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提高现代跨栏成绩的关键(论文文献综述)
杨胡灵[1](2021)在《建国七十年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材编写特征与展望 ——以“人教版”为线索》文中认为体育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文本,是实现体育教学中“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是对培养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汲取体育健康知识的重要工具,其中基础教育的体育教材对中小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全面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但随着当前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不同网络信息对中小学体育课学习内容有着不同形式的解读,具有极强的便利性,从而对当前传统的中小学体育教材的使用情况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如何编写体育教材将教材适用于学生学习,成为体育界非常关注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以建国七十年以来人教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体育教材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选编原则、框架结构、教学内容及学习评价进行梳理,找出教材编写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访谈了解现今体育教材使用情况,探明原因,为我国今后体育教材的编写研究及教材的指向性提供理论上的借鉴与建议。经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教材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在编写中并未很好的落实,且在落实的过程中教师以自身的理解和场域去判断学生的需要,却与学生真实的需要出现了偏差,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编写思想并未得到师生的认可。2.教材内容编写所制定的选编原则在实际编写中却没有很好的落实,现今的选编原则与师生之间的需要存在着偏差,没得到师生的认同。3.教材所编写的教学内容和所制定的框架结构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很好的落实,与师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且不能满足师生的需要。4.教材所编写学习评价中的评价方法、内容、主体和标准与实际教学中的考核评价没有很好的契合,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并未得到教师认同。整个研究发现新时代体育教材编写的展望:1.体育教材编写思想应更深层次地融入以学生为主体;2.体育教材内容的编写应与现阶段实际情况相契合;3.体育教材理论知识内容与德育、技术技能相结合;4.体育教材应注重内容及框架结构的多样化;5.体育教材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提高体育教材实用性;6.小学体育教材学生用书的编写,实现纸质动画与视频动画学习相结合。
王梦驰[2](2021)在《波速球训练对改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核心稳定性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韩文娜[3](2021)在《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成于历史传统之中、植根于民间生活沃土、彰显儿童天性趣味的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蕴含着宝贵的可供现代体育课程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本论文旨在集中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中所潜藏的教育意蕴,通过现代课程手段,转化为以立德树人、培育素养为导向的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建设资源,以服务于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体育改革的推进和课程质量的提升。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立足当代中国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实际,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体育课堂育人质量提升为具体目标,以儿童认知、课程组织和多元文化课程转化等教育学、心理学和体育学原理为理论前提,采用历史史料梳理、学术文献分析、课程田野调查、专家对话访谈、教学案例设计等质性研究和量化统计相结合的方法,遵循历史与当下相统一的问题导向,按照“有什么”“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解题思路,尝试论证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资源有效表达转译为现代体育课程语言的学理依据与实践进路。本文共分6章,其内在的逻辑理路如下:绪论从缓解当下课程危机的现实情境和推进体育课程现代化研究的学术意义出发,描述本文选题的缘起并介绍论文的解题设想和基本架构。第一章首先以历史学的方法,在史料梳理基础上再现1949年以前中华传统民间儿童体育游戏所承载的社会教化功能。第二章转向现实关切,力争回答以民间传统形态遗存至今的儿童体育游戏在发挥课程育人和课程改造方面,能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与正向价值。课程表达的价值目标与当下现状间存在实际落差。准确测量这一落差、找到课程表达困阻症结之所在,正是第三章的主题。在揭示民间体育游戏实现当下体育课程表达的困境及其成因之后,第四章集中对课程表达的原理与程序进行设计,即在规范层面提出民间儿童体育游戏中的什么元素,在现代体育课程中的哪些环节,以何种载体和形式实现表达。其中所涉及的课程化理论问题构成本文研究的难点。紧随理论设计,论文第五章聚焦实践案例,以学生发展一般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上位指南,为体育游戏育人作用的发挥设计了文化价值、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三大课程表达功能区,为了更好的确认本研究提出的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体系构建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在后期初步检验了课程表达的效果。通过对专家访谈,对授课教师和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实践检验结果分别为:有质量的体育课,有内涵的体育课和有意思的体育课。证明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实践意义。由于事关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故此本章构成研究的重点。论文第六章研究民间儿童体育游戏实现合理课程表达的外部环境,力争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四位一体的促进游戏资源向课程资源转化的保障体系,由此形成实现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内外合力。论文研究结论如下:1、将中华传统儿童体育游戏表达为现代课程语言,能够强化当下中国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全面育人功能,探索体教融合的实践新路。2、中华传统儿童体育游戏是基于儿童娱乐天性的社会交往活动。以儿童“兴趣”为切入点,通过游戏为手段,可以构建儿童社会交往的实践路径,从而避免生硬灌输。3、当前民间儿童体育游戏存在使用频率较低且类型单一等问题,不能释放其应有的功能来激活校园活力。但大部分教师对其文化价值等教育价值存在一定认可。4、课程表达不是用传统民间体育游戏取代现代体育课程,而是旨在汲取其优长,强化现代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5、将传统游戏转译为现代课程语言遵循着现代课程表达的规则与程序,包括课程目标的厘定、游戏资源的遴选及其在现代课程体系中的嵌置等步骤。6、学生发展一般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实现现代体育课程返本开新的重要遵循。7、加强顶层制度支持,着力民间体育游戏落地课堂的政策引导;强化学校组织支持,创设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学校文化;巩固家庭活动支持,构建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家校联动;培育社区空间支持,促进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场域延伸。
张欢欢[4](2020)在《不同教学策略对高校女生健美操成套动作习得效果实验研究 ——以复旦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健美操教学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高效习得健美操成套动作,根据学情现状、环境设施等相关条件,对教法与学法等诸多因素筛选、设计、运用而形成的具有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专项运动技能与身体综合素质能力的一种高效能健美操教学方案。在高校健美操成套动作教学中,教学策略方案的筛选应用,对学生健美操成套动作习得成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通过大量研究结果发现,当前高校学生健美操成套动作习得的文献,多集中于阐述动作习得影响因素及相关教学建议上,缺乏有效实验验证;在健美操教学策略设计方面,国内外学者仅限于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角度进行研究,对以提高健美操技能为主要目的教学策略设计的研究存在失缺。而在现实高校健美操专项教学中,基于高校健美操选修课教学计划学时的限制及传统教学策略的禁锢,又因健美操成套动作变化多、技术结构复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健美操成套动作习得效果欠佳,且课后教学延时效果收效甚微。因此研究与探讨不同教学策略对高校女生健美操成套动作习得效果,对进一步改革完善高校健美操选修课教学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操作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实验法,以复旦大学大一健美操选修三个女生班为实验对象;对实验前后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纵向对比,对实验后两组间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横向对比,三组之间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寻求数据间区别及存在的关系,将其作为本实验分析描述依据。实验教学内容为复旦大学沿用13年的自编健美操套路,音乐选用Kisskiss,速度20-24拍/10秒,音乐时长1分37秒。通过实验得到以下结论:结论:1.不同教学策略对高校女生再认陈述性动作材料无明显促进作用,但对女生复述程序性成套动作有显明增进效果。2.动作认知阶段优化传统教学策略能够有效提升高校女生健美操成套动作习得速度,表现为实验班学生新授动作复述能力显着提升,具体而言策略中同时进行教法优化和学习监督的班级学生新授动作习得效率有非常显着性提高。3.动作形成阶段优化传统教学策略能够有效增进高校女生健美操成套动作习得质量,表现为实验班学生在规定套路技能测试总成绩、动作正确性和动作美观度方面都有明显提升。4.动作保持阶段优化传统教学策略能够有效增强高校女生健美操成套动作维持效果,且在教学策略中同时进行教法优化和学习监督维持效果更为显着。5.不同教学策略中都包含有助动作习得的方法,以动作比喻、动作检查和动作重复对动作习得促进效果更佳。教学策略中仅进行教法优化有助于提升学生兴趣,教学策略中同时进行教法优化和学习监督能够高效帮助学生习得成套动作。
蔡勇[5](2019)在《我国优秀110米栏运动员跨栏技术的运动学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10米跨栏作为我国的潜优势竞技项目之一,曾一直引领亚洲跨栏项目的发展,在国家对该项目的支持下培养出了李彤、陈雁浩、刘翔、史冬鹏等出色的运动员,我国曾经有过很多优秀的110米跨栏运动员,他们的身体条件也非常出色,但却没有达到刘翔的高度,原因在什么地方呢?本研究从目前国内优秀跨栏运动员的现实问题来审视我国跨栏项目的发展,找出该项目成功训练的某些规律和特点。本研究以2018年全国田径大奖赛(暨亚运会选拔赛)男子110米栏决赛前7名运动员和2018年全国田径锦标赛110米栏决赛冠军谢文骏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分析法等对国内优秀跨栏运动员的技术特征进行分析。使用2台高速录像机(Z-camera)分别对跨栏运动员的第5栏、第10栏技术动作进行定点拍摄,拍摄频率为50Hz,1台高速录像机(JVC9800)对运动员的比赛全程进行跟踪拍摄,拍摄频率为100Hz,捕捉比赛全过程的技术资料。同时使用1台高速录像机(JVC9800)拍摄运动员从起动出发到第1栏的比赛资料。运用获取的数据对运动员的技术参数进行分析,找出不同优秀跨栏运动员之间的特征差别,探讨我国优秀110米栏运动员技术的特点,同时帮助教练员、运动员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改进,为我国田径队跨栏项目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提供数据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在起跨阶段,我国优秀运动员攻栏意识强,支撑时间短,摆动腿膝关节角速度快,上栏距离与下栏距离接近理想比例,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快。部分运动员攻栏技术、跑跨相结合的能力有待加强。第5栏与第10栏的上栏前1步步长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运动员在不同阶段的跨栏步存在差异。2)在腾空阶段,我国优秀运动员最大前倾角度较大,重心在栏上的起伏小,栏上重心最高点出现在栏前位置,重心在水平方向上的速度损失小,有利于运动员过栏后的积极着地。部分运动员存在过栏时间长,跨栏步技术结构不合理的问题。3)在下栏着地阶段,我国优秀运动员身体重心投影与脚尖的距离越接近,身体下栏着地时重心高度与身高的比重较大,摆动腿落地时膝关节角度大,着地角大,运动员才能够快速转入到栏间跑节奏。4)在栏间跑阶段,国内运动员普遍支撑时间比腾空时间略长,需尽可能快地缩短支撑时间,优秀运动员栏间速度快,最高栏间速度98%以上通过的栏间数多,国内运动员普遍存在栏间速度较慢,保持栏间速度能力难以有效评价。5)国内其他运动员相比于谢文骏来说,在起动加速、专项速度保持能力以及速度耐力能力仍有待提高,个别优秀运动员表现出速度耐力明显不足。
陈文娜[6](2018)在《竞赛教学法在高中男生跨栏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跨栏是一项集速度与技术于一身的体育项目。进入21世纪,跨栏项目的世界纪录被刘翔、罗伯斯和梅里特不断刷新,速度也是越来越快,跨栏技术与速度的突破是对人类极限的一大挑战。他们的跨栏技术已由跨栏演变成了跑栏。而跨栏成绩是由速度和过栏技术协调配合决定的,但平跑占跨栏历程的2/3,跨栏步占1/3。所以平跑速度越快则跨栏跑成绩越好。随着跨栏技术的发展,跨栏的教学方法也在与时俱进。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商丘市第二高级中学一年级实验组(1班28名男生)与对照组(8班28名男生)进行了8次50米跨栏跑课教学,而实验组采用竞赛教学法的实验研究,试图证明竞赛教学法对学生的跨栏跑成绩的积极影响,为教练员和教师提供可操作的具体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跨栏成绩。具体结论如下:(1)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学生身体素质相比较,实验组在50米平跑上发生了显着性变化,可见竞赛教学法对速度素质的影响较大。(2)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学生的自信心得分差异不大,而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自信心得分表现出了显着性差异。通过实验验证了竞赛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方面确实有着不可分割的影响。(3)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体育学习兴趣有显着性差异,而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竞赛教学法迎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二是竞赛教学法有较高的参与度;三是竞赛教学法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四是竞赛教学法具有较强的刺激性、竞争性,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4)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跨栏达标与技评上有显着性差异。由此可见,接力障碍赛、10S计数赛、“捣步返航”赛、循环赛和趣味赛等10项竞赛教学法在实验组跨栏教学中的应用比常规跨栏教学具有优势。(5)根据跨栏跑完整技术的教学顺序和跨栏跑技术专项练习特点设计的竞赛教学法的练习内容,分别合理且有针对性地应用在实验组每次课、每个环节技术、各环节技术的结合练习中,在有限的课时内促进了各环节技术的提高和各环节技术之间的结合,进而提高了完整技术的技评和达标成绩。
刘博文[7](2018)在《农村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叙事研究 ——基于河南省D县的个案分析》文中指出体育这门学科对比语数外三门学科来说,受重视度明显不够,显而易见对于农村这个特殊地区而言,体育学科在农村地区的开展更是存在着参差不齐的问题,比如体育课教学质量差、缺乏课外体育活动等情况,历经多年,发展情况依旧不容乐观,某些地区甚至出现止步不前的现状,更加影响农村地区的体育学科发展;面对问题的发生,农村体育教师教师作为体育学科的主导,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关注农村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势必重要。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农村一线学校,在自然的情境下,笔者进行叙事研究,对被访农村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工作情况、工作态度等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一对一访谈,根据被访者提供的信息和教师职业认同的特点,从结构与能动视角出发,找出影响农村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为研究对象重新认识自我提供了情境,并提出促进农村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策略,为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教育工作者思量自身工作情况提供参考。本研究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的必要性、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采取的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第二部分是被访农村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故事,分析并呈现被访者的职业认同的情况。第三部分是结合第二部分获取的一手资料,从结构-能动理论视角分析六位农村体育教师职业认同,找出影响农村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并提出促进农村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策略。第四部分结论,总结出了影响农村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主要因素和提升策略,影响因素为7点分别是:个体认知差异、晋职称困难、薪金待遇不足、课堂教学环境差、学校领导不重视、家庭教育观念陈旧、体育教师编制制度的局限性;提升策略:要求相关部门加大对农村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增加对农村体育教育的投入,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地位;实施农村体育教师特岗计划,吸引和留住高学历人才;建立监督机制,确保农村体育教师待遇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要求农村体育教师优化自身素质: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提升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提升时间管理的能力。合理统筹农村体育教师岗位的编制;解决农村体育教师晋职称难的问题。第五部分是对本研究的反思和存在的不足之处。
李俊茗[8](2018)在《男子110m栏运动员赵棚川过栏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男子110m栏一直是体育运动中的热门项目,尤其是“亚洲飞人”刘翔的出现,推动了跨栏运动在国内的发展,更是使我国学者对男子110m栏的研究推上了新的高度。自从刘翔退役后,我国在该项目的国际大赛中能够进入决赛的运动员屈指可数。当务之急是如何使我国一些优秀运动员跻身世界前列,缩小我国跨栏运动员与世界优秀选手之间的差距。本文运用三维录像解析系统、表面肌电测试系统、三维测力系统对运动员(赵棚川,健将,2017年全运会男子110m栏第四名,最好成绩:13.83s)过栏技术进行同步测试,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从运动学、动力学以及表面肌电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国优秀跨栏运动员的过栏技术进行分析,以期改善技术动作和提高训练效果提供参考。研究结论:1)运动学结论:与奥运冠军刘翔过栏技术相比,起跨攻栏阶段赵棚川着地角(60.47°)偏小,最小膝角(39.48°)偏大。起跨角(67.75°)不理想,起跨脚尖离地时刻膝关节角(159.03°)无显着性差异,右脚脚尖离地时刻重心水平速度(8.93m/s)偏小,垂直速度(1.71m/s)稍大,重心腾起角(10.45°)偏大,阶段用时(0.11s)稍长;腾空过栏阶段最大躯干前倾角(42.38°)已达到现代跨栏技术要求,最大两腿夹角(119.90°)偏小,起跨距离(2.16m)和下栏距离(1.36m)适中,跨栏步步长(3.53m)稍小,S1/S(61.32%)稍小,阶段用时(0.38s)较长;下栏着地阶段着地角(77.68°)偏小,脚尖着地时刻膝关节角(171.49°)偏小,垂直支撑状态时膝关节角(174.02°)偏小,蹬地角(62.49°)偏大,躯干前倾角(8.99°)偏大,阶段用时(0.113s)稍长。2)表面肌电系统测试结论:男子110m栏运动员赵棚川所测肌肉在各阶段均参与了工作,从肌肉贡献度百分比可知:阔筋膜张肌(25.37%)、股二头肌(22.51%)、臀大肌(16.61%)、胫骨前肌(14.90%)为起跨攻栏阶段主要发力肌肉,股直肌(10.34%)、腓肠肌(11.26%)作用相对较小;阔筋膜张肌(22.92%)、股直肌(19.02%)为腾空上栏部分主要发力肌肉,臀大肌(17.28%)、股二头肌(16.57%)、腓肠肌(11.27%)、胫骨前肌(12.95%)作用相对较小;臀大肌(28.06%)、股二头肌(22.07%)、腓肠肌(14.99%)为腾空下栏部分主要发力肌肉,阔筋膜张肌(13.33%)、股直肌(11.83%)和胫骨前肌(9.71%)作用相对较小;臀大肌(25.19%)、股二头肌(22.10%)、腓肠肌(18.96%)为下栏着地阶段主要发力肌肉,阔筋膜张肌(12.83%)、股直肌(11.45%)和胫骨前肌(9.46%)作用相对较小。3)下栏着地阶段动力学结论:左脚着地过程垂直分力Fz曲线呈现先增大,后减小,随后又逐渐增大达到峰值,后又缓慢减小的趋势,动力F-t曲线表现为双峰曲线,说明左脚脚尖着地经过第一个峰值后的缓冲立即就转入了蹬伸;Fx在正数方向也成此规律,但蹬伸的负峰值绝对数(1266.75N)没有正峰值(1759.25N)大;Fy峰值和积分面积基本在正数方面,说明运动员身体有点倾斜。
李连超[9](2017)在《青少年篮球运动队准备活动方案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竞技运动的快速发展,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也在不断完善和提高。运动训练的过程更为精细化,其中包含的每个环节都必须认真对待,不可或缺。准备活动作为运动训练过程的首要部分,虽然其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所占比例不大,但是其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因为训练或竞赛前的准备活动如果做得充分、合理和科学,除了能够较好地调动身体各器官和系统的机能,有效避免运动损伤外,还能尽快使运动员进入状态,做到与训练或比赛的衔接和转化,更好地提高训练或竞赛效率。然而通过走访及实地观察发现,目前我国大多数青少年篮球运动队的准备活动现状不容乐观,其准备活动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造成训练和比赛中出现损伤的运动员较多。鉴于此,本研究主要从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队入手,首先在对各个运动队准备活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查阅资料,专家访谈以及参照高水平运动队准备活动模式等作为参考依据,严格按照方案制定的程序和步骤,设计一套适合我国青少年运动队准备活动的方案,并进行个案验证,以为各队教练员制定准备活动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研究,得出的结果与结论如下:(1)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对准备活动的认知不全面,在生理学层面的作用机制知之甚少;部分运动员对于准备活动对自身状态影响存在模糊认识;76.6%的运动员对各自队中目前准备活动的安排满意,23.4%的运动员认为热身效果欠佳。(2)我国青少年篮球教练员对准备活动对运动员心理状态调节作用的认知欠缺;对准备活动方案制定的整体性认识不够全面;87.5%的教练员对各队目前准备活动安排的满意度不高,认为其所在篮球队目前的准备活动方案需要改进。(3)中国青少年篮球准备活动现状:队伍在组织形式上采用集体练习的形式为主;部分篮球队准备活动方法和手段还是采用传统准备活动模式,专项准备活动方法较单一;在准备活动的时间安排上不尽科学合理;教练员只是通过出汗程度来判定准备活动的强度。(4)青少年篮球运动队准备活动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篮球运动功能特点;青少年身心生长发育特点;建立一套正确的身体动作模式,有效避免运动损伤;提高机体温度;调动身体各器官系统机能;为训练和比赛做好衔接和转化。(5)青少年篮球运动队准备活动方案设计的原则:训练前应遵循实效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规范性原则、专项性原则、区别对待原则;赛前应遵循专项性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全面发展原则、比赛需要原则。(6)青少年篮球运动队准备活动方案设计的内容:训练前准备活动分为一般准备活动和专项准备活动两部分。一般准备活动主要包括软组织激活、多方向跑动、动态拉伸、肌肉激活、动作技能组合和神经激活环节;专项准备活动则根据当次课的训练内容设计相应的基本技术练习;运动强度的平均心率以140—160次/分为宜,最高心率强度不宜超过180次/分;整体时间一般控制在25-45分钟,其中一般准备活动的时间控制在15-25分钟,专项准备活动的时间为10-20分钟;一般准备活动应采用集体练习的形式,专项准备活动可分组也可个人练习。赛前准备活动也分为一般准备活动和专项准备活动两部分。一般准备活动包括多方向跑动、动态拉伸或球操拉伸、肌肉激活、动作技能整合与神经激活练习环节;专项准备活动包括集中注意力练习、表现团队精神练习、弘扬个性、激发团队激情练习、调整恢复体能与心态以及稳定情绪练习四个环节。最大强度安排在准备活动结束前3-5分钟,平均心率以160—180次/分为宜,最高心率不宜超过180次/分;赛前一般准备活动的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专项准备活动的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除集体练习的组织形式外亦可分组练习。(7)青少年篮球运动队准备活动方案的个案实施:训练前准备活动方案实践(FMS)检验结果:实验组实验前后,深蹲、主动直膝抬腿两项为显着性差异(P<0.05),跨栏架步、直线弓箭步、躯干稳定俯卧撑、躯干旋转稳定性四项为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深蹲、跨栏架步、直线弓箭步、主动直膝抬腿四项得分增加幅度呈现显着性差异(P<0.05),躯干稳定俯卧撑和躯干旋转稳定性两项得分增长幅度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训练前准备活动方案设计具有一定的有效性。赛前准备活动方案检验结果:实验组实验前后除罚球命中率、防守篮板、抢断三项外其余各项都具有显着性差异,其中二分命中率为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得分、三分命中率、助攻、前场篮板、失误、犯规六项数据上呈现显着性差异(P<0.05),两分命中率呈现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结果表明,赛前准备活动方案设计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姜燕华[10](2016)在《论提高女子运动员100米栏过栏速度的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女子100米跨栏跑的跨栏步过栏速度的快慢、技术的好坏对整个跨栏技术与成绩影响甚大。100米跨栏跑要求栏间跑频率快、过栏速度快、栏间三步的步长分配合理、趋于均匀化、高重心地跑,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跑程的重心运动轨迹接近平直,才能实现过栏与栏间跑的连贯性。因此研究跨栏步技术,特别是加强过栏速度的研究,运用合理的方法改进技术,提高运动员过栏速度对提高女子跨栏成绩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二、论提高现代跨栏成绩的关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提高现代跨栏成绩的关键(论文提纲范文)
(1)建国七十年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材编写特征与展望 ——以“人教版”为线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基础教育 |
2.1.2 教材 |
2.1.3 教科书 |
2.1.4 体育教材 |
2.2 体育教材的相关研究 |
2.2.1 体育教材在体育史专着、专题中的研究 |
2.2.2 体育教材编写研究 |
2.2.3 体育教材演变历史分期研究 |
2.2.4 体育教材教学内容的研究 |
2.2.5 体育教材的使用情况研究 |
2.3 相关研究的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数理统计法 |
3.2.3 访谈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德尔菲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建国以来人教版初中、小学体育教材的编写特征分析 |
4.1.1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指导思想的特征 |
4.1.2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选编原则的特征 |
4.1.3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内容的特征 |
4.1.4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编写的框架结构特征 |
4.1.5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中学习评价的编写特征 |
4.2 现阶段体育教材使用情况以及满意度调查 |
4.2.1 教师使用体育教材的情况及满意度调查 |
4.2.2 学生使用体育教材的情况及满意度调查 |
4.3 教材编写与师生实际使用之间的矛盾冲突 |
4.3.1 以“学生为主体”的编写思想并未得到师生的认可 |
4.3.2 教材内容的选编并未得到师生的认同 |
4.3.3 教材编写框架及其内容不能满足师生的需要 |
4.3.4 教材中的评价方式教师并未采纳 |
5 教材编写的展望 |
5.1 体育教材编写思想应更深层次地融入以学生为主体 |
5.2 体育教材内容的编写应与现阶段实际情况相契合 |
5.3 体育教材理论知识内容应与德育、技术技能相结合 |
5.4 体育教材应注重内容及框架结构的多样化 |
5.5 体育教材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提高体育教材实用性 |
5.6 小学体育教材学生用书的编写,实现纸质动画与视频动画学习相结合 |
6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教师问卷 |
附录2:学生问卷 |
附录3:专家访谈 |
附录4:教师访谈 |
附录5:学生访谈 |
附件6:编写趋势专家调查表(第一轮) |
附件7:编写趋势专家调查表(第二轮) |
附录8:开放式编码 |
附录9:相关支撑材料 |
致谢 |
(3)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 |
(二)体育课程目标达成的规律探寻 |
(三)体育课程西化危机的文化化解 |
(四)民间游戏丰富内涵的价值回归 |
(五)文化记忆课程开发的自觉选择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民间体育游戏 |
(二)儿童 |
(三)课程表达 |
四、理论基础 |
(一)认知发展理论 |
(二)课程组织理论 |
(三)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转化理论 |
五、研究价值与意义 |
(一)理论价值 |
(二)现实意义 |
六、研究方法和框架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访谈法 |
(三)实地考察法 |
(四)问卷调查法 |
第一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历史演进轨迹 |
一、体育游戏的起源假说 |
(一)宗教仪式起源说 |
(二)军事战争起源说 |
(三)生存劳动起源说 |
(四)角色模仿起源说 |
二、古代儿童体育游戏的社会教化功能 |
(一)伦理秩序的规范 |
(二)社会行为的体验 |
(三)劳动经验的传授 |
(四)集体意识的培养 |
三、近代儿童体育游戏的变革与维新 |
(一)晚清时期儿童体育游戏的变革 |
(二)民国时期儿童体育游戏的发展 |
(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儿童游戏观 |
第二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价值 |
一、当代学校体育课程改造的示范 |
(一)平衡日益西化的课程价值取向 |
(二)厚植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底色 |
(三)释放学校体育课程的潜在活力 |
二、体育课程立德树人功能的凸显 |
(一)在身心体验中享受运动乐趣 |
(二)在自主锻炼中增强身体素质 |
(三)在群体交往中完善健全人格 |
(四)在积极求胜中培养道德意志 |
第三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现状 |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调研的设计 |
(一)调研对象 |
(二)调研工具 |
(三)分析工具 |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问题诊断 |
(一)课程表达的总体概况 |
(二)课程表达的成效与经验 |
(三)课程表达的瓶颈与局限 |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困境表现 |
(一)课程表达的目标失联 |
(二)课程表达的内容失语 |
(三)课程表达的方法失策 |
(四)课程表达的评价失措 |
第四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设计 |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程序规则 |
(一)层级与过程:课程表达的靶向调整 |
(二)嵌入与整合:课程表达的进路选择 |
(三)展示与竞技:课程表达的要素呈现 |
(四)目标与结果:课程表达的评价再构 |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功能定位 |
(一)儿童价值观念的正向引领 |
(二)儿童运动能力的自主提升 |
(三)儿童身心习惯的正确养成 |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载体 |
(一)教材教具:内容载体 |
(二)课堂教学:形式载体 |
(三)校运动会:拓展载体 |
第五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案例 |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类型划分 |
(一)身体素质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
(二)运动能力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
(三)文化素养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案例呈现 |
(一)翻山头与送军粮:灵敏素质的发展 |
(二)蹦房子与跳大绳:运动能力的强化 |
(三)赛龙舟与蝶穿花:文化素养的涵育 |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效果反馈 |
(一)有质量的体育课:专家评价与建议 |
(二)有内涵的体育课:教师自评与反思 |
(三)有意思的体育课:学生评价与期待 |
第六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环境 |
一、顶层制度支持:着力民间体育游戏落地课堂的政策引导 |
(一)顺应时代的课程建设导向 |
(二)因地制宜的特色政策保障 |
二、学校组织支持:创设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学校文化 |
(一)学科统整视域下的教学软环境营造 |
(二)体育教师“游戏认知与素养”的提升 |
三、家庭活动支持:构建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家校联动 |
(一)游戏育人职责在家庭中的落实 |
(二)体育游戏、师徒模式与亲子关系的加固 |
四、社区空间支持:促进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场域延伸 |
(一)“全民健身”对社区儿童体育游戏的接纳 |
(二)社区空间与儿童体育游戏的课外拓展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不同教学策略对高校女生健美操成套动作习得效果实验研究 ——以复旦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教学策略 |
2.1.2 健美操教学策略 |
2.1.3 健美操 |
2.1.4 健美操成套动作 |
2.1.5 动作习得效果 |
2.1.6 动作习得的理论基础 |
2.2 教学策略相关研究 |
2.2.1 教学策略在体育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2.2.2 教学策略在健美操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2.3 动作习得相关研究 |
2.4 健美操成套动作相关研究 |
2.4.1 健美操成套动作研究现状 |
2.4.2 健美操成套动作习得阶段研究现状 |
2.4.3 健美操成套动作习得学生困难体验研究现状 |
2.5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实验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动作认知阶段不同教学策略对动作习得促进效果对比分析 |
4.1.1 不同教学策略对新授动作再认能力促进效果对比分析 |
4.1.2 不同教学策略对新授动作复述数量能力促进效果对比分析 |
4.1.3 不同教学策略对新授动作复述规格能力促进效果对比分析 |
4.2 动作形成阶段不同教学策略动作习得促进效果对比分析 |
4.2.1 不同教学策略学生健美操规定套路完成达标合格率对比分析 |
4.2.2 不同教学策略学生健美操规定套路技能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
4.2.3 不同教学策略学生健美操规定套路完成质量对比分析 |
4.3 动作保持阶段不同教学策略动作习得促进效果对比分析 |
4.3.1 不同教学策略健美操规定套路延时测试达标合格率对比分析 |
4.3.2 不同教学策略健美操规定套路延时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
4.4 健美操成套动作教学策略应用学生反馈分析 |
4.4.1 不同教学策略对动作习得帮助效果学生反馈分析 |
4.4.2 不同教学策略对兴趣提升帮助效果学生反馈分析 |
4.4.3 不同教学策略健美操选修课满意度学生反馈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一:专家访谈提纲 |
附件二:专家效度检验表 |
附件三:调查问卷 |
附件四:教学进度安排表 |
附件五:健美操评分标准 |
附件六:健美操随堂考试标准 |
附件七:教学实验现场照片 |
(5)我国优秀110米栏运动员跨栏技术的运动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110米栏技术的发展趋势演变 |
2.2 国内外关于110米栏的研究现状 |
2.2.1 对110米栏全程速度及时间特征的研究 |
2.2.2 对110米栏动作技术的相关研究 |
2.2.3 对110米栏节奏特征的研究 |
2.2.4 小结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录像分析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比较分析法 |
3.3 关于110米栏运动学特征指标的界定 |
3.3.1 跨栏跑的时间特征指标 |
3.3.2 跨栏跑的距离、高度指标 |
3.3.3 跨栏跑的角度特征指标 |
3.3.4 跨栏跑的速度特征指标 |
3.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110米栏运动员时间特征分析 |
4.1.1 全程分栏时间特征的分析 |
4.1.2 过栏腾空时间特征的分析 |
4.1.3 跨栏步的时间特征分析 |
4.1.4 栏间3 步的时间特征分析 |
4.1.5 栏间跑支撑总时间与腾空总时间的特征分析 |
4.1.6 起跑至第一栏和下第十栏至终点的时间特征分析 |
4.1.7 运动员各复合阶段时间节奏的特征分析 |
4.2 运动员全程速度特征分析 |
4.2.1 运动员全程分栏速度特征分析 |
4.2.2 保持较快栏间速度的特征分析 |
4.3 运动员跨栏步技术特征的分析 |
4.3.1 确定本研究第5 栏、第10 栏跨栏步技术的主要依据 |
4.3.2 栏前1 步与栏后1 步的节奏特征分析 |
4.3.3 第5 栏、第10 栏跨栏步的特征分析 |
4.3.4 起跨攻栏阶段的运动学特征分析 |
4.3.5 腾空阶段的运动学特征分析 |
4.3.6 着地阶段的运动学特征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竞赛教学法在高中男生跨栏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跨栏的技术研究现状 |
1.3.2 跨栏教学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3 竞赛法的含义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实验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教学实验 |
3.1 实验时间 |
3.2 实验地点 |
3.3 实验器材 |
3.4 实验对象 |
3.5 实验控制 |
3.6 竞赛教学法在高中男生跨栏跑教学中的应用的设计原则 |
3.6.1 根据跨栏技术结构特征和竞赛相结合的原则 |
3.6.2 依据竞赛特征设计出的手段尽量与专项技术动作保持一致的原则 |
3.7 实验组竞赛教学法的主要内容和教学安排 |
3.7.1 实验组竞赛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
3.7.2 实验组跨栏教学的课程安排 |
3.8 对照组的课程安排 |
3.9 考核办法 |
3.9.1 技术评定 |
3.9.2 成绩达标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学生的基本情况的测试与分析 |
4.1.1 身体素质测评情况分析 |
4.1.2 实验前两组学生自信心及学习兴趣的测验结果 |
4.2 实验后测验结果与分析 |
4.2.1 实验后身体素质测评情况分析 |
4.2.2 实验后自信心测评情况分析 |
4.2.3 实验后跨栏学习兴趣情况分析 |
4.2.4 实验后跨栏达标与技评情况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附录 4 |
附录 5 |
致谢 |
(7)农村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叙事研究 ——基于河南省D县的个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教师职业认同 |
1.3.3 国内研究现状 |
1.3.4 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现状 |
1.3.5 国内研究现状 |
1.3.6 农村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现状 |
1.3.7 叙事研究的述要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半结构化访谈法 |
2.2.3 实地观察法 |
2.3 确保效实度方法 |
2.3.1 研究条件的控制 |
2.3.2 研究人员的控制 |
2.3.3 第三方的控制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被访农村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故事 |
3.1.1 被访教师所在单位的基本情况 |
3.1.2 A老师的职业认同故事 |
3.1.3 B老师的职业认同故事 |
3.1.4 C老师的职业认同故事 |
3.1.5 E老师的职业认同故事 |
3.1.6 F老师的职业认同故事 |
3.1.7 G老师的职业认同故事 |
3.2 结构化理论视角下6位教师的关键事件对职业认同的影响 |
3.2.1 A教师:反思能动唤起被现实磨灭者的心 |
3.2.2 B教师:敏锐的反思触角、退缩的实践行动 |
3.2.3 C教师:不断往返结构-能动,修正调整职业认同 |
3.2.4 E教师:反思能动在顺服结构的新手生涯中逐渐觉醒、出发 |
3.2.5 F教师:职业认同建构在成熟往返结构-能动的自我反思计划中 |
3.2.6 G教师:在行政需求的有限空间中瞥见反思能动 |
3.3 影响农村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 |
3.3.1 个体因素 |
3.3.2 社会因素 |
3.3.3 教育结构因素 |
3.4 促进农村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提升策略 |
3.4.1 相关部门加大对农村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 |
3.4.2 农村体育教师优化自身素质 |
3.4.3 合理统筹农村体育教师岗位的编制 |
3.4.4 解决农村体育教师晋职称难的问题 |
4 结论 |
5 研究反思与存在的不足 |
5.1 研究反思 |
5.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被访者基本信息 |
附录 B 半结构式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男子110m栏运动员赵棚川过栏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思路图 |
2 文献综述 |
2.1 男子110m栏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
2.2 男子110m栏运动技术的演变 |
2.3 男子110m栏世界纪录的演变 |
2.4 国内外对男子110m栏跨栏技术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三维录像解析法 |
3.2.4 表面肌电测试 |
3.2.5 三维测力系统 |
3.2.6 数理统计法 |
3.3 实验设计与流程 |
3.3.1 实验设计 |
3.3.2 实验流程 |
3.3.3 实验注意事项 |
4 研究结果 |
4.1 过栏技术相关时刻定义及阶段划分 |
4.1.1 对男子110m运动员赵棚川过栏技术的时刻定义 |
4.1.2 对男子110m运动员赵棚川过栏技术的阶段划分 |
4.1.3 对男子110m运动员赵棚川过栏技术的运动学相关参数定义 |
4.2 过栏技术的运动学参数分析 |
4.2.1 起跨攻栏阶段运动学参数分析 |
4.2.2 腾空过栏阶段运动学分析 |
4.2.3 下栏着地阶段运动学分析 |
4.3 过栏技术的表面肌电特征分析 |
4.3.1 起跨攻栏阶段表面肌电特征分析 |
4.3.2 腾空过栏阶段表面肌电特征分析 |
4.3.3 下栏着地阶段表面肌电特征分析 |
4.4 下栏着地阶段的动力学特征分析 |
5 研究结论 |
5.1 过栏技术动作的运动学结论 |
5.1.1 起跨攻栏阶段运动学结论 |
5.1.2 腾空过栏阶段运动学结论 |
5.1.3 下栏着地阶段运动学结论 |
5.2 过栏技术的动作表面肌电结论 |
5.2.1 起跨攻栏阶段表面肌电结论 |
5.2.2 腾空过栏阶段表面肌电结论 |
5.2.3 下栏着地阶段表面肌电结论 |
5.3 下栏着地阶段的动力学结论 |
6 建议 |
6.1 起跨攻栏阶段建议 |
6.2 腾空过栏阶段建议 |
6.3 下栏着地阶段建议 |
7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青少年篮球运动队准备活动方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准备活动相关概念界定 |
1.1.1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 |
1.1.2 准备活动 |
1.2 准备活动的相关研究 |
1.2.1 准备活动的生理功能研究 |
1.2.2 准备活动的类型研究 |
1.3 运动员准备活动的相关研究 |
1.3.1 运动员准备活动方法与手段的研究 |
1.3.2 运动员准备活动组织形式的研究 |
1.4 篮球运动员准备活动的相关研究 |
1.4.1 篮球运动员训练前准备活动的研究 |
1.4.2 篮球运动员赛前准备活动的研究 |
1.5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准备活动的相关研究 |
1.5.1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身心发育特点的相关研究 |
1.5.2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准备活动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实地观察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专家访谈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2.6 逻辑分析法 |
2.2.7 个案研究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对准备活动认知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1 运动员对训练前和赛前准备活动作用的认知 |
3.1.2 运动员对准备活动内容的认知 |
3.1.3 运动员对准备活动对自身状态影响的认知 |
3.1.4 运动员对该队目前准备活动安排的满意度 |
3.2 我国青少年篮球教练员对准备活动认知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3.2.1 教练员对准备活动作用的认知 |
3.2.2 教练员对准备活动制定原则的认知 |
3.2.3 教练员对该队目前准备活动安排的满意度 |
3.3 我国青少年篮球队准备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3.3.1 准备活动的模式现状调查与分析 |
3.3.2 准备活动的组织形式现状调查与分析 |
3.3.3 准备活动的方法与手段现状调查与分析 |
3.3.4 准备活动的时间现状调查与分析 |
3.3.5 准备活动的强度现状调查与分析 |
3.4 青少年篮球运动队准备活动的方案设计 |
3.4.1 训练前准备活动方案设计 |
3.4.2 赛前准备活动方案设计 |
3.4.3 准备活动方案内容的专家评审 |
3.5 青少年篮球运动队准备活动方案的个案实施 |
3.5.1 实验目的 |
3.5.2 实验时间与地点 |
3.5.3 测试指标与方法 |
3.5.4 实验对象及分组 |
3.5.5 干预因素 |
3.5.6 实验控制 |
3.5.7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10)论提高女子运动员100米栏过栏速度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跨栏步技术 |
二、提高和改进跨栏步技术的方法 |
三、起跨腿、摆动腿专项力量练习 |
1. 起跨腿小腿系沙袋过栏练习 |
2. 拉橡皮带做起跨腿提拉练习 |
3. 拉橡皮带做摆动腿练习 |
4. 摆动腿小腿系沙袋做攻栏练习 |
5. 拉橡皮带做快速抬腿练习 |
四、提高起跨腿和摆动腿结合练习 |
1. 高抬腿跑中过栏练习 |
2. 行进间过栏练习 |
3. 一步过栏练习 |
4. 三步过栏练习 |
五、结论 |
1.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通过访问有关田径运动教学的网站。 |
2. 提高女子运动员100栏过栏速度的,必须克服栏上的身体重心起伏大,栏上的剪绞动作速度和力量效果差,腾空时间偏长,下栏点远,摆动腿的下栏着地角度小,上肢的摆臂技术偏差,上下肢的配合不够协调等技术问题。 |
3. 提高跨栏步过栏速度必须加强起跨腿与摆动腿的力量训练,特别是爆发力量的训练,保证在快速跑动中能更快地做出有效的跨栏步技术。 |
4. 跨栏技术的核心是跨栏步,掌握合理的跨栏步技术,特别是快速的过栏技术是提高技术的关键。 |
5. 跨栏运动是跨栏与跑结合的运动,为了加强跨栏的跑跨结合,必须加强栏前快速的攻摆,以及快速的过栏技术,使栏间和栏上的衔接合理,让跨栏真正变成跑栏。 |
6. 正确技术的形成必须通过千百次的磨炼才能达到完善,所以坚持练习,特别是加强大量的专项模仿练习,可以使运动员在技术提高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和不失去连续性。 |
四、论提高现代跨栏成绩的关键(论文参考文献)
- [1]建国七十年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材编写特征与展望 ——以“人教版”为线索[D]. 杨胡灵.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波速球训练对改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核心稳定性的实验研究[D]. 王梦驰. 武汉体育学院, 2021
- [3]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D]. 韩文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不同教学策略对高校女生健美操成套动作习得效果实验研究 ——以复旦大学为例[D]. 张欢欢.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5]我国优秀110米栏运动员跨栏技术的运动学特征研究[D]. 蔡勇.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8)
- [6]竞赛教学法在高中男生跨栏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陈文娜. 武汉体育学院, 2018(01)
- [7]农村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叙事研究 ——基于河南省D县的个案分析[D]. 刘博文. 河南大学, 2018(01)
- [8]男子110m栏运动员赵棚川过栏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D]. 李俊茗. 成都体育学院, 2018(12)
- [9]青少年篮球运动队准备活动方案设计研究[D]. 李连超. 河北师范大学, 2017(10)
- [10]论提高女子运动员100米栏过栏速度的方法[J]. 姜燕华. 新课程(中学),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