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脑梗死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小红[1](2021)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5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测定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是造成老年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发生脑梗死的独立性危险因素,并且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患者预后有密切关系,高指标预示患者预后不良。
高源勋[2](2021)在《芪蛭活络方对老年脑梗死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作用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芪蛭活络方对气虚血瘀型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期)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其对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干预效果,为临床诊治该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依据纳入标准将最终符合的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30人、试验组30人。对照组予以西药常规治疗加叶酸片、维生素B6片、维生素B12片口服,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芪蛭活络方治疗,通过为期4周的疗程,对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统一分析处理,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疗效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指数)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同时检测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的水平变化并将指标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较对照组明显,证明试验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更具有优势。2.临床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67%,试验组在临床疗效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3.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有下降,且试验组改善更明显(P<0.05)。4.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I指数):试验组在改善患者生活能力方面更有优势。5.相关检查指标疗效:表明芪蛭活络方在降低患者血浆Hcy水平上具有显着作用,对NO、SOD指标作用不明显。6.试验观察中所有病例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佳。结论:通过临床观察证明,芪蛭活络方对改善气虚血瘀型老年脑梗死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临床症状、神经功能缺损、独立生活能力具有较好作用,且能降低Hcy水平,安全性佳,可进行临床推广与应用。
贺慧芬[3](2021)在《脑梗死患者MTHFR基因多态性对叶酸治疗高同型半胱氨酸疗效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卒中是造成我国成人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脑梗死是卒中最常见的类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是引起卒中发生的一个可干预的影响因素,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通过参与甲硫氨酸循环从而影响体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的水平以及叶酸的吸收利用。因此本研究分析合并HHcy的缺血性卒中患者MTHFR C677T的基因分布情况,探讨MTHFR C677T不同基因型卒中患者口服叶酸前、后的Hcy水平和变化幅度,以及各基因型患者口服5mg叶酸的治疗成功率,为临床工作中个体化治疗HHcy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01月至2020年01月在延安大学咸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合并HHcy的脑梗死患者,共收集到符合入排标准的患者152例,根据MTHFR C677T的基因型,将患者分为A(CC型)、B(CT型)、C(TT型)三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口服叶酸5mg/d,治疗周期为8周,所有参与者入院后检测Hcy水平以及血糖、血脂、肌酐等生化指标,治疗8周后来我院再次检验Hcy水平,按治疗后Hcy水平分为治疗成功和失败组。采用Excel表记录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生化资料,利用SPSS 26.0进行数据分析,比较MTHFR C677T不同基因型的HHcy患者服用大剂量叶酸干预治疗的疗效。结果:1.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史、BMI、血压、血糖、尿酸、肌酐、尿素氮、血脂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2.MTHFR C677T基因分布情况:入组的152例患者中,MTHFR C677T基因型中CC型患者40例,占总人数的26.32%;CT基因型患者共入组65例,占总人数的42.76%;TT基因型患者共入组47例,占总人数的30.92%;其中C、T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47.7%、52.3%。3.MTHFR C677T不同基因型患者Hcy在轻度、中度、重度升高的分布情况:三组患者Hcy水平均未分布在重度升高范围内,其中TT型患者Hcy水平分布在中度升高范围所占的比例明显较CC组和CT组高,而在轻度升高范围所占的比例明显较CC组和CT组低。4.Hcy含量与MTHFR C677T遗传多态性明显相关(P<0.05),其中C组Hcy含量分别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和B组之间患者的Hcy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152例入选患者治疗前血浆Hcy含量为(22.30±6.45)μmol/L,服用叶酸片5mg/d后血浆Hcy水平为(16.83±4.29)μmol/L,补充叶酸8周后患者Hcy含量较基线水平下降约24.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服用叶酸后C组Hcy水平下降幅度最大,约为27%,明显高于A、B组;但就治疗成功率而言,A组的治疗成功率最高,约为45%,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TT型脑梗死患者Hcy含量较CC、CT高;2.HHcy患者补充5mg/d叶酸后血浆Hcy含量降低,以TT型下降幅度最显着;3.MTHFR C677T中CC基因型的治疗成功率高于TT型和CT型,T等位基因增加了口服叶酸治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失败性。
伍媛[4](2021)在《补肾益脑方治疗脾肾阳虚型阿尔茨海默病的疗效观察及对Hcy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补肾益脑方治疗脾肾阳虚型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Hcy水平的影响,评估其安全性,为临床工作者及研究者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方法:按照随机数字分配法,纳入符合中医及西医标准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上对照组给予盐酸多奈哌齐片口服,治疗组则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补肾益脑方,治疗2个月,共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采用简易智能量表(Mini Mmental State Examination,简称MMSE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简称ADL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简称Mo CA量表)、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简称Hcy)以及中医症候评分表来观察其治疗结果,另外也需评估其安全性。结果:最终共有57例患者完成本次研究,其中对照组29例,治疗组28例。整理数据结果显示:(1)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MMSE量表评分、ADL量表评分及Mo CA量表评分组内比较(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均可使AD患者的认知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水平提高,但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2)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Hcy水平组内比较(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均可使AD患者的Hcy水平下降,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3)比较两组受试者在治疗后的中医症状变化情况,治疗组在改善AD患者脾肾阳虚型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受试者临床疗效对比P<0.05,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89.29%,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79.3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评价两组的用药安全性,两组均未出现明显副作用。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改善认知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即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补肾益脑方治疗脾肾阳虚型阿尔茨海默病,能够使其认知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提高,降低Hcy水平,并有效改善脾肾阳虚的症状,从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减轻患者家庭及社会的负担。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安全有效,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李文达[5](2021)在《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中医证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中医证素与精神行为症状的分布规律,进一步分析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中医证素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根据纳排标准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东直门医院,诊断为痴呆症的患者共60例。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采集,如性别、年龄、病程、烟酒史、既往病史等,并进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测定与记录、相关量表的评分收集。应用的量表包括: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神经精神症状问卷(NPI)、痴呆证候要素量表(PES-D/11)。对调查数据进行核对与整理后录入数据库,应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所应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卡方检验、Shapiro-Wilk(S-W)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及线性分析等,探讨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Hcy水平、中医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 一般资料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痴呆患者60例,其中年龄最小者50岁,最大者97岁;男性患者28人,平均年龄为75.57± 10.97岁;女性患者32人,平均年龄为77.62±7.13岁,男女比例约为1:1.14。60例痴呆患者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20人,血管性痴呆患者23人,混合性痴呆患者15人,其他类型痴呆2人。相比于血管性痴呆和混合性痴呆,妄想、淡漠及刻板运动更多发生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P<0.05)。60例痴呆患者中,轻度痴呆患者12人,中度痴呆患者33人,重度痴呆患者15人。重度痴呆组的NPI总分显着高于轻度痴呆组(P=0.03),且更容易出现幻觉症状(P=0.02)。患者既往史中伴高血压史42人,脑血管病史30人,高脂血症史26人,糖尿病史25人,冠心病史17人。伴糖尿病的患者可能有较低的Hcy水平(P=0.02)和较低的激越攻击症状发生率(P=0.03)。患者的年龄、性别、烟酒史、病程长短与患者出现精神行为症状及Hcy水平无明显相关。2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精神行为症状关系分析:本研究中精神行为症状条目共12项,分别为妄想、幻觉、激越攻击、抑郁低落、焦虑、欣快、淡漠、脱抑制、易激惹、刻板运动、夜间行为、进食障碍。每项12分,总分共144分。对Hcy水平与NPI总分进行相关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提示痴呆患者的Hcy水平越高,NPI得分越高,在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患者中,这种正向影响关系更紧密。在12项症状条目中,出现淡漠症状的痴呆患者有更高的Hcy水平,二者呈正相关(P=0.03)。3同型半胱氨酸与中医证素的关系分析:本研究纳入中医证素共11个,包括阳亢、毒盛、阴虚、脾虚、阳虚、髓减、血虚、肾虚、气虚、血瘀、痰浊。其中伴有阳亢证素的痴呆患者有更高的Hcy水平(P=0.01)。4精神行为症状与中医证素:通过分析中医证素与NPI总分分布,发现伴有阳亢证素的患者NPI评分更高(P<0.01),且会出现更多症状条目表现(P<0.01)。在具体症状条目中,伴脾虚证素者更可能伴有进食障碍症状(P=0.02);伴血虚证素者更可能伴有夜间行为症状(P=0.01);伴阴虚证素者更可能伴有妄想症状(P=0.01);伴阳亢证素者更可能伴有激越攻击症状(P=0.01)以及易激惹症状(P=0.01);伴毒盛证素者更可能伴有夜间行为症状(P=0.03)。结论:1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出现和加重可能与其Hcy水平相关。2伴有淡漠症状表现的痴呆患者可能有更高的Hcy水平,且其淡漠程度可能与Hcy水平呈正相关。3伴有阳亢证素表现的痴呆患者可能有更高的Hcy水平、更多的精神行为症状类型及更严重的精神行为症状表现。4痴呆患者的中医证素与精神行为症状间存在相关性:伴脾虚证素的患者更可能伴有进食障碍症状;伴血虚、毒盛证素的患者更可能出现夜间行为症状;伴阴虚证素的患者更可能伴有妄想症状;伴阳亢证素的患者更可能伴有激越攻击症状以及易激惹症状。
李谦[6](2021)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APN、sCD40L、Hcy水平与认知功能的研究》文中认为背景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造成脑组织的坏死,从而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约1/4~1/5脑梗死患者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cognition impairment,CI)。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 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脑梗死常见并发症。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起病,逐渐加重,影响患者生活,对疾病识别非常重要。研究显示血清某些因子对PSCI的识别有一定诊断价值,早期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就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APN)、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及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对PSCI的影响进行分析。目的1.探讨血清APN、sCD40L、Hcy与PSCI的关系,旨在发现三种血清因子对PSCI诊断价值,以期为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识别及干预性治疗提供理论依据。2.按照脑梗死面积将PSCI组分为三组,进而了解三种血清因子与脑梗死面积的相关性。3.按照年龄段且根据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条规定对ACI患者进行分组,分为中青年组及老年组,对血清APN、sCD40L、Hcy进行分析,了解不同年龄段患者的血清APN、sCD40L、Hcy水平。方法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以2018年10月至2020年4月就诊于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且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排除标准及纳入标准,共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141例,依据蒙特利尔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的分值将ACI患者分为脑梗死后认知功能正常组(post stroke no cognitive impairment,PSNCI)及PSCI组,入院后对患者一般资料收集及生化指标测定,对血清APN、sCD40L及Hcy进行测定。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相对数构成比(%)表示,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ROC曲线等统计学方法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PSNCI与PSCI两组患者血清胆固醇(thermoelectric cell,TC)、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TG)、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UA、Cys-C 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SCI组患者MOCA评分明显低于PSNCI组,NIHSS评分高于PSNCI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PSNCI与PSCI两组患者血清APN、sCD40L及Hcy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进行年龄段分组后对血清因子进行分析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按照脑梗死面积进行划分三组最后进行分析后得出血清APN随着脑梗死面积增大,浓度减低,但三组在进行比较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三组血清sCD40L及Hcy进行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对PSCI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评估血清APN、sCD40L及Hcy对PSCI的影响。结果显示血清APN、sCD40L及Hcy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血清APN水平降低,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风险增加,随着血清Hcy、sCD40L水平升高,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风险增加。Logistic回归方程:LogicP=-1.252+0.034X1-0.281X2+1.915X3。7.血清APN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94(95%可信区间:0.607~0.781,P<0.05),当血清APN浓度为7.375μg/ml时,对应的特异度及敏感度之和(约登指数Youden index)最大,此时敏感度为48.5%,特异度为84.9%;血清sCD40L的ROC曲线下面积为 0.725(95%可信区间:0.640~0.810,P<0.05),当血清 sCD40L 浓度为 1.136ng/ml时,对应的敏感度及特异度之和(约登指数)最大,此时敏感度为82.2%,特异度为58.8%;血清Hcy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570(95%可信区间:0.476~0.665,P<0.05),当血清Hcy浓度为10.74μmol/L时,对应的敏感度及特异度之和(约登指数)最大,此时敏感度为83.8%,特异度为23.1%。8.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MOCA评分与血清APN呈正相关(r=0.432,P=0.000),MOCA 评分与血清 sCD40L 呈负相关(r=-0.288,P=0.000),MOCA 评分与血清Hcy呈负相关(r=-0.197,P=0.019),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清APN、sCD40L、Hcy密切相关。血清APN为脑梗死后认知功能的保护因素,血清sCD40L及Hcy水平为脑梗死后认知功能的危险因素;脑梗死面积与血清中APN水平呈负相关。
高飞飞[7](2021)在《高原世居藏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及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探讨高原世居藏族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omocysteine,Hcy)及相关基因的多态性,分析相关基因型分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患病情况的影响;2.探讨高原世居藏族IS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3.初步分析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相关基因多态性在高原世居藏族人群中的分布特点,为高原世居藏族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干预、有效精准的综合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本课题的研究对象采自西藏自治区某医院脑病科住院患者中被确诊为IS的高原世居藏族患者,筛选时间为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本研究采用流行病学描述性研究中的病例系列分析研究,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包括人口学基本信息和生活习惯的问卷调查以及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 QOL-BREF)的问卷调查?2.采用流行病学中的病例-对照研究,自2017年7月~2019年8月在西藏某医院脑病科,采用问卷调查表收集IS患者及非IS健康体检者的人口学基本特征,并检测血压值?血浆Hcy水平及相关基因?3.采用流行病学中的病例-对照研究,在研究经费允许的情况下,随机分别抽取上述已纳入的研究对象143例病例-对照组进行ApoE相关基因检测,初步探讨ApoE基因型在高原世居藏族人群的分布状况。结果:1.高原世居藏族IS患者以男性为主(66.3%)、平均年龄为57.75±8.9,61~70岁的患者占43.9%,研究对象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均较低。生理领域在就医付费方式组间?心理领域在居住地和看病付费方式组间?社会关系领域在经济收入组间?环境领域在经济收入组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高原世居藏族IS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平均水平为16.10(12.70,20.20)μmol/L,对照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平均水平为13.00(17.00,10.00)μmol/L,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在两组之间具有差异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性别、高血压、体育锻炼、文化程度、就医付费方式、居住地以及MTHFR C677T基因型对高原世居藏族血浆Hcy水平产生影响,IS患者MTHFR C677T血浆Hcy水平(21.40μmol/L)明显高于非IS对照组(17.05μmol/L),MTHFR C677T“T”等位基因的突变,使得高原世居藏族IS患者血浆Hcy的水平明显升高,即TT型>CT型>CC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ApoE基因型的分布状况在高原世居藏族IS患者和非IS患者之间相同,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IS是高原世居藏族主要的死亡原因和致残原因,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IS对患者本人和家庭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危害患者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高原世居藏族IS患者以男性为主,年龄段集中在中老年群体,经济收入和看病付费方式是影响高原世居藏族IS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2.血浆Hcy水平?高血压?吸烟是高原世居藏族IS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MTHFR C677T?A1298C三种基因型和MTRR A66G三种基因型在高原世居藏族IS患者和健康人群中的分布不具有差异性,但MTHFR C677T三种基因型存在,可通过影响血浆Hcy水平来影响高原世居藏族IS的发生,MTHFR C677T“T”等位基因的存在,会显着增加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3.ApoE基因型在高原世居藏族的IS患者和非IS对照组的分布不具有差异性,可能与我们选取的样本数量以及种族差异性有关,其是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影响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通过本研究,首次在西藏高原世居藏族IS患者中通过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了高原世居藏族IS患者的生存质量状况以及相影响生存质量状况的危险因素,同时分析了高原世居藏族IS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相关基因多态性分布特征,本研究的结果为西藏高原藏族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学研究、临床干预、个体精准治疗等方面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廖健颖[8](2021)在《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认知功能损害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老年相关疾病的患病率逐渐攀升。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受到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社会、家庭也因此承受巨大负担。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isease,SIVD)引起的缺血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最为常见的亚型。我国血管性痴呆患病率较高,但针对SIVD的研究较少,对SIVD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尚缺。与阿尔兹海默病相比,SIVD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具有一定的可治性。明确危险因素与认知功能下降的特征,对早期识别、诊断和治疗SIVD认知功能障碍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目的(1)明确SIVD患者神经心理学改变与认知功能下降的特征,探索快速诊断和鉴别SIVD的早期识别指标。(2)探索SIVD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影响因素。为SIVD的早期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影像学检查结果,按照Erkinjuntti提出的诊断标准将497例SIVD患者纳入研究。按照认知功能水平下降的程度将患者分为NCI组、MCI组与Va D组。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记录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与血液检查结果,并对患者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与日常行为能力评估。由有经验的神经内科医生对患者的影像学结果,包括患者的脑白质病变程度、腔隙性脑梗死梗死灶数目与脑萎缩病变程度进行评估。按脑白质病变程度将患者分为轻中度病变组与重度病变组,描述不同程度脑白质病变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变特征。利用单因素分析、多元线性回归与结构方程模型,描述SIVD患者神经心理学改变与认知功能下降的特征,探索SIVD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影响因素。结果(1)与NCI组比较,MCI组与Va D组各个认知域的认知功能评估均严重受损,日常行为能力也严重下降(P<0.05);与MCI组比较,Va D组患者各认知域功能与日常行为能力均严重下降(P<0.05);(2)血液检查结果比较中,Va D组患者血Hcy水平、CRP水平与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高于NCI组与MCI组(P<0.05)。上述结果比较在NCI组与MCI组间无显着差异。Va D组叶酸水平低于MCI组(P<0.05),但与NCI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影像学结果评估比较中,三组患者间ARWMC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Va D组ARWMC评分为(12.06±6.64)分,高于MCI组(9.26±5.56)与NCI组(7.75±5.41)(P<0.05)。MCI组与NC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a D组患者各脑区ARWMC评分均高于其余两组(P<0.05)。MCI组额叶ARWMC评分高于NCI组(P<0.05)。其余各脑区MCI组与NCI组ARWMC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三组的LI病灶数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Va D组高于MCI组与NCI组,MCI组高于NCI组(P<0.05)。Va D组除颞叶外各脑区LI计数均高于其余两组(P<0.05)。MCI组基底节区LI高于NCI组,其余各脑区LI计数NCI组与MCI组无显着差异(P>0.05);Va D组脑萎缩视觉评分为(14.23±6.6)高于MCI组与NCI组(P<0.05),MCI组与NCI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4)重度额叶、顶枕叶、幕下区、基底核区WMLs患者定向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及语言能力评分均低于轻中度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幕下区WMLs患者回忆能力评分低于轻中度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颞叶WMLs患者各个认知域的评价与轻中度WMLs患者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SIVD患者存在全认知域的认知功能水平下降,以定向力、注意与计算力与语言能力为主,记忆力水平下降较为轻微;(2)SIVD患者WMLs以额叶、顶枕叶和基底节区为主,WMLs的严重程度与认知功能下降有关;SIVD患者LI的梗死灶数目与认知功能水平的下降有关,尤其是基底节区的梗死灶数目;SIVD患者常伴有脑萎缩,且脑萎缩的程度与认知功能水平的下降有关;(3)ARWMC评分、腔隙性脑梗死病灶数、脑萎缩视觉评分、血Hcy水平、CRP,IL-6均与SIVD患者认知功能水平下降相关。
亚合普江·司马义江[9](2021)在《基于TOAST分型下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血脂水平差异》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新疆地区汉族与维吾尔族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在TOAST不同亚型下的差异。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ACI)汉族患者98例(汉族组)与维吾尔族患者102例(维吾尔族组),了解两组患者TOAST分型与患者血清Hcy、TG、HDL、LDL及CHOL等指标相关性。分析两族患者脑梗死危险因素指标的差异。结果:维吾尔族组ACI患者Hcy、TG、LDL水平高于汉族组患者(P<0.05);汉族组ACI患者CHOL指标水平相比维吾尔族组ACI患者显着更高(P<0.05)。汉族组患者TOAST分型各亚型的TG、HCY、CHOL、HDL及LDL指标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维吾尔族组患者TOAST分型各亚型的LDL水平对比存在显着差异,CE亚型与SUE亚型患者、LAA亚型与CE亚型患者、SAA亚型与SUE亚型患者LDL水平对比存在显着差异(P<0.05);维吾尔族组患者TOAST分型各亚型的TG水平对比存在显着差异,CE亚型与SAA亚型患者、CE亚型与SUE亚型患者TG水平对比差异显着(P<0.05),余各组间未见显着差异。两组患者的LAA亚型患者TG、Hcy、CHOL及LDL水平组间对比存在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CE亚型患者CHOL水平组间对比存在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SAA亚型和SUE亚型Hcy、TG、CHOL、HDL、LDL水平比较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OAST分型下汉族与维吾尔族的ACI患者不同亚型的TG、Hcy、CHOL、HDL以及LDL等指标水平存在差异。
李丹丹[10](2021)在《D-D、Hcy、cTnI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的应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脑梗死是各种原因导致脑组织严重供血不足而软化或坏死的疾病,其临床诊断的金标准为“影像学检查”,而疾病急性发作的早期,影像学有一定局限性。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的发生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关系,早期亦出现凝血功能、免疫系统等异常。D-二聚体(D-dimer,D-D)作为监测纤溶亢进和血栓发生的灵敏指标,可以及早反映凝血机制的变化。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血管粥样硬化的发生关系密切。急性脑梗死时,神经调节异常,心肌细胞受损,肌钙蛋白I(Troponin I,cTnI)含量亦会增加。这三个指标都与急性脑梗死早期的发生有一定关系。目的通过对D-D、Hcy、cTnI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达水平进行监测,探究D-D、Hcy、cTnI三者联合检测与急性脑梗死早期患者的临床诊断相关性。方法1、收集病例:收集河南省某医院自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所有急性脑梗死病例,出院时均需经影像学确诊,入选者均为首发,年龄在30岁~80岁。同时排除资料不完整者,入院前服过抗凝药或合并全身性严重疾病的病例。健康对照组则是由随机入选的50例健康体检者组成。2、病例分组:针对入选病例按照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Chinese Stroke Clinical Neurological Deficit Scale,CSS)的评分准则评估并分组,即轻度型组、中度型组和重度型组。3、影像学检查:入院24小时以内对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进行影像学扫描。4、实验室指标检测:入院时采集血液样本,分别采用乳胶免疫比浊法进行D-D的检测、采用酶循环法进行Hcy的检测、采用荧光免疫层析法进行cTnI的检测。5、统计学分析方法:分别将不同组别之间的性别、年龄指标进行单因素卡方检验分析;对急性脑梗死组中不同分组的患者D-D、Hcy、cTnI单个指标及联合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6、ROC曲线:针对单项检测指标以及联合检测的数据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1、健康对照组中D-D的结果为0.27(0.17,0.41)(mg/L),Hcy的结果为14.1(7.0,40.4)(umol/L),cTnI的的结果为0.02(0.01,0.05)(μg/L)。2、急性脑梗死组中D-D、Hcy、cTnI的结果相较于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3、轻度型组中D-D、Hcy、cTnI的结果相较于健康对照组升高(p<0.05)。4、中度型组中D-D、Hcy、cTnI的水平与健康对照组及轻度型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5、重度型组中D-D、Hcy、cTnI的水平升高,且高于健康对照组、轻度型组及中度型组(p<0.05)。6、急性脑梗死组中D-D、Hcy、cTnI的灵敏度分别为为59.4%、79.6%、49.5%,特异度分别为为73.5%、70.5%、91.1%,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6、0.729、0.521;联合检测时的灵敏度为81.2%,特异度为97.8%,其曲线下面积为为0.878,联合检测时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均高于单一检测。7、不同神经功能损伤的分组中,Hcy的灵敏度最高,cTnI的特异度最好,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均大于单项检测。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早期的临床诊断,D-D、Hcy、cTnI三者联合检测的方法优于单项检测。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D-D、Hcy、cTnI的水平变化有明显的差异性。
二、老年脑梗死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脑梗死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2)芪蛭活络方对老年脑梗死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作用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3 研究方案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法 |
3.3 观察指标 |
3.4 数据处理方法 |
4 临床资料分析 |
4.1 总体情况 |
4.2 一般资料分析如下 |
4.3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评分比较 |
4.4 研究结果 |
4.5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一、对气虚血瘀型中风的中医认识 |
二、对HHcy的中医认识 |
三、对脑梗死及HHcy的西医认识 |
1.脑梗死病因研究 |
2.脑梗死目前治疗原则 |
3.Hcy与脑梗死的关系 |
4.HHcy的目前治疗 |
四、芪蛭活络方的组方特点 |
1.芪蛭活络方方药组成 |
2.立方思想 |
五、临床疗效及结果分析 |
1.两组治疗28d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2.两组治疗28d后 NIHSS积分比较 |
3.两组治疗28d后BI积分比较 |
4.两组治疗 28d 后 Hcy 含量比较 |
5.两组治疗 28d 后 SOD、NO 水平比较 |
六、不良反应 |
七、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脑梗死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
附表2 |
附表3 |
致谢 |
发表论文 |
(3)脑梗死患者MTHFR基因多态性对叶酸治疗高同型半胱氨酸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2 主要检测指标及原理 |
2.3 一般资料的收集 |
2.4 分组方法与随访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技术路线图 |
3 结果 |
3.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情况比较 |
3.2 MTHFRC677T基因分布特征 |
3.3 MTHFR不同基因型患者Hcy在轻度、中度、重度升高的分布 |
3.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比较 |
3.5 三组患者治疗成功率比较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及同型半胱氨酸与卒中预防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4)补肾益脑方治疗脾肾阳虚型阿尔茨海默病的疗效观察及对Hcy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1 中医对AD的研究概况 |
1.1 古代文献研究 |
1.2 病因病机研究 |
1.3 中医复方研究 |
2 西医对AD的研究概况 |
2.1 AD的发现及命名 |
2.2 AD的流行病学 |
2.3 AD的危险因素 |
2.4 AD的发病机制 |
2.5 AD的治疗现状 |
3 同型半胱氨酸的意义 |
3.1 Hcy生成及代谢 |
3.2 Hcy导致神经变性的机制 |
3.3 Hcy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1.1 样本量估计 |
1.1.2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终止标准 |
1.8 伦理准则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案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安全性评估 |
2.5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纳入例数及实际完成例数 |
3.2 基本情况比较 |
3.3 两组疗效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温阳法治疗脾肾阳虚型AD的理论依据 |
1.1 阳气致密,精气充足 |
1.2 精气充沛,脑髓得养 |
1.3 脾肾阳虚,生髓不足 |
2 选方依据 |
2.1 补肾益脑方的药物分析 |
2.2 补肾益脑方的配伍意义 |
3 临床观察指标分析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近10年同型半胱氨酸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中医证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一 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
1.1 西医对BPSD的定义 |
1.2 中医对BPSD的定义 |
1.3 BPSD的流行病学 |
2 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临床表现 |
2.1 BPSD的症状分类 |
2.2 不同痴呆类型的精神行为症状分布 |
3 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发病机制 |
3.1 BPSD的西医学发病机制 |
3.2 BPSD的中医病因病机 |
4 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西医治疗 |
4.1 BPSD的治疗原则 |
4.2 BPSD的非药物治疗 |
4.3 BPSD的药物治疗 |
5 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中医治疗 |
5.1 BPSD的中医非药物治疗 |
5.2 BPSD的中药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相关研究概况 |
1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
1.1 Hcy的存在形式 |
1.2 Hcy的代谢途径 |
1.3 影响Hcy水平的因素 |
1.4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界定 |
1.5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治疗 |
2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痴呆症的研究现况 |
2.1 Hcy水平与痴呆症发生和发展的关系 |
2.2 Hcy与痴呆发生和发展的机制探讨 |
2.3 B族维生素的补充与痴呆的关系 |
3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精神障碍的研究现况 |
3.1 Hcy水平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研究 |
3.2 Hcy水平与抑郁障碍的相关研究 |
3.3 Hcy与双相情感障碍的相关研究 |
3.4 Hcy与其他精神疾病的相关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1.1 患者痴呆类型及性别、年龄构成情况 |
1.2 不同痴呆类型患者烟酒史分布情况 |
1.3 不同痴呆类型患者痴呆程度分布情况 |
1.4 不同痴呆类型患者痴呆病程分布情况 |
1.5 不同痴呆类型患者既往病史分布情况 |
2 Hcy水平相关分析 |
2.1 Hcy水平分布情况 |
2.2 不同年龄、性别与Hcy水平分布情况 |
2.3 不同痴呆类型患者Hcy水平分布情况 |
2.4 不同痴呆类型患者Hcy水平与烟酒史分布情况 |
2.5 既往史患病情况与Hcy水平分布情况 |
2.6 不同痴呆程度患者Hcy水平分布情况 |
3 NPI量表相关分布情况 |
3.1 NPI总分相关分布情况 |
3.2 NPI各条目相关分布情况 |
4 Hcy、NPI及中医证素相关分析 |
4.1 Hcy水平与NPI总分相关关系分析 |
4.2 Hcy水平与NPI各条目相关分析 |
4.3 中医证素分布与Hcy水平相关分析 |
4.4 中医证素与NPI总分分布情况 |
4.5 中医证素与NPI条目数分布情况 |
4.6 中医证素与NPI条目分布情况 |
讨论 |
1 患者资料分析 |
2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精神行为症状相关性分析 |
3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中医证素相关性分析 |
4 精神行为症状与中医证素相关性分析 |
结语 |
1 主要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APN、sCD40L、Hcy水平与认知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不足之处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高原世居藏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及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背景 |
1.1 西藏高原地区 |
1.2 脑血管疾病—脑卒中 |
1.3 研究进展 |
1.3.1 概述 |
1.3.2 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
1.3.3 IS患者的生存质量 |
1.3.4 脑卒中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相关基因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高原世居藏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
1 前言 |
1.1 本研究背景及意义 |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调查内容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3 研究结果 |
3.1 基本信息 |
3.2 生存质量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高原世居藏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 |
1 前言 |
1.1 本研究背景及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诊断标准 |
2.3 病例-对照纳入排除标准 |
2.4 研究方法 |
2.5 样本量的计算 |
2.6 伦理审核 |
2.7 研究内容 |
2.8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高原世居藏族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 高原世居藏族血浆Hcy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 高原世居藏族IS独立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3.4 高原世居藏族血浆Hcy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探究ApoE基因型与高原世居藏族IS患者的关系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诊断标准 |
2.3 病例-对照纳入排除标准 |
2.4 研究方法 |
2.5 基本信息 |
2.6 检测指标 |
2.7 统计分析方法 |
3 ApoE基因型与IS的关系分析结果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
1 本研究不足 |
2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8)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认知功能损害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选取 |
1.2 入选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分组依据 |
2.研究方法 |
2.1 神经心理学与日常行为能力评估 |
2.2 头颅MRI扫描 |
2.3 脑白质病变WMLs评分 |
2.4 腔隙性脑梗死计数 |
2.5 脑萎缩评分 |
2.6 血液检查 |
2.7 血管性危险因素记录 |
2.8 数据统计方法 |
2.11 质量控制 |
结果 |
1.三组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 |
2.三组患者血液检查结果比较 |
3.三组患者神经心理学与日常行为能力评估结果比较 |
4.三组患者影像学评估结果比较 |
5.不同WMLs严重程度患者MMSE评分比较 |
6.不同脑区WMLs严重程度患者MMSE评分比较 |
7.SIVD患病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8.SIVD患者认知功能状况下降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
8.1 测量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 |
8.2 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
8.3 模型评价 |
讨论 |
1.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的概况 |
1.1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 |
1.2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中的脑白质病变 |
1.3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中的腔隙性脑梗死 |
1.4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中的脑萎缩 |
2.皮质下缺血性血管认知功能障碍与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 |
3.皮质下缺血性血管认知功能障碍与叶酸的关系 |
4.皮质下缺血性血管认知功能障碍与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 的关系 |
5.结构方程模型中SIVD患者认知功能水平下降与缺血性脑损伤、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的相关关系 |
6.结论 |
7.研究中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认知功能下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基于TOAST分型下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血脂水平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资料收集 |
2.2 诊断标准 |
2.3 TOAST分型 |
2.4 影像学检查 |
2.5 血液指标检测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方法 |
5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不同 TOAST 分型下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10)D-D、Hcy、cTnI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D-D、Hcy、cTnI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的应用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主要英文缩略词索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老年脑梗死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 孙小红. 名医, 2021(15)
- [2]芪蛭活络方对老年脑梗死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作用的临床观察[D]. 高源勋.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3]脑梗死患者MTHFR基因多态性对叶酸治疗高同型半胱氨酸疗效的影响[D]. 贺慧芬. 延安大学, 2021(09)
- [4]补肾益脑方治疗脾肾阳虚型阿尔茨海默病的疗效观察及对Hcy的影响[D]. 伍媛.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中医证素的相关性研究[D]. 李文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APN、sCD40L、Hcy水平与认知功能的研究[D]. 李谦.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7]高原世居藏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及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D]. 高飞飞. 西藏大学, 2021(12)
- [8]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认知功能损害影响因素研究[D]. 廖健颖.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9]基于TOAST分型下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血脂水平差异[D]. 亚合普江·司马义江.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10]D-D、Hcy、cTnI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的应用分析[D]. 李丹丹. 新乡医学院,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