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尿毒清冲剂治疗早期肾衰前后患者血清leptin水平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张硕[1](2018)在《益肾泄浊活血方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自拟方益肾泄浊活血方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为本方治疗慢性肾衰竭提供疗效与安全性证据。方法:以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72例早、中期慢性肾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为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肾内科住院及门诊患者,且符合纳入标准并自愿参加本研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6例。各组患者均给予西医慢性肾衰竭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加肾衰宁胶囊,功效:益气健脾,活血化瘀,通腑泄浊;由云南理想药业生产,生产批号:国药准字Z53021547,规格:0.35g;一次5片,一日3次;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益肾泄浊活血方(黄芪30g,党参12g,生地15g,熟地15g,淫羊藿15g,巴戟天15g,川芎15g,当归15g,桃仁12g,红花12g,丹参30g,大黄炭10g,茯苓12g,车前子30g,滑石30g,清半夏10g,炮甲珠20g,陈皮10g,甘草6g);本方使用免煎颗粒剂,要求早晚各一次,每次一袋。中药制剂均由我院制剂室按既定工艺完成并提供。两组均连续治疗观察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尿素氮(BUN)、24时尿蛋白定量(24h-Upro)及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变化情况,并对两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疗效评定:治疗组和对照组疾病总有效率分别为(91.6%)和(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4.4%)和(7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均发生变化,统计学分析时,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室指标:治疗前,两组血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尿素氮(BUN)、24时尿蛋白定量(24h-Upr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肌酐(Scr)、24时尿蛋白定量(24h-Upro)、血尿素氮(BUN)水平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下降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水平均有提高,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3、安全性评定: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均未出现四级不良反应,且安全性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泄浊活血方及肾衰宁胶囊均安全有效;治疗组在降低患者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pro)水平、提高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改善中医症状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证实治疗组在改善肾功能,延缓肾衰竭进展方面优于对照组。
肖小燕[2](2014)在《复方黄甘延缓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研究背景和目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其治疗仍是临床的一大挑战。据流行病学和全国登记资料统计,我国慢性肾病的人群发病率平均水平为10%。目前每年用于透析治疗的费用已超过96亿元。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发生在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基础上,缓慢地出现肾功能减退并最终导致肾衰竭。肾脏纤维化是CRF主要病理特征,它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的最终归宿和必然结局,纤维化病变迄今无法阻抑或逆转。细胞外基质(extra cellular matrix,ECM)合成和降解失衡,造成大量积聚是引起肾间质纤维化的主要原因。而氧化应激也存在于各种肾脏疾病的始末,它是慢性肾脏疾病多种病理损伤的共同通路。肾脏中很多细胞都可以产生氧自由基,包括肾小球系膜细胞、肾间质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等,都可以成为氧自由基的来源。而氧自由基可刺激这些细胞,分泌多种炎症因子和粘附分子的表达,如纤连蛋白(FN)、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等。这些趋化因子能促进ECM在胞外的沉积,同时又能抑制其降解,而最终导致肾脏纤维化。由于慢性炎症和氧化应激与CKD的发展密切相关,新的抗炎抗氧化应激的途径引起研究者的强烈兴趣。Nrf-2激活剂:Bardoxolone methyl能修复炎症部位的氧化还原动态平衡,但是III期临床试验却因其严重的副作用而停止。PPAR-α受体激活剂:十六酰胺乙醇(PEA)能抑制炎症,稳定肥大细胞,其作用还有待研究。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阻滞剂延缓CRF的进展已经有了强有力的证据,但时常也不起作用。其他的一些治疗方法如: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氨基葡聚糖,晚期糖基化终产物抑制剂,红细胞生成刺激因子,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等治疗也不尽人意。因此加强CRF的早期防治,降低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发病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医对于CKD的认识上,包含两个方面:本虚证(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阴阳两虚)标实证(湿浊、湿热、血瘀、水气、浊毒)。对其发病及病症本身的认识仍没有使人信服的观点。在治疗上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CKD的临床症状:改善微炎症状态,使用复方丹参片,黄芪注射液等可以改善CKD患者普遍存在的慢性微炎症状态。改善氮质血症,部分中药中的鞣质成分尤其是大黄中大黄鞣质,可减少肠道对合成尿素的原料氨基酸的吸收,升高血中必需氨基酸的浓度,并利用氨合成蛋白质,使肝、肾组织合成尿素减少,抑制体内蛋白质分解,还促进尿从肾脏排出。提高免疫功能,金水宝胶囊(冬虫夏草菌丝)等。抑制肾小球硬化和间质纤维化,如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灯盏花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等。目前上市的用于治疗慢性肾衰的中成药主要有尿毒清颗粒,肾衰宁胶囊,康肾注射液等疗效也不尽人意。尿毒清颗粒由我院研发,在原研中的实验表明,尿毒清颗粒对中医辩证属脾肾气虚湿浊证及脾肾气虚血瘀证的CRF显效率为20.67%,总有效率为69.33%。该药不仅在疗效方面有提高的空间,而且其作用机理也有待进一步探讨,为寻求更加高效的治疗药物提供实验数据。本课题组在尿毒清颗粒的基础上对原方进行了组方研究,以腺嘌呤灌胃法制备的CRF大鼠模型中,证明其能显着降低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及降低CRF大鼠体内的氧化应激反应。本课题研究拟采用5/6肾切除法制备CRF大鼠模型,进一步探讨组方的合理性,以及在延缓CRF进展中的可能作用机制,为其临床治疗CRF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2.研究方法:2.1复方黄甘提取物制备部分药材加7倍量70%乙醇,浸泡30min,水浴加热回流2次,每次1.5h,合并滤液;另一部分药材加7倍量的水,浸泡2h,煎煮2次,每次2h,合并滤液浓缩,80%终浓度乙醇4℃醇沉24h,过滤上清液,沉淀用80%乙醇洗2遍,合并醇提和水提醇沉部分,旋转蒸发浓缩,后70℃真空干燥至干浸膏。共生产3批样品。灌胃前用蒸馏水配制,并用0.5%的CMC-Na增溶。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条件为,色谱柱:ZORBAXEclipsePlus-C18柱(4.6mm,150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水相从90%-10%线性梯度洗脱90min,检测波长为274nm,流速:0.8 mL·min-1,柱温:30℃,进样体积20μL。2.2 5/6肾切除模型大鼠的建立手术室紫外照射30min消毒,术前用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注射剂量为0.7mL/200g。扇形切除左肾上下极各1/3,切面用吸收性明胶海绵止血。将残肾还纳于腹中,双层缝合关腹。1w后行右肾全切术。假手术组10只均只剥离左右肾被膜。术后两周,按体重分层随机区组法将60只5/6肾切除大鼠分成6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尿毒清组、氯沙坦组、复方黄甘低、中、高剂量组。所有大鼠均给与普通饲料喂养,自由饮水。2.3给药及生化指标检测各组大鼠给药方法为:假手术组及模型组给予含0.5%的CMC-Na蒸馏水溶液,按1mL/100g灌胃;尿毒清组给予3.6g/kg/d尿毒清混悬液灌胃;复方黄甘高、中、低剂量组给予相应的复方黄甘混悬液灌胃(高剂量为14.4g/kg/d、中剂量为7.2g/kg/d、低剂量为3.6g/kg/d,低剂量组为临床等效剂量),每日一次。实验期间每周称取各组大鼠体重一次并观察动物进食、饮水、行为、精神状态、毛发及二便等情况。给药12w后,将各组大鼠麻醉行腹主动脉采血,收集血清。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Scr、BUN、尿肌酐(Ucr)及24h尿蛋白(UPr),并对残余肾组织进行HE和Masson染色观察病理变化。2.4复方黄甘延缓大鼠CRF的作用机制收集给药12w后各组大鼠血清及肾组织。血清在4℃下放置0.5h,30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液,按试剂盒说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指标。取部分肾组织用4%福尔马林固定液固定,脱水包埋后检测组织中FN、ICAM-1和MCP-1的表达。另取部分肾皮质,提取总RNA,检测其中FN、ICAM-1和MCP-1基因的表达。3.研究结果:3.1复方黄甘提取物含量测定复方黄甘1g浸膏相当于4g原药材,3批样品中成分及含量均较稳定。HPLC分析其主要成分及其含量为:甘草苷(0.06%)、丹皮酚(1.06%)、芦荟大黄素(0.1%)、大黄酸(0.47%)、大黄素(0.19%)、大黄酚(0.41%)和大黄素甲醚(0.13%),其中丹皮酚含量最高,大黄中提取的成分较多。3.2大鼠体征变化给药12w后模型组大鼠皮毛暗淡稀疏,耳尾苍白,体重略轻于其他各组。其他组大鼠体毛光滑,体型健壮,体重逐步上升。但各组体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3生化指标差异各组残余肾重无统计学差异。除尿毒清组外,其他各治疗组肾脏指数(RI)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肌酐清除率(Ccr)及尿蛋白UPr都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0.01),Scr除氯沙坦组,其他各治疗组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且复方黄甘低、中、高剂量组还显着低于氯沙坦组(P<0.05)。各给药组肌酐清除率(Ccr)均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且复方黄甘高剂量组高于氯沙坦组(P<0.05)。各组Upr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复方黄甘各给药组各生化指标与尿毒清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HE染色结果显示,术后12w假手术组大鼠肾组织无病理改变,肾小球、肾间质及肾小管均无异常改变。而模型组大鼠肾组织中,肾小球和肾间质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肾小球呈多灶状硬化,球囊黏连,系膜细胞增生。肾小管萎缩,可见蛋白管型,间质纤维化严重。复方黄甘各给药组肾小球、肾小管及肾间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改善较为明显。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可见肾小球、肾小管结构清晰,形态正常,间质内少量胶原蛋白,未见增生;假手术组肾脏结构基本正常,肾间质内可见少量纤维组织增生;模型组可见肾小肾管扩张,被膜、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内均有大量绿色物质沉积,提示大量胶原纤维增生;复方黄甘各给药组肾小球、肾小管及肾间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改善较为明显。3.4各组大鼠血清中氧化指标测定模型组大鼠血清中MDA含量显着升高,和假手术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复方黄甘各给药组的MDA含量与模型组比较都显着下降(P<0.05)。与模型组对比,复方黄甘低、中、高剂量组肾组织中SOD含量显着上升(P<0.05)。复方黄甘各给药组MDA和SOD含量与尿毒清组和氯沙坦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GSH含量与模型组对比,复方黄甘各给药组都有显着升高(P<0.05),且中、高剂量组高于尿毒清组(P<0.05),高剂量组高于氯沙坦组(P<0.05)。3.5各组大鼠肾组织中FN、ICAM-1及MCP-1基因和蛋白表达各给药组大鼠肾组织中FNmRNA的表达量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但都高于假手术组(P<0.05)。各给药组ICAM-1的表达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且各给药组之间和假手术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MCP-1的表达除尿毒清组,其他各组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且复方黄甘各给药组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与尿毒清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FN在肾小球中表达较强,肾小管及肾间质中表达较弱,对其阳性表达的光密度值(IOD)进行半定量分析可知,模型组FN表达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0.01)及其他各给药组(P<0.05),各给药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ICAM-1则在肾小管及肾间质中表达较强,肾小球表达相对较弱,且模型组阳性表达远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尿毒清组、科素亚组及复方黄甘低剂量组表达更少(P<0.01)。MCP-1在各实验组大鼠肾组织中表达均较弱,但尿毒清组、科素亚组及复方黄甘高剂量组的阳性表达仍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免疫组化结果与PCR结果大体一致。4.结论:复方黄甘提取物能改善CRF大鼠的肾功能,减轻肾脏纤维化,延缓肾功能衰竭。复方黄甘提取物可降低CRF大鼠体内氧化应激水平,抑制趋化因子的表达,从而降低肾脏组织中纤维化水平,延缓大鼠慢性肾衰进展。
丘立富[3](2013)在《张昱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慢性肾衰竭简称慢性肾衰(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在各种慢性肾脏病或累及肾脏的全身性疾病的基础上,肾单位严重受损而缓慢出现肾功能减退而至衰竭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引起慢性肾衰竭的有原发性肾脏病和继发性肾脏病,原发性肾脏病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等,继发性肾脏病以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狼疮性肾病多见。慢性肾衰竭因体内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多以神疲乏力、恶心呕吐、口有尿味、水肿、腰酸、大便秘结为主要临床表现。慢性肾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晚期造成肾功能的损害。由于慢性肾衰竭的预后差发病率偏高,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尤其是现代医学的透析疗法和肾移植技术,在慢性肾衰竭晚期治疗上取得了很大进步。然而,因其条件的限制,而且透析和肾移植的费用昂贵,中医药在慢性肾衰竭的防治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中药对慢性肾衰竭的治疗也因此成为了研究热点。本文从文献综述、数据挖掘、研究结果方面对治疗慢性肾衰竭作进一步的研究。文献综述: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研究发展。研究方法:收集整理门诊慢性肾衰竭的病例130例,基于关联规则的Apriori算法进行数据挖掘(设置最小支持度为35%)对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药物规律进行分析,总结导师的用药规律。研究结果:导师张昱主任医师认为慢性肾衰竭是由虚、湿、瘀、毒所致。治疗以补益脾肾,活血化瘀,祛湿排毒为主。常用中药为生黄芪、苏叶、茯苓、生牡蛎、当归、川芎、丹参、山药、生地、川怀牛膝、赤芍、丹皮、茵陈、鱼腥草、山萸肉、生山楂、生杜仲、太子参、熟大黄等药物(支持度为>35%)。临床最常用配伍药对为川芎与生黄芪,当归与生黄芪,茯苓与苏叶,生黄芪与苏叶,茯苓与生黄芪,丹参与生黄芪,生牡蛎与苏叶,山药与生黄芪,生地与生黄芪,丹参与生牡蛎。结论:该数据挖掘分析结果基本反映了张昱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治疗思路与治疗经验
陈艺华[4](2013)在《益气降酐汤治疗慢性肾衰氮质血症期(脾肾气虚兼湿浊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试验研究,观察益气降酐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期(脾肾气虚兼湿浊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名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期(脾肾气虚兼湿浊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一般基础治疗上,治疗组予益气降酐汤,对照组予以口服尿毒清颗粒,8周为一个疗程,持续两个疗程。结果:通过统计学分析,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5%,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5%,两者之间均不存在的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肾功能,纠正贫血等实验室指标比较上,两者均可明显改善上述指标,除降低血肌酐,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外(P<0.05),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中医症候方面,两者均可改善症状,治疗组在缓解倦怠乏力、气短乏力、恶心呕吐方面优于对照组;在次症方面,对照组除脘腹胀满外,其余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益气降酐汤可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期(脾肾气虚兼湿浊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肾功能进一步恶化,改善肾功能,降低患者血尿素氮、肌酐,纠正贫血。
苏杭[5](2012)在《保肾口服液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肾脏病的临床观察及其对尿TGF-β1水平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保肾口服液对气阴两虚型CKD1-3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尿TGF-β1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其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53例入选者按随机分配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7例,治疗组26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药对症治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保肾口服液,10ml,每日3次,连续服用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红细胞计数、24小时尿蛋白定量、Scr及尿TGF-β1等实验室指标和临床症状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尿红细胞计数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而对照组降低水平不显着。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Scr水平较治疗前均有降低,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无显着差异性(P>0.05)。两组临床疾病总有效率分别为96.15%和74.07%,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01)。治疗组临床症状均得到了明显好转,而对照组治疗后只有浮肿、腰痛比治疗前好转,其余症状均无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后尿TGF-β1水平较前均有所下降,而治疗组降低水平更显着。结论:1、保肾口服液可显着改善慢性肾脏病1-3期气阴两虚型患者的临床症状;2、保肾口服液在减少血尿、蛋白尿等方面均比单纯西医治疗效果更显着;3、保肾口服液可显着降低CKD患者尿TGF-β1水平,从而减轻肾脏纤维化程度,对肾脏起到保护作用。
苏晓英[6](2012)在《中分子毒素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心血管病变的影响及中成药防治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研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清中分子毒素的蓄积情况以及其与心血管病变相关指标的相关性,探讨中分子毒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另外,应用传统中成药尿毒清颗粒,评估其清除中分子毒素(全段甲状旁腺素、血清胱抑素C、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疗效,观察对心血管病变的防治作用。方法:1、选择符合纳入诊断标准的CKD2期及CKD3期患者,分成尿毒清组42例、对照组38例;2、两组治疗基础均以优质低蛋白饮食、蛋白定量在每天0.6-0.8g/kg(不超过40g/天),加用a-酮酸片(4片/次,3次/天)以及维持足够热量的供给。有高血压及电解质紊乱均给予对症处理。尿毒清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尿毒清颗粒,每日4次(6h、12h、18h各服一袋,22h服两袋)。8周为一个疗程。3、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第8周后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UA)、白蛋白、血红蛋白浓度(Hb)、Ca,2+、P3-水平、心肌酶谱、脑利钠肽、心脏彩超检查及全段甲状旁腺素、血清胱抑素C、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等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1、治疗前后,尿毒清组血肌酐(207.88±53.29VS184.76±52.65umol/l)(p<0.05),尿素氮(14.84±7.20VS11.81±4.46mmol/l)(p<0.05),尿酸(515.6±105.11VS469.38±97.63umol/1)(p<0.05);对照组血肌酐(198.05±76.09VS192.74±73.03umol/l)(p>0.05),尿素氮(14.79±9.09VS13.94±9.21mmol/l)(p>0.05),尿酸从(514.53±173.26VS474.37±194.96umol/l)(p>0.05):治疗后尿毒清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2、治疗前后,尿毒清组血红蛋白浓度(107.93±20.30VS118.24±19.83g/L)(p<0.05),白蛋白(35.00±6.41VS38.95±7.14g/L)(p<0.05);对照组血红蛋白浓度(108.84±27.56VS117.11±28.50g/L)(p>0.05),白蛋白(34.97±10.71VS38.87±11.98g/L)(p>0.05);治疗后尿毒清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3、治疗前后,尿毒清组胱抑素C(2.92±1.70VS2.33±1.49mg/l)(p<0.05),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99.64±89.86VS62.56±56.53pg/m1)(p<0.05),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435.87±105.23VS372.01±86.58ng/1)(p<p<0.01);对照组胱抑素C(2.91±1.51VS2.71±1.32mg/l)(p>0.05),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100.41±63.09VS88.63±55.77pg/m1)(p>0.05),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435.77±82.88VS427.73±92.49ng/l)(p>0.05);治疗后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4、心肌酶谱:尿毒清组乳酸脱氢酶(187.48±83.52VS163.71±65.83U/L)(p<0.01),α羟丁酸脱氢酶(146.74±59.25VS126.88±47.31U/L)(p<0.01);对照组乳酸脱氢酶(187.68±86.77VS167.32±52.68U/L)(p>0.05),α羟丁酸脱氢酶(147.74±62.49VS139.26±44.03U/L)(p>0.05);谷草转氨酶、α羟丁酸脱氢酶治疗后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5、①胱抑素C与室间隔、脑利钠肽呈正相关(r=0.352、P双侧=0.032,r=0.304、P双侧=0.006),与左房前后径呈负相关(r=-0.476、p双侧=0.009);②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与脑利钠肽呈正相关(r=0.439、P双侧=0.000);③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与脑利钠肽、左室内径、舒张末容量呈正相关(r=0.400、P双侧=0.000,r=0.349、P双侧=0.034,r=0.337、P双侧=0.042)。结论:1、尿毒清颗粒联合现代医学常规疗法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有助于清除体内中小分子毒素。2、中分子毒素与心血管病变指标有一定相关性,提示其可能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作用。3、尿毒清有助于清除体内中分子毒素。推测其可能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心血管疾病相关指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刘静静[7](2011)在《中医药综合治疗慢性肾衰竭脾肾阳虚、瘀浊壅寒型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益肾泄浊汤内服与中药保留灌肠、中药足浴综合治疗对慢性肾衰竭脾肾阳虚、瘀浊壅塞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课题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对60例慢性肾衰竭脾肾阳虚、瘀浊壅塞型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在一般治疗基础上,运用自拟方益肾泄浊汤内服结合中药保留灌肠、中药足浴综合治疗。观察时间为2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总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变化,以及血肌酐、尿素氮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益肾泄浊汤内服结合中药保留灌肠、中药足浴综合治疗慢性肾衰竭脾肾阳虚、瘀浊壅塞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6.7%,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治疗后患者的血肌酐、尿素氮较治疗前降低(P<0.05),内生肌酐清除率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血红蛋白水平及红细胞计数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患者的血钙、血磷、血钾水平均无明显变化。结论:1益肾泄浊汤内服结合中药保留灌肠、中药足浴综合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慢性肾衰竭脾肾阳虚、瘀浊壅塞型患者的中医症状,降低中医症状积分。2益肾泄浊汤内服结合中药保留灌肠、中药足浴综合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慢性肾衰竭脾肾阳虚、瘀浊壅塞型患者的肾功能,降低其BUN、Scr水平,提高其Ccr水平。并且改善其贫血状态、提高其血红蛋白、红细胞的水平。
谢敏妍,程正应,陈莎萍,朱理芬[8](2010)在《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脏疾病述评》文中指出
丁瑞恒,廖蕴华[9](2010)在《尿毒清防治慢性肾功能不全机制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对尿毒清的深入研究,发现尿毒清除了具有清除体内毒素,缓解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症状作用外,还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近年来研究显示,尿毒清有抗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作用。它对细胞因子的作用、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单核/巨噬细胞浸润也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这些发现为今后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治疗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
杨素霞,陈宝平[10](2010)在《尿毒清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肾衰竭血清IL-6水平变化》文中提出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肾衰患者尿毒清颗粒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方法:将40例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肾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仅予西医治疗,治疗组20例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尿毒清颗粒,治疗观察时间为2个月,用ELISA法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6水平及血尿素氮、血肌酐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患者血尿素氮、血肌酐和血清IL-6水平下降。推测可能是由于尿毒清颗粒治疗后肾脏局部炎症反应及全身炎症反应减轻血清IL-6水平下降;也可能通过降低血清IL-6水平而改善肾功能。
二、尿毒清冲剂治疗早期肾衰前后患者血清leptin水平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尿毒清冲剂治疗早期肾衰前后患者血清leptin水平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益肾泄浊活血方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前言 |
资料方法 |
1.研究对象 |
2.诊断标准 |
3.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1.样本一般情况比较 |
2.疗效分析 |
3.实验室指标分析 |
4.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立题依据 |
2.方药研究 |
3.试验结果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综述 |
参考文献 |
2.附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复方黄甘延缓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复方黄甘防治5/6肾切除CRF模型大鼠的药效学研究 |
引言 |
1.1 材料与仪器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受试药物 |
1.1.3 主要仪器 |
1.1.4 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浸膏提取 |
1.2.2 复方黄甘成分测定 |
1.2.3 5/6肾切除CRF大鼠模型的建立 |
1.2.4 给药方案 |
1.2.5 标本的采集及处理 |
1.2.6 指标的观察及检测 |
1.2.8 统计方法 |
1.3 结果 |
1.3.1 复方黄甘成分测定 |
1.3.2 复方黄甘对5/6肾切除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1.3.3 复方黄甘对5/6肾切除大鼠体重的影响 |
1.3.4 复方黄甘对5/6肾切除大鼠残肾的影响 |
1.3.5 各组大鼠24h尿量和肾脏指数 |
1.3.6 各组大鼠Scr、BUN、Ccr及UPr测定 |
1.3.7 各组大鼠血清中SOD、MDA、GSH-PX的含量比较 |
1.3.8 残肾组织形态学观察 |
1.4 讨论 |
1.4.1 5/6肾切除手术建立CRF大鼠模型 |
1.4.2 5/6肾切除术后大鼠肾功能下降与形态学改变的关系 |
1.4.3 复方黄甘对慢性肾衰竭具有较好的治疗及预防作用 |
1.5 小结 |
第二章 复方黄甘防治慢性肾衰竭大鼠模型的机制研究 |
引言 |
2.1 实验材料 |
2.1.1 动物肾脏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器材 |
2.2 实验方法 |
2.2.1 肾组织RNA提取 |
2.2.2 RNA的纯度检测和浓度测定 |
2.2.3 引物设计 |
2.2.4 逆转录(RT)反应 |
2.2.5 PCR反应 |
2.2.6 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FN、MCP-1、ICAM-1表达 |
2.2.7 统计学处理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全文总结 |
英文缩略语表 |
研究生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张昱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病名研究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型 |
4 近代名老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辨证分型及治疗 |
5 常用中成药 |
6 中药灌肠 |
7 中药洗浴 |
8 艾灸治疗 |
9 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的研究前景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录入界面截图 |
结果 |
1 常见症状及舌脉 |
2 常用中药 |
3 常用药物配伍关联 |
讨论 |
1 导师张昱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用药经验总结 |
2 导师张昱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肾衰的用药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益气降酐汤治疗慢性肾衰氮质血症期(脾肾气虚兼湿浊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病名的文献认识 |
2 慢性肾衰发病及恶化进展机制 |
3 病因病机 |
4 慢性肾衰竭氮质血症期与湿浊瘀毒证研究进展 |
5 中医名家对氮质血症的辨证治疗研究 |
6 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的临床统计观察 |
7 中医其他治法 |
8 关于大黄 |
9 总结 |
临床试验研究 |
1 试验目的 |
2 试验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病例数量、来源及分组 |
2.3 诊断标准 |
2.4 试验病例标准 |
2.5 治疗方法 |
2.6 疗程 |
2.7 观察指标 |
2.8 疗效判断标准 |
2.9 统计方法 |
3 临床试验资料 |
3.1 治疗前两组病人的基本具体情况 |
3.2 治疗前实验室检查 |
3.3 治疗前患者中医主症、次症分布 |
4 试验结果 |
4.1 治疗后临床疗效及症候分析 |
4.2 治疗后实验室检查分析 |
4.3 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变化分析 |
4.4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衰早期非透析治疗的认识 |
2 立法依据 |
3 益气降酐汤组成及方解 |
3.1 方药组成 |
3.2 方解 |
4 本课题结果分析 |
4.1 从总体疗效分析 |
4.2 从实验室检查分析 |
4.3 从中医症候指标分析 |
4.4 安全性分析 |
4.5 结论 |
5 展望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表1 |
附表2 |
(5)保肾口服液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肾脏病的临床观察及其对尿TGF-β1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6)中分子毒素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心血管病变的影响及中成药防治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7)中医药综合治疗慢性肾衰竭脾肾阳虚、瘀浊壅寒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及临床研究进展 |
1.1 祖国医学对慢性肾衰竭病名的探讨 |
1.2 对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近况 |
2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2.1 病因研究 |
2.2 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 |
2.3 对慢性肾衰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
2.4 控制慢性肾衰竭的恶化因素 |
2.5 慢性肾衰竭的其他疗法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 |
2 临床研究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方法 |
2.3 疗效判定标准 |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3.1 总疗效分析 |
3.2 治疗前后中医主要症状改善情况 |
3.3 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
3.4 治疗前后患者肾功能比较 |
3.5 治疗前后患者HGB、RBC指标比较 |
3.6 治疗前后患者血Ca、P、K比较 |
3.7 安全性情况评价 |
讨论 |
1 慢性肾衰竭中医理论的探讨 |
1.1 脾肾阳虚为本 |
1.2 瘀浊壅塞为病机关键 |
2 本中医药3种方法综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依据及优势 |
3 本中医药综合治疗的意义 |
4 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4.1 内服中药方 |
4.2 灌肠中药方 |
4.3 足浴中药方 |
5 临床疗效分析 |
5.1 中医症状改善情况分析 |
5.2 肾功变化情况分析 |
5.3 血常规变化情况分析 |
5.4 治疗前后钙、磷、钾变化情况分析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8)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脏疾病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研究 |
1.1 慢性肾衰竭 (CRF) |
1.2 糖尿病肾病 (DN) |
1.3 联合用药 |
1.4 灌肠治疗 |
1.5 配合透析治疗 |
2 现代研究 |
2.1 脂质代谢 |
2.2 基础研究 |
3 讨论 |
(9)尿毒清防治慢性肾功能不全机制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尿毒清抗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作用 |
1.1 尿毒清对细胞因子的作用 |
1.2 尿毒清对细胞外基质的作用 |
1.3 尿毒清抗单核/巨噬细胞浸润 |
2 尿毒清清除“尿毒症毒素”的作用 |
3 总结与展望 |
四、尿毒清冲剂治疗早期肾衰前后患者血清leptin水平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益肾泄浊活血方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观察[D]. 张硕.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2]复方黄甘延缓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的研究[D]. 肖小燕. 南方医科大学, 2014(04)
- [3]张昱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用药规律研究[D]. 丘立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7)
- [4]益气降酐汤治疗慢性肾衰氮质血症期(脾肾气虚兼湿浊证)的临床研究[D]. 陈艺华.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3(07)
- [5]保肾口服液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肾脏病的临床观察及其对尿TGF-β1水平的影响[D]. 苏杭.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2(03)
- [6]中分子毒素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心血管病变的影响及中成药防治作用的研究[D]. 苏晓英.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2(03)
- [7]中医药综合治疗慢性肾衰竭脾肾阳虚、瘀浊壅寒型的临床观察[D]. 刘静静.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1(04)
- [8]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脏疾病述评[J]. 谢敏妍,程正应,陈莎萍,朱理芬.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0(07)
- [9]尿毒清防治慢性肾功能不全机制研究现状[J]. 丁瑞恒,廖蕴华. 医学综述, 2010(10)
- [10]尿毒清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肾衰竭血清IL-6水平变化[J]. 杨素霞,陈宝平.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