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房地产:内地住房消费蓄势待发(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奇[1](2020)在《邮储银行H省分行零售信贷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邮储银行H省分行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省级分支机构,作为中国最年轻的国有大型零售商业银行,邮储银行H省分行在H省普惠金融零售业务领域发挥着应有作用。自2008年成立以来,邮储银行H省分行坚守零售战略,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社区的定位,长期深耕零售信贷市场,业务余额和市场占有率列农合机构和城商行合计数据之后,位居全省第三位,列全国性法人机构第一位,市场占有率增长列全省第一位。但随着零售信贷领域竞争的加剧,市场营销能力偏弱、人力资源仍不健全、存量贷款质量有较大压力、产品缺乏竞争力、业务效率仍有欠缺等劣势明显暴露,影响邮储银行H省分行零售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上述背景,以邮储银行H省分行零售信贷竞争战略为研究对象,结合零售信贷业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状态,对银行内外部的环境、资源、能力和影响因素等重新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保障零售信贷业务竞争战略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对促进邮储银行H省分行提升零售信贷业务发展能力,保障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解决邮储银行H省分行零售信贷业务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本文从3个方面进行探索,为其提供竞争战略建议:(1)利用文献分析方法,通过概念界定、理论阐述、分析工具介绍等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使用PEST模型、波特五力模型对邮储银行H省分行零售信贷业务竞争的内外部环境及条件进行剖析。(3)运用SWOT分析模型对邮储银行H省分行优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进行细致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竞争战略的意见和建议。结合本文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针对研究对象得出如下结论。首先,从银行业发展周期上看,目前银行业已经进入成熟期,银行业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转型发展,也进入转型升级阶段。其次,作为分支行组织架构下的省级机构,邮储银H省分行需践行总行普惠金融竞争战略。再次,作为金融机构中的后进者,邮储银行以零售信贷业务为切入点,需要不同的竞争策略以达到持续发展目标。基于以上情况,主要采取差异化的竞争战略。竞争战略事关企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竞争优势。本文以邮储银行H省分行零售信贷业务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回归零贷本源、完善组织架构、强化市场营销、加快转型发展、做好风险防控五大方面竞争实施战略,从绩效、人员、文化、制度和科技开发五个方面提出主要保障措施,进一步充实了零售信贷业务研究对象,丰富了发展方法,对邮储银行零售信贷业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能够为国有大行乃至其他商业银行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齐婧[2](2020)在《长租公寓利用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融资研究 ——以朗诗寓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人口居住的流动性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日益增加,而房价攀升所产生的社会经济问题仍然显着,因此建立合理的租赁市场愈发迫切。这种现实背景下,入住便捷、物业完善、环境更优、品质更佳的长租公寓应运而生,且迅速受到大众青睐。但是随着长租公寓行业的发展,相关市场的不完善日渐凸显,行业中的风险敞口也逐步被撕开。2019年以来,长租公寓频频“暴雷”,屡遭资金链危机困扰,租客们利益受损,大众们质疑不断,这都给长租公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为解决长租公寓资金流困境,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简称REITs)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长租公寓融资的重要方式,为解决长租公寓融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了更准确地了解目前我国长租公寓利用REITs的融资情况、提出具体的可供借鉴的有效结论,本文详细分析我国REITs发展现状以及长租公寓行业特征,探讨长租公寓REITs融资方式的操作流程、运作模式、融资效果及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以期对整个行业拓宽融资渠道、克服现有困境提供思路,并对推进我国REITs发展完善提供借鉴。本文以案例分析为研究方法,选取朗诗寓进行研究。该案例发行规模大,融资方式创新,且与平安不动产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具有代表性。本文首先介绍了朗诗寓的大致情况,然后对其利用REITs融资的整体过程进行了概括,并分析了朗诗此次发行的REITs的运作特点。作为房地产资产化融资案例,朗诗REITs的结构设计有利于风险隔离,增信方式可行有效,底层资产可以为现金流提供保障。其次,该项目发行成功后,从发行公告、发行后朗诗寓的财务表现及市场对其的反应等来看,长租公寓发行REITs有利于企业绩效表现的提高、融资效率的提升以及财务风险的降低。但是,朗诗REITs也存在不足和问题,包括委托代理关系复杂、流动性弱、退出机制不完善、受物业资产影响大以及政策变动可能造成风险问题,这些都对朗诗寓此次融资带来了风险。通过对行业的分析,结合案例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一是长租公寓类企业利用REITs进行融资活动是可行且有效的。二是长租公寓类企业在利用REITs融资时,可以改善长租公寓类企业的经营绩效,且对企业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财务风险有积极效果。三是长租公寓REITs融资方式的发展还不完善,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所以在未来利用REITs进行融资时,还需要企业多加注意和防范。四是针对长租公寓在利用REITs融资问题上,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企业应当合理设计产品结构、有效完善配套机制、慎重选择入池资产、时刻关注市场动态并注意培养相关人才。
张小星[3](2019)在《“车站关联地区”视角下广州三大铁路客站地区空间发展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火车站与其周边地区相互关系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是既古老又新鲜的话题,原因要归结于铁路是最重要的陆路交通方式之一,一直深刻地影响、改变、重塑着世界的版图、空间、文化、经济等方方面面。铁路在中国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发展,尤其在新世纪进入高速铁路时代以来,中国已经引领了世界高速铁路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铺垫了坚实的基础。而火车站是铁路运输系统的重要枢纽和节点,也是城市与区域经由铁路相互连接的重要节点和界面,对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其周边地区的地域空间范围内更显突出,这正构成了火车站与其周边地区相互关系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的直接原因。新时期以来中国高铁客站地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更凸显了这一命题的战略性意义。在对现有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实证案例中的基本事实和现象以及“车站在地区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的主要线索,本文首先提出了“车站关联地区”的概念设想及研究视角,对其与“车站地区”概念原型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辨析并希望在实证分析中得以检验。研究提出了“车站关联地区”空间演化的实证研究分析思路及“车站关联地区”与“车站地区”空间开发的规范研究分析思路。据此以广州“三站”地区案例为对象展开讨论。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是对论文研究的意义、内容、方法和相关概念进行阐述。第二章铁路与城市互动影响下的广州“三站”,从铁路与城市互动、演变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广州“三站”的选址是铁路与城市双方协调、博弈的结果,以及“三站”成为城市功能布局、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支点及重要引导因素。第三章广州站关联地区的空间演化及其内在机制分析,在界定“广州站关联地区”空间范围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关联地区”土地利用的演变、功能业态的主要特征及空间形态的演变,并解析了“关联地区”空间演化的内在机制。第四章广州东站关联地区的空间演化及其内在机制分析,与第三章的分析方法类似,本章亦在界定“广州东站关联地区”空间范围的基础上,实证分析其土地利用的演变、功能业态的主要特征及空间形态的演变,并解析其空间演化的内在机制。第五章广州南站新城空间开发的现状及其发展建议,在广州“两站”关联地区案例以及国内外高铁客站地区案例经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广州南站新城”及“广州南站关联地区”空间发展的机遇、挑战分析,以此展望地区未来的发展。第六章车站地区空间发展的格局、过程与机制解析,在广州“三站”地区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解析了车站地区空间发展的格局、过程及其机制,即车站角色的演变、空间的演变、要素驱动的作用机理及“站-城”关系的本质。本文是基于广州“三站”地区案例的个案研究,在实证和规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相关研究的分析框架。同时以个案研究为基础,结合国内外案例尤其是与相关经典理论模型的比较分析,从而探讨车站地区问题的个性与共性。分析结果显示“车站关联地区”的研究视角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相关结论也将为“车站地区”的城市更新以及空间开发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同时也可以引发我们更好地审视“车站”与“城市”相互关系的再思考。
冯晖[4](2016)在《浅析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在我国的发展》文中研究指明采用银行贷款的方式进行融资一直是我国房地产业主要的融资方式,很容易导致金融泡沫转嫁给商业银行。目前,房地产业迫切需要银行外的融资方式,以解决其外部融资方式单一和融资难问题。文章分析认为,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赵建华[5](2014)在《农业多元价值导向下郑州城郊宜农社区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大城市郊区非农化发展倾向明显,农业的价值受到忽视和质疑,城乡空间呈现简单趋同化趋势。本研究从农业多元价值视角出发探求大城市郊区农业与空间融合发展的路径,这对于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以郑州市为例,首先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郑州城郊村空间演变和价值转变的阶段特征,梳理了非农化趋势下城郊村空间发展出现的新问题,指出“重形态,轻产业”是城郊农业价值流失的主要原因。当前乡村衰落、食物安全和生态污染等问题使人们重新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在现代农业多功能发展趋势下,以土地为核心资源的农业和乡村环境能产生经济、生态、社会等多方面的价值。农业多元价值的实现,能够构建一个与城市发展互补的生产、生活、生态交融的新型城郊空间。本文通过对郑州农业发展优势的钻石模型分析,指出由于过于追求农业的经济价值,农业的生态、文化、景观等服务价值变得越来越稀缺。借鉴西方农业城市主义理论,本文指出构建城郊宜农社区是农业多元价值实现的理想途径。宜农社区是指以农业及相关产业为主导新型社区类型,由主导型社区和一般型社区组成,具有宜农的空间形态、绿色的设施支撑、和谐的社会关系、合理的空间规模4个层次的内涵特征。宜农社区的发展不仅能够为当地提供食物,缩短食物里程,还可以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延续与传承地域文化,优化城郊空间形态,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为了深入剖析郑州城郊农业转型与空间重构的问题,本文根据城郊地区地形地貌、农田、林地、水系等农业资源分布,绘制了农业发展机会地图,分析适宜农业发展的空间范围。并据此将郑州城郊地区划定为西南丘陵片区、北部沿黄片区、东南平原地区3个宜农片区。然后,运用AHP分析法建立宜农社区发展潜力评估体系,对片区内农业发展潜力大的村庄从经济、生态、社会价值方面进行系统评价,判断主导型社区,并以此为核心合理规划布局宜农社区单元。不同片区多样化的发展路径是农业多元价值充分实现的保障。论文对3个宜农片区的各自发展状况及特征进行了重点剖析与探究。从“农业——价值”层面揭示价值流失的原因,提炼出价值再生的机制;从“社会——空间”层面分析不同片区社会空间的变化状况,探索空间发展的措施及建议。具体结论是:西南丘陵片区林壑尤美,休闲农业发展基础较好,整体处于蓄势待发状态,适宜以社会价值激发农业多元价值的实现,引导宜农社区空间融合发展;北部沿黄片区是郑州市北部生态屏障,凭借“山、河、林、田”的黄河生态资源优势,适宜引导产业互补与空间协同发展,以生态价值带动农业多元价值的叠加实现;东南平原片区传统农业优势突出,未来依托郑汴一体化和航空港区域发展优势,以农业博览交易、商贸物流带动农业产业化,强化农业竞争力,激发经济价值的充分实现,实现空间集聚发展。最后,论文对快速城镇化过程中郑州城郊村向宜农社区转型的现实困境进行了反思,归纳出郑州城郊地区价值重组的动力机制及宜农社区的规划策略。从市场服务、经营主体、社区运作、制度补贴等方面提出实现城郊地区价值最优的操作策略和保障机制。最终,构建一个以“宜农社区”为单元的网络化城乡空间发展体系,实现有差别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陈娜[6](2012)在《媒介表达:一元国家意志VS.多元社会诉求 ——《人民日报》房地产报道个案研究(1998-2008)》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在经历着由体制变革所带来的总体性社会结构向分化性社会结构的转变,具体说来,主要包括社会资源的分化、社会阶层的分化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分化三个方面。而这一变化,直接给中国的新闻媒体带来了紧迫而突出的时代新使命。鉴于媒体的双重属性——即意识形态属性与商品属性,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媒体在不断趋于分化的社会形势前面临着两大不可偏废的重要任务:一是贯彻国家一元意志,维护社会稳定,以促进社会整合的实现;二是满足社会多元需求,适应社会分化趋势,以符合自身发展规律。这其中,意识形态属性要求媒体必须为国家和社会提供统一的社会价值目标与行动目标,而商品属性则意味着媒体必须面对、适应分化与多元的社会现实并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于是,一个显见的问题便在于,当国家的一元意志与社会的多元诉求都具备某种现实必须性的情况下,中国的媒介表达究竟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状貌?基于以上,本文试图从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两个层面来完成对转型中国多元利益主体媒介表达的现实观照。具体而言,一方面对大众媒介外在的呈现主体和话语空间进行分辨与定位,另一方面对大众媒介内在的表达规则与话语逻辑进行判断与反思。由此,本文以案例研究法和批判研究法作为主要研究路径,将多元利益主体呈现相对可观的房地产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以意识形态属性相对较强的《人民日报》作为研究样本,选取代表中国房地产产业化发展高潮期的1998年至2008年作为时间跨度来展开对上述问题的解答和研究。通过对房地产报道中以政府意志、资本意志、社会意志为代表的多元利益主体媒介表达的系统梳理,本文发现由现实社会中强势利益集团与弱势利益集团博弈而引起的利益失衡同样反映在了大众媒介的表达呈现之上,并且表现出强意志强表达、强意志弱表达以及弱意志强表达、弱意志弱表达的多重媒介表达形态。本文认为,从1998年至2008年这十一年间,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大众媒介多元利益表达经历了从以一元利益表达为主体向以一元利益表达为主导、多元利益表达为主体的外在话语空间和内在话语逻辑的转变,并最终呈现出的是一个“多元的释放”与“一元的坚守”并存的大众媒介利益表达格局。因此,本文在最后对于多元利益主体媒介表达的“抽象的规定性”提出了几点参照,即对于“利益多元”与“政治一体”之间的辩证关系,“一体多元”之下媒介表达在保持社会稳定与满足社会需求之间的“度”,以及应当将社会公正作为媒介表达的框选标尺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以期对当下多元利益表达的主体、机制和宗旨等现实状貌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和实践指导。
侯桢彬[7](2011)在《房地产企业金融业务的创新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由于全国许多城市房价高企,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用以调控房地产价格。受到这一因素影响,国内有不少房地产企业遇到了融资上的瓶颈。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样不能乱,应该如何突破瓶颈,解决资金难题,从而持续稳定发展,是本文特别针对房地产企业的金融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从房地产金融的概念入手,揭示了房地产与金融的关联。然后试图通过对美、日和东南亚等国家有关房地产金融经历的研究受到一些启示,并总结经验。接下来对国内房地产金融的现状,从体系和结构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国内目前的房地产金融体系还十分薄弱,有许多不足;而结构上仍以信贷为主,上市融资是一大趋势,其他则还缺少政策法规的保障和约束,多元化融资渠道才能给房地产带来生机。最后以融资和投资的两种角度分别阐述了对于房地产金融业务应该如何创新的认识,介绍了房地产抵押贷款、投资信托基金、私募基金以及夹层融资等房地产业在融资上的业务创新,还畅想了房地产企业突破传统,在能源、文化传媒和科技领域,甚至是动漫这类新型创意产业上进行投资,多元化发展的可行性,并举出实例。房地产金融不仅决定着房地产企业的命运,也同样关系到社会经济的运行和人们生活的质量。房地产金融创新,在今天比什么都重要。
洪黎明[8](2009)在《南昌市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房地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并且还带动了建筑、化工、家具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房地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居民、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共同关注的问题。但由于发展不够理性,连续多年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逐一的暴露出来。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是:从南昌的实际国情出发,深入分析南昌房地产业发展的状况,通过与国内外发达城市的成功经验对比,研究南昌房地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本文通过运用数量经济学、经济学等方法,对南昌市房地产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文章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阐述了研究南昌市房地产市场的背景及意义,并对国内外有关房地产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第二,阐述了有关房地产的理论及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第三、第四部分是对南昌房地产业现状的具体分析,主要分析了南昌房地产业发展阶段,通过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研究现阶段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主要是针对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措施,保证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国家针对房地产业如何可以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通过对比对南昌房地产业现状的具体分析,详细论述南昌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相关内容,得出相关结论,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以此来推进房地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房地产业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这是本文的创新点,亦是本文选题的动机所在,更是本文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潇琦[9](2008)在《生死劫下房地产企业如何谋变》文中研究指明如今的房地产企业正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曾经困扰房地产公司的"地荒"问题转为了"钱荒"。据业内人的估算,房地产业的资金缺口至少达到1万亿元。在新一轮调控新政和楼市低迷的双重压力下,银根紧缩,很难贷款;A股紧闭大门,上市和再融资几乎是道"南墙";楼市观望情绪持续,楼盘销售遇阻,资金回笼不畅。加上内地和香港股市动荡不安,市民投资愈发谨慎,不少公司赴港上市搁浅。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行业,不论是"大鳄"还是"小虾",都在疯狂地找钱。内外交困时,方显英雄本色。逆境思变,不少的房地产企业开始了积极行动。一些地产巨头改变了战略布局,把市场定位改为低端住宅,一些民企地产在迷茫时期提出了"改革与新思维",房地产业合纵与连横步伐加快。上帝在关上门的同时,也会打开窗。不管是上了市的企业,还是未上市的企业,在今年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可以尝试的融资途径有:海外上市;出海投资;借道引资;企业债发行拓宽直融渠道等。根据记者采访得到的消息,2008年下半年,投资者的信心和交易量均可能出现反弹。生死劫下,无论是精彩还是遗憾,都将载入房地产业的史册,成为永恒!
陈荣喜[10](2007)在《试议发展我国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文中提出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房地产业能否持续健康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作为一个资金高度密集型行业,其对于融资的依赖程度明显高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它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经过多年的探索,一个市场化的、基本适应国情的住房制度已经基本确立,同时也初步形成了以银行信贷为主的住房金融体系。但这个体系近几年开始显现出不能适应的迹象:房地产货款在银行货款中比重过高,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中约有50%来自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为了降低银行风险,出台了一系列压缩房地产信贷的政策法规,如2003年6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121号文件),对房地产银行信贷方面进行了限制,特别是其中对自有资金比例和信贷资格的限制,造成对房产信贷的紧缩,使大量开发商的资金链几乎断裂。传统的融资渠道已经很难满足房地产业的发展,房地产行业迫切需要银行外的融资渠道,以解决开发和经营的资金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寻找新的一条有充裕、稳定的资金来源的融资渠道对于融资困难重重的我国房地产企业来说尤为重要。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这种融资模式具备这种优势,这种融资模式就是本文探讨研究的主要内容。从国外的情况来看,没有REITs,就没有商业地产,超过60%的房地产投资是通过REITs实现的。REITs是专门从事房地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投资信托投资公司或集合信托投资计划。它起源于19世纪中叶在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设立的商业信托。近年来它在各国证券市场迅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至2005年末,美国共有200只REITs在纽约交易所、美国交易所或者纳斯达克上市,市值超过4750亿美元。而且近年来欧洲、亚洲、南美洲的一些国家都针对REITs制定专门的法律,推进REITs的发展。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的交易所都已有REITs上市,与普通股票一样交易。当前国内对REITs的介绍、分析主要是从它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在我国推广的可行性,必要性,障碍和运营模式来考虑,并最终提出建立本土REITs的对策建议。它们常常仅从REITs的宏观优势来论述建立本土REITs的必要性,很少从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困境,REITs的微观优势来论述建立本土REITs的必要性;没人通过分析房地产投资信托与REITs相比下的现实困境来说明房地产投资信托无法替代REITs,发展本土REITs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本文在对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困境,REITs的类型,优势,瓶颈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房地产投资信托与REITs相比下的现实困境为切入点说明发展本土REITs的必然趋势,并提出当前发展REITs的对策建议和发展准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的现实选择。本文的主要观点:1、我国的房地产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迅速发展,在未来的几年里仍将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商业银行发放房地产领域的贷款以来,我国房地产领域的融资基本上是以商业银行信贷为主。究其原因:中国企业整体融资体制历史演变的必然结果;其他的融资方式不畅通。2002年实行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以后,使房产企业的开发成本急剧提高,增加其资金压力。为了防止房地产市场的隐患最终转嫁给商业银行,2003年以来,金融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压缩房地产信贷规模,控制房地产信贷风险的政策法规,如《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12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调整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的通知》(13号文件)的出台,大大提高了房地产企业信贷的门槛。同时,央行也屡次提高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利率,压缩银行的可贷资金,增加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成本。受这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开发商资金链紧绷,融资需求急剧增加。土地管理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相继出台的各项措施提高了房地产行业的进入门槛,但遗憾的是这种“控制供给”的调控方式虽然部分地降低了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的风险,却不能有效抑制房价的增长。这是因为在我国房地产业长期独立于金融业之外,采用建筑业的方式进行调控和管理。政府用非市场化的手段去调控已经市场化的产品,自然是事倍功半。1998年住宅市场化后,房地产相当程度上作为投资甚至是投机标的,我必须充分意识到房地产的金融属性,建立规范的与之相适应的房地产金融体系,从房地产投入的各个要素着手来规范、管理房地产市场。特定资本可以引导房地产的有效供给,如引导房地产企业配合政府开发并持有廉租房,降低住宅的刚性需求;投资者可以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分享地产的利润,可以分流炒房等“虚假需求”。我们可以借助金融创新,在供需双管齐下的作用下,使房地产的需求回归到正常的水平,逐渐摆脱宏观调控政策与房价之间呈现的不良局面。解决我国房地产金融的结构性问题,建立完善的为房地产业服务的金融体系,已经刻不容缓。构建我国多元化的房地产金融已经成为我国房地产业界、金融业界乃至全社会日益关注的共同话题。近年来在政策逼空下催生出了灵活多样的房地产融资方式,REITs从后台走向前台,从理论探讨走向实务层面,成为房地产融资领域的热点。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和金融证券市场,需要REITs这样全民参与、全民利益共享的房地产金融制度安排。REITs作为一种国际化融资渠道和投资理财产品有其独到之处。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发展REITs除了优化其资本结构、增强资产的流动性的优势外还具有如下优势:加速回收资金;分享地产的升值;提升物业价值;保持商业房产的控制权;促进经营模式的转变;提高知名度;新增一种稳定的融资渠道,减轻对贷款的依赖和银根紧缩的影响。发展REITs对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产生的积极影响:有助于吸收越来越多的社会闲散资金,将短期性、灵活性的社会资金转变为长期性、稳定性的资本投资;有利于活跃房地产存量市场,提高房地产资产的流动性;有利于促进房地产业的产业升级(脱离简单的开发-销售模式);有利于完善房地产定价机制,抑制房地产泡沫;有利于完善房地产金融结构;分散金融系统风险,因为银行和市场对于风险的分担方式是不同的,银行对风险跨时分担比较有效,而市场跨空间风险分担能力比较强;增加了社会投资品种,拓宽资金投资渠道;作为具有金融机构特征的REITs,发挥着市场信用的作用,对银行信用是一个补充;加大对房地产的有效投资,极大地促进房地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专业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将提高房地产和房地产金融市场的经营效率。由于REITs的瓶颈(法律障碍、人才障碍、缺乏成熟的基础资产)难以解决,本土REITs难产,促使其替代品准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蓬勃发展。2、房地产投资信托很好地利用2003年6月央行“121文”给房地产金融造成的空缺,通过发挥信托制度和自身经营优势,一跃成为房地产金融领域的一匹黑马,并成为该领域的一个十分看好的融资工具。2005年,虽然受到《加强信托投资公司部分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212号文件)的影响,但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房地产投资信托在产品发行数量和资金规模上仍保持了信托产品中的第一位。房地产投资信托接近REITs,但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REITs相比仍有显着的区别。房地产投资信托与REITs相比下具有难以逾越的现实困境:200份的限制;高门槛;运营模式主要以贷款为主,与银行同业竞争;流通性较差;不能公开营销宣传;缺乏专业性;期限较短;不具有风险分散性;不可负债经营;双重征税。房地产投资信托无法替代REITs,发展本土REITs是一种必然的趋势。3、房地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我们必须从长远考虑,构建新的投资机构,运用新的投资模式和新的金融工具来拓宽房地产业的融资渠道,并提升房地产开发和运营的模式。从市场发展来看,我国的房地产金融创新仍停留在一个较低水平上,至今没有建立起一个稳定的房地产资本市场。为了解决房地产的融资难题,有必要择机推出具有共同基金性质的REITs。发展本土REITs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构建REITs资产池;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培养机构投资者;培养相关人才;优先发展抵押型的REITs和廉租房REITs;适时进行REITs的试点。我国以商业银行信贷为主的房地产融资格局在短期内是无法改变的。在REITs的制度和市场障碍没有解决之前,房地产企业融资可以采取银行信贷加房地产投资信托的方式。为有效服务于房地产业发展的需求,房地产投资信托应建立起科学、系统的风险控制机制,采取稳健、创新的经营理念,以追求长远、稳健的发展。
二、房地产:内地住房消费蓄势待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房地产:内地住房消费蓄势待发(论文提纲范文)
(1)邮储银行H省分行零售信贷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综述 |
2.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
2.1.1 战略管理简要回顾 |
2.1.2 竞争战略理论进展 |
2.1.3 战略分析工具 |
2.2 商业银行零售信贷业务竞争战略研究综述 |
2.2.1 国外商业银行零售信贷业务相关研究综述 |
2.2.2 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信贷业务竞争战略研究综述 |
第3章 邮储银行H省分行零售信贷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1.5 PEST分析小结 |
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五力模型) |
3.2.1 行业内现有企业间的竞争 |
3.2.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2.3 替代品提供者的威胁 |
3.2.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2.5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2.6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小结 |
3.3 外部因素评价分析 |
3.3.1 机会分析 |
3.3.2 威胁分析 |
3.3.3 EFE矩阵分析 |
第4章 邮储银行H省分行零售信贷业务内部环境分析 |
4.1 邮储银行H省分行概况及零售信贷业务经营情况 |
4.1.1 邮储银行H省分行概况 |
4.1.2 邮储银行H省分行零售信贷业务经营情况 |
4.2 企业资源分析 |
4.2.1 人力资源分析 |
4.2.2 产品资源分析 |
4.2.3 品牌资源分析 |
4.2.4 客户资源分析 |
4.2.5 渠道资源分析 |
4.2.6 科技资源分析 |
4.3 企业能力分析 |
4.3.1 营销能力分析 |
4.3.2 组织能力分析 |
4.3.3 财务能力分析 |
4.4 内部因素评价分析 |
4.4.1 优势分析 |
4.4.2 劣势分析 |
4.4.3 IFE矩阵分析 |
第5章 邮储银行H省分行零售信贷业务竞争战略的制定 |
5.1 邮储银行H省分行零售信贷业务SWOT分析 |
5.2 邮储银行H省分行零售信贷业务目标及备选竞争战略 |
5.2.1 战略目标 |
5.2.2 备选战略 |
5.3 基于QSPM矩阵分析的竞争战略选择 |
第6章 邮储银行H省分行零售信贷竞争战略的实施与保障 |
6.1 邮储银行H省分行零售信贷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具体实施 |
6.1.1 回归零贷本源,零贷业务做小做优 |
6.1.2 完善组织架构,相关职责清晰明确 |
6.1.3 强化市场营销,多措并举拓展客户 |
6.1.4 加快转型发展,打造综合金融服务 |
6.1.5 做好风险防控,确保资产质量稳定 |
6.2 邮储银行H省分行零售信贷竞争战略的保障措施 |
6.2.1 绩效保障 |
6.2.2 人员保障 |
6.2.3 文化保障 |
6.2.4 制度保障 |
6.2.5 科技保障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长租公寓利用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融资研究 ——以朗诗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研究现状 |
1.2.2 长租公寓利用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融资研究现状 |
1.2.3 现有文献评述 |
1.3 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论文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2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融资理论分析 |
2.1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
2.1.1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内涵 |
2.1.2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分类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融资优序理论 |
2.2.3 资产证券化理论 |
3 长租公寓融资分析 |
3.1 长租公寓行业特征 |
3.1.1 长租公寓的基本概念及类别 |
3.1.2 长租公寓的运营特点 |
3.1.3 长租公寓的融资特点 |
3.2 长租公寓融资模式分析 |
3.2.1 债权融资模式 |
3.2.2 股权融资模式 |
3.2.3 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 |
3.3 长租公寓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融资模式分析 |
4 朗诗寓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融资案例分析 |
4.1 朗诗寓简介 |
4.2 朗诗寓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项目操作流程 |
4.2.1 项目基本概况 |
4.2.2 项目实施流程 |
4.2.3 项目发行情况 |
4.2.4 项目交易结构 |
4.3 朗诗寓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项目运作模式 |
4.3.1 “合作型”“储架发行”确保资金来源 |
4.3.2 优质底层资产确保资金流安全 |
4.3.3 多种增信措施确保信用增级 |
4.4 朗诗寓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融资效果分析 |
4.4.1 经营绩效分析 |
4.4.2 财务风险分析 |
4.4.3 融资效率分析 |
4.5 朗诗寓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
4.5.1 存在多重委托代理关系 |
4.5.2 流动性不足 |
4.5.3 缺少退出安排 |
4.5.4 过度依赖单一物业资产 |
4.5.5 法律政策不完善可能导致的风险 |
5 长租公寓利用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融资建议 |
5.1 合理设计产品模式 |
5.2 有效完善配套机制 |
5.3 慎重选择入池资产 |
5.4 紧密关注市场动态 |
5.5 培养相关专业人才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 |
6.3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3)“车站关联地区”视角下广州三大铁路客站地区空间发展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火车站与其周边地区相互关系研究的意义 |
1.1.2 案例的比较分析是火车站与其周边地区相互关系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
1.1.3 问题的提出:广州三大铁路客站地区作为案例研究的典型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3 研究综述 |
1.3.1 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
1.3.2 相关研究综述 |
1.3.3 相关研究主要问题与不足 |
1.3.4 研究将聚焦的基本理论命题 |
1.4 研究视角 |
1.4.1 “车站关联地区”的提出及其与“车站地区”的辨析 |
1.4.2 案例比较分析方法之于“车站地区”命题的综合应用 |
1.4.3 “车站关联地区”空间演化的实证研究分析思路 |
1.4.4 “车站关联地区”、“车站地区”空间开发的规范研究分析思路 |
1.5 研究意义 |
1.5.1 理论意义 |
1.5.2 实践意义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铁路与城市互动影响下的广州“三站” |
2.1 导言 |
2.1.1 广州中心城区之铁路与城市互动演变的主要历程 |
2.1.2 广州“三站”之客运量对城市经济增长贡献的检验分析 |
2.1.3 广州“三站”是铁路与城市互动影响的主要焦点 |
2.2 广州“三站”的选址过程及其决策机制 |
2.2.1 “铁路主导”:广州站的选址、建设 |
2.2.2 “城市主导”:广州东站的选址、建设 |
2.2.3 “铁路与城市合谋”:广州南站的选址、建设 |
2.3 广州“三站”的运输功能分析 |
2.3.1 广州站的运输功能分析 |
2.3.2 广州东站的运输功能分析 |
2.3.3 广州南站的运输功能分析 |
2.4 广州“三站”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影响 |
2.4.1 广州站是现代城市格局初步形成的重要因素 |
2.4.2 广州东站是天河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演化的重要支点 |
2.4.3 广州南站是城市“南拓”发展战略的重要“棋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州站关联地区的空间演化及其内在机制分析 |
3.1 导言 |
3.2 “广州站关联地区”土地利用的演变:车站的主导作用 |
3.2.1 “前广州站时代”:城市郊区演变为城乡结合部的空间、景观格局 |
3.2.2 “一站时代”:单向分布、公服设施用地的圈层布局与旅馆用地的扩展 |
3.2.3 “两站及三站时代”:双向分布、批发市场用地主导及其成片发展 |
3.2.4 “广州站关联地区”土地利用演变的总体特征 |
3.3 “广州站关联地区”的功能业态:车站客流经济为主体走向车站诱导经济为主体 |
3.3.1 基于建筑面积数据的分析 |
3.3.2 基于邮政编码分区单元的企业数据分析 |
3.3.3 小结 |
3.4 “广州站关联地区”空间形态与交通体系的演变 |
3.4.1 空间形态:级差地租导向 |
3.4.2 交通体系:单向平面放射体系走向双向立体网格体系 |
3.5 “广州站关联地区”空间演化的总体特征及其内在机制分析 |
3.5.1 空间演化的总体特征 |
3.5.2 内在机制 |
3.5.3 车站与关联地区商贸批发业之运输联系的问卷及访谈调研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州东站关联地区的空间演化及其内在机制分析 |
4.1 导言 |
4.2 “广州东站关联地区”土地利用的演变:车站的辅配作用 |
4.2.1 “前广州东站时代” |
4.2.2 “两站及三站时代” |
4.2.3 “广州东站关联地区”土地利用演变的总体特征 |
4.3 “广州东站关联地区”的功能业态:车站诱导经济成为主体 |
4.3.1 基于建筑面积数据的分析 |
4.3.2 基于邮政编码分区单元的企业数据分析 |
4.3.3 小结 |
4.4 “广州东站关联地区”空间形态与交通体系的演变 |
4.4.1 空间形态:城市轴线导向为主 |
4.4.2 交通体系:双向立体枢纽体系的形成 |
4.5 “广州东站关联地区”空间演化的总体特征及其内在机制分析 |
4.5.1 空间演化的总体特征 |
4.5.2 内在机制 |
4.5.3 车站与关联地区商务服务业之运输联系的问卷及访谈调研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广州南站新城空间开发的现状及其发展建议 |
5.1 导言 |
5.2 “广州南站新城”空间开发的现状 |
5.3 广州“两站”关联地区案例的总结 |
5.4 “广州南站新城”与广州“两站”关联地区的差异及其挑战 |
5.5 “广州南站新城”空间开发的主要策略 |
5.6 “广州南站新城”的愿景展望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广州“三站”地区空间发展的格局、过程与机制解析 |
6.1 导言 |
6.2 广州“三站”地区演绎了三种空间发展模式 |
6.3 广州“三站”规划思想演变:车站作为城市发展的“工具”属性不断增强 |
6.4 “车站关联地区”构成一种独特的城市空间类型 |
6.5 车站地区要素驱动的作用机理 |
6.6 “站-城”关系的本质是空间供给与需求的匹配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浅析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在我国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REIT的可行性研究 |
2 发展REIT的现实意义 |
3 REIT的发展模式 |
3.1 信托计划模式 |
3.2 房地产上市公司模式 |
3.3 封闭式产业基金模式 |
4 结束语 |
(5)农业多元价值导向下郑州城郊宜农社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索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乡统筹发展的时代背景 |
1.1.2 农业升级转型的产业背景 |
1.1.3 郑州快速发展的地域背景 |
1.1.4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对象 |
1.3.1 研究概念 |
1.3.2 研究范围 |
1.4 相关研究综述 |
1.4.1 关于农业与城乡空间关系的研究 |
1.4.2 关于村庄空间发展的研究 |
1.4.3 相关研究评述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郑州城郊村空间演变及问题 |
2.1 郑州城市空间扩展阶段与特征 |
2.1.1 郑州城市发展的演变过程 |
2.1.2 当前郑州城市空间发展特征 |
2.2 郑州城郊村空间演变及价值转变 |
2.2.1 城乡分离阶段:1980~1990 年代中 |
2.2.2 城乡混杂阶段:1990 年代中~2007 |
2.2.3 城乡一体阶段:2007 至今 |
2.2.4 演变规律及特征 |
2.3 非农化趋势下城郊村空间发展的新问题 |
2.3.1 城郊产业非农化发展趋势 |
2.3.2 城郊村空间发展的新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宜农社区的理论构建 |
3.1 农业多元价值的构成与分析 |
3.1.1 农业多元价值的转变 |
3.1.2 农业多元价值的构成 |
3.1.3 郑州农业发展优势的钻石模型分析 |
3.1.4 农业多元价值实现的意义 |
3.2 宜农社区的理论内涵 |
3.2.1 宜农的空间形态 |
3.2.2 绿色的支撑体系 |
3.2.3 和谐的社区关系 |
3.2.4 合理的空间规模 |
3.3 宜农社区的规划方法及步骤 |
3.3.1 规划的目标 |
3.3.2 绘制农业机会地图 |
3.3.3 划分宜农片区 |
3.3.4 宜农社区评估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蓄势与融合:西南丘陵片区的宜农社区发展 |
4.1 农业资源特征及产业发展 |
4.1.1 农业及土地资源特征 |
4.1.2 农业向休闲农业的转型 |
4.1.3 社会价值主导下农业转型 |
4.2 动因分析 |
4.2.1 社会需求的提升 |
4.2.2 区域发展带动 |
4.2.3 政府引导与农户公共参与 |
4.3 社会空间的变化 |
4.3.1 常态:衰败的空心村 |
4.3.2 非常态:拥挤的旅游景区 |
4.3.3 企业投资的休闲农园 |
4.4 休闲农业下宜农社区的融合发展 |
4.4.1 从“分散”到“融合”的空间发展趋势 |
4.4.2 宜农社区的选择与规划布局 |
4.4.3 宜农社区设计实践 |
4.4.4 保障措施及建议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互补与协同:北部沿黄片区的宜农社区发展 |
5.1 农业资源特征及产业发展 |
5.1.1 “山、河、林、田”的资源特征 |
5.1.2 农业向现代农业和农业旅游转型 |
5.1.3 生态价值制约下现代农业升级 |
5.2 动因分析 |
5.2.1 国内外市场需求 |
5.2.2 区域发展的机遇 |
5.2.3 交通条件改善 |
5.2.4 政府服务职能的增强 |
5.3 社会空间的变化与分析 |
5.3.1 居住隔离 |
5.3.2 就业隔离 |
5.3.3 回民居住空间的变化 |
5.3.4 邻里关系的变化 |
5.4 产业转型下宜农社区的协同发展 |
5.4.1 从“孤立”到“协同”的空间发展趋势 |
5.4.2 整体空间布局及功能转变 |
5.4.3 宜农社区案例分析 |
5.4.4 北部沿黄地区宜农社区发展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竞争与集聚:东南平原片区宜农社区发展 |
6.1 农业生产优势及产业升级 |
6.1.1 传统农业生产优势 |
6.1.2 农业向农工贸综合发展转化 |
6.1.3 经济价值为主的农业竞争关系 |
6.2 动因分析 |
6.2.1 航空港带动下的综合交通优势 |
6.2.2 郑汴一体化的区域发展 |
6.2.3 信息化背景下农业物流的升级 |
6.3 社会空间的变化 |
6.3.1 以传统农村社会结构为主 |
6.3.2 经营组织化程度低 |
6.3.3 园区经济推进社会结构的开放与稳定 |
6.4 农业升级下宜农社区的集聚发展 |
6.4.1 构建集聚式发展的村庄等级体系 |
6.4.2 宜农社区空间发展指引 |
6.4.3 农业公益化特征下宜农社区发展建议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价值最优的城郊宜农社区发展策略 |
7.1 反思与现实困境 |
7.1.1 农业多元价值实现的困境 |
7.1.2 宜农社区的发展动力机制 |
7.2 宜农社区空间发展模式的规划策略 |
7.2.1 功能复合,满足多元价值需求 |
7.2.2 空间集约,保障公共服务均等 |
7.2.3 等级明晰,构建网络化规划体系 |
7.2.4 不同片区的价值实现及发展指引 |
7.3 操作策略与保障机制 |
7.3.1 引导农业集群发展,健全市场服务机制 |
7.3.2 培育宜农社区单元,构建社会支撑体系 |
7.3.3 协调多方利益均衡,促进经营组织发育 |
7.3.4 完善公益补贴政策,深化制度支撑体系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媒介表达:一元国家意志VS.多元社会诉求 ——《人民日报》房地产报道个案研究(1998-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途径 |
三、文献回顾及核心概念 |
(一) 解读“多元”: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 |
1、本体论中的“多元” |
2、价值论中的“多元” |
3、认识论中的“多元”——兼谈“多元交互主义”方法 |
(二) 关于“利益主体”与“多元利益” |
1、对“利益主体”的相关认识 |
2、对“多元利益”的相关研究 |
(三) 房地产市场“利益主体”的相关研究 |
(四) 对国内房地产报道的研究 |
(五) 关于“媒介表达”的研究及“媒介表达”含义的界定 |
附录 |
第一章 分化·多元·动态:利益群体视野下的中国与房市 |
第一节 分化的社会结构:利益群体视野下的转型中国 |
第二节 多元的社会主体:利益群体视野下的中国房市(1998-2008) |
第三节 动态的社会变量:利益群体视野下的中国房地产政策(1998-2008) |
附录 |
第二章 《人民日报》房地产报道总述及样本分析(1998-2008) |
第一节 框架理论下的《人民日报》房地产报道总述 |
第二节 一 元利益主体的话语强势 |
一、1998年的《人民日报》房地产报道 |
二、1999年的《人民日报》房地产报道 |
三、2000年的《人民日报》房地产报道 |
第三节 多元利益主体的逐渐显现 |
一、2001年的《人民日报》房地产报道 |
二、2002年的《人民日报》房地产报道 |
第四节 多元利益表达的分水岭 |
第五节 #61以中央-地方政府利益博弈为中心的多元利益表达 |
一、2004年的《人民日报》房地产报道 |
二、2005年的《人民日报》房地产报道 |
三、2006年的《人民日报》房地产报道 |
四、2007年的《人民日报》房地产报道 |
第六节 #68共谋出路的一元回归 |
小结 |
附录 |
第三章 争衡:多元利益主体媒介表达的诉求与呈现 |
第一节 媒介表达与多元利益主体的二元互动 |
一、大众媒介表达多元的基础:公共性与公共利益 |
1、媒介伦理与公共性 |
2、合法政府与公共利益 |
二、作为利益表达渠道的大众媒介:利益实现的首要环节 |
第二节 政府意志的媒介表达 |
一、中央政府的利益诉求与媒介表达 |
1、中央政府的利益诉求 |
2、中央政府的媒介表达 |
3、案例分析:2002年对“11号令”与2004年对“71号令”的报道 |
二、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与媒介表达 |
1、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 |
2、地方政府的媒介表达 |
3、案例分析:2006年关于地方政府的房地产评论 |
第三节 资本意志的媒介表达 |
一、房地产开发商的利益诉求与媒介表达 |
1、房地产开发商的利益诉求 |
2、房地产开发商的媒介表达 |
3、案例分析:2005年针对开发商偷漏税的报道 |
二、商业银行的利益诉求与媒介表达 |
1、商业银行的利益诉求 |
2、商业银行的媒介表达 |
3、案例分析:2001年以“195号文件”出台为转折的报道 |
第四节 社会意志的媒介表达 |
一、主动型需求购房者的利益诉求与媒介表达 |
1、主动型需求购房者的利益诉求 |
2、主动型需求购房者的媒介表达 |
3、案例分析:2003年保护购房者消费权益的报道 |
二、被动型需求购房者的利益诉求与媒介表达 |
1、被动型需求购房者的利益诉求 |
2、被动型需求购房者的媒介表达 |
3、案例分析:2004年针对拆迁户问题的报道 |
小结 |
附录 |
第四章 失衡:多元利益主体媒介表达的博弈与冲突 |
第一节 利益集团与利益失衡 |
一、利益集团的形成与特点 |
二、利益集团博弈与利益表达失衡 |
第二节 多元利益集团的意志格局与媒介表达 |
一、强势利益集团与强意志 |
二、弱势利益集团与弱意志 |
三、强势利益集团的媒介表达 |
1、强意志强表达 |
2、强意志弱表达 |
3、小结 |
四、弱势利益集团的媒介表达 |
1、弱意志弱表达 |
2、弱意志强表达 |
3、小结 |
第三节 多元利益集团媒介表达的冲突与策略 |
一、强势利益集团与强势利益集团媒介表达的冲突与策略 |
1、“求同存异、彼此妥协”: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媒介表达的冲突与策略 |
2、“弃卒保车、顾全大局”: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媒介表达的冲突与策略 |
二、强势利益集团与弱势利益集团媒介表达的冲突与策略 |
1、“左右逢源、恩威并施”:地方政府与拆迁户媒介表达的冲突与策略 |
2、“中介协调、监督解读”:房地产开发商与购房者媒介表达的冲突与策略 |
小结 |
附录 |
第五章 制衡:多元利益主体媒介表达的实现途径 |
第一节 和谐社会本质与利益表达制衡 |
一、利益表达制衡对实现和谐社会的意义 |
1、利益均衡作为和谐社会的本质 |
2、利益表达制衡的原则 |
二、大众媒介对于利益表达制衡的意义 |
1、媒介表达是一种渠道 |
2、媒介表达是一种机制 |
第二节 多元利益主体媒介表达制衡的要旨 |
一、“利益多元”与“政治一体” |
二、“一体多元”下媒介表达的“度” |
三、作为公平正义的“彰显”与“遮蔽” |
小结 |
附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7)房地产企业金融业务的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提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引言 |
1.2 中国房地产政策现状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全文结构安排 |
2 房地产金融 |
2.1 房地产金融的概念 |
2.2 房地产金融的作用 |
2.3 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的相互关系 |
3 国外房地产金融 |
3.1 美国房地产金融的概况 |
3.2 日本房地产金融与泡沫 |
3.3 东南亚国家金融危机中的房地产 |
4 国内房地产金融的概况 |
4.1 我国房地产融资体系现状 |
4.1.1 房地产融资方式少 |
4.1.2 银行的房地产不良贷款 |
4.1.3 商业房地产的金融风险 |
4.1.4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
4.1.5 立法、监管和信用体系 |
4.2 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结构现状 |
4.2.1 银行信贷是房地产金融的主渠道 |
4.2.2 上市融资是房地产金融的一大趋势 |
4.2.3 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日趋活跃 |
4.2.3.1 债券融资 |
4.2.3.2 房地产信托 |
4.2.3.3 海外基金 |
4.2.3.4 其他方式 |
5 房地产企业金融业务的创新 |
5.1 房地产抵押贷款 |
5.1.1 房地产抵押贷款的涵义 |
5.1.2 房地产抵押贷款的分类 |
5.1.3 房地产抵押贷款的特点 |
5.1.4 房地产抵押贷款的作用 |
5.2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
5.2.1 美国房地产投资信托 |
5.2.2 我国房地产信托融资 |
5.3 私募房地产投资基金 |
5.3.1 公募与私募 |
5.3.2 私募房地产投资基金 |
5.3.3 美国上市和私募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主要区别 |
5.3.4 美国私募房地产投资基金在中国 |
5.3.5 我国私募房地产投资基金的前景 |
5.4 房地产夹层融资 |
5.4.1 夹层融资的概念 |
5.4.2 美国房地产夹层融资的特点 |
5.4.3 我国房地产夹层融资的需求 |
5.4.4 如何获得海外房地产夹层融资 |
6 新型长期投资方向 |
6.1 投资能源 |
6.2 投资文化传媒 |
6.3 投资科技 |
6.4 投资其它新型创意产业 |
7 结论 |
后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详细摘要 |
(8)南昌市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2章 房地产相关理论研究 |
2.1 房地产相关概念 |
2.1.1 房地产的概念 |
2.1.2 房地产业的概念 |
2.2 房地产价格理论 |
2.2.1 房地产价格的概念 |
2.2.2 房地产价格决定因素 |
2.2.3 房价上涨的动力 |
2.2.4 房价下降的原因 |
2.3 房地产经济周期理论 |
2.3.1 经济周期基本理论 |
2.3.2 房地产经济周期 |
2.3.3 房地产周期波动的成因 |
2.4 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
第3章 南昌房地产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
3.1 南昌市宏观经济状况 |
3.2 南昌市房地产发展历程分析 |
3.2.1 第一阶段:重生活、轻居住 |
3.2.2 第二阶段:环境、景观决定论 |
3.2.3 第三阶段:居住品位决定生活方式 |
3.2.4 第四阶段:品质地产主导市场 |
3.3 南昌市房地产现状分析 |
3.3.1 房地产市场投资现状 |
3.3.2 房地产市场供需现状 |
3.3.3 房地产房价发展现状 |
3.3.4 2008年南昌市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 |
3.4 与其他省会城市的比较 |
3.5 南昌市住宅消费特征分析 |
3.5.1 购房目的分析 |
3.5.2 购房考虑因素 |
3.5.3 购房选择分析 |
第4章 南昌市房地产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4.1 南昌市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 |
4.2 南昌房地产价格上涨原因 |
4.2.1 房地产业已成为南昌支柱产业 |
4.2.2 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推生南昌商品房上市 |
4.2.3 南昌市政府经营城市化进程加快了房地产业发展 |
4.2.4 改善型住房需求为南昌房地产业发展提供了空间 |
4.2.5 南昌市民商品房投资意识增强 |
4.2.6 户籍制度改革使得外来人口置业者增多 |
4.2.7 大型开发商入驻导致南昌房价刚性上涨 |
4.2.8 开发区的兴起,使得南昌房价腾飞如虎添翼 |
4.2.9 城区扩容促使郊区城市化逐步形成 |
4.2.10 放开存量房,搞活一级市场 |
4.3 南昌房地产市场形势及未来走势分析 |
4.3.1 近期房地产市场复苏的原因分析 |
4.3.2 房地产市场持续回暖存在不确定性 |
4.3.3 南昌市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
第5章 南昌市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
5.1 土地市场规范化 |
5.2 完善房地产融资渠道 |
5.3 建立多元化的房地产市场体系 |
5.4 营造良好投资服务环境 |
5.5 完善房地产业优惠政策 |
5.6 规范完善房地产市场秩序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试议发展我国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问题的背景 |
1.2 国内学者对REITS 研究现状简述 |
1.3 本文的创新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基本思路 |
1.5 本文的思路图 |
2.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 |
2.1 定义、起源与发展 |
2.1.1 定义 |
2.1.2 REITs 的起源与发展 |
2.2 REITS 与上市房地产公司的异同 |
2.3 REITS 的分类 |
2.4 REITS 的立法模式 |
3. 发展本土REITS 的必要性 |
3.1 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融资形势呼唤建立本土REITS |
3.1.1 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趋势分析 |
3.1.2 房地产的融资形势分析 |
3.1.3 政策逼空下的融资困局 |
3.2 发展REITS 对房地产企业的微观优势 |
3.3 发展REITS 的宏观优势 |
4. 发展REITS 的可行性及瓶颈 |
4.1 建立本土REITS 的可行性 |
4.2 建立本土REITS 的瓶颈 |
4.2.1 法律障碍 |
4.2.2 人才障碍 |
4.2.3 缺乏成熟的商业地产 |
4.3 境外上市REITS 的瓶颈 |
5. 我国的准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
5.1 房产投资信托的含义及成长背景 |
5.2 近年房产投资信托的发展现状 |
5.3 房地产投资信托与REITS 的异同 |
5.3.1 REITs 源于信托 |
5.3.2 房地产投资信托与REITs 的区别 |
5.4 现行房地产投资信托的业务模式 |
5.5 房地产投资信托与REITS 相比下的现实困境 |
6. 小结 |
6.1 发展本土REITS 的对策建议 |
6.2 发展我国房地产投资信托的现实选择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案例分析:国内首只REITs 在港上市 |
附录二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的资金来源 |
附录三 各国(地区)REITs 的比较 |
附录四 近年房产信托的分析 |
附录五 2004、2005 年信托产品投向 |
附录六 我国的准REITs 与美国REITs 的区别 |
附录七 REITs 的运作模式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四、房地产:内地住房消费蓄势待发(论文参考文献)
- [1]邮储银行H省分行零售信贷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李佳奇. 山东大学, 2020(05)
- [2]长租公寓利用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融资研究 ——以朗诗寓为例[D]. 齐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8)
- [3]“车站关联地区”视角下广州三大铁路客站地区空间发展模式的研究[D]. 张小星.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4]浅析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在我国的发展[J]. 冯晖. 工程与建设, 2016(03)
- [5]农业多元价值导向下郑州城郊宜农社区发展研究[D]. 赵建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14(12)
- [6]媒介表达:一元国家意志VS.多元社会诉求 ——《人民日报》房地产报道个案研究(1998-2008)[D]. 陈娜. 复旦大学, 2012(02)
- [7]房地产企业金融业务的创新研究[D]. 侯桢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1(04)
- [8]南昌市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研究[D]. 洪黎明. 南昌大学, 2009(S1)
- [9]生死劫下房地产企业如何谋变[J]. 潇琦. 北京房地产, 2008(05)
- [10]试议发展我国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D]. 陈荣喜. 西南财经大学, 2007(04)
标签:房地产金融论文;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银行融资论文; 房地产融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