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向学科方向的馆藏期刊建设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晓民,王坚,谭乐[1](2022)在《我国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中指出20多年来,我国对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经历了试点期、扩张期和质量提升期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在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的同时,仍存在整体数量严重不足,各专业领域严重失衡、囿于自我圈子与自我逻辑,缺少大时代背景关照、重要研究主题缺少突破,实践操作难以突出重围、国家课题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今后研究者应关注教育硕士研究领域,提升研究成果的量与质;以大时代背景为关照,形成研究与时代的良性互动;深化与细化重要研究主题,有效解决实践操作问题,同时呼吁国家课题予以倾斜与支持,从而持续推进与深化教育硕士培养及学位论文的相关研究。
王思茗[2](2021)在《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学科交叉及其地区差异的演化分析》文中认为在过去几十年的知识发展进程中,新兴领域、新兴技术的产生与涌现无一不在牵动和促进相关学科结构关系的解构与重构,从而使得跨学科研究被普遍认为是一种科技创新之路。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学科间知识的传播与流动使得学科间知识交融趋势日益凸显。原本隶属于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融合现象日趋显着。学科交叉突破各自学科的壁垒,通过跨学科的知识流动进而达到“获益”的目的。研究工作基于国际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期刊文献的题录信息构建领域知识图谱,从知识图谱中提取学科信息、地区信息、国家信息和时间信息,以及四者之间的关联信息,生成领域学科交叉网络、“学科—地区”和“学科—国家”关联网络。从学科交叉演化进程、地理分布、国家差异多个维度,采用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的学科交叉问题进行跟踪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内的学科交叉网络具有小世界网络的特征;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内学科交叉现象日渐显着且各地区学科交叉的倾向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国、美国和英国等国家引领着计算机、医学、传播学等学科交叉方向;方法技术层面的学科交叉占据主导地位,跨学科交叉研究能够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支持。该研究对于全面洞察科技领域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国家科技战略制定及学科发展规划提供有益的参考。
王旭[3](2020)在《高校图书馆学科采访馆员的角色定位探讨——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科文献资源是图书馆服务的基础,学科采访馆员在学科文献资源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具体分析了该馆学科采访馆员的工作业务范围、工作流程等,对学科采访馆员的角色定位进行了探讨。
黄碧航[4](2019)在《“双一流”建设视角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充分借鉴国内外文献资源保障评价研究成果以及对国内30所高校发布的《一流大学/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适用于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对“双一流”建设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和效率进行评价,以便更好地了解文献资源的建设现状是否满足一流学科建设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及时地改进“双一流”建设高校文献资源配置,优化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工作,为提高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效率和读者满足率提供实用的、有价值的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并综合运用文献调研法、网站调查法、德菲尔法以及层次分析法。在查阅文献资料、全面分析《一流大学/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基础上拟定基础指标,构建初步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咨询,诚邀专家对各层级指标分别进行重要性评分,运用界值法对指标进行筛选,并使用层次分析法设置各项指标的权重。【结果】研究结果如下:(1)首轮专家咨询遴选了20名专家参与咨询,共18名专家有效回复了问卷,积极系数达到90.0%。有效答复的专家中,工作年限在20年以上以及拥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者各占50%。专家熟悉程度与权威系数分别为0.85和0.87,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的Kendall W协调系数分别为0.305、0.303和0.219。第二轮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为94.4%,Kendall W协调系数为0.479。(2)通过首轮专家咨询从初步拟定的85项指标中删除了“文种结构”、“时效性”等2项二级指标和11项三级指标;修改1项二级指标:“等级结构”修改为“文种/等级结构”,1项三级指标:“系统是否具备备份机制”更名为“提供存档或永久使用”;增加1项三级指标:载体比重。建立的文献资源保障评价指标体系包含资源质量、资源复合/整合、资源保障、资源结构、资源利用、资源共建共享等6个维度,二级指标16项、三级指标51项。(3)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三个层级各个指标的权重数值。六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值分别为0.2688、0.0787、0.2228、0.0927、0.1994和0.1376。二级指标中权重较大的六个指标分别为“权威性”、“数字资源”、“专业性”、“经费保障”、“共享方式”以及“共享程度”。【结论】研究结论如下:(1)当前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双一流”建设时代的第一个周期,目前基于“双一流”视角的文献资源保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少有文献涉及。(2)目前“双一流”建设已全面推进,资源配置成为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基于“双一流”视角,以“文献资源保障”为主导,从多个维度对各项指标内涵进行分析,从而对指标进行整理、筛选和修改,设计指标结构。在注重有效遴选指标的同时,把“双一流”建设相关指标列入评价体系中,更能立体反映“双一流”建设文献资源保障目标的实现情况。(3)不足之处在于本研究构建了对“双一流”建设高校有一定实用和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源保障评价体系,但缺乏对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因而无法应用构建后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获得反馈,从而根据实际的评价效果进行改进。
刘月惠[5](2017)在《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策略研究 ——以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为例》文中认为我国于1985年提出建设重点学科这一理念。如今,重点学科建设已进入快车道,并且不断创新,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就是我国高校重点学科当前建设水平的真实写照。在我国重点学科建设不断创新的背景下,其馆藏信息资源配置要求也愈来愈高。此外,信息资源与科学技术的方兴未艾以及日益紧张的预算都是促使高校图书馆高效配置重点学科信息资源的核心因素。本文以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为研究对象,以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为例,以福州地区大学城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数据来源,采用网络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文献计量学、比较等科学研究方法,辅以电话、邮件等咨询方式获取本研究所需数据及资料,先对高校重点学科以及高校图书馆馆藏结构、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信息资源配置特点及形式进行介绍、分析、归纳总结;再从印证当前国内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信息资源配置现状的角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馆藏信息资源配置现状、中国现当代文学馆藏信息资源与其科研产出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教师近五年发文引文三个维度对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馆藏信息资源配置进行研究,指出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重点学科信息资源配置存在着藏与用的矛盾日益显着、外文信息资源占比较低、采访人员素质及信息资源采访途径有待完善、电子资源缺乏统一规范、资源采访量与其重点学科的地位极其不匹配、无政策支持、各类型信息资源配置比例不科学等不足,具体表现为馆藏信息资源配置与科研产出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外文信息资源保障率稍低、馆藏保障率波动幅度十分明显、图书采访渠道主要以政府采购为主、电子资源重复配置率达到57.06%、新书采访复本量少于馆藏复本量、未制订并实施馆藏发展政策、港澳台信息资源与网络免费信息资源较为欠缺等。最后提出制订出版商及出版物的审查制度、信息资源配置与科研产出体系相结合、切实提高采访馆员的专业素养、拓展信息资源采访渠道、制订整合电子资源的统一规范与标准、推动制订及实施馆藏发展政策的相关工作、提高网络免费信息资源配置比重等方面的建议,做到有针对性地引入与重点学科发展匹配度高的有价值信息资源,以此推动高校重点学科馆藏信息资源向着不断增值的方向优化配置。
刘伟[6](2016)在《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是军事医学研究的信息支撑,资源建设直接关系军事医学的发展。军事医学属高度交叉学科,资源界域模糊、数量巨大,准确搜集军事医学的核心和特色资源是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因此,加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研究,不断提高军事医学核心高质量资源比例,提升馆藏的用户需求满足率和效费比,保证军事医学馆藏能够满足军事医学的现实需求、潜在需求和未来需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分为6章,探索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的专门方法,提出了基于军事医学科研机构搜集军事医学核心资源的方法,为军事医学特色资源建设提供了方法路径;建立了规范的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流程,构建了基于资源需求度、质量、使用成本的军事医学馆藏评价模型和欲新订资源遴选模型;提出了建立在文献分析和知识挖掘上的多维多角度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策略,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提供了基于文献情报挖掘的辅助决策支持。第一章是现状和问题研究,分析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现状,指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存在采购经费严重不足、用户信息需求满足度有待提高、特色资源有待突出、优化流程有待规范等问题;调研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现有措施;探讨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逻辑需求。第二章是理论和方法研究,论述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和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概念,梳理了信息资源优化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方法,总结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研究现状,分析了信息资源优化理论和方法中适用于军事医学领域的部分;借鉴领域分析方法,提出了基于军事医学科研机构进行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专门方法;通过军事医学科研机构关键词拓展检索,利用语义分析和专家咨询法,系统搜集了军事医学科研机构,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专门方法的应用提供了数据基础。第三章系统分析研究,明确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要素及要素关系,分析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系统的知识演化;从时间维、逻辑维、知识维三个角度分析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结构;探析了军事医学环境、信息科技环境、经济环境、信息资源环境等系统环境对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影响;总结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功能,包括满足军事医学的信息需求、促进军事医学理论及技术的发展、促进军事医学科研投入的经济效益发挥;分析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开放性等系统特征。第四章是策略研究,明确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目标,将其分解为环境目标、政策性目标、技术性目标、经济性目标、时间性目标;提出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应遵循系统性、可行性、针对性、经济性原则;借鉴已有的电子资源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电子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数据库评价模型、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企业产品战略决策模型,选择适用于军事医学资源评价的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军事医学馆藏评价模型和欲新订资源遴选模型;制定了从信息资源评价到优化效果评估的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流程。第五章是实证研究,以外文期刊及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为研究对象,选择Web of Science作为来源数据库,按照制定的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流程,选用军事医学馆藏评价模型和欲新订资源遴选模型,对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策略进行了实证研究,重点验证了军事医学馆藏评价模型、欲新订资源遴选模型的实用性以及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流程的科学性。第六章是研究结论与讨论。主要研究结论:一是研究了适用于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理论和方法,二是进行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策略研究,三是进行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实证研究。本研究的创新点:一是探索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专门方法,二是建立了基于量化分析的资源优化流程,三是构建了军事医学馆藏评价和欲新订资源遴选模型,四是构建了多维多角度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策略。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实践尚待解决的问题:资源评价和遴选模型有待实践检验和完善,欲新订资源遴选途径需要进一步拓展,资源综合评价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细化。
刘佳音[7](2013)在《国内高校数字资源利用效能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资源是文献信息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以数字形式发布、存取、利用的信息资源总和。数字资源效用价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资源配置方式和利用效能的影响。对于高校图书馆管理者和资源建设大员来说,商业化的数字资源是建设经费投入的主要部分和关注的主要对象,也是高校信息用户查找资源的主要渠道来源。因此,本文将研究对象立足于商业化的数字资源,也即我们常说的数据库资源,对其使用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并结合利用过程中各环节的多项指标来综合评价数字资源的利用情况。全文共分为六章,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高校数字资源利用效能评价相关理论。本章属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文章介绍了绩效评价、信息资源配置、用户满意度等相关理论,对效能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字资源利用效能评价体系包括利用效率、利用效益、利用能力三个方面,并构建了数字资源利用效能评价结构框架。接下来的第二至四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文章重点选取211高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依次展开对高校数字资源利用效率、利用效益、利用能力的探讨。第二章,基于使用同志分析高校数字资源利用效率。首先,文章对国内高校资源建设经费与馆藏结构,以及数字资源配置现状作出分析。然后,对各校数字资源的主要组成——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成本绩效进行分析比较,并以南航为例,对其数字资源利用成本、期刊平均下载量、资源利用规律等各项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同时对重点资源的利用效率深入探讨,选取利用效率最高的ScienceDirect数据库,基于数据库使用日志深入分析其利用绩效、核心利用期刊、用户在使用该库时的检索行为。此外,对重要数据库的核心利用期刊进行了统计,以便与后文中的科研产出核心期刊进行相关度分析。最后,从数据库零使用期刊量和原文传递切入,从使用不足的角度反向探讨资源利用率。第三章,基于科研产出及引文分析高校数字资源利用效益。本章基于科研绩效评价的重要性,选取科研成果中最具代表性的学术论文为着眼点,分析被国际权威检索评价工具SCI和SSCI数据库收录论文及其所有参考文献的来源期刊、来源数据库和文献类型的分布比例,之后对部分重点学科的引文分布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由此评价重点资源的利用效益和科研保障水平。由于引文着录的不规范和研究的空白,对引文进行识别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较大,同时也获取了大量宝贵的真实数据。在获取了发文和引文中的核心期刊之后,将其分别与下载利用核心期刊进行两两相关性分析,探讨科技类和社科类的发文和引文、发文和下载、引文和下载之间的相关性程度,以此来评价数字资源深度利用对于科研产出效益的贡献度。第四章,基于用户调查分析高校数字资源利用能力。文章将影响用户数字资源利用能力的重要因素抽取为资源认知度、信息素养水平、深度利用水平、用户满意度四个维度,并针对不同身份、不同学历、不同学科用户进行交叉分析,获取主观意愿和客观使用数据,对全校不同层次用户利用资源能力的各项维度进行综合打分,并收集用户对于资源配置、资源组织、资源服务等方面的针对性建议。第五章,高校数字资源利用效能评价讨论与效能改进。本章基于前三章所做的数据统计分析比较,结合定量数据和定性分析综合评价高校数字资源利用效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数字资源利用效能改进的具体措施。第六章,总结与展望。对全文进行梳理,提炼观点,并提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对今后研究方向的展望。研究基于核心期刊利用效率、资源深度利用与科研产出的关系这些着眼于数字资源实际利用水平的指标来进行评价。通过数字资源利用效能评价,能够客观合理的衡量资源利用水平,促进高校教育和科研的文献资源保障水平和数字资源利用能力水平的提高,在理论上有助于提高图书馆资源绩效评估的可靠性,完善资源配置理论,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提供决策依据。(表94,图195)
周琴[8](2012)在《面向学科方向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学科建设与文献资源建设之间有着紧密的练习。面向学科方向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为学校的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知识信息保障。文章就对做好面向学科方向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具体措施进行进行了分析。
冉曙光[9](2011)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重点学科文献资源保障研究 ——以沈阳工程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应用型本科院校是贯彻国家科教兴国战略,适应市场发展需要,近几年新建或从优秀专科层次升格到本科的院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它以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与传统的综合性研究型本科学校相比,其教育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应用性、技术性、地域性、变化性[1]。对于这种新型院校要想提升教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学科建设尤其是其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基础。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点学科建设问题也日渐突出。几乎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学科并为这些重点学科的建设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以使这些学科的优势更加鲜明。应用型大学重点学科内涵的特点是要与本校的办学定位一致,突出应用性教育的特点,与教学紧密结合。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图书馆,其主要任务就是调整馆藏结构,整合文献资源,建立适合本校学科发展的馆藏体系,提高重点学科的文献保障力,从而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学校重点学科教学和科研的文献资源保障。本课题就试图通过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的特点及其文献需求的特殊性,通过丰富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实践及广泛调查研究,分析当前应用型高校文献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指出应用型高校图书馆应首先满足代表学校发展特色的重点学科文献需求,提出一系列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文献采购策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文献信息资源并进行有效整合,建立重点学科文献信息导航体系,最终建立一个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重点学科发展需要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刘颖[10](2010)在《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文中指出当今图书馆正处在大变革的时代。一方面,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及信息交流渠道的去中心化,使图书馆作为信息交流中心的重要作用正在减弱,图书馆面临着保留和吸引用户的难题。另一方面,随着客户经济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用户“消费者至上”的意识不断增强,要求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进行服务范式的转移,提供嵌入用户的信息服务。研究“经济行为对社会关系嵌入”的嵌入性理论,以及强调“客户驱动、客户第一”的客户化企业范式等理论,顺应了客户经济时代的客户需求,也为图书馆服务范式的转移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法。本文围绕当今高校图书馆普遍关注的学科服务问题,将嵌入性理论和客户化企业范式理论引入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中,研究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服务内容、实现方式及支撑机制等问题。本论文的基本研究思路是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借鉴嵌入性理论及客户化企业范式理论的研究成果,将嵌入式学科服务作为一种全新的服务范式看待,重点放在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实现方式和工作机制上,研究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问题。文中附有图24幅,表7个。全文近17万余字,共分为6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1部分对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定位进行了分析。首先引入了嵌入性理论和客户化企业范式理论,为学科服务的创新发展提供新视角。同经济行为一样,学科服务也处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其服务成效同样受到所嵌入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嵌入性理论所提出的关系嵌入、结构嵌入等理论能够用于对学科服务人员与用户间社会关系的解读,对于学科服务建立与用户的良好关系、提高用户忠诚度,提供了可参考的理论和方法。客户化企业范式顺应了客户经济时代的要求,对学科服务通过范式转移,不断满足用户需求,从而留住用户、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管理理念和实施方法。嵌入式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应对复杂信息环境挑战的需要,符合变化的信息需求的要求以及学科服务深化的需要。面对当前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环境,以及用户专业化、现场化等信息需求,嵌入式学科服务应以改善用户的个人信息环境,为用户提供信息获取、利用的最佳方案为功能;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支持用户的学习、教学和科研为终极目标;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服务、建立与用户的良好合作关系、改善图书馆员形象、提升图书馆的地位则是满足用户需求的副产品。嵌入式学科服务在服务的出发点、目标、实现方式和所包含内容等方面都具有与图书馆传统服务所不同的特点。第2部分从用户需求的角度,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具体服务内容。高校图书馆主要面向学习与教学,以及科学研究两大类需求提供服务。本章围绕这两类用户需求展开研究。其中嵌入学习与教学的学科服务可分为两类。第一,从图书馆的教育职能角度,可提供嵌入学科课程的信息素养教育。学科馆员应该主动与学科任课教师联系,加强相关部门的合作,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学生的专业课程和专业培养体系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信息获取、利用和交流的技能;帮助学生提高独立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能力。第二,从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职能角度,可提供嵌入网络学习环境的学科服务。学科馆员可与用户合作加强教学和学习资源建设,在网络学习系统中加入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相关链接以及课程级资料;进而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增加学科资源和服务的可见度和利用率,满足用户对学科资源和服务的便捷获取的需求。当今科学研究正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一方面,e-Science、e-Research等理念出现,嵌入式学科服务需要面向e-Research的新环境,充当资源管理、科研前导和科研助理等新角色,开展科学数据管理服务、知识服务等新型服务。另一方面,在短期内e-Science还不可能普及所有的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图书馆仍然需要面向传统的科研过程,嵌入科学研究、科研管理、学术交流全过程开展深入的学科服务。第3部分从嵌入手段的角度,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实现方式。从用户使用的角度来看,嵌入式学科服务可以通过嵌入用户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的方式实现。通过图书馆与学校其它部门在空间上的相互嵌入,吸引用户到图书馆的物理空间中来,或将学科服务推送到用户身边去。从而使学科服务更好地融入用户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物理空间中。数字空间的嵌入则通过嵌入桌面应用、嵌入网页浏览器、嵌入常用网站、嵌入其它应用系统和嵌入移动设备等,使用户无须登录图书馆网站,无须离开工作和学习的环境,即可方便地获得所需要的学科资源和服务。这两种方式强调“用户在哪里,学科服务就在哪里”,嵌入用户日常空间中开展服务,进而提高学科服务的可见度、易用性和用户满意度。从社会网络的角度来看,嵌入式学科服务可以通过嵌入用户社会关系和组织结构的方式实现。这两种方式借鉴了嵌入性相关理论,强调建立和强化学科服务与用户个人和团体之间的联结。通过关系营销、打造学科社区等方式,建立与用户的良好关系和良性互动;通过组织结构和工作机制上的双向嵌入,保证学科服务与用户的紧密结合;进而提高用户忠诚度,促进学科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第4部分从实施管理的角度,研究了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支撑机制。这部分主要涉及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建立,嵌入用户的组织结构的构建,用户信任的学科服务团队的培养,以及嵌入式学科服务平台的建设四个方面。在服务理念建立方面,文章提出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体系,即视用户为最重要资源的价值观,一切为了用户、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服务目标,热情服务、无私奉献、认真负责的服务精神,主动式、交互式、一站式、个性化的服务宗旨,树立学科服务支持学习、教学和科研的服务品牌。在组织结构构建方面,摈弃传统的科层制图书馆组织结构的弊端,按照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灵活性与弹性原则、用户嵌入等原则设计了面向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图书馆组织结构。在服务团队培养方面,提出了学科服务团队的矩阵式组织模式、学习型组织的运作机制以及多元化激励机制。在服务平台方面,构建了嵌入式学科服务平台模型。在使用方式上,该平台既提供了一站式信息平台又提供了嵌入用户环境的多种服务手段和小工具;在系统功能上,该平台既为学科用户提供了学科信息门户和个性化信息空间,又为学科服务人员提供了集成工作平台和信息交流平台。第5部分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业务推进,并对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云计算和普适计算的发展,一方面使学科服务的手段得到提升和完善,信息存储、信息共享、智能信息服务能力增强,服务的接入终端和获取渠道得以扩大,学科用户的服务体验得到改善;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科服务适应技术的发展,学科服务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方式等都将发生变化,同时也将面临图书馆的数据安全、保密及知识产权等更为复杂的问题。在案例分析部分,本章选取了嵌入用户虚拟空间、嵌入用户移动设备和嵌入用户组织结构三种类型,对国内外八个较具代表性的嵌入式学科服务案例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服务的特色与不足。结合实践应用中的不足,文章进一步提出了改进和完善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对策,包括建立支持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全面机制,建设用户需要的学科资源体系,完善学科服务功能,多方嵌入用户以建立深入、稳定的用户联系,加强学科服务营销并扩大学科服务的影响力等。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进行了展望。
二、面向学科方向的馆藏期刊建设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向学科方向的馆藏期刊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样本来源与研究方法 |
二、关于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已有研究的特征 |
1.试点期(1996-2006) |
2.扩张期(2007-2014) |
3.质量提升期(2015-) |
三、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1.整体数量严重不足,各专业领域严重失衡 |
2.囿于自我圈子与自我逻辑,缺少大时代背景关照 |
3.重要研究主题缺少突破,实践操作难以突出重围 |
4.国家政策关注不够,支持力度不足 |
四、新时代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展望 |
1.研究者要关注教育硕士研究领域,提升研究成果的量与质 |
2.以大时代背景为关照,研究与时代形成良性互动 |
3.深化与细化重要研究主题,有效解决实践操作问题 |
(2)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学科交叉及其地区差异的演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难点及重点 |
1.3.1 研究难点 |
1.3.2 研究重点 |
1.4 学科交叉相关研究综述 |
1.4.1 学科交叉现象相关研究 |
1.4.2 学科交叉影响相关研究 |
1.4.3 学科交叉模式相关研究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方法 |
2.1 学科交叉背景 |
2.2 知识图谱框架 |
2.3 学科交叉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据处理与研究流程 |
3.1 领域学科知识图谱构建 |
3.1.1 实体、关系与属性提取 |
3.1.2 知识图谱构建 |
3.2 获取数据与预处理 |
3.3 领域学科交叉网络构建 |
3.4 国家学科交叉程度测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图情领域学科交叉及地区差异演化分析 |
4.1 领域学科交叉状况分析 |
4.1.1 领域学科交叉网络总体特征分析 |
4.1.2 领域学科交叉总体演进情况分析 |
4.1.3 领域学科交叉差异变化分析 |
4.2 领域学科交叉地理分布及差异演变分析 |
4.2.1 领域学科交叉地区差异演变分析 |
4.2.2 领域学科交叉国家分布演变情况 |
4.2.3 领域学科交叉国家差异演变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高校图书馆学科采访馆员的角色定位探讨——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学科资源的规划者 |
2 学科资源的学习者 |
3 学科信息资源需求的沟通者 |
4 学科资源的采购者 |
4.1 常规资源采访 |
4.2 专业性电子资源采访 |
4.3 特色资源采访 |
4.4 开放获取资源的整理揭示 |
5 用户数据的挖掘者 |
6 结语 |
(4)“双一流”建设视角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及现状研究 |
1.4.2 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方案研究 |
1.4.3 文献资源保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调研法 |
1.5.2 网站调查法 |
1.5.3 德尔菲法 |
1.5.4 层次分析法 |
1.6 技术路线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2.1 国外图书馆馆藏分析研究 |
2.1.1 馆藏分析现状 |
2.1.2 馆藏评价实证研究 |
2.2 国内图书馆文献资源研究 |
2.2.1 文献资源建设现状 |
2.2.2 文献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2.2.3 文献资源评价实证研究 |
3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3.1.1 文献调研 |
3.1.2 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方案研究 |
3.1.3 文献资源保障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拟定 |
3.2 指标体系的确立 |
3.2.1 设计专家咨询表 |
3.2.2 专家咨询统计结果分析 |
3.2.3 指标筛选结果 |
3.3 计算指标权重 |
3.3.1 建立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模型 |
3.3.2 确定重要性对比标准、构造判断矩阵 |
3.3.3 求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方根法) |
3.3.4 一致性检验 |
3.3.5 计算综合评分 |
4 讨论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创新点 |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评价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件2 专家咨询调查问卷 |
(5)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策略研究 ——以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重点学科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相关理论 |
2.1 重点学科 |
2.2 信息资源优化配置 |
2.3 重点学科信息资源配置要求 |
2.4 重点学科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性 |
第三章 我国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信息资源配置现状 |
3.1 高校重点学科概况 |
3.2 高校图书馆馆藏结构分析 |
3.3 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信息资源配置特点 |
3.4 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信息资源配置形式 |
第四章 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馆藏信息资源配置案例分析 |
4.1 中国现当代文学馆藏信息资源配置现状 |
4.2 中国现当代文学馆藏信息资源配置与其科研产出之间的相关性 |
4.3 从引文分析看中国现当代文学馆藏信息资源配置的不足 |
第五章 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策略 |
5.1 制订出版商及出版物的审查制度 |
5.2 信息资源配置与科研产出体系相结合 |
5.3 切实提高采访馆员的专业素养 |
5.4 拓展信息资源采访渠道 |
5.5 制订电子资源的统一规范与标准 |
5.6 制订及实施馆藏发展政策 |
5.7 提高网络免费信息资源配置比重 |
第六章 结束语 |
附录 我国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名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0.1 研究背景 |
0.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0.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0.4 技术路线 |
0.5 研究方法 |
1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及优化需求分析 |
1.1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 |
1.1.1 国外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
1.1.2 国内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
1.2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
1.2.1 采购经费严重不足 |
1.2.2 用户信息需求满足度有待提高 |
1.2.3 特色资源有待进一步突出 |
1.2.4 信息资源组织和揭示有待深化 |
1.2.5 信息资源优化管理有待加强 |
1.3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传统措施 |
1.3.1 用户调研 |
1.3.2 共建共享 |
1.3.3 资源评价 |
1.3.4 出版信息调研 |
1.3.5 存在的问题 |
1.4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逻辑需求 |
1.4.1 顺应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趋势 |
1.4.2 满足军事医学的信息需求 |
1.5 小结 |
2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
2.1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概念辨析与界定 |
2.1.1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 |
2.1.2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 |
2.2 信息资源优化策略的研究现状 |
2.3 信息资源优化的理论 |
2.3.1 基于读者的优化理论 |
2.3.2 基于资源的优化理论 |
2.3.3 基于计量学的优化理论 |
2.4 信息资源优化的方法 |
2.4.1 基于读者的优化方法 |
2.4.2 基于资源的优化方法 |
2.4.3 基于网络使用的优化方法 |
2.4.4 其他资源优化方法 |
2.5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理论和方法 |
2.5.1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难点 |
2.5.2 信息资源优化理论方法的军事医学适用性 |
2.5.3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理论方法的研究现状 |
2.5.4 基于军事医学科研机构的信息资源优化方法 |
2.6 小结 |
3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分析 |
3.1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系统的要素分析 |
3.1.1 系统要素分析 |
3.1.2 基于三个世界理论的要素关系分析 |
3.1.3 系统知识的演化分析 |
3.2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结构分析 |
3.2.1 霍尔和切克兰德系统方法论借鉴 |
3.2.2 时间维 |
3.2.3 知识维 |
3.2.4 逻辑维 |
3.3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环境分析 |
3.3.1 需求环境为军事医学环境 |
3.3.2 驱动环境为信息科技环境 |
3.3.3 支撑环境为经济环境 |
3.3.4 本体环境为信息资源环境 |
3.4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功能分析 |
3.4.1 满足军事医学的信息需求 |
3.4.2 促进军事医学理论及技术的发展 |
3.4.3 促进军事医学科研投入的经济效益发挥 |
3.5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特征分析 |
3.5.1 整体性 |
3.5.2 层次性 |
3.5.3 动态性 |
3.5.4 开放性 |
3.6 小结 |
4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策略研究 |
4.1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目标 |
4.1.1 目标分类 |
4.1.2 目标分解 |
4.2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主要原则 |
4.2.1 系统性原则 |
4.2.2 可行性原则 |
4.2.3 针对性原则 |
4.2.4 经济性原则 |
4.3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模型的构建 |
4.3.1 已有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的借鉴 |
4.3.2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模型的构建步骤 |
4.3.3 军事医学期刊评价模型的构建 |
4.3.4 军事医学数据库评价模型的构建 |
4.3.5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模型的实证验证 |
4.4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流程制定 |
4.4.1 信息资源评价 |
4.4.2 优化方案制定 |
4.4.3 优化实施及效果评估 |
4.5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策略的优势 |
4.5.1 优化策略的整体优势 |
4.5.2 馆藏评价的优势 |
4.5.3 欲新订资源遴选的优势 |
4.6 小结 |
5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实证研究 |
5.1 研究对象、来源数据库的选择 |
5.1.1 研究对象选择 |
5.1.2 来源数据库选择 |
5.2 资源保障及使用分析 |
5.2.1 馆藏资源概况分析 |
5.2.2 重点学科资源保障分析 |
5.2.3 数据库使用情况分析 |
5.3 信息资源评价的实证研究 |
5.3.1 馆藏评价的实证研究 |
5.3.2 欲新订资源遴选的实证研究 |
5.3.3 资源综合分析的实证研究 |
5.4 优化方案制定的实证研究 |
5.4.1 数据库优化方案 |
5.4.2 期刊优化方案 |
5.4.3 综合优化方案 |
5.5 与传统资源优化的对比 |
5.5.1 馆藏评价的对比 |
5.5.2 欲新订资源遴选的对比 |
5.6 小结 |
6 研究总结与讨论 |
6.1 研究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国内高校数字资源利用效能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的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0.2.1 国外数字资源利用研究现状 |
0.2.2 国内数字资源利用评价研究现状 |
0.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0.4 研究内容 |
0.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0.5.1 研究方法 |
0.5.1.1 统计分析法 |
0.5.1.2 引文分析法 |
0.5.1.3 问卷调查法 |
0.5.2 技术路线 |
0.6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 |
0.6.1 研究重点难点 |
0.6.2 主要创新 |
1 高校数字资源利用效能评价相关理论 |
1.1 数字资源概述 |
1.1.1 数字资源的内涵 |
1.1.2 数字资源的分类 |
1.1.2.1 按资源提供方式分类 |
1.1.2.2 按文献类型分类 |
1.2 数字资源利用评价基本理论与方法 |
1.2.1 绩效评价理论 |
1.2.2 信息资源配置理论 |
1.2.3 用户满意度理论 |
1.3 高校数字资源利用效能概念解析 |
1.3.1 效能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
1.3.2 高校数字资源利用效能 |
1.3.2.1 高校数字资源利用效率 |
1.3.2.2 高校数字资源利用效益 |
1.3.2.3 高校数字资源利用能力 |
1.3.3 高校数字资源利用效能评价 |
2 基于使用日志分析高校数字资源利用效率 |
2.1 高校馆藏数字资源结构 |
2.1.1 国内高校资源建设经费与馆藏结构 |
2.1.2 高校数字资源配置现状 |
2.1.3 资源建设经费与馆藏结构个案分析 |
2.2 各校外文数据库利用效率比较 |
2.2.1 利用数据获取 |
2.2.2 利用绩效比较 |
2.3 外文数据库利用个案分析 |
2.3.1 各库利用效率分析 |
2.3.1.1 使用量分析 |
2.3.1.2 使用成本分析 |
2.3.1.3 利用规律分析 |
2.3.1.4 平均利用效率分析 |
2.3.2 重要资源使用情况——以ScienceDirect为例 |
2.3.2.1 利用绩效分析 |
2.3.2.2 重点需求期刊的分析 |
2.3.2.3 用户检索行为分析 |
2.3.3 利用核心数字期刊 |
2.3.4 数字资源利用率不足情况分析 |
2.3.4.1 零使用量分析 |
2.3.4.2 原文传递数据分析 |
2.4 汇总分析 |
3 基于科研产出及引文分析高校数字资源利用效益 |
3.1 科研产出绩效评价 |
3.2 科研产出统计分析 |
3.2.1 SCI总体情况分析 |
3.2.2 SCI来源期刊分析 |
3.2.3 SSCI发文分析 |
3.3 科研产出引文统计分析 |
3.3.1 引文识别 |
3.3.1.1 学术期刊引文格式 |
3.3.1.2 WOS引文识别 |
3.3.2 SCI发文引文分析 |
3.3.2.1 引文来源分析 |
3.3.2.2 引文文献类型分析 |
3.3.2.3 重点学科引文分析 |
3.3.3 SSCI发文引文来源分析 |
3.4 科研产出与数字资源利用相关性分析 |
3.4.1 下载与发文相关性分析 |
3.4.2 下载与引文相关性分析 |
3.4.3 引文与发文相关性分析 |
3.5 汇总分析 |
4 基于用户调查分析高校数字资源利用能力 |
4.1 用户数字资源利用能力的维度 |
4.2 问卷调查与统计 |
4.2.1 调查实施及数据采集 |
4.2.2 样本基本特征统计 |
4.3 结果讨论 |
4.3.1 信度分析 |
4.3.2 不同层次用户调查结果分析 |
4.3.2.1 资源认知度 |
4.3.2.2 信息素养水平 |
4.3.2.3 深度利用水平 |
4.3.2.4 用户满意度 |
4.3.3 汇总分析 |
5 高校数字资源利用效能评价框架与效能改进 |
5.1 高校数字资源利用效能评价框架 |
5.2 高校数字资源利用效能改进 |
5.2.1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5.2.2 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
5.2.3 提高资源利用能力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后续研究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8)面向学科方向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科建设与文献资源建设的关系 |
(一) 学科建设对文献资源建设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 |
(二) 文献资源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
二、面向学科方向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措施 |
(一) 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源建设 |
(二) 采购方面的提高和调整 |
(三) 完善采访体系, 了解读者要求 |
(四) 以学校专业设置和特色进行资源建设 |
三、结语 |
(9)应用型本科院校重点学科文献资源保障研究 ——以沈阳工程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选题的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研究综述 |
2.1 文献信息障研究 |
2.1.1 图书馆文献信息保障研究 |
2.1.2 面向重点学科方向的文献资源保障研究 |
2.2 应用型本科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现状 |
2.2.1 文献资源基础薄弱 |
2.2.2 缺少总体发展规划、没有特色 |
2.2.3 专业建设多而全导致文献资源多头并进 |
2.2.4 文献经费不稳定 |
2.2.5 为数量达标的突击采购现象突出 |
2.2.6 采访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缺少学科馆员 |
2.2.7 电子文献盲目增加 |
第三章 应用型本科院校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 |
3.1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及其文献需求 |
3.1.1 实践性 |
3.1.2 应用性 |
3.1.3 区域有限性 |
3.1.4 变化性 |
3.1.5 产学(研)一体化 |
3.2 应用型本科院校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总体原则 |
3.2.1 文献资源建设要有专业性 |
3.2.2 文献资源建设要有适用性 |
3.2.3 文献资源建设要具有系统性、完整性 |
3.2.4 文献资源建设要有前瞻性 |
3.2.5 文献资源建设要有主次性 |
3.2.6 文献资源建设要有层次性 |
3.2.7 文献资源建设要坚持特色化 |
3.3 应用型本科重点学科文献资源采购策略 |
3.3.1 文献采购准则 |
3.3.2 制定符合重点学科发展的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发展政策 |
3.3.3 人力资源保障建设 |
3.3.4 文献需求调查及反馈机制 |
3.3.5 广泛收集文献信息、灵活文献采访渠道 |
3.3.6 调整文献采购策略 |
3.4 图书馆参与重点学科院系资料室的建设 |
3.4.1 院系资料室的建设存在的问题 |
3.4.2 图书馆参与重点院系资料室的建设的必要性 |
3.4.3 图书馆参与重点院系资料室建设的具体措施 |
第四章 整合文献资源、建立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导航体系 |
4.1 整合文献资源、建立虚拟馆藏 |
4.1.1 重点学科文献资源整合 |
4.1.2 建立虚拟馆藏 |
4.2 建立重点学科门户网站及文献资源导航系统 |
4.2.1 建立重点学科门户网站 |
4.2.2 建立图书馆文献资源导航体系 |
4.3 区域内的文献资源共享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0.1.1 客户经济要求以用户为中心 |
0.1.2 新信息环境促进嵌入式信息服务需求增长 |
0.1.3 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实践的进展 |
0.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0.2.1 国内外关于学科服务的研究评述 |
0.2.2 国内外对嵌入性理论的研究综述 |
0.2.3 国内外关于嵌入性理论与学科服务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0.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 |
0.3.1 研究内容 |
0.3.2 研究方法 |
0.3.3 本文的创新 |
1 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定位 |
1.1 嵌入性相关理论及其对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的启示 |
1.1.1 嵌入性理论及其启示 |
1.1.2 客户化企业范式理论及其启示 |
1.2 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提出 |
1.2.1 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含义 |
1.2.2 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实施的必要性 |
1.2.3 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实施的可行性 |
1.3 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环境分析 |
1.3.1 当代信息环境的特点 |
1.3.2 用户信息环境与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关系 |
1.4 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用户分析 |
1.4.1 用户特征分析 |
1.4.2 用户信息需求分析 |
1.4.3 用户信息行为分析 |
1.4.4 用户对嵌入式学科服务的要求 |
1.5 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定位 |
1.5.1 嵌入式学科服务的目标 |
1.5.2 嵌入式学科服务的特点 |
2 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服务内容 |
2.1 嵌入学习与教学的学科服务 |
2.1.1 网络学习新环境与学科服务创新 |
2.1.2 嵌入网络学习环境的学科服务 |
2.1.3 嵌入学科课程的信息素养教育 |
2.2 嵌入科学研究的学科服务 |
2.2.1 当代科学研究环境对学科服务的影响 |
2.2.2 嵌入传统研究过程的学科服务 |
2.2.3 面向e-Research环境的学科服务 |
3 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实现方式 |
3.1 物理空间的嵌入 |
3.1.1 馆内空间及服务的再造 |
3.1.2 馆外空间及服务的拓展 |
3.2 数字空间的嵌入 |
3.2.1 嵌入桌面应用 |
3.2.2 嵌入网页浏览器 |
3.2.3 嵌入常用网站 |
3.2.4 嵌入其它应用系统 |
3.2.5 嵌入移动设备 |
3.3 社会关系的嵌入 |
3.3.1 学科服务嵌入的用户关系分析 |
3.3.2 通过关系营销建立良好的用户关系 |
3.3.3 基于社交网络打造学科社区 |
3.4 组织结构的嵌入 |
3.4.1 外部化——主动嵌入用户组织结构 |
3.4.2 内部化——邀请用户嵌入学科服务 |
3.5 四种嵌入方式的关系 |
4 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支撑机制 |
4.1 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
4.1.1 创建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体系 |
4.1.2 建立视用户为最重要资源的价值观 |
4.1.3 建立一切为了用户的服务目标 |
4.2 构建嵌入用户的组织结构 |
4.2.1 图书馆现有组织结构模式分析 |
4.2.2 嵌入式学科服务对图书馆组织结构的要求 |
4.2.3 嵌入用户的组织结构构建 |
4.3 培养用户信任的学科服务团队 |
4.3.1 采用矩阵式组织模式 |
4.3.2 打造学习型创新团队 |
4.3.3 建立高素质服务队伍 |
4.4 建设嵌入式学科服务平台 |
4.4.1 嵌入式学科服务平台定位 |
4.4.2 嵌入式学科服务平台建设原则 |
4.4.3 嵌入式学科服务平台架构 |
4.4.4 嵌入式学科服务平台基本功能与特征 |
5 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业务推进与案例分析 |
5.1 嵌入式学科服务的业务推进 |
5.1.1 云计算环境下的嵌入式学科服务 |
5.1.2 普适计算环境下的嵌入式学科服务 |
5.2 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案例分析 |
5.2.1 嵌入用户虚拟空间的学科服务案例分析 |
5.2.2 嵌入用户移动设备的学科服务案例分析 |
5.2.3 嵌入用户组织结构的学科服务案例分析 |
5.3 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特色与不足分析 |
5.3.1 嵌入式学科服务的特色分析 |
5.3.2 嵌入式学科服务的不足分析 |
5.3.3 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改进对策 |
6 结束语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后记 |
四、面向学科方向的馆藏期刊建设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朱晓民,王坚,谭乐.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22(01)
- [2]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学科交叉及其地区差异的演化分析[D]. 王思茗.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3]高校图书馆学科采访馆员的角色定位探讨——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J]. 王旭.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20(03)
- [4]“双一流”建设视角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 黄碧航.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5]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策略研究 ——以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为例[D]. 刘月惠.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9)
- [6]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策略研究[D]. 刘伟.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6(11)
- [7]国内高校数字资源利用效能综合评价研究[D]. 刘佳音. 武汉大学, 2013(01)
- [8]面向学科方向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研究[J]. 周琴. 群文天地, 2012(19)
- [9]应用型本科院校重点学科文献资源保障研究 ——以沈阳工程学院为例[D]. 冉曙光.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10]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D]. 刘颖. 武汉大学,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