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领略以色列花卉业(论文文献综述)
陈耀[1](2017)在《成都市居民盆花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分析成都市盆花市场供给与消费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找出促进成都市居民盆花消费的方式,从而促进花卉业的发展。首先,通过查阅和阐述国内外花卉相关问题研究现状,了解成都市盆花消费发展的理论基础。第二,通过调研方案设计深入分析样本特征,对成都市居民基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收入水平不同得出消费者购花用途,消费者购买盆花的时间分布情况,消费者购花地点,购买盆花所考虑的因素,盆花消费金额等差异消费特征,对不同盆花产品类型的消费情况以及花卉消费频率等。第三,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居民盆花消费的主要制约因素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是社会背景和收入水平;第二是消费喜好和个人因素,这两者同时影响着消费行为;第三是购买渠道和产品价格。次要制约因素包含:花文化和栽培技术的推广不利;成都市居民获得盆花产品相关信息渠道单一。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促进成都市居民盆花消费的建议:首先是盆花需求的建议;第二是盆花供给的建议,正确引导盆花消费,努力改变居民花卉消费时间的不平衡性;第三是关于政府方面对花卉业总体的建议;第四是互联网环境下成都市盆花发展的时机与挑战,合理利用互联网,开拓花卉消费市场。
李辛怡[2](2016)在《旅游体验下的昆明市花卉旅游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旅游体验时代的到来,消费者对于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逐渐转变成注重体验过程和体验质量的消费阶段,寻求快乐和难忘的体验旅游将取代传统的观光旅游活动。花卉旅游是旅游业与花卉业相融合的新型旅游经济,同时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于一体,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昆明素有“春城”的美称,一年四季花常开,目前,昆明花卉旅游主要以观赏、购物为主,未能给予游客丰富深层的体验,表现出体验感知不佳、满意度偏低的现象,因此如何利用昆明丰富的花卉资源来发展具有高质量体验性的花卉旅游,如何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加快昆明市花卉旅游的发展,成为具有重要实践应用意义的研究课题。本研究从体验角度出发,在对体验旅游、花卉旅游进行文献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问卷调查活动,得到实证研究设计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配对样本检验和IPA分析等分析方法,对游客体验感知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游客人口基本特征、游客出游行为特征对游客体验感知维度的差异以及影响,明确游客在花卉旅游体验感知维度的体验前期望程度与体验后满意程度上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花卉旅游发展对策。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第一,在梳理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花卉旅游体验五大维度,并确定了体验测量指标。第二,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游客人口特征及其行为特征对游客体验感知各维度影响,发现对于不同的游客特征,游客的期望程度都普遍要高于游客满意程度。第三,对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与IPA分析,从中寻找和分析昆明市花卉旅游现阶段提供的体验产品与服务与游客期望之间的差距,指出薄弱环节。第四,针对花卉旅游的游客体验感知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提出基于体验导向的花卉旅游发展对策。
周娟枝[3](2013)在《现代农业发展趋向判别及其机制构建研究》文中提出新时期新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承担的基础性角色越发重要。出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需要,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跳出局限思维,全面考虑怎样建设既能达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效果,又能给农村、农民以及整个社会带来理想预期和收益的现代农业。鉴于此,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数理模型分析和案例研究方法,重点探讨现代农业“走什么道路”以及“如何走”两个基本问题。首先,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尝试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数理模型,并据其进行比较静态分析判别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向。其次,在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案例研究的基础之上,归纳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经验。最后,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系统提出现代农业的发展机制,以期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高效发展提供相关参考。通过数理分析和案例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通过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型数理分析,可以看到农业生产可变要素的价格及其性价比、农业生产的自然生态环境、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及其商品化程度、政府对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格、收购比例及其对农业生产物资的价格补贴率等是影响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因素。通过比较静态分析,不难发现高效优质和生态可持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向。2、对美国、新西兰、以色列以及台湾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案例研究表明:现代农业的发展在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以及资源节约利用的基础上,应该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科学技术、高素质人才队伍等所具有的重要推动作用。3、本质而言,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的改善;离不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及其相关农业人才队伍的壮大;离不开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的创新和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离不开政府从法律法规、政策措施、财政支持等方面所给与的重要保障。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发展机制:一是构建以农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法律政策、农村改革等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支撑机制;二是构建以农产品流通、质量监管、进出口调控、参与主体等为重点的市场运行机制;三是构建以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多元化发展等为核心的产业运作机制;四是构建以农业公益性服务、经营性服务、创新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机制;五是构建以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机制;六是构建以农业保险、农业订单、农产品期货交易等为主要内容的风险规避机制。
赵航[4](2012)在《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刚刚步入中等发展国家行列,背负着城乡发展严重失衡的包袱,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验,在寻求经济增长方式突破之时,处理“三农”问题己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解决“三农”问题,除了转移劳动力、借助规模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完善农产品市场等老办法之外,还需要寻找新的途径。本文认为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在我国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后,休闲农业恰当其时地登上了中国农业的舞台。目前我国休闲农业无论从理论研究到实际运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纵观全球休闲农业的发展,以欧美、日本、中国台湾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最为盛行,这些国家和地区在政策及资金等各方面的有力支持下探索发展出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前往观光,对地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先进国家和地区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从我国休闲农业近几年发展的历程和绩效角度分析,休闲农业不但有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能带动广大农村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突破我国农村以种植业为主,经济效益低下的局面。然而,由于我国休闲农业起步较晚、实力较弱、休闲农业企业小规模经营、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无特色、内容与内涵枯泛、缺少休闲元素和文化内涵,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休闲农业发展的动力系统,对于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从拉力、推力、传动力、支持力等角度对休闲农业发展的动力系统进行了分析,对休闲农业参与方的参与意愿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推进休闲农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随着休闲产业逐步成熟,农民、政府、工商资本都逐渐介入休闲农业开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三者在经营休闲农业中存在利益冲突与矛盾,因此,如何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从而形成有效的动力机制,对推动我国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在概述休闲农业发展相关的理论基础上,从战略高度强调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性;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先进国家和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通过实证分析,阐明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历程和绩效;研究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中的动力、利益机制问题;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休闲农业创新发展的思路,以休闲农业的创新发展,为我国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探求一条新的路径。
薛君艳[5](2011)在《现代花卉示范园区规划的探索与实践 ——以西安长安区秦岭花卉示范园规划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花卉示范园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条件下所产生的,是一种将花卉生产、示范与旅游相结,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生产效益于一体的新型花卉产业发展模式。随中国加入WTO以及北京申办奥运会和上海申办世博会的成功,给我国花卉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花卉示范园也迅速发展起来。本文以花卉示范园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文献调查以及实地考察,介绍了国内外花卉示范园发展状况,并对现代花卉示范园区相关问题进行探析。总结了秦岭花卉示范园在规划过程中的指导思想、目标、功能以及关键问题等。1、我国花卉示范园在发展过程中具备了以下特征:是实现花卉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基地;要以良好的工业基础和交通设施为支撑;是资金密集和高新技术密集的园区;可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2、我国目前花卉示范园种类繁多,根据不同分法有有综合型、专类型、观光型等不同类型,有的以新品种展示为主,有的以展示高科技以及先进技术为主,各地区在建设花卉示范园过程中,应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该地区的优势建立适合该地区发展的花卉示范园区。3、花卉示范园在建设过程中不但要以新品种、新技术展示为主,在营销模式上也应有现代的营销模式:“基地+农户”模式;“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专业市场+农户”模式;“专业协会+农户”模式;“企业+协会+农户+基地”模式。4、秦岭花卉示范园在建设过程中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科技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现代花卉生产示范为主体,兼顾旅游观光,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模式,建设功能齐备、设施先进、管理规范、布局合理的集生产、加工、现代物流、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化花卉产业基地。建设秦岭花卉示范园的总目标为:尝试建立全国知名的连锁性花卉产业集群;打造高端的花卉产业基地,并且在具体目标上做到:布局合理化;产业科技化;服务系列化;管理规范化;服务系列化;绿色生态化;信息网络化。通过建设使秦岭花卉示范园具备生产示范功能;科普展示功能;观光游憩功能;现代物流功能;科研创新等功能。5、秦岭花卉示范园在建设过程中应处理好生产内容与市场的关系、集约化生产与大众化生产的关系、生产与观光的关系以及规划投资时要长远考虑等问题。最后通过对长安区的自然状况以及花卉产业发展概况进行调查,对秦岭现代花卉示范园进行规划实践。未来几年,我国花卉示范园的发展将朝着高科技、现代化以及观光旅游的更高层次方向发展,示范性、参与性、观光性较强的旅游活动将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欢迎。花卉示范园的规划建设也更加趋于向科学化、规模化、品牌化、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陈世江[6](2010)在《基于游客感知价值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以郫县农科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回归乡野自然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在全国迅速发展。乡村旅游顺应了当前旅游诉求多元化的趋势,满足了人们希望远离城市喧嚣、贴近自然的需求。乡村旅游开发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乡村旅游产品的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能否做到信息对称,经营者、管理者能否正确了解游客的乡村旅游感知价值。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理论和实践,处于“以资源为导向”和“以旅游规模为目标”的初级阶段,缺乏对乡村旅游游客感知价值的深入研究。本研究在综述乡村旅游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首先对乡村旅游概念进行重新界定及产品类型综述的基础上,从中选取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作为研究对象,其次在回顾感知价值、满意度、忠诚度、游客感知价值定义、游客感知价值研究维度、感知价值内容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乡村旅游感知价值概念模型及研究假设,该模型包括:乡村景观、产品与服务、基础条件和认知成本四个维度,共包含了主题与特色、乡村田园风光、自然清新的空气、传统民俗、乡土建筑、餐饮特色、乡村土特产、乡村娱乐、乡村从业人员服务水平、游览解说系统、食宿卫生条件、当地的社会治安、生活配套设施、消防和医疗的配备、交通便捷程度、餐饮价格、住宿价格等17项内容。最后经过专家咨询和实地调研,,运用描述统计分析、‘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因子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性分析,分析结果验证了乡村旅游游客感知价值模型及研究假设。同时,研究得出了游客满意度、忠诚度与各个感知因素间的内在关系。乡村游客感知价值模型路径图表明:乡村旅游游客四大感知价值因子中对游客满意度、忠诚度贡献率最大的是乡村景观和基础条件,产品服务和认知成本相对较低;其中乡村景观感知结构变量的四个观测变量中,山水田园景观因子载荷为0.68,乡风民俗因子相对较小,在产品与服务变量中乡村土特产因子载荷为0.69,乡村从业人员服务水平、游览解说系统相对较小;在基础条件变量中,游客对于食宿卫生的感知是最显着的,其次是社会治安,最后是消防医疗和其他配套设施;认知成本维度,因子负荷值达到0.39;餐饮价格是游客最关心的部分。从而提出了乡村旅游开发对策:突出本地主题和特色、充分挖掘花卉文化,注重保持乡土气息,完善基础设施,提供优质旅游服务,加强可参与性项目开发,注重乡村旅游功能复合化设计,注重活动过程的安全性,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加强农民产业教育,加强乡村景观营造等多个方便;从而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整体水平。最后乡村旅游研究是我国旅游研究重要内容之一。我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并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在广大乡村地区进行旅游研究对于有效开发特色乡村旅游资源、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研究价值,通过研究得出了以下重要的结论:1、乡村旅游是以农业生产与经营活动为基础,利用农村人文资源、自然环境、生态资源,将农林牧渔等农事活动、农村民俗文化及农家生活、自然风光、休闲娱乐、生态保护等融为一体,使游客达到身心愉悦体验目的,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农业经营新方式,也是一种新型旅游形式,乡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将促进该地区特色农业开发、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加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研究成果显示注重乡村特色景观开发、加强自然生态资源与文化保护、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基础设施、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体验是提高乡村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以,本研究对乡村旅游开发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2、我国乡村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产品供给方面,如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景观、乡村文化、开发和治理模式,以及社区参与、社区发展等,而关于乡村旅游游客感知价值方面的文献相对较少。纵观这些研究,在研究层次上,大多停留在定性分析层面,定量研究不够,表象描述太多,深入实证太少,再加上文献和统计资料的缺乏,致使大多数研究难以深入;在研究方法上,国内的研究与地理学、历史学、文化学、经济学等结合较多,而同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相邻学科的结合较少,分析方面以访谈法、图表法、比较法等为主,而数理统计法、层次分析法等应用不多,而且结构方程的应用更是为数不多、技术方法较为单一,广度有余深度不够;在研究理念上我国乡村旅游过于偏重对“物”的研究,对“人”的研究则显薄弱。本研究将顾客感知价值理论引入乡村旅游开发的研究,通过对游客感知价值的深入研究,将旅游市场问题从社会经济层面的分析深入到游客行为本质的剖析,从而在根本上实现市场需求与产品供给的有效连接。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均建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之上,技术方法上运用了专家咨询、问卷调查、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因子分析、SEM等,同时研究涉及心理学、行为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所以,本研究在我国乡村旅游的研究内容、研究层次、研究方法和研究理念方面,都实现了较大程度的进展,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此外,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旅客感知价值判断,其发展还有赖于各利益方的博弈;旅游业与农业发展如何更好结合?旅游政策法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等如何紧密联系为保护乡村旅游的地方性、民族性做出贡献等,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入探讨。
马越[7](2009)在《我国花卉展览的植物景观研究》文中认为花卉展览是植物材料布置观赏活动中经常采用的手法。它不仅是集中展示各种花卉的形态特征、栽培水平、造型技艺、园林艺术的最佳方式,同时也是人们最为喜欢的一种赏花形式。目前我国各种类型的花展不断涌现,然而各花展之间特色不明,出现了趋同的发展趋势。因此,系统性地研究花卉展览的特色景观尤其是花展的主体“植物”的景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以我国花卉展览的植物景观为研究核心,在分析归纳相关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国古代花卉展览的溯源进行研究,同时选取当代主要的花卉展览类型,以综合性花展、主题性花展(观赏性花展、贸易性花展、科普性花展、以节日庆典为契机的花展)和专类性花展为研究对象,结合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从其植物景观营造的手法和特点进行具体论述,探讨在各种类型的花卉展览中如何营造植物景观,并将研究成果在花展植物景观设计实践中加以应用。本研究主要结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我国古代虽没有“花卉展览”的明确定义,但是以花卉为主要内容,布置供人观赏的各种花事活动早已出现。通常所展出的都是人民喜闻乐见的植物材料,基本为我国的传统名花,如牡丹、菊花、荷花、梅花、月季、山茶等等,其中尤以牡丹的展览为盛。从历史溯源来看,魏晋南北朝时帝王在宫苑内将大量的名贵品种聚集或将某一种植物大量栽植,集中观赏,展览的规模简单且形式单一;唐代出现了植物专类园的雏形,至宋代人们开始考虑花卉展览的选址、布置手法、栽植材料和品种等内容,逐渐尝试在不同区域内营造不同的主题,并根据植物的观赏特性搭配不同的植物材料,确定主题植物和配景植物等,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花卉展览;明清时期花卉展览发展日趋成熟,在景观营造的艺术手法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植物景观的营造通常配合亭、榭、轩、厅等建筑形式,以及水池、假山等园林手法以突显主题。(2)我国目前不同类型的花卉展览种类繁多,总的来说具有展示内容丰富、植物品种繁多、配置形式多样、地域特色鲜明的特点,通过对传统造园手法的继承和与文化景观的结合,合理组织植物与建筑、山石、水体之间的关系,巧妙运用借景、障景等园林艺术手法,同时结合现代声光电等科学技术,从而创造出地域、文化与植物、环境相融合的园林空间。然而,花卉展览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以一、二年生草花为主景的盆栽和地被运用较多,香花树种、彩叶树种以及我国传统名花应用不足,造成中国特色的景观缺乏。(3)通过从整体规划、分区布局、植物景观营造手法和效果等角度对我国当代花卉展览进行分析,建议在今后的花卉展览中,针对不同的展览类型,营造各具特色的植物景观,加大园艺新品种的应用,展现富于时代特色、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园林景观;根据未来园艺的发展趋势运用全新的理念、技术和工艺等。尝试创造不同植物间的搭配组合,通过色彩的对比和层次的变化,带给游人不同的体验。同时,充分挖掘植物自身所具备的功能性,将拥有某种共同特征的植物材料集合并配植在一起,以花境的形式,结合多种造园手法,共同营造多功能的植物空间,增加花卉展览的趣味性。最后,将本研究的理论成果应用于花卉展览设计实践,开展“2008北京植物园五环连五洲花卉展之欧洲展区玉兰花瓣园”和“2009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北京园”的景观设计工作。根据展览的定位和主题,确定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并进行布展,效果良好。
朱世威[8](2009)在《福建省漳平市花卉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花卉产业是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为一体的绿色产业,是世界公认的“黄金产业”。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花卉产业也一改往昔的面貌,呈现出多样化、新奇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等新的特点。漳平市有悠久的花卉生产史,早在南宋时期,着名“花乡”永福所产的花卉已蜚声江南,清朝年间曾远销东南亚。2008年漳平市花卉种植面积已达890 hm2,总产值达到1.8亿元,花卉产业对漳平市的经济发展起作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阐述课题研究意义的基础上,利用文献法、演化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关联分析法以及实地抽样调查法等对国际国内花卉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研究,重点对漳平市花卉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漳平市花卉产业化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意见,给政府决策、宏观引导和行业管理提供参考意见,以进一步加快漳平市花卉产业化发展。最近几年,漳平市花卉业的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花卉产业已初具规模;建成一批花卉示范园和花卉龙头企业;花卉产业对外交流不断加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加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技术创新能力弱,科技含量低;小农经营,组织结构落后;政府管理体制落后;服务体制建设落后。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漳平市应通过发展花卉多元经济;实施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体制;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制度创新;加大政府扶持,转变投入方式以提高漳平市花卉产业竞争力。
黄国华[9](2008)在《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花卉产业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绿色产业,是我国大中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产业,在现代都市农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美化城市、提升市民文化修养等方面起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市的花卉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由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发展为初具市场经济形态特点的产业,逐步步入产业化发展之路,花卉的现代化生产设施规模及栽培技术都位于国内前茅,成为我国重要的盆花生产中心之一、我国重要的花卉生产和物流中心之一。总体来看,北京市花卉业发展非常迅速,市场需求大,产值高,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升,对改善农民收入,安排农民就业,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促进作用。近年来北京市花卉业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既进入了稳定与调整时期,又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供需结构、生产、技术应用、产业化、政策与保障等方面。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解决这些新问题,必须在全面摸清北京花卉业家底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经济理论,进行全面、全新的研究、规划与调整。为此,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学理论,围绕如何做大做强北京花卉产业,采用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进行研究。论文在广泛查阅国内外花卉产业研究与发展文献的基础上,确定了严谨的研究方法与思路,广泛深入地开展了生产者调查、经营者调查、消费者调查、管理者调查与专家走访,累计发放问卷5000余份,全面分析了北京市花卉产业现状与发展环境,以科学的经济建设与产业发展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借鉴国内外花卉产业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对北京花卉产业的定位与发展思路、发展路径、创新发展、竞争力与评价、政策机制与保障体系等重点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论文共分十一章,分别是(1)绪论;(2)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的理论依据与分析;(3)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现状研究;(4)北京市花卉供给与需求调查;(5)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研究;(6)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的定位与发展思路;(7)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研究;(8)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的创新研究;(9)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10)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研究;(11)结论。论文确立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社会与时代特征三个理论依据,抓住产业与区域发展的基本规律,借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都市农业发展的理论实践经验,紧密结合科学发展观,融合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为北京花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论文从自然条件、花卉历史和社会条件与人文环境等方面全面地分析了北京花卉发展的条件。突出介绍了基于三个调查:生产者调查、消费者市场、花卉流通渠道(企业和批发、零售市场)和全面掌握生产与销售等相关数据而总结出花卉需求特征,分析了北京花卉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制约因素。论文选择上海、云南、首尔等国内外花卉发达地区作为比较对象,从外围的角度就消费规模、生产模式、流通体系等方面进行实证性比较研究,指出北京花卉产业的发展必须以创新为主要手段,在定位、思路、竞争力、政策与保障体系等方面实现新的发展。结合北京市关于花卉产业的政策沿革,借鉴北京市花卉产业的发展历史,吸收国内外发展花卉产业的经验,对北京花卉业的发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了定位分析,从遵循经济规律、结合都市农业、融入首都经济、充分发挥优势等方面提出北京市花卉产业科学发展、特色发展、整体发展、优势发展的基本思路,即“以经济学理论及为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北京花卉业纳入都市农业的范畴,统筹规划,重点发展,充分利用科技、消费、出口优势,全面做好花卉产业的发展工作”,为提高北京花卉业的综合竞争力,制定北京市花卉产业的创新与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花卉市场竞争遵循农产品市场竞争的一般规律,同时又由于花卉产品自身鲜明的特征决定了其特殊性。基于此,论文对北京花卉产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的构成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提升花卉产业竞争力的思考与对策。创新就是生产力,创新是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的核心手段,论文以创新研究为重点,主要从技术创新、生产创新、流通创新、产业链创新、交易方式创新等方面,对北京花卉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较全面的全新的思考,并提出了具体的创新方法。立足发展需要,论文对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的政策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借鉴国内外花卉产业发达地区的经验,对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的政策健全与完善提出了结论性建议,着眼于北京花卉产业的持续发展,做到花卉产品的产业发展,长效经营。此外,论文从人才、科技、信息、组织保障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等方面为花卉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
江艳云[10](2008)在《宜良万家凹村发展研究 ——关于城郊型村庄发展模式的探讨》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全面推进。城乡空间随之快速地发展演变。处于城市扩张的最前沿的城郊型村庄在城市化的冲击下面临着产业重构、环境变更等一系列问题,并以多种模式发展演变着。论文从城郊村庄发展的动力因素和相关条件出发,总结归纳了我国普遍存在的四类一般发展演变模式。在此基础上,针对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万家凹村的产业特点和地域特色,提出特殊的城郊型村庄发展模式——花园生态村。论文第一部分首先对“城郊型村庄”的概念和特征进行剖析界定;在阐述了城郊型村庄发展背景和动力因素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我国目前普遍出现的四类发展演变模式,分析各模式演变特征和发展问题,并用典型实例分别进行论证。第二部分,对论文主题宜良万家村的区位、历史沿革、人口社会、经济产业特征、自然和人居环境特色进行详细论述,分析村庄在面临城市化冲击下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第三部分,首先分析了影响万家凹村未来发展的因素;其次利用帕累托经济学模型和改革策略等论证其发展花卉产业的优势,并提出发展的具体措施;再次用ASEB格栅分析法对万家凹村发展郊区旅游业进行分析,并依据分析结果作出相应的发展策略;最后对村庄的景观环境塑造和人居环境建设提出新的模式。第四部分,论文依据万家凹村这个特殊案例,提出了特殊的城郊型村庄发展模式——花园生态村,并对其有别于一般发展演变模式的各类构成要素进行阐述;同时,对我国城市化和城乡协调发展进行反思,阐述花园生态村对城郊型村庄发展的启示意义。
二、领略以色列花卉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领略以色列花卉业(论文提纲范文)
(1)成都市居民盆花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选题的意义 |
1.3 相关概念 |
1.3.1 区域经济学理论 |
1.3.2 农业大数据理论 |
1.3.3 消费需求理论 |
1.3.4 消费心理理论 |
1.3.5 消费者行为理论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花卉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
1.4.2 国内花卉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方法 |
1.6.3 技术路线 |
第2章 成都市盆花消费背景 |
2.1 成都市盆花消费的区域背景 |
2.2 成都市盆花消费的人文背景 |
2.3 成都市盆花消费在都市现代化农业和休闲农业中的背景 |
2.4 成都市盆花消费在时代政治下的背景 |
2.5 成都市盆花消费在时代经济和科技发展形势下的背景 |
第3章 调研方案设计与实施 |
3.1 调研方案设计 |
3.1.1 调研内容 |
3.1.2 调研目标的设定 |
3.1.3 调研范围与调研对象的设定 |
3.1.4 调研方法与调研数据收集 |
3.2 调研问卷设计 |
3.3 调研过程的具体实施 |
3.4 甄别问卷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成都市居民花卉消费特征分析 |
4.1 消费者基本特征分析 |
4.2 消费者消费行为分析 |
4.3 盆花消费行为的差异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居民盆花消费的影响因素 |
5.1 主要影响因素 |
5.1.1 社会背景和收入水平 |
5.1.2 消费喜好和个人因素 |
5.1.3 购买渠道和产品价格 |
5.2 次要影响因素 |
5.2.1 居民对花文化和盆花培养技术了解较少 |
5.2.2 居民获得盆花产品相关消息的渠道单一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调研结论与建议 |
6.1 调研结论 |
6.2 建议 |
6.2.1 对花卉需求的建议 |
6.2.2 对政府工作的建议 |
6.3 互联网+环境下成都市盆花市场发展的时机与挑战 |
6.3.1 合理利用互联网+促进盆花市场发展 |
6.3.2 对供给商的时机 |
6.3.3 对消费者的好处 |
6.3.4 互联网+环境下盆花市场面临的挑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旅游体验下的昆明市花卉旅游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体验旅游时代的到来 |
二、昆明花卉旅游发展状况 |
三、尚未有基于体验角度的昆明花卉旅游研究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实践意义 |
二、理论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一)文献综述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数据统计分析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五节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综述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外关于花卉旅游的研究 |
(一)国外研究动态 |
(二)国内研究动态 |
二、国内外关于旅游体验的研究 |
(一)旅游体验的概念界定 |
(二)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
三、研究评述 |
(一)花卉旅游文献述评 |
(二)发展趋势 |
(三)旅游体验文献述评 |
(四)研究趋势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体验经济理论 |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三、顾客满意度理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区的概况 |
一、区位概况 |
二、昆明市旅游发展现状 |
三、昆明市花卉旅游发展现状 |
第二节 问卷设计与发放 |
一、测量指标的确定 |
二、问卷结构 |
三、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三节 数据分析方法 |
一、问卷信度分析 |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三、方差分析 |
四、配对样本T检验 |
五、IPA分析法 |
第四章 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一、信度分析 |
二、游客人口基本特征 |
三、游客出游特征 |
四、游客体验总体评价情况 |
第二节 方差分析 |
一、游客性别对五大体验维度的方差分析 |
二、年龄对五大体验维度的方差分析 |
三、受教育程度对五大体验维度的方差分析 |
四、职业对五大体验维度的方差分析 |
五、家庭年收入对五大体验维度的方差分析 |
第三节 配对样本T检验 |
第四节 昆明市花卉旅游体验感知IPA分析 |
一、感觉体验IPA分析 |
二、情感体验IPA分析 |
三、思维体验IPA分析 |
四、行动体验IPA分析 |
五、关联体验IPA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一、描述性分析结果 |
二、方差分析结果 |
三、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 |
四、IPA分析结果 |
(一)高期望程度、高满意程度测量项目 |
(二)低期望程度、高满意程度测量项目 |
(三)低期望程度、低满意程度测量项目 |
(四)高期望程度、低满意程度测量项目 |
第五章体验导向的昆明市花卉旅游发展策略 |
第一节 整合资源优势,提高体验质量 |
一、主题创意设计 |
(一)主题应能够改变游客的现实感 |
(二)深入挖掘花卉文化内涵,融入地方特色 |
(三)通过时间、空间、物质来展示主题 |
(四)主题应当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展开 |
二、体验过程的互动性设计 |
三、体验过程的个性化设计 |
第二节 加强花卉旅游的宣传 |
一、加强对女性游客群体的宣传力度 |
二、推动旅游信息平台建立 |
三、注重游客正向口碑的宣传 |
第三节 重视相关工作人员的配备,提升服务水平 |
第四节 深度挖掘花卉的延伸价值,创新花卉购物商品 |
第五节 创建山茶花旅游品牌,推动花卉旅游体验的全面升级 |
一、云南山茶花的概况 |
二、云南山茶花旅游品牌的塑造 |
(一)山茶花旅游品牌塑造需要解决的问题 |
(二)打造山茶花旅游品牌系列产品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昆明市花卉旅游游客体验感知测评问卷 |
致谢 |
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目录 |
(3)现代农业发展趋向判别及其机制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生态文明理论 |
2.2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
2.3 “微笑曲线”理论 |
3 基于数理模型分析的现代农业发展趋向判别 |
3.1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型构建 |
3.2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型解析 |
3.3 现代农业发展趋向数理判别 |
3.4 小结 |
4 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借鉴 |
4.1 美国现代农业发展个案 |
4.1.1 美国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
4.1.2 美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举措 |
4.1.3 美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启示 |
4.2 新西兰现代农业发展个案 |
4.2.1 新西兰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
4.2.2 新西兰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举措 |
4.2.3 新西兰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启示 |
4.3 以色列现代农业发展个案 |
4.3.1 以色列现代农业的发展概况 |
4.3.2 以色列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举措 |
4.3.3 以色列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启示 |
4.4 台湾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个案 |
4.4.1 台湾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
4.4.2 台湾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举措 |
4.4.3 台湾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启示 |
4.5 小结 |
5 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及其发展机制 |
5.1 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
5.2 现代农业的发展机制 |
5.2.1 发展机制的内涵 |
5.2.2 现代农业的发展机制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Contents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 “三农”问题重要性 |
二、 农业多功能性 |
三、 休闲农业的需求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五节 研究综述 |
一、 国际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三、 国内外研究的比较 |
第二章 休闲农业概述 |
第一节 休闲农业的界定 |
一、 国外学者对休闲农业相关概念界定 |
二、 台湾学者对休闲农业的界定 |
三、 大陆学者对休闲农业的界定 |
四、 本文对休闲农业的界定及其内涵 |
第二节 休闲农业的特征及功能 |
一、 休闲农业的特征 |
二、 休闲农业的功能 |
第三节 休闲农业开发模式 |
一、 基于不同利益主体的开发模式 |
二、 基于资源利用的开发模式 |
三、 基于市场需求的开发模式 |
第三章 休闲农业的基础理论 |
第一节 马克思的休闲思想及当代意义 |
一、 休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 |
二、 马克思休闲思想的当代意义 |
第二节 城乡一体化理论 |
一、 城乡协调发展规律 |
二、 城乡融合的途径 |
第三节 经济外部性理论 |
一、 外部性的定义 |
二、 休闲农业的外部性 |
第四节 产业融合理论 |
一、 产业融合理论起源 |
二、 产业融合理论的要点 |
三、 休闲农业的产业融合特征 |
四、 休闲农业与三大产业的融合途径 |
第四章 发达国家(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启示 |
第一节 欧盟休闲农业的发展 |
一、 意大利休闲农业 |
二、 德国休闲农业 |
三、 法国休闲农业 |
四、 英国休闲农业 |
第二节 美国休闲农业发展 |
第三节 日本休闲农业发展 |
一、 日本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 |
二、 日本休闲农业的发展阶段 |
三、 日本休闲农业的经营型态 |
第四节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 |
一、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社会背景 |
二、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概况 |
三、 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前景 |
第五节 对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启示 |
一、 政府引导、推动与扶持 |
二、 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组织、管理与推动 |
三、 差异化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
四、 提高休闲农业的知名度 |
第五章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
第一节 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 |
一、 休闲农业兴起阶段 |
二、 休闲农业早期发展阶段 |
三、 休闲农业规范经营阶段 |
第二节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
一、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
二、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主要模式 |
三、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
第三节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成效 |
一、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二、 提高广大农民收入水平 |
三、 增强农民文化素养 |
四、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
第四节 福建省长泰县山重村休闲农业发展案例 |
一、 研究区域概况 |
二、 研究区域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
三、 长泰县山重村休闲农业发展历程 |
四、 长泰县山重村休闲农业发展启示 |
第六章 休闲农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量化分析——以县域为单位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区简介 |
第二节 休闲农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 |
第三节 休闲农业影响力系数与休闲农业需求收入弹性 |
一、 休闲农业影响力系数 |
二、 休闲农业需求收入弹性 |
第四节 休闲农业收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 |
第五节 休闲农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分析 |
一、 原始数据的预处理 |
二、 休闲农业与经济增长的均衡关系 |
三、 休闲农业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 |
第七章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动力系统 |
第一节 休闲农业动力系统概述 |
第二节 休闲农业发展动力系统 |
一、 休闲农业需求子系统 |
二、 休闲农业供给子系统 |
三、 休闲农业支持子系统 |
四、 休闲农业中介子系统 |
第三节 休闲农业动力机制的强化 |
一、 增强休闲农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的内在吸引力 |
二、 创造市场环境,提升休闲农业的外在推动力 |
三、 加强休闲农业区(点)规划,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
第八章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利益机制 |
第一节 休闲农业中的利益相关主体 |
一、 休闲农业发展中的开发主体 |
二、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提出及休闲农业中的利益相关主体 |
三、 休闲农业中开发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
第二节 休闲农业经营中利益相关者利益行为 |
一、 休闲农业产业利益分配矛盾产生的原因 |
二、 休闲农业开发中利益主体间的博弈 |
第三节 构建合理的利益机制,推进休闲农业发展 |
一、 保障农户的合理收益 |
二、 维护休闲农业经营企业应有利益 |
三、 建立灵活利益分配形式 |
四、 完善政府服务职能 |
第九章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创新策略 |
第一节 休闲农业发展的理念创新 |
一、 坚持突出市场导向的竞争发展理念 |
二、 坚持突出乡土性的文化发展理念 |
三、 坚持突出可持续的环保发展理念 |
四、 坚持突出资源优势的特色发展理念 |
五、 坚持突出合理规划的产业发展理念 |
第二节 休闲农业发展的管理创新 |
一、 政府管理职能创新 |
二、 政府管理体制创新 |
三、 政府管理政策创新 |
四、 政府管理环境创新 |
第三节 休闲农业发展的经营创新 |
一、 休闲农业的经营主体创新 |
二、 休闲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 |
三、 休闲农业经营策略的创新 |
四、 休闲农业的核心战略创新 |
第四节 休闲农业发展的产品创新 |
一、 休闲农业产品创新的基本原则 |
二、 休闲农业产品创新的主要方向 |
三、 休闲农业产品创新的具体类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现代花卉示范园区规划的探索与实践 ——以西安长安区秦岭花卉示范园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的背景及目的意义 |
1.1.1 背景 |
1.1.2 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
1.2.1 国内花卉示范园发展状况 |
1.2.2 国外花卉示范园发展状况 |
1.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现代花卉示范园区相关问题探析 |
2.1 现代花卉示范园的内涵及外延 |
2.1.1 现代花卉示范园的概念界定 |
2.1.2 现代花卉示范园的内涵 |
2.1.3 现代花卉示范园的外延 |
2.2 现代花卉示范园的类型及特点 |
2.2.1 现代花卉示范园的类型 |
2.2.2 现代花卉示范园的特征 |
2.3 现代花卉示范园的作用 |
2.3.1 高新技术和成果的展示、示范作用 |
2.3.2 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产业化发展 |
2.3.3 培养、培训科技队伍,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文化水平 |
2.4 我国花卉示范园建设的现状分析 |
2.4.1 我国花卉示范园建设的现状 |
2.5 花卉生产示范园建设的成功经验 |
2.5.1 资金是示范园区建设的充分保障 |
2.5.2 高科技是花卉示范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撑 |
2.5.3 市场是花卉示范园发展应坚持的导向 |
2.6 现代花卉示范区建设中存在问题 |
2.6.1 主管部门不明确 |
2.6.2 示范园的项目科技含量有待提高 |
2.6.3 项目缺乏特色,示范带动力不够强 |
2.6.4 在兼有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不明显 |
2.7 发展我国花卉示范园对策 |
2.7.1 明确主管部门 |
2.7.2 提高示范园的科技水平 |
2.7.3 突出地方特色,加强示范带动功能 |
2.7.4 示范园区发展应突出经济效益 |
第三章 秦岭花卉示范园相关理论及技术问题探索 |
3.1 秦岭花卉示范园相关理论 |
3.1.1 秦岭花卉示范园规划指导思想 |
3.1.2 秦岭花卉示范园建设目标 |
3.1.3 秦岭花卉示范园规划原则 |
3.1.4 秦岭花卉示范园功能定位 |
3.1.5 秦岭花卉示范园特色与亮点 |
3.2 秦岭花卉示范区规划的关键问题探索 |
3.2.1 花卉示范区规划生产内容与市场需求相一致 |
3.2.2 正确处理集约化生产与大众化生产的关系 |
3.2.3 处理好生产与观光的关系 |
3.2.4 规划与投资要立足长远 |
第四章 项目实施——秦岭花卉示范园的规划实践 |
4.1 项目背景 |
4.2 项目概况 |
4.2.1 项目建设地点与规模 |
4.2.2 项目内涵与项目外延 |
4.2.3 项目区基本条件 |
4.2.4 项目区优势条件 |
4.3 项目规划依据 |
4.4 功能分区与项目布局设计 |
4.4.1 功能分区 |
4.4.2 项目布局设计 |
第五章 项目实施方案与计划 |
5.1 项目建设思路 |
5.2 项目建设目标 |
5.3 项目管理与建设 |
5.3.1 项目管理 |
5.3.2 项目建设 |
5.3.3 项目招商 |
5.4 园区效益评价 |
5.4.1 生态效益评价 |
5.4.2 社会效益评价 |
5.4.3 经济效益 |
5.5 优惠政策 |
5.6 组织保障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基于游客感知价值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以郫县农科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乡村旅游产生的背景 |
1.1.2 乡村旅游产生的原因 |
1.1.3 乡村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
1.5.1 本研究的主要难点 |
1.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2.文献综述 |
2.1 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
2.1.1 乡村旅游的定义与内涵 |
2.1.2 乡村旅游类型 |
2.1.3 乡村旅游产品的特征 |
2.1.4 乡村旅游整体产品概念 |
2.1.5 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现状 |
2.2 感知价值、满意度及忠诚度研究综述 |
2.2.1 感知价值 |
2.2.2 满意度 |
2.2.3 忠诚度 |
2.2.4 感知价值、满意度及忠诚度三者关系 |
2.3 游客感知价值模型的构建 |
2.3.1 游客感知价值定义 |
2.3.2 游客感知价值的维度研究回顾 |
2.3.3 游客感知价值内容体系 |
2.3.4 游客感知价值框架模型 |
3.乡村旅游游客感知价值实证研究——以郫县农科村为例 |
3.1 研究设计 |
3.1.1 实证逻辑和研究假设 |
3.1.2 量表设计 |
3.2 专家咨询 |
3.3 概念性模型 |
3.4 案例地选择 |
3.4.1 典型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
3.4.2 乡村旅游发展相对成熟 |
3.5 样本描述性分析 |
3.6 数据分析 |
3.6.1 SPSS数据分析 |
3.6.2 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
4.乡村旅游开发对策 |
4.1 乡村旅游开发对策及措施 |
4.1.1 突出本地主题和特色、充分挖掘花卉文化 |
4.1.2 注重保持乡土气息 |
4.1.3 完善基础设施,提供优质旅游服务 |
4.1.4 加强可参与性项目开发 |
4.1.5 注重乡村旅游功能复合化设计 |
4.1.6 注重活动过程的安全性 |
4.1.7 乡村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
4.1.8 实施城乡旅游开发一体化战略,构建大区域旅游网络系统 |
4.1.9 加强对农民的产业教育 |
4.1.10 加强乡村景观营造 |
4.2 研究结论及局限 |
4.2.1 主要研究结论 |
4.2.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乡村旅游游客感知价值问卷调查表 |
致谢 |
(7)我国花卉展览的植物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花卉展览的概况 |
1.1.1 花卉展览的起源 |
1.1.2 花卉展览的类型 |
1.2 国外研究综述 |
1.2.1 发展概况 |
1.2.2 研究概述 |
1.3 国内研究综述 |
1.3.1 发展概况 |
1.3.2 研究概述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2 我国古代花卉展览的溯源研究 |
2.1 古代花卉展览的历史溯源 |
2.1.1 魏晋南北朝时期 |
2.1.2 唐代 |
2.1.3 宋代 |
2.1.4 元、明、清代 |
2.2.古代花卉展览配置的艺术手法 |
2.2.1 根据意境的需要 |
2.2.2 对花卉进行造型 |
2.2.3 结合各种造景手法 |
2.3 古代花卉展览涉及的植物材料 |
2.3.1 牡丹 |
2.3.2 菊花 |
2.3.3 兰花 |
2.3.4 荷花 |
3 不同类型花卉展览的植物景观研究 |
3.1 综合性花展的植物景观 |
3.1.1 我国综合性花展的植物景观概况 |
3.1.2 综合性花展的案例分析 |
3.1.3 综合性花展的植物景观分析 |
3.2 主题性花展的植物景观 |
3.2.1 观赏性花展的植物景观 |
3.2.2 科普性花展的植物景观 |
3.2.3 贸易性花展的植物景观 |
3.2.4 以节日庆典为契机的花展的植物景观 |
3.3 专类性花展的植物景观 |
3.3.1 专类性花展的案例分析 |
3.3.2 专类性花展的植物景观分析 |
3.4 小结 |
4 花卉展览设计实践 |
4.1 2008北京植物园"五环连五洲"花卉展之欧洲展区玉兰花瓣园植物景观设计 |
4.2 2009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北京园植物景观设计 |
4.2.1 北京展区之北京园植物景观设计 |
4.2.2 潍坊展区之北京园植物景观设计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8)福建省漳平市花卉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花卉及花卉产业化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文献法 |
1.3.2 演化分析法 |
1.3.3 比较分析法 |
1.3.4 关联分析法 |
1.3.5 实地抽样调查法 |
2 国内外花卉产业化发展、研究及现状特点 |
2.1 世界花卉产业化发展、研究及现状特点 |
2.1.1 世界花卉产业发展背景 |
2.1.2 世界花卉业研究 |
2.1.3 世界花卉产业化现状特点 |
2.2 国内花卉产业化发展、研究及现状特点 |
2.2.1 我国花卉产业发展历程 |
2.2.2 我国花卉产业研究 |
2.2.3 我国花卉产业化现状特点 |
2.2.4 我国花卉产业面临的问题 |
3 漳平市花卉产业分析 |
3.1 漳平市自然概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气候资源 |
3.2 漳平市花卉产业发展概况 |
3.3 漳平市花卉产业现状分析 |
3.3.1 花卉生产已初具规模 |
3.3.2 以科技为依托,建成一批花卉示范园区 |
3.3.3 花卉龙头企业的案例分析——漳平市金兴园艺发展有限公司 |
3.3.4 永福镇现状调查 |
3.3.5 花卉产业延伸迅速 |
3.3.6 推进花卉产业的对外交流 |
3.4 优势 |
3.4.1 种质资源优势 |
3.4.2 气候资源优势 |
3.4.3 劳动力资源优势 |
3.4.4 便利的交通运输 |
3.4.5 对台合作优势 |
3.4.6 政府政策支持 |
3.5 机遇 |
3.6 存在问题 |
3.6.1 技术创新能力弱,科技含量低 |
3.6.2 小农经营及落后的组织结构 |
3.6.3 现代花卉产品替代性强、经济周期短 |
3.6.4 国内外花卉竞争的影响 |
4 加快漳平市花卉产业化发展的研究对策 |
4.1 加大新品种的研发 |
4.2 花卉产业经营机制的创新——多元经济 |
4.3 加大扶持龙头企业 |
4.4 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提高花卉质量、档次 |
4.5 加快制度创新,支持花卉产业化发展 |
4.6 加大政府扶持,转变投入方式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花卉与花卉产业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1.2.3 国内研究概况 |
1.2.4 简要评述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与展望 |
1.4.1 论文可能的主要创新之处 |
1.4.2 论文的主要预期成果 |
1.4.3 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2章 北京花卉业发展的基本理论基础 |
2.1 理论经济学的支持 |
2.1.1 产业经济学理论 |
2.1.2 区域经济学理论 |
2.1.3 非均衡发展理论 |
2.2 应用经济学的支持 |
2.2.1 农业比较优势理论 |
2.2.2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2.2.3 生态农业与都市农业理论 |
2.2.4 休闲产业与休闲经济理论 |
2.2.5 城市经济与发展理论 |
2.2.6 首都经济理论 |
2.3 时代特色与社会特征的指导 |
2.3.1 科学发展观 |
2.3.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
3.1 北京市花卉产业的历史与发展条件 |
3.1.1 北京市花卉产业的发展历史 |
3.1.2 北京市发展花卉产业的自然条件 |
3.1.3 北京市发展花卉产业的人文条件与社会环境 |
3.2 北京市花卉产业的地位与发展意义 |
3.2.1 北京市花卉产业的地位 |
3.2.2 北京市花卉产业的发展意义 |
3.3 北京市花卉产业的基本现状 |
3.3.1 北京市花卉产业的总体情况 |
3.3.2 北京市花卉产业的优势 |
3.3.3 北京市花卉产业的机遇 |
3.4 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现存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 |
3.4.1 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现存的主要问题 |
3.4.2 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北京市花卉供给与需求调查 |
4.1 北京市花卉产业供给调查分析 |
4.1.1 供给基本情况调查 |
4.1.2 供给特征分析 |
4.2 北京市花卉产业需求调查分析 |
4.2.1 需求基本情况 |
4.2.2 需求调查 |
4.2.3 北京市花卉业的需求特征 |
4.2.4 居民购花数量预测与因素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研究 |
5.1 上海花卉产业发展研究 |
5.1.1 上海市的基本情况 |
5.1.2 上海市花卉产业的基本情况 |
5.1.3 上海市发展花卉产业的基本经验 |
5.2 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研究 |
5.2.1 云南省的基本情况 |
5.2.2 云南省花卉产业的基本情况 |
5.2.3 云南省花卉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
5.3 首尔花卉产业发展研究 |
5.3.1 首尔的基本情况 |
5.3.2 首尔花卉产业的基本情况 |
5.3.3 首尔花卉产业的基本经验 |
5.4 荷兰花卉产业发展研究 |
5.4.1 荷兰花卉产业概况 |
5.4.2 荷兰花卉产业的发展经验 |
5.5 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研究的启示 |
5.5.1 发达国家与地区花卉产业发展的经验 |
5.5.2 北京花卉产业与发达国家、地区花卉产业的对比分析 |
5.5.3 国内外花卉产业研究的启发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北京花卉产业定位与发展思路 |
6.1 北京花卉产业的定位 |
6.1.1 宏观定位 |
6.1.2 微观定位 |
6.2 北京市花卉产业的发展思路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北京花卉产业竞争力研究 |
7.1 北京花卉产业综合竞争力分析 |
7.1.1 产业竞争力的概念及理论 |
7.1.2 北京市花卉产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因素分析 |
7.1.3 北京花卉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
7.2 北京市花卉产品竞争力分析 |
7.2.1 北京市花卉市场竞争的基本特征 |
7.2.2 花卉产品竞争力 |
7.2.3 提升花卉产品竞争力的意义 |
7.2.4 花卉产品竞争力因素分析 |
7.3 提升北京市花卉产业竞争力的基本思考与对策 |
7.3.1 提升北京市花卉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对策 |
7.3.2 全面提升北京市花卉产品竞争力 |
7.3.3 全面创新是提升北京市花卉产业竞争力的核心 |
7.3.4 立足比较优势,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的创新研究 |
8.1 生产技术创新 |
8.1.1 技术创新的原因 |
8.1.2 品种创新 |
8.1.3 技术创新与生产推广普及 |
8.1.4 质量创新 |
8.2 生产创新 |
8.2.1 生产布局创新 |
8.2.2 生产组织与形式创新 |
8.2.3 花卉生产标准化 |
8.3 流通创新 |
8.3.1 花卉流通对花卉产业发展的作用 |
8.3.2 北京市花卉流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8.3.3 对北京市花卉流通创新的建议 |
8.4 产业链创新 |
8.4.1 产业链创新的依据 |
8.4.2 花卉产业链创新的内容 |
8.4.3 以休闲观光为形式的新兴产业——花卉休闲观光业 |
8.4.4 大力发展花卉国际贸易 |
8.4.5 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加快其他产业形式的发展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 |
9.1 产业政策内涵及其功能 |
9.1.1 产业政策及其内涵 |
9.1.2 产业政策的功能 |
9.2 花卉业发达国家的产业政策经验 |
9.3 北京市花卉产业政策分析 |
9.3.1 北京市花卉产业政策现状分析 |
9.3.2 产业经济学对北京市花卉产业政策的启发 |
9.4 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政策的建议 |
9.4.1 加强宏观调控与管理,实现花卉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
9.4.2 产业布局政策 |
9.4.3 产业结构政策 |
9.4.4 产业组织政策 |
9.4.5 产业技术政策 |
9.4.6 产业集聚政策 |
9.5 本章小结 |
第10章 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研究 |
10.1 完善花卉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10.1.1 完善花卉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10.1.2 加强花卉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提升花卉产业化水平 |
10.1.3 完善花卉产业支撑体系建设 |
10.2 人才保障体系 |
10.2.1 北京花卉人才的现状 |
10.2.2 加强北京花卉人才工作的建议 |
10.3 投资及财政支撑体系 |
10.3.1 完善财政供给机制,加大投入力度 |
10.3.2 建立稳定、健全、高效的支农与补贴制度 |
10.3.3 加快推进农业保险,提高花卉业保障水平 |
10.3.4 解读“绿箱”,制定合理的财政支持政策 |
10.4 信息保障体系 |
10.4.1 建立信息保障体系的背景与意义 |
10.4.2 北京花卉信息保障体系的主要问题 |
10.4.3 建立信息保障体系的主要措施 |
10.5 组织保障体系——加强花卉协会建设 |
10.5.1 加大对花卉协会的支持力度 |
10.5.2 强化花卉协会的协调功能 |
10.5.3 建立政府、花卉协会、企业之间的交流协商机制 |
10.6 本章小结 |
第11章 结论 |
附录1:居民问卷 |
附录2:北京市花卉市场需求调查提纲 |
附录3:北京市顺义区关于加快花卉产业发展的扶持办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10)宜良万家凹村发展研究 ——关于城郊型村庄发展模式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关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
1.5.1.1 国外研究现状 |
1.5.1.2 国内研究现状 |
1.5.2 关于村庄建设 |
1.5.3 关于城郊型村庄 |
第二章 城郊型村庄及其发展演变模式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关于城郊 |
2.1.2 关于城郊型村庄 |
2.2 城郊型村庄特征分析 |
2.2.1 区位特征 |
2.2.2 经济、产业特征及村民就业方式 |
2.2.3 社会管理体制 |
2.2.4 村庄建设机制 |
2.2.5 空间环境特色 |
2.3 城市化背景下,城郊型村庄的一般演变模式 |
2.3.1 模式一:"城中村型" |
2.3.1.1 关于"城中村"的定义 |
2.3.1.2 城中村形成原因 |
2.3.1.3 城中村的基本特点 |
2.3.1.4 城中村型实例 |
2.3.2 模式二:"完全城市化型" |
2.3.2.1 完全城市化型形成条件 |
2.3.2.2 完全城市化型基本特征 |
2.3.2.3 完全城市化型实例 |
2.3.3 模式三:"古村落型" |
2.3.3.1 古村落型形成背景 |
2.3.3.2 古村落型形成过程 |
2.3.3.3 古村落型基本特点 |
2.3.3.4 古村落型发展问题 |
2.3.3.5 古村落型实例 |
2.3.4 模式四:"卫星小城镇型" |
2.3.4.1 卫星小城镇型形成背景 |
2.3.4.2 卫星小城镇型形成过程 |
2.3.4.3 卫星小城镇型实例 |
第三章 万家凹村发展现状及其特性分析 |
3.1 万家凹村区位特征 |
3.1.1 宜良 |
3.1.2 万家凹村 |
3.2 万家凹村历史沿革 |
3.3 万家凹村人口及社会 |
3.4 万家凹村经济状况及产业特点 |
3.5 万家凹村空间环境特色 |
3.5.1 自然环境特色 |
3.5.2 人居环境特色 |
3.5.2.1 居住建筑 |
3.5.2.2 公共服务设施 |
3.5.2.3 基础设施 |
3.6 万家凹村发展问题分析 |
第四章 万家凹村发展模式探讨 |
4.1 万家凹村未来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1 宜良县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
4.1.2 宜良县城市化发展 |
4.1.3 宜良县城周边自然环境特征 |
4.1.4 宜良南片区未来经济产业发展特征 |
4.1.5 城镇居民休闲娱乐方式的变化趋势 |
4.2 经济/产业发展模式 |
4.2.1 发展生态农业——花卉业 |
4.2.1.1 从经济学角度论证万家凹村发展花卉业的优势 |
4.2.1.2 从变革策略的角度论证万家凹村发展花卉业的优势 |
4.2.1.3 万家凹村发展花卉业与宜良城市发展要求 |
4.2.1.4 万家凹村发展花卉业的具体措施探讨 |
4.2.2 发展郊区旅游和相关产业 |
4.2.2.1 国内外郊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
4.2.2.2 用ASEB栅格分析法对万家凹村发展郊区旅游业进行分析 |
4.2.2.3 发展郊区旅游策略分析 |
4.3 景观环境塑造方式 |
4.3.1 纳入城市景观体系,塑造自然山水格局 |
4.3.2 与地方产业——花卉种植相结合 |
4.4 村庄人居环境要素的更新 |
4.4.1 居住建筑模式 |
4.4.2 规划布局 |
4.4.3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4.4.4 道路交通规划 |
4.4.5 市政工程规划 |
4.4.6 景观规划 |
第五章 "花园生态村"模式的提出和启示 |
5.1 "花园生态村"模式构成要素 |
5.2 "花园生态村"模式的启示 |
5.2.1 对于城市化的启示 |
5.2.2 对于城乡协调发展的启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专着 |
学术论文 |
硕士、博士论文 |
外文参考 |
其它 |
附录A 图表说明 |
附录B 发表论文 |
四、领略以色列花卉业(论文参考文献)
- [1]成都市居民盆花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陈耀.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1)
- [2]旅游体验下的昆明市花卉旅游发展对策研究[D]. 李辛怡. 云南财经大学, 2016(02)
- [3]现代农业发展趋向判别及其机制构建研究[D]. 周娟枝.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
- [4]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 赵航.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1)
- [5]现代花卉示范园区规划的探索与实践 ——以西安长安区秦岭花卉示范园规划为例[D]. 薛君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6)
- [6]基于游客感知价值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以郫县农科村为例[D]. 陈世江.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3)
- [7]我国花卉展览的植物景观研究[D]. 马越.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1)
- [8]福建省漳平市花卉产业化发展研究[D]. 朱世威. 福建农林大学, 2009(12)
- [9]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研究[D]. 黄国华.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7)
- [10]宜良万家凹村发展研究 ——关于城郊型村庄发展模式的探讨[D]. 江艳云. 昆明理工大学, 2008(09)
标签:乡村旅游论文;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旅游产业论文; 互联网农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