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纺织服装业:因势利导(论文文献综述)
孟凡敏[1](2021)在《高中地理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以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为例》文中提出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的合理设计和应用能够提高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效率,它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应用课堂中学习的地理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在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中应用导学案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使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结合,做到学习能力的提升。本文以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为例,运用文献分析法,对文献进行研究和分析,梳理了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知识进行整理,通过访谈法总结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策略;通过案例分析法对遴选的12个案例进行案例分析,从中总结出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的设计策略;设计了三个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案例;将笔者设计的一个导学案案例进行实施并总结出实施策略。得出如下研究结论:第一,根据访谈高三地理教师,提出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策略,并且针对2019年人教版地理教材,将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内容系统化。第二,设计了由前测评析、考情分析、学习目标、学法指导、课前梳理、课堂探究、课后反馈七个环节组成三个导学案案例(自然地理类、人文地理类、区域发展类),笔者从案例分析启示和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策略总结出:根据课前检测了解学情;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考情分析;基于课程标准和学情的学习目标制定;注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学法指导;采用以图串知的形式梳理基础;创设真实情境,设计问题链条形式激活地理知识;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内化地理知识;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总结反思;以学生为中心的梯度性习题反馈;设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十条设计策略。第三,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实践,归纳出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教学的三条实施策略,分别为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开展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教学活动的基础;课堂探究是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教学活动的关键;课后反馈的总结和评价是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的导学案的升华。
肖哲[2](2020)在《湖北平原农业地区县域城镇化“自极化”空间范型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已进入新型城镇化时期,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是该阶段的重要目标,县域连接城市和乡村,县域城镇化是实现以上目标的重要手段。湖北平原农业地区县域作为中部地区一种典型县域类型,其城镇化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但该地区长期以来发展较为滞后,相关的研究也比较欠缺。观察发现,湖北平原农业地区县域城镇化在人口、产业、空间等方面都表现出显着的“自极化”特征,其背后原因和发展趋势亟待研究。本文基于城镇化自组织理论,研究其发展特征、动力机制、空间结构,提出湖北平原农业地区县域城镇化空间范型,以丰富中国特色城镇化地域空间理论,为当地规划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文章主体内容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采用综合社会经济数据统计的定量分析方法及GIS空间分析方法,从人口、产业、空间三个方面,探讨平原农业地区县域城镇化“自极化”总体特征;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了归纳与演绎结合分析的方法,从外部作用(动力输入)、边界作用(激励抑制)和内部作用(竞争协同)三个方面来分析了平原农业地区县域城镇化“自极化”动力机制,发现在外部动力输入作用薄弱、边界作用抑制下,其县域内部出现消极的极化作用;第三部分主要采用城镇体系分形测度的方法,从城镇等级结构、空间结构、职能结构三个方面,测算城镇体系空间分形维数,分析了平原农业地区县域城镇化“自极化”结构特征;第四部分主要运用了归纳与演绎结合分析的方法,在趋势判研下,归纳总结平原农业地区县域城镇化“自极化”在城镇等级结构、职能结构、交通结构、空间布局四个方面的表现,从而构建县域城镇化“自极化”空间范型。
邹涛,刘嘉媛[3](2019)在《以乡土志为视角的晚清至民国时期云南纺织服装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乡土志是晚清至民国时期清政府和民国政府为实行培养国民忠君爱国思想的乡土教育教材,其所载信息丰富,价值高,值得高度关注。当时,云南省响应政府号召,共编撰27种乡土志,所载的大量纺织服装业信息全面呈现了当时该省纺织服装业的发展状况。其中,纺织服装原料的种植和生产情况最为丰富、贸易信息也较全面,而少数民族服饰则是编撰重点,虽然相关信息多寡不一,但较为突出地反映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服饰交融现象和少数民族婚丧习俗中的着装特点。因此,乡土志可谓研究区域服装史的重要资料,颇具研究价值。
宋皓荣[4](2019)在《重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比较优势制造业发展效应研究》文中指出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为重庆提供了“走出去”的平台,重庆既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又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因此要求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重庆还是内陆地区唯一一个直辖市,先天的区位优势赋予重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桥头堡地位,而重庆所具有的“硬件优势”-“渝新欧”铁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一带一路”倡议和“渝新欧”铁路的交通便利为重庆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但重庆应该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却是一个需要严谨科学论证的课题。近年来兴起的新结构经济学为产业调整、转型和升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重庆有厚实的工业基础、新兴的自贸区和方便的地缘优势,而“一带一路”及“渝新欧”政策为重庆打开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基于此,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及新结构经济学的分析,本文以新结构经济学及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分析问题的理论基础,以“一带一路”及“渝新欧”战略下的国际市场作为需求侧,以重庆地区资源禀赋结构和筛选出的比较优势制造业作为供给侧,把需求侧与供给侧相结合构建产业调整升级的分析框架。首先从要素禀赋空间、技术复杂度、禀赋偏离程度三方面筛选出重庆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其次分别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从进口贸易的物质资本效应、人力资本效应、技术进步效应,出口贸易的贸易先导效应、贸易自由化竞争效应、市场规模扩张效应来理论分析对外贸易对重庆比较优势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再通过设定相应计量模型,对筛选出的比较优势制造业总体和结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讨论重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对比较优势制造业总体和结构的影响。最后结合“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提出合理分配要素禀赋、发挥政府的因势利导作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等使重庆制造业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王鹏飞[5](2018)在《咸阳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纺织服装业是陕西省咸阳市的支柱性产业。通过分析咸阳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加强产业集聚、关注政府政策导向,利用互联网等方式振兴咸阳及周边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咸阳市纺织服装产业走向集聚化和专业化。
赵祚翔[6](2018)在《新结构经济学框架下非洲工业化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自实现独立以来,大部分非洲国家在推进工业化的道路上进展缓慢,部分国家甚至出现了"去工业化"的现象。而影响非洲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原因在于,基于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经济政策并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新结构经济学通过对现有的经济学理论进行反思,提出了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和增长甄别与因势利导框架。从一些非洲国家开始转变发展思路、实现阶段性的工业化成就中可以看出,新结构经济学正在积极地影响着非洲的工业化进程,并为非洲国家最终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务实的方案。
李奕[7](2018)在《基于全球价值链分析的中国制造业升级路径及测度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跨国公司的快速崛起,国际间分工模式从产业间分工发展到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制造业生产流程高度片段化。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总体维持“低利率、低通胀、低增长、高负债”的“三低一高”态势,各国都将发展重点转移到制造业上。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制造业几十年快速发展所积累的产业结构、发展模式、路径依赖等问题不断被暴露出来。当前,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不断逼近资源和环境承载极限,传统主要依靠规模扩张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很难持续。我国应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找准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上的最佳突破口,促进我国制造业成功升级,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从研究的角度来讲,当前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研究的难点主要不是理论问题,因为所有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研究有关的基础理论,如国际分工理论、比较利益理论、管理学的供应链理论等,都可以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现象进行解释,很难再找到理论的突破口。因此,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研究的突破口在于应用性理论和方法论研究方面,主要包括:统计方法的研究和解释方法的研究。当前的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测算方法主要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增加值分析,但要素的全球流动使得基于属地要素的增加值分析难以反映东道国的真实地位,而要基于属权要素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进行分析又很难界定要素中不同国家权属所占比例。本文通过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展开历程的分析发现,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现象的发生有着内外因素的深刻影响。从内部而言,以模块化设计制造为特征的产业组织模式不断重构着以“福特制”为代表的一体化科层组织体系。伴随着企业创新性、灵活性不断增强,大型企业内部管理上不断“松绑”、功能上“归核化”。从外部而言,二十世纪下半叶两次石油危机使得西方国家物价上涨、消费减退,对生产厂商形成了巨大压力,而价值链的全球展开和分层式生产则正好顺应这一潮流,既有利于发达国家降低成本,又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本文在对一些国家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转型升级相关理论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以应用性理论研究为出发点,从劳动力分层和分职业就业结构出发,对不同国家的制造业价值链地位进行测算,从而提供了一种新的基于属权要素的测度途径。本文通过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机制的研究,将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路径分解为制造业全球价值嵌入过程和嵌入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后的价值链内升级过程进行研究,并基于要素流动视角分析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升级因素,研究各种动力因素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以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式,对影响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多模型研究,对内外生因素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实证判断和影响传导分析。最后依据研究分析得到的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升级规律,提出中国制造业在下一轮分工中的政策着力点。
李博[8](2016)在《福建纺织产业升级初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靠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依靠国际市场的需求来促进中国国内的就业和经济增长。而作为公认的“入世”受惠行业,纺织产业成为中国外贸出口增长最为强劲的行业。然而,随着贸易壁垒日益增多、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环境成本上升、工人工资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纺织产业依靠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比较优势以迅速扩大出口的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因此政府出台了多项措施鼓励国内纺织业进行产业升级,将纺织产业升级列入“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之一,而福建省作为中国纺织工业重点省份之一,拥有数千亿级的纺织品生产规模,成熟的纺织品交易市场,较为完整的市场产销体系,2014年国家又批准了福建自贸区的设立,对福建纺织产业来说,是双重利好消息。2015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正式提出着力推进供给侧改革,以改善供给来促进经济的增长。纺织产业升级也要推进供给侧改革,以寻(?)经济新增长新动力。因此福建省纺织产业如何把握新的历史机遇,完成纺织产业的升级换代将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交叉应用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等相关理论,以相对成熟的产业升级理论为分析工具,采取文献阅读与实际调研法相结合、案例研究与对比研究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多种方法,对(?)建省纺织产业升级问题展开分析。结合经济增长理论、价值链理论,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分析福建省纺织产业的升级之路。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部分:文章首先阐述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由此引出研究纺织产业升级的必要性;接下来对纺织产业升级的相关理论阐述,论述了纺织产业的概念、特征以及发展周期等,介绍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升级理论;之后介绍了福建省纺织产业的发展现状、取得的成果,并且依托产业升级理论分析了福建省纺织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升级的必要性;同时,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福建纺织产业发展情况的各项指标;再次,对意大利以、日本以及国内纺织产业现状和成功经验进行了介绍;最后在借鉴国内外纺织产业升级经验的基础上,对福建省纺织服装产业升级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此希望有助于福建省的纺织产业实现成功升级。
郑明证[9](2016)在《环境管制下的污染产业布局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文中提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的最大承接地,一些地区在受益于产业承接带来的高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极大的环境代价。为控制污染排放,中国的环境管制制度也在逐渐趋于严格和完善,而环境管制往往带来诸多方面的影响。除了被作为促成“污染天堂”的主要角色,环境管制与竞争力的关系也是当前学术界与政府当局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探讨污染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政策对地区经济与环境竞争力的影响,一方面是对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在涉及环境问题领域的理论解释力之扩展和经验验证,另一方面也是对以往产业布局的经济与环境双重效果的综合评价,从而为将来的产业布局策略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和理论支撑。论文通过文献回顾发现,现有关于环境管制、产业布局以及竞争力的理论和经验研究侧重于考察经济目标或环境目标某一方面,且并未将环境政策、产业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纳入一个研究系统,从而很难发现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论文构建了环境管制下的污染产业布局效应的新结构经济学解释框架,提出了环境管制、污染产业布局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作用方式的研究假设并进行了详细的经验检验。理论推断结果显示,新结构经济学对于涉及环境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具备环境禀赋的欠发达地区经由污染产业布局承接部分污染产业,提高自身的污染产业浓度;不具备环境禀赋的发达地区释放部分污染产业,降低自身污染产业浓度,双方都能获益。环境管制在控制污染排放的同时,还能促成这一布局方式的实现。经验研究进一步支持了理论推断。首先,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构建含调节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探讨环境管制对EKC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存在EKC;环境管制对EKC存在显着的调节效应,较高的环境管制水平能大幅度提前EKC拐点的到来。此外,除环境管制这种制度因素外,还考察了技术创新的影响。发现创新投入存在较长的滞后效应但利于减少污染排放,能在EKC上升阶段抑制排放,在EKC下降阶段加速排放下降的趋势。研究还发现,高水平环境管制下,EKC出现了在上升阶段高于、下降阶段低于低水平管制时的情形。从而推断,严格的环境管制可能迫使高排放产业在地区间发生了重新布局。然后,检验环境管制对污染产业布局的具体影响—“污染天堂”效应。借助Stock-model,检验了命令控制型环境管制、公众参与型环境管制以及整体环境管制对于地区污染产业内企业单位数的影响,并进一步区分重度污染产业和轻度污染产业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污染天堂”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环境管制对产业选址的影响具有“空间和产业上的双重异质性”。此外,不同类型污染产业的选址受不同类型环境管制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最后,在计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基础上,利用修改了绩效目标的EKC检验了环境管制、污染产业布局及其交互作用最终对于GTFP的影响。存在非期望产出的情况下,通过采用非径向、非角度的基于松弛向量(SBM)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得到了中国29个省区的GTFP。其中,投入要素为物质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产出要素包括期望产出GDP和非期望产出—SO2,COD,固体废物及CO2。结果显示,同采用传统C2R方法计算的TFP相比,考虑非期望产出的GTFP得分整体偏低,并且各地区两种生产率的得分排名也发生了变化。面板数据的Tobit回归结果显示,污染产业布局(PID)和环境管制对GTFP的影响显着。PID与GTFP在统计上呈显着的U型关系:在U型曲线拐点左侧的低PID区间,GTFP随着PID降低而增加;曲线右侧的高PID区间,GTFP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加。环境管制对GTFP的估计系数显着为正,同时环境管制和PID的交互项系数显着为负。将这一关系以图示发现,在PID水平的某区间内出现了一个管制的“盲区”:在这个区间内,宽松环境管制下的地区GTFP反而更高。除此管制盲区外,无论对于低PID的地区还是高PID的地区,严格环境管制下的GTFP相较宽松管制下均更高。论文阐释并验证了环境管制下的污染产业布局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新结构经济学框架,是对这一新兴发展经济学理论应用范围的拓展。考虑环境要素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能更加全面地反映可持续发展质量,在未来的产业布局以及环境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可能更加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周运宝[10](2013)在《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变革之路——以投资贸易视角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统计,在我国8万多家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中,年销售收入1500万美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仅占3%,300万1500万美元的中小企业占17%,小于300万美元的小微企业则占到80%。在当前中国经济结构大调整、产业大转移、行业大洗牌的历史背景下,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面临着内外双重压力。因此,如何变革,以变应变,因势利导,以
二、纺织服装业:因势利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纺织服装业:因势利导(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地理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以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和意义 |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二、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整理和复习策略分析 |
(一)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整理 |
(二)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策略调查与分析 |
三、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案例分析 |
(一)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案例分析说明 |
(二)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案例分析 |
(三)案例分析启示 |
四、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案例设计 |
(一)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案例组成 |
(二)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案例设计—以《农业区位》为例 |
(三)高三地理一轮导学案设计策略 |
五、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实施 |
(一)“农业区位”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教学实施 |
(二)开展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教学实施策略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案例设计 |
附录2:高三地理教材知识系统 |
附录3:高三地理一轮导学案案例分析表 |
致谢 |
(2)湖北平原农业地区县域城镇化“自极化”空间范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解析 |
1.2.1 平原、农业区和平原农业区 |
1.2.2 平原县域 |
1.2.3 自组织系统与自极化 |
1.2.4 空间范型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城镇化自组织研究 |
1.3.2 城镇化发展特征研究 |
1.3.3 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 |
1.3.4 城镇化空间组织研究 |
1.3.5 已有研究成果评述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湖北平原农业地区县域城镇化“自极化”总体特征 |
2.1 城镇人口“自极化” |
2.1.1 县域人口密度整体较高,但城乡差异大 |
2.1.2 城镇化率县域高、乡镇低,异地城镇化显着 |
2.1.3 人口等级规模呈“大县城+小城镇”非均衡极化结构 |
2.2 城镇产业“自极化” |
2.2.1 整体产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出口持续增长 |
2.2.2 产业结构呈现:“二产强势、三产缓慢、一产滞后” |
2.2.3 工业型城镇地位突出,产业集群化发展 |
2.3 城镇空间“自极化” |
2.3.1 城镇分布相对密集、非均衡 |
2.3.2 城镇沿交通干道、沿河拓展,呈“点—轴”状形态 |
2.3.3 城镇空间布局向县城及优势城镇集聚 |
2.4 小结 |
第三章 湖北平原农业地区县域城镇化“自极化”动力机制 |
3.1 城镇化“自极化”动力机制 |
3.2 外部作用:财政力度缺乏,市场引力不足 |
3.2.1 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不够,县域经济缺乏基础保障 |
3.2.2 县域市场引力不足,劳动力资源净流出 |
3.3 边界作用:交通轴线依赖,土地制度限制 |
3.3.1 县域发展依赖大交通轴线,交通网络密度不足 |
3.3.2 土地管理制度对农村城镇化的影响 |
3.4 内部作用:等级、职能、空间极化 |
3.4.1 县城吸取资源能力增强,城乡差距拉大 |
3.4.2 工业城镇快速扩张,农业城镇逐渐衰退 |
3.4.3 城镇空间向优势城镇极化 |
3.5 小结 |
第四章 湖北平原农业地区县域城镇化“自极化”结构分析——以潜江、沙洋、洪湖等为例 |
4.1 典型县域与分形测度 |
4.1.1 典型县域的选取 |
4.1.2 城镇化分形测度 |
4.2 等级结构:首位分布,极化加剧 |
4.2.1 首位度:整体较高 |
4.2.2 Zipf维数:呈变大趋势 |
4.3 空间结构:中心强集聚、非均衡性较强、高度关联 |
4.3.1 空间向心性:中心强集聚 |
4.3.2 空间均衡性:非均衡性较强 |
4.3.3 空间关联性:高度关联 |
4.4 职能结构:职能分化,“特化”显着 |
4.5 小结 |
第五章 湖北平原农业地区县域城镇化“自极化”趋势判研与空间范型 |
5.1 趋势判研 |
5.1.1 趋势一:人口向中心城区及优势镇强集聚,城乡差距拉大 |
5.1.2 趋势二:产业集群化、现代化、高端化,城镇职能更分化 |
5.1.3 趋势三:大交通带动下城镇线性分布态势凸显,城镇集聚发展 |
5.2 空间范型 |
5.2.1 城镇等级结构:中心城市+副中心城镇+重点镇+一般镇 |
5.2.2 城镇职能结构:职能再分化,“特化”明显 |
5.2.3 道路交通结构:中心放射+主交通轴带+网络状 |
5.2.4 城镇空间布局:城-乡两极分化,形成城镇密集区和乡村协调区 |
5.2.5 空间范型的构建 |
5.3 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创新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图片目录 |
附录 B:表格目录 |
附录 C: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以乡土志为视角的晚清至民国时期云南纺织服装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纺织服装原料的种植和生产情况最为丰富 |
二、纺织服装业贸易信息比较全面 |
三、少数民族服饰是记载重点 |
(一)各少数民族的服饰情况多寡不一 |
(二)突出反映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服饰交融现象 |
(三)比较关注少数民族婚丧等习俗中的着装特点 |
四、比较关注政府或个人对纺织服装业的推动作用 |
五、结语 |
(4)重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比较优势制造业发展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可能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优化 |
2.1.2 制造业结构优化 |
2.1.3 重庆产业结构优化 |
2.1.4 文献述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甄别理论 |
2.2.2 结构变迁与转型中最优政府作用理论 |
3 重庆比较优势制造业筛选 |
3.1 比较优势制造业筛选理论基础 |
3.1.1 理论渊源:竞争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
3.1.2 甄别框架:显示性比较优势和潜在性比较优势 |
3.2 比较优势制造业筛选指标界定及设计 |
3.2.1 基于要素空间分布的指标 |
3.2.2 基于技术复杂程度的指标 |
3.2.3 基于禀赋偏离程度的指标 |
3.3 比较优势制造业产业筛选 |
3.3.1 基于要素空间分布的产业筛选 |
3.3.2 基于技术复杂程度的产业筛选 |
3.3.3 基于禀赋偏离程度的产业筛选 |
3.4 本章小结 |
4 对比较优势制造业发展的总体效应分析 |
4.1 引言 |
4.2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4.2.1 进口贸易的制造业发展总体效应作用机制 |
4.2.2 出口贸易的制造业发展总体效应作用机制 |
4.3 对比较优势制造业发展总体效应的计量实证分析 |
4.3.1 计量模型设定与说明 |
4.3.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4.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3.4 稳健性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5 对比较优势制造业发展效应的结构分析 |
5.1 引言 |
5.2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5.2.1 进口贸易的制造业结构优化效应作用机制 |
5.2.2 出口贸易的制造业结构优化效应作用机制 |
5.3 对比较优势制造业发展结构效应的计量实证分析 |
5.3.1 计量模型设定与说明 |
5.3.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5.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及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启示 |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咸阳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发展现状 |
2 咸阳纺织服装业集聚发展现状 |
3 咸阳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
3.1 政策引导, 功能定位 |
3.1.1 成立纤维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 (研发) 中心 |
3.1.2 区域特色产业链协同发展 |
3.2 拥抱互联网, 赢取未来 |
3.2.1“互联网+纺织”发展模式 |
3.2.2“客户体验式”生产模式 |
4 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促进发展 |
5 结语 |
(6)新结构经济学框架下非洲工业化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非洲工业化政策的发展历程 |
(一) 结构主义框架下的进口替代战略 |
(二) 新自由主义与华盛顿共识影响下的结构调整计划 |
三、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主张 |
(一) 新结构经济学符合比较优势发展战略 |
(二) 新结构经济学的增长甄别与因势利导框架 |
四、非洲国家工业化案例和新结构经济学发展理论的应用 |
(一) 毛里求斯的产业结构转型 |
(二) 埃塞俄比亚的工业化进阶 |
(三) 卢旺达的工业化复苏 |
五、结语 |
(7)基于全球价值链分析的中国制造业升级路径及测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中国制造业面临升级压力 |
二、制造业国际分工的深化 |
三、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业升级 |
第二节 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第三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内容及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五节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展开与特征 |
第一节 全球价值链理论 |
一、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发展 |
二、全球价值链的描述方式 |
三、全球价值链的特征 |
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定义 |
第二节 制造业价值链内在结构的模块化重构 |
一、产品设计的模块化 |
二、价值链上生产模块的逐渐剥离 |
三、模块化生产优势 |
第三节 电子行业中模块化网络生产的胜出 |
一、“128公路”地带与“硅谷”地区的文化差异 |
二、“128公路”地带与“硅谷”地区的制度差异 |
第四节 跨越国界的价值链重构 |
第五节 中国制造业承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过程 |
一、日本制造业的主动分工 |
二、台湾地区制造业的代工历程 |
三、中国参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 |
四、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全球价值链的层级特征 |
第一节 全球价值链附加值曲线主要类型 |
一、微笑曲线 |
二、武藏曲线 |
三、彩虹曲线 |
第二节 全球价值链创新方式与层级关系 |
一、生产的跨国转移 |
二、价值链展开对“水池”结构的影响 |
第三节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国家间分工后果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测度 |
第一节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测度的方法综述 |
一、现有文献中对制造业价值链地位度量的研究 |
二、现有测度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测度方法 |
一、劳动力数量的相关规律 |
二、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网络中的劳动力分层 |
三、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经验研究 |
第三节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演进过程中的分职业就业结构变迁 |
一、国际标准职业分类 |
二、主要国家制造业分职业的就业结构量化分析 |
三、基于中国标准职业分类的全球价值链地位判断 |
第四节 制造业细分行业地位分析 |
一、美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特征 |
二、日本制造业细分行业特征 |
三、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特征 |
四、根据就业人数加权调整的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地位综合指标-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升级机制 |
第一节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内涵 |
第二节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路径 |
一、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嵌入过程 |
二、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内升级过程 |
第三节 影响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因素 |
一、基于要素禀赋的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 |
二、基于要素流动的全球价值链升级 |
三、影响要素积聚的因素 |
第四节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动力机制 |
一、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中升级过程的动力 |
二、嵌入制造业全球价值链过程的动力 |
三、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动力对升级的作用机制 |
第五节 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在不同升级过程的动力分析 |
一、嵌入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过程的动力分析 |
二、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内升级过程的动力分析 |
三、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动力分析 |
第六节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喷泉机制”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影响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影响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因素的初步选择 |
一、嵌入全球价值链过程制造业地位升级因素研究 |
二、嵌入全球价值链后影响制造业地位升级因素研究 |
第二节 中国制造业升级直接影响因素的偏最小二乘分析 |
一、偏最小二乘理论模型 |
二、变量设定及数据来源 |
三、偏最小二乘模型计算分析 |
四、偏最小二乘模型结果研判 |
第三节 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中国经济增长多因素模型的建立 |
二、中国经济增长多因素SVAR模型构建 |
三、中国经济增长多因素SVAR模型实证 |
四、我国经济增长多因素模型实证结论 |
第四节 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影响因素面板分析 |
一、数据与模型分析 |
二、解释变量平稳性分析 |
三、协整检验及相关性分析 |
四、回归结果分析 |
第五节 实证结论的意义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 |
第一节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升级规律 |
第二节 中国制造业在下一轮分工中的政策着力点 |
一、积极引导全社会重视科研创新 |
二、创造吸引高端人才积聚的条件 |
三、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素质 |
四、提升价值链中间环节的服务质量 |
五、合理利用国内市场 |
六、引导全球经济治理 |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未来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8)福建纺织产业升级初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1.4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
第二章 纺织产业升级的相关理论综述 |
2.1 我国纺织产业的界定 |
2.1.1 纺织产业定义 |
2.1.2 纺织产业细分 |
2.1.3 我国纺织产业的生命周期分析 |
2.2 产业升级的概念 |
2.2.1 基于产业结构视角的产业升级 |
2.2.2 基于产业内的视角的产业升级 |
2.2.3 本研究对产业升级的界定 |
2.3 产业升级的相关理论 |
2.3.1 经济增长理论 |
2.3.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
2.3.3 新经济增长理论 |
2.3.4 生命周期理论 |
2.3.5 价值链理论 |
2.4 微笑曲线移动与产业升级 |
第三章 福建省纺织产业的概况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福建省纺织产业概况 |
3.1.1 福建省纺织产业的总体发展情况 |
3.1.2 福建省纺织业与国内主要省份的对比情况 |
3.1.3 福建省纺织产业出口情况 |
3.1.4 福建省纺织产业集群模式 |
3.2 福建省纺织产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
3.2.1 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不适应未来行业竞争要求 |
3.2.2 纺织产品市场竞争力偏低 |
3.2.3 生产要素价格大幅提高导致产品利润下降 |
3.2.4 未能与“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战略相适应 |
3.2.5 缺乏自主品牌、行业影响力不足 |
第四章 福建省纺织业升级的实证研究 |
4.1 福建省纺织业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 |
4.2 福建省纺织业劳动力成本分析 |
4.3 福建省纺织业劳动生产率分析 |
4.4 福建省纺织业科研投入分析 |
第五章 国内外纺织产业升级借鉴 |
5.1 意大利纺织产业升级特点 |
5.1.1 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
5.1.2 进行纺织产业结构的改造 |
5.1.3 重视质量、创新和品牌 |
5.2 日本的纺织产业升级特点 |
5.2.1 改革产业结构、更新机器设备 |
5.2.2 调整产业发展策略 |
5.2.3 积极创造高附加值 |
5.3 意大利、日本纺织产业升级路径总结 |
5.4 国内纺织产业升级的借鉴 |
5.4.1 浙江纺织产业发展特点 |
5.4.2 江苏纺织产业发展特点 |
5.4.3 浙江、江苏纺织产业升级经验 |
第六章 福建省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的对策 |
6.1 科学选择纺织产业的升级模式 |
6.2 政府适时规划与引导福建纺织产业升级 |
6.3 对接中国制造2025,研发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
6.3.1 提高科研人才素质 |
6.3.2 增加对自主研发的投资 |
6.3.3 鼓励功能性产品的开发 |
6.4 依托一带一路方针,加强品牌建设的创新与升级 |
6.4.1 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档次 |
6.4.2 关注产品设计与产品定位 |
6.4.3 加强品牌舆论宣传 |
6.5 依托福建自贸区建设,增强整体竞争力 |
6.6 市场营销创新升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环境管制下的污染产业布局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1.3 产业布局面临的经济与环境矛盾 |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结构安排 |
1.6 本文创新 |
第2章 文献回顾 |
2.1 理论研究 |
2.1.1 外部性、产权和环境管制 |
2.1.2 一般产业布局理论 |
2.1.3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 |
2.2 经验研究 |
2.2.1 环境管制对产业布局、竞争力及经济与环境的影响 |
2.2.2 产业布局对经济与环境的影响 |
2.2.3 环境管制和产业布局的交互作用及对经济与环境的影响 |
2.3 现有理论解释力的不足 |
2.4 污染产业布局的新结构经济学解释 |
2.4.1 新结构经济学 |
2.4.2 新结构经济学框架下的污染产业布局 |
2.4.3 要素禀赋和产业选择 |
2.4.4 理论推断及数字依据 |
2.5 小结 |
第3章 污染产业布局现状及经验界定 |
3.1 污染产业的界定 |
3.2 污染产业分布变化的现状分析 |
3.2.1 行业统计变更 |
3.2.2 污染产业比重和区位商 |
3.2.3 污染产业转移 |
3.3 污染产业布局的界定 |
3.4 小结 |
第4章 环境管制对经济与环境关系的影响 |
4.1 环境目标的选择 |
4.2 环境与经济的相关假设 |
4.3 基于EKC的经验检验 |
4.3.1 模型、变量与数据 |
4.3.2 经验估计 |
4.3.3 结果分析 |
4.3.4 显着性检验 |
4.4 小结 |
第5章 环境管制对污染产业布局的影响 |
5.1 环境管制下的产业选址 |
5.2“污染天堂”效应的检验 |
5.2.1 污染产业选址的Stock-model |
5.2.2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
5.2.3 估计方法 |
5.3 检验结果 |
5.4 小结 |
第6章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对布局与管制的响应 |
6.1 产业布局和环境管制对生产率影响的不确定性 |
6.2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 |
6.2.1 SBM非期望产出模型 |
6.2.2 投入要素与产出要素 |
6.2.3 GTFP估算结果与分析 |
6.3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布局与管制响应 |
6.3.1 经验框架的构建 |
6.3.2 计量模型和数据—基于修改的EKC |
6.3.3 估计结果 |
6.3.4 结果分析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分省污染产业浓度计算结果 |
附录B 污染天堂效应检验结果(一) |
附录C 污染天堂效应检验结果(二) |
附录D 分省TFP和GTFP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变革之路——以投资贸易视角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面临的双重压力 |
(一) 国际市场的压力 |
(二) 国内成本的压力 |
二、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投资贸易的转移之路 |
(一) 供应链向要素集中地转移 |
(二) 供应链向生产中心地转移 |
(三) 供应链向技术创新地转移 |
(四) 供应链向企业竞争高地转移 |
三、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投资贸易的转型之路 |
(一) 向低碳化生产转型 |
(二) 向个性化消费转型 |
(三) 向产业化高端转型 |
(四) 向品牌化企业转型 |
四、纺织服装业:因势利导(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地理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以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为例[D]. 孟凡敏.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2]湖北平原农业地区县域城镇化“自极化”空间范型研究[D]. 肖哲.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3]以乡土志为视角的晚清至民国时期云南纺织服装业研究[J]. 邹涛,刘嘉媛. 西部史学, 2019(02)
- [4]重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比较优势制造业发展效应研究[D]. 宋皓荣.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9(02)
- [5]咸阳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 王鹏飞. 纺织科技进展, 2018(12)
- [6]新结构经济学框架下非洲工业化发展模式研究[J]. 赵祚翔.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 [7]基于全球价值链分析的中国制造业升级路径及测度方法研究[D]. 李奕.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8(12)
- [8]福建纺织产业升级初探研究[D]. 李博. 福州大学, 2016(05)
- [9]环境管制下的污染产业布局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D]. 郑明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6(06)
- [10]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变革之路——以投资贸易视角探讨[J]. 周运宝. 对外经贸实务, 2013(11)
标签: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论文; 全球价值链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经济学论文; 纺织服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