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露醇致肾功能改变及护理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覃海敏[1](2019)在《静脉留置针致血管内皮损伤相关因子表达与血栓形成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血管内皮损伤标记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与血栓形成的关系。结合前期研究血液指标,探讨血管内皮损伤标记物与D-二聚体(D-D)、VEGF、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在血栓形成过程中的关系,为寻找预测静脉留置针致血栓形成的指标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1.收集标本:回顾收集整理课题组前期研究130例新西兰大耳白兔耳缘静脉石蜡组织标本,分为空白组(n=10),置管组(分为生理盐水组、n=30,生理盐水山莨菪碱干预组、n=30,甘露醇组、n=30,甘露醇山莨菪碱干预组、n=30),置管组留置时间分别为1天、3天、5天不同时段。同时收集前期研究所有的HE病理切片。整理病理蜡块、HE病理切片的编号与组别分别对应前期研究兔子的编号与组别。2.实验方法:首先根据切片流程进行病理切片的制作,然后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切片进行染色,染色结束后再采用奥林巴斯显微镜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的图像采集,最后采用Image Pro Plus图像分析件计算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面积及内皮细胞面积。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1)VEGF表达:各置管组置管1天时VEGF表达减少,置管3天时表达增加,甘露醇干预组不同留置时段VEGF阳性面积占内皮细胞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vWF表达:各置管组置管1天时vWF表达增加,置管3天、5天时表达减少,生理盐水干预组、甘露醇干预组不同留置时段vWF 阳性面积占内皮细胞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t-PA表达:各置管组不同留置时段t-PA阳性面积占内皮细胞面积比,相同留置时段,各置管组t-PA 阳性面积占内皮细胞面积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组化与血液指标比较结果(1)各置管组VEGF免疫组化于留置1天后开始表达增加,血浆VEGF浓度升高;甘露醇组留置3天、5天,甘露醇干预组留置3天,免疫组化VEGF 和血液 VEGF 为正相关(r=0.723,r=0.942,r=0.818,P<0.05)。甘露醇组留置5天,免疫组化VEGF和血液PT为负相关(r=-0.687,P<0.05)。甘露醇组留置5天,免疫组化VEGF和血液APTT为正相关(r=0.806,P<0.05)。甘露醇干预组留置3天,甘露醇组留置5天,免疫组化VEGF和血液TT为正相关,(r=0.692,P<0.05)。甘露醇组留置3天,VEGF免疫组化表达减少,血浆FIB浓度下降,免疫组化VEGF和血液FIB为正相关(r=0.930,P<0.05)。(2)各置管组vWF免疫组化于置管1天达到高峰,随后开始表达下降。血液VEGF浓度升高,生理盐水组留置1天免疫组化vWF和血液VEGF为负相关(r=-0.781,P<0.05)。甘露醇干预组置管3天,血液D-D浓度下降,与vWF免疫组化趋势一致,免疫组化vWF和血液D-D正相关(r=0.790,P<0.05)。生理盐水组置管3天,血液PT延长,免疫组化vWF和血液PT为负相关(r=-0.810,P<0.05)。各置管组置管1天后,血液FIB浓度升高,置管3天后血液FIB浓度下降,生理盐水干预组留置5天,免疫组化vWF和血液FIB为正相关(r=0.686,P<0.05)。(3)各置管组t-PA免疫组化,除甘露醇组于置管第3天表达减少,其他各置管组置管1天开始表达减少,与血浆VEGF趋势相反,生理盐水组于留置5天时,免疫组化t-PA和血液VEGF为负相关(r=-0.830,P<0.05)。甘露醇干预组留置3天,免疫组化t-PA和血液APTT为正相关(r=0.669,P<0.05)。各置管组置管1天后血浆FIB浓度升高,置管3天后浓度下降,生理盐水组留置1天,免疫组化t-PA和血液FIB为正相关(r=0.713,P<0.05)。结论1.置管早期,血管内皮损伤引起内皮功能障碍,内皮细胞合成分泌VEGF减少,血浆VEGF水平下降,血栓形成后刺激内皮细胞合成VEGF增多,血浆VEGF与变化趋势一致,检测血浆VEGF浓度变化可为预测血栓形成提供一定的依据。2.血管内皮损伤时,内皮vWF表达增加,介导血栓形成,检测vWF为判断血栓形成提供一定的依据。3.内皮损伤标记物与凝血等相关血液指标在静脉留置针致血栓形成过程有相关关系。
蒋真真[2](2019)在《7.5%高渗盐水不同给药速度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比较7.5%高渗盐水不同给药速度对颅脑损伤大鼠颅内压、血压、血清电解质及水通道蛋白4(AQP4)及Na+-K+-2Cl-共同转运体1(NKCC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并在临床进行验证,以期为临床应用7.5%的高渗盐水降颅压选择最佳给药速度提供依据。方法:首先,将100只SD大鼠均按照Feeney法构建颅脑损伤大鼠模型,分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CG)和实验组。实验组分为:快速输注组(A组),先快速后缓慢输注组(B组),缓慢输注组(C组)。造模12小时后对实验组大鼠行尾静脉注射7.5%高渗盐水并置入颅内压探头,连接大鼠血压检测仪,10分钟记录颅内压及血压两次,观察6h静脉采血后腹腔过量注射麻醉药处死大鼠并取出脑组织及肺组织,伤侧脑组织浸泡于4%多聚甲醛中,另一侧脑组织放于冻存盒中-80℃保存。应用RT-PCR、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中AQP4和NKCC1mRNA及蛋白的变化水平,肺组织行湿干比检测。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患者3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两组均注射7.5%高渗盐水100ml,一组采用动物实验中最佳给药速度(A组),另一组采用临床常规速度(B组),给药后观察记录颅内压及血压变化,给药后6h取静脉血监测血清电解质水平,分离出血清,利用Elisa 技术检测血清中 AQP4、NKCC1、TNF-α、IL-1β、IL-6 含量。结果:实验组大鼠给药后颅内压均较对照组低,其中快速输注组起效最快,颅内压降至最低所用时间最短。实验组中AQP4、NKCC1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大鼠血清电解质正常值范围相比,实验组大鼠血清钠、血清氯、血清钾均在正常范围内。临床实验结果显示,7.5%高渗盐水的两种输液速度均能降低颅内压,但是快速输注组降低颅内压效果更为显着。两种输注速度对血压影响较小。Elisa结果显示,两组患者AQP4、NKCC1随着给药天数增加出现下降。两组患者给药前后血清电解质、尿素氮和肌酐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7.5%高渗盐水不同给药速度均会降低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2)7.5%高渗盐水快速给药降低颅内压的效果优于缓慢给药及先快后慢给药速度。(3)7.5%高渗盐水不同输注速度未造成患者电解质紊乱。
于乐[3](2018)在《马黄酊对预防甘露醇性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马黄酊预防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9月收入该院应用甘露醇的患者96例, 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 各48例。实验组采用马黄酊湿敷局部静脉皮肤, 对照组采用酒精湿敷局部静脉皮肤, 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静脉炎发生率及分级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输液1 d静脉炎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输液3 d及输液7 d, 实验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马黄酊湿敷能有效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 使用方便,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陈小芬[4](2011)在《20%甘露醇在眼科临床应用的护理体会》文中认为[目的]观察20%甘露醇在静脉应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探讨其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2010年1月~12月使用甘露醇的168例患者静脉应用甘露醇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静脉应用甘露醇的168例患者中有23例发生不良反应,其中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静脉损伤,8例出现头痛、头晕、视力模糊,6例出现肾损害症状,1例皮肤过敏反应。[结论]静脉应用甘露醇可引起不良反应,采取合理的护理对策,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高婵,王鸣[5](2011)在《利尿剂引起肾脏损害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利尿剂分为:袢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碳酸酐酶抑制剂、保钾利尿剂、渗透性利尿剂,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心衰、高血压、急性肾衰、水肿等的治疗。但利尿剂使用中有许多副作用,包括:容量不足、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肾脏损害、对血脂血糖的影响、耳毒性等。其中肾脏的损害在临床工作中给利尿剂的使用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本文就各类利尿剂在临床应用中导致的肾脏损害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孙彦萍[6](2011)在《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甘露醇不良反应观察及护理》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甘露醇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中应用的护理问题,探讨其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4年4月2009年8月就诊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静脉应用甘露醇遇到的护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静脉应用甘露醇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共74例,其中静脉炎18例,占24.32%;肾损害26例,占35.14%;引起头痛、头晕、视物模糊14例,占18.92%;过敏反应2例,占2.70%;低颅压综合征6例,占8.11%;电解质紊乱12例,占16.22%;诱发心功能不全6例,占8.11%。结论:静脉应用甘露醇可引起不良反应,采取合理的护理对策,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俞晓红[7](2010)在《甘露醇在脑血管疾病应用中的常见不良反应与护理对策》文中提出对102例应用甘露醇的患者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病例进行综合分析,探讨运用护理手段减少甘露醇在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护理人员在应用甘露醇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通过护理干预手段可以降低不良反应的程度和发生率。
李广艳[8](2009)在《静脉应用甘露醇不良反应及护理对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甘露醇在静脉应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探讨其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和方法。方法对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8年7月就诊的颅脑损伤患者中静脉应用甘露醇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静脉应用甘露醇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共56例,其中以肾损害最为常见,共18例,占32%;过敏反应2例,占3.5%;引起头痛、头晕、视物模糊8例,占14%;静脉血管损害8例,占14%;局部组织坏死4例,占7%;诱发心律失常6例,占10.7%;体液失衡及电解质紊乱10例,占17.8%。结论静脉应用甘露醇可引起不良反应。采取合理的护理对策,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蔡华玲[9](2008)在《42例急性脑血管病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原因及护理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ACVD)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原因及临床防治护理措施。方法对42例ACVD并发ARF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ACVD并发ARF者均无肾脏病,其中脑梗死12例,脑出血30例。发生ARF时间为312d。结论脑部病变严重程度、药物不良作用及应用不当、机体自身器质退行性改变是导致ACVD并发ARF的最常见的原因。依据易发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防治对策。
马利平[10](2007)在《甘露醇加温输液对颈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对肾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甘露醇加温输液对颈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对肾脏的影响方法:将30名颈髓损伤的患者按ASIA分为四级,从A、B、C、D四级中成对的抽取患者分别组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输普通甘露醇,实验组输加热到35℃-37℃的甘露醇,七天后观察两组用药前、用药后第二天、用药后第五天、用药后第七天的Na+浓度,用药前BUN浓度和CREA浓度,用药后BUN浓度和CREA浓度,并比较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的标准)结果:两组Na+均有用药前后不同程度的下降,用药后前五天两组Na+下降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从第五天开始,到第七天停药,两组下降值差异显着(P<0.01);两组用药后CREA值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用药后BUN值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加热甘露醇可以缓解颈髓损伤并发的低钠血症,并不影响其疗效,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二、甘露醇致肾功能改变及护理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露醇致肾功能改变及护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静脉留置针致血管内皮损伤相关因子表达与血栓形成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技术路线图 |
实验部分 |
阶段一 病理切片的整理与石蜡组织切片的制作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阶段二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对比血液指标分析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实验结果 |
1 免疫组化结果 |
2 免疫组化对比血液指标结果 |
讨论 |
1 免疫组化结果 |
2 免疫组化对比血液指标结果 |
结论 |
本课题的创新性 |
本课题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语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7.5%高渗盐水不同给药速度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 |
引言 |
第一部分: 7.5%高渗盐水不同给药速度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脑水肿的影响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附图 |
1.5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7.5%高渗盐水不同给药速度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脑水肿及颅内压影响的临床实验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附图 |
2.5 参考文献 |
结论 |
文献综述 高渗盐水降颅内离压效果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甘露醇不良反应观察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不良反应 |
2 不良反应原因 |
2.1 静脉炎 |
2.1.1 药物作用 |
2.1.2 机械刺激 |
2.1.3 输液速度 |
2.1.4 环境温度 |
2.2 肾脏损害 |
2.3 过敏反应 |
2.4 头痛、头晕及视物模糊 |
2.5 低颅压综合征 |
2.6 心功能不全, 电解质紊乱 |
3 护理对策 |
3.1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
3.1.1 血管的选择 |
3.1.2 注意穿刺技术 |
3.1.3 静脉留置针选择 |
3.1.4 将甘露醇加温输注 |
3.1.5 加用利多卡因 |
3.1.6 局部热敷法 |
3.1.7 芦荟外敷 |
3.2 肾脏损害的预防和护理 |
3.2.1 肾功能及尿量观察 |
3.2.2 预防甘露醇结晶 |
3.3 过敏反应的预防和护理 |
3.4 头痛、头晕及视物模糊的预防和护理 |
3.5 低颅压综合征的预防和护理 |
3.6心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的预防和护理 |
(8)静脉应用甘露醇不良反应及护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资料 |
1.2 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
2 方法及护理对策 |
2.1 肾损害 |
2.2 过敏反应 |
2.3 头疼头晕及视物模糊 |
2.4 静脉血管损伤 |
2.5 甘露醇外渗后组织变性坏死 |
2.6 心律失常、体液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
(9)42例急性脑血管病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原因及护理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原因分析 |
2.1 脑部病变导致ARF |
2.2 药物作用导致ARF |
2.3 自身器官退行性改变 |
3 护理对策 |
3.1 重点监测生命体征与肾功能 |
3.2 正确使用甘露醇 |
3.3 加强病情观察及护理 |
3.3.1 核定用药量 |
3.3.2 用药前监测 |
(10)甘露醇加温输液对颈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对肾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英文简写对照 |
综述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四、甘露醇致肾功能改变及护理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静脉留置针致血管内皮损伤相关因子表达与血栓形成的实验研究[D]. 覃海敏.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2]7.5%高渗盐水不同给药速度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影响的实验研究[D]. 蒋真真. 滨州医学院, 2019(02)
- [3]马黄酊对预防甘露醇性静脉炎的临床效果[J]. 于乐.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8(14)
- [4]20%甘露醇在眼科临床应用的护理体会[J]. 陈小芬.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04)
- [5]利尿剂引起肾脏损害的研究进展[J]. 高婵,王鸣.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2011(04)
- [6]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甘露醇不良反应观察及护理[J]. 孙彦萍.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11)
- [7]甘露醇在脑血管疾病应用中的常见不良反应与护理对策[J]. 俞晓红. 健康研究, 2010(03)
- [8]静脉应用甘露醇不良反应及护理对策[J]. 李广艳. 青岛医药卫生, 2009(06)
- [9]42例急性脑血管病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原因及护理对策分析[J]. 蔡华玲.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8(03)
- [10]甘露醇加温输液对颈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对肾脏的影响[D]. 马利平. 吉林大学,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