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条万吨级纳米碳酸钙生产线

全球首条万吨级纳米碳酸钙生产线

一、国际首条万吨级纳米碳酸钙生产线(论文文献综述)

包中华[1](2020)在《使用超重力旋转床制备纳米二氧化铈及其表征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纳米材料的特性、应用及发展进行了阐述,介绍了二氧化铈的结构性质、资源状况和实际中的应用,总结了纳米二氧化铈的制备方法,并说明了制备纳米二氧化铈的研究状态与存在的问题。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使用超重力旋转床制备纳米二氧化铈过程中各个参数对二氧化铈粒径的影响,同时与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制备纳米二氧化铈进行了比较。超重力旋转床制备过程研究了物料浓度、pH、分散剂用量、超重力旋转床参数、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对于二氧化铈粉体粒径的影响,得到了最佳的制备条件。同时,对所制备的粉体进行Zeta电位、润湿性能、TG-DSC、XRD、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析检测,进一步分析了在纳米二氧化铈制备过程中二氧化铈粉体的团聚状态、形貌、微观结构和晶体生长情况;超临界水氧化过程研究了使用不同的硝酸铈浓度、pH、填装度和反应时间等条件制备纳米CeO2粉末,并应用XRD、FE-SEM对制备样品的晶体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以及分析了样品的粒度、比表面积及Zeta电位。主要得到如下结论:硝酸铈溶液初始浓度为0.7mol/L,初始pH为4-5,硝酸铈和碳酸氢铵摩尔比为1:3,分散剂OP-10的质量分数为30%,物料通入旋转床的流量为300ml/min,旋转床转速为1200r/min,铈的前驱体粉体在650℃焙烧1.5h后得到的二氧化铈粒径最小,结晶效果最好。纳米氧化铈前驱体在溶液中以胶体状态存在,通过氨水调控前驱体溶液的pH值为9时,Zeta电位的绝对值最大,铈的前驱体溶液存在状态更稳定,不易发生团聚。OP-10分散剂溶液缩短了前驱体的润湿时间,显示着优于水溶液的润湿性能。在分散剂溶液中用氨水调控pH=9可使亲水性达到最大,分散效果最佳。通过XRD进行定性分析,前驱体在50℃干燥得到的产物为Ce2(CO3)3·8H2O,在100℃烘干时,前驱体分解为Ce2O(CO3)2·H2O和Ce(CO3)2O·H2O,当温度大于350℃焙烧时得到了二氧化铈纳米粉体。但是在650℃焙烧得到的二氧化铈粉体结晶效果最好。通过电镜分析,前驱体小颗粒被分散剂包裹,形状为细小的条形颗粒,当在650℃焙烧1.5h后,得到纳米而氧化铈形,貌类似于球形,且颗粒分散效果较好,粒度约在200nm左右。通过TEM对所制备的氧化铈的晶格条纹和晶体衍射进行了分析。使用DigitalMicrograph软件测量晶格条纹规整区域的晶面间距,得到的晶面间距为0.19nm、0.27nm和0.32nm,正好对应(220)、(200)和(111)三个晶面。在进行了衍射分析后,衍射斑点也对应(220)、(200)和(111)三个晶面,在对应XRD测试结果,得到氧化铈的生长晶面为(220)、(200)和(111)。以Ce(NO3)3·6H2O为原料,通过超临界水氧化法制备的粉末为单一面心立方结构的纳米CeO2,结晶度良好。硝酸铈浓度低时制备的颗粒细小,形貌近似于球形;随着硝酸铈浓度增大和溶液pH降低,颗粒形貌从近球形变化为纤维棒状后又变为立方结构,但粒径明显增加;纤维棒状颗粒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为83.4 m2/g。当浓度为0.1mol/L、pH=2时,CeO2溶胶的Zeta值最高,溶液稳定性良好,不易团聚。超重力技术在制备纳米二氧化铈过程中无论是设备成本、使用环境及操作要求还是在制备的纳米二氧化铈结果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超重力技术是工业化制备纳米二氧化铈的理想方法。

颜枫[2](2018)在《粉煤灰合成有序介孔硅铝材料及残渣吸附CO2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粉煤灰产生量大、综合利用率低、高值资源化技术研究需求迫切,同时燃煤电厂面临着艰巨的CO2减排任务。本论文从粉煤灰高值利用和全量消纳的角度出发,创新性地提出了以协同回收硅铝元素为核心、硅钙残渣仍可用于循环CO2捕集的粉煤灰资源化理念,首次引入燃煤烟气中CO2用于合成有序介孔纳米硅、铝材料,从而在燃煤电厂内部实现了粉煤灰高值资源化和CO2的原位减排,为其产业化应用提供理论支撑。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针对我国粉煤灰硅铝总含量高、硅铝晶体共存的特点,创新性地研发了碱溶解-石灰石烧结技术,协同回收粉煤灰中硅铝元素。阐释了碱溶解法回收SiO2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参数及硅元素迁移转化机理,SiO2回收率最大可达到46.62%。阐释了石灰石烧结法回收Al2O3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参数及铝元素迁移转化机理,Al2O3回收率最大可达到87.42%。硅钙残渣仍可原位用于燃煤电厂循环CO2捕集。首次采用CO2辅助沉淀技术、引入模拟净化烟气作为沉淀剂,以粉煤灰硅浸出液为前驱体,合成了有序介孔纳米SiO2产品。阐释了硅浓度和模板剂对产品羟基含量及孔隙结构的调控作用,所合成的产品(“SiO2-0.16”)SiO2纯度高(99.35wt.%)、疏水性能好(1.28 OH·nm-2)、比表面积达到1157 m2·g-1、平均孔径为2.9nm、且具有高度有序的六方孔道结构。该技术能够将反应时间从24 h缩短为3 h、并同时产生碳酸钠副产品,且产品的纯度高、结构性能优异。以粉煤灰铝浸出液为前驱体,采用CO2辅助沉淀技术合成了有序介孔纳米γ-Al2O3产品。阐释了沉淀温度和煅烧温度对产品孔隙结构和晶体结构的调控机理;所合成的产品(“Al2O3-65/550”)比表面积大(230.3 m2·g-1)、平均孔径为3.8 nm、具有γ-Al2O3晶体结构、且具有有序的六方孔道结构。该技术无需添加任何模板剂,能够将反应时间从24 h缩短为1 h、并同时产生碳酸钠副产品,且产品具有晶体结构、结构性能优异。采用相对响应强度法定量分析了硅钙残渣中方解石的含量,从而计算出其理论CO2吸附潜能为0.136 g-CO2·g-sorbent-1。通过构建硅钙残渣吸附CO2的反应动力学模型,阐释了CO2浓度、吸附温度和微量酸性气体对硅钙残渣吸附CO2过程及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研究了硅钙残渣的循环CO2吸附性能,在30次循环后的CO2吸附量为0.0858 g-CO2·g-sorbent-1、平均每个循环仅衰减0.72%;硅钙残渣的循环稳定性好、循环CO2吸附量高,因此可以原位用于燃煤烟气的CO2捕集。

许华胜[3](2007)在《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笔者本科学习的是材料化学专业,在同济大学投资研究所就读研究生期间,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汉唐证券委托项目“新材料行业研究”和“振兴行动”教育计划——“高科技中小型企业数据库建设”等课题研究。在行业研究和企业调查过程中,特别是在对纳米材料产业调研过程中,引发了笔者对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机制研究的深入思考,并将之作为本博士论文的研究题目。人类发展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材料发展的历史。一种新材料的出现,往往引起生产力的大发展。从石器、陶瓷器、青铜、铸铁、钢、塑料到形形色色新材料的出现,均标志着一个相应经济发展历史时期的到来;而每一次材料技术革命催生了一个强国的诞生。纳米材料的出现预示着一个新的纳米时代悄然来临。纳米时代的到来,对我国来说,既是一次机遇,更是挑战。我国纳米材料技术的基础研究水平与其他先进发达国家相比相差不大,有些方面甚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在产业化方面有一定差距,我们要避免重蹈计算机技术和超导技术的覆辙,利用这一轮技术革命实现我国经济振兴与腾飞的梦想。本文第一章导论首先界定和阐述研究对象,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接着简要分析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提出研究思路和全文结构。第二章首先回顾了产业化机制研究相关的基础理论——创新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接着对有关产业化机制方面的研究和纳米材料产业化国内外有关研究进行了比较详细地综述。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的演进,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于技术推动或市场拉动或二者的结合,纳米材料技术及产业的发展是产业结构优化的一种途径,是纳米材料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的结果,为纳米材料产业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产学研合作是纳米材料产业化的一种较好模式,我国在这方面需要加强和引导。第三章和第四章全面详实地研究国内外纳米材料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从研发、制备、市场和产业化四个方面对纳米材料产业作充分的研究论述,并对国内外纳米材料现状及发展趋势作比较研究,从中找出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科研投入不足、科技转换介面不畅以及产业环境有待改善等。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对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并与美日欧等纳米材料强国的纳米材料产业化的运行机制作比较,进一步剖析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以纳米材料企业为主体是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尚未建立;人才机制不完善;融资机制不健全;技术转移机制不规范;政策法律法规需要改革创新。最后,选用ANP结构模型,构建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并作评价。第七章是解决问题,在前几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健康快速推进的对策措施并构建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机制模型。全文最后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研究方向。本论文具有以下创新之处:1)对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剖析纳米材料产业化中的深层次问题。据文献搜索,尚属首次;2)构建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引进网络分析法(ANP)并做实证研究。据文献搜索,尚属首次;3)经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构建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机制模型及其子模型,提出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对策措施,以期有助于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健康进行。据文献搜索,尚属首次;4)从研发、制备、市场和产业化四个角度对国内外纳米材料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全面地研究,并做比较研究,有助于对整个纳米材料产业的全面了解。据文献搜索,尚属首次。

胡晓湘,宋丽英[4](2007)在《简要信息》文中研究表明再生烟气轮机为蓝星天津分公司节电 3月15日,蓝星石化天津分公司50万吨/年重油催化装置烟气轮机系统迎来了它连续运转944天的日子,这台利用生产中的再生烟气为主动力的节能降耗生产设备,不仅达到了国内同类设备长周期运行的先进水平,并且已节电超过5600万千瓦时。

陈志祥[5](2005)在《纳米级材料检测与表征的研究之二——纳米碳酸钙与超细活性碳酸钙》文中提出 1 碳酸钙制备碳酸盐填充剂中最主要者为碳酸钙,其价格低廉,来源十分丰富,主要以天然的石灰石为原料经加工而成。碳酸钙的制法有机械粉碎法和化学沉淀法两种。由天然石灰石机械粉碎的产品称重质碳酸钙,化学沉淀法得到的称轻质碳酸钙,它是将高质量石灰石以化学方法处理,分解后再提纯沉淀而得。纯度高,色白、体轻,故有轻质碳酸钙之称。生产方法主要有如下两种.

谷雨,迪克[6](2002)在《综合信息》文中研究说明

许馨予,俞乐,王杨君[7](2005)在《纳米碳酸钙生产工艺及其超重力法优越性》文中研究表明较为系统地叙述了目前工业上生产纳米碳酸钙的方法。对一步碳化法、两步碳化法、多段喷雾碳化法、超重力旋转填充床碳化法制备纳米碳酸钙材料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和总结,并阐述了超重力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优越性。

宋宝祥[8](2004)在《我国主要造纸白色矿物颜料市场及发展动向》文中认为本文分析了我国造纸滑石、碳酸钙、高岭土和其他矿物颜料的生产消费和应用技术方面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动向。

魏绍东[9](2004)在《纳米碳酸钙的生产技术现状与展望》文中提出介绍了纳米碳酸钙的用途和国内一些主要生产技术 ,重点对国内的生产厂家进行了介绍 ,总结了国内纳米碳酸钙的生产现状并对今后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宋宝祥[10](2003)在《我国三大造纸白色颜料市场及相关应用技术发展现状与动向》文中指出详细分析了我国造纸滑石、碳酸钙和高岭土的生产消费和应用技术方面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动向。

二、国际首条万吨级纳米碳酸钙生产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首条万吨级纳米碳酸钙生产线(论文提纲范文)

(1)使用超重力旋转床制备纳米二氧化铈及其表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纳米材料概述
        1.1.1 纳米材料特性
        1.1.2 纳米材料的应用及发展
    1.2 二氧化铈简介
        1.2.1 二氧化铈的结构与性质
        1.2.2 二氧化铈的资源状况
    1.3 纳米二氧化铈的制备方法
        1.3.1 微乳液法
        1.3.2 超临界水氧化法
        1.3.3 溶胶‐凝胶法
        1.3.4 喷雾热分解法
        1.3.5 金属盐水解法
        1.3.6 超重力法
    1.4 制备纳米二氧化铈的研究状态与存在问题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2 实验方法及测试手段
    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2.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1.2 实验所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3 分析测试方法
3 超重力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铈
    3.1 物料浓度、pH和分散剂浓度对粒度的影响
        3.1.1 物料浓度对粒度的影响
        3.1.2 pH对粒度的影响
        3.1.3 分散剂对粒度的影响
    3.2 流量和转速对二氧化铈粒度的影响
        3.2.1 物料流量对粒度的影响
        3.2.2 超重力选转床转速对粒度的影响
    3.3 Zeta电位分析
    3.4 润湿性能分析
    3.5 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对粒径的影响
        3.5.1 原料TG-DSC分析
        3.5.2 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对粒度的影响
    3.6 XRD衍射分析
    3.7 二氧化铈形貌与微观结构分析
        3.7.1 二氧化铈形貌粉体
        3.7.2 二氧化铈微观结构分析
    3.8 小结
4 使用超临界水氧化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铈
    4.1 实验过程
    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2.1 XRD晶体结构分析
        4.2.2 FE-SEM形貌分析
        4.2.3 粒径与比表面分析
        4.2.4 Zeta电位分析
    4.3 小结
5 实验机理分析与两种方法优缺点的比较
    5.1 实验机理分析
    5.2 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2)粉煤灰合成有序介孔硅铝材料及残渣吸附CO2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我国粉煤灰的产生及综合利用现状
        1.1.1 我国粉煤灰的产生现状
        1.1.2 我国粉煤灰的物理化学性质
        1.1.3 我国粉煤灰的综合利用现状
    1.2 粉煤灰回收SiO2和Al_2O_3 技术研究进展
        1.2.1 粉煤灰回收SiO2技术研究进展
        1.2.2 粉煤灰回收Al_2O_3 技术研究进展
        1.2.3 粉煤灰回收SiO2和Al_2O_3 的技术瓶颈
    1.3 合成有序介孔纳米SiO2和γ-Al_2O_3 技术研究进展
        1.3.1 合成有序介孔纳米SiO2技术研究进展
        1.3.2 合成有序介孔纳米γ-Al_2O_3 技术研究进展
        1.3.3 合成有序介孔纳米硅、铝材料的技术瓶颈
    1.4 燃煤电厂CO_2 减排需求及CO_2 捕集技术研究进展
        1.4.1 燃煤电厂CO_2排放与减排需求
        1.4.2 燃煤电厂CO_2捕集技术研究进展
        1.4.3 钙基吸附剂合成技术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试剂与气体
        2.1.2 粉煤灰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2.2 粉煤灰合成有序介孔纳米SiO2 的试验方法
        2.2.1 粉煤灰回收SiO2的碱溶解方法
        2.2.2 硅浸出液合成纳米SiO2的方法
        2.2.3 有序介孔纳米SiO2的孔隙结构调控方法
    2.3 脱硅灰合成有序介孔纳米γ-Al_2O_3 的试验方法
        2.3.1 脱硅灰晶型重整的石灰石烧结方法
        2.3.2 烧结熟料回收Al_2O_3 的溶解方法
        2.3.3 铝浸出液合成有序介孔纳米γ-Al_2O_3 的方法
    2.4 有序介孔纳米材料及硅钙残渣的表征方法
        2.4.1 样品元素及矿物组成的表征方法
        2.4.2 样品结构参数的表征方法
        2.4.3 样品羟基含量的表征方法
        2.4.4 样品微观形貌及粒径的表征方法
        2.4.5 样品的氮气-程序升温分解试验方法
    2.5 硅钙残渣的CO_2 吸附性能测试方法
        2.5.1 硅钙残渣的单次CO_2吸附性能测试方法
        2.5.2 硅钙残渣的CO_2-程序升温碳酸化试验方法
        2.5.3 硅钙残渣的循环CO_2吸附性能测试方法
第3章 粉煤灰合成有序介孔纳米SiO2技术研究
    3.1 本章引言
    3.2 粉煤灰碱溶解法回收SiO2 技术及机理研究
        3.2.1 碱灰比和碱溶液浓度对SiO2回收率的影响及机理
        3.2.2 碱溶温度和碱溶时间对SiO2回收率的影响及机理
        3.2.3 碱溶解过程的热力学原理
        3.2.4 碱溶解过程对粉煤灰性质的影响
        3.2.5 碱溶解技术与碱熔融技术对比分析
    3.3 CO_2 辅助沉淀法合成纳米SiO2 技术研究
        3.3.1 二次沉淀反应对纳米SiO2纯度的影响
        3.3.2 硅浓度对纳米SiO2羟基含量的影响
        3.3.3 硅浓度对纳米SiO2孔隙结构的影响
        3.3.4 硅浓度对纳米SiO2形貌特征的影响
    3.4 有序介孔纳米SiO2 的孔隙结构调控技术研究
        3.4.1 模板剂对有序介孔纳米SiO2羟基含量的影响
        3.4.2 模板剂对有序介孔纳米SiO2孔隙结构的影响
        3.4.3 模板剂对有序介孔纳米SiO2形貌特征的影响
        3.4.4 废物源有序介孔纳米SiO2合成技术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脱硅灰合成有序介孔纳米γ-Al_2O_3 技术研究
    4.1 本章引言
    4.2 脱硅灰晶型重整的石灰石烧结技术研究
        4.2.1 烧结时间和烧结温度对烧结熟料晶型的影响
        4.2.2 石灰石烧结过程的热力学原理
        4.2.3 烧结时间和烧结温度对Al_2O_3 回收率的影响
        4.2.4 烧结时间和烧结温度对硅钙残渣性质的影响
    4.3 烧结熟料溶解法回收Al_2O_3 技术研究
        4.3.1 铝元素溶出过程的热力学原理
        4.3.2 溶解温度对Al_2O_3 回收率的影响
        4.3.3 铝元素溶出过程的动力学模型研究
        4.3.4 粉煤灰回收Al_2O_3 技术对比分析
    4.4 CO_2 辅助沉淀法合成有序介孔纳米γ-Al_2O_3 技术研究
        4.4.1 沉淀反应温度对Al(OH)_3中间体性能的影响
        4.4.2 煅烧温度和中间体对有序介孔纳米γ-Al_2O_3 孔隙结构的影响
        4.4.3 煅烧温度和中间体对有序介孔纳米γ-Al_2O_3 晶体结构的影响
        4.4.4 煅烧温度和中间体对有序介孔纳米γ-Al_2O_3 形貌特征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硅钙残渣循环吸附CO_2技术及机理研究
    5.1 本章引言
    5.2 硅钙残渣性质及其理论CO_2 吸附潜能研究
        5.2.1 硅钙残渣的孔隙结构特征
        5.2.2 硅钙残渣的元素与矿物组成
        5.2.3 硅钙残渣的理论CO_2吸附潜能
    5.3 硅钙残渣的CO_2 吸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5.3.1 CO_2 浓度对硅钙残渣CO_2吸附量的影响
        5.3.2 吸附温度对硅钙残渣CO_2吸附量的影响
        5.3.3 酸性气体对硅钙残渣CO_2吸附量的影响
    5.4 硅钙残渣吸附CO_2 的动力学模型研究
        5.4.1 硅钙残渣吸附CO_2的反应动力学模型构建
        5.4.2 CO_2 浓度对反应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5.4.3 吸附温度对反应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5.4.4 酸性气体对反应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5.5 硅钙残渣的循环CO_2 吸附性能研究
        5.5.1 CO_2 浓度对硅钙残渣吸附-解吸CO_2性能的影响
        5.5.2 CO_2 浓度对硅钙残渣循环CO_2吸附性能的影响
        5.5.3 酸性气体对硅钙残渣循环CO_2吸附性能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对象
        1.1.1 纳米和纳米技术
        1.1.2 纳米材料和纳米材料产业
        1.1.3 纳米材料产业化和产业化机制
    1.2 研究设计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3 研究思路和全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创新理论及相关研究综述
        2.1.1 创新理论回顾
        2.1.2 创新概念的界定
        2.1.3 创新的本质特征
        2.1.4 创新的环境和动力模式
        2.1.5 创新的激励
    2.2 产业结构理论及相关研究综述
        2.2.1 产业结构的涵义
        2.2.2 产业结构理论的产生
        2.2.3 产业结构的演进动因
    2.3 有关产业化机制方面的研究综述
        2.3.1 有关产业化模式方面的研究
        2.3.2 有关产业化动力机制方面的研究
        2.3.3 有关产业化运行机制方面的研究
    2.4 纳米材料产业化有关研究综述
        2.4.1 纳米材料产业化现状方面的研究
        2.4.2 纳米材料产业化问题和对策方面的研究
        2.4.3 纳米材料产业化其他相关方面的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外纳米材料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3.1 国外纳米材料研发现状及发展趋势
    3.2 国外纳米材料制备现状及发展趋势
    3.3 国外纳米材料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3.4 国外纳米材料产业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
    4.1 我国纳米材料研发现状
    4.2 我国纳米材料制备现状
    4.3 我国纳米材料市场现状
    4.4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现状
    4.5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发展趋势
    4.6 国内外纳米材料产业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比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5.1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外部动力研究
        5.1.1 纳米材料技术发展是其产业化的重要推动力
        5.1.2 市场需求是纳米材料产业化的重要拉动力
        5.1.3 技术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动的合力及相互关系
        5.1.4 国家的宏观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引导推动与保障作用
        5.1.5 国际竞争是一种重要推动力
    5.2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内在动力研究
        5.2.1 纳米材料产业化过程的创新特征
        5.2.2 纳米材料产业化过程中的技术创新
        5.2.3 纳米材料产业化过程中的制度创新
        5.2.4 纳米材料产业化过程中的金融创新
    5.3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动力系统研究
        5.3.1 纳米材料产业化动力系统
        5.3.2 内部动力系统主体结构——"三套车"模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运行机制研究
    6.1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技术创新机制研究
        6.1.1 以纳米材料企业为主体是技术创新运行机制的根本
        6.1.2 官产学的有机结合是技术创新运行机制的运行保障
        6.1.3 技术引进缺乏必要的调控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机制
    6.2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人才机制研究
        6.2.1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6.2.2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人才引进机制
        6.2.3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人才流动机制
        6.2.4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人才竞争激励机制
    6.3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融资机制研究
    6.4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政策法律保障机制
        6.4.1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政策导向不够明确
        6.4.2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政策协调性不够,缺乏科学、统一、系统设计
    6.5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技术转移机制研究
        6.5.1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过程中科技中介的功能及分类
        6.5.2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过程中科技中介的发展现状
    6.6 纳米材料产业化的运行机制国内外比较
    6.7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水平的评价
        6.7.1 评价方法的选择
        6.7.2 构建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
        6.7.3 应用ANP方法评价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水平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对策措施
    7.1 构建纳米材料产业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技术创新
        7.1.1 确定纳米材料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7.1.2 加强协作,共同推进纳米材料技术创新
        7.1.3 加强纳米材料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再创新
        7.1.4 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技术创新
        7.1.5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技术创新体系模型
    7.2 建立和完善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人才体系
        7.2.1 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7.2.2 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
        7.2.3 构建适应纳米材料产业化的人才竞争激励机制
        7.2.4 建立和完善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纳米材料人才流动机制
        7.2.5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人才体系模型
    7.3 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融资机制
        7.3.1 充分发挥政府在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融资过程中的作用
        7.3.2 完善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过程中的银行信贷机制
        7.3.3 发展金融创新工具,为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增加新的融资渠道
        7.3.4 大力发展内风险投资,促进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
        7.3.5 积极利用海外资本市场,进行多渠道融资
        7.3.6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融资机制模型
    7.4 建立和完善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技术转移机制
        7.4.1 培育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技术市场体系
        7.4.2 培育和规范我国纳米材料技术转移中介机构
        7.4.3 培养专业科技中介人才
        7.4.4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技术转移机制模型
    7.5 建立和完善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政策法律保障体系
        7.5.1 健全促进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法律保障体系
        7.5.2 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相关政策
        7.5.3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政策法律保障体系模型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9)纳米碳酸钙的生产技术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纳米碳酸钙的应用
2. 纳米碳酸钙的主要生产技术
    2.1 间歇式碳化法[1]
    2.2 超重力法[2]
    2.3 非冷冻法制备工艺
    2.4 其它生产制备技术
3 纳米碳酸钙的生产现状
4 纳米碳酸钙生产展望
5 结语

四、国际首条万吨级纳米碳酸钙生产线(论文参考文献)

  • [1]使用超重力旋转床制备纳米二氧化铈及其表征的研究[D]. 包中华.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2]粉煤灰合成有序介孔硅铝材料及残渣吸附CO2技术研究[D]. 颜枫. 清华大学, 2018(04)
  • [3]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机制研究[D]. 许华胜. 同济大学, 2007(02)
  • [4]简要信息[A]. 胡晓湘,宋丽英. 中国纳米级无机粉体材料发展·节能·环保高峰论坛论文集, 2007
  • [5]纳米级材料检测与表征的研究之二——纳米碳酸钙与超细活性碳酸钙[A]. 陈志祥. 第六届全国颗粒测试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5
  • [6]综合信息[J]. 谷雨,迪克.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2002(02)
  • [7]纳米碳酸钙生产工艺及其超重力法优越性[J]. 许馨予,俞乐,王杨君. 杭州化工, 2005(01)
  • [8]我国主要造纸白色矿物颜料市场及发展动向[A]. 宋宝祥. '2004中国中性抄纸及无机填料在造纸工业应用国际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4
  • [9]纳米碳酸钙的生产技术现状与展望[J]. 魏绍东. 江西化工, 2004(02)
  • [10]我国三大造纸白色颜料市场及相关应用技术发展现状与动向[A]. 宋宝祥. '2003中国造纸化学品开发应用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3

标签:;  ;  ;  ;  ;  

全球首条万吨级纳米碳酸钙生产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