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警惕新发现病毒的传播(论文文献综述)
李玲,许进,李婷婷[1](2021)在《2010—2019年淄博市HIV/AIDS疫情特征变化趋势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2010—2019年淄博市HIV/AIDS疫情特征变化趋势, 为艾滋病防控策略调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淄博市2010—2019年初次确证阳性的HIV/AIDS病例数据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9年淄博市新发现HIV/AIDS病例共1 259例, 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7.0/100万。2010—2018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x2趋势=188.38, P<0.01), 2019年稍降。报告病例平均年龄(35.0±11.7)岁, 以20~40岁青壮年为主(62.5%), 55.5%病例为本地人群、92.9%为男性、49.4%为未婚、28.8%文化水平在大专及以上。其中61.4%的病例通过男男性行为途径感染, 42.6%通过咨询检测发现。结论 2010—2019年淄博市HIV/AIDS发病率上升趋势有所减缓, HIV感染主要受累群体为未婚的本地人群和男男性行为人群, 文化程度高, 建议加强对该人群艾滋病宣传力度和主动监测力度, 并实施针对性行为干预等措施, 有效减少艾滋病二代传播。
李稚,宋敏[2](2021)在《基于“病毒变异”和“环境传人”因素的COVID-19疫情传播动力学研究》文中提出针对目前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在中国出现"环境传人"现象,且多国发现新冠病毒变异传染性增强情况。考虑新型冠状病毒"环境传人"传播途径和病毒变异两因素,建立传染病动力学SEIQR模型,进行疫情发展趋势仿真模拟。结果表明,"环境传人"和病毒变异对新冠疫情的传播范围和传播速度产生正向影响,其中,病毒变异对其影响更加显着,而"环境传人"因素会促使疫情爆发时间点大幅提前。对于传染率较高的变异病毒,提高干预措施的强度对抑制变异COVID-19病毒传播的控制效果更为显着。
韩佶[3](2021)在《美国对华战略竞争析论(2017-2021)》文中研究指明
刘子吟[4](2021)在《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研究 ——以B市应对COVID-19疫情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各种风险一直存在,对这类事件的应急应对过程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正是事发地方的政府。相比日常的行政管理,地方政府应对这类事件的效果,更加可以体现事发地政府各层面治理能力。本文以B市应对突然爆发的新冠病毒疫情过程为案例进行分析,笔者在论文撰写过程中,通过官方网站和搜集B市的疫情数据,将众多政府政策进行了分类梳理和总结,从统筹组织、防控决策、基层执行等方面细致分析了B市在疫情爆发时的应对措施,同时指出了在疫情防控中的不足,并针对这些防控不足的表现逐条分析根源性成因,探索地方政府应当如何有针对性地改进,如何进一步提高应急能力,更加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科学有效决策。针对这一次事件,B市地方政府成立防控应急指挥部并以此为临时指挥核心,采取各类公共卫生干预手段和物理隔断方式阻隔疫情蔓延,保证社会稳定。最为行之有效的措施有严格感染者和接触者轨迹监控、活禽交易阶段性休市、控制群体活动、交通管制、全面佩戴口罩、统筹各部门落实配套政策等。但是该市存在统筹应对经验较少、预防教育投入不够、初期地方决策滞后、缺乏执行细则指引的问题,本题将其归纳为统筹能力、预防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四个层面政府能力不足的原因。根据存在的问题,结合地方实践和国内经验,本题对这四个层面的政府行为提出了建议,一是明确权责划分以提升政府统筹能力,二是加强预防管理以提升政府预防能力,三是加强组织建设和信息集成以提升政府决策能力,四是健全基层管理和联络制度以提升政府执行能力。希望本题的分析和建议能对地方政府实际应对能力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魏佳特[5](2021)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多时空尺度流行特征、影响因素及风险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水平快速提升和全球化贸易日益增多,人类跨生态地理边界的频繁活动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破坏,加剧了多种新发传染病的产生、暴发和流行,对人类健康已产生巨大威胁。开展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影响因素和传播风险研究,对完善疾病防控策略和措施具有重大公共卫生意义。2019年12月,中国武汉首次报告了由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导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这种新发传染病传播力强,在短期内迅速波及至世界范围并造成了大流行。目前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新冠肺炎的流行趋势、临床症状、病原学、免疫学、诊疗方法和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描述性研究,但关于其分布特征的研究较少且结论不同,缺乏不同城市化水平地区新冠肺炎流行特征比较和流行模式划分。研究显示人口密集场所新冠肺炎暴发风险较高,其中医院因其特殊职能,若稍有疏忽便会成为病毒传播的枢纽,因此需重点关注医务人员(Healthcareworker,HCW)的新冠肺炎感染特征和影响因素,但这方面的调查多为单中心研究,难以整体认知疾病感染特征和因素,缺乏多中心、代表性好、可比性强的比较研究。明确新发传染病传播的影响因素是实现其预警和防控的前提,以往研究显示交通和气象可显着影响新型冠状病毒传播,但不同的交通方式如公路、铁路和航空的量化效应仍有待研究;以往关于气象效应的结论不一致,且缺乏气象因素间交互作用的探讨。目前对于新冠肺炎的传播风险预测多基于时间框架,较少基于空间框架,且研究尺度粗糙,缺少精度高、范围广、实用性强的预测预警技术。本研究以新冠肺炎作为结局变量,结合时空信息技术,基于中国大陆范围多时空尺度,描述不同城市化水平地区新冠肺炎的流行特征;揭示HCW新冠肺炎多中心感染特点和因素;探讨影响新冠肺炎广域传播和局域扩散的交通、气象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建立新冠肺炎传播风险高分辨率预测模型及其简化模式;以期在我国新冠肺炎防控的新常态阶段,为公共卫生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方案。研究目的1.描述新冠肺炎在我国大陆不同城市化水平地区的三间分布、时空聚集性、流行模式分区和阶段性政策措施带来的影响。2.比较武汉市HCW与非医务人员(non-HCW)新冠肺炎患者的基本特征、发病到诊断时间间隔和时空分布差异,探究HCW发病和恶化的影响因素。3.探究交通因素对于新冠肺炎广域传播的影响、气象因素对于新冠肺炎局域扩散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4.利用以上研究识别的影响因素,纳入其他社会经济因素或夜间灯光数据,建立中国大陆新冠肺炎传播风险预测预警模型。研究方法1.数据收集(1)中国大陆新冠肺炎疫情病例数据:2019年12月8日至2020年2月27日的病例数据由国家法定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提供,2020年2月28日至4月14日的病例数据收集于各省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官方网站(简称:卫健委官网)。2020年6月北京市新冠肺炎暴发数据收集于北京市卫健委官网,2021年1月河北省新冠肺炎暴发数据收集于河北省卫健委官网。(2)人口数据:全国县区级常住人口数据来自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县区级人口密度数据由常住人口数除以县区面积计算得出。(3)武汉市医疗卫生数据:武汉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名单来自湖北省卫健委官网。武汉市主要医院医务人员、护士、病床总数,医院级别和类型数据摘自《武汉市卫生统计年鉴》。(4)社会经济数据:铁路、高速公路和国道的地理信息数据来自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机场位置数据下载自OurAirports网站。全国超市和商场兴趣点地理定位数据提取自百度地图拾取坐标系统。(5)气象数据:疫情期间日均气温、温差、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风速和累积降水量数据来自中国气象数据共享服务系统。(6)夜间灯光数据:夜间灯光指数数据提取自中国科学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根据具体研究目标对以上数据进行核对、整理和清洗后,融合形成相应建模数据集。2.统计学分析(1)应用百度地理编码服务将新冠肺炎病例现居地地址定位至乡镇级,并依据人口数据划分标准,将其划分为街道、镇和乡三种城市化水平。比较新冠肺炎在不同省份和城市化水平地区的罹患率、重症率、病死率和三间分布。在县区水平进行时空分析,使用Space-time permutation model识别时空聚集区。计算每个省的新型冠状病毒有效再生数(Effectivereproductionnumber,Rt)以识别新冠肺炎流行模式,进而对Rt进行Q型分层聚类,进行省级流行模式分区。(2)比较武汉市HCW和non-HCW的新冠肺炎疾病特征,比较二者发病的时空聚集性和传播动力学特点。分别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和逐步logistic回归探讨HCW发病和重症的影响因素。(3)使用逐步logistic回归在县区尺度探索交通因素对新冠肺炎广域传播的作用。构建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在县区尺度测量气象因素对新冠肺炎局域扩散的非线性效应,根据各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使用“自下而上”策略与赤池信息准则进行模型选择,采用惩罚样条函数用于平滑和评价气象因素间两两交互作用,构造二元反应曲面进行交互作用可视化。使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Linear mixed-effects model,LMM)根据GAM获得节点进行分段建模,量化气象因素影响。(4)使用最大熵生态位机器学习算法,纳入多社会经济因素(包含交通因素)与气象因素构建原始模型,对2019年末中国大陆新冠肺炎疫情数据进行训练和内外验证。使用2020年6月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和2021年1月河北省新冠肺炎疫情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模拟重点季节和地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进行全国范围0.1°×0.1°高分辨率传播风险预测。使用夜间灯光数据代替多社会经济因素构建简化模型,重复训练、验证、实证和模拟过程,评价简化模型的实用性。本研究应用的软件主要有:Microsofto ffice2016、ArcGIS 10.2、R 3.6.1、SaTScanv9.6、Maxent 3.3.3k、Adobe Illustrator CC 2015 等。研究结果1.从2019年12月8日至2020年2月27日,全国共报告了 78831名新冠肺炎病例,总体罹患率为59.2/百万人,罹患率从高到低为街道、镇和乡。全国新冠肺炎总体重症率为18.0%,重症率从高到低为街道、镇和乡。全国新冠肺炎总体病死率为4.0%,病死率从高到低为街道、乡和镇。湖北省报告的发病数、重症数和病死数均占全国总体的大部分。全国新冠肺炎总体罹患率男女性别比为0.94,但有18个省份性别比大于1,街道、镇和乡的罹患率男女性别比递增,分别为0.90、1.12和1.20。全国新冠肺炎患者中位年龄为52(四分位间距Interquartile range,IQR 39,64),街道患者中位年龄显着高于镇和乡。全国总体新冠肺炎患者职业占比前三位为离退人员、家务及待业和农民,街道患者的职业分布与全国总体相似,但镇和乡的农民约占半数。HCW街道病例数远远高于镇和乡。发病时间流行曲线结果显示,镇和乡的病例快速增长期晚于街道,但三者流行高峰出现时间基本一致。时空聚集分析结果显示,全国有24个省会城市存在聚集区。我国新冠肺炎流行模式按Rt的特点可分为五类。我国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措施两周内控制了其暴发趋势,而复工复产等放宽措施并未引起疫情反弹。2.武汉市HCW的新冠肺炎罹患率比non-HCW高约4倍,HCW罹患率最高的医院其值高达11.9%,但HCW病例的重症率和病死率显着低于non-HCW。HCW和non-HCW病例从发病到诊断的时间间隔没有显着差异,中位数(IQR)为10(5,16),但从2020年1月中旬开始,HCW病例从发病到诊断的中位时间明显短于non-HCW。在non-HCW 病例较多地区的区级医院工作的 HCW 更容易感染新冠肺炎。与在感染科工作的HCW病例相比,在一般科室、眼科和呼吸科工作的HCW病例更易发展为重症。3.在调整人口密度和到武汉的距离后,有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穿过或有机场的县区新冠肺炎发病风险显着高于其他县区,调整后的比值比(oddsratio,OR)分别为1.40(95%CI 1.14-1.72),2.07(95%CI 1.61-2.67),1.31(95%CI 1.02-1.68),和 1.70(95%CI 1.31-2.22)。GAM和LMM的结果显示,新冠肺炎的发病与气象因素呈非线性关系,高罹患率与较低平均温度、中等累积降水和较高风速显着相关。上述三个气象因子之间存在显着两两交互作用,低温和中等降水的地区新冠肺炎发病风险较高;温暖地区新冠肺炎发病风险与风速呈正相关。4.内部验证结果显示,原始和简化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均在 0.8 左右,模型表现佳。外部验证结果显示,原始模型和简化模型对较高以上风险地区预测准确率较高,达到了 70%以上,原始模型和简化模型分别对较高风险和高风险地区预测有优势。各种因素对于预测的贡献度差异显着,原始模型中贡献度高的因素为人口密度、到流行中心的距离、超市和商场总数,简化模型中贡献度高的因素为到流行中心的距离和夜间灯光指数。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模型对新冠肺炎冬季疫情的外推性较好。模拟冬季重点地区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现两种模型对较高以上风险地区预测范围大体一致。研究结论1.2019年末至2020年初的中国大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街道地区中老年、女性和离退人员感染新冠肺炎的风险较高;镇和乡中年、男性和农民感染新冠肺炎的风险较高。HCW在街道的感染人数远远高于镇和乡。新冠肺炎可能从城市传播至农村。时空分析将全国省份分为了五种流行模式,并提示新冠肺炎可通过全国广域传播和局域扩散迅速造成大范围影响。2.武汉市HCW新冠肺炎罹患率高于non-HCW,高危地区的低级别医院应更注意新冠肺炎的院内传播防控。尽管综合医院配备了感染科和呼吸科,但普通科室(尤其是眼科)的HCW也应警惕新冠肺炎并做好防护。3.公共交通是新冠肺炎在中国大陆广域传播的危险因素,气温、降水和风速可以显着影响新冠肺炎的本地扩散。交通发达、低温和中等降水的地区新冠肺炎发病风险较高,风速较高的温暖地区发病风险也较高。因此,具备上述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应注意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新冠肺炎的传播。4.本研究建立的最大熵生态位模型在预测中国大陆重点城市和季节新冠肺炎暴发初期的传播风险方面具备高精确性的独特优势。夜间灯光数据的应用可使模型的构建更加简便,方便一线公共卫生工作者使用,为其它传染病的预测预警提供了方法学参考。创新性1.本研究发现2019年末至2020年初中国大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街道的中老年、女性和离退人员新冠肺炎感染风险较高;镇和乡的中年、男性和农民新冠肺炎感染风险较高。此外,本研究对新冠肺炎的流行模式进行了省级划分,以上结果目前未见报道。2.本研究在县区尺度探讨了中国大陆交通和气象因素对于新冠肺炎传播的影响,并报道了温度、降水和风速对于新冠肺炎传播的两两交互作用。3.本研究建立了中国大陆范围高分辨率新冠肺炎传播风险预测预警模型,并使用夜间灯光数据代替传统多社会经济因素进行模型简化研究,为其它传染性疾病的预警提供了方法学参考。
刘威[6](2021)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农村谣言的治理 ——以河北邯郸张集乡为例》文中提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自2020年初爆发以来,一直广受公众的关注。由于其影响之大、持续时间之久在人类历史上都屈指可数,有关疫情的讨论一度成为人们最关注的话题。疫情相关消息时刻牵动公众的心,因此也造成了有关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谣言的产生与传播。网络技术的发展进步为我们信息传播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丰富了谣言传播形式与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为谣言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虽然对于谣言的治理我们已经有很多研究与经验,但是农村地区由于信息传播与城镇地区的差异性,有关农村地区谣言治理的针对性研究与治理鲜有涉及,导致农村地区谣言治理一直较为薄弱,而且农村地区作为疫情防控的薄弱环节,无论是疫情防控工作还是疫情谣言的治理工作都对整体的疫情防控具有重大意义。了解疫情中农村地区谣言的产生及传播规律,是实现农村疫情谣言有效防治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农村地区谣言的传播与治理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结合问卷与访谈的分析调查,通过分析此次新冠疫情的谣言,探索农村新冠疫情谣言的特点;根据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农村地区谣言传播特征,结合现有条件提出相应的治理新思路,以期为此次新冠疫情中的农村谣言治理提供参考建议,进一步助力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
马于琪[7](2021)在《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为早期诊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收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收治的80例确诊SFTS患者的病例资料,分为生存组(59例)与死亡组(21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病毒载量等。实验室检测结果与预后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生存组患者住院时间长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e GFR1、Ca、PLT、CD4、CD8均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K、ALT、AST、ALP、GGT、LDH、CRE、CK、CKMB、空腹血糖、CRP、PCT、IL-1β、IL-6、IL-8、IL-10、IL-2R、TNA、APTT、TT、D-D、FDP、布尼亚病毒载量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系统表现(脑膜刺激征阳性或不同程度意识障碍)、APTT水平及病毒载量对数值可能是疾病预后的影响因素。
郭万申,张国龙,梁妍[8](2020)在《携手防疫抗艾 共担健康责任》文中提出2020年12月1日是第33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携手防疫抗艾,共担健康责任",英文为"Global Solidarity, Shared Responsibility"。每年的世界艾滋病日,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会团结在一起,集中表达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其他受影响人群的支持,并缅怀那些因艾滋病而逝去的生命。2020年的世界艾滋病日,旨在强调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加强团结协作,强化压实政府、部门、社会和个人"四方责任",携手应对新冠肺炎、艾滋病等全球范围内重大传染病挑战,共同抗击艾滋病,为实现艾滋病防控目标、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努力。
许林[9](2020)在《以史为鉴: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选择与实践创新》文中指出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技术革命带来生产发展,世界经济秩序面临重构;民粹主义与新冠疫情冲击欧美政治,全球化进程出现逆流。世界变局影响着中国变局,中国正处于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一是社会结构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中国成为国内市场承载不下自身生产能力的制造业大国,经济格局决定了中国必须开放开明,以求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进而增进世界对中国产品的认同;二是世界秩序从冷战后美国独大的单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转型,中国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针对“修昔底德陷阱”的对抗性竞争疑虑,中国突破零和博弈思维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赢理念,并躬行自明身体力行推动一带一路沿线的全球公共产品建设,中国与世界的思想文化交流与碰撞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密切与深入,做好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意义重大;三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更新换代,全球文化交流的平台呈现出网络社交媒体化倾向,以往主要建立在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上的跨文化传播理论与当下的人际、组织、大众、国际等各类传播混合一体无缝接轨的信息扩散交流实践不相适应,亟待创新开拓。如何在大变局中做好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从理念内核、组织传播、公民外交等方面较为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树立仁和善念为核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哲学世界观,学习佛教基督教等组织的成功经验,借助网络社交媒体开展文化对外“轻传播”实践创新。论文首先以史为鉴,利用文献研究法,深入剖析了中国仁和理念的进阶之程:炎黄先祖已学会了建立我者与他者之间的非战争关系,顺利实现了三个部落的融合,部落融合后又以禅让制体现出了对权力公正的正确政治追求;而夏、商、周,从部落禅让到宗法分封再到周以后秦的中央集权的建立,呈现出了从部落天下到家天下的中国政治视野里的“天下”体系的动态生成,也体现了以“中和”为目标的中国整体哲学观的初步形成;今天的中国将血脉传承里、集体无意识里自远古起就一直充盈着的仁爱万物、和待天下的善念发展成为能维系全球和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哲学信念,每个中国公民都应理解并拥有这份善念,并将这份善念作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核心理念。论文接着继续使用文献研究法从传播环境适应、传播主体设定、传播内容把关等三方面总结佛教与基督教等外国文化在中国传播的经验得失,发现外来宗教在他国的传播要获得成功:一是要弱化组织色彩,规避与当权者争夺文化领导权的嫌疑,以得到当权者的支持;二是必须主动融入当地文化,要先树精英形象、寻求社会身份认同,选用与当地精神同质、生活贴近的传播内容,以生动传播形式,进行“适应”传教;三是从文化抵触、文化顺应到文化同化,外来文化必须经过长期自觉的“本土化”过程,不断调整、变化,才可能真正融入本地文化。这对我国孔子学院类的文化对外传播组织有启发意义。论文还从现实层面,采用内容分析法,呈现了国际舆论利用中国民间舆论消解甚至黑化中国国家舆论场的引导作用的现象,并探究了其原因:信息科技的发展让普通网民借助网络社交媒体成为了对外文化传播的主力,这些网民却媒介素质堪忧并缺乏相关国际公共关系常识。论文创造性地提出文化对外“轻传播”实践方式,认为要利用好社交类平台做好文化对外传播,应将重心放在引起他者对我方文化的兴趣上,即争夺关注度上,并在此基础上获取认同度,要采用以下策略:注重关注度、彰显独特性、扩大接触面、铺陈情感律。具体操作方法是:一要善于契合他者文化心理痛点,借势名人晕轮效应,培养超级文化传播者,搭乘热点话题公关;二要政治人物形象个性化、重要人物形象生活化;三要尽一切可能扩大本文化与他者的接触面,因为这是“滚动摩擦”时代的媒介接触,要善于全平台协作传播;四要以情动人,在中国故事里附加上浓烈的感情。
卢文刚,孔雅雯,郭思雨[10](2020)在《基于谣言生成条件的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谣言治理研究——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对国家应急体系和应急能力提出严峻挑战。互联网、全媒体时代,重大突发疫情中网络谣言依托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肆意蔓延,传播另类"病毒",造成民众焦虑恐慌,甚至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干扰疫情防控,冲击政府公信力。如何应对重大危机事件下的网络谣言成为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本文从新冠疫情初期网络谣言"满天飞"现状出发,明确网络谣言定义及其传播特点,探讨网络谣言的生成条件,对此次疫情初期的网络谣言梳理统计分类,分析其消极影响,总结提炼疫情网络谣言治理举措,从网络谣言生成条件视角提出进一步有效治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对策建议,以进一步推进突发事件网络谣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二、警惕新发现病毒的传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警惕新发现病毒的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病毒变异”和“环境传人”因素的COVID-19疫情传播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SEIQR模型的建立 |
2 模拟实验分析 |
2.1 基本参数设定 |
2.2 结果分析 |
2.2.1“环境传人”和病毒变异的共同作用对COVID-19疫情发展的影响 |
2.2.2“环境传人”对COVID-19疫情发展的影响 |
2.2.3 病毒变异对COVID-19疫情发展的影响 |
2.2.4 不同干预措施强度对病毒变异控制的影响 |
2.2.5 对比“环境传人”与病毒变异对COVID-19疫情发展的影响 |
3 结论 |
(4)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研究 ——以B市应对COVID-19疫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 |
二、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 |
第一节 政府能力 |
一、基本概念 |
二、特征阐述 |
第二节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一、基本概念 |
二、特征阐述 |
第三章 B市应对COVID-19 疫情的举措 |
第一节 成立应急指挥部:统筹各方主体协同防控 |
一、明确应急指挥部岗责,扎紧预防关口 |
二、部署各方防控工作,发挥多主体合力 |
第二节 实施物理隔断:及时决策阻断病毒传播途径 |
一、暂停或限制群体性活动 |
二、结合行业风险特征布防布控 |
三、持续规范佩戴口罩相关事宜 |
第三节 指导基层防控:社区防控管理网格化 |
一、规定基层工作权责 |
二、处理基层反馈信息 |
第四节 中后期动态防控:出行控制与流调控制相结合 |
一、制定车辆出行防疫规范 |
二、全力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
第四章 COVID-19 疫情初期B市政府应对能力不足的表现及原因 |
第一节 COVID-19 疫情初期B市政府应对能力不足的表现 |
一、疫情初期确诊人数较多 |
二、隔离决策落实不及时 |
三、部分基层政策执行粗放 |
四、预防管理不到位导致群众防控意识较差 |
第二节 COVID-19 疫情初期B市政府应对能力不足的原因 |
一、统筹能力层面: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经验较少 |
二、预防能力层面:公共卫生事件专项预防和宣传投入较少 |
三、决策能力层面:地方政府决策存在滞后性 |
四、执行能力层面:基层组织缺乏防疫细则指引 |
第五章 国内外应对COVID-19 疫情经验及教训 |
第一节 国内COVID-19 疫情应对经验 |
一、国内疫情概况 |
二、国内COVID-19 疫情防控情况 |
第二节 国外COVID-19 疫情应对教训 |
一、国外疫情概况 |
二、国外COVID-19 疫情防控情况 |
第三节 应对COVID-19 疫情的国内经验和国外教训 |
第六章 提高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建议 |
第一节 明确权责划分以提升政府统筹能力 |
一、发挥党委统揽全局核心作用 |
二、明确划分多主体应对权责 |
第二节 加强预防管理以提升政府预防能力 |
一、强化日常预防教育管理 |
二、强化预警信息发布管理 |
第三节 加强组织建设和信息集成以提升政府决策能力 |
一、加强应急管理组织建设 |
二、拓展信息共享与集成分析 |
第四节 健全基层管理和联络制度以提升政府执行能力 |
一、完善基层应急管理手册 |
二、完善跨部门应急联络制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多时空尺度流行特征、影响因素及风险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国大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特征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 |
三、结果 |
3.1 新冠肺炎疫情人群分布特征及街道、镇、乡比较 |
3.2 我国大陆新冠肺炎流行曲线及街道、镇、乡比较 |
3.3 我国大陆新冠肺炎县区级罹患率地图及时空聚集分析 |
3.4 我国新冠肺炎流行模式分区 |
3.5 我国新冠肺炎防控和放宽措施及其对疫情的影响 |
四、讨论 |
第二部分 武汉市医务人员新冠肺炎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的多中心比较研究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 |
三、结果 |
3.1 武汉HCW和non-HCW病例的基本特征比较 |
3.2 武汉市HCW和non-HCW病例发病到诊断的时间 |
3.3 武汉市HCW和non-HCW病例的时空分布比较 |
3.4 HCW感染新冠肺炎和恶化的危险因素 |
四、讨论 |
第三部分 交通和气象因素对新冠肺炎在中国大陆传播的影响 |
一、引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 |
三、结果 |
3.1 描述性分析 |
3.2 交通因素对新冠肺炎广域传播的影响 |
3.3 气象因素对新冠肺炎本地扩散的影响 |
四、讨论 |
第四部分 中国大陆新冠肺炎传播风险预测研究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2.2 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 |
三、结果 |
3.1 描述性分析 |
3.2 原始模型和简化模型的建模研究 |
3.3 各影响因素对于新冠肺炎风险概率预测的贡献度 |
3.4 原始模型和简化模型的实证研究 |
3.5 重点城市和季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模拟情景的传播风险预测 |
四、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与局限性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附件 |
(6)新冠肺炎疫情下农村谣言的治理 ——以河北邯郸张集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谣言研究 |
1.3.4 移动互联网时代农村信息传播特点的研究 |
1.3.5 关于农村新冠疫情谣言治理研究 |
1.4 创新点 |
1.4.1 研究视角的创新 |
1.4.2 研究对象的创新 |
1.5 研究方法与样本选择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样本 |
第二章 新冠肺炎疫情谣言概述 |
2.1 谣言的概念 |
2.2 新冠肺炎疫情简述 |
2.3 新冠肺炎疫情的谣言分析 |
2.3.1 新型冠状病毒网络谣言的词频分析 |
2.3.2 谣言的主要类别 |
2.4 互联网时代疫情谣言的特点 |
2.4.1 传播速度快 |
2.4.2 传播渠道多样 |
2.4.3 专业性强且贴近现实 |
2.4.4 影响范围广 |
2.4.5 利用公众的焦虑情绪 |
第三章 新冠肺炎疫情的农村谣言分析 |
3.1 问卷的分析与检验 |
3.1.1 人口学变量分析 |
3.1.2 问卷信度检验 |
3.1.3 问卷效度检验 |
3.1.4 差异性检验 |
3.2 农村新冠疫情谣言的特点 |
3.2.1 依托社会关系传播 |
3.2.2 谣言内容贴近生活 |
3.2.3 谣言传播渠道多元 |
3.2.4 缺乏有效治理措施 |
第四章 新冠肺炎疫情农村谣言的形成与危害 |
4.1 农村新冠疫情谣言的形成 |
4.1.1 信息传播不及时 |
4.1.2 村民文化素养有待提高 |
4.1.3 信息传播效果差 |
4.1.4 传播形式未契合农村特点 |
4.1.5 疫情科普力度有待加强 |
4.1.6 对谣言危害的认识不足 |
4.1.7 对辟谣平台与辟谣途径的不了解 |
4.1.8 村民对于信息处理方式加速谣言传播 |
4.2 农村新冠疫情谣言的危害 |
4.2.1 引发公众恐慌 |
4.2.2 降低媒体公信力 |
4.2.3 增加防疫负担 |
4.2.4 造成经济损失 |
4.2.5 破坏社会和谐 |
第五章 新冠肺炎疫情中农村谣言传播的治理新思路 |
5.1 农村地区现有谣言治理措施 |
5.1.1 电信部门短信提醒 |
5.1.2 政务新媒体及时辟谣 |
5.1.3 村委会大喇叭广播 |
5.1.4 传统媒体新闻报道 |
5.2 治理新策略 |
5.2.1 政府层面 |
5.2.2 受众层面 |
5.2.3 媒体层面 |
5.2.4 形成联合治理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研究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8)携手防疫抗艾 共担健康责任(论文提纲范文)
艾滋病防控目标 |
2020年预防艾滋病最新核心信息 |
1.艾滋病离我们并不遥远,性传播是我国艾滋病传播的最主要途径 |
2.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采取安全性行为,远离艾滋病侵害 |
3.如果发生了不安全性行为,应主动寻求艾滋病检测,早发现早治疗对维护个人健康至关重要 |
4.我国各地医疗机构和疾控中心都设有艾滋病检测点,可以提供专业的艾滋病检测和咨询服务,也可购买正规的自检试剂进行自我检测 |
5.消除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关心关爱受艾滋病影响人群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
6.感染艾滋病后要避免传播他人,故意传播艾滋病将受到法律制裁 |
1.发生一次危险接触,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有多大? |
2.早检测、早发现、早治疗是艾滋病重要的防控措施,艾滋病常用检测方法有哪些? |
3.发生高危行为后,如何进行HIV暴露后预防 |
4.如何预防控制艾滋病性传播 |
5.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营造温暖零歧视氛围 |
(9)以史为鉴: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选择与实践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跨文化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跨文化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论文框架 |
1.4 研究重点与创新思考 |
1.4.1 研究重点 |
1.4.2 创新之处 |
1.5 主要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内容分析法 |
第2章 先人理念:中国仁和的进阶之程 |
2.1 从部落天下到家天下的融合选择 |
2.1.1 炎、黄、蚩尤的“三国”融合 |
2.1.2 禅让故事里的权力公正 |
2.1.3 夏、商、周的整体世界观 |
2.2 汉朝的均势“和”策略 |
2.2.1 汉匈一家的“和”理念 |
2.2.2 汉匈共处的“和”策略 |
2.2.3 汉匈相争的“有利均势”战 |
2.3 唐代:夷狄一体的开放格局 |
2.3.1 开放包容的社会意识格局 |
2.3.2 广迎宾朋的社会实体格局 |
2.3.3 多元融合的灿烂文化成果 |
2.4 全球变局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
2.4.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提出 |
2.4.2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基础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他山之石:佛教与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经验 |
3.1 “理解他者的理解”:传播之环境适应 |
3.1.1 方法:分寸感与“理解他者的理解” |
3.1.2 把握两国关系,规避可能风险 |
3.1.3 理解传播体制,处好公共关系 |
3.2 个人传经与组织布道:传播之主体设定 |
3.2.1 弱化组织色彩,淡化文化领导权之争 |
3.2.2 树立精英形象,寻求身份认同 |
3.3 求同存异,文明互鉴:传播之内容把关 |
3.3.1 精神求同,“适应”传教 |
3.3.2 内容求轻,形式生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现实压力:国际舆论与中国民间舆论的双重误读 |
4.1 民间意识与国家理念的错位 |
4.1.1 从2020新冠肺炎疫情看国际舆论对民间舆论的利用 |
4.1.2 官方舆论场对“中国为世界抗疫作贡献”的舆论引导 |
4.1.3 民间舆论场对“中国为世界抗疫作贡献”的意义消解 |
4.1.4 常识缺乏下的错位与误读 |
4.2 西方对中国的误读 |
4.2.1 远方的乌托邦 |
4.2.2 愚昧的中国 |
4.2.3 黄祸论 |
4.2.4 中国崩溃论 |
4.2.5 中国威胁论 |
4.3 被掩敝的国际公共关系 |
4.3.1 跨文化传播研究中传受双方母国关系的缺席 |
4.3.2 传播模式对传受双方母国关系模式的忽略 |
4.3.3 传受双方母国关系被掩蔽的原因探究 |
4.3.4 对外文化传播主体的公民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变局中的中国文化对外“轻传播”策略 |
5.1 “轻传播”的概念探析 |
5.2 路径选择:万物自生听的网络社交媒体 |
5.2.1 技术基础:“沉浸”泛在的网络信号覆盖 |
5.2.2 渠道平台:内容、服务、账号的多维信息超市 |
5.2.3 范围特征:人内、人际、组织、大众、国际的组合传播 |
5.3 实践创新:“轻传播”的效果四律 |
5.3.1 注重关注度 |
5.3.2 彰显独特性 |
5.3.3 扩大接触面 |
5.3.4 铺陈情感律 |
5.4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10)基于谣言生成条件的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谣言治理研究——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
2 网络谣言及其传播特点 |
2.1 更加难以辨别 |
2.2 传播速度更快 |
2.3 传播渠道更多 |
2.4 源头更难追寻 |
2.5 影响范围更广 |
3 网络谣言的生成条件 |
3.1 重要的事件 |
3.2 信息的模糊 |
3.3 较低的公众判断能力 |
3.4 广泛使用的网络社交软件 |
3.5 信息公开的相对不足 |
4 新冠疫情中网络谣言的主要类别 |
4.1 防护及治疗类 |
4.2 病毒相关类 |
4.3 日常生活相关类 |
4.4 疫情相关类 |
4.5 国际相关类 |
5 新冠疫情网络谣言的消极影响 |
5.1 干扰民众正常的个人生活 |
5.2 冲击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
5.3 影响政府治理及其公信力 |
6 新冠疫情网络谣言治理举措分析 |
6.1 政府主导治理 |
6.2 社会组织协同治理 |
6.3 主流媒体共同治理 |
6.4 个人积极配合治理 |
7 加强新冠疫情网络谣言治理对策建议 |
7.1 加大政府官方信息公开的力度 |
7.2 降低突发事件信息的模糊度A(Ambiguous) |
7.3 充分重视各网络社交软件引导的协同治理作用 |
7.4 提高公众对网络谣言的辨识判断能力C(Criticism) |
8 结语 |
四、警惕新发现病毒的传播(论文参考文献)
- [1]2010—2019年淄博市HIV/AIDS疫情特征变化趋势分析[J]. 李玲,许进,李婷婷.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21(06)
- [2]基于“病毒变异”和“环境传人”因素的COVID-19疫情传播动力学研究[J]. 李稚,宋敏.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2021(04)
- [3]美国对华战略竞争析论(2017-2021)[D]. 韩佶. 吉林大学, 2021
- [4]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研究 ——以B市应对COVID-19疫情为例[D]. 刘子吟.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5]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多时空尺度流行特征、影响因素及风险预测研究[D]. 魏佳特. 山东大学, 2021(12)
- [6]新冠肺炎疫情下农村谣言的治理 ——以河北邯郸张集乡为例[D]. 刘威. 河北大学, 2021(02)
- [7]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马于琪.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8]携手防疫抗艾 共担健康责任[J]. 郭万申,张国龙,梁妍.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20(12)
- [9]以史为鉴: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选择与实践创新[D]. 许林. 江西师范大学, 2020(06)
- [10]基于谣言生成条件的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谣言治理研究——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J]. 卢文刚,孔雅雯,郭思雨. 中国应急救援,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