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罗丽萍[1](2021)在《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以L县A幼儿园为个案》文中认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苗族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园开发和实施苗族文化课程,能够起到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丰富幼儿园课程、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儿童发展的作用。本研究以文献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L县A幼儿园为个案,对其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其中的经验与不足、分析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本研究首先对A幼儿园、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资源进行概述,重点回顾了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三个阶段。进而对该园的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研究结果表明:该园教师形成了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意识;苗族文化课程内容丰富;课程实施比较灵活;重视环境的作用;课程实施效果明显。但也存在教师对苗族文化认识程度不深、课程目标分类不够准确、课程内容未形成体系、健康领域苗族文化课程与实施较为欠缺、家长参与度不高、教师缺乏培训机会等不足。并结合访谈内容,从政策、社会状态、幼儿园自身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对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唤醒教师苗族文化自觉意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制定促进幼儿成长,传承苗族文化的课程目标;选择合理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形成家园合力,加强园所间交流;发挥行政的支持功能。
冯春艳[2](2021)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时代的科学教育也越来越强调实效性,科学教育的目标由只关注知识的获得转向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观念性思考在聚合碎片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高阶思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生命观念”置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首位,生命观念最具学科特色属性,是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标志和关键。然而,教师们仍未真正进入教学改革的浪潮之中,他们的教学仍旧停留于传统概念教学范式之内:重内涵轻外延、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授轻探查、重表象轻深度。在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时代,高中生物碎片化教学必须要改革,传统概念教学必须要转型,那么,为落实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概念教学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通过生命观念这样一个概念聚合器将相关概念关联起来,交织成概念网络,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内容的深度理解。本研究聚焦于生命观念,依据概念转变理论、知识结构理论以及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三轮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并证明了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是可行的。首先,本研究利用文献法梳理了与学科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相关的研究,并对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进行概念界定,明确指出生命观念是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纵观性认识和理解,是在生物学事实、概念基础之上对概念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或对核心概念的概括性表述和系统阐释。其次,本研究以S学校为个案,通过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进行问题诊断,分析、概括出一线生物学教师们在落实“生命观念”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理解上,一线生物学教师对生命观念的内涵认识模糊;在实践上,教师们滞于传统的概念教学范畴之内:缺少促进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教学过程,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存在不足。再次,本研究基于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的深入思考,构建出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包括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价值意蕴、目标定位、内容分析,并基于与学科观念相关的理论、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最后,本研究在S学校的高一年级的X班级,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实施流程”进行了三轮行动研究,通过“确定问题——制定计划——行动实施——效果检测——总结反思”的步骤程序,不断改进和完善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培养学生形成“系统观”、“结构与功能观”等生命观念。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深入总结、反思,本研究得出这样五条结论: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构建形成、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提出这样四条建议:《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刘爱华[3](2020)在《明清时期学校教材研究 ——基于文本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教材是课程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教材建设也一直受到国家高度重视。我国有着历久弥新的教育发展史,也有着独具匠心的教材建设史。中国古代学校教材是新时代教材改革与创新不可替代的文化源流,遗憾的是,虽然已有部分学者开展了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的研究,但对明清时期学校教材(以下简称‘明清教材’)缺乏专门的探讨,有待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研究。明清教材在宋元教材体系的基础上予以改版,并新编了一批经典教材,是中国古代学校教材集大成者,倾注了明清统治者与精英知识分子的教育理想,折射出了中国近五百年的教育发展轨迹,是明清历史时期教育生态的高度总结和生动反映,深度隐含着关于中国教育的永恒思考。根据教材研究的特点,本研究采取了文献分析法、文本分析法、理论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梳理明清教材体系的基础上,直接面向一本本教材的文本,用多元的视角考察分析了明清教材的发展背景、影响因素、知识体系、文本特征与实践价值,共分成七个章节予以论述。在本研究中,第一章阐述了明清教材研究的意义,整理了明清教材专门研究、当代教材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以及与本研究有关的其他文献,并确定了研究思路:在收集与整理明清教材史料的基础上,从社会和文化视角分析其嬗变与发展,从知识视角梳理其知识类型与框架,从教育价值视角分析其文本特征,从实践视角归纳与总结对当代教材建设的启示,各阶段研究层层递进,朝向现实的借鉴价值归拢。第二章解析了明清教材体系的嬗变与发展。一是明清文化思想的流变与传播。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导致了以理学为宗的教材体系的形成与续接,陆王心学的崛起使教材增加了更多注释之本,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经义之学的民间传播;颜元实学的涌现使明清教材呈现了专科式发展的萌芽,丰富了明清教材的知识体系;二是明清专制的文教政策与八股选材。政教合一不仅使诸多律法类、文体类文本成为官方教材,而且导致部分教材成为科举的附庸,强化了部分教材的功利性和保守性;书院讲学形成了一批具有高度思想性或应用性的着作式教材,书院藏书更是极大丰富了明清教材的版本与存量,并带动了蒙学教材的学科式发展。第三章对明清(公元1368年-1840年)时期官学教材、着名书院教材和蒙学教材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教材的作者、产生背景、主要内容、社会影响等内容进行了介绍,共整理明清教材80余本。第四章对明清教材的知识指向与存量进行了解读,将明清教材的历史与人文、思想与义理、法制与礼仪、诗词与文体、科学与技术等知识进行了分类呈现,并结合具体的文本进行了解读与分析。第五章分析明清教材文本特征,从“存量”、“呈现”、“表达”三个层面解析了明清教材文本的教育性。明清教材文本存量是“丰富”的,是基于生活应用的百科读物,并凭借丰富帮助学习者走向整全的生活、生动的实践及价值意义的生成;明清教材文本是基于百家之言的启蒙与建构,错落有致的内容布局和言之有理的历史论证显现了朴素的说理风格;明清教材文本是基于诗词歌赋的文化隐喻,韵律与诗词、典故与神话能给予学习者广泛的想象与思考空间。第六章是在分析明清教材文本的教育性的基础上,揭示了理想教材的文本模型。理想的教材文本作为本土文化的基因应是“活性”的知识,具有知识体系、表达呈现、接收逻辑三个基因链;教材文本作为知识的载体应实现价值超越,作为客体与他者的关系价值是教材文本的功能指向。教学生态是教材价值超越的藩篱,个体的认知建构是如何实现价值超越的心理逻辑;教材文本要来源于本土文化,并作为本土文化的组成部分予以表达和呈现,“文以载道”作为中国文化的表达模式应予以回归,“由博返约”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有益经验应予以推广,教材文本以“厚”为导向是“最经济”的教材本土化原理。作为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的典型代表,明清教材警示了部分当代教材文本的粗放性与空乏性、文本表达的抽象性与直接性、文本选材对中国文化的疏离性与固化性。在第七章结论部分,全面总结分析了明清教材的成就与局限。明清教材是在明清时代产生和流传的,其被浸润的封建糟粕应予以批判和摈弃;明清教材属于明清时代,不能施以“拿来主义”,要予以现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总之,未来教育的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的关系都在发生革命性变化,未来的教材也正面临新一轮的改革创新与发展诉求,明清教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永恒瑰宝,为新时代教材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创新视角和文化关照,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沈姝均[4](2020)在《“走近植物”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政府颁布了“三级课程管理”的政策。其中,校本课程的开发方式多以校为本,各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发了许多适合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校本课程已悄然成为三级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小学没有专门的生物学课程,因此学生虽然对自然世界的探索心生向往,却没有探索的方法。并且,在小学阶段,很少有生物科学领域的校本课程。本研究以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棠湖小学的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访谈对学生进行学习调查,利用校园资源,开发“走近植物”校本课程。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中国校本课程发展现状的分析。第二部分是相关的概念的定义以及校本课程发展模式的探索。第三部分是“走近植物”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包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课程开发的目的和内容。第四部分是对“走近植物”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估。第五部分总结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和不足,并提出了改进建议。课程实施后的调查问卷结果和访谈表明,利用校园植物的课程开发和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果,对关注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环境意识,促进绿色学校建设,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都有着较好的作用。成果主要包括:第一、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拓宽了学生对植物学和生态学相关知识的视野,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收集整理资料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都有显着提升。第二、提升了科学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及科研能力,推动了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形成。研究实施后对学科教师及校级领导的访谈结果表明,利用校园植物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能大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三、开发了一系列具有推广性的校本课程案例,笔者在区级教研活动中对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汇报得到了区内科学教师的认可和高度评价。《种子萌发》《叶脉书签的制作》等课例,可在区内其他学校的科学校本课程中直接使用。本次校本课程开发的总目标是以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促进了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课程实施后的调查结果显示92.82%的学生表示喜欢这门课程,说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收获很大。在课程实施后的访谈中了解到,学校领导对课程开发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并认识到了科学教育对儿童学习发展的重要性。随着“走近植物”校本课程开发小组成员的逐渐增加,课程的知识内容、教学案例及学生成果都变得更加丰富全面,为本课程的继续改进和开发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韩淑华[5](2020)在《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莱芜区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初探》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校本课程作为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方兴未艾,就语文校本课程而言,越来越多的文化资源逐步进入其开发视野。红色文化是在我国革命和建设中形成且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它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经过岁月的积淀,历久弥新。莱芜,古称嬴牟之地,位于鲁中腹地,犹如齐鲁大地上一颗跳动的心脏,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在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演绎了无数次金戈铁马、炮火纷飞的战争故事,古有长勺之战,近有莱芜战役。莱芜作为红色革命老区,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它既有中国革命传统文化的共性,又不乏地方文化的个性,时至今日,红色文化已经成为莱芜区不可多得的文化和教育名片。学校教育为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将红色文化纳入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内容,能够引起广大师生对红色文化的足够重视,对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道德素养,促进当地红色文化的传承发挥重要作用。本论文紧跟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浪潮,立足莱芜地区,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力图在借鉴前人校本课程开发成果的基础上,开发“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促进当地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规范化和特色化。笔者从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可行性、价值意义、开发设想、实施与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相关论述。本论文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从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红色文化的备受重视以及语文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三个角度明确了本课题的研究缘起;其次对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现状和莱芜区初级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进行了综述;最后对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撰写论文所使用的文献研究、调查访谈、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四种研究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第二部分是“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概述。首先对红色文化、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四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从山东省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莱芜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不足以及红色文化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缺位状态三个方面论述了本门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再次,结合当地政策、资源、学生兴趣等内容阐述了该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最后,从课程价值、学生成长、教师发展、文化传承四个角度探讨了其价值意义。第三部分是“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设想。主要包括课程理念与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材编写建议四部分。首先,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探讨了语文校本课程理念并设计了相应的课程目标;其次,从课程名称、类型、开课对象和课时安排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课程设置;再次,本着地域性、典型性、语文性、综合性、适切性和趣味性六大原则,对莱芜区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筛选和整理并将其划分为五大单元;最后是对语文校本教材的编写建议,主要从结构设置和组织系统两个方面进行了介绍。第四部分是“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首先从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要求和实施方法两个角度介绍了课程的实施策略,继而出示了具体的教学案例;其次,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出了语文校本课程的评价建议,并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准备、实施、成果三阶段介绍了“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案。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对“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整个开发过程进行了总结概述,表达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信心,反思了课程开发中的不足,进而对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完善以及莱芜区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提出了深化研究的愿景。
牟香义[6](2020)在《基于生物科学史教育的深度学习实践与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旨在于教育实践中融合生物科学史和深度学习的理论与策略,将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一改往日的“讲故事”化身为学生追寻科学家的足迹探寻科学的本质和方法,通过推动科学史的教育,锤炼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和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尽可能挖掘生物科学史可能潜在的育人价值,实现学生对生物科学史更有深度的学习,最终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通过对国内外生物科学史教育的研究状况的了解和对深度学习理论的学习,结合对一线教师和学生调查情况,以相应的实验班和对照班为实践对象,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构建生物科学史的深度学习单元教学策略,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加以观察、监督和帮促,并在课堂实施后进行总结和反思。在实际教学实践过后对学生进行的测试发现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具有差异显着性。通过对相关科学史知识的单元教学,学生在追寻科学家足迹的过程中学习了科学方法,加强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其实验分析能力也得以培养。基于小组合作搜集信息与建立模型,小组的合作能力和意识得以加强,同时学生动手建模的能力也得以培养。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观察、监督和帮促,学生先前不良好的预习习惯和学生的导学案与固学案的完成情况也有所好转。表明在生物科学史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深度学习的单元学习教学策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余云露[7](2020)在《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教育变革越来越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小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者和促进者,其使命高远,责任重大。越是渴求学生成长的教师越会看到职业生活中的困扰、迷惑与不足,只有勇敢地走出职业困惑才能获得新的专业成长。因此关注小学教师,关注他们的职业困惑,显得尤为迫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倾听教师个人的声音,真正走近教师的职业困惑故事,更能反映教育真实的情境和体现实践视野中教师发展的真切意义与价值,同时也可以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本研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讲述了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故事,并探讨了这些职业困惑故事所带给我们的启示。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实物收集法和文献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获取大量的一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编码。本文选择了一位有16年教龄且经验较为丰富的小学语文优秀教师——L老师作为研究对象,用“叙事”的方式呈现了L老师在其十余年教师生涯中所遇到的职业困惑及其如何解决职业困惑的46个系列故事,并对故事进行了更细致的梳理、归类。在此基础上,对L老师职业困惑的内容、职业困惑的解决方式及其职业困惑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研究发现,不同阶段的L老师有着不同的职业困惑,而这些职业困惑大多与教师自身有关、与学生有关、与家长有关以及与学校有关。导致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内部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薄弱、自我认知存在局限、初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以及专业发展水平不高。外部影响因素则与社会环境、学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得到的启示:教师的“自身力量”和外部“重要力量”是L老师走出职业困惑的两个主要“力”。教师在“自身力量”上,借助自身的努力,需要拥有内驱力、成为反思者、完善学习力、学做行动者和提高沟通力以及生成研究力。同时也应该在心理上和实践中通过自身的修炼走出职业困惑。在外部“重要力量”中,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以及重点读物也会帮助教师走出职业困惑。
陈路加[8](2020)在《初中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文中研究说明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教育的方向和时代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历史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师课堂教,学生教室学,一切为应试服务的理念。重视历史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解决历史问题,逐渐成为趋势。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规定历史学科注重多层次多领域的联系,提倡综合素质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2017年,《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里面也提到活动过程中的问题可以在相关学科教学中解决和深入拓展。在此基础上,一些一线教师开始思考,历史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联系,尝试探究历史学科的综合实践性。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成为新的研究方向。本论文,以历史学科为基础,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借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方式,开发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探寻初中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论文从理论依据、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方式和教学反思等方面,论述课程实施的内容和要求。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搜集现实情况信息。从理论和实践角度为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安排,主题确定,方案设计,活动过程和评价方式提供案例与经验。达到促进课程开发,转变教学观念和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目的。
叶黄晨[9](2020)在《中小学音乐名师教学主张研究》文中提出音乐名师教学主张是音乐名师自身教学理念的具体化与个性化,是自身教学经验的概括与升华,是自身认识与情感、理论与实践、智慧与追求的统一。作为音乐名师的个人知识,教学主张蕴含其自身在教学中的最优经验与做法,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将教学主张这一理论置于中小学音乐学科领域中,对目前的实施情况进行考察,对其学理基础、本体内涵、如何建构、价值追求等问题进行系统梳理与探讨,以期为该理论的应用与完善及音乐名师(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借鉴。第一章,中小学音乐名师教学主张研究的学理基础。主要围绕音乐名师教学主张的本质属性、建构角度、学科特性这三个维度从教育学、心理学、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学等不同学科进行梳理,力求具有一定理论性与理论高度。第二章,中小学音乐名师教学主张的案例研究。通过对已有的8个音乐名师教学主张案例的简单呈现,客观反映教学主张在音乐学科领域的实施情况,从共性与个性角度进行总结、分析。主要反思如下:目前,音乐名师教学主张的本体内涵有待梳理;音乐名师教学主张该如何建构有待明晰;教学主张对音乐名师自身、对基础教育音乐学科、对当代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等方面的根本价值有待探讨。第三章,中小学音乐名师教学主张的本体研究。阐述音乐名师教学主张从哪里来、包含哪些基本内容、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并对音乐学科教学主张的参照标准进行探讨与建构。第四章,中小学音乐名师教学主张的建构探讨。从音乐名师教学主张建构的基本过程、基本原则、影响因素、建构策略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五章,中小学音乐教学名师教学主张的价值追求。教学主张不仅促进音乐名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促进音乐学科的发展,也补充与丰富着当代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的内涵。最后,鉴于教学主张的演变与发展以及教学流派对课程改革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对形成音乐教学流派进行了展望。
杨庆媛[10](2020)在《学校教育戏剧育人价值开发与转化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初诞生于英美的教育戏剧,自出现伊始,就受到了全世界教育实践者们的关注。近年来,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教育戏剧活动日趋完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学校教育戏剧实践活动也逐渐普及。教育戏剧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和育人价值,如何有效开发教育戏剧的教学资源,如何将教育戏剧的功能和价值转化为真实的教学过程,这些都是亟待学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予以探究的问题。本文以“学校教育戏剧育人价值开发与转化”为核心问题,通过回答“教育戏剧育人价值的内涵和特征”“M小学教育戏剧开发状况”“M小学教育戏剧育人价值转化情况”“M小学对教育戏剧育人价值的再认识”和“如何构建教育戏剧育人价值开发与转化新愿景”等主要问题,探究学校教育戏剧如何从“实然”转向“应然”,促进儿童的生命成长。首先,本文对“教育戏剧”的内涵和外延重新进行了界定。同时,结合“育人价值”等核心概念和国内外教育戏剧的研究述评,分析整合出“教育戏剧育人价值”的内涵和特征。“教育戏剧育人价值”的核心内涵是本研究的基石,回答好此问题,有助于为本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本文选取了M小学为个案研究的对象,通过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M小学教育戏剧“发展历程——常见现象——影响因素”进行全面考察。本研究发现,M小学教育戏剧开发经历了引荐学习阶段、融通开发阶段和深化改革阶段。其过程中存在“重戏剧形式,轻创造生成”“重知识内容,轻能力培养”和“重教师传授,轻自主学习”的常见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分别来自于社会成见、学校基础、教师能力和家长诉求等多个方面。近年来,M小学转变了原有的实施方案,从教学旨趣、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对学校教育戏剧实践活动进行了转化。基于此,本文认为,M小学教育戏剧通过具身学习丰富儿童感知经验;在角色扮演促进儿童社会意识;在创设空间和情境中激发儿童想象力;在对话交往中提升儿童的批判性思维;在活动体验中培养审美能力,有助于儿童全面式成长。最后,本研究针对学校教育戏剧育人价值开发与转化的“实然”状况,构想开发与转化的新愿景,为教育戏剧实践活动提供“应然”方案,以期学校教育戏剧育人价值开发与转化更加强调“人本性”,更加突显“融通性”,更加彰显“开放性”,更加突出“共生性”。遵循教育目标和教育规律相统一;个体的社会化与个人化相协调;知识学习与情感培养相匹配;信息技术与传统方式相结合的原则。构建教育戏剧活动从“知识”走向“生命”的实施路径,培养学生在“成事”中“成人”。在本文中,对于以上主要研究问题的探究,形成了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活动”,再到“理论愿景”的交互与转化,既关切到“学校教育戏剧呈现出何种生长样态”这一现实问题,又注重构建“促进儿童生命成长的学校教育戏剧”的新愿景。
二、走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以L县A幼儿园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使命 |
二、丰富幼儿园课程的需要 |
三、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儿童发展 |
四、个人研究兴趣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 |
二、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 |
三、幼儿园课程开发 |
四、幼儿园课程实施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理论 |
第六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内容与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初识庐山:走近少数民族地区A幼儿园及其苗族文化课程资源 |
第一节 少数民族地区A幼儿园概况 |
一、A幼儿园的物质环境 |
二、A幼儿园的精神环境 |
三、A幼儿园的课程设置 |
第二节 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资源解读 |
一、L县苗族历史渊源 |
二、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资源 |
三、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资源的价值 |
第三章 顺藤摸瓜:回顾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历程 |
第一节 崭露头角: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萌芽阶段 |
一、尝试:开发与实施想法冉冉升起 |
二、迷茫:困难重重,如何是好? |
第二节 渐入佳境: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发展阶段 |
一、转折:搬迁新址迎来了曙光 |
二、突变:领悟到“目标先行”的必要性 |
第三节 卓有成效: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型阶段 |
一、觉醒: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 |
二、展望:期待更完善的课程体系 |
第四章 抽丝剥茧:梳理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现状 |
第一节 教师对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认识与态度 |
一、教师对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认识与态度的调查结果 |
二、教师对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认识与态度的现状分析 |
第二节 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目标的制定 |
一、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目标制定的调查结果 |
二、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目标制定的现状分析 |
第三节 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内容的设置 |
一、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内容设置的调查结果 |
二、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内容设置的现状分析 |
第四节 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实施的情况 |
一、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实施的调查结果 |
二、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实施的现状分析 |
第五节 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需求 |
一、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需求的调查结果 |
二、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需求的现状分析 |
第五章 豁然开朗:明晰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经验、不足与影响因素 |
第一节 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经验 |
一、教师形成了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意识 |
二、苗族文化课程内容丰富、种类多 |
三、课程实施比较灵活,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
四、重视环境作用,让每一面墙壁开口说话 |
五、课程实施效果较明显,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 |
第二节 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不足 |
一、教师对苗族文化认识程度不深 |
二、课程目标的分类不够准确 |
三、课程内容丰富多彩,但未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 |
四、健康领域的苗族文化课程与实施较为欠缺 |
五、家长参与程度不高 |
六、教师缺乏参加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培训机会 |
第三节 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政策的影响 |
二、社会状态的影响 |
三、幼儿园自身的影响 |
第六章 砥砺前行:探索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道路 |
第一节 唤醒教师苗族文化自觉意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
一、唤醒幼儿教师苗族文化自觉意识 |
二、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
第二节 制定促进幼儿成长、传承苗族文化的课程目标 |
一、课程目标的定位应准确 |
二、课程目标的设置应合理 |
第三节 选择合理的苗族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
一、以学科领域为中心 |
二、以活动主题为中心 |
第四节 形成家园社区教育合力,加强园所间交流合作 |
一、推进家园合作 |
二、促进园社互动 |
第五节 发挥行政的支持功能 |
一、重视课程政策的制定 |
二、提供物质及人力资源支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一)科学教育对于深度理解的需要 |
(二)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诉求 |
(三)高中生物学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
(四)传统概念教学转型的现实指向 |
(五)个人对于生命观念的研究旨趣 |
二、 研究问题 |
(一)研究的基本问题 |
(二)研究的具体问题 |
三、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 概念界定 |
(一)核心概念 |
(二)相关概念 |
(三)小结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 有关学科观念的研究 |
(一)学科观念基本内涵的研究 |
(二)学科观念构建的教学的研究 |
二、 有关生命观念的研究 |
(一)生命观念内涵的研究 |
(二)生命观念教学的研究 |
(三)生命观念评价的研究 |
三、 有关概念教学的研究 |
(一)关于前概念的研究 |
(二)国外概念转变理论的研究 |
(三)国外概念转变教学的相关研究 |
(四)国内概念教学的相关研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一)S学校的基本情况介绍 |
(二)选取S学校的原因分析 |
三、 研究取向 |
(一)质的研究 |
(二)个案研究 |
四、 具体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访谈法 |
(三)观察法 |
(四)文本分析法 |
(五)行动研究法 |
五、 研究过程与资料分析 |
(一)身处研究现场——研究者的双重身份 |
(二)资料搜集与整理 |
六、 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
(一)研究的效度 |
(二)研究的伦理 |
第三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 |
一、 理解上的偏颇:对内涵认识模糊 |
(一)对生命观念定义的理解偏于一隅 |
(二)对生命观念的具体内容认识不清 |
二、 实践上的退缩:滞于传统概念教学 |
(一)单向度传授概念,缺少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过程 |
(二)面面俱到理概念,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 |
(三)重重测试考概念,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不足 |
三、 理解与实践困境之因 |
(一)自身之维:思维与行为的怯于尝试 |
(二)环境之维:学校与社会的压力制约 |
第四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 |
一、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概念转变理论 |
(二)知识结构理论 |
(三)逆向教学设计理论 |
二、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价值意蕴 |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事物的深度理解 |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
(三)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 |
(四)有利于教师精简教学内容 |
(五)有利于教师重构教学方式 |
三、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目标定位 |
(一)高中生物学中生命观念的内涵 |
(二)确定高中生物学中的观念目标 |
(三)对观念素养层级水平的分析 |
(四)基于“理解”指向表达与应用 |
(五)生命观念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 |
四、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内容分析 |
(一)高中生物学科内容特点分析 |
(二)系统分析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生命观念 |
(三)解析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中的生命观念 |
五、 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分析 |
(一)对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的整体性分析 |
(二)本研究构建的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模型 |
六、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 |
(一)单元教学是实现生命观念整体素养的优选路径 |
(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系统分析 |
(三)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阶段阐释 |
第五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与探索 |
一、 对教与学的分析 |
(一)教学分析 |
(二)学情分析 |
二、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三、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确定研究对象 |
(三)制定行动计划 |
四、 行动实施 |
(一)系统提取 |
(二)揭示前概念 |
(三)激发元认知 |
(四)抽象概括 |
五、 效果检测 |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
六、 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反思不足 |
第六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与改进 |
一、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二、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制定行动计划 |
三、 行动实施 |
(一)任务型预习的教学实施 |
(二)活动化教学策略的实施 |
(三)加强表达指导的教学实施 |
(四)精简教学内容的教学实施 |
四、 效果检测 |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
五、 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反思不足 |
第七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与应用 |
一、 第三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二、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制定行动计划 |
三、 行动实施 |
(一)设计任务型学习活动 |
(二)针对任务型学习活设计表现性评价 |
(三)角色扮演学习活动的实施 |
(四)方案设计学习活动的实施 |
四、 效果检测 |
(一)对任务型学习活动的效果分析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的效果分析 |
五、 基于整体行动研究的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研究反思 |
第八章 结论与反思 |
一、 研究结论 |
(一)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 |
(二)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而构建形成 |
(三)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 |
(四)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 |
(五)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 |
二、 研究建议 |
(一)《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 |
(二)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 |
(三)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 |
(四)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
三、 研究不足 |
(一)缺乏对更大范围内的高中生物学教师的调查 |
(二)教学行动研究的范畴需进一步扩大 |
(三)在考查学生生命观念形成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
四、 研究展望 |
(一)促使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与深度学习的有机融合 |
(二)持续推进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明清时期学校教材研究 ——基于文本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明清教材专门研究 |
二、教材(教科书)有关研究 |
三、教材文本有关研究 |
四、研究评价 |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思路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明清教材的嬗变与发展 |
第一节 明清思想流变与教材发展 |
一、程朱理学为宗与教材 |
二、陆王心学崛起与教材 |
三、颜元实学涌现与教材 |
第二节 明清的文教政策与教材发展 |
一、教材体系的界定与增编 |
二、官学教材成为知识权威 |
三、书院派特色教材的兴起 |
四、蒙学教材学科式发展 |
五、教材集成与训诂考订 |
第三章 明清教材概览 |
第一节 明清教材概览(上):官学教材 |
一、经义类教材 |
二、律政类教材 |
三、礼制类教材 |
四、告诫类教材 |
五、文体类教材 |
六、军事类教材 |
七、科技类教材 |
第二节 明清教材概览(中):书院教材 |
一、讲求理学为主书院的特色教材 |
二、讲求心学为主书院的特色教材 |
三、以实学为主书院的特色教材 |
四、考据学派书院的特色教材 |
第三节 明清教材概览(下):蒙学教材 |
一、基础识字类教材 |
二、伦理规范类教材 |
三、名物典故类教材 |
四、诗歌作文类教材 |
五、数理科技类教材 |
第四章 明清教材的知识体系 |
第一节 关于历史与人文的知识:人物及其事件文本 |
一、鲜活的人物:以《三字经》、《千字文》为例 |
二、具体的事件:以《幼学琼林》、《龙文鞭影》为例 |
三、文化的标识:以《二十四孝图说》、《为善阴骘》、《孝顺事实》为例 |
第二节 关于思想与义理的知识:论着与经义文本 |
一、直抒义理:以《三字经》、《小儿语》、《续小儿语》为例 |
二、官修权威:以《五经大传》为例 |
三、名家导读:以《四书大全》为例 |
四、博览众家:以《性理大全》为例 |
五、经世致用:以《武经七书》、《孝经》、《说苑》为例 |
第三节 关于生存与生活的知识:律法与礼制文本 |
一、行为样本:以《弟子规》为例 |
二、角色规则:以《皇明祖训》为例 |
三、生存法则:以《大明律》、《大明会典》、《明大诰》为例 |
第四节 关于审美与文体的知识:诗词与文体文本 |
一、创作与审美启蒙:以《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增广贤文》为例 |
二、诗词大会:以《千家诗》、《神童诗》、《唐诗三百首》为例 |
三、能臣作文:以《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书文》为例 |
四、文豪经典:以《唐宋八大家文钞》、《古文观止》、《文章辨体》为例 |
第五节 关于科学技术的知识:科技与数理文本 |
一、天文地理:以《千字文》、《三字经》、《畴人传》为例 |
二、渔林制造:以《幼学琼林》为例 |
三、数理科学:以《九章算术》、《数理精蕴》为例 |
第五章 明清教材的文本特征 |
第一节 丰富展现:基于生活应用的百科读物 |
一、凭借丰富走向整全的生活 |
二、凭借丰富走向生动的实践 |
三、凭借丰富走向意义的生成 |
第二节 朴素说理:基于百家之言的启蒙与建构 |
一、错落有致——基于个体心理成长的内容布局 |
二、言之有理——基于百家之言的历史论证 |
第三节 诗性表达:基于诗词歌赋的文化隐喻 |
一、律对与诗词:创造的空间 |
二、比兴与典故:隐喻的展现 |
第六章 透析:来自明清教材文本的启示 |
第一节 教材文本“基因”:活性知识 |
一、基因链之一:知识存量 |
二、基因链之二:表达呈现 |
三、基因链之三:接受逻辑 |
第二节 教材价值拓展:何以超越 |
一、价值超越的核心:客体价值 |
二、价值超越的藩篱:教学生态 |
三、价值超越的逻辑:认知建构 |
第三节 “教育性”落地图景:本土化 |
一、语言风格:文以载道 |
二、文本扩展:由博返约 |
第七章 研究结论 |
第一节 主要观点 |
一、明清教材是明清时期传统文化的集中表达 |
二、明清教材展示了理想教材的基因模型 |
三、明清教材文本教育性的现实价值 |
四、明清教材的时代局限 |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存在的不足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1:明清官学主要教材目录 |
附录2:明清书院主要特色教材目录 |
附录3 :明清表蒙学主要教材目录 |
读博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后记 |
(4)“走近植物”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课题研究的方案 |
1.3 文献综述 |
2.校本课程开发相关理论研究 |
2.1 概念界定 |
2.2 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
3.“走近植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
3.1 “走近植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
3.2 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
3.3 课程目标 |
3.4 校本课程内容 |
3.5 课程实施 |
3.6 评价课程 |
3.7 课程价值观 |
4.“走近植物”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分析 |
4.1 课程改进与再实施 |
4.2 课程取得的成效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莱芜区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一、“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概述 |
(一)相关概念厘定 |
1.红色文化 |
2.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 |
3.语文校本课程开发 |
(二)“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
1.山东省新课程改革推进的需要 |
2.莱芜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不足 |
3.红色文化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出现缺位 |
(三)“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
1.政策支持 |
2.资源优势 |
3.学生兴趣 |
(四)“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意义 |
1.丰富课程内容,彰显学校特色 |
2.强化“生本”理念,提高语文素养 |
3.关注教师成长,提升专业素养 |
4.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 |
二、“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设想 |
(一)“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理念与目标 |
1.课程理念 |
2.课程目标 |
(二)“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设置 |
1.课程名称与类型 |
2.开课对象 |
3.课时安排 |
(三)“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内容 |
1.课程内容的筛选原则 |
2.课程内容的选择 |
(四)“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教材编写建议 |
1.结构设置 |
2.组织系统 |
三、“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
(一)“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 |
1.实施要求 |
2.实施方法 |
3.教学案例举隅 |
(二)“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的评价 |
1.评价建议 |
2.评价内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基于生物科学史教育的深度学习实践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培养公民面向未来的21世纪核心素养的迫切需要 |
二、《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强调注重生物科学史和科学本质的学习 |
三、时代发展需要“会学习”的创新型人才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生物科学史教育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 |
二、生物科学史的深度学习可以发展核心素养 |
三、深度学习能推动科学史教育,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
第三节 国内外科学史教育的研究现状 |
一、国外科学史教育的研究发展与现状 |
二、国内科学史教育的研究发展与现状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科学史 |
二、生物科学史 |
三、科学史教育 |
四、深度学习 |
五、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区别 |
六、深度学习的评价 |
第二节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 |
二、行为主义学习观 |
三、新人文主义科学教育观 |
四、最近发展区 |
五、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
第三章 生物科学史教与学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一节 调查目的与对象的确定与选择 |
一、调查目的的确定 |
二、调查对象的选择 |
第二节 调查问卷与访谈的编制与实施 |
一、问卷和访谈的编制 |
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三节 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分析与结论 |
一、调查问卷分析 |
二、对教师访谈的分析 |
三、调查问卷和访谈的综合结论 |
第四章 高中生物科学史教与学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教师实施生物科学史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来自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
二、“知识本位”的传统教学模式 |
三、学校等部门和其他因素的干扰 |
第二节 学生学习生物科学史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应试教育的固有影响 |
二、学生自身因素 |
三、家庭和社会等因素的干扰 |
第五章 促进基于生物科学史的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 |
第一节 实践目的 |
第二节 实践对象 |
第三节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3旧2新”科学史内容梳理 |
一、新旧教材必修1科学史内容梳理 |
二、新旧教材必修2科学史内容梳理 |
三、旧教材必修3科学史内容梳理 |
第四节 基于生物科学史的深度学习过程阐述 |
一、深度学习单元学习主题的选择与确定 |
二、确定单元学习目标 |
三、设计单元学习活动 |
四、开展持续性评价 |
第五节 实践方法选择的依据 |
第六节 生物科学史单元学习的教学部分案例展示 |
一、“追随遗传学之父探寻遗传因子”单元学习的基本信息 |
二、“追随遗传学之父探寻遗传因子”的部分教学案例展示 |
三、“走近基因的本质”单元学习的基本信息 |
四、“走近基因的本质”的部分教学案例展示 |
第七节 生物科学史深度学习教学实践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第三节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高中生对生物科学史的学习情况调查 |
附录B 高中生物教师对生物科学史内容的教学与深度学习实践情况的调查 |
附录C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D “追随遗传学之父探寻遗传因子”单元学习测试试卷 |
附录E “走近基因的本质”单元学习测试试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小学教师肩负着时代的重任 |
1.1.2 小学教师职业困惑的状况亟待关注 |
1.1.3 个人兴趣指向 |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1.1 理论意义 |
1.2.1.2 实践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内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
1.3.3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及本研究的不同之处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小学教师 |
1.4.2 教师职业困惑 |
1.4.3 叙事研究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思路 |
2.3 研究方法的选择 |
2.4 获取资料的方式 |
2.4.1 访谈法 |
2.4.2 观察法 |
2.4.3 实物收集法 |
2.4.4 文献分析法 |
2.5 研究的伦理、效度和推广度 |
2.5.1 研究的伦理 |
2.5.2 研究的效度 |
2.5.3 研究的推广度 |
第3章 L老师职业困惑的系列故事 |
3.1 素描:关于L老师与N小学 |
3.2 起点:初任的我困惑重重 |
3.2.1 第一年,困惑接踵而至 |
3.2.1.1 教学成了第一道难关 |
3.2.1.2 如何找寻教师尊严? |
3.2.1.3 师生关系的“远”与“近” |
3.2.1.4 怎样面对不听话的你? |
3.2.1.5 家长这道坎儿,能否迈过去? |
3.2.2 第三年,那些深刻记忆 |
3.2.2.1 如何上好公开课? |
3.2.2.2 怎样提升教科研能力? |
3.2.2.3 教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
3.2.2.4 怎样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
3.2.2.5 遭遇学校不公平,怎么办? |
3.3 行走:成长的我面对迷茫 |
3.3.1 第六年,问题是生长的希望 |
3.3.1.1 谁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
3.3.1.2 如何处理好同事关系? |
3.3.1.3 关于学校文化的迷思 |
3.3.2 第十年,追寻困惑的轨迹 |
3.3.2.1 怎样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 |
3.3.2.2 小学教师如何摆脱“小学教师”? |
3.3.2.3 变味的班级群,怎样回到正轨? |
3.3.2.4 小学教师就要被人瞧不起吗? |
3.4 沉淀:现在的我依旧困惑 |
3.4.1 这几年,又生新的困惑 |
3.4.1.1 发现学生早恋,怎么办? |
3.4.1.2 家长的焦虑,有解吗? |
3.4.1.3 如何转化班级后进生? |
3.4.2 如今,在困惑中不断起航 |
3.4.2.1 教材更换带来的挑战 |
3.4.2.2 一天能有四十八小时吗? |
3.4.2.3 作业需要改革吗? |
第4章 L老师职业困惑故事的分析 |
4.1 对L老师职业困惑内容的分析 |
4.1.1 与自身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2 与学生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3 与家长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4 与学校有关的职业困惑 |
4.2 对L老师职业困惑解决方式的分析 |
第5章 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 |
5.1 内部影响因素 |
5.1.1 专业理论知识薄弱 |
5.1.2 自我认知存在局限 |
5.1.3 教学实践经验不足 |
5.1.4 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
5.1.5 专业发展水平不高 |
5.2 外部影响因素 |
5.2.1 社会环境 |
5.2.2 学校因素 |
5.2.3 家庭因素 |
第6章 叙事背后的思考:教师如何走出职业困惑 |
6.1 对教师自身力量的思考 |
6.1.1 自我努力的方向 |
6.1.1.1 内心的主动觉醒——拥有内驱力 |
6.1.1.2 成长的有力抓手——成为反思者 |
6.1.1.3 知识的有效储备——完善学习力 |
6.1.1.4 发展的快乐源泉——学做行动者 |
6.1.1.5 交流的美好艺术——提高沟通力 |
6.1.1.6 教育的不断创新——生成研究力 |
6.1.2 自我修炼中成长 |
6.1.2.1 心理上走出职业困惑 |
6.1.2.2 实践中走出职业困惑 |
6.2 对外部重要力量的思考 |
6.2.1 给予充分帮助——重要他人发挥积极作用 |
6.2.2 创造无限可能——关键事件促我不断前进 |
6.2.3 传递更多光亮——对我影响深远的重点读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与合作教师的访谈提纲 |
附录2: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访谈提纲 |
附录3: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家长的访谈提纲 |
附录4:学生的自由作文 |
附录5:给同学们的感谢信 |
附录6:我的田野日记选 |
附录7:图片汇集 |
附录8:致L老师的信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8)初中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 |
二、初中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概述 |
(一)初中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概念界定 |
(二)初中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 |
(三)初中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依据 |
三、初中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背景 |
(一)初中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状调查与分析 |
(二)初中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访谈与存在问题 |
(三)初中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原则与基本理念 |
(四)初中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
(五)初中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
四、初中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实施 |
(一)初中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 |
(二)初中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案例 |
(三)初中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结果 |
五、初中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式与教学反思 |
(一)初中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式 |
(二)初中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中小学音乐名师教学主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外关于名师的研究 |
二、国内外关于教学主张的研究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说 |
一、名师与音乐名师 |
二、教学主张及其相关概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一章 中小学音乐名师教学主张研究的学理基础 |
第一节 基于本质属性的相关理论 |
一、个人知识理论 |
二、人本主义教师教育观 |
第二节 基于建构角度的相关理论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反思性实践理论 |
第三节 基于学科特性的相关理论 |
一、审美音乐教育哲学 |
二、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观 |
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小学音乐名师教学主张的案例研究 |
第一节 案例研究概述 |
一、访谈概述 |
二、访谈小结 |
第二节 案例呈现 |
一、案例呈现 |
二、推广与借鉴情况 |
第三节 案例分析 |
一、案例呈现出的共性特征 |
二、案例呈现出的个性特征 |
第四节 案例反思 |
一、音乐名师教学主张的本体内容有待梳理 |
二、音乐名师教学主张该如何建构有待明晰 |
三、音乐名师教学主张的根本价值有待探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小学音乐名师教学主张的本体研究 |
第一节 教学主张的来源 |
一、来源于对音乐教育价值的理解 |
二、来源于对音乐课程性质的解读 |
三、来源于对音乐课程理念的领会 |
四、来源于对音乐教学实践的反思 |
第二节 基本构成 |
一、音乐名师教学主张的理论内容 |
二、音乐名师教学主张的实践内容 |
第三节 基本特征 |
一、音乐性 |
二、独创性 |
三、科学性 |
四、实践性 |
五、开放性 |
六、可借鉴性 |
第四节 标准探讨 |
一、标准建构的困惑 |
二、标准的结构与内容 |
三、标准建构的反思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小学音乐名师教学主张的建构探讨 |
第一节 基本过程 |
一、一级跃迁:从感性零散到理性聚焦 |
二、二级跃迁:从理性聚焦到浅层结构 |
三、三级跃迁:从浅层结构到系统成熟 |
第二节 基本原则 |
一、创造性原则 |
二、理论性原则 |
三、逻辑性原则 |
四、发展性原则 |
第三节 影响因素 |
一、个体因素 |
二、群体因素 |
三、环境因素 |
第四节 建构策略 |
一、个体建构策略 |
二、形成专业学习共同体 |
三、氛围营造与激励体系 |
四、建构难点解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小学音乐名师教学主张的价值追求 |
第一节 对音乐名师自身的价值 |
一、促使音乐名师实现专业持续成长 |
二、促使音乐名师走向卓越 |
三、促使音乐名师保持专业影响力 |
第二节 对音乐学科发展的价值 |
一、推进音乐学科教学理论的发展 |
二、推进音乐学科教学实践的更新 |
三、推进青年音乐教师不断向前 |
第三节 对当代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的价值 |
一、当代音乐教育体系的个人探索与实践 |
二、丰富当代音乐教育体系的内涵 |
三、对形成音乐教学流派的展望 |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1:基于“三韵音乐教学”主张下的教学实例 |
附录2:基于“构建生命课堂,润育音乐素养”主张下的教学实例 |
附录3:基于“新技术和资源平台的交互式智慧音乐教学”主张下的教学实例 |
附录4:基于“走向文化的音乐教学”主张下的教学实例 |
附录5:基于“建构‘大美’音乐课堂”主张下的教学实例 |
附录6:基于“‘激情’音乐教学”主张下的教学实例 |
附录7:基于“音为爱,和而美”主张下的教学实例 |
附录8:基于“三景音乐教学”主张下的教学实例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索引 |
个人简历 |
(10)学校教育戏剧育人价值开发与转化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人文主义发展观视阈下的学校教育愿景 |
(二)可持续性社会对全面式发展人才的诉求 |
(三)全球范围内教育戏剧的实践应用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外教育戏剧研究 |
(二)国内教育戏剧研究 |
三、概念界定 |
(一)戏剧 |
(二)教育戏剧 |
(三)育人价值 |
(四)教育戏剧育人价值 |
四、研究意义 |
(一)有助于延展对教育戏剧存在的认知局限 |
(二)有助于为学校教育戏剧提供实践新思路 |
(三)有助于澄明学校场域内教育戏剧的育人价值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一)聚焦研究问题 |
(二)确定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方式 |
(二)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参与式观察法 |
(三)访谈法 |
(四)个案研究法 |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分析框架 |
五、收集资料及其分析过程 |
(一)进入研究“现场”的基本过程 |
(二)资料收集的基本过程 |
(三)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六、研究效度及伦理问题 |
(一)研究的效度问题 |
(二)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
第三章 M小学教育戏剧开发状况考察 |
一、发展历程——M小学教育戏剧的进程概述 |
(一)引荐学习阶段 |
(二)融通开发阶段 |
(三)深化改革阶段 |
二、常见现象——M小学教育戏剧的状况分析 |
(一)重戏剧形式,轻创造生成 |
(二)重知识内容,轻能力培养 |
(三)重教师传授,轻自主学习 |
三、影响因素——M小学教育戏剧开发的成因辨析 |
(一)社会成见:戏剧即表演,表演是“作假” |
(二)学校基础:“硬实力”与“软实力” |
(三)教师能力:角色定位和教学技能的改变 |
(四)家长诉求:教育戏剧的实际效果 |
第四章 M小学教育戏剧育人价值的实践转化 |
一、教学旨趣的转变 |
(一)重塑教育戏剧的“学生观” |
(二)扩展教育戏剧的“知识观” |
(三)聚焦教育戏剧的“生命观” |
二、教学内容的充盈 |
(一)学习戏剧表演的理论知识 |
(二)参与主题式的教育戏剧工作坊 |
三、教学方式的探究 |
(一)在其他学科中运用教育戏剧习式 |
(二)四季体验:让四季变化融入生命生长 |
(三)庆典:寓育人于戏剧之中 |
(四)行规养成:转“说教教育”为“体验教育” |
四、评价体系的创新 |
(一)主体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
(二)全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
(三)及时性评价与长期性评价相结合 |
第五章 M小学对教育戏剧育人价值的再认识 |
一、在具身学习中丰富儿童感知经验 |
(一)启发儿童的自我感知意识 |
(二)拓宽儿童习得知识的途径 |
二、在角色意识中促进儿童社会意识 |
(一)分工合作形成集体意识 |
(二)角色扮演建立规则意识 |
三、在开放空间中激发儿童想象力 |
(一)在平等包容的空间中自由表达 |
(二)在创设情境中连接认知经验 |
四、在对话交往中提升批判性思维 |
五、在活动体验中培养审美能力 |
第六章 构建教育戏剧育人价值开发与转化的新愿景 |
一、新愿景的理念取向 |
(一)更加强调“人本性” |
(二)更加突显“融通性” |
(三)更加彰显“开放性” |
(四)更加突出“共生性” |
二、新愿景的构建原则 |
(一)教育目标和教育规律相统一 |
(二)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相协调 |
(三)知识学习和情感培养相匹配 |
(四)信息技术与传统方式相结合 |
三、新愿景的实施路径 |
(一)外圈——知识的习得与创造 |
(二)中圈——方法的运用与迁移 |
(三)内圈——生命的感悟与成长 |
结语 |
一、成文后的几点说明 |
二、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走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以L县A幼儿园为个案[D]. 罗丽萍.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D]. 冯春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明清时期学校教材研究 ——基于文本的考察[D]. 刘爱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4]“走近植物”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D]. 沈姝均. 西南大学, 2020(05)
- [5]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莱芜区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初探[D]. 韩淑华.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基于生物科学史教育的深度学习实践与研究[D]. 牟香义.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D]. 余云露.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8]初中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D]. 陈路加.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9]中小学音乐名师教学主张研究[D]. 叶黄晨.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10]学校教育戏剧育人价值开发与转化的个案研究[D]. 杨庆媛.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课程论文; 课程开发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幼儿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