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凤[1](2021)在《新冠肺炎防控下有氧健身操对安徽省黄麓师范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底武汉市及全国其他地市持续发现新冠肺炎疫情,自此新冠肺炎开始迅速爆发并对普通民众的身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新冠肺炎患病人数多、分布广加之病毒本身传播潜伏性较强,使得新冠肺炎已经成为一种难以在短期之内被彻底削株掘根的病毒。新冠肺炎不仅对社会民众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同时也使得社会民众长期处于焦虑恐慌的状态从而影响心理健康。为了打好疫情防控的持久战,居家隔离时期在保障学校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全国大中小学校在短时间内以线上网络教学全面替代线下传统教学。在疫情得到控制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下学生复课返校重回线下传统教学环境。为了深入了解黄麓师范学校学生在疫情防控下不同时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有氧健身操对黄麓师范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以教学实验法、心理测量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为测量工具对疫情防控下居家隔离时期和复课返校时期的黄麓师范学校280名中职学生进行有氧健身操干预,在了解疫情防控下居家隔离时期和复课返校时期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有氧健身操在不同时期对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疫情防控下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居家隔离时期学生心理焦虑状况较复课返校时期更为严重。其中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等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不同年龄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而不同性别、独生子女状况,城镇子女状况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之间无显着性差异。(2)除复课返校时期的冲动倾向外,不同时期有氧健身操线上线下课程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均具有促进作用。(3)性别差异上,不同时期有氧健身操对女性的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优于男性;年龄差异上,居家隔离时期有氧健身操对15岁中职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作用不显着,复课返校时期有氧健身操对18岁中职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作用不显着;独生子女差异上,不同时期有氧健身操课程对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促进作用优于独生子女;城镇子女差异上,不同时期有氧健身操课程对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作用大致相同。根据结论提出一下建议:(1)疫情防控期间应加强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视程度。(2)疫情防控下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及自责倾向等方面有针对性的开展课程实施策略,并提高教师对疫情防控下课程改革的认识,建立常态化培训提高线上教学能力。(3)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应大力开发体育线上、线下以及相关衔接课程,完善教学实施策略,提高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和运动参与度,在增强学生身体免疫力的同时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李秋雨[2](2021)在《疫情背景下大学生焦虑情绪自悯训练小组干预研究 ——以江西省C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从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社会公众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同时疫情的发生对公众的心理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导致了焦虑情绪普遍得到提升,大学生作为社会公众的特殊群体之一,不可能避免地受到了疫情的影响,焦虑水平日益提升。已有研究表明,自悯能够让个体能够以一种开放和友善的态度去看待自己内心的痛苦和遭遇到的失败,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给予自己友善和关切,并且把这些痛苦的经历看作是人类整体经验的一部分,建立与世界的联结。自悯能降低个体的焦虑水平和维护心理健康。本研究通过对疫情期间419名大学生进行焦虑水平的调查问卷,对大学生焦虑情绪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从中选取了14名大学生进行自悯训练的小组干预。通过自悯训练小组干预,结果发现自悯训练能显着降低大学生焦虑情绪。具体的研究结果如下:(1)大学生的焦虑自评量表标准分平均值为43.28±9.17,显着高于全国常模。在419名调查对象中,焦虑得分为正常水平的有310人,占总体的74.0%,有焦虑情绪的大学生有109人,占总体的26.0%,其中具有轻度焦虑情绪的有85人,具有中度焦虑情绪的有22人,具有重度焦虑情绪的有2人,分别占比20.3%、5.20%、0.50%。(2)大学生的焦虑水平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着性差异,而在地区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3)学习焦虑、社交焦虑和就业焦虑在年级上存在显着差异,而经济焦虑和情感焦虑在年级上不存在显着差异。社交焦虑、就业焦虑、经济焦虑和情感焦虑在性别上存在显着性差异,而学习焦虑在性别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4)自悯训练小组结果表明自悯训练可以显着降低焦虑水平、自我评判、孤立感和过度沉溺,显着提升自我友善、普遍人性、正念和我自尊水平。自悯训练能有效缓解大学生的焦虑情绪。最后,针对大学生焦虑情绪的纾解,从个人、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1)在个人层面,正视焦虑,树立正确认知;主动求助,学会自我调试;(2)在学校层面,开展相关课程,分类进行指导;掌握学生健康动态,灵活开展咨询服务;联合高校,发挥社会工作在学校中的作用;(3)在社会层面,完善就业政策,缓解就业焦虑;加大财政支持,改善心理咨询环境。
王纲[3](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中,思想政治教育承担了前所未有的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重要教育领域。大学生第二课堂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登上高校教育舞台,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成为集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传承、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管理载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教育手段。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学科的发展,大学生第二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作用和意义日益明确,其理论基础、顶层设计、制度建设、组织保障等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第二课堂以实践性、灵活性、隐蔽性、多样性等特点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重要角色。人的发展是长期的过程,是复杂因素的结果,教育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对其结果的评价是历史性、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如何对人的思想、品格、素质等隐性特质的评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既是面向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的外在测评判断体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主要解决评价的理论基础、指标体系和应用价值等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的长期探索中,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然而在当今信息和数据的时代,社会和学生对评价有了更多的述求和期待,如同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每位科学家以追求和证实因果关系为毕生志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也必须回答这一“百年树人”的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实践是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人的本质特征。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要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导致的结果,必须从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入手。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思想内化与外化的方法和途径的科学,行为是思想外化的最直接表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影响学生的行为的规律和特征,能直接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知、情、意、行”是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领域,认知、情绪、意志最终都会通过行为进行表现,也只有行为才能真正被外界和自我感知和认识。综合以上理论基础和指导,本文在思政教育评价的视角下,进行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研究,掌握新时期背景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形态、规律、影响等特征,探索行为研究用于思政教育评价及学生评价的途径与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重点是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转化为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对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必须依靠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最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是学生的成长发展,因此,在把握学生第二课堂行为规律和特征的基础上,理论和实践论证行为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关系是本文的重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纷繁复杂,这是在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中,人们难以涉足的原因之一。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行为这一复杂现象的基础和数据,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和分析方法,符合了当今社会对论证的科学化、数据化、显性化思维方式的要求和期待,进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引入到教育学、社会学研究的常用思路和方法领域。当然在当今数据为王的时代中,人们对教育研究的新制度主义、绩效主义的倾向,使哲学、社会学界对以数据研究和归纳研究为方法的因果关系推导和评价体系多有批判,吸取这些批判研究的精华,注重理论论证和实验的严谨,以行为物理研究方法为基础,建立符合逻辑理论的数学模型和关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本色,从而使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的有益补充和支撑。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本研究的思路和创新点。第二章介绍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从理论分析上解决为什么行为研究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章是在理论框架下对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形成适合这一特定教育活动的行为研究理论。第四章介绍建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一般规律和原则框架,讨论行为研究的一般范式。第五章以实际案例和数据为基础介绍如何运用以上原理呈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基本情况,并分析行为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第六章阐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政教育评价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工作机制。
王译萱[4](2021)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中提出立足新时代,高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也成为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网络深入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不良的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当前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如何利用好网络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关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网络问卷调查,结合相关文献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依据、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创新点。概述部分在梳理相关概念基础上,概括性地总结了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论述了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以及论题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剖析了当前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从滞后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缺少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缺少创新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滞后四个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第四部分,从构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实行线上+线下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加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优化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本文结合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时存在问题的对策,提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要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要实行线上+线下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丰富了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综合发挥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共同解决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刘啸天[5](2021)在《“00后”大学生恋爱观状况及有效引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00后”大学生作为当今大学校园的主力军,多数为家庭的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渥,是极具个性的一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来思想文化传入,致使“00后”大学生形成多元价值观,一些不成熟、不科学的观点影响着“00后”对于恋爱、婚姻的认识。大学生恋爱主流意识积极向上,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如恋爱态度轻率、恋爱责任感薄弱。为此,有必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恋爱观念,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建立幸福家庭、顺利走向社会奠定基础。本文共分为五章内容,第一章绪论,这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大学生恋爱观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剖析并且深度挖掘了本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论文写作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00后”大学生恋爱观理论概述,通过研究对“恋爱观”“婚恋观”等基本概念解读,阐述大学生恋爱观的理论基础,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恋爱观并借鉴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为本文的后续研究开展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00后”大学生恋爱观状况分析,该部分内容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首先分析了新时期“00后”大学生恋爱的积极倾向,如“00后”大学生恋爱主流意识健康向上、勇于追求恋爱自由、恋爱情感处理方式较为合理三个方面;接着提出了“00后”大学生恋爱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恋爱动机不纯、恋爱责任意识不强等方面。第四章“00后”大学生恋爱观问题成因分析,根据“00后”大学生恋爱观存在的问题,结合实证数据,分析大学生恋爱出现问题的原因。第五章引导“0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恋爱观策略,在掌握大学生恋爱观教育取得成效和分析大学生恋爱观存在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四个角度,有针对的提出引导“00后”大学生形成正确恋爱观的策略。
钱云龙[6](2021)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对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健康水平,让学生清楚意识到健康是人类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实践表明体育课程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有着非比寻常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和数理统计法对1071名参与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在校学生进行调查,探究不同体育教学俱乐部对体质健康测试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研究结论:(1)田径、轮滑体育教学俱乐部对于学生整体体质健康水平有着较高的提升。(2)武术、健美操、健身气功体育教学俱乐部对于学生整体体质健康水平有着较低的提升。(3)田径、轮滑体育教学俱乐部对于女生立定跳远成绩提升较大。(4)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排球、田径、轮滑体育教学俱乐部对于女生仰卧起坐有着较高提升。(5)田径、轮滑体育教学俱乐部对于女生耐力跑有着最为明显的提高,参与武术、健美操、健身气功体育教学俱乐部对于男生的耐力跑成绩提升较低。(6)田径、轮滑体育教学俱乐部有利于提高女生五十米跑成绩。(7)搏克体育教学俱乐部有利于男生坐位体前屈的提高。轮滑与田径体育教学俱乐部有利于男生肺活量提升。建议:(1)在体能类体育教学俱乐部教学内容与计划中提高柔韧性练习的比重。(2)在技能主导类体育教学俱乐部教学内容与计划中增加热身慢跑等时长,提高练习密度,缩短组间歇时长,提高学生运动负荷量,结合自身项目的特点增加体能与力量素质练习。
郭彤[7](2021)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以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越发激烈。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率逐年上升,逐渐成为社会热点,人们开始意识到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重要性。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部分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相关概述,包括相关概念界定、相关理论基础以及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第三部分是阐述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现状、探究该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提出建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对策。文章主要采取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谈话法和数理统计分析法。通过检索有关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学术论文等着作,精选并研究相关文献,从中探寻研究规律与思路,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心理学理论,探讨心理危机的预防措施和干预方案,旨在对高校危机干预体系及其运行机制提出有效建议,使其能够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最终有效地增强学生心理调节、社会适应和挫折承受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吴茵琪(Ngyanki)[8](2020)在《粤港两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影响因素及其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香港与广州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分析比较香港和广州在校大学生在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评方面的差异,探索香港与广州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重点探讨两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家庭教养方式等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效应,提出进一步完善两地高校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减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提高预防心理危机工作水平的对策。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广州和香港3所综合院校1038名大学生,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APGAR)和中医五态人格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通过t检验、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结果:本次共发放问卷1050份,回收有效问卷103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8.86%,其中香港450例(43.35%),广州588例(56.65%)。(1)按SCL-90量表测评结果显示,香港大学生中出现心理异常144例,占总数的32.00%,其中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氛围大学生的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父母婚姻现状的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月收入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未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329)。广州大学生中出现心理异常162例,占总数的27.55%,其中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氛围大学生的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父母婚姻现状的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不同家庭月收入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未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39)。(2)SCL-90因子得分显示,香港大学生中,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父母婚姻现状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氛围的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广州大学生中,未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父母婚姻现状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氛围的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全国常模得分比较中,广州大学生心理状况中,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得分大部分低于与全国常模得分,偏执因子得分大部分高于与全国常模得分;香港大学生心理状况得分中,躯体化因子、偏执因子和精神因子高于与全国常模得分,人际关系因子、焦虑因子和恐怖因子低于与全国常模得分(P<0.05)。(3)按自杀意念量表测评结果显示,香港大学生中有自杀意念66例,占总数的15.49%,其中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父母婚姻现状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性别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不同家庭氛围的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广州大学生中有自杀意念72例,占总数的12.37%,其中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未发现不同性别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按家庭关怀度量表测评结果显示,香港大学生中家庭关怀度障碍240例,占总数的53.33%,其中不同年级、性别、学院、父母婚姻现状、家庭氛围、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关怀度障碍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不同年级、性别、学院、父母婚姻现状、家庭氛围、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关怀度指数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广州大学生中家庭关怀度障碍474例,占总数的80.61%,其中不同年级、学院、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婚姻现状、家庭氛围、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关怀度障碍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不同年级、学院、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婚姻现状、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关怀度指数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按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评结果显示,太阳得分中,广州大学生14.02±4.93,香港大学生10.92±4.21;少阳得分中,广州大学生16.77±4.61,香港大学生13.81±4.60;阴阳和平得分中,广州大学生为8.51±2.21,香港大学生7.25±2.70,;少阴得分中,广州大学生16.84±3.05,香港大学生15.20±3.75;太阴得分中,广州大学生8.78±6.86,香港大学生9.41±6.15;经统计检验,广州与香港在太阳、少阳、阴阳和平、少阴、太阴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与全国常模得分比较中,香港大学生中医五态人格得分中,少阳、阴阳和平、少阴得分高于全国常模中医五态人格得分,太阳得分低于全国常模中医五态人格得分;广州大学生中医五态人格得分中,太阳、少阳、阴阳和平、少阴得分高于全国常模中医五态人格得分,太阴得分低于全国常模中医五态人格得分。(6)在香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logistic模型中,单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级、性别、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对本专业满意、曾补考和(或)留过级、有宗教信仰、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恋爱受到别人干涉是影响香港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级、性别、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对本专业满意、曾补考和(或)留过级、有宗教信仰、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恋爱受到别人干涉是香港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恋爱受到别人干涉(OR=44.818,P<0.001)、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OR=3.366,P=0.013)、曾补考和(或)留过级(OR=2.918,P=0.005)、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OR=2.783,P=0.002)、年级(OR=2.611,P<0.001)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对本专业满意(OR=0.237,P<0.001)、性别(OR=0.294,P=0.001)、有宗教信仰(OR=0.465,P=0.022)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在广州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logistic模型中,单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级、性别、学院、独生子女、父母婚姻、家庭氛围、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对本专业满意、是学生会干事、曾补考和(或)留过级、有宗教信仰、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是否谈恋爱、恋爱受到别人干涉、曾有服药或割腕等自伤或自杀行为是影响广州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级、性别、学院、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对本专业满意、曾补考和(或)留过级、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是否谈恋爱、恋爱受到别人干涉、曾有服药或割腕等自伤或自杀行为是广州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曾有服药或割腕等自伤或自杀行为(OR=43.523,P<0.001)、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OR=36.141,P<0.001)、恋爱受到别人干涉(OR=11.730,P<0.001)、曾补考和(或)留过级(OR=4.093,P<0.001)、学院(OR=1.910,P<0.001)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年级(OR=0.504,P=0.008)、谈恋爱(OR=0.259,P<0.001)、性别(OR=0.151,P<0.001)、对本专业满意(OR=0.078,P<0.001)、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OR=0.073,P<0.001)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结论:香港和广州大学生心理方面存在认知障碍、自卑、抑郁苦闷、家庭关怀度障碍、自杀意念等问题,且检出率较高。香港大学生在认知障碍、自卑感、忧郁苦闷心境等问题较广州大学生更为严重,同时香港大学生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比广州大学生更严重,若未得到良好开导,容易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在SCL-90心理状况得分方面,香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正常水平,但广州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高于正常水平。在中医五态人格得分方面,香港大学生性格较随和、沉着冷静、善于辨认是非、自我警惕性较强、不易患得患失、但进取心较差、抗打击能力弱,广州大学生进取心和抗打击能力强、自我警惕性较低、稳定性较强、有奉献精神、但易盲信别人。家庭情绪氛围、个人经历、宗教信仰和个人不良习惯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如父母暴力打斗、恋爱受别人干涉和重大事件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因此,应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训与宣教,合理引导大学生恋爱与情感依恋,鼓励父母采用关爱、和谐家庭情绪氛围与鼓励的教养方式,综合多途径、个性化、针对性的方式预防和控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曾利梅[9](2020)在《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研究》文中指出高一新生处在一个自身身心与外部环境交互的过渡阶段,教育中需要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并不断发展的心理状态,这一概念为提升个体心理健康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研究第一部分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与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两个问卷,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江西省赣州市某中学1200名高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积极心理资本的测量,并采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测作用。本研究第二部分基于“心理资本干预理论(PCI)”设计了“新起点计划”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开展了对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干预研究。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高一新生心理健康总体上良好,在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与紧张、抑郁、适应不良、心理不平衡六个因子上状态良好,在强迫症状、焦虑、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四个因子上存在轻度问题。心理健康在性别和自我评价上差异显着,表现为女生心理健康水平更低,更容易出现敌对、抑郁和焦虑症状;自我评价积极的高一新生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一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在城乡、是否是独生子女变量上未发现显着性差异。2.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总水平相对较高。积极心理资本在性别、城乡与自我评价上差异显着,男生的积极心理资本水平比女生更高,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韧性、乐观水平,来自城镇的高一新生的积极心理资本水平更高,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和希望水平,自我评价积极的高一新生在积极心理资本各维度及总均分上得分显着高于自我评价一般的高一新生。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在是否是独生子女变量上未发现显着性差异。3.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中韧性、希望、乐观因子对其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4.基于PCI设计的“新起点计划”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对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的乐观、希望维度及其总体的提升具有显着效果,能缓解高一新生情绪不稳定及学习压力感。
杨奕群[10](2020)在《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及个体差异 ——中美贸易战主观感受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国内在特定群体的心理健康研究中,对外贸从业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较少,这与中国是外贸大国、外贸从业人员众多的实际是相脱节的。本文基于354份外贸从业人员问卷调查数据,研究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的总体特征及个体差异,并探讨以中美贸易战为代表的职业相关社会事件在心理健康问题上可能存在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为未来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提供建议。文章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介绍我国贸易事业的发展背景,引出研究问题和假设。其次,对已有的,关于心理健康的内涵、维度、方法、量表,以及心理健康相关因素和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的文献进行回顾和评述。再次,统计分析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现状特征,在外贸从业人员个体层面上,研究心理健康水平在被调查者社会经济属性中的分异特征,心理健康与大五人格、心理弹性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三方面心理特征因素的关系。最后,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检验宏观社会层面上,被调查者对中美贸易战主观感受在心理特征-心理健康关系上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得出如下结论:(1)与全国常模(1986年、2015年)比较,当前我国外贸从业人员SCL-90总分比全国常模高出近1倍,各因子平均得分也都高于全国常模,预示其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全国普通人平均水平,需要引起重视。(2)经样本分组和对均值的统计检验表明,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的性别、年龄、学历、从事外贸行业时长,工作单位特征方面的单位所在城市、业务类型均与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有不同程度相关关系,样本中男性、年轻、低学历、行业从事时间短、单位位于广深两市、业务类型复杂多样的被调查者症状相对较强,心理健康水平低。(3)外贸从业人员个体心理特征因素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显着相关,大五人格维度中,宜人性、外倾性、责任意识为积极关系,神经质、开放性为消极关系,神经质是核心维度;在心理弹性维度中,能力为消极关系,接受变化、控制为积极关系,接受变化是核心维度;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维度中,POS、DES、ANG均为积极关系,ANG是核心维度。(4)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存在“大五人格→贸易战主观感受→心理健康”,“心理弹性→贸易战主观感受→心理健康”的显着中介路径。(5)调节效应检验表明,贸易战主观感受在大五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分别起到调节效应。依据上述结果,本文建议,未来可以从关注外贸行业重大社会事件影响、建立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评估机制、心理健康知识宣讲、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等方面提升外贸从业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新冠肺炎防控下有氧健身操对安徽省黄麓师范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新型冠状病毒 |
2.1.2 有氧健身操 |
2.1.3 心理健康 |
2.2 新冠肺炎防控下学校教学的研究现状 |
2.2.1 疫情防控下学校课程开展的实证研究 |
2.2.2 疫情防控下学校课程开展的理论研究 |
2.3 有氧健身操的研究现状 |
2.3.1 有氧健身操对身体成分的影响 |
2.3.2 有氧健身操对生理机能的影响 |
2.3.3 有氧健身操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
2.4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现状 |
2.4.1 中职学生心理特征研究 |
2.4.2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
2.4.3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
2.5 文献述评 |
3.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心理测量法 |
3.2.4 教学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黄麓师范学校课程改革基本情况分析 |
4.1.1 居家隔离时期线上有氧健身操课程实施策略 |
4.1.2 复课返校时期线下有氧健身操课程实施策略 |
4.1.3 线上线下有氧健身操课程对比分析 |
4.2 不同时期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
4.2.1 不同时期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分析 |
4.2.2 不同人口学特征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研究 |
4.2.3 小结 |
4.3 不同时期有氧健身操干预前后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
4.3.1 居家隔离时期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变化分析 |
4.3.2 复课返校时期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变化分析 |
4.3.3 小结 |
4.4 有氧健身操对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中职学生心理效益的差异研究 |
4.4.1 有氧健身操对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对比分析 |
4.4.2 有氧健身操对不同年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对比分析 |
4.4.3 有氧健身操对不同独生子女状况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对比分析 |
4.4.4 有氧健身操对不同城镇子女状况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对比分析 |
4.4.5 小结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研究不足与后期设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一:专家访谈提纲 |
附件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问卷 |
附件三:居家隔离时期有氧健身操教学大纲及教案 |
附件四:复课返校时期有氧健身操教学大纲及教案 |
(2)疫情背景下大学生焦虑情绪自悯训练小组干预研究 ——以江西省C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2.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自悯 |
2.1.2 焦虑 |
2.1.3 自尊 |
2.2 理论基础 |
2.2.1 认知行为疗法 |
2.2.2 归因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焦虑研究 |
2.3.2 自悯及其相关研究 |
3.大学生焦虑现状调查研究 |
3.1 研究设计 |
3.1.1 研究目的 |
3.1.2 研究对象 |
3.1.3 测量工具 |
3.1.4 数据处理 |
3.2 大学生焦虑现状的研究结果 |
3.2.1 大学生焦虑水平总体状况 |
3.2.2 大学生焦虑水平的差异性比较 |
3.2.3 大学生焦虑类型的差异性比较 |
3.3 讨论与分析 |
3.3.1 大学生焦虑水平的现状分析 |
3.3.2 大学生焦虑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
3.3.3 大学生焦虑类型的差异性分析 |
4.自悯训练对大学生焦虑情绪的干预研究 |
4.1 小组的前期准备 |
4.1.1 研究工具 |
4.1.2 小组基本设置 |
4.2 自悯训练方案的设计 |
4.2.1 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 |
4.2.2 干预研究设计与步骤 |
4.2.3 访谈及分析 |
4.2.4 目的与内容 |
4.3 自悯训练干预的具体实施阶段 |
4.3.1 小组初期——组员的相互认识 |
4.3.2 小组中期——改变组员错误认知和归因以纾解焦虑情绪 |
4.3.3 小组后期——远离焦虑与收获分享 |
4.4 干预效果评估 |
4.4.1 评估方法 |
4.4.2 过程评估 |
4.4.3 对组员表现的评估 |
4.4.4 结果评估 |
4.4.5 小组成员满意度评价 |
4.5 自悯训练干预小组结论 |
5.对策与建议 |
5.1 个人层面 |
5.1.1 正视焦虑,树立正确认知 |
5.1.2 主动求助,学会自我调适 |
5.2 学校层面 |
5.2.1 开展相关课程,分类进行指导 |
5.2.2 掌握健康动态,灵活开展咨询服务 |
5.2.3 联合高校,发挥社会工作在学校中的作用 |
5.3 社会层面 |
5.3.1 完善就业政策,缓解就业焦虑 |
5.3.2 加大财政支持,改善心理咨询环境 |
6.专业反思 |
6.1 关于方案设计的反思 |
6.2 干预实务过程的反思 |
6.2.1 关于组员互动的反思 |
6.2.2 关于社会工作者能力的反思 |
6.2.3 关于小组环境的反思 |
6.3 关于自悯训练干预方法的反思 |
7.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缘起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研究成果概览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外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1.2.5 国内外研究发展态势 |
1.3 概念的厘清 |
1.3.1 高校第二课堂 |
1.3.2 高校第二课堂学生行为 |
1.3.3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建构 |
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点 |
2.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下的行为本质 |
2.1.2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的行为意义 |
2.1.3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下行为与思想关系 |
2.1.4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行为理论 |
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支点 |
2.2.1 心理学关于行为研究的理论支撑 |
2.2.2 教育学关于第二课堂的核心理论 |
2.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切入点 |
2.3.1 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理论 |
2.3.2 新时代第二课堂建设的政策及其思想 |
2.3.3 网络与信息数字技术的相关理论 |
2.3.4 定性定量的教育研究相关理论 |
第三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 |
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产生与发展 |
3.1.1 行为产生发展机制 |
3.1.2 影响行为的因素 |
3.1.3 行为影响的因素 |
3.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形态 |
3.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发展 |
3.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现实形态的原因 |
3.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评价 |
3.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评价的现状 |
3.3.2 第二课堂评价现状的原因 |
第四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方法论 |
4.1 研究的理论框架 |
4.1.1 量化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
4.1.2 行为的统计物理研究 |
4.1.3 因果关系的误区 |
4.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描述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
4.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过程描述数据 |
4.2.2 学生成长发展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
4.3 行为研究设计 |
4.3.1 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 |
4.3.2 学生行为的数据记录采集 |
4.3.3 学生行为数据的求证与评价 |
4.4 团中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借鉴与对比 |
第五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实践案例 |
5.1 案例数据概况 |
5.1.1 行为数据的基本情况 |
5.1.2 学业成绩基本情况 |
5.1.3 毕业去向 |
5.1.4 职业发展状态 |
5.1.5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数据 |
5.2 案例数据的数据挖掘分析 |
5.2.1 行为状况统计学分析 |
5.2.2 行为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分析 |
5.2.3 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数据研究 |
第六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用 |
6.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 |
6.1.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观测价值 |
6.1.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判断价值 |
6.1.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预测价值 |
6.2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导思想 |
6.2.1 树立“大思政”格局的理念 |
6.2.2 巩固增强获得感的内容创新理念 |
6.2.3 强化信息技术同步的形式创新理念 |
6.3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原则 |
6.3.1 精准教育原则 |
6.3.2 数据研究原则 |
6.3.3 评价反馈原则 |
6.3.4 行为评价思想的反思 |
6.4 基于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 |
6.4.1 第二课堂组织工作机制 |
6.4.2 第二课堂过程管理机制 |
6.4.3 第二课堂评价导向机制 |
6.4.4 第二课堂支持保障机制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4)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选题依据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研究方法 |
2.创新之处 |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界定 |
1.网络 |
2.心理健康教育 |
3.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
1.教育过程的隐蔽性 |
2.教育环境的开放性 |
3.教育主客体的平等性 |
4.教育活动的即时性 |
(三)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依据 |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理论 |
2.儒家思想中的心理健康观点 |
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四)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
1.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迫切需要 |
2.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要求 |
3.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在需要 |
三、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原因分析 |
(一)关于问卷的基本情况 |
1.调查问卷的目的 |
2.调查问卷的内容 |
3.调查对象的情况 |
4.调查结果的分析 |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
1.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欠佳 |
2.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建设不完善 |
3.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较为单一 |
4.缺乏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 |
(三)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1.滞后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 |
2.缺少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
3.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缺少创新性 |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滞后 |
四、解决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对策 |
(一)完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形式 |
1.丰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
2.丰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
3.完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载体 |
(二)实行线上+线下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
1.进行线上+线下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 |
2.实行线上+线下的心理健康咨询 |
3.开展线上+线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
(三)加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
1.加强教育目标和内容的融合 |
2.加强教育方式方法的融合 |
3.加强师资队伍的融合 |
(四)优化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 |
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的维护 |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站的监管 |
3.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附录 |
(5)“00后”大学生恋爱观状况及有效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
(一)研究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注释 |
第二章 “00 后”大学生恋爱观理论概述 |
一、“00 后”大学生恋爱观相关概念界定 |
(一)“00 后”大学生 |
(二)恋爱 |
(三)恋爱观 |
二、“00 后”大学生恋爱观研究相关理论阐释 |
(一)马克思主义的恋爱观 |
(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恋爱观 |
(三)西方学者关于爱情的论述 |
注释 |
第三章 “00 后”大学生恋爱观状况分析 |
一、“00 后”大学生恋爱观积极表现 |
(一)恋爱观总体健康向上 |
(二)勇于追求恋爱自由 |
(三)恋爱问题处理趋于理性 |
二、“00 后”大学生恋爱观存在问题 |
(一)恋爱态度轻率 |
(二)恋爱行为较开放 |
(三)恋爱责任感薄弱 |
第四章 “00 后”大学生恋爱观问题成因分析 |
一、易受复杂社会环境影响 |
(一)西方多元文化思想的影响 |
(二)大众传媒对恋爱观引导存在偏差 |
二、学校教育和引导重视程度不够 |
(一)教育工作者轻视恋爱观教育 |
(二)缺乏恋爱观相关指导课程 |
三、家庭教育观念传统保守 |
(一)重智育轻德育的功利教育 |
(二)教育方式和手段缺乏科学性 |
四、大学生自身认知水平有限 |
(一)身心发展不均衡 |
(二)恋爱认识尚不成熟 |
注释 |
第五章 引导“00 后”大学生树立正确恋爱观策略 |
一、改善大学生恋爱的社会舆论氛围 |
(一)加强网络正面引导 |
(二)发挥公众人物价值引领作用 |
(三)强化制度保障完善法律法规 |
二、高校加强恋爱观教育和引导 |
(一)完善恋爱教育内容 |
(二)开拓恋爱观教育新形式 |
(三)加强教师队伍基础建设 |
三、构建幸福和谐的家庭亲子关系 |
(一)营造健康家庭成长氛围 |
(二)更新家庭教育理念 |
四、大学生应提高自身恋爱观认识 |
(一)加强恋爱道德修养 |
(二)培养爱的能力与责任 |
注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对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目的 |
1.2.1 提高体育俱乐部教学水平 |
1.2.2 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重要性 |
1.2.3 大学生体育活动与运动需求研究意义 |
1.3 选题意义 |
1.3.1 推动内蒙古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
1.3.2 通过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促进其体质健康的提高 |
2 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界定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教学 |
2.1.2 体育俱乐部教学 |
2.1.3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
2.1.4 体能 |
2.1.5 运动项目分类的依据 |
2.2 文献综述 |
2.2.1 有关大学生体育活动的相关研究 |
2.2.2 有关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现状的研究 |
2.2.3 有关大学生BMI与体质健康测试相关性研究 |
2.2.4 有关不同体育活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相关性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对比分析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国家体质健康测试的状况分析 |
4.1.1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体质健康现状 |
4.1.2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分析 |
4.1.3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分析与建议 |
4.1.4 场地器材现状与学生满意程度 |
4.2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参与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状况分析 |
4.2.1 体育教学俱乐部课程教学内容与运动负荷 |
4.2.2 参与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动机 |
4.2.3 课外是否参加该项体育教学俱乐部运动项目的原因 |
4.2.4 体育教学俱乐部课程对于学生需求情况与分析 |
4.2.5 学生对于体育教学俱乐部选课的看法情况 |
4.2.6 学生对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满意程度分析 |
4.3 不同项群体育教学俱乐部程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对比分析 |
4.3.1 不同项群体质健康测试肺活量对比分析 |
4.3.2 不同项群体质健康测试坐位体前屈对比分析 |
4.3.3 不同项群体质健康测试五十米跑对比分析 |
4.3.4 不同项群体质健康测试耐久跑对比分析 |
4.3.5 不同项群体质健康测试力量素质对比分析 |
4.3.6 不同项群体质健康测试立定跳远对比分析 |
4.3.7 不同项群总成绩对比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体育俱乐部教学对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影响研究 |
(7)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3.创新点 |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研究相关理论概述 |
(一)有关概念界定 |
1.心理危机 |
2.心理危机干预 |
3.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
4.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2.人本主义心理学 |
3.弗洛伊德的创伤理论 |
4.卡普兰的心理危机理论 |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 |
1.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
2.有利于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
3.有利于大学生培养良好意志品质 |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 |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现状调查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调查内容 |
4.调查方法 |
5.调查结果 |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存在的问题 |
1.心理危机预防体系不够科学 |
2.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不够专业 |
3.心理危机应急处置系统存在迟滞 |
4.心理危机后干预体系未受重视 |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 |
1.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体系缺乏人文理念 |
2.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工作机制存在疏漏 |
3.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处置系统不够合理 |
4.心理危机后干预体系未能全面普及 |
四、建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对策 |
(一)建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体系 |
1.建立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 |
2.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观教育制度 |
3.建立家校合作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
4.建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队伍 |
(二)建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工作机制 |
1.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分类机制 |
2.健全心理健康状况排查和心理健康档案工作机制 |
3.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家校联动机制 |
4.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主体互动机制 |
(三)建构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处置体系 |
1.健全顺畅高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处置程序 |
2.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处置即时体系和调度机制 |
3.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转介机制 |
4.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 |
(四)建构大学生心理危机后干预体系 |
1.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后干预知识培训制度 |
2.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后管理工作制度 |
3.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监护体系 |
4.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后期跟踪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附录:大学生心理危机情况调查 |
(8)粤港两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影响因素及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
2.2 调查方法与样本量计算 |
2.3 调查内容与工具 |
2.4 研究内容 |
2.5 统计方法 |
2.6 质量控制 |
第三章 结果 |
3.1 香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 |
3.1.1 香港高校大学生的人口学资料 |
3.1.2 香港高校大学生SCL-90 测评结果 |
3.1.3 香港高校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情况 |
3.1.4 香港高校大学生的家庭关怀度情况 |
3.1.5 香港高校大学生的中医五态人格测评情况 |
3.1.6 香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
3.2 广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 |
3.2.1 广州高校大学生的人口学资料 |
3.2.2 广州高校大学生SCL-90 测评结果 |
3.2.3 广州高校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情况 |
3.2.4 广州高校大学生的家庭关怀度情况 |
3.2.5 广州高校大学生的中医五态人格测评情况 |
3.2.6 广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
3.3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分析 |
3.3.1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人口学资料的比较 |
3.3.2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
3.3.3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情况的比较 |
3.3.4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家庭关怀度的比较 |
3.3.5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中医五态人格比较 |
3.3.6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
第四章 讨论分析 |
4.1 两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
4.2 造成两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 中医五态人格的认识及两地大学生在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评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
4.3.1 中医五态人格的认识 |
4.3.2 两地大学生在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评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
第五章 建议 |
5.1 建立健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体制机制 |
5.2 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
5.3 优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
5.4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中国德育文化教育相结合 |
5.5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中医学相结合 |
第六章 结语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 |
6.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英文缩略词 |
个人学习经历 |
致谢 |
综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9)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2.文献综述 |
2.1 心理健康 |
2.1.1 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
2.1.2 高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
2.1.3 高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
2.2 积极心理资本 |
2.2.1 积极心理资本的由来 |
2.2.2 积极心理资本的概念及结构 |
2.2.3 积极心理资本的调查研究 |
2.2.4 积极心理资本干预研究 |
2.3 中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
2.4 团体心理辅导 |
2.4.1 团体心理辅导的涵义 |
2.4.2 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 |
2.4.3 团体心理辅导在中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干预的研究 |
3.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3.1 问题提出 |
3.2 研究目的 |
3.3 研究意义 |
3.3.1 理论意义 |
3.3.2 实践意义 |
4.研究内容和研究假设 |
4.1 研究内容 |
4.2 研究假设 |
5.研究一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现状及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 |
5.1 方法 |
5.1.1 被试 |
5.1.2 研究工具 |
5.1.3 数据统计分析 |
5.2 结果 |
5.2.1 心理健康与积极心理资本总体情况 |
5.2.2 高一新生心理健康的差异性分析 |
5.2.3 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差异性分析 |
5.2.4 高一新生心理健康与积极心理资本的相关性分析 |
5.2.5 高一新生心理健康与积极心理资本的回归分析 |
5.3 结果讨论 |
5.3.1 心理健康与积极心理资本总体情况 |
5.3.2 各研究变量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
5.3.3 各研究变量的相关分析 |
5.3.4 积极心理资本四个维度对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 |
6.研究二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干预研究 |
6.1 研究目的 |
6.2 研究假设 |
6.3 研究方法 |
6.3.1 被试 |
6.3.2 研究工具 |
6.3.3 实验设计 |
6.3.4 数据统计分析 |
6.4 研究材料与实施程序 |
6.4.1 研究材料 |
6.4.2 实施程序 |
6.5 结果 |
6.6 结果讨论 |
7.建议与对策 |
7.1 立德树人,发挥德育对培育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导向作用 |
7.2 创设情境,由外而内推进正能量 |
7.3 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调的及时系统的心理援助体系 |
7.4 建立并完善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干预体系 |
7.5 强化高一新生在积极心理资本培养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 |
8.结论 |
8.1 研究结论 |
8.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
附录B 《积极心理资本量表》 |
后记 |
(10)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及个体差异 ——中美贸易战主观感受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假设 |
1.6 研究方法 |
1.6.1 大数据法 |
1.6.2 问卷调查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心理健康的内涵 |
2.2 心理健康的不同维度 |
2.2.1 国外研究成果 |
2.2.2 国内研究成果 |
2.3 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及一些量表介绍 |
2.3.1 症状自评量表 |
2.3.2 大五量表 |
2.3.3 心理弹性量表 |
2.3.4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 |
2.3.5 汉密顿焦虑量表 |
2.3.6 心理健康自评量表 |
2.4 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因素 |
2.4.1 人格特质 |
2.4.2 社会事件 |
2.4.3 生活事件 |
2.4.4 心理弹性 |
2.4.5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
2.4.6 性别 |
2.4.7 年龄 |
2.4.8 其他影响因素 |
2.5 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研究进展 |
2.5.1 学生 |
2.5.2 教师 |
2.5.3 公务员 |
2.5.4 医护人员 |
2.5.5 民航飞行员 |
2.5.6 其他特殊群体 |
2.6 文献评述 |
2.6.1 研究的群体还未能充分拓展 |
2.6.2 研究还缺乏社会事件作用于心理健康的机制探讨 |
第3章 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现状特征 |
3.1 研究对象与目标 |
3.2 研究方法与数据 |
3.2.1 方法 |
3.2.2 数据 |
3.3 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水平现状分析 |
3.3.1 外贸从业人员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
3.3.2 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常模比较 |
3.4 心理健康水平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分异 |
3.4.1 性别 |
3.4.2 年龄 |
3.4.3 婚姻状况 |
3.4.4 学历 |
3.4.5 收入 |
3.4.6 从事外贸行业时长 |
3.5 心理健康水平的工作单位特征分异 |
3.5.1 工作单位所在城市 |
3.5.2 工作单位业务类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外贸从业人员个人心理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4.1 研究对象与目标 |
4.2 研究数据 |
4.3 大五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4.4 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4.5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 |
5.1 研究对象与目标 |
5.2 研究方法与数据 |
5.2.1 方法 |
5.2.2 数据 |
5.3 贸易战主观感受在大五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 |
5.4 贸易战主观感受在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 |
5.5 贸易战主观感受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与对策 |
6.1.1 研究结论 |
6.1.2 对策建议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3.1 |
附录3.2 |
附录3.3 |
附录3.4 |
附录3.5 |
致谢 |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冠肺炎防控下有氧健身操对安徽省黄麓师范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李凤.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2]疫情背景下大学生焦虑情绪自悯训练小组干预研究 ——以江西省C大学为例[D]. 李秋雨.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D]. 王纲.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 王译萱. 渤海大学, 2021(02)
- [5]“00后”大学生恋爱观状况及有效引导研究[D]. 刘啸天.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6]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对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影响研究[D]. 钱云龙.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7]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研究[D]. 郭彤. 渤海大学, 2021(02)
- [8]粤港两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影响因素及其比较研究[D]. 吴茵琪(Ngyanki).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9]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研究[D]. 曾利梅. 西南大学, 2020(06)
- [10]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及个体差异 ——中美贸易战主观感受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D]. 杨奕群. 中山大学, 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