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肌梗死和脑卒中患者血脂分析

老年心肌梗死和脑卒中患者血脂分析

一、老年心肌梗死和脑卒中患者血脂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蔡亚秀[1](2021)在《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在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目前,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呈现年轻化趋势,且带来沉重的家庭及社会负担。因此,防控中青年心血管事件刻不容缓。然而,中青年人群缺乏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存在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院前延迟行为意向严重等危险因素。既往研究中,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受试群体缺少对中青年人群的关注,尚不明确健康教育在该人群中的效果。研究目的:构建基于行为改变轮(Behavior Change Wheel,BCW)理论的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干预方案,并验证该方案对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心血管疾病知识知晓度、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健康行为能力和院前延迟意向积极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经成立专家小组,通过专家咨询及预实验确定干预功能与干预技术,形成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干预方案。研究采用类实验平行对照设计方法,于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选取浙江省丽水市社区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将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126名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3名,对照组接受60~120分钟/次,共2次的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接受每月1次,60~120分钟/次,共4次的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采用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预警症状及危险因素知识问卷、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Ⅱ,HPLP-Ⅱ)、健康行为能力(Self-Rated Abilities for Health Practices Scale,SRAHP)、院前延迟意向量表测量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干预后和随访3个月后的心血管疾病知识知晓度、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健康行为能力和院前延迟意向。同时,采用干预组研究对象参加健康教育的依从率评价该健康教育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结果:以BCW理论为基础,结合适宜的干预功能和干预技术,本研究构建了可行性较强的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教育方案。126名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被纳入到本研究中,中途退出9名,失访3名,最终完成健康教育者114名,其中干预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各57名;干预组健康教育参与依从率为93.65%,对照组研究对象健康教育参与率为92.0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心血管疾病知识掌握水平:CVD预警症状及危险因素知识的得分情况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CVD预警症状及危险因素知识总分及各维度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个月及随访3个月后,干预组CVD预警症状及危险因素知识总分、脑卒中首发临床症状、冠心病首发临床症状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急性发作时处理措施维度和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维度在干预期及随访期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健康促进生活方式:HPLP-Ⅱ量表的得分情况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HPLP-Ⅱ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个月及随访3个月后,干预组HPLP-Ⅱ总分、运动、健康责任、营养、压力应对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人际关系和自我实现维度在干预期及随访期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健康行为能力:SRAHP量表的得分情况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SRAHP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个月及随访3个月后,干预组SRAHP总分、运动、健康责任、营养、心理安适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院前延迟意向:院前延迟意向量表的得分情况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院前延迟意向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个月及随访3个月后,干预组院前延迟意向量表总分、症状程度判断、习惯反应样式、促进就医因素、阻碍就医因素、就医决策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症状警觉维度在干预期及随访期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心血管疾病知识掌握水平,对提高个体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可减少院前延迟意向,并且干预效果随时间的变化而增强;社区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对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干预参与度较高。此干预项目为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套规范化,系统化的实践路径及评价体系,可在社区基层医疗层面推广应用。

罗云[2](2020)在《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非传统血脂参数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研究背景与目的: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cerebr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CAS)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和复发的重要病因,因此早期识别并积极治疗CAS有助于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血脂异常是CAS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是当前CAS血脂管理的首要干预靶点。然而,有研究显示尽管积极降低血清LDL-C的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进展的风险仍然很高,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进展与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水平升高独立相关。因此,需要对CAS更加敏感的血脂参数来指导CAS的治疗。既往研究显示与血清LDL-C水平相比,非传统血脂参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更相关。然而,非传统血脂参数在CAS的作用尚不太清楚。因此,这部分研究旨在探讨非传统血脂参数与CAS的关系,并比较非传统血脂参数与血清LDL-C水平对CAS的预测能力,希望找到更敏感的血脂参数指导CAS的治疗。方法:这部分研究是基于2016-2017年度吉林省德惠市“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的一项横断面研究,采用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对4100例年龄≥40岁的普通居民进行脑血管检查。根据颅内、外动脉累及不同,CAS分为单纯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ex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ECAS)、单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和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联合狭窄(intracranial and ex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ECAS+ICAS)。非传统血脂参数根据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TG、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的水平计算,包括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non-HDL-C)、TC/HDL-C、TG/HDL-C和LDL-C/HDL-C。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非传统血脂参数与单纯ECAS和单纯ICAS的关系。结果:这部分研究最终纳入了3624例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其中80(2.2%)例患有单纯ECAS,425(11.7%)例患有单纯ICAS和70(1.9%)例患有ECAS+ICAS。对于单纯ECAS,当非传统血脂参数以连续性变量纳入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non-HDL-C(OR=1.256,95%CI:1.066-1.480)、TC/HDL-C(OR=1.260,95%CI:1.112-1.427)和TG/HDL-C(OR=1.106,95%CI:1.038-1.179)水平与单纯ECAS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而血清LDL-C/HDL-C水平(OR=1.343,95%CI:0.973-1.852)与单纯ECAS的发生无关。而当非传统血脂参数以三分位数纳入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non-HDL-C、TC/HDL-C、TG/HDL-C和LDL-C/HDL-C水平与单纯ECAS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ROC曲线显示血清non-HDL-C(AUC=0.621,95%CI:0.560-0.682)、TC/HDL-C(AUC=0.639,95%CI:0.573-0.704)、TG/HDL-C(AUC=0.622,95%CI:0.564-0.680)和LDL-C/HDL-C(AUC=0.577,95%CI:0.523-0.630)水平对单纯ECAS有预测能力,并且血清non-HDL-C和TC/HDL-C水平对单纯ECAS的预测能力优于血清LDL-C水平(AUC=0.547,95%CI:0.489-0.605)。对于单纯ICAS,非传统血脂参数不管是以连续性变量还是三分位数纳入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non-HDL-C、TC/HDL-C、TG/HDL-C和LDL-C/HDL-C水平与单纯ICAS的发生无关。ROC曲线显示血清LDL-C/HDL-C(AUC=0.541,95%CI:0.512-0.570)水平对单纯ICAS有预测能力,而血清non-HDL-C(AUC=0.524,95%CI:0.494-0.555)、TC/HDL-C(AUC=0.526,95%CI:0.496-0.556)和TG/HDL-C(AUC=0.487,95%CI:0.457-0.516)水平对单纯ICAS没有预测能力。然而,血清non-HDL-C、TC/HDL-C、TG/HDL-C和LDL-C/HDL-C水平对单纯ICAS的预测能力与血清LDL-C水平(AUC=0.539,95%CI:0.511-0.568)无显着差异。结论:血清non-HDL-C、TC/HDL-C、TG/HDL-C和LDL-C/HDL-C水平与单纯ECAS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但是与单纯ICAS的发生无关。并且与血清LDL-C水平相比,血清non-HDL-C和TC/HDL-C水平对单纯ECAS的发生有更好的预测能力。第二部分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背景与目的:血脂异常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清LDL-C水平是当前缺血性脑卒中预防血脂管理的首要干预靶点。然而,既往研究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尽管积极降低血清LDL-C的水平,仍然还有很高的心血管事件残余风险,而这种残余风险与其他血脂参数有关。因此,需要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更加敏感的血脂参数来指导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越来越多研究发现与血清LDL-C水平相比,非传统血脂参数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更相关。然而,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尚存在争议。因此,这部分研究旨在探讨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并比较非传统血脂参数与血清LDL-C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能力,希望找到更敏感的血脂参数指导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方法:这部分研究是一项基于一般人群的横断面研究,以2016-2017年度吉林省德惠市“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的参与者为研究对象。非传统血脂参数包括non-HDL-C、TC/HDL-C、TG/HDL-C和LDL-C/HDL-C。缺血性脑卒中根据参与者提供的医疗文书或影像学资料诊断。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探讨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结果:这部分研究总共纳入了4025例研究对象,其中265(6.6%)例罹患了缺血性脑卒中。ROC曲线显示血清non-HDL-C(AUC=0.553,95%CI:0.518-0.588)、TC/HDL-C(AUC=0.571,95%CI:0.537-0.605)和TG/HDL-C(AUC=0.558,95%CI:0.525-0.591)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有预测能力,而血清LDL-C/HDL-C(AUC=0.533,95%CI:0.500-0.566)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没有预测能力,并且血清TC/HDL-C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能力优于血清LDL-C水平(AUC=0.515,95%CI:0.480-0.550)。当非传统血脂参数以三分位数纳入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TC/HDL-C和TG/HDL-C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而血清non-HDL-C和LDL-C/HDL-C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无关。当非传统血脂参数根据其对缺血性脑卒中预测的最佳截点拆分为二分类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non-HDL-C水平≥4.12(OR=1.393,95%CI:1.059-1.833)、TC/HDL-C水平≥4.14(OR=1.451,95%CI:1.087-1.935)和TG/HDL-C水平≥1.13(OR=1.492,95%CI:1.095-2.035)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独立相关,而血清LDL-C/HDL-C水平≥1.46(OR=1.211,95%CI:0.908-1.615)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无关。结论:血清non-HDL-C、TC/HDL-C和TG/HDL-C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而血清LDL-C/HDL-C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无关。并且与血清LDL-C水平相比,血清TC/HDL-C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更好的预测能力。第三部分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出血转化和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背景与目的:尽管许多研究发现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但是非传统血脂参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作用尚不太清楚。了解非传统血脂参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作用有助于指导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血脂管理,因此这部分研究旨在探讨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和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这部分研究连续性纳入2015年4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血脂水平是在入院24小时内、空腹状态下检查的,非传统血脂参数包括non-HDL-C、TC/HDL-C、TG/HDL-C和LDL-C/HDL-C。溶栓后出血转化定义为溶栓后24小时头部CT/MRI检查提示脑实质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预后用发病3个月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价,m RS评分≥3分定义为不良预后。采用ROC曲线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非传统血脂参数与溶栓后出血转化和不良预后的关系。结果:这部分研究总共纳入了763例缺血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其中有78(10.2%)例发生了溶栓后出血转化和281(36.8%)例发生了不良预后。对于溶栓后出血转化,ROC曲线显示血清TC/HDL-C(AUC=0.580,95%CI:0.513-0.646)、TG/HDL-C(AUC=0.599,95%CI:0.532-0.666)和LDL-C/HDL-C(AUC=0.581,95%CI:0.517-0.645)水平对溶栓后出血转化有预测能力,而血清non-HDL-C水平(AUC=0.527,95%CI:0.461-0.593)对溶栓后出血转化没有预测能力。当非传统血脂参数根据其对溶栓后出血转化预测的最佳截点拆分为二分类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TC/HDL-C水平<4.05(OR=1.727,95%CI:1.008-2.960)、TG/HDL-C水平<0.82(OR=2.064,95%CI:1.241-3.432)和LDL-C/HDL-C水平<2.67(OR=1.935,95%CI:1.070-3.501)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发生独立相关,而血清non-HDL-C水平<2.99(OR=0.990,95%CI:0.583-1.680)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无关。对于不良预后,ROC曲线显示血清TC/HDL-C(AUC=0.555,95%CI:0.513-0.597)、TG/HDL-C(AUC=0.567,95%CI:0.524-0.609)和LDL-C/HDL-C(AUC=0.553,95%CI:0.511-0.595)水平对不良预后有预测能力,而血清non-HDL-C水平(AUC=0.521,95%CI:0.479-0.564)对不良预后没有预测能力。当非传统血脂参数根据其对不良预后预测的最佳截点拆分为二分类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non-HDL-C水平<2.01(OR=2.340,95%CI:1.150-4.764)、TC/HDL-C水平<3.66(OR=1.423,95%CI:1.025-1.977)、TG/HDL-C水平<1.02(OR=1.539,95%CI:1.102-2.151)和LDL-C/HDL-C水平<2.71(OR=1.608,95%CI:1.133-2.283)与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不良预后的发生独立相关。结论:(1)血清TC/HDL-C、TG/HDL-C和LDL-C/HDL-C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风险呈负相关,而血清non-HDL-C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无关。(2)血清non-HDL-C、TC/HDL-C、TG/HDL-C和LDL-C/HDL-C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不良预后的风险呈负相关。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3](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提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刘丝雨[4](2020)在《吉林省成人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随着社会发展,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逐渐升高,识别出高危人群对其进行二级预防能够很好地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可能是一种用来识别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的有用且廉价的筛查工具。本研究以吉林省成人为研究对象,探讨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的流行现状,分析非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组、高甘油三酯组、腹型肥胖组及正常组的心血管疾病检出率的差异,探讨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与不同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对心血管疾病的预测价值。方法:本次研究的数据来自于2018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数据库。本研究应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吉林省的8个国家监测点中进行调查对象的抽取,经过纳入排除标准的筛选,最终有4752例样本纳入本次研究。现场调查包括问卷调查(一般人口学情况、生活行为方式及健康状况、疾病家族史情况等)、体格检查(血压、身高、体重、腰围等)及实验室检查(血糖、血脂等)。计量资料用?±S的形式描述,计数资料使用频率及百分比进行描述。通过t检验分析各计量资料与各疾病之间的关联,应用卡方检验分析各分类变量与疾病之间的关联。使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与各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调查数据的分析使用IBM 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P<0.05表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4752例研究对象中,心肌梗死患者共有111例,患病率2.34%;心绞痛患者315例,患病率6.63%;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有491例,患病率10.33%;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有44例,患病率0.93%。2.调查对象中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检出1202例,检出率为25.29%;单纯甘油三酯升高者764例,检出率为16.08%;单纯腹型肥胖者1025例,检出率21.57%;正常者1761例,占37.06%。3.单因素分析中,不同表型组研究对象心肌梗死(χ2=19.313)、心绞痛(χ2=25.612)、缺血性脑卒中(χ2=17.731)患病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不同表型组研究对象在出血性脑卒中(χ2=0.586)患病率之间的差异尚不能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4.二元logistic结果表明,在校正了其他影响因素后,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组患心肌梗死的风险为正常组的1.804倍(95%Cl:1.077-3.022,P=0.025),患心绞痛的风险为正常组的1.535倍(95%Cl:1.106-2.130,P=0.010),但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组患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与正常组相比尚不能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吉林省成人心血管疾病中,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率最高,其次为心绞痛与心肌梗死,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率最低。2.吉林省成人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的检出率较高,高于其他国家及国内大部分地区。3.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与心肌梗死、心绞痛的患病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其相关性较单纯甘油三酯增高及单纯腹型肥胖更高。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5](2018)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指明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2018年3月1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组成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经3次联合会议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及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修订过程主要

张焱磊[6](2018)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事件相关性及对常用脑卒中风险预测工具改良效果的评估》文中提出第一部分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病发病的关系目的明确中老年(≥55岁)人群CAS(Carotid Atherosclerosis,颈动脉硬化)与全因死亡及CVD(Cardiovascular Disease,心血管病)发病的关系。对象与方法2009年对“BLSA(Beijing Longitudinal Study of Aging,北京市老龄化多维纵向研究)”队列55岁及以上的北京地区基线人群共2468人进行了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颈动脉超声检查。2014年1112月,对基线人群进行了随访调查,收集全因死亡和新发CVD事件(包括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猝死,以及是否做过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情况。基线调查完成颈动脉超声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的共有1421人,其中1年内未发生过心肌梗死及脑卒中者共1376人,即无CVD症状人群。本研究以无CVD症状人群为研究对象,依据颈动脉超声的CCA-IMT(Common 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和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检查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无CAS组(CCA-IMT<1mm且无斑块),最小CAS组(CCA-IMT≥1mm且无斑块),非狭窄性斑块组(有斑块且颈动脉狭窄<50%)和狭窄性斑块组(颈动脉狭窄≥50%)。并分别根据CCA-IMT和斑块特征进行亚组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估计HR值(Hazard Ratio,风险比)及95%CI(Confidence Internal,可信区间),并调整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血脂异常、心肌梗死病史、脑卒中病史、BMI、hs CRP、吸烟和饮酒情况等混杂因素。结果1.2009年基线调查时,无CVD症状人群共1376人,平均年龄69.45±8.09岁,男性占44.9%,CCA-IMT为1.06±0.17mm,共有77.5%的人检出CAS病变,其中非狭窄性斑块组占比最大,为61.0%(840/1376),其次为无CAS组,为22.5%,再次为最小CAS组,为10.5%,狭窄性斑块组占比最小,为6.0%。2.对无CVD症状人群平均随访5.15±1.17年,随访率为86.1%;随访期间共发生全因死亡179例、CVD事件202例。3.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经多因素调整后,结果显示,以无CAS组作为参照组,(1)最小CAS组、非狭窄性斑块组和狭窄性斑块组发生全因死亡的风险与无CAS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非狭窄性斑块组和狭窄性斑块组发生CVD事件的风险分别是无斑块组的2.01倍(HR:2.01,95%CI:1.24-3.25)和3.05倍(HR:3.05,95%CI:1.62-5.74)。4.亚组分析显示,多因素调整后,有斑块者发生全因死亡和CVD事件的风险分别是无斑块组的1.87倍(HR:1.87,95%CI:1.17-2.97)和2.29倍(HR:2.29,95%CI:1.51-3.48)。将CCA-IMT分别以连续性变量和分类变量代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CCA-IMT每增加0.1mm则CVD事件发病风险增加13%(HR:1.13,95%CI:1.02-1.25);高四分位组的CVD发病风险是低四分位组的1.77倍(HR:1.77,95%CI:1.1-2.85)。结论1.半数以上的北京地区55岁以上人群患有CAS,以非狭窄性斑块的人群最多。2.CAS是CVD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当CAS进展至非狭窄性斑块和狭窄性斑块时,发生CVD事件的风险增加。3.当存在颈动脉斑块时,发生CVD事件和死亡的风险增加。CCA-IMT可以作为CVD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以四分位数的最高值为异常值对于预测CVD发病风险可能是适合的选择。第二部分常用预测工具对社区中老年人群脑卒中发病的预测价值及联合颈动脉硬化指标的改良效果评估目的评价常用卒中发病预测工具对社区中老年人群首发卒中与复发性卒中的预测价值,并探索在这些工具基础上增加CAS(Carotid Atherosclerosis,颈动脉硬化)各项指标对于其预测能力的改良效果。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来自“BLSA(Beijing Longitudinal Study of Aging,北京市老龄化多维纵向研究)”。该研究于2009年完成基线调查,2014年进行了随访。本研究选取了队列中完成问卷调查、颈动脉超声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的1421人,即有完整数据者作为研究对象,将随访收集的脑卒中事件(包括致死性脑卒中和非致死性脑卒中)作为终点事件。依据基线调查是否有TIA(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病史将研究对象分为有TIA/脑卒中病史组和无TIA/脑卒中病史组。采用AUC(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价China-PAR(Prediction for ASCVD risk in China,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研究)方程、ESRS(Essen Stroke Risk Score,Essen卒中风险评分)和SPI-Ⅱ(Stroke Prognostic InstrumentⅡ,卒中预测工具-Ⅱ)预测5年卒中风险的价值,并在上述3种预测工具的基础上分别加入各项CAS指标,包括斑块狭窄程度、稳定性和CCA-IMT四分位数分组,评价CAS能否提升预测工具的价值。结果1.基线有完整数据的人群共1421人,平均年龄69.42±8.09岁,男性占44.8%。有TIA/脑卒中病史人群共269人,其中110人有既往TIA史、159人有既往脑卒中史。共有1225人完成随访,随访率为86.2%,平均随访5.16±1.17年,随访期间共发生脑卒中事件140例。2.China-PAR、ESRS和SPI-Ⅱ评分对于5年卒中发生风险预测的AUC分别为0.60、0.58和0.56。在无TIA/脑卒中病史人群中,China-PAR预测首发卒中的价值最高,AUC为0.56,其次为ESRS,AUC为0.55,SPI-Ⅱ最低,AUC仅为0.51。在有TIA/脑卒中病史人群中,China-PAR的预测脑卒中复发的能力最高,AUC为0.70,其次是SPI-Ⅱ,AUC为0.62,最低为ESRS,AUC为0.60。3.CAS能明显提升3种预测工具的预测5年卒中的价值,其中,以颈动脉狭窄性斑块指标对于预测模型的改良程度最好,其次是斑块稳定性指标。在原预测工具上增加颈动脉狭窄性斑块指标后,SPI-Ⅱ的改善程度最高,AUC最高增加了16.1%(P=0.002),其次是ESRS,最高增加了6.9%(P=0.034)。结论1、北京地区55岁及以上的人群中有近1/5的人曾患过TIA或脑卒中。2、China-PAR、ESRS和SPI-Ⅱ三种评估工具均可以用于社区中老年人的脑卒中风险预测,但是预测价值仅为中等水平。对于新发卒中的预测,以颈动脉狭窄程度联合SPI-Ⅱ的提升最高。3、China-PAR、ESRS和SPI-Ⅱ三种评估工具均可以用于首发和复发卒中风险的预测。对于首发卒中的预测以颈动脉狭窄程度联合SPI-Ⅱ的提升最高;对于复发性卒中的预测,只使用China-PAR即可。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7](2016)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文中研究指明1冠心病概述1.1定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或冠状动脉疾病,简称冠心病,归属为缺血性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1.2解剖及病理生理机制冠状动脉分为左、右两支,分别位于主动脉窦的左、右开口。左冠状动

胡亚会[8](2020)在《中国住院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及治疗情况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2016年度我国住院脑卒中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伴危险因素及其治疗现状情况。研究住院脑卒中患者伴随危险因素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地域间的差异,以及用药治疗现状。分析我国住院脑卒中患者的入院时间季节性差异,进而得出脑卒中发病时间规律及年龄的规律。从而做到早期预防,控制各种危险因素,进而控制脑卒中的发生,降低脑卒中对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以及人类健康的危害。方法:研究患者为2016年度我国住院脑卒中患者共计208514例。数据来自“2016年度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院内患者综合干预目(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脑卒中高危患者筛查和干预项目GN-2016F0007)”,采用横断面观察法,对数据库的人口学信息、档案表信息、死因登记表、生活方式、家族史、既往脑血管病史、心脏病史、高血压病史、血脂异常史、糖尿病史、现病史、一般体征、现测血压(需测量2次)、心脏听诊、血糖检查、血脂检查、同型半胱氨酸、颈部血管超声、降压药物应用、抗栓药物应用等信息进行汇总统计分析,获得我国脑卒中住院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情况、伴随危险因素及治疗情况的流行病学资料,收集同时期天津市市区内各气象因素指标,气象资料来自于天津市气象局,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住院脑卒中患者一般特征:男性多于女性(58.9%VS 41.1%),老年脑卒中患者多于中青年(69.5%VS 30.5%),年龄以60-69岁最多,70-79岁次之,18-39岁最少。地域以北方地区为多,占55.5%,南方地区占44.5%。文化程度以小学及以下最多,占36.7%,初中次之,占36.0%,大学及以上最少,占7.8%。按卒中类型分类,缺血性脑卒中占86.7%,出血性脑卒中占10.9%,其他类型脑卒中占2.4%。2.住院脑卒中患者生活方式差异:总体吸烟率为27.6%,饮酒率为15.7%;缺乏运动占62.3%,高盐饮食54.9%,饮食荤素不均衡占39.2%。吸烟率及饮酒率:城市高于农村,北方高于南方,男性高于女性,中青年高于老年。高盐饮食:农村高于城市,北方高于南方,男性高于女性;荤素均衡、蔬菜、水果及牛奶或酸奶摄入量:城市高于农村,南方高于北方,女性高于男性。3.住院脑卒中患者伴随危险因素差异:高血压病史54.5%,脑血管病史30.6%,糖尿病史17.6%,冠心病史14.4%,血脂异常史6.7%,脑卒中家族史者占6.4%。城市地区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除高血压病史及血脂异常史外,以上其他危险因素北方地区高于南方。4.住院脑卒中患者37.7%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此中74.6%还同时伴有高血压病。年龄越大,伴发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比例越大,在≥80岁年龄组中,高同型半胱氨酸的比例最高占46.4%。男性高于女性;农村地区高于城市;北方地区高于南方。5.老年脑卒中住院患者一般特点:总体男性高于女性,老年患者中女性所占比例高于中青年中女性比例(43.7%VS 35.2%);城市高于于农村;南方高于北方;老年患者中吸烟、饮酒率较中青年低,饮食素食为主者比例高,水果摄入量少;老年患者既往脑血管病史、冠心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于中青年;脑卒中家族史、血脂异常史低于中青年。6.脑卒中二级预防抗栓药物应用情况: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者占56%,其中阿司匹林比例最高,占77.1%,其次为氯吡格雷占8.9%。男性高于女性,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74.175,P<0.001)。7.住院脑卒中死亡患者一般特征:年龄越大,脑卒中死亡率比例越来越高。其中≥80岁患者死亡比例最高,占所有死亡患者32.1%。无性别差异,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南方地区高于北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高于缺血性脑卒中。8.住院脑卒中患者入院季节差异性:总体上来讲,春季(34.9%)>夏季(31.9%)>冬季(19.7%)>秋季(13.5%),无性别差异,无年龄差异;按不同亚组分析,农村地区、南方地区、西部地区、出血性脑卒中则为夏季入院居多,夏季>春季>冬季>秋季。9.天津市卒中患者入院时间与气象因素相关性:天津市不同月份入院脑卒中患者频次与月平均气压呈正比,与月平均气温呈反比。即冬季1-2月份平均气温最低,平均气压最高,而脑卒中入院患者数最高;但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后,无统计学意义(r=-0.613,P>0.05)。10.住院脑卒中患者血压季节差异性:平均血压值秋季>春季>冬季>夏季,男性高于女性,老年平均收缩压高于中青年,平均舒张压低于中青年患者;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农村地区高于城市地区,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高于缺血脑卒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7.156,P<0.001)。结论:1、我国住院脑卒中患者总体上男性多于女性;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老年人高于中青年人,按年龄分层60-69岁年龄组最高占31.2%,因此对于该年龄组老年人脑卒中的预防至关重要。2、住院脑卒中患者吸烟、饮酒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总体上北方地区高于南方;男性高于女性;中青年高于老年;城市地区高于农村,但农村地区高盐饮食居多。住院脑卒中患者伴随危险因素总体上男性高于女性;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老年人高于中青年人,城市地区高于农村。3、住院脑卒中患者合并高血压病史者占54.5%,显示高血压是脑卒中首位的危险因素,也符合北高南低的分布趋势,且脑卒中在春季多发可能与该季节气温变化大,血压随之波动有关。研究还显示60-69岁为多发年龄组,提示从中青年人血压开始加强管控,从而降低这组人群的脑卒中的发病率。4、本研究显示脑卒中患者37.7%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第二位的危险因素,在此中74.6%还同时伴有高血压病,提示二者共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促进了脑卒中的发生。同时本研究还显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提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老年脑卒中患者更重要的危险因素。5、脑卒中二级预防抗栓药物总体应用率较低,在城市地区、男性、南方地区应用率略高。住院脑卒中死亡患者年龄越大,脑卒中死亡率越高。出血性脑卒中高于缺血性脑卒中。伴有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史者,发生死亡的风险更高。6、整体脑卒中患者入院时间有季节性差异,春季>夏季>冬季>秋季,无性别差异,无年龄差异;按不同亚组分析,农村地区、南方地区、西部地区、出血性脑卒中则为夏季入院居多,夏季>春季>冬季>秋季。提示脑卒中患者在季节交替气温变化时要做好预防措施。7、天津市不同月份入院脑卒中患者频次与月平均气压呈正比,与月平均气温呈反比,即冬季1-2月份平均气温最低,平均气压最高,而脑卒中入院患者数最高,但经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后,无明显相关性。8、住院脑卒中患者血压呈现“北高南低”特点,在北方地区、农村、中青年、男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水平较高,且存在血压变异性,冬春季平均血压水平高于夏季。提示我国高血压的控制率较低,应进一步宣传普及脑卒中及高血压的防治知识,降低脑卒中发病率。

班努·库肯[9](2020)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心房颤动患者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病率逐年升高,国内外研究发现遗传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房颤发生相关。本文拟探讨分析SCN5A、CETP、Cx40、AGT、eNOS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地区维吾尔族非瓣膜型心房颤动的相关性,为明确房颤的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心内科收治的新疆维吾尔族非瓣膜型心房颤动患者(实验组)及非房颤患者(对照组)各100例,采集外周静脉血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SCN5A基因多态性位点H558R、CETP基因多态性位点TaqIB、Cx40基因多态性位点(-44G/A及+71A/G)、AGT基因多态性位点M235-T、G-6A、T174M、eNOS基因多态性位点T-786C、G-894T进行多态性检测,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基因多态性分布的差异进行比较,对突变位点定位,明确房颤易感基因多态位点与维吾尔族非瓣膜型房颤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新疆维吾尔族非瓣膜型房颤患者年龄高于对照组(56.22±7.81(岁)vs52.98±9.03(岁),P=0.007);维吾尔族非瓣膜型房颤患者中总胆固醇(4.14±1.02(mmol/L)vs3.69±1.16(mmol/L),P=0.004)及LDL-C(2.878±0.516(mmol/L)vs2.472±0.793(mmol/L),P=0.009)、尿酸(347.68±130.51(umol/L)vs 292.62±102.63(umol/L),P=0.02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维吾尔族非瓣膜型房颤组患者和对照组比较,左心房内径(38.96±8.07(mm)vs34.12±4.66(mm),P<0.001)、右心房内径(35.6±6.07(mm)vs33.14±3.15(mm),P<0.001)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心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CN5A基因:基因测序SCN5A基因H558R位点以AA基因型为主,维吾尔族非瓣膜型房颤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与非房颤组之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等位基因可能是维吾尔族非瓣膜型房颤的一个易感基因(OR=2.189,95%CI:1.360-3.523,P=0.001)。CETP基因:CETPTaqIB基因位点两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74,P=0.0374;x2=6.91,P=0.0085)。Cx40基因:Cx40基因--44G/A及+71A/G多态性与维吾尔族非瓣膜型房颤发生相关联。连锁不平衡分析提示两个多态位点处于完全连锁不平衡(D,=1,r,=1)。房颤组-44AA基因型频率及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基因模型基因型分析,Cx-44G/A显性模型(GGvs GA+AA)中A基因携带者可能增加房颤的患病风险(OR=2.357,95%CI:1.293-4.298,P=0.00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控制高血压、吸烟、饮酒等混杂因素,Cx40基因多态性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GT基因:AGTM235T基因位点在维吾尔族非瓣膜型房颤组和对照组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疆地区维吾尔族非瓣膜型房颤的发生与AGTG-6A、AGTM235T、AGTT174M位点均有关联性。eNOS基因:eNOSG-894T基因型分布在维吾尔族非瓣膜型房颤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等位基因频率在房颤组(0.150)与对照组(0.0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此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可能增加维吾尔族非瓣膜型房颤的遗传易感性。房颤组T-786C基因TT、TC、CC基因型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6)。结论:新疆地区维吾尔族非瓣膜型心房颤动的发生与SCN5A基因H558R、CETPTaq IB、Cx40基因--44G/A及+71A/G、AGTG-6A、AGTM235T、AGTT174M及eNOSG-894T位点基因多态性有相关性。SCN5A基因G等位基因是维吾尔族患者发生非瓣膜型房颤的一个潜在危险因素。eNOST-786C基因多态性和新疆地区维吾尔族非瓣膜型心房颤动的发生不具有相关性。

杨林欣[10](2019)在《老年衰弱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终点事件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衰弱是一种重要的老年综合征,衰弱与心脑血管疾病可能互为促进因素。握力和步速是评估老年人衰弱的重要指标。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人衰弱与血压、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水平及心脑血管终点事件的关系。方法以2016年09月至2016年12月福建省立医院年龄≥60岁老年人408例为基线研究对象,采用握力和4m步速评估衰弱,通过电话随访获得复合终点事件和心脑血管终点事件。复合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住院治疗、心力衰竭住院治疗、急性脑卒中。心脑血管终点事件包括心脏性猝死、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住院治疗、心力衰竭住院治疗、急性脑卒中。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衰弱与血压、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水平的关系,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衰弱与心脑血管终点事件的关系。结果1.衰弱组收缩压≥150mmHg、HbA1c≥7.5%、血脂异常的比例高于非衰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150mmHg组发生衰弱的风险是收缩压<150mmHg组的2.071倍,HbA1c≥7.5%组发生衰弱的风险是HbA1c<7.5%组的2.392倍,血脂异常组发生衰弱的风险是非血脂异常组的2.220倍(P均<0.05)。2.共408例老年人,随访率89.2%,中位随访时间27.3月。握力下降比例、步速下降比例复合终点事件组和心脑血管终点事件组均高于无终点事件组和无心脑血管终点事件组(P均<0.05)。3.按基线握力和步速进行分组,A1组(握力和步速正常组)、A2组(握力或步速下降组)、A3组(握力和步速下降组)。A1、A2、A3三组复合终点事件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3组复合终点事件比例明显高于A1组(P<0.05)。A1、A2、A3三组心脑血管终点事件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3组心脑血管终点事件比例明显高于A1组(P<0.05)。4.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握力和步速正常组无复合终点事件的累积生存率高于握力和步速下降组(log-rank检验,P<0.001);握力和步速正常组无心脑血管终点事件的累积生存率高于握力和步速下降组(log-rank检验,P<0.001)。5.Cox回归模型表明,与握力和步速正常组比较,握力或步速下降组的复合终点事件风险增高(HR=2.934,P<0.05),握力和步速下降组的复合终点事件风险增高(HR=9.301,P<0.001);握力和步速正常组与握力或步速下降组的心脑血管终点事件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521,P=0.387),与握力和步速正常组比较,握力和步速下降组的心脑血管终点事件风险增高(HR=3.195,P<0.05)。结论本研究中老年人衰弱与血压、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水平存在相关性。衰弱患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和心脑血管终点事件的风险升高,独立于血压、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水平。

二、老年心肌梗死和脑卒中患者血脂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心肌梗死和脑卒中患者血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在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
        1.1.2 中青年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日益凸显
        1.1.3 中青年缺乏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范畴及危险因素
        1.2.2 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相关知识和健康行为现状
        1.2.3 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现状
        1.2.4 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干预研究现状
    1.3 研究构想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假设
    1.7 主要概念及操作性定义
        1.7.1 中青年
        1.7.2 心血管事件
        1.7.3 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
        1.7.4 健康促进生活方式
        1.7.5 健康行为能力
        1.7.6 院前延迟行为意向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第一部分:构建基于BCW理论的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教育方案
        2.1.1 健康教育方案依托的理论基础:行为改变轮理论
        2.1.2 干预方案构建
        2.1.3 确立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干预方案
    2.2 第二部分:验证基于BCW理论的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干预研究
        2.2.1 研究方法
        2.2.2 研究对象
        2.2.3 样本量计算
        2.2.4 分组方法
    2.3 干预内容及方法
    2.4 测量指标及测量工具
        2.4.1 一般人口学资料及测量工具
        2.4.2 研究主要结局指标及测量工具
        2.4.3 研究次要结局指标及测量工具
    2.5 资料收集的步骤
        2.5.1 收集原则
        2.5.2 收集方法
        2.5.3 收集内容
    2.6 质量控制
        2.6.1 研究设计阶段
        2.6.2 研究干预阶段
        2.6.3 数据处理阶段
    2.7 资料分析
        2.7.1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
        2.7.2 两组研究对象各变量基线水平比较
        2.7.3 干预效果评价
    2.8 伦理原则
    2.9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3.1 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的基线资料比较
        3.1.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3.1.2 研究对象的基本生活行为方式资料
        3.1.3 研究对象疾病相关的临床资料
    3.2 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前研究指标的基线比较
        3.2.1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疾病知识掌握水平比较
        3.2.2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比较
        3.2.3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健康行为能力比较
        3.2.4 干预前两组研究院前延迟意向比较
    3.3 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3.3.1 健康教育对两组研究对象疾病知识影响的效果评价
        3.3.2 健康教育对两组研究对象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影响的效果评价
        3.3.3 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对两组研究对象健康行为能力影响的效果评价
        3.3.4 健康教育对两组研究对象院前延迟意向影响的效果评价
        3.3.5 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的依从性评价
4 讨论
    4.1 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基本特征
    4.2 基于BCW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疾病知识水平
    4.3 基于BCW的健康教育可促进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
    4.4 基于BCW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健康行为能力
    4.5 基于BCW的健康教育有助于减少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院前延迟行为意向
    4.6 基于BCW的健康教育在社区情境中的可行性分析
    4.7 本研究对护理实践的指导意义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性
    5.3 研究局限性及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非传统血脂参数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1.1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概述
    1.2 血脂异常与ASCVD的形成
    1.3 血脂异常的评价参数
    1.4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ASCVD的关系
        1.4.1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冠心病的发生和预后的关系
        1.4.2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1.4.3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1.4.4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1.4.5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临床预后的关系
    1.5 总结与展望
第2章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2.1 前言
    2.2 对象与方法
        2.2.1 研究设计与对象
        2.2.2 数据收集
        2.2.3 数据的定义
        2.2.4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研究人群的总体特征
        2.3.2 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一般资料特点
        2.3.3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单纯ECAS的关系
        2.3.4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单纯ICAS的关系
        2.3.5 非传统血脂参数对单纯ECAS和单纯ICAS的预测能力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3.1 前言
    3.2 对象与方法
        3.2.1 研究设计与对象
        3.2.2 数据收集和定义
        3.2.3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研究人群的总体特征
        3.3.2 缺血性脑卒中的一般资料特点
        3.3.3 非传统血脂参数的三分位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3.3.4 非传统血脂参数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能力
        3.3.5 非传统血脂参数作为二分类变量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出血转化和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4.1 前言
    4.2 对象与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
        4.2.3 数据收集和评价
        4.2.4 溶栓后出血转化和临床预后的定义
        4.2.5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研究人群的总体特征
        4.3.2 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
        4.3.3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关系
        4.3.4 不良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
        4.3.5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不良预后的关系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
第6章 主要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4)吉林省成人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心血管疾病概述
    1.2 心血管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1.2.1 冠心病
        1.2.2 脑卒中
    1.3 心血管病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1.3.1 冠心病
        1.3.2 脑卒中
    1.4 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抽样方法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调查内容
    2.3 诊断标准
        2.3.1 心肌梗死
        2.3.2 心绞痛
        2.3.3 缺血性脑卒中
        2.3.4 出血性脑卒中
        2.3.5 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
        2.3.6 肥胖情况
        2.3.7 健康状况
        2.3.8 行为生活方式
        2.3.9 血脂情况
    2.4 质量控制
    2.5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3.1.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情况
        3.1.2 研究对象的生活行为方式及健康状况
        3.1.3 研究对象的血脂情况
        3.1.4 研究对象的疾病家族史情况
        3.1.5 研究对象的甘油三酯-腰围表型情况
    3.2 研究对象心肌梗死患病情况
        3.2.1 不同一般人口学情况的研究对象的心肌梗死患病情况
        3.2.2 不同生活行为方式及健康状况的研究对象的心肌梗死患病情况
        3.2.3 不同疾病家族史的研究对象的心肌梗死患病情况
        3.2.4 不同血脂情况的研究对象的心肌梗死患病情况
    3.3 研究对象心绞痛患病情况
        3.3.1 不同一般人口学情况的研究对象的心绞痛患病情况
        3.3.2 不同生活行为方式及健康状况的研究对象的心绞痛患病情况
        3.3.3 不同疾病家族史的研究对象的心绞痛患病情况
        3.3.4 不同血脂情况的研究对象的心绞痛患病情况
    3.4 研究对象缺血性脑卒中患病情况
        3.4.1 不同一般人口学情况的研究对象的缺血性脑卒中患病情况
        3.4.2 不同生活行为方式及健康状况的研究对象的缺血性脑卒中患病情况
        3.4.3 不同疾病家族史的研究对象的缺血性脑卒中患病情况
        3.4.4 不同血脂情况的研究对象的缺血性脑卒中患病情况
    3.5 研究对象的出血性脑卒中患病情况
        3.5.1 不同一般人口学情况的研究对象的出血性脑卒中患病情况
        3.5.2 不同生活行为方式及健康状况的研究对象的出血性脑卒中患病情况
        3.5.3 不同疾病家族史的研究对象的出血性脑卒中患病情况
        3.5.4 不同血脂情况的研究对象的出血性脑卒中患病情况
    3.6 不同表型的研究对象心血管疾病的患病情况
    3.7 研究对象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与心血管疾病患病的关系
        3.7.1 研究对象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与心肌梗死患病的关系
        3.7.2 研究对象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与心绞痛患病的关系
        3.7.3 研究对象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与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的关系
第4章 讨论
    4.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4.2 研究对象心血管疾病的患病情况
        4.2.1 研究对象心肌梗死的患病情况分析
        4.2.2 研究对象心绞痛患病情况分析
        4.2.3 研究对象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情况分析
        4.2.4 研究对象出血性脑卒中患病情况分析
    4.3 研究对象的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检出情况
    4.4 研究对象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检出情况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分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
1 冠心病概述
    1.1 冠心病的定义
    1.2 冠心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1.3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1.3.1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1.3.1.1隐匿型冠心病
        1.3.1.2稳定型心绞痛
        1.3.1.3缺血性心肌病
        1.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3.2. 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3.2.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1.3.2. 3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4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钙通道阻滞剂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 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 替格瑞洛
        2.2.4抗凝药物
        2.2.5 β受体阻滞剂
        2.2.6 他汀类药物
        2.2.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2.2.8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2.3 用于冠心病的相关中成药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概念
    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2.1 诊断
        3.2.2 鉴别诊断
    3.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3.3.1 低危患者
        3.3.2 中危患者
        3.3.3 高危患者
    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 2 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5 调脂治疗
    3.6 其他治疗 (表3-5)
    3.7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3.7.1 一般治疗
        3.7.2 抗缺血治疗 (表3-7)
        3.7.3 抗血小板治疗 (图3-8)
        3.7.4 抗凝治疗 (表3-11, 表3-12, 表3-13)
4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4.1 概述
    4.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3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评估
        4.3.1 临床评估
        4.3.2 负荷试验
        4.3.3 左心室功能
        4.3.4 单电子发射CT成像
        4.3.5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4.3.6 冠状动脉造影
    4.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4.4.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4.2 循证药物治疗
        4.4.3 血运重建
    4.5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5.1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5.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定义
    5.2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因与机制
        5.2.1内皮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5.2.2 炎性因子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5.4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硝酸酯类药物
        5.5.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5.5.4他汀类药物
        5.5.5 尼可地尔
        5.5.6 钙通道阻滞剂
        5.5.7 其他药物
        5.5.8 中成药
    5.6微血管性心绞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定义
        6.1.1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2 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3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
        6.2.1 血浆内啡肽升高
        6.2.2 致痛物质未达到痛阈
        6.2.3 疼痛信号神经的改变对心绞痛的影响
    6.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降压治疗原则
        7.1.3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4 血压目标管理
        7.1.5 药物推荐
        7.1.6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风险评估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前提
        7.3.2 规范抗栓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2. 1《2014年欧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 (或) 接受经皮冠脉/瓣膜介入治疗联合共识》相关推荐 (表7-14) 。
        7.3.2. 2《2016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相关推荐 (表7-15, 图7-2, 图7-3)
        7.3.2. 3《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6) 》相关推荐
        7.3.2. 4 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
        7.3.2.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管理
    7.4 冠心病合并瓣膜性心脏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 4 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与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2.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
        7.5.2. 1. 1 抗栓药物致颅内出血的机制:颅内出血
        7.5.2. 1. 2 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对于ACS患
        7.5.2. 1. 4 冠心病患者缺血相关评估及意义:当颅
        7.5.2.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5.3 具体治疗方案
        7.5.3.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石。
        7.5.3. 3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
        7.5.3. 4 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 3 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及用法
        7.6.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质子泵抑制剂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障碍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原则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7.9.7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预防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
        7.1 0. 1 概述
        7.1 0. 2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7.1 0.2.1 定义
        7.1 0.2.2 分期
        7.1 0. 3 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
        7.1 0.3.1 抗栓药物治疗
        7.1 0.3.1. 1 溶栓治疗:尽管直接PCI是STEMI患
        7.1 0.3.1. 2 抗凝治疗
        7.1 0.3.1. 3 抗血小板治疗
        7.1 0.3.2 他汀类药物
        7.1 0.3.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1.5.1 一般治疗
        7.1 1.5.2 抗缺血治疗
        7.1 1.5.3 调脂治疗
        7.1 1.5.4 β受体阻滞剂
        7.1 1.5.5 硝酸酯类药物
        7.1 1.5.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7.1 2.2.1
        7.1 2.2.2 诊断
        7.1 2.2.3 治疗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7.1 2.3.1
        7.1 2.3.2 诊断
        7.1 2.3.3 治疗
        7.1 2.3.4 特殊情况管理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钙通道阻滞剂
        7.1 4.2.8 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7.1 5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7.1 5. 1 概述
        7.1 5.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7.1 5.1.1 冠心病诊断方法见本书相关章节。
        7.1 5.1.2 外周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图7-11)
        7.1 5. 3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治疗
        7.1 5.3.1 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治疗 (表7-40)
        7.1 5.3.2 缓解症状的治疗 (表7-41)
8 冠心病特殊类型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
        8.1.2. 2 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冠状动脉瘤分类
        8.1.3. 1 阿司匹林
        8.1.3. 2 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8.1.3. 3 冠状动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筛查
        8.2.3 诊断
        8.2.4 调脂药物治疗
        8.2.4. 1 调脂治疗原则FH目前尚不能在精准诊
        8.2.4.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4.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表8-2)
        8.2.4. 5 联合治疗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
        8.3.1. 1 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相关中成药治疗
    9.1 中医分型及用药
        9.1.1 心血瘀阻
        9.1.2 痰浊内阻
        9.1.3 气滞血瘀
        9.1.4 气虚血瘀
        9.1.5 寒凝血瘀
        9.1.6 瘀热互结
        9.1.7 气阴两虚
        9.1.8 心肾阳虚
        9.1.9 心肾阴虚
    9.2 中药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9.2.1 抗血小板作用
        9.2.3 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9.2.4 抗氧化及炎性反应作用
        9.2.5 改善冠心病患者精神焦虑及抑郁状态的作用
        9.2.6 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
1 0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1 0.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1 0.3 冠心病介入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1 0.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6)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事件相关性及对常用脑卒中风险预测工具改良效果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病发病的关系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抽样方法及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一、基线资料分析
        二、随访资料分析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常用预测工具对社区中老年人群脑卒中发病的预测价值及联合颈动脉硬化指标的改良效果评估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一、基线资料分析
        二、随访资料分析
    讨论
    结论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7)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 冠心病概述
    1.1 定义
    1.2 解剖及病理生理机制
    1.3 临床分型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CCB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替格瑞洛
        2.2.4 β受体阻滞剂
        2.2.5 他汀类药物
        2.2.6 ACEI或ARB
        2.2.7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理用药指南
    3.1 定义
    3.2 危险分层
    3.3 诊断和鉴别诊断
        3.3.1 诊断
        3.3.2 鉴别诊断
    3.4 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EMI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2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4.2. 4 抗心肌缺血
        3.4.2. 5 调脂治疗
        3.4.2. 6 其他治疗
        3.4.3 UA及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的治疗
        3.4.3. 1 一般治疗
        3.4.3. 2 抗缺血治疗(具体推荐见表1)
        3.4.3. 3 抗血小板治疗(表2)
        3.4.3. 4 抗凝治疗
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合理用药指南
    4.1 诊断与鉴别诊断
    4.2 病情评估
        4.2.1 临床评估
        4.2.2 负荷试验
        4.2.3 左心室功能
        4.2.4 心肌缺血成像(SPECT)
        4.2.5 冠状动脉CTA
        4.2.6 冠状动脉造影
    4.3 治疗原则
        4.3.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3.2 循证药物治疗
        4.3.3 血运重建
    4.4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4.1 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4.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定义
    5.2 病因与机制
        5.2.1 内皮功能不全及MCD
        5.2.2 炎性反应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 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临床表现
    5.4 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CCB
        5.5.3 硝酸酯类药物
        5.5.4 ACEI
        5.5.5 他汀类药物
        5.5.6 其他药物
    5.6 非药物治疗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定义及分型
        6.1.1 完全SMI
        6.1.2心肌梗死后的SMI
        6.1.3 心绞痛伴SMI
    6.2 可能机制
    6.3 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 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的用药治疗原则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药物选择
        7.1.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2. 2 目标管理
        7.1.2. 3 药物推荐
        7.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概述
        7.3.2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评估
        7.3.3 规范抗栓治疗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3. 1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治疗
        7.3.3. 2 NSTE-ACS合并心房颤动的抗栓治疗
        7.3.3. 3 STEMI合并心房颤动行直接PCI患者的抗栓治疗
        7.3.4 NOAC
        7.3.4. 1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
        7.3.4. 2 直接因子Ⅹa抑制剂
        7.3.5 注意事项
    7.4 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4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流行病学
        7.5.3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3.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是否需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7.5.3.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TIA抗血小板、抗凝治疗
        7.5.4 一般治疗
        7.5.4. 1 抗血小板治疗
        7.5.4.2降压治疗
        7.5.4. 3 他汀类药物治疗
        7.5.4.4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初始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3长期抗凝治疗
        7.6.3 ACS合并急性肺栓塞
        7.6.4 PCI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COPD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COPD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7.3. 3 他汀类药物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PPI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PPI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2 药物治疗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异常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异常患者的用药原则
        7.9.5他汀类药物对肝功能的影响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中的应用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1)非特异性抗炎药:代表药物为复方甘草酸二铵、复方甘草酸苷、异甘草酸镁等。
        (2)解毒类药物:代表药物为谷胱甘肽、硫普罗宁。
        (3)肝细胞膜修复保护剂:代表药物为多烯磷脂酰胆碱。
        (4)抗氧化类药物:代表药物为水飞蓟宾。
        (5)利胆类药物:代表药物为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
        7.9.9 其他冠心病常用药物对肝功能异常患者的影响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病
        7.1 0. 1 CKD的定义和分期
        7.1 0.1.1 CKD的定义
        7.1 0.1.2 CKD的分期
        7.1 0. 2 冠心病合并CKD患者的药物治疗
        7.1 0.2.1 抗栓治疗
        7.1 0.2.2 他汀类药物
        7.1 0.2.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及流行病学
        7.1 1. 2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病理生理
        7.1 1. 3 临床特点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
        7.1 2.2.1 流行病学
        7.1 2.2.2 一般治疗
        7.1 2.2.3 特殊治疗推荐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
        7.1 2.3.1 流行病学
        7.1 2.3.2 一般治疗
        7.1 2.3.3 特殊治疗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3.2药物治疗推荐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ACEI或ARB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CCB
        7.14.2.8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ACEI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8 冠心病特殊类型的用药治疗原则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KD合并CAL的诊断
        8.1.2. 2 AHA制定的CAA分类
        8.1.3 药物治疗
        8.1.3. 2 大剂量IVIG
        8.1.3. 3 CAA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诊断
        8.2.3 调脂药物治疗
        8.2.3. 1 调脂治疗原则
        8.2.3. 2 调脂药物开始时间
        8.2.3.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3.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coronary artery spasm,CAS)
        8.3.1.1疾病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疾病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疾病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9.1 冠心病一级预防常用药物
        9.1.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的常用药物
        9.1.2 调脂治疗的常用他汀类药物
    9.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9.3 冠心病介入治疗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9.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8)中国住院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及治疗情况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2016年度住院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及治疗情况调查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对象分布
        1.1.3 研究方法
        1.1.4 研究内容
        1.1.4.1 基本人口学信息
        1.1.4.2 病史信息
        1.1.4.3 体格检查
        1.1.4.4 心电图检查
        1.1.4.5 实验室检查
        1.1.4.6 颈动脉超声检查信息
        1.1.5 定义与标准
        1.1.6 研究对象分组
        1.1.7 信息采集与数据管理
        1.1.8 质量控制
        1.1.9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全国不同地区2016 年度住院脑卒中患者一般特征
        1.2.2 全国不同地区住院脑卒中患者生活方式城乡差异
        1.2.3 全国不同地区 2016 年度住院脑卒中患者生活方式南北差异
        1.2.4 全国不同地区2016年度住院脑卒中患者生活方式性别差异
        1.2.5 全国不同地区2016年度住院脑卒中患者伴随危险因素城乡差异
        1.2.6 全国不同地区 2016 年度住院脑卒中患者伴随危险因素南北方差异
        1.2.7 全国不同地区2016年度住院脑卒中患者伴随危险因素性别差异
        1.2.8 全国不同地区2016年度住院脑卒中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
        1.2.9 住院脑卒中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生活方式比较
        1.2.10 脑卒中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既往病史比较
        1.2.11 高同型半胱氨血症伴高血压和单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一般特征比较
        1.2.12 住院脑卒中患者血脂情况对比分析
        1.2.13 住院脑卒中患者伴发颈部斑块情况对比分析
        1.2.14 老年脑卒中与中青年脑卒中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1.2.15 老年脑卒中与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生活方式比较
        1.2.16 老年脑卒中与中青年脑卒中患者既往病史比较
        1.2.17 复发性脑卒中与初发脑卒中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1.2.18 生活方式对复发性脑卒中的影响
        1.2.19 既往病史对复发性脑卒中的影响
        1.2.20 住院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应用情况比较
        1.2.21 住院脑卒中患者血压达标情况对比
        1.2.22 住院脑卒中死亡患者一般特征
    1.3 讨论
        1.3.1 整体流行现状
        1.3.2 脑卒中危险因素
        1.3.3 老年脑卒中的特点
        1.3.4 复发性脑卒中特点
        1.3.5 同型半胱氨酸与脑卒中
        1.3.6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高血压病
    1.4 小结
二、天津市脑卒中患者住院人数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气象资料
        2.1.3 研究方法
        2.1.4 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气象资料
        2.2.2 同期患者入院人数与气象资料相关性
        2.2.3 住院脑卒中患者一般特征的季节性差异比较
        2.2.4 不同卒中类型一般特征季节性差异
        2.2.5 住院脑卒中患者血压季节性差异
        2.2.6 住院脑卒中患者血脂血糖季节性差异
    2.3 讨论
        2.3.1 脑卒中入院时间与气象因素相关性
        2.3.2 血压变异性对脑卒中的影响
    2.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气象因素与心脑血管病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心房颤动患者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新疆维吾尔族心房颤动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新疆维吾尔族心房颤动患者SCN5A基因、CETP基因多态性关联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新疆维吾尔族心房颤动患者Cx40 基因、AGT基因及eNOS基因多态性关联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心房颤动患者易感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10)老年衰弱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终点事件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1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2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老年心肌梗死和脑卒中患者血脂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在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蔡亚秀.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2]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罗云. 吉林大学, 2020(03)
  • [3]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4]吉林省成人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研究[D]. 刘丝雨. 吉林大学, 2020(08)
  • [5]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06)
  • [6]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事件相关性及对常用脑卒中风险预测工具改良效果的评估[D]. 张焱磊. 首都医科大学, 2018(02)
  • [7]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06)
  • [8]中国住院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及治疗情况调查研究[D]. 胡亚会.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心房颤动患者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研究[D]. 班努·库肯.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8)
  • [10]老年衰弱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终点事件的关系[D]. 杨林欣.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老年心肌梗死和脑卒中患者血脂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