊断和治疗中,大部分患者在去医院就诊时已为宫颈癌晚期,因此放疗成为了该类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尽管目前临床上采用外科手术或者联合放化疗等方法治疗早期宫颈癌效果显着,但对于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却收效甚微。除此之外,抑制宫颈癌细胞生长、增殖、侵袭以及转移的药物均为传统抗癌药,其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亦会对周围正常组织细胞造成毒副作用,且无法避免。.中药在治疗宫颈癌方面具有显着优势,国内外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均证实中药能够经由多途径、多靶点、多环节发挥作用,具有综合起效的特点,从而发挥预防和治疗肿瘤的功效。目前,天然植物及其有效成分的抗肿瘤活性已经初步得到国际医学界所认可。大黄素甲醚-8-O-β葡萄糖(physcion8-O-β-glucopyranoside,PG)为羊蹄跟含有的化学成分之一,目前的研究已经证实PG具有抗肿瘤作用,但目前尚未有关于其在体内或体外影响宫颈癌发生和发展的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两方面对大黄素甲醚-8-O-β葡萄糖苷(physcion 8-O-β-glucopyranoside,PG)对宫颈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我们首先通过体外实验观察PG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同时研究其能否诱导HeLa细胞凋亡,检测PG作用后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从而明确PG对宫颈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同时通过建立人宫颈癌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用以研究PG对HeLa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从而进一步明确PG的体内抗肿瘤作用。本研究旨在明确PG抗宫颈癌的作用机制,从而为其应用于临床抗宫颈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将HeLa细胞随机分为7个药物终浓度组,向每组细胞中加入对应浓度的PG使之终浓度分别为5、10、20、40、60、80、100 μg/mL,进行相应处理24h后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用40 μg/mL作用于HeLa细胞,分别于0、12、24、36、48、72 h后终止培养,CCK-8法检测各时间点细胞增殖抑制率。将HeLa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20、40、60 μ g/mL PG组,进行相应处理24 h用DAPI染色实验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 Ⅱ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细胞侵袭活性;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caspase-3、caspase-9、Bax、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2)采用HeLa细胞经皮下注射构建裸鼠移植瘤模型,选取20只已成功构建的皮下移植瘤裸鼠模型,将之随机分为对照组、10、20、40 mg/kg PG组,进行相应处理后观察裸鼠日常情况;在给药后第0、5、8、12、15天时运用游标卡尺对各组裸鼠移植瘤的长度(L)和宽度(W),计算肿瘤体积,绘制移植瘤生长曲线;称取肿瘤重量,计算抑瘤率;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裸鼠移植瘤中caspase-3和Bcl-2蛋白的表达;TUNEL实验检测移植瘤细胞凋亡情况,计算细胞凋亡率。结果(1)当 PG 浓度分别为 5、10、20、40、60、80、100 μg/mmL 时,HeLa 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4.3±0.4)%、(18.8±1.7)%、(39.1±3.3)%、(42.2±4.2)%、(60.3±6.5)%、(63.5±6.8)%、(66.4±6.6)%,IC50 为 41.34 μg/mL。用 40 μg/m 作用于 HeLa 细胞,分别于 0、12、24、36、48、72 h后终止培养,CCK-8法检测各时间点细胞增殖抑制率。结果表明,PG作用后0、12、24、36、48、72 h时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0、(36.4±7.8)%、(48.1±7.4)%、(63.3土6.4)%、(72.7±8.6)%。随着PG作用浓度的升高,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也随之增高,随着PG作用时间的延长,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也随着上升。DAPI染色法检测结果表明,在对照组中几乎未见凋亡细胞,当分别采用20、40、60 μg/mL的PG细胞后,凋亡细胞数量逐渐增多,表现出典型的凋亡形态学特征,显微镜下可见染色质浓缩、细胞膜起泡,同时还能观察到核固缩等。随着PG作用浓度的增高,凋亡细胞数量逐渐增多。对照组、20、40、60 μg/mL PG浓度组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0、(13.6±3.5)%、(38.4±6.7)%、(59.5±9.6)%,随着PG作用浓度的增加,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凋亡率逐渐增高。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结果表明,对照组,20、40、60 μ g/mL PG浓度组细胞的侵袭细胞数分别为(147±22)个、(115±17)个、(78±15)个、(52±12)个,各PG浓度组的侵袭细胞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随着PG作用浓度的增加,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侵袭细胞数逐渐降低。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结果表明,对照组、20、40、60 μg/mLPG浓度组细胞的迁移距离分别为(365.7±49.5)μm、(288.6±37.3)μm、(231.4±34.6)μm、(156.5±27.9)μm,各PG浓度组的细胞的迁移距离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PG作用浓度的增高,HeLa细胞的迁移距离逐渐减小。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对照组、20、40、60 μ g/mL PG浓度组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0.4±0.1)%、(12.3±2.9)%、(36.7±7.1)%、(61.3±8.3)%,各PG 浓度组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PG作用浓度的增加,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凋亡率逐渐增高。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表明,对照组、20 μ g/mL PG 组、40 μ g/mL PG 组和 80 μ g/mL PG 组中Bax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8±0.02)、(0.11±0.06)、(0.38±0.15)、(0.74±0.22),各PG浓度组的细胞中Bax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PG作用浓度的增高,Bax蛋白的表达也随之上升;对各组细胞中Bcl-2蛋白的表达量进行检测,对照组、20 μg/mL PG组、40 μ g/mL PG组和80 μ g/mL PG组中Bax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7±0.22)、(0.41±0.19)、(0.28±0.11)、(0.05±0.02),各PG浓度组的细胞中Bcl-2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PG作用浓度的增高,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对各组细胞中Caspase-3蛋白的表达量进行检测,对照组、20 μ g/mL PG组、40 μg/mLPG组和80 μg/mLPG组中Caspase-3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4±0.01)、(0.13±0.05)、(0,28±0.11)、(0.64±0.27),各PG浓度组的细胞中Caspase-3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PG作用浓度的增高,Caspase-9蛋白的表达也随之上升;对各组细胞中Caspase-9蛋白的表达量进行检测,对照组、20 μg/mL PG 组、40 μg/mL PG 组和 80 μg/mL PG 组中 Caspase-3 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8±0.01)、(0.12±0.05)、(0.18±0.09)、(0.31±0.11),各PG浓度组的细胞中Caspase-9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PG作用浓度的增高,Caspase-9蛋白的表达也随之上升。(2)本实验中20只裸鼠均全部成瘤。移植瘤大小测量结果表明,各时间点PG作用组裸鼠的瘤体体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随着PG浓度的增高,裸鼠瘤体体积逐渐减小(P<0.05)。TUNEL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PG浓度组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随着PG作用浓度的增高,阳性细胞数逐渐降低(P<0.05)。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表明,Caspase-3蛋白染色的阳性部位主要分布于裸鼠移植瘤细胞的包浆,呈棕黄色颗粒状。与0 mg/kg组相比,各PG浓度组裸鼠移植瘤细胞中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PG作用浓度的增高,裸鼠移植瘤细胞中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亦随之增高。组间两两比较结果表明,10 mg/kg组与20 mg/kg组之间(x2=4.319,P=0.036),10 mg/kg 组与 40 mg/kg 组之间(x2=5.211,P=0.008),20 mg/kg组与40 mg/kg组之间(x2=8.419,P=0.003)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Bcl-2蛋白染色的阳性部位主要分布于裸鼠移植瘤细胞的包浆,呈棕黄色颗粒状。与0 mg/kg组相比,各PG浓度组裸鼠移植瘤细胞中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减少(P<0.05);随着PG作用浓度的增高,裸鼠移植瘤细胞中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亦随之减少。组间两两比较结果表明,10 mg/kg组与20 mg/kg组之间(x2=5.233,P=0.031),10 mg/kg 组与 40 mg/kg 组之间(x2=6.719,P=0.006),20 mg/kg组与40 mg/kg组之间(x2=9.822,P=0.002)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PG能够在体内外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和移植瘤生长,促进其凋亡,其作用机制与抑制Bcl-2表达,促进caspase-3、caspase-9、Bax表达有关。
杨苏钰[3](2017)在《运用Apriori算法对抗肿瘤中药药性、功效及药理的关联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肿瘤是近年来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的疾病,据统计,目前大部分种类的肿瘤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中国因患肿瘤而死亡的人数约占全球肿瘤死亡总人数的1/4左右,人类正面临着肿瘤防治的新挑战。现代医学治疗肿瘤的手段和方式已经日臻完善,主要为手术配合放、化疗联合治疗。但传统西医治疗在提高缓解率的同时易产生较强的毒副作用与耐药性。作为传统医学主体的中医药与西医相结合辨证施治,在提高疗效、缓解不良反应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本研究在收集数据建立抗肿瘤中药数据库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模型探寻抗肿瘤中药性效关系及现代药理学研究,为抗肿瘤中医及中西医综合治疗的临证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中华本草》和《中国药典(2015版)》收集药物,根据《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增加新的抗肿瘤中药,并从中国知网搜索2006年至2016年这些药物所发表的抗癌药理加以更新及筛检,建立抗肿瘤中药数据库。数据挖掘是在数据标准化的基础上使用SPSS软件,对收集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并对经典的Apriori算法进行改进,编程实现双向强关联规则挖掘方法,以挖掘抗肿瘤中药药性、功效及药理之间的关系。结果:(1)建立抗肿瘤中药数据库,收录中药1378味,收集整理药名、更新其抗肿瘤方面药理数据方便相关研究学者查阅。(2)抗肿瘤中药寒性药最多,约占32%;苦味药最多,约占35%;归肝经的最多,约占24%;无毒的约占85%,有毒的约占15%。(3)抗肿瘤中药具有的功效频次较高的为解毒、止痛、消肿清热解毒活血以及化瘀。(4)抗肿瘤中药药理频次较高的为抗肿瘤、抗病原微生物、抗炎以及免疫调节。(5)抗肿瘤中药性-效-理分析产生的双向强关联规则:①药性间:寒性与苦味等;苦味与肝经,甘味与脾经等;寒性与肝经,寒性与心经等;温性、辛味与肝经,平性、甘味与脾经等。②药性-功效间:寒性与清热解毒,寒性与清热等;苦味与清热解毒等;肝经与清热解毒等;寒性、苦味、肝经与清热解毒等。③功效-药理间:解毒与抗病原微生物等。④药性-功效-药理间:平性、辛味、肝经、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寒性、苦味、心经、活血化瘀和扩张冠脉血管等。结论:(1)本研究抗肿瘤中药性效理频数统计符合中医药理论,即苦寒、归肝经的药为多,功擅解毒消肿、清热解毒及活血化瘀,最常见药理作用包括抗肿瘤、抗病原微生物、抗炎及免疫调节等。(2)通过Apriori算法挖掘抗肿瘤中药性性效理之间的关联规则,抗肿瘤中药性效理关联分析得到的双向强规则为平性、辛味、肝经、抗肿瘤和免疫调节,温性、甘味、肝经、解毒和抗病原微生物,温性、辛味、肺经、理气和镇痛,寒性、苦味、肝经、清热和抗病原微生物,寒性、苦味、心经、活血化瘀和扩张冠脉血管。(3)本研究经数理统计分析认为,抗肿瘤治疗使用中药及方剂配伍时可考虑选取药性辛平、归属肝经、有抗肿瘤功效和免疫调节药理活性的药物。(4)药理组合与功效的分类关联挖掘发现抗肿瘤中药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药理活性分别与清热解毒功效同时出现的概率较大,结合交叉表来看可能与具有清热解毒功效药物的性味大多苦寒以及苦寒药物所含有效成分有关。
田茹[4](2016)在《黄芩素和黄芩苷联合抗U14宫颈癌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黄芩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天然草本中草药材,拥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已有研究表明中药黄芩具有抗肿瘤作用。目前,有关黄芩素-黄芩苷复合物抗宫颈癌作用的研究尚无相关报道,基于此,本论文通过体内实验探究黄芩素-黄芩苷复合物抗宫颈癌的作用及其机制。本研究将黄芩素单体与黄芩苷单体进行复合配伍,并作用于U14宫颈癌荷瘤鼠模型,检测实体瘤小鼠的肿瘤抑制率和腹水瘤小鼠的生命延长率,运用H.E染色技术,光镜下观察各剂量组肿瘤细胞形态,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从细胞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两方面研究黄芩素-黄芩苷复合物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同时,检测荷瘤鼠的胸腺和脾脏指数,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小鼠血清中TGF-β1和IL-10的含量,研究复合物对荷瘤鼠免疫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黄芩素-黄芩苷复合物各剂量组均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且能够延长腹水瘤小鼠的生存时间,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通过改变肿瘤细胞周期,增加处于G0/G1期的肿瘤细胞比例,上调细胞色素C、caspase-9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黄芩素-黄芩苷复合物可以提高荷瘤鼠的胸脾指数,降低血清中TGF-β1和IL-10的含量,通过改善荷瘤鼠的免疫系统提高抗肿瘤的能力。本研究将黄芩素-黄芩苷复合物作用于U14宫颈癌荷瘤鼠,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改善免疫系统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黄芩素-黄芩苷复合物抗宫颈癌的作用机制,并且为进一步研究黄芩的抗癌作用奠定了基础。
凌汶静[5](2015)在《常用抗肿瘤中药的临床应用与规律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主要研究方向为常用抗肿瘤中药的临床应用及规律探讨。通过对北京市五位名老中医常用抗肿瘤中药的总结,了解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中药的应用情况;通过对目前常用抗肿瘤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抗肿瘤药理作用等的归纳整理,将目前常用的抗肿瘤中药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通过对郝迎旭教授临床运用抗肿瘤中药的经验总结,进一步深化对常用抗肿瘤中药的临床应用的理解。具体分为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综述部分,主要为北京市五位名老中医(张代钊教授、郁仁存教授、朴炳奎教授、孙桂芝教授、李佩文教授)常用抗肿瘤中药的概述。按照常见肿瘤(肺癌、乳腺癌、食管癌、胃癌、肝癌等)的分类,分别对五位名老中医常用抗肿瘤中药的临床应用进行总结。第二部分为常用抗肿瘤中药的归纳总结。为进一步整理归纳常用抗肿瘤中药,将常用的抗肿瘤中药按照常用治疗法则分为七大类。把常用抗肿瘤中药划分为扶正培本类、清热解毒类、活血化瘀(止血)类、化痰祛湿类、消肿散结类、理气类、其它类,依据此详细论述每一种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抗肿瘤药理作用及毒性。第三部分主要为郝迎旭教授常用抗肿瘤中药的临床经验总结及用药规律探讨。(1)统计从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期间郝迎旭教授于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门诊的肿瘤病人处方共1780张。统计出郝迎旭教授在治疗常见恶性肿瘤的常用药物及处方规律。郝老师治疗恶性肿瘤处方在辨证的基础上注重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同时注意健脾和胃、补益肝肾。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常用白花蛇舌草、蛇莓、黄药子、南方红豆杉、蜂房、土贝母、山慈菇、石见穿、半枝莲、土鳖虫、土茯苓、藤梨根、夏枯草,健胃和中常用鸡内金、炒麦芽、焦山楂、焦神曲,健脾益气常用生黄芪、白术、党参、山药、炒薏米、茯芩、太子参,补益肝肾常用枸杞子、山茱萸、女贞子、肉苁蓉、黄精、桑寄生。其中,肺癌处方更注重止咳平喘、化痰散结。乳腺癌处方更注重疏肝理气。食管癌处方更注重化痰和胃降逆。胃癌处方更注重健脾益气养血。肠癌处方更注重清利湿热。肝癌、胆囊癌处方更注重疏肝健脾、清利肝胆。胰腺癌处方更注重健脾益气化湿。恶性淋巴瘤更注重化痰散结、清热解毒。鼻咽癌、舌癌处方更注重养阴清热散结。肾癌、膀胱癌处方更注重补益肝肾、利水渗湿。卵巢癌、宫颈癌处方更注重调和冲任、理气化瘀。前列腺癌处方更注重理气活血、补益肝肾。脑瘤处方更注重益肾填精、息风化痰。郝迎旭教授在运用中药防治放化疗毒副反应方面也有独到之处。郝老师认为脾肾两虚是化疗毒副反应发生主要的病机,治疗原则以益气养血、健脾和胃、滋补肝肾为主。放射线为热毒之邪,易致实火过盛,伤阴耗气,损伤脾胃,肝肾亏虚,瘀毒热盛,治疗原则为凉补气血、生津润燥、清热解毒、健脾补肾,酌以化瘀通络之法。(2)统计出郝迎旭教授常用中药364种,其中具有明确抗肿瘤功效的中药有171种,并对其进行四气、五味、归经、毒性、功效主治的分类统计。总结抗肿瘤药物的四气规律以寒凉药为主,五味规律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以肝、肺、脾经为主,毒性统计里有毒中药占11.70%,功效主治统计以扶正培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祛湿类为主,统计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中医对肿瘤病因认识及中医“清热解毒法"、“扶正培本法”、“活血化瘀法"、“化痰祛湿法"、“以毒攻毒法”等相关治法治疗肿瘤疾病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朱红云[6](2013)在《初探《本草纲目》对肿瘤研究的贡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目前,肿瘤已成为世界上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首要敌人,其发病率还在逐年上升。祖国医学在肿瘤防治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抗癌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由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高,病程复杂,治疗手段多样,预后恢复不理想。因此,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综合治疗,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现实药物意义。《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本草着作,其中收载了大量防治肿瘤的药物,为防治肿瘤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和参考依据,是我们发掘和研究的最好资源,探讨总结其在肿瘤方面的贡献,以期为肿瘤的现代研究提供借鉴依据。方法:①本课题采用传统文献研究和统计分析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古代肿瘤相关病名为主线索,整理统计《本草纲目》主治项下载有肿瘤相关病症病名的中药,每味药按其《本草纲目》主治项、来源、四性、五味、归经、毒性、功效、现代研究八个部分进行整理和归纳,作为研究资料。然后查阅整理以上所选中药的现代研究,统计出以上所选中药中据研究报道具有抗肿瘤作用的药物,统计数据,继续以此方法从数据比例方面经一步论证它们的具体一一对应关系。②整理归纳上述所选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现状,总结目前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找出还存在的不足及问题,并给出解决的建议。统计分析这些已被证实有抗肿瘤作用药物的来源、四性、五味、毒性等药性内容,分析探讨这些药物在四性,五味,归经、毒性等方面的特点及依据,总结规律。结果:所得总比例数据支持古代中医肿瘤相关病症病名与现代医学肿瘤有相关性的观点。本文进一步论证了它们的具体一一对应关系,经统计发现一些统计数据支持它们之间的具体一一对应关系;同时发现一些统计数据并不支持它们之间的具体一一对应关系。经归纳发现,虽然抗肿瘤中药的研究涉及的药物数量较多,涉及的面较广,但研究“质量”不高;更多的是课题性、科研性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没有很好的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对临床实践应用的观察与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未能及时系统总结出临床用药经验。虽然现代医学肿瘤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对以往研究进行系统性回顾分析的文献报道却很少,故抗肿瘤研究最急将现有海量的数据和信息加以分析、整合,从中寻找规律以及及时发现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对策,现代肿瘤研究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经归纳统计发现,所筛选的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大多来源于植物药,占85.35%,四性主要偏于寒凉性,寒凉类占所选中药总数的44.59%;以苦辛甘味为主要五味来源,归经主要以归肝肺心脾为主;记载有毒的药物占总药物的19.11%,应谨慎使用,注意用法用量;功效主要以清热解毒、化瘀、散结、补益、化痰祛湿等为主要功效。
孙曼[7](2012)在《黄芩醇提物体内抗宫颈癌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宫颈癌是最为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中药以其优越的抗肿瘤作用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宫颈癌的治疗中。黄芩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其有效成分可以抑制多种癌细胞的生长,而黄芩对宫颈癌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则尚未详细阐明。为研究黄芩有效成分对宫颈癌的作用及其机制,探索黄芩中有效抗宫颈癌成分,本课题从黄芩中提取分离出黄芩醇提物1和黄芩醇提物2两种成分,并将其应用于U14宫颈癌小鼠肿瘤模型,检测肿瘤抑制率、肿瘤组织细胞形态、肿瘤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肿瘤组织Bcl-2基因和Bax基因的表达。本课题通过检测荷瘤小鼠胸腺和脾脏重量指数、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的变化,研究黄芩醇提物对U14宫颈癌荷瘤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芩醇提物1和黄芩醇提物2可以抑制U14宫颈癌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其可能作用机制为阻滞肿瘤细胞周期于S期,降低肿瘤组织中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升高肿瘤组织中促凋亡基因Bax的表达,从而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黄芩醇提物1和黄芩醇提物2还可通过增加荷瘤小鼠免疫器官的质量指数,增加小鼠血清TNF-α含量,降低血清IL-8含量,从而增强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肿瘤能力。本课题以U14宫颈癌小鼠肿瘤模型为基础,从细胞凋亡和免疫功能两个方面探讨了黄芩醇提物抗宫颈癌的作用效果及其机制,初步揭示了黄芩醇提物诱导宫颈癌肿瘤细胞凋亡、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机理,为探索黄芩有效抗癌成分奠定了基础。
杨茜[8](2012)在《苦参碱联合顺铂对小鼠宫颈癌U14移植瘤抑制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苦参碱及苦参碱联合顺铂对小鼠移植性宫颈癌的抑制作用,分析联合苦参碱是否能在增加抗肿瘤效应的同时减少顺铂的毒副作用,探讨苦参碱在宫颈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与合理方案。方法:建立小鼠宫颈癌U14移植瘤动物模型(U14荷瘤小鼠),随机分成8组:阴性对照组,顺铂组,苦参碱高、中、低剂量组,顺铂联合苦参碱高、中、低剂量组。给药结束测瘤重、抑瘤率和脏器(胸腺、脾脏)指数,观察用药各组对U14荷瘤小鼠移植瘤生长是否有抑制作用;以联合用药三组U14荷瘤小鼠的一般状况及其血清肌酐、尿素氮为指标,观察联合用药是否能减少顺铂治疗的毒副作用。结果:(1)实验组瘤重均小于阴性对照组,其中苦参碱高剂量组和联合用药各组瘤重较阴性对照组显着减少(P<0.01),苦参碱中剂量组瘤重较对照组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苦参碱高、中剂量组和联合用药各组抑瘤率均大于30%,说明上述各组对U14实体瘤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三个剂量的苦参碱组均较阴性对照组、使用顺铂的各组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升高,表明苦参碱各剂量组均能促进免疫器官胸腺和脾脏的生长,提高免疫能力。(2)联合用药三组U14荷瘤小鼠一般情况与顺铂组相比较好,联合用药高剂量组肌酐、尿素氮水平与顺铂组相比显着降低(P<0.01),联合用药中剂量组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较顺铂组低(P<0.05)。结论:适宜剂量的苦参碱有抑制小鼠宫颈癌的作用,联合顺铂能明显增加其抑瘤率,同时减少顺铂的毒副作用。提示两药物间存在协同作用,而苦参碱也可显着提升小鼠免疫功能,故苦参碱联合顺铂有望成为晚期、复发宫颈癌和不耐受手术及放疗患者治疗时可选择的又一新途径。
张丽云[9](2011)在《柴胡、苦参、大黄、黄柏对人宫颈癌细胞抑制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宫颈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采用的化学合成药物治疗宫颈癌的同时对机体也产生毒害作用。因此,筛选和寻求更为有效、低毒的天然药物成为研究热点。据报道,柴胡、苦参、大黄、黄柏的有效成分对某些肿瘤的预防和治疗具有一定作用,但对宫颈癌的治疗作用鲜有文献报道。本研究选取柴胡、苦参、大黄、黄柏的水提取物,旨在评估四种中药提取物对人源宫颈癌Hela细胞的作用,为探讨其作用机制、开发抗宫颈癌新药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体外培养的人宫颈癌Hela细胞为研究对象,用不同浓度的柴胡、苦参、大黄和黄柏水煎剂分别处理Hela细胞24h、48h后,采用光学倒置显微镜对Hela细胞的形态学变化进行观察;通过噻唑蓝法(MTT法)检测四种中药对Hela细胞生长的影响;并通过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Hela细胞DNA分段变化,对四种中药水煎剂对Hela细胞作用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MTT检测发现,四种中药水煎剂对Hela细胞均有明显的抑制效果,且具有时间-浓度依赖性,其中柴胡水煎剂作用Hela细胞48h后抑制效果明显高于24h,80ml/L浓度组抑制率为52.90%;5ml/L苦参水煎剂48h抑制率即达到23.17%,最高抑制率为57.19%;80ml/L大黄水煎剂作用时间为48h时抑制率达55.06%;黄柏水煎剂对Hela细胞抑制效果明显,抑制率为8.43-62.85%。Hela细胞分别经浓度为5、10、20、40、80ml/L(生药浓度)的四种中药水煎剂处理24h和48h后的形态学观察可见:对照组细胞呈多边形或不规则状,细胞贴壁良好且链接紧密;柴胡组细胞变圆,生长稀疏,细胞体积增大;大黄组高浓度(80ml/L)组细胞贴壁率差,且48h破碎细胞明显增多;苦参、黄柏组细胞呈圆形,体积变小,细胞核浓缩,多数细胞脱落悬浮于培养基中,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悬浮细胞增多。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显示:苦参水煎剂10ml/L及以上浓度组均呈现明显的DNA梯形(ladder);黄柏水煎剂40ml/L、80ml/L两个高浓度作用Hela细胞48h有明显的DNA梯形条带出现;大黄水煎剂作用Hela细胞48h后80ml/L浓度组出现较弱DNA梯形;柴胡水煎剂处理Hela细胞48h后各组呈现DNA断裂,但梯级格局不明显。试验结果证明:苦参、黄柏、大黄水煎剂具有抑制Hela细胞生长并诱导其凋亡的作用。其中苦参和黄柏水煎剂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有明显的抑制效果,最高抑制率达到55%以上,且凝胶电泳有典型的梯形条带,充分说明苦参和黄柏对Hela细胞有诱导凋亡作用,且在本研究采用的浓度范围内效果优于大黄和柴胡。本研究为四种中药抗肿瘤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开发和利用四种中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张永强[10](2011)在《败酱草总皂甙抗小鼠宫颈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天然抗癌植物性药物以其毒副作用小、生物活性强和不产生耐药性等优点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败酱草(Herba Patriniae)为败酱科植物白花败酱(Patrinia villosa Juss.)的全草,临床上广泛用于急性阑尾炎初起、无名肿痛、宫颈糜烂和癌症等。但是,有关败酱草总皂甙(Saponins of Patrinia villosa (Thunb.) Juss PVJ-S)抗宫颈癌的研究国内外目前尚未见报道。本试验通过建立小鼠U14宫颈癌实体瘤模型,检测了肿瘤生长情况及其相关免疫生化指标,获得如下结果。1、采用不同浓度(12.5 mg/mL﹑25 mg/mL和50 mg/mL)的败酱草总皂甙处理Hela细胞,通过MTT试验得到抑制率分别为67.7 %﹑69.8 %和70.1 %。研究结果表明,败酱草总皂甙可抑制Hela细胞增殖。将Hela细胞进行Hoechst染色,试验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较,经败酱草总皂甙处理过的Hela细胞出现更多的凋亡形态变化,揭示了败酱草总皂甙抑制Hela细胞增殖可能是通过诱导凋亡而发挥作用的。2、通过建立U14宫颈癌实体瘤模型,对荷瘤小鼠给予不同浓度(低剂量250 mg/kg和高剂量1 000 mg/kg)败酱草总皂甙进行灌胃治疗,分别得到抑瘤率为54.6 %和42.1 %,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显着(p<0.05),且能使免疫器官指数显着提高(p<0.05)。3、本试验以U14宫颈癌实体瘤模型小鼠为研究对象,生理盐水处理组为阴性对照、环磷酰胺(CTX)为阳性对照,连续处理15 d,从败酱草总皂甙影响小鼠机体抗氧化能力和免疫调节方面分析其抗肿瘤的可能机制。研究表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较,败酱草总皂甙高剂量和低剂量均可显着地提高SOD活力和CAT活力(P<0.01),由此揭示,败酱草总皂甙可以改善体内低抗氧化状态。4、通过三种检测试剂盒(Annexin V-FITC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细胞凋亡荧光Hoechst33342和细胞凋亡DAPI染色试剂盒)针对肿瘤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进行检测、分析,研究表明,败酱草总皂甙促进了相关肿瘤组织的凋亡,明显观察到了凋亡小体的产生,从而可以揭示,败酱草总皂甙可以通过诱导相关细胞凋亡而产生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本试验经AB-8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得到败酱草总皂甙,通过建立小鼠U14宫颈癌实体瘤模型,分析了肿瘤生长情况及其相关免疫生化指标,以期揭示败酱草总皂甙抗宫颈癌的机制,为开发天然抗癌药物进行下一步研究提供新的依据。
二、抗肿瘤中药对小鼠U_(14)宫颈癌细胞多种酶活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肿瘤中药对小鼠U_(14)宫颈癌细胞多种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白英总碱抗NSCLC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及临床前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章 中药白英的本草考证、物质基础及药用研究进展 |
1 本草考证 |
1.1 名称考证 |
1.2 基原考证 |
2 白英的药理作用研究 |
2.1 抗肿瘤作用 |
2.2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2.3 抗菌抗病毒作用 |
2.4 其他作用 |
3 白英临床应用研究 |
3.1 肿瘤 |
3.2 其他临床应用 |
4 白英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
4.1 化学成分研究 |
4.2 白英单体成分的活性研究 |
5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白英总生物碱的化学成分研究 |
引言 |
1 研究结果 |
2 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3 实验部分 |
3.1 实验材料 |
3.2 主要仪器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白英总碱及其化学成分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白英单体生物碱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
1 材料 |
1.1 细胞株 |
1.2 主要药物及试剂 |
1.3 相关溶液的配制 |
1.4 主要仪器及耗材 |
2 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白英生物碱对Td-ECs细胞增殖的影响 |
2.3 白英单体化合物对Td-ECs细胞划痕愈合的影响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白英单体化合物对Td-ECs细胞增殖影响 |
3.2 白英单体化合物对Td-ECs细胞划痕愈合的影响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TAS不同极性部位对S_(180)小鼠移植瘤的抑制及免疫调节作用 |
1 材料 |
1.1 细胞株及动物 |
1.2 主要药物及试剂 |
1.3 相关溶液的配制 |
2 方法 |
2.1 动物移植瘤模型制备 |
2.2 动物分组与给药 |
2.3 抑瘤率、胸腺和脾脏指数检测 |
2.4 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水平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TAS不同极性部位对S_(180)小鼠移植瘤抑制作用 |
3.2 TAS对S_(180)荷瘤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 |
4 小结与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白英生物碱及人参皂苷Rg3调控肿瘤外泌体的生成和功能抑制肿瘤血管新生研究 |
引言 |
1 材料 |
1.1 动物及细胞株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主要药物和溶液及其配制 |
2 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白英生物碱及人参皂苷Rg3对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 |
2.3 A549细胞LDH漏出检测 |
2.4 A549细胞外泌体的提取 |
2.5 Western Blotting检测外泌体标记蛋白 |
2.6 透射电镜检测外泌体超微结构 |
2.7 外泌体粒度检测 |
2.8 白英生物碱及人参皂苷Rg3对TEXs体外对血管新生作用的影响 |
2.9 蛋白质组学 |
2.10 A549细胞裸鼠移植瘤抑制率实验 |
2.11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白英生物碱对A549细胞增殖影响 |
3.2 SA1及Rg3对A549细胞LDH漏出量的影响 |
3.3 A549细胞外泌体的鉴别 |
3.4 A549细胞外泌体对HUVECs血管新生的影响 |
3.5 白英生物碱及Rg3对A549细胞外泌体粒度的影响 |
3.6 白英生物碱干预后的A549细胞外泌体对HUVECs血管新生的影响 |
3.7 白英生物碱SA1对A549细胞外泌体蛋白质组的影响 |
3.8 白英生物碱SA1干预后的A549细胞外泌体对A549裸鼠移植瘤的影响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白英总碱(安特逍胶囊)的临床前安全性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安特逍胶囊的安全药理学研究 |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主要药物及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小鼠的协调运动和自主活动实验 |
2.2 小鼠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致催眠作用 |
2.3 Beagle犬的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功能检测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AtxC对小鼠协调运动的影响 |
3.2 AtxC对小鼠自主活动次数的影响 |
3.3 AtxC对小鼠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的催眠作用影响 |
3.4 AtxC对Beagle犬心电、血压及呼吸指标的影响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安特逍胶囊的单次给药毒性研究 |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主要药物及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大鼠急性毒性实验 |
2.2 Beagle犬单次给药毒性实验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大鼠单次给药毒性实验结果 |
3.2 Beagle犬单次给药毒性实验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节 安特逍胶囊的重复给药毒性研究 |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主要药物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大鼠26周灌胃重复给药毒性实验 |
2.2 Beagle犬39周灌胃重复给药毒性实验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AtxC灌胃重复给药26周对大鼠的毒性作用 |
3.2 AtxC灌胃重复给药39周对Beagle犬的毒性作用 |
4 小结与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1 总结 |
2 展望 |
3 创新点 |
4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附图 |
附件 |
(2)大黄素甲醚-8-O-β-葡萄糖苷(PG)诱导宫颈癌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PG对宫颈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前言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第三章 PG体内抗宫颈癌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
前言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附录、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外文论文 |
(3)运用Apriori算法对抗肿瘤中药药性、功效及药理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与现状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现状 |
3. 目前仍存在的问题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一) 抗肿瘤中药研究进展 |
1. 抗肿瘤中药的文献研究 |
2. 抗肿瘤中药的实验研究进展 |
(二) 中药数据库知识发现研究进展 |
1. 数据库知识介绍 |
2. 数据库数据挖掘研究 |
3. 中药数据库研究进展 |
4. 中药数据库数据挖掘研究进展 |
第三部分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课题技术路线图 |
1. 建立数据库 |
2. 数据处理及标准化 |
3. 数据挖掘的方法及内容 |
第四部分 结果 |
1. 频数统计结果 |
2. 关联规则挖掘结果 |
3. 分类关联挖掘结果 |
第五部分 讨论 |
第六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4)黄芩素和黄芩苷联合抗U14宫颈癌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立题依据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础理论 |
2.1 宫颈癌 |
2.1.1 宫颈癌的发病机制 |
2.1.2 宫颈癌的治疗 |
2.2 黄芩 |
2.2.1 黄芩苷的药理作用 |
2.2.2 黄芩素的药理作用 |
2.2.3 黄芩素-黄芩苷复合物的药理作用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黄芩素-黄芩苷复合物对U14宫颈癌荷瘤鼠肿瘤组织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药品及试剂 |
3.2.2 主要仪器 |
3.2.3 实验动物 |
3.2.4 细胞株 |
3.3 实验内容 |
3.3.1 U14宫颈癌荷瘤鼠模型的建立 |
3.3.2 实验动物用药剂量的确定 |
3.3.3 实验动物基本状态观察 |
3.3.4 肿瘤抑制率和生命延长率的测定 |
3.3.5 小鼠肝肾组织病理检测 |
3.3.6 小鼠肿瘤组织形态观察 |
3.3.7 统计学分析 |
3.4 结果 |
3.4.1 U14宫颈癌荷瘤鼠模型的建立 |
3.4.2 实验动物基本状态观察 |
3.4.3 黄芩素-黄芩苷复合物对荷瘤鼠肿瘤抑制率的影响 |
3.4.4 黄芩素-黄芩苷复合物对荷瘤鼠生命延长率的影响 |
3.4.5 黄芩素-黄芩苷复合物对荷瘤鼠肝肾的毒性作用 |
3.4.6 黄芩素-黄芩苷复合物对肿瘤细胞形态的影响 |
3.5 讨论 |
3.5.1 宫颈癌荷瘤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
3.5.2 黄芩素-黄芩苷复合物对荷瘤鼠肿瘤抑制率的影响 |
3.5.3 黄芩素-黄芩苷复合物对荷瘤鼠生命延长率的影响 |
3.5.4 黄芩素-黄芩苷复合物对荷瘤鼠肝肾毒性作用的研究 |
3.5.5 黄芩素-黄芩苷复合物对肿瘤组织细胞形态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黄芩素-黄芩苷复合物对U14宫颈癌荷瘤鼠细胞凋亡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药品及试剂 |
4.2.2 主要仪器 |
4.2.3 实验动物 |
4.2.4 细胞株 |
4.3 实验内容 |
4.3.1 宫颈癌荷瘤鼠模型的建立 |
4.3.2 肿瘤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检测 |
4.3.3 黄芩素-黄芩苷复合物对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检测 |
4.3.4 统计学分析 |
4.4 结果 |
4.4.1 黄芩素-黄芩苷复合物对肿瘤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
4.4.2 黄芩素-黄芩苷复合物对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4.5 讨论 |
4.5.1 黄芩素-黄芩苷复合物对肿瘤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
4.5.2 黄芩素-黄芩苷复合物对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黄芩素-黄芩苷复合物对U14宫颈癌荷瘤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药品及试剂 |
5.2.2 主要仪器 |
5.2.3 实验动物 |
5.2.4 细胞株 |
5.3 实验内容 |
5.3.1 宫颈癌荷瘤鼠模型的建立 |
5.3.2 黄芩素-黄芩苷复合物对荷瘤鼠免疫器官的影响 |
5.3.3 U14荷瘤小鼠血清中TGF-β1 含量的检测 |
5.3.4 U14荷瘤小鼠血清中IL-10含量的检测 |
5.3.5 统计学分析 |
5.4 结果 |
5.4.1 黄芩素-黄芩苷复合物对荷瘤鼠免疫器官的影响 |
5.4.2 U14荷瘤鼠血清中TGF-β1 含量的检测 |
5.4.3 U14荷瘤鼠血清中IL-10含量的检测 |
5.5 讨论 |
5.5.1 黄芩素-黄芩苷复合物对荷瘤鼠胸脾指数的影响 |
5.5.2 黄芩素-黄芩苷复合物对荷瘤小鼠血清中TGF-β1 的影响 |
5.5.3 黄芩素-黄芩苷复合物对荷瘤小鼠血清中IL-10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5)常用抗肿瘤中药的临床应用与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名老中医专家常用抗肿瘤中药的概述 |
1. 肺癌 |
2. 乳腺癌 |
3. 食管癌 |
4. 胃癌 |
5. 肝癌 |
6. 肠癌 |
7. 胰腺癌 |
8. 卵巢癌 |
9. 肾癌 |
10. 脑瘤 |
11. 血液系统肿瘤 |
12.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常用抗肿瘤中药的归纳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郝迎旭教授临床运用抗肿瘤中药的经验总结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统计结果 |
2.1 郝迎旭教授治疗常见恶性肿瘤的常用药物及处方规律 |
2.1.1 肺癌常用药物及处方规律 |
2.1.2 乳腺癌常用药物及处方规律 |
2.1.3 食管癌常用药物及处方规律 |
2.1.4 胃癌常用药物及处方规律 |
2.1.5 肠癌常用药物及处方规律 |
2.1.6 肝癌、胆囊癌常用药物及处方规律 |
2.1.7 胰腺癌常用药物及处方规律 |
2.1.8 恶性淋巴瘤常用药物及处方规律 |
2.1.9 鼻咽癌、舌癌常用药物及处方规律 |
2.1.10 肾癌、膀胱癌常用药物及处方规律 |
2.1.11 卵巢癌、宫颈癌常用药物及处方规律 |
2.1.12 前列腺癌常用药物及处方规律 |
2.1.13 脑瘤常用药物及处方规律 |
2.1.14 防治放化疗毒副反应 |
2.1.15 小结 |
2.2 四气、五味、归经、毒性、功效主治的统计及分析 |
2.2.1 常用抗肿瘤药物的四气统计及分析 |
2.2.2 常用抗肿瘤药物的五味统计及分析 |
2.2.3 常用抗肿瘤药物的归经统计及分析 |
2.2.4 常用抗肿瘤药物的毒性统计及分析 |
2.2.5 常用抗肿瘤药物的功效主治统计及分析 |
3. 讨论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初探《本草纲目》对肿瘤研究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2.4 研究步骤 |
2.4.1 建立药物名录 |
2.4.2 建立药物的总资料库 |
2.4.3 建立药物数据库 |
2.4.4 资料分析 |
3. 正文 |
3.1 古代肿瘤相关病症名称与现代肿瘤相关性的论证 |
3.2 肿瘤相关研究论述 |
3.2.1 肿瘤概念及沿革 |
3.2.2 肿瘤的病因 |
3.2.3 肿瘤的治疗 |
3.3 药性结果 |
3.3.1 药物资料采集结果 |
3.3.2 药物的药性统计 |
3.3.2.1 药物的来源统计 |
3.3.2.2 药物的四性统计 |
3.3.2.3 药物的五味统计 |
3.3.2.4 药物的归经统计 |
3.3.2.5 药物的毒性统计 |
4 讨论 |
4.1 古代肿瘤相关病病名与现代之肿瘤相关性论证 |
4.2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现状 |
4.3 抗肿瘤药物的药性规律 |
4.3.1 抗肿瘤药物的来源规律 |
4.3.2 抗肿瘤药物的四性规律 |
4.3.3 抗肿瘤药物的五味规律 |
4.3.4 抗肿瘤药物的归经规律 |
4.3.5 抗肿瘤药物的毒性规律 |
5 结语 |
附录1 |
1 药物的药性详表 |
2 药物四性统计详表 |
3 药物五味统计详表 |
4 药物归经统计详表 |
5 药物毒性统计详表 |
附录2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黄芩醇提物体内抗宫颈癌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中药抗宫颈癌的研究现状 |
1.3 黄芩抗癌的研究现状 |
1.3.1 黄芩的研究现状 |
1.3.2 黄芩的药理作用 |
1.3.3 黄芩的抗癌研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黄芩醇提物提取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药品及试剂 |
2.2.2 实验主要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4.1 黄芩醇提物提取 |
2.4.2 黄芩醇提物提取率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黄芩醇提物体内抗宫颈癌作用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药品及试剂 |
3.2.2 实验主要仪器 |
3.2.3 实验动物 |
3.2.4 实验细胞株 |
3.3 实验方法 |
3.3.1 U14 宫颈癌荷瘤小鼠模型的制备 |
3.3.2 确定小鼠用药剂量 |
3.3.3 实验分组和用药方案 |
3.3.4 动物一般情况观察 |
3.3.5 肿瘤抑制率的测定 |
3.3.6 小鼠肝和肾组织病理检测 |
3.3.7 小鼠肿瘤组织细胞形态的观察 |
3.3.8 小鼠肿瘤组织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检测 |
3.3.9 肿瘤细胞 Bcl-2 和 Bax 基因表达的检测 |
3.3.10 数据统计 |
3.4 实验结果 |
3.4.1 小鼠一般情况观察 |
3.4.2 黄芩醇提物对 U14 荷瘤小鼠肿瘤抑制率的影响 |
3.4.3 黄芩醇提物对 U14 荷瘤小鼠肝和肾的毒性作用 |
3.4.4 黄芩醇提物对 U14 荷瘤小鼠肿瘤细胞形态的影响 |
3.4.5 黄芩醇提物对 U14 荷瘤小鼠肿瘤组织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
3.4.6 黄芩醇提物对 U14 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 Bcl-2 和 Bax 表达的影响 |
3.5 讨论 |
3.5.1 U14 荷瘤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3.5.2 黄芩醇提物对 U14 荷瘤小鼠抑瘤率的影响 |
3.5.3 黄芩醇提物对 U14 荷瘤小鼠肝和肾的毒性作用 |
3.5.4 黄芩醇提物对 U14 荷瘤小鼠肿瘤细胞形态的影响 |
3.5.5 黄芩醇提物对 U14 荷瘤小鼠肿瘤组织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
3.5.6 黄芩醇提物对 U14 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 Bcl-2 和 Bax 表达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黄芩醇提物对宫颈癌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实验药品及试剂 |
4.2.2 实验主要仪器 |
4.2.3 实验动物 |
4.2.4 细胞株 |
4.3 实验方法 |
4.3.1 U14 宫颈癌荷瘤小鼠模型的制备 |
4.3.2 实验分组 |
4.3.3 胸腺(脾)重量指数的测定 |
4.3.4 U14 宫颈癌荷瘤小鼠血清中 TNF-α的测定 |
4.3.5 U14 宫颈癌荷瘤小鼠血清中 IL-8 的测定 |
4.3.6 数据处理 |
4.4 实验结果 |
4.4.1 黄芩醇提物对 U14 宫颈癌荷瘤小鼠胸腺(脾)重量指数的影响 |
4.4.2 黄芩醇提物对 U14 宫颈癌荷瘤小鼠血清中 TNF-α的影响 |
4.4.3 黄芩醇提物对 U14 宫颈癌荷瘤小鼠血清中 IL-8 的影响 |
4.5 讨论 |
4.5.1 黄芩醇提物对 U14 宫颈癌荷瘤小鼠胸腺(脾)重量指数的影响 |
4.5.2 黄芩醇提物对 U14 宫颈癌荷瘤小鼠血清中 TNF-α的影响 |
4.5.3 黄芩醇提物对 U14 宫颈癌荷瘤小鼠血清中 IL-8 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苦参碱联合顺铂对小鼠宫颈癌U14移植瘤抑制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苦参碱介绍 |
二 立体依据 |
材料与方法 |
一 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一 苦参碱联合顺铂对U14荷瘤小鼠抑制作用的影响 |
二 苦参碱联合顺铂对减少顺铂毒副作用的影响 |
讨论 |
一 苦参碱联合顺铂对小鼠宫颈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观察 |
二 苦参碱减少顺铂的毒副作用观察 |
三 苦参碱联合顺铂治疗宫颈癌的临床应用价值展望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附录 (实验相关图片)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柴胡、苦参、大黄、黄柏对人宫颈癌细胞抑制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中药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 |
1.1.2 中药对肿瘤的免疫学抑制作用 |
1.1.3 中药对肿瘤转移的抑制作用 |
1.1.4 中药对肿瘤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 |
1.1.5 逆转多药耐药、抗恶液质及协同增强作用 |
1.2 四种中药的药理学活性 |
1.2.1 柴胡的药理学活性 |
1.2.2 苦参的药理学活性 |
1.2.3 大黄的药理学活性 |
1.2.4 黄柏的药理学活性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1.1 药品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1.4 细胞株 |
2.2 方法 |
2.2.1 受试中药水煎剂的制备 |
2.2.2 试验用品的清洗与消毒 |
2.2.3 试剂配制 |
2.2.4 细胞培养 |
2.2.5 细胞生长抑制率的测定(MTT法) |
2.2.6 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
2.2.7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 |
2.2.8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3.1 MTT试验结果 |
3.1.1 柴胡水煎剂对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
3.1.2 苦参水煎剂对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
3.1.3 大黄水煎剂对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
3.1.4 黄柏水煎剂对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
3.2 细胞形态学观察 |
3.2.1 柴胡水煎剂对Hela细胞形态的影响 |
3.2.2 苦参水煎剂对Hela细胞形态的影响 |
3.2.3 大黄水煎剂对Hela细胞形态的影响 |
3.2.4 黄柏水煎剂对Hela细胞形态的影响 |
3.3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
3.3.1 柴胡水煎剂作用Hela细胞电泳结果 |
3.3.2 苦参水煎剂作用Hela细胞电泳结果 |
3.3.3 大黄水煎剂作用Hela细胞电泳结果 |
3.3.4 黄柏水煎剂作用Hela细胞电泳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四种中药对人宫颈癌细胞生长及凋亡的作用 |
4.1.1 柴胡水煎剂对人宫颈癌细胞生长及凋亡的作用 |
4.1.2 苦参水煎剂对人宫颈癌细胞生长及凋亡的作用 |
4.1.3 大黄水煎剂对人宫颈癌细胞生长及凋亡的作用 |
4.1.4 黄柏水煎剂对人宫颈癌细胞生长及凋亡的作用 |
4.2 四种中药对宫颈癌细胞作用的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
4.2.1 中医理论对本试验结果的分析 |
4.2.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败酱草总皂甙抗小鼠宫颈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关于宫颈癌及败酱草研究进展 |
1.1 宫颈癌治疗现状 |
1.1.1 宫颈癌治疗手段 |
1.1.2 中西医治疗手段 |
1.2 中药抗肿瘤的研究进展 |
1.2.1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1.2.2 提高机体整体免疫功能 |
1.2.3 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
1.2.4 减毒作用 |
1.2.5 抗氧化作用 |
1.3 细胞凋亡 |
1.3.1 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 |
1.3.2 细胞凋亡的生化变化 |
1.3.3 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 |
1.3.4 Caspases 与细胞凋亡 |
1.4 败酱草研究进展 |
1.4.1 败酱草的药理作用 |
1.4.2 皂甙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
1.4.3 败酱草在癌症治疗方面的应用 |
1.5 小结 |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败酱草总皂甙对Hela 细胞作用的研究 |
2.1 材料 |
2.1.1 试剂 |
2.1.2 仪器 |
2.2 方法 |
2.2.1 Hela 细胞复苏 |
2.2.2 Hela 细胞传代培养 |
2.2.3 细胞增殖试验(MTT 法) |
2.2.4 Hoechst 染色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败酱草总皂甙对Hela 细胞抑制率的影响 |
2.3.2 败酱草总皂甙对Hela 细胞凋亡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败酱草总皂甙对荷瘤小鼠瘤重和免疫器官的影响 |
3.1 材料 |
3.1.1 药品和试剂 |
3.1.2 主要仪器 |
3.1.3 试验动物和细胞株 |
3.2 方法 |
3.2.1 败酱草总皂甙的制备 |
3.2.2 U14 宫颈癌荷瘤小鼠腹水瘤模型的建立 |
3.2.3 U14 宫颈癌荷瘤小鼠实体瘤模型的建立 |
3.2.4 试验分组 |
3.2.5 抑瘤率的测定 |
3.2.6 败酱草总皂甙对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3.2.7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败酱草总皂甙对小鼠肿瘤重量的影响 |
3.3.2 败酱草总皂甙对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3.3.3 败酱草总皂甙对生命延长率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败酱草总皂甙对小鼠抗氧防御体系的影响 |
4.1 材料 |
4.1.1 试剂 |
4.1.2 主要仪器 |
4.2 方法 |
4.2.1 U14 宫颈癌荷瘤小鼠模型的建立 |
4.2.2 试验分组 |
4.3 几种酶活力的测定 |
4.3.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测定 |
4.3.2 过氧化氢酶(CAT)的测定 |
4.3.3 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测定 |
4.4 数据分析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败酱草对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的影响 |
4.5.2 败酱草对过氧化氢酶活力的影响 |
4.5.3 败酱草对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6 讨论 |
4.7 小结 |
第五章 败酱草总皂甙对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的研究 |
5.1 材料 |
5.1.1 试剂 |
5.1.2 主要仪器 |
5.2 试验内容 |
5.2.1 AnnexinV-FITC 细胞凋亡检测 |
5.2.2 细胞凋亡荧光Hoechst33342 染色 |
5.2.3 细胞凋亡DAPI 染色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Annexin V-FITC 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
5.3.2 Hoechst33342 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
5.2.3 DAPI 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
5.4 讨论 |
5.4.1 Annexin V-FITC 细胞凋亡检测 |
5.4.2 细胞凋亡荧光Hoechst33342 染色结果 |
5.4.3 细胞凋亡DAPI 染色 |
5.5 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抗肿瘤中药对小鼠U_(14)宫颈癌细胞多种酶活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白英总碱抗NSCLC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及临床前安全性研究[D]. 杜肖.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2]大黄素甲醚-8-O-β-葡萄糖苷(PG)诱导宫颈癌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D]. 贺媛琪. 山东大学, 2017(03)
- [3]运用Apriori算法对抗肿瘤中药药性、功效及药理的关联性研究[D]. 杨苏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12)
- [4]黄芩素和黄芩苷联合抗U14宫颈癌作用的研究[D]. 田茹. 燕山大学, 2016(02)
- [5]常用抗肿瘤中药的临床应用与规律探讨[D]. 凌汶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12)
- [6]初探《本草纲目》对肿瘤研究的贡献[D]. 朱红云.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7)
- [7]黄芩醇提物体内抗宫颈癌作用的研究[D]. 孙曼. 燕山大学, 2012(08)
- [8]苦参碱联合顺铂对小鼠宫颈癌U14移植瘤抑制作用的研究[D]. 杨茜. 兰州大学, 2012(09)
- [9]柴胡、苦参、大黄、黄柏对人宫颈癌细胞抑制效果的研究[D]. 张丽云.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1)
- [10]败酱草总皂甙抗小鼠宫颈癌活性研究[D]. 张永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