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SS中的模型库管理系统(MBMS)与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通信接口(论文文献综述)
刘茜[1](2020)在《牛肉干干燥工艺模型库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牛肉干是牛肉副食产品的一种,因其蛋白质含量高,水分含量低,货架期长,咀嚼性好等特点深受企业和消费者的喜欢。市场上牛肉干产品的多样性,使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地增加,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企业需要生产不同质量的牛肉干,因此为了使企业快速的生产出目标产品,本研究将牛肉干的加工工艺(不同切块大小、熟制程度、干燥方法及干燥条件)下的物质特性数据与模型库设计相结合建立牛肉干干燥工艺模型库,并实现牛肉干干燥工艺模型的查询和调用,为企业提供现成的工艺参数,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为明确牛肉干规格在牛肉干制备过程中的作用,以水分含量、水分活度、剪切力、色差及牛肉干质构特性为评价指标,分析不同横截面(1×1 cm2)和不同长度(3、6、9 cm)对牛肉干干燥过程及产品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大小规格样品的各物性特性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当横截面相同时,随着长度的增加,其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都随着增加,其最大值分别达到了 49.1%、0.92;硬度、弹性、胶着性、回复性和剪切力值均逐渐减小。横截面为1×1 cm2组的剪切力明显高于其他试验组;而凝聚力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值为0.82;当横截面为1×1 cm2和1.5×1.5 cm2时,随着长度的增加,其外部L*逐渐减小,a*、b*都逐渐增大;(2)为明确牛肉干不同熟制程度在牛肉干制备过程中的作用,以水分含量水分活度、剪切力色差及牛肉干质构特性为评价指标,分析三成熟、五成熟、七成熟和九成熟对牛肉干干燥过程及产品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分含量、水分活度在不同的成熟度之间存在着显着性的差异(p<0.05),随着成熟度的升高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在三成熟时水分含量比九成熟高了 7.28%;与三成熟的相比水分活度分别为0.850,0.830,0.808。随着成熟度的增加牛肉干的剪切力在增加,在九成熟时,剪切力最大为32369.63 N,与其他成熟度相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硬度、胶着性、咀嚼性变化规律相似均为上升,在九成熟时最大。牛肉干外部L*、a*随着熟制程度的增加而降低,而内部L*、b*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3)为明确干燥方式、干燥时间和干燥温度在牛肉干制备过程中的作用,以水分含量水分活度剪切力及牛肉干质构特性为评价指标,分析热风干燥和远红外干燥,在65℃、70℃、75℃、80℃的干燥条件下分别干燥 1h、2h、3h、4h、5h、6h对牛肉干干燥过程及产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干燥方式随着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的增加,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都在降低,远红外干燥6 h后四种干燥温度下的水分含量分别为41.33%、39.74%、39.47%、33.65%;而热风干燥在相同干燥条件下的水分含量分别为37.33%、36.46%、35.16%、35.00%。远红外干燥的TPA在各干燥温度下均存在着差异(p<0.05),而热风干燥在80℃时,硬度,弹性和咀嚼性在各干燥时间之间却不存在显着性的差异(p>0.05)。两种干燥条件下在相同的干燥温度下随着干燥时间的增加剪切力在曾加,在干燥6 h后均达到最大值。(4)为实现给企业提供现成的工艺参数,减少人力物力的损失,提高加工生产的效率,将计算机编程与实验数据相结合设计并开发牛肉干干燥工艺模型库。模型库设计结果基本实现在用户注册登陆后,在界面中任意输入自变量或者因变量敲回车键后会得到相应的结果。
啜笑然[2](2014)在《肉糜制品质构模型库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肉糜制品是肉制品组成中的重要部分,因其具有丰富的营养和良好的风味,受到消费者的广泛欢迎,我国的肉糜类制品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产品的品质和质构特性都呈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有关肉糜类制品质构特性的研究对于解决我国肉糜制品生产中的诸多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伴随着当前肉糜类制品生产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深入,已经有大量的肉糜类制品质构模型被提出,而且模型的数量和规模都在逐步的增加和扩大。肉糜制品质构模型是反映肉糜制品生产过程中各种内外因素对肉糜制品质构特性影响的一种专用模型。本研究以期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和模型库理论,开发和实现肉糜制品质构模型库系统,并实现其对于肉糜制品质构研究和肉糜制品生产中有关质构特性控制的辅助作用,提高现有模型资源的使用效率,加强对于现有模型资源的管理和维护。肉糜制品质构模型库系统的开发和实现对于肉糜制品质构研究和肉糜制品的生产实践都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肉糜制品质构模型资源的搜集和整理,对模型进行统一化设计,依据肉糜制品质构模型的特点,提出了一套肉糜制品质构模型库的系统设计方案,并较为具体地阐述了肉糜制品质构模型库设计的方法和思路。本研究针对肉糜制品质构模型库系统,进行了系统需求分析和系统功能模块的划分,系统框架设计、系统详细设计和系统实现。肉糜制品质构模型库系统使用界面表示层、逻辑业务层和模型数据层的三层体系结构,在模型数据层内使用了多库熔合的库函数结构。研究中,使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对模型进行了统一化设计和代码实现,并对模型的算法进行优化,使用Microsoft Access对系统数据库进行创建和维护,使用SQL语言实现系统对数据库的操作,使用Visual Studio 2013工作平台对系统进行实现,采用C#程序语言对系统进行了界面设计和编程实现。实现的肉糜制品质构模型库系统满足对肉糜制品质构模型的管理和维护需求,可实现对于肉糜制品质构模型的查询和调用,并可对模型库内模型进行添加、修改、删除等模型管理和维护操作,系统具有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系统冗余小,错误代码低。肉糜制品质构模型库系统基本满足了设计需求,具有较好的用户体验。基于于肉糜制品质构模型库系统,可进一步构建肉糜制品质构预测系统和肉糜制品质构决策支持系统,通过模型库中丰富的模型资源,为解决生产中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在系统控制下,起到提供决策支持,辅助工业生产的作用。本文初探性的尝试设计了肉糜制品质构模型库共享服务平台,利用网络共享的方式实现共享服务平台上模型资源的用户自由重组和动态综合调用。
唐云峰[3](2012)在《舰载机复飞决策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舰载机复飞决策系统(WODS)作为现代舰载机着舰导引系统中的一项关键技术,一直以来受到广泛的研究和关注。WODS的作用是在舰载机偏离理想下滑轨迹时,代替着舰指挥官自动作出复飞决策。在航空母舰/舰载机系统的发展中,由于航母作为飞机起降平台的特殊性,安全始终是最重要的问题。复飞决策系统作为保护舰载机和航母的最后一道屏障,对于舰载机着舰的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首先研究了决策支持系统的技术,分析了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和设计方法,通过对复飞决策的需求分析设计了舰载机复飞决策系统的总体结构。根据对决策支持系统的知识库及其管理系统的研究,本系统选择了面向对象的知识表示方法;在对舰载机着舰复飞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后,确立了决策复飞的量化指标,又依据这些指标建立了复飞准则。在全面研究了决策支持系统的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的基础上,针对本系统模型的具体实例,提出了采用数据的形式存储,用子程序动态生成模型与事物状态进行匹配的解决方案;根据简化的舰载机动力学模型和复飞准则的要求,建立了舰载机复飞包线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分析了下滑角和舰尾气流对舰载机复飞特性的影响,通过仿真得出了下滑角变化和舰尾气流对复飞轨迹的影响规律;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复飞,建立了告警区模型。最后设计了一个完整的舰载机复飞决策程序,根据舰载机复飞的实际工作过程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系统能较好的完成复飞决策的任务。
胡岳鹏[4](2011)在《高速铁路列控系统地面设备维修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铁路建设快速发展,大量新建铁路和客运专线已经或即将投入运营,铁路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大量新技术、新装备不断投入应用。但维护人员总量不再增加,在这样的前提下就需要优化已有的高速铁路设备维护维修方式,铁路设备维护单位需要充分利用信号集中监测、列车控制系统仿真平台和列车动态检测设备,实现对列车控制系统的动静态检测,提高数据分析能力,为设备维修维护提供决策支持。因此,本文提出并完成了基于数据仓库的高速铁路列车控制系统地面设备维修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通过提供完善的知识推理和健壮的决策模型,很好的完成了对设备维修维护的决策支持。本文在通过对当前世界各高铁发达国家高铁信号设备的维修维护方式,信息系统建设研究后,分析了我国在高铁信号设备维护维修方面信息化建设的问题,详细的介绍了系统的研究对象,结合决策支持系统和数据仓库理论,应用可靠性和灰色系统理论知识,实现了系统的各功能。论文介绍了高铁地面各设备的功能和技术指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设备的日常维护和集中检修内容及人员安排。对系统中数据仓库和联机分析处理进行了分析与设计,采用逻辑模型为星型模型的数据存储模式;建立了综合信息数据系统,提供了完善的信息查询,快速的数据收集,详细的决策依据,实现了高速铁路列车控制系统地面设备维修维护的快捷管理。由于高速铁路列控系统地面设备维修维护中缺少数学模型和公式,在决策方案中人为因素影响比较大,因此本文采用基于知识的推理机制和灰色系统理论知识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分析了系统信号知识库中的各种类型的知识,选择利用产生式法和框架结合的知识表示方法,并设计了知识库推理机。应用故障树分析法分析了设备的各种故障模式及引起故障的各种因素,建立了设备的安全管理模型;结合灰色系统理论知识,应用改进的GM(1,1)模型,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了预测;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设备当前运行状态进行评价,应用这两种理论较好的完成了决策模型的建立。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研究的工作做出了展望。
吴旭[5](2011)在《藏东南流域生态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认识逐渐深入,生态决策支持技术在生态学问题中的应用越来越引起研究人员的关注。目前,综合运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网络技术以及现代信息系统技术对生态科学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管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并建立综合决策支持模型已成为生态决策支持技术研究的重要手段。生态决策支持系统的成功应用,为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区域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并促进区域的生态信息化建设。近10多年来,对西藏高原流域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研究活动及成果很多,但主要都是针对特定专题展开的研究,以西藏生态为主题的信息化建设,尤其在具有决策支持和评价分析功能的综合性信息系统方面还比较薄弱。西藏境内的流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在全球环境变化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如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西藏高原流域生态科学研究服务,已引起相关领域专家和学者的高度重视。本文选择西藏高原流域的典型区域——位于西藏“四江流域”东南部人口、经济最集中的区域作为研究区和系统应用的示范对象。本文设计开发具有西藏流域特色的生态决策支持系统,主要内容包括:流域生态环境数据与综合模型的集成研究、流域生态科学信息共享技术的研究、面向生态问答综合决策模型与空间分析相结合的决策支持技术应用研究。生态环境变化会直接影响流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流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也会间接影响流域的生态环境。要处理好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就需要确立综合性、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流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思想,本文重点研究应用于决策支持的生态环境评价模型技术和针对西藏流域生态问题的生态专题模型,以此构建系统的综合决策评价模型。其中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包括以流域内生态系统为尺度的评价单元和以每条流域为评价尺度的评价单元;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包括对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4个专题的评价。结合评价模型与GIS空间数据表达与空间分析功能,本文研究、设计和开发了适用于西藏高原流域特点的生态决策支持系统,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1)提出一种基于领域模型和软件构件组合的模型库框架,使用领域模型捕获系统需求,描述领域业务对象之间关系,在框架中提供足够多的扩展点来满足领域可比性带来的问题,提高决策评价软件模型的复用性。实现了智能化的决策支持技术,结合工作流技术,研究并设计了基于工作流技术的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建立了流域生态决策支持模型库框架,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以往模型管理程度不高以至调用模型困难的问题,提高了模型的利用效率。(2)将Agent这一软件设计与开发的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到面向西藏流域决策支持系统中。提出一种基于Agent的模型库系统结构来实现模型库的智能管理,研究、设计并开发了基于Agent的模型库框架结构。Agent对环境的感知性,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调整自身的行为以及Agent之间良好的通信与协作。Agent技术的应用使模型库的智能程度加深,便于人机交互的模型调用,增强了系统灵活性,为流域生态的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3)将GeoWeb2.0这一空间技术的新理念引入到系统开发中,即在Internet网上部署应用系统及GIS服务功能,Geo Web使符合某种元数据标准的空间数据在异构、分布式数据库之间通过统一的API方式进行沟通。对于数据量庞大的地理和生态环境背景地图,本文研究的系统采用了Microsoft提供的Bing Map电子地图为显示底图,利用ArcGIS Server提供的可用组件,将研究中所获取的各种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缓存、切片、上传到效用计算供应商,在云端创建了数据中心,用户通过Internet连接来调用决策支持服务。采用这种新型的Web技术率先开发了面向西藏高原的决策支持系统。整个系统采用Java Web的轻量级框架(Struts、Spring、Hibernate)开发,并结合ArcGIS Server提供的Java平台,实现了整个系统的开发。本文研究并开发的面向西藏主要流域的生态决策支持系统将为西藏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和流域可持续发展等相关问题的决策提供较灵活的模型与决策支持方案,提高了对流域生态环境信息管理的有效性与可行性,促使相关决策更加直观、快速和有效,并对加快流域所涉及的区域协调发展,加强西藏高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技术优势,加强西藏高原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等重大课题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李大伟,李大志,董立岩[6](2010)在《决策支持系统的模型库和方法库的探索》文中指出简要介绍了决策支持系统(DSS)的产生和发展,论述了决策支持系统的系统结构和3个技术层次,辨析了DSS与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区别和联系,重点研究了基于DSS的模型库和方法库的设计与实现。阐述了模型库系统的3个组成部分和方法库系统的体系结构,并对模型库与方法库之间的关系调用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模型库系统调用方法库中方法的实现方案。本文介绍的内容,对DSS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周国锋,沈继成,胡伟[7](2011)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信息系统架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探讨模型库系统、数据库系统、人机交互系统等三大部件设计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模型库中各模型的存储、调用、管理和维护机制。本文设计并实现了模型字典库与文件库相结合的混合管理方式来对模型进行统一组织和存储;由空间数据库子系统、模型库子系统,以及人机交互子系统三个部件所组成的两两相互作用的三角式网络结构。结果表明:软件系统模型及数据组织恰当,软件结构和功能设置合理,能有效地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
刘文全[8](2010)在《基于GIS的海上石油平台溢油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结构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系统的评述了国内外关于海上溢油应急响应研究的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详细的研究了溢油应急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模型。针对渤海石油平台溢油应急响应的实际需求,结合课题其它组成部分的研究成果,利用GIS技术和决策支持技术开发了渤海石油平台溢油应急决策支持系统OSCOP-DSS,同时结合渤中26-2石油钻井平台的溢油仿真数据对系统进行了功能演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六部分:(1)本文通过对目前国内外海上溢油应急响应相关研究的总结,指出目前海上溢油应急工作存在的一些不足,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决策支持系统(DSS),结合实际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和渤海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渤海石油平台溢油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的总体架构和功能。(2)通过分析海上溢油应急清除与回收处理这一实际问题,结合专家系统的结构和特点,建立基于产生式规则知识为基础的溢油应急清除与回收策略决策模型。把人工智能的手段应用到溢油应急反应中,针对海上溢油应急清除与回收处理决策建立专家系统,深入研究了知识库的构建、推理机的实现和知识的获取等,重点放在了知识的类型及表示、知识的结构设计、推理机的实现等方面。(3)本文以系统科学为指导,把应用运输学、运筹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多学科结合起来,运用“模糊优化法”和“理想点法”研究了限制条件下的应急物资优化调运问题,提出了海上溢油应急资源优化调运模型。本模型包括单资源调运和多资源调运两种模式,每种模式又有基于“应急开始时间最短”和基于“系统稳定性最好”两个应急目标,为溢油应急人员提供辅助决策,提高溢油应急效率,降低物资调运成本。(4)海洋溢油事故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本文针对溢油应急的实际需求,提出了海上溢油动态损害模型,对溢油产生的损害进行评估。综合目前在海洋溢油生态损害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公式推导,建立了相应的灾害损失评估公式,实现了对海洋环境容量、海洋生态服务功能和天然渔业损失评估的功能。(5)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海上石油平台溢油污染危害程度的判别进行研究,建立了海上石油平台溢油污染等级评估模型。筛选相应的溢油指标建立溢油污染危害递阶层次结构,确定了相应的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隶属度,建立渤海石油平台溢油污染危害等级评估总排序表。最终把溢油污染危害划分为五个级别,每个级别对应一定的数值范围。通过模型运算得出的数值来判断所属的污染级别。(6)本文通过介绍GIS技术、DSS技术和SDSS技术发展和特点,指出了SDSS技术在溢油应急领域的应用优势,在此基础上,以Visual studio.NET为开发平台,SQL Server 2005后台数据库为基础,加上研发的四个决策支持模型,采用C#语言和ArcGIS Engine 9.2开发建立了渤海石油平台溢油应急决策支持系统OSCOP-DSS。文章对OSCOP-DSS的开发需求、设计目标和原则、系统框架、开发应用平台和数据库管理平台都做了详细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OSCOP-DSS中六大模块的结构和功能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最后通过渤中26-2平台的仿真溢油数据对OSCOP-DSS进行了主要功能模块的演示。论文的创新点包括以下三点:(1)基于渤海石油平台溢油应急的现状,首次针对石油平台溢油应急决策方面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分析溢油应急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结合SDSS的体系结构,设计了适合渤海石油平台溢油应急的决策支持系统架构和功能。(2)研究实现了GIS和DSS有机融合,充分利用项目其它部分的研究成果,设计了“溢油应急清除与回收策略模型”、“应急物资优化调运模型”、“溢油污染动态损害模型”和“溢油污染等级评估模型”四个决策支持模型,对于渤海石油平台溢油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充分研究渤海石油平台溢油应急响应的实际需求,基于溢油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的架构和功能,结合ArcGIS Engine9.2、Visual Studio.NET平台和SQL Server 2005数据库,自主研发了渤海石油平台溢油应急决策支持系统OSCOP-DSS。
赵丽霞[9](2010)在《鄱阳湖地区防汛抗洪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鄱阳湖作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不仅是长江干流重要的调蓄性湖泊,中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同时也是全国着名的商品粮基地。然而鄱阳湖地区又是洪涝灾害多发地区,每年因洪水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惨重,特别是随着湖区经济发展与人口增多,洪灾所造成的损失呈逐年上升趋势。为了减少洪灾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有必要开展鄱阳湖地区防汛抗洪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防汛抗洪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GIS和防汛抗洪系统的基础理论;其次,在系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鄱阳湖地区防汛抗洪GIS进行设计,包括系统设计原则、系统结构设计、功能设计、应用模型设计、系统开发平台及开发工具的选择、系统软硬件环境的选择等,其中,应用模型设计包括洪水预报模型、洪灾损失模型和防洪避难最佳路径选择模型,并阐述了GIS在这些相关模型中的应用;然后对鄱阳湖地区防汛抗洪GIS的数据库进行设计与建立,包括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的设计、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的关联及数据库的配置方案与建立流程;最后以ArcGIS二次开发理论为基础,在Visual Studio 2005集成开发环境下,以ArcGIS Engine作为开发平台,采用C#语言,按接口层、应用层和基础层的三层结构模式对系统的功能进行了开发,实现的主要功能有:地图操作、信息查询、地理分析、数据管理、统计报表、自动报警、专题图生成、系统设置等。研究结果表明,在处理海量数据时,采用分幅组织和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提高地理数据的查询分析效率,克服磁盘空间受限的缺点;初步建立的鄱阳湖地区防汛抗洪地理信息系统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论文中对整个系统的设计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唐正佳[10](2009)在《六〇八所科技创新发展项目的决策支持系统初探》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企业的建立,企业的管理不断完善。现代企业管理的实践证明,管理和经营的中心在于决策。六○八所作为我国中小微型航空发动机研究发展中心,如何利用已建好的园区局域网平台,对申报的航空动力科技项目进行快速、综合评估,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从而提高评估创新项目的工作效率,缩短整个产品研制的周期,将有非常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航空动力科技项目的特点,建立了航空动力项目专业评估的数学模型,并根据此评估的数学模型,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设计并实现了数据库和决策支持系统软件。通过案例的分析,说明该航空动力科技项目评估系统的应用与实际效果。论文还对上述航空动力科技项目评估系统的,为进一步研究抛砖引玉。今后的智能化发展进行了探讨
二、DSS中的模型库管理系统(MBMS)与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通信接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SS中的模型库管理系统(MBMS)与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通信接口(论文提纲范文)
(1)牛肉干干燥工艺模型库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致谢 |
第1章 文章综述 |
1.1 牛肉加工产品 |
1.2 牛肉干干燥技术研究进展 |
1.2.1 自然风干 |
1.2.2 热风干燥技术 |
1.2.3 远红外干燥技术 |
1.2.4 冷冻干燥和微波干燥 |
1.2.5 联合干燥技术 |
1.3 牛肉干干燥工艺模型库 |
1.3.1 模型库的概述 |
1.3.2 牛肉干干燥工艺模型库的概述 |
1.3.3 模型库的研究进展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第2章 切块大小对牛肉干物质特性的研究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原材料的处理 |
2.4 指标测定方法 |
2.4.1 水分含量的测定 |
2.4.2 水分活度的测定 |
2.4.3 质构的测定 |
2.4.4 剪切力的测定 |
2.4.5 色泽的测定 |
2.4.6 数据处理方法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不同规格牛肉干水分含量水分活度分析 |
2.5.2 不同规格的肉干色差的分析 |
2.5.3 不同规格对牛肉干质构的影响 |
2.5.4 不同规格的牛肉干剪切力的分析 |
2.6 结论 |
第3章 不同熟制程度对牛肉干物质特性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4 测定方法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不同熟制成度的牛肉干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的影响 |
3.5.2 不同熟制程度牛肉干色差的分析 |
3.5.3 不同熟制程度牛肉干剪切力的影响 |
3.5.4 不同熟制程度牛肉干质构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远红外、热风干燥对牛肉干物质特性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2.1 实验材料 |
4.2.2 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4 测定方法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远红外干燥结果与分析 |
(1) 不同干燥时间和温度对牛肉干水分含量的分析 |
(2) 不同干燥时间和温度对牛肉干水分活度的分析 |
(3) 不同干燥时间和温度对牛肉干质构的分析 |
(4) 不同干燥时间和温度对牛肉干剪切力的分析 |
4.5.2 热风干燥结果与分析 |
(1) 不同干燥时间和温度对牛肉干水分含量的分析 |
(2)不同干燥时间和温度对牛肉干水分活度的分析 |
(3) 不同干燥时间和温度对牛肉干质构的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牛肉干干燥工艺模型库的设计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仪器与设备 |
5.3 试验方法 |
5.3.1 原材料的处理 |
5.3.2 二次回归方程模型 |
5.3.3 模型库的设计 |
5.3.3.1 模型库使用代码编辑器及服务器 |
5.3.3.2 模型库设计过程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远红外干燥条件下二次回归方程 |
5.4.2 热风干燥条件下二次回归方程 |
5.4.3 功能设计 |
5.4.4 数据库设计 |
5.4.4.1 用户表设计 |
5.4.4.2 模型表设计 |
5.4.5 程序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2)肉糜制品质构模型库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肉糜制品质构概述 |
1.2 肉糜制品的主要质构特性 |
1.2.1 硬度 |
1.2.2 脆性 |
1.2.3 粘着性 |
1.2.4 弹性 |
1.2.5 内聚性 |
1.2.6 胶着性 |
1.2.7 咀嚼性 |
1.2.8 回复性 |
1.3 质构特性的评价方法 |
1.4 模型概述 |
1.5 模型库概述 |
1.6 肉糜制品质构模型库概述 |
2 引言 |
2.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2.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构成 |
3 开发工具和平台 |
3.1 工作平台 |
3.2 数据库工具 |
3.3 数据操纵语言 |
3.4 编程语言 |
4 系统需求分析 |
4.1 系统设计的方法和原则 |
4.2 系统需求分析 |
4.3 系统功能描述 |
4.4 系统界面特色 |
4.5 小结 |
5 系统总体设计 |
5.1 常见的系统结构 |
5.2 肉糜制品质构模型库系统的系统结构设计 |
5.3 小结 |
6 系统详细设计 |
6.1 数据接口设计 |
6.1.1 ADO提供的常用类和方法 |
6.1.2 ADO连接数据库模块的实现 |
6.1.3 模型库到模型的接口 |
6.2 模型库设计 |
6.2.1 模型库结构设计 |
6.2.2 模型字典设计 |
6.2.3 模型编码设计 |
6.2.4 模型参数库设计 |
7 系统实现 |
7.1 数据库设计 |
7.1.1 数据库设计的原则 |
7.1.2 用户数据库设计 |
7.1.3 模型字典数据库设计 |
7.1.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7.2 模型设计 |
7.2.1 模型信息 |
7.2.2 模型表示 |
7.3 模型库管理系统实现 |
7.3.1 控件加载模块 |
7.3.2 模型添加模块 |
7.3.3 模型修改模块 |
7.3.4 模型删除模块 |
7.4 模型的运行 |
7.5 界面设计 |
7.6 用户权限设计 |
7.7 用户登录及用户管理系统的实现 |
7.8 系统运行实例 |
7.9 系统版本更新与升级 |
7.10 小结 |
8 讨论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本研究创新点 |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3)舰载机复飞决策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决策支持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2 舰载机复飞决策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舰载机复飞决策系统总体设计 |
2.1 决策支持系统概述 |
2.1.1 决策支持系统的定义 |
2.1.2 决策支持系统分类 |
2.1.3 决策步骤 |
2.1.4 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结构 |
2.1.5 决策支持系统发展的新领域 |
2.2 舰载机复飞决策系统的总体设计 |
2.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2 系统可行性分析 |
2.2.3 系统设计步骤 |
2.2.4 系统的总体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舰载机复飞决策系统知识库的研究 |
3.1 知识库及其管理系统 |
3.1.1 知识与知识获取 |
3.1.2 知识的表示 |
3.1.3 知识库管理系统 |
3.2 舰载机复飞准则研究 |
3.2.1 舰载机着舰过程 |
3.2.2 舰载机复飞的影响因素 |
3.2.3 舰载机复飞边界基本准则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舰载机复飞决策模型的仿真研究 |
4.1 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 |
4.1.1 模型库 |
4.1.2 模型库管理系统 |
4.2 复飞包线模型的建立 |
4.2.1 舰载机动力学模型 |
4.2.2 复飞区边界的计算 |
4.3 下滑角和舰尾气流对舰载机复飞的影响 |
4.3.1 下滑角对舰载机复飞的影响 |
4.3.2 舰尾气流对舰载机复飞的影响 |
4.4 告警区模型的建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舰载机复飞决策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
5.1 系统的工作流程 |
5.2 系统程序设计 |
5.2.1 基于TCP/IP协议的通信子程序设计 |
5.2.2 基于XML语言的数据库子程序设计 |
5.2.3 主程序设计 |
5.3 舰载机复飞决策系统仿真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进一步工作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高速铁路列控系统地面设备维修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来源 |
1.3 课题研究意义 |
1.4 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
2 高速铁路列车控制系统地面设备 |
2.1 应答器 |
2.2 轨旁电子单元 |
2.3 ZPW-2000系列轨道电路 |
2.4 列控中心 |
2.5 无线闭塞中心 |
2.6 临时限速服务器 |
3 决策支持系统与数据仓库 |
3.1 决策支持系统 |
3.1.1 决策支持系统概念 |
3.1.2 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 |
3.2 数据仓库 |
3.2.1 数据仓库的基本概念 |
3.2.2 数据仓库和数据库的主要区别 |
3.2.3 数据仓库的特点 |
3.2.4 数据仓库关键技术 |
4 高速铁路列控系统地面设备维修决策支持系统 |
4.1 维修维护业务 |
4.1.1 维修维护方式及职责分配 |
4.1.2 维护维修内容及周期、人员安排 |
4.2 高速铁路列控系统地面设备维修决策支持系统总体结构 |
4.3 数据仓库的构建 |
4.3.1 数据仓库开发模式 |
4.3.2 数据抽取、转换、加载设计 |
4.4 OLAP设计 |
4.5 信号知识库 |
4.5.1 领域知识的分类、表示 |
4.5.2 领域知识组织 |
4.5.3 知识库子系统推理机设计 |
4.6 人机交互接口设计 |
4.6.1 自动汇总 |
4.6.2 结果关联性设计 |
4.6.3 图形查看方式 |
4.6.4 信号设备履历簿数据与图纸的整合 |
4.6.5 面向信号行业特点的系统设计 |
5 模型库子系统设计 |
5.1 模型库子系统结构 |
5.2 列控系统地面设备管理决策模型设计 |
5.2.1 设备故障树分析 |
5.2.2 故障树数学描述 |
5.2.3 故障树定性分析 |
5.3 列控系统地面设备状态预测及状态评价模型设计 |
5.3.1 改进的灰预测GM模型设计 |
5.3.2 运行状态灰色评价模型设计 |
6 系统实现和功能模块 |
6.1 系统概述 |
6.2 功能介绍 |
6.2.1 系统主界面 |
6.2.2 系统基本信息管理 |
6.2.3 设备管理子系统 |
6.2.4 设备实时故障信息查看 |
6.2.5 设备实时状态查看 |
6.2.6 系统特点 |
6.2.7 软件开发技术 |
6.2.8 运行技术指标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藏东南流域生态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选题依据与研究目标 |
1.3 研究区概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流域信息化的研究现状 |
1.4.2 空间决策支持技术在流域生态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
1.4.3 西藏主要流域生态科学研究现状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1 本文研究的基础工作 |
1.6.2 研究方法简介 |
1.6.3 研究技术路线 |
1.7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
第2章 生态决策支持方法与模型 |
2.1 综合决策模型的原理及方法 |
2.1.1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的建立 |
2.1.2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的建立 |
2.1.3 流域内植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 |
2.2 空间决策支持系统技术 |
2.2.1 基于GIS 的空间分析辅助决策功能 |
2.2.2 智能Agent 的应用 |
2.2.3 生态决策支持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2.3 空间信息集成与共享技术 |
2.4 基于本体论的软件建模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生态决策支持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建设目标分析 |
3.1.1 系统需求分析 |
3.1.2 系统研发目标 |
3.2 系统设计原则 |
3.3 系统总体设计 |
3.3.1 系统概述 |
3.3.2 系统总体结构 |
3.3.3 系统功能结构 |
3.3.4 系统信息流程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生态环境信息集成与共享 |
4.1 研究背景 |
4.2 流域生态环境数据的特征与分类 |
4.2.1 数据特征 |
4.2.2 数据来源与数据分类 |
4.3 信息集成与共享的关键技术 |
4.3.1 数据集成 |
4.3.2 模型集成 |
4.3.3 元数据理论在信息共享中的应用 |
4.3.4 多源生态环境信息共享研究 |
4.4 建立多源生态环境综合数据库 |
4.4.1 通过元数据实现异构数据库的标准化 |
4.4.2 建立空间数据库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模型库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
5.1 综合决策支持模型的分类与表示 |
5.1.1 模型的分类 |
5.1.2 模型的表示 |
5.2 生态决策支持系统模型库 |
5.2.1 基于工作流的模型库原理 |
5.2.2 基于Agent 的工作流在模型库中的应用 |
5.2.3 模型在模型库中的存储与组织 |
5.2.4 模型库管理系统 |
5.3 评价模型决策支持应用实例 |
5.3.1 决策评价模型数据流分析 |
5.3.2 运用AHP 方法模型实现决策评价功能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生态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及应用 |
6.1 系统实施架构 |
6.1.1 系统运行环境 |
6.1.2 系统网络架构 |
6.1.3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 |
6.1.4 数据库集成环境 |
6.2 系统主要功能应用实例 |
6.2.1 基于GeoWeb 的空间决策服务功能 |
6.2.2 生态环境信息共享服务 |
6.2.3 空间分析辅助决策 |
6.2.4 基于环境背景数据的空间分析辅助决策 |
6.2.5 综合评价与决策支持 |
6.2.6 生态环境专题数据服务 |
6.2.7 专家决策方案支持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录 |
(6)决策支持系统的模型库和方法库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决策支持系统的系统结构 |
2 决策支持系统的3个技术层次 |
3 模型库系统 |
4 方法库系统 |
5 模型库与方法库的关系 |
6 结束语 |
(7)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信息系统架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IULU-EIS数据组织 |
2.1 数据内容与分类 |
2.2 数据流程 |
3 IULU-EIS系统结构 |
3.1 IULU-EIS模型库的设计 |
3.1.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模型体系 |
3.1.2 IULU-EIS模型库系统的设计 |
3.2 IULU-EIS数据库的设计 |
3.2.1 空间数据库设计 |
3.2.2 属性数据库设计 |
3.3 IULU-EIS人机交互的设计 |
3.4 IULU-EIS子系统集成 |
4 IULU-EIS实现 |
5 结束语 |
(8)基于GIS的海上石油平台溢油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结构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研究的必要性 |
1.1.2 研究的需求性 |
1.1.3 研究课题来源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海上溢油应急反应研究现状 |
1.2.2 海上溢油应急技术研究现状 |
1.2.3 海上溢油模型研究现状 |
1.2.4 海上溢油应急反应的体系结构研究 |
1.2.5 GIS在海上溢油应急反应中的应用研究 |
1.2.6 海上石油平台溢油应急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1.4 小结 |
第二章 溢油应急决策支持系统框架研究 |
2.1 GIS与决策支持系统(DSS) |
2.1.1 GIS的发展现状 |
2.1.2 决策支持系统概述(DSS) |
2.2 空间决策支持系统(SDSS)概述 |
2.2.1 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 |
2.2.2 SDSS的开发模式 |
2.2.3 SDSS与溢油应急响应 |
2.3 OSCOP-DSS的总体框架 |
2.4 OSCOP-DSS的功能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溢油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相关模型研究 |
3.1 海上石油平台溢油应急清除与回收策略模型 |
3.1.1 专家系统(ES)概述 |
3.1.2 基于产生式规则的专家系统 |
3.1.3 模型的设计 |
3.1.4 模型的数据支持 |
3.2 海上石油平台溢油应急物资优化调运模型 |
3.2.1 应急资源调运的研究现状 |
3.2.2 模型的提出 |
3.2.3 单资源调运优化与算法研究 |
3.2.4 多资源调运优化与算法研究 |
3.3 海上石油平台溢油动态损害模型 |
3.3.1 海上溢油事故的环境效应 |
3.3.2 海上溢油评估模型研究现状 |
3.3.3 海洋环境容量损失评估研究 |
3.3.4 海洋生态服务功能损失研究 |
3.3.5 海洋天然渔业损失研究 |
3.4 海上石油平台溢油等级污染评估模型 |
3.4.1 溢油污染等级评估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3.4.2 溢油污染等级评估方法 |
3.4.3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3.4.4 判断矩阵的构建与一致性检验 |
3.4.5 层次总排序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
3.4.6 评估体系指标量化 |
3.4.7 溢油污染等级划分 |
3.5 小结 |
第四章 溢油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 |
4.1 OSCOP-DSS的总体设计 |
4.1.1 系统需求分析 |
4.1.2 系统设计目标 |
4.1.3 系统设计原则 |
4.1.4 系统开发平台 |
4.1.5 系统开发模式 |
4.1.6 系统结构 |
4.2 数据库设计 |
4.2.1 数据存储方式 |
4.2.2 数据访问方式 |
4.2.3 数据库管理系统 |
4.3 OSCOP-DSS应用程序详细设计 |
4.3.1 地图文档管理模块设计 |
4.3.2 用户管理模块设计 |
4.3.3 要素信息选择与查询模块设计 |
4.3.4 基础数据管理模块 |
4.3.5 应急决策支持模块 |
4.3.6 系统管理模块和帮助菜单设计 |
4.3.7 辅助模块 |
4.4 小结 |
第五章 OSCOP-DSS实例应用 |
5.1 研究区域 |
5.1.1 研究区域概括 |
5.1.2 数据准备 |
5.2 OSCOP-DSS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 |
5.2.1 OSCOP-DSS登陆界面 |
5.2.2 数据查询界面 |
5.2.3 决策支持模型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研究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工作经历 |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计算机软件着作权 |
获奖情况 |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9)鄱阳湖地区防汛抗洪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防汛抗洪系统的发展趋势 |
1.4 研究内容和文章结构 |
第二章 防汛抗洪GIS 的基础理论 |
2.1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
2.1.1 GIS 概念 |
2.1.2 GIS 系统构成 |
2.1.3 GIS 基本功能 |
2.1.4 GIS 发展阶段及趋势 |
2.2 GIS 的二次开发 |
2.2.1 GIS 的二次开发方式 |
2.2.2 GIS 集成二次开发的种类与比较 |
2.3 防汛抗洪系统理论 |
2.3.1 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
2.3.2 防汛抗洪工作的主要特点 |
2.4 GIS 在防汛抗洪系统中的应用 |
第三章 鄱阳湖地区防汛抗洪GIS 设计 |
3.1 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1 功能需求分析 |
3.1.2 所需数据资料 |
3.2 系统设计 |
3.2.1 系统设计原则 |
3.2.2 系统结构设计 |
3.2.3 系统功能设计 |
3.3 应用模型设计 |
3.3.1 GIS 与洪水预报模型 |
3.3.2 GIS 与洪灾损失模型 |
3.3.3 防洪避难最佳路径选择模型 |
3.4 系统开发平台与开发语言的选择 |
3.4.1 开发平台的选择 |
3.4.2 开发语言的选择 |
3.5 系统的软硬件配置 |
3.5.1 系统软件配置 |
3.5.2 系统硬件配置 |
第四章 鄱阳湖地区防汛抗洪GIS 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 |
4.1 数据库的设计原则 |
4.2 空间数据库的设计 |
4.2.1 矢量数据库的设计 |
4.2.2 栅格数据库的设计 |
4.3 属性数据库的设计 |
4.4 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关联 |
4.5 数据库的配置方案和建立流程 |
4.5.1 数据库的配置方案 |
4.5.2 数据库的建立流程 |
第五章 鄱阳湖地区防汛抗洪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
5.1 系统的开发原则 |
5.2 系统的开发思路 |
5.3 系统的功能实现 |
5.3.1 系统登录与主界面 |
5.3.2 地图操作 |
5.3.3 信息查询 |
5.3.4 地理分析 |
5.3.5 数据管理 |
5.3.6 统计报表 |
5.3.7 专题地图 |
5.3.8 自动报警 |
5.3.9 系统设置与帮助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六〇八所科技创新发展项目的决策支持系统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工程需求和现实意义 |
1.2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和实施要点 |
1.3 决策支持系统研制现状及发展 |
第二章 航空发动机科技项目的特点 |
2.1 航空发动机分类 |
2.2 航空发动机特点 |
2.3 航空发动机发展趋势 |
第三章 六〇八所科技创新发展项目评审建模 |
3.1 六○八所科研项目研制特点 |
3.2 六〇八所科技创新发展项目评估因素考虑 |
3.3 六〇八所科技创新发展项目评审的数学模型 |
第四章 六〇八所科技创新发展项目DSS 设计 |
4.1 DSS 原理和结构 |
4.2 六〇八所科技创新发展项目的DSS 设计开发工具的选择 |
4.3 六〇八所科技创新发展项目的DSS 系统分析 |
4.4 六〇八所科技创新发展项目的DSS 设计 |
第五章 六○八所科技创新发展项目DSS 的应用 |
5.1 六○八所科技创新发展项目手工过程 |
5.2 六○八所科技创新发展项目DSS 快速评审过程 |
5.3 DSS 对2007 年申报项目快速评估 |
5.4 DSS 评估和手工方法评估的比较 |
5.5 DSS 评估效益分析 |
第六章 六○八所科技创新发展项目DSS 发展成IDSS 构想 |
6.1 存在问题 |
6.2 改进构想 |
6.3 六〇八所科技创新发展项目IDSS 实现的可能性 |
第七章 探讨及结论 |
7.1 几点探讨 |
7.2 结论 |
附录1 |
六〇八所科技处创新发展决策支持系统设计源程序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DSS中的模型库管理系统(MBMS)与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通信接口(论文参考文献)
- [1]牛肉干干燥工艺模型库的建立[D]. 刘茜.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6)
- [2]肉糜制品质构模型库系统研究[D]. 啜笑然. 河南农业大学, 2014(06)
- [3]舰载机复飞决策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唐云峰. 东北大学, 2012(07)
- [4]高速铁路列控系统地面设备维修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 胡岳鹏. 兰州交通大学, 2011(05)
- [5]藏东南流域生态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 吴旭.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3)
- [6]决策支持系统的模型库和方法库的探索[J]. 李大伟,李大志,董立岩.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10(04)
- [7]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信息系统架构研究[J]. 周国锋,沈继成,胡伟. 测绘科学, 2011(02)
- [8]基于GIS的海上石油平台溢油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结构与应用研究[D]. 刘文全.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 [9]鄱阳湖地区防汛抗洪地理信息系统研究[D]. 赵丽霞. 江西理工大学, 2010(08)
- [10]六〇八所科技创新发展项目的决策支持系统初探[D]. 唐正佳. 上海交通大学, 2009(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