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类繁多的木纹

种类繁多的木纹

一、种类繁多的木材花纹(论文文献综述)

周浩鑫[1](2021)在《不同材质混搭下的榫卯家具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传统家具拥有绚丽的历史文化,其中,榫卯结构更是古人在家具史中留下的浓厚的一笔色彩。每种巧妙的榫卯结构的出现凝聚着一代代匠人的艰辛与智慧,随着全球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品质不断增加,再加上崇尚西方美学并且榫卯工艺复杂且传承越来越少,使得年轻一代渐渐忘记了这一璀璨的文化遗产,先辈们所创造的璀璨文化该如何继承与发扬?传统家具是我国非物质文化的载体,榫卯家具作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发展是具有可行性的。笔者对我国家具市场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具有榫卯结构并与不同材质混搭的家具甚少,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分析家具发展动态,最终确定应该以家具与现代材料相结合为方向,并尝试用不同材质与榫卯结构结合来进行研究。本课题意在将榫卯结构与不同的现代材料相互结合,通过对榫卯结构的历史进展和基本结构类别进行分析以及对榫卯结构连接方式以、制作榫卯工具与组装榫卯结构流程进行探讨,接着结合现代材料大量对涉及榫卯结构的家具、建筑等领域进行分析,探讨传统榫卯结构如何与不同材质在家具中更好的创新并且能够体现出榫卯结构所蕴育的文化内涵与时代气息。笔者以设计流程为导向,通过市场调研与问卷,对现代家具发展趋势以及消费者的爱好进行分析,确定使用人群、情境、喜好材料等,结合山水主题设计以桌子、椅子、屏风为系列的不同材质混搭下的榫卯结构家具作为课题最终呈现。通过榫卯结构与不同材质混搭进行创新,发掘传统榫卯的美学与人文价值,从而探索出传统榫卯结构的创新的可行性。

郭立忠[2](2021)在《中国现代漆画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现代漆画是从中国传统漆绘发展而来的一个年轻的新画种,经过近百年、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探索,逐渐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发展体系,伴随现代漆画教育、官方展览、组织机构等诸多因素的推动,终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文章主要从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产生、发展、繁荣四个方面进行展开,以中国传统漆艺术发展的历史传承性作为主线,系统的整理、研究中国现代漆画完整的发展脉络,理清其血脉基因联系。并将中国现代漆画放在世界范围内的漆艺术交流中整体去研究,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入手,将对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欧洲、日本和越南等国的漆画、漆艺术纳入到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研究过程中,从历史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两条路径作系统分析研究,以提高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研究的全面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文章主要运用设计学、美术学、考古学、艺术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来研究和探讨中国现代漆画所涉及的诸多内容,试图通过对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中的众多事件、人物、工艺、展览等等方面的全面分析,阐释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的完整路径,发掘其中必然联系和发展规律,进而对中国现代漆画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支持,以期逐步完善中国现代漆画的理论体系建设,为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历史经验和启迪意义。

陈圣鋆[3](2020)在《设计学语境下的《诗经》解读》文中研究指明先秦时期,手工业生产在材料、工艺方面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诗经》的内容反映出生产水平的提升,官作的各种技艺都有了不小的进步,且官作坊的经营、管理制度愈加细化。《诗经》时代的造物特点比较鲜明,其主要特征是传统中国手工业架构开始出现,细化下来则是各个门类齐头并进,各有突破;人造物系统中,受宗法礼制影响的“官作设计”与崇尚功能、注重人文关怀的“民物设计”的“二元分化”局势初露端倪。从设计学的角度解读《诗经》只是中国古代设计史研究的一部分,甚至只是先秦设计史研究的一个部分。出于《诗经》在记录先秦社会现实的价值,这一环节是不可或缺的,可以与其他设计经典文献和考古工作成果相互印证,以得出最符合先秦社会实际的设计面貌。本文以典籍《诗经》作为研究先秦设计的立脚点,因而在研究分析的时候,文献综合研究与田野考察并重,文字与实物需要对照论证。通过多样的文献检索,搜集与先秦时期手工艺相关的各种资料,对《诗经》与同时代的其他典籍中的设计现象、设计思想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先秦时期起主导作用的设计思想。同时分析《诗经》中出现的众多器物中的典型器物、典型的装饰方式等单列出来,逐个分析研究,分析先秦时期的审美取向,研究这些案例的变化特征。

贾宇青[4](2020)在《清代宫廷家具研究 ——以故宫博物院家具馆藏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家具总是如影随形,除了满足人们的日常使用功能以外,家具作为一种表现载体,背后也包含丰富的审美意向和文化内涵。清代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遗留下的中国传统家具也最多,此时的家具制造工艺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世人夸耀明式家具简约雅致,却不知清式家具精致华美,尤其是作为中国传统家具工艺巅峰的清代宫廷家具,每每都因其精妙绝伦而令人折服。本文以清代宫廷家具为研究对象,以故宫博物院家具馆藏品为具体案例,采用文献法,通过分析清代宫廷家具的概念、来源和成因,明晰其指代的对象,明确清代宫廷家具产生的时代背景。采用调研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对家具馆藏品种类、材料、装饰进行了研究,基于以上理论研究及调研汇总,采用归纳总结法,得出故宫博物院家具馆藏品的风格特征。首先,对家具馆藏品进行分类,根据使用功能可划分为床榻类、椅凳类、桌案几类、柜橱类、屏风类、其他类,并分别详细阐述其形制特点。其次,对家具馆藏品的材料进行研究,以紫檀、黄花梨为尚,兼用红木、铁力木、楠木等,并兼用竹黄、树根和鹿角等特殊材料。最后,分析家具馆藏品的装饰工艺、装饰纹样和饰件,其中装饰工艺包括雕刻、漆油、镶嵌等;装饰纹样有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几何纹样、人物纹样和吉祥组合纹样等;饰件包含面叶、合页、吊牌等。研究结果表明,故宫博物院家具馆藏品具有种类繁多、造型丰富、用材珍贵且庞杂、工艺精湛且交叉运用、装饰纹样程式化且多变、装饰题材丰富且寓意吉祥、饰件精巧华丽且相得益彰的风格特征。

张珂[5](2020)在《四川古典园林铺装艺术及其传承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园林艺术铺装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烙印下的痕迹以及特殊的对于美的理解和习惯。中国现代景观设计中铺装设计也应继承和传承古典园林铺装艺术文化。四川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在这些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演化出了四川古典园林独特的园林文化。四川古典园林中蕴含了许多还有待挖掘的独特景观文化,通过研究其园林艺术特征,传承园林艺术思想,才能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地域文化与园林特色。而四川园林艺术铺装作为四川古典园林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传承意义。四川古典园林类型众多,数量庞大,其中又以名人纪念园林、寺观园林以及私家园林这三类作为其最具有代表性的三大园林类型,是研究四川古典园林铺装艺术不可错过的案例。因此,本文从名人纪念园林、寺观园林以及私家园林着手,重点研究四川古典园林铺装艺术及其传承。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四川古典园林铺装与相关案例研究。对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楼、广汉房湖、新繁东湖、崇州罨画池、新都桂湖、三苏祠、李杜祠、青羊宫、文殊院、宝光寺、乌尤寺、伏虎寺、天师洞、夕佳山民居、陈家桅杆共十七座涵盖了名人纪念园林、寺观园林以及私家园林这三种类型的四川古典园林都进行了实地调研,对各自的园林铺装、铺装形态、材质、尺寸等方面都进行了记录。第二,通过文献研究等方式,梳理了四川古典园林艺术铺装的形成与发展脉络。四川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特征以及与众不同的自然气候风貌;还有着在历史背景下发展而来的多元化、极具包容性的民族氛围;以及四川地区历来深厚的山水崇拜,其后演化为对先贤的崇拜。在这些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下,最终形成了四川古典园林质朴、简约而独特的园林铺装艺术。第三,四川古典园林铺装因园林类型的差别而各有不同。作为公共园林性质的名人纪念园林铺装主要为了满足游园集会的使用功能,所以质朴简约为主,引导性、韵律感较强,但也充满了细节上的点缀,烘托了整体氛围;寺观园林铺装则通过砖雕、花街铺地等方式将“太极”图案、“十二生肖”、“祥云飞蝠”等铺装形式将宗教的氛围展现的淋漓尽致;私家园林铺装则充分利用当地材料,打造整体质朴实用的园林铺装,利用铺装高差划分空间,并通过天井院落角落上的“铜钱”形雨水篦子,寄托人们的美好期盼。第四,在四川古典园林中,铺装与其他园林要素的关系可谓是相辅相成的。这些造园要素,如庭院、绿化、山水、园路等都与铺装密切联系,有的甚至是铺装的载体,即铺装结合庭院、绿化、山水、园路等其他园林要素,在四川古典园林中发挥自己的功能价值、美学价值、艺术价值等,丰富了园林的景观效果,增加了艺术氛围。第五,对于四川古典园林铺装艺术特征的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按照铺装的空间位置分布:入口区域、厅堂建筑前、道路交叉口、园路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和总结;从石、砖、瓦、瓷等几种四川古典园林常见的铺装材料出发,论述了其使用范围与应用形式;对比现场记录以及其他古典园林铺装色彩,总结出四川古典园林铺装常见色彩有:灰、黑、白、灰红、青灰、蜡黄等;铺装纹样方面则根据纹样特征将四川古典园林铺装分为具象图形、规则几何图形、抽象不规则图形这三类,研究其文化内涵,并通过绘制纹样图案的形式直观的展示出来;还从方砖条石铺装、花街、砖雕、块石等几种类型对铺装作法进行了分类和图示化的展示。第六,提出相关应用策略,运用现代的方式传承和发扬四川古典园林铺装文化,对四川古典园林铺装艺术去其槽粕,取其精华。将现代景观设计结合古典园林铺装空间特征;传统园林铺装色彩结合现代景观、铺装材料如石材、砖瓦、瓷片等;铺装纹样转化与现代景观设计相结合以及二维的铺装应用在三维的介质上,如景墙、模纹花坛上等。第七,将前面提到的四川古典园林铺装的艺术特点以及应用策略,结合到崇州张家大院项目中,进行铺装设计改造。从入口、一进天井院、二进天井院、三进天井院的铺装设计以及衍生出的景墙设计、设施小品设计、文创设计中将四川古典园林铺装的传承体现出来。

鞠斐[6](2020)在《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西方先进的纺织生产方式尚未进入上海地区之前,上海正处于农业社会手工业生产的大环境中。鸦片战争之后,《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设立租界,机制纺织商品和动力机器纺织工厂始进入上海。此后随着上海地区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机制纺织品与新式服装逐渐成为新的生产、生活文化的标志,随后引起社会个体价值观的变化,进而连带的引发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变革。在中国租界时期史上的百年之间,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在经历了西方科技本土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向现代化设计的前进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客观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都成为设计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围绕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现状与产业背景等上海纺织、服装现代设计发展成因中最关键的基础条件,通过对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发展和现代设计行为的研究,还原了工业生产条件下纺织、服装的产销业态和设计价值,进一步揭示了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演变规律、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探索其对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纺织、服装生产的工业化和上海城市现代化的影响、促进和提升的具体作用,以及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对上海地区消费文化变迁的影响。作为中国租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上海汇聚了20世纪初中国最活跃、最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因素,涌现出各个行业的标志性成果,聚集了大量的艺术与设计人才,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意味的设计机构。中国早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便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之下,伴随着初期民族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而迅速地涌现与成长,形成了与早期纺织轻工产品相辅相成的现代设计产业萌芽,本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中悄然地、坎坷地成长起来,既从西方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提取经验,也从本土传统资源中汲取了能量,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查沁怡[7](2020)在《《燕寝怡情》图册中的家具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古典家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承,明清时期家具制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无论是历史遗存的实物,还是文字图像等历史资料,都为我们展现了明清家具的辉煌成就。本文以《燕寝怡情》图册中出现的家具形象为研究对象,以明清时期的其它绘画作品、相关历史资料作为主要论据,通过比对同时期图像资料中出现的家具形象和参考其它明清家具资料等方法,对图册中家具的风格、年代作出论证,借此对图册的创作时间、绘画作者作出推测。文章以图册中的家具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与仇英、唐寅、殷奇这三位明清时期着名画家的绘画作品中家具形象进行横向对比,然后把图册中出现的家具摘出并对照文献资料逐个详细分析,最后深入研究图册中家具的装饰细节,用理论和实例相结合的方法,对明清工艺美术和古代造物、明清时期社会民俗、文化品格、审美追求、社会风尚等方面作出研究。《燕寝怡情》图册画面极其精美,内容绘制十分详细,是世俗风情画的集大成者,在图册中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明清时期富贵人家的生活家居,更能从这些形象中探寻其隐藏的重要信息与文化内涵。图册中描绘的家居生活场景,对研究明清工艺美术和古代造物、研究明清时期社会民俗文化、审美追求有很大参考价值,图册中器物、服装、造景等,特别是家具形象的绘制,为我们考据年代、弥补文献内容不足提供素材。

王小梅[8](2020)在《传统书院建筑装饰纹样对比研究 ——以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书院建筑是我国古建筑中的重要文教建筑。我国书院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兴盛于宋,没落于清朝,而在书院建筑中装饰纹样尤为重要。中国传统纹样自原始社会的雏形直至明清不断丰富成熟,建筑装饰纹样不仅具有装饰作用,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的积淀。传统纹样的应用非常广泛,也在不断的变化与更新。然而自从清朝书院没落之后,由学堂建筑到学校建筑逐渐代替书院建筑进入我们的生活。文教建筑元素随着国外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更多的偏向于西方化。这也源于对书院建筑的关注度不足,书院建筑装饰纹样的研究缺少,大多都在研究书院教育制度、书院空间布局、书院景观等。本文通过对书院建筑装饰纹样的调查分析,总结出最具有研究价值的三所传统书院,分别为:南方,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和北方,河南的嵩阳书院,三所传统书院建筑保存较为完好,在文教建筑中也最具有代表性。三所传统书院还具有很大的文化价值。岳麓书院:1956年,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鹿洞书院:1959年列为省重点保护单位,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嵩阳书院: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书院及周边古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本文对三所书院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空间布局简要分析,通过文献阅读、实地拍照、测绘等方法,基于图像学研究对三所书院建筑中所涉及到的建筑部位如屋顶、梁柱、门窗、山墙、藻井、石栏、石碑、亭廊等方面的装饰纹样进行详细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使用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将三所传统书院建筑装饰纹样从其建筑装饰纹样的题材、材质、雕刻技法、色彩和装饰风格五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三所书院建筑在装饰纹样上差异性的具体表现以及影响其产生的地理、社会、人文等因素。

刘丹[9](2020)在《造物视野中明式屏风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明式造物史是构成中国传统造物史中关键的组成要素,最能展现中华民族造物的精髓所在,是中国历史文化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高度结晶,它对了中国以后造物艺术影响深远。研究明式屏风,首先要掌握屏风大的历史脉络,浅析屏风几个主要历史时期演变缘由及特征,才能够的去探寻到明式屏风成为造物经典有哪些不同以往的重要影响因素,从新的造物角度去探究明式屏风。本论文从两大造物影响因素入手探寻明式屏风,即文人设计观与工匠技艺。在明代文人与匠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变革,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社会的需要促进了二者的融合。文人寄情于物追求内心所向,将自己的审美观融入到屏风中,匠人地位的提升及文人的需要打破了以往等级观念的束缚,二者开始有了合作。优质木材的使用成为了明式屏风物质条件,社会生产木作技术的发展与革新成为了明式造物的关键因素,榫卯结构的完善更是锦上添花,在各种有利造物因素的作用下最终形成了明式屏风。论文中段探寻明式屏风清净柔和的艺术特征,从科学合理的结构造型、质朴无华的材质、简练大气的装饰艺术和样式多变的空间美来论述明式屏风的革新与设计思路。分析整理了明式屏风的艺术特征有助于更加清晰明了的直观感受到明式屏风。最后从明式屏风的艺术特征中逐级探究出明式屏风的回归自然、以人为本等造物思想,及明式屏风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意境美感,也代表着中国杰出的造物观,对我们现代设计有着借鉴与参考意义,流传下来的明式屏风在现代有着非常大的物质价值意义。

汪笑楠[10](2019)在《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楚国日用漆器设计是楚人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器用,其不仅呈现出楚人的日用之道,展示出楚人的创造精神和早期工匠对于漆器设计无限可能性的探寻,亦全面的反映了楚地域在历史知识、民俗风尚、社会生活、文化传统上的独特性。作为中国漆器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楚国日用漆器设计深刻的影响了中国漆器设计的基本走势,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楚国日用漆器的设计学研究,不仅是楚漆器设计史研究内容拓展和深化的具体体现,也是当代楚式漆器设计发展的理论需要,其既有益于积极拨正模糊地域特征和民族文化现象的当代楚式漆器设计发展,也有益于恢复传统创造与当代生活的活泼关系。本文立足于楚国原初社会情境,以设计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知识为基础,通过以定性研究为主,定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结合的方式,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出发,以设计的四重重要属性——“实用性”、“适用性”、“审美性”、“伦理性”为递进脉络,渐次深入的推进对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研究,力图从中探寻其与楚人以及楚人的生活方式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其与楚先民所创造的文化事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建立起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综合形象,揭示出动态历史进程中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表现、存在及意义,进而为复兴楚漆器,发展当代日用漆器设计提供一种实践典范与理论参照。楚国日用漆器设计是从历史的洪流中浮现出来的经典造物,它离不开特定时期的自然与社会环境。楚国社会的自然地理、文化传统、经济形态、政治环境等都有与日用漆器设计相互作用的长期经历,各项外部条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对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诞生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楚人日常生活用品,日用漆器在当时具有广泛的社会接纳度,其品系繁多,覆盖至楚人衣、食、居、行的方方面面,其以实用为本,充分满足了各阶层、各身份人士日常生活的物用需求。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形态塑造以楚人生活方式和楚风楚俗为基础,其材工相宜,荷载与受力方式合理;其人器适合,较好的处理了器具尺度与身体尺度的适应关系,渐进性地满足了因人而异的物用需求,呈现出以适用性原则为主导的发展倾向。实用与审美在楚国日用漆器中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在其丰富的审美表现中,我们可以窥见楚人精神的丰富性,一方面,日用漆器呈现出浪漫与自由的审美特征,表达出楚人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日用漆器呈现出自然与亲切的特征,表达出楚人对社会生活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楚国日用漆器设计形成了独具楚式特色的集体性审美共识,其形态的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暗合了黄金比例、等比数列等数理关系,并由此形成了一种程式化的量度上的美感,具有“数”之美的内涵。楚国日用漆器设计寓善于器,其通过文字叙述、色彩规定、艺术图像象征、塑造伦理情境等手段和方法,在本体中融入了“崇孝”、“正义”、“生态”等以“德善”为核心的伦理意识,其以器养德,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参与到社会体系,影响着楚人的道德感、责任感以及对善恶的判断能力,又以器循礼,良好的规范和处理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和谐关系。伦理意识在日用漆器中的融入与展现体现出楚人对于器用之善的追求,凸显了楚民族高洁深远的精神世界。综上所述,楚国日用漆器是在本域环境下立足于自身传统文化的器具设计,其以理性为主导,借用艺术形态与装饰表达出了楚人对天地、生命的超理性认识。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造物智慧集中体现为“用”——“美”——“善”,其不仅充分满足了楚人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人伦需要和道德需要,同时传达出楚人造物制器“致用”的内在本质、“至美”的审美追求和“至善”的设计品格,它寓于日用常行之中,又超越于日用常行之上,不仅在楚人的生活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也成就了楚国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

二、种类繁多的木材花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种类繁多的木材花纹(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材质混搭下的榫卯家具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拟解决关键问题
    1.6 课题创新之处
    1.7 研究框架
2 榫卯结构的发展与基本结构分类
    2.1 榫卯结构的发展与演变
        2.1.1 河姆渡时期的榫卯结构
        2.1.2 春秋战国时期的榫卯结构
        2.1.3 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榫卯结构
        2.1.4 元明清时期的榫卯结构
    2.2 榫卯结构的分类
        2.2.1 基本接合
        2.2.2 腿足与上部构件的结合
        2.2.3 腿足与下部构件的结合
        2.2.4 另加的榫销
3 榫卯结构研究分析
    3.1 榫卯结构的连接方式
    3.2 榫卯结构的优点与不足
    3.3 榫卯结构的用材与工艺
        3.3.1 榫卯结构材质
        3.3.2 榫卯结构的工艺
    3.4 榫卯结构的文化内涵
4 榫卯结构应用领域分析
    4.1 榫卯结构在家具领域应用分析
        4.1.1 传统家具领域
        4.1.2 现代家具领域
    4.2 榫卯结构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分析
        4.2.1 榫卯结构在建筑领域应用分析
        4.2.2 榫卯结构在玩具领域应用分析
        4.2.3 榫卯结构在饰品领域应用分析
5 不同材质混搭下的家具中的表现形式
    5.1 传统材料特性与表现
        5.1.1 木材的材料特性与表现
        5.1.2 石材的材料特性与表现
    5.2 非传统材料特性与表现
        5.2.1 金属的材料特性与表现
        5.2.2 玻璃的材料特性与表现
        5.2.3 树脂的材料特性与表现
        5.2.4 纤维织物的材料特性与表现
    5.3 材质的特性与对比分析
6 榫卯结构在产品市场中的调研与分析
    6.1 前期调研
        6.1.1 现场调研
        6.1.2 网络品牌调研
    6.2 市场问卷调查与分析
7 不同材质混搭下的榫卯家具设计程序与实践
    7.1 不同材质混搭下的榫卯家具设计程序
        7.1.1 设定使用情景
        7.1.2 市场调研
        7.1.3 概念设计
        7.1.4 可行性评估
    7.2 不同材质混搭下的榫卯家具设计实践
        7.2.1 设定目标人群和使用场景
        7.2.2 目标人群分析
        7.2.3 市场调研
    7.3 家具造型创意来源与主题定位
        7.3.1 造型创意来源
        7.3.2 主题确定
    7.4 山栖水逸设计草图
        7.4.1 山栖水逸几案草图
        7.4.2 山栖水逸扶手椅草图
        7.4.3 山栖水逸屏风
    7.5 山栖水逸家具设计
        7.5.1 设计元素
        7.5.2 设计方案
    7.6 山栖水逸效果图
        7.6.1 山栖水逸几案效果图
        7.6.2 山栖水逸扶手椅效果图
        7.6.3 山栖水逸屏风效果图
        7.6.4 山栖水逸几案、扶手椅、屏风组合效果图
    7.7 山栖水逸家具的制作工艺
        7.7.1 制作过程
    7.8 效果展示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2)中国现代漆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现代漆画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其理论梳理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研究的相关说明
    第四节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与结构框架
第一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
    第一节 中国古代传统漆绘
        一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历史源流
        二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工艺传承
        三、中国古代漆艺术的文化发展脉络与缺失
        四、中国古代漆绘的发展沿革
    第二节 东亚古代漆绘的源流
        一、汉四郡时代的朝鲜半岛漆艺术
        二 鉴真东渡与日本古代漆艺术的“师法中华”
        三 南洋漆艺术的“副中心”
        四 琉球与台湾的古代漆艺术
    第三节 欧洲近现代漆艺术的崛起
        一 十三世纪始始中欧漆艺交流简述
        二 欧洲新艺术运动与1900 年巴黎博览会
        三 欧洲装饰艺术运动与漆画代表人物
        四 近现代欧洲化学漆及其工艺价值与影响
第二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
    第一节 日本江户时代的漆艺术与明代“倭漆”的兴起
        一 飞鸟时代的漆艺术觉醒与镰仓时代漆艺术的成熟
        二 江户时代漆艺术的崛起
        三 中国明代漆艺术的退步
        四 福州沈家脱胎与薄料工艺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洋血统”
        一 密陀绘工艺
        二 螺钿镶嵌工艺的历史传承
        三 明清时期漆器的“和风”盛行
        四 近现代欧洲漆艺崛起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三位奠基人
        一 雷圭元:“代用品”与新观念的首倡者
        二 沈福文:西洋绘画与古代漆绘的合成者
        三 李之卿:古代漆艺现代化的推陈出新者
第三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
    第一节 越南磨漆画的影响
        一 越南磨漆画的源起
        二 抗法抗美战争中的越南漆画家
        三 越南磨漆画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系列美展的影响
        四 五十年代末越南磨漆画对中国美术界引起的轰动
    第二节 艺术魅力、时局影响与体制因素
        一 由“漆绘”到“漆画”、由“手艺人”到“画家”
        二 20 世纪新材料、新技法和新工艺的突破
        三 “美展体制”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鼓励、扶植
        四 现代绘事与古代工艺的契合点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时期的人和事
        一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漆画创作群体
        二 领军人物乔十光
        三 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价值
        四 20 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漆画展事活动
第四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繁荣
    第一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现状
        一 全国院校现代漆画教育现状评估
        二 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三 漆艺企业总体没落与工作坊的兴起
        四 “院体派”的艺术高度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得失谈
        一 “美展体制”退潮的巨大影响
        二 画廊的市场主导作用
        三 东西洋漆艺术的启示
        四 漆画家的“内修”与“外功”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评估与前瞻
        一 不可遏止的潮流:新材料、新工艺、新形式
        二 传统绘事技法的保留与革新
        三 漆艺术在艺术表现体系中的生存与定位
        四 坚守“以漆画世”的宗旨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成果
致谢

(3)设计学语境下的《诗经》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现状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诗经》的版本及时间、地域判定
        一、《诗经》成书的断代问题与存疑
        二、《诗经》版本及历代校注
        三、《诗经》所涉主要地域划分
        (一)十五“国风”
        (二)二“雅”
        (三)三“颂”
第一章 《诗经》与两周设计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诗经》时代其他古籍与文字中的早期设计思想
        一、两周与诸子手工艺思想
        (一)《洪范》
        (二)《尚书》
        (三)《周易》
        (四)《道德经》
        (五)《论语》
        二、两周民间手工艺思想
        (一)《山海经》
        (二)《周礼》
        三、先秦手工艺书籍
        四、先秦文字中的造物现象
    第二节 《诗经》时代的造物环境
        一、较为发达的先秦大农业体系
        (一)生产组织方式
        (二)两周主要农具
        (三)百姓生活资料的多样来源
        (四)田亩管理与国家道路建设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构架初现
        (一)《诗经》时代形成的手工业构架
        (二)《诗经》时代的“三造四作”
        (三)两周手工业构架的发展特征
        三、“官作设计”与“民物设计”的文化分野
        (一)“官作”与“民物”
        (二)《诗经》时代的“官作设计”与“民具设计”
        (三)“官作设计”与“民具设计”的关系
    第三节 《诗经》中的社会生活与民俗民情
        一、《诗经》中的衣食住行
        二、《诗经》中的典礼、祭祀与祝告活动
        三、《诗经》中的恋爱与婚姻活动
第二章 《诗经》中的器物分类
    第一节 服饰
        一、《诗经》中的纺织作物
        二、《诗经》中的纺织工具与工艺
        三、《诗经》中的各种衣裳
        四、服饰的构件及其功能
    第二节 生活器具
        一、食器、饮器与炊具
        (一)餐饮器具之制材
        (二)餐饮器具的制造工艺
        (三)《诗经》中的餐饮器具
        (四)《诗经》餐饮具中的奢侈现象
        二、营造与室内陈设
        (一)《诗经》中的建材
        (二)《诗经》中的城市规划
        (三)《诗经》中的房屋营造与室内陈设
        (四)《诗经》中的建筑结构
        三、首饰与随配饰物
        (一)首饰、随配饰物之材料
        (二)玉器加工工艺
        (三)《诗经》中的首饰与随配
        (四)首饰、随配之样式
        四、乐器与文玩
        (一)乐器、文玩之材料
        (二)《诗经》中的乐器与文玩
        (三)装饰造型精美的乐器
        (四)两周乐舞
    第三节 生产工具
        一、各类工具之材料
        二、农具
        三、狩猎工具
        四、两周工具发展水平
    第四节 兵器
        一、兵器之材料
        二、《诗经》中的攻击兵器
        三、《诗经》中的防御兵甲
        四、《诗经》中的兵器配件与配饰
    第五节 舟舆
        一、先秦造船材
        二、舟舆结构与工艺
        三、《诗经》中的舟舆
        四、《诗经》中的车马装饰
第三章 《诗经》中的造物审美
    第一节 《诗经》反映的时代造型特征
        一、西周中后期出土墓葬中的列鼎制度
        二、《诗经》中青铜器的造型与工艺
        三、《诗经》时代器具造型特征
    第二节 《诗经》反映的时代纹案特征
        一、十二章纹与早期神兽纹
        二、《诗经》中的画缋与刺绣
        三、《诗经》时代装饰纹案特征
    第三节 《诗经》反映的时代用色特征
        一、“三统”与“五德”—中国古代王室用色准则
        二、《诗经》中的多重色彩
        三、《诗经》时代用色特征
第四章 “《诗经》时代”的手工业特征
    第一节 礼制化的官作设计规范
        一、程式化的简化纹案
        二、标准化的礼器造型
        三、庄严肃穆的使用规则
    第二节 造物为人的民物设计思想
    第三节 厚积“待发”的造物变革成就
结论
附录一 :《诗经》文本中服饰相关内容
附录二 :《诗经》文本中餐具、饮具、厨具等相关内容
附录三 :《诗经》文本中营造与装修、家具等相关内容
附录四 :《诗经》文本中首饰与随配等相关内容
附录五 :《诗经》文本中乐器文玩等相关内容
附录六 :《诗经》文本中使用兵器相关内容
附录七 :《诗经》文本中舟舆相关内容
附录八 :《诗经》文本中祭祀仪式相关内容
附录九 :《诗经》文本中大农业相关内容
附录十 :《诗经》文本中农业为手工业提供材料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清代宫廷家具研究 ——以故宫博物院家具馆藏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清代家具研究现状
        1.3.2 清代宫廷家具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资料收集
        1.5.2 资料分析
2 清代宫廷家具的来源及成因
    2.1 清代宫廷家具的概念
    2.2 清代宫廷家具的来源
        2.2.1 以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成做为主
        2.2.2 三大织造和各处钞关协办和成做
        2.2.3 各地封疆大吏与外藩的进贡
    2.3 清代宫廷家具的成因
        2.3.1 满族文化
        2.3.2 明代汉人文化
        2.3.3 君王的喜好
        2.3.4 西方元素
        2.3.5 繁荣稳固的经济
    2.4 本章小结
3 家具馆藏品的种类
    3.1 床榻类
        3.1.1 罗汉床
    3.2 椅凳类
        3.2.1 宝座
        3.2.2 官帽椅
        3.2.3 扶手椅
        3.2.4 圈椅
        3.2.5 交椅
        3.2.6 凳
        3.2.7 坐墩
    3.3 桌案几类
        3.3.1 长桌
        3.3.2 案
        3.3.3 炕桌
        3.3.4 炕几
        3.3.5 凭几
        3.3.6 香几
        3.3.7 条几
        3.3.8 圆桌
    3.4 柜橱类
        3.4.1 方角柜
        3.4.2 顶箱柜
        3.4.3 多宝格
        3.4.4 书格
    3.5 屏座类
        3.5.1 座屏
        3.5.2 挂屏
    3.6 其他类
        3.6.1 灯架
        3.6.2 梳妆台
    3.7 本章小结
4 家具馆藏品的材料
    4.1 紫檀
    4.2 黄花梨
    4.3 红木
    4.4 铁力木
    4.5 楠木
    4.6 鸂鶒木
    4.7 瘿木
    4.8 竹黄
    4.9 天然树根
    4.10 鹿角
    4.11 本章小结
5 家具馆藏品的装饰
    5.1 装饰工艺
        5.1.1 雕刻
        5.1.2 漆油
        5.1.3 镶嵌
    5.2 装饰纹样
        5.2.1 动物纹样
        5.2.2 植物纹样
        5.2.3 几何纹样
        5.2.4 风景纹样
        5.2.5 人物纹样
        5.2.6 吉祥组合纹样
    5.3 饰件
        5.3.1 合页
        5.3.2 面叶
        5.3.3 面条
        5.3.4 扭头
        5.3.5 吊牌
        5.3.6 曲曲和眼钱
        5.3.7 包角
        5.3.8 套腿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家具馆藏品的风格特征总结
        6.1.1 种类繁多
        6.1.2 造型丰富
        6.1.3 用材珍贵且庞杂
        6.1.4 工艺精湛且交叉运用
        6.1.5 装饰纹样程式化且多变
        6.1.6 装饰题材丰富且寓意吉祥
        6.1.7 饰件精巧华丽且相得益彰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故宫博物院家具馆藏品种类汇总表
附录B 故宫博物院家具馆藏品纹样汇总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5)四川古典园林铺装艺术及其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2.4 技术路线
    1.3 国内外古典园林铺装的相关研究
        1.3.1 主流园林铺装研究
        1.3.2 地方园林铺装研究
        1.3.3 四川园林铺装研究
第2章 四川古典园林铺装相关历史成因研究
    2.1 四川地域背景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候特征
        2.1.3 民俗习惯
    2.3 其他艺术门类
        2.3.1 服装饰品纹样
        2.3.2 瓷器漆器花纹
        2.3.3 编织雕刻艺术
        2.3.4 民俗宗教图案
    2.4 地方材料
        2.4.1 砖、石
        2.4.2 木、竹
        2.4.3 瓦、瓷
    2.5 历史沿革
        2.5.1 铺装起源
        2.5.2 两晋南北朝
        2.5.3 隋唐五代
        2.5.4 宋代
        2.5.5 元明时期
        2.5.6 清代
第3章 四川古典园林铺装概述及其与其他园林要素关系
    3.1 四川古典园林不同类型的铺装基本特征
        3.1.1 纪念园林铺装基本特征
        3.1.2 寺观园林铺装基本特征
        3.1.3 私家园林铺装基本特征
    3.2 四川古典园林铺装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3.2.1 铺装与庭院
        3.2.2 铺装与山石
        3.2.3 铺装与水体
        3.2.4 铺装与绿化
        3.2.5 铺装与园路
第4章 四川古典园林中铺装艺术特征
    4.1 铺装空间位置
        4.1.1 入口位置铺装
        4.1.2 厅堂建筑前区域铺装
        4.1.3 园路交叉口铺装
        4.1.4 道路铺装
    4.2 铺装材料
        4.2.1 石材
        4.2.2 砖瓦
        4.2.3 碎瓷片
    4.3 铺装纹样
        4.3.1 纹样特征与文化内涵
        4.3.2 具象图形
        4.3.3 规则几何图形
        4.3.4 抽象不规则图形
    4.4 铺装作法
        4.4.1 方砖条石铺地
        4.4.2 砖雕铺地
        4.4.3 花街铺地
        4.4.4 块石铺地
        4.4.5 其他铺地
    4.5 铺装色彩
        4.5.1 北方及江南园林铺装色彩
        4.5.2 四川古典园林铺装色彩
第5章 四川古典园林铺装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5.1 古典园林铺装艺术传承现状
        5.1.1 国内现代景观铺装艺术现状
        5.1.2 四川现代景观铺装艺术现状
    5.2 四川古典园林铺装保护传承原则
        5.2.1 四川古典园林铺装保护原则
        5.2.2 四川古典园林铺装传承原则
    5.3 空间特征应用策略
        5.3.1 空间入口铺装
        5.3.2 节点广场铺装
        5.3.3 道路交叉口
        5.3.4 道路铺装
    5.4 色彩特性应用策略
        5.4.1 应用原则
        5.4.2 色彩搭配
    5.5 纹样转化应用策略
        5.5.1 原形重现
        5.5.2 抽象提炼
    5.6 园林材料应用策略
        5.6.1 石材
        5.6.2 砖
        5.6.3 木材
        5.6.4 金属
        5.6.5 玻璃和陶瓷
        5.6.6 混凝土和建筑砂浆
    5.7 功能特点应用策略
        5.7.1 基础功能
        5.7.2 其他功能
    5.8 多样化应用策略
        5.8.1 地面铺装
        5.8.2 景墙
        5.8.3 模纹花坛
        5.8.4 雕塑小品
        5.8.5 其他需求
第6章 崇州张家院子改造项目——铺装设计
    6.1 项目概况
        6.1.1 区位分析
        6.1.2 基地分析
        6.1.3 背景概述
        6.1.4 场地现状
    6.2 设计说明
        6.2.1 设计原则、理念与目标
        6.2.2 概念设计
        6.2.3 总体设计
    6.3 铺装详细设计
        6.3.1 入口区域铺装设计
        6.3.2 第一进院铺装设计
        6.3.3 第二进院铺装设计
        6.3.4 第三进院铺装设计
    6.4 衍生设计
        6.4.1 景观照壁设计
        6.4.2 设施小品设计
        6.4.3 文创产品设计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的背景
        三、选题的依据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提出与尺度
        一、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出发点
        (一)什么是工业化
        (二)现代化社会中的现代设计
        (三)现代设计行为的主体
        (四)工业化范围的界定与运用尺度
        (五)社会的现代化与设计的现代化
        二、租界时期上海的工业化商品范式
    第三节 研究现状评述
        一、租界时期上海社会背景研究
        (一)综合性研究
        (二)租界与历史、政治、社会思想、文化
        (三)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
        (四)经济、人口、生活与风俗
        (五)租界时期社会发展论文举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生产研究
        (一)历史、综合性研究
        (二)纺织科技、行业及专门史研究
        (三)纺织技术及工程研究论文举要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产生与发展研究
        (一)租界时期设计历史、思想、文化类
        (二)纺织、服装设计编着与着作
        (三)纺织、服装设计论文举要
        (四)相关设计类着作及论文举要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与现代化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租界时期历史中的上海
        (一)时间的界定
        (二)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社会性质的界定与经济形态特征
        (三)租界与现代性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关联
        二、纺织服装工业生产及现代设计的相关概念
        (一)动力机器与纺织服装工业化生产范围界定
        (二)纺织、服装机制商品、民生设计属性及现代性概念界定
        (三)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发展阶段界定
        三、纺织、服装的“产业链”与“多元化”的销售模式
        (一)上海开埠前传统的手工产销业态
        (二)上海开埠后上海地区市场的变化
        (三)租界早期上海纺织商品流通渠道的多重性
        四、纺织、服装生产经历的工业化变革
        (一)两次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民族纺织工业的产生与艰难发展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产业链的更迭
    第二节 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生产要素
        一、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发展变革
        (一)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改进
        (二)纺织原料加工方式的变革
        (三)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品印染原料的演变
        二、劳动者的类型与转变
        (一)手工劳动者与现代工人
        (二)外地人、本地人与外国人
        (三)裁缝学徒与纺织女工
        三、生产组织形式和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动力机器纺织、服装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二)纺织、服装生产机器
        (三)纺织、服装机器生产工艺
        四、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工业化范式
        (一)机制纺织商品种类与范式
        (二)机制服装商品种类与范式
        (三)上海家用纺织品的现代性体验
        (四)上海人着衣的现代性体验
    第三节 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关联
        一、欧风美雨之吹沫——西方文明传播的效力
        (一)上海的市政建设与现代化城市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西方文化在上海的传播
        (三)西方审美影响下的城市新面貌
        二、工业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上海纺织工业的发展变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工厂创办简况
        (三)工业化条件下的纺织、服装生产
        三、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缫丝、丝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棉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三)针织及棉复制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毛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五)动力纺织机器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现代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东方服饰之都演绎的海上繁华梦
        (二)文化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三)纺织服装设计文化功能的嬗变
第二章 传输与移植:纺织、服装工业的初发萌芽
    第一节 西方纺织、服装工业初入上海
        一、租界的设立与上海的崛起
        (一)租界初立时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二)租界与华界的巨大差异
        二、“十里洋场”与“奇技奇器”
        (一)接触西方工业文明的起点
        (二)从棉布商业看上海早期的洋布市场
        (三)早期洋货市场的局限性
        三、内外贸易与纺织商品流通的初步发展
        (一)上海地区棉布商业的“现代性”萌发
        (二)交通的发展与商品行销范围的扩大
        (三)从生产到消费的间接流通
        四、手工纺织的停滞与动力机器纺织的孕育
        (一)欧洲动力机器纺织的迅猛发展与落后的中国近代科技
        (二)上海手工纺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三)外资纺织工业进入上海
        (四)洋务运动与上海本土纺织工业的萌芽
    第二节 “古法趋新”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萌芽
        一、上海地区纺织、服装的传统产销业态
        (一)手工纺织生产规模的演变
        (二)纺织、服装商品的直接流通
        (三)上海地区手工纺织生产设计特征的转变
        二、传统手工纺织业中孕育的工业化种子
        (一)古代纺织科技的发展脉络及其影响
        (二)高度完善的手工机器和纺织工艺
        (三)动力纺织机器的雏形
        (四)“中间技术”的过渡
        三、西方技术、商品转移中工业化观念的渗透
        (一)晚清上海传统纺织与西式纺织设计生产之差异
        (二)传统纺织产品与西方机器纺织产品之差异
        (三)伴随西方科技带来的新思想
        (四)技术转移与工业化观念转变
        四、西方纺织生产技术变革带来的上海纺织工业革命
        (一)纺织生产原材料的开拓
        (二)纺织生产机器的更新
        (三)纺织生产动力的改进
        (四)化学染料对传统染料的超越
    第三节 技术之“变”
        一、纺织技术体系的开放性转变
        (一)异质文化交流与物质层面交锋
        (二)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体系的非开放性特征
        (三)近代上海纺织科技的开放性转变
        二、早期上海纺织工业中先进的纺织技术举要
        (一)洋商创办的缫丝工厂
        (二)从缫丝技术看生产方式的差异
        (三)上海机器织布局与新式棉纺织机器
        三、“格致”与纺织生产技术的变革
        (一)《格致汇编》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与传播
        (二)《格致汇编》中的西方纺织技术
        (三)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与“格致”的传播
        四、轻盈棉布的“现代”意味
        (一)以土布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
        (二)以机制棉布为代表的现代机制商品
        (三)机制棉布的物质性与文化性
        (四)机制布与仿机制布:现代性的认同与模仿
    第四节 渐进的科技发展与设计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一、“有识之士”对“格致”的推动作用
        (一)新式学堂与西学学校
        (二)派遣留学生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立
        (四)办学是传播和振兴科技的重要途径
        二、“格致”与上海纺织工业萌发
        (一)科学技术是本土纺织工业化产生的重要基础
        (二)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加深是工业化萌芽的动力因
        (三)上海地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趋势
        三、“格致”的传播与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萌芽
        (一)新旧兼容的思维模式与科学思想
        (二)“排斥”、“不安”与“崇尚”:上海地区社会主流群体的态度变化
        (三)移风易俗与文明进步
第三章 传授与效法:纺织、服装设计的因地制宜
    第一节 百万人口大都市与“外资兴业时代”
        一、移民入迁与现代化都市的形成
        (一)人口变迁与社会变革
        (二)人口结构与社会分层
        (三)地缘关系与地域性社会关系构成
        (四)人口、文化与设计目的转变
        二、上海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纺织工业的发展关联
        (一)文人墨客眼中的现代化生活
        (二)西式休闲娱乐活动的传播
        (三)现代化都市的逐步形成
        三、“外资兴业”与上海地区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
        (一)工业生产与现代设计行为发生
        (二)工业化精神的影响与设计观念的转变
        (三)新材料的引进与设计条件的变革
    第二节 “仿行西法”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雏形
        一、上海纺织行业产销业态的突破和变革
        (一)外资纺织企业的示范作用
        (二)“条约”对本土棉纺织工业的积极影响
        (三)国家政策的推行对上海纺织工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起步
        (一)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民族纺织工业起步
        (二)“易服运动”与本土机制服装业的起步
        (三)本土纺织、服装机器制造产业的起步
        (四)动力机器的重要作用
        三、新旧交替之间呈现的早期纺织、服装设计工业化特征
        (一)民族纺织、服装工业诞生的根源
        (二)“平等”、“享乐”与“现代性”的本土设计师
        (三)纺织、服装工业起步阶段的设计特征
    第三节 技术之“践”
        一、新型纺织技术的实践
        (一)动力缫、纺技术的实践
        (二)动力织造技术的实践
        (三)动力机器印花、染整技术的实践
        二、西方纺织技术的本土化适应过程
        (一)民族缫丝、轧花机器制造专业的先行发展
        (二)纺织工业发展影响下的民族棉纺织、针织机器制造业
        (三)丝绸工业的兴起和丝织机器的仿制与改良
        (四)仿制、改造的能力与本土化的适应过程
        三、轻薄夏衣:产品设计的拓宽与生活方式的改良
        (一)纺织产品的拓宽
        (二)面料出新及剪裁进步推动下的服装及纺织产品拓宽
        (三)轻薄夏衣与衣着方式的改良
    第四节 工业化冲击下的上海纺织设计的继替与突破
        一、西方科学技术对近代上海纺织技术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对外传播
        (二)中国古代手工纺织机器与西方动力纺织机器的比较
        (三)科技流通对上海纺织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西方纺织机器的传入与传统纺织、服装生产的巨大变革
        (一)纺织原料与机器材质选择的突破
        (二)操作方式的变化
        (三)缝纫机和现代服装手工业改良
        (四)机制织物令手工织物逐渐成为文化遗存
        三、设计的“焦点”效应与现代设计思想的初践
        (一)机制织物和西式服装的“焦点”效应
        (二)租界内外服装工业化的区别与设计的联系
        (三)工业化生产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化动因
        (四)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初期实践
第四章 变革与惟新:纺织、服装设计的推陈出新
    第一节 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进程中的进退消长
        一、民国时期民族纺织工业的大规模兴起
        (一)华商纺织企业繁荣发展
        (二)纺织品销售的变革
        (三)“大上海”计划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黄金时代
        二、民族品牌与博览会
        (一)世界博览会与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传播
        (二)民族主义推动下展开的全国展览会
        (三)对民族固有样式的突破与国家形象的呈现
        三、战争是近代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发展的分水岭
        (一)“孤岛时代”纺织、服装工业的式微
        (二)“孤岛”时期纺织、服装产业的畸形发展
        (三)绝望的抗争:民族纺织、服装企业在压迫中前进
    第二节 民族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差异性、趋向性与地域性比较
        一、上海地区参差不齐的纺织行业衍变过程
        (一)非同步性的纺织行业发展
        (二)以棉纺织业为首的行业结构
        (三)纺织企业集团化的发展趋向
        二、不同地区纺织工业化的先后及纺织工业基地的形成
        (一)上海开众多纺织行业之先河
        (二)江浙地区纺织设计生产的继承与发展
        (三)租界时期纺织工业分布区域的迁移
        三、近代上海地区服装与纺织行业衍变的比较
        (一)纺织、服装行业内产销模式的差异性
        (二)对动力机器的依赖性造成的行业衍变差异
        (三)“量身定制”、“特异独行”与阶级象征性造成的服装行业衍变
    第三节 技术之“革”
        一、传统织物基础上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一)纺织机器的技术创新与民族机器纺织商品的新特征
        (二)对舶来织物质感的仿效
        (三)基于传统丝织物基础上的技术与产品创新
        二、廉价材料转化为美:人造丝的混织与印染应用
        (一)人造丝的诞生和混织应用
        (二)人造丝与近代上海丝织品种的拓宽
        (三)进口动力织机与混纺机织物
        (四)“化学反应”中的技术革新
        三、技术的变革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一)现代化纺织产品设计的变革
        (二)泳装与上海新运动时尚
        (三)构建现代生活的新面貌与对地区形象的重新塑造
    第四节 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民族意识觉醒
        一、外资纺织、服装企业的垄断和压迫
        (一)上海地区外资棉纺织工厂的发展与垄断
        (二)日商纺织集团掀起的在华纺织事业高潮
        (三)进口毛纺织商品和外资毛纺织工厂的垄断和压迫
        (四)压迫之下掀起的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运动对本土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推动力
        (一)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样本》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现代化
        (三)《国货样本》与国货认识
        (四)纺织、服装构建的设计身份认同
        三、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构建的物质文化与价值导向
        (一)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上海物质文化构建
        (二)社会阶层文化差异下纺织、服装的物质文化表现
        (三)民国中期的时装展演:现代性物质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第五章 融合与变迁:双轮驱动下的上海纺织、服装设计
    第一节 上海是中国近代纺织、服装设计的大本营
        一、纺织、服装行业是现代设计行为发生的河床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的现代设计定义与定位
        (二)现代设计区别于传统设计的重要特征
        (三)现代美术思想与现代设计观念的产生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教育产业
        (一)租界时期上海的设计机构、教育机构和学术科研团体
        (二)纺织教育与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着作的诞生与发展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纺织设计的“革旧鼎新”
        一、实践的智慧:纺织机器的本土化改良与设计创新
        (一)租界时期上海纺织生产工具设计的发展历程
        (二)纺织机器的仿造、改良与创新
        (三)上海纺织机器设计的工业化特征
        二、多元化的纺织图案设计创新
        (一)纺织图案设计的引进和图案设计专业的建立
        (二)中西绘画差异与纺织图案设计风格转变
        (三)纺织图案设计是构建艺术与制造之间的桥梁
        三、纺织产品设计及品牌意识的觉醒
        (一)纺织产品的开拓创新与民族纺织品的商标设计
        (二)纺织品广告设计与传播、消费关联
        (三)地缘文化影响下的现代纺织设计
    第三节 “服色时易”与近代上海服装设计的发展变迁
        一、服装设计与上海“文化地图”中的服饰文化识别
        (一)一个时代的“影像”
        (二)“变化多端”的设计形式
        (三)现代服装设计是文化结构变化的先锋
        二、本土服装设计的变化与突破
        (一)西方文化影响下服装形制的变化
        (二)侨民着装影响下的搭配方式变革
        (三)真正的童装:本土儿童服装设计的诞生
        三、时尚意识与社会追求:“迥异”的男、女服装设计趋向
        (一)保暖、礼仪和身份识别:服装功能的演进
        (二)差别化与多样化:租界时期上海地区服装设计的工业特征
        (三)改良旗袍与中山装:两种设计经典的物化呈现
    第四节 、文明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互动趋向
        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蜕变与现代设计的体现
        (一)文明的教化与民俗的改变
        (二)西式婚礼服:民俗改良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三)纺织、服装广告对现代化生活方式构建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上海消费文化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西方侨民消费方式的影响与百货公司对新式消费的建立
        (二)阶层的分化与品味的培养:上海消费文化的改变
        (三)设计的现代性与审美的现代性
        三、“人”的现代性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源自设计、生产与消费环节的“人”
        (二)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文化关联
        (三)上海都市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结论
    第一节 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的特点与研究价值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变革与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深层原因
    第三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对现代设计的启迪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二、在异质文化交流中再获新生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燕寝怡情》图册中的家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研究现状
第一章 明末清初社会风貌与《燕寝怡情》图册
    第1.1节 晚明社会风貌
    第1.2节 清初社会风貌
    第1.3节 《燕寝怡情》图册概述
        1.3.1 日常活动
        1.3.2 内寝情态
        1.3.3 庭院怡情
    第1.4节 《燕寝怡情》中的民俗风情
        1.4.1 民俗风情之红袖添香
        1.4.2 民俗风情之三寸金莲
第二章 《燕寝怡情》图册绘制年代及作者考
    第2.1节 图册风格与绘制年代分析
    第2.2节 图册绘制风格与唐寅、仇英、殷奇绘画作品对比
        2.2.1 与唐寅绘画作品对比
        2.2.2 与仇英绘画作品对比
        2.2.3 与殷奇绘画作品对比
    第2.3节 图册作者分析
第三章 《燕寝怡情》图册中家具类型分析
    第3.1节 明清家具风格厘定
        3.1.1 明式家具
        3.1.2 清代家具
        3.1.3 清式家具
    第3.2节 桌案类家具
    第3.3节 凳椅类家具
    第3.4节 床榻类家具
    第3.5节 其他家具
第四章 《燕寝怡情》家具装饰鉴识
    第4.1节 明清家具装饰设计的发展
    第4.2节 图册中家具腿足装饰分析
    第4.3节 图册中家具纹饰分析
        4.3.1 龙纹
        4.3.2 凤鸟纹
        4.3.3 云纹
        4.3.4 缠枝纹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附录
致谢

(8)传统书院建筑装饰纹样对比研究 ——以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范围与对象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与创新点
        1.6.1 研究框架
        1.6.2 创新点
    1.7 国内外研究概况
        1.7.1 国内研究概况
        1.7.2 国外研究概况
第2章 传统书院及其建筑装饰纹样概述
    2.1 书院的产生、发展与没落
        2.1.1 书院的产生
        2.1.2 书院的发展
        2.1.3 书院的没落
    2.2 建筑装饰纹样概述
    2.3 书院建筑装饰纹样的表现形式与特征
        2.3.1 书院建筑装饰纹样的表现形式
        2.3.2 书院建筑装饰纹样的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所传统书院概况
    3.1 三所传统书院自然环境
        3.1.1 地理环境
        3.1.2 气候特征
    3.2 三所传统书院沿革历程
    3.3 三所传统书院空间布局分析
        3.3.1 岳麓书院
        3.3.2 白鹿洞书院
        3.3.3 嵩阳书院
    3.4 三所传统书院建筑色彩配置
第4章 三所传统书院建筑装饰纹样调查研究
    4.1 屋顶建筑装饰纹样
        4.1.1 脊饰与吻兽装饰纹样
        4.1.2 瓦当装饰纹样
        4.1.3 滴水装饰纹样
    4.2 梁柱装饰纹样
        4.2.1 梁枋装饰纹样
        4.2.2 挂落和雀替装饰纹样
        4.2.3 柱础装饰纹样
    4.3 门窗装饰纹样
        4.3.1 门装饰纹样
        4.3.2 门前的附加物及附设物装饰纹样
        4.3.3 窗装饰纹样
    4.4 山墙装饰纹样
        4.4.1 内山墙、外山墙装饰纹样
        4.4.2 墀头装饰纹样
    4.5 藻井装饰纹样
    4.6 石栏装饰纹样
    4.7 石碑装饰纹样
    4.8 亭廊装饰纹样
        4.8.1 亭装饰纹样
        4.8.2 廊装饰纹样
    4.9 本章总结
第5章 三所传统书院建筑中的装饰纹样对比分析
    5.1 题材对比分析
        5.1.1 动物题材对比分析
        5.1.2 植物题材对比分析
        5.1.3 几何题材对比分析
        5.1.4 人物、器物题材对比
    5.2 材质对比分析
    5.3 雕刻技法对比分析
        5.3.1 木雕对比分析
        5.3.2 石雕对比分析
        5.3.3 砖雕对比分析
    5.4 色彩运用对比分析
    5.5 装饰风格对比分析
        5.5.1 岳麓书院
        5.5.2 白鹿洞书院
        5.5.3 嵩阳书院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三所传统书院建筑装饰纹样影响因素
    6.1 自然条件因素
    6.2 政治经济因素
    6.3 人文环境因素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A 三所书院建筑装饰纹样分布位置以及内容
附录B 调研表

(9)造物视野中明式屏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
        1.1.2 研究的意义
        1.1.3 概念界定
        1.1.4 创新点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解决问题及要达到的目的
    1.3 研究方法及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写作框架及思路
第2章 屏风的发展概述
    2.1 屏风的起源
    2.2 席地而坐时期
    2.3 过渡时期
    2.4 垂足而坐时期
    2.5 鼎盛时期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明代工匠造物技艺的突破
    3.1 明式屏风造物观念的变化
        3.1.1 匠籍制度的变化
        3.1.2 工匠技艺的传承
        3.1.3 文人设计的参与
        3.1.4 文人造物审美观
    3.2 造物中明式屏风的生产技术发展
        3.2.1 优质木材的使用
        3.2.2 木作技术的进步
        3.2.3 榫卯结构的成熟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明式屏风的艺术特征
    4.1 简练淳朴的造型美
        4.1.1 造型样式
        4.1.2 结构与装饰的统一
    4.2 质朴无华的材料美
        4.2.1 木材
        4.2.2 石材
    4.3 典雅清晰的装饰美
        4.3.1 立体感下的雕刻装饰
        4.3.2 灵动美中的纹样艺术
    4.4 样式多变的空间美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明式屏风的造物理念及收藏价值
    5.1 明式屏风的造物理念
        5.1.1 返璞归真
        5.1.2 纯粹简约
        5.1.3 道器合一
        5.1.4 以人为本
    5.2 明式屏风造物理念中的意境美
        5.2.1 含蓄之境
        5.2.2 空灵之境
        5.2.3 气韵之境
    5.3 明式屏风的收藏价值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说明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对象的界定及相关概念的说明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2 研究路线与研究内容
        1.4.3 研究的方式与方法
        1.4.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发展的历史背景
    2.1 楚立国以前日用漆器的设计积累
        2.1.1 楚立国以前日用漆器工艺
        2.1.2 楚立国以前日用漆器形态
    2.2 自然环境与楚国日用漆器设计发展
        2.2.1 地理环境
        2.2.2 自然资源
    2.3 社会环境与楚国日用漆器设计发展
        2.3.1 人才环境
        2.3.2 经济环境
        2.3.3 手工业管理环境
        2.3.4 政治环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品系及实用性
    3.1 衣之漆器
        3.1.1 漆衣与楚人的衣着习俗
        3.1.2 漆饰与楚人的配饰习俗
    3.2 食之漆器
        3.2.1 盛食类漆器与楚人的饮食习俗
        3.2.2 取食类漆器与楚人的取食方式
        3.2.3 储藏类漆器与楚人的食物贮存和食具收纳
    3.3 居之漆器
        3.3.1 楚人的起居习俗
        3.3.2 以漆席为中心的起居漆器
        3.3.3 居用漆制杂器
    3.4 行之漆器
        3.4.1 楚人的出行与楚地发达的水陆交通
        3.4.2 以车为主体的陆行漆器
        3.4.3 以舟为主体的水行漆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适用性
    4.1 楚国日用漆器工艺的合理性与规范化
        4.1.1 适宜的选材
        4.1.2 合理有序的制胎、髹漆与彩绘工艺
        4.1.3 稳固、灵活的结构设计——以便携式漆器结构设计为例
    4.2 楚国日用漆器的适用性设计与人体工学分析
        4.2.1 器具尺度与身体尺度的适应
        4.2.2 设计细部与操作活动的适应
        4.2.3 纹饰布局与视觉体验分析
    4.3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适用性走向
        4.3.1 礼器的减少与生活用器的增多
        4.3.2 一器多用至一器一用
        4.3.3 日用漆器的成套化、系列化发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审美性
    5.1 基于感官的楚国日用漆器美感
        5.1.1 楚国日用漆器的材质与触觉美
        5.1.2 楚国日用漆器的色彩与视觉美
    5.2 楚人的审美心理与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审美表现
        5.2.1 炽热的生命情感:流动飞扬的线艺术
        5.2.2 执着的自由追求:形态上的浪漫化倾向
        5.2.3 淳朴的生活热爱:世俗百态的生动再现
        5.2.4 虔诚的巫术信仰:恢诡谲怪的巫风奇想
    5.3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形态塑造与美感构建
        5.3.1 用器与拟形的合二为一
        5.3.2 错落有致的布局形式——以漆酒具盒设计为例
        5.3.3 日用漆器形态构成的数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伦理性
    6.1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中伦理意识的构成
        6.1.1 尊长敬老的重孝意识
        6.1.2 惩恶扬善的正义意识
        6.1.3 趋利避害的尚吉意识
        6.1.4 欲不可纵的训诫意识
        6.1.5 天人和谐的生态意识
    6.2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中伦理意识的表达方式
        6.2.1 文字叙述
        6.2.2 色彩规定
        6.2.3 艺术图像象征
        6.2.4 伦理情境营造
    6.3 伦理化日用漆器设计的社会功能
        6.3.1 道德教化与价值认知
        6.3.2 文化认同与族群定位
        6.3.3 身份认同与器别尊卑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对当代楚式漆器设计发展的启示
    7.3 本文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征引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情况
附录A 楚国日用漆器品类汇总
附录B 楚墓出土日用漆器一览表

四、种类繁多的木材花纹(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材质混搭下的榫卯家具设计研究[D]. 周浩鑫.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中国现代漆画研究[D]. 郭立忠. 南京艺术学院, 2021(02)
  • [3]设计学语境下的《诗经》解读[D]. 陈圣鋆.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4]清代宫廷家具研究 ——以故宫博物院家具馆藏品为例[D]. 贾宇青.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四川古典园林铺装艺术及其传承研究[D]. 张珂.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6]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D]. 鞠斐.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7]《燕寝怡情》图册中的家具研究[D]. 查沁怡. 苏州大学, 2020(03)
  • [8]传统书院建筑装饰纹样对比研究 ——以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为例[D]. 王小梅.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7)
  • [9]造物视野中明式屏风的研究[D]. 刘丹.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1)
  • [10]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研究[D]. 汪笑楠.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种类繁多的木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