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杜嘉峪[1](2022)在《谈如何通过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文中指出新的课程改革重新定位了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尤其强调教师应借助数学这一对思维要求比较严格的学科教学活动,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便让小学生在创新精神的支持下更深入地发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为民族的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文章围绕当前小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借助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关策略。

叶文倩[2](2021)在《基于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占据国家发展核心位置,创新驱动国家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界格局,结合中国实情,发表了关于科技创新内涵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包括坚持科技造福人民、重视人才动力作用、采取“非对称”赶超、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高度重视全面创新。习近平科技创新观具有优良传承与改革发展结合、科技创新与全面创新结合、自主创新与开放交流结合等基本特征,对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具有引领价值,包括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动力、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质量、完善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机制。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离不开创新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高度重视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自身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是建成创新型国家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方面仍然存在大学生对创新精神的认知具有片面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指导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佳等问题。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性不足也是限制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的主要原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具有独特优势。在习近平科技创新观指导下,高校应坚持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价值观、人才观、实践观,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最终实现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

单晓媛[3](202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科学精神培育研究》文中提出面对国际之间激烈的科技竞争,面对国家创新发展的迫切需求,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指出,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七大战略”。不断健全和完善我国的科学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自立自强,都要以培育公民科学精神,提高公民科学精神素养为基础。人才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2018年1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印发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明确提出科学精神素养,强调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通过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政治思维,树立正确的科学思想和崇尚科学的精神。为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储备强大的创新型人才力量。本文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科学精神培育为研究主题,探究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科学精神培育的策略。在对高中生科学精神培育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指明科学精神培育的核心内容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人本主义的创造观三个方面阐述了科学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明确了科学精神培育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提升教师的科学素养,实现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重要意义。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调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科学精神培育的现状,在基于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总结出在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科学精神的培育存在:科学精神培育目标体现不明显,科学精神培育内容挖掘力度不够、科学精神培育方法运用不灵活,学生学习科学精神的热情不高等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总结出教师缺乏培养科学精神的专业素养,传统教学模式忽视科学精神的培育,学生缺乏对科学精神的深刻认识,学校缺乏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四个方面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提高科学认识水平;加强教师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科学素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积极践行科学精神培育;优化学校教学评价体系,提升科学精神培育效果四个方面的优化策略。并且以高中政治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第四课第一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为例,通过展示本框题的教学实践过程,将科学精神培育切实运用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进一步反思科学精神培育的有效方法。

薛倩[4](2020)在《新时代高中思想政治课时政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战略机遇时期。在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坚决贯彻党的教育理念,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全面发展和担当新时代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时政教育是高中思想政治课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时政教育不仅彰显了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与理念要求,同时也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法制意识”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中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培养其良好的时政素养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本论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进行具有良好信度效度调查问卷和访谈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整理分析数据发现,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时政教育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社会对时政教育存在认知偏颇;第二,学校对开展高中时政教育的保障性措施较为缺乏;第三,教师对时政教育教学研究不足;第四,学生对时政教育缺乏学习兴趣。本论文通过进行大量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并在综合统计分析问卷数据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目前我国高中时政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本论文最后一章,从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教师、学生和时政教育评价机制四个维度展开,对新时代加强高中时政教育进行了相应对策的分析与提出,为当代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

桑琳洁[5](2020)在《研学旅行导师胜任力模型建构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以及《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等文件的发布,研学旅行逐渐成为了教育界和旅游界共同追逐的热点。各地纷纷响应号召积极开展研学旅行,然而研学旅行的实施质量却不高,出现研学旅行庸俗化和负重化等异化现象。这些异化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人们对研学旅行的研究还不够,而其中一个最为关键的原因是缺乏一支专业化的研学旅行导师队伍。研学旅行导师是研学旅行的设计者和组织者,直接影响研学旅行的实施质量。但是由于相关部门还未出台相关文件对研学旅行导师做出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导致研学旅行导师的职责与定位不明确,从业人员鱼龙混杂,专业化水平不高。本文认为,提升研学旅行的质量首先要从培养一批专业的研学旅行导师队伍开始,而培养专业的队伍则迫切需要针对研学旅行导师应具备的胜任特征进行提取和建构,以期为研学旅行导师的队伍建设以及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研学旅行的教育功能是研究的重要逻辑起点与逻辑终点。特定的教育功能决定了实现该功能的研学旅行导师应该具备的特定胜任特征,而研学旅行教育功能是否能够如期实现又取决于研学导师是否具备相应的胜任特征。在研学旅行导师胜任力模型建构过程中,本文采取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紧紧围绕研学旅行教育功能建构研学旅行导师胜任力模型,并探索将该模型应用到研学旅行导师培训课程设计上。研究获得的主要研究结论有:第一,通过对国内外研学旅行相关研究和政策文件梳理可知,研学旅行的教育功能主要有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能力、创意物化、认识社会和自然。这些虽非研学旅行独有,但研学旅行却能更好的发挥出这些教育功能,这是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这奠定了本研究的基础。第二,通过对国内外研学旅行导师、教师、导游胜任力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采用胜任力建构中常用的工作日志法和行为事件访谈法,初步提取研学旅行导师胜任特征,并在经过咨询专家意见修改之后,初步建构了研学旅行导师胜任力模型。第三,根据初步建构的胜任力模型,编制了研学旅行导师调查问卷来验证模型。共收集到问卷416份有效问卷,问卷分析结果显示,问卷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57,信度较高。KMO度量值为0.948,适合做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问卷结构与理论建构的研学旅行导师胜任力模型基本吻合。相关性分析也得出模型维度与维度之间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按照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进行微调之后,最终建构了包括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五个维度40项胜任特征的研学旅行导师胜任力模型,致力于促进研学旅行的教育功能的实现。第四,研学旅行导师培训课程的目标是为了让被培训者获得研学旅行导师胜任特征,按照目标倒推的设计思路,本研究尝试基于研学旅行导师胜任力模型,设计了培训课程理念,注重外显和潜在胜任特征的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同时也设计了“微认证”培训评价,以实现研学旅行教育功能为最终目标。这是本研究在研学旅行导师队伍培养中的的应用途径与价值。

陈永康[6](2020)在《浙商精神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台州市几所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进一步提升中学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学校要发挥教师课程资源建设的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教师根据当地实际,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有效实施创造有利条件。浙商精神作为一种特殊的乡土文化资源,在思政课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一是其所体现的艰苦奋斗精神、诚实守信精神、团结合作精神、兴业报国的担当精神、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学资源,对中学生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二是其作为浙江地区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学生的文化自信。因此,具有丰富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特点的浙商精神在中学思政课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浙商精神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丰富高中思政课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的热情和兴趣。为了全面客观地了解浙商精神在当前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有必要对当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解。通过对浙江省台州市几所中学的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浙商精神的相关素材在教学授课中有所应用,其融入思政课教学受到教师的一致好评,并且学生也较为认可在思政课中引入本土优秀文化这一教学创新。但是调查显示浙商精神在思政课教学应用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素材的内容选取和德育资源挖掘存在不足;课外实践性资源的应用难以实现;浙商精神资源开发应用在教学评价中体现不足这三个方面。而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由多重因素导致的:主要是教师对浙商精神了解深度不够;学校对课外课程资源利用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有待进一步完善。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于:一方面浙商精神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应遵循合乎教学规律的原则。另一方面,在具体的高中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实施针对教师、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相应策略,才能行之有效地将浙商精神应用于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刘洪翔[7](2019)在《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业评价是本科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具有诊断、导向、激励和监督等功能。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导向性不够鲜明的问题,由此导致评价内容强调对现有知识的掌握而不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评价方式方法单一等等。发展创造力是大学生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能否培养出拔尖创造性人才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探索以学业评价促进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创造教育理论、学习过程理论及多元评价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创造力培养和学业评价的关系做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学业评价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具有导向、激励和监控作用,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引导因素;学业评价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是产生创造动机的重要因素;学业评价可能促进也可能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对创造力培养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情形,不同评价要素对创造力产生的影响程度也不一致。利用好课堂评价和课程结业考试两个评价环节对于创造力培养有关键性的意义。对学业评价内部各环节、各要素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评价理念主要影响创造环境的创建、评价主体主要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评价反馈主要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以BJ大学和NC大学作为改革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典型案例,分析其主要做法与成效,找寻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BJ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尊重选择、多元融合”,NC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两所学校都非常重视发挥学业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积极调整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来培养创造性人才。利用《威廉斯创造力测验量表》和自编问卷对16所高校120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国高校开展学业评价改革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学业评价中不重视创造力评价与大学生创造力不足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偏好不同课程测试题目类型的学生、偏好不同课程结业考试方式的学生在创造力发展水平上均存在显着差异。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主要存在导向性不强、过程性忽视、融合性不够、成效性不好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对学生个性发展引导不够、对考核的内容缺乏科学监管、评价方式创新受到多方掣肘等等。基于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借鉴我国多元评价理论和创造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改革学业评价的五大要素提出我国高校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与实施建议。建议多渠道地开展学业评价改革: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在具体的评价环节中,课程学习评价要根据课程性质、目标、教学方式的不同,采取灵活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在评价目的上要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评价内容上要适度增加创造力的考察,在评价方式上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可建立“基础+分类评价”的评价模式。

张君博[8](2019)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我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自我发展是人生存发展的天然需要,是人对于自身思考,对人本质探索,对存在价值和理想境界的不懈追求。古今中外,不论是西方哲学的理性沉思还是中国哲学对内在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人类从来没有停止对自我的审视和对自我发展的探寻。如果说西方哲学关于个体自我主体性的理性沉思使自我发展高扬起主体性旗帜,中国传统哲学人生境界观则侧重从个体内在的心性体悟来感受自身精神生命成长。西方当代心理学普遍把自我发展看作阶段性的内在结构联系,注重对不同阶段的自我发展特征进行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出个体的自我发展必须基于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自我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为研究大学生自我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当代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在现实的辅导员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大学生因自我认识的偏差和对自我处境的迷失带来人生规划混乱和现实处境迷茫,进而导致理想信念缺失、人生意义匮乏、自律意识缺乏,自我中心意识膨胀,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缺失,产生自我迷失、人格缺位、发展动力的丧失和发展进程的停滞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本论文针对辅导员日常工作中面对的突出问题,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通过对自我发展理论的历史文化维度和现代理论维度的梳理,详细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关系,在对学生群体的调研和对辅导员访谈的实证调查基础上,分析导致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以促进学生成为整全的人为目标,从理想信念、知识能力、健全人格、人生境界四个维度来激励、唤醒和引导大学生自我发展。本文由绪论、自我发展理论梳理、实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关联、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实施路径五部分共计八章组成。绪论。本章主要论述了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对西方心理学关于自我发展的研究理路和国内关于大学生自我发展的理论研究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论文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自我发展进行交叉研究的思路,以此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构建大学生自我发展培养体系,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模式。第一章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研究的理论借鉴和知识基础。本章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于自我发展的方法论指导以及自我发展的历史文化维度和现代理论维度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为研究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和知识基础。第二章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基本理论。本章从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性质、作用、指向、核心要素、范畴等方面阐述了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涵;从微观时空境域和宏观时代特征两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背景;从文化性与历史性、个体性和社会性、主动性和受动性、持续性和阶段性、政治性和价值性的统一角度分析了大学生自我发展的特征。第三章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本章对大学生自我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生学习与发展调查问卷》调研数据和部分辅导员的访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当前大学生自我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大学生主体原因和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的外部原因进行了分析。调研结论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和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自我发展。本章从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联系出发,指出引导大学生自我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自我发展提供重要保证,二者相互促进,互为支撑。探讨了全人教育原则、和谐发展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原则、生活世界原则、持续改进和产出导向原则等基于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最后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分析指出理想信念、知识能力、健全人格和人生境界是构成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核心内容。第五章以理想信念树立为先导统领大学生自我发展方向。本章提出大学生应正确把握和理解自我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系,通过自我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践行者。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确保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政治方向,增强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文化底蕴,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分类指导,丰富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平台支撑,进一步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第六章以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筑牢大学生自我发展根基。本章主要探讨了大学生自我发展与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指出扎实的知识基础、良好的自我发展能力和优秀的综合素质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核心基础,从四个维度、十六个能力点对自我发展能力进行分析,从十个层面对企业所看重的毕业生优秀综合素质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树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理念,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模式,创新教学形式,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以此实现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大学生自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七章以健全人格塑造为主线引领大学生自我发展目标。本章提出大学生自我发展的目标指向健全人格的塑造,并从人格的生理要素、心理要素、社会要素、道德要素和审美要素五个层面,指出生理要素是健全人格的基础,心理要素是健全人格的保障,社会要素是健全人格的核心,道德要素是健全人格的指向,审美要素是健全人格的提升,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五维体系,并对相关的路径和方法进行了探讨。第八章以人生境界培育为牵引提升大学生自我发展格局。本章指出高校可以从培养学生的天地胸怀、战略眼光、家国情怀和时代精神入手,涵育并提升大学生的人生境界,促使大学生个体的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相统一,自我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相统一,自我描述与精神超越相统一,使大学生以对至真、至善、至美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为牵引,充分扩展大学生自我发展格局,从而更好地支撑和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本论文的研究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激励、唤醒和引导大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希望能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理想信念树立、知识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塑造、人生境界培育等方面开展工作,引导学生自觉走上自我发展之路,建构起学生成长发展的意义世界,使学生真正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朱佳[9](2017)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研究 ——以南县一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阶段,因此,党中央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道路。为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教育部提出把创新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机制当中,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厚植万众创新土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学校作为教育主体,必须承担培养创新人才的责任,而高中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阶段,各学科教师需高度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毋庸置疑,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其中担当了重任,与其他学科不同,高中思想政治课以其独特的课程性质、目标与教学内容等特殊性,在高中生创新精神培养上占据优势。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应成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所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思想政治课如何有效培养高中生创新精神的问题。通过调查南县一中三个年级600名学生,深入了解高中生创新精神的现状和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状,并发现以下几点:首先,少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整体上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其次,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但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思想政治课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等方面。以此为基础本文分析并说明了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最后本文从湖南省南县一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举措中总结经验和教训,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为今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一定的借鉴价值,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汪培方[10](2017)在《跳一跳 摘苹果——“原地跳起用手触悬挂的物体”教学设计》文中指出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创新"理念为之首,核心观点是"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因此,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责无旁贷,必须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从学校各个层面入手、各个学科入手,认真落实"创新"理念。在此,以体育课"原地跳起用手触悬挂的物体"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谈如何通过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二、借助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路径
    (一)教师加强专业学习,创新教学方法
    (二)营造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
    (三)打造开放学习环境,科学落实教学
    (四)积极设计实践活动,助力学生成长
    (五)尊重学生现实需要,针对培养精神
    (六)合理提出数学问题,发展创新思维
    (七)多元展开客观评价,引导学生调整

(2)基于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案
        1.2.1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2.2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2.3 研究的创新与难点
    1.3 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2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科学内涵、基本特点和引领价值
    2.1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科学内涵
        2.1.1 坚持科技造福人民
        2.1.2 重视人才动力作用
        2.1.3 采取“非对称”赶超
        2.1.4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2.1.5 高度重视全面创新
    2.2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基本特点
        2.2.1 坚持优良传承与改革发展结合
        2.2.2 坚持科技创新与全面创新结合
        2.2.3 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交流结合
    2.3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的引领价值
        2.3.1 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动力
        2.3.2 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质量
        2.3.3 完善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机制
3 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性
    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3.1.1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重要导向
        3.1.2 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在要求
        3.1.3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题中之义
    3.2 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
        3.2.1 实现高质量创新创业的基本要求
        3.2.2 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然要求
    3.3 建成创新型国家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3.3.1 建成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
        3.3.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4 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4.1 问卷调查
        4.1.1 问卷设计
        4.1.2 调查对象
        4.1.3 现状分析
    4.2 存在问题
        4.2.1 大学生对创新精神的认知存在片面性
        4.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指导不足
        4.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佳
    4.3 原因分析
        4.3.1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性有待加强
        4.3.2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创新性有待加强
        4.3.3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性有待加强
5 基于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路径探索
    5.1 坚持科技创新价值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5.1.1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
        5.1.2 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5.1.3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5.2 坚持科技创新人才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5.2.1 提升教师队伍创新素质
        5.2.2 加强教师队伍组织建设
    5.3 坚持科技创新实践观,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5.3.1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综合化发展
        5.3.2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代化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现状调查问卷

(3)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科学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问卷调查法
        3.课例研究法
        4.访谈法
    (五)创新之处
        1.研究视角创新
        2.研究方法创新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科学精神培育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科学精神
        2.科学精神培育
        3.高中生科学精神培育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科学精神培育的核心内容
        1.理性求知精神
        2.质疑批判精神
        3.实证求真精神
        4.开拓创新精神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科学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3.人本主义的创造观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科学精神培育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有利于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3.有利于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
        4.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科学精神培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情况概述
        1.问卷调查
        2.访谈调查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科学精神培育取得的成效
        1.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科学认知
        2.学生达到了一定的科学水平
        3.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科学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1.科学精神培育目标体现不明显
        2.科学精神培育内容挖掘力度不够
        3.科学精神培育方法运用不灵活
        4.学生学习科学精神的热情不高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科学精神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缺乏培养科学精神的专业素养
        2.传统教学模式忽视科学精神的培育
        3.学生缺乏对科学精神的深刻认识
        4.学校缺乏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科学精神培育的改进策略
    (一)增强学生科学意识,提高学生科学认识水平
        1.培养学生理性求知的精神
        2.培养学生质疑批判的精神
        3.培养学生实证求真的精神
        4.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加强教师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科学精神素养
        1.丰富教师科学知识
        2.提高教师科学意识
        3.增强教师科学精神培养能力
    (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积极践行科学精神培育
        1.明确科学精神培育目标
        2.充实科学精神培育内容
        3.优化科学精神培育方法
    (四)优化学校教学评价体系,提升科学精神培育效果
        1.遵循科学精神四级水平的划分标准
        2.灵活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方法
        3.着重评估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力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科学精神培育的应用实践——以《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为例
    (一)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2.学生准备
    (二)教学分析
        1.课标分析
        2.学情分析
        3.教学目标
        4.核心素养
        5.教学重点和难点
        6.教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3.课堂总结
        4.板书设计
    (四)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2.不足之处
        3.存在问题的原因
        4.改进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二 访谈提纲(教师)
致谢

(4)新时代高中思想政治课时政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1.4.1 论文研究难点
        1.4.2 论文研究创新点
2 高中思想政治课时政教育相关概念界定
    2.1 高中时政教育相关概念界定
        2.1.1 时政教育概念界定
        2.1.2 高中思想政治课时政教育概念界定
    2.2 时政教育与高中思想政治课关系
        2.2.1 时政教育与高中思想政治课联系
        2.2.2 时政教育与高中思想政治课区别
    2.3 新时代高中思想政治课时政教育特点
        2.3.1 教育内容的时效性与综合性
        2.3.2 教育方式的多样性与实践性
        2.3.3 教育过程的创造性与艺术性
        2.3.4 教育对象的动态性与复杂性
    2.4 高中思想政治课时政教育理论依据
        2.4.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4.2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2.4.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 新时代高中思想政治课时政教育的理念及重要性
    3.1 新时代高中思想政治课时政教育理念
        3.1.1 “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时政教育
        3.1.2 “立德树人”理念下高中时政教育
    3.2 新时代高中思想政治课时政教育的必要性
        3.2.1 学科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性质课程理念
        3.2.2 内在要求: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及认知基础
        3.2.3 外在要求: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全球化的发展
    3.3 新时代高中思想政治课时政教育的重要意义
        3.3.1 有利于深化新课程改革,强化思想政治德育功能
        3.3.2 有利于增进课堂教学实效,丰富教材与教学资源
        3.3.3 有利于提高教师能力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3.4 有利于拓展学生时政视野,增强学生全面发展
4 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时政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4.1 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时政教育现状
        4.1.1 高中思想政治课时政教育总体基本情况
        4.1.2 学生对高中时政教育的认识及接受情况
        4.1.3 教师对高中时政教育的态度及实施情况
        4.1.4 家庭对高中时政教育的看法及重视情况
    4.2 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时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社会对时政教育存在认知偏颇
        4.2.2 学校对时政教育开展缺乏保障
        4.2.3 教师对时政教育教学研究不足
        4.2.4 学生对时政教育缺乏学习兴趣
    4.3 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时政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4.3.1 应试教育重智轻德的社会性根源
        4.3.2 学校对时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4.3.3 教师开展时政教育专业素养不足
        4.3.4 学生对时政知识存在认知的误区
5 新时代优化高中思想政治时政教育对策
    5.1 转变时政教育观念,落实素质教育理念
        5.1.1 秉持立德树人理念,完善时政教育评价机制
        5.1.2 优化时政教育环境,促进时政教育蓬勃发展
        5.1.3 构建有益家庭环境,凝聚时政教育合作力量
    5.2 学校完善管理,优化健全时政教育体系
        5.2.1 规范时政教学计划,保障时政教育时间
        5.2.2 丰富时政教育形式,建立时政信息资源库
        5.2.3 加强政治教师培训,完善评价考核机制
    5.3 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时政专业素养
        5.3.1 提高政治教师专业素养,增强时政教学能力
        5.3.2 转变教师课堂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主体性
        5.3.3 探究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时政教学方法
    5.4 学生增强时政认知,转变观念主动探究
        5.4.1 端正时政学习态度,提高时政重视度
        5.4.2 激发时政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意识
        5.4.3 转变时政学习方式,培育学科素养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研学旅行导师胜任力模型建构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阐释
        一、研学旅行及研学旅行导师
        二、胜任力及胜任力模型
        三、研学旅行导师培训课程设计
    第三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胜任力理论
        二、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教师培训课程设计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研学旅行相关研究
        二、研学旅行导师相关研究
        三、胜任力模型相关研究
        四、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评述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标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思路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四章 研学旅行导师胜任力模型建构及验证
    第一节 研学旅行导师模型建构
        一、文献分析法提取胜任特征
        二、工作日志法提取胜任特征
        三、行为事件访谈法提取胜任特征
        四、研学旅行导师胜任力模型初步建构
    第二节 研学旅行导师胜任力模型验证
        一、问卷设计
        二、样本构成
        三、数据处理
        四、结果分析
第五章 研学旅行导师胜任力模型实践应用—培训课程设计
    第一节 研学旅行导师培训课程设计理念
        一、“目标倒推”式设计培训课程
        二、基于胜任力模型设计培训课程
        三、“行——知——行”培训模式
    第二节 研学旅行导师培训课程目标设计
    第三节 研学旅行导师培训课程内容选择
    第四节 研学旅行导师培训课程形式设计
    第五节 研学旅行导师培训课程评价设计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反思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研学旅行导师胜任力访谈协议与提纲
    附录二 研学旅行导师胜任力行为事件访谈录音片段示例
    附录三 研学旅行导师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四 模型各维度内胜任特征描述统计分析
致谢

(6)浙商精神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台州市几所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浙商精神及其应用于高中思政课教学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浙商精神的形成
    二、浙商精神的主要内容
        (一) 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
        (二) 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
        (三) 抱团合作的团队精神
        (四) 诚实守信的诚信精神
        (五) 兴业报国的担当精神
    三、浙商精神的特征
        (一)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二) 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三)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四、浙商精神应用于高中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的人本思想
        (二) 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
        (三)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五、浙商精神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 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 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 有利于教师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
        (四) 有利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
    六、浙商精神应用于高中思政课教学的可行性
        (一) 浙商精神蕴含的德育资源符合中学思政课课程性质
        (二) 浙商精神取材的便捷性切合中学思政课的教学要求
第二章 浙商精神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其分析
    一、调查实施
        (一) 调查的方法
        (二) 调查对象
    二、浙商精神应用于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有利因素分析
        (一) 浙商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受师生欢迎
        (二) 浙商精神的相关素材已在教学中有所应用
        (三) 学生对思政课引入本地优秀文化认可度高
    三、浙商精神应用于高中思政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素材的内容选取和德育资源挖掘存在不足
        (二) 课外实践性资源的应用难以实现
        (三) 浙商精神资源开发应用在教学评价中体现不足
    四、浙商精神应用于高中思政课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教师对浙商精神了解深度不够
        (二) 学校对课外课程资源重视程度不够
        (三) 教学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三章 浙商精神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和策略
    一、浙商精神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 服务教学内容原则
        (二) 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
        (三)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
    二、浙商精神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 教师要加深对浙商精神的内涵理解
        (二) 学校加大对课程资源利用的重视
        (三) 教学评价方式进一步完善
第四章 浙商精神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的课例分析
    一、教学课例
    二、教学反思
        (一) 服务教学内容,巧设情境
        (二) 适时引入浙商精神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三)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浙商精神在高中思政课应用现状调查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
第一章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关联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的理论及其要素
        一、学业评价的理论
        二、学业评价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复杂关联
        一、创造力是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
        二、学业评价作为情境因素对学业收获的重要影响
        三、学业评价对创造力培养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
        四、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模型的初步构建
第二章 学业评价影响创造力培养的作用机理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保障作用
        一、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清晰的导向
        二、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适度的激励
        三、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必要的监控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动力源泉
        一、评价主体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
        二、评价反馈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
        三、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的发展
    第三节 关键性评价环节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场域
        一、课堂评价及时有效激发学生创造灵感
        二、课程结业考试灵活考察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第三章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实践:两所高校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BJ大学“尊重选择多元融合”学业评价
        一、明确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理念
        二、强调过程和方式多样的课程学习评价
        三、注重层次性和差异性的激励性评价
        四、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五、成效、培养特色与建议
    第二节 NC大学“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学业评价
        一、规范常规评价为创造力发展奠定基础
        二、重视创造力评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实行个性化育人培养拔尖创造性人才
        四、成效、归因与建议
    第三节 从高校学业评价改革案例中得到的启示
        一、转变人才评价观念营造良好的创造环境
        二、激发学生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创造动力
        三、改革学业评价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手段
        四、提升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学与评价能力
第四章 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不足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对16所学校调查的数据分析
        一、调查的工具与对象
        二、调查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终结性评价手段单一,考察创造力的导向性不强
        二、形成性评价内容不精,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
        三、创造力评价渐被关注,与学科教学渗透融合不够
        四、激励性评价正常开展,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有限
    第三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微弱的原因分析
        一、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
        二、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
        三、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充分引导
        四、评价的内容标准缺乏科学监管
        五、评价方式的创新受到多方掣肘
第五章 对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进一步改革建议
    第一节 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
        一、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二、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
        三、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四、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
        五、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
    第二节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构建与改革建议
        一、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的整体化构建
        二、促进创造力培养的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建议
        三、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综合类学业评价的改革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我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一、选题的缘由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关于自我发展的研究
        二、国内对于大学生自我发展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
第一章 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研究的理论借鉴和知识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我发展的方法论指导
        一、从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出发把握自我发展的起因
        二、从人的实践性出发把握自我发展的途径
        三、从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出发把握自我发展的内涵
        四、从成为“高尚的人”出发把握自我发展的精神追求
        五、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出发把握自我发展的目标
    第二节 自我发展的历史文化维度考察
        一、西方哲学中的自我及自我发展观演变
        二、以境界提升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哲学中蕴含的自我发展思想
    第三节 自我发展的现代理论维度考察
        一、现代心理学关于自我发展的代表理论
        二、现代心理学关于自我发展的基本共识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基本理论
    第一节 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概念界说
        一、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涵
        二、相关概念界分
    第二节 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背景分析
        一、大学生自我发展所处的微观时空境域
        二、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时代背景演变
        三、融入祖国、人民之“大我”的大学生自我发展
    第三节 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文化性和历史性
        二、个体性和社会性
        三、主动性与受动性
        四、持续性与阶段性
        五、政治性与价值性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从调查数据看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存在问题
        一、自我发展的认知和定位不足
        二、自我发展的自主性有待加强
        三、自我发展的价值导向不清晰
        四、获得外部支持的主动性欠缺
        五、自我发展能力亟待提升完善
    第二节 从辅导员访谈看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存在问题
        一、自我中心主义倾向
        二、自我同一性危机
        三、自我发展内生动力欠缺
    第三节 大学生自我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内部原因
        二、外部原因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自我发展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关系
        一、引导大学生自我发展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提升
        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大学生自我发展夯实根基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引导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基本遵循
        一、借鉴全人教育理念
        二、注重学生和谐发展
        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四、立足日常生活世界
        五、持续改进和产出导向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核心体系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
        二、完善的知识能力素质
        三、健全的人格素养
        四、崇高的人生境界
第五章 以理想信念树立为先导统领大学生自我发展方向
    第一节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三个维度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第二节 用理想信念教育确保大学生自我发展方向
        一、教育学生正确把握自我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系
        二、教育学生正确把握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
        三、教育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投身伟大中国梦的现实实践
    第三节 以理想信念树立为先导的大学生自我发展路径
        一、加强理论学习筑牢理想信念教育根基,明确自我发展政治方向
        二、坚定文化育人丰富理想信念教育内涵,增强自我发展文化底蕴
        三、开展分层教育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实效,促进自我发展分类指导
        四、注重阵地建设拓展理想信念教育手段,丰富自我发展平台支撑
第六章 以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筑牢大学生自我发展根基
    第一节 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内涵
        一、知识的基础作用
        二、能力的外在表现
        三、素质的整体关切
    第二节 大学生自我发展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一、扎实的知识储备
        二、良好的自我发展能力
        三、高素质优秀人才
    第三节 以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大学生自我发展路径
        一、树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理念
        二、借鉴新型教育理念的先进性
        三、提升课堂知识传授的实效性
        四、提升学生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第七章 以健全人格塑造为主线引领大学生自我发展目标
    第一节 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一、人格的内涵
        二、开展大学生人格教育的意义
    第二节 以健全人格塑造为主线的人格教育内涵
        一、生理要素是健全人格的基础
        二、心理要素是健全人格的保障
        三、社会要素是健全人格的核心
        四、道德要素是健全人格的指向
        五、审美要素是健全人格的升华
    第三节 以健全人格塑造为主线的大学生自我发展路径
        一、注重和引导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
        二、关注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充分的社会化
        四、加强和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水平
        五、指引和呼唤大学生美好生活向往
第八章 以人生境界培育为牵引提升大学生自我发展格局
    第一节 人生境界的内涵
        一、人生境界体现了个体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的统一
        二、人生境界体现了个体自我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
        三、人生境界体现了个体理想自我描述与精神超越的统一
    第二节 人生境界对于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作用
        一、追求至真的人生境界能够支撑大学生在求真道路上孜孜不倦
        二、向往至善的人生境界能够引导大学生在向善意志上砥砺前行
        三、渴求至美的人生境界能够激发大学生在万物共生中圆融自如
    第三节 以人生境界培育为牵引的大学生自我发展路径
        一、涵养自我发展的天地胸怀
        二、培育自我发展的战略眼光
        三、厚植自我发展的家国情怀
        四、激励自我发展的时代精神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研究 ——以南县一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第2章 思想政治课与高中生创新精神的相关概述
    2.1 创新精神的界定
        2.1.1 创新的内涵
        2.1.2 创新精神的内涵与特征
    2.2 高中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目标
        2.2.1 培养高中生良好的创新意识
        2.2.2 塑造高中生丰富的创新情感
        2.2.3 挖掘高中生强烈的创新动机
        2.2.4 培养高中生坚定的创新意志
        2.2.5 传授高中生丰富的创新知识
        2.2.6 提升高中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2.3 思想政治课培养高中生创新精神的意义
        2.3.1 思想政治课培养高中生创新精神的必要性
        2.3.2 思想政治课培养高中生创新精神的可行性
第3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问卷设计
        3.1.1 问卷编制
        3.1.2 样本与数据
    3.2 高中生创新精神现状分析
    3.3 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存在的问题
        3.3.1 教学资源支持不足
        3.3.2 教学内容融合不深
        3.3.3 教学方法创新不力
        3.3.4.教学实践基础不实
    3.4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教育工作者创新教育理念滞后
        3.4.2 应试教育压力削弱创新活力
        3.4.3 教师自身素养和教学能力欠缺
        3.4.4 学校、社会、家庭创新引导不足
第4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策略
    4.1 提供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氛围条件保障
        4.1.1 提供利于创新精神培养的环境保障
        4.1.2 形成相互促进的学科支撑保障
        4.1.3 提供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师资保障
    4.2 优化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
        4.2.1 推行有利于强化学生创新意识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4.2.2 推广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动机的自主式教学方法
        4.2.3 实行有利于锻造学生创新意志的合作式教学方法
        4.2.4 运用有利于增进学生创新情感的情境式教学方法
    4.3 拓展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外实践平台
        4.3.1 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创新实践活动
        4.3.2 广泛搭建课外社会创新实践平台
    4.4 丰富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
    4.5 完善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考评和激励机制
        4.5.1 进行考试评价改革,树立发展性的考试评价观
        4.5.2 运用表现性评定,对学生的非学业目标作出合理的评价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附录B:问卷调查
致谢

(10)跳一跳 摘苹果——“原地跳起用手触悬挂的物体”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案例概述
    1. 传统教学流程
    2. 创新教学流程
二、案例解析
    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2. 大胆体验, 玩出自我
    3. 观察模仿, 探究创新
三、小结

四、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谈如何通过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 杜嘉峪. 学周刊, 2022(03)
  • [2]基于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路径研究[D]. 叶文倩. 浙江大学, 2021(01)
  • [3]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科学精神培育研究[D]. 单晓媛.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新时代高中思想政治课时政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 薛倩.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5]研学旅行导师胜任力模型建构与应用研究[D]. 桑琳洁. 华南师范大学, 2020(06)
  • [6]浙商精神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台州市几所中学为例[D]. 陈永康. 扬州大学, 2020(04)
  • [7]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 刘洪翔.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8]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我发展研究[D]. 张君博.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9]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研究 ——以南县一中为例[D]. 朱佳. 湖南科技大学, 2017(10)
  • [10]跳一跳 摘苹果——“原地跳起用手触悬挂的物体”教学设计[J]. 汪培方. 基础教育参考, 2017(20)

标签:;  ;  ;  ;  ;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