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在路面养护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定辉[1](2020)在《纤维增强橡胶沥青封层在白改黑路面防裂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水泥混凝土路面由于自身的物理特性,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路面就会出现许多病害,裂缝就是其中的一项主要病害,在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白改黑的过程中,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这些裂缝又会很快反射到新铺筑的沥青混凝土面层上,减低路面的使用寿命。纤维增强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是一种通过吸收裂缝尖端的集中应力来延缓反射裂缝扩展的功能材料,目前国内对它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文通过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对纤维增强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的路用性能进行研究,以期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首先通过室内试验对纤维封层的路用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板带拉伸试验以抗拉强度作为评价应力吸收层阻裂性能的指标,根据正交试验方法分析了乳化沥青用量、纤维用量以及纤维长度对应力吸收层阻裂性能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得出橡胶沥青的用量对应力吸收层的抗拉性能影响最大,其次是纤维用量,纤维长度对应力吸收层抗拉强度的影响最小。由于该应力吸收层作为一种中间层铺筑在面层和基层之间,因此它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层间结合能力,通过制作含有应力吸收层的复合试件,采用层间剪切试验对纤维增强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的层间结合能力进行了研究,根据试验结果得出橡胶沥青用量对层间剪切强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碎石用量,然后是纤维用量,纤维长度对层间剪切强度的影响最小。同时,本文还选取了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稀浆封层和纤维增强乳化沥青应力吸收层这几种应力吸收层材料,通过滚动疲劳加载试验与纤维增强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的疲劳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根据试验结果得出在4种应力吸收层中,稀浆封层防治反射裂缝初裂的效果稍好,纤维增强乳化沥青应力吸收层在延缓裂缝扩展时的性能就更优,而纤维增强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在防治裂缝的产生以及延缓裂缝的扩展方面均表现出优良的效果。然后通过ABAQUS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对设置有纤维增强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的路面结构其阻裂力学行为进行了分析,计算了路面结构在不同应力吸收层模量、不同应力吸收层厚度、不同轴载大小、不同面层模量和厚度条件下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大小,根据应力强度因子大小分析不同因素对应力吸收层阻裂性能的影响。最后结合实体工程对纤维增强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的施工工艺进行了介绍并给出了施工注意事项,同时对纤维增强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的全寿命周期成本进行了分析,结论得出纤维增强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是一种很经济的防治反射裂缝的材料。
陈文浩[2](2020)在《蒙东地区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迅速发展,全区交通量呈现逐年增长态势,与日俱增的交通量对于公路养护单位的压力与挑战也越来越大。作为公路路面主要受力层,沥青面层直接承受车辆荷载和大气、温度、湿度等自然因素的耦合作用,容易产生早期病害,导致公路使用寿命减少、行车安全性下降。采取适时科学的维修养护就显得尤为必要,预防性养护作为一种早期主动性干预措施得到了世界各国广泛关注。论文针对内蒙古东北地区气候条件及能源运输、重载车辆较多导致干线公路病害严重的实际情况,结合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的使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在调查蒙东地区公路沥青路面现有病害种类及其成因,分析本地区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评定数据的基础上,依据路面损坏状态、路面行驶质量、路面结构强度等路况评定指标对其进行评估。结合国内外工程实例分析各种预防性养护措施的适用性,运用沥青路面的微表处、雾封层、开普封层等养护技术对不同路段进行养护作业,依托公路预防性养护工程的施工监控与室内外试验结果,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评价。结果表明,预防性养护技术能有效抑制路面病害的发展,提高公路使用性能,降低了公路全寿命周期养护成本,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周启伟[3](2019)在《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十三五末期,随着我国高速路网的完善,高速公路将由快速发展的建设期进入大规模的养护阶段。高性能乳化沥青作为高速公路预防性养护技术的核心材料成为广大道路工程师竞相研究的热点。树脂类材料以其具有强度高、黏结力强、应用工艺相对简单而被广泛应用于热熔胶材料中,如何将树脂类材料应用于乳化沥青中,并提升乳化沥青的综合性能是当前高性能乳化沥青领域的新靶点。基于树脂材料的特性,本文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类型的树脂材料对乳化沥青进行共混改性,提出了针对两种不同树脂的乳化沥青制备工艺,研究了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宏观性能,同时采用微观手段分析了树脂-乳化沥青的细观特性及改性机理;最后进一步采用橡胶对共混物进行复合改性,并研究其宏观性能和细观特性;以期研究成果为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工程应用提供科学的数据。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水性环氧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制备及性能评价根据聚合物乳液共混理论,制备了双组份水性环氧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基于拉拔试验、凝胶试验及动态热机械分析(DMA)试验评价了水性环氧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黏结性能、凝胶热线和动态热力学特性,得出了共混物的最佳比例范围;并借助荧光显微镜和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揭示了水性环氧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微观相结构及共混机理;(2)增黏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制备及性能评价根据相似相容原理制备了增黏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基于沥青三大指标试验、拉拔强度试验、乳化沥青贮存稳定性试验、动态热机械分析(DMA)、动态剪切试验和多应力蠕变恢复试验(MSCR)试验评价了增黏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常规性能、黏结性能、贮存稳定性、动态热力学特性、流变特性和抗变形能力;得出了共混物的最佳比例范围;并借助荧光显微镜和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揭示了其增黏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微观相结构及共混机理;(3)胶乳-水性环氧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性能评价采用两种不同胶乳对水性环氧乳化沥青共混物进行改性,基于拉伸试验、动态热机械分析(DMA)评价了两种胶乳对共混物拉伸性能、动态热力学特性的影响,得出了胶乳的最佳掺量,并借助荧光显微镜揭示了胶乳对共混物相结构的影响及三相共混物的强度形成机理;(4)SBS-增黏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性能评价基于沥青三大指标试验、乳化沥青贮存稳定性试验、动态热机械分析(DMA)及动态剪切试验和多应力蠕变恢复试验(MSCR)试验评价了 SBS-增黏树脂-乳化沥青的常规性能、贮存稳定性、动态热力学特性、流变特性及抗变形能力;并借助荧光显微镜揭示了SBS-增黏树脂-乳化沥青的三相结构和共混机理。
王天宇[4](2019)在《橡胶沥青CAPE封层技术在湿热地区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微表处能够很好的解决旧路面的封水问题,大幅度提高路面的抗滑性能;橡胶沥青碎石封层具有优良的变形协调能力与阻裂性能,但是容易引起飞石,带来安全隐患。将两者结合起来作为橡胶沥青开普(CAPE)封层,能够优势互补,可作为沥青路面养护与重建的良好手段。本文对国内外CAPE封层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并针对浙江省沥青路面使用的材料以及沥青路面的主要病害类型进行了总结与分析,论文通过系统的室内试验研究了表层微表处以及橡胶沥青CAPE封层的最优组合、技术性能和影响因素,在理论上进行了详尽的分析。针对橡胶沥青CAPE封层,本文结合湿热地区的特征,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研究与讨论:第一,针对浙江省当地的交通和气候特点提出相应的预防性养护要求,推荐出了一些典型的橡胶沥青CAPE封层养护方式,并对其适用性进行初步界定;第二,对橡胶沥青CAPE封层的表层微表处混合料进行配合比设计,并基于抗水剥离性试验对表层微表处配合比进行优化,给出了推荐级配;第三,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通过单轴贯入试验对比不同组合类型(单层、双层正装、双层倒装)橡胶沥青碎石封层的高温稳定性,确定最佳的组合形式和关键影响因素;第四,采用扫刷试验和手动铺砂法对三种不同组合类型橡胶沥青CAPE封层的抗脱落性和抗滑性进行研究,以确定表层微表处用量,并通过渗水仪对不同组合类型的橡胶沥青CAPE封层的封水性能进行研究,然后在表面功能研究的基础上对三种不同组合类型橡胶沥青CAPE封层进行低温抗裂性和疲劳性能研究;最后,通过试验路的铺筑,阐述橡胶沥青CAPE封层的施工工艺,采用等效年度费用法进行经济性分析,并对试验路进行了较长期观测与评价。研究表明:双层正装橡胶沥青CAPE封层在高温稳定性和疲劳性能方面要优于单层橡胶沥青CAPE封层和双层倒装橡胶沥青CAPE封层;而在低温抗裂性方面,双层倒装橡胶沥青CAPE封层的性能最优;橡胶沥青CAPE封层的高温稳定性与SBS改性沥青AC-16混凝土相比较差,但是其低温抗裂性能和疲劳性能要优于SBS改性沥青AC-16混凝土;从全寿命周期内的年平均花费来看,与AC-13罩面、AC-10C罩面和SMA-10玛蹄脂磨耗层相比,橡胶沥青CAPE封层的经济性是最好的,从表面功能和其它方面来看,橡胶沥青CAPE封层同样具有优势。
罗涵宇[5](2019)在《基于重载交通高性能微表处研究》文中指出公路交通运输事业的蓬勃发展促进着我国综合实力经济的提高,大型载货汽车承担着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任务,由于载货汽车超载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我国的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与服务质量承受了巨大的考验,沥青路面在合适的时机采取预防性养护措施不仅可以节约后期养护成本,还能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预防性养护以微表处为代表,自引进以来在国内被广泛使用,但常规微表处具有松散易开裂等缺陷,往往在重载交通的道路上使用寿命不高。除此之外,在配合比设计环节中对微表处封层受车载作用下的力学机理还缺乏较为深刻的认识。本文将针对微表处在重载交通下的受力及应用技术问题,系统地开展微表处封层结构行为及材料配合比设计研究,重点研究微表处在重载作用下的力学响应,为微表处封层的结构及材料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得出微表处质量的主要控制指标,在采用优良级配以及外加剂条件下制备出高性能微表处混合料。本文将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微表处封层的建模与计算,分别计算了微表处封层在车辆处于静止、均速行驶以及紧急制动状态下的力学响应,综合分析结果来看:在车辆静载作用时,微表处主要受到了轴向压应力与水平剪应力的作用,且封层的受力大小随着外部施加轴载的增大而大幅提高。在均速荷载作用下,微表处会受到拉压交替出现的应力,因此在铺筑封层时应选用优质的粘结材料,防止微表处封层产生疲劳破坏,紧急制动下,微表处受到的剪应力最大,达到了80KPa,为封层发生剪切破坏的主要因素,在设计时应采用优选材料提高微表处封层的抗剪能力,在车辆紧急制动条件下,微表处封层所受到的最大剪应力随着封层表面构造深度的增大而不断增加,在微表处封层满足抗滑要求的基础上,构造深度较小有利于封层的抗剪。在微表处混合料室内试验研究上,以MS-3型为设计级配基准选取三种设计级配,选定封层的耐磨性能、抗水损性能、粘聚力为微表处的主要路用性能指标,通过试验发现级配A在封层的路用性能指标上要优于其他两种级配,并且级配A的破乳时间更短,这有利于缩短养护时间。级配A的构造深度值与摆式仪值均满足交工要求。通过加入纤维进一步改善微表处的耐久性,比对聚丙乙烯纤维与玄武岩纤维对混合料的改善效果后,发现聚丙乙烯纤维改善性能要优于玄武岩纤维,且断裂伸长率更大,确定了聚丙乙烯纤维的最佳掺量为1%,纤维微表处的最佳油石比为6.5%-7.0%。
蔺宝垚[6](2019)在《玻璃纤维沥青碎石封层力学性能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我国高等级公路大多采用半刚性基层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其具有刚度大、强度高、荷载的扩散能力较强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抗裂性能较差的缺点。为使多层体系的路面结构处于优良的工作状态,保证路面的结构承载力和耐久性,加强沥青路面各层间粘结的技术十分关键。本文借鉴国内外研究经验,对玻璃纤维沥青碎石封层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理论以及计算分析研究,并依托实际工程进行了工程应用研究和效益分析。本文首先对纤维沥青封层抗裂机理和防水性机理进行分析,得出玻璃纤维沥青碎石封层的作用机理。其次采用Abaqus软件建立了考虑温度场的路面结构数值分析模型,对有无裂缝的路面结构基层进行受力分析,在局部车辆荷载和温度作用下的应力水平进行了分析,同时还对玻璃纤维沥青碎石封层的弹性模量和厚度对阻裂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对本文所提出的玻璃纤维沥青碎石封层的路面结构和配合比设计步骤进行阐述,进而针对玻璃纤维沥青碎石封层的路用性能进行了包括其粘结性能试验研究、抗反射裂缝性能试验研究以及玻璃纤维分布均匀性影响试验在内的一系列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设置玻璃纤维封层以后,沥青混合料面层底部的剪切应力和拉应力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应力得到了有效的分散,抗裂性能得到了显着的提高。本文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成果以内蒙古一实际工程为依托,对玻璃纤维沥青封层配合比的确定、施工流程及质量控制检测要点进行了阐述,并总结了玻璃纤维沥青封层应用的成套施工工艺,最后还对玻璃纤维封层的社会及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为玻璃纤维沥青碎石封层的工程应用提供了借鉴和参照。
李根[7](2019)在《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技术在沥青路面养护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改性乳化沥青、骨料、填料等原材料对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混合料性能的影响,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维修的全过程进行了质量控制,总结了施工要点。对养护维修后的沥青路面平整度、抗渗性能和抗滑性能进行了质量检测,通过数据分析说明采用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技术维修后有效恢复了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达到了预期的养护效果。
余增兵[8](2019)在《嵌固型砂雾封层路用性能及其表面纹理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道路在投入使用后,路面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此时需要采取适当的养护措施恢复或提高路面路用性能。目前对路面预防性养护封层技术的研究一般只从材料本身出发,进行配比设计,而未考虑原路面表面构造对应用效果的影响。为了揭示路表纹理对封层路用性能的影响规律,论文基于室内成型具有不同表面构造深度的沥青车辙板和不同刻槽处理的水泥混凝土板以模拟实际路面,铺筑嵌固型砂雾封层(简称TICS),研究其粘结性能和耐久性能,并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分析TICS路面纹理特征。论文提出了碎石覆盖率110%150%的要求,结合Mcleod模型,设计出TICS胶结料和骨料的用量。通过在室内模拟的沥青路面和水泥路面上铺筑TICS,进行了早期粘聚力、拉拔强度、磨耗值等试验研究,给出TICS的合理养护时间;建立了沥青路面和水泥路面上构造深度-粘结强度、构造深度-磨耗值的关系模型,确定TICS封层应用环境的最佳路面纹理状况。进行了冻融循环试验,定义了单位面积磨耗指数,TICS经过2次冻融循环,仍具有良好的抗磨耗性能和抗滑性能,磨耗指数低于40%,摩擦系数6065BPN;相比传统预防性养护方法,TICS具有更好的粘结性能和耐久性能。此外,采集了路面TICS实施前后的数字图像,使用MATLAB图像处理技术获取路面纹理信息,建立了三维路面纹理模型。定义了图像上凸区域面积数量、点位和下凹区域阈值频率分布等图像形态参数,建立了图像形态参数与TICS路用性能指标的关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车辙板图像上凸闭区域面积、等效直径、数量等参数与混合料级配有密切联系;TICS封层实施后,表面构造深度一般可达到1.135mm1.624mm;等效直径范围为2mm8mm的上凸闭区域数量大幅度增加,6mm以下直径范围上凸闭区域数量随着底板试件纹理深度的降低逐渐增加;TICS封层上凸闭区域占比变化范围为18.6%25.9%,说明TICS养护后表面纹理更均匀、行车舒适性更高。论文针对路面封层早期病害特点和养护要求,结合室内试验结果和实际工程,确定了TICS在沥青路面和水泥路面应用的施工工艺和材料技术要求,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技术指导。
杨阳[9](2018)在《高粘结力耐久性超表处封层材料的研制及应用》文中认为沥青路面在使用过程中,表层的沥青膜会逐渐脱落,沥青逐渐老化,沥青混合料的性能逐渐下降,形成的微裂缝或混合料空隙会造成沥青路面的水损坏,从而造成更加严重病害的产生,导致路面损坏。针对这些可能存在的工程隐患,提出了预防性养护措施的概念,预防性养护是在路面承载能力正常情况下对道路的现有通车条件,如渗水性、摩擦系数等各项性能进行调节,基于费用-效益的养护策略[1]。这是一种在没有提高路面结构承载能力的情况下延迟路面损坏、维持或改善路面现有通车条件的技术。常用的预防性养护为微表处、稀浆封层、雾封层、罩面等。传统雾封层由于施工技术和材料本身性质的原因在养护后容易导致路面抗滑性能降低,且容易出现路面过于光亮,导致反光,并且雾封层材料的耐久性弱,使用时间短。微表处后的路面表面较粗糙,行车噪音大;局部表观差;施工受场地限制,质量控制难度大。薄层罩面类养护更是存在许多缺陷,施工周期长、施工条件要求高、能源消耗大、养护效果不佳等。本文意在研发一种超表处材料能克服以上缺点,耐久性更强,可以长时间维持养护效果,且抗滑性能优良、施工条件要求不高。首先调查分析了天津市道路交通状况及路面使用形态,提出了超表处的适用条件。并针对超封层的适用条件研究了材料配伍、确定了材料规格,通过实验确定了材料配合比;通过室外用手工不同刮刷量模拟施工效果;最后利用专用施工设备铺洒试验段,通过路面施工前后的一些变化和后期的跟踪检验,总结了超表处封层材料的特点及施工工艺研究结果表明超表处材料是一种很好的预防性养护材料,超表处为相应工程的良好养护方略。
刘霞[10](2018)在《解析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技术在农村公路养护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针对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技术在农村公路养护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科学的分析,并结合工程实例,详细介绍农村公路养护中应用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技术的重要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技术的特点,提出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技术应用要点,希望能够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二、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在路面养护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在路面养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纤维增强橡胶沥青封层在白改黑路面防裂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案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纤维增强橡胶沥青封层路用性能研究 |
2.1 试验原材料 |
2.1.1 面层材料 |
2.1.2 应力吸收层材料 |
2.1.3 刚性基层材料 |
2.2 试验方案设计 |
2.2.1 板带拉伸试验 |
2.2.2 层间剪切试验 |
2.2.3 滚动荷载疲劳试验 |
2.3 试件制备 |
2.3.1 纤维沥青板带试件制备方法 |
2.3.2 层间剪切试件制备方法 |
2.3.3 滚动荷载试件制备方法 |
2.4 试验方法 |
2.4.1 板带拉伸试验方法 |
2.4.2 层间剪切试验方法 |
2.4.3 滚动疲劳荷载试验方法 |
2.5 路用性能评价指标 |
2.5.1 纤维增强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阻裂性能评价指标 |
2.5.2 纤维增强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层间结合性能评价指标 |
2.5.3 纤维增强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疲劳性能评价指标 |
2.6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6.1 板带拉伸试验结果及分析 |
2.6.2 层间剪切试验结果及分析 |
2.6.3 滚动荷载疲劳拉伸试验结果及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纤维增强橡胶沥青封层路面阻裂力学行为分析 |
3.1 断裂力学理论 |
3.1.1 裂缝的开裂模式 |
3.1.2 应力强度因子 |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1 基本假定 |
3.2.2 模型几何参数与材料参数 |
3.2.3 动态荷载的施加 |
3.3 不同因素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 |
3.3.1 应力吸收层模量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 |
3.3.2 汽车轴载对强度因子的影响 |
3.3.3 面层厚度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 |
3.3.4 面层模量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
4.1 全寿命周期成本 |
4.1.1 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概念 |
4.1.2 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的理论 |
4.1.3 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的方法 |
4.2 全寿命周期成本的运用 |
4.2.1 参数设置 |
4.2.2 折现方法 |
4.3 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 |
4.3.1 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构成 |
4.3.2 公路全寿命周期成本的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试验路的施工工艺及方法 |
5.1 试验路工程概况及铺筑 |
5.1.1 实体工程概况 |
5.1.2 试验路段改造方案 |
5.2 施工工艺流程 |
5.2.1 施工准备 |
5.2.2 施工工艺及方法 |
5.2.3 施工质量检测 |
5.2.4 注意事项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2)蒙东地区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蒙东地区沥青公路路况调查分析 |
2.1 蒙东地区的气候、地理环境和交通状况 |
2.2 兴安盟地区沥青路面早期病害及成因分析 |
2.2.1 裂缝类 |
2.2.2 变形类 |
2.2.3 坑槽类 |
2.3 公路路况调查 |
2.3.1 基本状况 |
2.3.2 路面技术状况检测及评价 |
2.3.3 路面状况评价 |
2.4 沥青路面性能衰减的影响因素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防性养护技术措施的选用和分析 |
3.1 预防性养护技术措施分析 |
3.2 预防性养护方案选择分析 |
3.3 预防性养护技术 |
3.3.1 裂缝灌封 |
3.3.2 坑槽修补 |
3.3.3 同步碎石封层 |
3.3.4 微表处 |
3.3.5 开普封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开普封层施工效果及其评价 |
4.1 原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
4.1.1 沥青 |
4.1.2 集料 |
4.2 施工工艺 |
4.2.1 同步碎石封层 |
4.2.2 微表处工艺 |
4.3 施工实施效果评价 |
4.3.1 开普封层中同步碎石封层实施效果对比 |
4.3.2 开普封层中微表处实施效果对比 |
4.3.3 开普封层实施前后效果对比 |
4.3.4 开普封层整体施工效果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改性乳化沥青研究现状 |
1.2.2 水性环氧树脂制备技术现状 |
1.2.3 水性环氧树脂改性乳化沥青应用现状 |
1.2.4 存在的不足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制备工艺研究 |
2.1 聚合物共混理念和工艺 |
2.2 水性环氧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制备 |
2.2.1 基础环氧增韧改性 |
2.2.2 水性环氧树脂乳液的制备 |
2.2.3 乳化沥青的制备 |
2.2.4 水性环氧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配伍性分析 |
2.2.5 水性环氧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制备 |
2.3 增黏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制备 |
2.3.1 增黏树脂基本特性 |
2.3.2 增黏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制备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宏观性能 |
3.1 水性环氧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宏观性能 |
3.1.1 力学性能 |
3.1.2 凝胶特性 |
3.2 增黏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宏观性能 |
3.2.1 常规性能 |
3.2.2 黏结性能 |
3.2.3 贮存稳定性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细观特性 |
4.1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共混物细观特性分析 |
4.1.1 相结构 |
4.1.2 动态热力学 |
4.1.3 共混机理 |
4.2 增黏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细观特性分析 |
4.2.1 相结构 |
4.2.2 动态热力学 |
4.2.3 流变特性 |
4.2.4 共混机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胶乳-水性环氧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性能研究 |
5.1 胶乳的性能 |
5.1.1 胶乳的类型 |
5.1.2 合成胶乳的基本性能 |
5.2 胶乳对共混物拉伸性能的影响 |
5.2.1 胶乳改性共混物制备 |
5.2.2 拉伸试验结果及分析 |
5.3 胶乳对共混物相结构的影响 |
5.3.1 SBR胶乳对共混物相结构的影响 |
5.3.2 氯丁胶乳对共混物相结构的影响 |
5.4 胶乳对共混物动态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
5.4.1 胶乳掺量对共混物动态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
5.4.2 不同胶乳最佳掺量对共混物动态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SBS-增黏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性能研究 |
6.1 原材料及制备 |
6.2 常规性能 |
6.3 贮存稳定性 |
6.4 相结构 |
6.5 动态热力学 |
6.6 流变特性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在公路沥青路面养护中的应用 |
7.1 增黏树脂-乳化沥青微表处性能研究 |
7.1.1 配合比设计 |
7.1.2 路用性能对比 |
7.1.3 试验段铺筑及检测 |
7.2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防护性封涂层性能研究 |
7.2.1 防护性封涂层的制备 |
7.2.2 防护性封涂层最佳配比 |
7.2.3 试验段铺筑及检测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8.1 主要成果及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4)橡胶沥青CAPE封层技术在湿热地区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湿热地区沥青路面病害调研与封层体系适用性分析 |
2.1 浙江省气候、交通和路面结构调研与分析 |
2.1.1 气候特点 |
2.1.2 交通特点 |
2.1.3 路面结构特点 |
2.2 浙江省沥青路面主要病害调研与分析 |
2.3 橡胶沥青CAPE封层的种类与适用性研究 |
2.3.1 橡胶沥青单层碎石封层+微表处(两层式) |
2.3.2 微表处+橡胶沥青单层碎石封层+微表处(三层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橡胶沥青CAPE封层的原材料与试件制作 |
3.1 原材料 |
3.1.1 改性乳化沥青 |
3.1.2 集料 |
3.1.3 橡胶沥青 |
3.2 橡胶沥青CAPE封层车辙板试件的制作 |
3.2.1 单层橡胶沥青CAPE封层车辙板试件的制作 |
3.2.2 双层正装橡胶沥青CAPE封层车辙板试件制作 |
3.2.3 双层倒装橡胶沥青CAPE封层车辙板试件制作 |
3.3 芯样试件、小梁试件的制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抗水剥离性的表层微表处配合比优化设计 |
4.1 表面层MS-Ⅲ微表处配合比初步设计 |
4.1.1 初定配合比 |
4.1.2 变换不同油石比进行试验 |
4.2 基于微表处抗水剥离性的配合比优化设计 |
4.2.1 微表处级配的正交试验设计 |
4.2.2 试验方法 |
4.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2.4 表面层MS-Ⅲ微表处混合料最佳级配的推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橡胶沥青CAPE封层下层碎石封层的材料组合设计 |
5.1 碎石封层中碎石及沥青洒布量现有设计方法 |
5.2 橡胶沥青碎石封层中碎石及沥青洒布量的初步确定 |
5.2.1 碎石洒布量的初步确定 |
5.2.2 基于沥青爬升高度的沥青洒布量的初步确定 |
5.3 基于单轴贯入试验的橡胶沥青碎石封层的配合比设计 |
5.3.1 单轴贯入试验研究方案 |
5.3.2 单轴贯入试验方法 |
5.3.3 贯入试验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橡胶沥青CAPE封层表面功能与路用性能研究 |
6.1 抗脱落性能 |
6.1.1 扫刷试验介绍 |
6.1.2 试验结果分析 |
6.2 抗滑性能 |
6.2.1 铺沙法介绍 |
6.2.2 试验结果分析 |
6.3 渗水性能研究 |
6.3.1 渗水试验方法介绍 |
6.3.2 试验结果分析 |
6.4 低温抗裂性能研究 |
6.4.1 低温弯曲试验介绍 |
6.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6.5 疲劳性能研究 |
6.5.1 疲劳试验介绍 |
6.5.2 疲劳试验研究方案 |
6.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试验路的铺筑及经济性分析 |
7.1 G235安吉良朋至天子湖段道路状况调查分析 |
7.1.1 调查方式 |
7.1.2 调查结果 |
7.2 橡胶沥青CAPE封层的施工关键技术 |
7.3 跟踪调查结果 |
7.5 经济性评价 |
7.6 本章小结 |
结论和建议 |
主要研究结论 |
创新点 |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重载交通高性能微表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1.2 微表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微表处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微表处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有限元基本理论及荷载简介 |
2.1 有限元基本理论介绍 |
2.1.1 有限单元法基本概念 |
2.1.2 有限单元法的求解步骤 |
2.2 Abaqus简要介绍 |
2.2.1 Abaqus有限元软件简介 |
2.2.2 Abaqus有限元求解步骤 |
2.3 动态分析理论与方法 |
2.3.1 动态分析主要方法 |
2.3.2 移动荷载的实现 |
2.4 车辆荷载 |
2.4.1 重载沥青路面荷载图式 |
2.4.2 轴载与轮压、轮胎接地面积关系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车辆荷载作用下的微表处沥青封层静、动力学分析 |
3.1 计算模型的简介与假设 |
3.1.1 模型的基本假设 |
3.1.2 模型尺寸及单元的划分 |
3.1.3 计算指标的选取 |
3.2 静力作用下微表处封层力学结构响应分析 |
3.2.1 微表处封层在不同模量下的力学响应 |
3.2.2 微表处封层在不同轴载下的力学响应 |
3.3 匀速车辆荷载作用下微表处封层结构力学响应分析 |
3.3.1 匀速车辆荷载作用下微表处封层轴向应力响应分析 |
3.3.2 匀速车辆荷载作用下微表处封层最大剪应力响应分析 |
3.3.3 匀速车辆荷载作用下微表处封层水平剪应力响应分析 |
3.3.4 匀速车辆荷载作用下微表处封层横向剪应力响应分析 |
3.4 不同车辆轴重和行驶速度作用下的微表处封层动力响应规律 |
3.4.1 不同轴载的车辆荷载对微表处封层动力响应规律 |
3.4.2 不同移速的车辆荷载对微表处封层动力响应规律 |
3.5 车辆处于紧急制动状态下微表处封层动力响应规律 |
3.5.1 紧急制动状态下的封层受力分析 |
3.5.2 路表粗糙程度对微表处封层受力的影响规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重载交通的微表处研究及配合比设计 |
4.1 国内外微表处技术性能要求 |
4.1.1 国内微表处技术性能要求 |
4.1.2 国外微表处技术标准调查 |
4.1.3 基于重载交通的微表处配合比设计指标确定 |
4.2 微表处原材料技术指标 |
4.2.1 改性乳化沥青 |
4.2.2 集料 |
4.2.3 填料 |
4.2.4 水 |
4.2.5 纤维 |
4.3 基于重载交通的高性能微表处配合比优选研究 |
4.3.1 高性能微表处级配设计 |
4.3.2 高性能微表处外加水量确定 |
4.3.3 耐久型微表处室内路用性能研究 |
4.4 纤维的掺量对微表处封层路用性能影响研究 |
4.4.1 纤维对微表处混合料可拌合时间的影响 |
4.4.2 纤维对微表处混合料粘聚力的影响 |
4.4.3 纤维对微表处混合料耐磨性能的影响 |
4.4.4 纤维对微表处混合料轮迹变形率的影响 |
4.4.5 纤维对微表处混合料负荷轮砂值的影响 |
4.4.6 不同纤维种类对微表处性能改善对比 |
4.5 纤维微表处最佳油石比确定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专着及取得科研成果 |
(6)玻璃纤维沥青碎石封层力学性能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玻璃纤维沥青碎石封层性能机理分析 |
2.1 防水性能分析 |
2.2 抗裂性能分析 |
2.2.1 沥青路面裂缝类型及成因 |
2.2.2 抗反射裂缝机理分析 |
2.3 粘结性能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玻璃纤维沥青碎石封层抗裂性能计算分析 |
3.1 模型的建立 |
3.1.1 路面结构模型的选取 |
3.1.2 数值分析模型参数选取 |
3.2 计算分析纤维封层阻裂效果 |
3.2.1 计算基层开裂情况应力变化分析 |
3.2.2 计算铺设纤维封层阻裂效果分析 |
3.3 计算分析纤维封层阻裂效果影响因素 |
3.3.1 应力强度因子 |
3.3.2 纤维封层弹性模量对阻裂效果的影响 |
3.3.3 纤维封层厚度对阻裂效果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玻璃纤维沥青碎石封层结构及配合比设计 |
4.1 玻璃纤维沥青碎石封层结构的确定 |
4.2 玻璃纤维沥青碎石封层原材料选取及配合比设计方法 |
4.2.1 原材料的选取 |
4.2.2 配合比设计方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玻璃纤维沥青碎石封层路用性能试验研究 |
5.1 粘结性能试验 |
5.1.1 粘结强度试验方法 |
5.1.2 粘结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
5.2 抗反射裂缝性能试验 |
5.2.1 抗反射裂缝贯穿次数试验方法 |
5.2.2 抗反射裂缝贯穿次数试验结果分析 |
5.3 玻璃纤维分布均匀性试验 |
5.4 小结 |
第六章 玻璃纤维沥青碎石封层工程应用研究 |
6.1 依托工程概况 |
6.2 玻璃纤维沥青碎石封层配合比设计 |
6.2.1 原材料选择及质量检测结果 |
6.2.2 配合比设计 |
6.3 施工流程与质量控制 |
6.3.1 施工基本要求 |
6.3.2 施工准备工作 |
6.3.3 施工流程及要点 |
6.3.4 施工质量检测 |
6.4 效益分析 |
6.4.1 社会效益分析 |
6.4.2 经济效益分析 |
6.5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技术在沥青路面养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混合料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2.1 骨料 |
2.2 改性乳化沥青 |
2.3 填料 |
2.4 添加剂 |
2.5 加水量 |
3 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施工工艺 |
3.1 稀浆封层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3.2 施工准备 |
3.3 施工放线 |
3.4 摊铺机标定 |
3.5 SBR改性乳化沥青稀浆混合料摊铺 |
3.6 养护与开放交通 |
4 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养护路用性能检测 |
4.1 平整度检测与分析 |
4.2 抗滑性能检测与分析 |
4.3 抗渗性能检测与分析 |
5 结论 |
(8)嵌固型砂雾封层路用性能及其表面纹理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预防性养护理念概述 |
1.2.1 国外预防性养护理念发展 |
1.2.2 国内预防性养护理念发展 |
1.3 雾封层与碎石封层技术研究现状 |
1.3.1 国外雾封层和碎石封层技术研究现状 |
1.3.2 国内雾封层和碎石封层技术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TICS模拟路面载体制备及材料设计 |
2.1 沥青车辙板制备 |
2.1.1 原材料 |
2.1.2 矿料级配 |
2.1.3 试件制作及其特征 |
2.2 水泥混凝土板试件制备 |
2.2.1 水泥混凝土板原材料 |
2.2.2 水泥混凝土板配合比设计及刻槽处理 |
2.3 TICS材料配比设计 |
2.3.1 TICS集料用量确定 |
2.3.2 TICS胶结料用量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路表构造对TICS路用性能的影响研究 |
3.1 路表封层路用性能研究试验方法 |
3.1.1 封层粘结性能评价试验 |
3.1.2 封层耐久性评价试验 |
3.2 粘聚力试验 |
3.2.1 粘聚力试验方法及过程 |
3.2.2 试验具体操作 |
3.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3 拉拔试验 |
3.3.1 试件 |
3.3.2 拉拔测试 |
3.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3.4 预养护封层类型拉拔强度对比分析 |
3.4 封层加速加载磨耗试验 |
3.4.1 试件 |
3.4.2 加速加载磨耗试验 |
3.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5 封层抗水、冰冻损坏试验 |
3.5.1 试件 |
3.5.2 冻融循环后加速加载磨耗试验结果及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封层路表纹理特征研究 |
4.1 路表纹理构造评价方法概述 |
4.1.1 传统构造深度评价方法 |
4.1.2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评价方法 |
4.2 路面纹理分布状态的数字图像处理 |
4.2.1 图像预处理 |
4.2.2 图像增强 |
4.2.3 图像分割 |
4.3 原路面及封层路表纹理构造特征研究 |
4.3.1 沥青路面和封层表面纹理特征 |
4.3.2 水泥板封层表面纹理特征 |
4.3.3 TICS路用性能与纹理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TICS施工技术 |
5.1 TICS的主要破坏形式 |
5.2 TICS封层材料技术要求 |
5.2.1 胶结料 |
5.2.2 集料 |
5.2.3 TICS性质 |
5.3 施工工艺 |
5.3.1 施工前准备 |
5.3.2 原路面表面预处理 |
5.3.3 材料配制 |
5.3.4 封层摊铺 |
5.4 施工质量检查与验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9)高粘结力耐久性超表处封层材料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超表处封层材料技术概述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天津市道路交通与道路使用状况分析 |
2.1 天津市交通状况分析 |
2.2 天津市沥青路面使用状况分析 |
2.3 天津市交通和路面调查结果 |
2.4 天津市采取预防性养护的必要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沥青路面病害及超表处适应条件分析 |
3.1 沥青路面病害种类 |
3.1.1 裂缝 |
3.1.2 坑槽 |
3.1.3 车辙和推移 |
3.1.4 泛油 |
3.1.5 松散 |
3.2 天津市道路路面病害及原因分析 |
3.3 超表处施工对原路面的要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表处封层材料的选型与配比的确定 |
4.1 原材料选型 |
4.1.1 乳化剂 |
4.1.2 基质沥青 |
4.1.3 改性剂的选型 |
4.1.4 还原剂的选型 |
4.1.5 骨料和填料的选定 |
4.2 原材料技术要求 |
4.2.1 乳化沥青 |
4.2.2 改性剂乳液 |
4.2.3 改性乳化沥青的技术要求 |
4.2.4 水 |
4.2.5 骨料和填料 |
4.3 超表处材料配合比设计及配制过程 |
4.3.1 超表处封层材料的配比设计原则与设计试验 |
4.3.2 超表处封层材料的室内配制过程 |
4.3.3 超表处封层材料的性能指标 |
4.3.4 洒布量 |
4.3.5 环境条件对超表处开放交通时间的影响 |
4.4 超表处材料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超表处封层乳液的生产、施工及经济分析 |
5.1 超表处封层对设备的要求 |
5.2 超表处封层乳液生产参数的设定 |
5.3 超表处喷洒设备 |
5.4 现场施工 |
5.4.1 前期准备 |
5.4.2 现场配制超表处材料工艺 |
5.4.3 喷涂方式 |
5.4.4 每平方米的喷涂量 |
5.4.5 喷涂后的成型时间 |
5.4.6 施工注意事项 |
5.4.7 试验段 |
5.5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解析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技术在农村公路养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农村公路养护中应用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技术的重要性 |
2 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技术的特点 |
2.1 防水性能较好 |
2.2 防滑性能较高 |
2.3 节省施工时间 |
3 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技术在农村公路养护中的应用要点 |
3.1 工程概况 |
3.2 严格控制施工材料质量 |
3.3 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养护要点 |
3.4 注意事项 |
结束语 |
四、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在路面养护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纤维增强橡胶沥青封层在白改黑路面防裂中的研究与应用[D]. 陈定辉.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2]蒙东地区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应用研究[D]. 陈文浩. 长安大学, 2020(06)
- [3]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周启伟.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4)
- [4]橡胶沥青CAPE封层技术在湿热地区的研究与应用[D]. 王天宇. 长安大学, 2019(01)
- [5]基于重载交通高性能微表处研究[D]. 罗涵宇.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6]玻璃纤维沥青碎石封层力学性能及其应用研究[D]. 蔺宝垚. 长安大学, 2019(01)
- [7]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技术在沥青路面养护中的应用[J]. 李根.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19(03)
- [8]嵌固型砂雾封层路用性能及其表面纹理特征研究[D]. 余增兵.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9]高粘结力耐久性超表处封层材料的研制及应用[D]. 杨阳.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6)
- [10]解析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技术在农村公路养护中的应用[J]. 刘霞. 科学技术创新, 20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