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干法制备高效活性白土新工艺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漫秋[1](2021)在《月见草油中PAEs的脱除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PAEs)是一类对人体具有生殖和遗传毒性的环境类激素物质,其脂溶性的特点,意味着油脂类食品易遭受到PAEs的污染。目前的研究显示,DBP和DEHP是食用油中最常检出的两类PAEs污染物。为控制食用油中PAEs的含量,降低人体对PAEs的暴露风险,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2019年发布的国市监食生[2019]214号文件中明确规定,油脂类食品中DEHP、DINP和DBP的最大残留量分别为1.5 mg/kg、9 mg/kg、0.3 mg/kg。本文旨在对月见草油中两种常见PAEs: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进行脱除,对植物油脱色工艺中最常用的吸附剂活性白土进行改性,制备了一种对月见草油中的DBP和DEHP有较好脱除效果的改性活性白土,对该白土的表征结构、吸附脱除PAEs的最佳工艺条件、吸附机理以及吸附后废白土的再生工艺进行了研究,并测定了改性活性白土处理的月见草油的各项质量指标,评估了该吸附剂对月见草油的品质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本文利用壳聚糖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对活性白土进行改性,确定壳聚糖:CTAB:活性白土(M/M)的最佳比例为0.2:0.3:1。相比于普通活性白土(5.95±1.04%)和壳聚糖(6.61±0.28%),改性活性白土(16.73±0.44%)对月见草油中的DBP表现出更高的脱除效率。改性活性白土的SEM、XRD、BET和FT-IR表征实验结果显示,改性并未破坏活性白土的基本结构,改性后活性白土的比表面积降低,从137.0916 m2/g降低至18.4283 m2/g,平均孔径从6.6768 nm增加到15.9528 nm,层间距增大。(2)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实验确定改性活性白土吸附脱除月见草油中PAEs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真空条件下,吸附时间43 min、吸附温度85℃、吸附剂添加量10%,DBP和DEHP的脱除率分别可达28.84±1.63%和23.37±2.18%,相较于普通活性白土,同等条件下DBP和DEHP的脱除率分别提高了2.39倍和1.36倍。经改性活性白土吸附处理的月见草油品质良好,酸价、碘值、过氧化值、茴香胺值、脂肪酸组成均符合月见草油的品质要求,罗维朋色泽为Y30 R2.0,植物甾醇总量减少了3.9%。吸附动力学方程和吸附等温线模型的拟合结果表明,改性活性白土对PAEs的吸附分别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DBP和DEHP的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的n值均大于1,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的RL值均在0到1之间,说明该吸附过程为优惠吸附。吸附作用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可能存在官能团间的作用、氢键作用力、静电作用力和色散力等。(3)利用超声辅助有机溶剂萃取对吸附后的废白土进行脱附再生,通过单因素和正交优化实验确定了废白土的最佳再生条件:超声功率200 W、再生温度25℃、再生时间25 min、固液比1:4,超声辅助有机溶剂脱附再生1次,再生白土对月见草油中两种PAEs的总脱除率为15.86±2.38%。虽然再生白土对PAEs的吸附能力较新鲜改性活性白土显着减低,但仍强于首次使用的普通活性白土。再生白土的吸附能力随着循环再生次数的增加大幅下滑,因此,建议废白土仅循环再生1次。
杨梦娜[2](2019)在《上天梯低品位膨润土矿产提纯分离与综合利用研究》文中指出基于河南上天梯地区膨润土矿床储量巨大,但开发利用程度低,资源浪费严重的现状,结合当前我国工业领域膨润土产品的发展趋势,本论文在系统研究了上天梯膨润土的工艺矿物学属性的基础上,对原矿进行自粉化提纯技术、常压低温焙烧法制备活性白土技术以及常压碱溶一步法合成沸石矿物技术的研究并分别取得最佳工艺条件,为该地区膨润土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具有显着应用价值的工艺技术。对上天梯膨润土的工艺矿物学属性研究表明,膨润土ST-B1、ST-B2、ST-B3的主要物相均为钙基蒙脱石,伴生杂质矿物为斜发沸石和方石英;其中,ST-B1、ST-B3属低品位膨润土,理化性能较差,应用价值较低;ST-B2属中等品位膨润土,理化性能相对优越,可作为膨润土产品直接应用。为提高上天梯膨润土的应用价值,采用自粉化提纯技术对蒙脱石进行富集,膨润土ST-B1的吸蓝量可由28.93 g/100g提升至34.85 g/100g,ST-B2的吸蓝量由34.74 g/100g提升至38.55 g/100g,ST-B3的吸蓝量由25.75 g/100g提升至37.99 g/100g;湿法筛分提纯过程中,主要富集于细粒级物料中的蒙脱石可与富集于粗粒级物料中的斜发沸石有效分离,但无法与方石英分离。以上天梯膨润土原矿为原料,浓硫酸为活化助剂,采用常压低温焙烧法制备活性白土,得出ST-B1制备活性白土的最优条件为浓硫酸/膨润土质量比20%,活化温度200℃,活化时间30 min;ST-B2制备活性白土的最优条件为浓硫酸/膨润土质量比15%,活化温度200℃,活化时间20 min;ST-B3制备活性白土的最优条件为浓硫酸/膨润土质量比25%,活化温度200℃,活化时间40 min;最优条件下制备的活性白土性能满足《HG/T 2569-2007活性白土》中各类一等品的指标。原矿的蒙脱石含量和活化温度对活性白土产品性能影响最大,浓硫酸/膨润土质量比及活化时间次之。以上天梯低品位膨润土原矿为原料,通过常压碱溶一步法合成沸石矿物,其中,以ST-B1合成4A沸石的优化条件为Na/Si=5,Si/Al=0.9,反应时间=15 h,反应温度=70℃;以ST-B3合成4A沸石的优化条件为Na/Si=4,Si/Al=0.8,反应时间=12 h,反应温度=70℃;以ST-B4合成P沸石的优化条件为Na/Si=5,Si/Al=1.0,反应时间=15 h,反应温度=80℃。合成反应中,膨润土原矿的物相组成、反应体系的Na/Si摩尔比以及温度对合成产物的物相类型及其相对含量影响较大,反应时间对合成产物的影响次之,Si/Al摩尔比影响最小。合成反应中,蒙脱石、斜发沸石、方石英及火山玻屑均可被碱溶。常压低温焙烧法最优条件下制备的活性白土样品对未精炼脱色的食用菜籽油具有显着吸附脱色能力,在叶绿素对应的吸收波长处脱色率为78.30%78.57%,在胡萝卜素对应的吸收波长处脱色率为5.65%7.00%,同时其他性能均达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25571-2011食品添加剂活性白土》对合格品的性能要求,能够作为食品添加剂用于食用油的脱色精炼。分别采用安徽芜湖膨润土与江西乐平膨润土以常压低温焙烧法制备活性白土,均能得到符合国家行业标准一等品的活性白土产品,说明常压低温焙烧法对于不同地区的膨润土均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常压碱熔一步法最优条件下合成沸石矿物B1-4A、B3-4A及B4-P的钙交换能力分别为301 mgCaCO3/g、297 mgCaCO3/g及313 mgCaCO3/g,平均粒径0.97μm2.04μm,白度97.098.2,其他性能也均满足国家轻工行业标准《QB/T 1768-2003洗涤剂用4A沸石》指标要求,能够作为洗涤助剂使用。
胡雪玲[3](2017)在《大豆酸化油和麻疯树油制备生物柴油的过程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工业生产生物柴油大多是采用液体酸或液体碱催化油脂合成。然而,这些工艺存在原料成本高、催化剂难回收利用、产品分离困难且污水量大等问题。使用廉价油脂做原料及应用非均相催化剂则可较好解决上述问题。为此,本文用两种廉价非食用油脂——大豆酸化油和麻疯树油为原料,并根据油脂原料特点提出用强酸型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大豆酸化油酯化和用改性膨润土固体碱催化麻疯树油酯交换合成生物柴油。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四种强酸型离子交换树脂用于催化大豆酸化油和甲醇反应,筛选出催化活性较高且耐温性能较好的催化剂,用于优化大豆酸化油和甲醇酯化的反应条件,并考察其对多种高酸值油脂酯化反应的活性及稳定性。此外,还研究了大豆酸化油中游离脂肪酸与甲醇酯化的反应动力学及反应热力学。结果表明:(1)树脂LS-50催化活性较高,且在其用量为油脂质量的6.0 wt.%,甲醇和游离脂肪酸摩尔比为13.86:1,反应温度120℃,搅拌速率为600 r·min-1,反应140 min的条件下,大豆酸化油的游离脂肪酸转化率可达91.02%。在相同反应条件下,酸化棕榈油、煎炸废油及潲水油的游离脂肪酸转化率分别为93.62%,89.73%和87.35%。(2)对大豆酸化油和酸化棕桐油与甲醇反应体系,LS-50使用8次,催化活性未见明显下降;在煎炸废油和潲水油与甲醇反应体系中重复使用时,因原料油中含有可与树脂酸位H+交换的离子(钠离子和铁离子),导致树脂催化活性呈缓慢下降趋势,但催化活性降低的树脂可通过酸活化法恢复活性。(3)90~120℃范围内,LS-50催化的大豆酸化油和甲醇反应符合拟均相反应的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4)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混合脂肪酸与甲醇的酯化反应为自发的放热反应。2、在固体碱催化麻疯树油合成生物柴油的研究中,将膨润土及其改性产品应用于油脂原料的精制、生物柴油的催化合成以及粗生物柴油纯化过程。(1)用活性白土分别负载柠檬酸和氢氧化钙制得脱胶剂和脱酸剂,用于麻疯树毛油的精制,考察了脱胶和脱酸过程的影响因素,最后把脱胶脱酸两个过程一步完成,实现了一步法强化精炼过程。结果表明,一步法精炼后的麻疯树油磷脂含量下降到0.09 mg·g-1,酸值下降到0.23 mgKOH·g-1,用精炼油进行碱催化制备的生物柴油,其甲酯质量分数超过99%。(2)用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共同改性活性白土制备改性膨润土固体碱催化剂用于催化麻疯树油的酯交换反应,利用Hammett指示剂法、CO2-TPD、FT-IR、XRD、N2吸附和SEM等分析技术深入研究了催化剂结构与催化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氢氧化钙用量为3.0 mmol·g-1,氢氧化钠用量为9.0 mmol·g-1,200℃焙烧2 h的条件下,制得的催化剂催化活性最佳;而未经氢氧化钙改性直接负载氢氧化钠的白土样品,催化活性较低。在改性过程中,氢氧化钙中和、覆盖了白土的酸中心,减弱了强碱氢氧化钠对蒙脱石结构的腐蚀,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活性白土的蒙脱石结构。这有助于强碱活性位的形成,对提高催化剂性能有明显作用。(3)用制备的改性膨润土固体碱催化麻疯树油和甲醇的酯交换反应,并进行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及相应的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在催化剂用量为麻疯树油质量的3.0 wt.%,反应温度65℃,醇油摩尔比为12:1,反应时间4 h,搅拌速度为600 r.min-1的条件下,油脂转化率可达97.60%;催化剂在酯交换反应中可重复使用,使用3次后,油脂转化率仍超过80%;活性降低的催化剂可用制备过程保留的滤液浸渍再生,再生后的催化剂活性与原催化剂活性相当。50~65℃范围内,改性膨润土固体碱催化的麻疯树油和甲醇的酯交换反应符合拟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模型,活化能为67.87 kJ·mol-1。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50~65℃范围内,反应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G>0,反应平衡常数约为0.97,反应接近热力学平衡。(4)室温下,用膨润土作吸附剂纯化固体碱催化麻疯树油合成的粗生物柴油,以移除游离甘油为目标,考察吸附剂用量和吸附时间的影响,并考察了纯化后的生物柴油与0#柴油混合燃料B5和B20的稳定性(其中B5和B20指分别按5%和20%体积百分比的生物柴油与石油柴油调合的混合燃料)。结果表明,用粗生物柴油质量3wt.%的膨润土吸附30 min,麻疯树油生物柴油已符合欧洲生物柴油标准(EN14214)且产品收率超过96%。纯化后的麻疯树油生物柴油和0#柴油的调和燃料B5和B20,均符合我国生物柴油调和燃料B5标准(GB/T25199-2014),且存放30天和90天后,B5和B20的各物化指标仍保持稳定。
陈玲玉,吴炼,黄克磊,童张法,林子珺,韦藤幼[4](2016)在《伊/蒙混层粘土半干法盐酸活化制备活性白土》文中研究指明采用半干法盐酸活化工艺对伊/蒙混层粘土(I/S)进行活化改性。考察了盐酸浓度、盐酸用量、熟化温度对改性效果的影响,对活化改性工艺进行了优化,并考察了试验制备的活性白土与市售膨润土基活性白土混合使用的效果。结果表明:在盐酸浓度为6%、盐酸用量为粘土质量的30%、盐酸喷雾加料、熟化温度为40℃、熟化时间24 h的条件下,产品活性度(H)达到96.5H+mmol·kg-1,沥青灯油脱色率(Ra)和菜籽油脱色率(Rr)分别为90.7%和65.2%。XRD分析表明经盐酸活化后,粘土层间距增大,杂质被去除,孔道被疏通。当试验制备的活性白土占混合白土质量的60%以下时,混合白土H>120H+mmol·kg-1、Ra>95%、Rr>80%,与市售活性白土混合使用可降低油脂脱色精炼成本。
岑对对[5](2016)在《活性白土的制备及其对油溶性色素的吸附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辽宁某地膨润土资源丰富,但是存在深加工水平低,膨润土产品附加值不高,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论文针对该地区膨润土开发应用研究薄弱的现状,以其为研究对象,在掌握矿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膨润土提纯试验和活性白土制备工艺研究,探讨膨润土的活化机理。利用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进行膨润土和活性白土对油溶性色素的吸附行为研究,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1)试验用膨润土属于低品位的钙基膨润土矿,吸蓝量为28.43 g/100g,蒙脱石含量64.31%,亲水膨胀性不好。XRD半定量结果表明:试样含蒙脱石59.73%,方石英8.40%,长石类10.46%,石英19.34%,方解石2.07%。(2)提纯试验表明:聚丙烯酸钠为有效分散剂,随着分级粒度变细,蒙脱石和方石英含量不断增加;长石,方解石,石英含量不断减少;分级产物自然白度不断增加。蒙脱石在细粒级难以进一步提高是由于方石英易在细粒级中富集造成的。(3)活性白土制备工艺研究表明:活化剂为硫酸,用量10%,微波功率700W,液固比2:1,活化时间3 min,可制得活性度为224 mmol/kg,脱色率为90.3%的活性白土。活化机理表明:H+更容易置换蒙脱石层间的Na+、K+和Ca2+,八面体中的Mg2+、Fe3+和Al3+相对较难溶出,致色离子不同程度的溶出,使活性白土的白度提高。增加硫酸用量会破坏蒙脱石部分晶体结构,增强石英和方石英的衍射峰强度,d(001)衍射峰的峰顶趋于缓平,峰体变宽,降低活性白土结晶度。在酸化过程中,H+部分取代八面体中的Al3+,使得金属离子对O-H键上电子云的诱导作用减弱,O-H键减弱,导致Al-O-H的伸缩振动频率向高频区移动。活性白土比蒙脱石的表面及边缘变得更加粗糙,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更大,孔洞更多,吸附性能更好。(4)膨润土对油溶性绿色素和油溶性黄色素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油溶性绿色素是吸热(ΔH>0),非自发(ΔG>0),熵减小(ΔS<0)的过程;吸附油溶性黄色素是吸热(ΔH>0),非自发(ΔG>0),熵增加(ΔS>0)的过程。活性白土对油溶性绿色素和油溶性黄色素的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均是吸热(ΔH>0),自发(ΔG<0),熵增加(ΔS>0)的过程。活性白土比膨润土更易对油溶性色素产生吸附作用。
濮鑫[6](2015)在《重整油中微量烯烃精制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芳烃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通过石脑油重整和裂解加工工艺得到。但目前这些工艺生产的重整油中都含有微量的烯烃,这部分烯烃对后续生产有诸多不利。炼厂企业普遍采用的白土颗粒精制工艺存在寿命短,更换频繁,污染严重等问题。随着对芳烃需求量的逐年增加和对环保要求的日益苛刻,迫切需要开发一种高效清洁的脱除重整芳烃油中微量烯烃杂质的理想方法。本论文首先对普通白土进行改性研究,从增加其使用寿命入手,进行一系列改性研究;再对分子筛进行研究,开发新一代可再生的高效催化剂。采用BET、XRD、FT-IR、TG-DTG及核磁等分析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探究了脱除重整油中微量烯烃反应的机理以及影响反应的因素,研究了催化剂失活的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论文首先对普通白土进行改性研究,对白土进行负载路易酸改性。通过实验室活性评价发现:负载改性白土催化剂最佳制备工艺是在120℃下干燥5小时,再在150℃条件活化2小时。负载15%的ZnC12的白土,可以使得制得的催化剂L酸的量为白土的2倍,相应的催化剂脱烯烃活性约为白土的2倍。将改性白土催化剂用于中石化镇海炼化、广州炼化和中海油惠州炼化三个炼厂的重整油,同等条件下8个小时后的烯烃转化率分别为50%,70%和80%。对不同炼厂的重整油,改性白土催化剂均表现了较高的活性。对改性白土催化剂进行工业放大生产,并在中石化镇海炼化进行工业应用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改性白土催化剂效果可以达到普通颗粒白土的5倍。处理后的重整油组成没有明显变化。但改性白土催化剂不具有再生功能。其次,进行高活性可再生分子筛催化剂的开发研究。对分子筛进行负载以及二次合成的改性。试验结果发现:USY分子筛制成脱烯烃催化剂最佳组成为USY分子筛和拟薄水铝石的质量分数为75%和25%;最佳的焙烧温度为550℃。负载改性减少分子筛的B酸量,增加分子筛的L酸量,可以提高分子筛的脱烯烃性能。对USY分子筛进行二次合成研究,分子筛采用0.2mol/L柠檬酸溶液处理后烯烃转化率高于90%的时间达到6小时,为原USY样品的2倍。且催化剂具有再生功能,再生后保持烯烃转化率在同等条件大于90%的运行时间仍为6小时。柠檬酸处理USY分子筛的过程使得分子筛发生了结构的变化,存在骨架铝的重排过程,骨架铝从分子筛骨架上脱离形成非骨架铝以AlO+的形式存在于分子筛中,这一过程使得USY分子筛的B酸的量减少了70%,L酸的量增加了140%。对MCM-22分子筛改性研究中与USY分子筛改性研究存在一些不同点,由于MCM-22分子筛本身L酸较多,B酸较少,所以负载ZnCl2后,分子筛的L酸增大为原来的3倍,催化活性提高了50%,柠檬酸溶液处理会造成MCM-22分子筛的B酸量偏少,从而造成催化活性降低。B酸在脱除重整油中微量烯烃的反应过程中影响着催化剂的初活性,同时也决定了催化剂的失活速率,L酸对反应活性的稳定性起到决定作用。过大或者过小的B酸均影响脱烯烃反应效果,合适的B酸与L酸是脱烯烃反应保持高催化活性的关键。最后采用配制的模型油分析了烯烃脱除的原理,以及催化剂失活的原因。结果发现:脱除重整油中的微量烯烃的反应是典型的烷基化反应。反应在B酸的作用下可以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但同时也伴随了催化剂的快速失活。造成催化剂失活的主要是副反应生成的烷基芳烃以及稠环芳烃类积炭。积炭主要分布在分子筛的孔道内,造成分子筛的孔堵塞以及酸性位覆盖。并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体积更大、重量更大的稠环芳烃使催化剂完全失活。
李浩[7](2013)在《纳米葡萄糖酸白土改进制备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碱性白土是本课题组开发出的一种阴离子交换型膨润土,该土层间和表面有活性氢氧根,可以和多种有机酸进行中和反应,从而使有机基团进入膨润土层间和表面。利用丰富的有机酸资源对碱性白土进行有机改性可得到多种有机酸膨润土。葡萄糖酸是一种多羟基有机酸,用它改性碱性白土后可得到一种多羟基有机膨润土,其亲水性好,与多羟基类高分子材料有着很好的相容性葡萄糖酸白土对甘油具有良好的亲和性,分散于甘油后相当稳定,高速离心仍很难沉降,但对乙醇的亲和性较低,其乙醇悬浮液可以通过离心使其沉降。这样可以把粗葡萄糖酸白土分散于一定乙醇和甘油配比溶液中,通过离心沉降除去颗粒较大的非葡萄糖酸白土,留下的悬浮液再加乙醇,降低亲和性,再次离心沉降回收得到纯度较高的精葡萄糖酸白土本文利用葡萄糖酸对碱性白土进行有机改性,制得与水溶性高分子亲和力强的葡萄糖酸白土。采用单因素分析的方法,考察了葡萄糖酸用量、溶剂浓度、溶剂用量、反应时间、搅拌桨转速、甘油添加量对产品有机含量的影响。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当原料碱性白土为5.0g时,在葡萄糖酸内酯为3.0g、溶剂乙醇浓度为70%及用量为100mL、甘油和土质量比为0.25:1、转速为400r·min-1、反应时间2h和温度为70℃时,制备葡萄糖酸含量约为36%。用乙醇-甘油体系对制备的葡萄糖酸白土提纯并将提纯后的葡萄糖白土用于制备PVA薄膜。实验发现,粗葡萄糖酸白土用50%的甘油-乙醇溶剂在离心机转速为3000r·min-1时提纯效果最好,经提纯过后得到的精葡萄糖酸白土作为纳米填充材料加入到PVA薄膜中,最佳添加量为2%,抗拉强度增加62%,断裂伸长率增加30%,改性效果显着。
霍英霞[8](2013)在《豆油碱性白土脱酸工艺及动力学研究》文中提出大豆油中游离脂肪酸的存在会影响油品的风味、食用安全性和储藏稳定性,而传统脱酸法有其局限性,新型脱酸方法大都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吸附法脱酸具有操作简便、能耗低、低污染等优点,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课题组经过多年的研究,以价廉易得的膨润土为原料,制得一种固体碱吸附剂—碱性白土。该吸附剂具有吸附容量大,脱酸效果好等优点,但存在固液分离难的问题,而且未见其与传统碱炼脱酸的工艺比较及动力学研究。本文正是基于上述不足所做的工作。综合考虑脱酸效果与过滤性能,得出大豆油(AV=2.02)脱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碱性白土的碱含量为33.3%,含水量为11%,添加量为3%;温度宜采用程序升温,即常温吸附100min,升温到75℃下保温10min,趁热过滤。碱性白土脱酸与活性白土脱色工艺耦合,可以简化工艺流程,降低能耗,耦合顺序为:先加3%碱性白土常温吸附90min,再加2%干活性白土,升温到75℃保温反应10min,趁热过滤。实验室模拟传统间歇碱炼脱酸与碱性白土吸附脱酸,得出两种方法都能满足脱酸的基本要求,但吸附脱酸与碱炼脱酸相比优势明显,每批油处理耗时缩短10h,酸值达到要求的精炼油收率提高3.3%,每精炼一吨大豆毛油收益可提高285元。测定不同工艺条件下,大豆油的酸值AV与吸附时间t的动力学关系,通过数据拟合得出:碱性白土吸附豆油中游离脂肪酸的过程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碱性白土对脂肪酸的吸附既有化学吸附又有物理吸附,过程的活化能Ea为70.7kJ·mol-1。碱性白土的水含量影响油土的亲和性,水含量越大,吸附速率越快。通过电镜扫描(SEM)及有机烧失量测定可知,碱性白土的结构不够紧密,反应过激时颗粒易破裂,使土的保油量增加,故碱性白土水含量不宜超过13%、吸附温度应控制在30-50℃、大豆油初始酸值不大于4mgKOH·g-1、搅拌速率为150rpm。水分子的存在降低了碱性白土与油脂之间的接触角,提高两者之间的亲和性,对吸附有利;碱性白土表面的-OH与油酸分子主要发生化学吸附,但随着反应的进行,油酸分子的长碳链覆盖在碱土表面形成一层有机相,油酸分子穿过该层受扩散影响,属于物理吸附,故吸附过程既有化学吸附又有物理吸附;碱性白土与油酸之间较强的化学作用力会削弱或消除吸附剂微粒之间的作用力(范德华力和库仑力),使吸附剂颗粒发生溶胀或破裂,从而导致保油率增加,油土分离难度增大。故吸附速度及吸附量必须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刘健[9](2013)在《葫芦岛膨润土钠化与提纯工艺研究及工程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膨润土被称为“万能粘土”,用途广泛。根据原矿性质,结合产品市场做出产品规划的矿区较少,课题结合资源特点、市场情况,发展葫芦岛膨润土产业链、群,作出膨润土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葫芦岛膨润土属于低品位、多颜色种类共生的钙基膨润土矿。通过原土钠化试验研究,采用干法钠化工艺,胶质价由54.0mmol/15g提高到254mmol/15g;采用半干法钠化工艺,胶质价提高到338mmpl/15g,膨胀容、吸水率均提高显着,达到国标水平。利用小锥角旋流器对膨润土分级提纯试验研究,找出蒙脱石含量90%以上的提纯及高效脱水工艺条件;通过粒度分析、SEM表征,说明蒙脱石粒度分布均匀、层状结构清晰。选择小锥角旋流器、隔膜压滤机、旋转闪蒸干燥等工艺设备,建成一条年处理5千吨膨润土的选矿提纯中试线,为进一步加工开发高品质系列产品奠定了基础。通过对钠化结果分析、市场调研、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选择钠化、烘干、磨粉设备,完成5万吨/年干法钠化生产线和5万吨/年半干法钠化生产线的建设与调试。在上述研究工作基础上,完成了《葫芦岛市南票区膨润土精细化工产业园区规划》,并通过了专家评估。园区分三期发展,利用改型、改性等工艺,生产钠化膨润土、活性白土、无机矿物凝胶、有机膨润土、有机/蒙脱石纳米复合材料等系列产品。
毛格清[10](2012)在《活性白土制备强碱催化剂及催化合成生物柴油》文中研究指明生物柴油具有清洁、可再生的特点,其性质和石化柴油的亦非常相似,是石化柴油的理想替代品。目前,生物柴油多用均相催化生产,均相催化有着对设备腐蚀性高、催化剂不易回收、反应产物难分离且需大量水洗的缺点,非均相催化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但是非均相催化剂的原料大多昂贵、制备工序复杂、生产成本高。本文提出一种以活性白土为载体,采用湿法先后负载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的固体碱催化剂。活性白土廉价易得,湿法制备工艺简单、易控制产品性能。活性白土固体碱生物柴油催化剂是很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本文采用正交和单因素相结合的方式对活性白土固体碱的制备工艺进行探索,得出其最佳工艺条件为:碱性白土氢氧化钙负载量为0.66mmol Ca(OH)2·g-1、氢氧化钠与碱土的配比为每克土17mmol NaOH、水土比为4、温度为80℃、加料时间为3.5h,在该条件下制备的活性白土催化剂,其氢氧化钠负载量达3.4mmol NaOH·g-1。其中,所考察因素中对氢氧化钠负载量影响较大的三个因素为:氢氧化钠与碱土的配比、碱性白土氢氧化钙负载量以及负载温度。采用DSC.SEM分析方法对碱性白土及活性白土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两者结构及热稳定性和活性白土的一致。将该活性白土催化剂应用于催化精炼大豆油与甲醇的转甲酯化反应,并探索得其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催化剂加入量为3.0wt%、醇油摩尔比为12:1、最佳反应温度与时间为30℃(1h)-40℃(1h)-50℃(2h)-60℃(3h)、催化剂颗粒度为200-400目,在该条件下,催化大豆油和甲醇制备生物柴油,所得产物甲酯含量达96.7%。采用SEM的方法对不同种催化条件下使用后的催化剂进行SEM分析,观察催化剂的形态,结果表明,采用分段升温的催化方法,催化剂结构和催化前几乎一样,而采用反应温度一步到位的方法,催化剂颗粒解聚,结构遭到破坏。采用分段升温的催化方法不仅保护催化剂的结构性能,还节能降耗,是固体碱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的不错选择。
二、半干法制备高效活性白土新工艺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半干法制备高效活性白土新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月见草油中PAEs的脱除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月见草及月见草油概述 |
1.2 食用油中PAES的污染来源及研究现状 |
1.2.1 PAEs简介 |
1.2.2 食用油中PAEs的污染来源 |
1.2.3 食用油中PAEs的污染现状 |
1.2.4 PAEs去除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活性白土及废白土概述 |
1.3.1 活性白土的基本性质 |
1.3.2 活性白土的改性 |
1.3.3 活性白土在油脂工业中的应用 |
1.3.4 废白土的再生利用 |
1.4 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改性活性白土的制备及其表征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实验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壳聚糖/CTAB改性活性白土的制备 |
2.2.2 PAEs标准溶液的配制 |
2.2.3 月见草油中PAEs含量的GC-MS检测 |
2.2.4 壳聚糖/CTAB改性活性白土的结构表征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GC-MS法检测月见草油中PAEs的方法验证 |
2.3.2 壳聚糖及CTAB用量对改性活性白土吸附脱除DBP效率的影响 |
2.3.3 不同吸附剂吸附脱除DBP效率的比较 |
2.3.4 壳聚糖/CTAB改性活性白土的结构表征 |
2.4 小结 |
第3章 改性活性白土对月见草油中PAES的吸附性能及对月见草油综合品质影响 |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月见草油中PAEs含量的测定 |
3.2.2 月见草油中PAEs的吸附脱除 |
3.2.3 改性活性白土吸附脱除月见草油中PAEs的单因素实验 |
3.2.4 改性活性白土吸附脱除月见草油中PAEs的响应面优化设计 |
3.2.5 月见草油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及植物甾醇含量的测定 |
3.2.6 吸附动力学 |
3.2.7 吸附等温线 |
3.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改性活性白土吸附脱除月见草油中PAEs的单因素实验结果 |
3.3.2 改性活性白土吸附脱除月见草油中PAEs的响应面优化 |
3.3.3 改性活性白土吸附脱除PAEs对月见草油品质的影响 |
3.3.4 吸附动力学 |
3.3.5 吸附等温线 |
3.4 小结 |
第4章 改性废白土的再生 |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实验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月见草油中PAEs的测定 |
4.2.2 超声辅助有机溶剂脱附再生废白土 |
4.2.3 月见草油中PAEs的吸附脱除 |
4.2.4 超声辅助有机溶剂脱附再生废白土的单因素实验 |
4.2.5 超声辅助有机溶剂脱附再生废白土的正交优化设计 |
4.2.6 有机溶剂循环使用效率验证 |
4.2.7 废白土的再生效果及循环使用次数验证 |
4.2.8 数据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超声辅助有机溶剂脱附再生废白土的单因素实验结果 |
4.3.2 超声辅助有机溶剂萃取再生废白土的正交优化 |
4.3.3 有机溶剂循环使用效率验证 |
4.3.4 废白土萃取次数及其循环使用次数验证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上天梯低品位膨润土矿产提纯分离与综合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立题背景与思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膨润土提纯工艺的研究现状 |
1.2.2 活性白土的研究现状 |
1.2.3 合成沸石矿物的研究现状 |
1.3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标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1.6 主要研究成果 |
1.7 特色与创新点 |
1.8 主要工作量 |
2 上天梯膨润土矿物学属性及自粉化提纯研究 |
2.1 样品描述与预处理 |
2.2 实验 |
2.2.1 原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2.3 分析与测试 |
2.2.4 表征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2.1 物相组成分析 |
2.2.2 化学成分分析 |
2.2.3 物理化学属性分析 |
2.4 上天梯膨润土自粉化提纯 |
2.4.1 膨润土矿石的自粉化 |
2.4.2 膨润土矿石的湿法筛分 |
2.5 本章小结 |
3 上天梯膨润土常压低温焙烧法制备活性白土 |
3.1 实验 |
3.1.1 原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实验及表征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浓硫酸/膨润土质量比对活性白土性质的影响 |
3.2.2 活化温度对活性白土性质的影响 |
3.2.3 活化时间对活性白土性质的影响 |
3.2.4 活化样品性能表征 |
3.3 本章小结 |
4 上天梯膨润土常压碱溶一步法合成沸石矿物 |
4.1 实验 |
4.1.1 实验原理 |
4.1.2 原料与试剂 |
4.1.3 仪器与设备 |
4.1.4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Na/Si摩尔比对合成沸石矿物的影响 |
4.2.2 Si/Al摩尔比对合成沸石矿物的影响 |
4.2.3 反应时间对合成沸石矿物的影响 |
4.2.4 反应温度对合成沸石矿物的影响 |
4.2.5 优化条件下沸石矿物的形貌特征 |
4.3 本章小结 |
5 活性白土及沸石矿物的应用 |
5.1 活性白土的应用 |
5.1.1 活性白土的性能测试 |
5.1.2 性能测试结果与讨论 |
5.1.3 常压低温焙烧法的适用性研究 |
5.1.4 常压低温焙烧法的前景展望 |
5.2 合成沸石矿物的应用 |
5.2.1 合成沸石矿物的性能测试 |
5.2.2 性能测试结果与讨论 |
5.2.3 常压碱溶一步法的前景展望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大豆酸化油和麻疯树油制备生物柴油的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生物柴油的研究意义 |
1.2 生物柴油制备方法 |
1.2.1 生物柴油的原料 |
1.2.2 生物柴油制备方法 |
1.3 固体酸催化高酸值油脂合成生物柴油 |
1.3.1 金属氧化物类固体酸 |
1.3.2 杂多酸及其盐类 |
1.3.3 沸石分子筛及粘土型固体酸 |
1.3.4 强酸型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 |
1.4 固体碱催化油脂酯交换合成生物柴油 |
1.4.1 金属氧化物及金属盐类固体碱 |
1.4.2 掺杂、改性或负载型固体碱 |
1.5 酯化和酯交换反应机理 |
1.5.1 酸催化酯化反应机理 |
1.5.2 碱催化酯交换反应机理 |
1.6 生物柴油精炼技术 |
1.7 研究背景及论文工作的提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强酸型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大豆酸化油制备生物柴油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 |
2.2.2 树脂预处理 |
2.2.3 树脂催化剂的表征 |
2.2.4 树脂催化活性测试实验 |
2.2.5 树脂催化大豆酸化油酯化过程的优化实验 |
2.2.6 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四种树脂的物化性质及催化性能 |
2.3.2 树脂LS-50催化大豆酸化油酯化过程的影响因素 |
2.3.3 LS-50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能及对不同来源高酸值油脂的适应性 |
2.3.4 大豆酸化油酯化过程的动力学 |
2.3.5 酸化油与甲醇酯化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
2.3.6 LS-50催化大豆酸化油合成生物柴油的生产经济及环境效益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改性白土精制麻疯树油 |
3.1 前言 |
3.2 原材料及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脱胶土的制备 |
3.3.2 油脂脱胶 |
3.3.3 油脂脱酸 |
3.3.4 一步法精炼 |
3.3.5 碱催化合成生物柴油 |
3.3.6 分析测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油脂脱胶过程影响因素 |
3.4.2 油脂脱酸过程及影响因素 |
3.4.3 不同脱酸方法效果比较 |
3.4.4 一步法精炼 |
3.4.5 碱催化合成生物柴油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改性膨润土固体碱催化麻疯树油合成生物柴油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4.2.1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4.2.2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
4.2.3 固体碱催化麻疯树油酯交换反应实验 |
4.2.4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和再生方法 |
4.2.5 麻疯树油酯交换反应动力学实验 |
4.2.6 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催化剂制备影响因素 |
4.3.2 催化剂的表征 |
4.3.3 固体碱碱活性位形成及催化作用机理 |
4.3.4 固体碱催化麻疯树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因素 |
4.3.5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及再生 |
4.3.6 改性膨润土催化麻疯树油酯交换反应的动力学 |
4.3.7 固体碱催化麻疯树油酯交换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膨润土类固体吸附剂精炼生物柴油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粗生物柴油制备及纯化 |
5.2.2 麻疯树油生物柴油与0#柴油调合燃料的储存稳定性试验 |
5.2.3 分析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粗生物柴油样品的制备与分析 |
5.3.2 膨润土用量和吸附时间对生物柴油甘油含量的影响 |
5.3.3 麻疯树油生物柴油和0#柴油混合燃料的储存稳定性 |
5.3.4 改性膨润土固体碱催化合成生物柴油工艺过程的经济和环境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6.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6.3 研究与展望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伊/蒙混层粘土半干法盐酸活化制备活性白土(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 |
1. 1 试验原料及仪器 |
1. 2 I / S原矿结构及形貌分析 |
1. 3 半干法盐酸活化工艺 |
1. 4 与市售B - 活性白土混合使用效果的考察 |
1. 5 分析及表征方法 |
1. 5. 1 H、Ra及Rr的测定 |
1. 5. 2 XRD表征 |
2 结果与讨论 |
2. 1 I / S原矿的结构及形貌分析 |
2. 1. 1 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 |
2. 2 盐酸浓度的影响 |
2. 3 盐酸用量的影响 |
2. 4 熟化温度的影响 |
2. 5 半干法盐酸活化工艺的优化 |
2. 6 活化改性前后XRD及SEM表征分析结果 |
2. 7 与市售B - 活性白土混合使用效果的考察 |
3 结论 |
(5)活性白土的制备及其对油溶性色素的吸附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膨润土概述 |
1.1.1 膨润土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
1.1.2 国内外膨润土资源概况 |
1.1.3 膨润土的分类 |
1.1.4 膨润土的特性 |
1.1.5 膨润土的应用 |
1.2 膨润土提纯工艺及深加工研究现状 |
1.2.1 膨润土提纯 |
1.2.2 膨润土深加工 |
1.3 活性白土的研究现状 |
1.3.1 活性白土分类及要求 |
1.3.2 活性白土的制备工艺 |
1.3.3 活性白土的吸附性能 |
1.3.4 活性白土对油脂脱色的机理 |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主要内容 |
第2章 试样、试剂、设备和方法 |
2.1 试样制备 |
2.2 试验主要试剂及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膨润土物化性能测定 |
2.3.2 活性白土性能指标测定 |
2.3.3 油溶性色素的配制 |
第3章 膨润土提纯试验 |
3.1 试样性质 |
3.1.1 试样化学成分分析 |
3.1.2 试样XRD物相分析和半定量结果 |
3.1.3 试样物化性能指标 |
3.2 捣浆试验 |
3.2.1 分散剂种类和用量 |
3.2.2 捣浆时间 |
3.2.3 液固比 |
3.3 提纯试验 |
3.3.1 分散剂种类 |
3.3.2 分散剂用量 |
3.3.3 分级产物XRD、XRF和SEM分析 |
3.3.4 提纯试验数质量流程图 |
3.4 小结 |
第4章 活性白土制备及活化机理研究 |
4.1 活性白土的制备 |
4.1.1 酸用量 |
4.1.2 微波功率 |
4.1.3 液固比 |
4.1.4 活化时间 |
4.1.5 酸种类 |
4.2 活性白土的活化机理 |
4.2.1 化学成分及白度 |
4.2.2 活性白土的结构 |
4.2.3 活性白土FTIR分析 |
4.2.4 活性白土SEM照片 |
4.2.5 比表面积、孔体积 |
4.3 小结 |
第5章 膨润土和活性白土对油溶性色素的吸附行为 |
5.1 液相吸附理论 |
5.1.1 吸附等温线模型 |
5.1.2 吸附动力学模型 |
5.1.3 吸附热力学方程 |
5.2 对油溶性绿色素的吸附行为 |
5.2.1 投加量 |
5.2.2 吸附时间 |
5.2.3 吸附温度 |
5.2.4 等温线 |
5.2.5 动力学 |
5.2.6 热力学 |
5.2.7 FTIR分析 |
5.3 对油溶性黄色素的吸附行为 |
5.3.1 投加量 |
5.3.2 吸附时间 |
5.3.3 吸附温度 |
5.3.4 等温线 |
5.3.5 动力学 |
5.3.6 热力学 |
5.3.7 FTIR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取得专利 |
(6)重整油中微量烯烃精制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论文创新点 |
目录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芳烃的生产和应用 |
2.2 脱除芳烃中微量烯烃生产工艺现状 |
2.3 活性白土的基本特性和结构 |
2.3.1 白土原料简介 |
2.3.2 膨润土的物化性质 |
2.3.3 活性白土的制备 |
2.3.4 颗粒白土的制备 |
2.4 沸石分子筛的基本特性和结构 |
2.4.1 Y分子筛的结构与性质 |
2.4.2 Y分子筛的二次结构设计与改性 |
2.5 烷基化研究进展 |
2.5.1 固体酸烷基化工艺技术 |
2.5.2 固体酸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2.5.3 固体酸烷基化机理研究进展 |
2.5.4 分子筛用于烷基化研究进展 |
2.6 烷基化反应中沸石分子筛的积炭研究进展 |
2.6.1 积炭的组成和性质 |
2.6.2 积炭在催化剂上的分布 |
2.6.3 积炭生成方式 |
2.6.4 积炭生成机理 |
2.6.5 催化剂再生研究 |
2.7 论文工作选题的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3章 实验部分 |
3.1 实验原料和试剂 |
3.2 催化剂的制备 |
3.3 催化剂的评价 |
3.3.1 催化剂的性能评价装置及流程 |
3.3.2 模拟化合物的配制 |
3.3.3 实验设备一览表 |
3.3.4 催化剂活性的评价指标 |
3.4 催化剂的表征测试 |
3.4.1 X射线衍射(XRD) |
3.4.2 比表面、孔容、孔径的测定 |
3.4.3 热重法(TG)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
3.4.4 X射线荧光光谱(XRF) |
3.4.5 SEM和核磁分析 |
3.4.6 红外酸性测定 |
第4章 改性白土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4.1 不同活性白土脱除芳烃中微量烯烃的性能与表征 |
4.1.1 不同产地活性白土脱除芳烃中微量烯烃性能的比较 |
4.1.2 活性白土的孔结构和比表面积性质 |
4.1.3 活性白土表面酸性质 |
4.2 路易斯酸改性活性自土的性能研究 |
4.2.1 不同金属卤化物对白土进行改性的研究 |
4.2.2 不同ZnCl_2添加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4.2.3 不同ZnCl_2添加量催化剂的XRD分析 |
4.2.4 负载ZnCl_2后催化剂的孔结构和酸性变化 |
4.2.5 负载ZnCl_2后催化剂的热稳定性 |
4.2.6 不同制备工艺条件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4.2.7 不同负载方法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4.2.8 改性催化剂对不同原料油处理性能的研究 |
4.3 改性白土催化剂百吨工业应用试验 |
4.3.1 镇海炼化PX联合装置白土塔单元介绍 |
4.3.2 工业试验结果 |
4.3.3 催化剂失活速率对比 |
4.3.4 工业试验的脱烯烃后产品对比分析 |
4.3.5 失活催化剂的再生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5.1 不同分子筛脱除芳烃中微量烯烃性能与表征 |
5.1.1 不同分子筛脱除芳烃中微量烯烃性能的比较 |
5.1.2 不同分子筛催化剂酸性质 |
5.2 USY分子筛用于脱烯烃反应性能研究 |
5.2.1 催化剂组成配比对活性的影响 |
5.2.2 焙烧温度对USY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5.2.3 不同硅铝比USY分子筛性能的比较 |
5.2.4 反应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5.3 USY分子筛的二次合成改性 |
5.3.1 铵离子交换对USY分子筛脱烯烃性能的影响 |
5.3.2 稀土氧化物改性对USY分子筛催化活性的影响 |
5.3.3 杂多酸负载改性对USY分子筛催化活性的影响 |
5.3.4 分子筛骨架的脱铝改性 |
5.3.5 不同浓度的柠檬酸对USY脱铝改性的效果 |
5.3.6 不同浓度的柠檬酸溶液改性对USY分子筛晶体结构的影响 |
5.3.7 不同浓度的柠檬酸对USY分子筛孔道结构的影响 |
5.3.8 不同浓度的柠檬酸对USY分子筛酸性的影响 |
5.3.9 柠檬酸处理分子筛的脱铝改性机理 |
5.3.10 柠檬酸改性后分子筛催化剂的再生性能 |
5.4 MCM-22分子筛用于脱除微量烯烃的性能研究 |
5.4.1 铵离子交换对MCM-22分子筛脱烯烃性能的影响 |
5.4.2 铵离子交换后MCM-22分子筛的酸性分析 |
5.4.3 路易斯酸改性对MCM-22分子筛脱烯烃性能的影响 |
5.4.4 ZnO改性对MCM-22分子筛脱烯烃性能的影响 |
5.4.5 稀土改性对MCM-22分子筛脱烯烃性能的影响 |
5.4.6 柠檬酸溶液脱铝对MCM-22分子筛脱烯烃性能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USY分子筛催化剂的失活行为的研究 |
6.1 脱除重整油中微量烯烃机理研究 |
6.1.1 模拟油反应条件 |
6.1.2 模拟油反应前后组成分析 |
6.2 USY分子筛催化剂积炭的种类 |
6.2.1 热重分析 |
6.2.2 ~(13)C核磁共振分析 |
6.3 USY分子筛催化剂积炭的组成 |
6.4 USY分子筛催化剂积炭的分布 |
6.4.1 BET分析 |
6.4.2 SEM分析 |
6.5 USY分子筛催化剂积炭的生成机理 |
6.5.1 积炭对分子筛酸性和孔道的影响 |
6.5.2 脱除重整油中微量烯烃过程积炭的生成机理 |
6.6 脱除重整油中微量烯烃催化剂制备方法的优化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纳米葡萄糖酸白土改进制备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
1.3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活性白土概述 |
2.1.1 活性白土的制备方法 |
2.1.2 活性白土的应用 |
2.2 碱性白土概述 |
2.2.1 碱性白土的制备 |
2.2.2 碱性白土的应用 |
2.3 有机膨润土概述 |
2.3.1 有机膨润土的制备 |
2.3.2 有机膨润土的应用 |
2.4 聚乙烯醇的概述 |
2.4.1 聚乙烯醇性质简介 |
2.4.2 聚乙烯醇包装薄膜特点 |
2.4.3 聚乙烯醇改性方法 |
2.5 纳米复合材料研究概述 |
2.6 纳米葡萄糖酸白土概述 |
第三章 纳米葡萄糖酸白土的制备 |
3.1 实验原理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3.2.1 活性白土的制备 |
3.2.2 活性白士脱色率测定 |
3.2.3 活性白土活性度的测定 |
3.2.4 碱性白土的制备 |
3.2.5 碱性白土负载量的测定 |
3.2.6 主要试剂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葡萄糖酸白土的制备 |
3.3.2 葡萄糖酸白土有机烧失量的测定 |
3.4 扫描电镜分析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硫酸浓度对活性白土脱色率和活性度的影响 |
3.5.2 反应时间对葡萄糖酸白土有机含量的影响 |
3.5.3 葡萄糖酸内酯用量对葡萄糖酸白土有机含量的影响 |
3.5.4 温度对葡萄糖酸白土有机含量的影响 |
3.5.5 分散剂浓度对葡萄糖酸白土有机含量的影响 |
3.5.6 分散剂用量对葡萄糖酸白土有机含量的影响 |
3.5.7 搅拌速度对葡萄糖酸白土有机含量的影响 |
3.5.8 甘油加入量对葡萄糖酸白土有机含量的影响 |
3.6 扫描电镜分析 |
3.6.1 甘油的添加量对葡萄糖酸白土形貌的影响 |
3.6.2 搅拌桨转速对葡萄糖酸白土形貌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葡萄糖酸白土的提纯 |
4.1 实验原理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1 葡萄糖酸白土的制备 |
4.2.2 主要试剂和实验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4 结构与性能表征 |
4.4.1 红外光谱分析 |
4.4.2 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分析 |
4.4.3 差热/热重分析 |
4.4.4 X射线衍射分析 |
4.4.5 薄膜力学性能的测试 |
4.5 结果与讨论 |
4.5.1 提纯剂不同配比对产品收率和应用的影响 |
4.5.2 离心机转速不同对产品收率和应用的影响 |
4.5.3 提纯前后改性聚乙烯醇薄膜的效果对比 |
4.5.4 红外光谱分析 |
4.5.5 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分析 |
4.5.6 差热/热重分析 |
4.5.7 X射线衍射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葡萄糖酸白土/聚乙烯醇复合膜的制备 |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5.2 复合膜的制备 |
5.3 性能测定与表征 |
5.3.1 薄膜吸水率的测定 |
5.3.2 薄膜透光率的测定 |
5.3.3 薄膜力学性能的测试 |
5.3.4 薄膜热稳性的测定 |
5.3.5 红外光谱分析 |
5.3.6 扫描电镜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甘油加入量对聚乙烯醇/葡萄糖酸白土复合薄膜性能的影响 |
5.4.2 聚乙烯醇溶液浓度对聚乙烯醇/葡萄糖酸白土复合薄膜性能的影响 |
5.4.3 不同葡萄糖酸白土加入量对聚乙烯醇/葡萄糖酸白土复合薄膜性能的影响 |
5.4.4 不同葡萄糖酸白土加入量对聚乙烯醇/葡萄糖酸白土复合薄膜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
5.4.5 红外光谱分析 |
5.4.6 扫描电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豆油碱性白土脱酸工艺及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传统脱酸方法 |
1.2 新型脱酸方法 |
1.2.1 溶剂萃取脱酸法 |
1.2.2 超临界萃取脱酸法 |
1.2.3 再酯化脱酸法 |
1.2.4 膜技术脱酸法 |
1.2.5 分子蒸馏脱酸法 |
1.2.6 液晶态脱酸法 |
1.2.7 生物脱酸法 |
1.2.8 吸附脱酸法 |
1.2.9 小结 |
1.3 膨润土在油脂精炼中的应用 |
1.3.1 膨润土简介 |
1.3.2 油脂脱色用活性白土 |
1.3.3 油脂脱胶用改性活性白土 |
1.3.4 油脂脱酸用改性活性白土 |
1.4 油脂吸附脱酸动力学研究进展 |
1.5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7 课题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碱性白土油脂脱酸工艺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碱性白土的制备 |
2.2.2 碱性白土油品脱酸工艺实验 |
2.2.3 间歇碱炼脱酸与固体碱脱酸对比实验 |
2.3 分析方法 |
2.3.1 大豆油酸值的测定 |
2.3.2 碱性白土含水量的测定 |
2.3.3 油脂精炼得率的测定 |
2.3.4 SEM照片的获取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改性剂对碱性白土脱酸及过滤性能的影响 |
2.4.2 吸附温度对碱性白土脱酸及过滤性能的影响 |
2.4.3 碱性白土的含水量对碱性白土脱酸及过滤性能的影响 |
2.4.4 碱性白土的添加量对碱性白土脱酸及过滤性能的影响 |
2.4.5 碱性白土脱酸与活性白土脱色工艺耦合 |
2.4.6 碱性白土脱酸与碱炼脱酸工艺比较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碱性白土脱酸动力学研究及机理探讨 |
3.1 试验材料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碱性白土的制备 |
3.2.2 碱性白土水含量的控制 |
3.2.3 碱性白土吸附豆油中油酸的动力学实验 |
3.2.4 碱性白土水含量对其形貌变化影响实验 |
3.3 分析方法 |
3.3.1 大豆油酸值的测定 |
3.3.2 碱性白土含水量的测定 |
3.3.3 碱性白土堆密度的测定 |
3.3.4 碱性白土与油脂接触角的测定 |
3.3.5 碱性白土保油率的测定 |
3.3.6 红外光谱的测定 |
3.3.7 有机烧失量的测定 |
3.3.8 SEM照片的获取 |
3.4 吸附动力学模型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不同含水量碱性白土的吸附动力学 |
3.5.2 不同吸附温度下碱性白土的吸附动力学 |
3.5.3 不同初始酸含量下碱性白土的吸附动力学 |
3.5.4 不同搅拌速率下碱性白土的吸附动力学 |
3.6 碱性白土吸附脱酸机理探讨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4.1 总结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葫芦岛膨润土钠化与提纯工艺研究及工程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膨润土概述 |
1.1.1 膨润土的资源状况 |
1.1.2 膨润土的结构 |
1.1.3 膨润土的应用 |
1.2 膨润土的市场状况 |
1.2.1 国外膨润土市场 |
1.2.2 国内膨润土市场 |
1.2.3 北方膨润土市场 |
1.3 膨润土研究的发展趋势 |
1.4 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 |
1.4.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2 葫芦岛膨润土原土性质与产品开发方向研究 |
2.1 葫芦岛膨润土矿地质特征 |
2.2 葫芦岛膨润土矿物组成 |
2.2.1 XRD测试设备及条件 |
2.2.2 XRD测试结果分析 |
2.3 葫芦岛膨润土化学成分分析 |
2.4 葫芦岛膨润土主要性能分析 |
2.4.1 阳离子交换量分析 |
2.4.2 吸蓝量分析 |
2.4.3 胶质价分析 |
2.4.4 膨胀容分析 |
2.4.5 吸水率分析 |
2.5 葫芦岛膨润土产品开发方向 |
3 葫芦岛膨润土原土钠化试验研究 |
3.1 钠化机理与钠化剂 |
3.2 干法钠化试验研究 |
3.2.1 仪器设备、药品 |
3.2.2 工艺技术路线 |
3.2.3 试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
3.3 半干法钠化试验研究 |
3.3.1 仪器设备、药品 |
3.3.2 工艺技术路线 |
3.3.3 试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葫芦岛膨润土选矿提纯工艺试验研究 |
4.1 膨润土选矿提纯意义 |
4.2 选矿提纯研究过程 |
4.3 旋流器提纯中试试验研究 |
4.3.1 中试试验样品来源 |
4.3.2 中试试验矿浆准备 |
4.3.3 旋流器分选过程 |
4.3.4 旋流器分选结果分析与表征 |
4.4 脱水试验研究 |
4.4.1 脱水试验过程 |
4.4.2 脱水试验结果与分析 |
4.5 干燥试验研究 |
4.5.1 干燥试验过程 |
4.5.2 干燥试验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葫芦岛膨润土工程实践 |
5.1 膨润土钠化生产线 |
5.1.1 钠化厂区简介 |
5.1.2 产品技术经济指标分析 |
5.2 膨润土提纯中试线 |
5.2.1 提纯中试线简介 |
5.2.2 产品技术指标分析 |
5.3 膨润土产业园区规划概要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活性白土制备强碱催化剂及催化合成生物柴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内容 |
1.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活性白土 |
2.1.1 活性白土简介 |
2.1.2 活性白土改性 |
2.2 生物柴油 |
2.2.1 生物柴油简介 |
2.2.2 生物柴油的合成方法 |
2.3 固体碱催化剂 |
2.3.1 固体碱催化剂简介 |
2.3.2 固体碱催化剂研究现状 |
2.3.3 固体碱催化机理 |
第三章 试验方法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3.2 活性白土催化剂的制备 |
3.2.1 活性白土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3.2.2 正交法探索催化剂制备工艺 |
3.2.3 催化剂的制备工艺优化 |
3.2.4 催化剂表征 |
3.3 生物柴油的制备 |
3.3.1 大豆油脱酸脱水预处理 |
3.3.2 生物柴油的制备方法 |
3.3.3 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优化 |
3.3.4 催化合成过程机理探讨 |
3.4 分析方法 |
3.4.1 湿固体含固量及含水量的测定 |
3.4.2 固体碱负载量测定 |
3.4.3 油品酸值测定 |
3.4.4 生物柴油中甲酯含量测定 |
3.4.5 液体密度的测定 |
3.4.6 固体碱在甲醇体系中碱溶出量分析测定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4.1 活性白土强碱催化剂制备的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4.2 活性白土强碱催化剂的制备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
4.2.1 碱土负载量对氢氧化钠负载量的影响 |
4.2.2 配比对氢氧化钠负载量的影响 |
4.2.3 水土比对氢氧化钠负载量的影响 |
4.2.4 温度对氢氧化钠负载量的影响 |
4.2.5 加料时间对氢氧化钠负载量的影响 |
4.2.6 小结 |
4.3 催化剂表征 |
4.3.1 DSC分析 |
4.3.2 SEM分析 |
4.4 催化制备生物柴油工艺优化 |
4.4.1 催化剂加入量的影响 |
4.4.2 醇油比的影响 |
4.4.3 温度和时间的影响 |
4.4.4 催化剂粒径的影响 |
4.4.5 小结 |
4.5 催化反应机理讨论 |
4.5.1 反应产物油、醇二相密度大小与甲酯含量的关系 |
4.5.2 固体碱在多种体系中的碱溶出量 |
4.5.3 催化反应后固体碱催化剂SEM分析 |
4.5.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半干法制备高效活性白土新工艺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月见草油中PAEs的脱除方法研究[D]. 王漫秋.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上天梯低品位膨润土矿产提纯分离与综合利用研究[D]. 杨梦娜. 西南科技大学, 2019(10)
- [3]大豆酸化油和麻疯树油制备生物柴油的过程研究[D]. 胡雪玲. 广西大学, 2017(11)
- [4]伊/蒙混层粘土半干法盐酸活化制备活性白土[J]. 陈玲玉,吴炼,黄克磊,童张法,林子珺,韦藤幼.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16(02)
- [5]活性白土的制备及其对油溶性色素的吸附行为研究[D]. 岑对对. 武汉理工大学, 2016(05)
- [6]重整油中微量烯烃精制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性能研究[D]. 濮鑫. 华东理工大学, 2015(05)
- [7]纳米葡萄糖酸白土改进制备及应用[D]. 李浩. 广西大学, 2013(03)
- [8]豆油碱性白土脱酸工艺及动力学研究[D]. 霍英霞. 广西大学, 2013(03)
- [9]葫芦岛膨润土钠化与提纯工艺研究及工程实践[D]. 刘健.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3(03)
- [10]活性白土制备强碱催化剂及催化合成生物柴油[D]. 毛格清. 广西大学,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