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BS诊断标准的演变(论文文献综述)
张艳霞,赵蓉,吕双然,陈惠东,赵振兴[1](2022)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候分布与VIP、SP、5-HT动态变化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肠易激综合征(IBS)中医证候与病程、年龄、性别及症状的分布规律及与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SP)、5-羟色胺(5-HT)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118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肝郁脾虚证、脾虚湿盛证、脾肾阳虚证、脾胃湿热证、寒热错杂证),并选取5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了解其证候分布规律,分析IBS-D患者中医证候与VIP、SP、5-HT之间的水平变化。结果:118例患者中肝郁脾虚证所占比率最高,其次为脾虚湿盛证、脾肾阳虚证;病程、年龄、性别、症状对中医证型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IBS-D患者的VIP、SP、5-HT水平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升高,脾胃湿热证患者VIP水平表达高于其他证候(P<0.05),SP水平表达中肝郁脾虚证患者最高,脾虚湿盛证及肝郁脾虚证患者5-HT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证候(P<0.05)。结论:IBS-D患者主要发病机理是肝郁脾虚,其证候分布与病程、年龄、性别及症状相关。IBS-D的发病与VIP、SP、5-HT水平异常表达有密切关系,不同中医证型的IBS-D患者存在VIP、SP、5-HT的不同变化。
刘婉婷[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党参组方治疗IBS-D的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总结导师刘铁军教授运用党参组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typ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的规律研究,以期进一步归纳党参组方在治疗IBS-D中的常用配伍以及证治规律,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客观依据,丰富导师运用党参组方治疗IBS-D的成果体系。方法:本文研究过程中综合应用文献研究、数据挖掘相关的方法。前一种方法研究时搜索了刘铁军教授发表的关于这种疾病方面的文献。而数据挖掘研究过程中则是统计分析了刘教授2019年11月至2021年01月相关的医案资料,而且基于一定的标准进行了筛选,确定出符合要求的300例患者的详细资料,并建立起对应的数据库,基于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相关的统计学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了刘铁军教授运用党参组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规律。结果:统计分析300例医案资料,进行数据挖掘,所得结果如下:1.性别、年龄分布: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28人和172人,年龄分布以中老年患者为主;2.症状分析:统计确定出相关症状共计85种,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为泄泻、乏力、纳差等;3.方药分析:统计分析发现医案中涉及到中药88味,出现频次最高的为党参、炙甘草、白芍、当归、大枣、陈皮、白术、诃子、茯苓、甘草、桔梗、砂仁、白扁豆、薏苡仁等;4.四气五味分布:对这些药物的药性进行分析发现,其中温性47.2%、平性24.4%;药味中甘味占35.3%、辛味占29.1%、苦味占25.8%、酸味占9.5%;5.药物归经分布:统计结果发现,主要以脾经最多,为1404例,胃经居其次,为770例,与肺经、心经、肝经、肾经、大肠经、胆经等密切相关;6.关联规则分析:统计分析分析其中高频次药物组合主要如下“党参,白术”、“党参,当归”、“党参,肉桂”,且其中置信度为1的相关处方关联规则包括“炙甘草->党参”“白术->党参”“当归->党参”等;7.组合深度分析:设置支持度为20%,置信度≥0.8,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党参组方治疗IBS-D,常用药物组合两组包括:党参、白术、茯苓、山药、陈皮、薏苡仁、大枣;党参、当归、白芍、炒白术、肉豆蔻、木香等;8.证型分析:总共挖掘出9个证型,统计分析确定出其中各证型,分别为脾肾阳虚证占34.7%、脾虚湿盛证占24.7%、肝郁脾虚证占14.0%、脾胃虚寒证占8.7%、脾胃虚弱证占7.3%、肝郁气滞证占5.3%、其他证型占比例均小于等于2%;9.脾肾阳虚证方药分析:在支持度为50%,置信度≥O.8的条件下,刘教授运用党参治疗IBS-D常用药物组合是:党参、炒白术、炙甘草、当归、白芍、肉桂、诃子、木香、肉豆蔻;10.脾虚湿盛证方药分析:在支持度为50%,置信度≥O.8的条件下,刘教授运用党参治疗IBS-D常用药物组合是:党参、白术、陈皮、砂仁、山药、茯苓、大枣、甘草等。结论:1.刘铁军教授运用党参组方治疗IBS-D以脾肾阳虚证、脾虚湿盛证为主要证型;2.刘铁军教授灵活辨证,对于不同证型的IBS-D,遣药用方各不相同,对于脾肾阳虚证强调脾肾同治,治以温补脾肾,涩肠止泻为主,补命门火以温脾阳,方用真人养脏汤为主方辨证加减;对于脾虚湿盛证则以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为主,方用参苓白术为主方散辨证加减。
姜新艳[3](2021)在《四神丸合真人养脏汤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四神丸合真人养脏汤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疗效,评估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丰富临床经验。方法:纳入诊断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的72例患者,病例来源为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脾胃病科门诊,并由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用药为四神丸合真人养脏汤加减,对照组用药为健脾益肾颗粒,两组均连续服用28天。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以及IBS-SSS积分,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果。结果:经统计,两组共有63例患者完成试验,其中治疗组31例,对照组32例。(1)治疗后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8例(25.81%),显效14例(45.16%),有效7例(22.58%),无效2例(6.45%),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组治愈4例(12.5%),显效10例(31.25%),有效12例(37.5%),无效6例(18.75%),总有效率为81.25%。(2)治疗后证候总积分比较: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对比腹泻、腹部冷痛、腰膝酸软、形寒肢冷证候积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不欲饮食证候积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治疗后IBS-SSS积分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四神丸合真人养脏汤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的整体疗效优于健脾益肾颗粒,在改善腹泻、腹部冷痛、腰膝酸软、形寒肢冷方面疗效突出,能降低患者IBS-SSS评分,提高生活质量,可在临床广泛推广。
罗凯丽[4](2021)在《熄风化湿颗粒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及用药规律初探》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拟将熄风化湿颗粒与西药匹维溴铵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进行临床疗效观察,验证和评价中药熄风化湿颗粒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同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田耀洲教授诊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例研究、分析,总结田耀洲教授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方法:本研究包含临床疗效观察和数据挖掘两部分。将纳入的96例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8例(中药汤剂熄风化湿颗粒治疗)和对照组48例(西药匹维溴铵50mg 口服每日三次治疗),疗程4周;分别于首次就诊、治疗第4周对受试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受试者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IBS症状严重程度积分、IBS生活质量积分,客观评价中药熄风化湿颗粒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同时,收集2018年09月至2020年12月间于田耀洲教授门诊就诊的符合诊断标准且中药治疗有效的病例,将收集的183例患者的基本信息、首诊的证型和方药录入数据库,使用统计软件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关联规则分析,结合导师临证经验,进一步总结田耀洲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用药规律,同时也为熄风化湿颗粒的有效性提供更多数据的支持。结果: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显示:1.试验组与对照组均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各项中医证候(P<0.01);且中药熄风化湿颗粒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匹维溴铵(P<0.05),而在改善“纳呆”、“两胁胀满”方面,中药熄风化湿颗粒疗效与西药匹维溴铵疗效相当(P>0.05)。2.两组受试者在治疗后均能有效降低SAS、SDS评分,缓解IBS症状严重程度,改善IBS生活质量(P<0.01),且中药熄风化湿颗粒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匹维溴铵(P<0.01)。3.中药熄风化湿颗粒治疗IBS-D有效率为89.58%,西药匹维溴铵有效率为68.75%。4.安全性评价结果:入组的受试者在治疗过程中未诉不适,无不良反应发生。数据挖掘结果显示:1.频数分析:183例患者总计183首处方,使用药物总频次2723次,共计96味中药,使用频次大于10次的药物有40味中药,占总频次的86.41%,使用频率大于50%的有14味中药,依次为生甘草、黄连、炒白芍、炒白术、黄芩、木香、钩藤、白蒺藜、防风、肉豆蔻、石榴皮、干姜、陈皮、败酱草。40味高频药物按功效可分为12大类,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收涩药、平肝息风药、解表药、温里药、消食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清热化痰药。证型分布为肝郁脾虚证(62.84%)、脾虚湿盛证(14.20%)、脾胃湿热证(10.93%)、寒热错杂证(10.38%)、脾肾阳虚证(1.60%)。2.聚类分析:通过对40味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得出3类聚类组合:第一类:茯苓、党参、焦山楂、六神曲、炒麦芽、炒谷芽;第二类:青皮、高良姜、马齿苋;第三类:木香、炒白术、钩藤、防风、白蒺藜、石榴皮、肉豆蔻、黄连、黄芩、炒白芍、败酱草、陈皮、干姜、生甘草。3.关联规则分析:运用Apriori算法,对40味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筛选出支持度最小75%,置信度最小80%,提升度≥1.20,得到3条两药关联规则,29条三药关联规则,10条四药关联规则。结论:1.中药熄风化湿颗粒可有效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西药匹维溴铵对比,更具有治疗效果的优势。2.中药熄风化湿颗粒安全性高。3.通过数据挖掘发现,以熄风化湿颗粒为基础方在临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使用率高且有效。提示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李青雯[5](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单兆伟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单兆伟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案资料为基础,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究单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用药规律,以供临床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10月~2020年11月期间,单兆伟教授在江苏省中医院门诊诊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病例资料。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对纳入的483例病案进行纠正补充、标准化、数据化处理,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0进行频次统计、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分析。结合单教授临床诊治经验分析结果。结果:483例病案中,女性271例,男性212例,发病最为显着的年龄段为30-59岁。功能性消化不良总体证型以脾虚气滞证148例(30.6%)、脾胃湿热证141例(29.2%)、肝胃不和证116例(24.0%)为主。中药使用上,补虚药最多,其次是理气药、安神药、化痰药、渗湿药、清热药。结合因子分析及前54种高频药物的关联分析得出8组重要药对,如百合、茯神;荷叶、泽泻。分别对6个中医证型所含药物进行关联分析,结合前29种高频药物的聚类分析结果,得到每个证型的核心方药。核心方为六君子汤、自拟益气清热方、自拟柴芍护膜汤、益胃汤、一贯煎、半夏泻心汤、理中丸、黄芪建中汤加减。功能性消化不良不同亚型用药区别上,结合症状特点,餐后不适综合征常予理气通降药及健脾开胃、行气消食药,上腹痛综合征常加缓急止痛药及制酸止痛药。结论:单兆伟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以脾胃虚弱为本,将健脾助运作为基本治法,重视疏肝养血、清热燥湿,配合温通散寒、甘寒养阴、寒热平调、活血化瘀等治法治其标。辨证辨病相结合,巧用药对,把握典型兼症,辅助气机升降。
陈蕾[6](2020)在《自拟肠易宁合剂治疗脾虚肝郁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自拟肠易宁合剂治疗脾虚肝郁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自拟肠易宁合剂治疗本病安全性及有效性。为进一步探索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提供思路。方法:1.本研究采用随机、阳性对照的研究方法,按照标准纳入脾虚肝郁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患者110例,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55例。2.治疗组口服中药自拟肠易宁合剂,对照组口服酪酸梭菌活菌胶囊联合奥替溴铵片,两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中医证候积分评定,通过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用药结束8周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价远期疗效。3.本研究中所有数据分析均运用SPSS22.0软件。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情况的比较:经Z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年龄及病程)、临床资料(中医证候积分表及主症、次症分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卡方检验,两组患者的性别分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90.38%;对照组总有效率72.55%。经秩和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经秩和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进行比较,经秩和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症状间的比较:治疗后,分别对两组患者各项症状改善情况比较,经秩和检验,在“腹泻”、“腹痛”、“情绪波动”、“两胁胀满”、“纳呆”、“身倦乏力”6个主要症状的改善上,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复发率的比较:治疗组复发率为9.30%,对照组复发率为31.43%,经卡方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脾虚肝郁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上,自拟肠易宁合剂在中医证候方面的总体疗效、各项症状的改善及远期疗效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疗效确切,表明运用中医辨证治疗脾虚肝郁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要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反映出中医治疗的优势。2.对于脾虚肝郁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自拟肠易宁合剂与酪酸梭菌活菌胶囊联合奥替溴铵片均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纪学敏[7](2019)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美国诊疗现状及岭南火针疗法对其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拟利用公开的NAMCS调查数据库,分析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在美国的疾病情况,了解IBS-D患者在美国的治疗现状及趋势。通过NAMCS调查数据库发现,IBS-D病例在美国普通人群中并不少见,而在治疗方面,中草药、针灸等中医传统疗法较少被美国患者使用。笔者导师林国华教授应用岭南火针疗法治疗临床各种疾病已达数十载,颇具疗效。此疗法用于治疗IBS-D可避免药物的副作用,其临床应用广泛,而IBS-D是其典型的优势病种之一。为提高IBS-D的治愈率,降低其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充实美国对IBS-D的治疗方法,以及推广岭南火针疗法在美国的运用与发展,笔者遂开展以岭南火针疗法治疗IBS-D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利用2006至2014年间,NAMCS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纳入相关病例,从基本人口学特征、基本健康情况、消化道相关合并症、消化道外合并症、就诊基本情况、相关检验及检查情况、非药物疗法、药物疗法、接诊健康服务提供者专科情况、接诊健康服务提供者类型等方面进行研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了解IBS-D在美国的疾病情况,以及该疾病美国的治疗现状及趋势。第二部分:本研究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01月至2019年01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和针推康复中心就诊的病人,严格遵照纳入标准筛选出96例合格受试者,采取随机对照试验的方式,将患者随机分配至A、B、C三组治疗过程中共脱落6例,因疗程不满总疗程的1/2,故予以剔除,且不进入最后的数据统计研究,最后符合标准的A组(岭南火针组)、B组(常规针刺组)和C组(西药组),每组各30例,疗程为4周。采用中医泄泻症候积分量表以及IBS-QOL生存质量评价量表,对三种治疗方案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评价、统计、对比及分析。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比较复发率。本研究以三个研究组做自身及组间治疗前、后以及随访对照。本研究未运用盲法,为开放式研究。取穴:神阙、天枢、上巨虚、大肠俞、阴陵泉、肾俞、命门、关元、脾俞、足三里,神阙穴统一采用回旋灸法。操作:A组(岭南火针疗法组):先以安尔碘将腧穴局部消毒,然后涂抹少量万花油于点刺部位,将针尖及针身烧红透亮,采用迅速高频浅点刺法,浅点刺不留针,深度不超过0.1mm,以100次/分的点刺速度,每穴点刺5次,在火针点刺前后涂抹万花油可缓解患者灼痛感并促进火针伤口愈合,每周治疗2次,共4周。B组(常规针刺组):采取仰卧、俯卧位交替针刺的方法。①采取仰卧位:以快速进针手法针刺天枢、上巨虚、阴陵泉、关元、足三里,神阙穴采用回旋灸法,进针完成后,嘱受试者不可轻易自主改变体位,以免发生针刺不良事件。每3~5分钟行针一次,行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②患者后取俯卧位,针刺大肠俞、肾俞、命门、脾俞,进针完毕后,嘱志愿者不可轻易改变体位,以免发生针刺意外。每3~5分钟行针一次,行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前后各针1次为完成1次治疗。每周治疗2次,共4周。C组(西药组):匹维溴铵片(得舒特)(法国,批号:H2011022生产厂家:法国苏威制药)每次50mg,tid,口服,进餐时用水吞服,不可咀嚼或掰碎药片,不要在卧位时或临睡前服用。疗程:3组患者均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治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随访,患者治疗期间均停用其它疗法,嘱咐患者清淡饮食,忌食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避免劳累、受凉,情绪放松、心情舒畅。结果:第一部分:1、美国IBS-D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及各项基本健康资料与患病的相关性。我们纳入2006-2014年间NAMCS的数据。经分析,美国每年患病例数新增趋势稳定。其中,年龄、性别、人种与支付方式皆为有显着相关性的人口学特征因素(P<0.05),其中女性患病人数比男性更多,且具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IBS-D的分布与地域无显着相关性(P>0.05)。在纳入病例中安排全血分析、乙状结肠-直肠镜检查等两个因素与是否患有IBS-D也存在显着相关,且IBS-D病例中安排乙状结肠-直肠镜检查的例数更多(0R>1且P<0.05)。在接诊健康服务提供者专科情况方面,接诊的健康服务提供者的专科情况与患IBS-D间的相关性显着;在接诊健康服务提供者类型方面,医师接诊与是否为IBS-D病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其中IBS-D病例者中由医师接诊的人数更多(OR>1且P<0.05);而接诊者为医学助手、护师/助产士、注册/执照护士以及其他健康服务提供者则未发现与IBS-D间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2、美国IBS-D患者的合并的疾病或症状与患病的相关性。在IBS-D患者的基本健康情况因素方面,烟草使用情况、BMI以及是否合并糖尿病是显着的相关因素,且合并糖尿病的IBS-D病例更少(0R<1且P<0.05);但是否合并高血压、高血脂以及哮喘与IBS-D间均未发现显着相关性(P>0.05)。在消化道相关合并症方面,消化不良、胃轻瘫、腹胀、腹痛、腹泻、便秘以及胃食管反流等症状或疾病都与IBS-D患病存在显着相关性,且上述症状或疾病在IBS-D病例中更为多见(OR>1且P<0.05)。在消化道以外的合并症方面,背痛、抑郁与IBS-D患病之间存在显着相关,而且从病例计数中发现,IBS-D患者合并抑郁的病例较多(OR>1且P<0.05);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疲劳综合症、过敏性鼻炎、骨关节疾病、头痛、多尿/夜尿等则与IBS-D间则未发现显着的相关性(P>0.05)。3、美国IBS-D患者的治疗与患病的相关性。在非药物疗法方面,饮食/营养调节、替代疗法、心理疗法等与IBS-D间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其中IBS-D病例者更多采用饮食/营养调节以及替代疗法作为非药物治疗的手段(OR>1且P<0.05);而运动锻炼和针刺治疗都未发现与IBS-D间存在相关性(P>0.05)。在药物疗法方面,是否使用益生元、止泻药、轻泻药、抗生素、解痉剂、抗抑郁药等与IBS-D患病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IBS-D病例者更多采用益生元、止泻药、轻泻药、解痉剂、抗抑郁药等方案作为药物治疗的手段(OR>1且P<0.05),其中2006-2014年间IBS-D患者的处方用药抗抑郁药物、解痉剂的使用量较其他药物更多。草药产品的使用与IBS-D患病间无显着相关性(P>0.05)。第二部分:1、基线资料比较,治疗前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中医泄泻症候积分量表评分以及IBS-QOL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病例资料具有可比性。2、总体疗效:在三组总体临床疗效评价中,三组患者总体疗效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患者总体疗效的组间多重比较中,A组与C组比较,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总体疗效优于C组;A组与B组比较,P=0.033<0.05,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总体疗效优于B组;B组与C组比较,P=0.027<0.05,具有统计学差异,B组总体疗效优于C组。表明岭南火针疗法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及西药治疗,且常规针刺法的总体疗效优于西药治疗。3、总证候积分:治疗后对三组症状治疗后症状积分总分间比较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在进一步的三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总分检验后检验的多重比较中,A组积分总分均小于B组(P<0.05),同时小于C组(P<0.001),而B组与C组之间治疗后症状积分总分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岭南火针疗法较常规针刺、西药治疗更能改善总体症状。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各自症状积分总分间的比较中,三组患者的各项症状积分总分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显着下降(P<0.05),提示岭南火针疗法、常规针刺与西药此三种治疗措施对改善症状均有一定的作用。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总积分差值比较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进一步的三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总分检验后检验的多重比较中,A组患者治疗前后积分总分下降的幅度较B组(P<0.05)、C组(P<0.001)更为显着,而B组与C组之间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总分的差值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提示岭南火针疗法对比常规针刺、西药在改善症状的作用更为明显。4、各临床症状改善。三组患者治疗后积分比较中,可见治疗后“畏寒肢冷”、“腰膝酸痛”、“食欲不振”、“肠鸣”等四个症状的三组间的积分均存在差异(P<0.001),对上述症状积分分别比较提示:三组间大便泄泻、腹胀腹痛、晨起腹痛症状治疗后积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三种方案对以上症状的疗效无明显差异。对畏寒肢冷、腰膝酸痛症状治疗后积分进行两两组间比较,其中A与B组及A与C组比较均存在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岭南火针疗法治疗方案对畏寒肢冷、腰膝酸痛症状疗效最突出,常规针刺与西药疗效无差异。对食欲不振、肠鸣症状治疗后积分进行两两组间比较,其中A与B组及B与C组比较均存在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岭南火针疗法与常规针刺方法对食欲不振、肠鸣症状疗效无明显差异,但优于西药的疗效。5、患者IBS-QOL生存质量评价。三组患者IBS-QOL生存质量治疗前后各维度得分以及总得分,经统计分析可见,均有显着下降(P<0.05);由此提示岭南火针疗法、常规针刺以及西药三种手段下,均可显着改善IBS-D患者的生存质量。治疗后焦虑不安、行为障碍、躯体意识、社会功能、性行为、人际关系等4个维度的三组间得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多重比较后提示,岭南火针疗法治疗(A组)在焦虑不安、行为障碍、躯体意识、社会功能、性行为、人际关系等维度的得分上均较其他组别(常规针刺以及西药治疗)更具优势,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得分上,三组间的IBS-QOL量表评分总得分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多重比较可见,岭南火针疗法治疗后的总得分较其他治疗手段显着下降(P<0.05)。由此,说明岭南火针疗法在改善IBS-D患者生存质量方面较常规针刺及西药治疗更具有优势。三组患者治疗前后IBS-QOL生存质量得分的下降幅度比较,其中焦虑不安、行为障碍、躯体意识、人际关系等4个维度的三组间得分的下降幅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多重比较,岭南火针疗法治疗(A组)在焦虑不安、行为障碍、躯体意识、人际关系得分的下降幅度上较其他组别(常规针刺以及西药治疗)更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得分上,三组间的IBS-QOL量表评分总得分的下降幅度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多重比较提示,岭南火针疗法治疗后的总得分下降幅度较其他治疗手段更大;提示岭南火针疗法在改善IBS-D患者生存质量方面较常规针刺及西药治疗手段效果更佳。6、远期疗效:停止治疗1个月后,患者症状的复发率A组(7.14%)VS B组(34.61%)VS C组(3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A与B组及A与C组比较,复发率均存在差异(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岭南火针疗法的复发少,远期疗效更稳定持久,常规针刺与西药的远期疗效较差,二者复发率高且相当。这对于提升IBS-D患者的生存质量意义较大。结论:1、在美国,随着其医学模式的发展,对中医药、针灸等疗法十分重视;但在治疗IBS-D方面,中医药、针灸仍不甚普及。2、岭南火针疗法治疗脾肾阳虚证IBS-D具有独特创新意义及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远期疗效持久稳定,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优势明显。3、岭南火针疗法理论指导下对IBS-D的治疗是行之有效的,值得进行更大范围的临床观察,深入机制研究和理论探讨;同时,该疗法在国内外均有较高的普及推广的价值及宣传空间。
张晓洁[8](2019)在《在校大学生肠易激综合征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高度流行的慢性胃肠疾病。但我国基于最新的罗马Ⅳ诊断标准的报道很少,尤其是特定的青年人群。本研究通过运用罗马Ⅳ诊断标准调查在校大学生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现状,并分析相关因素,旨在为进一步完善符合我国现状的IBS诊断标准和科学合理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罗马Ⅳ诊断标准,自编调查问卷。利用SPSS17.0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图形处理。计数及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值<0.05认为差异显着性。优势比选取95%置信区间分析。结果:共发放问卷1348份,有效问卷1223份,有效率为90.7%。IBS组60人,患病率为4.9%。研究发现,性别(P=0.820)、年级(P=0.352)、专业(P=0.080)、长期居住地(P=0.572)、家庭经济条件(P=0.451)、乳制品(P=0.126)、高纤维食物(P=0.971)、果蔬(P=0.909)、运动(P=0.627)、饮酒(P=0.353)、吸烟(P=0.818)、食物过敏(P=0.190)、抑郁(P=0.074)、焦虑(P=0.066)共14个因素的P值>0.05,这些因素与IBS的患病在统计学上无差异;辛辣食物(P=0.002)、生冷食物(P=0.011)、高脂食物(P<0.001)、月经不调(P=0.010)、肠胃炎史(P=0.001)、失眠(P=0.014)六个因素的P值<0.05,这六个因素与IBS的患病有统计学意义。在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频率地进食辛辣食物(P=0.014)和既往有肠胃炎史(P=0.025)与IBS的患病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而高频率进食高脂食物(P=0.010)则在女性样本的IBS患病中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依据罗马Ⅳ诊断标准,在校大学生IBS患病率为4.9%。进食辛辣、生冷、高脂食物、月经不调、肠胃炎史、失眠对IBS的患病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既往肠胃炎史及高频率进食辛辣食物被认为是IBS患病的危险因素。高频率进食高脂食物在女性人群中是IBS患病的危险因素。性别、年级、专业、长期居住地、家庭经济条件、乳制品、高纤维食物、果蔬、运动、饮酒、吸烟、食物过敏、抑郁、焦虑共14个因素与IBS的发病无统计学意义。
李梅[9](2019)在《温肾健脾安神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温肾健脾安神法治疗IBS-D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辨治本病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将纳入的60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中药温肾健脾安神方治疗,对照组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治疗,疗程均为4周,疗程结束3个月后随访。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IBS-SSS积分、HAD积分、安全性指标以及随访复发情况等,评价温肾健脾安神法治疗IBS-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的中医证候总积分、IBS-SSS积分和HAD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在中医证候总疗效、中医证候总积分、IBS-SSS积分和HAD积分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在单项中医症状积分方面,治疗组各单项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在腹泻、腹痛、不思饮食症状积分方面较治疗前亦有明显改善(P﹤0.01),但在腰膝酸软、形寒肢冷症状积分方面较治疗前则无改善(P﹥0.05)。两组患者在临床研究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且治疗前后相关安全性指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随访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控制复发率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肾健脾安神法治疗IBS-D脾肾阳虚证疗效肯定,可显着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疾病严重程度,改善焦虑抑郁等精神状况,且安全可靠,复发率低,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高双静[10](2019)在《五苓散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设计随机对照试验观察五苓散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阻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对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本院脾胃科病房及门诊收治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阻证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中药“五苓散加味”和对照组予“补脾益肠丸”治疗,治疗疗程1个月。观察两组症状积分、证素积分、总体疗效,进行统计分析,评估疗效。同时通过治疗前后生命体征、血、尿、粪常规+OB、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评估,分析五苓散加味方和补脾益肠丸在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结果:1、试验共纳入72例患者,实际完成试验67例,其中治疗组33例完成观察,脱落3例,对照34例完成观察,脱落2例,总脱落率6.94%。2、治疗组五苓散加味方总体有效率90.9%,对照组补脾益肠丸总体有效率85.3%,经统计学分析(p>0.05),提示五苓散加味方与补脾益肠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阻证的总体疗效近似。然在改善症状方面,治疗组五苓散加味方对于大便性状情况、排便频率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补脾益肠丸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腹部不适、腹痛的治疗效果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五苓散加味方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更侧重于改善排便频率和大便性状。治疗组五苓散加味方与对照组补脾益肠丸治疗前后对脾病位证素、湿病性证素证素积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五苓散加味方与对照组补脾益肠丸治疗后对脾病位证素积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五苓散加味方与对照组补脾益肠丸治疗后湿病性证素积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五苓散加味方与补脾益肠丸比较更侧重于祛湿。3、两组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且生命体征、血、尿、粪常规+OB、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等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变化。结论:1、五苓散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阻证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验证和推广。2、五苓散加味方与补脾益肠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阻证,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二、IBS诊断标准的演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BS诊断标准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1)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候分布与VIP、SP、5-HT动态变化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 方法 |
2.1 病例收集 |
2.2 观察指标 |
2.3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中医证候总体分布规律 |
3.2 中医证候与病程、年龄、性别分布规律 |
3.3 中医证候与症状分布规律 |
3.4 IBS-D患者与正常对照组VIP、SP、5-HT水平情况比较 |
3.5 中医各证候间VIP、SP、5-HT水平表达情况 |
4 讨论 |
(2)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党参组方治疗IBS-D的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党参 |
2 中医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认识 |
3 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
4 数据挖掘技术 |
临床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数据库的建立 |
3 数据挖掘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 处方核心药物组合深度分析 |
6 证型分布分析 |
讨论 |
1 基本信息挖掘结论 |
2 处方药物挖掘结论 |
3 处方核心药物组合深度挖掘结论 |
4 组方辨证挖掘结论分析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3)四神丸合真人养脏汤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2.1 发病机制 |
2.2 治疗 |
3 问题与展望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与标准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1.6 观察指标 |
1.7 疗效判定标准 |
2 研究方法 |
3 治疗方案 |
4 统计方法 |
5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立法思想 |
2 方药分析 |
2.1 方药简解 |
2.2 现代药理作用 |
3 临床结果分析 |
4 不足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4)熄风化湿颗粒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及用药规律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认识 |
1.1 病名认识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分型 |
1.4 中医药治疗进展 |
2. 西医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 |
2.2 发病机制 |
2.3 诊断标准 |
2.4 治疗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疗效观察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及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观测指标 |
2.4 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基线资料比较 |
3.3 疗效比较 |
4.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田耀洲教授治疗本病的用药规律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及来源 |
2.1 诊断标准 |
2.2 疗效评定方法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数据预处理 |
3.2 数据挖掘方法 |
4. 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数据挖掘结果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熄风化湿颗粒立方依据及方药解析 |
1.1 立方依据 |
1.2 方药解析 |
2. 疗效评价 |
2.1 中医证候疗效 |
2.2 IBS症状严重程度改善 |
2.3 焦虑、抑郁评分改善 |
2.4 IBS生活质量改善 |
3. 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频数分析 |
3.3 聚类分析讨论 |
3.4 关联规则分析讨论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基于数据挖掘单兆伟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概况 |
1.1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名的认识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辨证分型 |
1.4 中医内治 |
1.5 中医外治 |
2.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
2.1 流行病学研究 |
2.2 西医诊断现况 |
2.3 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研究 |
2.4 治疗 |
3. 问题和展望 |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信息采集 |
2.2 纠正补充 |
2.3 数据规范化处理 |
2.4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频数分析 |
3.2 因子分析 |
3.3 关联规则分析 |
3.4 高频中药聚类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分析 |
1. 一般情况 |
2. 临床症状 |
3. 中药分类、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
4. 中医病机 |
4.1 脾胃虚弱为发病基础 |
4.2 湿热为重要病理产物及致病因素 |
4.3 肝失疏泄为关键诱因 |
4.4 后期演变 |
5. 治疗经验 |
5.1 健脾助运,补而不滞 |
5.2 清热燥湿,解除缠绵 |
5.3 疏肝养血,佐以和胃 |
6. 巧用药对 |
7. 病证结合,灵活用药 |
7.1 辨证组方规律 |
7.2 辨病用药 |
7.3 结合兼症,升降气机 |
7.4 其他治疗 |
8. 结论 |
9.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致谢 |
(6)自拟肠易宁合剂治疗脾虚肝郁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符号表 |
前言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美国诊疗现状及岭南火针疗法对其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IBS-D的基本认识 |
一、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定义 |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IBS-D的认识 |
一、祖国医学对IBS-D的定义与病名源流 |
二、祖国医学对泄泻的病因病机分析 |
三、辨证分型的演变 |
第三节 中西方IBS-D的疗法简述 |
一、现代医学治疗IBS-D |
二、中医内治法 |
三、中医外治法 |
第二章 IBS-D于美国的治疗现状及趋势:基于NAMCS公共数据库的分析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研究样本 |
二、研究设计 |
第三节 NAMCS数据库及其研究设计 |
三、研究内容 |
四、统计学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结果 |
一、基本人口学特征 |
二、基本健康情况 |
三、消化道相关合并症 |
四、消化道外合并症 |
五、就诊基本情况 |
六、相关检验及检查 |
七、非药物疗法 |
八、药物疗法 |
九、接诊健康服务提供者专科情况以及类型 |
第三章 岭南火针疗法治疗脾肾阳虚型IBS-D的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随机分组 |
二、对照方法 |
三、盲法设计 |
四、技术路线图 |
五、治疗方案 |
六、不良事件观察 |
七、统计学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结果 |
一、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二、三组患者治疗后积分比较 |
三、三组患者治疗后IBS-QOL生存质量比较 |
四、三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
五、疗效检验的效能分析 |
六、年龄、性别与总体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
七、三组远期复发率比较 |
八、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第一节 岭南火针疗法的源流、核心思想与作用机制 |
一、岭南火针疗法的源流 |
二、岭南火针疗法的核心思想 |
三、火针的作用机制 |
第二节 岭南火针疗法治疗脾肾阳虚型IBS-D临床研究选穴及其依据 |
一、立方依据 |
二、选穴 |
第三节 岭南火针疗法治疗IBS-D的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一、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
二、总体疗效分析 |
三、患者IBS-QOL生存质量评价 |
四、远期复发率分析 |
五、研究结果对临床应用岭南火针疗法治疗IBS-D脾肾阳虚证实践的指导作用 |
第四节 基于NAMCS公共数据库对美国IBS-D中医诊疗现状的思考 |
一、流行病学现状研究结果分析 |
二、流行病学现状与临床研究对在美国推广和发展岭南火针疗法治疗IBS-D的指导作用 |
第五节 创新点与展望 |
一、创新点 |
二、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8)在校大学生肠易激综合征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现状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一) 罗马Ⅳ诊断标准 |
(二) 排除标准 |
(三) 问卷设计 |
(四) 研究对象及时间 |
(五)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调查结果 |
(一) 研究对象一般信息 |
(二) IBS相关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
(三)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四) IBS患者就诊情况及生活质量 |
(五) IBS患者临床表现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肠易激综合征流行病学现状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温肾健脾安神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诊断标准 |
(二)纳入标准 |
(三)排除标准 |
(四)剔除、脱落和终止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病例来源及分组方法 |
(二)治疗方案 |
(三)观察指标 |
(四)疗效评定标准 |
(五)统计学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分析 |
(二)疗效性分析 |
(三)安全性分析 |
(四)随访结果分析 |
讨论 |
一、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
(一)定义 |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
(三)西医治疗 |
二、中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
(一)病名 |
(二)病因病机 |
(三)治疗原则 |
三、方药分析 |
(一)方药组成 |
(二)方解 |
(三)单味中药分析 |
四、研究结果分析 |
(一)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
(二)IBS-SSS积分分析 |
(三)HAD积分分析 |
(四)安全性分析 |
(五)复发情况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10)五苓散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相关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筛选指标 |
2.5 脱落标准 |
2.6 剔除标准 |
2.7 终止标准 |
3 治疗方法 |
4 临床观察指标 |
5 安全性观察 |
6 疗效判定标准 |
7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基线资料可比性分析 |
3 症状积分分布情况 |
4 证素积分分布情况 |
5 安全性指标比较 |
6 总体疗效比较 |
分析与讨论 |
1 关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
1.1 流行病学 |
1.2 发病机制 |
1.3 影响因素 |
1.4 诊断标准 |
1.5 理化指标 |
1.6 药物治疗 |
1.7 中医病因、病机 |
1.8 从湿论治 |
2 五苓散加味方分析 |
2.1 理论基础 |
2.2 单味药药理学分析 |
3 补脾益肠丸作为对照组分析 |
4 基于证素理论的疗效观察的评价 |
5 疗效评价 |
5.1 总体疗效比较 |
5.2 症状积分比较 |
5.3 证素积分比较 |
6 安全性评价 |
7 不良反应评价 |
8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一)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
参考文献 |
(二)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附录A 诊断标准 |
附录B 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 |
附录C 证素辨证标准 |
附录D 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
附录E 病例报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IBS诊断标准的演变(论文参考文献)
- [1]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候分布与VIP、SP、5-HT动态变化的相关性分析[J]. 张艳霞,赵蓉,吕双然,陈惠东,赵振兴.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22(01)
- [2]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党参组方治疗IBS-D的规律研究[D]. 刘婉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四神丸合真人养脏汤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D]. 姜新艳.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熄风化湿颗粒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及用药规律初探[D]. 罗凯丽.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数据挖掘单兆伟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用药规律研究[D]. 李青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自拟肠易宁合剂治疗脾虚肝郁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蕾.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7]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美国诊疗现状及岭南火针疗法对其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D]. 纪学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8]在校大学生肠易激综合征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D]. 张晓洁. 苏州大学, 2019(02)
- [9]温肾健脾安神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D]. 李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10]五苓散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高双静.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