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和克腾旗上甸遗址和墓地

重新认识和克腾旗上甸遗址和墓地

一、克什克腾旗上店遗址及墓地再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邱方利[1](2018)在《西辽河地区史前社会演进与国家起源研究》文中认为西辽河地区地处我国东北部,流经内蒙古、辽宁、河北等地,是新石器文化的孕育地之一,同时该流域也是我国古代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全新世时期,西辽河地区有着宜人的气候条件和优良的种植条件和渔业资源,该区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便形成了渔猎——农耕文化。以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为指导,综合酋邦等发展理论,综合该地区各文明因素,即以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社会组织、宗教等文明要素为研究基调,该区新石器时期大体可划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距今约8200年7200年,是西辽河地区农耕文化的萌生阶段,该时期的代表文化主要为兴隆洼文化。在此时期,具备农业生产的气候及条件,辽河居民已经掌握黍、粟的人工培育技术。农业生产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其中以石锄和石铲最具代表性。玉器尚处于玉器发展的初期阶段。另外,从社会组织形制来看,该区聚落部族是以母系祖先为中心的形制聚居生活,处于母系氏族后期阶段。第二阶段,为距今约7200年5300年,这一时期地区文化进一步发展,其代表文化主要为赵宝沟文化及早期红山文化。赵宝沟文化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继续发展,表现在农业工具基本以磨制石器代替打制石器,陶器的种类更为多样,制造工艺进步。宗教的表现形式相对上一阶段更为先进,体现出的宗教需求不再仅停留于生育、生存需求之上。这一时期社会管理组织更加严密,出现以彰显部落集体为整体标志的环壕型聚落,偶婚制家庭出现并成为主流。第三阶段,为距今约5300年5000年,该区文化有质变性的突破,其代表文化主要为红山文化晚期。该时期宗教信仰特别盛行,是其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玉器的流行、礼器的使用及唯玉是葬的习俗贯穿该时段始终,并出现了规模宏大的祭祀场所,大量的积石冢与祭坛并生,该区拥有独特的冢坛合一的祭坛形制。此外,这一时期的社会贫富分化加剧,以父系家长为尊的社会组织基本取代以母为尊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经济发展依然以渔业——农业为主,属酋邦社会,但出现了文明的曙光,接近国家门槛。第四阶段,为距今约5000年3300年,是该区文明繁盛时期,包含着红山文化末期及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距今53004000年,也是该地区小河沿文化存续时间,与红山文化晚期有着基本一致的社会组织形态。至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石制农具成为主要农业工具,青铜工具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从批量的骨器制作来看,该阶段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分理出专门的制作行业。建筑方面,不仅存在传统的半地穴式房屋,至中晚期还出现了具有防御功能的大、中、小型石城址,结合这一时期的墓葬来看,该时期贫富分化加剧,阶级分化更为凸显,社会组织形式转变为更以凸显男性为尊的男权社会。此外,这时期出现了专门的武器和礼仪,社会组织具有强制性和规范化,以上均体现出这一时期应为早期国家时代。

李力[2](2006)在《《内蒙古文物考古》总第5期-35期目录索引》文中指出

索秀芬[3](2006)在《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进行全面梳理,根据自然和考古学文化两方面特征,把燕山南北地区分为燕山以北和燕山及其以南两个地区,在对两个地区遗址详细分期的基础上,划分为十八段,七期,三个发展阶段。对转年遗存、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西梁文化、赵宝沟文化、上宅文化、镇江营子一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后冈一期文化、小河沿文化、水泉F18类遗存、雪山二期文化、大城山T8②类遗存等十四种考古学文化的分布、特征、类型、分期、年代、谱系、聚落形态进行了详细讨论,在燕山南北范围内,北起西拉木伦河,南到滦河为稳定文化发展区,西拉木伦河以北和滦河以南为非稳定发展区。在红山文化以前社会结构为部落组织,进入红山文化,尤其在红山文化晚期阶段,社会进入神权型复杂酋邦制发展阶段,小河沿文化进入父系氏族专偶制家庭阶段。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以狩猎、采集经济为主,进入中期后,以农业为主。人类活动受自然环境制约,文化更替、迁移受自然环境和人文双重限制。

索秀芬,李少兵,马凤磊[4](2005)在《内蒙古林西县水泉遗址发掘简报》文中研究指明 水泉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西县大川乡水泉村北100米的山坡上(图一)。1991年为配合集通(集宁一通辽)铁路建设,对水泉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1357.45平方米,发现遗存分属新石器时代和辽代。其中,新石器时代遗迹有赵宝沟文化房址17座、灰坑2个,红山文化房址1座、灰坑7个,还有1座房址出土遗存独具特色,可能属于一种新的文化类型。从这些遗迹中出土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数百件。

索秀芬,李少兵[5](2003)在《克什克腾旗上店遗址及墓地再认识》文中指出 克什克腾旗上店遗址及墓地的材料最初以《克什克腾旗上店小河沿文化墓地及遗址调查简报》①为题发表在《内蒙古文物考古》1992年1、2期上,于1993年12月出版的

二、克什克腾旗上店遗址及墓地再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克什克腾旗上店遗址及墓地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西辽河地区史前社会演进与国家起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意义
    1.3 学术界的研究状况
    1.4 研究不足之处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
    1.6 本文的创新点
    1.7 有关本文几个概念的阐述
2 西辽河地区考古文化发展序列
    2.1 兴隆洼文化
    2.2 赵宝沟文化
    2.3 红山文化
    2.4 小河沿文化
    2.5 夏家店下层文化
3 距今约8200~7200年的母系氏族社会
    3.1 生产状况
        3.1.1 农业
        3.1.2 手工业
        3.1.3 畜牧业
    3.2 从聚落形态与墓葬看早期氏族社会形态
        3.2.1 从房址分析早期社会组织状况
        3.2.2 从墓葬分析早期社会组织状况
    3.3 自然崇拜
    3.4 小结
4 距今约7200~5300年之间的偶婚制社会状况
    4.1 生产状况
        4.1.1 农业
        4.1.2 手工业
        4.1.3 畜牧业
    4.2 从聚落形态以及墓葬看偶婚制家族的出现
        4.2.1 从房址分析兴隆洼至红山文化早期社会组织状况
        4.2.2 从墓葬分析兴隆洼至红山文化早期社会组织状况
    4.3 宗教崇拜的多样性
    4.4 小结
5 距今约5300~5000年的家长制家庭公社与早期国家的萌生
    5.1 生产状况
        5.1.1 农业
        5.1.2 手工业
        5.1.3 畜牧业
    5.2 家长制家庭公社的出现
        5.2.1 从房址等看红山文化晚期家族组织状况
        5.2.2 从墓葬等看红山文化晚期家族组织状况
    5.3 从墓、坛形制看早期天圆地方观念的萌芽
    5.4 从钺的出现看强权政治的萌芽
    5.5 首领崇拜与早期国家的萌生
    5.6 小结
6 距今约5000~3300年早期国家的初步发展
    6.1 小河沿文化遗址状况
    6.2 生产状况
        6.2.1 农业
        6.2.2 手工业
        6.2.3 畜牧业
    6.3 专偶制家庭的萌生与普及
    6.4 阶级的出现
    6.5 早期国家的形成
        6.5.1 大型祭祀场所的出现
        6.5.2 武器的专门化
        6.5.3 石城群址
        6.5.4 中原王朝背景下的方国政权
    6.6 小结
7 西辽河地区早期文明的地位
    7.1 生产状况的比较
        7.1.1 农业方面的对比
        7.1.2 手工业方面的对比
    7.2 社会演进的比较
        7.2.1 贫富分化、私有制和男权社会出现的比较
        7.2.2 专偶制家庭、环壕、城址等文明起源要素演进的比较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摩尔根与恩格斯婚姻演进理论对照表
附录B: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3)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绪论
    一、关于燕山南北地区的界定
    二、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本文研究思路与目的
第二章 地理环境
    第一节 现代地理概况
        一、西辽河平原
        二、黄土丘陵、台地
        三、大兴安岭南段山地
        四、冀北山地
        五、黄淮海平原北部
    第二节 全新世环境
        一、海平面变化
        二、地貌演变
        三、河、湖演变
        四、沙地演化
        五、气候演变
        六、生物演变
第三章 遗址文化分期
    第一节 燕山以北地区分期
        一、典型遗址分析
        二、小区分期
    第二节 燕山及其以南地区分期
        一、典型遗址分期
        二、小区分期
    第三节 总分期与绝对年代
        一、总分期
        二、绝对年代
第四章 考古学文化与谱系
    第一节 第一阶段
        一、转年遗存
        二、小河西文化
    第二节 第二阶段
        一、兴隆挂文化
        二、西梁文化
        三、赵宝沟文化
        四、富河文化
        五、上宅文化
        六、镇江营子一期文化
        七、后冈一期文化
        八、红山文化
    第三节 第三阶段
        一、小河沿文化
        二、水泉F18类遗存
        三、雪山二期文化
        四、大城山T8②类遗存
    第四节 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发展格局
        一、各考古学文化时间框架
        二、各考古学文化空间布局
第五章 聚落形态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
        一、转年遗存聚落形态
        二、小河西文化聚落形态
    第二节 报落的发展
        一、兴隆洼文化聚落形态
        二、西梁文化聚落
        三、赵宝沟文化聚落形态
        四、上宅文化聚落形态
        五、富河文化聚落形态
        六、红山文化聚落形态
    第三节 聚落的分化
        一、小河沿文化聚落
        二、水泉F18类遗存聚落
    第四节 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演变
        一、遗址分布及堆积特征
        二、遗址规模
        三、社会结构
        四、宗教信仰
        五、经济结构
第六章 人地关系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一、居址位置选择
        二、地貌对人类的影响
        三、海岸线对人类的影响
        四、气候变化与文化兴亡与迁移
        五、环境决定生业
    第二节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一、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二、人类对森林的利用
        三、矿产开发和利用
第七章 结语
    一、结论
    二、历史地位
    三、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附表
附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着作和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着作和论文
中文论文摘要
英文论文摘要
致谢

(5)克什克腾旗上店遗址及墓地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A遗址性质
二、B遗址性质
三、上店村北墓地性质
四、C遗址性质
五、结语

四、克什克腾旗上店遗址及墓地再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辽河地区史前社会演进与国家起源研究[D]. 邱方利. 重庆师范大学, 2018(01)
  • [2]《内蒙古文物考古》总第5期-35期目录索引[J]. 李力. 内蒙古文物考古, 2006(02)
  • [3]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D]. 索秀芬. 吉林大学, 2006(10)
  • [4]内蒙古林西县水泉遗址发掘简报[J]. 索秀芬,李少兵,马凤磊. 考古, 2005(11)
  • [5]克什克腾旗上店遗址及墓地再认识[J]. 索秀芬,李少兵. 内蒙古文物考古, 2003(02)

标签:;  ;  ;  ;  

重新认识和克腾旗上甸遗址和墓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