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主楼与裙房基础差量沉降的解决办法——后浇缝法

高层建筑主楼与裙房基础差量沉降的解决办法——后浇缝法

一、高层建筑中主楼与裙房基础差异沉降的一种解决办法——后浇缝法(论文文献综述)

彭期祥[1](2017)在《地基不均匀沉降对预应力框架结构内力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多年来不均匀沉降事故屡见不鲜,其对建筑物产生的危害往往非常严重,一方面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功能,另一方面由沉降产生的附加应力甚至会引起上部结构的损坏或失效,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随着现代建筑逐步向大跨度、大空间发展,在建筑工程领域中,结构的承重体系采用预应力结构的情形日趋常态化,但目前我国对不均匀沉降的研究,仍停留在砌体结构和普通框架上,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抗震性能方面,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发生地基不均匀沉降后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进行研究。本文以某多跨三层预应力框架结构实例为工程背景,基于SAP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参考规范对相邻基础沉降差限值的规定和有关文献对基础不均匀沉降方式的模拟计算,建立了预应力框架结构的不均匀沉降仿真模型,对不均匀沉降下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上部结构的内力重分布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下:(1)综述了地基不均匀沉降与预应力框架结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和国内典型预应力结构建筑,阐述了不均匀沉降后预应力框架上部结构内力重分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工程应用价值。(2)探讨了框架结构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危害及成因,针对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每个阶段提出了不均匀沉降的事前预防和事后处理的应对策略。(3)对于预应力框架结构在三种不同不均匀沉降方式下的有限元建模过程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包括有限元法的求解思路;有限元分析软件的选用和应用现状;模型的基本假定;框架梁预应荷载施加;框架柱边界条件和沉降荷载施加等问题。(4)利用SAP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一个三层多跨的预应力框架模型,基于特定的沉降曲线对局部沉降、整体平面沉降、盆式沉降等不均匀沉降方式下的预应力框架上部结构的内力重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不同沉降方式对上部结构的影响差异。

赵昱[2](2015)在《高层建筑超前止水沉降后浇带的新型构造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是我国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主要城市的建设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甚至超高层建筑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在众多的高层建筑,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由于功能或造型方面的使用设计需要,沿高层建筑四周布置层数不多的低矮房屋,形成了所谓的裙房。由于裙房的存在,高层建筑上部结构高差显着,荷载分布不均匀,造成基础内力和地基反力差异分布且变化很大。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基础发生很大的不均匀变形,从而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安全。由于传统沉降后浇带设计要求一般要等到主楼结构封顶沉降量基本完成之后才能浇筑沉降后浇带的混凝土。大量工程实践表明,按此要求施工,带来了以下诸多不便:施工降水不能停止,大大地增加了降水周期;基坑不能回填影响后续工序的施工,存在安全隐患;沉降缝周边支顶不能拆除;基础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由于昼夜温差的存在,基础外墙易产生伸缩裂缝。为了避免这些不利因素,超前止水后浇带的构造形式逐渐应用在建筑工程中。基于以上所述,本文将超前止水沉降后浇带的相关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并且对于超前止水沉降后浇带结构进行了创新,将新型超前止水沉降后浇带结构与现有的两类应用较广的超前止水沉降后浇带结构进行相互比较,分析超前止水沉降后浇带性能。本文利用ABAQUS软件,通过选择合理的材料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利用合适的接触类型、边界条件及加载方式,建立超前止水沉降后浇带有限元模型。对于48组不同构件尺寸参数特性的模型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分析了三类沉降后浇带控制差异沉降方面的效果,对于超前止水沉降后浇带的破坏机理做了分析,研究了在模拟施工加载的过程中超前止水后浇带损伤开裂情况,分别针对沉降后浇带两侧柱间间距、基床反力系数、底板厚度、伸出翼缘宽度、混凝土等级、筏板伸出宽度等影响因素力学性能的规律进行分析。依托于沈阳某工程实例,分别分析了未设缝、设置沉降缝和分别设置三类超前止水沉降后浇带,五种情况下控制差异沉降方面的效果,验证新型超前止水沉降后浇带结构的工程可行性,旨在为以后类似工程案例提供参考。

李利云[3](2014)在《简述变电站房屋沉降缝基础设计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水平的提升,经济步伐的推进,我国的电力行业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中,变电站是我国电力行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其建设的稳定性对于当地供电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本文中,我们将就变电站房屋沉降缝基础设计进行一定的研究与探索。

王丽[4](2014)在《CFG桩复合地基在包头地区的应用》文中认为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建筑用地也日益的紧张,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成为了城市建设新的主导力量,建筑物的高度越来越高,相应的上部荷载也越来越大,这就对地基的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常的地基处理方法,现在已经不能够满足高承载力的要求,虽然桩基础能够提供较高的承载能力,但是它的造价较高,并且工期较长,这就需要一种新的地基处理方法与之取代。CFG桩复合地基,是近些年来才发展起来的,用于加固软弱地基土的地基处理方法,它具备施工的工艺比较简单,施工的用材比较环保,施工的造价比较低廉,加固处理的效果良好等很多的优点,在我国很多的省市都获得了普遍的推广和应用,并取得了较为良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本文简要的阐述了地基处理技术的重要性,概述了复合地基的一些基本的概念、分类及加固原理等,通过对比分析指出了CFG桩复合地基处理方法和传统的桩基础加固方法的区别,并简单总结了CFG桩地基处理方法的一些优点,分析了CFG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基本方法,简单介绍了CFG桩复合地基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测项目;用具体的数据彰显了其在经济、社会效益上,在施工的工期等方面的优越性;并对包头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地层区域的CFG桩复合地基工程实例进行总结和分析,对CFG桩地基处理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最后,在联系大量的工程实践,获得的工程经验教训,对CFG桩复合地基工程的应用在施工工艺的选择上、在保护桩长的留置长度以及在施打的顺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总结了一些比较成熟的工程经验。对CFG桩在包头及其他类似地层地区今后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指导和参考。

赵宇[5](2013)在《地下室上浮破坏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化城市的不断发展,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城市空间的日益紧张,城市中出现了大量带有一层甚至多层地下室的高层建筑。在沿海等地下水含量丰富的地区,由地下水水浮力所造成的建(构)筑物发生倾斜、倒塌的事故屡屡出现,使得地下室抗浮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地下室结构工程在浮力作用下可能整体浮起而失稳,或由于不均匀上浮造成地下室底板或外墙开裂,严重时底板断裂,造成巨大的损失。可见对地下结构上浮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针对地下室抗浮及地下室上浮破坏后的处理措施做了以下工作:首先,详细介绍国内地下室抗浮设计的理论依据与方法。全面研究了国家现行规范以及欧洲部分抗浮设计规范,对比分析了国内规范与欧洲规范所存在的差异性,进一步指出了国内规范存在的一些缺陷。其次,详细介绍杭州某住宅小区地下车库局部上浮的破坏情况,从设计和施工等方面,全面分析可能导致该地下车库上浮的原因。最后,介绍该地下车库上浮后所采取的措施,分析所采取措施的优缺点。针对目前国内地下室抗浮设计的方法提出改进的意见。

郗俊玲[6](2008)在《高层建筑结构主体与裙楼非独立布置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层建筑的发展是商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的需要。由于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紧张以及商业竞争的激烈化,促使高层建筑向多功能方向发展。根据使用功能的需要,有不少工程在高层主楼的一侧或两边布置有层数不多的裙房。由于主楼和裙房的荷载、刚度差异很大,通常会引起主楼和裙房基础之间过大的沉降差。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一直是工程界探索解决的难题之一。本文通过有限元计算方法,建立带裙房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计算模型,对不同裙房层数、跨数及不同主楼层数的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的共同作用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出了在整体连接的情况下,高层建筑主楼荷载和变形可通过裙房基础向外扩散,扩散范围有限。分析筏板厚度和地基土弹性模量等不同因素,对带裙房高层建筑结构基础沉降、基底反力的影响。列举了几个西安地区带裙房高层建筑的沉降观测实例,分析其结果,为主裙楼整体连接提供更有力的依据。通过大量的数值模拟分析,对高层建筑与裙房在整体连接的情况下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的共同作用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数值分析,得出了筏基变形和地基反力分布特征,指出大底盘框架结构体系的工程性质同高层建筑与其连接的裙房基础密切相关的,并总结了共同作用的有效范围。

郭志刚[7](2007)在《拔压共同作用下群桩竖向承载性状的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抗压抗拔桩共同作用的基础形式在各种工程实际中得到广泛应用,抗压抗拔桩共同作用下的荷载性状已成为岩土工程界日益关注的热点课题。尽管已被大量使用,但抗压抗拔桩共同作用的基础形式的荷载传递机理到目前为止还不是很清楚。本文对均质土中抗压抗拔桩的承载性状开展有限元研究,建立桩土三维模型。本模型土体采用Mohr-Coulomb本构模型,用接触面单元模拟桩土的相互作用,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进行分析。模型不仅可以对承受上拔荷载的单桩-土体体系进行分析,还可以对承受下压荷载的单桩-土体体系进行分析,同时还可以将前两者进行对比分析。还研究了影响抗拔桩与抗压桩荷载-位移、桩侧摩阻力的发挥性状、桩身轴力的传递性状曲线的几种因素。分析抗压抗拔桩共同作用时的工作性能,然后在几种不同的群桩工况下,讨论抗拔桩和抗压桩群桩的荷载性能。本文的研究讨论认为,抗压抗拔桩有不同的荷载特性,得到了一些结论,可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李琛琛[8](2003)在《高层建筑中主楼与裙房基础差异沉降的一种解决办法——后浇缝法》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对工程实践的总结和分析,指出了以往解决高层建筑中主楼与裙房基础差异沉降的传统方法的弊端,提出了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法后浇缝法,并简述了其基本原理、基本施工程序及适用范围.后浇缝法的提出,可避免建筑留缝而影响建筑的灵活布置,具有很实际的意义,但尚需完善并合理使用.

谭卫彤[9](2002)在《解决主楼与裙房基础差异沉降的后浇缝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处理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基础差异沉降的几种常见方法,提出了后浇沉降缝解决差异沉降的工作原理、适用条件及施工要点,列举了采用后浇缝的工程实例.

崔银虎[10](2001)在《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基础沉降的解决方案》文中研究说明通过这些年来对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基础处理沉降差别的分析 ,介绍了以前常用的关于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基础沉降差别的几种方法 ,总结出混凝土后浇缝方法具有结构简单、施工方便、降低建筑造价等特点 ,并提出了一些混凝土后浇缝法设计施工应注意的问题。

二、高层建筑中主楼与裙房基础差异沉降的一种解决办法——后浇缝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层建筑中主楼与裙房基础差异沉降的一种解决办法——后浇缝法(论文提纲范文)

(1)地基不均匀沉降对预应力框架结构内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
        1.2.1 预应力混凝土的特点
        1.2.2 预应力混凝土的分类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预应力框架结构的研究现状
        1.3.2 不均匀沉降的研究现状
    1.4 国内典型的预应力结构建筑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及防治
    2.1 不均匀沉降的原因
    2.2 不均匀沉降的预防与治理
        2.2.1 事前预防
        2.2.2 事后治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应力框架不均匀沉降建模分析
    3.1 有限元法概述
    3.2 有限元基本理论
    3.3 计算软件的选取
        3.3.1 SAP2000简介
        3.3.2 SAP2000分析预应力结构的现状
    3.4 模型的建立
        3.4.1 工程概况
        3.4.2 基本假定
        3.4.3 边界条件处理
        3.4.4 预应力荷载施加
        3.4.5 沉降荷载施加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局部沉降对预应力框架结构的影响
    4.1 角柱沉降对上部结构的影响
        4.1.1 构件编号
        4.1.2 角柱1×A沉降内力分析
    4.2 边柱沉降对上部结构的影响
        4.2.1 构件编号
        4.2.2 边柱1×B沉降内力分析
        4.2.3 边柱2×A沉降内力分析
    4.3 中柱沉降对上部结构的影响
        4.3.1 构件编号
        4.3.2 中柱沉降结构内力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整体沉降对预应力框架结构的影响
    5.1 整体平面不均匀沉降下的分析
        5.1.1 沉降曲线的选取
        5.1.2 整体平面沉降内力分析
    5.2 盆式沉降下的分析
        5.2.1 沉降曲线的选取
        5.2.2 盆式沉降结构内力分析
    5.3 三种不同沉降方式的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2)高层建筑超前止水沉降后浇带的新型构造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本文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超前止水后浇带的构造及应用
    2.1 后浇带专利新技术的发展
    2.2 超前止水后浇带在工程中的部分应用
        2.2.1 三亚海棠湾万丽度假村项目
        2.2.2 天津市浯水道宝喜家园地下车库
        2.2.3 聊城市民文化中心工程
        2.2.4 无锡市清扬御庭一期工程
    2.3 超前止水后浇带现存问题及改进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限元分析理论及材料的本构关系
    3.1 钢材的本构关系模型
        3.1.1 钢材强度准则
        3.1.2 单调荷载作用下钢材的本构关系
    3.2 混凝土本构关系模型
        3.2.1 单轴受压应力应变曲线
        3.2.2 单轴受拉应力应变曲线
        3.2.3 单轴受压应力应变数学表达式
        3.2.4 单轴受拉应力应变数学表达式
    3.3 钢筋混凝土有限元模型
    3.4 混凝土损伤模型
    3.5 混凝土断裂能
    3.6 ABAQUS损伤模型
    3.7 裂缝宽度计算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前止水后浇带有限元模型分析
    4.1 模型尺寸
    4.2 单元类型与网格划分
        4.2.1 钢材模型的建立
        4.2.2 混凝土模型的建立
        4.2.3 网格划分
    4.3 相互作用
    4.4 边界条件
    4.5 施加荷载
    4.6 模型尺寸
    4.7 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4.7.1 沉降后浇带两侧柱间间距L的影响
        4.7.2 基床反力系数K的影响
        4.7.3 底板厚度D的影响
        4.7.4 伸出翼缘宽度d的影响
        4.7.5 混凝土等级的影响
        4.7.6 筏板伸出宽度S的影响
        4.7.7 沉降后浇带设置位置的影响
    4.8 结构塑性损伤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实例分析
    5.1 工程概况
    5.2 工程场地地质条件
        5.2.1 场地地形地貌
        5.2.2 地基土构成
    5.3 各土层的物理力学分析
        5.3.1 土工试验结果
        5.3.2 地下水
        5.3.3 地基评价
    5.4 有限元模型分析
        5.4.1 有限元建模
        5.4.2 沉降分析
        5.4.3 损伤分析
    5.5 经济性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简述变电站房屋沉降缝基础设计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沉降点布设
3 沉降缝结构处理
    3.1 双墙式
    3.2 悬挑式
    3.3 简支式
4 设计过程中的细节处理
    4.1 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 应当对上部结构的刚度起到足够的重视
    4.2 对于在地震频发地区所建设的变电站中, 当使用悬挑式沉降缝时应当慎重
5 结束语

(4)CFG桩复合地基在包头地区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理论意义
        1.1.3 应用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CFG 桩的设计与施工
    2.1 复合地基的概述
        2.1.1 复合地基的概念和分类
        2.1.2 复合地基的加固原理
    2.2 CFG 桩的概述
        2.2.1 CFG 桩的基本概念
        2.2.2 CFG 桩的特点
    2.3 CFG 桩的工程材料
    2.4 CFG 桩施工工艺的选择
    2.5 CFG 桩施工工艺的基本要求
    2.6 CFG 桩施工准备及注意事项
        2.6.1 进场前注意事项
        2.6.2 现场施工注意事项
        2.6.3 CFG 桩的施工工艺
        2.6.4 沉管
        2.6.5 投料
        2.6.7 拔管
        2.6.8 施工顺序
        2.6.9 混合料的塌落度要求
        2.6.10 保护桩长
        2.6.11 桩头处理
        2.6.12 褥垫层的铺设
    2.7 CFG 桩施工质量的控制
        2.7.1 施工监测
        2.7.2 逐桩静压
        2.7.3 静压振拔技术
        2.7.4 大直径预制桩尖的采用
    2.8 质量检验
        2.8.1 桩间土的检验
        2.8.2 复合地基的检验
    2.9 施工中的常见问题
    2.10 施工措施
        2.10.1 进行施工工艺试验
        2.10.2 加强施工监测
    2.11 复合地基的常用概念
        2.11.1 面积置换率
        2.11.2 桩土应力比n
        2.11.3 桩土荷载分担比
        2.11.4 复合模量
    2.12 CFG 桩的设计流程
第三章 包头地区的 CFG 桩工程
    3.1 包头地区的区域划分
    3.2 工程实例分析
        3.2.1 工程实例一
        3.2.1.1 工程概况
        3.2.1.2 工程地质条件
        3.2.1.3 水文地质条件
        3.2.1.4 地下水腐蚀性评价
        3.2.1.5 地基处理方案分析选择及设计
        3.2.2 工程实例二
        3.2.2.1 工程概况和地质条件
        3.2.2.2 地基处理方案的确定
        3.2.2.3 CFG 桩复合地基设计参数确定
        3.2.2.4 地基处理效果检验
        3.2.3 工程实例三
        3.2.3.1 工程概况
        3.2.3.2 工程地质条件
        3.2.3.3 水文地质条件
        3.2.3.4 CFG 桩设计参数及设计计算书
    3.3 工程实例研究结果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致谢

(5)地下室上浮破坏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桩与土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1.2.2 地下水渗流理论现状的研究
        1.2.3 大底盘地下室受力特点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工作
第二章 地下室抗浮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2.1 国内现行规范对地下室上浮计算的规定
    2.2 国内地下室抗浮设计常规形式介绍
        2.2.1 桩基础作为抗拔桩
        2.2.2 地下室配重抵抗浮力
        2.2.3 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2.3 国内设计院地下室抗浮的计算方法
        2.3.1. 预应力管桩作为抗拔桩的抗浮计算
        2.3.2. 锚杆桩作为抗拔桩的抗浮计算
    2.4 国内设计规范与欧美规范的一些差异对比
        2.4.1. 地下水浮力的荷载分类
        2.4.2. 抗浮设计水位的确定
        2.4.3. 地下水浮力的计算
        2.4.4. 荷载分项系数的取值
        2.4.5. 抗浮验算
    2.5 大底盘地下室抗浮设计的模型假设
    2.6 地下室抗浮设计中存在的一些缺陷
第三章 某住宅小区地下车库上浮案例分析
    3.1 工程概况与水文地质
        3.1.1 工程概况
        3.1.2 水文地质情况
        3.1.3 基坑支护及降水情况
    3.2 破坏情况调查
        3.2.1 地下室顶板开裂破坏情况介绍
        3.2.2 地下室框架梁开裂破坏情况介绍
        3.2.3 地下室框架柱及梁柱节点处破坏情况介绍
        3.2.4 地下室剪力墙及填充墙破坏情况介绍
    3.3 该工程上浮原因分析
        3.3.1 计算分析该工程地下室的抗浮设计情况
        3.3.2 设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原因造成地下室上浮
        3.3.3 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原因造成地下室上浮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下室上浮破坏处理措施研究
    4.1 地下室上浮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理措施
        4.1.1 加载
        4.1.2 抽水
        4.1.3 解压
        4.1.4 洗砂
    4.2 杭州某住宅小区地下车库上浮后的修复加固方案
        4.2.1 上浮应急处理措施
        4.2.2 上浮稳定后的修复加固措施
    4.3 针对此项目地下室上浮后的加固方案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下室抗浮设计的若干问题
    5.1 地下水位的取值问题
    5.2 水浮力荷载分项系数及安全系数的取值问题
    5.3 大底盘地下室抗浮计算的模型选取存在的缺陷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高层建筑结构主体与裙楼非独立布置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2 带裙房高层建筑的设计及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
    1.4 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的关系
        1.4.1 上部结构与基础关系
        1.4.2 基底反力与沉降关系
    1.5 共同作用理论发展历史及现状
    1.6 高层建筑基础设计中应用共同作用理论的意义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非独立布置方案分析方法及模型参数的确定
    2.1 带裙房高层建筑基础沉降计算方法的研究
        2.1.1 带裙房高层建筑基础沉降计算研究现状
        2.1.2 带裙房的高层建筑桩筏基础承载力机理
    2.2 当前工程中常用的沉降计算方法
    2.3 地基土模型简介
        2.3.1 线弹性模型
        2.3.2 弹性非线性模型
    2.4 地基参数的确定
        2.4.1 基床系数k的确定
        2.4.2 地基土的泊松比μ_0的确定
        2.4.3 地基土弹性模量E的确定
    2.5 满堂群桩基础的等效复合体模型
        2.5.1 群桩荷载传递机理研究现状概述
        2.5.2 满堂群桩基础的等效复合体模型
    2.6 本章小结
3 有限元分析方法简介及本文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3.1 有限元的提出与发展
    3.2 有限元基本过程
        3.2.1 参数化设计语言
        3.2.2 子结构法
    3.3 子结构法在带裙房高层建筑共同作用分析中的应用
        3.3.1 主楼结构刚度的凝聚
        3.3.2 裙房结构刚度的凝聚
    3.4 工程概况
    3.5 计算模型及参数的选取
    3.6 模型的建立
    3.7 共同作用分析
        3.7.1 裙房层数的影响分析
        3.7.2 主楼层数的影响分析
        3.7.3 裙房跨数的影响分析
    3.8 本章小结
4 不同设计参数对基底反力和变形的影响分析
    4.1 筏板厚度的影响分析
    4.2 地基土层弹性模量的影响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西安地区高层建筑与裙房连为整体时的沉降观测实例及分析
    5.1 沉降观测实例
    5.2 沉降变形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研究成果及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拔压共同作用下群桩竖向承载性状的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研究现状
    1.3 桩土相互作用研究综述
        1.3.1 荷载传递法
        1.3.2 弹性理论法
        1.3.3 剪切位移法
        1.3.4 有限单元法
        1.3.5 混合法
    1.4 桩土体系的荷载传递过程及破坏形态
        1.4.1 抗压桩-土体系的荷载传递过程及破坏形态
        1.4.2 抗拔桩-土体系的荷载传递过程及破坏形态
    1.5 本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岩土工程有限元分析原理
    2.1 引言
    2.2 有限元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步骤
        2.2.1 有限元的基本原理
        2.2.2 有限元的基本分析步骤
    2.3 三维八节点等参元
        2.3.1 三维八节点等参元的形函数、位移函数
        2.3.2 三维八节点等参元应力和应变的表达式
        2.3.3 三维八节点等参元单元刚度矩阵的构成
    2.4 材料非线性有限元法
        2.4.1 理想弹塑性本构方程的普遍表达式
        2.4.2 Mohr-Coulomb 模型
        2.4.3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BAQUS 程序的应用技术
    3.1 ABAQUS 功能简介
    3.2 ABAQUS 的分析模块和分析过程
        3.2.1 ABAQUS 的分析模块
        3.2.2 ABAQUS 的分析过程
        3.2.3 ABAQUS/CAE 的建模过程
    3.3 ABAQUS 中初始应力场的实现
    3.4 ABAQUS 模型的选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竖向抗压抗拔单桩的承载性状研究
    4.1 概述
    4.2 计算模型及计算参数
        4.2.1 计算参数
        4.2.2 计算模型
    4.3 单桩的荷载位移曲线特征
        4.3.1 单桩的荷载-位移曲线与桩长的关系
        4.3.2 单桩的荷载-位移曲线与桩径的关系
        4.3.3 单桩的荷载-位移曲线与桩体弹性模量的关系
        4.3.4 单桩的荷载-位移曲线与土体弹性模量的关系
        4.3.5 单桩的荷载-位移曲线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4.4 轴力分布
        4.4.1 单桩的轴力分布曲线与桩长的关系
        4.4.2 单桩的轴力分布曲线与桩径的关系
        4.4.3 单桩的轴力分布曲线与桩侧面摩擦系数的关系
    4.5 桩侧摩阻力分布
        4.5.1 单桩的侧摩阻力分布曲线与桩长的关系
        4.5.2 单桩的侧摩阻力分布曲线与桩径的关系
        4.5.3 单桩的侧摩阻力分布曲线与桩侧面摩擦系数的关系
    4.6 抗压桩和抗拔桩承载力比较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桩拔压共同作用时的承载性状分析
    5.1 概述
    5.2 计算模型及计算参数
    5.3 桩周土应力场和位移场分析
    5.4 荷载位移曲线特征
        5.4.1 荷载-位移曲线与不同工况的关系
        5.4.2 荷载-位移曲线与桩间距的关系
        5.4.3 荷载-位移曲线与桩长的关系
        5.4.4 荷载-位移曲线与桩数的关系
    5.5 轴力分布曲线特征
        5.5.1 轴力分布曲线与不同工况的关系
        5.5.2 轴力分布曲线与桩间距的关系
        5.5.3 轴力分布曲线与桩长的关系
        5.5.4 轴力分布曲线与桩数的关系
    5.6 桩侧摩阻力分布曲线特征
        5.6.1 桩侧摩阻力分布曲线与不同工况的关系
        5.6.2 桩侧摩阻力分布曲线与桩间距的关系
        5.6.3 桩侧摩阻力分布曲线与桩长的关系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拔压共同作用下群桩的工程应用分析
    6.1 概述
    6.2 抗压抗拔桩在主楼和裙房中的应用
    6.3 单桩静载试验的深入分析
        6.3.1 静载试验的理论概述
        6.3.2 静载试验的有限元模拟计算
        6.3.3 静载试验的工程实例分析
    6.4 偏心荷载作用下的柱下群桩性状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高层建筑中主楼与裙房基础差异沉降的一种解决办法——后浇缝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概 况
2 砼后浇缝方法
3 结束语

(9)解决主楼与裙房基础差异沉降的后浇缝法(论文提纲范文)

1 解决沉降差的传统方法
2 解决差异沉降的后浇缝方法
    2.1 后浇缝的工作原理
    2.2 后浇缝的适用条件
    2.3 后浇缝的施工要点
    2.4 工程实例
3 结束语

四、高层建筑中主楼与裙房基础差异沉降的一种解决办法——后浇缝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地基不均匀沉降对预应力框架结构内力影响的研究[D]. 彭期祥. 长沙理工大学, 2017(01)
  • [2]高层建筑超前止水沉降后浇带的新型构造与性能研究[D]. 赵昱. 沈阳建筑大学, 2015(07)
  • [3]简述变电站房屋沉降缝基础设计探索[J]. 李利云.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4(08)
  • [4]CFG桩复合地基在包头地区的应用[D]. 王丽. 吉林大学, 2014(09)
  • [5]地下室上浮破坏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研究[D]. 赵宇. 浙江大学, 2013(07)
  • [6]高层建筑结构主体与裙楼非独立布置方案研究[D]. 郗俊玲. 西安理工大学, 2008(12)
  • [7]拔压共同作用下群桩竖向承载性状的有限元分析[D]. 郭志刚. 天津大学, 2007(04)
  • [8]高层建筑中主楼与裙房基础差异沉降的一种解决办法——后浇缝法[J]. 李琛琛.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4)
  • [9]解决主楼与裙房基础差异沉降的后浇缝法[J]. 谭卫彤. 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4)
  • [10]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基础沉降的解决方案[J]. 崔银虎. 山西建筑, 2001(03)

标签:;  ;  ;  ;  ;  

高层建筑主楼与裙房基础差量沉降的解决办法——后浇缝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