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吉辽地区新元古代臼齿碳酸盐岩岩相的若干岩石学特征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庞科,唐卿,万斌,李光金,陈雷,袁训来,周传明[1](2021)在《华北地台胶辽徐淮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北地台东缘—东南缘的胶辽徐淮地(层)区发育了一套中—新元古代海相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地层,通常不整合覆于太古宇或古—中元古界之上,平行不整合伏于寒武系之下,在安徽和江苏北部、山东中—西部和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以及吉林南部等地区出露良好。前人对于胶辽徐淮地区中—新元古界的划分和对比,尤其是该套地层的时代归属,长期存在不同的认识。在2014年出版的《中国地层表》中,辽南地区的细河群桥头组被归入南华系,而五行山群和金县群被划入震旦系(埃迪卡拉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同位素化学地层学,尤其是同位素年代地层学的证据表明,淮南地区的淮南群—肥水群、淮北地区的淮北群、鲁西地区的土门群、胶东地区的蓬莱群、辽南地区的永宁组—细河群—五行山群—金县群、吉南地区的白房子组—细河群—浑江群都是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拉伸纪)的沉积地层。
孙云鹏,郎咸国,欧阳晴,周传明[2](2020)在《安徽宿州新元古界望山组臼齿碳酸盐岩特征及成因讨论》文中研究指明臼齿构造(Molar-tooth structures)在全球中—新元古代浅水碳酸盐岩地层中广泛发育,其特殊形态及矿物组成、时空分布特征及缺乏现代类比物都使其成因成为难解之谜。近年来,气体扩散-迁移模型提出的臼齿裂隙形成及微亮晶方解石的快速充填机制引起了广泛讨论。本文对安徽省宿州市沟后剖面望山组上部地层中发育的臼齿碳酸盐岩开展了岩石学和碳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望山组臼齿碳酸盐岩中臼齿及围岩的δ13C值分布范围具有一致性,二者不具有系统性差别。中—新元古代广泛分布于浅海地区的硫化楔可能为臼齿碳酸盐岩的发育创造了条件,望山组叠层石碳酸盐岩与臼齿碳酸盐岩在地层中的交替出现可能指示二者形成时浅海水体不同的氧化还原状态。
岳亮[3](2020)在《华北南缘元古代熊耳裂陷槽对Columbia超大陆裂解事件的沉积响应》文中指出经历数十亿年演化且留存丰富地质事件记录的华北克拉通,一直是广大学者的热点研究对象。古元古代末期至中元古代,华北克拉通发育了可与Columbia超大陆裂解事件相关联的裂陷槽/裂谷系沉积地层及构造-岩浆活动。本文以华北克拉通南缘元古代熊耳裂陷槽为研究对象,澄清其从结晶基底到盖层沉积的地质演化历史,并探讨Columbia超大陆裂解背景下地质事件的耦合关系。基于岩石特征、岩性组合、沉积演化和地质年代的研究,可以将熊耳裂陷槽的演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两序列”。首先,开端基层发育阶段(1.83-1.75 Ga)主要由海-陆交互相的熊耳群火山-沉积岩和局部地区发育的兵马沟组冲积扇地层构成,代表着陆内断裂由盛而衰的演化过程。依据兵马沟组的沉积序列和地球化学特征,发现其与熊耳群联系紧密并发育在裂陷槽早期阶段。随着华北克拉通南缘演变为稳定大陆边缘环境,熊耳裂陷槽进入了硅质碎屑物充填沉积阶段(1.75-1.6 Ga)。受控于一级相对海平面的升降,充填沉积序列Ⅰ由一个完整的海侵-海退沉积旋回构成,表征为海相沉积的最大范围并覆盖整个华北克拉通南缘。该沉积序列以陆源硅质碎屑沉积为主,局部夹碳酸盐沉积。克拉通南缘中元古代初期的构造-岩浆活动,导致熊耳裂陷槽区域古地理分异显着。碳酸盐盖层沉积阶段(1.6-1.4 Ga)指示着海泛后期的盆地萎缩过程,形成了以碳酸盐地层为主的沉积序列Ⅱ。而持续的构造抬升事件,致使熊耳裂陷槽自北东向南西逐渐隆起暴露而沉积间断,进入了长达数亿年的风化剥蚀期。典型沉积构造的研究有利于精细化前寒武纪地层的沉积环境及古地理演化。沉积序列Ⅰ中汝阳群硅质碎屑沉积岩的层面上发育有丰富的微生物诱发沉积构造(MISS构造),结合本文新发现高山河组和马鞍山组地层中具有不同形态特征的MISS构造,有效指示了区域沉积环境的联系及演变,并协助建立了熊耳裂陷槽内区域等时地层格架。微亮晶(臼齿)碳酸盐岩(MTS构造)作为前寒武纪碳酸盐岩中发育的独特沉积构造,以局限的沉积环境和发育时限为特征。结合何家寨组的碎屑锆石年龄和MTS构造,将其发育时限归属到新元古代(1.0-0.72 Ga),并联系对比华北克拉通东南缘徐淮盆地的新元古代沉积地层。通过地层接触关系、沉积演化和岩石地化特征,解体了嵩箕地区五佛山群并重新厘定群内各组地层的年代归属。五佛山群仅包含马鞍山组和葡萄峪组,归属古元古代。侵蚀不整合覆于葡萄峪组之上的骆驼畔组,应属于中元古代而脱离出五佛山群。此外,五佛山群顶部的何家寨组划归新元古代。依据岩性特征、沉积构造、碎屑锆石年龄、地层分布及区域古地理演化,黄连垛组和董家组的沉积时限应为中元古代(1.6-1.4 Ga)。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末期-中元古代的熊耳期岩浆活动、巨型基性岩墙群(或大火成岩省,LIPs)和A型花岗岩事件,熊耳裂陷槽和燕辽裂谷系“翘板转换”的阶段性沉积响应,可耦合于Columbia超大陆的裂解过程。华北克拉通1.8 Ga左右的伸展断裂事件代表了Columbia超大陆的初始断裂时间,其在1.6-1.4 Ga逐渐漂离超大陆。1.4 Ga之后,华北克拉通可能进了Rodinia超大陆聚合的地质演化阶段。
王振涛,李现根[4](2020)在《河南嵩山地区新元古界何家寨组微亮晶(臼齿)碳酸盐岩成因新认识》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国际前寒武系碳酸盐岩研究的热点,微亮晶(臼齿)碳酸盐岩(简称MT)在前寒武纪古地理重塑、地层对比和古气候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但对其成因机制的认识长期存在争论。华北克拉通南缘嵩山地区新元古界何家寨组发育大量MT沉积,被前人解释为地震液化的产物。文中对何家寨组MT发育层位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系统的微相分析和比较沉积学的研究,确定何家寨组MT沉积于碳酸盐缓坡沉积环境,发现MT具有早期成岩作用特征,其形态类型和宿主岩性、沉积环境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从多个方面对比探讨了MT微亮晶和地震"液化脉"之间的不同,明确指出,何家寨组MT的形成受到古海洋条件和沉积岩相的严格约束,具有鲜明的古环境意义,和地震没有必然的成因联系。
刘奇[5](2019)在《吉林白山地区新元古界沉积环境演化及沉积事件探讨 ——以青沟子剖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吉林南部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东北缘中朝准地台区,新元古界地层发育连续、分布广泛。近年来针对本地区新元古代沉积事件的研究取得很多认识,但是缺乏对新元古界沉积环境演化的研究。本论文以吉林白山地区新元古界为对象,运用沉积学、事件沉积学等理论,结合野外剖面实测和薄片分析资料,开展新元古界地层序列、沉积体系类型、沉积模式及典型沉积事件的研究。论文取得研究成果与认识如下:依据实测剖面地层序列和岩石组分,总结新元古界各种沉积相的岩石学标志,共识别出碎屑岩和碳酸盐岩2个大类,8个亚类以及19个基本类型;在此基础上,识别出滨岸、台地、台地边缘、台地缓坡和盆地五种沉积体系,进一步划分为14个亚相和19个微相。研究区新元古界分为两个沉积序列。第一序列为钓鱼台期—桥头期,由障壁滨岸沉积向无障壁滨岸沉积的演化过程,组成完整的青白口纪二级旋回;第二序列为万隆期—青沟子期,研究区由缓坡型台地向镶边缓坡型台地的演化过程,形成完整的震旦系二级旋回;青白口系二级旋回和震旦系二级旋回共同构成新元古代大型一级旋回。碳酸盐岩沉积演化受控于海平面的升降变化。万隆组海侵期早期,研究区发育以开阔台地—台地缓坡为组合的缓坡型台盆体系;至八道江组海退期,研究区发育以开阔台地-台缘礁-台地缓坡为组合的开放型镶边台盆体系,台缘相区向盆地进积;青沟子组海退末期,研究区发育以局限台地-台缘礁-台地缓坡为组合的封闭型镶边台盆体系,台缘相区进一步向盆地相区进积。万隆组臼齿构造灰岩属于纳米级微亮晶碳酸盐岩,由微亮晶条带和基质组成;按形态-成因划分为原地型丝状、条带状和瘤状以及异地型碎屑块状,随着水体由深到浅,呈现瘤状-碎屑状-条带状-丝状的演化过程;形成于稳定克拉通台地缓坡环境,集中发育在中缓坡—深缓坡上部。八道江组叠层石形态以缓波状、柱状、分叉柱状为主,发育于台缘生物礁环境,集中发育在礁核—礁后滩下部;叠层石从沉积开始到结束经历礁核下部—礁核上部—礁后滩的变化过程,总体为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指示八道江期研究区至少发生一次缓慢的海侵,与区域构造演化相互印证。
吴昊[6](2018)在《辽宁本溪新元古界上部沉积学特征及构造属性》文中认为胶辽地块位于华北克拉通的东北缘,发育了较全的新元古界地层,下部为碎屑岩,上部主要为碳酸盐岩加少量碎屑岩,沿古邻庐断裂带还发育有大量震积岩,盖层为寒武系。生物地层学的研究表明胶辽块体新元古界地层中发育有震旦系的生物组合,但是胶辽地块中至今未发现有冰碛岩,因此其地层时代定位一直是地学界讨论的焦点;除此之外,胶辽地块与其他相邻地块之间的新元古界地层的对比是通过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来确定的,而胶辽地块上精确的年代学研究一直没有突破,至今仍是-一个难题。辽宁本溪地区是胶辽地块内发育新元古界地层的典型地区之一,在前期资料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对辽宁本溪地区新元古界上部地层的岩性特征和地层时代开展调查与综合研究,首先根据野外地质特征对本溪地区的细河剖面、岭下村剖面和杨木沟村剖面进行了详细的测量观察记录,发现桥头组与康家组之间是整合接触关系,二者为连续沉积,据此本论文重新将.细河群进行厘定,把康家组归入细河群中。此外,还对组内发育的沉积构造和沉积环境等进行了研究分析,首次发现了康家组中发育的臼齿构造并进行报导、分类和记录,借助臼齿构造的时空特征,以及其他伴生的沉积现象,推测研究区位于浅潮间带至潮间带下部的沉积环境。然后对桥头组和康家组地层中的碎屑锆石进行了 U-Pb测试和Hf同位素分析,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结果显示,康家组的碎屑锆石年龄存在2.0~1.8Ga和2.6Ga两个峰值年龄,而桥头组碎屑锆石年龄存在1.6Ga和1.2Ga两个峰值年龄,表明记录着对应时期的构造岩浆事件,也说明康家组的物源来自于华北克拉通2.6Ga~1.8Ga时期的物质,桥头组的物源则来自于华北克拉通1.6Ga~1.2Ga时期的物质;碎屑锆石Hf同位素结果显示,康家组底部的成岩以新生岩浆组分为主,中上部的成岩以古老地壳物质为主;桥头组的成岩以新生岩浆组分为主。通过对沉积岩的地球化学测试,结合前人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了研究区构造环境属于被动大陆边缘的海相盆地。最后对本论文的研究结论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认为本溪地区的康家组可以与大连地区的南关岭组和通化地区的万隆组下部进行对比,这推动了胶辽地块前寒武纪地质的研究,并为胶辽地块新元古代地层的区域对比和构造演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证据。
冯乐,李壮福,陆鹿,窦鲁星,师庆民,周晏召[7](2015)在《徐州地区新元古界下部具臼齿构造碳酸盐岩事件成因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徐州地区新元古界贾园组-赵圩组发育陆棚-缓坡-台地边缘的碳酸盐沉积,记录有广泛的风暴事件,并在其中发现大量具"臼齿构造"碳酸盐岩。依据野外剖面系统观察与室内综合分析,将臼齿碳酸盐岩划分为原地型:条带状M1(平直条带状M1-a、分叉条带状M1-b)、蠕虫状M2(短小蠕虫状M2-a及长条蠕虫状M2-b)、丝状M3、悬针状M4;异地型:碎屑状M5等五种形态类型,主要发育于缓斜坡下部到潮坪环境。以水体深度及水动力条件下的七种代表性风暴序列为背景,将臼齿碳酸盐岩的形态及分布与瞬时高能事件沉积做关联分析。研究发现,臼齿构造与风暴事件有密切联系,表征晴好天气下的块状层中以M3为主,风暴期动荡水体序列层段以M1,M2为主,而在表征风暴高潮期序列层段以异地型的M4,M5为主。风暴的强弱及水深变化控制了风暴序列的分布,进一步控制了臼齿构造的形态与规模。由此推断,臼齿构造形成是在中-新元古代特殊的古大气古海洋背景下,在风暴周期的不同阶段,经历具有裂缝形成与微亮晶充填的紧密联系的过程。风暴前期和风暴高潮期,风暴浪对臼齿构造的形成主要体现在造缝阶段,而风暴后期则主要为微亮晶的填充阶段。最终形成广泛分布的具臼齿构造碳酸盐岩这一地质历史内特殊的事件型碳酸盐岩类型。
贾志海,宁霄峰,洪天求,郑文武[8](2011)在《苏皖北部新元古界臼齿碳酸盐岩脉类型及其形成机理》文中研究说明苏皖北部新元古界碳酸盐岩地层中广泛发育臼齿碳酸盐岩脉体。根据这些脉体的产出特征,将其划分为两大类型。类型1主要产出于新元古界下部的刘老碑组、九里桥组和倪园组中,多形成于沉积期,脉体杂乱分布且与叠层石透镜体、砾屑、滑塌构造、冲刷沟槽、透镜状交错层理等共生。类型2主要产出于新元古界中、上部九顶山组、张渠组、魏集组和望山组中,多形成于成岩早期,脉体分布具有规律性,产出地层有明显的粒序层理,与上下岩层间具有明显的冲刷界面,并形成规模不一的韵律层。臼齿脉体形成的原动力可能与超级大陆Rodinia的裂解导致的地壳运动有关。类型1形成于瞬间动荡的环境,可能指示了Rodinia裂解的序幕,类型2形成于稳定的、周期性变化的环境,可能指示了Rodinia裂解过程中地应力的周期性释放过程。
旷红伟,柳永清,彭楠,刘丽军[9](2011)在《辽东大连新元古代臼齿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臼齿构造碳酸盐岩是全球各大陆中、新元古代时期普遍发育的、具有特殊成因意义的碳酸盐岩类型,到目前为止,已在全球20多个地区近50多个中、新元古代地层剖面中被发现。百余年来,有关MT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进展显着。从前期和前人较少关注的有关MT与宿主岩石的关系,尤其是从MT与宿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关系及其所揭示的地质意义出发,通过薄片、电子探针、背散射、阴极发光等测试手段及C、O、Sr同位素的系统测试,对辽东地区新元古代南关岭组、营城子组及兴民村组MT及其宿主岩石的成分、结构、微观组构等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证明,MT是原生或早期成岩的产物,由原生海水埋藏成岩和海水直接成岩形成;MT与宿主岩石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具有同生或准同生的特点,形成于温暖的正常海水环境,并于Sturtian冰期前终止发育。锶、碳同位素同全球中、新元古代碳-锶同位素理论曲线类比表明,大连新元古代南关岭组和营城子组的形成时限为760~950 Ma,兴民村组形成时限为720~800 Ma,与胶辽徐淮地区新古代地层具有良好可对比性。
旷红伟,柳永清,彭楠,刘燕学,李家华[10](2011)在《再论臼齿碳酸盐岩成因》文中指出臼齿(Molar Tooth,简称MT)碳酸盐岩是产于元古代、并具有特殊全球性意义的碳酸盐岩类型之一。MT特有的微亮晶结构、严格的时空分布范围以及百余年来众多的成因解释,一直吸引着国内外地质学家对其进行持续的研究和探讨。作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基于作者近10余年成果积累及新近对MT微观组构的研究进展,提出了若干新认识。MT是由原始晶核及同沉积期增生、加大而形成的微晶集合体;元古代时期属于还原或弱氧化环境,具有较高的碳酸盐饱和度;浅海海底碳酸盐灰泥固结缓慢;这些灰泥中丰富的有机质不断分解产生气体,封闭体系中的气体浓度持续增高、压力增大,从而导致灰泥中裂隙形成;裂隙形成或可借助其他外力作用,并不断扩大或变形、甚至被破坏;在有机质的催化作用下,裂隙内隙间水中迅速析出CaCO3,形成初始晶核;晶核进一步增生加大并组合成微晶集合体(MT),发生石化作用,充填于原始裂隙中;元古代古海洋的物理、化学条件是MT形成的背景,也提供着沉积物的来源和动力条件,控制着MT的时空发育与分布。
二、吉辽地区新元古代臼齿碳酸盐岩岩相的若干岩石学特征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吉辽地区新元古代臼齿碳酸盐岩岩相的若干岩石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华北地台胶辽徐淮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胶辽徐淮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划分 |
1.1 淮南地区 |
1.2 淮北地区 |
1.3 鲁西地区 |
1.4 胶东地区 |
1.5 辽南地区 |
1.6 吉南地区 |
2 各区域之间传统的岩石地层对比方案 |
3 胶辽徐淮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研究进展 |
3.1 生物地层学进展 |
3.1.1 微体化石研究 |
3.1.2 宏体化石研究 |
3.2 同位素化学地层学进展 |
3.3 同位素年代地层学进展 |
4 总结与展望 |
(2)安徽宿州新元古界望山组臼齿碳酸盐岩特征及成因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 望山组臼齿碳酸盐岩 |
1.1 研究区地质背景概述 |
1.2 臼齿碳酸盐岩沉积岩石学特征 |
1.3 望山组臼齿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 |
2 讨论 |
2.1 臼齿碳酸盐岩的沉积环境 |
2.2 臼齿构造成因讨论 |
2.3 望山组臼齿碳酸盐岩的成因模式 |
3 结论 |
(3)华北南缘元古代熊耳裂陷槽对Columbia超大陆裂解事件的沉积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华北克拉通的前寒武纪研究 |
1.2.2 Columbia超大陆的聚合-裂解事件 |
1.2.3 前寒武纪地质沉积事件 |
1.2.4 研究区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2.1.1 构造单元划分 |
2.1.2 南缘前寒武纪基底 |
2.2 古元古代末期-中元古代地层概述 |
2.2.1 熊耳群 |
2.2.2 兵马沟组(小沟背组) |
2.2.3 熊耳山地层区 |
2.2.4 渑池-确山地层区 |
2.2.5 嵩箕地层区 |
第3章 熊耳裂陷槽沉积序列 |
3.1 火山-沉积地层 |
3.1.1 熊耳群 |
3.1.2 兵马沟组(小沟背组) |
3.2 沉积序列Ⅰ |
3.2.1 高山河组(群) |
3.2.2 汝阳群和洛峪群 |
3.2.3 五佛山群 |
3.3 沉积序列Ⅱ |
3.3.1 官道口群 |
3.3.2 黄连垛组和董家组 |
3.3.3 骆驼畔组 |
第4章 关联超大陆演化的地质事件 |
4.1 构造-岩浆活动事件 |
4.1.1 大火成岩省事件(LIPs) |
4.1.2 A型花岗岩 |
4.2 微生物诱发的沉积构造(MISS构造) |
4.2.1 概述 |
4.2.2 发育特征及相指示意义 |
4.2.3 高山河组和马鞍山组中的MISS构造 |
4.3 微亮晶(臼齿)碳酸盐岩(MTS构造) |
4.3.1 成因分析 |
4.3.2 发育特征 |
4.3.3 发育时限 |
4.3.4 何家寨组的MTS构造 |
4.3.5 何家寨组 |
第5章 熊耳裂陷槽的演化过程 |
5.1 概述 |
5.2 开端火山-沉积基层 |
5.3 硅质碎屑充填体 |
5.3.1 第一个二级层序(S.1.1) |
5.3.2 第二个二级层序(S.1.2) |
5.3.3 第三个二级层序(S.1.3) |
5.4 碳酸盐盖层 |
5.4.1 第一个二级层序(S.2.1) |
5.4.2 第二个二级层序(S.2.2) |
5.4.3 第三个二级层序(S.2.3) |
5.5 裂陷槽的沉积演化模式 |
第6章 Columbia超大陆裂解事件的沉积响应 |
6.1 华北克拉通南缘的沉积响应 |
6.1.1 第一阶段:1.83-1.75Ga |
6.1.2 第二阶段:1.75-1.6Ga |
6.1.3 第三阶段:1.6-1.4Ga |
6.2 华北克拉通的前寒武纪沉积演化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4)河南嵩山地区新元古界何家寨组微亮晶(臼齿)碳酸盐岩成因新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区域地质概况 |
3 研究剖面地层序列和MT形态特征 |
4 何家寨组MT岩石学和沉积学特征 |
4.1 MT岩石学特征 |
4.2 MT赋存的岩石类型 |
4.3 MT沉积环境 |
5 讨论 |
5.1 对MT的确认需要依据明确的定义 |
5.2 MT与“液化脉”是完全不同的事物 |
6 结论 |
(5)吉林白山地区新元古界沉积环境演化及沉积事件探讨 ——以青沟子剖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吉林南部地层研究现状 |
1.2.2 碳酸盐岩沉积相研究现状 |
1.2.3 事件沉积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完成的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地理及构造位置 |
2.2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
2.3 地层发育特征 |
2.3.1 岩石地层 |
2.3.2 年代地层 |
第3章 典型剖面地层序列及沉积特征 |
3.1 青沟子桥头组剖面 |
3.2 青沟子万隆组剖面 |
3.3 老岭万隆组剖面 |
3.4 二道江万隆组剖面 |
3.5 青沟子八道江组剖面 |
3.6 青沟子青沟子组 |
第4章 白山地区新元古界沉积体系及沉积模式 |
4.1 岩石类型及岩石学特征 |
4.1.1 岩石类型 |
4.1.2 岩石学特征 |
4.2 沉积体系类型及特征 |
4.2.1 滨岸沉积体系 |
4.2.2 台地沉积体系 |
4.2.3 台地边缘沉积体系 |
4.2.4 台地缓坡沉积体系 |
4.2.5 盆地沉积体系 |
4.3 沉积模式及沉积演化 |
4.3.1 地层序列—沉积演化特征 |
4.3.2 沉积演化阶段 |
4.3.3 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
第5章 白山地区新元古代典型沉积事件研究 |
5.1 臼齿碳酸盐岩事件 |
5.1.1 臼齿构造宏观特征 |
5.1.2 臼齿构造微观特征 |
5.1.3 沉积环境与沉积模式 |
5.2 叠层石衰减事件 |
5.2.1 叠层石类型 |
5.2.2 沉积环境与沉积模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辽宁本溪新元古界上部沉积学特征及构造属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程度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层 |
2.2 变质岩 |
2.3 火山岩 |
2.4 侵入岩 |
第三章 分析和测试方法 |
3.1 LA-ICP-MS锆石U-Pb定年 |
3.2 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测试 |
3.3 锆石Hf同位素测试 |
第四章 本溪地区新元古界上部地层及沉积特征 |
4.1 地层发育特征 |
4.2 沉积学特征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本溪地区新元古界上部地层沉积物源 |
5.1 康家组 |
5.2 桥头组 |
5.3 沉积物源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本溪地区新元古界上部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属性 |
6.1 主量元素 |
6.2 微量元素 |
6.3 稀土元素 |
6.4 构造属性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7)徐州地区新元古界下部具臼齿构造碳酸盐岩事件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区地质简述 |
1.1区域地质概况 |
1.2岩性组合特征 |
2臼齿构造特征 |
3典型岩相组合及与臼齿构造的关系 |
3.1类型Ⅰ |
3.2类型Ⅱ |
3.3类型Ⅲ |
3.4类型Ⅳ |
3.5类型Ⅴ |
3.6类型Ⅵ |
3.7类型Ⅶ |
4讨论 |
5结论 |
(8)苏皖北部新元古界臼齿碳酸盐岩脉类型及其形成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
2 典型的臼齿碳酸盐岩及其形成过程 |
2.1 类型 1——下部臼齿碳酸盐岩 |
2.2 类型2——上部臼齿碳酸盐岩 |
3 讨论及结论 |
(9)辽东大连新元古代臼齿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地质背景 |
2 研究方法 |
3 测试结果 |
3.1 MT的成分结构及其地球化学特征再认识 |
3.2 MT发育层位的C、O、Sr同位素组成特征 |
4 分析与讨论 |
4.1 MT及宿主岩石沉积岩相特征 |
4.2 MT碳酸盐岩与非MT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
4.3 MT与宿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
4.4 MT碳酸盐岩形成时的古盐度和古温度 |
4.5 从MT的Sr、C同位素指标讨论新元古代地层年龄 |
5 结论 |
四、吉辽地区新元古代臼齿碳酸盐岩岩相的若干岩石学特征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华北地台胶辽徐淮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研究进展[J]. 庞科,唐卿,万斌,李光金,陈雷,袁训来,周传明. 地层学杂志, 2021(04)
- [2]安徽宿州新元古界望山组臼齿碳酸盐岩特征及成因讨论[J]. 孙云鹏,郎咸国,欧阳晴,周传明. 地层学杂志, 2020(04)
- [3]华北南缘元古代熊耳裂陷槽对Columbia超大陆裂解事件的沉积响应[D]. 岳亮.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4]河南嵩山地区新元古界何家寨组微亮晶(臼齿)碳酸盐岩成因新认识[J]. 王振涛,李现根. 古地理学报, 2020(01)
- [5]吉林白山地区新元古界沉积环境演化及沉积事件探讨 ——以青沟子剖面为例[D]. 刘奇. 吉林大学, 2019(10)
- [6]辽宁本溪新元古界上部沉积学特征及构造属性[D]. 吴昊.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8(07)
- [7]徐州地区新元古界下部具臼齿构造碳酸盐岩事件成因探讨[J]. 冯乐,李壮福,陆鹿,窦鲁星,师庆民,周晏召. 高校地质学报, 2015(02)
- [8]苏皖北部新元古界臼齿碳酸盐岩脉类型及其形成机理[J]. 贾志海,宁霄峰,洪天求,郑文武. 古地理学报, 2011(06)
- [9]辽东大连新元古代臼齿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旷红伟,柳永清,彭楠,刘丽军. 地学前缘, 2011(04)
- [10]再论臼齿碳酸盐岩成因[J]. 旷红伟,柳永清,彭楠,刘燕学,李家华. 古地理学报,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