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预防新生儿溶血(论文文献综述)
仇爱英,乔林霞,张海燕,李洁,徐玉婷[1](2021)在《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0溶血病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20年5月收治新生儿ABO溶血症患儿198例,按是否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分为A组和B组;A组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B组未使用;A组按使用丙球蛋白的时间点分为A1亚组及A2亚组,A1组使用时间点在生后48 h内,A2亚组使用时间在生后48 h。比较各组临床效果。结果:A1组光疗时间及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组光疗时间明显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组与B组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出院时血色素、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及胆红素等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使用丙种球蛋白可以减少黄疸光疗时间,早期使用(生后48 h内)效果更明显,可以缩短住院时间。
周欢,陈雨霏,陈筱青[2](2021)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在新生儿疾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新生儿是人类迈向独立生存的初始阶段,需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难关,如感染关,但作为主力军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防御薄弱、抵抗力不足,易罹患感染性疾病如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病毒性脑炎、新生儿肠道病毒性心肌炎等,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影响着新生儿的生存质量,严重者会影响患儿预后,增加家庭负担;同时,新生儿体内从母体血液中获得的还未代谢完成的自身免疫性抗体会造成新生儿的免疫损伤如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红斑狼疮、新生儿血色素沉着症、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新生儿同种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暂时性新生儿重症肌无力等,母源性免疫性疾病部分会随着抗体的代谢完全而缓解,但过渡阶段仍会提升新生儿死亡率。另外,还有一类与免疫功能紊乱相关的疾病如川崎病、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自身免疫性水疱病、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僵人综合征等,虽新生儿群体不是其好发人群,但也会偶现其中一种或几种疾病,影响患儿生命。这三大类疾病均可通过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的辅助治疗获得有益的效果。此外,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制剂具有某些病原体的抗体活性,对免疫接种具有一定影响。故本文就丙种球蛋白在新生儿疾病中应用的潜在机制进行综述。
张传河,毛俭娟[3](2021)在《早期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症对促进黄疸快速消失的意义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在早期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症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61例新生儿溶血症患儿,采用平衡序贯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n=29)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n=32)。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黄疸出现时间、黄疸消失时间、光疗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及血红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48、72 h,观察组黄疸出现时间、黄疸消失时间、光疗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症效果显着,可缩短临床各指标时间,改善血清总胆红素以及血红蛋白水平,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金晓红,屈柯暄,陈蕊,周蓉,王新,吕孟兴[4](2021)在《静脉丙种球蛋白致婴幼儿产生IgG类抗体及交叉配血不合6例》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输注静脉丙种球蛋白致新生儿产生IgG类抗体及对交叉配血不合的影响。方法应用微柱凝胶技术检测血型、抗体筛选、交叉配血、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放散及游离试验、静脉丙种球蛋白效价测定。结果 6例患儿放散及游离液中均检测出IgG类抗-A,IVIG中含有的IgG类抗-A效价达到256,产生的IgG类抗-A导致患儿与同型交叉配血均不相合。结论 IVIG可引起母婴ABO血型相同的新生儿产生IgG类抗体,从而导致溶血;同时还可引起交叉配血不合,输血时应选择O型洗涤红细胞输注。
马筱洁,王儒彬,李强,林姗,文军[5](2021)在《147例Rh血型系统意外抗体致新生儿溶血病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分析2012—2019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确诊为Rh新生儿溶血病患儿147例,调查Rh血型意外抗体致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方式,探讨Rh血型意外抗体致新生儿溶血病的合理有效预防控制措施。方法:调取147例Rh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病例资料,鉴定患儿血型意外抗体特异性,搜集患儿入院期间总胆红素峰值、血红蛋白含量、输血史、换血史及其余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措施使用情况。结果:意外抗体类型分为抗-D 131例(89.12%)、抗-E 10例(6.80%)、抗-Ec 2例(1.36%)、抗-c 2例(1.36%)、抗-DC 1例(0.68%)、抗-DE 1例(0.68%)。抗D-新生儿溶血与非抗D-新生儿溶血2组患儿的总胆红素峰值和血红蛋白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93、0.471);抗D-新生儿溶血与非抗D-新生儿溶血的换血率(45.11%,42.86%)、输血率(26.32%,21.43%)、蓝光治疗使用率(90.23%,64.29%)、丙种球蛋白使用率(83.46%,85.71%)、白蛋白使用率(65.41%,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h血型系统其他抗体与RhD抗体所致的新生儿溶血病病情严重程度相当,蓝光照射治疗和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封闭抗体是新生儿Rh溶血病除换血疗法外主要的治疗手段。夫妻双方孕前Rh血型抗原检测、孕妇血型意外抗体筛查鉴定及抗体效价测定、胎儿产前无创DNA血型基因检测及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注射等预防、监测、治疗手段是减少、减轻胎儿和新生儿Rh溶血病的重要措施。
王丽娜[6](2020)在《预见性护理联合丙种球蛋白对新生儿ABO溶血的应用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联合丙种球蛋白对ABO溶血新生儿的临床应用效果,以期为ABO溶血新生儿提供科学、合理的综合干预策略。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产科出生的ABO溶血新生儿76例,根据采用的护理和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和蓝光照射、茵栀黄口服液治疗,研究组采用预见性护理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统计2组患儿干预前后总胆红素、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计数,并统计2组患儿住院时间、光疗时间、黄疸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儿干预后总胆红素水平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5),研究组干预后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干预后红细胞压积均较干预前下降(P<0.05),且研究组患儿干预后红细胞压积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干预后红细胞计数均较干预前下降,对照组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患儿干预后红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住院时间、光疗时间及黄疸消失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皮肤干燥、皮肤损伤、发热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联合丙种球蛋白干预策略可以促进ABO溶血新生儿尽快康复,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
汪瑜[7](2020)在《新生儿ABO溶血病并发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因素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ABO溶血病(ABO 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HDN)并发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发生情况,探讨可能的高危因素,为HDN防治并发NEC提供一定的依据。对象和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9年1月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第一诊断为HDN为研究对象,共计纳入患儿817名。从性别、出生史、母亲产科合并症、新生儿合并症、治疗方法、相关辅助检查等方面进行总结,并根据患儿病程中是否合并NEC将病例样本分为NEC组和非NEC组,然后进一步分析两组HDN患儿的母亲围产期因素和产科合并症、新生儿并发症和处理方法、血常规和肝功能、IVIG(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G)应用等多方面的差异,总结HDN并发NEC的高危因素。相关因素先采用单因素分析进行筛选,然后将有意义的变量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从而得出HDN并发NEC的风险因素。结果:1.我院817例研究对象中发生NEC者为60人,未发生NEC者为757人;HDN并发NEC的发病率为7.3%。2.组间对照统计结果:出生史及母孕期合并症方面:NEC组患儿合并母非首次分娩史、剖宫产、出生羊水污染较非NEC组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并发症方面:NEC组患儿贫血、低钾血症较非NEC组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方案方面:NEC组患儿静脉营养、抗生素、静滴IVIG方面较非NEC组高,使用益生菌方面非NEC组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检查方面:NEC组合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较非NEC组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在患儿合并症及治疗方法方面,剖宫产、贫血、低钾血症、IVIG的回归系数>1,剖宫产(OR=2.681,95%CI:1.843-5.355,P=0.00)、贫血(OR=3.568,95%CI:1.802-7.065,P=0.000)、低钾血症(OR=2.497 95%CI:0.663-4.693,P=0.108)、IVIG(OR=3.861 95%CI:1.960-7.605,P=0.000)、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OR=1.180 95%CI:1.0.663-3.717,P=0.000)的OR>1,为增加新生儿ABO溶血病并发NEC的高危因素,益生菌回归系数<1(OR=0.749 95%CI:0.749-1.082,P=0.040),为HDN并发NEC的保护因素。结论:对于母亲非首次分娩、剖宫产、出生羊水污染、新生儿合并贫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低钾血症等情况的HDN患者,更容易并发NEC。我们应该及时采用母乳喂养、口服益生菌等支持措施。治疗过程中,如静滴IVIG,避免大剂量使用,建议母乳喂养,静滴IVIG时减少奶量,静滴IVIG后暂不增加奶量。对于有高危因素患儿,治疗过程中密观喂养耐受情况,减少HDN的发生,减轻发生的严重程度。
李小燕[8](2020)在《O型妇女产前IgG型抗A(B)血型抗体效价检测新方法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研究一种简易方法检测O型妇女IgG型抗-A(B)抗体效价的可靠性,及评价该种方法在临床检测工作中的应用价值。2.调查江西南昌地区O型孕妇的IgG型抗-A(B)抗体效价的分布。3.研究非O型新生儿发生ABO-HDN(ABO新生儿溶血病,ABO-haemolytic diseases of the newborn)与母亲效价值的相关性,为预测新生儿ABO-HDN的发生、及时展开严密监测适时对症处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用简易方法和传统经典抗人球蛋白实验法(标准方法)(以下简称传统法)平行检测2018年5月-2018年12月到本院进行产前检查或孕前检测的277例O型妇女的IgG抗A或抗B抗体效价(送检抗A103例、抗B105例、抗A+抗B69例,总共检测抗A172例次抗B174例次)。年龄16-45岁,身体健康,无肝肾及血液系统疾病,不规则抗体阴性。其丈夫均为非O型(A/B/AB)。简易法与传统经典抗人球蛋白法检测结果以稀释倍数为数据依据,建立数据库,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IgG抗A(B)效价的相关性,并作回归分析。评价该种方法在临床检测工作中的应用价值。2.对被检测的277例O型妇女进行随访,追踪其妊娠结局及新生儿血型、胆红素、新生儿ABO-HDN疾病发生情况。对随访到的145个新生儿进行血型检测。对检测到非O型的新生儿进行溶血三项实验(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游离实验、放散实验)及胆红素检测。整理母亲抗体效价与新生儿溶血数据,建立数据库,等级资料先进行变量变换;以新生儿诊断结局为金标准,绘制传统方法和简易方法的ROC曲线。3.回顾统计分析江西南昌地区总体O型孕妇孕晚期的IgG型抗-A(B)效价的分布,以及江西南昌确诊ABO-HDN新生儿的O型母亲孕晚期的IgG型抗-A(B)效价的分布。对2019年1月-2020年3月江西南昌地区在本院住院待产的1444例O型健康妇女进行IgG抗-A(B)效价检测。年龄16-45岁,身体健康,无肝肾及血液系统疾病,不规则抗体阴性。其丈夫均为非O型。对所产非O型新生儿进行溶血三项实验及胆红素检测。整理母亲抗体效价与新生儿溶血数据,绘制分布直方图并分析。[结果]1.以效价倒数为64为截点,简易方法与传统法平行检测O型妇女IgG抗A抗体效价阳性率分别为62.79%(108/172),66.86%(115/172);平行检测抗B抗体效价的阳性率分别为47.12%(82/174),62.07%(108/174)。χ2=2.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简易法和传统法平行检测O型妇女IgG型抗A(B)效价,结果一致率为65.90%(228/346),相差一个稀释度以内概率为91.9%(318/346)。2.以效价倒数为64截点,简易法检测O型母亲IgG抗A或抗B抗体效价预测非O型(A、B、AB型)新生儿发生ABO-HDN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9,z值为7.867,P﹤0.05,有统计学意义。传统法检测O型母亲IgG抗A或抗B抗体效价预测非O型(A、B、AB型)新生儿发生ABO-HDN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AUC为0.790,z值为3.965,P﹤0.05,有统计学意义。3.O型血孕晚期妇女IgG型抗A或抗B效价倒数值分布多在32及以下,为64、128、256相对多见。随着效价倒数值增加,分布频数递减,为512及更高值更少见。而确诊ABO-HDN新生儿的O型母亲孕晚期的IgG型抗-A(B)效价的分布则有变化,效价倒数值多分布在64、128、256区域、为512的概率明显升高。4.以效价值倒数≥64为阳性判断,A/B/AB型新生儿诊断ABO溶血与母亲抗体效价值阳性的相关性为90.9%(100/110),母亲抗体效价检测试验假阴性率为9.1%(10/110)。[结论]1.简易方法检测O型妇女IgG抗A(B)效价可靠,与传统经典抗人球蛋白法的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好,简易方法操作简便、快速、价格低廉,适用于大批量检测。临床检测工作中同时采用传统法及简易法,简易方便,两种方法结果可互为验证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2.简易方法及传统标准方法去检测O型妇女IgG抗A(B)效价,以效价倒数为64为截点作为阳性计算,O型母亲效价值能较好预测其非O型孩子ABO-HDN的疾病发生。针对O型母亲效价值在1:64及以上的A、B、AB型新生儿,需作为密切追踪对象。监测溶血及黄疸发生,对溶血严重者及时给予白蛋白注射、蓝光、甚至换血治疗,以减少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甚至死亡的发生。3.江西南昌地区总体O型妇女孕晚期IgG型抗A(B)效价分布与确诊ABO-HDN新生儿的O型母亲孕晚期的IgG型抗-A(B)效价的分布范围存在差异。确诊ABO-HDN新生儿的O型母亲孕晚期的IgG型抗-A(B)效价多分布在更高范围。孕非O型(A/B/AB)胎儿可使母亲IgG型抗体效价升高。4.母亲抗体效价值与非O型(A/B/AB)新生儿或胎儿发生ABO-HDN具有相关性。
吴海芬,温艳芬[9](2020)在《血清总胆红素检测及新生儿溶血症筛查在早期诊断新生儿溶血病中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析血清总胆红素检测及新生儿溶血症筛查在早期诊断新生儿溶血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10月~2019年9月某院收治的180例溶血病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新生儿均给予新生儿溶血症筛查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测定,根据新生儿溶血症筛查检出结果分成五组,所有新生儿均给予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蓝光光疗等治疗,统计比较单纯新生儿溶血症筛查检测与新生儿溶血症筛查联合血清总胆红素检测阳性率及各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结果单纯新生儿溶血症筛查检测阳性率为90.00%,新生儿溶血症筛查联合血清总胆红素检测阳性率为96.67%,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180例新生儿中,A组54例,B组20例,C组73例,D组15例,E组18例。五组新生儿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新生儿溶血病早期诊断中加强新生儿溶血症筛查及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检测,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及提供治疗效果观察。
段玉龙[10](2020)在《网织红细胞计数在新生儿ABO溶血病IVIG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研究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网织红细胞计数对静脉免疫球蛋白使用的指导意义。[方 法]采用前瞻性分析方法,将2019年10月至2020年4月间收住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的确诊为新生儿ABO溶血病且入院时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小于或等于6%的70例新生儿纳入本次研究。根据住院号尾号的奇偶数分为非IVIG组、IVIG组。奇数非IVIG组仅采取蓝光等对症支持治疗,偶数IVIG组在光疗等治疗基础上加用静脉免疫球蛋白,对照组为同期以黄疸入院的非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采集各组患儿母孕期、出生后临床资料,分别收集患儿黄疸出现时日龄、入院时日龄、入院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白蛋白、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及治疗4-7天后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百分比。比较IVIG组和非IVIG组两组患儿住院时间、经皮胆红素峰值、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百分比的不同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 果]本次研究期间确诊为新生儿ABO溶血病的新生儿共126例,均为本院产科出生后发现黄疸出现早和/或进展快,完善血清溶血三项后明确诊断为新生儿ABO溶血病后转入我科的患儿,其中35例患儿入院时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大于6%及存在严重贫血情况,另有21例患儿由于家属原因非计划出院未能完成血红蛋白及网织红细胞复查,故排除在研究外。本研究共纳入分组的溶血新生儿共70名,其中IVIG组35名,非IVIG组35名,包括67名汉族新生儿,2名彝族新生儿,1名傣族新生儿,孕母年龄从21岁到45岁,平均年龄为31.3±4.6岁,IVIG组与非IVIG组分别为31.1±4.2岁,31.5±5.1岁;男性患儿为33名,女性患儿为37名,IVIG组男女患儿分别为16名和19名,占百分比分别为:45.7%和54.3%,非IVIG组男女患儿分别为17名和18名,占百分比分别为:48.5%和51.5%;IVIG组中有4例为剖宫产,非IVIG组中有8例为剖宫产;IVIG组与非IVIG组出生体重(g)分别为3093.7±315.2,3122.4±302.2;IVIG 组与非 IVIG 组入院体重(g)分别为 2977.5±324.3,3005.0±298.5;IVIG组患儿中A型血26例,非IVIG组A型血23例,IVIG组患儿中B型血9例,非IVIG组B型血12例;IV/IG组和非IVIG组抗体释放试验为阳性者分别为31例及30例,弱阳性者分别为4例及5例;IVIG组和非IVIG组黄疸出现时日龄(小时)分别为18.7±7.5和22.2±9.0;IVIG组和非IVIG组入院时日龄(小时)分别为37.2±15.6和42.6±15.5;IVIG组和非IVIG组入院时总胆红素(umol/L)分别为 151.4±43.6 和 169.1±46.7;IVIG 组和非 IVIG组直接胆红素(umol/L)分别为10.6±4.7和11.7±6.6;IVIG组和非IVIG组间接胆红素(umol/L)分别为140.7±44.0和167.9±60.0;IVIG组和非IVIG组白蛋白(g/L)分别为32.6±2.4和34.0±2.3;IVIG组和非IVIG组血红蛋白(g/L)分别为164.6±18.2和170.0±20.7;IVIG组和非IVIG组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分别为4.6±0.8和4.4±0.7;IVIG组和非IVIG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分别为59.7± 11.8和59.6±7.2;IVIG组和非IVIG组C反应蛋白(mg/L)分别为3.8±4.3和3.0±3,1;治疗4-7天后复查血红蛋白(g/L)IVIG组和非IVIG组分别为148.4±18.5和154.6±17.0;复查网织红细胞百分比IVIG组和非IVIG组分别为2.3 ± 0.9和1.9±0.6;IVIG组和非IVIG组住院时间(天)分别为5.8± 1.9和5.1±1.4;IVIG组和非IVIG组住院期间经皮胆红素峰值(mg/dL)分别为 14.4±2.3 和 14.9±2.2。对照组数据:收集本次研究期间内74名非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男女患儿分别为39例和35例,出生方式为剖宫产者有18例,皮肤出现黄染时日龄(小时)为38.4±15.4,入院时日龄(小时)为80.7±25.1,入院时立即完善了血常规细胞分析及血清总胆红素测定,入院时总胆红素(umol/L)值为292.6±50.2,白细胞总数(109/L)为11.1±3.9,红细胞总数(1012/L)为4.9±0.6,网织红细胞百分比为3.5 ± 1.2,C反应蛋白(mg/L)为4.4±5.4。对于溶血新生儿,IVIG组住院时间为5.8±1.9天,经皮胆红素峰值为14.4±2.3mg/dL,峰值出现时间为日龄4.6±1.5天,血红蛋白下降幅度为16.1±10.1 g/L,血红蛋白最小值为108g/L,网织红细胞百分比下降幅度为2.2±0.7,网织红细胞百分比最小值为0.9,住院期间并未发生胆红素脑病等相关并发症。非IVIG组住院时间为5.1±1.4天,经皮胆红素峰值为14.9±2.2mg/dL,胆红素峰值出现时间为日龄4.8±1.1天,血红蛋白下降幅度为15.3±12.4 g/L,血红蛋白最小值为125g/L,网织红细胞百分比下降幅度为2.4±0.8,网织红细胞百分比最小值为0.6,住院期间未发生胆红素脑病等相关并发症。[结论]1、溶血组患儿网织红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非溶血高胆红素血症患儿;2、对于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小于或等于6%的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使用IVIG可能并不能降低胆红素峰值及缩短住院时间。
二、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预防新生儿溶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预防新生儿溶血(论文提纲范文)
(1)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0溶血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2)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在新生儿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感染性疾病 |
1.1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 |
1.2 新生儿败血症 |
1.3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 |
1.4 新生儿病毒性脑炎 |
1.5 新生儿肠道病毒性心肌炎 |
1.6 胎粪吸入综合征 |
2 免疫性疾病 |
2.1 新生儿溶血病 |
2.2 新生儿红斑狼疮 |
2.3 新生儿血色素沉着症 |
2.4 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
2.5 新生儿同种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
2.6 新生儿暂时性重症肌无力 |
2.7 暂时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
3 讨 论 |
3.1 川崎病 |
3.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
3.3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
3.4 新生儿自身免疫性水疱病 |
3.5 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 |
3.6 吉兰-巴雷综合征 |
3.7 僵人综合征 |
4 免疫接种 |
(3)早期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症对促进黄疸快速消失的意义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黄疸出现时间、黄疸消失时间、光疗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 |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
3 讨论 |
(4)静脉丙种球蛋白致婴幼儿产生IgG类抗体及交叉配血不合6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简介 |
1.3 试剂与仪器 |
1.4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血清学结果 |
2.2 交叉配血结果 |
2.3 对6例患儿输注的静脉丙种球蛋白进行了效价检测 |
3 讨论 |
(5)147例Rh血型系统意外抗体致新生儿溶血病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试验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6)预见性护理联合丙种球蛋白对新生儿ABO溶血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分组情况 |
1.4 治疗方法 |
1.5 护理方法 |
1.5.1 风险评估: |
1.5.2 基础护理干预: |
1.5.3 抚触护理: |
1.5.4 光照疗法护理: |
1.6 评价指标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2组患儿生化指标情况 |
2.1.1 2组患儿总胆红素情况: |
2.1.2 2组患儿红细胞压积情况: |
2.1.3 2组患儿红细胞计数情况: |
2.2 患儿干预相关时间情况 |
2.3 不良反应情况 |
3 讨论 |
(7)新生儿ABO溶血病并发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因素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
1 材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方法 |
2.1 资料收集 |
2.1.1 基本资料 |
2.1.2 记录患儿及母亲的资料 |
2.2 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 |
2.3 分组 |
2.4 治疗方法 |
2.5 研究内容 |
2.6 统计方法 |
第二部分 |
3 结果 |
3.1 新生儿ABO溶血病NEC组与非NEC组一般情况 |
3.2 新生儿ABO溶血病NEC组与非NEC组出生史的比较 |
3.3 新生儿ABO溶血病NEC组与非NEC组母亲产科合并症的比较 |
3.4 新生儿ABO溶血病NEC组与非NEC组患儿合并症的比较 |
3.5 新生儿ABO溶血病NEC组与非NEC组患儿治疗措施的比较 |
3.6 新生儿ABO溶血病NEC组与非NEC组患儿辅助检查的比较 |
3.6.1 新生儿ABO溶血病NEC组与非NEC组患儿血常规方面比较 |
3.6.2 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资料 |
3.6.3 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发生率及分度分析 |
3.6.4 两组患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比较 |
3.6.5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程度与HDN合并NEC的关系分析比较 |
3.7 新生儿ABO溶血病并发NEC患儿使用IVIG情况的比较 |
3.7.1 HDN患儿使用IVIG组和非使用IVIG组基础资料基线比较 |
3.7.2 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使用IVIG与 NEC发生情况比较 |
3.7.3 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使用IVIG情况比较 |
3.8 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使用IVIG喂养情况分析 |
3.8.1 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使用IVIG奶量变化比较 |
3.8.2 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使用IVIG后奶量变化比较 |
3.9 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喂养方式分析 |
3.9.1 HDN患儿NEC组和非NEC组基础资料基线比较 |
3.9.2 新生儿ABO溶血病喂养方式分析 |
3.10 新生儿ABO溶血病是否合并NEC两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O型妇女产前IgG型抗A(B)血型抗体效价检测新方法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简易方法检测O型妇女IgG型抗A(B)抗体效价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3.讨论 |
第二部分 简易方法与传统方法检测O型妇女Ig G型抗-A(B)抗体效价预测ABO-HDN价值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3.讨论 |
第三部分 新生儿溶血与母亲抗体的相关性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3.讨论 |
结论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9)血清总胆红素检测及新生儿溶血症筛查在早期诊断新生儿溶血病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检测方法 |
1.2.2 分组方法 |
1.2.3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率 |
2.2 新生儿溶血症筛查检测分组情况 |
2.3 比较五组新生儿筛查及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联合检测及治疗后总胆红素水平的变化 |
3 讨论 |
(10)网织红细胞计数在新生儿ABO溶血病IVIG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及治疗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预防新生儿溶血(论文参考文献)
- [1]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0溶血病的临床分析[J]. 仇爱英,乔林霞,张海燕,李洁,徐玉婷. 中国社区医师, 2021(33)
- [2]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在新生儿疾病中的应用[J]. 周欢,陈雨霏,陈筱青. 中华全科医学, 2021
- [3]早期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症对促进黄疸快速消失的意义分析[J]. 张传河,毛俭娟. 当代医学, 2021(29)
- [4]静脉丙种球蛋白致婴幼儿产生IgG类抗体及交叉配血不合6例[J]. 金晓红,屈柯暄,陈蕊,周蓉,王新,吕孟兴. 中国输血杂志, 2021
- [5]147例Rh血型系统意外抗体致新生儿溶血病回顾性分析[J]. 马筱洁,王儒彬,李强,林姗,文军. 临床血液学杂志, 2021(02)
- [6]预见性护理联合丙种球蛋白对新生儿ABO溶血的应用效果分析[J]. 王丽娜. 河北医药, 2020(11)
- [7]新生儿ABO溶血病并发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因素回顾性分析[D]. 汪瑜.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8]O型妇女产前IgG型抗A(B)血型抗体效价检测新方法的应用价值研究[D]. 李小燕. 南昌大学, 2020(08)
- [9]血清总胆红素检测及新生儿溶血症筛查在早期诊断新生儿溶血病中的应用分析[J]. 吴海芬,温艳芬. 中国处方药, 2020(05)
- [10]网织红细胞计数在新生儿ABO溶血病IVIG的应用研究[D]. 段玉龙.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