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中药学科(论文文献综述)
刘颖,苌雅娴,丁佐奇,许风国[1](2021)在《药学类卓越期刊与一流学科协同发展的分析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以入选"卓越计划"的9种药学类期刊与入选 "一流学科"建设的13所高校的药学类(药学和中药学)学科为研究对象,从期刊涵盖范围与学科结构优化、期刊载文量与学科发文需求、期刊学术影响力与学科引领创新等方面分析研究了卓越期刊与一流学科协同发展情况。结果表明,药学类卓越期刊办刊基础好,二级学科基本覆盖,优势学科得到凸显,近年来载文量不断提高,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前沿学科还需完善,个性化服务有待提升,目前期刊发展水平尚不能完全满足学科冲击世界一流的需求。在当前"破五唯"、破除"SCI至上"的背景下,各卓越期刊和高校应以建设世界一流中国期刊为目标,在"卓越计划"实施"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时应瞄准前沿、围绕学科发展需求,吸纳全球优秀稿源,强化示范引领作用,提升期刊在全球学术界的学术声誉和公信力,带动刊群整体升级,早日实现期刊和学科协同发展,为科技强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肖志鸿,杨爽,刘流,秦灵灵,黄友良,刘哲,韩爱庆[2](2021)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医学院校中医药学科研竞争力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2010-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中医药领域的资助和30所医学院校中医药学的科研竞争力。方法:基于2010-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信息,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数量、资金数量和项目负责人数量3方面,构建了竞争力指数,并对30所医学院校的科研竞争力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2010-2019年,中医药基金数量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基于CRCI-TCM指数,30所医学院校中医药学科研竞争力可分为4个等级。结论:不同院校、地区间中医药学科研竞争力差距显着,呈现出学术资源聚集、研究机构多元化的现象,部分院校存在学科发展不均衡问题。
胡晓芬[3](2021)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急诊留观病例现况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一是研究病例分布、就诊特点、中医及西医治疗等问题,通过这些环节,梳理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急诊科就诊及治疗特点的具体情况;二是尝试归纳总结急诊科目前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提出关于建立更具有实用性、更科学化的急诊科发展模式的建议,以期为将来急诊科建设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通过回顾性调查,纳入入院日期在2011.01.25-2013.01.25之间或2016.01.25-2018.01.25之间所有符合条件的东直门医院急诊留观病例进行分段研究,收集患者病例资料,将采集到的病例数据整理后录入Epidata3.0软件并建立Exce1数据库,所有数据均用SPSS25.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采用均数±标准差(χ±s)来描述计量资料里的连续数值型变量,采用频数和构成比来描述计量资料里的分类变量,构成比和率的比较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若有频数小于5的数据则采用Fisher精确检验。p<0.01表示有非常显着性的差异,p<0.05表示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①本研究共纳入1320份病例,其中入院日期在2011.01.25-2013.01.25之间的共有727例:出院状态为死亡的共有106例(14.6%);纳入病例的平均年龄在76岁左右;80-99岁年龄段的人群共有311例,占比42.8%;就诊季节最多的是春季,总共234例(32.2%),其次是冬季,共有211例(29.0%);就诊时间频次最高的是09-12时,总共157例(21.6%);汉族人数共有683例(94.0%);家庭地址位于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共有695例(95.6%);自费病例有42例(5.8%);最少住院天数是1天,最多住院天数是56天,平均住院天数为7天左右;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病例共有571例(78.5%),单纯中医治疗共有130例(17.9%),单纯西医治疗总共26例(3.6%);伴随基础疾病最多的疾病种类排名由高到低取前四位依次是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伴有基础疾病的病例共有606例(83.4%);过敏药物中最多见的是青霉素类药物。②入院日期在2016.01.25-2018.01.25之间的共有593例:出院状态为死亡的共有97例(16.3%);纳入病例的平均年龄在77岁左右;80-99岁年龄段的人群共有350例,占比59.0%;就诊季节最多的是冬季,总共218例(36.8%),其次是秋季,总共139例(23.4%);就诊时间频次最高的是09-12时,总共292例(49.2%);汉族人数共有576例(97.1%);家庭地址位于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共有564例(95.1%);自费病例有11例(1.9%);最少住院天数是1天,最多住院天数是231天,平均住院天数为11天左右;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病例共有252例(42.5%),单纯中医治疗总共338例(57.0%),单纯西医治疗共有3例(0.5%);伴随基础疾病最多的疾病种类排名由高到低取前四位依次是脑血管病、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伴有基础疾病的病例共有542例(91.4%);过敏药物最多见的是青霉素类药物。(2)入院情况分析:①入院日期在2011.01.25-2013.01.25之间的病例:最多见的就诊原因是“喘”,出现212次;中医诊断最多见的是“喘证”,出现199次;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是“痰热壅肺”,出现37次;西医第一诊断出现频次最多的是“肺部感染”,共231次;最多见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出现340次。②入院日期在2016.01.25-2018.01.25之间的病例:最多见的就诊原因是“发热”,出现234次;中医诊断最多见的是“风温肺热病”,出现231次;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是“痰热壅肺”,出现52次;西医第一诊断出现频次最多的是“肺部感染”,共212次;最多见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出现298次。(3)治疗花费分析:①入院日期在2011.01.25-2013.01.25之间的病例:中药饮片的使用率为36.3%;中成药的使用率为87.8%,中成药使用频次最高的是痰热清注射液;开展的中医治疗操作有明确记录的共有7例;住院平均总费用是11874元,床位平均费用是241元,西药平均费用是4625元,中成药平均费用是735元,中药饮片平均费用是131元,检查平均费用是2903元,化验平均费用是1102元,自费药平均费用是2元。②入院日期在2016.01.25-2018.01.25之间的病例:中药饮片的使用率为73.5%;中成药的使用率为98.5%,中成药使用频次最高的是参麦注射液;开展的中医治疗操作有明确记录的共有76例;住院平均总费用是26788元,床位平均费用是508元,西药平均费用是7527元,中成药平均费用是1324元,中药饮片平均费用是2496元,检查平均费用是3410元,化验平均费用是3808元,自费药平均费用是50元。(4)中医证候资料分析:入院日期在2016.01.25-2018.01.25之间的病例的中医证候资料在面色、动作反应、肢冷、体倦乏力、神疲懒言、斑、疹、目、黄疸、唇、咽喉、腹部形态、寒热感受、汗出、鼻部症状、咳嗽、喘、哮、痰、口味、口渴、头晕、心悸、腹胀、其他部位疼痛、嗳气、呃逆、饮食、睡眠、大便、小便、舌质、舌形、舌态、舌下络脉、舌苔厚薄、舌苔润燥、舌苔腻腐、舌苔颜色、脉诊等方面的记录情况中,有记录的比例均高于入院日期在2011.01.25-2013.01.25之间的病例。(5)西医检验资料分析:①入院日期在2011.01.25-2013.01.25之间的病例:血常规检查中,血红蛋白值、红细胞值、白细胞值、中性粒细胞比值以及淋巴细胞比值的检测率为93.9%,C反应蛋白值的检测率为80.2%;生化检查中,钾、钠、氯的检测率为90.0%,尿素氮、肌酐的检测率为88.9%,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的检测率为87.1%,白蛋白值的检测率为85.7%,总胆红素的检测率为83.9%;血凝检查的检测率为53.9%;血气检查的检测率为48.6%。②入院日期在2016.01.25-2018.01.25之间的病例:血常规检查中,血红蛋白值、红细胞值、白细胞值、中性粒细胞比值以及淋巴细胞比值的检测率为96.3%,C反应蛋白值的检测率为96.3%;生化检查中,钾、钠、氯的检测率为96.6%,尿素氮、肌酐的检测率为95.4%,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的检测率为94.4%,白蛋白值的检测率为94.4%,总胆红素的检测率为95.4%;血凝检查的检测率为86.2%;血气检查的检测率为59.5%。结论:(1)急诊科就诊人群老龄化,急诊科医师要提高关于高龄伴随的机体病理状态变化的认识,协调好社会医疗资源分配问题;(2)急诊科与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联系紧密,要重视季节对传染病防治的指示性意义,提高对于公共卫生疾病的预警能力和预警意识;(3)急诊科的发展要同医院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握医院特色、就诊人群特征及就诊疾病谱,结合当前医疗保险政策,重点发展优势病种;(4)在急诊科建设当中,中医治疗比例不断提高,中医中药的临床应用要从数量提升转化为质量提升,制定适用于急诊科的中药饮片疗效评分标准方案,以进行中药饮片的疗效评价研究;(5)急诊留观病例存在其特殊性,急诊科需要产生新的独特医疗评价体系,以适合急诊学科特点、病种特点、危重程度及收治难度等。
邹丽娜,林志健,张冰,张晓朦,姜卓希[4](2021)在《基于CiteSpace的临床中药学研究的可视化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临床中药学研究领域的可视化,分析临床中药学研究现状、热点及未来研究趋势。方法利用Citespace对CNKI总库中临床中药学研究领域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讨相关研究的作者、研究机构、期刊分布状况以及对关键词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347篇文献,发文量最高的作者是张冰,发文最多的机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其次是广西中医药大学和成都中医药大学;载文量最多的期刊是光明中医;研究的关键词主要包括临床中药学、中药学、教学改革、合理用药等。结论临床中药学的发展逐渐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研究作者集中度较高,但不同学术团队及作者之间学术联系较弱。结合国内外临床药学发展现状,提示在临床中药学教学方面,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临床中药学学科研究方面,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仍是未来的研究趋势。
朴晶竹[5](2020)在《基于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调研的药师能力提升思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现代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理念为切入点,以临床医疗核心主体-医、药、护、患为研究对象,开展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情况及服务需求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我国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医药护患不同的服务需求、中药临床药师培训需求,提出改进中药临床药师药学服务水平的思考及建议,以促进中药临床合理用药,为中药临床药学的健康发展提供数据依托和政策建议。方法: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如下:(1)文献研究法:检索相关的文献资料,梳理近年国家相关部门对医院中药临床药学发展与改革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性文件,对当前中药临床药学学科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为后续调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2)专家咨询法:咨询临床药学及中药临床药学、医学统计学、中药合理用药方面的专家及医院领导,充分吸收专家及领导的合理建议,制定研究方案及调研体系框架,并修改完善调研问卷相关细节。(3)问卷调研法:基于文献分析、政策梳理、问卷设计、专家论证、预调研等工作,以医、药、护、患为研究对象,围绕其一般情况、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开展情况及评价、中药临床药学服务需求及中药临床药师培训需求等内容展开调研。医药护问卷以网络问卷星调研的形式发放回收,患者问卷以现场调研的形式发放回收,并将问卷信息录入至Excel 2010,建立Access数据库。(4)数据分析方法:将调研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SPSS软件建立数据库并以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回收医药护问卷2469份,其中有效问卷2469份,问卷有效率100%;回收患者问卷1272份,其中有效问卷1125份,问卷有效率88.44%;回收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学员问卷505份,其中有效问卷505份,问卷有效率100%;三套问卷共回收4246份,其中有效问卷4099份。调研发现:(1)中药临床药师专业技能有限,人员配置不足。我国中药临床药师学历普遍较高,但毕业专业以中药学为主,且大多没有经过正规中药临床药师培训而直接从业,缺乏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相关知识与思维及临床实践技能,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能力有限。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师配备不足,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量,并且根据地区、医院类型和等级呈现不均衡。②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工作有待加强,缺乏中医药特色。由于中药临床药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滞后,公众对中药临床药师认知度不足,我国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药学服务内容单一、服务层次较低,中药特色临床药学服务工作也有待加强,并且根据地区、医院类型和等级呈现不均衡。(3)医药护患对中药临床药师认可度高,药学服务需求各有不同。医药护患对中药临床药师的药学服务需求度高,期望中药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医疗为其提供指导与帮助。医药护患不同主体对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需求不同,并且根据不同科室呈现差异性。(4)中药临床药师培训方法与模式尚待规范。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刚刚起步,目前培训效果有所显现,但仍存在较多问题,个别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有待加强,带教组设置有待规范,培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待丰富,临床实践安排不足,没有突出中医药特色等。结论:本研究立足于现代药学服务理念,结合我国中药临床药学发展的相关背景对医、药、护、患展开问卷调研,调研问卷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信息量大,结果具有参考价值,确保了我国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现状及需求调研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基于调研提出的思考与建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以为提升中药临床药师药学服务水平提供指导,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真实的数据资料和理论依据。
刘慧鸿[6](2020)在《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文中指出目的:精神养生被认为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并贯穿于养生始终,是养生活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人民在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健康需求如何实现,是一个在宏观层面涉及社会文化,在微观层面涉及精神调摄的多层面问题。中医药学凝聚着的深邃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对于创造性的解决如此宏大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精神养生的文献、理论、案例和策略研究,对此种实际上涉及面甚广的健康需求提出精神养生的理解和主张,探索精神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实现。方法:研究方法也属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或观念认知方面的事物。如有中医学者所认为的“由于时代性的遮蔽”,养生缺少精神独立的系统研究。解除时代性的遮蔽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宏大的精神需求。所以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觉,从而其根本方法就是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道学的”“观照的”方法。同时研究内容,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根本上也是传统文化和文化自觉。所以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是相应、相融、相生的,在传统文化的“共冶一炉”中,这也是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面向。个体、群体就是在文化的抱持中健康成长的,放眼古今中外,没有比文化自觉更能提升人民精神境界、鼓舞人心和促进个体健康的事物。“道学的”“观照的”方法的特征,首先是境界取向。境界立意高远,就能“整全”“顾及全面”。借鉴整体论、内省法、创造性诠释等已有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思想内核,都承继了传统文化。同时,论文也使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由此呈现“整全的顾及全面的多层远近观”。具体步骤为,首先对精神养生与道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然后以精神养生、心理养生、情志养生、心性修养等为检索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对文献检索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养生的传统智慧进行阐释。借鉴于阐释得到的洞见,先在宏观层面、社会层面进行考察以完成理论探索,并明确理想和主张;最后通过精神养生相关的实践进行体验和考察,对如何实现理想和主张提供策略建议。成果:在文化层面,立足传统文化,以“道学”的阐释能力,展示精神养生的内在体系,阐明精神养生的“道”与“术”、“知”与“行”,使得对精神养生之本来面目有一个意会。并将道学这个研究方法与精神养生这个研究对象交融在一起,呈现为文化自觉的一种形式。在个体层面,通过道学的观照使得个体对精神养生的面貌有一个俯瞰,心中对如何精神养生有一个总览而不失细节的心智地图,协助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和急迫的生活节奏的两难中找到可行、必行、乐行的实践道路。结论:本研究开启精神养生的新的自觉,在最大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主的基础上阐释精神养生,在体现精神养生所追求的“精神内守”“独立守神”的境界中观照精神养生。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一、在研究方法上,论文创造性的在养生学研究中运用整体论的、自本体诠释的方法、内省的方法等体现道学观照的方法;由分析式、还原式的研究范式,转向道学、整体论的、内省的方法;由以西诠中的解释转向自身解释,转向文化自觉的解释。论文将相关的现代健康理论、方法和技术纳入道学的观照之中,也就等于纳入了精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这种纳入也是一种“与新科技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是“超世界水平的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形式,是文化自觉的呈现。二、论文以问道的精神把精神养生作为生命过程始终存在的一种本质。创造性的提出了“入道-养生-疗疾”的健康实践连续谱,鲜活的呈现了精神养生贯穿于养生始终,同时强调养生贯穿生活始终。三、论文阐释了精神养生“道”与“术”的知识体系结构,“施”与“受”的实践体系结构,“知识体系结构”与“实践体系结构”形成的真知真行结构,构成了精神养生的三重太极结构。论文清晰了精神养生知识丛林的观感,拓展实践视野,有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选择自己的健康道路。四、论文从精神养生内生的理论视角初步提出发挥精神养生社会价值的建议。
王曼宇[7](2020)在《全国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现状分析及效果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厚的人文精神和哲学内涵,是中医药学的根基和灵魂。推进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是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具体举措之一,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让学生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又能助推“健康中国”的建设。本研究在了解全国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的基础上,总结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的开展方式,评价实施效果,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文化科学有序地进入更多的中小学,为推进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的政府部门决策及研究单位实践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讨论与建议。第一部分文献研究有两部分。文献研究一全国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现状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广泛搜集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全国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的开展情况及研究现状。文献研究二“知信行”模式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知信行”理论作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评价模式之一。整理分析该模式在健康教育中的相关应用研究,为科学评价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的效果寻找理论依据。第二部分调查研究有四部分。调查研究一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预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全国开展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的情况进行初步的调研,为后期调研提供思路与参考。调查研究二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的方式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专家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多角度分析,并进行典型特色案例展示与特点描述,分析每种开展方式的优势与不足。调查研究三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学生效果评价研究:采用专家论证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学分析法,基于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运用“知信行”模式,设计学生效果调查问卷。问卷经专家反复论证、预调查修订而成。抽取石景山区项目校与非项目校中小学生进行调研,评价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效果。调查研究四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教师效果评价研究:采用专家论证法和问卷调查法,设计教师效果调查问卷,抽取石景山区项目校与非项目校中小学教师进行调研,从教师对中医药的态度及认知、对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的态度及效果评价等方面,评价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的效果。第三部分讨论与建议有两部分。讨论部分是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的PEST分析:运用PEST分析法,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教学方面剖析影响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的因素。建议部分是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的对策与建议:根据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结果1.全国开展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活动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和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各省市在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多与地域文化相融合,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本研究确定以“知信行”模式作为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效果评价的理论依据。2.全国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影响面广、特色鲜明的开展方式主要有“一省一课”、“三因制宜”和“德慧智教育+中医药文化”等。“一省一课”是全省统一推进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具有开创性、广泛性,但易出现应付式教育,示范地有浙江省。“三因制宜”是多角度推进中医药文化与当下的教育深度融合合,资源丰厚、方式多元化,但易缺乏长效机制,示范地有北京市;示范校有史家小学、石景山区中小学、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北京宏志中学。“德慧智教育+中医药文化”是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是校企合作的一种方式,目前只在县级市地区开展,相对较小的范围内施行,示范地有甘肃省陇西县中小学、广东省惠州市文星小学等。以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校与非项目校对比,评价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效果,结果显示:(1)项目校学生在中医药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得分均显着高于非项目校学生(P<0.01);学生在中医药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得分两两均呈正相关(P<0.01);在感兴趣的内容方面,排前两位的是中药知识,经络穴位知识;在参加的形式中,大多数学生希望参加中药香囊制作等实践活动,参观中医药博物馆等场馆,体验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2)项目校教师对“中医药的态度”、“支持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愿意和学生一起体验学习中医药文化”和“在所教课程中愿意融入中医药文化的内容”的意愿度均要高于非项目校教师(P<0.01)。3.从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的PEST分析来看,政策因素是引导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的风向标;经济因素是支撑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的物质基础;社会因素是支持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的有力保障;教学因素是确保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的关键环节。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当前还处于探索发展时期,尚未有统一的规划和实施机制,存在各自为政,不同地区和学校发展不平衡,教学内容碎片化、不系统、不规范,缺乏教师培训细则和强有力的团队支撑,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效果评价体系尚未建立等一系列问题。为促进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科学、可持续发展,建议加强顶层设计,落实机制建立;规范教学内容,寻找学科结合点;以中药为抓手,构建适宜自身发展的DIY模式;挖掘教师潜能,完善师资培训;避免填鸭式教学,使中医药生活化、智慧化、时尚化;借助多种媒介,拓宽学习渠道;搭建交流平台,构建学校联盟;加强示范作用,完善评奖机制;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联动教育。结论在2020年初开始遍及全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娃娃抓起,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势在必行。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目前开展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的方式多样,效果显着。国家教育部门应加大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加大经费投入;各地方教育部门与中医药管理部门积极联动,加强中小学教师中医药文化知识培训,鼓励创新课程融合,让更多喜爱传统文化的教师加入师资培训体系中来;以体验式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中医药文化的兴趣,点燃学习中医药文化的热情,师生互动,养成以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健康行为;在中医药文化氛围中,教师们会运用中医养生,讲究身心平和,对自身和学生的帮助更大,才能实现“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文化氛围,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培养文化自信的中国人。同时,各地各校还应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优势,结合当地特色文化,构建有特色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方式,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接班人。
卞庆来[8](2020)在《抑郁症调控网络及逍遥散抗抑郁模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1研究背景生物信息学作为生命科学和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相互结合而形成的一门学科,为储存、检索和分析人类基因组的生物学数据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在如今“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之下,其应用已不局限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而是涉及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比较基因组学、宏基因组学、基因和蛋白质的表达与分析、生物芯片表达谱分析、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生物系统模拟、系统生物学以及网络生物学研究等多个方面。生物信息学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以系统观、信息化和复杂性的角度研究疾病与健康相关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推动着生命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发展。抑郁症是现代医学的疾病名称,中医学虽无“抑郁症”的病名,但考究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为“郁病”、“脏躁”以及“百合病”等范畴。目前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尚缺乏完全的认识,亦缺乏相对客观检测指标。在治疗中也有接近一半的抑郁症患者无明显效果。因此,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开展与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的转录因子-miRNA-lncRNA调控网络等对抑郁症的机制研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古方逍遥散共载药8味,具有疏肝解郁,养血健脾的功效。历代医家对逍遥散的应用已拓展至临床各科,涵盖包括抑郁症在内的多种身心疾病。课题组前期针对抑郁症的可能涉及的发病机制,重点从神经突触可塑性、HPA轴、神经营养因子、神经元微结构、脑肠肽、肠道菌群以及代谢组学等多方面展开研究,部分揭示了逍遥散抗抑郁作用的机制,并认为逍遥散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然而,正是由于逍遥散“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和复杂性,使得其抗抑郁作用机制的研究面临着困难和挑战。具体而言,逍遥散中的8味中药包含数百种以上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之间又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那么,逍遥散中这些纷繁复杂的化合物中究竟何种成分作用于什么靶点,又影响到哪些具体的调控通路,涉及到哪些系统和途径呢?包括古方逍遥散在内的众多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能否用现代医学的语言进行阐释呢?这一系列的问题很难运用传统实验手段进行研究,也同时成为现代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中遇到的瓶颈。近几年来,英国药理学教授Hopkins提出“网络药理学”的概念,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药物与疾病和靶点之间“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协同作用关系,这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相互契合,给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因此,我们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借助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技术,开展逍遥散相关的网络的构建和分析,分析中药活性成分、潜在作用靶点,预测可能涉及的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探讨潜在药理学机制,最后结合生物信息学的结果有针对性的进行动物实验探索,以期用较高的效率和更科学的策略揭示逍遥散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2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由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实验研究两大部分组成。生物信息学分析:(1)在GEO数据库中检索抑郁症患者基因芯片表达数据集;数据预处理和差异表达分析;筛选抑郁症潜在相关基因;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构建及显着特征功能模块的识别;显着特征功能模块的功能富集分析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构建;转录因子-miRNA-lncRNA调控网络构建;样本聚类与分子分型分析;(2)联合检索TCMID、ETCM、BATMAN-TCM和TCMSP数据库中逍遥散中药物信息;构建中药“成分-靶点-通路/疾病”网络;在CTD数据库中检索与抑郁症相关的靶点信息;构建逍遥散“成分-靶点”和“化合物靶点-抑郁症疾病靶点”网络;对“化合物靶点-抑郁症疾病靶点”进行聚类功能模块构建;聚类功能模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基于ADME的活性成分筛选与虚拟分子对接。实验研究:(1)采用CUMS 6周法复制了抑郁模型大鼠,通过宏观表征、体重、旷场实验、糖水偏好实验以及强迫游泳实验对模型进行评价并观察逍遥散的干预作用;(2)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中的分析结果,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CNR1、CNR2和BDNF蛋白的表达;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Cnrl mRNA、Cnr2 mRNA和Bdnf mRNA的表达;应用Elisa检测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cAMP、PKA和P-CREB的含量。3研究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1)筛选出28个抑郁症相关基因,构建了抑郁症的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并识别出1个与抑郁症呈负相关的显着特征功能模块;显着特征功能模块中的基因用于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发现在5条KEGG通路和11个基因本体生物过程中存在显着富集;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中筛选出5个关键基因(FOS、GMGT1、JUN、EGR1以及CCL4);构建了抑郁症的转录因子-miRNA-lncRNA多因子调控网络,并根据多因子调控网络的“Degree”值对排行前10位基因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3个核心基因、6个lncRNA和1个miRNA。根据5个基因(TCTEX1D4、AREG、C6orf222、PPP1R15A和TNFSF9)在抑郁症样本中的差异性表达,发现抑郁症还可再分为2大类型,这5个基因可能是区分抑郁症亚型的重要基因;(2)构建了逍遥散内中药的“成分-靶点-通路/疾病”网络和逍遥散全方的“成分-靶点”和“化合物靶点-抑郁症疾病靶点”网络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化合物靶点-抑郁症疾病靶点”的网络模块聚类分析共获得23个模块,其中有8个模块含有逍遥散与抑郁症共同靶点;网络聚类分析共获得8个包含有逍遥散与抑郁症共同靶点的子网络功能模块,涉及到的具体靶点为 CNR2、HTR2A、HTR7、DRD5、SLC6A4、IL2、PTGS2、CAT、ADORA2A、MTHFR、XDH、NR3C1 以及 ACSL4,最显着富集的 KEGG 通路分别是cAMP信号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谷胱甘肽代谢通路、可卡因成瘾、非酒精性脂肪肝、嘌呤代谢、长寿调节、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通路等;结合ADME模块筛选和虚拟分子对接实验结果,共鉴别出10个活性化合物与4个逍遥散与抑郁症共有靶点之间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其中,与靶点CNR2有较高亲和力的化合物有菜豆异黄烷(Phaseollinisoflavan)、3-甲氧基光甘草定(3’-Methoxyglabridin)以及甘草素(Liquiritigenin);与靶点NR3C1有较高亲和力的化合物有异热马酮(Isoramanone)、γ-谷甾醇(Gamma-Sitosterol)、β-谷甾醇(Beta-Sitosterol)以及除虫菊素2(Pyrethrin II);与靶点SLC6A4有较高亲和力的化合物为延胡索乙素(Tetrahydropalmatine);与靶点CAT有较高亲和力的化合物为齿孔醇(Eburicol)和豆甾醇(Stigmasterol)。实验研究:(1)采用CUMS 6周造模方法成功复制了抑郁模型大鼠。给予药物干预后,逍遥散组大鼠的抑郁样行为有所改善,与模型组相比一般状态较好,体重增长明显,糖水实验中糖水偏好率升高,旷场实验中运动总距离、中央区域停留时间和进入中央区域次数提高,强迫游泳实验中不动时间缩短;(2)模型组大鼠前额叶皮质Cnr1 mRNA、Cnr2 mRNA 以及Bdnf mRNA 的表达,CNR1、CNR2 以及 BDNF蛋白的表达,cAMP、PKA以及P-CREB的含量均明显低于正常组;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大鼠前额叶皮质Cnr1 mRNA、Cnr2 mRNA以及Bdnf mRNA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CNR1、CNR2以及BDNF蛋白的表达水平有所增加;逍遥散组大鼠前额叶皮质cAMP、PKA以及P-CREB的含量明显增加。4研究结论生物信息学分析:(1)通过整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筛选出FOS、GNGT1、JUN、EGR1以及CCL4为与抑郁症相关的核心基因,FOS、PTGS2、JUN、XIST、NEAT1、SNHG16、NORAD、MALAT1、ARHGAP27P1-BPTFP1-KPNA2P3次及hsa-miR-106a-5p这10个基因为转录因子-miRNA-1ncRNA的多因子调控网络中的关键基因,TCTEX1D4、AREG、C6orf222、PPP1R15A和TNFSF9这5个基因是区分抑郁症分子分型的潜在基因;(2)逍遥散全方的“成分-靶点”和“化合物靶点-抑郁症疾病靶点”网络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体现了中药复方逍遥散抗抑郁作用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3)通过ADME模块筛选和虚拟分子对接实验共发现逍遥散中药物所包含的10个活性化合物和4个逍遥散与抑郁症共同作用靶点之间具有较高的亲和性,是潜在的具有抗抑郁作用的活性化合物。实验研究:在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基础上,动物实验表明逍遥散可影响CUMS抑郁模型大鼠前额叶皮质Cnr1 mRNA和Cnr2 mRNA的表达,并可能通过cAMP-PKA-CREB通路提高BDNF的水平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王赛[9](2020)在《《通雅》医学词汇训诂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中医词汇训诂对于深入理解中医文献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词汇的训诂工作已具备相当规模,但是相应的训诂研究还相对很少,主要还只是在训诂工作的基础上顺带提到,这有待自觉地深入系统地整理研究,以更有效地指导中医词汇训诂工作。《通雅》作为一部训诂学专着,是方以智篇幅最长的一部巨着,对比传统训诂学专着,该书最为突出的特点是重视词义的考证工作,为明代考据学集大成之作。书中收录了大量医学词汇,相应的训诂材料丰富,考据精详,内容广博,对于当前较为薄弱的中医词汇训诂研究工作有巨大的材料价值。目的一者总结方以智《通雅》医学词汇训诂的特点、成就和局限,为训诂史提供材料;二者厘清训诂工作所基于的语言学、文字学等相关交叉学科概念,为中医训诂学理论发展提供概念基础;三者结合当代词义学、认知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探析具体中医词汇训诂现象后的相关概念、理论和方法依据,为当代中医词汇训诂工作和训诂研究提供认知启发和实践指导。材料本研究就其材料整理工作,设立“词条”为基本单位。“词条”统计工作以《通雅》正文二十四门为基本材料。《通雅》医学词汇训诂材料中,医学词条数为382条,被训释词数为791个。因选词标准的差异,分本草词条和非本草词条两部分。本草词条数量为295条,以被训释词为单位统计,本草名物词总数为617个;非本草词条数量为87条,以被训释词为单位统计,单词总数为174个。方法理论分析法:应用训诂学科理论对训诂材料进行科学地分析,总结训诂材料中的不同训诂专题。统计归纳法:对于不同训诂专题的相关材料进行穷尽地统计和归纳,总结各个专题的内容和特点。例举分析法:对于训诂材料中的专题分类,通过列举典型例证的方法进行具体陈述和分析证明。现象分析法:观察、提取训诂工作中的特殊现象,借助词义学、认知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理论进行分析探究。结果1 训释研究被训释词研究:对于被训释词概貌,从内容来看,本草名物词最多,其次是人体名物词和疾病类词汇;从使用范围来看,一般词汇较多;从分布状况看,词汇之间缺乏医学理论的系统性。对于相关词类聚,分析其类聚单位和类聚系统可知,对于本草名物词丰富繁杂的经验意义,方氏借助事物属性或同体关系等相关性,以被训释词为原点系联比对相关词,辨其异同,达到在同类相关事物的聚合中区别特征、系统认知的目的。训释语研究:训释分为本草类和非本草类训释。本草类训释语,按训释对象分为名物训释和物名训释:名物训释按训释方式分为直训和义界;物名训释又分为异名训释和名义训释。非本草类训释语按训释对象分为单纯词义训释和多角度词义训释:单纯词义训释又分为直训和义界;多角度词义训释分为字用角度训释和造词角度训释。2 考证研究考证方法研究:考证方法首先分为文献考证和实地考察。文献考证分为形义关系、音义关系、义义关系三个方面,其中形义关系类又可分为以形索义和通异形,音义关系类又可分为推源系源和破通假,义义关系类又可分为引申推义、析词审义、文献佐证和据古训。考证现象研究:中医词汇的隐喻认知模式决定了中医词义的特点,进一步地决定了考证词义方法,形成了以上的考证现象。结论1 训释研究被训释词研究:在《通雅》医学词汇训诂工作中,词的类聚工作,对于从单个语词着眼来训释词义,是一种重要的补充。训释语研究:其训释对象多样,主要以客观词义为基础,同时兼顾词源、名义等;其训释方式是以直训为主,义界为辅,而义界又以定义式为主,描述式和说明式为辅;其训释用语的使用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但未形成严谨的用语使用规则。2 考证研究考证工作价值:主要可归因于两种精神:怀疑精神和实证精神。怀疑精神贯穿方氏词义考证工作的始末,实证精神主要落实在所依材料和考证方法两个方面。考证工作局限:主要可分为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不足。形式方面主要表现为引文形式随意,论证形式随意。内容方面,虽然方氏强调实证精神并尽力落实,但在罗列证据、依理论证上仍不免有欠周密之处。考证现象研究:首先,在训诂工作中,认知模式的不同带来的医学词义演变,因此能在形式上揭示该词的认知模式,在当前训诂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在训诂研究中,可以尝试借助词义学、认知科学等当代学科理论作为工具,深入词义内部和认知过程进行研究,探讨导致词义不明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训释考证方法,以更明确地指导我们认识并继承发展传统训诂工作。
刘焱[10](2020)在《基于Citespace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科学计量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由糖尿病引发的慢性肾脏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在控制病程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由于对既有研究成果缺乏宏观有效的梳理,该领域的研究脉络不清晰,研究方向、方法及范式等不明确,使得后续研究缺乏针对性。这类问题的底层驱动是科学研究的范式转变,可以通过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得到有效解答。通过使用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文献进行研究,分析该领域的科学合作网络、学科分布、研究主题,探索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领域概貌,梳理该领域的学科结构,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领域的机制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研究思路上的借鉴和参考。研究方法:本文使用科学计量学的方法,采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通过文献聚类分析、文献共被引网络分析、术语共现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双图叠加等技术研究Web Of Sci-ence 以及中国知网(CNKI)中建库至 2019 年有关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文献,构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知识图谱。研究结果:结果显示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共检索到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文献227篇,制作引文索引后得到相关文献2205篇,我国学者发文量遥遥领先,中国医科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以及中国药科大学是发文量排行前列的研究机构。国际上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主要应用领域集中在在“分子、生物学、免疫学”,主要研究方向可以概括为对机制的研究以及临床研究,对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研究已有诸多成果,涉及的作用机制包括了降低高血糖、调节血脂代谢、减轻了氧化应激、调节毛细血管内皮素、抑制肾素-毛细血管紧张素系统过度活跃、抑制肾脏细胞外基质的大量累积、延缓了肾脏细胞纤维化、阻断了肾脏的炎症反应。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共检索到文献5683篇,其中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发文量最多,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国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临床研究、机制研究两部分,临床研究中主要包括辨证分型研究以及用药研究。研究结论:当前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领域的科学合作网络分布较为松散,图谱密度较低,表明各个不同机构需要展开更加紧密的合作,以推进领域的发展进程。当前国际上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层面,使用网络药理学、代谢组学、基因组学等现代科学方法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医药的现代化进展,但仍需要注重发挥中医药治疗疾病过程中多靶点、动态调整、辨证施治的优势。国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在研究主题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近年来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领域引入了更多使用计算机科学的新方法,是对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交叉联合,有助于学科的发展。
二、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中药学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中药学科(论文提纲范文)
(1)药学类卓越期刊与一流学科协同发展的分析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药学类卓越期刊影响力分析 |
1.1 国内影响力 |
1.2 国际影响力 |
2 卓越期刊与“一流学科”协同发展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
2.1 二级学科基本覆盖,优势学科得到凸显,前沿学科还需完善 |
2.2 发文占比总体不高、定位需更加精准、个性化服务有待提升 |
2.3 载文量不断提高,与需求尚存差距,分级目录亟待编制推广 |
2.4 强化示范引领作用,带动药学刊群整体升级,争取成果首发权 |
3 结语 |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医学院校中医药学科研竞争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中医药基金资助情况 |
2.2 竞争力结果与分析 |
2.2.1 医学院校中医药学科研竞争力结果 |
2.2.2 各医学院校中医药学科研竞争力分析 |
3 讨论 |
3.1 资助力度加大,科研机构多元化发展 |
3.2 院校间竞争力差距明显,学术资源聚集现象显着 |
3.3 发挥人才培养职能,助力中医药事业发展 |
4 结语 |
(3)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急诊留观病例现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西医急诊医学体系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 西医急诊医学的研究方向 |
2. 西医急诊医学体系的特点 |
3. 西医急诊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联系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中西医急诊医学体系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 中医/中西医急诊医学的背景 |
2. 中医/中西医急诊医学的发展 |
3.中医/中西医急诊医学的方向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方法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观察指标 |
1.7 统计分析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中医临床资料 |
2.3 西医临床资料 |
3. 讨论 |
3.1 急诊留观病例一般资料 |
3.1.1 两组病例性别年龄比较 |
3.1.2 两组病例就诊季节及就诊时间比较 |
3.1.3 两组病例的家庭地址及医疗付费方式比较 |
3.1.4 两组病例住院天数比较 |
3.1.5 两组病例入院诊断比较 |
3.1.6 两组病例既往病史及伴有基础疾病比较 |
3.1.7 两组病例转归结局比较 |
3.1.8 两组病例就诊原因比较 |
3.1.9 两组病例过敏情况比较 |
3.1.10 两组病例住院期间治疗及费用比较 |
3.2 急诊留观病例临床资料 |
3.2.1 两组病例中医临床证候及西医化验检查比较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和展望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基于CiteSpace的临床中药学研究的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 |
1.1 研究方法 |
1.2 数据来源 |
2 结果 |
2.1 发文量的时间分析 |
2.2 发文作者统计分析 |
2.3 发文机构统计分析 |
2.4 发文期刊统计分析 |
2.5 关键词共现分析 |
2.6 关键词聚类分析 |
3 讨论 |
3.1 临床中药学领域研究现状 |
3.2 临床中药学领域研究热点及趋势 |
(5)基于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调研的药师能力提升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临床中药学学科发展基本情况研究 |
1 临床中药学的起源 |
2 临床中药学学科内涵与特征 |
3 临床中药学教育现状 |
4 临床中药学发展中的问题思考 |
综述二、中药药学服务临床现状研究 |
1 中药药学服务内容及现状 |
2 中药药学服务工作中的问题思考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调研方案设计 |
第一节 构建调研指标框架体系 |
第二节 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现状与需求调研问卷设计 |
第二章 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现状与需求分析 |
第一节 医药护调研结果分析 |
1 医药护的一般情况 |
2 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
3 医药护中药临床药学服务需求 |
4 中药临床药师培训需求 |
5 医药护对中药临床药师职业的态度 |
第二节 患者调研结果分析 |
1 患者的一般情况 |
2 患者对中药临床药师的认知情况 |
3 患者中药临床药学服务接受情况及满意度 |
4 患者中药临床药学服务需求 |
第三节 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学员调研结果分析 |
1 学员的一般情况 |
2 基地培训现状 |
3 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
4 培训需求 |
5 培训能力评估 |
6 培训后工作现状 |
第四节 讨论 |
第三章 提升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水平的思考 |
1 加强中药临床药学人才队伍建设 |
2 拓展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内容 |
3 明确医药护患药学服务需求 |
4 强化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能力培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导论: 问道的精神 |
1.1 道学与养生 |
1.1.1 问“道” |
1.1.2 何谓道学? |
1.1.3 道学与养生 |
1.2 道学与精神养生的交融 |
1.2.1 精神养生及与道学 |
1.2.2 “入道-养生-疗疾”健康实践的连续谱 |
1.2.3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对象、意义与论文题目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意义 |
1.3.3 题解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精神养生的历史回望:超越时空的传统 |
2.1 历史回望的文献范畴 |
2.2 相关研究进展 |
2.2.1 精神养生与道学的交汇 |
2.2.2 精神养生、道学与“西学”的交汇 |
2.2.3 精神养生与疗疾的交汇 |
2.3 精神养生的知识结构——“道、法、术” |
2.4 儒家与精神养生 |
2.4.1 儒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
2.4.2 儒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
2.4.3 教化与师表 |
2.5 道家与精神养生 |
2.5.1 道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
2.5.2 道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
2.5.3 俗世即道场、临炉指点、道侣 |
2.6 佛家与精神养生 |
2.6.1 佛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
2.6.2 佛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
2.6.3 迷时师度与船子投江 |
2.7 古代医家与精神养生 |
2.7.1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
2.7.2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
2.7.3 主体的转换——医者与患者,养生家与养生之家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现代反思: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与问道东方 |
3.1 西方文明范围中现代人的精神状况 |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 |
3.1.2 雅思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
3.1.3 加缪《鼠疫》 |
3.1.4 小结 |
3.2 精神养生与现代研究 |
3.2.1 精神境界的现代研究 |
3.2.2 精神养生“法术”的现代研究 |
3.2.3 精神养生与养生的社会人文研究 |
3.3 精神养生与身体——我们该如何意识我们的身体? |
3.3.1 立足于身体的精神养生 |
3.3.2 当代身体意象的分裂特征 |
3.3.3 当代身体实践的分裂特征 |
3.3.4 精神养生与身体实践的内在统一性 |
3.3.5 精神养生视野中的清醒与睡眠 |
3.3.6 小结 |
3.4 精神养生与语言——我们该如何言说健康? |
3.4.1 当下健康流行语言的荒诞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抗 |
3.4.2 精神养生与诊治的语言 |
3.4.3 精神养生与食、药的语言 |
3.4.4 精神养生与疾病谱、预防医学的语言 |
3.5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的心性修养与人民的健康促进 |
3.5.1 健康面临的人性挑战 |
3.5.2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健康促进的理念与实践 |
3.5.3 生生之道与中医养生学心性修养的实践观 |
3.5.4 小结 |
3.6 以道莅天下——《黄帝内经》“独立守神”的意义发现 |
3.6.1 独立守神的渊源与探索路径 |
3.6.2 早期社会文化与“独立守神” |
3.6.3 “独立守神”在传统文化实践中的显现 |
3.6.4 “独立守神”在生物医学实践中的显现 |
3.6.5 “独立守神”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显现 |
3.6.6 小结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则精神养生案例及其启示 |
4.1 案例1: 何以解忧——竹林七贤作为团体形式精神养生的滥觞 |
4.1.1 古代社会生活中团体的存在 |
4.1.2 竹林之游的精神养生属性 |
4.1.3 古代团体养生的存在状态及价值 |
4.1.4 小结 |
4.2 案例2: 某温泉度假村调训养生课程的精神心理效果考察 |
4.2.1 调训课程介绍 |
4.2.2 课程方案举例与纪实 |
4.2.3 问卷调查部分 |
4.2.4 调训课程组织者对课程的理解 |
4.2.5 解读 |
4.2.6 小结 |
4.3 案例3: 某瑜伽自然疗法静修营实践 |
4.3.1 背景 |
4.3.2 内容 |
4.3.3 讨论 |
4.3.4 小结 |
4.4 案例4: 某院慢性病辟谷实践的总结及比较研究 |
4.4.1 某医院利用辟谷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当代实践 |
4.4.2 古今辟谷与正念饮食干预的比较研究 |
4.4.3 小结 |
4.5 启示 |
第五章 前行策略: 充分发挥精神养生力量的讨论 |
5.1 提出策略建议的方法 |
5.2 个体的内求为本 |
5.3 个体内求与中医院校教育内求的相融、相生 |
5.4 全民教育——全民的内求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题目作为核心论点之一 |
6.2 健康实践的连续谱与精神养生的道学内涵 |
6.3 文化自觉的一种呈现——方法与对象的同一 |
6.4 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施与受、知与行的三重太极结构 |
6.5 理论探索总结: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及精神养生 |
6.6 案例启发与策略建议总结 |
6.7 根本的结论 |
结语 |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特点与不足之处 |
特点 |
不足之处 |
自反性陈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7)全国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现状分析及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文献研究一 全国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现状研究 |
1 各地开展情况 |
2 中小学中医药教材及读物出版情况 |
3 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相关研究情况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研究二“知信行”模式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
1 学生健康行为“知信行”的现状调查 |
2 评价健康教育对学生“知信行”的影响 |
3 评价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干预效果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调查研究 |
调查研究一 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预调研 |
1 研究目的 |
2 对象与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调查研究二 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的方式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对象与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开展方式的个案分析 |
3.1.1 “一省一课”——方式之一 |
3.1.2 “三因制宜”——方式之二 |
3.1.3 “德慧智教育+中医药文化”——方式之三 |
3.2 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方式的特点 |
3.2.1 “一省一课”——全省小学统一推进 |
3.2.2 “三因制宜”——多角度推进中医药文化深度融合 |
3.2.3 “德慧智教育+中医药文化”——传统文化土壤上的中医药文化教育 |
4 讨论 |
调查研究三 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学生效果评价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对象与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学生了解学校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情况 |
3.2 学生中医药文化知信行情况 |
3.3 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需求 |
4 讨论 |
调查研究四 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教师效果评价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对象与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教师了解学校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情况 |
3.2 教师对中医药的态度 |
3.3 教师对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的态度 |
3.4 教师对中医药的认知 |
3.5 教师评价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的效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建议 |
1 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的PEST分析 |
1.1 政策因素是引领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的风向标 |
1.2 经济因素是支撑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的物质基础 |
1.3 社会因素是支持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的有力保障 |
1.4 教学因素是确保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的关键环节 |
2 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的对策与建议 |
2.1 加强顶层设计,落实机制建立 |
2.2 规范教学内容,寻找学科结合点 |
2.3 以中药为抓手,构建DIY模式 |
2.4 挖掘教师潜能,完善师资培训 |
2.5 避填鸭式教学,实现中医药生活化 |
2.6 借助多种媒介,拓宽学习渠道 |
2.7 搭建交流平台,构建学校联盟 |
2.8 加强示范作用,完善评奖机制 |
2.9 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联动教育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3 “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附录4 “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附录5 大众对“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的看法调查 |
附录6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8)抑郁症调控网络及逍遥散抗抑郁模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生物信息学的发展概况 |
1 生物信息学发展概况 |
2 生物信息学给中医药发展的启示 |
第二节 生物信息学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概况 |
1 生物信息学在中医证候相关生物网络的构建与分析中的应用 |
2 生物信息学在中医证候相关组学分析中的应用 |
第三节 生物信息学在中药及其复方研究中的应用概况 |
1 生物信息学在中药及其复方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中的应用 |
2 生物信息学在中药及其复方的炮制、功效、归经及配伍中的应用 |
3 生物信息学应用于中药及其复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小结与展望 |
第二章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一节 抑郁症多因子调控网络的构建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与分析 |
5 小结 |
第二节 逍遥散抗抑郁作用功能模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逍遥散对CUMS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与分析 |
5 小结 |
第二节 抑郁模型大鼠前额叶皮质大麻素受体的表达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与分析 |
5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9)《通雅》医学词汇训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通雅》训诂研究现状 |
1 通论性研究 |
2 专题性研究 |
3 小结 |
综述二 本草名物词训诂研究现状 |
1 学位论文 |
2 期刊论文 |
3 小结 |
综述三 非本草类中医词汇训诂研究现状 |
1 相关书籍 |
2 学位论文 |
3 期刊论文 |
4 小结 |
四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一 《通雅》其书 |
二 研究背景 |
三 研究目的 |
四 研究材料 |
五 研究内容 |
六 研究方法 |
第一篇 训释研究 |
第一章 概说 |
第二章 被训释词研究 |
第一节 被训释词概貌 |
第二节 相关词类聚 |
第三章 训释语研究 |
第一节 本草类训释语研究 |
第二节 非本草类训释语研究 |
第四章 总结 |
第二篇 考证研究 |
第一章 概说 |
第一节 考证方法分类 |
第二节 考证方法小结 |
第二章 考证工作分析 |
第一节 形义关系 |
第二节 音义关系 |
第三节 义义关系 |
第四节 实地考察 |
第五节 小结 |
第三章 考证工作评价 |
第一节 考证工作之价值 |
第二节 考证工作之局限 |
第三节 小结 |
第四章 考证现象研究 |
第一节 现象提取 |
第二节 理论描写 |
第三节 原因阐释 |
第四节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基于Citespace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科学计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
1 糖尿病肾病的概念 |
2 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3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概况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科学计量学的研究进展 |
1 科学计量学的起源与发展 |
2 科学计量学常用工具 |
3 中医药领域应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进行研究的概况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科学合作网络分析 |
1 数据来源及检索式构建 |
1.1 国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数据来源及检索式构建 |
1.2 国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数据来源及检索式构建 |
2 软件相关运行参数的设置 |
3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研究地区、机构分布 |
3.1 国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研究地区及机构分布 |
3.1.1 国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研究地区分布 |
3.1.2 国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研究机构分布 |
3.2 国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研究机构分布 |
第二章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领域学科分布 |
1 国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基础与领域应用分析 |
2 国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领域学科分类及来源分析 |
第三章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主题分布 |
1 国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领域研究主题分布 |
1.1 基于文献共被引的国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领域研究主题分布 |
1.1.1 机制研究 |
1.1.1.1 降低高血糖 |
1.1.1.2 调节血脂代谢 |
1.1.1.3 减轻氧化应激 |
1.1.1.4 调节内皮素 |
1.1.1.5 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过度活跃 |
1.1.1.6 抑制细胞外基质的积聚 |
1.1.1.7 阻止肾纤维化 |
1.1.1.8 阻断肾脏炎症反应 |
1.1.2 临床研究 |
1.2 基于关键词共现的国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领域研究主题分布 |
2 基于关键词共现的国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主题分布 |
2.1 临床研究 |
2.1.1 国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分型研究 |
2.1.2 国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用药研究 |
2.2 机制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中药学科(论文参考文献)
- [1]药学类卓越期刊与一流学科协同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 刘颖,苌雅娴,丁佐奇,许风国. 科技与出版, 2021
-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医学院校中医药学科研竞争力分析[J]. 肖志鸿,杨爽,刘流,秦灵灵,黄友良,刘哲,韩爱庆.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21(07)
- [3]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急诊留观病例现况研究[D]. 胡晓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基于CiteSpace的临床中药学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 邹丽娜,林志健,张冰,张晓朦,姜卓希. 中医教育, 2021(01)
- [5]基于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调研的药师能力提升思考[D]. 朴晶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D]. 刘慧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全国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现状分析及效果评价研究[D]. 王曼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抑郁症调控网络及逍遥散抗抑郁模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与实验研究[D]. 卞庆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通雅》医学词汇训诂研究[D]. 王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基于Citespace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科学计量学研究[D]. 刘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