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ombined nasal CPAP(nCPAP)and inhaled nitric oxide(iNO)for moderate RDS of the newborn: effects from 30-min exposure(论文文献综述)
宋飞飞[1](2021)在《LISA技术和INSURE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比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LISA技术相较于INSURE技术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中的应用疗效及对早产儿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56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儿。观察组的20例早产儿是自2019年8月至2020年4月期间收住入安徽省8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采用了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less invasive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LISA)技术完成PS给药。其中6例来自安庆市立医院,4例来自安徽省立医院,3例来自亳州市人民医院,2例来自阜阳市人民医院,2例来自铜陵市人民医院,1例来自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1例来自淮北市妇幼保健院,1例来自池州市人民医院。对照组采用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拔管(intubate-surfactant-extubate,INSURE)技术完成PS给药的36例是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患儿。收集患儿及母亲的基本信息、给药前后的动脉血气值、给药时的血氧饱和度及心率情况及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和用氧情况。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在基线特征方面:在患儿的胎龄(周)、出生体重(g)、性别、多胎、试管及apgar评分≤3;母亲的年龄(岁)、妊娠糖尿病、胎膜早破(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PROM)≥18h、胎盘/羊水异常、产前体温≥37.5℃、产前应用硫酸镁、产前注射激等情况上,LISA组与INSURE组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在动脉血气值方面:LISA组给药后的PH值较给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ISA组给药后的PCO2值较给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LISA组给药前后PO2改变无统计学意义;INSURE组患儿在给药前后的PH值、PCO2值及PO2值均无明显改变。LISA组在给药24内的PH值在正常范围内的例数较INSURE组明显增多(p=0.009)。3.在并发症方面:LISA组与INSURE组相比,LISA组的BPD的发生率及无创失败率降低,LISA组的NEC发病率升高,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在副反应方面:在给药过程中LISA组出现1例心率下降和3例血氧饱和度下降,这些反应在INSURE组出现例数为零,血氧饱和度下降情况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1)。结论LISA技术可以在有自主呼吸的患儿中进行,可以明显改善肺泡通气,且不会增加BPD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吴孟轩[2](2020)在《患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高危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析影响患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高危因素。方法:单中心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2012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患NRDS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资料,按BPD诊断标准分为BPD组和非BPD组,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儿在出生情况、母孕产史、住院检验治疗、并发症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179例患儿中非BPD组70例,BPD组109例,BPD罹患率60.89%(109/179),BPD组中轻、中、重度构成比分别为66.97%、9.17%、23.86%。两组的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输注红细胞悬液、机械通气≥7天、吸入氧浓度≥40%、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高压、肺出血、消化道出血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逐步向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输注红细胞悬液(OR=2.423,95%CI:1.1035.321)、机械通气≥7天(OR=3.239,95%CI:1.3607.718)、吸入氧浓度≥40%(OR=2.362,95%CI:1.0995.074)、肺动脉高压(OR=2.524,95%CI:1.1245.667)是患NRDS的极低超低体重儿并发BPD的高危因素。结论:临床中诊断了NRDS的极低体重儿应积极防治肺动脉高压,严格把控输血指针,氧疗浓度不宜过高,尽可能避免长时间机械通气。
张美星[3](2020)在《ARDS患者PEEP设置水平与吸入氧浓度匹配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调查河北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ARDS机械通气患者的PEEP设置水平与吸入氧浓度是否符合ARDS Net推荐的FiO2-PEEP对应量表,以期更加规范ARDS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机设置。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2014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依据2012年柏林标准诊断为ARDS并接受有创通气治疗的患者31例。根据PEEP设置水平和吸入氧浓度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ARDS Net推荐的FiO2-PEEP对应量表分为规范治疗组和非规范治疗组。其中规范治疗组患者15例,非规范治疗组患者16例。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入科时间,ARDS病因,手术部位,体位,ARDS危重程度,APACHEⅡ评分,器官衰竭数目,ICU住院时间,有创通气天数,有无气压伤,机械通气12小时PEEP,机械通气12小时FiO2,机械通气12小时气体交换指标(T12):PH、FiO2、PaO2、PaO2/FiO2、PaCO2、Lac,机械通气12小时基础血流动力学指标(T12):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情况。结果:1.一般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无显着差异(P>0.05),ARDS病因无显着差异,主要为严重感染(56.25%vs.40%,P>0.05)、重症急性胰腺炎(31.25%vs.40%,P>0.05)及创伤(12.5%vs.20%,P>0.05)。涉及手术患者手术部位主要在腹部,体位均为头高30°卧位,无俯卧位通气患者。ARDS程度均涵盖了轻(18.75%vs.40%,P>0.05)、中(43.75%vs.40%,P>0.05)、重度(37.5%vs.20%,P>0.05)患者。两组患者在APACHE II评分、器官衰竭数目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两组患者基础血流动力学比较:两组患者入科12小时时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2.两组患者气体交换指标及PEEP比较:两组患者在机械通气12小时节点PH、PaO2、PaO2/FiO2、PaCO2、Lac、PEEP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依据数据分析可以发现非规范治疗组FiO2设置明显高于规范治疗组(P<0.05)。3.两组患者的ICU住院时间、有创通气天数、气压伤方面数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在非规范治疗组存在较高吸氧浓度的情况下,虽然两组患者均能达到相同的目标氧合,但非规范治疗组PEEP设置水平相对较低,若长时间机械通气发生剪切伤的风险增加。2.科室在ARDS患者机械通气过程中PEEP和FiO2的相关设置不匹配,不规范,存在较大隐患,可参考ARDS治疗协作组推荐的FiO2-PEEP表格法进一步优化提高。
章斌[4](2020)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动态监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动态研究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早产儿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NICU胎龄小于32周、出生体重小于1800g的早产儿59例,排除先天性心脏病(CHD)、先天性染色体异常、先天性肺支气管发育异常的早产儿。依据BPD的诊断及分度标准,将其分成非BPD组(n=27)、轻度BPD组(n=9)、中度BPD组(n=13)、重度BPD组(n=10),分别于生后第1天、7天、28天采用无创心输出量测量仪动态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并分析与发生BPD患儿生后28天血浆B型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浓度变化的相关性。血流动力学指标:(1)血流指标:心率(heart rate,HR)、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指数(stroke volume/index,SV/SI)、心输出量/心脏指数(cardiac output/index,CO/CI)(2)心肌收缩力指标:心肌收缩指数(Index of Contractility,ICON)、左室射血时间(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time,LVET)、收缩时间比例(systolic Time ratio,STR)(3)液体状态:胸腔液体水平(thoracic fluid content,TFC)。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X?)表示,定性资料以率(%)表示;多组定量资料均数在不同时间点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各组间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根据方差是否齐性采用LSD检验;BPD组与非BPD组血浆BNP浓度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BPD组血流动力学指标与血浆BNP浓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回归分析。P<0.05表示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非BPD组比较,BPD各组在生后7d、28dCO/CI值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及中度BPD组比较,重度BPD组在生后1d、7d、28d的CO/CI值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在各时点CO/CI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BPD组比较,BPD各组在生后1d、28dSV/SI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及中度BPD组比较,重度BPD组的SV/SI值在生后1d、7d、28d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在各时点SV/SI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BPD组、轻度及中度BPD组比较,重度BPD组在生后7d、28d的LVET值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在各时点LVE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BPD组比较,在生后28d中重度BPD组的STR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在各时点ST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BPD组比较,BPD各组在生后1d、14d、28d的HR、TFC、ICON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BPD组,在生后28d时BPD组的BNP浓度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NP浓度与第28d的CO/CI(r=-0.714,P<0.05)、SV/SI(r=-0.4,P<0.05)改变呈负相关,与STR的改变呈正相关(r=0.722,P<0.05)。结论:早产儿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而出现心功能的改变;使用无创心输出量测量仪动态监测早产儿心排量参数变化有利于早期评估BPD患儿心功能改变情况。
朱柳杰[5](2020)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无创通气疗效及其病原菌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探索两种不同无创通气策略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进一步探索无创通气失败预测因素及相关病原菌的分布特点,为NRDS患儿寻找更好的通气方案及抗感染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选取2017年10月-202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NICU收治的148例NRDS患儿,排除出生48小时内无创通气失败44例,最终纳入104例NRDS患儿。根据不同通气策略,将104例NRDS患儿随机分为NIPPV+NCPAP组50例和NCPAP组54例,比较两组患儿在一般情况、缓解呼吸窘迫、改善氧合、减少无创通气失败和重新上机率、减少通气并发症、住院时间及费用等方面有无差异。2.回顾148例NRDS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无创通气结局将全体患儿分为无创通气失败组44例和无创通气成功组104例,比较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并发症之间有无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无创通气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进一步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预测指标截断值。3.对NRDS患儿住院期间相关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抗菌药物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NIPPV+NCPAP组平均气道压(MAP)显着高于NCPAP组(P<0.05),而两组间性别、生产方式、胎龄、出生体重、1分钟和5分钟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创通气初始1、6、12小时,NIPPV+NCPAP组在降低患儿呼吸频率、乳酸值及升高氧分压等方面均明显优于NCPAP组(均P<0.05);而无创通气初始1、6小时,两组间0I值均无明显差异,但NIPPV+NCPAP组在无创通气12小时,0I值明显低于NCPAP组(P<0.05)。2.NIPPV+NCPAP组通气失败率、重新上机率、脱离无创后单独吸氧时间均明显低于NCPAP组(均P<0.05),而两组间无创通气时间、全肠道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另外,NIPPV+NCPAP组呼吸暂停次数明显低于NCPAP组(P<0.05),而两组间使用水合氯醛镇静次数、喂养不耐受、NEC、BPD、败血症、PDA、IVH等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不同无创通气结局分析方面,患儿无创通气失败时间集中分布在出生后前10小时内,无创通气失败组患儿胎龄、出生体重、1分钟及5分钟Apgar评分明显低于无创通气成功组,而患儿入院MAP、FIO2、乳酸值、有核细胞百分比、CK-MB、肺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率明显高于无创通气成功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创通气失败组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颅内出血(IVH)、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及动脉导管未闭(PDA)等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无创通气成功组(均P<0.05),而两组间败血症及呼吸暂停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胎龄、吸入氧浓度(FIO2)、MAP、有核红细胞百分数是无创通气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OR=0.394,1.124,1.237,52.254,均P<0.05)。ROC曲线显示FIO2、MAP、有核红细胞百分数对无创通气失败预测效果较好,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2、0.901、0.728,截断值分别为34.5%、6.80mmHg、5.6%。5.NRDS患儿的病原菌主要来源于痰液,且无创通气失败组痰液培养出病原菌几率明显高于无创通气成功组(P<0.05)。总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占总数58.7%,无创通气失败组革兰氏阳性菌检出率明显高于无创通气成功组(P<0.05),检出率最高为表皮葡萄球菌。而无创通气成功组粪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感染率相对较高。主要革兰阳性菌中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苯唑西林等抗生素耐药性较高,分别占90%、70%、70%。而粪肠球菌对红霉素耐药性较高,耐药率62.5%。结论:1.使用NIPPV联合NCPAP无创通气策略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2.无创通气失败会导致BPD、喂养不耐受、NEC、IVH、PDA发生率增加,而MAP、FIO2、有核细胞百分比对无创通气失败有较好的预测价值。3.痰液培养仍是NRDS患儿病原菌取样培养的主要途径,表皮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是NRDS患儿易感染的主要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苯唑西林等耐药性较高,治疗过程中应根据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选择抗菌药物。
张彤[6](2019)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高危因素及其婴幼儿期喘息的随访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随着中国的生殖医学、围产医学、新生儿重症监护专业的发展和全面开放二孩政策的执行,极早产儿和超早产儿救治成功率逐年攀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BPD)成为极早产儿较为常见的呼吸系统并发症。BPD是多因素,包括患儿自身因素、基因易感性、母孕期合并症及生后早期各种临床事件导致的临床综合征。患儿在婴幼儿期面临高死亡风险,而且远期肺部疾病(主要为喘息、感染)、生长和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等多种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了患儿生后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早产儿早期的肺发育不良,会引起以后逐渐出现一系列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应引起我们的重视。BPD的病理生理学改变有感染诱发的肺损伤和异常的修复重构,这是婴幼儿喘息疾病发生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内对BPD患儿在婴幼儿期(0-3岁)喘息特点的相关分析报道相对较少。目的:分析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BPD患儿的高危因素;分析BPD患儿婴幼儿期(0-3岁)喘息相关随访指标、潮气肺功能及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的检测意义,了解BPD患儿婴幼儿期喘息的特点。方法: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聊城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患BPD的早产儿为观察组,单纯随机抽样选取相等数量同年出生未患BPD的早产儿为对照组。研究方案经过聊城市妇幼保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和患儿家属签字知情同意。采集患儿及母亲的病历资料,以此分析BPD的高危因素。来我院随访用调查问卷和复诊检查的形式,统计生后矫正年龄1岁内和2岁、3岁期间的患支气管炎、肺炎、喘息发作、因下呼吸道疾病住院、用药情况以及家族史、被动吸烟史,并进行潮气肺功能及FeNO检测。结果:1.一般情况: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收治1735例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368例,BPD患儿50例,BPD总发病率2.8%。BTO组早产儿胎龄平均(27.9±1.8)周,体重平均(1110±233)g,均低于非B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BPD的高危因素:胎龄小、体重低、剖宫产、有创呼吸支持时间>7d、用氧浓度>40%、动脉导管未闭、宫内感染性肺炎为BPD的高危因素(P<0.05)。3.喘息调查问卷:BPD组患儿在0-2岁时患支气管炎、肺炎、因下呼吸道疾病再入院率均高于非BPD组(P<0.05),BPD组患儿从生后到3岁内喘息发生率、吸入糖皮质激素的比例高于非B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PD组反复喘息比例高于非BPD组(P<0.05)。BPD患儿哮喘预测指数阳性率与非BPD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4.潮气肺功能:BPD组≤1岁时呼吸频率高于对照组,而潮气量低于对照组(P<0.05)。BPD组吸呼比在0-2岁时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1岁时BPD组吸呼比参数值为0.64±0.03,低于正常参考范围(0.67-1.0)。BPD组的达峰时间比参数值以及达峰容积比参数值均低于正常参考范围,与非BPD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5.FeNO测定:BPD组与非BPD早产儿组的一氧化氮FeNO测定值均在该年龄段 FeNO 低水平范围。BPD 组的 FeNO 的平均值(6.3±1.3,7.2±1.4,7.5±0.9),与非BPD早产儿组相比,统计学无差异(P>0.05)。结论:1.BPD发生的高危因素有胎龄小、体重低、剖宫产、有创呼吸支持时间>7d、用氧浓度>40%、动脉导管未闭、宫内感染性肺炎。2.BPD患儿反复喘息比例高,在2岁以前时感染引起的喘息发生率高,2岁以后感染减少、但仍有喘息的发生。3.BPD患儿婴幼儿期潮气肺功能异常,以小气道阻塞为主要特点;4.BPD患儿哮喘预测指数阳性率与未患BPD的早产儿无明显差异,但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的比例明显升高。5.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提示BPD患儿喘息和气道阻塞症状的机制与嗜酸性粒细胞炎症引起的喘息不同。
朱礼[7](2017)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诊治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早产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得以存活,BPD的发生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BPD已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重要并发症及婴幼儿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并成为NICU最棘手的问题之一。许多早产儿生后早期经过努力,很不容易存活下来,但后期依赖呼吸机,反复感染,面临死亡,放弃可惜,已付出巨大精力和财力,不甘心,继续治疗,费用无底洞,能否救活?是否有后遗症?BPD是决定早产儿后期能否存活及生存质量的关键问题。BPD还没有一项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应以预防为主,尽早开始采取预防措施,综合应用各种呼吸治疗技术,治疗过程中仔细、恰当地做好每一步,尽可能减少BPD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目的:通过对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探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期预防的方法和治疗手段。方法:以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高危因素、病因和发病机制、诊断、预防、治疗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找出关于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诊断、防治等文章,并对其总结。总结:目前有大量文章是关于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但由于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病因多元,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为氧依赖或不能脱离呼吸机,一旦发生BPD,预后不容乐观,重度BPD死亡率高达25%,第一年死亡率约为10%,存活者常遗留高反应性气道疾病、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生长发育迟缓等远期结果。因此根据BPD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应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做到早期预防,后期积极治疗,对降低BPD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提高早产儿抢救成功率,改善早产儿生存质量意义重大。
邓黎静[8](2016)在《布地奈德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滴入治疗早产儿RDS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布地奈德(Budesonide,BUD)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早期气管内滴入治疗早产儿重症呼吸窘迫综合症(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对其疗效、并发症及预防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等情况进行探讨及分析。方法选择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入住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诊断为III-IV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联合使用BUD分为研究组(PS+BUD)及对照组(单独使用PS)。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主要临床资料,包括用药前、用药后24小时、48小时的呼吸机主要调节参数:吸气峰压(Peak Inspiratory Pressure,PIP)、通气频率(Breathing rate,RR)、吸入气中的氧浓度分数(Fraction of inspired oxygen,FiO2);以及两组患儿的肺氧合功能主要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lveolar-arterial PO2 difference,PA-aO2)、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记录两组患儿的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撤机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近期的并发症,最终的BPD发生率及临床严重程度等情况,对两组间的疗效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间用药前、用药后24小时、48小时呼吸机主要参数PIP、RR、FiO2均值的比较:用药前及用药后24小时两组间PIP、RR、FiO2均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48小时两组间PIP、FiO2比较,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间用药前及用药后24小时、48小时PaO2、PA-aO2、OI均值于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间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撤机时间、住院天数的比较,对照组较研究组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间主要并发症: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肺出血、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比较,发病例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间BPD发生率比较:研究组55.6%VS对照组67.9%,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研究组中-重度BPD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6.7%VS 6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BUD联合PS早期给药治疗早产儿重症RDS,有助于改善肺功能,提早撤机、缩短住院时间,未发现增加并发症的风险。2、本研究未发现BUD联合PS早期气管内滴入治疗重症早产儿RDS能减少BPD的发生,对降低BPD严重程度可能有一定帮助。
彭丽娜[9](2016)在《82例超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背景随着生殖技术,围产医学及新生儿救治技术的迅速发展,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ELBWI)的存活率大大提高。但超低出生体重儿各脏器发育极不成熟,合并症较多,生存能力低下,病死率及严重后遗症率较大。并且国内对超低出生体重儿的管理与国外相比,差距仍较大。目的分析超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高危因素,合并症,治疗措施,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河南宏力医院2007年0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超低出生体重儿的一般资料,围产期因素,合并症,治疗措施。结果(1)一般资料:共收治82例,男39例,女43例,平均胎龄(27.5±1.8)周,平均出生体重(836.5±100.7)g。孕母平均年龄(26.7±4.6)岁,经产妇39例,顺产60例,本院出生:46例,外院出生:36例。产前应用激素37例,出生有窒息42例。预后好转34例(41.5%);放弃32例(39.0%);死亡16例(19.5%)。生后3天内死亡患儿中78.8%(26/33)患儿为放弃治疗后死亡。导致死亡的合并症主要有败血症8例,肺出血6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例。2007-2008年度、2009-2010年度、2011-2012年度、2013-2014年度的超低出生体重儿救治存活率逐渐提高[16.7%(2/12)、25.0%(4/16)、43.5%(10/23)、58.1%(18/31)]。(2)高危因素:主要有胎膜早破28例(34.1%),多胎22例(26.8%),妊高征18例(21.9%),劳累11例(13.4%),试管婴儿5例(6.1%),胎盘异常5例(6.1%),慢性疾病5例(6.1%),羊水异常4例(4.9%),宫内窘迫3例(3.7%),脐带异常3例(3.7%),不明原因10例(12.2%)。(3)存活患儿常见合并症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32例(94.1%),呼吸暂停34例(100%),败血症34例(100%),黄疸34例(100%),贫血34例(100%),喂养困难34例(100%),支气管肺发育不良24例(70.6%),早产儿视网膜病22例(64.7%),动脉导管未闭20例(58.8%),胆汁淤积20例(58.8%),脑损伤12例(35.3%),休克4例(11.8%),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2.9%)。(4)存活患儿治疗措施:气管插管17例(50%),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17例(50%),INSURE技术15例(44.1%),17例动脉导管未闭应用布洛芬(50%),早期微量喂养32例(94.1%),母乳喂养28例(82.4%),输血25例(73.5%),NCPAP无创通气34例(100%),平均18.2天,吸氧34例(100%),平均9.7天,有创通气12例(35.3%),平均6.3天,无高浓度吸氧,5例BPD应用激素(14.7%),应用抗生素时间/住院时间为0.47,使用PICC28例(82.4%),时间平均为36天。(5)影响预后的因素分析结果:不同出生体重组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胎龄组存活率及放弃后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出生体重、本院出生、产前激素、生后窒息的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及产前激素的应用对死亡有着显着的负向影响(胎龄:b=-0.214,P<0.05;产前激素:b=-0.737,P<0.05),生后窒息对死亡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产后窒息:b=0.980,P<0.05)。结论超低出生体重儿住院病例数逐年显着增加,存活率不断上升。住院期间合并症多,治疗复杂。早产的发生主要与胎膜早破有关,避免小胎龄及生后窒息,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有效改善超低出生体重儿的预后。
贾湘杰[10](2015)在《两种通气方式辅助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两种机械通气方式辅助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分析各自的优缺点,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某市妇幼保健院2011年02月~2015年02月接受过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24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高频振荡通气组120例,常频机械通气组128例,监测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1h、6h、24h时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氧分压(Pa02)、吸入氧浓度(Fi02)、氧合指数(OI);统计治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检验水准α=0.05。结果1.治疗前患儿的PaCO2、PaO2、FiO2、OI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的PaCO2、FiO2、OI均显着下降,Pa02迅速上升;各指标均以开始治疗6小时内恢复最快,此后趋缓,至48小时趋于稳定。其中常频组患儿的PaCO2、FiO2、OI在接受呼吸机辅助治疗48h时分别由治疗前的69.48±6.16mmHg、(70.50±7.23)%、23.32±3.76下降到48h时的37.01±2.16 mmHg、(39.77±3.82)%、3.22±0.75; PaO2由治疗前的39.83±3.85mmHg上升到48h时的70.03±4.85mmHg。高频组患儿的PaCO2、FiO2、OI在接受呼吸机辅助治疗48h时分别由治疗前的69.53±6.59mmHg、(71.03±6.81)%、23.33±4.13下降到48h时的36.70±2.29mmHg、(37.68±3.61)%、3.19±0.73; PaO2由治疗前的39.42±3.58mmHg上升到48h时的71.40±4.35mmHgo3.组内比较可见,常频组PaCO2、FiO2、OI值在治疗1h、6h、24h、48h时均低于治疗前(P<0.05); PaO2在1h、6h、24h、48h各时间点均高于治疗前(P<0.05)。高频组组内比较的检验结果与常频组一致。4.组间比较,高频组PaCO2在治疗后1h、6h、24h下降程度比常频组更大,Pa02在治疗后1h、6h回升更显着,Fi02在治疗后1h、6h、24h、48h均低于常频组,OI在治疗后1h、6h低于常频组,上述各时间点两组间相应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高频组、常频组的气漏发生率分别为1.7%、11.7%(χ2=8.29, P=0.004),慢性肺疾病发生率分别为6.7%、16.4%.(χ2=5.472,P=0.019);颅内出血发生率24.2%、25.0%(χ2=0.023, P=0.879)、呼吸机肺炎发生率13.3%、15.6%(χ2=0.262,P=0.609)、肺出血分别为12.5%、14.1%(χ2=0.131,P=0.717)。6.高频组与常频组的治愈率分别为93.3%、84.4%(χ2=4.963,P=0.026);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5.30±1.75d、6.41±2.50d (Z=-2.420, P=0.016)、住院时间分别19.57±9.30d、24.42±10.72d(Z=-2.737,P=0.006)。结论1.常频机械通气及高频振荡通气均能显着改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肺氧合能力及通气功能,两种机械通气方式在临床治疗中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2.两种机械通气方式在临床治疗中均可引起呼吸机相关并发症,但高频振荡通气所致的发生率少于常频机械通气,治愈率高于常频机械通气。提示:高频振荡通气对NRDS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二、Combined nasal CPAP(nCPAP)and inhaled nitric oxide(iNO)for moderate RDS of the newborn: effects from 30-min exposur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ombined nasal CPAP(nCPAP)and inhaled nitric oxide(iNO)for moderate RDS of the newborn: effects from 30-min exposure(论文提纲范文)
(1)LISA技术和INSURE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对象 |
2.2 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基线特征 |
3.2 并发症情况 |
3.3 无创失败及用氧情况 |
3.4 给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
3.5 给药前后的动脉血气分析值变化情况 |
4 讨论 |
4.1 LISA的对NRDS并发症的影响 |
4.2 LISA技术给药时的不良反应 |
4.3 LISA技术对血气的影响 |
4.4 LISA技术前的准备 |
4.5 其他无创PS给药方式 |
4.6 局限性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防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患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高危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内容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
2.2 两组检验治疗情况比较 |
2.3 两组并发症比较 |
2.4 BPD的高危因素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防治研究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ARDS患者PEEP设置水平与吸入氧浓度匹配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诊断标准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分组 |
2.3 收集数据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PEEP设置符合表格法患者占比 |
3.2 两组患者入科时间分布 |
3.3 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 |
3.3.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3.3.2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3.3.3 两组患者APACHE II评分、器官衰竭数目 |
3.3.4 两组患者基础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
3.3.5 两组患者气体交换指标比较 |
3.3.6 两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有创通气天数、有无气压伤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动态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病机制、预防及治疗研究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论着 1 篇 |
致谢 |
(5)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无创通气疗效及其病原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机械通气治疗进展 |
2. NCPAP模式 |
2.1 NCPAP的作用机制 |
2.2 NCPAP的主要参数调节与设置 |
2.3 NCPAP在NRDS的临床应用 |
3. NIPPV模式 |
3.1 NIPPV的作用机制研究 |
3.2 NIPPV的主要参数设置及调节 |
3.3 NIPPV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应用研究 |
3.3.1 NIPPV对减少气管插管有创通气影响 |
3.3.2 INSUR技术的应用 |
3.3.3 NIPPV作为拔管后的呼吸支持 |
3.3.4 NIPPV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 |
3.4 NIPP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预后研究 |
3.5 NIPP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安全性研究 |
4. SNIPPV模式 |
4.1 SNIPPV设备及机制研究 |
4.2 SNIPPV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 |
5. BiPAP模式 |
5.1 BiPAP作用机制 |
5.2 BiPAP的主要参数调节与设置 |
5.3 BiPAP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应用 |
6. HHHFNC模式 |
6.1 HHHFNC作用机制 |
6.2 HHHFNC的主要参数调节与设置 |
6.3 HHHFNC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应用 |
7. 其他模式 |
7.1 NHFOV模式 |
7.2 NNAVA模式 |
7.3 经无创通气技术吸入一氧化氮 |
8. 小结 |
第二章 两种不同无创通气策略治疗NRDS疗效分析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分组 |
2.3 两种不同通气策略 |
2.4 重新上机指征及定义 |
2.5 猪肺磷脂注射液应用指征 |
2.6 观察指标 |
2.7 研究仪器及操作 |
2.8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两组患儿基础临床资料比较 |
3.2 两组患儿氧合情况比较 |
3.3 两组患儿无创通气疗效比较 |
3.4 两组患儿通气相关并发症比较 |
4. 讨论 |
第三章 无创通气治疗NRDS失败预测因素分析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研究材料及操作 |
2.1 无创呼吸机 |
2.2 有创呼吸机 |
2.3 床边血气分析仪 |
2.4 床边免疫定量分析仪 |
2.5 猪肺磷脂注射液 |
2.6 气管插管主要设备及操作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 |
3.2 呼吸机参数设置 |
3.3 观察指标 |
3.4 结局与判断指征 |
3.5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4.1 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 |
4.2 两组患儿并发症比较 |
4.3 无创通气通气失败时间分布 |
4.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无创通气失败的危险因素 |
4.5 无创通气失败相关预测指标分析 |
5. 讨论 |
第四章 NRDS患儿相关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观察指标 |
2.3 标本采集 |
2.4 标本检测方法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NRDS患儿病原菌来源 |
3.2 主要革兰氏阳性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2: 随机分组过程 |
附录3: NRDS前瞻性研究数据收集表 |
附录4: 知情同意书 |
附录5: 研究伦理审批书 |
在校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附件 |
(6)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高危因素及其婴幼儿期喘息的随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与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诊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BPD的定义 |
1.2 BPD的发病率 |
第2章 BP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2.1 产前因素 |
2.1.1 宫内发育迟缓 |
2.1.2 孕母疾病 |
2.1.3 产前感染 |
2.2 产时因素 |
2.2.1 早产和低体重 |
2.2.2 性别 |
2.3 产后因素 |
2.3.1 机械通气 |
2.3.2 氧损伤 |
2.3.3 炎症及感染 |
2.3.4 营养支持 |
2.3.5 动脉导管未闭(PDA) |
2.3.6 输血 |
2.3.7 凝血功能异常 |
2.3.8 胆汁淤积 |
2.3.9 遗传易感性 |
第3章 BPD的防治 |
3.1 BPD的预防 |
3.1.1 预防早产 |
3.1.2 产前糖皮质激素的使用 |
3.1.3 产房复苏 |
3.1.4 通气策略 |
3.1.5 肺表面活性剂 |
3.1.6 氧饱和度 |
3.1.7 咖啡因 |
3.1.8 维生素A |
3.2 BPD的治疗 |
3.2.1 控制感染 |
3.2.2 物理治疗 |
3.2.3 营养及液体摄入 |
3.2.4 生后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
3.2.5 吸入性NO(iNO) |
3.2.6 阿奇霉素 |
3.2.7 干细胞治疗 |
3.2.8 抗氧化剂治疗 |
第4章 BPD的远期结果 |
4.1 损害肺功能 |
4.2 受损的肺部防御 |
4.3 气道高反应性 |
4.4 异常通气反应 |
4.5 肺动脉高压 |
第5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布地奈德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滴入治疗早产儿RDS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文献综述 |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项目研究意义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对象来源 |
2.1.2 入选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新生儿严重RDS的诊断标准 |
2.1.5 BPD诊断标准及临床严重程度分级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分组 |
2.2.2 治疗方案 |
2.2.3 临床数据采集 |
2.3 主要仪器和设备、实验药物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临床资料 |
3.2 两组患儿RDS治疗情况 |
3.3 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对比 |
3.4 BPD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比较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诊治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语名词对照 |
成果目录 |
致谢 |
(9)82例超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超低出生体重儿的管理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两种通气方式辅助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1 引言 |
2 对象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诊断标准 |
2.2.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诊断标准 |
2.2.3 并发症诊断标准 |
2.2.4 纳入标准 |
2.2.5 排除标准 |
2.2.6 机械通气指征 |
2.2.7 治疗方法 |
2.2.8 CMV的撤机 |
2.2.9 HFOV的撤机 |
2.2.10 监测指标与方法 |
2.2.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12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血气分析及氧合指数指标 |
3.2.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各指标的比较 |
3.2.2 两组患儿不同时间PaCO_2(mmHg)比较 |
3.2.3 两组患儿不同时间PaO_2(mmHg)比较 |
3.2.4 两组患儿不同时间FiO_2(%)比较 |
3.2.5 两组患儿治疗不同时间OI比较 |
3.3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3.4 两组患儿治愈率比较 |
3.5 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研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四、Combined nasal CPAP(nCPAP)and inhaled nitric oxide(iNO)for moderate RDS of the newborn: effects from 30-min exposure(论文参考文献)
- [1]LISA技术和INSURE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比较分析[D]. 宋飞飞.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患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高危因素分析[D]. 吴孟轩.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3]ARDS患者PEEP设置水平与吸入氧浓度匹配的相关性研究[D]. 张美星. 河北大学, 2020(08)
- [4]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动态监测[D]. 章斌.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1)
- [5]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无创通气疗效及其病原菌分析[D]. 朱柳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高危因素及其婴幼儿期喘息的随访分析[D]. 张彤. 山东大学, 2019(03)
- [7]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诊治进展[D]. 朱礼. 南昌大学, 2017(03)
- [8]布地奈德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滴入治疗早产儿RDS的临床研究[D]. 邓黎静. 南华大学, 2016(03)
- [9]82例超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分析[D]. 彭丽娜. 新乡医学院, 2016(04)
- [10]两种通气方式辅助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对比研究[D]. 贾湘杰. 郑州大学, 2015(03)
标签: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论文; 低出生体重儿论文; 新生儿重症监护论文; 出生体重论文; 机械通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