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流术后不孕124例原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霞[1](2021)在《异位妊娠中药保守治疗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总结我院收治的有生育要求的中药保守治疗异位妊娠患者的诊疗结局,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为今后临床工作提供经验指导。方法:选取2016年01月-2018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有生育要求的异位妊娠采用宫外孕I、II号中药及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片药物保守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停经天数、孕产次、流产次、BMI、既往异位妊娠史、盆腔手术史、IUD、血hCG值、包块大小、盆腔积液、治疗结局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其一年半的再次妊娠结局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根据患者血hCG水平将其分组:<2000m IU/ml、2000-2999.9m IU/ml、3000-3999.9m IU/ml、4000-4999.9m IU/ml、5000-9999.9m IU/ml和≥10000 m IU/ml,两组人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中药组58%的患者血hCG<2000m IU/ml。2.中药各组保守成功率分别为:94.52%、100%、80%、100%、61.54%、40%,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西药各组保守成功率分别为:79.49%、63.63%、40%、80%、66.67%、86.67%,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49例患者中保守成功196例,总成功率78.71%。其中中药组保守成功104例,成功率83.87%;西药组保守成功92例,成功率73.6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血hCG值(OR=19.933,P<0.05)、包块大小(OR=10.14,P<0.05)是影响中药治疗结局的主要因素。包块直径在<2cm、2-2.9cm、3-3.9cm、4-4.9cm、5-5.9cm、≥6cm中药组的保守成功率分别为90.48%、93.55%、96.97%、57.14%、66.67%以及66.67%,且各组间成功率有统计学差异。而西药组的保守成功率分别为64%、74.19%、64.52%、88.89%、83、33%及80%,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96例保守成功患者治疗后一年半生育结局:123例宫内妊娠,宫内妊娠率62.76%;16例重复异位妊娠,57例不孕。其中中药组宫内妊娠76例,占比73.08%,重复异位妊娠6例,占比5.77%,不孕22例,占比21.15%;西药组宫内妊娠47例,占比51.09%,重复异位妊娠10例,占比10.87%,不孕35例,占比38.04%。6.盆腔积液(OR=4.811,P<0.05)是影响西药治疗后重复异位妊娠的危险因素。结论:1.对于生命体征平稳的血hCG<2000m IU/ml、包块直径<4cm的异位妊娠患者,中药保守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2.多数有生育要求的患者选择药物保守治疗。3.中药治疗异位妊娠可有较高的宫内妊娠率,重复异位妊娠率及不孕率较低。4.盆腔积液是影响西药治疗后重复异位妊娠的危险因素。
唐亚楠,薛玉欣,周玉红,朱文寅,赵春梅[2](2021)在《预防人流术后并发症的治疗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人工流产手术是指用人工的方式终止早期妊娠,但术后容易发生诸多并发症。本文基于人流术后的各种并发症,综合评述了几种国内常见的预防并发症的治疗方法,分析了治疗原理及在临床应用中的优缺点,以期为人流术后并发症的最优预防性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及思路。
陈嫚[3](2021)在《低频电刺激联合补肾活血丸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复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低频电刺激疗法联合补肾活血丸治疗人工流产术后子宫复旧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试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人工流产术后子宫复旧不良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和思路。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十医院行人工流产的早期妊娠妇女,年龄18~43岁,既往孕产次数0-7次。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符合标准的380例患者,根据患者自愿原则分为两组,实验组237例,对照组143例。两组病例术前均禁食禁饮4小时以上,在静脉全麻下实施负压引流术终止妊娠。术后观察2小时均酌情给予抗生素口服预防感染;术后对照组给予低频电刺激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自手术第1天起给予定坤丹1丸/次,2次/日,持续服用到月经恢复正常。观察两组患者腹痛情况、阴道出血时间、出血量;术后2周的子宫大小、内膜厚度及尿HCG情况;测定HSP70、HSP90血清浓度;月经复潮时间、经期、月经量,并与术前月经相比较。同时记录两组随访期间宫腔残留、宫腔积液、月经不调及宫颈粘连、生殖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实验组:年龄18~43岁,平均(27.19±5.99)岁;胎龄30~70天,平均(49.24±7.85)天;既往孕次0~7次,平均(3.82±2.05)次;产次0~4次,平均(1.95±1.17)次;流产次数0~6次,平均(2.79±1.74)次;月经周期23~38天,平均(29.76±2.58)天;经期3~7天,平均(5.55±1.29)天;孕囊平均直径(17.22±5.48)毫米;子宫三径之和(20.63±1.17)厘米;术前血清HSP70浓度(47.01±14.42)pg/ml,血清HSP90浓度(72.24±19.085)pg/ml。对照组年龄18~43岁,平均(27.87±5.78)岁;胎龄34~70天,平均(48.97±7.95)天;既往孕次0~7次,平均(3.53±2.08)次;产次0~4次,平均(2.13±1.08)次;流产次数0~6次,平均(2.71±1.92)次;月经周期23~38天,平均(30.25±3.06)天;经期3~7天,平均(5.47±1.39)天;孕囊平均直径(16.89±5.72)毫米;子宫三径之和(20.79±1.19)厘米;术前血清HSP70浓度(48.42±13.61)pg/ml,血清HSP90浓度(76.13±17.138)pg/ml。两组年龄、胎龄、月经周期、经期、孕、产、流次数、孕囊大小、子宫大小及血清HSP70、HSP90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2.术后腹痛持续时间及程度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阴道出血持续时间(天)、出血量(ml)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两周复查B超子宫内膜厚度(mm)、子宫大小(三径之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残留、宫腔积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2周尿妊娠试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血清HSP70、HSP90浓度比较,对照组较实验组显着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与术前相比,HSP70、HSP90浓度均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月经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月经复潮时间、经期及经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复潮经期与术前经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复潮经期与术前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低频电刺激联合补肾活血丸与单纯使用低频电刺激疗法相比,促进无痛人流术后子宫复旧的疗效更佳;2.低频电刺激联合补肾活血丸能显着缓解患者术后下腹痛,可缩短术后腹痛持续时间;3.实验组患者术后血清HSP70、HSP90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这可能与低频电刺激联合补肾活血丸促进子宫复旧的机制有关。
冯莉苏[4](2021)在《滋肾化瘀方治疗肾虚血瘀型宫腔粘连的临床研究及其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临床研究,选用滋肾化瘀方联合补佳乐治疗宫腔粘连术后患者,观察治疗前后月经量、中医证候、宫腔粘连程度、炎性细胞因子(TNF-α、VEGF)、内膜厚度和血流分型及Salle评分的变化情况,探索本治疗方案的临床有效性及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上IUA术后患者提供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增强远期疗效。方法:收集符合本研究纳入要求的患者55例,均行宫腔粘连分离术,最终顺利完成本研究的共52例,包括试验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试验组予滋肾化瘀方联合补佳乐治疗,对照组给予补佳乐单独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周期,观察2组患者在本次治疗后的总体临床疗效,并且对比月经量、中医证候积分、宫腔粘连程度、血清学指标(细胞因子TNF-α、VEGF)、子宫内膜厚度和内膜血流分型以及Salle评分的变化情况,并在停药后3~6个月内随访妊娠情况。结果:1.治疗后临床总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达96.15%,包括治愈8例(30.77%),有效17例(65.38%),无效1例(3.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08%,包括治愈3例(11.54%),有效16例(61.54%),无效7例(26.92%),试验组临床总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月经量对比:两组月经失血图积分均数较治疗前增加,P<0.05,表明两组治疗均有效,且试验组在增加月经量方面疗效高于对照组。3.中医证候对比: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疗前下降,试验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31%、69.23%,P<0.05,差异显着,试验组疗效更优。4.宫腔粘连评分及炎性细胞因子:通过组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发现两组的IUA评分、TNF-α、VEGF水平相比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且组间比较P值均<0.05,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5.内膜-血流指标: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内膜厚度及血流分型均较治疗前改善。两组血流分型组间对比P<0.05,具有差异性,试验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而对比两组间治疗后内膜厚度相当,P>0.05,疗效无统计学差异。6.Salle评分:两组Salle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组间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疗效更佳。7.随访3~6月期间,试验组成功妊娠3例,对照组妊娠1例,B超提示均为活胎。8.安全性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在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及双侧乳腺B超等安全性指标上均无异常,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证实本试验研究临床安全性较好。结论:结合本研究结果,可以认为滋肾化瘀方联合补佳乐治疗宫腔粘连的临床疗效显着,且较单纯的补佳乐治疗效果更优。滋肾化瘀方联合补佳乐可以通过抑制促纤维化炎性因子TNF-α及VEGF的高表达,改善炎症状态,抑制纤维增生,疏松粘连组织,同时重建子宫血运,增加内膜血液灌注量,促进内膜修复生长,帮助患者恢复月经量,缓解其中医临床症状,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在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因此认为滋肾化瘀方联合补佳乐是一种治疗肾虚血瘀型宫腔粘连的安全且有效的方法,可以降低术后复发,帮助恢复子宫内膜容受性,体现了中医药在治疗宫腔粘连方面独特的优势,同时也为临床治疗本病开辟了新思路。
张萌[5](2020)在《不孕女性IVF-ET治疗结局Nomogram评分系统的建立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治疗结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治疗成功概率是不孕夫妇非常关心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结局的影响因素,构建、验证预测患者累积妊娠、流产与累积分娩概率的Nomogram评分系统,并应用内部验证数据集和外部验证数据对Nomogram评分系统进行验证,评估Nomogram评分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明确Nomogram评分系统是否适用于临床实践。方法:(1)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IVF-ET治疗的患者基本人口学特征和周期治疗临床指标,并对IVF-ET患者进行随访,分析患者IVF-ET治疗结局影响因素;(2)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结合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方法筛选治疗结局影响因素,结合临床专家建议,分别构建预测累积妊娠、流产与累积分娩概率的预测模型,并建立Nomogram评分系统,并应用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符合本研究纳入排除标准患者的数据对Nomogram评分系统进行外部验证(时段验证),评价Nomogram评分系统区分度,校准度以及临床实用性。结果:(1)共有2312个周期患者符合纳入标准被纳入本研究,女性平均年龄33.40±4.82岁,男性平均年龄35.59±5.34岁,不孕年限为4.66±3.51年,累积妊娠率为49.74%,异位妊娠率为2.0%,流产率为14.17%,累积分娩率41.91%;(2)预测累积妊娠概率Nomogram评分系统的预测因子的确定,是通过查阅文献、结合统计分析结果及临床专家建议,最终纳入了女性年龄(OR:0.891,95%CI:0.871-0.911)、获卵数(OR:1.074,95%CI:1.059-1.090)、窦卵泡计数(OR:1.095,95%CI:1.073-1.117)、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OR:1.120,95%CI:1.063-1.180)、卵泡刺激素(OR:0.914,95%CI:0.884-0.945);累积妊娠概率随着年龄和基础血清卵泡刺激素增加而降低,随着获卵数,窦卵泡计数和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增加而上升。训练数据集、内部验证数据集和外部验证数据集的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693,0.689和0.710,提示预测累积妊娠概率的Nomogram评分系统具有较好区分度,校正曲线图显示该累积妊娠Nomogram评分系统预测概率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具有良好的吻合度。DCA显示预测累积妊娠概率的Nomogram评分系统具有临床应用价值。预测流产发生概率的Nomogram评分系统的预测因子纳入了女性年龄(OR:1.029,95%CI:0.988-1.071)、获卵数(OR:0.999,95%CI:0.974-1.024)、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OR:0.967,95%CI:0.872-1.072)、BMI(OR:1.033,95%CI:0.972-1.098)、既往自然流产史(OR:1.326,95%CI:0.750-2.346)、既往人工流产史(OR:1.145,95%CI:0.732-1.793)和既往药物流产史(OR:1.301,95%CI:0.757-2.234),结果提示随着女性年龄和BMI的增加、获卵数的减少以及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的变薄,流产风险有升高的趋势,有既往流产史的患者再次妊娠发生流产的概率有增加的趋势。训练数据集、内部验证数据集和外部验证数据集的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678,0.682和0.630,提示预测流产发生概率的Nomogram评分系统具有一定区分度,校正曲线图显示预测流产发生概率的Nomogram评分系统预测概率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DCA显示预测流产发生概率的Nomogram具有临床应用价值。(3)预测累积分娩概率Nomogram评分系统的预测因子的确定是通过查阅文献、结合统计分析结果及临床专家的建议,最终纳入女性年龄(OR:0.878,95%CI:0.857-0.898)、获卵数(OR:1.073,95%CI:1.058-1.089)、窦卵泡计数(OR:1.090,95%CI:1.069-1.111)、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OR:1.124,95%CI:1.067-1.185)和BMI(OR:0.978,95%CI:0.947-1.010)。结果表明累积分娩概率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随着获卵数、窦卵泡计数和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增加而升高;随着BMI的增加呈现出降低趋势。训练数据集、内部验证数据集和外部验证数据集的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705,0.711和0.703,提示预测累积分娩概率的Nomogram评分系统具有良好的鉴别能力,校正曲线图显示预测累积分娩概率的Nomogram评分系统预测概率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具有较好的吻合度。DCA显示预测累积分娩概率的Nomogram评分系统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结论:影响不孕女性IVF-ET治疗成功因素有女性年龄、BMI水平、基础内分泌水平、获卵数、窦卵泡计数和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的累积妊娠率和累积分娩率逐渐降低,流产发生风险升高,肥胖女性有较高的流产发生风险。通过对预测累积妊娠、流产与累积分娩概率的Nomogram评分系统进行内部以及外部验证,并分析区分度、准确度以及临床实用性,结果显示预测累积妊娠、流产与累积分娩概率的Nomogram评分系统均对不孕女性IVF-ET治疗结局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王越[6](2019)在《加减毓麟珠治疗薄型子宫内膜肾虚血瘀证的治疗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加减毓麟珠对肾虚血瘀型薄型子宫内膜患者内膜厚度的改善情况,并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月经量评分、子宫肌层血流RI和PI值、激素五项的变化情况及不孕患者妊娠率,探讨加减毓麟珠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实验方法,收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为治疗组,运用西药芬吗通+中药加减毓麟珠联合治疗;B组为对照组,仅运用西药芬吗通治疗。治疗时间为三个月经周期。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子宫内膜厚度、中医证候评分、月经量评分、子宫肌层血流RI和PI值、激素五项的变化情况及不孕患者妊娠率。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分布及治疗前两组子宫内膜厚度、中医证候评分、月经量评分、子宫肌层血流PI及RI值、FSH、LH、E2、PRL、T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子宫内膜厚度比较:治疗后两组子宫内膜厚度均有显着增加(P<0.01),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3)中医证候评分对比: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均有显着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4)月经量评分对比:治疗后两组月经量评分均有非常显着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5)子宫肌层血流PI及RI值对比:治疗后治疗组PI、RI值均有非常显着改善(P<0.01),对照组仅RI值有显着改善(P<0.05),PI值无显着改善(P>0.05);治疗后PI、RI值两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6)激素五项比较:两组均可改善FSH值(P<0.01),治疗组改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均可改善LH值(治疗组P<0.01,对照组P<0.05),治疗组改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均可提高E2水平(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治疗后治疗组E2平均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两组对PRL水平均无明显影响(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T水平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T水平及治疗后两组间对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7)妊娠率对比:治疗组不孕患者15人,妊娠4人,妊娠率28.6%;对照组不孕患者16人,妊娠2人,妊娠率12.5%,两组间比较P>0.05,无显着性差异。(8)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5人,显效10人,有效15人,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两人,显效1人,有效15人,无效2人,有效率93.3%。两组间有效率比较P<0.05,差异有显着性。结论:加减毓麟珠可以有效增加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显着改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月经量评分;显着改善患者FSH、LH水平,改善卵巢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E2水平。
王楠[7](2019)在《定坤丹潜在质量标志物的研究》文中指出选题依据:定坤丹为妇科常用的传统中药复方,相传该方始创于清代乾隆四年,为乾隆帝所赐名。有学者认为定坤丹是由《竹林女科证治》中“补经汤”方加减而成,也有学者认为其是由《妇人大全良方》中的续嗣降生丹加减而成,但其功用类似,现代研究中的临床应用观察也证明了其滋补气血,调经舒郁的功能。定坤丹目前多用于改善常见的痛经、月经不调、多囊卵巢综合征、围绝经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妇科疾病,还可以用于不孕不育、产后、人流术后的伤口、内膜修复,疼痛的缓解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定坤丹由红参、鹿茸、西红花、三七、白芍、熟地黄、当归、白术、枸杞子、黄芩、香附、茺蔚子、川芎、鹿角霜、阿胶、延胡索等多种药味组成,药味组成较多为其成分质量研究带来了困难,目前中国药典中收载的质量控制标准的可控性也不强,仅规定了单味药材的显微鉴别(枸杞子、白术、甘草)、药材和成分的薄层鉴别(当归、川芎、枸杞子、白芍、红参、三七对照药材及芍药苷、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g1、三七皂苷R1对照品的薄层鉴别)以及单一成分人参皂苷Rg1的含量测定项目(每丸含量不得少于3.0mg),这些检测项对定坤丹的质量而言仅限制了其中部分单味药材的质量,不具有整体性特点,故需要对其质量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对定坤丹复方进行更好的质量控制。目的:建立适用于定坤丹的指纹图谱检测方法,寻找定坤丹中可作为其质量标志物的稳定存在的活性成分,以提升定坤丹的质量控制标准,为其内在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保证复方的质量均一稳定。方法:1、采用UPLC-DAD(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diode-array detection)技术对定坤丹甲醇提取物进行了检测,检测时长45min,波长280nm,流动相为0.1%甲酸-水和0.1%甲酸-甲醇,进行梯度洗脱,构建了适用于定坤丹复方的UPLC分离条件;采用1H-NMR(1H-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技术对定坤丹的两相提取物(甲醇-水相和氯仿相同时提取)分别进行检测,甲醇-水相提取物核磁测定采用noesyppr 1D序列,用氘代甲醇锁场,内标为TSP(trimethylsilylpropionate),氯仿相提取物采用zg30序列,用氘代氯仿锁场,内标为TMS(tetramethylsilane),构建其甲醇-水相和氯仿相的核磁指纹图谱;2、采用UPLC-MS(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联用技术对定坤丹成分进行表征,通过单味药材溯源,标准品对照,数据库对比,精确分子量拟合等方法结合文献调研对得到的成分质谱数据进行指认,以期明确复方中的成分组成;3、采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对表征鉴定得到的定坤丹中成分进行分析,对“药材-成分-靶点-疾病”网络进行分析,并进行GO(gene ontology)生物功能及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富集分析以寻找潜在活性成分,起效靶点及作用机制。结果:1、建立了适用于定坤丹的高效简便的UPLC检测方法和1H-NMR指纹图谱检测方法,可相对全面地表征复方的质量。UPLC方法中备样步骤及检测过程均高效简便,其中5-羟甲基糠醛和黄芩苷可作为定坤丹质量标志物的参考;1H-NMR方法中两相提取法的备样过程能够保证全面表征复方中低极性和极性较大的成分。2、通过UPLC-MS技术得到的色谱及质谱数据,结合标准品对照、文献查询、数据库比对等方法,鉴定了121个成分,包括氨基酸类、酚酸类、内酯类、萜类、生物碱类、皂苷类、黄酮类化合物及其它化合物。其中芍药苷,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可作为定坤丹质量标志物的参考。3、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定坤丹中的77个潜在活性成分和与临床适用症相关的87个潜在作用靶点,其中定坤丹中的12种人参皂苷、4种三七皂苷、西红花苷I、松果菊苷、异毛蕊花糖苷、毛蕊花糖苷等成分可能是复方发挥疗效的潜在活性成分。定坤丹可能是通过参与雌激素和孕激素调节通路,以及子宫胚胎发育,平滑肌调节,造血及凝血过程和常规的免疫和炎症反应来发挥临床作用的。4、上述方法中得到的潜在活性成分中,黄芩苷、芍药苷、西红花苷I、毛蕊花糖苷、人参皂苷和三七皂苷类成分可作为定坤丹质量标准建立的备选参考。结论:1、建立的UPLC和1H-NMR指纹图谱备样及检测方法相对全面地表征了定坤丹中初级和次级代谢产物,可作为定坤丹指纹图谱标准提升的参考依据。2、通过UPLC-MS鉴定了121个化学成分及异构体,其中黄芩苷、芍药苷、人参皂苷、三七皂苷、西红花苷I、毛蕊花糖苷可作为定坤丹含量测定标准的备选成分。3、网络药理学分析探索发现定坤丹可能是通过参与雌激素和孕激素调节通路,以及子宫胚胎发育,平滑肌调节,造血及凝血过程和常规的免疫和炎症反应来发挥临床作用的,可为进一步明确其作用机制提供研究思路。
胡梦楚[8](2019)在《生化养血方(膏)促进无痛人工流产术后恢复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广州中医药大学自制膏方生化养血方(膏)对无痛人流术后阴道流血、腹痛、子宫内膜修复、宫腔异常、生殖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及术后月经恢复等情况的临床疗效,评价生化养血方(膏)对人流术后机体及子宫恢复的影响,从而为进行无痛人流术后并发症的有效防治提供相关临床研究证据,规范用药,明确适应证。方法:病例来源于2018年5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日间手术室及妇科门诊自愿行无痛人流术的术后病人,符合入选标准,除外排除标准、剔除标准、终止研究标准,且自愿加入临床观察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对象共80例。根据其实际使用的药物(研究者不干预患者用药)分为两组:对照组:头孢呋辛酯片+奥硝唑片+屈螺酮炔雌醇片(优思明);观察组:头孢呋辛酯片+奥硝唑片+生化养血膏。所有患者均从手术当天开始服药,其中抗生素服用时间为3天,生化养血方、优思明各服用21天。随访并如实记录观察对象术后阴道流血量、流血时间、腹痛持续时间、腹痛程度、首次月经复潮情况、术后第21天复查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子宫附件彩超结果(包括子宫内膜厚度、有无宫腔残留、积血)、尿妊娠试验结果,及患者观察期间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术后阴道流血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阴道流血量、术后腹痛持续时间、术后腹痛程度VAS评分,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第3周白细胞数、子宫内膜厚度、宫腔异常情况,观察组与对照组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前术后血红蛋白量差值比较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第3周尿妊娠试验结果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首次月经复潮时间,观察组术后月经复潮时间较对照组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中,观察组有3例腹泻;对照组有3例异常阴道流血,2例乳房胀,1例恶心;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较对照组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化养血方(膏)在减少人流术后阴道流血量,缓解术后腹痛,促进子宫内膜修复等效果方面可媲美屈螺酮炔雌醇片(优思明)。在改善术后阴道流血时间及术后月经复潮的情况上,屈螺酮炔雌醇片(优思明)的临床效果相对优于生化养血方(膏)。药物的不良反应数目上,生化养血方(膏)明显少于屈螺酮炔雌醇片(优思明)。生化养血方(膏)联合抗生素能促进术后的恢复,对人工流产术的预防治疗有效,从而有利于减少人流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郜然然[9](2019)在《补肾养血活血法经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凋亡及自噬流促卵泡发育的分子机制》文中研究表明实验一补肾养血活血法经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卵泡发育修复卵巢损伤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补肾养血活血中药复方新加苁蓉菟丝子丸(XJCRTSZW)经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卵泡发育修复卵巢损伤的药物疗效。方法:1、从购进的100只健康雌性SD大鼠中筛选出动情周期正常的56只大鼠作为受试动物,随机抽取8只为正常对照组予蒸馏水灌胃,其余48只按照预实验结果,予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P)400μg/kg.d的剂量连续灌胃60d构建卵泡发育障碍模型。2、造模后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Triptolide模型组、西药戊酸雌二醇+醋酸甲羟孕酮(EV+DMPA)组、XJCRTSZW低剂量组、XJCRTSZW高剂量组,抑制剂(NVP-BEZ235)组,XJCRTSZW高剂量+抑制剂(NVP-BEZ235)组。西药对照组给予戊酸雌二醇和醋酸甲羟孕酮序贯治疗;中药低、高剂量组分别给予新加苁蓉菟丝子丸低、高剂量浸膏治疗;抑制剂组予NVP-BEZ235灌胃;XJCRTSZW高剂量+抑制剂(NVP-BEZ235)组给予高剂量中药及NVP-BEZ235灌胃;正常对照组和TP模型组给予等量的蒸馏水灌胃。所有动物均灌胃2周,灌胃期间行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检查观察大鼠动情周期变化。3、灌胃结束后采血,ELISA法检测血清E2、P、FSH、LH、AMH、ET水平,硝酸还原酶法检测NO水平并计算ET/NO比值;采血后处死大鼠,摘取双侧卵巢组织,称取卵巢湿重,计算卵巢指数;卵巢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计数初级、次级卵泡、窦状卵泡、闭锁卵泡及黄体的数目,并测量窦状卵泡颗粒细胞层厚度;采用WB法检测卵巢组织中p-PI3K、p-AKT、p-mTOR的蛋白含量。结果:1、新加苁蓉菟丝子丸对大鼠血清性激素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P模型组大鼠血清中E2、P、AMH含量显着下降,FSH、LH含量显着增加(p<0.01);而和模型组相比,XJCRTSZW给药后可增加E2、P、AMH含量,降低FSH、LH含量(p<0.01),且XJCRTSZW高剂量组和西药组效果相当(p>0.05),而使用通路抑制剂NVP-BEZ235后,XJCRTSZW高剂量组升高E2、P、AMH及降低FSH、LH的能力消失(p<0.01)。2、新加苁蓉菟丝子丸对大鼠血清中ET、NO及ET/NO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P模型组大鼠血清中ET含量上升,NO含量下降,ET/NO比值显着升高(p<0.01);而和TP模型组相比,XJCRTSZW给药后可增加NO含量,降低ET含量以及ET/NO比值(p<0.01),且XJCRTSZW高剂量组与西药组效果相当(p>0.05)。而使用PI3K/AKT/mTOR通路抑制剂NVP-BEZ235后,大鼠卵巢中NO含量所下降,ET含量及ET/NO值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XJCRTSZW高剂量组对卵巢的保护能力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消失。3、新加苁蓉菟丝子丸对大鼠卵巢湿重、卵巢指数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P模型组大鼠卵巢湿重和卵巢指数显着下降(p<0.01);而和TP模型组相比,XJCRTSZW给药后可一定程度上增加大鼠卵巢湿重和卵巢指数(p<0.01),且XJCRTSZW高剂量组和西药组效果相当(p>0.05)。而使用PI3K/AKT/mTOR通路抑制剂NVP-BEZ235后,XJCRTSZW高剂量组提升卵巢湿重和卵巢指数的能力消失(p<0.01)。4、新加苁蓉菟丝子丸对大鼠卵泡发育、黄体数及窦状卵泡颗粒细胞层厚度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P模型组大鼠次级卵泡及窦状卵泡数量减少,黄体数和窦状卵泡颗粒细胞层的厚度降低(p<0.01),闭锁卵泡数量上升(p<0.01),而对初级卵泡数目无明显影响(p>0.05);与TP模型组相比,XJCRTSZW给药后可一定程度上增加大鼠次级卵泡和窦状卵泡数,增加黄体数和窦状卵泡颗粒细胞层的厚度(p<0.01),减少闭锁卵泡数(p<0.01),且XJCRTSZW高剂量组和西药组效果相当(p>0.05)。而使用PI3K/AKT/mTOR通路抑制剂NVP-BEZ235后,XJCRTSZW高剂量组的对卵泡发育的保护能力消失(p<0.01)。5、新加苁蓉菟丝子丸对大鼠卵巢组织中p-PI3K、p-AKT、p-mTOR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P模型组大鼠卵巢组织中p-PI3K、p-AKT、p-mTOR的蛋白水平显着下降(p<0.05或p<0.01),XJCRTSZW高剂量组可不同程度改善TP造模后对上述分子的影响(p<0.05或p<0.01),而使用通路抑制剂NVP-BEZ235后,XJCRTSZW高剂量组上调上述分子的能力消失(p<0.05或p<0.01)。结论:雷公藤甲素400μg/kg.d连续灌胃60天,可成功构建大鼠卵泡发育障碍的在体动物模型,其分子机制可能是雷公藤甲素通过下调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蛋白p-PI3K、p-AKT、p-mTOR而对该通路进行了抑制。补肾养血活血中药复方新加苁蓉菟丝子丸可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改善大鼠的性激素水平,增加大鼠的卵巢湿重和卵巢指数,恢复大鼠的各级卵泡数、黄体数及生长卵泡的颗粒细胞层厚度,改善大鼠的“血瘀”状态,保护大鼠的卵泡发育,修复TP所致的卵巢损伤。实验二补肾养血活血法经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卵巢颗粒细胞凋亡及自噬流促卵泡发育的分子机制目的:探讨补肾养血活血中药复方新加苁蓉菟丝子丸经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大鼠卵巢颗粒细胞(GCs)凋亡及自噬流促卵泡发育的分子机制。方法:1、将体外培养的原代大鼠卵巢GCs分为9组:正常对照组、TP模型组、西药FSH组、XJCRTSZW低高剂量组、自噬诱导剂组、XJCRTSZW高剂量+自噬诱导剂组、凋亡诱导剂组、XJCRTSZW高剂量+凋亡诱导剂组。正常对照组给予蒸馏水灌胃的大鼠血清,其余8组先加TP诱导12h后,模型组给予蒸馏水灌胃的大鼠血清,西药FSH组加入含FSH大鼠血清,中药低、高剂量组分别加入相应剂量的大鼠含药血清,自噬、凋亡诱导剂组分别加入蒸馏水灌胃的大鼠血清及自噬、凋亡诱导剂,XJCRTSZW高剂量+自噬诱导剂组加入XJCRTSZW高剂量血清和自噬诱导剂RAPA,XJCRTSZW高剂量+凋亡诱导剂组加入XJCRTSZW高剂量血清和凋亡诱导剂CPT。2、上述药物及相应大鼠血清孵育48小时后做如下检测。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GCs的凋亡率,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E2、P和AMH水平,mRFP-GFP-LC3腺病毒转染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自噬流并计数自噬小体、自噬溶酶体数目,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各组GCs中的自噬小体及自噬溶酶体形成,WB及RT-qPCR法检测Caspase-3、Cleaved Casepase-3、LC3-II、LC3-I、Beclin-1、p62、LAMP2、Cathepsin-D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轴相关分子的蛋白表达及mRNA水平,并计算LC3-II/LC3-I的比值。结果:1、新加苁蓉菟丝子丸对颗粒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1)细胞活力检测:TP造模后,卵巢GCs的细胞活力显着下降(p<0.01),说明TP对GCs的增殖存在明显抑制。XJCRTSZW高剂量血清组可显着提升GCs活力(p<0.05)。而加用CPT处理细胞后,XJCRTSZW高剂量血清组保护细胞活力的能力出现了明显消失(p<0.05或p<0.01)。说明XJCRTSZW正是通过抑制GCs的凋亡提升了细胞活力,促进了细胞增殖。(2)WB:TP造模后,凋亡相关分子Cleaved Caspase-3(CC3)蛋白表达显着上调(p<0.01),但对Casepase-3无明显影响,XJCRTSZW高剂量组可明显改善TP造模后对CC3的影响(p<0.01),而使用CPT后,XJCRTSZW高剂量组下调CC3蛋白表达的能力消失,说明中药通过下调凋亡因子CC3保护了GCs的增殖。(3)流式细胞术:TP造模后GCs凋亡率高达39.54%(仅次于加用了凋亡诱导剂的CPT组),TP造模后,凋亡率显着上升(p<0.01)。XJCRTSZW高、低剂量组干预后,大鼠GCs凋亡率显着下降(p<0.01),且XJCRTSZW高剂量组下降最为明显(凋亡率12.67%),与西药FSH组效果无差异(p>0.05)。加用凋亡诱导剂CPT后,XJCRTSZW高剂量血清组降低细胞凋亡率、抑制细胞凋亡的能力消失(p<0.01)。2、新加苁蓉菟丝子丸对颗粒细胞自噬流的影响:(1)WB法和RT-qPCR法:TP造模后,自噬流相关分子LC3Ⅱ、Beclin1、LAMP2、Cathepsin-D的蛋白表达及mRNA水平显着上调,LC3-II/LC3-I比值上升(p<0.05或p<0.01),p62的蛋白表达及mRNA水平显着下调(p<0.01);XJCRTSZW高剂量组可显着下调LC3Ⅱ、Beclin1、LAMP2、Cathepsin-D的蛋白表达及mRNA水平(p<0.05或p<0.01),上调p62的蛋白表达及mRNA水平(p<0.01)。而使用自噬诱导剂RAPA后,XJCRTSZW高剂量组保护GCs的能力消失。(2)电镜:和正常对照组相比,TP模型组大鼠卵巢GCs中自噬小体以及自噬溶酶体数量增加;和TP模型组相比,XJCRTSZW血清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中自噬小体以及自噬溶酶体数量减少;而加用RAPA处理细胞后,XJCRTSZW高剂量组抑制自噬小体以及自噬溶酶体产生的能力下降。(3)mRFP-GFP-LC3腺病毒转染:TP造模后,大鼠卵巢GCs中自噬小体(黄色斑点)以及自噬溶酶体(红色斑点)数量显着增加(p<0.01);和TP模型组相比,XJCRTSZW高、低剂量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中自噬小体以及自噬溶酶体数量显着减少(p<0.01),且XJCRTSZW高剂量组与西药FSH组无差异(p>0.05)。在加用自噬诱导剂RAPA处理细胞后,XJCRTSZW高剂量组抑制自噬小体以及自噬溶酶体产生的能力显着下降(p<0.01)。3、新加苁蓉菟丝子丸对大鼠卵巢颗粒细胞上清中E2、P、AMH分泌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P模型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上清中E2、P和AMH的含量显着下降(p<0.01);和模型组相比,XJCRTSZW高剂量组大鼠卵巢GCs上清中E2、P和AMH的含量显着升高(p<0.01或p<0.05),且XJCRTSZW高剂量组与FSH组效果相当(p>0.05);在加用RAPA和CPT处理细胞后,XJCRTSZW高剂量组对E2、P、AMH含量的上调作用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消失,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4、新加苁蓉菟丝子丸对大鼠卵巢颗粒细胞PI3K/AKT/mTOR信号通路轴相关分子的影响:通过WB检测我们发现,TP造模后,PI3K/AKT/mTOR通路轴相关蛋白PI3K、AKT、mTOR的磷酸化水平显着下降(p<0.05或p<0.01);XJCRTSZW高剂量组可明显改善TP造模后对上述分子的影响(p<0.05或p<0.01);而使用RAPA及CPT后,XJCRTSZW高剂量组的治疗能力消失(p<0.05或p<0.01)。结论:雷公藤甲素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一方面增加GCs凋亡率、上调凋亡相关分子Cleaved Caspase-3促进了GCs凋亡,另一方面增加GCs自噬小体和自噬溶酶体的数量,上调自噬相关因子LC3Ⅱ、Beclin1、LAMP2、Cathepsin-D并下调p62激活了GCs自噬流,从而损伤了大鼠卵巢GCs,抑制了卵泡发育。补肾养血活血中药复方新加苁蓉菟丝子丸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一方面降低GCs凋亡率、下调凋亡相关分子Cleaved Caspase-3抑制了GCs凋亡,另一方面减少GCs自噬小体和自噬溶酶体的数量,下调自噬相关因子LC3Ⅱ、Beclin1、LAMP2、Cathepsin-D并上调p62抑制了GCs自噬流的过度活化,从而修复了TP所致的大鼠卵巢GCs损伤,保护了大鼠卵泡发育,为卵泡发育障碍类疾病提供了防治新靶点,为雷公藤导致的卵巢损伤提供了新的可能的修复方案。
蔡泽忠[10](2017)在《任脉上的交会穴治疗不孕症规律探讨及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不孕症已成为一种复杂的病症,其发病率呈显着上升的趋势并且致病因素诸多且复杂。08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不孕症的临床定义:一对具有正常性生活的夫妻,并且在一年内性生活和谐及未采取避孕措施的情况下,妻子仍然未孕;或者曾经孕育过,未避孕超过一年而未再怀孕者。据WHO调查统计全世界不孕症患者接近9千万,其中发达国家不孕症的发病率为5.5%左右,而我国其发病率约为6%-15%。本文通过探讨临床针灸治疗不孕症的研究,分析统计任脉交会穴的治疗功效以及治疗规律,为治疗不孕症提供参考。目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利用针灸治疗不孕症的报道越来越多,其中已经成为临床上治疗不孕症的主要经络被广泛使用,但其作用机理及使用规律无明确分析。通过搜集国内临床上运用任脉腧穴作为主穴治疗不孕症的文章,从统计学角度上讨论以及分析,归纳特点,研究文章的特点,来总结运用规律,为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相关信息,并录入电子表格中,按照本论文的研究范围进行分类统计,以频数与频率等指标作为计算指标,通过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统计,得出对应的分析结果。再结合中医及现代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其统计结果进行描述与阐释。结果1.初步收集了 318篇有关任脉腧穴治疗不孕的文献。初步筛除重复文献117篇、未找到摘要文献11篇、单纯以中药治疗文献36、名师临床经验总结文献5篇、动物实验文献9篇。第二轮筛除11篇综述类文献和5篇未标明选用穴位治疗文献,最终纳入统计124篇临床文献。2.任脉腧穴使用规律:在针灸治疗不孕症的临床实践中,任脉选用的腧穴主要集中在腹部,有关元、中极、气海、神阙、中脘、曲骨及石门穴。频次依次为105、82、43、13、4、3、2。关元穴与中极穴较为常用,关元穴频率为12.44%,而中极穴频率为9.71%。且关元穴与中极穴常联合使用,以治疗不孕症。两穴合用的频次为63次,使用频率为50.8%。依次为关元穴单用(频次为37次,使用频率为29.84%)、中极穴单用(频次为18次,使用频率为14.52%)与未使用两穴(频次为6次,使用频率为4.84%)。3.在针灸治疗不孕症以任脉腧穴为主穴的临床研究中,电针疗法使用率最高。其次为艾灸疗法、温针灸、穴位埋线、穴位敷贴、穴位注射、梅花针。出现频此依次为 107、7、6、1、1、1。4.使用周期规律研究中得出,针灸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研究中,整个月经周期都可取用任脉腧穴。本研究中有105篇文章治疗周期为全经期,频率达84.68%。第二以排卵期治疗为多,出现频次为10,占8.06%。继而为经前期,治疗的频率为6次,频率百分比为4。经后期治疗频次为3,其频率为2.42%。但行经期治疗的频率为0。结论在针灸治疗不孕症时,常常选用的是腹部任脉腧穴,有关元、中极、气海、神阙、中脘、曲骨及石门。而关元穴与中极穴为选用首位。因两穴皆为交会穴。两穴皆能既治疗任脉的疾病,又可同时调节足三阴经络一条或者多条的疾病,功效巨大。且临床上多以两穴相配而治疗不孕症。同时,在临床治疗中,常常选取关元穴与中极穴相配合,增加调理冲任,补肾健脾,活血调经的功效。治疗的月经周期不受限制,月经前期、月经期、月经后期、月经间期皆可使用任脉腧穴治疗不孕。研究中各种针灸疗法不相同,统计结果为: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督脉、足厥阴肝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阴肺经为常搭配经脉。出现频率最高的前十位经穴中属足阳明胃经(3穴)、足太阴脾经(2穴)、足少阴肾经(1穴)、足太阳膀胱经(1穴)以及足厥阴肝经(1穴)。由此可见,任脉在临床治疗当中常常搭配可调整脾、肾、肝三脏的经络。
二、人流术后不孕124例原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流术后不孕124例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异位妊娠中药保守治疗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见缩写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内容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异位妊娠保守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预防人流术后并发症的治疗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人流术后并发症 |
1.1 近期并发症 |
1.1.1 阴道流血 |
1.1.2 漏吸、漏刮 |
1.1.3 吸宫不全 |
1.1.4 生殖系统感染 |
1.2 远期并发症 |
1.2.1 月经紊乱 |
1.2.2 盆腔炎 |
1.2.3 宫腔粘连 |
1.2.4 习惯性流产 |
1.2.5 继发不孕、异位妊娠 |
2 预防人流术后并发症的措施 |
2.1 物理治疗 |
2.2 中医药治疗 |
2.2.1 中药封包热敷 |
2.2.2穴位隔物灸贴 |
2.2.3耳穴压豆疗法 |
2.2.4 穴位按摩 |
2.2.5 中药治疗 |
2.3 西药治疗 |
2.3.1避孕药 |
2.3.2米非司酮 |
2.3.3周期疗法 |
2.4 中西药结合治疗 |
2.5 医用透明质酸钠 |
3 总结与展望 |
(3)低频电刺激联合补肾活血丸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复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注释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研究对象与材料 |
1.1 研究对象 |
1.2.诊断标准 |
1.3 病例标准 |
1.4 观察指标 |
2.研究用药品、试剂与器材 |
2.1 主要实验药物 |
2.2 主要实验设备 |
2.3 主要实验试剂 |
3.研究方法 |
3.1.终止妊娠 |
3.2 低频电刺激治疗 |
3.3 药物干预 |
3.4 HSP70、HSP90测定 |
3.5 统计分析 |
3.6 病例入组情况 |
4.结果 |
5.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4)滋肾化瘀方治疗肾虚血瘀型宫腔粘连的临床研究及其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中医学对宫腔粘连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
1.1 祖国医学文献记载 |
1.2 中医学对宫腔粘连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祖国医学治疗宫腔粘连的现状及进展 |
2.西医学对宫腔粘连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及病因研究 |
2.2 发病机制 |
2.3 宫腔粘连的诊断及分类 |
2.4 宫腔粘连的西医治疗方法 |
3.宫腔粘连与子宫内膜容受性 |
3.1 子宫内膜容受性 |
3.2 宫腔粘连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 |
3.3 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临床评估 |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病例选择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测指标 |
2.4 观测节点及检测方法 |
3.疗效评定标准 |
3.1 临床总疗效判定标准 |
3.2 月经量判定标准 |
3.3 中医证候积分准则及疗效判定标准 |
3.4 内膜血流分型评定准则 |
3.5 Salle评分准则 |
4 统计学方法 |
5 研究结果 |
5.1 一般资料 |
5.2 疗效分析 |
5.3 安全性分析 |
5.4 随访 |
5.5 脱落病例说明 |
5.6 结果与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1.立题依据 |
1.1 研究意义 |
1.2 肾虚胞宫失养乃致病之本 |
1.3 瘀血内阻乃致病之标 |
1.4 促纤维化炎性细胞因子TNF-α、VEGF |
1.5 单用补佳乐的依据及其作用机制 |
2.滋肾化瘀方的组方意义及药理学研究 |
2.1 滋肾化瘀方的组方之义 |
2.2 滋肾化瘀方的药理分析 |
3.疗效机制分析及探讨 |
3.1 对月经量及中医证候的影响 |
3.2 对宫腔粘连评分及促纤维化细胞因子的影响 |
3.3 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 |
4.创新点 |
5.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临床病例观察表 |
附录二: 中国IUA诊断分级评分标准 |
附录三: Nasr关于宫腔粘连的宫腔镜评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不孕女性IVF-ET治疗结局Nomogram评分系统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不孕女性IVF-ET治疗结局的影响因素 |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数据收集与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不孕女性预测累积妊娠、流产概率的NOMOGRAM评分系统的建立、验证与临床应用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设计与人群 |
1.2 统计学方法 |
1.3 预测模型评价指标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不孕女性预测累积分娩概率的NOMOGRAM评分系统的建立、验证与临床应用 |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设计与人群 |
1.2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6)加减毓麟珠治疗薄型子宫内膜肾虚血瘀证的治疗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排除及剔除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3.3 脱落、剔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3.观察内容 |
4.疗效判定 |
4.1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
4.2 月经量评分标准 |
4.3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
5.统计方法 |
6.研究结果 |
6.1 患者年龄分布 |
6.2 子宫内膜厚度变化情况 |
6.3 中医证候评分改善情况 |
6.4 月经量评分改善情况 |
6.5 子宫肌层血流PI、RI值变化情况 |
6.6 激素五项指标变化情况 |
6.6.1 卵泡刺激素(FSH)变化 |
6.6.2 黄体生成素(LH)变化 |
6.6.3 泌乳素(PRL)变化 |
6.6.4 雌二醇(E2)变化 |
6.6.5 睾酮(T)变化 |
6.7 妊娠率比较 |
6.8 综合疗效比较 |
7.安全性观察及不良反应 |
讨论 |
1.对薄型子宫内膜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2.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2.1 组方依据 |
2.2 方义分析 |
2.3 现代药理学分析 |
2.4 芬吗通的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分析 |
3.研究结果分析 |
3.1 年龄分析 |
3.2 内膜厚度 |
3.3 中医证侯评分及月经量评分 |
3.4 子宫肌层血流PI、RI值 |
3.5 激素五项改善情况 |
3.6 妊娠情况 |
3.7 综合疗效分析 |
4.作用机制探讨 |
4.1 增加内膜血供 |
4.2 调节激素水平 |
5.本课题特色、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7)定坤丹潜在质量标志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立题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图、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2.1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图、研究内容 |
1.2.2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定坤丹研究概述 |
2.1.1 定坤丹的药效及临床研究概况 |
2.1.2 定坤丹的质量研究概况 |
2.2 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研究概况 |
2.2.1 成分含量测定 |
2.2.2 指纹图谱技术 |
2.2.3 与药效相关联的中药质量评价模式 |
2.3 网络药理学在指标成分寻找中的应用 |
2.3.1 网络药理学简介 |
2.3.2 网络药理学在指标成分寻找中的应用 |
第三章 定坤丹指纹图谱研究 |
3.1 基于UPLC法的定坤丹指纹图谱研究 |
3.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2 实验方法 |
3.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2 基于1H-NMR法的定坤丹指纹图谱研究 |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2 实验方法 |
3.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基于UPLC-MS方法的定坤丹成分定性研究 |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样品溶液的制备 |
4.2.2 色谱条件 |
4.2.3 质谱条件 |
4.2.4 数据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UPLC-MS图谱 |
4.3.2 成分指认 |
4.4 讨论 |
4.5 本章结论 |
第五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定坤丹中活性成分筛选与预测 |
5.1 主要数据库及所用软件 |
5.2 实验方法 |
5.2.1 定坤丹中成分的相关靶标预测 |
5.2.2 定坤丹适应症的相关靶标预测 |
5.2.3 定坤丹中“药材-成分-靶点-疾病”网络的构建 |
5.2.4 定坤丹潜在药效靶点的生物功能注释分析 |
5.2.5 定坤丹潜在药效靶点的通路图绘制 |
5.2.6 定坤丹潜在活性成分-靶蛋白分子对接 |
5.3 实验结果 |
5.3.1 定坤丹中成分相关靶点预测结果 |
5.3.2 定坤丹适应症相关靶点预测结果 |
5.3.3 定坤丹“药材-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 |
5.3.4 定坤丹潜在药效靶点的生物功能注释结果 |
5.3.5 定坤丹潜在药效靶点通路图 |
5.3.6 定坤丹潜在活性成分-靶蛋白分子对接结果 |
5.4 讨论 |
5.5 本章结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生化养血方(膏)促进无痛人工流产术后恢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人流术后并发症的认识及防治 |
1.1.1 近期并发症的认识及防治 |
1.1.2 远期并发症的认识及防治 |
1.2 中医学对人流术后诸症的认识及防治 |
1.2.1 中医学对人流术后诸症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2 中医对人流术后诸症防治的研究现状 |
1.3 中医膏方的认识与临床应用 |
1.3.1 膏方的定义与历史沿革 |
1.3.2 膏方的用药特点与制定原则 |
1.3.3 膏方的制作与服用 |
1.3.4 膏方在妇科领域的临床应用 |
1.3.5 生化养血方(膏)的组方分析 |
1.4 屈螺酮炔雌醇片(优思明)相关文献研究 |
1.4.1 屈螺酮炔雌醇片主要成分、作用及临床应用 |
1.4.2 屈螺酮炔雌醇片用法及药物不良反应 |
1.4.3 屈螺酮炔雌醇片(优思明)在人工流产术后的应用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1.1 研究设计 |
2.1.2 研究对象选择 |
2.1.3 治疗方案 |
2.1.4 观察指标 |
2.1.5 统计方法 |
2.2 统计分析及结果 |
2.2.1 一般资料 |
2.2.2 术后阴道流血情况比较 |
2.2.3 术后腹痛情况的比较 |
2.2.4 术后第3周子宫内膜厚度比较 |
2.2.5 术后第3周B超提示宫腔异常(残留、积血等)情况比较 |
2.2.6 术后第3周尿妊娠结果的比较 |
2.2.7 术后第3周白细胞计数 |
2.2.8 术后第3周血红蛋白量与术前差值比较 |
2.2.9 术后首次月经复潮情况 |
2.2.10 服用药物不良反应的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3.1 中医学对人流术及术后恢复的认识 |
3.1.1 人流术后主要病机在于冲任损伤、气血失调 |
3.1.2 中医对人流术后恢复的认识 |
3.2 生化养血方(膏)的组成与功效 |
3.3 生化养血方(膏)对人流术后恢复的影响 |
3.3.1 生化养血方(膏)对人流术后阴道流血情况的影响 |
3.3.2 生化养血方(膏)对人流术后腹痛情况的影响 |
3.3.3 生化养血方(膏)对人流术后白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恢复情况的影响 |
3.3.4 生化养血方(膏)对人流术后子宫腔恢复情况的影响 |
3.3.5 生化养血方(膏)对人流术后第3周尿妊娠结果的影响 |
3.3.6 生化养血方(膏)对人流术后月经复潮情况的影响 |
3.3.7 生化养血方(膏)药物不良反应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9)补肾养血活血法经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凋亡及自噬流促卵泡发育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卵泡发育障碍类疾病的研究进展 |
1.1 西医认识及研究进展 |
1.2 中医认识及研究进展 |
2.卵泡发育障碍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2.1 细胞凋亡、自噬与卵泡发育、闭锁相关性研究 |
2.2 中医药经PI3K/AKT/mTOR通路调控细胞凋亡与自噬 |
3.导师对卵巢功能低下与卵泡发育障碍类疾病的认识 |
3.1 病因病机 |
3.2 诊治经验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本课题研究基础及创新性 |
1.课题基础 |
2.课题创新点 |
实验一 补肾养血活血法经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卵泡发育修复卵巢损伤的实验研究 |
1.技术路线 |
2.实验材料 |
2.1 实验动物及实验条件 |
2.2 主要药物、试剂及仪器 |
3.实验方法 |
3.1 实验模型的构建 |
3.2 实验分组情况及给药方法 |
3.3 检测指标与方法 |
4.统计分析 |
5.实验结果 |
5.1 XJCRTSZW对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5.2 XJCRTSZW对大鼠血清中性激素的影响 |
5.3 XJCRTSZW对大鼠血清中ET、NO及ET/NO的影响 |
5.4 XJCRTSZW对大鼠卵巢湿重、卵巢指数及卵巢组织的影响 |
5.5 XJCRTSZW对大鼠卵巢组织p-PI3K、p-AKT、p-mTOR的影响 |
6.讨论 |
6.1 补肾养血活血法对于卵泡发育障碍类疾病的干预 |
6.2 雷公藤甲素造模 |
6.3 阳性药物的选择 |
6.4 补肾养血活血法经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卵泡发育修复卵巢损伤的结果分析 |
7.结论 |
实验二 补肾养血活血法经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颗粒细胞凋亡及自噬流促卵泡发育的分子机制 |
1.技术路线 |
2.实验材料 |
2.1 实验动物及实验条件 |
2.2 主要药物、试剂及仪器 |
3.实验方法 |
3.1 大鼠含药血清制备 |
3.2 大鼠原代颗粒细胞的提取与培养 |
3.3 体外培养大鼠卵巢颗粒细胞鉴定 |
3.4 含药血清培养颗粒细胞分组、TP诱导及其他受试药物的添加 |
3.5 检测指标与方法 |
4.统计分析 |
5.实验结果 |
5.1 体外培养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形态学观察 |
5.2 大鼠卵巢颗粒细胞的鉴定 |
5.3 XJCRTSZW对大鼠卵巢颗粒细胞活力的影响 |
5.4 XJCRTSZW对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5.5 XJCRTSZW对大鼠卵巢颗粒细胞上清中性激素分泌的影响 |
5.6 XJCRTSZW对大鼠卵巢颗粒细胞自噬流的影响 |
5.7 XJCRTSZW对大鼠卵巢颗粒细胞自噬小体、自噬溶酶体形成的影响 |
5.8 XJCRTSZW对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凋亡及自噬流相关因子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5.9 XJCRTSZW对大鼠卵巢颗粒细胞中凋亡及自噬流相关因子的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5.10 XJCRTSZW对大鼠卵巢颗粒细胞p-PI3K、p-AKT、p-mTOR蛋白表达的的影响 |
5.11 XJCRTSZW对大鼠卵巢颗粒细胞PI3K/AKT/mTOR信号通路轴相关分子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6.讨论 |
6.1 颗粒细胞被选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
6.2 阳性对照药的选择 |
6.3 自噬诱导剂与凋亡诱导剂的选择 |
6.4 自噬流的检测 |
6.5 补肾中药通过细胞信号转导通路调节卵泡发育 |
6.6 调控细胞凋亡与自噬是中医药发挥药理作用的重要分子机制 |
6.7 补肾养血活血法经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颗粒细胞凋亡及自噬流促卵泡发育的分子机制 |
7.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一 综述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附件二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10)任脉上的交会穴治疗不孕症规律探讨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不孕症机制、诊断及治疗的研究 |
一、关于发病机制的研究 |
二、现代医学对女性不孕症的诊断 |
第二节 中医学对女性不孕的研究 |
一、不孕症的病因病机 |
二、不孕症的辩证施治 |
第三节 针灸治疗女性不孕的特色 |
一、不同针灸治疗方法 |
二、关元、中极穴位功效 |
第二章 文献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三、文献选择 |
四、统计学方法 |
五、文献检索结果 |
六、用穴规律统计分析结果 |
七、任脉用穴规律讨论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人流术后不孕124例原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异位妊娠中药保守治疗的疗效分析[D]. 王霞.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预防人流术后并发症的治疗方法研究进展[J]. 唐亚楠,薛玉欣,周玉红,朱文寅,赵春梅.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1(12)
- [3]低频电刺激联合补肾活血丸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复旧的影响[D]. 陈嫚.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滋肾化瘀方治疗肾虚血瘀型宫腔粘连的临床研究及其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D]. 冯莉苏.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不孕女性IVF-ET治疗结局Nomogram评分系统的建立及应用[D]. 张萌.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6]加减毓麟珠治疗薄型子宫内膜肾虚血瘀证的治疗效果研究[D]. 王越.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7]定坤丹潜在质量标志物的研究[D]. 王楠. 山西大学, 2019(01)
- [8]生化养血方(膏)促进无痛人工流产术后恢复的临床观察[D]. 胡梦楚.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补肾养血活血法经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凋亡及自噬流促卵泡发育的分子机制[D]. 郜然然.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任脉上的交会穴治疗不孕症规律探讨及Meta分析[D]. 蔡泽忠.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